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西楼”

时间:2019-05-13 08:1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典诗词中的“西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典诗词中的“西楼”》。

第一篇:古典诗词中的“西楼”

古典诗词中的“西楼”

我们欣赏古典诗词时常常会看到“西楼”,据考证“西楼”一词最早见于六朝诗歌中,“始出西南楼,纤纤如玉钩。未映东北墀(chí台阶),娟娟似蛾眉”(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天禽下北阁,织女入西楼”(庾肩吾《奉和春夜应令》)。此后,诗词屡见“西楼”这一意象。(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宋人黄升《花庵词选》的评语“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李煜作为亡国之君归宋后,幽闭的生活是无聊难捱的。昔日依红偎翠,红袖添香,威风凛凛, 而今孑然一身,怎不怀念故国,任何言语都无法言说,破国亡家、命在旦夕,孤独和痛苦是深沉的,只有独自登上“西楼”,凭栏望乡,排遣愁绪。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词中的“西楼”是言愁。(唐朝诗人李益《写情》)“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此诗描写主人公与女子约会不得的失望、无奈,甚至绝望的心情。诗人望穿秋水,苦苦等待,奈何伊人爽约,于是失望之极,“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表现了失恋的痛苦之情。冷月清光不过徒增悠悠的愁思,勾起痛苦的回忆而已。诗中的“西楼”是相思。(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晏几道是晏殊第七子,年轻时舒适安逸,后来他家道衰落。这使他深谙人生的无常。昨日欢情易逝,今日幽怀难抒,来日重逢无期,往复低徊,沉郁悲凉,都在这首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这是一首伤别的怀旧之作,写别后的凄凉情景。词中“西楼”泛指欢宴之所,是怀旧相思(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当写于作者“闺中少妇不知愁”的时期。这首词一开始,就向我们描述了一个荷花凋残、天气渐凉的初秋,正是这样一个萧索的天气引起了作者的相思闲愁。丈夫求学在外,自己成了闺中思妇。她用凝练的笔法表现出自己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全身心盼望的是,在大雁飞回来时,带来那个相思人儿的家信。词人正在洒满月光的西楼上等着呢。词中的“西楼”是怀人。“西楼”为何能如此引起文人们的关注,在诗词中大量出现呢?“西楼”从一开始在诗词出现,实指具体场所,到逐渐虚化的演变,与中国古代哲学大概有关。《周易》中,西方为兑卦,为少女。古人常按风水的原理和天人合一的原则,让年轻女性住在西楼。“西楼”多半与闺思关联,更何况人在西楼易见明月,正所谓睹月思乡,睹月念人,这样“西楼”就逐渐成为相思、愁绪的代名词。再者,西方在五行中为金,于季节上是秋,金主萧杀,秋者为愁,加上文人“以悲为美”的审美情趣,喜欢化用前人诗句和典故,所以屡屡提及“西楼”用于抒发思念、孤寂忧郁之情,表现男女的情爱相思,悲欢离合。诗词中的“西楼”还有很多。比如:(元稹《寄浙西李大夫四首》其三)“禁林同直话交情,无夜无曾不到明。最忆西楼人静夜,玉晨钟磐两三声”。(韦应物《寄李丹元锡》)“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唐代诗人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斜阳独依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秦观《木兰花》)“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西楼促坐酒杯深,风压绣帘香不卷。玉纤慵整银筝雁。红袖时笼金鸭暖。岁华一任委西风,独有春红留醉脸。”

第二篇:古典诗词

黍离 子衿

彼黍离离,彼黍之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纵我不在,子宁不嗣音? 知我者谓我心忧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不知我这谓我何求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黍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这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黍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这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才敢与君绝!

陌上桑 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为人洁白皙,髯髯颇有须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者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者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者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

生中数千人,皆言夫婿姝。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为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蹟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木兰辞 可汗问所欲,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木兰不用尚书郎,不闻机杼声,但闻女叹息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之水鸣渐渐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旧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伙伴,火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古风 秋叶

轻烟拢蝶舞,薄暮锁清秋。夕阳随逝水,北雁携云收。漂泊亦如是,来去总关愁。素笺无痕冷,诗心枉凝眸。风叠风有迹,叶落叶幽幽。

秋叶知人意,人意却休休。

一树成三季,别恨再无期。

欲遣何以遣,醉语梦红楼!

第三篇:古典诗词中的典故

古典诗词中的典故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8、青鸾:《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如李商隐《无题》:“彭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10、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阅读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回答问题: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11、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2、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13、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14、长亭: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5、南浦:屈原《楚辞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16、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17、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8、风骚;原指《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如毛泽东《沁园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19、雕虫:语出汉代杨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状夫不为也。”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

20、鸿鹄;《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后来就以“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如吴潜《八声甘州》:“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21、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如辛弃疾《定**》:“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22、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2l、黍离:《诗经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24、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数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25、商女;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26、杜康:《说文解字》中说: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酒。后就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7、瑟瑟:愿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

28、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9、鸡黍:《论语》载,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了后,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第四篇: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

(2010-08-10 13:58:23)转载原文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作者:林祯晟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

【摘要】:徐徐掀开历史的长卷,不难发现,历代文人墨客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茶诗茶词,这些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茶文化。茶并不仅仅是一种满足口腹之欲的物质饮品,它更是一种文化载体和精神象征。本文试图从古典诗词入手,并结合一些具体的作品,来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

【关键词】:古典诗词,茶文化,精神象征

正文:

