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5篇模版]

时间:2019-05-15 05:53: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会展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会展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第一篇:会展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会展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讲座听后感

班级:14旅本2班 姓名:王珏茹 学号:1409101074 3月26日,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同学参加了旅游文化产业学院举办的“2017会展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专题研讨会”讲座,这次研讨会围绕“会展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题展开,邀请到了会展行业各领域的行业领头人,有在会展专业丰富教学经验的高校老师,以及在会展业从业历史悠久,能熟悉掌握会展经营与管理的行业大咖们。他们就自己所在领域的优势和丰富的知识面以及如何培养会展人,对我们会展专业学生的若干发展建议给我们带来了一场极其丰富的知识盛会。我们也从中学习认识到了很多。认清了自己的发展目标,以及对我们即将毕业面临实习的会展专业生在这个行业所需的基本能力。

论坛上半场,围绕“会展应用型人才培养”专题,张健康教授以“一个平台 两大战略 三个维度 三种能力——会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和探索”为主题,蓝星副教授以“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为主题,共同探讨了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在“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方面,如何构建“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架构”,以及“如何办出会展专业特色”等会展学科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等课题,引起了我们大家的强烈共鸣,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纷纷提问展开互动交流,会场气氛十分热烈。

论坛下半场,围绕“会展应用型人才职业发展潜力打造”专题,由旅游文化产业学院张哲乐副教授、何振副教授分别主持两场分论坛,以“会展应用型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品牌视角下的会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为主题,嘉宾们围绕会展行业人力资源现状、会展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发展等话题,从会展专业人才的需求方、会展专业人才的供给方以及第三方机构的角度提出了对会展行业用人和育人的多元要求。

作为一名不久将要毕业的大三学生,通过此次讲座收获实在颇丰。第一,在将来工作生活中英语是至关重要的。在美深造多年,全球会奖精英联盟创始人赖承义教授多次提及到英语沟通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根据他在美从业多年的丰富经历告诉我们大学生应该多出去走走,增加自己的知识面,开拓自己的视野,尤其是在现在国与国内外经济贸易发达的时代,而且我们所学的专业和以后即将从事的会展业是需要放开到国际大舞台的知识层面。举办任何一个展会,不仅有来至国外的参展商还有国外的观众,因此语言是开拓国外市场的一个必备条件。除此之外,成都美博会从业十五年的销售总监兰莉也提及到了在她的从业经历中英语的重要性,以她接待韩国客户为例,为我们讲解由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欠缺,会导致客户流失等问题。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一方面应不断增强自己英语的知识能力,提高用英文发送电子邮件和专业英语的水平。另一方面,学校也需要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来口语的平台,注重我们听说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简单地局限于让我们会做题,能通过考试而已。第二,我们的沟通,口头,文字表达能力和策划能力对我们同样重要。第三,我们每个人从生存阶段到发展阶段需要不断地努力。第四,我们应有目标的去做事,从找榜样,学榜样,等同榜样再到超越榜样的一个过程中,认清自己的发展方向。第五,我们求职中应分为从高到低的五个层次:卖资历、卖智力、卖精力、卖学历、卖体力五个层次,要求我们尽可能的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向高层次迈进。

通过本次论坛,我也知道了我们会展行业在当今时代是面临大机遇大跳板的一个时代,我们作为学生,应当努力学习,充分完善自身能力,在这个大机遇时代下抓住属于自己的一份机遇。再次感谢学校能为我们会展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这次宝贵的聆听机会,让我们受益良多。

第二篇: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巢湖学院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心得体会

教务处 陈兆龙 世纪末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 应用性本科院校应运而生并在高等教育中呈现较快发展趋势,应用性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也逐渐清新,就是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需求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每个应用性高校面临的困境,本人通过对十八大精神的学习和教育思想大讨论,结合我校实际谈一点个人思考。

一、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应用型本科办学目标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近年来才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相对于理论型本科教育而言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应运而生的,将发展目标定位于培养直接面向市场和社会一线的工程应用性和管理人才。这就是说培养人才的基本方法具有教学实践双重性,为此,要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落实到办学过程中,就需要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诸多环节有区别于研究性和技能型学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体现基础理论知识实用和够用,注重实践应用与开发能力培养,能够解决经济社会一线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出,为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我们要认识到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核心,校企合作是关键。要解决好这个关键,学校和相关部门以及教学单位要充分认识到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是关键中关键。

二、师资队伍建设几种途径

1.人才引进。学校要根据学科专业发展目标,重点建设能够支撑具有发展潜力的新技术、新应用特色专业的优势学科,要围绕这类学科花大气力引进这方面人才,在学科建设中起带头作用。不过这类人才引进不容易,稳定更不容易,因此在政策和后续保障工作中我们应有一定的措施,否则会“人才”两空。目前就我校实际,这方面人才我们引进要少而精,不应该是现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

