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 燕京大学:一个“实现了的梦想”
燕京大学:一个“实现了的梦想” ——与我“比邻而居”的司徒雷登
傅国涌 2008-11-19 22:48:55
我家的对面就是“司徒雷登故居”,边上还有一个他父母这一辈就开始传教的“天水堂”。上我家来的朋友,常不无惊讶地羡慕我与司徒雷登“比邻而居”,到我们这个年龄的人知道司徒其名大概都是从毛泽东1949年发表的名文《别了,司徒雷登》开始的。其实,长期以来,我们对司徒其人其事所知甚少,乃至完全是隔膜的。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讲演》因为选入中学课本而广为人知,他的讲演原文本来有一段关于司徒的,可惜收入教科书时被删节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有着火一样性格的闻一多在“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和“李先生的血,不会白流的”中间还说过这样一段话:
现在司徒雷登出任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是教育家,他生长在中国,受的美国教育。他住在中国的时间比住在美国的时间长,他就如一个中国的留学生一样,从前在北平时,也常见面。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是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这不是说司徒雷登有三头六臂,能替中国人民解决一切,而是说美国人民的舆论抬头,美国才有这转变。
比较完整的演讲记录稿发表在1946年8月2日的《民主周刊》第三卷第十九期,并已收入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闻一多年谱长编》。司徒在回忆录《在华五十年》一开篇就说:
我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以中国为家。精神上的缕缕纽带把我与那个伟大的国家及其伟大的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不但出生在那个国度里,而且还曾在那里长期居住过,结识了许多朋友。我有幸在那里度过了我的童年,后来又回到那里当传教士,研究中国文化,当福音派神学教授和大学校长。
1876年6月24日,司徒雷登出生在杭州,就是我居住的这条耶稣堂弄,在武林门外,当时还比较荒僻。他父母都是虔诚的牧师,在他出生前的两年定居杭州,那时杭州武林门一带是城市的边缘,不但不像现在这样繁华,而且是个贫民区,周围就是农村,“处于遭受太平天国严重破坏的中心,是杭州市一个最贫穷的地区。就在这一地区,建立了一座教堂,一所学校和几幢传教士的住宅。传教士‘住宅’所在的小巷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耶稣弄’”。周围乡村的美丽景色,给他母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在“天水堂”传教(曾被叫做“天汉州桥教堂”,其实是“天水桥”),这里成为司徒儿时的摇篮,也是他成年后踏上传教生涯的第一站。他在这里前后一共生活十四年之久。
他父母除了向城市贫苦阶层和乡下的农民传播福音,还热衷于办学,他父亲办了一所男子中学,母亲办了中国第二所女子学校,后来成为杭州有名的基督教协和女子学校前身之一。司徒雷登和弟弟们一起在“耶稣弄”度过的童年时光,在他的记忆里是永远也抹不去的:
我记得,我们当时经常进行短途旅行,游逛杭州的各个风景区,在那里举行野餐,采集野草莓。春天,漫山遍野开着杜鹃花;夏天,我们在山顶上一座阴湿的古庙里避暑(起初只是在那里搞一些原始的野营,后来这座古庙成了传教士们避暑休息地)。当时,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讲,那是富有迷人的探险意味的。
他幼时在培德学校上学,学校里也有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同他们讲中国话并为他们所喜爱的中国小朋友。“但在放学后,我们大部分时间还是兄弟几个独自在教会院子里玩。我父亲他们在院内栽了好多棵树”。
他小时候喜欢中国的饭菜、糖果、水果,尤其是为婚礼而精心安排的宴席更让他难忘。当然,新年里吃年饭、看社戏、观灯、坐彩船游西湖„„都在他脑海中留下了“许多生动而美好的回忆”。他有时候还会跟着父亲到街头或庙会上去传播福音。
