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差异

时间:2019-05-15 10:26: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差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差异》。

第一篇: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差异

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差异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操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常常由于一句话说得不得体,使听者捧腹大笑.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通过各种渠道,我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语言与文化方面的知识。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外国演讲的人经常发现听众对他讲的某个笑话毫无反映。然而在国内同一个笑话会使听众笑的人仰马翻。

一个中国青年到附近游泳池游泳,一会儿就回来了,一个外国人问为什么,他解释说:“游泳池里人太多,水太脏,早该换了。像芝麻酱煮饺子。”另一个 中国青年笑了,而那个外国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芝麻酱和煮饺子。根本感觉不到丝毫幽默。

中国人见面互相打招呼时,常说:“你吃了吗?”而外国人会以为这种招呼是说:“我也没有吃,我们一起走吃点东西吧!”这种招呼以为只邀请别人来吃饭。也曾经一位刚到中国的外国学者结巴巴地用汉语说:“你们为什么老问我吃了没有?我有钱。”

英语中有Good morning,Good aftenoon,Good evening 都相当于汉语中的“您好”。但Good noon,Good night都是告别时说的话。

在美国,常会听到美国妇女谈她丈夫工作如何努力,干得这样出色,得到奖励等。也会夸自己的子女多么聪明等。然而在中国就会认为这样俗气。

一所美国大学开办汉语口语训练班,有两位教师来教,他们的本族语言都不是汉语。上课时,男老师指指自己说:“这是东西吗?”女教师摇摇头说:“你不是东西。”男教师又问:“你是东西吗?”女教师回答:“不,我不是东西。”

中国人也许会猜得出a ball in a shop(瓷店里的公牛)但想象不出说英语人心目中的形象:一头牛喷着鼻息,怒气冲冲地公牛闯进摆满景致瓷器的店里。然而,这种说法的意思是:在一个需要举止灵巧得体,细致周密的场合闯进一个行为粗鲁的人。

在中国文化中,龟有两种意义:一方面象征长寿,另一方面则是骂人。但是在西方文化中没有这样联想,乌龟不过是行动缓慢,其貌不扬的动物而已。

对于中国来说,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这些联想可能来字蝙蝠的名称——蝠与福同音。在外国,人们提到蝙蝠,就想到丑陋凶恶的形象。

因此在我们与外国人交流中,我们应该时时刻刻的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应该在到达某国家旅游或学习前,了解对方的各种语言以及文化方面的各种事情,以免在外国人面前闹笑话。

第二篇:肢体语言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肢体语言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尼泊尔人、斯里兰卡人和有些印地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用点头表示“不”。因此,要用外语进行有效的交际,在说某种语言时就得了解说话人的手势、动作、举止等所表示的意思。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阿拉伯人同英国人谈话。阿拉伯人按照自己的民族习惯认为站得近些表示友好。英国人按照英国的习惯会往后退,因为他认为保持适当的距离才合适。阿拉伯人往前挪,英国人往后退。谈话结束时,两个人离原来站的地方可能相当远!

在这个例子里,双方的距离是关键。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才合适有不同的看法。根据研究,据说在美国进行社交或公务谈话时,有四种距离表示四种不同情况:关系亲密,私人交往,一般社交,公共场合。交谈双方关系亲密,那么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45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亲密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关系。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个人交谈一般以相距45~80米为宜。在进行一股社交活动时,交谈双方相距1.30米至3米;在工作或办事时,在大型社交聚会上,交谈者一般保持1.30米至 2米的距离。在公共场合,交谈者之间相距更远,如在公共场所演说,教师在堂上讲课,他们同听众距离很远。多数讲英语的人不喜欢人们离得太近,当然,离得太远也有些别扭。离得太近会使人感到不舒服,除非另有原因,如表示喜爱或鼓励对方与自己亲近等,但这是另一回事。记住这一点很重要。

在英语国家里,一般的朋友和熟人之间交谈时,避免身体任何部位与对方接触。即使仅仅触摸一下也可能引起不良的反应。如果一方无意触摸对方一下,他(她)一般会说 Sorry;Oh,I’m sorry; Excuse me等表示“对不起”的道歉话。

