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差异
沃尔玛企业文化和中国企业文化的对比
浏览次数:1548次悬赏分:0 | 提问时间:2008-5-15 15:29 | 提问者:米饭团子86
其他回答 共1条
沃尔玛属于美国典型企业~~ 无论是到世界各地的任何一间沃尔玛连锁店中,你都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与众不同。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企业文化,是沃尔玛精神——勤恳、节俭、活跃、创新。正因为此,每一位公司同仁都热爱着沃尔玛,默默地为服务顾客的事业而奉献。
长期以来,沃尔玛的企业文化使沃尔玛公司的同仁紧紧团结在一起,他们朝气蓬勃,团结友爱。下面是沃尔玛公司特有的欢呼口号,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荣誉感和责任心。
山姆。沃尔顿曾经说过,“因为我们工作如此辛苦,我们在工作过程中,都希望有轻松愉快的时候,使我们不用总是愁眉苦脸。这是„工作中吹口哨‟的哲学,我们不仅仅会拥有轻松的心情,而且会因此将工作做得更好。”
第一,尊重个人。
沃尔玛企业文化中崇尚的三个基本原则的第一条是“尊重个人”。沃尔玛不只强调尊重顾客,提供一流的服务,而且还强调尊重公司的每一个人。在沃尔玛内部,虽然各级职员分工明确,但少有歧视现象。该公司一位前副董事长曾经说,“我们是由具有奉献精神、辛勤工作的普通人组成的群体,来到一起为的是实现杰出的目标。我们虽然有不同的背景、肤色、信仰,但坚信每一个人都应受到尊重和尊严的待遇”。
在沃尔玛公司里,员工是最大的财富,他们有一套特殊的对待员工的政策,不称员工为雇员,而称之为合作者、同事,一线员工可以直接与主管以至总裁对话,而不必担心报复。员工以佩带“我们的员工与众不同”的胸牌而自豪,充分体现了沃尔玛的独特营销内涵。
第二,加强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员工与领导者以及员工之间的沟通。
在连锁经营中,老板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沃尔顿这位零售业巨子总是把事业的成功归功于公司的同仁,他把员工看作是公司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他说:“要和同仁分享利润,视同仁为伙伴,你们一起工作的成绩将超乎你所能想象的,你的行为要象是一位为合伙人服务的的领导者。”要想让员工好好地招呼顾客,就先得好好地招呼他们。
沃尔顿的成功第七法则是这样说的:“聆听公司内的每个人的意见,并设法让他们畅所欲言,站在第一线的同仁,他们是真正和顾客谈话的人,只有他们知道才发生了什么事,你最好知道他们所知道的事,这是全面管理的真正意义。将权下授,而下情可以上达,让员工将好的构想提出来。”,这便是沃尔玛成功的秘诀。
第三,沃尔玛建立良好的培训机制。
培训不仅是员工提高的途径,也是他们了解公司的一种方法。沃尔玛公司设立培训图书馆,让员工有机会新闻记者资料和其他部门的情况。所有员工进入沃尔玛公司后,经过岗位培训,员工对公司的背景、福利制度以及规章制度等都会有更多的了解和体会。沃尔顿这位出色的领导者始终坚信员工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并把这个道理传授给沃尔玛现在和未来的经营者,推广至世界各地的沃尔玛。
沃尔顿把这些原则融入他所热爱的事业中,把创新、热情的工作精神注入沃尔玛连锁店,激发每一位员工的热情和创造力,使沃尔玛事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一路领先。
曾有一位经济学家评论说:“沃尔玛成功的第一步是通过低廉的价格商品和优质的服务去征服消费者,从而不断扩大规模,并强化自身的规模优势。而其能够成为世界第一大零售商的最关键一步,则是完成对整个连锁网络的整合,通过富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和现代化的技术设备,抵消了因规模过大则可能出现的两大问题,即:管理成本过高或管理漏洞百出,使沃尔玛总部能够高效地控制整个网络。中国企业文化发展趋势评介
作者:牛正乾、李庆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企业文化建设必将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一)企业文化对企业兴衰、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越来越大
哈佛商学院的著名教授约翰·科特推出了一本很有名的《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的著作,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就是: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在下一个十年内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企业兴衰、企业发展当然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但企业文化肯定对企业兴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我们常说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那么这个“力”有多大?这个“力”表现在哪些方面?从国内外一些企业文化搞得好的企业来看,企业文化力,首先是凝聚力,第二是激励力,第三是约束力,第四是导向力,第五是纽带力,第六是辐射力。这六种“力”,也可以叫六种功能。企业文化的这六种力量、六大功能,在未来企业的发展中将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烈地表现出来。
(二)企业文化教育的发展同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管理创新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企业文化将更为突出表现为它是一种市场经济中的微观文化、企业经营管理文化
过去人们常常把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文体活动,这是需要纠正的一个种片面的观点。它只是企业文化的一个内容,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不在这里。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境界和广大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明确企业文化的这些主要内涵,这是十多年来大家所取得的一个共识。今后,企业文化将主要向着这个方面进行深化和拓展。我赞成科龙集团党委副书记李棣强提出的“科龙”的文化管理是“将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观体现在企业管理制度中,体现在经营实践中,体现在员工的行为方式中,由此构成一个良好的组织气氛,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凝聚力,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这样就抓住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质和根本内涵。