2.继续学习。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激励教师有计划分期分批继续学习,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目前,我校能够适应学校专业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数量上还严重不足,年轻教师工作量较大,为此在选择教师继续学习的同时,要注意根据专业发展急需鼓励教师在职学习,对学科专业建设没有后劲的方向教师要限制继续学习,应引导他们根据学校专业建设目标适当修正自己继续学习方向。3.师资培训。师资培训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短期到在该专业建设在国内一流的学校学习深造,可以继续深造学习一门或几门课程,特别注重实践课程的学习。二是到相关企事业单位挂职学习,注重加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学习,要善于把教学实际问题和社会生产一线工作实际结合,从而提高教学应用能力和实践水平,时间一般选择在假期较好。

4.聘请社会相关优秀人才参与教学活动。有两种途径,在我校新办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下,聘请其他高校相关教师兼职我校课程建设和教学。二是聘请相关企事业单位优秀人才参与我校教学活动,特别是实践教学内容较多的课程教学,改变我校双能型教师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现状。不论是哪种形式聘请的兼职教师,都要安排其他教师辅助教学并随堂听课,提升教学水平,也是一种变相培训和学习。

三、校企合作是提升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

地方性应用性本科院校主要职能就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是实现校企合作的根本思想。这里说的校企合作是具有广义的概念,即包涵学校与地方政府和社会相关单位合作。

1.应用性本科学校担负着为地方经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责任。应用性本科学校必须坚持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才能获得生存的基础和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特别是重点建设和发展与区域经济中的基础性产业和支柱性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 ,培养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为此,我们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只有校企合作,我们才能了解企业需求,制定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走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我们共同研究确立用人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其次在教学内容中能够渗透新科学、新技术、新管理,在教学方式上能够有效实施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再次就是通过在企业实习实训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最终通过合作促进学生就业,通过企业对人才实际应用的评价来进一步完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和内容的设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校企合作。应用性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需要双能型教师培养,为此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一方面我们的教师只有走进社会、走进企业学习锻炼,才能了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企业新技术和新工艺,才能有效提高实践应用能力、教学与科学研究水平;同时,吸引企业优 秀人才参与学校教学活动,将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生产实践带进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办学活力。只有通过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为学校教师科研能力提高、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锻炼环境。

四、实施校企合作对策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一般考虑以下几点:

1.一要调查研究。要了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通过到地方政府、企事业调研了解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地方大型企业或具有广泛代表的企业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调整好我们的专业结构、规划好我们的专业建设目标,才能制定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

2.加强校企合作,体现资源优势。校企合作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加深理解,了解彼此双方需要什么,有什么需要对方支持和我们服务的地方。校企合作有明显的优势是:我们有一定的人才资源优势,有一定的服务意识;企业有良好的实践平台,能把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实际生产力,凸显我们服务能力,体现企业生产活力。

3.加强制度建设,体现政策引导,是加快人才培养重要举措。学校和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要认识到实践教学工作开展需要哪些方面做保障,以及如何实施实践教学工作等;同时,学校要从管理机制上重视实践教学工作,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完善实践教学制度,规范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建立对实践教师队伍的激励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层次专业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指导、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科研与对外技术服务工作,提高实践教学业务水平。同时,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希望学校要成立实践建设工作领导组,相应各教学单位也要成立实践教学工作小组,加强对实践教学工作的领导,确保实践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4.提高认识,积极投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处于空前发展阶段,我们要意识到素质教育、能力教育、知识教育和创新教育有机结合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只有培养适应现实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一线人才才是我们主要任务和目标,我想,只有我们先迈出一步,先主动一些,我们才可能主动适应社会,我们就能有更广阔的空间。

本文只是工作中所想,还不够成熟,不妥地方请指正。

二〇一三年二月二十日

第三篇:应用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专项规划

应用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专项规划

一、建设基础

(一)牢固树立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将精力主要投入本科教学

“十二五”期间,学校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鼓励高层次高水平教师为本科生上课,并将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作为二级学院考核的重要指标。2011-2015年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比例一直保持在98%左右;以2015/2016学年计,教授人均授课达到140课时、副教授达到人均200课时。

学校通过修订或出台《教师教学工作基本规范》、《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教育教学能力考评办法》、《青年教师助教工作制度实施办法(试行)》等制度文件,开展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双周测试与集体答疑辅导”、“课程过程化考核”和“本科生系列导师制”等教学改革,引导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育教学中,并在“市属高校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的推动下,本科教学更加规范。

(二)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初步构建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特色专业体系

