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复习——离别诗

时间:2019-05-15 05:29: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复习——离别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复习——离别诗》。

第一篇: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复习——离别诗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复习——离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唐人好诗,宋人好词,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而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是盛唐送别诗的特色。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教学要求

1、把握离别诗风格各异的情感,体会诗歌韵律美。

2、引导学生探究、理解、鉴赏“离别”意象,解读“离别”的意蕴。

3、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从分析意象入手,引导学生体会离别诗的写法,从而学习鉴赏离别诗。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欣赏的方法,把握意象,再现意境,品味意蕴,训练学生解题能力。

【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

1、送别地点:长亭、谢亭、灞陵亭、客舍、西楼、南浦、歧路旁、津渡口、或都门外。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于是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屈原 "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2、时间: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3、季节: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还有柳永的“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词中惯用的意象。

4、典型意象:酒、斑马、晚风、古道、芳(春)草、弱柳、杨柳、杨花或柳絮、残笛、寒蝉、烟波、水、浮云。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折柳是送别的习俗。无边的芳草恰可比喻远行人的满怀愁绪。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以水(连绵不断)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内容及主题倾向】:

第一,直接抒写依依惜别之情意。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都是对友情的咏唱。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倘若诗人在现实生活中遭逢坎壈,其送别诗还可以裹挟着个人的身世之感。“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这是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亲友,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注意送别背景。

第三,重在劝勉、鼓励、安慰友人。劝勉之中带有明显的“君子赠之以言”的倾向,如高适《别董大》中“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

第四,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往往把离别之情、劝慰之情和内心的希冀巧妙地融为一体。

【情感基调】:

1、写景之昏暗、寒冷、迷茫、凄清,表达凄婉感伤、悲伤痛苦、惆怅迷惘的感情。此类送别诗有着浓重的伤感情绪,缠绵悱恻,意极为凄悲。

2、运用优美的文字,勾画清新的意境,创设轻松的氛围,抒发无限眷恋、依依惜别的深情。对朋友的深切关怀与无限思念,此类送别诗给人情感上的审美感受。

3、一洗悲酸之态,吹响豪迈的号角,激情荡漾,健康高雅的格调。有开阔的诗境,爽朗的音调,体现高远的志趣和开阔的胸襟。【主要艺术手法】:

一、托物寓情:

1、《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水深比情深,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2、《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托劝酒表达对友人的情谊。)

二、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好多送别诗,表面上看犹如一幅幅秀美的风景画,没有什么情啊谊的。但仔细一品味,便可以从中体验到一股浓浓的、深沉的情愫。

1、《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三、运用富含哲理的至理名言,直抒胸臆。

1、“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二首》

四、虚实相生。

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对方途中所当经见的特定环境或所当体验的离别的孤独与惆怅。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纵观古代的送别诗,赠别也罢,留别也好,俱是由眼前景而触发心中情,是寓情于景、寓景于情,是真情的流露、心志的坦陈。【诗歌鉴赏练习·送别诗】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第1-2题。(6分)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1. 首联用哪些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图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参考答案: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用“青山”、“白水”点明送别地点,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 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艺术手法及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抓住诗句中的典型意象,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参考答案: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1. 第一、二句诗中,哪些意象是暗示送别内容的意象?(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详见讲义“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部分

参考答案:杨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渡头,送客之;罟师,船夫,桨,开桨即起程;临圻,交代所去之地

2. 第三句历来备受赞赏,请简要赏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参考答案:第三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奇特的想象),把相思之情比喻成春色,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诗人觉得自己心中无限的惜别之情,就像江南江北的春光,无处不在,伴随着友人归去。(生动形象1分,诗人情感1分,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无处不在”1分)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 之情。(2分)

【解析】第1题是体会诗人情感,这首诗前两句中,“十年曾一别”极言分别时间之久;“征路此相逢”是说就别后相见,由此可体会到诗人久别重逢时的愉悦心情。参考答案:(久别重逢的)惊喜。

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4分)

【解析】这是赏析诗句,要求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解答这题,要注意“景”和“情”的融合,同时“情”包含“与友人又别”和“对前途迷茫”两层情感。