------------------
(三)企业结盟取胜,实施双赢战略将必然要追求“文化沟通”和“双赢思维”的发展
协作竞争、结盟取胜、双赢模式,这是美国著名的麦肯齐咨询公司提出的21世纪企业新战略,他们专门推出了《协作型竞争》一书。
据国外资料估计,过去三年中,世界上大致有3.2万家公司进行联盟。这其中,有3/4是跨国联盟。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今年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及5月份伦敦证券交易所与法兰克福交易所结盟,还有世界上大汽车公司同因特网双双结盟,出现了“福特--雅虎”、“通用--在线”。
在国内,最近,“东方通信”与诺基亚以优势资源进行协作。中国家电行业的两巨头“科龙”与“小天鹅”在电子商务方面达成合作协议。“科龙”领导告别讲到了新经济中融合与共享、竞争与合作的问题。合作结盟的目的有的是为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的是为了弥补缺陷,分担风险;有的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有的是为了联手角逐市场。结盟合作,实现双赢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作为制造企业,既可以与供应商、与经销商结盟取胜,也可以与竞争对手协作结盟,实现双赢。这种双赢模式,不仅可以用在产品制造方面,也可以用市场营销方面。“科龙”与“小天鹅”在电子商务上的合作也是个范例。但不管何种形式协作、结盟,双赢模式都必须有文化沟通,有双赢文化和双赢智慧、双赢思维方式。这种发展趋势可能比人们今天预料的还要快,它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四)企业精神的概括和提炼更加富有个性特色和独具的文化底蕴
以往,许多企业的企业精神常常用求实、创新、开拓、进取或加上拼搏这些词语加以概括。应当说这些词语都是好字眼,都很重要,但大家都用这些词语表达,就失去了企业精神的鲜明个性和特色,变成了所谓工业企业中标准件的组合。这也就使某个企业的企业精神变成了所有企业共有的“企业界精神”。北京同仁堂的“济世养生”、“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一听就知道是同仁堂所独有的。杭州胡庆余堂“戒欺”,大家都知道这是胡庆余堂的企业精神。还有,宁波雅戈尔集团的“装点人生,服务社会”,既有行业特点,又有独具的文化底蕴。大连燃料总公司的“燃烧自己,温暖他人”,也提炼得好,好就好在有行业特点,又体现了员工的奉献精神。企业精神的概括和提炼,在表达上,将会越来越体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突出个性,不求其全,但求其特,求其有独具的文化魅力。
(五)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更加注重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和“人企合一”的境界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而“英雄人物”则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的人格化。在“英雄人物”中有“共生英雄”的提法,值得重视。何为“共生英雄”?“他的心在企业,企业在他心中”。这就是企业“共生英雄”的概括。这样的人,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共命运。从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来看,还不就是培养越来越多的“共生英雄”,实现“人企合一”的境界吗?创造、构建这样的文化氛围,对于发挥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极为重要。这个问题也会越来越引起重视。
------------------
(六)“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将更加受到关注
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个“学习团体”,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的源泉。“比你的竞争者学得快的能力也许是惟一能保持的企业竞争优势”,这正在成为共识。所以要克服“学习智障”,企业每个人要学习,而且要变个人学习为企业团队学习,使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
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善于开发智力、开发智慧。因为智力、智慧以知识为基础。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智力。有了知识还需开发智力。那么,什么是智力呢?
据《智力全书》介绍,美国《教育心理学》杂志曾邀请了17位知名的心理学家,请他们每人为智力作出一个定义,以期集思广益,一锤定音。然而事与愿违,他们各抒已见,结果在对智力的看法上有很大分歧。至今,国内外心理学
第二篇: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
跨国并购面对的不只是企业层面的文化差异及冲突,还包括国家文化的差异及冲突,因此并购双方对彼此文化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就成了文化整合的关键因素。企业并购的文化整合,指对企业并购中不同企业文化冲突的管理,是并购企业的文化经历冲突—认同—协调—重塑的过程。从文化角度看,企业并购过程既是原有企业文化模式被打破的过程,又是新企业文化模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两种企业文化交汇、冲突、融通、整合的过程。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对并购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
面对文化差异,跨国并购应如何应对文化整合的挑战?
首先,需要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交流,加强沟通和融合。要互相尊重,求同存异。
其次,应该实行本土化经营。跨国并购想要取得预期的效果,关键是看能否有效地驾驭资源,使之产生应有的价值。本土资源必须结合本土化的经营思想,才能最大地发挥资源的优势,尤其是人力资源本土化。
第三,强化公司的社会责任,提升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的形象。让当地社会与公众对中国企业放心,主动与中国企业合作,提升中国企业的品牌价值和美誉度。
在过渡期,应维持现状,保留现有的企业价值、管理人员、管理方式,才不会引发更激烈的冲突。
第三篇:文化差异
