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词中的拟人
诗词中的拟人
诗歌鉴赏中,往往牵涉到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或者表现手法等,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下面我们仅就古诗词中的拟人来谈谈。
比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当然都是为了描绘更生动形象,表意更丰富充分。
如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桃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写春林花事,已经凋谢!又加朝风暮雨,不断摧残。“胭脂泪”让人想到女子泪,可在这儿说女子泪,没有缘起,再结合上下文,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仍然是说花,拟人而已,是说林花经朝雨暮风,被摧残好像女子哭花了妆,别有风致,哀艳动人。这样文意就贯通了。
再如《燕归梁 风莲》
我梦唐宫春昼迟,正舞到,曳裾时。翠云队仗绛霞衣,慢腾腾,手双垂。
忽然急鼓催将起,似彩凤,乱惊飞。梦回不见万琼妃(一作姬),见荷花,被风吹。
我们看到的是唐宫美人,她是在作霓裳羽衣之舞。沐浴在昭阳春昼的旖旎幻境中的她,绛裙曳烟,珠衱飘雾,玉光四射,奇丽袅娜的身影,回旋在人们心上,是多么难以恝置的美艳的传奇!突然,撼天动地雨点般的急鼓,惊破了舞曲,惊散了凤侣,一晌贪欢的梦境霎时幻灭。“梦回不见万琼妃”。接着是“见荷花,被风吹”,在此,我们有些糊涂了,怎么突然说到荷花?
再联系题目,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此词整篇都在写荷花,莲华不易传神,风莲更不易传神,所以作者通过梦的方式,将风莲拟人化。,写出了莲花的风致。当然,这是一首有寄托的咏物词,是一曲宗国沦亡的哀歌,是南宋朝廷的挽歌,但即使撇开它的寄托意义不谈,仍然是一首咏风莲的绝唱,给人以美的享受。
再如李清照的《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叫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前面说梅花,接着是“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似乎是突然转说人物了,其实是词人采用了拟人手法,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女形容将开未开之梅的轻盈娇美,用“玉人浴出”形容梅的玉洁冰清,明艳出群:即物即人,梅已和人融成了一片。这样文意就畅通无阻了!
再如薛涛《牡 丹》:“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其中“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化牡丹为情人,笔触细腻而传神。花人之恋梦幻迷离,担心与情人的离别会象巫山云雨那样一散而不复聚,望眼欲穿而感到失望。在极度失望之中,突然不期而遇,更使人感到再度相逢的难得和喜悦。“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花以馨香传情,人以信义见著。花与人相通,人与花同感,所以“不语还应彼此知。”“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安枕席”于栏边,如对故人抵足而卧,情同山海。深夜说相思,见其相思之渴,相慕之深。这两句想得新奇,写得透彻。
此诗将牡丹拟人化,用向情人倾诉衷肠的口吻来写,新颖别致,亲切感人,自有一种醉人的艺术魅力。以上这些应都是以人拟物,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这种在古诗词中不很多见,较为难懂,望多加注意!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整首诗,诗人将自己隐在楼、川、雁、山等景观后,让楼去观览,川去迂回,让雁牵愁心飞去,山衔好月走来。天地万象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的生命和感情的载体了。颔联中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再如:如刘颁《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这两个例子都是以物拟人的,这在古诗词中较为多见,只要留心,细细琢磨,这类题应该能够迎刃而解的!
