第一篇:《入殓师》音乐欣赏
生命的挽歌--《入殓师》
编导1205B 高伟
紧握手中点滴回忆,尽管极力忍住悲伤,但悲伤依然满溢,眼泪再度夺眶而出,离别时刻,希望能笑颜送别
这是久石让的《送行的人》(入殓师)的歌词译文,百度上搜来的,首先要说的是本人不懂日语,且貌似在整部影片中也没有听过这么一段,但是看到这歌词的时候还是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就让我以这首歌,作为整篇文章的前奏吧~
“久石让的大提琴时而激越时而温柔,仿佛主人公大悟内心情感之流。”大悟是平和善良的人,他基本上没有火爆的脾气,也并不强硬,他对父亲感情是复杂的,对自己的入殓师的工作的态度也是变化者的,对美香的爱,对家乡的依恋,对生命的思考,都缓缓地流露出来。大提琴的音乐总体上是厚重低沉的,正如大悟平和,善良的心性,也流露着一种庄严肃穆的情感,展现了对死亡的尊重的主题。大提琴的婉转部分,总是带着某些小清新小温馨,比如乡村景象,随着影片各种情感的变化,大提琴的乐声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小林大悟和大提琴音,入殓师是串联在一起的,构成了整部影片的线索。久石让用音乐完美地表达出老入殓师这段话的内涵:死亡无非是一扇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另一段行程的开始。我作为看门的人,在这里告别很多人,每次跟他们告别,我们都会说:路上小心,我们会再见的。
影片有一个片段或许是很不起眼的,也并不具备太深刻的含义,但它就是那样地打动我。所以有些情况下,当你欣赏一部片子的同时,也在寻找着一种灵魂的共鸣,你不会知道,这种共鸣何时回来。
是这样一个片段吧。
大悟和美香去放章鱼的时间正是吃晚饭的时间,大悟扔下章鱼并说:“别再被抓住了。”章鱼被放生后却丝毫没有的生的迹象,随着水波漾漾地漂过,本来还鲜活的生命,最终还是没能得到挽救。周围的一切都安静下来,没有了马路上车来车往的鸣叫,大悟和美香也沉默了,他们睁大了双眼,只有承托着章鱼尸体的流水发出汩汩的声响,像在诉说命运的冷漠无情。大悟的眼里满是失落,最后一丝希望也要破灭。自己又何尝不如那只章鱼,在残酷命运面前奋力挣扎,却终于看不见一丝希望。寂寂冰凉的流水声勾起了他痛苦的心绪,在生活面前,曾经的梦想,一样一样破灭。大提琴凄凄奏响,“还是放弃吧”“什么啊?”“大提琴”“放弃了做什么呢?”“回山下的山形老家”“我赞成”“可以吗”“因为是妈妈留给你的房子,不用交房租。”“你说真的吗?”'“嗯”这段对话是剧情的一个不大不小的转折,说放弃的时候,大悟的心情是沉重的,美香也是无奈的,但东京的繁华泡影,对大提琴梦想的破灭,生活的艰难,命运的残酷,让他们像章鱼一样即使不再被抓住,也没法在这里获得生机,大悟决定带着试探也吐露着失望,此刻大提琴低沉游离,一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起伏而来。美香的赞成,带来一丝小温馨小欣喜的感觉,此时的大提琴仍然是低沉着的,但舒缓了许多。其后,大提琴音在买琴和回乡下及大悟叙述的过程中渐渐轻快,正如人物心境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又是及其微妙的。
大提琴是《入殓师》的主要音乐表现形式,在大提琴声响起的这一刻,你是否想起了什么,是否看到遥远的那扇门,透过门又看到什么?
紧握手中点滴回忆,尽管极力忍住悲伤,但悲伤依然满溢,眼泪再度夺眶而出,离别时刻,希望能笑颜送别
然而爱如利刀,刺伤胸膛,我不禁问:“何时能再相见啊……”
仰望天空,云彩流星静静绽放光芒,在我眼底映照过这幅风景,你现在是否也看见?
