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山记》导学案分析
《黄山记》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独特的结构。
2.理清描写的思路,体会描写的形象性及描写的细腻。3.了解对比的手法及作用。【学习重难点】
理清描写的思路,体会描写的形象性及描写的细腻。【学法指导】
自主阅读、问题探讨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见课文注释① 2.精读全文一至二遍,注音、注释:(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悭()吝
菡()萏()
氤()氲()苔藓(天蝎()星
瓘()糗()
褶()皱((2)注释:
氤氲:
诡奇:
3.给全文的四个部分分别加上小标题(要求:准确、简洁)。
二、课堂学习与研讨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本部分第二自然段依次写到了哪些景物?))
2.本部分的描述有何作用?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本部分写古人登山,依次写到哪些时代的哪些人物?
2.本部分主要突出黄山的什么特点?
3.本文是一篇游记,第二部分写古人登山的历史是否多余?为什么?
(三)学习第三部分:
1.本部分如何表现古人登黄山的惊险?
2.本部分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采用这一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3.找出本部分中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段落,并说说其作用。
(四)学习第四部分:
1.将本部分第一自然段划分为两个层次(在课文中进行)。2.第一层写景主要突出什么特点?
3.从下面这个句子看,四座山峰在云雾中的情况各不相同,请指出它们的差异。句子:朱砂峰被吞没,桃花峰到了波涛底,耕云峰成了一座小岛,鳌鱼峰游泳在雪浪花间。
4.找出第一层中使用比喻、比拟修辞手法的句子各二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5.理清第二层中作者的行踪(依次列出经过的主要地点)。6.理解下列句子;
①笙管齐鸣,山呼谷应。风急了。西海门前,雪浪滔滔。而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码头上装卸着一包包柔软的贷物。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多,浪这样险恶,准可以撞碎我的帆桅,打翻我的船。
A.“笙管齐鸣”指什么声音? B.“雪浪”指什么? C.“暗礁”指什么?
②下列三个句子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就其中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A.妙极!妙极了!B.摄身光!摄身光!
C.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
(五)本文在结构和表达方面有何特色?
(六)描写一个景物片断。(要求:
1、生动形象、细腻;
2、300字左右;
3、写在小作文本上。)
【达标检测】
一、基础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迸发(bèng)不掘不挠(ráo)怆然(chuàng)婀娜多姿(ē)B.跻身(jī)岿然不动(kuī)女娲(wō)
谆谆教导(zhūn)C.恫吓(xià)病入膏肓(huāng)浣衣(huàn)
神情尴尬(gà)D.粗糙(cāo)徘徊观望(huái)糟粕(pò)
锲而不舍(qiè)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k 前湖,是南昌钓鱼爱好者的乐园。她位于南昌市的西南面。湖面浩浩荡荡,湖岩逶迤。清晨薄雾冥冥,远景虚无缥缈,仙境一般;晚霞向湖面撒下闪闪的金泊,整个前湖就会被耀眼的金泊覆盖着,既美丽又壮观,真是巧夺天工。平时,线柳摇曳舞轻姿,微风拍岸鼓涛声;山峦注目、沙滩憨笑,鱼鹰欢歌、虫鸟争鸣,真是一个“宠辱皆忘”的好钓点,要是你有兴趣夜钓,那更是别具洞天、另番情趣,只要你忙得过来,十根、八根鱼竿任你施展。
A.浩浩荡荡
B.虚无缥缈
C.巧夺天工 D.别具洞天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金乌炭雕工艺精湛,采用纯天然颜料着色,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还能吸附有毒有害气体,是一种环保艺术品。
B.该县认真实施“村村通”这一全省规划的八件实事之一,到10月底,在全地区率先解决了农村百姓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
C.中俄两国元首在致辞中一致表示,要以举办“国家年”为契机,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深化两国各领域的交流合作。
D.听说博士村官潘汪聪要给大家讲农技课,大家兴致很高,还没到时间,村委会会议室就挤满了很多村民来听课,场面好不热闹。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铁路客车动车组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列车防火系统也很先进,重要设施都附有防火装置。
①并与地面通讯,实现地面对列车的监控②能实现对动车组各个系统的控制③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动车组即可自动减速或停车④同时对系统进行监视和故障诊断⑤无需人为干预
A.②①⑤④③
B.②④①③⑤ C.⑤④③②①