参考答案: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①,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②树色催寒近,御苑③砧色④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①离歌:离别之歌。②关城:潼关、函谷关。③御苑:皇家的宫苑。④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 第一、二联中,哪两个意象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气氛特征?从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微霜”“鸿雁”两个意象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1分)从中表达了诗人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怀。(2分)

2. 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掌握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2、掌握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重点掌握描写和抒情)

3、掌握其他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渲染、用典、抑扬、联想、想象、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答题步骤:

步骤一:(用什么手法)步骤二:(写什么内容)步骤三:(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运用富含哲理的至理名言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1分)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或劝勉对方要珍惜时光。(2分)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面问题。(6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第二句中的“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首句一个“凉”字,生动地描绘了江风吹雨,雨入船中,使人感到阵阵凉意的江上环境,同时又写出了诗人与朋友分别时内心的凄凉,渲染了一种惜别的凄清气氛。

2、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对这种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香气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字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恐难成眠,即使诗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无法摆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第二篇:中考离别诗复习教案

中考离别诗欣赏专题复习课 赤城中学 蒋玉英 [教学目标]

复习初中教材中离别诗,引导和训练学生掌握离别诗鉴赏的答题方法及提高离别诗鉴赏的综合能力。[教学重难点]

引导和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理解离别诗歌内容和把握离别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悠悠三载情,挥手自兹去,三年的初中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请学生说说离别时的心情和情景,让学生进入离别的情境。面对离别,古代诗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和欣赏离别诗。

(二)诵离别诗名句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6、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三)欣赏离别诗

1、把握离别诗常用意象。

古人习俗:折柳送别、饮酒饯别、唱歌送别

2、把握离别诗常用思想情感。

(四)实地演练

1、展示台州2007中考题,指导学生鉴赏离别诗。

 赋得暮雨送李曹(唐)韦应物2007年台州中考试题 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注释】①海门:长江入海处,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在今江苏省海门县。②浦树:水 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边的树。③含滋:湿润,带着水 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气。④散丝:雨丝,这里比喻流泪。(1)全诗描写了暮雨中的哪些景物?(2分)楚江、帆、鸟、海门、浦树。(答对4个给满分)(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

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写出“对友人的无限深情” “离别的情感”得1分。)

译文:长江笼罩在细雨中,正是建业寺晚钟敲响的时候。江水茫茫,船在雨中行进得很吃力,天色昏暗,鸟儿也飞得很慢。海门遥远,无法看到,岸边的树,远远望去,带着水汽。怀着无限情意为你送行,泪水像雨丝一样沾湿衣襟。

2、(2008年温州中考题)

送友人 薛涛

水团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注释】①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 ▲ 的景象。(2分)苍凉(悲凉、凄清、凄凉)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忧伤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前两句写别浦晚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可知是秋季。“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这时节相送,当是格外难堪。诗人登山临水,一则见“水国蒹葭夜有霜”,一则见月照山前明如霜,这一派蒹葭与山色“共苍苍”的景象,令人凛然生寒。

人隔千里,自今夕始。“千里自今夕”一语,使人联想到李益“千里佳期一夕休”的名句,从而体会到诗人无限深情和遗憾。这里却加“谁言”二字,似乎要一反那遗憾之意,不欲作“从此无心爱良夜”的苦语。似乎意味着“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可以“隔千里兮共明月”,是一种慰勉的语调。这与前两句的隐含离伤构成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执着。

练功

运用优美语言,描绘一幅离别画面。教师总结:有一种感情“失去才知道珍贵”,这就是离别之情。离情中有朋友的依依不舍,也有朋友的美丽祝福和美丽。离别意味着伤感,老师今天要告诉你们这离别也是一种美的,伤感同样也美丽的。让我们坦然面对离别,更让我们为相约理想的学校而努力吧!

导语:第一组的同学告诉我们,离别是一种痛,痛得令人肝肠寸断,我想问一句,难道离别只有涟涟的泪水和无尽的哀伤吗?不。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诗人敢于跳出送别诗伤感的通套,他们的诗别开天地,或对美景加以赞扬或对友人寄以祝福,清新秀丽,为送别诗添上了明快积极的一笔!

多少人鲜活的生命历程构成了一部浩瀚的送别诗史。诗歌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却是诗歌的全部。当离人的眼泪化成钻石,当离别的悲歌化为永恒的乐章,让我们期待重逢在灿烂的季节!

