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摘 要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西方文化各有各的特点,也在社会礼仪、社会关系、社会风俗、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关键词
文化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差异
一、关于中西方文化
1、文化的定义
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这个定义已经比较权威。在此,我们将文化定义为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物质成果的总和。这个总和中可以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技术成果,以及一切经过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别具人文特色的物质对象。
2、中国文化定义
中国文化一般指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中国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干民族,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他少数民族也对中国文化做出过不可抹杀的贡献。
3、西方文化定义
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一样,源远流长,气象万千。一般是指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浸染了中世纪的基督教传统,兴盛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经启蒙运动而最终确立,并且近几百年来大盛于西欧北美的文化系统。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
1、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再见)!” “See you next time(下次见)!”“Good night(晚安)!”
2、社会关系的差异(1)等级观念
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无论是在社会上, 还是在家庭里, 等级意识的氛围都十分浓厚。“上下有等、亲疏有间、长幼有序、男女有别 贫富有差” 就是等级观念的具体表现。虽然封建制度早已被废除, 但等级观念仍在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在中国,年轻人很少被委以重任, 他的经验是遭到质疑的首要原因。在西方, 大多数国家都提倡平等, 尤其是在美国, 机会面前, 人人平等, 只要努力, 牛仔也能当总统。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 无论贫富、贵贱, 都不允许别人侵犯并充分尊重他人。在家里, 西方人也不讲究等级, 子女甚至可直呼父母的名字;在中国, 这恐怕要被看作大逆不道了。(2)家庭观念
中国与西方的家庭结构迥然不同。在中国,四代同堂是传统意义上的家庭结构。在四世同堂之家, 儿孙满堂, 成员和睦。但是, 这种家庭方式对培养年轻人的独立精神非常不利, 他们的童年、少年、成人、成家甚至生儿育女都是在大家庭里进行的, 无论做什么, 都有其他家庭成员的参与或影响, 在充分体验亲情的同时, 也丧失了体验独立的机会。当代中国, 一种新的家庭模式——“421”模式出现了。“4”即4 位老人,“2”即小两口, “1”即独生子女。这7个人构成了一个大家庭, 可谓当下中国家庭模式的缩影。“421”家庭问题不少, 如双方老人对照看(外)孙子(女)的争夺、小两口对公平对待双方父母的争执, 等等, 都会形成家庭的矛盾或冲突。而西方国家家庭观念淡薄, 家庭结构简单。美国的“核心家庭”由两代人组成, 成员是夫妻二人及其未婚孩子。子女18岁以后, 经济上必须独立;结婚后搬出去单独住, 不再依赖父母。这种做法在中国人眼中是缺少人情味儿的表现。可换一个角度看, 这给年轻人提供了最大空间的自由, 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的自我担当精神。
3、社会风俗的差异
中西方国家的社会风俗迥然不同, 尤其在女性地位、婚姻风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1)女性地位
女士优先是西方国家交际中的第一准则, 其具体表现随处可见: 男士为女士开门、拿包;出电梯时, 女士先行;穿过马路时, 男士走在汽车驶来方向的一侧。尽管上述细节尽显西方国家男性的绅士风度和女士所受到的尊重, 但我们应该知道,“女士优先”是男权社会的产物, 是建立在将女性作为“第二性”的基础上的。在古代西方, 女人必须服从男人;男人有将自己妻子处死的权利;女性只是繁育后代的工具。相对来说, 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比较高, 对女性有一定尊重: “诰命夫人”等尊称在西方国家从没出现过;在中国古代神话中, 创造人的神是女性而不是男性。但总的来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男性的地位远远高于女性, 这主要是受男尊女卑思想观念的影响。20 世纪初, 中国开始提倡男女平等, 但多数时候, 男性的地位仍高于女性,女性仍然会遭受到性别歧视。当代社会,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逐步加深和社会的进步, 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 都真正实现了尊重女性、女士优先。可见, 中西方文化日趋融合, 取长补短, 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着不可忽视的力量。(2)婚姻习俗
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婚姻观存在着种种差异。西方人认为, 每个人有选择或者放弃婚姻的权利,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中国人的婚姻观讲究“百年好合”、“一定终身”, 喜新厌旧是极不道德的。中西方婚姻文化差异首先是思维方面的差异: 中国人较保守、内向, 西方人开放、外向。造成中西方婚姻文化差异还有宗教原因。西方人多数信奉基督教, 所以婚礼在教堂中举行, 由神父主婚。中国传统婚礼中最重要环节是拜天地、拜高堂, 然后才能送入洞房, 体现出中国人敬天法祖” 的思想观念。中国传统婚礼要有“六礼”, 才算“明媒正娶”。在西方国家, 举行婚礼前并没有繁琐的礼仪。在西方的结婚典礼上, 新郎让新娘站在自己左边, 目的是为保护新娘;而在中国婚礼上, 新娘站在新郎右侧, 这是由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发展而来的。在服装方面, 中国传统婚礼上, 新郎和新娘要穿红色礼服, 象征吉祥如意、日子红红火火;西方婚礼上, 新娘则穿白色礼服, 代表欢庆、童贞。另外, 中国喜欢热闹, 所以传统中国婚礼要敲锣打鼓、放鞭炮, 还有“ 闹洞房”、“吃喜宴”等环节;而西方人注重婚礼的庄严、圣洁、浪漫。(3)宗教信仰