然而爱如利刀,刺伤胸膛,我不禁问:“何时能在相见啊……” 生命中,有时会受到伤害,还有那些爱与被爱,相遇与离别,当这一切重复上演时,我一定又会想起了你
2013.12.9
第二篇:入殓师影评
日本文化之我观
——《入殓师》之观后感
这部影片,给我的真的感触太多了。观看的过程中几次落泪。
这部影片让我对日本的文化,日本的人文,日本人的价值观,日本人的情感观,都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入殓师这个职业,也就是在中国的殡仪馆的为死者化妆工作人员。现在,我对他们有了新的专有的称呼:入殓师。这部影片,也从一个角度上体现了日本人对于死亡的崇敬,对于死者的尊敬,也有对死亡的另一种理解。原来我们可以那么美丽的离开这个世界,让我们的亲人记住自己的这一美丽时刻,而不仅仅是死亡的恐怖和萧索。这里,体现了日本人对生命和死亡的一种尊重。中国人也尊重生命,尊重死亡,但和日本人的表现是不一样的。我们没有他们那么隆重的仪式。记得姥爷去世的时候,全家人都哭非常伤心。姥爷是癌症去世,离世事,身体非常消瘦,可以用皮包骨来形容了。看见那个样子,心里非常难受,揪心。如果中国有日本的入殓师这个职业,那么姥爷可以像影片中的逝者一样,仪态得体,妆容精致的离去,心里会好受些… …
影片中的这段台词也令人难忘,发人深省。经营澡堂的老奶奶撒手人寰,火化遗体的那一瞬间,一位与老人相交多年的殡葬师站在熔炉旁感慨道,“死亡无非是一扇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另一段行程的开始。我作为看门的人,在这里送去了很多人,每次跟他们告别,我都会说:路上小心,我们会再见的。”看到这里,我对死亡的理解,似乎不像以前那么肤浅了。死亡并不是多么痛苦和难以接受的事,把死亡看作是另一段旅程,也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而我们每个人也终究要死去的。与其窘迫,不如坦然。让我们以更从容的态度来面对死亡。
另一方面,这部影片中,反映出的另一个主题是人生的角色是多样的。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的,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并在哪个时期,转变了职业,一个自己从未想到过的职业。影片的主人公大悟从一位大提琴手到成为一位入殓师,其间的艰辛我们能感受得到。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现在的工作,当变化来临时,去积极努力应对。而任何一种职业,也都有其价值和宝贵的地方,我们要尊重自己的职业。这对将来的就业,也是一种态度上的端正。其间,我们可能会遇到自己不称心的工作,希望自己能淡定的对待,认真的工作。这也是人生的一种修炼。
其次,在这部影片中,还看到了日本女子对男子的温顺,依赖和支持。影片中的妻子,对丈夫一直的支持。在丈夫找不到工作,失意时依然坚定的站在丈夫身边,毫无怨言,回到乡村生活,都让我对妻子肃然起敬。这是爱的力量,也是爱的伟大和美丽。作为一位90后的女生,不知道我在面对同样的情形,能否毅然放弃城市的繁华,同丈夫回到乡间生活。
其中我觉得她的观点与90后女生不同的一点是:我们对自己的孩子,无论他的父亲从事什么工作,都可以很自豪的对孩子说,你爸爸
是个很能干的人,是个让人尊敬的人……
影片中还令我动容的一点是: 当大悟由大提琴手成功地转型成为入殓师后,他在美丽的田野上,在白云飘飘的蓝天下,深情,投入地拉着大提琴的时候,我看到了他的另一种迷人的生命状态:他的生命正绽放着异彩。
总之,这是一部耐人深思的影片。它的的结尾也耐人寻味,大悟把父亲手中的小石子轻轻掰开,放入已经身怀六甲的妻子的手中,妻子面带微笑,把小石子紧贴在微凸的腹部上。这微笑,是对大悟的工作的完全接受,对生命的感恩,对人间的爱的无声赞颂。
第三篇:观后感——《入殓师》
凋谢同样美丽
————观《入殓师》有感
