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俄文化差异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然而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尴尬的局面。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各国文化因素的了解尤为重要,了解对方民族文化,求同存异是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俄罗斯——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邻国,正与中国关系越来越密切。作为欧亚大陆上的两个大国,在长久以来就保持了紧密的联系。在历史上,两国有着极其复杂的渊源。而在近些年以来,两国又不断的在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开展了深入的合作。这个时候,研究中俄间的社会文化差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跨文化交际中中俄文化的差异。
1.国家概况
俄罗斯国土面积1707.5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一大国。中国国土面积69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俄罗斯虽然横跨欧亚大陆,其主要国土位于亚洲,但它在历史上就一直认为是个欧洲国家。而中国是亚洲国家的显著代表。政体上,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而俄罗斯的前身苏联是当时世界上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1991年8月24 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宣布独立,成为俄罗斯联邦,苏联解体。现在俄罗斯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89个联邦主体构成。2宗教意识
中国虽然庙宇众多,但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宗教灭绝运动,国民中虔诚信徒的比重并不高。中国的宗教不参与政治,这在宗教意识甚重的欧洲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的宗教往往宣扬向善和普世救人,所以没有强烈的排他性或扩张意识。
俄罗斯人被认为是最具宗教品格的一个民族,在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东正教所宣传的爱与宽恕的思想处处可见。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里、列夫·托尔斯泰等著名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中都充满了种种宗教的哲理。东正教对俄罗斯文化影响深远,其宗教思想已经渗透进日常生活,成为传统思想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俄罗斯信教的人增加,宗教,特别是东正教的社会地位迅速提升,宗教参与政治的趋势逐渐明晰,新下水的军舰、新落成的楼房往往要举行祝圣典礼,总统就职典礼的贵宾中必有东正教大牧首和其他主要宗教领袖,这些人已经成为本国政治精英的一部分。用东正教凝聚人心、扩展俄罗斯价值观和文化影响、促进国家复兴的意图越来越强烈。3.人际交往
俄罗斯人素来以热情、豪放、勇敢、耿直而著称于世。而中国人则是传统、内敛、含蓄、谦恭的。在交际场合,俄罗斯人惯于和初次会面的人行握手礼,这和中国的风俗是相同的。但对于熟悉的人,尤其是在久别重逢时,他们则大多要与对方热情拥抱。在比较隆重的场合,有男人弯腰吻妇女的左手背,以表尊重。长辈吻晚辈的面颊3次,通常从左到右,再到左以表疼爱。晚辈对长辈表示尊重时,一般吻两次。妇女之间好友相遇时拥抱亲吻,而男人间则只互相拥抱。亲兄弟姐妹久别重逢或分别时,拥抱亲吻。在宴会上喝了交杯酒后,男方须亲女方嘴。而对于传统的中国人而言,则基本上没有亲吻这种热情豪放的礼节。
4.言谈举止
遇见熟人不能伸出左手去握手问好,学生在考场不能用左手抽考卷。因为俄罗斯人认为每个人身边都有两个神,凶神在左善神在右,所以很忌讳伸左手去握手问好。中国人在握手问好时也用右手,但没有俄罗斯那么严格的禁忌。5.思维方式
中俄两国国民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异。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从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从抽象到具体。一触及中俄双边合作,往往喜欢以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来指导两国在各领域的具体行动。俄罗斯人的思维习惯恰恰相反,由小及大,从局部到整体,从具体到抽象。在涉及两国合作的具体问题上,喜欢从本国实际利益出发,“就事论事”,而不习惯于套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来决定自己的态度。