第二篇:酒中诗词中酒
祝酒论人生,挥洒谈天下。
一代枭雄,若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陨灭之时。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是曹操感叹人生短暂,应有所作为的诗句。从曹操的《观沧海》一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数笔,即能以辽阔的沧海景象,表现诗人的胸襟可以看出曹操的气度”古人云酒量如气度,同时爱酒之人也有放荡不羁和旷达豪放的个性,所以有人曾说过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也正是他的这种个性造就了他辉煌的一生。在那乱世之中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借酒消愁愁几许,将停金樽愁依旧。
谈到酒就不能不说饮中八仙: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贺知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汝阳王)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李适之)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崔宗之)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苏晋)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李白)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张旭)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阔论惊四筵。(焦遂)
可以看出他们中的那个不是放荡不羁和旷达豪放,而且都有狂的一面。这些都是和他们的生平有关,他们都是一生坎坷,郁郁不得志。就拿李白来说,李白的放荡不羁和旷达豪放和狂,毁了一生的官途,但是也造就了他在诗界的成就,被称作诗仙。他的诗都可以体现出的豪放,也由于他的狂所以他的诗句都很夸张。如写借酒消愁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把一个“愁”字写到淋淋尽致。诗中言酒,借酒写诗。在那个专制的社会也许喝酒是一种发泄的方式,他们借酒写出了一生不平和心中的惆怅。诗都是写的很委婉的,所以一诗千意,不同的人读诗可以得出不同的意思,他们的诗都是有一面是反映社会的现实生活,另一面则是写景。这样喻千意于诗中也是他们的挡箭牌。
酒于词中,词是宋代文化中的精髓,词人也是数不胜数。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这都是范仲淹词中句。“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阳晚。”这是晏殊的词中句。这都是写独自愁,但不是愁自己的官途,而是愁相思愁光阴。
酒桌谈天说地,饭后言今欲未
古时喝酒解愁,现代喝酒发泄,古人喝酒吟诗作对,今人喝酒惹事生非。酒是属于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无论是古还是今接朋待友,谈生意,套交情,调情等这些事都是少不了酒的。我们继承和并发扬了酒文化,但能像古人那样斗酒诗百篇恐怕是少之又少。现在大家搞聚会时就谈天说地,谈现在谈未来,这都是借着酒劲,我们可以把平时不敢说的都说了,把平时不敢做的都做了,把自己平时工作上遇到的事,感情上遇到的挫折,这时有了酒精的麻醉我们都能痛痛快快的说出来。女人还好点受了委屈可以给男人说,仍之可以靠着男人的肩膀大声哭出来,但是男人就不行,不人云,男儿有泪不轻弹。古人也正是如此,不敢说的就借酒来抒发,借酒来解愁。现在的我们风华正茂,时不时也会生出很多愁,有时没有办法解决的时候就想试试用古人的方法:一醉解千愁。但是醒来后发现愁未解,人倒是变了不少——憔悴了。尤其是现在为朋友送行时,一般都是要喝上三五杯然后豪放的说,生死路一条,聚散酒一杯。也有在酒桌上交友常说的,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之类的。所以我们现在生活的种种都是受到了古人的影响。
第三篇: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诗来源于生活,因此诗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从诗中不仅能学到很多的文学知识,还可以学到不少的地理知识。
其实很多诗词中的内容我们都可以用现在学过的地理内容来解释。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可以用我们最近学习的地面辐射来解释。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辐射,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地方大气所接受到的地面辐射就比较少,气温比较低;平均每上升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所以在四月的时候,地面上的桃花已经谢了,但是山上的桃花因气温的原因才刚开。
我们第一单元所学习的关于地球的知识,也很多的体现在诗词方面。像是我们朗朗上口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就道出了地球自转在赤道上的线速度,还可以由这句诗印证赤道的周长大约是40000千米。“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直观形象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正午时候,太阳位于正中天,所以物体的影子很正,在我国的广大地区,正午时候的影子朝向正北方。但还要注意北极及其附近的特殊情况。如果将诗词和地理的学习结合起来,那学习地理将会更加直观明了。