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茶的国度。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中,与茶有着难以割舍的不解之缘。文人与茶之间,就如和酒一样,总有着说不尽的种种情缘。茶与饮茶行为,已经被文人墨客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茶中流露出的是“情”。茶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它早已把=浓郁的茶香飘散到每个角落。品茶抒情,寄情于茶的诗句数不胜数。浅近的有:“秋夜凉风夏时雨,石上清泉竹里茶;”典雅的如:“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朴实的有:“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比欲仙。”这些历代的咏茶诗词,数量丰富,体彩多样,都很好的融入了人的真情感触,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支奇葩。一:茶文化诗词的兴起

茶诗与茶词的兴起,是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作为诗词的国度,茶文化诗词成为我国诗词中的重要一部分。诗人以茶会友,在茶香弥漫中吟诗作赋,茶成为诗人寄托情感、寻求心灵慰藉、感悟人生真谛的挚友。“结性不可污,为尔涤尘烦。”茶文化诗词不但为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也为我国诗词注入了新的活力。

1、最早的茶诗

在我国早期的诗赋中,最早赞美茶的应该是晋代诗人杜育的《茶赋》,诗人以饱满的热情歌颂了这一奇产----茶叶。诗中云:茶树受丰壤甘露的滋润,满山遍谷,生长茂盛,人们成群结队的前去采摘。另外,西晋左思的《娇女诗》: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百晰。小字为纨素,口吃自清历。有姐字慧芳,眉目粲如画。驰鹜翔园林,果下皆生摘。贪华风雨中,筱忽数百适。心为茶荈剧,吹嘘成对鼎。” 写左思的两位娇女,因急着要品香茗,就用嘴对着烧水的“鼎”吹气,非常深动地描写了两个娇女烹煮茶的姿态。

2、关于茶圣羽和茶经

说到茶事,不可不提一个人,那就是被后人称之为“茶圣”的陆羽。陆羽仿佛天生就与茶有缘,他是一孤儿,三岁的时候被一位禅师收养,陆羽的少女时代便在寺院中度过。因为最早种植茶树的是僧人,所以最早的饮茶习惯也是由僧侣间发起的。小陆羽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因此对寺院中僧人种茶煮茶,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之后陆羽走出寺院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考察了各地饮茶习俗并总结了历代制茶经验后,撰写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书中全面阐述了煎茶的制作过程,也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因此陆羽也被称尊为中国茶圣。

二、唐诗中的茶文化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第二个鼎盛时代,在军事、文化和经济上的发达,如同闪耀在这整个世界文明史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当时没有一个国家能与唐王朝的强盛与繁荣等量齐观。而对当时世界乃至后来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这一点在茶文化上表现的十分突出。

与火热的酒文化相比,流行于唐代的茶文化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另一面:高雅与,清静。饮茶的过程就是精神调节和自我修养的过程。唐人对茶的喜爱,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至爱哈尔理想的倾注。这种倾注激发了文学创作的激情,文人士大夫将饮茶视为雅逸的文化体验和精神上的享受。在各种茶诗作品中,五言诗、唱和诗、联句诗、宝塔诗中的茶文化最为突出。

1、五言诗

唐代杰出诗人杜甫,写有“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的诗句。当时杜甫年过四十,而蹉跎不遇,微禄难沾,有归山买田之念。此诗虽写得潇洒闲适,仍表达了他心中隐伏的不平。诗仙李白豪放不羁,一生不得志,只能在诗中借浪漫而丰富的想象表达自己的理想,而现实中的他又异常苦闷,成天沉湎在醉乡。正如他在诗中所云:“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当他听说荆州玉泉真公因常采饮“仙人掌茶”,虽年愈八十,仍然颜面如桃花时,也不禁对茶唱出了赞歌:“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深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俪芳津,采眼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连接。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表达了茶的赞誉和向往。

中唐时期最有影响的诗人白居易,对茶怀有浓厚的兴味,一生国下了不少咏茶的诗篇。他的《食后》云:“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诗中写出了他食后睡起,手持茶碗,无忧无虑,自得其乐的情趣。

2、唱和诗

在数以千计的茶诗中,皮日休和陆龟蒙的唱和诗,可谓别具一格,在咏茶诗中也属少见。皮日休,唐代文学家,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曾任翰林学士。陆龟蒙,唐代文学家,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曾任苏湖两都从事。两人十分知己,都有爱茶雅好,经常作文和诗,因此,人称“皮陆”。他们写有《茶中杂咏》唱和诗各十首,内容包括《茶坞》、《茶人》、《茶笋》、《茶籯》、《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和《煮茶》等,对茶的史料,茶乡风情,茶农疾苦,直至茶具和煮茶都有具体的描述,可谓一份珍贵的茶叶文献。

3、联句诗

联句是旧时作诗的一种方式,几个人共作一首诗,但需意思联贯,相连成章。在唐代茶诗中,有一首题为《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是由六位作者共同作成的。他们是:颜真卿,著名书画家,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官居吏部尚书,封为鲁国公,人称“颜鲁公”;陆士修,嘉兴(今属浙江省)县尉; 张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工文辞,任吏官修撰;李萼,赵人,官居庐州刺史;崔万,生平不详;昼,即僧皎然。诗曰: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荐),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萼)。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万)。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真卿)。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昼)。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士修)。

这首啜茶联句,由六人共作,其中陆士修作首尾两句,这样总共七句。作者为了别出心裁,用了许多与啜茶有关的代名词。如陆士修用“代饮”比喻以饮茶代饮酒;张荐用的“华宴”借指茶宴;颜真卿用“流华”借指饮茶。因为诗中说的是月夜啜茶,所以还用了“月桂”这个词。用联句来咏茶,这在茶诗中也是少见的。