5.年龄的文化
俄罗斯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不喜欢谈论年龄。特别是女性,他们常把女人的一生分为六个阶段:婴儿、女孩、姑娘、年轻的妇女、年轻的妇女、年轻的妇女俄罗斯人常对任何暗示年龄的问题都非常敏感,甚至会引起情绪波动。稍微上了一些年纪的妇女通常会流露出困惑,甚至会略带愤怒的说:(为什么您总是强调我的年龄呢?)在中国,“老”往往意味着经验,意味着成熟,不带有感情色彩。此外,中国人对自己的年龄并不保密,而且几乎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通用的成语来形容。如:而立之年、不惑之年、耳顺之年、花甲
之年、风烛残年等等。
6.个人意识
中国人自古讲究“中庸”,随和,有很强的从众心理。从积极意义上,像孟子所说,“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但中国人往往从消极意义上从众,“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
俄罗斯民众虽然强调集体主义,讲究“跟大家一样”,但总体上说,还是喜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不论是消费观念还是治国理念都如此。这个国家容易产生思想家,但不容易出实干家。
7数字中文化意义
数字除具有本身的数量意义外,还兼有神秘“非数字”的意义,他们被称为“圣数”或“神秘数字”。在俄罗斯人们的心中,“七”(семь)有其特殊的形象和意义。人们通常把“七”看成幸福和吉祥的数字,如成语“на седьмом небе”(如登天堂);Одного твоего слова достаточно,чтобы он почувствовал себя на седьмом небе.(只要你一句话就足使他感到如登天堂一样幸福。)俄罗斯人喜欢数字“七”,因此,在很多谚语、成语中经常可以看到“семь”(七):如:семь раз отмерь——один раз отрежь.(三思而后行);семимильными шагами(一日千里);семь пядей во лбу(非常聪明)。如果说俄罗斯人热爱数词“七”,那么中国人更热爱数词“九”。(девять)因为在汉语中,“九”与“久”谐音,所以它在古代中国被视为吉祥之数。李白诗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也叫重霄或九重霄,指及高处。九天也指皇室,九重旧指帝王所居之处。中国人崇尚九,也偏爱九的倍数,如“十八般武艺”、“十八般兵器”、“三十六计”。汉语中以九打头的成语也不少,如:“九牛二虎”、“九关虎豹”,“九牛一毛”,“九故十亲”,“九九归一”等。
饮食文化:铺张与简约
两国的饮食文化差别极大。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菜系众多。食材种类极为丰富,毒蛇王八果子狸,无所不吃。是鲍翅宴,还是参肚席,讲究“上档次”。俄罗斯讲究实在,但求营养和可口,不论是煮土豆,还是生黄瓜,都可以上国宴。
中国人请客讲气派,俄罗斯人以家宴为最隆重的待客礼节,吃饭、聊天、喝酒、品茶、尝甜点,亲切而不狎昵,典雅而不冷清。
中国人膳食复杂,仅表示烹饪的动词就有上百个;俄罗斯人做饭简单,烤、煎、炸、煮,烹饪手法不出这几种。
中俄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都要面临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跨文化交流也日益广泛,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些文化差异,本着“求同存异,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以诚相见”的原则,采取包容、尊重的态度而不是敌视对立的态度,尽力了解对方民族文化心理,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让我们期待中俄关系能打开一个新的篇章,迈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取得共同进步和繁荣!
第二篇:浅谈中俄文化差异
浅谈中国跟俄国的文化差异
首先我简介下关于电影《Burnt by the Sun》的一些简单剧情。影片的时代背景落在30年代斯大林统治下的前苏联。科托夫(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Nikita Mikhalkov 饰)是红军的光辉领袖,拥有殷实家底和幸福家庭,正在与妻子玛露莎(英格波佳·达库内提 Ingeborga Dapkunaite 饰)、女儿一起在别墅中度过幸福时光。不料,一名不速之客闯进了这里。当他揭开层层乔装的外物时,人们认出了他——一个失踪了十年的没落贵族米迪亚(欧列格·米契柯夫 Oleg Menshikov 饰)。米迪亚的到来犹如地狱派来的使者,随着他娓娓道来的故事,米迪亚和科托夫之间的恩怨纠结、和玛露莎之间的陈年旧情以及随着时代而扭曲的人生,都在故事中一一展开。而更为残酷的是,他带来了一个令科托夫一家陷入绝境的消息。