而我们所学习的关于地形方面的地理知识在诗歌中也有体现。“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描绘的是我国广西的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的景观特征。“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描述避暑旅游胜地江西庐山的地貌景观特征,这种群峰地貌的最佳观赏位置是站在主峰俯瞰。“上山到云里,下山到谷底,二人对山看得见,一个往返若干天”——描绘的是我国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的地形特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描绘河套平原坦荡辽阔的地形和牧草茂盛、牛羊肥壮的温带草原景观。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一词是指来源于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夏季风),玉门关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的西端......其实这些地形方面的地理知识体现在诗人描写风景句子的方方面面。
更不用说描写天气的诗句了。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雨萧潇”、“三日雨不止”“湿菌生枯篱,润气醭素裳。”等诗句,都是用来描写由于锋面雨中准静止锋的影响形成的长江中下游的降雨,也就是梅雨的特点。就像是梅雨发生的时间、地域、特点等。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些诗句不但是言情佳句,而且是写实的名篇,它描写出了云贵高原的天气情况。巴山夜雨泛指我国的西南山地巴蜀地区的盆地地形,导致夜间谷地中心垂直方向上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故夜雨较多,夜雨率高达达70---80%。西南地区直到9月底10月初,西南季风仍然影响此地,同时由于云贵高原对于南下的冷空气有明显的阻碍作用,因而我国西南山地在冬季半年常常受到准静止锋影响,在准静止锋滞留期间,锋面降水出现在夜间和早晨的次数,占相当大的比重,相应增加了西南山地的夜雨率。
月相与诗词也有密切的关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提到“月落”时间是“夜半”。半夜落山的月相是上弦月。“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黄昏后月亮刚刚升到柳梢的月相是满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既道出了黄河的流向,又揭示了地球的自转所引起的昼夜更替现象。“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 刘禹锡,揭示了潮汐现象与月相变化的关系和河流径流量变化与季节的关系。
诗词是中华民族耀眼的文学经典,那些灿若繁星、千古流芳的不朽诗篇,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更是人类文学宝库的奇珍。许多诗歌不仅以其精湛的文学艺术价值而脍炙人口,千古流传,而且在诗词中有很多蕴含着地理知识。通过欣赏这些诗词歌赋的同时,掌握了地理科学知识。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加大阅读量。在茫茫的文海中寻找优美动人的与地理知识相关的诗句,并使之与地理教学有机联系。就可以使学习地理更加轻松,更加有趣味。
第四篇:诗词中的离愁
诗词中的离愁
古人好愁,多情的诗人词人尤爱离愁,似乎大凡诗人词人不管境遇如何,总有一股纠结深心的愁郁。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也罢,刻骨相思,恋家思乡也罢,甚至对月的阴晴圆缺也非要提一提“千里共婵娟”,更不用说伤春怀旧了,那么吟上一句“无可 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多情而浪漫的骚客们面对离愁或吟诵不绝或挥毫万卷,发发牢骚,使使小性子,这便自然而然衍生出了流传至今的离愁诗。
高雅志士谈离愁必离不开柳,这才会有李商隐说“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枝(《离亭赋得折杨柳》)”,刘禹锡说“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
元好问则说“万古垂柳,都是折残枝(《江城子·欢别》)”。
在古人的心中,折柳送别是一种典型的抽象派艺术,正如周邦彦所描述的那样“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而秦观则更自白叫嚣“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愁,泪难收”,好一句“动离愁,泪难收”,无怪乎他会更深情的吟上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了。
杨柳是聊以释怀的离愁枢纽,当时灞桥别离,泪洒长街,怎忍见长亭连短亭?唯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了。不止是杨柳,情到深处,清风明月,落花流水哪一物不是离愁,哪一处不是离恨?