本人联系方式,张坤,女。所在单位,安徽三联学院。联系方式***.本人联系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金寨南路66号,芙蓉名园3#2单元306 邮编230306
英汉思维差异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张 坤
(安徽三联学院 外语学院,安徽合肥)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英语和汉语思维模式的差异来阐述其对英语写作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并以此提出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的途径。以期望更好的提高教师的英语教学。
关键词:英语写作英汉思维差异语言文化 策略
一、引言
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文化渊源,而风格迥异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了思维方式。英汉思维的差异不仅是反映在语言自身,还反映在语言的运用上。中国学生在英文写作的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其汉语思维定式的影响,导致了英语作文中汉语味道过于浓烈,常常会造成表达不当。就是我们常说的Chinese English。本文主要从英汉思维差异着手,研究其对写作的影响,力求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的能力。
二、英汉思维差异对写作的影响
英汉思维差异对写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词汇选择,句法结构和篇章结构。
1.词汇选择
受中国文化“尚象”的影响,中国人的思维偏具体。由汉字的起源可窥一斑。众所周知,汉字是象形文字,许多文字的起源形象是物
体的原始图画而后逐渐演变成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文字。西方文化受古希腊哲学“尚思”的影响,形成了西方人抽象思维模式。西方文字几乎全是由抽象字母组成的。反映在语言上就是汉语偏重形象思维,而英语偏重抽象思维。如,演讲这个词组deliver a speech中就体现了英语词汇中动词的丰富用法。
再如,She was overwhelmed with sorrow.而汉语则仅仅翻译成她很悲伤。Overwhelm的生动并没有体现出来。
周方珠老师的翻译多元论中提到,受老子的道教学说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注重整体性。中国的传统哲学认为宇宙是一个由天、地、人三者构成的整体。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所以语言上往往带有模糊性、笼统性。而西方人看待事物是由由近到远,从细微到整体。例如,对于写信地址的表达方式,中国人的习惯是由大到小,从整体到部分。即国家—省—市—县—街道。而西方则恰好相反。此外还有日期的表达,中国人常常是采用年/月/日的方法,而西方人一般是月/日/年。
中国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常常把母语的使用习惯带进英语中。这就造成了写作上的障碍,学生经常会进行错误的词汇搭配。如吃药是take some medicine而不是eat some medicine。
2.句法结构
英语在语言上逻辑性强,句子之间联系紧密,层次分明,常常使用连词来使句子连贯。而汉语语言则句式松散,逻辑关系不强,但是
形散神不散。英语句式像一根竹子,一节一节的。整体突出,枝节分明。而汉语句式则像一串串的葡萄,枝节横生。主干很短,挂在上面的附加成分很多。例如,I, without being noticed, lifted the curtain in my small room, only to spy the bustle of a kaleidoscopic world down in the garden, and my elder sisters, brothers and my cousins, each full of the joys of spring, were shuttling among the guests.这一段译成汉语有八个小节,但是在此句英文中通过一个主干,其他的细枝末节处理成状语和分句形式。看起来重点突出,层次清晰。
再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如,他病了,没来上课。
译成英语是,He was ill, so he was absent today.汉语中这两个分句间的因果关系是隐含的,而英语中则多加了一个连词so来衔接两个分句。逻辑关系一下子凸显。英语写作中,在句子内,句子与句子间多采用连词来作为连接的纽带。也有的学生会犯这样的错误,Because he was ill, so he was absent today.汉语中的“因为„„所以”是可以同时出现的,但是英语则不同。西方文化以大自然为观察主体,研究中心是客观的事物,强调客观世界对人造成的影响,因此无生命,抽象名词作主语的情况很普遍。而中国文化以人为中心,从人出发来观察研究事物。这种主体思维导
致了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通常会采用人或者生物作为主语。句式单一且有时造成使用不当。例如,表达“大街上人潮拥挤”时,由于受汉语思维的影响,有的学生会犯如下错误“The street has a crowd of people”这种表达不符合英语语言的使用习惯,在这种情况下使用there be句型就比较地道了。即,there is a crowd of people.除此以外,中国学生在英文写作过程中通篇都是主观的人做主语,多采用主动语态,这就造成了文章句式单一,乏味,使文章大打折扣。试比较,People all know that there is no life on Mars.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re is no life on Mars.当然句一也是正确的,但是相对来说,句二就比较符合英语的使用习惯,因为这里强调的重点是后面there is no life on Mars,而句二则很好的体现除了句子重心。
3.篇章段落
中国文化的螺旋性思维导致了中国人在阐述主题的时候多采用迂回的方式。先说点别的作为铺垫,然后在引出中心。通过层层分析、推理最后得出结论。而西方的线性思维则使得西方人在表达的时候直奔主题,直截了当的陈述主旨。
篇章结构就如同是盖房子的框架,倘若没有一个合理的安排,那么最后造出来的房子很可能不漂亮不结实。这种螺旋形思维和线性思维在写作篇章结构安排上的体现主要是:英语作文的开头是开门见山,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开头,然后逐步采用各种写作方法来阐述主题的正确性。各个段落中也采用主题句的方法,辅助句围绕这个中心
点逐步展开,环环紧扣主题。读起来层次分明,观点明确,让人一目了然,立体感较强。而中国文章则是绕来绕去,含蓄迂回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若不是读到最后很难了解写作者的意图。