不得不承认这部电影是非常令我震撼的。正如电影的中文名《烈日灼人》一样,令我内心十分澎湃,深有感慨。烈日灼人,片名正出于以上的那一句歌词。仿佛太阳卷着荼毒的光芒,日冕犹如锯齿尖锐的利刃,遍圣斜刺。它张牙舞爪的刮割侵蚀所波及辐射到的地方,席卷蔓延。那是时代的洪流,它来势汹涌,不可抵挡,正如影片末尾的字幕所说:“献给大清洗运动中牺牲的人们”。毒太阳,它所反应的正是那样一段历史,没有大的战争没有过多的暴力,却在渺小的个人,细微的家庭琐事与男女的情感纠葛中看到了时代的缩影。正如武侠的儿女情长,将其放大,你就看到了整个江湖。
这部电影继承了俄国艺术优秀的传统,细腻又充满诗意。像《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一样,把大时代的背景与个人的命运结合的非常完美。像《樱桃园》一样,对话仿佛是从日常生活对话的录音带上拷贝下来的,乍一看基本是废话,然而却句句改不得删不得,看似闲散却包含了无限喻意,每一句都更加完美的烘托了整体气氛,把那悲剧性的线索。
由这部电影,我不得不延伸到关于我们中国跟俄国存在的文化差异。我想,细入生活,才能深刻体会到关于文化差异的点点滴滴。首先我浅谈下文化差异,由于以前修过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课程,所以生活中,更或者说是在与一些不是本国文化的东西接触的时候,我都会很深刻的思考文化差异的存在到底对我们的思维会不会有什么影响。我觉得,文化差异,不管是中国跟俄国的还是跟西方文化,都有着异曲同工的感觉。首先,关于西方的文化。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最根本体现在思维方式的差异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主要为辩证思维,而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是欧美人的主要思维方式。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西方人的思维则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
所以,从思维这一层次入手再来看《Burnt by the Sun》中中国跟俄国文化上存在的差异。中俄两国国民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异。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从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从抽象到具体。一触及中俄双边合作,往往喜欢以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来指导两国在各领域的具体行动。
俄罗斯人的思维习惯恰恰相反,由小及大,从局部到整体,从具体到抽象。在涉及两国合作的具体问题上,喜欢从本国实际利益出发,“就事论事”,而不习惯于套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来决定自己的态度。
中国到处修庙拜佛,手机、首饰、矿泉水一经“开光”,身价倍增。不过,信佛向善,起码无碍社会稳定。而且,中国的宗教不参与政治,并没有强烈的排他性或扩张意识。俄罗斯近年来信教的人增加,宗教,特别是东正教的社会地位迅速提升,宗教参与政治的趋势逐渐明晰,新下水的军舰、新落成的楼房往往要举行祝圣典礼,总统就职典礼的贵宾中必有东正教大牧首和其他主要宗教领袖,这些人已经成为本国政治精英的一部分。用东正教凝聚人心、扩展俄罗斯价值观和文化影响、促进国家复兴的意图越来越强烈。这一现象可以从影片中出现的两次斯大林热气球看出。斯大林热气球揭示的真是那样一个时代背景,独裁,专政,万民敬仰,俯首称臣。就是如此决绝,责无旁贷,义不容辞。斯大林就是上帝,十万福的主全能的神,人们必须顶礼膜拜,无需任何原因,不能一丝怀疑。向他敬礼,全部,必须。这是一个强制于人的精神信仰,像是另一个新天新地,然后先前的天地消失,海也不再有了。同时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跟俄国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电影一开始,高大的杨树林,金黄的农场,俄罗斯的木屋,清澈的河水和阳光下的家庭野餐,俄罗斯最精致动人的乡间风景。看到的是一家有教养的俄罗斯人,弹琴唱歌跳舞,围着饭桌讲政治文学笑话,这些场景都很迷人。电影里每个人的性格都很有意思,好喝酒的酒徒、害羞的老处女、活泼懦弱的米迪亚、性子直爽的红军英雄和可爱的小女儿,生活在俄罗斯大地上的人。由此跟我们国家进行一些细致的对比。同时我又想到了俄罗斯人有浓重的悲剧情结。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和《一个人的遭遇》也好,托翁的三大长篇也罢,都有很浓厚的悲剧色彩。