中国是诗的国度。千百年来,诗坛上涌现出千百为杰出的诗人和不计其数的优秀作品。可以说唐诗是我国古典文化中最珍贵的瑰宝,而送别诗则以它独特的、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生活中几乎处处可见送别诗的倩影,因此,希望大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细细观察和体味。

附:教师导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分离与相聚切割又弥合着漫漫人生。从古到今,离别往往是最让人感慨万端的一件事。唐人离情诗中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内容各异,情感各异。有的缠绵悱恻,凄清感伤;有的清新乐观,洒脱放达

教师总结:当我们随凄清哀婉的送别而辗转伤怀时,当我们为清新明朗的送别而欢欣鼓舞时,当我们为离伤中渗出的身世之感际遇之悲而扼腕叹息时,我们已经走进了送别诗。只有走进送别诗,才能感受到诗歌美丽的文字中流淌出的悠长韵味;只有走进送别诗,才能感受到诗歌优美的词句中蕴含的深沉魅力。

附录

送友人 李白

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文:苍山翠岭横卧北城外,清澈的河水环绕东城流。此地一为别,你将如蓬草孤独行万里。游子的行踪似天上浮云,落日难留,纵有深深情谊。挥手告别,你我各奔东西。萧萧长呜,马匹也怨别离。表达了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是首送别诗,充满 诗情画意。首联工对,写 得别开生面。先写作别处 的山水:青山横亘外城之 北,白水环绕东城潺流。此两句以“青山”对“白 水”,“北郭”对“东城 ”。“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刻出 山之静态,“绕”字画出 水之动态。如此描摹,挥 洒自如,秀丽清新。中间 二联切题,写分手时的离 情别绪。前两句写对朋友 飘泊生涯的关切,落笔如 行云流水,舒畅自然。后 两句写依依惜别的心情,巧妙地以“浮云”、“落 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尾联更进一层,抒发难舍 难分的情绪。化用:《诗 经·小雅·车攻》“萧萧 马鸣”句,嵌入“班”字,写出马犹不愿离群,何况 人乎?烘出缱绻情谊,真 是鬼斧神工。诗写得新颖别致,丰 采殊异。色彩鲜艳,语言 流畅,情意宛转含蓄,自 然美与人情美水乳交融,别 是一番风味。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译文: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简析】: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简析】:这首诗令人千古传诵的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白了自己永远纯洁无瑕的心.译文:昨夜,秋雨绵绵洒向吴地江天,今晨,我在芙蓉楼送客面对孤独的楚山。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询问我的近况,请告诉他们我依然冰心一片,装在洁白的玉壶中。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春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无限眷恋和深沉祝愿。译文: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朋友要去哪里呢?

山水交汇处。

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好友离去。

如果你到江南赶上了春天

就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简析】: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赠王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1]烟花三月下扬州.[2] 孤帆远影碧空尽,[3]唯见长江天际流.[4]

意思是: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 直下到扬州去.:那只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简析】:这首送别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诗人的摹景写情,出语不凡,使人赞叹!第三四句既是写景,更是写情,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简析】:这是天宝十三年(754)冬作者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营中送别,大雪纷飞,这是一个很特异的环境.诗人以奇特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和对实景多层次的描绘,使人感到充满寒意而又感到春意盎然.一直送到不见人影,而雪地上的那一行马蹄印的情景深深地刻在读者心中.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王维的这首诗中由于写出了人们深情惜别的普遍感受,后来被编入乐府,成为离筵席上反复吟唱的歌曲《阳关三叠》。有评论者认为,这首诗中的“朝雨”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为什么这样说?

2.“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1.因为有“朝雨”,道路才显得洁净、清爽,客舍、杨柳也别具清新的风貌,从而构成了一幅清新明朗的图景。2.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境的细心体察,包含着一路珍重的殷勤祝福。(答出惜别之情和祝福之意即可)

(1)依依不舍的留念、离愁别恨,如直接书写离情别意的诗歌:李白《赠汪伦》《金陵酒肆留别》、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2)情深意长的勉励和赞颂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句重在对友人的劝勉)

(3)坦陈心志的告白 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阔胸怀和坚强性格。

学生总结: 教学后记:

1、针对学生的特点,我们发现,适当引导和指点后,整节课的难点便不在理解诗歌,而在于诵读诗歌。如果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对诗歌的理解会大有帮助。

2、努力做到将知识性与文学性有机结合起来而不顾此失彼,将是本课今后研究的重点。

必修课程是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保证,体现了学生发展的共性的一面;而选修课程则旨在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使学生获得个性的发展。因而,必修课具体,针对性强;选修课重拓展,探究性强。可以说,高中语文选修课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创新,发展多向思维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不同课型的特点和目标,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真正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第三篇:中考离别诗复习教案

中考离别诗欣赏专题复习课 赤城中学 蒋玉英 [教学目标]

复习初中教材中离别诗,引导和训练学生掌握离别诗鉴赏的答题方法及提高离别诗鉴赏的综合能力。[教学重难点]

引导和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理解离别诗歌内容和把握离别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悠悠三载情,挥手自兹去,三年的初中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请学生说说离别时的心情和情景,让学生进入离别的情境。面对离别,古代诗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和欣赏离别诗。

(二)诵离别诗名句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6、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三)欣赏离别诗

1、把握离别诗常用意象。

古人习俗:折柳送别、饮酒饯别、唱歌送别

2、把握离别诗常用思想情感。

(四)实地演练

1、(2008年温州中考题)

送友人

薛涛

水团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注释】①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

▲的景象。(2分)苍凉(悲凉、凄清、凄凉)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忧伤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前两句写别浦晚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可知是秋季。“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这时节相送,当是格外难堪。诗人登山临水,一则见“水国蒹葭夜有霜”,一则见月照山前明如霜,这一派蒹葭与山色“共苍苍”的景象,令人凛然生寒。

人隔千里,自今夕始。“千里自今夕”一语,使人联想到李益“千里佳期一夕休”的名句,从而体会到诗人无限深情和遗憾。这里却加“谁言”二字,似乎要一反那遗憾之意,不欲作“从此无心爱良夜”的苦语。似乎意味着“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可以“隔千里兮共明月”,是一种慰勉的语调。这与前两句的隐含离伤构成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执着。

练功

运用优美语言,描绘一幅离别画面。

教师总结:有一种感情“失去才知道珍贵”,这就是离别之情。离情中有朋友的依依不舍,也有朋友的美丽祝福和美丽。离别意味着伤感,老师今天要告诉你们这离别也是一种美的,伤感同样也美丽的。让我们坦然面对离别,更让我们为相约理想的学校而努力吧!

导语:第一组的同学告诉我们,离别是一种痛,痛得令人肝肠寸断,我想问一句,难道离别只有涟涟的泪水和无尽的哀伤吗?不。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诗人敢于跳出送别诗伤感的通套,他们的诗别开天地,或对美景加以赞扬或对友人寄以祝福,清新秀丽,为送别诗添上了明快积极的一笔!

多少人鲜活的生命历程构成了一部浩瀚的送别诗史。诗歌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却是诗歌的全部。当离人的眼泪化成钻石,当离别的悲歌化为永恒的乐章,让我们期待重逢在灿烂的季节!

中国是诗的国度。千百年来,诗坛上涌现出千百为杰出的诗人和不计其数的优秀作品。可以说唐诗是我国古典文化中最珍贵的瑰宝,而送别诗则以它独特的、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生活中几乎处处可见送别诗 的倩影,因此,希望大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细细观察和体味。

附:教师导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分离与相聚切割又弥合着漫漫人生。从古到今,离别往往是最让人感慨万端的一件事。唐人离情诗中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内容各异,情感各异。有的缠绵悱恻,凄清感伤;有的清新乐观,洒脱放达

教师总结:当我们随凄清哀婉的送别而辗转伤怀时,当我们为清新明朗的送别而欢欣鼓舞时,当我们为离伤中渗出的身世之感际遇之悲而扼腕叹息时,我们已经走进了送别诗。只有走进送别诗,才能感受到诗歌美丽的文字中流淌出的悠长韵味;只有走进送别诗,才能感受到诗歌优美的词句中蕴含的深沉魅力。