这一段落现实采用主题句说明本段的主旨,然后采用一系列的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层次十分明朗。
三、应对策略
英语写作是学生英语水平的一个体现,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仅要抓基本功,还要加强目的语的文化输入。
1.加大目的语文化输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想更好的掌握一门语言就要了解它的文化,它的历史。教师在课上可以适量的加大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并以此分析文化对语言造成的影响。也可以布置学生读一些关于英国文化背景的书籍。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英汉差异,从而更好的掌握英语写作。
2.加大目的语语言输入
写作水平是学生基本功的一个最好体现。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要狠抓基本功。阅读是最好的解决办法。通过读一些英语文章,可以使学生扩大知识面,积累知识,并且能更好的了解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认识自己在写作上的障碍,从而能写出更符合英语写作习惯的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优美句子进行摘抄,并进行有意识的模仿。此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一些词汇的使用也会
有深入的了解,这对于英语写作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效用。
3.教师讲评
教师的讲评对于一次写作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的讲评就如一剂良方,能够使学生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写作错误并进行改正。多练是写作的关键,但是讲评却可以有效地缩短这个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过程。教师的正确指导就如同是在写作道路上的一盏引路明灯,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抱住下不断地修正自己的错误,不断地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周方珠.翻译多元论.文化翻译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2]李少红.浅析英汉差异与大学英语写作[J].固原师专学报,2006,(9).[3]戚芳.英汉思维差异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J].考试周刊,1010,(10)
第四篇:中泰文化差异
中泰文化差异
在泰国达府圣弗朗西斯马泰诺太教会学校的为期三个月的实习已经结束了,时间虽不长,我却深深地被泰国文化中的热烈与宁静所折服,也深感中泰文化的差异之大。这个微笑的国度有着别样的魅力,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让每一个过往的人都留下深刻的印象。
2013年11月7日23时许,我们一行六人经过一天的舟车劳顿之苦终于从桂林机场到达了清迈。疲惫不堪的我们稍作一晚休整,第二天便在教会学校负责人Poo Juab神父的带领下,参观了清迈当地一些著名的庙宇。当天我们就强烈地感受到了泰国无与伦比的独一无二的美。万里无云的天空蓝得那么纯粹,那么温柔,让你的心像是一颗热气球马上就能自由飞翔;大树翠绿得让你觉得这里的一切就是这么的随意从容,无须再为小事烦心;高大宏伟、金碧辉煌的庙宇庄严得让你顿生敬意,让你放下一切,在双手合十的刹那,重燃对生命的敬意和对命运的感激。在这里,所有的颜色都有着鲜明的对比,毫不含糊,却又和谐得让你想睡在这美丽的画里。热烈与宁静,明媚又温柔的美,让人流连忘返。怪不得全世界那么多旅人不分国界的来到清迈,就是想要涤荡一下心灵,去掉糟粕,吸收精华。游玩一天,傍晚时分我们终于来到了目的地——马泰诺太教会学校。11月的桂林,傍晚七点,冷寂的灰黑色的夜幕已经降临,而这边的天还是一片无边无际的深色的蓝,让人觉得心还是热的,不会随着一天的流逝而伤感。
这是我对泰国的第一印象,来到泰国生活工作三个月之久后,更是对许多方面有着更深的了解。比如泰国的政治、经济、饮食、宗教信仰、文化以及民俗风情等等。接下来我要总结这三个月在马泰诺太的实习,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谈谈中泰文化方面的差异。
一、礼仪文化的差异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其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其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理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受其影响,泰国也是一个很具民俗礼仪风范的国家,仪式繁多,礼节也很复杂。泰国人民爱和平,重礼仪,同样是一个礼仪之邦,并素来以“微笑的国度”著称。但是由于不同的历史和地理环境、气候以及宗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泰礼仪也大有不同。
在中国,拱手礼始于上古,有模仿带手枷奴隶的含义,意为愿做对方奴仆。后来拱手礼逐渐成了相见的礼节。尤其是近现代,拱手礼已基本成为中国人主要的交往礼节之一。然而当代社会,人们打招呼的方式日趋欧美化,简单地say hello,扯扯家常,隆重点的见面握个手,寒暄几句,已不具备那些非常中国化的元素了。
而泰国是笃信佛教的国家,她的双手合十礼习俗,也与佛教的合掌作揖礼有着密切的联系。泰国人与客见面时,通常不握手,而是施合十礼。行合十礼时,两掌相合,十指伸直,举止胸前,身子略下躬,头微微下低,互相问候“萨瓦迪”,(“萨瓦迪”系梵语,愿意为如意。)还礼时也同样如此。地位较轻的或年纪较轻的人,应主动向地位较高或年纪较长的人致合十礼。双手举得越高,表示越尊重。长者回礼时手不应高过前胸。就拿我们的经历来说,刚到泰国,我们什么都不知道,一见到人就行合十礼,包括学生。后来泰国老师告诉我们,学生行礼时我们不用还合十礼,简单的点头微笑致意便可。见到学校领导,一定要认真行合十礼。双手合十高于前胸,并且轻轻鞠躬。但是一天之内只需向同一个人行一次合十礼,再见面微笑就可以了。
另外,来到这边实习也打破了我们一直以来的一个观念,就是泰国人不喜欢被摸头。一直以来坊间都有传闻,说泰国人有个禁忌就是不能摸头,认为头部被人触摸是奇耻大辱,会不祥。其实不然,现在的泰国,已经不认为小孩子被摸了头就不吉利了,这边的老师告诉我们轻轻地摸小孩的头表示喜欢是可以的,但是不能打他们的头。
总而言之,中泰礼仪方面泰国要求得更加严格,中国则比较随意。当代的中国社会已经抛弃了那些所谓的“繁文缛节”,变得十分现代化,见面礼仪也是十分简约,我不能单纯地说这是好或者不好。但泰国仍然一直保留着这些美好的传统。
二、饮食文化的差异