《天鹅湖》原本是悲剧,被苏联领导下令改成喜剧结尾——光明战胜黑暗,但原创音乐的悲情是改不了的。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也好,瓦尔特菲尔的《女学生圆舞曲》也罢,维也纳和法兰西风格的圆舞曲全是大调,华丽欢快。而俄罗斯的古典圆舞曲风格独特,不论是50年代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在满洲里的山冈上》、《黑龙江的波涛》和《秋天的梦》,还是旅俄德国人德列津作的《小白桦圆舞曲》,轻快中带着忧郁,无一例外,以“6”结尾,都是小调。而且,除了西伯利亚民歌以外,俄罗斯民歌也用小调,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凄婉。不像我们中国,中国人天生乐观,万事求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把坏事变成好事”,容易“居危思安”。
中国和俄罗斯地理、民族、宗教、历史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文化必然有差异。即使是普通的数字,中国人和俄罗斯人的爱好也不一样,中国喜欢偶数,俄罗斯喜欢奇数;中国封建时代偏爱“九”和“五”,现代民众钟情“六”和“八”,俄罗斯喜欢“七”。
上世纪50年代中苏“蜜月时期”,共同的意识形态掩盖了两国社会文化的差异,此后两国一度反目成仇,又无限放大了这种差异,抹杀了社会文化的共性。了解两国的社会文化差异,有助于在双边交往中减少误解,增进互信。
虽然单从一部电影来谈文化差异的话,难免会有管中窥豹的感觉。不过,我觉得只有从这些小的方面才能更好的诠释中国跟俄国的文化差异。
第三篇:中俄饮食文化差异
浅谈中俄饮食文化差异
摘要: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吃什么”、“怎么吃”的问题,突出地反映着各个民族的特色和风情,其风格之各异、烹法之多样以及吃的方式真可谓是花样繁多无奇不有。中俄因不同的自然地理、历史传统、社会经济等因素孕育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观念 对象 酒文化 茶文化 烹饪 礼仪 饮食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比较中俄两国文化就不得不比较中俄两国饮食文化的差异。俄罗斯的饮食文化虽然不及中国饮食文化细腻讲究和博大精深,但它也展示着俄罗斯的与众不同,彰显着俄罗斯的魅力。
俄罗斯与中国都是地域辽阔的国家,不同地区的人民饮食习惯也就不同。在俄罗斯,罗斯托夫人来说如果煮鱼汤不加西红柿认为是不可思议的,而对于伏尔加河一带的居民则认为不加西红柿的鱼汤才是美味,乌拉尔人和西伯利亚人用稠李点心待客,而库尔斯克人却闻所未闻。而我们中国却是发展成了传统的“八大菜系”: 粤菜、川菜、鲁菜、淮扬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川菜味型多样,以辛辣为主,粤菜注重质和味,口味清淡,将就清中求鲜、淡中求美,苏菜刀工精细、咸甜适中,讲就造型,闽菜讲究火候,注重调汤,鲁菜清香味纯。
在烹饪技巧上上俄罗斯人讲究量大实惠、油大味厚,喜欢酸、辣、咸味,偏爱煎、炸、烤、炒,好冷菜,制作粗糙。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它以极强烈的趣味性。中国烹饪方法奇多:溜、焖、烧、汆、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等无所不有,做出的菜肴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在饮食观念上,俄罗斯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注重食物所含蛋白质、脂肪、热量和维生素的多少,而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中国人的饮食则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而不注意食物的营养成份,多从“色、香、味、形、器”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优劣,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
中俄两国的饮食对象也是大不相同。俄罗斯人吃什么?择其要者,有面包、牛奶、土豆、奶酪和香肠——“五大领袖”,圆白菜、葱头、胡萝卜和甜菜——“四大金刚”,以及黑面包、伏特加、鱼子酱——“三剑客”。在俄语中,“面包加盐”意为“最珍贵的食物”,面包代表着富裕与丰收,盐则有避邪的寓意。赫鲁晓夫曾把共产主义简化为“土豆烧牛肉”,可见俄罗斯人对土豆的钟爱。而在中国,饮食结构丰富,菜式花样繁多,而且取材相当广泛,青菜、肉类、蛋类、奶类样样都可以作为食材。俄罗斯人尤爱红菜汤,中国饮食中汤类也占重要地位,但不像俄罗斯那样单一,而是丰富多样,荤菜汤、素菜汤应有尽有。