学校现有49个本科专业,涉及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农学、文学、艺术学等8大学科门类。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轻化工程入选上海市特色专业;轻化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入选为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风景园林入选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十二五期间,学校瞄准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产业规划蓝图与发展需求,对接先进制造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增设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复合材料与工程、交通工程、通信工程等新专业;对接现代绿色化工产业的发展需求,优化了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应用化学、环境工程、轻化工程等专业的培养模式;对接现代服务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改造升级了会展经济与管理、风景园林、文化产业管理、工程管理等专业;以行业岗位对人才的能力需求为导向,新建了“安全+土木”、“现代制造+工程管理”、“电气自动化+轨道通号技术”等复合型专业方向。初步创建了专业链与产业链的衔接机制,形成了以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干学科,经济学、法学、农学、文学、艺术学协调发展,为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专业体系。

(三)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行业岗位需求设置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十二五”期间,学校十分重视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驱动课程改革,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工程相对接”的原则,率先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风景园林、土木工程等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中探索依据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研制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本贯通”、“双证融通”、“以赛代训”等教学改革,科学设计对接职业标准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并在学校应用型专业中示范推广。学校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与德国FH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工程创新学院,并以工程创新学院为载体和试验田,实施对接生产过程的系列教学模式改革。如:6个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创新了“工程对象教学”、“实验驱动型教学”等教学模式,实施了“3+1”的校企合作培养方案;全校公共基础课程实施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4个“四年不断线”教学改革;165门课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实施了“过程化考核”教学改革。学校还通过不断完善预科学分制、“分级教学、分类培养”制度、第二校园经历和跨国企业国外实践游学等举措,为学生提供了渠道多元的个性化成才之路。“面向普通生源能力发展的多层次个性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项目获2013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四)构建综合素质培养平台,初步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学校先后成立了“通识教育中心”和“三创教育中心”,不断完善全校综合素质培养平台。相继实施了全校性“院院有赛事、人人都参与”学科竞赛普及化,将青年职业见习、学科技能竞赛与职业资格鉴定等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等举措,初步搭建了多层次、全覆盖的学科技能竞赛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体系,实现了学生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综合素养课内课外一体化的培养。

学校持续不断探索由学校和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合作办学组织体制,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校、院两级的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启动实施“双百工程”建设(一百门校企合作示范课程、一百个校企合作示范实验项目),组建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联袂担当负责人的工程教学团队,校企合作编写教材和联合指导毕业设计。学校按照“模拟现场、贴近企业、中试规模、成线联动”的要求,重点建设了现代工程教育训练中心和都市工业品制造可视化训练中心综合平台;拓展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了150个校外骨干实习基地和13个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室,采取系列举措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取得新的进展。与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化工与制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批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IT服务外包软件人才培养校外实习基地和与中石化上海石化校外实习基地获批为上海市属本科高校校外实习基地;“都市轻化工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轨道交通运行与安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先后列为国家级和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还分四批立项建设了13个校级示范性实习基地建设。

(五)深化探索两级教学管理,完善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健全了校、院(部)两级管理与运行机制,建立了由分管校长、分管教学院长领导的校级和院(部)二级教学督导队伍,形成了校、院(部)两级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规范了日常教学管理与教学建设。

深入开展本科专业评估工作,要求全校49个专业以专业规范依据,认真研究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要求,对照上海市专业评估的要求寻找差距,制定评估计划,落实发展举措。目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了上海市第一批专业选优评估试点,全校另有27个本科专业通过了专业达标评估。学校还在新建本科院校中率先引入独立第三方评价机构,持续开展毕业生培养质量调研,逐步完善了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结果和学生发展满意度为主要依据的教学自我评估制度。

二、“十三五”建设与发展目标

适应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国家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战略和上海市实施教育综合改革、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为契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应用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更加体现“本科水平、技术特长”的特征,促进本科教学质量实现结构、特色、成效的协调发展。

1、全日制本科生达到16500人。

2、本科专业总数控制在50个左右,其中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行业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专业20个以上。

3、提升课程的数量和质量,新增课程350门,实施过程化考核的课程达到500门。

4.培育建设各类教学团队,其中专业责任教师团队60个,核心课程教授团队300个。

5.完善与行业企业共建的校内外教学平台,建设300门校企合作课程、200项校企合作实验项目,60本应用型优秀教材。建设60个示范性校企联合培养工作室,在20个以上专业实施“双证融通”。

6、加快推进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完善国家、市、校三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体系建设。“三创”教育学生覆盖面达到70%。7.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制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专业质量标准。启动并完成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8.培育凝练教学成果奖,争取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以上,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以上。

三、建设任务

(一)优化专业布局结构,建设行业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 坚持把优化专业布局结构作为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坚持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战略,围绕“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以及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等重大战略,推进全校本科专业的深层次改造。

根据《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和《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30年)》的要求,加强应用型专业设置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的对接。在进一步厘清全校所有专业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建设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行业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以引领全校的专业建设,并在上海乃至全国应用型专业转型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使学校成为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二)坚持立德树人,创新与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高水平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按照“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工程相对接”的原则,实施以行业应用型人才素质与能力需求“反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双证融通”的培养方式,探索制定具有鲜明应用型特征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质量标准。

