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俄文化交流(共五则)

时间:2019-05-15 05:11: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中俄文化交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中俄文化交流》。

第一篇:谈中俄文化交流

我的第一篇大学论文——浅谈中俄文化交流

浅谈中俄文化交流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俄罗斯——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邻国,正与中国关系越来越密切。双方领导人称之为“历史最好和最有成效的时期”与“非常良好的时期”。自2001年7月中俄两国签订《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条约法定的形式将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确定下来后,两国关系更是呈现出稳步向前发展的良好态势,双方高层互访不断,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领域的交流合作得了巨大成绩。与历史上的两国关系不同,目前的中俄关系既没有强烈的针对性,也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既有现实的互利考量,也有缔造长久和平的长远打算。两国共同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理性国家关系,因此有理由相信,这种关系将得到长久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是以文化为基础的,而文化更是与政治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巨大。文化交流在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增进人民间感情方面的作用可以胜过其他任何途径。如何推动我国文化走向世界,如何更好的体会、吸收、借鉴他国文化,以更好促进两国关系,在当今及未来的国际交流中尤为重要。而一个不了解对方文化底蕴的人在交流中会产生隐形代沟,从而影响双方关系,因此中俄文化交流不仅是促进中俄关系进一步加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两国交往中的“重头戏”。正如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副会长、圣彼得堡华侨华人协会主席、著名地质专家董俊英所说:“这些年来,两国多层次的文化交流始终占据着两国交流的重要地位,发挥着推动相互友好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中俄文化交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根本性带动了两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双向合作。使两国人民间始终通过文化交流达到了贴心尽意、互为余补的良好效果。

近些年来,中俄文化交流成果丰硕。并具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两国的官方文化交流稳步发展。第二,两国的民间文化交流日趋活跃,交流形式呈多样化。

对于中国来说,虽然美国、日本、韩国对中国的影响如何之大,但不可否认,在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心中,还是有着浓重的俄罗斯情结的。例如:许多像我这般年纪18、9岁的青年人会唱《莫斯科郊外的夜晚》、《红莓花开》、《喀秋莎》等前苏联名曲,阅读过《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名著,粗略了解一些俄罗斯历史,等等。这种俄罗斯情结来自于20世纪以来,俄罗斯(前苏联)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这种情结是中俄两国加强理解、增进信任的历史渊源与基础。近年来,我国与俄罗斯的文化交流更是逐年增强:2006年为中国——俄罗斯年,2007年为俄罗斯——中国年,2009年为中国俄语年,今年为俄罗斯汉语年,我们更是在上海举办了世博会,为中国与各国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据悉在留学方面,近年来,中国在俄罗斯的留学生数量累计增长了近10倍,2006年在俄罗斯的中国留学生已达2.5万人。现在除了每年有1.5万名中国留学人员到莫斯科、圣彼得堡和其他各地的高等学府进修、学习,还有百余名中国公派留学生在俄留学。

对于俄罗斯来说,许多俄罗斯朋友对我国厚重的中华文化非常感兴趣,希望能更加了解,增进交流。07年俄罗斯——中国年时,俄罗斯资深老记者科罗维亚科夫斯基就说过:“俄罗斯人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具有浓厚兴趣。”这些年来俄罗斯赴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逐年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的俄罗斯留学生有9000人。了解中国文化的俄罗斯朋友也越来越多,他们都惊叹于中国的飞速发展,并期望看到一个崭新的中国。

但是在看到中俄文化交流的巨大成果的同时,我们还是要看到这文化交流存在的不足。

首先,两国中少数民众还是对对方抱有偏见与误解,以至于彼此双方思想中带有对立情绪。举几个小例子:1)我曾在网上看到赴中国的俄留学生这样抱怨说中国人过年在饺子里放硬币,认为中国人非常不讲卫生。2)某中国高中毕业生对父母说:“爸妈,让我去俄罗斯留学吧!”爸妈说:“放着美国英国不去,去俄罗斯留学,你知道俄罗斯多穷多乱吗?还有车臣,地铁爆炸呀!多可怕!不行不行!不许去!”这种小例子或许没什么说服力,但的却反映了民众的一些思想。小误解还不会造成大影响,但如果我们把误解放大呢?例如:中方坚持主张中俄友好;俄方就有人认为是中国面对美国的压力,在台湾和西藏问题上有求于俄罗斯,且迫不得已向其表示友好姿态。中方经济学家建议在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双方共同开发、利用各种资源,促进优势互补;俄方就有人认为是中国觊觎俄罗斯的远东,企图在俄罗斯国力减弱时窃为己有,并制造“中国威胁论”。等等这方面的误解,不仅与两国的政治交流有关,更与文化交流有关。