D.⑤④①③②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它选中皖南山区。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末多花冈岩的山峰。它巧妙地搭配了其中三十六大峰和三十六小峰。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这些朱砂的,丹红的,紫霭色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这样布置后,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彩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云海五座,如五大洋,汹涌澎湃。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或露顶巅,沉浮其中。然后,大自然又毫不悭吝地赐予几千种植物。它处处散下了天女花和高山杜鹃。它还特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树种,播在险要处。黄山松铁骨冰肌;异萝松天下罕见。这样,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缥缈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的景。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一道温泉,能治百病。各种走兽之外,又有各种飞禽。神奇的音乐鸟能唱出八个乐音。希世的灵芝草,有珊瑚似的肉芝。作为最高的效果,它格外赏赐了只属于幸福的少数人的,极罕见的摄身光。这种光最神奇不过。它有彩色光晕如镜框,中间一明镜可显见人形。三个人并立峰上,各自从峰前摄身光中看见自己的面容身影。
这样,大自然布置完毕,显然满意了,因此它在自己的这件艺术品上,最后三下两下,将那些可以让人从人间通入胜境去的通道全部切断,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它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它封山了。
5.这几段文字描写的是黄山胜景概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结合文意,概括出黄山自然景观的主要特点。
7.在作者看来自然是有生命力的,那么,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呢?谈谈你的看法。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山阴路上
一条修长的石路,右面尽是田亩,左面是一条清澈的小河。隔河是个村庄,村庄的背后是一联青翠的山冈。这条石路,原来就是所谓“山阴路上,应接不暇”的山阴路。诚然,“青的山,绿的水,花花世界”。我们在路上行时,望了东又要望西,苦了一双眼睛。路上行人很少,有时除了农夫自城中归来,简直没有别的人影了。我们正爱那清冷,一月里总来这道上散步二三次。道上有个路亭,我们每次走到路亭里,必定坐下来休息一会。路亭的左右墙上,常有人写上许多粗俗不通的文句,令人看了发笑。我们穿过路亭,再往前走,来到一座石桥边,就坐在桥栏上望四周的野景。
桥下的河水,清洁可鉴。它那喃喃的流动声,似在低诉那宇宙的永久秘密。下午,一片斜晖,映照河面,有如将河水镀了一层黄金。一群白鸭聚成三角形,最魁梧的一头做向导,最后的是一排瘦瘠的,在那镀金的水波上向前游去,向前游去。河水被鸭子分成二路,无数软弱的波纹向左右展开,展开,展开,展到河边的小草里,展到河边的石子上,展到河边的泥里……
我们在桥栏上这样注视着河水的流动,心中便充满了一种喜悦。但是这种喜悦,只有唇上的微笑,轻匀的呼吸,与和善的目光,才能表现得出。我还记得那一天,我和他两人,当时看了这幅天然的妙画,默然相视了一会,似乎我们的心灵已在一起,已互相了解,彼此的友谊,已无须用言语解释,——更何必用言语来解释呢?
远地的山冈,不似早春时候尽被白漫漫的云雾罩着了,巍然站在四围,闪出一种很散漫的青的薄光来。山腰里寥落的松柏也似乎看得清楚了。桥左边山的形式,又自不同,独立在那边,黄色里泛出青绿来。不过山上没有一株树木,似乎太单调了;山麓下却有无数的竹林和丛薮。
离桥头右端三四丈处,也有一座小山,只有三四丈高,山巅纵横四五丈,方方的有如一个露天的戏台,上面铺着短短的碧草。我们每登上这山顶,便如到了自由国土一般,将整日幽闭在胸间的游玩兴致尽情发泄出来,我们丝毫没有一点害羞,丝毫没有一点畏惧,我们尽我们的力量,唱起歌来,做起戏来。我们大笑,我们高叫。啊!多么活泼,多么快乐!几日来胸中郁积的烦闷都消尽了。玩得疲乏了,我们便在地上坐下来,卧下来,观看那青空里的白云。白云确有使人欣赏的价值,一团一团的如棉花,一卷一卷的如波涛,连山一般地拥在那儿,野兽一般地站在这边:万千状态,无奇不有。这一幅最神秘,最美丽,最复杂的画片,只有睁开我们的心灵的眼睛来,才能看出其间的意义和幽妙。
太阳落山了,它的分外红的强光,从树梢头喷射出来,将白云染成血色,将青山也染成血色。在这血色中,它渐渐向山后落下,忽而变成一个红球,浮在山腰里。这时它的光已不耀眼了,山也暗澹了,云也暗淡了,树也暗淡了——这红球原来是太阳的影子。
苍茫暮色里,有几点星火在那边闪动,这是城中电灯放光了,我们不得不匆匆回去。
8.作者本次游览对于景物的实际观察和描写分为哪几个层次?请加以概括。9.第三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0.本文作者在“山阴路上”情绪上有何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绪变化?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三、语言表达
11.以“溪”、“海”和“潭”为意象写段文字,要求表达某种感悟,至少用一种修辞方法,不超过60字。
12.在下面横线处,仿照前面画浪线的句子,各补写两个例子。
世界上,还有什么字眼比“青春”这两个字更动人,更富有魅力?青春是早晨的太阳,她容光焕发,灿烂而耀眼,驱逐着沉沉的阴郁;青春是,,;青春是一棵枝叶葳蕤的树,她用绿色光芒感染着所有生灵,使春天的景象常留在人间。
。青春是蓬蓬勃勃的生机,是不会泯灭的希望,是一往无前的勇敢,是生命中最辉煌的色彩。
【学习后记】
【美文“悦”读】
终南山幽趣记 周沙尘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人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
唐代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会运用“以不全求全”的艺术手法。你看,借大一座终南山,只用四十个字就勾画出了它那高大绵延的形貌。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海拔1700多米,去天甚是遥远,说它“近天都”乃是艺术夸张。诗人登上终南山,但见“白云”弥漫,眼前的景物全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白云浮游於眼前,人好似腾云驾雾一般。朝前走,白云似在有意躲闪,不敢正面相撞;回望,原已分身两边的云朵,又合拢来了,依然是茫茫云海。走出“白云”幽绝处,前面目之所及则是蒙蒙“青霭”,仿佛再走几步,就可触摸那“青霭”了,可惜!尽管不停地走,总是摸不着。