这样的生活持续到他十一岁那年(1887),他随着休假的父母回到美国。直到1904年冬天,在完成神学院学业之后,二十八岁的司徒雷登带着新婚燕尔的妻子再次回到杭州,踏上了他儿时熟悉的这块土地。尽管离开杭州十八年,他幼年时学到的那点语言几乎全忘光了,但他还是很快适应、学会了杭州话。他说:“这一方言在整个中国是很独特的,它是官场语言(普通话)和所谓吴语(苏州和浙北方言)相混杂的一种语言,早在南宋王朝迁都杭州时就形成了。我对这种语言怀有偏爱心理,它具有其他方言所没有的轻快悦耳的音韵和丰富的表现力。”他开始在杭州附近的许多乡村传教,为贫苦农民的孩子开办免费的《圣经》学习班,“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人”,“我在杭州及其附近度过的那些岁月是极其宝贵的。当时,我除了同家里人以及偶尔同住在城里的其他一些传教士有所交往之外,同当地人相处得也十分亲密,讲的、听的全是他们的本地话”。1906年2月,他唯一的儿子也在杭州出生。
在1908年2月发表的《传教士与中国人民》一文中,他袒露了自己近三年来在中国传教的感受,在批评了相当一部分中国人“丑恶、不诚实、贪婪和缺乏道德”的弊病后,他也对他们的忍耐力表示赞赏。他认为传教的事业几乎是“创造一个国家”,充满了神圣的使命感。也正是这种使命感促使他应邀到金陵神学院任教,这年夏天起,他告别了杭州。
但杭州传教的三年半,他终生难忘。“我在杭州的那些年间所结交的朋友,主要是布道团的雇员,如传道士和教师。他们忠诚可信,办事稳妥,只是有些阿谀奉承的习气,在下属人员中算是比较好的。„„我同教会中的这些成员虽然经常友好交往,互谦互让,但意气相投的并不多。我有时还同农民一道用午餐,他们在稻田里或在桑园里干完一上午的活后,饥肠难熬,一餐要吃五大碗米饭,而我只能吃一碗半。所有这些经历有助于我了解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偶尔还带来明显的好处”。
他永远忘不了清朝官僚的排场,“记得有一次我在杭州的一条街上行走(在当时,对一个有社会地位的人来讲,步行本身就是不体面的),正在这时,巡抚过来了。他坐着八人抬的装饰华丽的大轿,有一帮穿制服的家仆前呼后拥着。我怀着敬畏的好奇心凝视着这位高级官吏,对我而言,我是决不指望能更靠近一步的,而且可以很容易地想像出,他如何以鄙夷的眼光看着一个孤独的野蛮人闪开道让他过去”。
让他感到富有戏剧性的是,这位官吏的夫人是一个入教多年的虔诚的基督徒,是曾国藩的女儿,八十三岁那年还造访过燕京大学,回到杭州后,还给司徒雷登送了一幅“书法清秀的对联”。她有十七个孙儿、孙女曾在这所久负盛名的学府学习。谁又能知道,昔日那个在杭州街头独步的美国青年传教士会成为未来的“燕京大学之父”。
1909年,司徒雷登的大弟因猎枪走火意外身亡,埋葬在西湖畔九里松的外国坟山。1913年秋天,他七十三岁的父亲去世,他回杭州奔丧,将父亲安葬在大弟的墓旁。杭州的教友还集资在众安桥建“湖山堂”纪念他“在中国传道凡四十年”的父亲。1925年1月,他八十三岁的老母病故,与他父亲合葬在西湖畔。
司徒一生的事业在中国,他是个传教士、神学教授,更是一位教育家。他成年后的人生可以分为三段,一是传播基督教,从杭州到金陵神学院,前后大约十五年;二是创办燕京大学,从1919年到1946年;三是出任美国驻华大使,为时不足三年,他以一个失败的大使黯然别了他深爱的第二故土。从此,没能再回来看一眼,看杭州他出生并度过幼小时光的老屋,看他父母在西湖九里松的墓园,看看度过一生最宝贵岁月的未名湖、燕园,看看南京中山陵„„他在遗嘱中要求将骨灰安葬在中国,这一心愿至今未了。
司徒在燕京大学的二三十年是燕京的黄金岁月,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所在,达到了生命的巅峰状态,他对中国高等教育、学术研究的贡献难以估量,他被誉为“燕园之父”当之无愧。到晚年老病之时,他在遥远的大洋彼岸,看着窗外飘零的落叶,脑子中浮出的仍是燕园未名湖畔一丝丝、一缕缕的绿意,燕京大学在他心中就是一个“实现了的梦想”。司徒六十岁生日时,北大校长蒋梦麟致辞说,在他身上汇集了希腊文化的智慧、希伯来的宗教圣灵和中国文化的温和的人道主义精神,认为他的理想就是把燕京办成一所逐渐由中国人自己资助、管理的中国学府。我有一位做记者的朋友昝爱宗说司徒雷登先生是一个理想的中国大学校长。我是同意这个判断的。司徒对这所大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仅举其大者:
如果不是他筚路蓝缕、到处奔走筹款,燕京大学的迅速崛起是不可想像的。1918年12月当他受命之时,这是“一所分文不名,而且似乎没有人关心的学校”,学生不足百人,教授只有二十多人,中国籍的两人,而且许多外籍教师压根就不具备在大学任教的资格。从1919年起他不止十次地到美国募捐,到1937年抗战爆发,他在美国募捐到的大约有二百五十万美金,成为燕京主要的经济来源,同时他还在中国的军阀、政要和社会名流之间募捐。随着时局的变化,1934年到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每年给燕京拨款六万元,而且从“庚子赔款”的退款中每年再增拨一万五千元。燕京成为当时受到政府财政补贴的二十所私立大学之一。不过,即使国民政府拨款加上中国各界的捐款,也只是占燕京每年经费来源的十分之一。
燕京之所以成为当年第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固然离不开司徒雷登长袖善舞的募捐本事,更重要的是他确
立的办学方向,一开始就摆脱了教会大学狭隘的宗教范畴,使燕京弥漫着浓厚的学术自由、思想自由的空气,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他请的教授只要有真才实学,不问政治倾向、宗教信仰、学术流派。他力图要把它办成经得起任何考验、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所传授的真理应该是没有被歪曲的真理,至于信仰什么或表达信仰的方式则完全是个人的私事。在他看来,大学教育无非就是给每个学生以选择的自由。
1933年的燕京大学汇集了教育家陆志韦、林迈可,社会学家许仕廉、雷洁琼,人类学家吴文藻,考古学家容庚,神学家赵紫辰,法学家张友渔,哲学家张东荪、洪谦、冯友兰,史学家顾颉刚、钱穆、邓之诚、韩儒林,政治学家萧公权,还有来自国外的心理学家夏仁德、记者斯诺等人,文学系更是人才济济,有周作人、朱自清、林庚、顾随、郑振铎、陆侃如、冯沅君、冰心等。
黄卓是燕园有名的左倾教授,他在经济系开有“社会主义”课,大部分时间都是讲《资本论》。有一次他问:“看过《资本论》的请举手。”结果没有一个人。他摇头叹息:“《资本论》都没有看过,主修什么经济系!”这一来,学生都抢着去找《资本论》了。
司徒说:“我的任务是让老师尽可能自由地去从事他们的工作。”独立报人俞颂华1947年在评价长期担任燕京哲学系教授的张东荪时说过:“他在燕大讲学,燕大校长司徒雷登崇尚自由研究的学风„„不仅在讲学上不受任何的拘束,并且他可放言高论,无论在口头上或文字上都可以发表其独特的见解,即使不为一部分人所谅解,但校长不但不加限制,且予以保障。”
“中国化”是燕京始终如一的办学目标,但并不排斥“国际化”。校园里不是宗教的而是世界主义的氛围,与世界许多大学有交换教师、学生的制度,尊重不同的文化,各取所长,融会中西,形成了司徒所说的“燕大精神”。燕京实行了男女同校授课,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当年燕京求学生活的温馨气息:燕京大学的校园曾经是那么的美,黄沙地曾经遍种花生。当秋天开学时,花生熟了,一些女生会挖些花生,用洗脸盆盛来煮熟,围成一团,快乐地剥花生吃。那种说不出的余香数十年后都还残留在某些女生的齿颊。
从学科的建立与健全,无不显示了司徒主持下的燕京传承与创新的能力。中国最早的社会学系就是1922年在这里诞生的,培养了一代社会学专业人才。新闻系也令举国瞩目,1945年9月在密苏里号军舰日本投降仪式现场的三个中国记者,朱启平、黎秀石、曾恩波都是从这里出来的,朱启平那篇通讯《落日》已成了传世之作。司徒曾说:“我们的目的,是以养成一种合作、建设、服务人群的精神以服务社会国家„„我们不要变成世界上最有名的学校,也不要成为有史以来最有名的学校,而是要成为‘现在中国’最有用的学校。”
当1937年日寇入境,北平沦陷,选择留下的燕京成了北中国的自由“孤岛”,成为华北地下抗日运动的坚强堡垒。即使有张东荪、陆志韦、夏仁德、林迈可这些教授,如果没有司徒在背后的有力支持,燕园这个堡垒也不可能支撑四年之久,他们为抗日后方输送人才和急需的战时物资。日本宪兵要进校园搜查,被他以美国“治外法权”的理由断然拒绝;燕京学生在校外被捕,他总是伸手救助,决不坐视。一句话决不向日本的刺刀屈服。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包括他和洪业、张东荪等教授,还有学生三十多人被捕。在身陷囚牢的三年八个月中,他也没有低下过高贵的头颅,显示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凛然风骨,他因此而赢得了中国和世界的普遍敬重,声望如日中天。