构建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知识能力与职业素养并重、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训互补、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互融”为特点的一体化培养体系。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标国际同类学校和专业,搭建以学生为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平台,形成行业专家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能充分反映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最新成果,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形成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长效运行机制

按照应用技术大学的内涵建设要求,做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动与产业、行业、企业开展紧密沟通与深度合作,将企业从单纯的实习基地扩展为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并完善校企理事会制度。特别是瞄准产业先进技术的创新与升级,与在行业中具有代表性和引领作用的企业、行业协会加强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真正实现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人才培养规格对接产业发展的需求。

依托学校产研合作和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基础,进一步推动产学合作。加大与行业、企业共建联合工程实践教育基地、人才培养工作室、职业资格能力培训中心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力度,依托“校企双百工程”,共同开发课程、实验和教材,特别是开设综合性、工程实践性、研究探索性实验,形成以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市级示范性校外实习基地为引领,以人才培养工作室、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基地、骨干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的多层次、多元化校企合作育人平台。

(四)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激励机制。

创建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质量标准,并加强对专业质量标准达成情况的监督评估,引入第三方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对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与反馈完善。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创建行业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各环节质量标准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教学工作两级管理体系,构建高效的教学管理服务和支持信息系统,完善教学工作考核指标体系。

以高等教育五位一体评估体系为指导,逐步建立健全以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结果和学生发展满意度为主要依据的教学自我评估制度,建立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完善本科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发布制度。深入实施市属高校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确保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本科教学,通过足够的师资队伍和完备的支持条件保证各类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并通过完善的内、外部质量保障机制进行持续改进。

四、建设举措

(一)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培育行业特色鲜明、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应用型特色专业。

根据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进一步明确专业建设的思路,继续厘清全校所有专业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对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紧密对接行业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专业大力支持、重点建设。充分发挥专业责任教授在专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加大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力度,组织调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和制定专业质量标准。

发挥招生制度改革与专业建设之间的联动作用,并引导办学资源向社会声誉好、服务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行业的专业汇集。重点培育20个以上行业特色鲜明、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应用型特色专业。参照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及国际等效专业认证标准,加强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建设,分批试点,以点带面,在专业认证方面取得突破。充分发挥学校理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特色和优势,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的新机制,培养行业企业所需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

(二)深化“贯通”试点,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立交桥”。组织各专业深入调研中、高职各阶段人才培养情况,校企共同研究确定“贯通”试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要求,探索建立中本、高本、本硕相互衔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大力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完善“双证融通”的培养机制,探索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融入课程考核,并以此为抓手深化校企合作,开展问题导向、项目驱动、案例教学等教学改革。加大各类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力度,在现有4个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的建设基础上,继续遴选申报4-6个市级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继续做好做实3个中-本贯通教育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拓展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贯通培养试点改革,探索应用型本科与专业硕士培养贯通模式,全面搭建现代职业教育贯通培养立交桥。

(三)落实核心课程教授制度,以课程群为单位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组织引导各专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充分调研,确定学生的主要行业面向和就业岗位群,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专业课程模块。根据不同行业及岗位群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需要,将岗位能力转化为专业能力,进而分解成能力要素和对应的知识点,构成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线,相互支撑、相互交融、层层递进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建设60个专业责任教授团队和300个核心课程教授团队,以此为抓手优化课程结构,增加课程资源的数量,提升课程的内涵质量。以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整合设计体现职业能力需求、由“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组成的课程群和由“核心技术+相关技术”组成的“技术包”,使之成为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基本单位,并能够通过积木式的灵活组合,以满足不同生源学生的成长需求。

充分利用学校多学科专业的教学资源,进一步打破专业及学院的“围墙”,重点加强跨学科的教学组织和跨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增加学生在不同专业中的选修课程空间,增加学生的跨专业技术复合型能力。进一步提高开设课程的数量和质量,新增专业课程300—500门,其中双语课程(全英语课程)70-100门。建立相应的课程管理和改进机制,整合提升已有课程内涵,不断引入业界最新技术及行业标准和规范,充实和改进课程内容。

深入改革课程评价制度,推广实施课程过程化考核。将教学过程评价与期中及期末考试有机结合,将课程评价分解到教学全过程,使学习评价从单一考试成绩的传统方式转变为“多个阶段、多种形式”的过程评价,形成一套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有利于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成效的课程评价制度和考核体系。

(四)加强通识教育,完善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完善学校通识教育中心建设,以“人文精神及明德修养、科学精神与技术创新、企业文化与职业素质三大模块”为核心,设立并建设人文课程研究与开发、科学课程研究与开发和企业文化课程研究与开发三个分中心。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把优秀传统文化与工程师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应用·前沿”教授研讨课建设,立项建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15门,新增优质通识教育课程80门,并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与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统筹通识教育活动、校内讲座、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公益志愿、社团建设等,探索建设具有鲜明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