三联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眺,终南山从北到南广阔无垠,景物依稀可见,只用“分野中峰变”五字就写尽了。
那里富有的奇妙景观,如“高峰夜景留,深谷昼未明”;“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带雪复衔春”和“洞远皆通岳,川多更有神”等种种天生气色,—一写真写实是很难的。难就难在:“势奇看不定,景变写难真。”那么,要欣赏终南山的悠悠白云,青青烟霭,奇耸山峰,秀丽岩壑,以及同一时间内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的阳光等生动逼真的景观,诗人也好,画家也好,全无能为力,只有身历其境者,才能幸运地享受自然美!我们就是在诗家的启迪下,去寻访“阴晴众壑殊”所包含的奇妙的幽雅趣味。
终南山距西安市40多公里,自古就是旅游胜地。春天,我们结伴同游,先游中峰一带的玉泉洞、金华洞、日月岩等名胜古迹,观赏山间傍晚那抹在林梢上的“霁色”,目睹秀丽的山峰,宛如锦绣画屏,说它“列翠满长安”,真是写得十分准确。诗中有画,画面逼真,色彩鲜明,若非置身其中,何能有此感受呢!
以大台、文殊、清凉、灵应、舍身五小台得名的主峰南五台,山腰清泉翠竹,苍松荫郁,确有“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之感。据《关中通志》载:“今南山神秀之区,惟长安南五台为最。”为探虚实,我们沿蹬道直登峰顶,南望终南群峰,宛若翠屏环列,芙蓉插云;北望秦川,莽莽苍苍,壮丽河山,尽收眼底。五座山峰之间有大小庙宇四十多处,布局得体,建筑精巧,流连其间,遐思不已。大台顶峰原有建於隋代的圆光寺。现寺虽毁仅留遗址,但登临其上,确有“一览众山小”的意境,别具幽趣。最后我们游了翠华山。它也是终南山的主峰之一,又名太乙山。相传因汉武帝在这儿祭过太乙神而得名。山间有太乙谷,从谷口入山,约走5公里山道,就到了景观集中的大正峪村。村庄位於顶峰,要沿着村前怪石林立的十八盘盘旋而上。村旁有太乙池,面积约7公顷。相传唐天宝年间,山峰崩裂,堵塞山水,汇集成地,池水青绿如蓝,山影倒映水面,随着阳光反射角度不同而变化奇异。村东头有龙涎窝一景,溪流为瀑,奔泻作响。村东北有老君堂、金胜堂。
《黄山记》学案参考答案
一、自主学习
(1)qiān hàn
dàn
yīn
yūnxiǎn xiè
guàn qiǔ zhě zhòu(2)氤氲:形容云气浓郁。
诡奇:奇异。
3.①黄山概貌
②古人登黄山
③“我”登黄山
④山上览胜 学习新课
一、1.依次写到:云、雾、霞光、天女花、杜鹃、松、水、兽、禽、灵芝草、摄身光。
2.让读者先对黄山的景色有整体的了解。这一部分的概括写景是对第四部分具体写景的必要补充。有了第一部分的概括写景,就避免了只知树木,不知森林的缺陷。
二、1.①原始社会:黄帝
②唐代:李白③宋代:吴龙翰
④宋代之后:普门法师等五人
2.险峻。
3.(略)言之成理即可。
三、1.①通过写作者登山时所见的“在两大瀑布奔泻而下的光滑的峭壁上琢凿出来的”五百级罗汉级来表现。②通过引用方夜在《小游记》中表现登黄山之惊险的有关语句来表现。
2.①对比。
②作用:A、说明过去要观赏黄山很不容易,更突出了观赏黄山的可贵。B、过去不容易的,现在变得容易;过去只有极少数才能欣赏到的美景,现在多数人可以欣赏到。从而赞美了当今的时代。
3.本部分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作用:(略)
四、1.第一层:到“……等人骑乘,便可起飞”。2.特点:云雾时聚时散,景象瞬息万变。3.①朱砂峰:完全被云雾遮掩。②桃花峰:在云雾之下。③耕云峰:露出峰尖。
④鳌鱼峰:露出上部,四周的波状云雾在涌动。4.(略)
5.宾馆→左数峰 →飞来峰 →海外五峰→ 炼丹峰→ 观察台 6.①A.指大风吹万物发出的声音。B.指白色的波状的云。C.指白云遮掩住的山峰。②修辞手法:反复。
表达效果:“摄身光!”这一句子连用两次,表达了作者见到摄身光之时的极度的喜悦。如果只用一次,表现出来的喜悦程度就要弱一些。
五、1.独特的结构。一般的游记,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描写一路所见之景。而本文却不同。除了写所写所见之景,还写黄山概貌:除了叙述自己登山,还叙述古人登山;叙自己登山过程时,又几乎没有写景。采用这样的结构,不仅新颖,而且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2.描写生动形象、细腻。3.对比手法。六(略)达标检测
1.D
解析:A项,不掘不挠(náo);B项,女娲(wā);C项,恫吓(hè)。2.C(“巧夺天工”是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也形容技艺十分巧妙。这里用来形容湖面景色的美丽壮观,使用范围不当。)
3.C 解析:A项,“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不搭配,应改为“给人以……的艺术享受”。B项,“认真实施……八件实事之一”不搭配。D项,“村委会会议室就挤满了很多村民来听课”语序不当,可改为“村委会会议室就挤满了来听课的很多村民”。
4.B 解析:B项排列法与前后衔接连贯,语意畅通。“能实现对动车组各个系统的控制”“同时对系统进行监视和故障诊断”“并与地面通讯,实现地面对列车的监控”,紧承首句中的“先进”,“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动车组即可自动减速或停车”“无需人为干预”是对突发情况的应对。
5.主要是运用比拟的表现手法。好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叙述了大自然是如何“创造”和“安排”黄山胜景的;二是语言文采飞扬,富有诗情画意,读来一点也不会觉得平板、枯燥。
6.一方面,黄山“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彩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景色奇异;另一方面,“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入胜境去的通道全部切断,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足见黄山之险峻。