4、宝塔诗

唐代诗人元稹,官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白居易交好,常常以诗唱和,所以人称“元白”。元稹有一首宝塔诗,题名《一字至七字诗·茶》,此种体裁,不但在茶诗中颇为少见,就是在其它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诗曰:

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宝塔诗是一种杂体诗,原称一字至七字诗,从一字句到七字句,或选两句为一韵。后又增至十字句或十五字句,每句或每两句字数依次递增一个字。元稹在他的宝塔茶诗自注中说:一至七字诗,“以题为韵,同王起诸公送分司东郡作。”全诗一开头,就点出了主题是茶。接着写了茶的本性,即味香和形美。第三句,显然是倒装句,说茶深受“诗客”和“僧家”的爱慕,茶与诗,总是相得益彰的。第四句写的是烹茶,因为古代饮的是饼茶,所以先要用白玉雕成的碾把茶叶碾碎,再用红纱制成的茶罗把茶筛分。第五句写烹茶先要在铫中煎成“黄蕊色”,尔后盛在碗中浮饽沫。第六句谈到饮茶,不但夜晚要喝,而且早上也要饮。结尾时,指出茶的妙用,不论古人或今人,饮茶都会感到精神饱满,特别是酒后喝茶有助醒酒。所以,元稹的这首宝塔茶诗,先后表达了三层意思: 一是从茶的本性说到了人们对茶的喜爱;二是从茶的煎煮说到了人们的饮茶习俗;三是就茶的功用说到了茶能提神醒酒。唐代为我国诗歌的鼎盛时期,作诗成为谋取利禄的道路,因此唐代的文人几乎无一不是诗人,不饮茶成不了名诗人,诗人无不饮茶写诗,与酒一样,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唐朝茶文化的繁荣,由此可见一斑。

三、宋代诗词中的茶文化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发展的繁荣阶段,以宋词为代表的文化成就达到了历史的高峰。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在唐代的基础上涌现出更多、更绚丽的篇章。以茶文化为特色的封建文化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1、诗词中所提到的名茶

宋代诗词众多,有一些提到当时的名茶,这些名茶有的从唐代开始就是名茶,如蒙顶茶、顾渚紫笋茶,有的是在宋代新涌现出来的,如北苑茶等。

龙凤茶,宋代最为著名的茶,产于福建的建溪流域,诗见王禹偁《龙凤茶》。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近臣。烹处岂期商岭水,碾时空想建溪春。香于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爱惜不尝惟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

鸠坑茶,唐代贡茶之一,宋代名贡,产于今浙江省淳安县,诗见范仲淹《鸠坑茶》。

双井茶,当时的贡茶之一,产于江西省修水县,诗见欧阳修《双井茶》: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犹须三日夸。

宝云日铸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

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明变易。

君不见建溪龙凤,不改旧时香味色。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

2、赐茶及谢茶表之类现象

唐代的皇帝偶尔会赐一些贡茶给大臣,在宋代则赐茶之风甚盛,受到皇帝恩赐茶叶的大臣们常要作诗或作文章对皇帝的恩赐表示感谢,称为“谢茶表”,如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写过此类“谢茶表”,可参见刘禹锡《代武中丞谢新茶表》,有关的诗可见以下几例。

王禹《龙凤茶》:“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得作近臣”。

蔡襄《北苑茶》:“特旨留丹禁,殊恩赐近臣”。

梅尧臣《七宝茶》:“啜之始觉君恩重,休作寻常一等夸”。

3、借茶抒怀,忧国忧民

北宋由于在“靖康之变”前的近百年中,中原有过一个经济繁荣时期,加之当时斗茶和茶宴的盛行,所以茶诗、茶词大多表现以茶会友,相互唱和,以及触景生情、抒怀寄兴的内容。最有代表性的是欧阳修的《双井茶》诗: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茅生先百草。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斛茶养一两芽。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

南宋由于苟安江南,所以茶诗、茶词中出现了不少忧国忧民、伤事感怀的内容,最有代表性的是陆游和杨万里的咏茶诗。陆游在他的《晚秋杂兴十二首》诗中谈到: 置酒何由办咄嗟,清言深愧谈生涯。聊将横浦红丝碨,自作蒙山紫笋茶。

诗中反映了作者晚年生活清贫,无钱置酒,只得以茶代酒,自己亲自碾茶的情景。而在杨万里的《以六一泉煮双井茶》中,则吟到: 日铸建溪当近舍,落霞秋水梦还乡。何时归上滕王阁,自看风炉自煮尝。

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希望有一天能在滕王阁亲自煎饮双井茶的心情。四:元、明、清茶文化

1、元代茶文化

元代,也有许多咏茶的诗文。著名的有耶津楚材的《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 积年不啜建溪茶,心窍黄尘塞五车。

碧玉瓯中思雪浪,黄金碾畔忆雷芽。

卢仝七碗诗难得,谂老三瓯梦亦赊。

敢乞君侯分数饼,暂教清兴绕烟霞。

诗中感叹说自己多年没喝到建溪茶了,心窍被黄尘塞满。时时忆念“黄金碾畔”的“雷芽”,“碧玉瓯中”的“雪浪”。既不能象卢仝诗中连饮七碗,也不能梦想象赵州和尚那样连吃三瓯,只期望王玉能分几块茶饼。