所以晏殊才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的渺远落寞意境,秦观才有“斜阳外,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舟(《满庭芳》)”的苍凉萧索意境,李白才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豁达潇洒意境。
西风,碧树,斜阳,寒鸦,流水,浮云,落日都本是无情之物,多情的诗人词人们总在万千无情物之中寻找内心鲜为人知的情感慰藉。借之抒怀的事物景物虽不同,然表达的心境却一致,那就是—离愁。
诚然,面对同样的景物,性情各异的文人骚客们却“固执”地各抒己见。
面对杨柳,刘禹锡说“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而韦庄则说反对说“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那么杨柳到底是多情还是无情呢?其寓意也就不得而知了。
面对明月,张泌说“多情只有春庭月,犹无离人照落花”,而晏殊则反对说“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不管作家的感受何如,这种艺术手段总是可以使景情交织在起来,从而更具体和深刻地表达他们的心情。
既谈离愁,那么就不得不提一提柳永这个多情的词人。柳永即柳三变,婉约派代表词人。其词缠绵细腻,婉约多情,正如刘熙载《艺概》中说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此词是柳永将离开汴京事与情人的话别之作。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正面刻画话别,已经尽致,泛说离愁别恨,自古皆然,即江淹《别赋》“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之意;说秋天作别尤为可悲,即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之意;说晓风残月,即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之意。
柳永伤离愁,坦坦荡荡,毫无矫揉造作之态,较之柳永,江淹也毫不吝啬“放肆”自己的情感,他回答得干干脆脆,“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直接问“非常伤心吧”,肆无忌惮,洒脱自然。
较之前两位“大大咧咧”的坦率人,周邦彦和杜牧似乎有些“羞涩”。
周邦彦会含蓄的说“河桥送人处,良夜何其(《夜飞鹊·别情》)”,杜牧则选择深沉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会说“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催泪到天明(《赠别》)”。
无论是坦率还是含蓄,离愁纵带给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大凡作家面对离愁总是伤感的说“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鹧鸪天》)”,梦中都相思难休,更何况是白日青天?苏轼更伤感的说“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江城子》)”一个是生离,一个是死别,苏轼的离愁之痛可想而知,正如白居易(《长恨歌》)所描述的那样“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然而,总有豁达开朗的作家在,面对离愁,王维断言“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温庭荺直言“和当重相见,尊酒慰高颜(《送人东游》)”。王昌龄放言“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李白豪言“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
离愁痛,痛人心扉,伤感也罢,抑郁也罢,总归逃不出一个情字,亲情友情爱情····古人总是浪漫而多情的。
无论悲喜,人总是要离别的,与其幽思纠结倒不如潇洒一些,或引吭高歌,或樽酒对月,或凭轩临眺,或恣意纵怀,把满脑的愁绪赶出来,留一片清白给自己,心境开朗才是离愁的至高境界!
第五篇:诗词中的读音
诗词中的读音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常常为个别字的读音问题而困惑。遇到多音字该读哪个音呢?同一诗词中的同一个字在不同的版本中有不同的读音标注,我们该选哪个呢?明明是十分眼熟的字,自己读出来却被别人认为是误读,到底谁是谁非呢? 面对这类问题,面对这类容易误读的字音,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该如何正确而简便地辨析呢?笔者对有关专家的评注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后认为,可以根据“‘老字号’从古、‘特殊字’从今、多音字从义”的三条原则来处理。