附录

送友人 李白

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文:苍山翠岭横卧北城外,清澈的河水环绕东城流。此地一为别,你将如蓬草孤独行万里。游子的行踪似天上浮云,落日难留,纵有深深情谊。挥手告别,你我各奔东西。萧萧长呜,马匹也怨别离。表达了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简析:这是首送别诗,充满 诗情画意。首联工对,写 得别开生面。先写作别处 的山水:青山横亘外城之 北,白水环绕东城潺流。此两句以“青山”对“白 水”,“北郭”对“东城 ”。“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刻出 山之静态,“绕”字画出 水之动态。如此描摹,挥 洒自如,秀丽清新。中间 二联切题,写分手时的离 情别绪。前两句写对朋友 飘泊生涯的关切,落笔如 行云流水,舒畅自然。后 两句写依依惜别的心情,巧妙地以“浮云”、“落 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尾联更进一层,抒发难舍 难分的情绪。化用:《诗 经·小雅·车攻》“萧萧 马鸣”句,嵌入“班”字,写出马犹不愿离群,何况 人乎?烘出缱绻情谊,真 是鬼斧神工。诗写得新颖别致,丰 采殊异。色彩鲜艳,语言 流畅,情意宛转含蓄,自 然美与人情美水乳交融,别是一番风味。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 蜡油才能滴干。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译文: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简析】: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简析】:这首诗令人千古传诵的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白了自己永远纯洁无瑕的心.译文:昨夜,秋雨绵绵洒向吴地江天,今晨,我在芙蓉楼送客面对孤独的楚山。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询问我的近况,请告诉他们我依然冰心一片,装在洁白的玉壶中。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春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无限眷恋和深沉祝愿。译文: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朋友要去哪里呢?

山水交汇处。

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好友离去。

如果你到江南赶上了春天

就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简析】: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赠王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1]烟花三月下扬州.[2] 孤帆远影碧空尽,[3]唯见长江天际流.[4]

意思是: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 直下到扬州去.:那只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简析】:这首送别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诗人的摹景写情,出语不凡,使人赞叹!第三四句既是写景,更是写情,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简析】:这是天宝十三年(754)冬作者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营中送别,大雪纷飞,这是一个很特异的环境.诗人以奇特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和对实景多层次的描绘,使人感到充满寒意而又感到春意盎然.一直送到不见人影,而雪地上的那一行马蹄印的情景深深地刻在读者心中.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第四篇: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专项复习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专项复习

一、复习提要

广州市中考考纲关于古诗词鉴赏有两大考试内容:

1、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

2、点评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无论是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还是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其前提都是“读懂”。因此,古诗词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题目,读懂题眼

如李白的《行路难》,其题眼为“难”,由此可推知作者是写人生路难行之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其题眼为“登”,由此可推知本诗当是写登高怀远、怀古伤今之情。

2、把握关键,了解诗意

如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把握这些关键句(联),也就是把握了诗歌最关键的内容。

3、体味炼字,理解情意

古诗词最讲究炼字,最擅长写景中之情和情中之景。如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前两句描摹了夜静更深、斜月映照、天宇寥廓、寒气袭人的月夜之景。后两句中的“偏”字透露出作者在料峭寒夜中敏感地捕捉到微弱的春之气息的惊喜;“暖”字一现即冲淡了逼人的寒意,天地间顿时掠过一丝温暖;“新”字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初听春之声那种新鲜、欢愉之感。

4、熟知意象,丰富联想

“意象”即寄情藏意的物象。如冰雪喻忠贞高洁,杨柳寓意离愁别绪,流水喻绵绵愁思,琴瑟寓切切情意,月亮喻乡思怀人,浮云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子规(杜鹃)寓哀怨悲凄之情……积累和熟知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阅读的过程中迅速把握意象,并联系意象的特定含义加以诠释,诗词的主旨即能呈现。

5、积累典故,随诗释义

如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如果不了解“遣冯唐”、“ 射天狼”这两个典故的意思,就无法理解作者渴望自己被朝廷重用,为国杀敌,希望能够建功立业的决心。因此,积累典故,对正确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是很有帮助的。

6、运用技巧,学会鉴赏

诗歌的艺术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常见的有: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学习和积累一些诗歌鉴赏常有的艺术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诗歌阅读鉴赏力,正确表达出我们的鉴赏感受。

二、知识归纳

1、内容归纳

七――九年级课内和课外古诗词篇目和内容分类(课内古诗词有30首,课外古诗词有11首是新课标的推荐篇目,共41篇)