7.自然是有生命力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应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分子,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8.①山路周围的景色②在桥上所见的近景(俯视)③桥上所见的远景(平视和仰视)④太阳落山的情景。
9.反复和排比。“展开”的反复连用,强调的是一种动感,让人似乎看到了“无数软弱的波纹”一层一层的扩展开来;而“展到”一词开头的排比句,由小草到石子到泥里,层层铺开,逐渐扩大,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层次清楚,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
10.从全文看,作者先是在山路道上获得了心灵上的宁静、自由、轻松,作者因此心生“喜悦”。然而,从文中“镇日幽闭”“不得不匆匆回去”等词句,我们可隐约感受到作者对生活中的喧嚣、烦闷、压抑的苦恼,以及作者想要摆脱这些苦恼的愿望,纵情山水显然无法真正排遣心中的苦闷,这也是现代人真实生活的写照。
11.答案示例:①小溪唱着歌从山涧走出来,潭水在门口迎着它,它们说着笑着,来到大海门口,面对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傻眼了:这样多的水啊。②人生不过是为了尽力展示生命独特的美丽,如同一条山间小溪,可以越过高山投身辽阔的大海,也可以随遇而安,化成一汪碧绿的清潭。
12.答案示例:一只高飞在天的鸟,她羽翼美丽,轻盈而矫健,憧憬着美好的未来/青春是一支余韵不绝的歌,她用浪漫的音符拨动每一个人的心弦,使人间的笑容永驻天地。
第二篇:《飞红滴翠记黄山》感悟生活式导学案
《飞红滴翠记黄山》自主感悟生活品牌教案
安徽省庐江县长岗中学
教学目标:
1、对应生活学习理解生字生词和含义丰富的重要语句。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黄山景色雄奇壮丽的情景,认识黄山独特的美,认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懂得珍惜和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学习作者观赏名胜的方法,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3、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4、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文章口语化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课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1分钟)
1、导入新课。先请同学把收集到的有关黄山的诗句或传说在班上交流。然后,老师说:同学们,安徽的黄山名扬天下,自古就有“五
张为民 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很多同学没见过黄山,这不要紧,我们可以学习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来神游黄山,这比亲身到黄山游览还免除了劳累或疲劳之苦。
2、本堂课的学习目标:(1分钟)
多媒体展示本堂课目标(内容见教学目标)。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生活。多媒体显示下列内容。(2分钟)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生活,注意节奏和停顿。
2、出示小黑板或多媒体展示生字生词,自学自读2分钟,对应生活再现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对照解释换一种方式表达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词。
3、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自主探究“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反映的生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准备交流。
4、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自主探究“课文怎样反映生活”的问题,理解课文写作。
三、学生自读、自主感悟生活,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多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读课文、自读注释、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感悟生活、质疑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准备对话交流,但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就不交流了,提供材料(材料附后)让学生自读一下就行,不要不放心学生。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30分钟)
1、检查朗读,学习朗读。先品听朗读录音,后指名学生朗读指定段落,并点评指导。
2、交流学习生字生词,对应生活理解生字生词。
1)多媒体显示下列生字,指名学生读准生字,并纠正错误读音。瑰(guī)宝
崛(jué)起
壑(hè)
苍穹(qióng)旭(xù)日
阴晦(huì)
2)、多媒体显示生词和解释,让学生对照解释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配合动作表情说说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检查学生理解词语情况。瑰宝:特别珍贵的东西。壑:山沟。
苍穹:天空也说穹苍。
心往神驰: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也说心驰神往。崛起:(山峰等突起)。阴晦:阴暗,昏暗。旭日:刚出来的太阳。
喷薄:形容水涌起或太阳上升的样子
3共同感悟生活,解决“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的生活,说说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同时老师追问。学生发言和老师追问略。师生对话,思想交锋后,根据预设要点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内容要点)