此外还有洪希文的《煮土茶歌》、谢宗可的《茶筅》谢应芳的《阳羡茶》等等。元代的茶诗以反映饮茶的意境和感受的居多。

2、明代茶文化

明代的咏茶诗比元代为多,著名的有黄宗羲的《余姚瀑布茶》、陆容的《送茶僧》等。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代还有不少反映人民疾苦、讥讽时政的咏茶诗。如高启的《采茶词》:

雷过溪山碧云暖,幽丛半吐枪旗短。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采得谁最多? 归来清香犹在手,高品先将呈太守。竹炉新焙未得尝,笼盛贩与湖南商。山家不解种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

诗中描写了茶农把茶叶供官后,其余全部卖给商人,自己却舍不得尝新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生活极大的同情与关怀。又如明代正德年间身居浙江按察佥事的韩邦奇,根据民谣加工润色而写成的《富阳民谣》,揭露了当时浙江富阳贡茶和贡鱼扰民害民的苛政。这两位同情民间疾苦的诗人,后来都因赋诗而惨遭迫害,高启腰斩于市,韩邦奇罢官下狱,几乎送掉性命。但这些诗篇,却长留在人民心中。

3、清代乾隆皇帝品茶 清代也有许多诗人如郑燮、金田、陈章、曹廷栋、张日熙等的咏茶诗,亦为著名诗篇。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清代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他六下江南,曾五次为杭州西湖龙井茶作诗,其中最为后人传诵的是《观采茶作歌》诗: 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地炉文火续续添,干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王肃酪奴惜不知,陆羽茶经太精讨。我虽贡茗未求佳,防微犹恐开奇巧。

皇帝写茶诗,这在中国茶叶文化史上是少见的。

五、精神象征

品茶是一种享受,茶人希望通过饮茶吧自己与山水、自然、宇宙融为一体,在饮茶中得到美好的韵律,精神的开释。这种妙趣难以言传你,却可意会。

1、茶之浅

茶要浅,有个说法,叫十分的茶水容量,倒满七分,留得三分人情在。浅作为一种审美的状态,大约是文化中的简约、含蓄、象征……浅是每一个平常的日子,人生如茶,既有淡淡的愁苦,亦有不尽的甘甜。然而,不管茶味有过怎样的甘甜或苦涩,最终它必然归于浅淡。无论人生有过怎样的辉煌,最终都不失质朴;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中,都能坦然生活,诚恳待人。

2、茶之清

清,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其意蕴十分广泛。清”又是茶的精神实质,品德修持,正好契合的诗人创作的需要。茶性清洁不可污,作茗事除了要有清静的环境外,从器具到内心还要表里俱清明洁净。“清甘本无滓,渴饮得真味。”(蔡襄)这是对茶自身给人清新感觉的探讨。小庭幽圃绝清佳。”(陆游)讲的是饮茶环境的清幽寂静。“清”与文人、僧家所追求的清闲、清静是相通的。大量的茶诗都表现出对“清”的探讨,诗作不仅写出茶自身的自然属性和养颜健身之功用,更揭示了茶与文学创作、抒发性灵之间的密切关系。也为诗作营造一种清新自然的诗境,表现出简古淡泊,闲逸悠然的隽永境界。

3、茶之意境

茶的意境,即与茶相伴而来的、给人以清新、淡雅、闲适、悠然,亲切而自然;因此,茶才不同于一般口腹物欲。饮茶可以是一种习惯,给人以助思考、添情趣.

品茶与喝茶,不仅有量的差别,而且还有质的不同。喝茶,主要是为了解渴,以满足人体水的生理需要。所以,喝茶重在数量,往往是急饮快咽地完成。

而品茶重在意境,它把饮茶看作是一种艺术的欣赏,精神的享受,都喜欢在“品”字上下功夫,要细细品啜,徐徐体察。通过观其形、察其色、闻其香、尝其味,使饮者在美妙的色、香、味、形中,感情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寄托。

4、茶与儒道

茶的精神与儒道两家的思想紧密相连。儒家思想是中国的思想的精髓。儒家用“仁”来调节人际关系,倡导共同进步,这正是茶的本性。茶深收儒家的影响,也对其产生了重要的作用。陆羽提倡的茶艺,体现了儒家的中庸和谐精神。在饮茶的美好境界中得到精神的寄托。道家为茶叶提供了茶艺,使茶文化达到一定的艺术境界,同时对茶文化的自然观、哲学观、美学观也进行了阐述。道家要求茶人要有清净、无私、平和的气质。道家为茶文化披上了文明的光环,茶的意境与传统文化的内涵相通融,展示了其“真、善、美”的内涵。总结

品茶作为一种行为,在人们心中早已不是动作那么简单,它已成为一种意境,一种文化。由时候品茶是一种享受,让你的心情更加舒畅;有时候又是一种思考,在遐想中体味纯真的本质,在茶叶那既苦又甜的味道中感悟人生,在平凡淡雅中感受人生的另外一种韵味。茶文化是介乎物质文明与精神之间的文明,它一物质为载体,在物质生活中渗透着丰富的精神内容。古典诗词蕴含的茶文化,就如一杯杯香茗,虽久远,但清香犹存,让我们不断的沉思,不断的追忆那古朴的情怀。

参考文献:

1陈宗懋《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2.05

2王旭烽《爱茶者说》P6-P7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2.01 3高齐《走进中国民俗殿堂》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01

4朱世英,王镇恒,詹罗九《中国茶文化大辞典》格致出版社2002.4.1 5刘勤晋《茶馆与茶艺》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03