对《入殓师》这部电影产生兴趣,是在它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之后。因为这是一部亚洲电影,又与我所学专业相关,于是赶紧在网上一睹为快。其实本来看到影片的名字时,有些不相信有人会拍这样一群人的故事,并且又获了大奖,但是当我看完之后不得不说它深深地感动了我,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另一面。原来不只是生命的开始是那么美丽,就连结束也是那么令人感动,使人尊重。
由于乐团解散而失业的大提琴演奏者大悟与妻子美香一同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又因为一则不小心打印错误的广告而莫名其妙地去负责丧葬入殓事宜的事务所应聘,在社长的热情以及金钱攻势下,他最终选择留下成为入殓师,但是却向妻子隐瞒了真相。新人入殓师的生活就此开始了,在见习的这段时间中,他看到了原本以为是美女结果却是不幸身为男儿身、留下年幼的女儿死去的母亲、遗体上留下后辈尊敬爱戴的唇印的寿终正寝的爷爷……在这里有着各式各样遭遇的离别在等待着。不知不觉中,大悟也开始能够理解入殓师的工作了,但是美香在事情败露之后,很不能理解他,丢下一句“肮脏”便跑回了娘家。对于大悟来说,美香是他唯一的亲人,因为母亲早已在几年前过世,而父亲则在他年幼的时候便失踪了,所以美香的离开对于大悟来说是件很令人难过的事。但是他也有自己对这份职业的坚持,他正在慢慢理解这份工作的意义。终于美香回来了,并与他一起经历了一个熟人的入殓仪式,在看到大悟对待工作的庄重与认真后,她理解了。在影片的最后,大悟得知父亲的死讯,在周围人的劝说之下,最终选择原谅父亲,并为他进行入殓仪式。全片的叙述始终处在一种舒缓状态,并无太多拖沓,相比向来以沉闷著称的日本文艺片,节奏尚算适中。况且男主角起初自觉工作低贱,对亲友们遮掩事实,首次工作便不断呕吐,后面更有朋友歧视、妻子离家,他的诸多不如意,亦为剧情如何发展,设出悬念。同时这部影片中也存在着一些喜剧元素,使人在观看中并不觉得一直心情沉重,同时又有所触动,导演对于对喜剧和悲剧的界线以及观众的情绪拿捏得非常的准,这也是影片的一个亮点。而另一个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影片细致入微的向人们展现了日本人的入殓程序,让人不得不惊诧于日本文化中的仪式。仪式是日本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元素,从茶道到花道到香道到剑道,一切都是按照仪式的程序来要求,一丝一毫的差池都不能有,这可能源于日本独特岛国文化,不利于向广处发展,所以要向深处发展,不能做到广而博,就要做到精而深。入殓的程序也体现了这种仪式化特征,每一步每一个动作,都要求精益求精,象舞台上的走步一样严格,这不仅是对于逝者和他们家人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尊重。作为大提琴师的大悟,为活着得生命制造美,作为入殓师的小林,为死
去的生命制造美。当我看到影片的几处入殓仪式时,真的觉得被震撼了。死亡,对于我来说其实是恐怖的,生命的凋谢无论如何让我觉得可怕。但是当我看到入殓师带着端庄严肃的表情,慎重地进行着仪式的每一步时,我觉得死亡也许并不可怕。即使你真的离开了,还是会有人记得你,为你着想。入殓师既会以自己的方法替死者装扮,完成心愿,也会为死者家属减少哀痛与悲伤。死亡在他们的手下无比庄重,无比高贵,我真的感觉到他们尊重死亡的内心,他们把自己的职业看得无比神圣。入殓师也可以说是离死亡最近的职业,他们看尽了人们的生死离别,死者在他们面前得到真正平等的对待,他们也会带着敬畏的心,自己的手给亲人最美的最后一面。死亡,在他们手下变得美丽。