在中国,常常听到西方妇女抱怨中国人抚弄了她们的婴儿和很小的孩子。不论是摸摸、拍拍、接接或是亲亲孩子,都使那些西方的母亲感到别扭。她们知道这种动作毫无恶意,只是表示亲近和爱抚而已,所以也不好公开表示不满。但在她们自己的文化中,这种动作会被人认为是无礼的,也会引起对方强烈的反感和厌恶。所以,遇到这种情况,西方的母亲往往怀着复杂的感情站在一旁不说话,感到窘迫,即使抚弄孩子的是自己的中国朋友或熟人。除轻轻触摸外,再谈一谈当众拥抱问题。在许多国家里,两个妇女见面拥抱亲亲是很普遍的现象。在多数工业发达的国家里,夫妻和近亲久别重逢也常常互相拥抱。两个男人应否互相拥抱,各国习惯不同。阿拉伯人、俄国人、法国人以及东欧和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国家里,两个男人也热烈拥抱、亲吻双顿表示欢迎,有些拉丁美洲国家的人也是这样。不过,在东亚和英语国家,两个男人很少拥抱,一般只是握握手。若干年前,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当时日本首相福田纠夫到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他在白宫前下车,美国总统上前紧紧拥抱,表示欢迎。福田首相吃了一惊,日本代表国成员也愣住了。许多美国人感到奇怪—一这种情况很少见,完全出乎人们意料。如果美国总统按日本人的习惯深鞠一躬,大家也不会那么惊讶。但在美国和日本都不用拥抱这种方式表示欢迎。

在英语国家,同性男女身体接触是个难以处理的问题。一过了童年时期,就不应两个人手拉手或一个人搭着另一个人的肩膀走路。这意味着同性恋,在这些国家里,同性恋一般遭到社会的强烈反对。

肢体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目光接触。在这一方面可以有许多“规定”:看不看对方,什么时候着,看多久,什么人可以看,什么人不可以看。这里引用朱利叶斯·法斯特的《肢体语言》一书中的两段,很有意思,可供参考;

注视对方的不同情况决定于相遇的场所。如果在街上相遇,可以看着迎面走来的人。直到相距8英尺远时再移开视线走过去。但在到达此距离之前,双方都用眼睛暗示一下自己要往哪边走,打算往哪边走就往哪边看一眼。然后,双方侧身略变方向,即可错开,顺利通过.

同相识的人谈话时根据美国习惯,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都应注视对方。任何一方不看对方,都可以表示某种意味。如;害怕对方,轻视对方,心神不定,感到内疚,漠不关心。甚至在对公众讲话时也要时时直视听众,和许多人的目光接触。如果演说的人埋头看讲稿,照本宣科(许多中国人往往是这样的),而不抬头看看听众,对听众“说话”,人们就会认为他对听众冷漠,不尊敬别人。

在谈话的时候,听的人一般要注视着说话的人的眼睛或脸,表示自己在听。如果对方说的话比较长,听的人要不时发出“嗯”、“啊”的声音,或者点头表示自己在注意地听着。如果同意所说的观点,可以点头或微笑。如果不同意或者有所保留,可以侧一下头、抬一下眉毛或露出疑问的神情。

在英语国家,盯着对方看或看得过久都是不合适的。即使用欣赏的目光看人——如对方长得漂亮——也会使人发怒。许多外国人到其他国去旅行,因当地人盯着他们看而恼火、很别扭,认为那里的人“无礼”而感到气愤,殊不知在该国是常事,看的人不过是好奇而已。许多在华的讲英语的外国人对此流露过不满情绪。

“眉目传情”(或“目语”)是青年或成年男女之间传递感情最常用的古老的方法之———在美国尤其讲究。有人对此作过详细研究:人们对异性怎样表示感兴趣或不感兴趣,怎样表示鼓励或拒绝,怎样表示赞成或不满,怎样表示爱慕或厌恶。然而,在美国也有许多差别。男人用眼睛的方式就和妇女不一样。不同年龄、不同阶级、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域的人在这一方面都有差别。不同种族的人也有差别。

在一些国家里,人们认为能直视对方的眼睛是很重要的。在一部关于列宁的著名电影里有这样一幕:有一个肃反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叛变了,肃反委员会主席捷尔任斯基得知情况询问他时,此人不敢正视对方的眼睛。根据这一点捷尔任斯基认为证实了他有罪。许多美国人也同样重视目光接触的作用,但并不是美国的所有民族都这样。

有过这样一件事:有个十来岁的波多黎各姑娘在纽约一所中学里读书。有一天。校长怀疑她和另外几个姑娘吸烟,就把她们叫去,尽管这个姑娘一向表现不错,也没有做错什么事的证据,但校长还是认为她作贼心虚,勒令停学。他在报告中写道:“她躲躲闪闪,很可疑。她不敢正视我的眼睛,她不愿冒着我。”

校长查问时,她的确一直注视着地板,没有着校长的眼睛。而英美人有“不要相信不敢直视你的人”这样一句格言。

碰巧有一位出生于拉丁美洲家庭的教师,对波多黎各文化有所了解,他同这个姑娘的家长谈话后对校长解释说:就波多黎各的习惯而言,好姑娘“不看成人的眼睛”这种行为“是尊敬和听话的表现。”