到了泰国,自然就吃到了地道的泰国美食。泰国人嗜酸、辣、甜、冰等重口味,喜欢放各种调味酱,尤其喜欢鱼露和甜辣酱。第一天来到泰国,我们吃到了著名的冬阴功,里面有虾、鱿鱼、鱼丸、凤尾菇、短豆芽,还有很多泰国的香料,味道十分酸辣。他们的炒青菜也是要放辣椒的。他们的海鲜很好吃,十分的新鲜,虾肉都是脆的。他们超级喜欢吃油炸食物,炸薯条,炸鸡腿,炸肉丸等等,有时候还会炸青菜。泰国的甜品就十分的甜,椰奶配上凉粉、红豆、芋圆之类的东西,加上满满一碗的冰是泰国人最爱的饭后甜点。由于天气太热,泰国人平时喝水都是需要加冰的。
泰国人没有固定的吃饭时间,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泰国学生上午上完两节课,就给二十分钟自由时间去小卖部大吃特吃,吃完再接着上课,而且他们上课也可以自由吃东西。
中国有固定的吃饭时间,小孩子在饭点之外的时间吃过多的零食,相信都会遭到大部分家长的责骂。中国美食种类繁多,地方特色小吃丰富。根据地区,还划分了很多著名的菜系,例如川菜、粤菜、湘菜、鲁菜等。而且南北饮食差异大,南米饭,北面食。面食有拉面、肉夹馍、葱油饼、饺子、包子之类的,米饭则是配上各式各样的菜肴,凉菜热炒一应俱全。除此之外,中国人还特别喜欢吃火锅(以重庆火锅最为有名)、烧烤、饺子等特色佳肴。
三、政治、宗教文化的差异
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而泰国属于君主立宪制国家。我们一到泰国就发现,泰国的国旗几乎随处可见,相应的就是国王和王后的照片。照片一般放在街道的显眼位置,要么做成巨大的匾额立在公路绿化带中间,要么悬于高大楼房正中央,要么高至在横跨公路的拱形建筑顶端,这些照片周围都会配以五彩的灯饰,让你昼夜可见。不仅如此,在百姓生活中也处处可见国王的照片。钱币上、墙壁上、钟表上,就连学生教室里也会有国王和王后的剪贴海报或小贴士。泰国很多法定节假日也与国王、王后有关。泰国学生每天早上都要升旗,任何人听到国歌都会立马停下,站立不动,注视国旗,唱国歌行注目礼。这让人觉得百姓始终和国王在一起,国王也始终关注着自己的子民。
中国人民信仰自由。而泰国被称为“千佛之国”。佛教是泰国代代相承的传统宗教,在六千多万人口中,佛教徒占了百分之九十,佛教也是泰国人的生活重心。泰国的寺庙在世界上也堪称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艺术最高。乘车行驶在泰国公路上,不时会有金碧辉煌、宏伟壮观、高耸挺拔的寺庙从你眼前闪过。泰国的文化受到儒家的影响对人性的基本假设是性善的。泰国人犯了错,你让他站着,他就会老老实实地站着,但中国人不一样,他一定会反问你:为什么要站?不站行不行?要站多久?中国文化在改革开放以来更加注重高度的物质文明,泰国文化则倾向于存在和即时享乐。佛教不鼓励竞争,因此许多泰国人没有太大雄心,也不愿变化,工作轻松、收入适中比辛苦工作拿高薪要好,而中国人工作效率的高低,往往取决于老板是否在场。另外泰国情侣也不会在公共场合过分亲热,不像中国近来频繁出现许多没节操的事,泰国人还是有相当大一部分文化是保守的。
四、中泰教育的差异
教育制度的差异是我要讲的重点。在马泰诺太,学生每天早上都要花至少半个小时升旗,首先二十多名鼓乐管乐手奏乐,全体师生齐声高唱国歌,之后再唱歌颂国王的颂圣歌,歌声嘹亮,十分庄严肃穆。之后便是诵经,配着梵音,由两个女生在礼堂的舞台上领诵,全都毕恭毕敬,双手合十,眼睛微闭。每当重要的节日如父亲节(国王的生日12月5日),母亲节(王后的生日8月12日),学校都会举办大型活动,学校的大礼堂舞台上便立有国王的巨幅照片,主持人和校长都必须在国王像面前深鞠三躬,表示恭敬和虔诚。学校还会请高僧和尚来学校讲经布道,学生要从家里带或自己买些方便面、饮料、糯米饭、牛奶等东西向和尚行善,东西不在多少、贵重与否,重要的是行善的心意。
由于气候原因,泰国学生在室内都是不穿鞋的,鞋子统一放在走廊外的鞋架上,按学号依次放好。在室内只穿黑底白袜活动,到室外比如去操场才会从走廊外的鞋架上拎着鞋子走出去。泰国学生特别尊敬老师,从老师面前经过,要对老师行合十礼,或者低头以示礼貌,学生问老师问题要下跪。我教授初中的中文课,第一次学生拿作业到我面前给我批改的时候,大高个的男生就这么噗通一声给我跪下去,把我着实吓了一跳,连忙想要叫他们起身,可是他们就是一个个排着队的跪在那里等着我给他们批改作业。后来知道了这样的礼节,也就慢慢习惯了,只好自己改快一点,不好意思让他们跪太久。
泰国学生的课业是很轻松自由的。学生上课,课桌随意摆放,可以围成一个圆形也可以变成两个方阵。并且泰国课时不多,一个课时一个小,一个课时的学习强度也不大,授课内容不多,难度不大,基本都是玩玩学学就过了一个小的。他们注重全方面发展,注重培养各种兴趣爱好,给学生很多时间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并有专门老师针对性的授课。
正因为如此,泰国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强,十分独立自主,大部分事情老师只是协助监管,主要由学生自己承担主力。他们能自己做很多东西,大型展板,玩具、手工艺品等等。泰国学校还有文化节,类似日本的校园祭。就是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做手工艺品、食品进行贩卖,或者做有idea的小摊,例如帮修电脑,或者帮照相,把这样的小摊聚集起来形成一个小市场,吸引这个地方的学生来这所学校学习。
不像中国学生,固定的上课模式以及繁重的作业成为了中国娃儿们最烦恼的负担。泰国学生喜欢边玩边学,我们在上中文课的时候,都要通过音乐、舞蹈、手工、绘画、影音、游戏等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一有这些他们就会特别积极,学得也比较认真。另外泰国学生很懒,他们不喜欢做作业,就算是布置很少的作业,他们也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拖着不做。
最让人头疼的是,泰国学校上课的时间安排极其不合理。一天六个课时,一个课时一个小。其实,我认为一个小时的课时里,学生能集中的只有三十分钟,剩下三十分钟都在玩。而且课时之间没有课间休息,一下课马上又要开始上另一节课。中午放学没有安排午休时间,只有一个小时吃饭时间稍作休整,立马就要开始下午三个小时不间断的学习。这样的时刻安排,学生们根本没有专注的精力去学习每一门课程,都是在捱时间。也正因为如此,泰国学生在学习方面,知识储备、科目成绩就比大部分中国学生弱了。
但是好的地方是,泰国学生没有特别调皮捣蛋的,都比较听话,不像天朝的学生,可以翻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可能是受到国家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的约束,所以泰国教师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比较轻松。
泰国人民能歌善舞,且为了音乐非常投入。我们学校就有一支庞大的学生乐队,有专门的老师指导,管乐弦乐鼓乐,甚至古典乐器一应俱有。每天早上上课之前,中午午休,下午放学之后都会练习,整个学校都沉浸在美妙的音乐里。他们偶尔还会演奏几首经典的中国歌曲,例如茉莉花,上海滩之类的。所以上课他们玩游戏输了或者回答问题错了请他们上台表演节目时,他们基本不会像中国学生一样忸怩半天,而是大方的在全班同学的伴奏下载歌载舞起来。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毕竟他们都还小,现阶段最注重的是培养能力,而不是一味的灌注知识。
我的泰国实习虽然已经暂时告一段落,但是我从中汲取的营养和能量还在继续为我的生活充电,我相信除了泰国还会有更多异国之美等着我来发掘,我会好好用心感受这些美!