其次,中俄文化交流内容还有待更新与扩大。许多中国人对俄罗斯,以及许多俄罗斯人对中国的了解还停留在上个世纪,或许双方的政府在这方面交流的很多,但普通民众对其的了解还相当缺乏。中国共青团中央与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的最新一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4.5%的中国大学生对俄罗斯表示关注,但对这个最大邻国的当代文化却知之甚少。如:很多人能唱几首前苏联的曲子,能说出几部苏联老电影,比较强的知道俄罗斯有个歌手叫维塔斯,但其他的呢?有多少人了解俄罗斯现代的流行音乐,知道近些年出了哪些新电影,能说出俄罗斯这些年有哪个知名作家又出新书了?你们肯定说不知道吧,但若换成美国、日本或者韩国呢?情况肯定大不相同了。而反之,同性质的现象在俄罗斯也是普遍存在的。他们非常想知道:当代中国青年最喜欢什么风格的音乐,是“蓝调”还是“摇滚”;谁是时下中国最红的歌星;中国青年人看过哪几部俄罗斯现代电影等。29岁的俄罗斯青年记者叶卡捷琳娜·费尔特金娜说:“这都是我们在国内很难了解到的,也很难从爷爷一辈人那里得知的。他们所拥有的对中苏友谊的美好回忆已经不能满足我们年轻一代对当代中国的好奇心了。”就像俄罗斯文化与电影署署长米哈伊尔·维德科伊所说:如今老一辈中国人对苏俄时期文化仍然满怀感情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应该看到,俄罗斯文化如今已有了新的的内容,两国的文化交流应该被注入更多的流行元素,“因为,大众流行文化能引起更为广泛的社会关注,更能拉近两国年轻人之间的距离”。如此可见,中俄文化交流的内容非常急需更新。我们都希望双方在文化交流中重温经典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一个新的、现代的文化氛围。

第三,中俄文化交流存在地域性不平衡。怎么理解这个地域性呢?举个例子,我国的哈尔滨市区目前不仅仍保留着绝对数量的俄罗斯建筑,而且当地的民俗、文化时刻体现着俄罗斯的气息。不仅“圣索菲娅”教堂屹立在该市中心,就连传统的俄罗斯“列巴”、红肠也令当地居民排队购买。但对于我国南方地区,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普通民众基本上没听说过“圣索菲娅”教堂,“列巴”、红肠等等的。再如:大部分来中国的俄留学生来自与中国较近的伊尔库茨克等地,但来自莫斯科,圣彼得堡这些离中国较远的地区的就少了。可见,我们虽然这些年举办了许多文化交流活动,但这种交流活动所蕴含的文化气息还需要进一步传播开来。

探究这些问题的来源,很重要的一点,我认为一个文化或者流行的传播需要媒体与大众双方的努力,媒体与大众之间存在这样一个循环:一种东西人们感兴趣,媒体越宣传,媒体越宣传,人们越感兴趣。但是,若媒体宣传少了,人们也就不那么感兴趣了,人们不那么感兴趣了,媒体也就不愿意宣传了。中俄文化交流不充分正是有第二个现象在其中,也就是说,我们的报纸,娱乐杂志关于俄罗斯的内容少了,百姓接触的也就少了,接触少了,也就不那么了解。于是陷入了“不宣传——不了解——不宣传”的循环中。如此,对于俄罗斯文化在中国的宣传程度自然就无法与美日韩文化在中国的宣传相媲美。

那么如何克服中俄文化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如何让中俄文化相撞并擦出更美丽的火花?以下是我的建议:

一、开辟中俄文化交流新领域,不断创新交流内容,让双方交流充满活力,充满生命力。在文化交流中既重温经典,又要增添现代流行元素。希望能借助通过广大媒体的努力,对于一些杂志报纸可以辟出版面介绍中国当代流行趋势或俄罗斯当代流行趋势,满足年轻人的好奇之心。我知道我身边的很多同学通过听维塔斯的歌,看俄罗斯电影《守夜人》、《守日人》等途径喜欢上了俄罗斯,开始了解她的文化,开始学习俄语。如果我们像宣传美日韩文化一样给俄文化的宣传一席之地,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与俄罗斯的文化交流会更密切。

二、中俄间文化交流要多层次、多领域加强具有生机活动的合作与交流。保持互相创办文化年的好传统,在此基础上增加新的活动内容。如:中国(俄罗斯)乐团赴俄罗斯(中国)演出、互办画展、中俄青少年相互访问活动、夏令营活动、开展两国专家学者间的交流等等。

三、克服文化交流的地域不平衡,加快文化信息的更新。

四、各位中国公民和俄罗斯公民要相互体谅,相互尊重,忘却历史的不快,展望未来,为本民族文化的传播及促进中俄文化进一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衷心祝愿中国与俄罗斯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深化和发展,双方加倍努力,密切配合,推动中俄战略协作在今后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祝愿中俄文化交流更加丰富密切,两国和平团结,友好共进,为两国文化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第二篇:托尔斯泰鲁迅与中俄文化交流

托尔斯泰、鲁迅与中俄文化交流

托尔斯泰、鲁迅与中俄文化交流

王锡荣

中俄两国是紧邻,又有着源远流长的友好关系。俄国19世纪的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与20世纪中国的伟大作家鲁迅,是俄罗斯民族和中华民族这两个伟大民族的代表性人物。他们虽然一个主要生活在19世纪,一个主要生活在20世纪,但是他们却有将近三十年的同时代岁月。因此,他们也可以说是同时代人。他们虽然没有交集,没有直接联系,但是,他们的生活、思想和作品,却紧紧地连结着这两个民族的精神和命运。