内容 / 情感 题目 作者 朝代

送别诗,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劝勉友人乐观开朗的感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唐

离别之诗,抒发对家乡的思念。《渡荆门送别》 李白 唐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唐

别后对家人,对朋友的思念。《夜雨寄北》 李商隐 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唐 《水调歌头》 苏轼 宋 《武陵春》 李清照 宋 《望江南》 温庭筠 宋 《蒹 葭》 《诗经》 春秋 《无题》 李商隐 唐

表达思归之心,羁旅之愁。《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 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历史兴亡之感。《赤壁》 杜牧 唐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元

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石壕吏》 杜甫 唐 《春望》

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观刈麦》 白居易 唐 《泊秦淮》 杜牧 唐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闲适恬淡的心情。《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东晋 《饮酒(其五)》

《游山西村》 陆游 宋 《西江月》 辛弃疾 宋

表达忧国之思、报国之志、忧民之心。《过零丁洋》 文天祥 宋 《已亥杂诗》 龚自珍 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唐 《渔家傲》 范仲淹 宋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宋 《雁门太守行》 李贺 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宋 即景抒情 / 言志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宋 《望岳》 杜甫 唐 《使至塞上》 王维 唐 《观沧海》 曹操 三国

抒发对自身遭遇的感慨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唐 《行路难》 李白 唐 《相见欢》 李煜 唐

抒发对春天等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唐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

表现对年华已逝,好景不长的感伤。《浣溪沙》 晏殊 宋

对国事的关心,代父从军的叙事诗 《木兰诗》 《乐府民歌》 南北朝 表达对爱情、理想的追求。《关 雎》 《诗经》 春秋

2、典故归纳

古诗词很讲究用典,因为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可以使古诗词的容量增大,表达更生动、更典雅、更含蓄,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古诗词中的典故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常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熟记典故是我们理解古诗词的重要途径之一。现将七――九年级含典故的诗句归纳如下: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典故: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在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典故:

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典故:

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典故:

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典故:

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词人在这句中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6)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典故:

八百里——指牛。据《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駮”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

的卢——良马名。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驮他脱险。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形象的描写了军旅的生活和表现了抗金将士的英雄气概。

3、意象归纳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或思想的物象(事物或独特的艺术形象)。意象 情感 / 思想 例句及出处

酒,饮酒 多表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醉花阴》李清照)

3、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行路难》李白)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渔家傲》范仲淹)

5、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6、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浣溪沙》晏殊)

羌笛 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1、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2、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范仲淹)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遇门关。

(《凉州词》王之涣)

柳,折柳 “柳”与“留”谐音,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而“折柳”就有相留之意。

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月

(残月、明月、新月、玉盘)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枫桥夜泊》张继)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送别》李白)

3、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李商隐)流水 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短歌行》曹操)

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王维)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渔家傲》范仲淹)

3、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望江南》温庭筠)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浮云 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李白)风、霜、烟 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

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崔颢)

2、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雁门太守行》李贺)

3、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武陵春》李清照)

4、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落花(落红、残红)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

1、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武陵春》李清照)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晏殊)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龚自珍)松 坚贞高洁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赠从弟》刘桢)梅 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陆游)菊 坚贞高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五)》陶渊明)萍 多传达惆怅和哀愁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过零丁洋》文天祥)梧桐 凄凉悲伤的象征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李煜)草木 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杜甫)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短歌行》曹操)杜鹃(子规)凄凉哀伤的象征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鸿雁、青鸟 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

1、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李商隐)

2、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王湾)舟 表达离情别绪、思乡、愁苦之情。

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李清照)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李白)

3、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次北固山下》王湾)

4、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归纳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王湾《次北固山下》(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说明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

说明要有藐视和压倒一切困难的雄心和气概,才能有所作为的人生哲理。

杜甫《望岳》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常用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或比喻绝处逢生的情景。

陆游《游山西村》(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表达了任何腐朽势力都不可逆转历史潮流,新生力量必将茁壮成长的思想。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

《木兰诗》

(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抒发历史兴亡之感,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