随着世界一体化脚步的加快, 中西方宗教文化了解西方人, 同时也可避免产生误会。中国宗教总体特点是: 关注现实的此岸性;而西方宗教总体特点是: 超越现实的彼岸性。西方宗教体系的核心是基督教。基督教信奉上帝。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思想, 并融合了佛教、道教。从神与人的关系可看到, 中西方的宗教精神迥然有别。西方宗教关注的中心是神。上帝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 他亲生儿子的血为人类赎罪, 故人类应服从上帝。因为这样的神人关系, 犯罪感与忏悔成了神人对话的主题。神高高在上, 人类带着犯罪感向其虔诚忏悔。人类要靠上帝的恩典、基督的救赎, 才能重回上帝身边, 即彼岸性。与基督教不同,中国宗教注重世俗生活和现实功利, 即此岸性。人祭拜神充满了功利, 神只是人为了实现某些目的而临时讨好的对象, 这时, 虔诚的宗教信仰变成了世俗的功利主义。
4、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 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 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 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 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 主要表现在: 第一, 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社会, 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 因此, 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 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第二,不习惯关心他人, 帮助他人, 不过问他人的事情。正由于以上两点, 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难堪的事情。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 对社会是否有用”, 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 主动关心别人, 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 因此, 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 家事私事都愿意主动关心, 而这在西方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3)创新精神与中庸之道
西方文化鼓励人民开拓创新, 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 走中庸之道,中国人善于预见未来的危险性, 更愿意维护现状, 保持和谐。
(4)个性自由与团结协作
西方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限制。中国文化则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体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中国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是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我们共同来维护各种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定,东西方的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这样,人类的文化历程会走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P78-81 [2]段连城:美国人与中国人——中美文化的融合与撞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 年:P101-105 [3]胡文仲:文化与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P69-72 [4]关士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P57-59
第二篇:中西方文化差异
东西方传统文化的美与丑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在各种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文化冲突的事例屡见不鲜。因此,我们有必要找出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客观的认识并分析中西文化差异,这些对我们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身为建筑学专业一名大三的学生,彻底剖析清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今后的学习生活,课程设计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关键字:中西方文化差异
碰撞交流
价值观
审美观
语言文化
建筑
绘画雕塑
饮食文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是优势民族,也没有哪一种方化是劣等文化。中西方文化之所以能传承至今天仍然保持其鲜活的生命力,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独特性。因此,我们不能片面的断定哪一种文化是好的,哪一种文化是差的,这种行为是武断的。然而,对于中西方文化美与丑的认识,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看法,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种认识和见解都代表着个人的审美情趣。
璀璨的中国文化
灿烂的西方文化
既让要说中西方文化的美与丑。首先来说一下生活中人们对“美”与“丑”的评价标准。人们对美丑的认识与职业,经历,文化素养,价值观等诸多方面有关,一个人随人生阅历的增长,对美丑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总结一下,美与丑的关系包括以下几点:
1、美与丑相对的,缺少了任何一个就没有了比较。
2、美与丑是个人的审美,并不是所有人的审美。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觉得那些韩剧真心一点也没意思,金秀贤,李敏镐一点也不帅,而大多数女生觉得他们很帅。
3、美与丑并不矛盾。因为美与丑有很多种,一个个体上既可以存在美,也可以存在丑。例如一个人外表丑而心灵美。
4、美与丑有区别:因为有区别,我们才能够分辨什么是丑、什么是美,从而有了美、丑这两个词。.没有美何以见丑,没有丑岂能显美.这个哲学问题太宽泛了,我在这里就不展开论述了!