第五篇:英美文化差异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
英美人的思维模式的特点是呈线性顺序进行演绎推理,而中国人则偏重于直观、直觉,多用意象思维方式。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这种不同表现在:英语国家的人着眼于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中国人则着眼于对对方发出的信息或表明的态度所做出的直接反应。比如,对某一产品或某一设计,不管满足与否,英美人倾向于先给予赞扬,而中国人往往更挑剔。对来自对方的赞扬,中国人和英美人的反应和回答也是不同的。英语国家的人对„称赞语‟做出的反应,往往是欣赏、兴奋,认为对方的赞扬是对自己某件事的认同和认可,对待这种赞扬,英美人觉得应表达自己的谢意,所以通常用“Thank you.”,“I‟m glad to hear that.”。而中国人觉得,谦逊是一种美德,得到他人赞赏时,经常表现出不好意思和受之有愧之感,往往会以“哪里,哪里”,“过奖,过奖”,“还差得很远”等作为回答,则会使英语国家的人感到迷惑不解。
二、价值观念的差异
由于各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历史文化的不同往往会使人们形成对待同一事物上的不同观念。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时间观念、决策方式和处理冲突的态度上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在美国用两天就能签订的合同,在中国起码需要两个星期。美国人信仰自由竞争与个人主义。在美国谈判代表实权在握,可以在他被授权范围内自行决策。个人敢于承担责任在美国人眼里是一种美德,是积极进取的表现。然而,中国人却十分注重集体决策,强调集体聪明。我们知道中国早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之说。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导致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对某些事物理解不同,造成在贸易活动及语言交际中不能相互沟通。
三、风俗习惯的差异
中国与英语国家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他们在传统生活方式、爱好、忌讳等方面体现出的风土人情都不尽相同。
在接待宴请时,中国人更殷勤好客,非常注重面子,规格、档次、品味、数量,都要考虑周全;而英美人较注重礼貌、得体和实效,并给客人一定的自由空间。英语国家的人请客,饭菜一般比中国简单,习惯是每人一份,在饭馆请客也是主客各点自己的饭菜,饭后也可能各付各的账。这种分食法、AA制是西方个人独享主义在饮食文化中的典型反映,中国人却是一种共享方式。
我们一贯强调中国是礼仪之邦,受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为了顾及“面子”,涉外企业在贸易洽谈中有时表现得过于恭谦和随和,强调客气。比如,喜爱用一些模糊词,如“也许/或许”,“随便”等。虽然从汉语语境和文化心理上讲,我们做得很有礼貌和委婉,但这类词语在商务往来用得过多过滥便会起反作用。西方人,非凡是美国人,性格开放豪爽,说话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过多的模糊词给人模棱两可、缺乏自信、言不由衷的印象。他们会觉得和中国人商务交往非常困难,会产生中国人在与他人交往时不能公开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也没有能力公开地阐明自己的看法和态度的印象,其结果造成商务往来困难和无效率。造成的对外商务交往冲突。克服“面子”困惑,不要因小失大。
在喜好和忌讳上双方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不要问对方收入、体重、年龄、宗教信仰、婚姻状况、“去哪儿”、“吃了吗”等。懂得和了解这些一般商务往来英语语用常见的技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中国人假如听到“Youarealuckydog”时,会感到不快,因为汉语中多借用狗一词来骂人,但在西方社会,人们对狗的爱甚至超出对家庭成员的爱,而“You are a lucky dog”要表达的意思是“你是个幸运儿”。中国人喜欢“666”、“888”,不喜欢数字“4”,而英语国家的人不喜欢数字“13”,若13日又是星期五,则更不喜欢举行或参加社交活动。中国人没有这一忌讳,但是在与英语国家的人交往中,就不能不注重避开这个数目了。
四、语言现象的差异
美国文化学家萨姆瓦认为,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的文化因素,除了中国和英美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外,还有语言形式和内涵的差异。不同的语言形式和丰富的语言内涵的客观存在影响着对语言的理解,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并造成贸易活动中的误会和冲突。
两种文化中都具有某词句、某事物或某现象,但两种文化分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或感情色彩,因而影响语言的准确表达,造成误会。一个简单的英语单词“table”用作动词时,英国人是指马上行动,而美国人则是稍后再作处理,若在商谈中双方就此达成共识,问题可想而知。
在对外贸易中,非凡是使用非母语与对方交流时,对词汇选择、语体等都应加以留意。比如,北方有家企业向英国出口“山羊牌”羊绒被,他们把中文里的“山羊牌”说成英语“Goats”,结果虽然羊绒被的品质上乘,但却滞销,这是因为“Goats”在英语里含有“色鬼”之意。
综上所述,中国和英美文化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差异表现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语言现象等方面。跨文化交际成败的关键在于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坚持不懈地排除文化优越感、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偏见的干扰,正确对人,正确待已,相互尊重,平等交往。
一、两个文化与思维方式背景下的教育差异中英美主要的文化与思维差异表现为:中国人讲求整体性,而英美人更注重个体性;中国人重视求同思维而英美人往往追求求异思维。这些差异性表现在两个文化与思维方式背景下教育差异性。(一)首先,表现在教育体制差异方面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专业教育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大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高等院校大多是单科性学校,以行业性甚至岗位型专业为主。而英美教育方式则是以通识教育为主,训练学生们的忠诚和负责任的公民意识以及语言和思维能力。在学习方式上,中国和英美存在着较大的不同,英美教育是体验式学习。这种学习有利于能力的形成,不利于知识的形成,不擅长考试。中国教育是一种接受式学习。接受式学习有利于知识的形成,不利于能力的形成,不利于突破思维和创新。英美国家的教育体制更看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看重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等社交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国内学生更看重的是考试成绩和自我发展、提高方面,团队意识不强。在国内,学业的完成多以讲授方式为主,考核内容多以书本知识为主,在这样的学习背景下,基础知识扎实牢固。而国外优秀的学生在回答考试问题时漏洞百出,想法甚至怪异,但长远来看我们看到的现象却是作为科学最高奖项的诺贝尔奖很难见到中国人的名字,原因就在这里。中国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是全盘接受,分不清学科理论体系哪些部分在未来是可发展的,哪些部分是必须淘汰的。他们的导师根本就不喜欢学生的想法与自己有稍稍相悖之处。学生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更不习惯于怀疑,他们以拥有丰富的知识而自豪。