鲁迅曾经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在中国,鲁迅就是以他的作品引导着中国国民精神的前途,而在俄罗斯,托尔斯泰就是引导俄罗斯民族精神前途的灯火。俄国十月革命的领袖列宁曾经把托尔斯泰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苏联作家高尔基曾说:“不认识托尔斯泰的人,就不可能认识俄罗斯。”应该说,托尔斯泰的思想精神和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俄罗斯民族的精神灯火,也引导着全人类精神的前途。

1904年,正在日本留学的鲁迅,曾经经历了一场让他一生难忘的刻骨铭心的**,就让鲁迅第一次认识到托尔斯泰的伟大。

当时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留学。由于该校的藤野严九郎教授对鲁迅关怀备至,使一些日本学生心生猜忌。他们给鲁迅写了一封信,开头第一句话就是:“你忏悔吧!”意思是藤野先生把考试题目泄漏给了鲁迅,鲁迅的考试成绩才那么好。他们的无端污蔑使鲁迅感到无比的愤怒。而那封信里的话,正是托尔斯泰写给俄国皇帝和日本皇帝的信的开头,引用 《圣经·新约全书》里的话,希望俄皇和日皇反省发动战争的错误,并知所悔改。这是鲁迅第一次接触托尔斯泰。鲁迅说,虽然这些日本学生很反对托尔斯泰,但是其实早已暗暗地受了托尔斯泰的影响。此后,托尔斯泰也就成为鲁迅一生推崇的偶像级人物。在鲁迅的著作和书信里,谈到托尔斯泰的地方有近百处,始终对托尔斯泰抱着崇高的敬意。在鲁迅的藏书中,有关于托尔斯泰的书籍十多种。鲁迅多次引用托尔斯泰的名言来论述自己的观点。1928年,鲁迅在上海编辑 《奔流》 月刊时,还专门编辑了 《托尔斯泰诞生百年纪念增刊》,亲自翻译了李沃夫·罗加切夫斯基的《托尔斯泰》 一文,并写了一篇很长的 《编校后记》,对托尔斯泰作了较深入的介绍。鲁迅还多次在文章中和演讲中谈到托尔斯泰的“无抵抗主义”,认为是旧制度的“轨道破坏者”。鲁迅说:“其实他们不单是破坏,而且是扫除,是大呼猛进,将碍脚的旧轨道不论整条或碎片,一扫而空。”因此,鲁迅认为托尔斯泰代表着一种人类的希望。他曾经这样写道:“夜间独坐在一间屋子里……看几叶托尔斯泰的书,渐渐觉得我的周围,又远远地包着人类的希望。”

中国著名作家刘半农曾送给鲁迅一副对联:“托尼学说,魏晋文章”。这说明托尔斯泰的思想对鲁迅影响很大,鲁迅对此也是默认的。当然鲁迅也并不是盲目地推崇托尔斯泰,他有自己的思考。比如,对托尔斯泰的“无抵抗主义”,鲁迅指出:“然而如果一部分的人偏听皇帝的话,那就不行”。鲁迅认为托尔斯泰“旧性荡涤未尽,所以同情农民但并不主张阶级斗争”,而鲁迅坦言自己也是带着旧营垒的包袱和重担。鲁迅多次呼吁翻译出版托尔斯泰的 《战争与和平》,当郭沫若翻译该书出版后,鲁迅真诚地表示了欣喜。

鲁迅和托尔斯泰有很多共同点,他们都怀着对民族和土地的深深热爱,同情农民并喊出农民的心声。他们都大声疾呼人道和诚爱,呼吁对儿童的教育。鲁迅呼吁“救救孩子”,托尔斯泰的第一部著作 《四个发展阶段》 就是关于人性养成的书,而且极为关心儿童教育,与鲁迅关注国民性的改造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从这个角度说,鲁迅与托尔斯泰的心是相通的。中俄文化的交流,并不是从鲁迅和托尔斯泰开始的,但是他们却是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一页。正如鲁迅一生关注俄罗斯民族一样,托尔斯泰对中国非常关注和了解。托尔斯泰读过的中国经典多达32种,包括老子、孔子、墨子等。1891年10月,出版家列杰尔列问托尔斯泰,世界范围内哪些思想家对他有影响,他说:孔子和墨子对他影响“很大”,而老子则是“巨大”。托尔斯泰第一个将中国的古代经典 《论语》、《中庸》 用英、德两种语言翻译到西方,还编选出版了 《中国贤人老子语录》,并撰写了《论老子学说的真髓》、《论孔子的著作》、《论 〈大学>》 等论文。在 《中国的贤哲》 一文中,他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爱好和平的民族,他们不想占有别人的东西,他们也不好战。”他曾对昔日同样向欧洲求教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介绍孔子学说。还说:“如果我还年轻的话,我一定要去中国”。他终究没能来到中国,现在这个遗憾,在他逝世105周年之际,由他的后人———乌拉基米尔·伊里伊奇·托尔斯泰先生———实现了,前不久他们从托尔斯泰的故乡,来到中国鲁迅先生的诞生之地绍兴和终老之地上海。这具有象征意义:它象征着托尔斯泰和鲁迅两个文化伟人的文化遗产被广泛接受和承传,象征着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进入了新时期,更象征着中俄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走进了新时代。他们这次来访,将永载中俄文化交流的史册。