提到饮食,就不得不提酒,酒在人们的日常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尤其重要。提到俄罗斯酒,我们就不得不提伏特加。伏特加在俄文中的直译为“可爱的水”,因为俄罗斯所处的特殊的地理环境,伏特加与厚厚的御寒衣一同成为了俄罗斯人抵御严寒法宝,随着时间的累计快速的融入到了俄罗斯人的生活之中。而中国的酒文化更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酒种类繁多,有白酒、红酒、黄酒、老酒、药酒还有啤酒等等。中国的名优白酒在国际市场上久负盛名,白酒,论品牌,那是五花八门,什么茅台、五粮液、酒鬼、二锅头等等;论制造工艺,又分为大曲、老窖、佳酿;论配方,又分为降香型;按浓度不同又分为高度、低度。可以说,中国的酒文化要比俄罗斯的酒文化更加的丰富多样、更加的博大精深。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茶文化享誉世界,众所周知,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人饮茶的历史由来已久。俄国人饮茶的历史虽不算太长,但茶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中却占有重要位置。俄国人不但喜欢饮茶,而且逐步创造并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茶文化。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直接传入俄罗斯,从17世纪70年代开始,莫斯科的商人们就做起了从中国进口茶叶的生意。直到18世纪末,茶叶市场才由莫斯科扩大到少数外省地区,到19世纪初饮茶之风在俄国各阶层始盛行。从饮茶形式上来看,中国人饮茶一向是香茗一杯,细品慢饮;俄国人喝茶,则伴以大盘小碟的蛋糕、烤饼、馅饼、甜面包、饼干、糖块、果酱、蜂蜜等等“茶点”。从功能上看,中国人饮茶多为解渴、提神亦或消遣、待客;俄国人喝茶则常常为三餐外的垫补或往往就替代了三餐中之一餐。当然,喝茶之际谈天说地是必不可少的,俄罗斯人把饮茶当成一种交际方式,饮茶之际达到一种最好的沟通效果,而独自饮茶则可以给自己一个沉思默想的机会,进行一种“我”与“我”的交流。从饮茶的品种来看,中国人喜喝绿茶,俄罗斯人则酷爱红茶。从饮茶的味道看,俄国人更喜欢喝甜茶,喝红茶时习惯于加糖、柠檬片,有时也加牛奶。从饮茶的具体方式看,俄罗斯人喝甜茶有三种方式:一是把糖放入茶水里,用 搅拌后喝;二是将一小块含在嘴里喝茶;三是看糖喝茶,既不把糖搁到茶水里,也不含在嘴里,而是看着或想着糖喝茶。第一种方式最为普遍,第二种方式多为老年人和农民接受,第三种方式其实常常是指在没有糖的情形下,喝茶人意念当中想着糖,一边品着茶,结果是似乎也品出了茶里的甜味,很有些“望梅止渴”的感觉。中国的茶文化讲究茶具。谈到俄罗斯的茶文化,也不能不提到有名的俄罗斯茶炊,在古代俄罗斯,从皇室贵族到一介草民,茶炊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器皿,同时常常也是人们外出旅行郊游携带之物。茶炊通常为铜制的,为了保持铜制品的光泽,在用完后主人会给茶炊罩上专门用丝绒布缝制的套或蒙上罩布。茶炊的外形也多样化。有球形、桶形、花瓶状、小酒杯形、罐形,以及一些呈不规则形状的茶炊。由此可见,俄罗斯饮茶习惯源于中国,但是又形成了与中国决然不同而又独具特色的茶文化。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饭桌上的礼仪复杂严谨。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以只顾自己吃饭。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必须检查手的清洁。不要把多余的饭放回锅里,不要专占着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完饭后,客人应该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盘碟,交给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在俄罗斯宴席上,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若客人不要,就不再劝人家吃,,爱吃的菜,可以吃个底朝天,主人反倒高兴。入座上,中国一般是客来齐后在入席,而且座位是按长幼顺序来坐。座次“尚东为尊”、“面朝大门为尊”。在俄罗斯,一般说来,面对门的离门最远的那个座位是女主人的,与之相对的是男主人的座位。上菜的顺序,在中国第一道菜是汤,紧接着是主食如干饭,再则是餐酒最后一道菜是水果用来促进消化;俄菜的丰富多样特别体现在凉菜上,一次家宴往往要上近十个品种的凉菜,晚餐通常不上汤,凉菜后就是正菜,一般是烧烤的鸡鸭鱼肉。正菜吃过,主妇就撤去刀叉和菜盘,端出自制的大蛋糕或甜馅饼,以及果酱、巧克力、水果和冰淇淋,沏上一壶浓茶,就是一通闲聊。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中俄的饮食文化在饮食观念、饮食对象、饮食礼仪、酒文化、茶文化、烹饪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些差异根源于中俄两国所处的不同的地理环境、拥有的不同的历史传统,同时也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深入比较两国文化能够促进两国的文化交流,同时也有利于本国文化的发展。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第四篇:中俄饮食文化差异俄语小论文