课文反映黄山雄奇瑰丽的全景,反映黄山的形成过程,反映黄山 奇峰险峻、怪石灵异、古松挺拔、云海柔幻和日出壮观的奇丽景色,反映黄山独特的美。为了促进学生思考,追问:黄山“四绝”是什么?共同探究,大家发言略。
4、共同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发动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进行交流。学生发言,老师追问,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
课文全面地多角度地反映黄山壮丽的景色。本文是电视解说词。电视解说一般都是随着电视镜头的变化而变化,一般不需交代游踪,不需交代时间,省去作者的感受;而游记必须交代游踪,交代时间,还要写出旅游的感受。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符合电视解说的特点。另外,黄山很大,它的景点很多,旅游一天观赏不完,电视风光片却可以一下子看完,且没有旅途劳顿,电视风光片能满足人们一下子饱览黄山的全部景色的愿望。因此,作者挥洒自如,多幅画面组接连缀,配合电视风光片,从各个方面反映黄山的景色,满足人们观赏的需要。课文虽然多角度反映黄山的景色,但也有一定的顺序,不是随意排列。本文在整体组合上,设置了三条线索:其一是时间线,从古至今,开头从徐霞客的话谈至黄山的地质形成史,再到黄山现貌;其二是空间线,从上山到出山,历群峰,或观黄山种种景物,或体验黄山生活;其三是逻辑分类线,如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云海、日出和温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对独立。这些线索并非贯串全篇,如黄山的历史状况只是开头提一下,接下去就讲黄山现貌,而不是去讲黄山的开发史;再如空间线,也是若隐若现,并不 是游人旅游路线的再现。正是由于作者的精心组合,虽然所写到的内容相当复杂,但是阅读起来并不困难。追问:解说词和游记有什么不同之处?师生对话,思想交锋后,根据预设要点统一认识略。
5、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文章口语化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抄写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
3、课外阅读柯蓝作品一篇,做好笔记,准备交流。
附(让学生看看,不必讲解): 1.作者简介
柯蓝(1920一)原名唐一正,湖南长沙人。他曾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1937年参加八路军,次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在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毕业后任记者,编辑。全国解放后,从事专业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著有《早霞短笛》《果园集》《拾到的纪念册》等散文诗集。柯蓝先生的文学作品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在海外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他的名字与事迹被收入《苏联大百科全书》,中国现代文学馆也为他及夫人文秋开设了《柯蓝文秋文库》,永久保存其著作及原稿。
他撰写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用章回体描述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洋铁桶的故事》,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肯定和推荐。
我国文坛泰斗茅盾先生亲自在香港著文推荐他所写的惟一一部反映延安大生产运动的中篇小说《红旗呼啦啦飘》。
他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铁窗烈火》获首届电影百花奖,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赞扬。根据他写的散文《深谷回声》改编而成的电影《黄土地》荣获28项国际大奖。
他的《早霞短笛》散文诗专集,为五十年代的青年争相传抄,影响了那一代人的人生价值取向。
本文是一篇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旅游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它有别于一般的游记,因为它是借助于电视镜头展示画面来介绍自然风光的,使用了现代影视的表现手法,所以,第一,它能自由地变换角度来表现出,或环景、全景,或中近景、特写,或俯视,或仰视,或平视;第二,它要配合画面,要着眼于解释画面,讲出画面中不为人注意或隐含的东西,不宜过分发挥;第三,它应该口语化,要使观众一听就懂。本文对于这三个特点体现得比较充分。
2.关于黄山 大约在二三亿年前,黄山所在的的地方是一片被称为“古扬子海”的汪洋。后来古扬子海不断缩小,随之露出的陆地被称作“江南古陆”。大约二亿年前,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古扬子海消失了,今天的黄山一带成了陆地。
到了1.43.亿年前,地下深处炽热的岩浆顺着在地壳运动中发生断裂的岩石之间的空隙向上升,并在距地面3至6公里处冷却下来,形成了花岗岩岩体,这就是孕育在地下的黄山胚胎。
距今五六万年前,开始了又一场大规模的地壳运动,终于使隐状的花岗岩岩体冲出地面,形成了今天的黄山布局。
当然了,那时的黄山并不像今天这样奇幻美丽,大自然用风、雨、雪、霜、流水等自然的力量把坚硬的花岗岩琢磨成玲珑剔透的模样。如果我们想象一下花岗岩岩体刚刚露出地面时平头平脑的模样,我们就会对大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赞叹不已。
第三篇:《登泰山记》导学案
《登泰山记》导学案
一、填空题 1.《登泰山记》选自_______,作者________,是______代_________派代表人物,他和_________、________被誉为“桐城三祖”。