第三篇:浅谈中俄文化交流

浅谈中俄文化交流

【摘 要】中俄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公元17世纪迄今,中国和俄罗斯间的文化交流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俄文化交流更是迈上了新台阶。文化是是一个国家的根基,从文化里可以直观的了解这个国家,因此文化交流对于促进国家间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合作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主要从中俄文化交流的历史、现状及意义与思考四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中国和俄罗斯;文化交流;合作

自中俄两国建交以来,两国间的合作交流就日益频繁。现阶段可谓是中俄关系发展史上的春天,两国在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也不断深化。而文化是促进其他领域合作的核心要素,中俄两国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碰撞、融合也使两国友谊不断加深。随着近年来中俄两国间不断的举行文化交流活动,使得中俄两国人民相互了解,进一步促进了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

一、中俄文化交流的历史

中俄文化交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可以追溯到古代。早期,通过古代丝绸之路中俄有了间接的接触,到12世纪,蒙古族开始同俄罗斯交往密切。16世纪航海发达后,西方传教士、商人不断东来,了解中国的文化,吸收很多中国元素到自己的国家,这也促进了俄罗斯同中国的交往,再加上陆上丝绸之路的便利,加速了中俄交流的发展。

17世纪初,中俄建立了官方正式的交往,在彼得大帝和康熙年间,两国互派使臣、签约通商、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官方正式的交往无疑促进了两国文化交流的频繁化和制度化。20世纪中俄文化交流进入了鼎盛时期,中国引进了俄苏文化,尤其是马列主义的革命思想,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掀起了向俄罗斯学习的热潮,派出各领域的人才去俄罗斯进行学习。

二、中俄文化交流的现状

如今,中俄两国在文化领域的发展蓬勃向上,逐渐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共同发展的文化交流格局。

(一)在文化教育领域

中国和俄罗斯在文化教育方面经过多年的努力,实现了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完善与创新。两国采取定期选派、交换学生的方式,实现文化的交流与学习。自2014年中俄政府互换奖学金项目启动以来,两国互派学生人数也是逐年攀升。

除此之外,孔子?W院的建立无疑也是一座可以联系两国文化的桥梁。每年都有大批中国学生赴孔子学院任教,他们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带到俄罗斯。也因此有更多的俄罗斯人学习汉语,到中国来进修。这样的往来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流,使两国在交往过程中不断融合,使中俄关系更加牢固。

(二)在科技领域

科技文化交流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是一个科技创新的时代。随着中国高铁、无人机等技术领域的杰作不断问世,并名列世界前茅,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国刮目相看。两国在科技文化交流上也日益频繁和密切。两国在科技领域举办的论坛、展会,共同合作的项目使中俄相互借鉴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技术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三)在旅游领域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和俄罗斯在旅游领域的交往更是进行的如火如荼。2010年9月中俄共同宣布两国互办“旅游年”,“旅游年”的举办极大地促进了两国民众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除此之外,近年来往返俄罗斯的航线也不断增加。两国旅游领域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人文领域的发展,也带动了经济贸易的发展,更促进了两国友好关系的延续。

三、中国和俄罗斯文化交流的意义

(一)增进了解,实现发展

中俄文化交流能够增进两国的政治互信,加深两国的战略协作关系。中俄两国政府相继开展了“文化年”、“语言年”、“旅游年”等活动为两国人民的交往搭建了平台,在交流过程中对彼此国家的文化、国情、历史等方面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提升了相互的好感度,促进了中俄关系的发展。

(二)增进合作,推动经贸

中俄经贸合作中,两国的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化交流使两国对彼此的了解更加清晰,消除在经贸合作中的文化差异,减少障碍。同时,也使经贸合作范围更加广阔。而且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中欧班列的实施以及上合组织峰会的召开,在这些平台上,两国不断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从而更促成了贸易合作的发展。

(三)增进实力,提升文化

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资源去弘扬中国文化,也使俄罗斯人民对中国文化产生极其深厚的兴趣,愿意到中国来了解中国的文化,乐意购买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在此过程中,两国彼此借鉴学习,吸收了彼此优良的文化传统,增强了自身的文化建设,提高了民众的文化意识。

四、关于中俄文化交流的思考

中俄两国文化交流虽日益频繁,发展迅速,但是也存在不足之处。目前中俄两国官方举办的活动中,俄罗斯来中国举办的活动居多,而中国赴俄罗斯举办活动较少。而且参加活动的人大多为社会精英群体,导致很多普通民众并不是很了解彼此国家的文化,甚至还会持有偏见。因此应该使普通民众也能参与到中俄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去,这样的文化根基才会越来越深。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交流也是各个领域交流的基础,渗透在各个层面。为了中俄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为了中俄民众的彼此了解和包容,两国应不遗余力地促进文化交流,在交流中不断实现创新,铸就辉煌的历史成就。

参考文献:

[1]赵凯莹,郑立新.中俄文化交流对中俄合作的影响研究[J].北方经贸,2016(4):13-14.[2]李晶晶.龙江丝路带建设中的中俄文化交流研究[J].西伯利亚研究,2017,44(1):38-42.[3]万红.中俄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影响――从文化兼容的角度谈起[J].黑河学院学报,2017,8(6):10-12.