6中国茶文化知识网:《茶文化茶联》栏目中 陈奇志 夏春锦 相关文章

第五篇:古典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古典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u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述了我国夏季风不能到达西北地区;

u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示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

u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反映了对流雨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的特点;

u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

u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反映了我国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

u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表示四季更替,年年往复。

u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理解为对流水侵蚀地貌的描绘;

u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

u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

u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影射了上弦月; u “去年元夜日,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 影射了满月;

u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影射了残月;

u “月皎惊鸟栖不定,更漏将阑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冷” 影射了满月;

u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影射了娥眉月。

u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来形容庐山脚下已是芳菲落尽、大地春归,而山上的大林寺才桃花盛开,可见山下的气温比山上高。

u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描绘河套平原坦荡辽阔的地形和牧草茂盛、牛羊肥壮的温带草原景观。

u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规律。

u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反映了城市中人口稠密,农村人口稀少的城乡差别。

u “郡城南下不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反映出少数民族的地域分布及旧时汉人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态度。

u “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形象地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现象。

u “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描述解放前淮河的水文状况。

u 李白《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u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管归来》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黎花开”——描绘的是大雪天气现象

u 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扬州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商业中心,如今由于海运和京沪铁路的发展,扬州的交通地位大大地下降,城市发展缓慢。

u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描绘的是秋天晴夜的天气现象。

u [宋]赵师秀《有约》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反映我国江淮地区春末夏初时节的梅雨(准静止锋)天气,以及江南水乡景观。

u [晋]傅云《歌》中的“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反映出日影的周日变化规律(北半球夏半年太阳早上从东北升起,日影朝西南;黄昏太阳在西北落下,日影朝东南,正午时影子朝正北或正南或缩小为一个点,冬半年相反。注意北极及其附近的特殊情况)

u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描述的是我国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之一,说明其日温差大,原因是深居内陆,大陆性特征明显。新疆瓜果特别甜的原因也与日温差大有很大关系。

u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变化规律。

u 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一词是指来源于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夏季风),玉门关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的西端。

u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描绘了我国长江三峡江水湍急、一泻千里的气势,又反映出三峡落差大、水资源丰富。白帝城位于长江三峡的西端。

u 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了我国丘陵地区山环水绕,道路复杂的情况

u “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世光阴路上忙”——反映过去福建省的交通十分不方便

u 宋朝苏轼《题西林壁》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描述避暑旅游胜地江西庐山的地貌景观特征,这种群峰地貌的最佳观赏位置是站在主峰俯瞰。

u 杜甫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述的是我国四川盆地西部山区的积雪冰川以及长江干支流的航运状况。

u 杜牧《清明》中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描写的是我国南岭一带春雨绵绵的景象。

u 刘禹锡《竹枝词》中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指对流雨降雨范围小的天气特征

u “走千串万,比不上淮河两岸”——描绘了淮河流域沃野千里,气候宜人,农产丰富的景象。

u “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描写云南省会城市昆明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冬天受昆明准静止锋的影响,位于暖气团的一侧,因而不冷;夏天因海拔较高,所以不热)

u 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指山东的泰山

u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描写横断山区的自然景观,是因地形影响的气候和植被垂直变化的形象写照。

u 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君问归期末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翦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四川北部的大巴山区,因水汽含量大,秋季日温差大,晚上气温下降,水汽凝结而形成降雨。

u “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描绘我国广西的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的景观特征。u 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日照相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写的是庐山瀑布(三叠泉)。

u [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我国过去河套平原的生态景观。

u [清]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形象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u 毛泽东诗词中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是指赤道地区因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地理现象。

u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描述了贵州地区雨天多晴天少的天气特点,同时反映出了贵州高原崎岖不平的喀斯特地貌形态。

u 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位于我国的江苏省。

u 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描绘的是天气特征。

u 杜甫《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指由暖锋形成的春雨,春雨过后,万物复苏。

u “风吹草低见牛羊→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川碎石大如斗→风沙茫茫大如天”——描绘的是我国北方从东到西的自然景观,反映的是水平自然带的经度地带性规律:由于从东到西的水份递减,形成了草原—草原荒漠—荒漠的自然带景观。u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形象地反映了山地的垂直地带性规律。

u “上山到云里,下山到谷底,二人对山看得见,一个往返若干天”——描绘的是我国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的地形特点。

u 民谣“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讲述的是四川省的乐山大佛。

u 高鼎《春居》中“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和张敬忠《边词》中“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柳未挂丝”两诗都是描写农历二月景观,说明我国南北春季来临时间各有早晚。春天上升气流较强,有利于放风筝。

u “天上无飞鸟,地下无水草,四处无人烟,风吹石头跑”——生动描述了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戈壁景观。

u “仰望山接山,俯视江如线,对面能说话,相会要一天”——横断山区的地形地貌景观。

u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描写我国北方冬季冰天雪地,江河封冻的景观特点。

u 刘禹锡“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发”——揭示潮汐现象与月相变化关系和河流径流变化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u 白居易的“白浪茫茫与海连,白沙茫茫四无边,朝来暮去淘不住,遂会东海变桑田”——说明了地球上海陆变迁及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u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说明了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特点。

u 刘禹锡的《竹枝词》中“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篙去烧畲”——说明烧山种田破坏了涵养水源的森林,造成山上水源枯竭,人们生活艰辛的惨状,是故“银钏金钗来负水”。

u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唐,孟浩然《草寒有怀》)“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唐,李益《春夜闻笛》)——描述候鸟迁涉的方向和季节。