(五)加强“三创”教育,将创新创业创意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三创”精神和能力为目标,以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为重点,多措并举开展“三创”教育。将创新创业创意(三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专业教育和“三创”教育有机结合。在研制专业质量标准中纳入对“三创”教育的要求,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意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构建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三创”教育课程体系。一方面,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通识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另一方面,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以学校“三创”教育中心为引领,以二级学院“三创”工作室、学生学科型社团为纽带,以教师激励计划为契机,为创新创业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发挥工程创新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试验田作用,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继续推进“院院有赛事,人人都参与”的学科技能竞赛和科技创新工作,扩大师生交流,将“三创”教育和活动的学生覆盖面提高到70%以上。

(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搭建产学研一体化的的校企协同育人平台

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的相融与互动,探索建立与之配套的组织机制、协同机制、保障机制以及运行管理模式。紧紧依托行业企业建立校、院两级教学工作委员会,完善校企联席会议制度,促进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鼓励和支持二级学院与相关行业企业联合组成工程教育教学团队,共同开展教学改革;鼓励和支持二级学院与相关行业企业建设校企人才培养工作室,共同培养人才,共同解决技术难题;鼓励和支持二级学院与相关行业企业联合开展创新创业创意教育,创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校企合作为途径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继续推进校企合作课程、实验和教材建设,建成校企合作课程300门、校企合作实验200项和校企合作应用型教材60本。建设2-3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0-12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打造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习实训中心和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形成紧密对接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实际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推进跨学院、跨专业的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利用学科交叉和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七)完善内部质量标准和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建立以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的教学自我评估体系。

以“突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为指导,完善教学自我评估制度,重点考察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实施评估专业和专业认证,着力提升专业与产业结合程度、实验实习实训水平、“双师型”教师比例和质量等。建立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实施本科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发布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加强校院两级教学工作委员会的建设,充分发挥校内外专家对学校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指导作用,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完善教学工作两级考核指标体系,增强二级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引导二级学院将发展的关注点从单纯追求资源扩展转变到关注质量提高上。以实施市属高校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和绩效考核为契机,完善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将激励教师投入本科教学的各项制度措施常态化,建立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长效机制。

五、预期成效

(一)建成一批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对接的应用型专业 经过五年的建设,使我校专业布局与专业结构更为合理,专业体系与产业、行业的对接更加紧密,建成一批应用型特征鲜明、行业高度认可、达到国内同类高校先进教育水平的本科专业。

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达到16500人,本科专业数控制在50个左右,其中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行业特色鲜明的专业20个以上。应用型专业内涵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一批教学成果,争取获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生源质量稳步提升,首选志愿专业本科新生占比50%以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一次性毕业专业对口率平均达75%,社会各界对我校办学质量高度认可,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二)形成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质量标准和教学规范。以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为引领,研制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的专业培养方案,构建能与相关中高职专业与有效衔接的本科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标准和教学规范,并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积累试点专业建设的有效经验和实践成果,引领学校相关专业的改革建设,推动学校的多数专业以行业和岗位要求为导向培养人才。

(三)形成具有鲜明应用技术大学特色的教学管理及质量保障制度 形成一套更好地服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现“本科水平、技术特长”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实现校院两级教学工作权责关系更加明晰,两级管理体制下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内部运行机制更加完善,对二级学院的教学工作考核更加注重绩效因素。

以搭建现代职业教育立交桥为目标,改革现有的教学组织与运行模式,形成一套与“贯通”培养相配套的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机制;健全完善教学状态常态监测,形成富有成效的质量监控体系;完善课程管理与评价制度,探索建立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家长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评价制度;强化教学与学生管理的互动机制,支撑搭建师生交流平台的长效机制。

第四篇: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讨论文

摘要:在本文就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展开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阶段划分、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过程的整体规划、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层次划分、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希望这一系列论述能够为我国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较好实现带来一定帮助。

关键词: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较为长足的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就是这一发展的最直观体现。但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来说,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向来是其工作的难点所在,而为了最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正是本文就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展开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阶段划分

在本文就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展开的研究中,笔者将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划分为制订专业培养目标、规划并组织专业教学过程、专业教学评价和专业技能鉴定等三个阶段,希望这一人才培养阶段的划分能够为我国相关院校教学工作的更好展开带来一定启发。

1.制订专业培养目标

在制订专业培养目标这一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第一阶段中,其主要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培养目标的专业制定,可以说这一培养阶段主要是为了明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教学的方向与目的。对于应用型经济管理的专业教学来说,其本身属于较为复杂的人才培养与训练过程,这就使得一般高等院校想要真正较高质量的实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就必须保证自身拥有科学、完善的实践性教学计划,这一计划需要包括规划性、可实施性的教学指导文件,并能够实现教学内容的具体化与细分化,这样才能够较好的满足高等院校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2.规划并组织专业教学过程