英美的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发展学科中的合理内核,通过判断把学科的价值观念发展出来,把过时的和走到顶峰的那部分扬弃掉。他们热衷于吸收各学科的成就,热衷于辩论,使自己混乱的知识体系在辩论中剔除糟粕和谬误,从而获得迅速的进步。因此,英美学生应该学一点中国的传统,中国的学生则应该多多地学习英美学生那种敢于怀疑、敢于创新,以兼收并蓄为主的学习方式,应该勤于辩论,把辩论放到与学习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去。(二)其次,表现在教育核心和目标差异性中国和英美教育最大差别就在于英美教育灵活、自然、多姿多彩,更接近孩子的天性。差异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英美教育并不过于强调分数,而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根本目的。当学校或家长不恰当地强调分数的时候,学习效果会受到影响。尖子学生一般具有竞争力,但获取高分并不是他们的动机,英美的学生把许多时间用在和自己竞赛上,为自己树立目标,然后设法实现这些目标,这就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所在——学习并不只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提高学习兴趣。而中国教育比较注重分数,升学、高考等都是以分数来决定优先次序。2.英美教育鼓励学生从社会中,大自然中获取知识,顺其自然发展。英美的学生经常出去旅行,学到什么内容,就去实地参观、考察什么内容,工厂、农场哪儿都去。如果有学生因家庭困难没钱出去,学校也会积极支持,并不认为会耽误学习,反而认为这是最生动的学习,可以开阔眼界。英美国家的父母承认孩子的个人爱好和执著精神,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通过课外活动来了解学生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可以形成宝贵的性格特征,譬如毅力、领导才能和协作能力,让孩子顺其自然发展。而中国的教育注重知识的接受,所有知识都是来自于书本,缺乏从社会中吸取知识,不能辨别知识的对与错,好与坏。3.英美教育注重人性化、社会实践的教育方式。英美学校不会让孩子去苦背标准答案,更注重人性化、社会实践的教育方式,上课时大家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讨论答案。英美孩子的创造力、表达力和独立的思维永远是被鼓励的,而一个孩子是否出色,重在其个性鲜明和锋芒毕露的智能表现上。无论孩子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多么离奇古怪,都会得到一句“Good Try(尝试得好)”的赞许。在英美国家,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占的比例很大,四年大学本科教育中,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时间的比例是:一年级2 :8,二年级4 :6,三年级6 :4,四年级8 :2。比较起来,我国的大学生实践课程少得多。英美国家的中学生有近三分之二的课时是在实验室、机房、图书馆、博物馆和实习基地度过的,而我国却让学生大部分时间是纸上谈兵,动脑不动手,劳心不劳力,只注重让学生去接受、学习书本知识,而严重忽视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不善于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三)最后,表现在培养的学生创新性上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伟大的文明成果,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然而到了近代却远远落后于英美国家,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主要是:
1、教育传统差距。教育方式不同。中国的教育方式可用压制、保守来形容。老师对孩子说的最多的是“不许”、“不行”,从小引导孩子学会约束自己,服从集体的需要和要求。英美国家老师多采用引导、启发的方式,说的最多的是“yes”、“go”。从小鼓励孩子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放手让孩子自己进行自主思考与学习,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2、教育理念不同 中国的教育理念与英美国家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偏重于灌输式教育。中国学生的根基非常扎实,这是优点,但也有缺点,中国的学生面对新事物总有畏缩心理,与英美国家学生比起来,创新意识较差,无论是各门课程的课程学习报告、设计报告还是期末考试,中国大学更为重视学生的答案是否符合“标准”;而英美国家大学更看重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国内教育与英美国家教育的重要区别。国内的学生往往有惊人的记忆能力和良好的数学基础,这也是中国学生能在应试教育中取得佳绩的原因,但是英美国家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要求学生去参与、实践、创造,许多课程都安排有案例学习与讨论的时间以及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陈述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老师对学生的面授时间很短,大约为学生所用学习时间的30%左右。其余时间要靠学生自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才能学懂有关的知识。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自学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由于他们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态度不同,学习的效果就有天壤之别。英美国家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并提问。虽然有些问题看起来非常简单,但老师都会认真解答。而有的问题则非常尖锐,学生甚至可对老师的观点进行反驳。课程作业一般要求学生对现行政策或评估方法进行批判性的论述。英美国家高校老师对学生的课程报告或者课程设计的评阅多以鼓励为主:对思维独特、见解不一般的学生大加褒扬;即使一些学生的报告刚刚过关,老师也可以从报告中找到文章的亮点予以鼓励。这些鼓励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可明白自己报告中存在的问题。英美国家高等教育重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通过各种渠道来搜索信息,确定实际而全面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自我吸纳知识。英美国家高校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社会感、自我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道德素养,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由于教育体制不同,中国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差,高校大学生的外语、计算机、基本的信息检索技能不如英美国家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形成自己的新观点,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好的学习方法。