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_______风雪,______齐河、长清,________泰山西北谷,__________长城之限,___________泰安。
3.“是月丁未”其中“丁未”是天干地支记时法,十天干分别是甲、乙、丙、丁、____、____、____、____壬、癸;十二地支分别是子、丑、寅、卯、____、____、____、____、申、酉、戌、亥。
4.“戊申晦”其中“晦”是指农历记年的______,农历称初一为“____”,称十五为“______”。
二、选择题
1.下列划横线词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汶(wân)水
济(jǐ)水
徂(cú)徕
B.绛(jiàng)皓
石罅(xià)
膝(qī)齐
C.若偻(lǚ)
少圜(yuán)摴蒱(chū pú)
D.须臾(yú)
山巅(diān)
姚鼐(nài)2.对下列划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京师乘风雪。
乘:冒着
B.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循:沿着
C.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流失
D.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几:几乎
3.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C.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4.选出与“明烛天南”中的“烛”用法相同的一项()
A.腰白玉之环
B.孔子师郯子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其阴,济水东流
5.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中谷绕泰山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C.稍见去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D.是日,观道中石刻
6.对下列句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多石,(山)少土
B.石苍黑色,(石)多平方,(石)少圜
C.(山)少杂树,(山)多松
D.(山)生石罅,(树)皆平顶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一道为“城”,外面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句中的“城郭”泛指城墙。
C.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一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流派。
8.对泰山日出这段文字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先从日出前的风、雪、云写起,与上文“苍山负雪”照应;“大风扬积雪击面”,这是日出前在寒山之顶的感受,十分真切。
B.作者抓住日出时色彩变化的这一特点,以鲜明的色彩勾勒出了日出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C.作者回头看西边山峰,是由高向低俯视,“絳皓驳色”,显示了“红装素裹,分外妖烧”的日出美景。
D.本段上文是泰山夕照图,本段是泰山日出图,前者着力指“静”状,后者有意给“动”态,动静相宜,相辅相成。
9.下列对各句中解说正确的一项()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再拜献大将军足下
┗至于誓天断发
A.两个“足下”意义相同,两个“至于”不同
B.两个“足下”意义不同,两个“至于”相同
C.两个“足下”意义不同,两个“至于”也不相同
D.两个“足下”意义相同,两个“至于”也相同
10.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例: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A.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语者
D.顾视无可置者
三、实词解释
泰山之阳 其阴 乘风雪 长城之限 遂至其巅 半山居雾 汶水西流
明烛天南 崖限当道者 至于泰安 当其南北分者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自京师乘风雪
越长城之限
道皆砌石为磴
郦道元所谓环水者 余始循以入 崖限当道者
道中迷雾冰滑
及既上 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稍见雪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彩 或曰 或得日或否
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
多平方 生石罅 世皆谓之天门云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四、翻译下列句子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3)稍见雪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4).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5)余始循以入
参考答案:
一、1.《惜抱轩诗文集》
姚鼐
清
桐城
方苞
刘大櫆
2.乘
历
穿
越
至于 ③戊 己 庚 辛
辰 巳 午 未
④三十 朔 望
二、1.B(膝xī)2.C(漫:磨灭)3.A(B项“至”是动词到达,“于”是介词,到;C项“下”指脚下,现多用于对朋友的敬称;D项“平方”并且呈方形,今常用为数学名词)4.A(名词作动词)5.D 6.D 7.D(“桐城”指籍贯)8.C 9.C10.B