在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为了保证第一阶段制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培养目标能够得到较好的执行。具体来说,在这一规划并组织专业教学过程阶段中,相关高等院校需要提供专业教师与教学条件,并依据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开展高质量的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相关教学,这一教学需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较好互动,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相关学生的职业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中,相关高职院校必须结合相关计划,制定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够真正达成第一阶段设置的教学目标。

3.专业教学评价和专业技能鉴定

在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教学评价和技能鉴定,其主要是为了验证上两个阶段的真实发挥效果。对于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来说,再好的计划与策略,也需要通过验证才能够确定其有效性,所以相关高等院校就必须建立完善、科学的教学效果考察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够较好的实现较高质量的教学评价;而在学生的专业技能鉴定中,相关院校可以采用专业岗位操作技能验证的方式,对学生在真实岗位中专业技能的发挥情况进行鉴定,这样自然就能够较好的实现这一阶段的任务要求,保证相关高等院校真正实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结合上文内容,我们对高等院校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阶段划分产生了较为直观的认知,而结合这一认知与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将在下文中对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进行详细论述,希望这一论述能够为相关高等院校带来一定启发。

1.教学过程整体设计

在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整体设计中,相关高等院校必须围绕培养目标,实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市场需求相结合,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得到经济管理专业知识针对性、应用性和超前性的支持。由于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两部分,所以笔者建议相关高等院校建立集中与分散结合、教学与实践结合的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循环教学培养模式,这一循环教学培养模式主要通过对学生开展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应用的循环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实现自身所学经济管理专业相关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自然就能够较好的保证这一教学的整体效果。

2.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除了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外,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也是这一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部分笔者建议相关高等院校采用浓缩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技能、身心教育并重的设计理念。具体来说,在浓缩理论教学这样设计理念的影响下,高等院校必须对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理论课程进行恰当而有效的压缩,这一压缩需要实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教学课程数量与课时数量的显著降低,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教训内容的重复;而在强化实践技能这一教学课程体系的的设计理念影响下,相关高等院校需要增加自身实践课程,并同时增加专业能力培养课程,这样才能够较好的保证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而在身心教育并重这一教学课程体系设计的设计理念影响下,高等院校必须将育人放到与教书并重的地位,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对于高等院校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学的教学质量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3.教学方式设计

在高等院校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设计中,笔者建议相关高等院校采用“方法训练、能力培养和科研指导”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设计理念,而根据这一设计理念,高等院校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教学就能够较好的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这自然也就将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具体来说,在方法训练这一理念下,高等院校需要通过不同手段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技能以及思维方法进行培养;而在能力培养理念下,高等院校需要设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发展能力;而在科研理念下,高等院校需要使学生接触经济管理专业相关的最前沿知识与技能,这样才能够较好的实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4.实践性教学设计

上文中笔者曾提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两部分,所以高等院校必须对这一教学的实践性教学部分进行较好的设计,这里笔者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将实践教学设计为专业技能初步应用、实践应用能力的深化、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等三个教学环节。(1)专业技能初步应用在专业技能初步应用这一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设计第一环节中,这一环节学生经济管理相关实践能力的提高,主要通过课本上的知识实现,而在对学生进行的专业技能教学中,相关高等院校需要实现从理论课程开始与从实际应用需求结合的教学形式。在从理论课程开始的专业技能教学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导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教学,而从实际应用需求开始的技能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基础的经济管理相关技能,这两方面教学的结合,就能够使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初步实现自身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自然就实现了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技能初步应用这一目标。(2)实践中应用能力的深化在高等院校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第二个环节中,这一环节需要实现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深化,而为了能够真正实现这一目标,相关高等院校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模拟实习、应用实习和综合实验。具体来说,相关高等院校在这一教学环节除了开展具体的主干课程教学外,还可以有目的的组织各类实验、实训、实习等教学活动,其中灵活结合实验教学平台开展的仿真实训教学能够在这一时期发挥较好的应用效果,这点需要相关高等院校予以重视。(3)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在高等院校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第三个环节中,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经济管理相关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使其能够满足社会中各类企业的需求。具体来说,在这一实践应用能力提高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中,高等院校需要将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的专业技能复合、拓展和创造性应用能力的培养上,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在毕业前掌握较为扎实的经济管理相关实践技能。具体来说,这一时期相关高等院校需要较高质量的开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网络信息安全”课程、“现代物流管理”课程、“案例分析”课程、“顾客关系管理”课程,通过这一系列实践相关的教学课程与具体的社会实践,学生就能够较好的掌握经济管理相关实践技能,而高等院校也就真正实现了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环节中高等院校采用感知认知、体验实践、应用创新的递进式实践能力培养过程,能够更好的完成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结论

在本文就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展开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阶段划分、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设计,结合这一论述我们能够了解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于相关高等院校的重要性,希望这一内容能够为相关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相关教学的更好展开带来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董萍.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0,01:20-22.[2]杨荣明.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池州学院学报,2009,04:121-125.[3]何京蓉,冉建宇,陈梅.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创新[A].华中师范大学.[4]焦健.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5]贾立锋.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与实现[D].河北师范大学,2014.[6]柳友荣.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1.