第四篇:中俄文化交流对中俄合作的影响研究

中俄文化交流对中俄合作的影响研究

摘要:中俄两国关系现在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两国文化上的差异也终将在跨文化的沟通与人文交流中得以相互碰撞、沟通、融合与欣赏中相得益彰,从而促进两国全方位的合作。中俄两国能够在合作中达到共赢,真正建立中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文化交流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中俄双方要以官方的文化交流促进两国间广泛的民间文化交流;提高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并充分发挥文化交流在合作中的支撑作用;在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提高外交人员与普通民众的人文素养。以更好地促进中俄合作,实现两国新时期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地缘优势;经济互补;中俄合作;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4-0013-02

俄罗斯是中国的邻国,也是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之一,中俄两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结下了良好的友谊关系,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合作越来越多,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中俄两国有着各自相对漫长的文化发展历史,而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是了解一个国家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自上个世纪中期中俄两国正式建交以来,两国在各方面的合作交流也逐渐深化,例如在2006年和2007年,分别在两国举办“中国年”和“俄罗斯年”,同时在2009年和2010年又分别举办了“汉语年”和“俄语年”,这些举措都表达了中俄两国在文化交流达到更高的层面,给中俄两国建立相互认识、互帮互助的战略合作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因此,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是维护中俄两国良好稳定合作关系的重要前提。

一、中俄文化之间的区别

文化,其概念非常广泛且常被赋予多样化的理解,它是一种社会现象。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参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财富总和,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与制度、结构等的综合体。历史、内容、故事是文化的表现特点,它代表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的传统习俗、风俗习惯、行为思维、宗教观念等,反映了区域间的差异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经过五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非常深厚的底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内涵,但与近代先进文明的融合时间较短,处于磨合期;俄罗斯文化虽然只有一千年左右的发展历程,但基本在其形成之时就一直受到西方先进文明的影响,发展很迅速,拥有一套明显的近现代特征,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儒家经典一直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其思想体系代表了中国文化在政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最高境界和标准。作为中国发展历程中重要的思想指导准则,其文学主张让中国的扩张意识薄弱,以和为贵的观念使中国在国际地位中处于一个中立的局面,但这思潮也阻碍了中国在科技等方面的改革创新。

俄罗斯文化自诞生开始大约经历了一千年的时间,与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相比,其发展历程就显得不那么充分了,并且俄罗斯文化一直和宗教信仰相关联。18世纪后,彼得一世提倡欧化政策,俄罗斯开始引入西方先进近代文明,俄罗斯传统文化在西方先进文化的有效融合下,形成了具有俄罗斯本国特色的新文化特征,并于19世纪开始迅速让俄罗斯处于世界的领先行列。由于其地理位置因素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俄罗斯在融合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后,形成了比较独特的文化特征:俄罗斯具有大规模对外扩张的救世主义理念,同时其横跨欧亚两陆的领土环境使其安全感较低,因此使得俄罗斯具有帝国主义思想。但是,俄罗斯传统的文化信仰主张调和以及平衡,这与其扩张思想相反,因此,俄罗斯文化是一种综合文化共同体。

二、中俄文化交流的影响

中俄两国自建交以来,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有较深层次的合作交流。两国政府都很重视双方的文化层次交流,这也是促进两国建立稳定有序的友好关系的重要途径,当然,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中俄两国建立文化交流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不利于中俄关系的发展。

(一)有利影响

促使中俄两国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中俄自建交以来,两国关系不断上升,“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已经深入两国人民的心中,这为中俄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中俄友好协会、中俄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等纷纷设立,从文化领域交流出发,逐步将合作领域扩大到科教文卫等其他方面。中俄两国政府也积极推动双边文化交流建设,双方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及定期进行交流会晤,将两国文化交流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经常性地开展中俄两国民间文化交流活动,以文化交流为契机,扩大媒体、旅游、体育、科技等其他方面的影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增强两国互补优势效应。中俄由于国情、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异,两国在国内发展的方向和需求也不尽相同。中国儒家思想使得中国人民专注农业、手工业等传统行业的发展,同时劳动力及其丰富;而俄罗斯受西方国家文化影响,其扩张思维让俄罗斯在科技、军工等行业领先世界。两国在发展的过程中的优势能够很好弥补对方的劣势产业,中俄两国领导人通过定期会晤、加强交流等方式签订了以文化交流为表现形式各种合作协议,表明了中俄两国在多个问题上有相同的目标。中俄文化的差异也体现了中俄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互补性,通过开展有效地文化交流活动能够充分增强两国优势产业给对方带来的利益,实现双赢的目的。