幸而校长接受了这个解释,承认了错误,妥善处理了这件事。对这种目光视向不同的含义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也使他记住各民族的文化是多种多样的。目语的规定很多,也很复杂。从上面介绍的一些情况可见一斑,这里就不再细谈了。在中国和讲英语的国家不论微笑还是大笑,通常表示友好、赞同、满意、高兴、愉快,但在某些场合,中国人的笑会引起西方人的反感。下面是一位美国朋友给作者的来信的摘录,谈到了某些行为在不同文化交际中间造成的误会:

…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笑与美国的笑有不同的意思。比如,一个美国人存放自行车时,一不小心自行车倒了,他会因为自己动作不麻利而感到困窘。这时如果旁边的中国人笑起来,他会觉得受到耻笑,非常生气。我还看到在餐厅里发生过类似情况。一个外国人偶然摔了一个碟子,他本来就感到很窘,而在场的中国人发出笑声,使他更加觉得不是滋味,又生气,又反感。

当然,中国人的这种笑,不论是对本国人还是对外国人,并非是嘲笑当事人,也不是幸灾乐祸。这种笑有很多意思。可以表示:“别当一回事儿”,“一笑了之”,“没关系”,“我们也常干这种事”等。不过,对于不了解这些意思的人,这样一笑会使他们感到不愉诀,而且会对发笑的人产生反感。

手势是个很难办的事。打手势时,动作稍有不同,就会与原来的意图有所区别;对某种手势理解错了,也会引起意外的反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英国进行战争的首相温斯顿·邱吉尔曾作了一个手势,当时引起了轰动。他出席一个场面盛大而又重要的集会,他一露面,群众对他鼓掌欢呼。邱吉尔做了一个表示 victory(胜利)的 V形手势——用食指和中指构成V形。做这个手势时,手心要对着观众。不知邱吉尔是不知道还是一时失误,把手背对着观众了。群众当中,有人鼓掌喝倒彩,有人发愣,有人忍不往哈哈大笑。这位首相所做的手势表示的是别的意思。那不是表示“胜利”的 V形,而是一个下流的动作。

另一个例子同尼基塔·赫鲁晓夫有关。他是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的苏联领导人。在美国访问期间,他的言论和举止引起一些争议。引起争议的手势之一是,他紧握双手,举过头顶,在空中摇晃。他的意思显然是表示问候,表示友谊。但是,在场的人和电视观众对此并不欣赏。美国人很熟悉这个动作——这是拳击手击败对手后表示胜利的姿势。在此之前,赫鲁晓夫曾说过要埋葬美国资本主义的话,许多美国人认为,这种手势表示他好象已经取得胜利,洋洋得意。难怪许多人感到不快。

中美肢体语言对比研究表明,两者有相似的地方。如男子相逢时不拥抱,一般见面时握手即可;挥手表示再见;皱眉表示不高兴;耸耸鼻子表示不喜欢、讨厌或不快;点头表示“是”,摇头表示“不”;噘嘴表示不痛快、情绪不佳、忿恨;拍拍男人或男孩子的背表示赞扬、夸奖、鼓励;咬牙表示生气、愤怒或下决心。

现将不同处举例列表如下:

A

动作一样,意义不同

汉语意义 肢体语言 英语意义

气愤,恼怒,灰心,悔恨 跺脚 不耐烦

谢谢,互相表示友好感情

观众和听众鼓掌,表演或讲话人也鼓掌 为自己鼓掌;被认为是不谦虚

好奇;有时是惊讶 目不转睛地看 不礼貌;使人发窘;不自在

反对;责骂;轰赶 发“嘘”声 要求安静

(少见;一般见于成人对孩子)疼爱;(对成人或青年,会引起反感,是侮辱人的动作)拍别人的脑袋 安慰;鼓励;钟爱

B

意义相同,动作有差异

意义

中国的肢体语言 美国的肢体语言

“过来”(叫别人过来)

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下,几个手指同时弯曲几次 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上,握拳用食指前后摆动(中国人对此反感)

“丢人”“没羞”(半开玩笑)

伸出食指,用指尖在自己脸上划几下,象搔痒,不过手指是直的 伸出两只手的食指,手心向下,用一个食指擦另一个食指的背面

“我吃饱了”(吃饭后)

一只手或两只手轻轻拍拍自己的肚子

一只手放在自己的喉头,手心向下(常同时说“到这儿了”)

C

只存在于一种文化中的动作 肢体语言 在美国的意义

咂指甲

重大思想负担;担心,不知所措

用大拇指顶着鼻头,其他四指弯着一起动 挑战,蔑视

摇动食指(食指向上伸出,其他四指收拢)警告别人不要作某事,表示对方在做错事

把胳膊放在胸前,握紧拳头,拇指向下,向下摆几次 反对某一建议、设想;反对某人;表示强烈反对

眨眼(很快地合上一只眼,微微一笑点点头)