第五篇: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景教学

试析会展教育的实景教学法

国际经济贸系 邓志虹

我国高校会展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其教学方法成为该专业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尝试探讨改革会展教育的教学方法,分析和研究培养会展专业人才过程中运用实景教学法的具体操作方案。

一、实景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中国,会展专业是一门新学科,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副教授蓝星坦言在该校最初开设该专业之前,教育部学科目录里都没有这个专业1。1991 年,中央美术学院(现在的清华美术学院)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展示设计专业,为中国会展业培养了相当一批展示设计师;2004 年9 月,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会展专业的57 位学生,成为中国会展管理专业的第一批本科生。中国会展教育同国外相比, 晚了近30 年。但是, 中国会展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之快, 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教育部高教司财法处扬擎宇指出,截止到2007 年,由教育部备案开设本科类会展专业的教育院校23 所,其中21 所院校为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2 所院校有会展技术与艺术专业2。从提供会展教育的高校构成看, 目前大约80%的高校为职业技术学院, 招收专科学生;普通本科高校仅占20 %左右3。因此,加上高职类的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会展教育相关机构的数量非常可观。

但从目前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来看,会展人才培养效果并不理想,会展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遭遇寒流。据上海几家主要会展企业负责人介绍,企业一般不太愿意招聘刚刚毕业的会展专业学生,却乐于招用IT、机械、印刷、外语等专业的毕业生。究其原因,会展课程设置不科学,实践教学不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差。因此,如何全面提高学生质量,如何使会展毕业生能“学以致用”,适应职业需求,已成为会展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个人会展教学实际,谈谈实行实景教学法,作为会展教育改革的一种尝试。

二、实景教学方案研究

会展是指在特定的空间、时间内集体性物质或精神的交流或交易活动。狭义的会展包括展览业和会议业;广义的会展是通常包括会议、展览、奖励旅游、节事活动,它包括各种类型的大型会议、展览展销活动、体育竞技活动、大型文化活动、节庆仪式等。本文着重讨论展览业的实景教学法。

《中国会展教育摸着石头过河》,周春雨,《中国贸易报》2007年2月6日

《会展教育院校亟待实施从数量向质量转变战略》,季春红,《中国贸易报》2007年3月13日 3 《中国高等会展教育发展态势分析》,刘大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4 《会展毕业生期待走出就业困境》,蒋心和,《中国贸易报》2006年6月13日 会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展示性”。从展会策划、展品运输、展位设计、展台搭建都是一系列复杂而操作性较强的工作。因此,实操性教学成为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实景教学是会展教学必不可少的方法。这种教学法,能使学生增加“直接”体验,在体验中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热情,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景教学的方式有多种,我们认为主要是“实地参展” 和“模拟展厅”两种。下面仅就这两种方式的教学方案作如下初步设计。

(一)“实地参展”

“实地参展”,并不是组织学生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而是指组织学生先拟定自己身份参与展会,再利用课余时间参观实际展会,进行比较分析和学习。教师将自己的角色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学习顾问、教练与主持人”的方向转换,关注学生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发动、督导、帮助、控制和评价。

我们以在琶洲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广州国际汽车展为背景,进行具体设计:

1、拟定参展身份。将学生随机抽签分为若干项目小组,明确不同的任务和职责。例如,①招展项目组,主要建立车展目标参展商数据库、划分琶洲展馆的展区和展位的划分、制定招展价格的制定、制定招展方案、编制车展招展函、编制车展参展商手册、建立车展目标观众数据。②招商项目组,主要制定车展招商方案、编制车展观众邀请函。③参展商组,主要任务是报展、确定展台面积和位置、选择展品(参展汽车)、撰写主题创意与展台设计案、编写人员选派培训计划书、编写布展与撤展计划书。④专业观众组,主要是制定日程计划、弄清楚展览会的举办地点、有关线路、开放时间、天气状况、相关活动等。

各项目组长首先把本组的工作计划交给指导教师,然后组织项目成员进行市场调研、方案设计、方案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只是一个项目顾问,充分发挥了学生渴求专业知识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同时还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课堂演示。各项目组根据自己的职责,将小组的设计方案展示出来。如专业观众组把参观计划演示出来;参展商组同学把设计的展位布置方案展示出来。然后,由同学们对各项目组的设计方案展开充分讨论,提出修改、补充意见,并评选出优秀方案。这个过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还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3、实地参观。各项目组成员根据实地参观的情况,对比参观前小组所制定的方案,准备撰写调查报告。例如,参展商组可实际调查某一汽车厂商的展位布置情况、人员雇佣和培训情况(包括车模、接待人员、宣传人员、展台搭建人 2 员等)、现场活动安排情况(如观众调查问卷发放、表演活动等),将以上情况的具体信息收集起来,整理成文。