(二)不利因素

中俄两国文化交流不平衡。虽然中俄两国领导人签订了一系列以对等为原则的文化交流项目,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存在一些不平衡现象,如俄罗斯民间文化团体来华宣传演出的规模和数目就远远大于国内赴俄罗斯的团体,这主要是由于国内人民对俄罗斯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程度不够,同时由于俄罗斯政府没有有效执行引进中国文化团体的政策,这些都造成了中俄文化交流之间的障碍。目前来说,中俄文化交流的形式主要还以政府主导的方式,两国政府在文化宣传以及引导的输出力度不够,没有形成规模化的民间参与,无法有效地开展中俄民间文化交流市场,这些都不利于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活动的平衡发展。

中俄文化交流覆盖面少,无法形成趋势发展的目的。中俄两国官方的文化交流活动在近年来得到较多的开展和举办,但往往集中在北京、上海、莫斯科、圣彼得堡之类的大城市或两国边境城市,并且开展活动的内容基本都是以文艺表演或艺术展览等比较单一的形式。这样就无法形成很好的文化范围覆盖,人们能够感受到的中俄两国文化就局限于艺术层面的理解,无法真正实现深入认识对方文化的目的。国家文化包含了传统习俗、风俗习惯、行为思维、宗教观念等,每一层次都有其独特的精髓所在,因此,中俄两国需要开展多样化的文化交流活动,才能促使两国人民真正地理解对方的文化内涵,形成共同的认识和价值观,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和贸易往来。

三、加深中俄两国文化合作的策略

(一)以官方的文化交流促进两国间广泛的民间文化交流

群众作为一个国家的社会基础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不能局限于政治主体,也要深入人民群众当中,例如开展符合群众日常生活的文化交流活动、制定优惠政策促进中俄边境地区的贸易及其他活动往来、设立多样化的中俄文化交流活动场所等,真正将中俄文化交流的主体覆盖到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辐射扩散效应,让中俄友好局面得到巩固和稳定。广大群众通过两国的文化接触和交流,能够将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层面,两国人民能够更好地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为两国人们建立合作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两国人民通过互相间的文化了解和接纳,才能在意识上达成共识,有助于各项合作计划的提出和落实,扩大中俄两国的合作领域和层面。

(二)提高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并充分发挥文化交流在合作中的支撑作用

两个不同的民族能否进行愉快与持久的合作,双方的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这个时候,文化虽是软实力,但却起着决定作用。中国应该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结合中俄两国的实际需求,开展定制化的彰显民族文化传统的特色合作交流活动,让俄罗斯人民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例如可以开征文化主题旅游、中医保健、汉语言学习交流、传统民间工艺品贸易等具有文化特色的合作项目来宣扬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特点,提高参与人员的文化品位和素养。通过将文化精髓和产业发展相结合,形成完善的中俄文化交流模式,进而打造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民族文化品牌。

(三)在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提高外交人员与普通民众的人文素养

中俄文化交流合作中,群众将成为交流活动的参与主体,其文化素养也影响着交流活动的效果。中国近年来越来越重视教育的投资,也确实在国民素质方面取得较大的提升,但在文化的理解和学习上缺乏足够的推广,人们对俄罗斯文化基本处于理解空白阶段,甚至有些群众对中国文化都不能很好地掌握。针对这一现象,中国政府需要加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培训,无论是从事中俄外交活动的公务员、从事中俄文化教育事业的学者,还是从事中俄贸易活动的商人等,都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让中俄文化交流活动的参与者能够有效地提升自身甚至国家的形象,从日常生活做起,将中国文化底蕴涵盖到各个方面,这样,才能让俄罗斯人民真正感受到国人高素质的表现,为以后的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奠定良好的形象基础,也能够让俄罗斯人民在两国文化交流合作中更坦诚地展示俄罗斯文化。

中俄两国由于历史发展以及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在两国建立合作发展的道路上有许多问题要解决,加强两国的文化交流能够促使双方更好地理解中俄两国国情,为后续在政治、经济、军工等其他方面的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中俄两国文化各不相同,都有自己的特点与专长,随着世界大同的理念在全球范围的传播,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广泛普及,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承担了平衡协调的作用,是推动各国间合作的重要动力,因此,中俄两国加强文化交流能够巩固两国建立的信任关系,深化各领域层面的合作,推动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和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洪波.提升中俄文化外交战略的再思考[J].东北亚论坛,2013(6):107-112.[2] 靳会新.俄罗斯民族性格形成的历史文化因素[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1(1):53-61.[3] 丛 鹏,张 颖.战略视角下的中俄关系[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1.[4] 黄 庆,张 萍.中俄关系二十年:稳步发展的战略协作[J].俄罗斯学刊,2013(3):25-33.[责任编辑:方 晓]

第五篇:电视剧《我的娜塔莎》与中俄文化交流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电视剧《我的娜塔莎》与中俄文化交流 作者:陈小雪 李爽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8期