u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唐,刘禹锡)和“一痕初见海潮生,顷刻长驱作怒声。万马突围天鼓碎,六鳌翻背雪山倾。(仇远《钱塘观潮》——描写钱塘江潮汐现象的诗词。

u “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西岳华山,华山险峻挺拔,是地壳运动形成的。秦岭与华山不断上升,而渭河平原不断下沉,华山才会显得如此雄伟,奇峰突起。诗中所言的“刀”和“剑”原来是内力的鬼斧神工。

u 形容锋面雨的特点:“一场春雨一层暖,一场秋雨一层寒”,“云过山头湿,雨过山头明”。u “马前桃花马后雪”夸张地表现秦岭南北两边自然景观的差异。

u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改成了“天苍苍,野茫茫,老鼠跳过露脊梁”,表现过去的林草丰茂、繁荣富庶之地,由于过度放牧或人为开发而草场退化,土地沙化,老鼠跳过去都会露出脊梁来。

u “一年开草原,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表现开垦草原带来草场沙化。

u 讲述横断山区气候的垂直地带性时,可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u 表现新疆的风沙大:“一年一场风,从春吹到冬”、“一天要吃二两土,白天不够夜里补”。

u 表现黄河含沙量大:“一碗水半碗泥”。

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笔者多年从事地理教学工作,发现古代诗词中深藏着许多有关地理知识,从中不仅能学到很多的文学知识,还可以学到不少的地理知识。我可以这样说“细读唐诗几遍,地理知识自见”。

一、描写地形的诗句如:

李白的《蜀道难》: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渲,崖转石万壑雷。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此诗生动地描写了四川省西部崎岖的地形。四川盆地西部邛崃山等山脉属于横断山脉的部分,山峦起伏,连峰接天,削壁深壑,连山耸立,地形非常复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该地区的地形特征。地势高低起伏,导致道路只能围绕山峰盘旋,所以历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说。

二、描写气候的诗句如:

1、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季风是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导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而形成季风。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暧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在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

2、描写平原与山地气候差异的诗句如: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山顶的气温是山脚气温减去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

三、描写河湖的诗句:

1、李白的《将进酒》诗中前二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二句描写的是黄河源源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上句写大河之水天上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这里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巴头面颜喀拉山,黄河从这里发源,曲折东流,沿途接纳了许多支流,经过了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国第二长河。由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为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它与第二级阶梯高出2000-3000米,与平原地区高出3000多米,所以在平原上的人们来看,黄河好似从天而来。这种落差之大,使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目前,已在干流上相继建立了多个水电站和水利枢纽。

2、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青山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中以“轻舟”沿江下行,来形容长江流速之快。而“彩云间”三个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以体现长江上下游之间的斜度差距,突出长江上下游的落差之大,说明长江蕴有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长江流到四川盆地以东,深切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由于两岸青山的约束,水流湍急,形成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四、描写自然景观的:

1、苏东坡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人从横看、侧看,从远视、近视一观察庐山,所见的庐山雄姿各不相同,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人在庐山之中。庐山飞峙于长江南岸,鄱阳湖滨,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体不大,但平地而起,显得特别挺拔。主峰汉阳峰1473米,常隐没在云雾之中,时隐时现,变幻莫测。从地质构造上看,它是一座地垒式断块

山,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

2、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诗描写的是我国著名的东岳泰山。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座落在山东丘陵之中,周围山地高低起伏,低山连绵,唯泰山突颖面出,海拔1532米,为山东丘陵中海拔最高的山峰,号称五岳之首。泰山历受各朝帝王重视,不少帝王登基之初,大多到泰山进行封禅,表示改制应天,以告太平。历代文人学士亦慕名而来,留下不少赞美泰山的诗篇和题字或游记。以致泰山成为闻名中外的五岳之尊。

另外,还有描写植被、物产、田园风光的等等,这里就不再一一列出。

其实,唐诗中的知识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我只是从地理角度去阅读和理解,这只不过是唐诗宝库中的沧海一粟,更多深藏未露的知识需要我们去发掘。、中国地理。

1、诗与天气、气候知识

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季风是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导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而形成季风。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暧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在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

新疆一带〝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温带大陆地性气候条件早晚温差大的真切实写照旧;“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宋、陆游)形象地说明城市热岛效应现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是四种降雨类型中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或日常生活的感受,我们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形象地说明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或雪的天气变化特征。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阴山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也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在阴山西北植被以草地为主,适宜发展畜牧业,生活着被称为“胡”的少数民族。阴山东南部即汉族的主要聚居区,以种植业为主,也是古代所称的“中原”。“不教胡马度阴山”即遏止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山顶的气温是山脚气温减去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又如“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

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说明梅子黄熟的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反映了我国南方气候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山色如洗、一派生机的美景。岑参的“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则是描写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入冬后的气候状况。

2、诗歌与地形河流知识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由瀑布的高,自然让人联想到庐山海拔之高,不难想象到了夏季人们还要到位于南方的庐山避暑,由于庐山海拔高,山上的气温是较低的。正如位于赤道上的非洲最高峰乞立马扎罗山上依然白雪皑皑。又如宋朝苏东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好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李白的《将进酒》诗中前二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二句描写的是黄河源源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上句写大河之水天上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这里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巴头面颜喀拉山,黄河从这里发源,曲折东流,沿途接纳了许多支流,经过了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国第二长河。由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为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它与第二级阶梯高出2000-3000米,与平原地区高出3000多米,所以在平原上的人们来看,黄河好似从天而来。这种落差之大,使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目前,已在干流上相继建立了多个水电站和水利枢纽。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青山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中以“轻舟”沿江下行,来形容长江流速之快。而“彩云间”三个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以体现长江上下游之间的斜度差距,突出长江上下游的落差之大,说明长江蕴有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长江流到四川盆地以东,深切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由于两岸青山的约束,水流湍急,形成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李白的《蜀道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 说明蜀道的崎岖与蜀地的闭塞,可以想见以“天府之国”著称的四川盆地,四周被高山峻岭环绕,不难理解贯穿陕西和四川的宝成铁路(宝鸡——成都)和贯通四川到西藏的川藏公路修建工程之艰巨。