知道了美与丑的评价标准,那么现在就来谈谈我对东西方传统文化差异性的认识和其间美与丑的个人看法,可能有些见解比较偏面,还请大家见谅。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民族知识、经验、价值、信仰、习惯、制度、宗教、等级和时空观念的总合,指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整个生活方式。中西方文明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由于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地理位置和社会现实的不同,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深深印上民族精神的烙印,是民族灵魂最生动的写照。虽然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不同文化愈来愈呈现“文化全球化”的趋势,然而千年的文化积淀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中西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化传统强劲的连续性决定了二者间在各个维度上的差异都仍然是巨大的。下面我就从从语言文字、建筑、绘画雕塑、饮食等方面具体进行论述。
1、语言文字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以汉语和现在国际社会比较流行的英语为例,中国人的思考速度比美国人的思考速度快。因为,中国人的“声音的种类”比美国多。曾有人比较过,用英语和汉语背诵乘法口诀的速度:汉语用了30秒,英语用了45秒。因此,两人同时背诵乘法口诀。30秒的时候,汉语使用者一定想到了九九八十一,而英语使用者肯定想到不了这里,可能也就是七七四十九。这就说明了:声音种类多的语言的使用者比声音种类少的语言的使用者思考速度快。普通话的声音种类多于英语,所以,中国人的思考速度比美国人快。现在,英语单词的数量,已经超过百万了。惊人而可怕,普通人一辈子也记不完的。而这些单词都可以用四千个汉字表达。真庆幸,我们生在中国而不是美国。而且,汉语采用象形会意的文字符号,尽管由于经历历史演变而与词义的直观联系变得模糊了,但仍然留下文字理据性的痕迹。每一个文字背后都隐藏着一段动人的故事。而且,由于汉语独特的魅力还演变出各种文化,如书法,篆刻,剪纸,服饰等,剪纸艺术
刺绣艺术
篆刻艺术
服饰艺术 内容非常博大精深,因此,就语言文字来说,汉语相对英语来讲具有相当的优势,真心佩服我们先祖无与伦比的聪明才智。
2、建筑方面
作为一名建筑学的学生,我们已经在过去的两年多的时间里详细学习了《中国建筑史》和《外国建筑史》,我想我们对中西方建筑的总体特征了解的还是比较多的。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
西方帕提农圣庙
中国传统建筑
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西方由于崇尚力量,建筑总体上都建的雄壮有力,而中国比较注重灵活美观,所以建筑比较轻巧,相比西方比较笨重的形体,我认为中国建筑优美的线条,精美的做工更胜一筹。
在造园艺术上,西方古典园林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园林中所有的景 物,无论是建筑物还是山水树木都有人工穿凿的明显印记, 其楼阁亭台排列整齐, 花木修剪成形, 水源理成喷泉,一切都很规整。比较有代表的是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造园手法以几何直线为主,它与中国古典的皇家园林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它完全是人工雕琢的,极其讲究对称和几何图形化。
凡尔赛宫庭院示意图
中国古典园林风格是崇尚自然, 在造园的过程中”自然”一直是中国园林进 行艺术创作的最高原则和审美标准。中国古
典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为一体, 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 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 力求再现大自然中各种事物、景物的造型和气势。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北方御园还是江南私园都很强调顺应自然,巧妙设置的山水树木、亭台楼阁, 显现出浓郁的自然韵味。所以就造园手法来说,随让各有优点,我还是欣赏中国融自然与山水的造园手法
3、绘画雕塑方面
要谈中西方绘画中美学的差异,必须要从它们的根源说起。中国绘画脱胎于工艺装饰艺术,古代中国绘画三大体系中的院体画、文人画、民间画都不同程度地传承了装饰艺术的典型特质,即平面性与装饰性的审美趣味,画者将表现对象依照自己的理解进行美化加工,而非追求写实的准确性。而西方绘画则溯源于古希腊艺术,古希腊人善于捕捉微妙的比例关系,精于数学与哲学,力求明白准确,追求心灵健康与肉体完美。他们的艺术也力求逼真、写实与理想的结合,从他们的雕塑中就可以看到这点:雕塑多以最美的人体为摹本,表现自编神话中的众神,形体极为精准,比例亦臻于完美。如柏拉图所说:“艺术是摹本的摹本”。