表示下列几种感情:会意,赞许,鼓励,传递信息,表示团结等

在中国的意义

用食指点点或指指自己的鼻子

“是我”,“是我干的”(西方人认为这个手势有点可笑)

说话时用一只张开的手捂着嘴(一般是老年人用)说秘密话(有时没有明显的意义)

两只手递(即使可以用一只手拿起的)东西给客人或别人 尊敬

别人为自己倒茶或斟酒时,张开一只手或两只手,放在杯子旁边 表示感谢

伸出两个竖起的食指在身前慢慢接近(往往在戏曲中出现)男女相爱;匹配良缘

这几张表中所举的例子不全,但是可以说明肢体语言的差异,也说明了解另一种语言中的肢体语言的重要性。

对肢体语言的研究有助于对语言的研究。对前者的理解可以加深化对后者的理解。有些权威人士认为两者相互依存。在多数情况下这是对的。在某些情况下,人体动作与说的话不一致,口头说的话与肢体语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这时要借助其他信息或从整个情景中猜测说话人的意思,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肢体语言都要放在一定的情景下去理解;忽视了整个情景就会发生误解。

第三篇:中西方文化差异

东西方传统文化的美与丑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在各种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文化冲突的事例屡见不鲜。因此,我们有必要找出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客观的认识并分析中西文化差异,这些对我们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身为建筑学专业一名大三的学生,彻底剖析清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今后的学习生活,课程设计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关键字:中西方文化差异

碰撞交流

价值观

审美观

语言文化

建筑

绘画雕塑

饮食文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是优势民族,也没有哪一种方化是劣等文化。中西方文化之所以能传承至今天仍然保持其鲜活的生命力,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独特性。因此,我们不能片面的断定哪一种文化是好的,哪一种文化是差的,这种行为是武断的。然而,对于中西方文化美与丑的认识,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看法,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种认识和见解都代表着个人的审美情趣。

璀璨的中国文化

灿烂的西方文化

既让要说中西方文化的美与丑。首先来说一下生活中人们对“美”与“丑”的评价标准。人们对美丑的认识与职业,经历,文化素养,价值观等诸多方面有关,一个人随人生阅历的增长,对美丑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总结一下,美与丑的关系包括以下几点:

1、美与丑相对的,缺少了任何一个就没有了比较。

2、美与丑是个人的审美,并不是所有人的审美。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觉得那些韩剧真心一点也没意思,金秀贤,李敏镐一点也不帅,而大多数女生觉得他们很帅。

3、美与丑并不矛盾。因为美与丑有很多种,一个个体上既可以存在美,也可以存在丑。例如一个人外表丑而心灵美。

4、美与丑有区别:因为有区别,我们才能够分辨什么是丑、什么是美,从而有了美、丑这两个词。.没有美何以见丑,没有丑岂能显美.这个哲学问题太宽泛了,我在这里就不展开论述了!

知道了美与丑的评价标准,那么现在就来谈谈我对东西方传统文化差异性的认识和其间美与丑的个人看法,可能有些见解比较偏面,还请大家见谅。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民族知识、经验、价值、信仰、习惯、制度、宗教、等级和时空观念的总合,指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整个生活方式。中西方文明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由于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地理位置和社会现实的不同,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深深印上民族精神的烙印,是民族灵魂最生动的写照。虽然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不同文化愈来愈呈现“文化全球化”的趋势,然而千年的文化积淀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中西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化传统强劲的连续性决定了二者间在各个维度上的差异都仍然是巨大的。下面我就从从语言文字、建筑、绘画雕塑、饮食等方面具体进行论述。

1、语言文字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以汉语和现在国际社会比较流行的英语为例,中国人的思考速度比美国人的思考速度快。因为,中国人的“声音的种类”比美国多。曾有人比较过,用英语和汉语背诵乘法口诀的速度:汉语用了30秒,英语用了45秒。因此,两人同时背诵乘法口诀。30秒的时候,汉语使用者一定想到了九九八十一,而英语使用者肯定想到不了这里,可能也就是七七四十九。这就说明了:声音种类多的语言的使用者比声音种类少的语言的使用者思考速度快。普通话的声音种类多于英语,所以,中国人的思考速度比美国人快。现在,英语单词的数量,已经超过百万了。惊人而可怕,普通人一辈子也记不完的。而这些单词都可以用四千个汉字表达。真庆幸,我们生在中国而不是美国。而且,汉语采用象形会意的文字符号,尽管由于经历历史演变而与词义的直观联系变得模糊了,但仍然留下文字理据性的痕迹。每一个文字背后都隐藏着一段动人的故事。而且,由于汉语独特的魅力还演变出各种文化,如书法,篆刻,剪纸,服饰等,剪纸艺术