中俄文化的饮食差异
摘 要: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习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俄罗斯作为一个地跨欧亚大陆的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虽然俄罗斯在亚洲的领土非常辽阔,但由于其绝大部分居民居住在欧洲部分,因而其饮食文化更多地接受了欧洲大陆的影响,呈现出欧洲大陆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独特的历史发展进程,也造就了独具特色的俄罗斯饮食文化。那么对于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国家来说在饮食方面究竟有什么差异呢? 关键词:俄罗斯人;结构;历史;特点
俄罗斯分冷盘和三道菜,俄菜的丰富多样特别体现在凉菜上,酸黄瓜之类的腌渍菜、咸鱼、色拉、香肠、奶酪、鱼冻……一次家宴或迎接客人的到来往往要摆上近十个品种的凉菜。第一道菜是汤类。通常有清汤、菜汤和红菜汤、米面汤、鱼汤、蘑菇汤、奶汤、冷汤、水果汤及肉汤、白菜汤等。第二道菜中最普通的还是炖牛肉,或是与土豆或其他配菜一块炒的牛肉,有时吃土豆泥、色拉、红肠、鱼块。第二道菜的面粉食品有用硬面做的煮制食品,例如:面条、通心粉、细面条、水饺等。最后一道菜是甜食,它一般在吃饭结束时上。正宗的俄罗斯甜食有:自制的大蛋糕、各种羹类、糖汁水果、冰淇淋和甜馅饼。在俄罗斯最普及的甜食是羹类。因此,在许多俄罗斯民间故事中都有一句“乳汁的河在果羹两岸中流着”以此来形容自由又富裕的生活。除此之外,面包、牛奶、奶酪和香肠、圆白菜、葱头、胡萝卜、甜菜以及黑面包、鱼子酱也都是俄罗斯人特别喜爱的食物。
而中国主、副食界线分明。以热食、熟食为主,这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一直就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有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在俄餐中,馅饼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每逢重要节日、新年、洗礼、生日、命名日、婚礼以及葬礼,馅饼都是必不可少的。俄式馅饼属于酵母发酵类馅饼,并依据使用原料的不同,将馅饼分为黄米类、荞麦米类和面类馅饼。俄式馅饼的形状有很多种,除了常见的圆形馅饼外还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比萨式露馅形、半露馅形、封闭形等等。馅饼的命名也很有趣,如:以人名命名的“古里耶夫斯基饼”,以用途命名的“婚礼馅饼”,还有以馅心命名的“卷心菜大馅饼”、“果酱大馅饼”、“奶渣饼”……多数薄煎饼在食用时配以蜂蜜、草莓甜酱等,还有的馅饼可配西红柿、黄瓜一起食用。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的风俗不同,所以每一个节日的食品也是有差异的。
俄罗斯人喝酒较为讲究酒杯,普通老百姓家里也都备有饮用啤酒、葡萄酒、白兰地、伏特加酒的各式专用酒杯。俄罗斯人喝酒从不耍滑,一般不劝酒,有多少就喝多少,直到喝醉。俄罗斯人喝酒不太注重地点,只要想喝,在哪儿都可以。俄罗斯人的祝酒词也很有意思,第一杯为相聚,第二杯祝愿健康,第三杯为爱,对祖国的爱、对家庭的爱、对妻子的爱,总而言之,为所有的爱。接下来是祝愿和平、祝愿友谊等等。如果是在朋友家里做客,最后一杯酒要献给女主人,表示对她高超厨艺的赞赏和辛勤劳动的感谢。
与俄罗斯人相比,中国人恰恰相反。在中国只有在特别正式的场合下才注重酒杯的使用。而中国人以“劝酒”作为一种对待客人的礼貌行为,中国人喝酒也是很注重地点的,通常喝酒只是在节日或是宴会时才喝。
俄罗斯人进餐时,采取分餐制,使用刀叉。刀叉的摆放位置是:叉子在盘碟的左边,刀和羹匙在右边,酒杯在盘碟的前面。用餐者应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吃完一道菜后,将刀叉并排放在盘上,把儿朝右,服务员会把它们收走。如果下一道菜还要使用刀叉,盘子左右没有备用的刀叉,就要把刀叉放在桌子上。此外饮食用具还有各种杯、盘、盅、碟,其餐具的种类,很是单一。
饮食用具的多样性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特别用竹筷进食,运用自如,经济方便,被欧美人士赞为是艺术的创造。中国饮食用具从用途上来分,有豆、罐、鬲、杯、盆、碗、盒、瓮、壶、甑、盘等等;从材料上来分,有陶制品、瓷制品、金属制品和竹木制品等等。
在俄罗斯煮制格瓦斯非常普及,跟烤制面包一样。大多数的格瓦斯用黑麦、小麦和大麦的芽酿造。为了使它们发酵生芽,需要把麦粒浸泡,发芽、烘干、捣碎。用粮食酿造的格瓦斯品味和香味各有不同,有清凉提神的特点,还可以久放。