3、诗歌与自然景观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描绘了我国内蒙古草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的景色。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枯藤和老树,小桥和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的对比写照。毛泽东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给我们描绘了冬天的自然景色。毛泽东的《昆仑》一词中写道“横空出世,莽昆仑。飞出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既写出了昆仑山之高,又写出了山上茫茫苍苍的积雪,被狂风一吹,沸沸扬扬的景象。

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从横看、侧看,从远视、近视一观察庐山,所见的庐山雄姿各不相同,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人在庐山之中。庐山飞峙于长江南岸,鄱阳湖滨,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体不大,但平地而起,显得特别挺拔。主峰汉阳峰1473米,常隐没在云雾之中,时隐时现,变幻莫测。从地质构造上看,它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

刘禹锡“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来”揭示了潮汐现象与月相变化的关系。白居易的《海潮赋》,“白浪茫茫与海边,白沙茫茫四无边,朝来暮去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则说明了地球上海陆变迁及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古诗与月相“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提到“月落”时间是“夜半”。半夜落山的月相是上弦月。“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黄昏后月亮刚刚升到柳梢的月相是满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既道出了黄河的流向,又揭示了地球的自转所引起的昼夜更替现象。“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 刘禹锡,揭示了潮汐现象与月相变化的关系和河流径流量变化与季节的关系。

一。“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神》)

此诗句揭示了地球在不停地由西向东自转。适用于赤道地区,由此可计算出赤道地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赤道地区自转的线速度为:40000千米÷24小时≈1670千米/小时(八万里即四万千米)。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40000千米÷360°≈111千米/l°。赤道是地球的一个大圆,因此地球上的大圆每1弧线的长度约为111千米(球的大圆是指通过球心的截面与球面的相交线)。

二。“日似金丸,月似金盘”(乐钧《一翦梅》)

该诗句反映了日地月三者距离差异。月球虽然比较小,但由于月球离地球比较近,所以仍“似金盘”。诗中描写的月相应为满月,因为“月似金盘”。

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司空曙《江村即事》)

这组描述的都是上弦月。上弦月是农历初七、八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90°,日落时出现于南方天空,升落时间分别是中午和半夜,可见部位为月球正面西半部分,形状为一大写的“D”形。将以上两首诗中的月相判定为上弦月的主要依据分别是:“夜半”而“月落”;“月落正堪眠”(人们“正堪眠”即睡意正浓,寓意夜已深。深夜而“月落”应是上弦月,此乃用时间点月相)。

四。“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水上,文章何处哭秋风。”(李贸《南园》)“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马踏清秋。”(李贸《马诗》)

这一组诗描写的是下蛾眉月(残月)。下蛾眉月是农历廿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西约45°,日出前出现于东南方低空,仅在黎明前2~3小时内可见,形状像“C”字形。第一首中,由“晓风残月”知,早晨看到残月,即下蛾眉月。第二句诗中“晓月”指清晨的月亮,“玉弓”指下弦月后的残月即月末的娥眉月。“月似钩”是“一弯残月”,表明作者壮志未酬,彻夜难眠,于黎明前看到残月东升,见景生情写下此诗,这与整首诗的基调是一致的。作者坎坷的经历,矛盾的心情以及“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的创作精神等都可以作为是残月的旁证。所以,“月似钩”暗示作者写这首诗的时间是在秋天农历廿六、七的黎明前。“大漠沙如雪”还向我们展示了沙漠景观。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表现的是一种由气团和锋面造成的天气变化,展现的是快行冷锋来势之猛,势力之大,令人不寒而栗,过境之前,先出现大风。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说明冷风云层加厚,让人有“墨云压顶城欲摧”之感。

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写的是大雨天气,锋面过境。

4、“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此诗表现的是地方性阵雨天气:夏日的晴空,突然乌云翻腾,大雨倾盆,一会儿又风吹云散,雨过天晴。

5、“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6、“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此两诗表现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我国江南梅子黄熟时节(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有时多半月不见太阳的梅雨天气。

7、“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柳宗元《梅雨》)此诗点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的入梅日期,大约在6月上旬开始。

8、“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苏轼《船棹风》)此诗点明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的出梅日期。“三时”指夏至后半月,“舶棹风”指东南季风,意指七月上旬后半期东南季风盛行时,梅雨期结束。

9、“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描写的是我国北方地区入冬早的气候状况。

10、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惨莫惩?(《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此诗最早记载了我国的地震状况。

1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神》)

此诗涉及到地球自转现象,赤道自转线速度,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km。

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

此诗涉及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3、“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傅云《歌》)此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

1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此诗涉及暖风带来的春雨特点。

15、“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此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大戈壁滩飞沙走石的场面。

16、“海潮随月大,江水应春生。”(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

此诗生动简要地刻画了南方海潮及河流涨落的规律。

1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此诗涉及到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春风”指的是来自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

1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的变化规律。

1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此词涉及到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20、“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些诗词都说明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形大势。正因为我国地形总体上西高东低,所以大部分河流都由西向东流。