刺绣艺术

篆刻艺术

服饰艺术 内容非常博大精深,因此,就语言文字来说,汉语相对英语来讲具有相当的优势,真心佩服我们先祖无与伦比的聪明才智。

2、建筑方面

作为一名建筑学的学生,我们已经在过去的两年多的时间里详细学习了《中国建筑史》和《外国建筑史》,我想我们对中西方建筑的总体特征了解的还是比较多的。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

西方帕提农圣庙

中国传统建筑

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西方由于崇尚力量,建筑总体上都建的雄壮有力,而中国比较注重灵活美观,所以建筑比较轻巧,相比西方比较笨重的形体,我认为中国建筑优美的线条,精美的做工更胜一筹。

在造园艺术上,西方古典园林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园林中所有的景 物,无论是建筑物还是山水树木都有人工穿凿的明显印记, 其楼阁亭台排列整齐, 花木修剪成形, 水源理成喷泉,一切都很规整。比较有代表的是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造园手法以几何直线为主,它与中国古典的皇家园林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它完全是人工雕琢的,极其讲究对称和几何图形化。

凡尔赛宫庭院示意图

中国古典园林风格是崇尚自然, 在造园的过程中”自然”一直是中国园林进 行艺术创作的最高原则和审美标准。中国古

典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为一体, 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 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 力求再现大自然中各种事物、景物的造型和气势。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北方御园还是江南私园都很强调顺应自然,巧妙设置的山水树木、亭台楼阁, 显现出浓郁的自然韵味。所以就造园手法来说,随让各有优点,我还是欣赏中国融自然与山水的造园手法

3、绘画雕塑方面

要谈中西方绘画中美学的差异,必须要从它们的根源说起。中国绘画脱胎于工艺装饰艺术,古代中国绘画三大体系中的院体画、文人画、民间画都不同程度地传承了装饰艺术的典型特质,即平面性与装饰性的审美趣味,画者将表现对象依照自己的理解进行美化加工,而非追求写实的准确性。而西方绘画则溯源于古希腊艺术,古希腊人善于捕捉微妙的比例关系,精于数学与哲学,力求明白准确,追求心灵健康与肉体完美。他们的艺术也力求逼真、写实与理想的结合,从他们的雕塑中就可以看到这点:雕塑多以最美的人体为摹本,表现自编神话中的众神,形体极为精准,比例亦臻于完美。如柏拉图所说:“艺术是摹本的摹本”。

于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中西方绘画中最本原的美学差异:写意与写实。

中国绘画偏于精神性的写意,表达了画者对物象的理解及感受,表现物象最本质特征,并进行了理想性塑造加工。其精神性常常高于画本身的表达与技法,物象

中国水果画

西方水果画 作为抒情的媒介表达着作者的而西方绘画则偏于写实性地再于构思,技法展示遮蔽了画家层物象才能体味画家深藏的内心世界。而且西画常以故事性或场景性代替精神性,在立意上存在缺失。

就这两种风格而言,我个人都很喜欢,但中国画缺少明暗关系,画出来的人物山水都是平面化的,西方画透视学的应用使其更具有体型感,学了建筑

中国人物画

西方人物画

以后,特别是学了素描,水粉以后,我更喜欢西方的那种画风。但是毕加索的抽象画虽然被公认为传世之作,也许由于自己艺术修养不足的原因吧,个人完全欣赏不了,自然觉得没意思。

雕塑艺术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中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古代还是近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主动的创造行为。从古希腊创立并奠定了以人为主题的雕塑形式后,一直到现代雕塑兴起的2500年

精神境界与人格追求。现对象,往往表

达重的精神表达,要透过层中,人像始终占据着雕塑题材的主导地位,涌现出众多优秀的人像雕塑作品。有单人的也有组合的,动作姿态丰富多彩,这与古希腊“人,乃万物之尺度”的观

念有着文化上的必然联系。相比之下,中国的雕塑显示了题材广泛的特点,不仅有人物,动物,虚构的动物(龙、凤、麒麟等),人与动物的合形(女娲、伏羲的人首蛇身),还有山水树林,云朵雾气,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活场景,以及大量动物器物的造型。尤其在早期雕塑艺术中,各种题材并无明显主次之分,也

西方雕塑

中国佛像 无主辅之别。只是到了后期,特别是宗教雕塑兴起后,人像才得以充分发展。若单独一人像来说的话,我认为西方的雕塑表达的人物思想更深刻一些,人物刻画的比较细腻,相对来首有较强的表现力。

4、饮食方面

吃中餐时,围坐在餐桌旁的进餐人各取所需,各自根据各自的喜好选取相应的饭菜;餐桌上的任何一种饭菜都不属于任何一个食客,大家为了相同的目的在同一张餐桌旁,面对相同的饭菜各取所需,解决饥饿问题和生存问题。筷子的发明是我们祖先的又有一个创举。筷子利用杠杆原理夹取食物,可以促进手、眼协调能力,强化手的精细协调动作,促进视觉发育,还有健脑益智的作用,相比西方的刀子叉子要更方便的多。所以说筷子文化相对于西方的刀叉文化要先进的多。然而吃西餐时,每个食客只能吃各自的那一份饭菜,不同的饮食文化,归根结底就是文化的不同。