[摘要]电视剧《我的娜塔莎》以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为背景,从中国人的视角展现了苏联女兵的戎马生涯片段。该剧的热播表明,苏联卫国战争史不仅是俄罗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为中俄文化交流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关键词]《我的娜塔莎》 中国 俄罗斯 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081-02

2012年,当中国与俄罗斯的文化交流继续向前推进之时,由高满堂编剧、郭靖宇导演、外籍女演员伊莉莎担纲主角的电视剧《我的娜塔莎》在国内热播。它突出了历史因素在两国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一、娜塔莎:一名杰出而又普通的苏联女兵

该剧以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为背景,展现了苏联女兵娜塔莎的戎马生涯:她可以在有限的医疗条件下为中国伤员取出身上的子弹,又能在紧急情况下手持冲锋枪向日本关东军扫射。对留在苏军营地的“东北抗联”战士进行现代化军事训练——爆破作业、通信联络、武装泅渡、滑雪等,无不显示出这位教官的训练有素。而“草帽山招亲”“救雪上飞”,又为娜塔莎增添了神枪手、空降兵的光环。

众所周知,苏联分别在1939年和1941年先后与德国、日本签订了非战条约,从而使自己得以保持战略主动,避免过早地陷入与法西斯东西两线作战的境地。西线战事首先爆发也最为惨烈。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在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基辅、敖德萨、塞瓦斯托波尔、刻赤、新俄罗斯、明斯克、土拉保卫战中都有苏联女兵的身影出现。她们不仅承担医疗救护和通信联络等后勤工作,还加入部队的前线战斗序列,担当狙击手、机枪手、侦察兵、坦克兵和飞行员等角色。从中涌现出神枪手柳德米拉·米哈伊尔洛夫娜·帕夫利琴科、有“斯大林格勒白玫瑰”之称的莉莉娅·利特维亚克等巾帼英雄。

与战火纷飞的苏联西部相比,苏联远东前线相对平静。苏日中立条约签署后,苏军派女兵驻守中苏边境。娜塔莎活跃于苏军营地和日军据点之间,出色地完成了侦察、营救等任务。由于所处战区的差异,她没有其西部战友参加苏军重大战役的经历。因此,娜塔莎在远东前线是一名杰出的战士,而在苏联女兵整体中又是普通的一员。

二、作为俄罗斯文化符号之一的苏联卫国战争史

苏联的历史已渐渐远行,但它为俄罗斯留下了诸多宝贵遗产。其中之一就是赢得卫国战争的胜利。这是社会主义苏联与法西斯德国之间展开的一场物质和精神、“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大比拼。苏联工业化奠定的国防基础、苏联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以及付出的巨大牺牲(苏联共损失2660万人,战斗伤亡人数超过860万人[1])、苏联政府的有效战争动员,等等,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苏联军民反法西斯的坚强意志以本国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后盾。《我的娜塔莎》中有这样的情节:“关大个子”在苏军营地隔江对祖国方向大喊:“大队长,我们吃的都是正经粮食”。由于实施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工业国。这一过程是在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的领导下进行的。1928~1940年,苏联整个工业增长了5.5倍,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6.9%。其中重工业增长了9倍,年平均增长率为21.2%。[2]这是世界工业发展史上所没有的。苏联工业化的成就不仅仅反映在发展速度方面,更重要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了一个部门相当齐全的大工业体系,从而大大地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它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危机年代中显示了独特的优越性。由此确立的计划经济体制使苏联“顺利完成了工业化任务,并对战胜希特勒德国起到保证作用,使得在难以想象的短时期内恢复国民经济成为可能,而在„冷战‟年代,则建立了同西方的军事均势。”[3]西方学者也不得不承认,“斯大林制定的工业发展计划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惊异的成功”,“而且这种工业化比彼得大帝时期的任何设想都走得更远。”[4]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经济基础,苏联铸就了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1945年,苏军人数达1136.5万,有33个军区,[5]飞机、坦克的数量均以万计。由此,苏联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国际地位。西欧在国际事务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时代成为过去,代之以美国、苏联两极结构的逐渐形成。

从此,纪念卫国战争胜利活动先后成为苏联、俄罗斯的重大国事活动之一,是其大国地位的重要象征。其中,卫国战争胜利阅兵式举世瞩目。政府为此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2007年,俄罗斯《消息报》刊登了全俄社会问题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列举了苏联时期俄罗斯人引以为豪的十件大事。“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位居榜首。[6]国家领导人更是强调其重大的历史意义。俄前总统梅德韦杰夫在2010年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阅兵式上的讲话中提到:“这场战争使我们成为一个强大的民族”。[7]为加强宣传,俄罗斯在互联网上建立关于卫国战争军人的民间档案库,首次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纪念日。2012年,俄国防部网站公布大约20个独特影集藏品,包含有100多幅摄影作品。这些前线摄影作品从不为人所知。[8]

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活动的功能主要有两个:对内,增强国人的信心;对外,提醒世人不要忘记俄罗斯曾经的辉煌。它来自于历史,强化于现在,昭示于未来。当苏联卫国战争历史的痕迹融入国家社会生活和习惯方式时,它就成了俄罗斯文化的符号。