2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

此诗描述了我国河套平原过去的生态景观。

22、“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此诗表现了桃花讯的特点。

2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此诗描绘的是天气特征。

24、“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李煜《临江仙》)此诗描绘了晚春初夏特有的“樱桃落尽”“蝶翻轻粉”的景象。

25、“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刘禹锡《浪淘沙》)

此诗表现的是钱塘江涌潮的壮观场面:一条白练从海天相接处滚滚而来,急速推进,潮水猛涨,巨浪滔天,掀起一堵高耸的水墙,气势磅礴。

2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此诗涉及到长江三峡的急流、险滩、山重水绕等自然奇景。诗的前两句是说:早晨才乘船离开彩云缭绕的白帝城,远在千里之外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回来了。后两句是说:舟在江上驶,猿在岸上啼,只觉得猿声仍在身旁不停地啼着,所坐的小船,却早已飞快地穿过万重山了。

27、“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此诗涉及到“巴山夜雨”的成因。巴山位于四川与陕西交界处,是四川盆地的边缘。一般来说,盆地处于周围山坡的环绕之中,气流不通畅,对流交换弱。白天在强烈阳光照射下,地温急剧增高,影响下层气温;夜间地面散热快,又因冷空气流的下沉,谷底和盆地底部特别寒冷;随着温度的降低,饱和水汽压减小,暖而轻的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水汽发生凝结而下雨,故“巴山夜雨”会时有发生。

28、“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李之仪《卜算子》)

此诗说明中南半岛同我国山水相连的山河形势。江头指上游,江尾指下游。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和江西湖口之间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诗人借共饮长江水来慰藉相思之情。

29、“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此诗形象地反映了山地垂直地域水热状况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即地势每升高1千米,气温就降低6摄氏度左右。因此才会有诗中所说的登山前时届盛夏,属桃花落尽之时,登上高山古寺后不期遇到了桃花开得正盛的春景。30、“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此诗反映了庐山地形地貌的特点。庐山是断块体上升的山地,周围多断层、陡壁和狭谷,出现了众多的瀑布。庐山地貌形成与岩层和地质构造有关,砂岸中常夹有松软的页岩和千枚岩,同时岩层平展,垂直节理发育,经风化侵蚀,软的岩层形成了岩洞。仙人洞就是属于这种类型,而且岩洞地处断崖峭壁之上。庐山夏季凉爽,降水量较大,在春夏之交,山上经常是云雾弥漫,山中看不到庐山全貌。夏季太阳辐射强烈,庐山北面和南面分别有长江、九江和鄱阳湖,水汽蒸发旺盛,水汽分子比空气分子轻,暖而湿的空气上升,当空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加上凝结核存在,较多的水汽就会形成为云雾。

31、“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范大成《晓发飞鸟晨露满天,少倾大雨》)

此诗表现的是朝雨晚晴的天气特点。日出日落的太阳光是红色的,照到云上,就形成红霞(红云)。“朝霞”是指早上太阳在东方天顶或西方,即东方天顶或西方有低云出现。且这种低云慢慢向本地移动,则预示着将有大雨天到来。所以这个时候不能出远门,即使出门也要带上雨伞。反之,晚上西方天顶或东方有红霞,这种低度沉的红霞向东移动,离本地越来越远,即使有雨下,也下不到本地,所以天气是晴朗的。

3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此诗涉及到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此诗原来是说黄河从西方遥远的天边奔腾而来,又滚滚东流入海。现在常用以形容黄河下游的“悬河”现象。“悬河”,是指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流,又称“地上河”。悬河的成因是,含沙量大的河流,至河谷开阔、水流平缓的河段,泥沙大量堆集,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为防止水害,两岸大堤不断加高,天长日久,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悬河”。黄河下游河道每年约有4亿吨泥沙淤积,河床逐年升高,黄河下游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悬河”。现在黄河下游的河床,一般比堤外地面高出3-5米,在河南封丘县的曹岗,高出10米之多,真成了“黄河之水天上来了”。

下载古典诗词中的“西楼”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典诗词中的“西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典诗词中“渔父”形象

    关于渔父的观察报告 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收入了《楚辞》中的《渔父》一诗。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诗歌中,“渔父”是隐者的代表,其言行是隐逸意识的象征。因此,让学生了解“渔父......

    古典诗词中的经典三句半

    古典诗词中的经典三句半 万:床前明月光,地上鞋两双。举头望明月,走光!吐: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夜来风雨声,尿了。死瑞:锄禾日当午,汗味有点苦。谁知盘中餐,白薯。否:少小离家老太回,......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 动宾倒装:如“故国神游”应为“神游故国”,“清辉玉臂寒”应为“清辉寒玉臂”。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我们就可以通过找出句中的主谓宾来......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内容摘要】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因为,意境......

    古典诗词中的化学(精选5篇)

    诗情“化”意 ——古典诗词中的化学 1、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作品注释 ⑴这两句仿汉乐府民歌“客......

    古典诗词中的飞鸟 鸬鹚[精选]

    古典诗词中的鸟和鸟文化 鸬鹚 杜甫三绝句之一《鸬鹚》 门外鸬鹚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 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杜甫《田舍》 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草深迷市井,地......

    古典诗词中的写景手法

    古典诗词中的写景手法 一、 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 二、 1.四个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 三、 2.三个角度:观察的角度,远近......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爱情诗词

    USTC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爱情诗词 中国是一个浪漫的国度。在中国诗词发展的过程中,爱情无疑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无数的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