结束语:中西方传统文化的美与丑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美与丑,对中西方文化美与丑的认识,更多的反应了一个人的审美价值。现在随着中西方交流越来越频繁,世界成了一个地球村,在面对文化差异这个问题都要采取积极的态度。还是那句话,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是优势民族,也没有哪一种方化是劣等文化,为了促进交流,我们都要对中西方的文化进行了解,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第四篇:8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地理环境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地理环境

目录: 摘要

关键字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方服装文化差异 中西方宗教信仰差异 总结 参考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人们在不同的方面进行着沟通、对比与学习。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大。其中分为了饮食、服装和生活方式。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着不同的地方美食。如今当人们去仔仔细细的体会中西方饮食文化,便会发现这与地理环境的差异是分不开的。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人们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于是便有了不同的选材方法,不同的烹饪方法,最后扩大到不同的饮食文化。同样也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气候的差别,中西方的服装也是有差异的。生活方式也会随着地理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作者:边倩文

关键词:饮食文化 地理环境 服装 生活方式

东方饮食文化可以先从中国入手,从主食上便可以看出。由于中国南方气候偏湿偏热,这是适合生产水稻的气候,因此米饭便是中国的主食,不管是在中国的南方、北方还是东南亚或者是整个东方,都是以米饭为主的。比如说,在中国四川的饮食文化中,必然少不了“辣”。这就是与地理环境有关。因四川是盆地,气流不易流散,造成此地多阴湿气候。麻辣食品则是化湿的好东西,辣椒能使人心跳加快,毛孔张大,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变粗,血液加速,汗腺张开,全身冒汗,身上的寒气湿气就被驱赶出体内,全身就会感觉到热乎乎的。这就是从医学角度来说的辣椒具有温中下气、开胃消食、散寒除湿的作用.在饮食文化中,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差别体现出了地理环境在其中起到的巨大作用。本论文结合了地理环境特点与饮食文化特点,再将中西方进行对比,突出地理环境的不同造就了饮食文化的差异。在西方最著名的法国菜中,酒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西方菜的特色一定要有扑鼻的酒香满足嗅觉,入口的也需要有酒的满足味觉,酒杯和刀叉也是重要的西餐餐具。而为何西方那么钟爱于酒呢?和地理环境有关,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是地中海气候。而地中海气候变是生产酒的好地方。伯根第地区,那里产有大量的红、白葡萄酒著名的菜肴是红烩鸡红酒烩牛肉伯根第烤田螺。诺曼底地区产有大量的海鲜、牛油、鲜奶油及苹果,较知名的菜肴是诺曼底烩海鲜。中西方在服装上也有很多的不同,善于表达形与色的含蓄,给人朦朦胧胧,藏而不露,让人欣赏。这种含蓄,有时通过款式展现, 有时也可通过造型、布局、色彩、线条等手段给人以整体和谐之美。比如中国的旗袍,用细腻的刺绣,再用上手感顺滑的丝绸。注重精细的艺术手法,大量采用刺绣、飘带、图案和其它装饰手法。而这样大量运用刺绣飘带也是因为在中国的丝绸,丝绸是由蚕的蚕茧抽丝后编制取得的天然蛋白质纤维,再经过精心编制而成的纺织品,人们通过养蚕,当蚕结茧准备羽化成虫时,将蚕茧放入沸水中煮,并及时抽丝。而蚕最适合生长在原产中国北部,主食为桑叶。再看西方服装,西方崇尚显露人体的美。在结构和材料上与东方服装都有很多的不同。西方人的服装行为注重自我表演,所以较开放,多变革。西式服装结构是分割式立体的,适身合体。西洋古典服装的外形强调横向感觉,常采用横向扩张的肩部轮廓、各种硬领、轮状领、膨胀的袖型、庞大的裙撑、重叠的花边和花朵以及浆过的纱料和各部位的衬垫,使服装线条产生夸张和向外放射的效果。西方服装材料以毛呢为主,由于西方一些国家有着适合于养牲畜的气候。所以在西方有着大量的牛、羊和马。也是这个原因让西方服装主要由皮毛制作而成。