登泰山记·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句中的加粗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日上,正赤如丹A.C.崖限当道者或得日,或否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其级七千有余B.D.其远古刻尽漫失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2.下列各句中的“阳”字,与其他各分句方向相反的一句是[
]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泰山之阳,汶水西流。C.阳谷皆入汶
D.我送舅氏,曰至渭阳
3.为句中加粗词选择正确义项[
] ①极天云一线异色
A.尽
B.尽力
C.至多
D.非常 ②绛皓驳色,而皆者偻
A.成分不纯
B.辨正是非 C.不允其议
D.颜色错杂 ③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A.不正
B.偏僻 C.冷僻
D.僻静
4.下列句中的加粗词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A.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 B.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C.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D.恐太后玉华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5.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公将鼓之
A.微风鼓浪
B.噌吰如钟鼓不绝
C.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D.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6.下列句中加粗的词,其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苍山负雪,明烛天南A.C.复遁西谷,遂至其颠洞烛其奸
道皆砌石为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B.D.道少半,越中岭其远古刻尽漫失
7.下列四句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不赂者以赂者丧
B.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C.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华之奉不若人也 D.回视日观以西峰
8.下面各句括号内所省略的词语错误的一项是[
] A.苍山负雪,(雪)明烛天南 B.余始循(之)以入 C.中谷绕(以)泰安城下
D.少杂树,多松,生(于)石罅
三、翻译
1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译:
12.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译:
参考答案
1.C 2.D 3.①A ②D ③B 4.A、C 5.C 6.C 7.A、C 8.C 9.姬传、梦谷、惜抱轩、桐城
10.登山路径、泰山的景色、时间、日出前、日出中、日出后
11.现在所经过的从中岭到山顶的那些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世上的人都称它们为天门。
12.太阳出来了,像丹砂一样赤红,下边有摇动着的红光承接,有人说:“这是东海呀!”
第四篇:《窃读记》导学案
《窃读记》导学案
刘镇中学九(3)班林彩萍
学习目标:
1、积累词汇和相关知识
2、抓住主要内容, 通过品味语言,感受作者读书的艰辛,理解并且学习主人公不怕困难、勤于读书的精神。
3、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方法写人记事。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学习重点:品味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感受作者在两次“窃读”过程中的不同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习难点:比较两次“窃读”不同的经历,体会“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的深刻含义。
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并把拼音注上去。
2、积累生词语:汗涔涔、众目睽睽、煞有介事、废寝忘食、全神贯注、若无其事
饥肠辘辘、尴尬、踉踉跄跄
3、作者作品简介:林海音(1918—2001),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生于日本大坂,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期,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1948年,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林海音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情感,《城南旧事》一书既是她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也是她最具影响的作品。林海音以她的成就、她的为人、她的号召力,成为联接大陆与台湾文学之间的桥梁、中国与世界文坛的桥梁。她的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她的一生荣获众多文学奖项,1998年“第三届世界华文作家大会”荣获“终身成就奖”。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窃”的原意是什么?“窃读”是什么意思?
2、题目《窃读记》可以连起来理解为„„
二、整体感知课文:文章围绕“窃读”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三、具体感知内容:
1、林海音童年时代有过不止一次偷偷去书店读书的经历。快速默读全文,请大家找一找林海音到底慢慢积累了哪些行之有效的“窃读”技巧和方法呢?试着用简洁的语句分别概括出来。
2、我们已经了解作者在一次次的“窃读”过程中积累了如此丰富而有效的方法,那作者是不是每次“窃读”后都能全身而退呢?