于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中西方绘画中最本原的美学差异:写意与写实。
中国绘画偏于精神性的写意,表达了画者对物象的理解及感受,表现物象最本质特征,并进行了理想性塑造加工。其精神性常常高于画本身的表达与技法,物象
中国水果画
西方水果画 作为抒情的媒介表达着作者的而西方绘画则偏于写实性地再于构思,技法展示遮蔽了画家层物象才能体味画家深藏的内心世界。而且西画常以故事性或场景性代替精神性,在立意上存在缺失。
就这两种风格而言,我个人都很喜欢,但中国画缺少明暗关系,画出来的人物山水都是平面化的,西方画透视学的应用使其更具有体型感,学了建筑
中国人物画
西方人物画
以后,特别是学了素描,水粉以后,我更喜欢西方的那种画风。但是毕加索的抽象画虽然被公认为传世之作,也许由于自己艺术修养不足的原因吧,个人完全欣赏不了,自然觉得没意思。
雕塑艺术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中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古代还是近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主动的创造行为。从古希腊创立并奠定了以人为主题的雕塑形式后,一直到现代雕塑兴起的2500年
精神境界与人格追求。现对象,往往表
达重的精神表达,要透过层中,人像始终占据着雕塑题材的主导地位,涌现出众多优秀的人像雕塑作品。有单人的也有组合的,动作姿态丰富多彩,这与古希腊“人,乃万物之尺度”的观
念有着文化上的必然联系。相比之下,中国的雕塑显示了题材广泛的特点,不仅有人物,动物,虚构的动物(龙、凤、麒麟等),人与动物的合形(女娲、伏羲的人首蛇身),还有山水树林,云朵雾气,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活场景,以及大量动物器物的造型。尤其在早期雕塑艺术中,各种题材并无明显主次之分,也
西方雕塑
中国佛像 无主辅之别。只是到了后期,特别是宗教雕塑兴起后,人像才得以充分发展。若单独一人像来说的话,我认为西方的雕塑表达的人物思想更深刻一些,人物刻画的比较细腻,相对来首有较强的表现力。
4、饮食方面
吃中餐时,围坐在餐桌旁的进餐人各取所需,各自根据各自的喜好选取相应的饭菜;餐桌上的任何一种饭菜都不属于任何一个食客,大家为了相同的目的在同一张餐桌旁,面对相同的饭菜各取所需,解决饥饿问题和生存问题。筷子的发明是我们祖先的又有一个创举。筷子利用杠杆原理夹取食物,可以促进手、眼协调能力,强化手的精细协调动作,促进视觉发育,还有健脑益智的作用,相比西方的刀子叉子要更方便的多。所以说筷子文化相对于西方的刀叉文化要先进的多。然而吃西餐时,每个食客只能吃各自的那一份饭菜,不同的饮食文化,归根结底就是文化的不同。
结束语:中西方传统文化的美与丑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美与丑,对中西方文化美与丑的认识,更多的反应了一个人的审美价值。现在随着中西方交流越来越频繁,世界成了一个地球村,在面对文化差异这个问题都要采取积极的态度。还是那句话,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是优势民族,也没有哪一种方化是劣等文化,为了促进交流,我们都要对中西方的文化进行了解,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第三篇:中西方文化差异演讲稿
中西方文化差异演讲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西方经济贸易交流的增多,中西方文化也开始更加剧烈的碰撞、交织。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成了现代许多专家研究的对象,而在日常生活中的我们的老百姓,也耳濡目染的接触到了外来文化,并且,外来文化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么,中西方文化到底有什么样的差异呢?下面,让我们来一起来看一看。
(1)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注重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强调征服和改造自然.肖尚军的《传统文化概要》(2006.12)中指出,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则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即征服自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濑溟1999.7.1)中指出,在方法上,中国人注重抽象和虚的意味,“往往拿这抽象玄学的推理应用到属经验知识的具体问题”,所以中国传统不具有西方征服自然、科学方法、民主精神之异彩。《中西伦理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启示》(刘宗碧 2006.2)中指出,西方持幸福论为主的维度,追求主体权益满足的自我确证;中国持功德论的维度,追求“顺天意”的功名。