东西方宗教差别也是很大的。在东方来看,东方文明的大河,原本人在大自然面前便是微不足道的,也是因为这条河慷慨的给与了东方人民优待,让东方人认为大自然是无所不能的。便出现了自然崇拜与图腾崇拜。由于东方大河的慷慨馈赠,由此人类便对肥沃的土地对自然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和崇拜。对太阳、月亮、天和地等自然界人类无法认知的东西充满敬佩之情。便近乎是无所不能,影响力也是比西方宗教信仰差距很大。希腊地区的大自然是不同于很多肥沃的东方土地的。希腊属于地中海气候,冬暖多雨,夏热干燥,不适宜植物生长,也不适合发展农业。再加上有很多山,导致粮食非常紧缺,也可以说是穷山恶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们在大自然面前是很渺小的,也不会对其他物质产生敬佩之情。也是因为粮食常常不够,所以希腊人必须通过海上贸易,在希腊人的脑海中,任何事情都是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得到的。需要开拓视野,在开拓的同时也是降低了对大自然的神秘感。所以在希腊的神不会像东方很多宗教的各种神是无所不能的,而是“同行同性论”。希腊的诸神也是拥有着人的各种情感,即使不会像东方那样对大自然的强烈,不过还是不会藐视自然。希腊人坚持“神人同行同性”。

从饮食、服装和宗教能看出中西方文化差异之大,中西方地理环境差异也很大。上面种种例子证明了,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和地理环境有关系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句话也是在讲述地理环境对一方人的养育,也会通过其特点造就一方人的习俗。

参考:《东西方文化差异之根源:地理环境》 [2]何宏,中外饮食文化,[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五篇: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分析

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却有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影响深远,风靡世界。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方的一些国家曾为一些国家的殖民地,并且汇集着各国的移民,因此这些国家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已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西方是一种理性的、讲求科学的饮食观念。他们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注重食物所含蛋白质、脂肪、热量和维生素的多少,特别讲究食物的营养成分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和天然营养,而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即便是口味千篇一律,甚至味同嚼蜡,他们也会将它吃下去,西方人吃的是营养。他们很少或几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起来。在饮食上反映出一种强烈的实用与功利的目的。西方人认为,饮食仅是生存的手段,用以果腹充饥而已,只不过它采用了一种更科学、规范和合理的方式。如他们的中小学校都配有营养师,以保证青少年的营养充足和平衡。这种科学化理性化的饮食观念,是值得中餐借鉴的,但同时这又使西餐在用料上受到极大的局限。如西方人不吃动物内脏以及一切他们认为没有营养价值的东西。同时在烹饪技巧上也显得机械呆板,牛排就是牛排,鸡就是鸡,各式蔬菜也决不会混杂串味,也不会变出多少花样来。中国人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而不注意食物的营养成分,多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优劣,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简单地说,中国人吃的是口味,“味”,是中国饮食的魅力所在。

中国人饮食的目的,除了果腹充饥,同时还满足对美味的渴望,带来身心的愉悦。讲求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如福建名菜“佛跳墙”,里面有鸡肉、鸭肉、猪蹄筋、鲍鱼、海参、猪肚、鱼翅等多种主料,还有数种副料。这样调制出来的成品,个性全被埋没,而整体却光彩熠熠,这与中国人贬抑个性、讲平均、重中和的中庸之道是相通的。中国饮食过分强调味感,以及用餐的精神享受,忽视营养分析和营养的合理搭配,有其片面性。而西方饮食注重科学分析与营养,虽有其机械性,但从根本上来说,它对维护人体的健康发展是积极的。因此,中餐在其发展中,应汲取西餐的“科学”观念,取长补短,使之更为完善。中西方饮食内容的差异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都从动物身上取料炼而制。比较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人的高。由于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又加之人口压力以及其它多种原因的存在,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植物类菜品占主导地位。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通常多食“素菜”,年节里才加进荤菜。这一饮食习惯又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佛教认为,动物是“生灵”,而生灵是不可以杀死的,更不能食用。加之道教亦忌食鱼肉等荤腥,从而在中国大开素食之风,同时也推动了蔬菜类植物的栽培与烹调制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豆类制品技术的发展。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观念的普及,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正在加大肉类和奶类食品的比重。同样,在西方人的饮食结构里,蔬菜类也明显在增加,中西方饮食结构已趋向融合。中西方在饮食内容上的差异还表现在西方人喜爱冷食、凉菜,从冷菜拼盘、色拉到冷饮,餐桌上少不了冷菜。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仅西红柿、黄瓜、生菜生吃,就是洋白菜、洋葱、绿菜花、西兰花等也都生吃。而中国人喜欢热食,除正菜前的小碟是冷菜外,主莱都是热的。在中国人看来,热菜凉了,就少了许多味,趁热吃才能吃出菜的味来,俗话说“一热三鲜”就是这个意思。中西方烹饪的差异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它以极强烈的趣味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吸引着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的中国人。烹调之于中国,简直与音乐、舞蹈、诗歌、绘画一样,拥有提高人生境界的伟大意义。中国烹饪方法奇多:溜、焖、烧、汆、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等无所不有,做出的菜肴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中餐工艺的变化较为复杂,很多菜点都费工费时,点缀过多,进盘的很多不能食用,不但造成原料的浪费,而且效果未必好。中国厨行有句话:“厨师三分艺,用料七分功”强调厨师个人对原料的选择、分档使用的重要性,也就是原料的标准对菜肴的出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西方人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肴制作规范化,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