3、请同学们先快速阅读书店受辱相关段落,划出相关关键词句着重品味,体会书店老板形象以及作者从走进书店到离开书店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4、这次书店受辱带给童年的作者什么感受和影响呢?
四、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这次令作者刻骨铭心的屈辱的“窃读”经历,给作者幼小的心灵带来如此巨大的创伤,自卑感、对人类的仇恨、悲愤一股脑儿地涌上心头。在这样的心境下,作者为什么最后还提到“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呢?这和作者先前的感受似乎矛盾了啊?为什么呢?
2、、作者后来又有一次什么样的窃读经历呢,请大家试着给它取个小标题吧。
3、经过前次令人难堪的“窃读”经历,“我不再去书店,许多次我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那后来林海音为什么又去书店“窃读”了呢?是什么驱使作者这么做的呢?
4、思考:请大家拿起手中的笔,学习老师第一次分析“窃读”经历时的示范,圈圈划划,感受作者第二次“窃读”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5、与第一次相比,这次的“窃读”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6、这次的“窃读”使作者感悟到了什么呢?
7、怎样理解“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五、总结全文主旨: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读其中的重要段落语句),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1)同桌之间分别请给对方听,听一听有没有读出情感。(2)大家齐读重要段落。(3)听范读
二、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1、重点赏析对以下句子的理解。
①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②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③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④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2、结合上下文,体会划线词语的传神之处。
①直到好大功夫,才过来一位店员,我赶忙合起书来递给他看,煞有介事地问他价钱。
②有时我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与他同来的小妹妹或者女儿。
③我慌忙把眼睛送上书架,装作没看见。
三、拓展延伸:
学完了这篇课文(二选一)
(1)你们想对我们的作者林海音说点什么吗?
(2)你们想对将这篇小说选入我们教材的编者说些什么吗?
四、自结:
学习本课时你有什么收获?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篇:窃读记导学案
1、窃读记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学习准备】
组织学生课前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生字卡片;媒体资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讲述,引发兴趣
孩子们,书籍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吃上一顿美味佳肴。读书能使人奋进,使人进步,读书也是一个人生命的需要。有这样的一个小女孩,非常喜欢读书,竟然去“窃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窃读记》。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介绍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2、自由读文,解题。
师:读完课文后,你是怎么理解“窃读”这个词呢?窃是什么意思,记又是什么意思?
3、体会有关词语的含义:
适宜:适合,相宜。文中指在书店人多、无人注意到“我”的这种环境与“我”只读不买的“窃读”行为相适合。
知趣: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这里指知道常常这样只读不买是惹人讨厌的。每当感觉到书店里店员态度变化时,“我”就会放下书离开。
饥肠辘辘:饥饿得肚子发出肠鸣音。
依依不舍:留恋,不忍分离。
4、再次浏览课文,想想课文题目窃读可以换成一个怎样的词语,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作者的心情又有什么样的变化?(同桌合作交流)
5、反馈交流结果。
三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习一篇课文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读懂意思,读出味道。下面,就让我们反复地读一读吧!
2、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确,句子是否读通顺。
3、回答问题。(课件出示)
四、总结,作业布置
总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本课的生字新词,同时也知道了窃读并不是偷书读,而是作者偷偷地去书店读自己喜欢的书,从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喜欢读书的特点,最后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精彩的问题,下节课我们再来一起解决,再次去感受作者对读书的渴望。
作业:抄写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练习册1.2.3题。
第二课时
一 援引思考,导入新课
听写生字,导入新课。
上节课,孩子们不但课文读得好,生字学得也不错。课文中的作者想读书的心情是如此急切,进书店找到书后,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描述,去体会被作者视为“窃读”的滋味吧。
二 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大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我是怎样窃读的,用“_____”线勾出。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找出动词,说说体会。
2、出示第四自然段,品味感受。
3、出示第七自然段。品味感受
4、全班齐读这句话: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谈谈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为什么“快乐”之后又“惧怕”?
你在生活中有过这种感受吗?不妨让大家分享一下。
(课件出示,教师点拨这句话的含义)
5、观看插图,深悟“窃读”。
6、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
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
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三 课文小结
本文语言朴实而又生动感人,特别是文中的动作和心理描写尤为传神,充分表达了对读书的酷爱。出示名人名言,学生摘抄。
四 作业
1、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制作成文化走廊板。
2、参考父母的意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新学期的读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