4、总结加工。实地参观后, 学生要将活动的心得体会写成小论文,并将活动过程的有关资料(包括所摄照片)加工整理,汇集成册。首先在校园内举办专题展览, 然后将文稿和照片投给相关报社。

这样,同学们有机会亲身感受展会期间的管理和服务,并进行展会实地调研活动,让学生在校学习理论之余,能够扩展实践知识;同时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同学们的课外知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

(二)“模拟展厅”

“模拟展厅”指的是在校园内构建虚拟展厅,即创建展览模拟实验室,使学生能置身于仿真环境中,直观地了解会展业的操作流程。

要构建展览模拟实验室,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的内容。硬件部分包括展览环境中通用的国际标准展位构件系统和用于展览各环节中的电脑设备,通常包括硬件要求、操作系统要求、网络配置要求等。

软件部分主要包括展览企业管理软件、展览中心管理软件、专业观众管理软件等,具体包括展览组织机构OA系统、观众跟踪管理、展位设计、网页设计、美术设计及其它相关标准办公软件。

在模拟实验室中,学生能够以展览企业工作人员、展览中心工作人员、参展商等不同身份参与到一次大型展会的运作中。

如果学生的身份是展览企业工作人员,其主要工作是:熟练运用企业管理软件,在招展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展商和观众制作大量特定样式的邀请函、并及时记录联系情况;熟练运用专业观众管理软件,在招商过程中,进行主题的策划,并根据展会项目对专业观众进行有效分类等。

如果学生的身份是展览中心工作人员,其主要工作是:熟练运用展览中心管理软件,进行制证信息管理、摄像管理、现场安全管理(如门禁信息管理)、信息统计分析(如为参会者提供现场撮合服务)等。

如果学生的身份是参展商,其重要工作是:收集有效的展会信息、及时报展、选定展位设计方案等。

并且,该实验室设置了教师的后台管理系统,教师可以监控学生活动,并可以给学生设置明确任务,根据其完成情况打分。

通过实验,培养会展专业学生进一步熟悉展览的立项、主题、招商、招展、预算和运营管理;能够对展览活动核心资源(如专业观众)进行管理;掌握展览营销与筹办的基本工作程序与展览营销和现场服务管理能力;学会使用展览营销管理工具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熟练应用展览信息化管理工具、制作展览专业广 3 告等能力。也为学生将来从事会展相关企业工作打下基础,使其刚参加工作就能熟悉运用相关软件工作。

随着我国改革的日益深化和开放的不断扩大,会展行业亟需大批该行业应用型“银领”人才。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亟待研究的课题。针对会展行业的现状和专业教育的特点,本文从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期望在会展专业教学中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关系,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改革力度,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和实景教学的综合实训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国会展教育摸着石头过河》,周春雨,《中国贸易报》2007年2月6日

2、《会展教育院校亟待实施从数量向质量转变战略》,季春红,《中国贸易报》2007年3月13日

3、《中国高等会展教育发展态势分析》,刘大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4、《会展毕业生期待走出就业困境》,蒋心和,《中国贸易报》2006年6月13日

5、《会展概论》,张红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会展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赵法忠,《国际商报》2005年8月24日

7、《借鉴德国经验 提高广西高校会展人才培养水平》,钟颖,《东南亚纵横》2005年第10期

下载会展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会展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摘要:以大理大学信息安全专业为案例,对地方院校信息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思考和探索。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及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南开大学会展人才培养

    南开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会展管理系是南开大学泰达学院下属本科系部。为突出办学特色,南开会展在课程设置时秉持了“深基础,广涉猎;重实践,国际化”的12字方针。深......

    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索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卓越计划”背景下,淮海工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总思路以及师资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思路,并提出本专业......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摘要: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如何推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是各大高校应当重视和考虑的关键问题。本文从我国高校财务管理课程......

    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引言交通工程学科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引进我国以来[1],呈现迅速发展态势,目前全国已有近100所高校开设了交通工程专业[2]。但由于学科发展历史较短,交通工程又属于多学科交叉的......

    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训营

    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训营 ------正在热招中!„„ 目前面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面对这种情况,就业者要转变思路,加强自己各种技能的培养,力争为自己寻找......

    平面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论文

    [内容摘要]校企合作搭建实践基地平台,开展“教、学、实践”综合教学模式,既能不断提高教师和实习教练队伍的整体素质,确保实践性教学质量,又有助于学生获得实践设计经验,较快提高......

    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智能制造是多种先进制造系统和模式的结合体。本文针对机械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问题,通过对智能制造的技术特征和关键技术分析,提出了在智能制造背景下机械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