(2)在对待家庭问题上。中国强调家族和整体利益,而西方追求个人利益与尊严.在《传统文化概要》里,中国文化强调“家族本位”,突出国家和家族的整体利益。西方文化则奉行“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的人格与尊严。未来之舟编著的《礼仪培训手册》(2009.8)中指出,我们一直以谦虚为美德,不论是对于自己的能力还是成绩,总是喜欢自谦。外国人非常注重个人隐私权,日常交谈中,一般不会涉及对方的“私人问题”。而我国的个人隐私观念比较淡薄。特别是在亲朋好友之间,大家喜欢不分你我,共同分享对方的私人生活。长者往往可以随意问及晚辈的私人生活,以显示关心。在万艺玲所著的《汉语词汇教程》(2000.1)中,特有词语显示了此方面的差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称谓语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国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封建的宗法、家庭、伦理等观念具体反映在汉民族的家庭、亲戚的称谓关系上。而西方对家庭亲戚的称谓只有aunt和uncle两种,由此可见东西方家族观念的差异.(3)在对待民族关系问题上。中国历史上基本奉行以和为贵的政策,西方人则有征服天下的野心.中国文化奉行的是“亲仁善邻”和“协和万邦”,而西方则奉行“征服天下”。在徐言行所著的《中西文化比较》(2007.9)一书中,指出中国文化中庸和平和西方文化崇力尚争的特点,中国人注重节制、追求和谐与平稳的文化性格和西方人鼓励竞争、追求功利、崇尚力量和进取的价值目标。《中国文化概论》(檀江林2009.12)指出:对民族关系问题的处理原则上,中国的原则是亲仁善邻、协和万邦、顺俗施化、以德怀远,西方民族的原则是以武力征服天下。
中西方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差异更突出。
中西方在饮食上有很多差异。就说说早餐吧,在西方,典型的欧洲大陆早餐包括吐丝面包,各式维也纳甜面包,牛角面包,黄油,果酱,茶和咖啡,美式早餐要丰盛的多,除了以上的食物外,还包括煎的培根,香肠,土豆,煎蛋,麦片,牛奶,水果或果汁。而中国人早餐则吃炒米饭
第四篇:中西方美术文化差异
中西方美术文化差异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透视上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绘画风格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整个社会所形成的文化底蕴也同时反哺给了绘画。举例来说,从建筑上来说,人文,天气和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工艺都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同样是巴洛克风格,每个地方都有些细微的变化。
西方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波澜起伏,海纳百川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功不在风格多少,而在于这一风气带动了人们的思想,不段的创新;反观中国古代,由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迫使人们在一定框架中,不对君王,只对青山绿水,千年时间造就了中国画的辉煌,但也限制了中国绘画新时代的发展。当然在明清两代发展起来的工笔绘画,在一定意义上也偏重了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工笔建筑要稍少一些)。
绘画工具的不同也造就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毛笔,纸张,绘画颜料可谓独树一帜,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当然整个当时西方社会的工艺水平也是很高的
第五篇:中西方文化差异演讲稿
中西方文化差异演讲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西方经济贸易交流的增多,中西方文化也开始更加剧烈的碰撞、交织。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成了现代许多专家研究的对象,而在日常生活中的我们的老百姓,也耳濡目染的接触到了外来文化,并且,外来文化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么,中西方文化到底有什么样的差异呢?下面,让我们来一起来看一看。