杜牧《赤壁》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

苏轼《水调歌头》

(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站得高看得远。

王安石《登飞来峰》

4、考点归纳 根据中考考纲的要求,初中古诗词鉴赏有五个考点:(1)鉴赏形象(2)鉴赏语言(3)鉴赏表达技巧(4)点评思想内容(5)点评作者的观点态度

5、艺术手法归纳 艺术手法,又称为表达技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的方式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描写:可分为白描和细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反复、设问、反问、借代、用典等。

(3)表现手法:渲染、烘托、比兴、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抑扬变化、联想、衬托、对比、想象、照应、点染、托物言志、乐景写哀、哀景写乐、情景交融等。

(4)行文结构:开门见山、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层层深入、曲笔入题、卒章显志、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5)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明白晓畅、绚丽明快、清新淡雅、言简意赅、含蓄委婉、苍劲悲凉、豪放雄健等。(7)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附:诗歌鉴赏常见的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三、例题精析 主要题型:

(一)鉴赏形象题

例题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①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②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首诗歌的第一题考查的就是对“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画面形象的鉴赏,答题时可以先从题目入手,抓住“早春”字眼进行想像;然后结合关键词语“近却无”进行分析,最后用通顺的语言把这一画面描绘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例如“草色”,语言力求优美。在组织语言的时候,关键在于能够紧扣重点词语进行赏析,语句通顺,其次才是语句有文采。

参考答案:.①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二)鉴赏语言题

例题

2、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的题目。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分析:第二题考察的就是典型的语言鉴赏题,要做好这类题目,首先要从语言的角度进行思考,包括修辞、用典、句式等方面,其次,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理解。本题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切入,抓住“聚”和“怒”这两个字进行分析。另外,在陈述理由时,要分点说明,即先说“聚”的含义,再说“怒”的含义,这样写,能够答到考点上,中考是踩点给分的;而且,也能使自己的答案内容清晰,便于阅卷老师的批改。参考答案:“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群山包围之中的潼关险要地势,又赋予了潼关四周山峦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或“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三)鉴赏表达技巧题

例题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问: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分析:这道题目的第二个问题,考察的是在尾联中如何运用表达技巧的问题。要回答好这类问题,首先要对“表达技巧”这个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它包括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行文结构等方面;从本题来看,在尾联中,重在写景和抒情,通过设问的方式,点出了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愁”字,表达了一种乡思之情。因此,答题时应仔细推敲尾联在写景上的特点,即抓住哪些词语,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情与景是如何融合的。有了这样的思路,答题时才能答到考点上。参考答案:“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四)点评思想内容题

例题

4、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分析:第二题考察了学生对诗歌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要做好此题,就要善于联系作者的背景,要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思想观点、写作风格等,做到知人论世,依人察情,从而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这首诗歌是杜甫早年漫游齐、鲁期间经过泰山时遥望泰山而写的作品,所以题名“望岳”。诗中描绘了泰山磅礴的气势,雄伟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抒发了诗人青年时代抱负非凡的广阔胸襟和对自己前途积极乐观的情绪。回答时还要联系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的意思进行迁移,理解不畏艰险,勇攀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这些意思,才能准确答题。参考答案:⒈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⒉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五)点评作者的观点态度题

例题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问: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么样?请说出其中的理由。

分析:这一题的考点是点评作者的观点态度。要答好此题,就要了解《后庭花》的指代义――是南朝荒淫亡国的陈后主所作的靡靡之音,被后世称为亡国之音这一典故,只有了解这一典故,才能理解作者对统治者在国难当头之时,仍沉迷于声色歌舞,不理朝政的激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因此,积累在初中阶段出现过的典故,对于正确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感情,是很有帮助的。另外,在组织语言回答这类问题时,要注意认真审题,紧扣要求。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做到“问什么写什么;要什么给什么。”例如本题,第一问就先要回答出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是怎样的,然后才说出其中的理由。要答好第二个问题,同样离不开对典故的熟悉,而且回答时还要规范,有条理。

参考答案: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或愤恨等)。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怒和忧虑。

五、拓展练习

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① 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②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的情感。

2、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回答后面的问题。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①“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② 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① 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②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4、阅读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回答问题。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① 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任选一问回答。

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简短赏析。

5、读下列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①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下阕写,笔力雄健,感情沉郁。②“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6、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回答问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句子是: 为什么: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专项复习参考答案:

1、①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②对故乡无限依恋(或对故乡的思念)