三、推进中俄文化交流的苏联卫国战争史

现在是讲究“软实力”的时代。文化交流与人文合作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两者相辅相成。这对比邻而居的中国与俄罗斯尤为重要。刘延东国务委员强调:“人文关系与政治互信和经贸合作一起构成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三大支柱。”[9]中俄文化交流的加强与两国政治、经济

关系的发展相呼应。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不仅顺利实现了从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的过渡,而且将中俄关系发展成为中俄建设性伙伴关系,进而又将中俄建设性伙伴关系发展成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签署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理念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2010年,中俄发表全面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俄经贸合作的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与此对应,中俄先后互办“国家年”、“语言年”活动,当前正在举办“旅游年”。而一般说来,对一个国家的了解首先是从其语言开始,进而深入到历史和文化层面。

苏联卫国战争史为中苏文化交流、中俄文化交流搭建了沟通的桥梁。说到与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苏军女兵形象有关的艺术作品,中国民众对苏联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苏联歌曲《喀秋莎》等并不感到陌生。不过,这些都是“泊来品”。某种程度上,它们主要是通过反复播放、传唱的方式而为国人所被动接受。电视剧《我的娜塔莎》、革非的纪实文学《苏军女兵血染伏尔加》,则出自中国人的视角。不可否认,电视剧这种艺术形式更为直观。《我的娜塔莎》与电视剧《远东特遣队》,把见证了二战期间中苏友谊的“第88国际旅”[10]搬上荧屏,加深了观众对那段历史的印象。

苏联卫国战争史已成为中俄文化交流与人文合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这段历史,俄罗斯人民不会忘记,中国人民也不会忘记。2009年,俄罗斯国防部在中国开设苏军烈士陵园保护中心。2010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了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庆典。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展品也首次在中国展出。

【参考文献】

[1]俄国防部.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共损失2660万人.http:

//rusnews.cn/eguoxinwen/eluosi_shehui/20100505/42781692.html.[2](俄)В.М.西姆乔拉.俄国经济发展百年:历史的数列[M].莫斯科:科学出版社,2006.133—134.[3]尼古拉·伊万诺维奇·雷日科夫(著),徐昌翰(译).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

[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4.[4]迈克·亚达斯,彼得·斯蒂恩,斯图亚特·史瓦兹(著),大可,王舜舟,王静秋(译).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79.[5](苏)П.Н.波贝列夫,В.П.巴卡列夫,С.В.利平斯基,М.Е.莫宁.苏联武装力量·问与答·历史篇章[M].莫斯科:政治书籍出版社,1987:335.[6]俄罗斯媒体列举苏联时期十大成就.http://news.sina.com.cn/w/2007-01-

17/120312062467.shtml.[7]梅德韦杰夫:卫国战争使我们成为一个强大的民族.http://rusnews.cn/eguoxinwen/eluosi_neizheng/20100509/42784233.html.[8]俄罗斯国防部将公布伟大卫国战争时期罕见图片.http://rusnews.cn/eguoxinwen/eluosi_anquan/20120429/43423324.html.[9]俄罗斯“汉语年”活动圆满结束.http:

//rusnews.cn/ezhongguanxi/ezhong_wenjiao/20101125/42932253.html.

下载谈中俄文化交流(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中俄文化交流(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化交流

    自古闽台文化交流渊远流长,闽台文化习俗和语言环境一脉相承,多数台胞祖籍在福建并讲闽南语,并且同属于中华文化的一脉,历史上就在共融中发展。 据统计,台湾同胞80%以上祖籍地在福......

    文化交流-德国

    German culture Germany is a country in Western Europe. It is bordered to the north by the North Sea, Denmark, and the Baltic Sea; to the east by Poland and the......

    文化交流心得体会

    煤矿管理会议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我是※※煤矿矿长※※※,根据会议安排,我从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角度,谈谈近两年在※※煤矿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煤矿位于遵义市......

    《国际经济文化交流》

    《品德与社会》(上教版)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 7、《国际经济文化交流》 普陀区朝春中心小学王进华教材分析 《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是五年级第二学期《品德与社会》学科第二单......

    文化交流开幕式

    长沙远博教育2013年“超越”心理行为夏令营报京站开幕仪式暨文化交流活动 8月3日长沙远博教育夏令营团队到达贵州镇远报京乡,受到了当地政府的乡亲们的热烈欢迎,为了表示感谢......

    中外文化交流

    信息学院中外文化交流会 之 “英语那件小事”策划书关于举办渤海大学信息学院中外文化交流会活动策划书 一. 活动名称 渤海大学信息学院中外文化交流会。二. 活动主题 “英......

    中韩文化交流

    由“大长今”出发,看中韩(朝)的文化交流 第六小组组长:徐翊榕 组员 崔钟月 乔睿 赵丽楠 摘要: 中韩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的文化联系源远流长。历史上,儒学文化对双方都有重......

    中美文化交流

    1971年4月10日至17日,参加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应中国乒乓球代表团的邀请访问我国,打开了隔绝22年的中美交往的大门,被国际舆论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