一、“老字号”从古 所谓“老字号”,是指古诗词中的通假字、词牌名专用字、单音节词中含有的旧读音(古读音)的字;所谓“从古”,指遇到这些有旧读音的字,若旧读音仍然被现代汉语规范音所保留,我们就应依从旧读音的读法,在今天的古诗词朗读中仍念旧读音。1.通假字。古诗词中,我们会发现少量的通假字现象,这些字应读通假字的旧读音。例如: 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下《语文园地六》“日积月累”。注:“四下”表示四年级下册,选自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下同。);“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古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以上句中的“见”都是通假字,都通“现”,是“显现、显露”出来之意,因此读“xiàn”,不读“iiàn”。在《所见》(一下13课)和《夜书所见》(三上9课)题目中的“见”,“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三下《语文园地七》“日积月累”)和张籍的《秋思》(五上5课)中的“洛阳城里见秋风”中的“见”,都是“看见”的意思,并无“显现”之意,不是通假字,所以不读“xiàn”,应读“jiàn”。亡:《清平乐·村居》(五下5课)中“最喜小儿亡赖”的“亡”,通“无”,因而读“wǘ”,不读“wáng'’。柴:王维《鹿柴》中的“柴”是通假字。古代“柴”指有篱落的村寨,也指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划定的某些区落。本诗题目中“鹿柴”是一地名,其“柴”通“寨”,所以应读作“zhài”,不读“chái”。而在《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中的“柴”字,不是通假字,所以读“chái”。2.词牌名。词牌名的读音是古代词赋的“专利”,因而我们只能尊重古人的读法。例如: 卜:《卜算子·咏梅》(五上《回顾拓展八》“日积月累”)中的“卜”读“bǔ”。因为,读“bǔ”的时候有多种意义,其中一项是指“估计、预测”,而读”bo”只用于“萝卜”一词。“卜算”是同义黏合词,意思是“估算、预测”,这里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唐代骆宾王写诗时喜欢用数字,大家都叫他“卜算子”,后来就以“卜算子”为词牌名了。乐:《清平乐·村居》(五下5课)题目中的“清平乐”,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因而“乐”读“yuē”,不读“l宅”。3.古代单音节词。古诗词中,有的两个单音节词语连在一起,很像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比较典型的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妻子”和“衣裳”。在现代汉语中,这是两个双音节词,“妻子”“衣裳”的后一字“子”“裳”均要读作轻声。但是在古代,“妻子”表示“妻子”和“子女”;“衣裳”在古代也有“上衣下裳”的说法,“衣”是穿在上身的服饰,“裳”是穿在下半身的服饰,类似于今天的裙裤,男女都可以穿。所以,在本诗中的“子”“裳”作为单音节词,是不能读作轻声的,应分别读作“疽”“cháng'’。上例中的“卜算子”的“子”也是单音节词,是对古代男子的美称,因而不能像现代汉语词尾的后缀词那样读作轻声,也应该读作“Zǐ”。另外,还要注意叠声词的读法。《春晓》(一下4课)中的“处处闻啼鸟”,《小池》(一下3课)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草》(二下2课)中的“离离原上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二下2课)中的“篱落疏疏一径深”,《夜书所见》(三上9课)中的“萧萧梧叶送寒声”,《游子吟》中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三下《语文园地五》“日积月累”),在这些句子中都有叠声词。在古诗词朗读中,不能像现代汉语把叠声词第二个字读成轻声,而应该读成本音。因为有的要单独表示意义,有的起重复强调的作用,而且在五律或七律古诗中,各句字数相等,读来颇有节奏感,如果把叠字弱化后读得过轻,就可能给人少一个字的感觉。因此,叠字二般不要弱化读轻声,而要读出该字的本音。
二、“特殊字”从今 在古诗词中,我们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字,这些字,古时有旧读音,而现代却已经没有这个旧读音了,或者这些字按古代的节律规则来说,应该发某个旧读音,但是在现代汉语规范音中却找不到这个旧读音。这时,我们就应以今天的现代汉语规范音来读。我们知道,古诗词虽然讲究音韵节律,但当时并没有像现在的汉语拼音这样严密完善的记音系统,因而许多字的读音追究起来十分复杂,有的已不能准确查考其读法了。遇到此类特殊情况,我们应该统一到现在规范音的标准上来,这样更便于教学。如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斜”字的发音争议就是此类问题的典型表现。斜:《山行》(二上4课)“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按照古代节律,诗中的二、四句的末一个字是“家”“花”,其韵腹都是“a”。因此首句的末字“斜”应该押此韵,其韵腹也应是“a”。但在现代汉语中“斜”已没有“xiá”的音了,所以这个字只好依从今天的发音,读“xié”。《过故人庄》一句中“青山郭外斜”(四上《语文园地六》“日积月累”)中的“斜”也因为相同原因,念“xié”。还有,“斜风细雨不须归”(四下23课《渔歌子》)中,“斜”也得念“xié”,如果我们非要将句中的“斜”读成“xiá”那就显得太别扭。