(1)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注重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强调征服和改造自然.肖尚军的《传统文化概要》(2006.12)中指出,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则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即征服自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濑溟1999.7.1)中指出,在方法上,中国人注重抽象和虚的意味,“往往拿这抽象玄学的推理应用到属经验知识的具体问题”,所以中国传统不具有西方征服自然、科学方法、民主精神之异彩。《中西伦理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启示》(刘宗碧 2006.2)中指出,西方持幸福论为主的维度,追求主体权益满足的自我确证;中国持功德论的维度,追求“顺天意”的功名。
(2)在对待家庭问题上。中国强调家族和整体利益,而西方追求个人利益与尊严.在《传统文化概要》里,中国文化强调“家族本位”,突出国家和家族的整体利益。西方文化则奉行“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的人格与尊严。未来之舟编著的《礼仪培训手册》(2009.8)中指出,我们一直以谦虚为美德,不论是对于自己的能力还是成绩,总是喜欢自谦。外国人非常注重个人隐私权,日常交谈中,一般不会涉及对方的“私人问题”。而我国的个人隐私观念比较淡薄。特别是在亲朋好友之间,大家喜欢不分你我,共同分享对方的私人生活。长者往往可以随意问及晚辈的私人生活,以显示关心。在万艺玲所著的《汉语词汇教程》(2000.1)中,特有词语显示了此方面的差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称谓语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国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封建的宗法、家庭、伦理等观念具体反映在汉民族的家庭、亲戚的称谓关系上。而西方对家庭亲戚的称谓只有aunt和uncle两种,由此可见东西方家族观念的差异.(3)在对待民族关系问题上。中国历史上基本奉行以和为贵的政策,西方人则有征服天下的野心.中国文化奉行的是“亲仁善邻”和“协和万邦”,而西方则奉行“征服天下”。在徐言行所著的《中西文化比较》(2007.9)一书中,指出中国文化中庸和平和西方文化崇力尚争的特点,中国人注重节制、追求和谐与平稳的文化性格和西方人鼓励竞争、追求功利、崇尚力量和进取的价值目标。《中国文化概论》(檀江林2009.12)指出:对民族关系问题的处理原则上,中国的原则是亲仁善邻、协和万邦、顺俗施化、以德怀远,西方民族的原则是以武力征服天下。
中西方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差异更突出。
中西方在饮食上有很多差异。就说说早餐吧,在西方,典型的欧洲大陆早餐包括吐丝面包,各式维也纳甜面包,牛角面包,黄油,果酱,茶和咖啡,美式早餐要丰盛的多,除了以上的食物外,还包括煎的培根,香肠,土豆,煎蛋,麦片,牛奶,水果或果汁。而中国人早餐则吃炒米饭面条油条、豆浆等稀饭、包子等。
中西方在行为方式上也存在很多不同。
旅游时的不同,中国人喜欢带相机,而西方人喜欢用眼睛看。交通工具的不同,中西方完全颠倒过来了。
排队,中国人喜欢扎堆儿,外国人则是排长队,这在咱们西区食堂可以尽情观看。时间观念上,中西方也有不同。
周末大街上,外国会出现左边的情况,而在中国则是右边的情况,公园啊,商场啊,你看去吧,全是人。在提意见时,中国人会表现得相对比较委婉。
人际关系上,中国的人际关系要比西方的人际关系更复杂。
对待愤怒,中国人一般是隐藏起来,叫笑里藏刀,西方人则不同。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不同,在中国,孩子是家庭的中心。餐厅里的音乐分贝不同。
自我在自己心中的地位也有不同,西方人更看重自我的利益,没有中国人大公无私。虽然中西方文化有着很大差异,但是,两种文化已经有所融合,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的全球化,也是文化的全球化,现在,很多中国人接受了西方文化,更多的外国人在讲中国文化来赶时髦儿。比如:
中国人在过情人节、圣诞节。很多外国人在过春节、中秋节。
虽然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上的融合不可避免,但是,我想每一个人都不希望以后的世界发展成不管你走到那里都吃一样的东西`穿一样的衣服。中国和西方就像两个性格不同的人,一个内向一个外向,但你不能说一定就是外向性格的人好呀。现在我们更应该关注“怎样做一个中国人?”中国人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因为“中国人”就代表着中国文化。我们要保持自己的特点。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视频,作为我演讲的结束。
自动化112班
王茂盛、刘晓冬、柳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