“人本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而是要服侍人”,“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司徒和几个同事将《圣经》中的这两句话熔铸在一起,确立为燕京大学校训:“因真理得自由而服务。”他认识到学生毕竟是学校的主体。这一校训影响极深远,成为衡量每一个学生的尺度,造就了几代学子。
大约六七年前,两位相见恨晚的老人一开始书信往来,交流思想,就谈及了各自母校的校训。1998年3月4日,1940年考入燕京的李慎之先生写信说:“你引哈佛大学的校训中有‘真’,我的母校燕京大学的校训是‘因真理得自由而服务’(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我以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校训。”1938年考入浙江大学物理系师从王淦昌、束星北等,长期研究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史,受过严格科学训练的许良英先生对概念、逻辑尤其敏感,他在3月6日的回信中说:“燕京大学校训‘因真理得自由而服务’,前半句我能理解,后半句我不理解,‘自由’与‘服务’有什么关系呢?望解释一下。我的母校浙江大学(我是1942年毕业,当时在贵州)的校训也与真理有关。只有两个字:‘求是’。”3月11日李慎之回信:“‘因真理得自由而服务’是相连贯的。你明白必须有自由才能得真理,但是得了真理不(仅)是要服务于人类,比如科学家宣扬真理,也是一种服务的方式。”
这些校训所蕴涵的精神已熔铸在学生的生命中。即使相隔多少年后,燕大学子唱起燕京的校歌:“良师益友如琢如磨,情志每相同;踊跃奋进,探求真理,自由生活丰„„”仍然禁不住会哽咽。这就是一所成功大
学的精神魅力,是教育播下的种子。
1947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南京举行远东区基本教育会议,时为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举行露天酒会招待各国代表,见到从杭州来的阮毅成(时任浙江省民政厅长,以中国代表团顾问身份出席),他说:“我双亲的坟,均葬在杭州,不久要去扫墓,请先代我查看一下现状,如需要修理,我会负担费用。”不久,他到杭州扫墓,当地政要及社会各界给予了空前的欢迎,有数十个社会团体、学校派代表到机场迎接、献花、赠致敬书。他先到西湖九里松扫墓凭吊、献花圈,看守坟场的老人告诉他,自己已看了十几年的坟场。杭州沦陷时,日本人曾在这里养马,地上有些小洞,就是马蹄的痕迹。
接着,他到耶稣堂弄的故居看了看,附近小学的数百名学生手持彩旗欢呼,昔日的朋友邻居聚在门口相迎。年愈古稀的他走进他诞生的那个老屋,在熟悉的院子里和当年的同伴笑叙儿时的情景。这是他最后一次重回故居,这个幼时觉得很大的院子此时却感到又陌生又熟悉,“在我成年后再回到那里,想起童年时代所记得的宽敞而又充满神秘的庭院时,那儿似乎显得狭小而又不起眼了”。然后,他又到“湖山堂”做了礼拜。
在杭州各界于大华饭店举行盛大的欢迎聚餐会上,他激动地指着周围的标语说,称杭州是他的第二故乡写得最恰当,回忆幼时在杭州西湖各处“耍子”(游玩),龙井、虎跑、天竺、灵隐都去,爬南北高峰、城隍山、玉皇山。这次重回杭州,看到西湖和钱江大桥,倍感愉快。他在杭州生养长大,来杭即是回家乡。杭州的丝、茶、绸缎、扇子、剪刀等都驰名中外,希望朝着工业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其他事业也力求发达。
他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时不时夹几句杭州话。杭州各民众团体、特别是商会送了他很多土特产。之江大学、燕京大学的校友邀请他坐船游览西湖,他遥指着雷峰塔的方向说,自己儿时“耍子”过的雷峰塔,可惜现在已看不到“雷峰夕照”了。最后一幕是授予司徒雷登为“杭州市荣誉市民”的仪式,在基督教青年会,杭州市长周象贤将证书及一把纯金制作的市钥匙郑重地交给他。他说,自己是个普通的杭州佬,给他“荣誉市民”称号,感觉格外的光荣高兴。明天就要返回南京,乘此机会向乡亲们告别。此行令他十分感慨,他在回忆录中说:
值此时势艰难之际,杭州市长邀请我到我的出生地杭州市作了访问。那是一段饶有兴味和令人愉快的经历,我受到了官方的接待。他们按惯例设宴招待了我。更有甚者,政府、市民和教育机构,以及许多老朋友都给我以热忱的欢迎。我并不把这些看作是对我个人的恭维,而是把它们看作是对美国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情谊。我相信,这种友谊不会因中美官方关系之间有一段误解和疏远而遭到破坏。访问结束时,杭州市长授予我以该市荣誉市民称号,使我深为感动。
当1949年来临时,国民党败局已定,身为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我早就打算在四月初到杭州去过清明节”,但在启程前一两天,国共之间的和平谈判到了破裂的边缘,共产党人向李宗仁提出了类似最后通牒的要求,五天内得不到肯定的答复,就将打过长江。局势急转直下,司徒中断了杭州之行,从此与他的出生的城市竟成永别。8月,司徒最后告别了他热爱的中国。1962年谢世前,他完成了《对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其中多处深情地回忆起了他在杭州度过的那些美好时光,当然他更忘不了亲手缔造的燕京大学,那是他“实现了的梦想”。
第二篇:实现一个绿色的梦想
实现一个绿色的梦想
原州区地处黄土高原,境内地貌类型多样,丘陵、山地、山坡地占总面积的近80%,3506平方公里的总面积,水土流失的面积就达2409平方公里之多,占到总面积的68.7%,土壤主要以黑垆土、湘黄土为主,年侵蚀模数在每平方公里7000至8000吨之间。原州区是典型的山区,靠山吃山,山里人祖祖辈辈在山上放牧牲口,破坏了植被,使水土不断流失,更加剧了贫穷和落后。
再让我们看一看这些虽然枯燥,但却最能说明问题的数字吧:2003年年底,全区有林地面积171万亩,其中封山育林33万亩,水源涵养林42万亩,水土保持林45.4万亩,以枸杞为主的经济林7.5万亩,农田防护林2万亩,退耕地造林41.1万亩。林木覆盖率12.7%。2000至2003年全区完成退耕还林工程96.9万亩,涉及14个乡镇209个行政村50182户退耕户,产生了较为明显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已累计发放退耕补助粮7280万公斤,发放补助现金1456万元,农民人均从退耕还林中获得直接经济收入295.6元。2003年年底,林业总产值1028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8.9%,农民人均林业收入445元。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原州区林业局根据全区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将林业工作融入全区经济发展的总局,将建立“四大”生态经济区,即南部半湿润大果沙棘生态经济区、东北部干旱半干旱柠条生态经济区、北部河谷川塬防护型特色枸杞生态经济区、城郊集约型绿化美化生态经济区;做大做强枸杞、杏、柠条、沙棘“四大”优势产业,走生态改善,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三赢”之路。
但很少有人能把这一切与“住在山上,守在树旁,毁了身子,苦了家人,误了孩子”的林业人联系起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经营绿色之梦的林业人已经习惯了机关搞内业、造林一线搞外业的两点一线生活。他们或许不知道家中的大米还有多少,孩子的考试成绩是多少,但他们肯定知道还有哪一片林需要补植,还有哪座山上的林木急需防治病虫害。除夕之夜,别人家已是爆竹声声,而他们还在各个林区巡查防火;六月酷暑,别人家孩子的家长都在为孩子的升学而操心,但他们却在高山、河畔义务植树点上标桩、打点、放线。已说不清他们为原州区的绿化流了多少汗,吃了多少苦,唯一让他们欣慰的是,一片片荒山披上了绿装,一棵棵树苗茁壮成长。
诚然,林业就是一项纯如望碧水、高如攀崇山、难如理乱丝的工作,更是一项天天都不能等待、月月都无法松懈、年年都不会了结的工作。但为了这心中神圣的绿色梦想,一群又一群的林业人在呕心沥血、艰苦工作,他们深怀热爱绿色、钟情森林的笃厚感情,演绎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绿色故事。他们的故事虽然很小很普通,但透过每一个故事,却都能够看到原州区林业人对事业的执著,对工作的热情,对绿色的追求。