三、多音字从义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误读音辨析中,除了会遇到旧读音的麻烦外,我们遇到读音困惑最多的当属多音字。遇到多音字,我们要根据这个字词的意义来判断它该读什么音。例如: 挑:《夜书所见》(三上9课)中“知有儿童挑促织”的“挑”有“tiāo”和“tiǎo'’两个读音。“挑”在“挑动”“拨动”的义项时念“tiǎo”。这句诗的意思是儿童用竹棍等挑动泥土,翻找地里的蟋蟀。因此,在本句中,“挑”字读“tiǎo”才是合理的。重: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中的“重”是多音字。“花重”表现了春雨后花儿“红艳艳、沉甸甸”的红艳欲滴状态,因而这里“重”要读“zhòng”不能读“chóng'’。而张籍《秋思》中的“欲作家书意万重”,是说家书想要表达的意思很多很多,“万重”就是“很多层”的意思;王安石的“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前山后处处梅”(三上《语文园地六》“日积月累”)中的“重重”也表示“很多层”的意思。因而,这里的“重”要读“chóng'’,而不能读“zhòng’。为:王安石《梅花》中有一句“为有暗香来”,这里的“为”,有的人认为该读二声,有的又认为该读四声,到底该怎样读呢?“为”在本诗中是“因为”的意思,所以应该读“wèi”,不能读成“wéi”。另外,这首诗中的“墙角数枝梅”中的“数”也是多音字,在本课指很多枝梅花,因此应读”shù”而不是“shǔ”。应:在叶绍翁《游园不值》中“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应”字读法也比较混乱,有读一声的,有读四声的。这个“应”字的读法也应当结合前两句的诗意来确定。诗的前两句说,大概主人是爱惜这青苔,担心被访客的木屐齿踩坏了,所以,客人虽在柴门前轻敲许久,但却无人应门。这里,“应”解释为“大概”,也可理解为“应该”,表示揣测之意,含调侃意味。所以这个字要读作“yīng'’,不要读作“yìng'’。“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五上《回顾拓展二》“日积月累”)中的“应”也同解如此。而在《小儿垂钓》(三上《语文园地一》“日积月累”)“怕得鱼惊不应人”中的“应”,是“回应”之意,因而读“yìng'’。间:《泊船瓜洲》(五上5课)的首句是“京口瓜洲一水间”,其中的“间”是“间隔”之意,因而应读“jiàn”。这首诗中“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也是多音字,意思是“还乡,回乡”,因此应读“huán”。更:《长相思》(五上5课)“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的“更”,有的版本标注为一声,有的标为四声,到底哪一种更恰当呢?“风一更,雪一更”表示一阵狂风又紧连着一阵暴雪,即整夜风雪交加,因而“更”在这里是表示刮风下雪的时段,应读“gēng'’才恰当。而“更”的另一读音“gèng'’,是在表示“更加”时的读法。在《登鹳雀楼》中“更上一层楼”的“更”是副词,表示“更加”,所以这时该读“gèng”。剥:《清平乐·村居》f五下5课)“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剥”有两个读音,只有在“去掉外面的皮或壳”的时候念”bāo'’,而此处“剥”正好准确表达此义,因此,这个“剥”就念“bāo'’,不能读作“bō”。露:《小池》(一下13课)“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露”字的读音也较难区分。人教社小语室专家认为,“露”在表示“显现”意义的时候有口语和书面语读法。用于书面语的单音词、复音词和成语时应读“1ù”,在用于口语的复音词中读“lòu”,只有少数的用于口语的“露白、露丑、露底、露富、露脸、露面、露头、露相、露光、露苗、露怯、露馅儿、露一手、露马脚、泄露、走露”时读“1òu”,其它的皆读“lù”。“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露”是书面语单音词,单独作动词用,所以应读“lù“。兴:《四时田园杂兴》(四下23课)的“兴”,该怎样读呢?“兴”,兴致也,因而在此应读“xìng”。古诗词教学的读音问题十分复杂,我们要多查字典和有关资料,学会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具体分析处理,从而准确把握其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