伏特加的直接词义是“Пресная
вода”,俄罗斯人以好酒出名,把儿童妇女也算在内,这里人均每天消费100克。伏特加于1428年由意大利的热那亚传入的,但当时执政的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禁止饮用伏特加以保护本国的传统名酒--蜜酒生产者的利益。伊凡雷帝首次在莫斯科开设“皇家酒苑”,但不久之后,他下令除自己的禁卫军外都不准饮用伏特加。直到乌克兰并入俄罗斯后,伏特加才在民间传开。彼得大帝还把伏特加视为国库的主要的财源。
伏特加一般是40度,与白兰地和威士忌一起,同为世界三大烈酒。不过,同威士忌在饭前加冰块苏打水的浅尝辄止式和白兰地在餐后细品慢吸相比,俄罗斯人喝伏特加要豪放得多,即使是满满一大杯也要“一口闷”。伏特加在冰镇后口味更佳,就着咸鲜鱼或黑鱼子酱喝当然好,但贪杯者无需任何下酒菜,喝一杯酒闻一下黑面包足矣。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俄罗斯的茶就是从中国传入的。从1638 年俄罗斯人第一次接触茶,到 19 世纪初饮茶之风在俄国各阶层盛行,茶仪茶礼、茶会、茶俗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屡屡出现。俄国有“Какой же чай без самовара”(无茶炊便不算饮茶)。从饮茶形式上来看,俄罗斯人喝茶经常伴以大盘小碟的蛋糕、烤饼、馅饼、甜面包、饼干、糖块、果酱、蜂蜜等等“茶点”。从功能上看,俄罗斯人把饮茶当成一种交际方式,饮茶可达到一种最好的沟通效果,而独自饮茶则可以给自己一个沉思默想的机会,进行一种“我”与“我”的交流。从饮茶的品种来看,中国人喜喝绿茶,俄罗斯人则酷爱红茶。有趣的是红茶在俄语是“чёрный чай”,直译为“黑茶”。称之为“黑茶”,似乎更合乎逻辑:一来红茶在没泡入水中时呈黑色,二来俄罗斯人喜喝酽茶,浓浓的酽红茶也呈黑色。俄罗斯人喜喝甜茶,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把糖放入茶水里,用勺搅拌后喝;二是将糖咬下一小块含在嘴里喝茶;三是看糖喝茶,既不把糖搁到茶水里,也不含在嘴里,而是看着或想着糖喝茶。第一种方式最为普遍,第二种方式多为老年人和农民接受,第三种方式其实常常是指在没有糖的情形下,喝茶人意念当中想着糖,一边品着茶,似乎也能品出茶里的甜味,很有些“望梅止渴”的感觉。
俄罗斯人与欧美居民一样,喜欢喝汤,大都长时间熬炖,不讲究鲜,讲究香,喜欢吃凉菜,愿吃糖、面包、酸奶,以奶油、肉类等高脂、高热量荤食为主体的饮食内容,但是,他们同时饮用大量牛奶及其制品,并且每天均要喝茶,这对降低血脂、减肥、防止心脑血管硬化是十分有利的。中国尽管以素为主,但脑血管、高血脂者比例甚高。可能与少吃奶类制品、喝茶也不普遍有关。俄式饮食,菜肴还是比较丰富,而且制作简便,用在吃饭上的时间不长,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日,我们也可以借鉴俄式的这种饮食方式。
中国饮食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十美风格”:讲究味、色、香、质、形、序、器、适、境、趣的和谐统一。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把菜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记载、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龙凤呈祥”、“鸿门宴”、“龙虎斗”……而对于俄罗斯人来说,饮食大约只是一种必需的生理活动,却忽略了对于其中美的追求。中俄历史文化、环境和民族特性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两国饮食文化的差异,而中俄饮食文化差异是相对的,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使得多样的饮食文化不断地互补与兼容,研究中俄饮食文化差异将使两国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使两国人民享受不同的饮食带来的不同感受,增进文化间的交流与友谊。
参考文献
[1] 赵群红.世界饮食文化.时事出版社,2006年
[2] 钱瑞娟.国外的饮食文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 [3] 金良浚.俄罗斯.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年
[4] 王英佳.俄罗斯社会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
[5] 里亚布采夫著,张冰,王加兴译.千年俄罗斯.三联书店,2007年 [6] 张宇光.中国饮食文化溯源.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 [7] 任佳.外国人是怎样饮食的.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 [8] 徐友萍.风情俄罗斯.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年 [9] 吴国华.俄语与俄罗斯文化.军事谊文出版社,2000年