窦建德同志是原州区林业局办公室主任,同时也是林业总站副站长。他十七年如一日,以一名普通党员的身份,把热爱林业、献身林业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为了原州区的绿色事业,他踏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全区14个乡镇的林业基本情况,他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在原州区林业系统,他是名副其实的“活地图”,是货真价实的“资料库”。2003年秋季,原州区新开辟了沈家河全民义务劳动植树点。从地点的选择到区域划分,从放线整地到检查验收,他自始至终都处在植树造林第一线。在五十多天的时间里,他和同志们一道完成了三千多亩的规划任务。当人们为义务植树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当年的义务植树任务而啧啧称赞时,有谁想到窦建德同志为了不延误工期,住在山顶的帐篷里整天靠吃方便面度过的日子竟有三十多天!正因为有踏实的工作作风和骄人的工作业绩,他先后被授予“自治区环境保护先进个人”、“固原县项目管理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连续七年年终考核被评为优秀等次,多次被林业局党总支评为林业系统先进工作者。
现任叠叠沟林场场长的苏延刚,一年四季总是一身褪色的迷彩服,黝黑的皮肤泛着光泽,专注的眼神透着执著,说起话来铿锵有力,走起路来虎虎生风。自从1997年调到叠叠沟
林场,他就与那里的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叠叠沟被列为国家生态环境重点建设水源涵养林项目区之后,每天,他跟同志们一道日升而出,日落而归,与林为伴。1998年10月,叠叠沟项目区第一批生态建设任务下达了3万亩,而且必须在土壤封冻前完成。于是,他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时间。在叠叠沟的核心区候家沟一带,和同志们一起组织培训劳力,放线、打点、挖带子田、挖鱼鳞坑。累了就地歇歇脚,饿了就吃几口干粮,有时在山上十二三个小时都喝不上一口水。就这样,经过一个多月的苦战,3万亩的造林任务硬是被他和职工们给拿了下来。如今,走在叠叠沟的山梁上,一丘一壑都是整整齐齐的带子田和鱼鳞坑,50公里的林区道路蜿蜒逶迤。放眼望去,昔日的荒山披上了绿装。这里已是灌草丛生,绿树成阴,一些稀有树种也孕育而生,山沟里流淌着涓涓溪水,野生动物也常常出没其间……
1984年,高中毕业的马海山被林业主管部门招收为林业工人,分配到蝉塔山林场,成为一名护林员,从此走上了看林、护林的工作岗位,开始谱写人生新的篇章。森林管护工作没有节假日,需常年驻守在林区。多年来,马海山熟悉林区的每一个地方,林区的沟沟岔岔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长期的护林,使马海山养成了一个习惯,即使是天阴下雨,他也闲不下来,总要到林子里去转一转,走一走,如果哪天因为其他工作没能上山,他的心里就会空落落的,总觉得不得劲,只有上山,才能使他心情平静,心里踏实。出色的工作使他成为林业战线上的标兵,2004年4月他被授予“自治区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但他从来都没有自满过,当晨曦初露,一个矫健的身影便出现在茫茫林区,很快,绿色淹没了他的身影,但地上,却留下了他的足迹……
回首来路,岁月峥嵘;展望未来,一幅盎然的绿色画卷在向我们徐徐展开:力争到2010年原州区有林地面积289万亩,占全区总土面积的54%,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富民强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原州区林业人心中的蓝图,也是美丽绿色的新原州未来的图景。对于通过艰辛劳动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原州林业人来说,描绘和实现这个蓝图,就是实现一个绿色的梦。他们绿色的梦想一定会变成绿色的现实。
第三篇:实现梦想
实现梦想
实现梦想
因为有梦想,才有不辍的耕耘;因为有耕耘,才拥有实现梦想的喜悦。当妇女运动蓬勃发展的脚步走近中国妇女“九大”、**市第十七次妇女代表大会,**县妇联也在一次次的播种与收获的更替中,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梦想,各级妇女组织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的工作方针,本着全心全意为妇女姐妹办实事、办好