影片还有一个元素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就是它的配乐。在看电影的时候,我被影片中优美舒缓又略带哀愁的音乐深深吸引,上网查找才知道原来有贝多芬,久石让的作品在其中。电影以一首贝多芬的欢乐颂开始,据说是东京交响乐团的深情演出。大悟回忆过往一段,配乐是久石让所写的momery。一幕幕过往,伴随着旋律的流淌浮现在眼前,大悟在享受音乐带给他平静的同时,回忆起自己的父亲、母亲、童年……这首用大提琴奏出的旋律,低沉婉转,配合大悟回忆过往的情节,简直就是完美。而后这首曲子又反复在电影中出现,令人印象颇深,感受良多。还有电影里相当漂亮的一部分,男主角在身后是富士山前的田野,他徐徐拉着他的琴,拉出各种悲欢离合的故事,做为入殓师他的见证。还有一段不能不提的配乐,就是圣诞节大悟拉的那段曲子,是巴赫和古诺联合创作的圣母颂。在节日气氛浓烈的圣诞节,三位事务所的成员,有着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听着同一首曲子,独自在音乐的世界中追回感伤。音乐的确使影片增色不少,既配合了情节发展需要,又那么深入人心,引人思考,再次被大师们的作品感动。看过几部日本的电影和动画后,我确实觉得日本作品的配乐做得相当精细,充分地与影片相结合,带动观众的情绪,使人不禁沉醉在那个导演为我们创造的世界中。我也终于知道为什么许多中国影片会找日本人来配乐,这方面我们的确需要向他们学习。
这部影片据说是奥斯卡奖的一匹黑马,但是我觉得它实至名归。无论从导演,编剧,再到演员表演,及配乐方面,《入殓师》的确有过人之处。死亡,令人敬畏,在这部电影中却绽放了光彩。凋谢不会令人感到快乐,但你却不得不为之赞叹,它也有它美丽的一面,我们既要尊重生命,也要尊重死亡。
第四篇:入殓师观后感
《入殓师》观后感
这是一部有着积极向上意义的电影,尽管没有谈到宗教,可同样让人感觉有宗教一样的平和与神圣。看着入殓师带着严肃又宁静的神情,严格地按照特定的程序,虔诚地给死者洗浴,穿衣,化妆,让人感到:死亡并不可怕——那不是归去,而是启程。也许,入殓工作对于死者毫无意义,只是给生者将难以言出的情感释放出来的唯一机会。既然人们都觉得生如夏花一般绚烂,那死也理应像秋叶一样静美。所以,入殓仪式就是生者向死者表达的最终又最重的敬意,入殓师也正是因为了解这一切,才总是能以其对死者的尊重在最后一刻赢得人们的尊敬与对这个行业的改观。
一直令人生畏和唯恐避之不及的入殓职业,因工作者的胜任、家人朋友的理解、特别是客户的高度认可和评价反馈,使得小林慢慢从“呕吐”到消化再到嗜好这一行,入殓师的工作也经历了“职业——专业——事业——志业”的升华。小林的职业做好了,他的生活、他的家庭,就像他工作之余拉响的大提琴一样,舒适、悠扬,让人畅想,让人向往。小林本来是与高雅艺术打交道的的大提琴手,但现实生活却让他不得不从事卑微甚至见不得人、遭人唾弃的事情。他本人从不大愿意面对到内心正视,从窘困的边缘处境到让妻子以及周围人理解,这位入殓师不再遭冷落,而是以其“让死者安息、生者慰藉”的工作赢得了死者家属的尊敬。说白了,职业就是你这个人:先活着,后生活。
小林说,自己坚持不改从事入殓师工作,是因为每个人都要死的,不论是寿终正寝或是飞来横祸或是少年夭折,逝者只是进入下一旅程,在那里我们再相见。生命就是一段旅程,人生旅途的行者,要慢慢走,慢慢欣赏。生命就像一首乐章,要像篇中的大提琴演奏一样,舒缓的旋律不仅可以抒情,就连演奏生死也那么情意绵绵。
整部影片的色调淡雅,忧郁,沉静,内敛——浅黄的草,银灰的树林,潺潺的流水,茫茫的雪山,带着典型的日本式的审美将情节和对白时而沉重、使人热泪盈眶;时而又轻松幽默、令人忍俊不禁衬托地淋漓尽致。在绝大多数电影中,死亡常常被表现为血腥和暴力的结果,只有这部片子,才能让人在认真地思考、感受死亡之余,还能从中得到生活的激励及对生命的敬畏,这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动,而不仅仅是悲怆和痛苦。
不管是人生观、价值观、亦或职业观,感谢《入殓师》,让我对这一切有了重新的认
庞敏
2012年6月9日
第五篇:入殓师赏析
入殓师赏析
“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说着,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
这句简单的话语选自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得主----日本著名电影《入殓师》。该片虽然没有《阿凡达》一般炫目的3D效果,没有《泰坦尼克号》一般震撼心灵的爱情故事,但是依旧深入人心,为人好评,原因为何?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赏析:
一、简单的故事,真挚的感情。
男主人公小林大悟喜欢拉大提琴,在一个乐团中担任大提琴手。但是由于乐团解散,为求生计,不得不带着妻子回到乡下的家里。再次谋生,却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被聘用为入殓师。所谓入殓师,就是为已逝的人化妆然后盖棺的工作。刚开始,大悟很不适应甚至反感想到辞职,同时也遭到了妻子和朋友的嫌弃和厌恶。但是,一次入殓仪式后,死者所表达的感激,以及社长在举行仪式时的那种淡定与庄重,深深感染了他。也许是对死亡有了更深的认识,大悟不在逃避,反而爱上了这个职业。然而,很不幸的,朋友的妈妈去世,他当着妻子和朋友的面,亲自为朋友的母亲化妆更衣,送她上路,这深深感染了所有人,也让他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就在他沉浸在与妻子复合的喜悦时,有消息传来说在他小时候
抛弃他的父亲去世,留了遗物给他。怀着复杂的心情,大悟和妻子来到了父亲身边。也许有恨,也许有怨,但他内心深处充满着对父亲的爱。含着泪,他亲手为父亲入殓,也释放了压抑在内心深处已久的阴郁,获得了一次新生。
影片看似只是在讲一个男人的工作生活经历,却在这平凡却不平淡的故事中,流露出极为真挚的感情。如一丝丝暖暖的细流,流淌于心间。无论是他与妻子的相爱分离复合,与老板的不解理解敬重,还是与父亲之间的复杂感情,都是那样的真实,让人觉得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却用平凡的故事感动了每一位观看者。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细微之处见真情吧。
二、小故事,大道理。
我想看完这部影片,我们在感动于大悟与妻子与父亲的真挚感情的同时,对生与死也有了更深刻地认识。本片所蕴含的一个哲理就是:虽然有些生命的存在在这个世界显得格格不入,有些死亡的到来也让人猝不及防,但是当生命由存在突然化为虚无,人们也就慢慢释然了。入殓工作于死者毫无意义,或许只是给生者最后一次将厚重难言的情感释放出来的机会。当大悟与老板因为争执而耽误了入殓时间时,死者家属表现出了极度的愤怒,但是当仪式完毕,看着生前从未如此漂亮的妻子,又不禁潸然泪下,悲痛万分时,我们所感受到的,是怎样的一种悲凉。亲人在时,没有好好去珍惜,去对待,等他们去世后再后悔,是多么不幸的事。生命是一个过程,可悲的是它不能重新来过,可喜的是它也不需要重新来过。死亡只是一道门,走向新生的一道门。入殓师,是一位送行者,为他们画出最美的姿态,送他们安心上路,火葬场的焚尸人员则是看门人,在他们跨过门槛时说一声,走好,我们还会再见的。也许,生命的消失有时候过于匆忙,但是,当我们看淡了死亡,也便没有了恐惧,怀着一个宁静的心,珍惜活着的时光,珍惜活着的人,让一世的生命活得有价值。
三、音乐动人,催人泪下。
本片可以荣获奥斯卡等多项大奖,不仅是因为剧情引人入胜,这里十分深刻,更重要的是以大提琴为主要乐器的电影配乐让人为之动容,催人泪下。为了更好的表现主人公的内心变化及性格特征,作曲大师久石让亲自为本片打造了一首首优美的乐章。尤其是在主题音乐中,大提琴深沉舒缓的曲调配以钢琴温柔宁静的伴奏,就像冬日里一抹温暖的夕阳,缓缓洒在微波的江面上。时而急促时而舒缓,时而轻时而重,略带忧伤的曲调,却透漏着一种对生命的彻悟,一种对死亡的尊重,一种对生的热爱。主人公大悟在原野上拉琴那一段,以意识流的方式,像老电影一样层层叠画,不断旋转,不闻演员之声,唯有音乐徜徉在旷野,真可谓神来之笔,动人心弦。片尾,大悟为父亲入殓时,音乐再次响起,一种
浓浓的亲情洋溢在乐曲中,不知此时又浸湿了多少双眼睛。
一部电影可以感动一个人的心灵,一部好的电影,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入殓师》,让我体会到对生者的珍爱,对死者的敬重,对生活的热爱,对死亡的淡然,真可谓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