再者,西方人进食的目的首在摄取营养,只要营养够标准,其他尽可宽容,因而今日土豆牛排,明日牛排土豆,厨师在食客一无苛求极其宽容的态度下,每日重复着机械性的工作,当然无趣味可言。西方的烹饪方法不像中国那样复杂多变,西餐的装盘立体感强,可食性强,所有进盘的食品绝大多数都能食用,点缀品就是主菜的配菜。西餐的原料多选择新鲜、无污染、天然、操作工艺自然的,尽量发挥其本味,干货原料用的不是太多,牛奶在西餐中是不可缺少的原料。供应商已根据原料的特点,使其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厨师不再是单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和确定使用哪种原料。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饮食方式也即怎么吃的问题,中西方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中国无论是家庭用餐还是正式宴席,都是聚餐围坐,共享一席,人们相互敬酒、劝菜,要借此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相互尊敬、礼让的美德以及和睦、团圆的气氛。特别是在各种年节里,更是借饮食而合欢。这种会食方式,是中国饮食文化上的一个重要传统。中国人进食的过程中无须他人事先进行食物的分配,而是各取所需,食客的进食量或者说是每个人所消耗的食物的量占总食物量的比例是不确定的。西方人习惯于分而食之,有专人先行分配食物,是一人一份的定量供应。在西方宴会上,虽也围坐,但各人的食物是单盘独碟的。

不必固定座位,可以自由走动,不仅可以充分满足个人对食物的喜好,还便于社交,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与信息的交流,而不必在餐桌上将所有的活动公之于众。这种用餐方式充分体现了西方人对人性、对自我的尊重,强调了个人的独立和自主。此外,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还表现在用餐器具的不同。中国人的餐具主要是筷子、辅之以匙,以及各种形状的杯、盘、碗、碟。

中国烹饪讲究餐具的造型、大小、色彩与菜品的协调,讲究“美器”。精美的食物要有精美的器具搭配,并且要注意搭配和谐,菜肴与器皿在色彩纹饰、在形态上、在空间上都要讲求和谐相配,把饮食当作艺术活动来对待,不仅要一饱口福,还要从中得到一种美的艺术享受。西方人多用金属刀叉,以及各种杯、盘、盅、碟。但西餐在装盘配器上不像中国人这样强调艺术美,其餐具的种类、菜肴的造型,都较为单调。简言之,西方人重在食物的内容,而中国人则强调菜肴的形式和从中获得的感受。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中国的餐饮器具正以“专业化、多元化、组合化”的新面孔亮相,为日常家庭用餐增添了新意和情趣。西方也开始注重对餐具的设计,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各种不同风格的餐具,这些餐具通常都带有色彩和图案,并以各种不同的样式出现,具备了观赏性、趣味性等特点,并把餐具作为礼品来销售。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是明显的,而且各有长处。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换的加快,中西饮食文化将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现在的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人们将会享受到更美味、更快捷、更营养的食品。

下载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差异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差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西方文化差异演讲稿

    中西方文化差异演讲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西方经济贸易交流的增多,中西方文化也开始更加剧烈的碰撞、交织。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成了现代许多专家研究的对象,而在日常生活......

    中西方美术文化差异

    中西方美术文化差异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

    中西方文化差异演讲稿

    中西方文化差异演讲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西方经济贸易交流的增多,中西方文化也开始更加剧烈的碰撞、交织。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成了现代许多专家研究的对象,而在日常生活......

    中西方法律文化差异

    中国法律文化在调节社会关系上,不论是家庭之间还是国家调整上,他们会更亲近于伦理社会规范而对法律没有亲近感。人没有任何独立和自由,社会所需要的只是服从和听命。这种伦理依......

    中西方文化差异浅谈

    中西方文化差异浅谈随着“地球村”的逐步实现,各国文化之间的交往也日益频繁,引发了跨文化研究的高潮。本文在研究文化的定义和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中西文化的总体差异,目的是促......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很德语材里都建?得到安心从。话的翻译,里时间的无序和?脑装生活常。每年要;的越退越严重看?高温炉设计独特?头立行贝,长果的话,疤痕当然,还要学习等。 脑连强;生今年大三。农的效分,皇......

    中西方文化差异短剧

    人物:两个留学生:Tom and Leo ,两个中国大学生:Minghao (明灏) and Dongjun(东俊),包子店主:uncle Wang(王叔叔) 地点:天津 时间:某一天中午 Scene 1 :飞机场,东俊和明灏在飞机场焦急的......

    中西方文化差异范文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