事的工作态度,五年来,妇女解放运动和妇女事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极大的推进了男女平等的进程。
挖掘潜能,擎起经济建设半边天。广大妇女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为将潜力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我们坚持深化“双学双比”活动和“巾帼建功”活动。在农村,帮助妇女发展绿、特色农业,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134期,协调信用社为381名妇女贷款192万元,建立了以“全国‘三八’防护林工程”—黑龙江省依兰县“三八”防护林基地为首的“妇”字号特色示范基地26个,培养了以国家级“三八”绿色奖章获得者***为代表的科技致富女能手、女大户110余名;在城镇,大搞岗位练兵,儿科医生***、幼儿教师***等一大批优秀妇女人才在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树立再就业明星,号召广大下岗女工学习先进,依靠聪明才智再就业,目前有185名妇女在家政服务行业中创造自己的价值。
尽职尽责,维护妇女姐妹合法权益。维护妇女权益是妇联组织的基本职能,为切实高效履行此职能,我们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不断完善社会化维权网络,建立了“148”妇女法律咨询热线、“110”家庭暴力举报中心,在律师事务所设立妇女法律业务代理,在权益部成立妇女法律援助中心。五年来,共受理上访案件415件,维权联席会议解决重大案件6件,特别是轰动全县的**镇四名幼女被强奸案件、***残害亲生女儿等案件的妥善处理,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妇联组织“娘家代言人”的形象深深植根于妇女姐妹心中。
多方争取,实现贫困儿童求学梦。积极主动跑省市进北京,2000年,成功叩响全国妇联的大门,从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引进日本深见东洲先生投资20万元,建成“东洲春蕾小学”,2001年又从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争取助学资金6万元创办了资助50名贫困女童的“春蕾班”;通过省、市、县各渠道,五年共协调社会助学资金50余万元、物品价值30多万元。为形成长效机制,建立了“**县0-14岁孤困儿童库”,实行动态管理,不断寻求资助途径,帮助更多贫困儿童实现求学梦。
搭建平台,展现新时期女性风采。坚持以活动为载体,宣传男女平等思想,推广先进典型人物,选树“三八”红旗手42名、五好文明家庭240余户、各类优秀家庭角色千余名。2002年在县第三届漂流节文化周第一天推出了“新世纪、妇女新形象”服装表演专场,充分展示了各年龄段妇女健康、美丽、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巾帼风采”专栏的开辟,通过电视媒体对工作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妇女进行宣传;“靠人格魅力做幸福女人”报告会,带给妇女姐妹取得事业、家庭双丰收的成功之道。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从不同途径、不同视角展现了新时期女性迷人风采,创设了妇女发展的良好氛围。
新的起点面临新的挑战,新的形势带来新的梦想。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县妇联将继续坚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创新的精神在“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的结合点上开展工作,努力提高妇女素质,将18万妇女姐妹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我市“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上来,共同开创幸福美好的明天!