2、①“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②写出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3、①“浮云”是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是比喻义。②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4、①开轩面场圃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②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5、①边塞秋色 思乡之情 ②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6、“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人旧年”;回答中要能扣住“鸿雁传书”或“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来表述原因。

第五篇: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中安街道一中 肖植竹

复习目标:

1、明确中考考点

2、熟悉常考题型

3、掌握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

1、初步鉴赏浅易的古诗词,鉴赏诗词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

2、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情感。教学难点:

1、句子画面描写,鉴赏用词之妙。

2、品析思想情感。教学方法:品读法、赏析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优秀的诗人和精美的诗作数不胜数。作为一个在诗歌之国的中学生,我们不仅要背诵积累大量的好的古诗词,而且要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为古代文化的传承尽力。这不,近些年,全国各地的中考都涉及到古诗词的赏析,今天,我们就针对古诗词的赏析作一次梳理和复习。(板书:古诗词赏析)

二、出示中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特点

1.重在语言品味、内容理解、情感把握; 2.题型以选择题、简答题为主;

3.以《考标》中的34首古诗为主,涉及各种主题。

三、师生探讨

(一)写什么。1.把握意象。2.体会意境。

例: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 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发挥你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画面描绘出来。(提示:借助知识经验,找出意象;理解诗歌大意;分析意境。)注意步骤:

1、找出描写到的主要景物。

2、找出这些景物的修饰语。

3、加上修饰语,将这些景物描述出来。

4、运用想象和联想用生动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成画面。

(二)怎样写

1、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2、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3、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烘托)、象征、对比、动静结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题目形式答题技巧——“炼字” 【题目形式】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蜀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圆”的表达作用。

(三)为什么这样写?

方法提示: 1.知作者,明主题 2.看题目,定基调

3.品语言,悟感情

⑴知作者 明主题

每个诗人由于人生经历与情感体验的不同,他们的诗歌往往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辛弃疾:爱国词人,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报国无门的悲愤(“了却君王

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陶渊明:向往田园归隐之乐

⑵看提示 定基调

提示从何而来?就是诗中的标题、背景提示、注释等,这常常会给我们理解诗词情感以重要提示。

⑶品语言 悟情感

前面两点还只是把握情感的辅助手段,体会诗中情感更重要的还是应从诗句本身出发,细加品味。

——抓住文中直抒胸臆的关键词句来把握诗歌的情感主题。

除了直抒胸臆外,诗人通常还会用怎样的方式去传达情感?———化景物为情思,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我们做题时就要仔细去品味诗中之景所包含着的情感。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真题演练:

1、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2、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3、“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中 “涨”字有何妙用?

下载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复习——离别诗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复习——离别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

    中考语文内部资料 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中考解读】近几年,古诗词鉴赏已成为中考语文的考点之一。鉴赏的考点涉及到:对名句的理解和鉴赏;理解内容主旨、思想情感;品析语言特点......

    中考语文复习训练:古诗词鉴赏

    强化训练古诗词鉴赏 一、(2015·杭州)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 九日寄子约① (明)皇甫汸 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 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 不堪羁......

    中考离别诗欣赏专题复习课

    中考离别诗欣赏专题复习课 赤城中学 蒋玉英 [教学目标] 复习初中教材中离别诗,引导和训练学生掌握离别诗鉴赏的答题方法及提高离别诗鉴赏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和......

    中考古诗词鉴赏

    《中考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刘淑双 教学目标:①了解诗词欣赏的相关常识。 ②理解作品的内容、表达技巧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赏析古诗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 马蕴 [学情分析] 初三年级的钱权熙,他的语文分数在70到90之间,成绩不稳定,分析过他的试卷和学习情况后,发现他的基础题部分基本不扣分,失分主要在于......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引导和训练学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方法及提高鉴赏的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师为导体和生为主体的原则......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一, 二, 课前热身 背诵古诗词. 课前热身,背诵古诗词. 导入. 导入. 同学们,中国古诗源远流长,浩如烟海,许多优秀的古诗词曲过目成诵......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古诗词鉴赏 一、透视诗词鉴赏的考点(六点) 1、对名句的理解和鉴赏 2、理解内容主旨、思想情感 3、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4、品析语言特点 / 体味炼字 5、品味表达技巧 6、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