3、中国与英美国家高校科研模式不同。从教师的科研成果看,随着社会整体研究实力的增强,人们对高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大学面临的研究课题和目标也越来越多。目前,中国高校对教师的科研工作都有硬性的要求,并建立了相应的激励与考核机制,其初衷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其有更多的科研成果。但机制本身有一定的不足之处,教师为了完成聘期内的论文数量,随便抓个热点问题,通过互联网搜索,两三天就能凑出一篇质量不高的论文,导致目前高校教师的科研质量不高,“学术腐败”现象随处可见。英美国家对学术腐败普遍的提法是“不正当科学行为”。不正当科学行为指的是“在提议、开展和评议科研项目或报道科研成果的过程中,出现的捏造、篡改或剽窃”。英美国家对于学术腐败采取的方针是揭露、调查等工作,主要由了解内情的科学界承担,但对于在调查过程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包括如何获取物证、传唤人证等,该办公室则准备了一整套非常细致的对策。英美国家高校教师的科研压力很大,但教师能认真专一地在自己的聘期内,就某一个或两个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为了取得一项成果往往要耗费几年的时间,堪称“十年磨一剑”,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的现象基本见不到。
二、文化差异在政治、经济中的表现(一)文化差异在政治上的表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导致了中西方国家在对待一些国际政治问题上产生分歧,主要体现在:
1、在对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事关联合国改革问题上。冷战后,在一系列国际纷争中如在新世纪的美国对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问题中,中国一直主张由联合国起主导作用来解决,并加强联合国的权威;而美国则意在操控联合国,一旦无法操控,便倾向于单边主义。在联合国扩常改革上中国坚持增加第三世界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以确保国际秩序的平等建构,而美国坚持以对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经济和维和贡献及综合国力和人权的实现状况来做评判标准,支持日本等国入常。美国的这种态度除了有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考虑外,含有明显的强国优势论。
2、在国际秩序建构上美国由于失去了苏联这个大对手,更加志在建立单极世界。它力促北约东扩,又借打击恐怖主义之机进人中东、中亚和东南亚,并将中国当作未来假想敌等等。而中国一直坚持反恐非扩大化,在国际社会反复倡导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和独霸世界。
3、在国际经济领域中在国际贸易方面,美国一味单方面强调其对华贸易逆差的中国倾销因素,而回避谈及自身产业结构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因此发起多次纺织品等产业的贸易纠纷;中国则坚持认为贸易逆差的造成是美国方面部分产业发展过分受到保护而失去竞争力,贸易纠纷应该在双方让步的情况下进行解决。在国际金融领域,美国引导西方大国不断向人民币施加升值的压力,以压迫人民币实行可自由兑换等国际金融自由化;而中国坚持认为现阶段只能按中国经济发展步伐有步骤地进行金融改革,否则不仅中国经济将会动荡,而且世界经济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4、在价值观方面美国倡导全人类的民主、自由,认为美国价值观是最好的,其他民族应该遵循美国价值观。中国也追求民主和自由这一目标,但是更强调在天下体系下的民主,强调各个民族实现民主的方式有差异,强调多样化和平等,不承认有任何一种文化占绝对优势地位和实现全球单一的价值观和文化。通过上面四个方面态度的差异,可以发现中华民族性格的温和性。中国在国际政治上崇尚“和为贵”。要求各国在解决分歧时相互妥协,这是化解国际矛盾的最好和最重要的思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是这一民族文化的折射。而美国明显是清教精神下的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下的现实主义。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很多早期思想家受到欧洲“天赋人权”思想影响,获得独立后,美国更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和拥有最好的制度,如果世界其他地方需要,就可以向它们进行传播。(二)文化差异在经济上的表现中国的教育侧重硬技术,由此产生的人才结构,使中国即使想实现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转移也非常困难。从上幼儿园到读研究生,中国教育一直强调死记硬背应对考试,强调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技能。科学和工程几乎被所有家长、老师所认同.这样的教育体制使中国差不多也只能从事制造业。西方国家教育重在培养全方位的使实用性人才,并且所倡导的“平等自由”、“独立开放”、“民主”等思想的作用下,很多优秀的人才开始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移民,这就使得西方国家各个行业的人才比较平均,因此经济结构失衡的几率较小,并且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三、中国教育培养人才缺陷中国教育的落后,原因多种多样,但从根本上说,教育理念与核心价值观上的缺失是造成一系列失败的根源。对于一代人的培养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而教育的失败也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更是家长的责任。中国教育从根本上说,是教育理念的缺失以及对人才认识的片面。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只重视灌输知识,忽视对下一代做一个具有正常社会人的培养。近年来,中国教育界虽然引进了能力培养的观念,但是知识加能力也不能足以使一个人在社会中发挥正常的功能。要培养一个在社会上正常发挥作用的人,教育的核心内容必须涵盖如下三条基本理念,这也正是中国教育所缺乏的:1.独立的思想和人格;2.缜密的科学精神;3.博大的人文情怀。虽然如今国内也讲所谓“素质教育”,可这种素质教育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形式上,以为减少作业,学些棋琴书画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创造力,而创造力的核心是独立的思想和人格。我们的教育理念还有一个误区,把打基础和做研究割裂开来,认为教育的初级阶段是打基础,重在学习知识,高级阶段才做研究。其实,创造力、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必须从小就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里才能成长壮大。独立的思想是一颗种子,起初没有一个宽松的土壤,必定发育不良,等到基本定型之后,即使移植到良好的土壤里,或许能成才,但要成为栋梁之材就非常困难了。中国的传统教学还是教师传一个“道”,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操练去“悟道”。
四、创新型人才培养在国际科技、经济激烈竞争的当今时代。特别是金融风暴肆虐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创新是保持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创新型人才是推进和实现创新的关键。正处于结构调整与效益提高的关键时期的中国,由于高能耗、低效率、重污染的传统工业化老路已经走到了尽头,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就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因而对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机构要以先进的理念、有效的措施顺应国内外的发展趋势,为我国和全球的创新体系提供支持做出贡献。建立创新型社会必须侧重思辨能力的培养,也必须重视综合人文社会科学的训练。只看重硬技术、偏重训练工程思维,这样离开市场和人性的研究,难以建立价值。高等教育大规模发展带来的可能不是社会科技和生产效益的全面提高,而是社会性的过量教育和就业困难。我对于高校的教育改革的建议就是:“做中学”、“产学合作”和“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