第五篇:非言语交际下的中俄语言的文化差异对比
非言语交际下的中俄语言的文化差异对比
弗洛伊德说过:所有凡人掩盖不了自己,如果他口唇静止,手指在轻轻击节,则秘密会从他的每个毛孔中流溢出来。手势语属于非言语交际的一种,是通过手和手指的动作和形态来代替语言交流和表达思想,包括手指、手掌和双臂体态语。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如果能正确地运用手势语,就会使我们的交际活动顺利进行,避免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可能造成的种种误解、冲突。
一、手势语的语用功能
研究表明,人们能发出七千多个身体信号。它是一个特殊的传递信息和思想感情的体系,借助于人体各个部位的动作手势、表情、姿态、面部表情暗示等来完成。
(一)突出、强调的功能
гвклшанский认为,手势语既不是从语言系统中剔除出来的剩余部分,也不是对语言的额外补充,它是作为补偿口头交际中的不足所不可缺少的行为,是言语活动中具有功能的组成部分,与每次具体言语交际相关。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如果话语内容提供的信息量不够,说话人需辅以手势动作对具体话语内容作进一步的补充与说明,否则无法完成交际。例如,当说威胁性的话语смотринаменя(看着我)时,常会补充以手势语погрозитьпальцем(用手指威胁),用来使语言表达的更加具体而形象。
(二)显现、传达的功能
人们在说话时,会不自觉地做出某种面部表情或手势,这一般都是人们内心情绪的真实流露,极难掩饰和压抑。假如一个人不停的紧捏双手,即使他假装无所谓的样子,仍能感受到他的不安与紧张。同时,手势语可以使表达的内容更为婉转,把不想说或不便说的意思表达出来。
(三)代替、协调的功能
因为手势语是国际性的,在言语不通的情况下,借助手势也能够起到沟通的作用,例如,你想讨支烟抽,只要作出夹烟的手势就可以了。
(四)指代、象征功能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民俗与风尚,不同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与感情表达方法。手势语受到传统文化的制约,它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
二、手势语的文化内涵
文化影响着人的存在的各个方面,正如hall所总结的一样:在人类生活中已经没有哪个方面没有被文化触及、被文化改观的了。俄语手势语与汉语手势语相比,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但总体上看有很大差异。俄罗斯人民有异彩纷呈的传统习俗.有粗犷、豪放的民族性格,他们的手势特点是:打手势只用右手,左手一般不动,或动作幅度很小,并不重复右手的动作。而汉民族历史悠久,以谦虚为美德,性格含蓄,因此手势只限于手臂活动,使用频率也低得多。
(一)同一含义在中俄文化中的不同手势
其他俄罗斯人常用的手势有:
пожать плечами表示不认同、吃惊、束手无策等。
поднять плечи耸起双肩,表示惊讶。
бить по плечу拍拍肩膀,表示友好亲昵。
сжимать плечи(кому)紧紧抱住双肩,表示同情、慰问。
слегканаклонить стан上半身向前倾,表示向对方致意、与其打招呼等。
руки в брюки双手装进口袋,表示放肆、无礼。
потирать ладони抚掌,表示满意、赞许。
(二)同一手势在中俄文化中的相同或相似的含义
不同的文化间总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手势语的同化就是其中的一个例证,说明手势语不仅负载民族文化的个性,也负载民族文化的共性。
показать кукишь把大拇指从食指和中指中间伸出,表示蔑视、轻视对方。在中国的年轻人中也使用这样的手势来表示嘲弄。
прижатьпалецк губам食指放在嘴唇上,表示警告、停止说话,要求安静等。
качать кого把某人抬起来向上抛,表示对此人、爱戴之情。
теретьпальцамидругодруга大拇指摩擦食指和中指,在俄罗斯和中国都意味着金钱。
почесатьвзатылке搔后脑勺,都表示犹豫,不知如何是好。
показать оченьмало大拇指掐住小拇指或食指尖,都表示一点点或少量。
由此可见,如果忽视了现实生活中非言语交流中的文化差异现象,交流就会受到阻碍,甚至产生许多交际层面上的负面影响。当然,手势语的文化差异并非永远不发生变化,由于文化元素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具有流变性,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差异可能会在将来的某个时期通过更为广泛而频繁的文化交流发生融合或转变。而手势语文化差异同样会融合或转变,这一文化流变过程也是跨文化交际者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