**县妇联
第四篇:创业是实现一个美好梦想(范文模版)
创业是实现一个美好梦想,一个理想和实现信念的开始
创业教育是一个过程,它向学生传授一种概念与技能以识别那些被别人忽视了的机会,以及当别人犹豫不决时他们有足够的洞察力与自信心付诸行动;教育内容包括在风险面前的机会识别与在资源整合的前提下创办一个企业,也包括对企业管理过程的介绍,比如商业计划、市场营销等。创业教育并不是让学生抛弃学业,片面地鼓励学生去创业,而是让学生在大学阶段,尽可能多地去接受锻炼,去学习、掌握他们在未来就业或创业时的能力。
创业教育最先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形式在欧美各国逐步兴起的。在我国,创业教育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目前正以一种强劲的生命力向各层次各教育领域延伸。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创业教育兴起的直接背景。知识经济在客观上要求加强对新一代劳动者创造力的培养和开发,加强对自主创业的教育和引导;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造就一大批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由此可见,加强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显得十分必要。知识经济的创新本质要求新一代劳动者必须具备以开创型个性人格为核心内容的创业素质。知识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创新型经济,任何新产品的开发,都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没有创造就无所谓经济。英特尔公司依据“摩尔定律”,将计算机芯片在30年内更新了十几次,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在高校广泛开展创业教育,推动自主创业,有助于缓减转型期我国劳务市场的供求矛盾。让更多的高校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本领用到自主创业上,创造出更多的新产业和新的职业岗位,将是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的战略举措。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劳动就业的形势越来越严峻,而目前大多数学生怕苦、畏难情绪严重,自主创业的意识淡薄,择业就业观念陈旧,娇惯的独生子女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的体验,缺乏劳动意识,追求向往所谓高层次的工作岗位,在就业岗位竞争十分激烈的形势下,部分学生情愿在家里等待“运气”,也不愿意寻求创业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学生的创业教育,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形势下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观念,树立凡从事合法职业取得合法收入即为就业的观念,树立自主创业可以带来高收入和发展机遇的观念,树立自主创业同样可以创造辉煌人生价值的观念。
传统教育在指导思想上的一个重要缺陷是强求一律、抹杀个性,排斥个性人格的培养。创业教育强调个性人格的培养,正好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创业教育把创造力培养作为教育的最高功能,必须着力于培养创造性个性,尤其要着力培养创造性实践能力,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和业绩来。传统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缺陷,就是严重脱离经济、脱离实践。创业教育从校企结合、产教结合入手来弥补这一缺陷,强调教育和经济沟通,引导学生在校就开始锻炼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的能力,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有市场意识、有创新意识、有创业素质的新人。
创业是一种精神、一种意识、一种素质。高校的创业教育不仅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而且应把创业思想渗透到学校的各项教学教育活动中,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具有一定引导作用的教育方法,创业教育具有科学性、探索性、开创性和持续性。创业是因为心中有理想和希望。创业者的理想目标必须明确,而且不可以轻易更换理想和目标,不可以向强权和困难低头。没有后路,必须闯出去。证明自己的价值,为了目标,勇往直前。
占全国企业总数99%,创造了全国企业总数60%的利税,解决了75%的就业机会,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中小企业,
第五篇:达内给了我一个实现梦想的平台
南宁达内科技软件培训
达内给了我一个实现梦想的平台
我2012年毕业,可能是在学校“呆”久了,很多东西都没有过多去关注,没有对找工作的事情太过在乎,很快的就和一家国企签约了,可是真正毕业工作后,才发现这个工作不是我想要的,想到了辞职,可是辞职之后能干什么?对原来的机械专业又不太感冒。在网上看到了很多计算机方面的培训,想想有这样的平台,自己又对计算机方面感兴趣,只要自己够努力,肯定可以的,果断来到北京,选择培训班学习软件开发。
在网上听了达内招生老师对达内3G学院的介绍,感觉很不错,自己就来到达内跟老师详细谈了一次,因为自己不是计算机专业,很害怕自己学不好,但是达内老师的鼓励,让我之前的顾虑消失了。
并不像其他的培训机构一样,iPhone培训直接讲OC语言,而不顾学员们的基础,然后把学员夸大的包装推向就业企业。而达内3G学院却一直从学员的角度安排课程,保证课程的内容被所有学员所吸收接受。课程被安排的满满的,课后还有疑难解答。达内老师讲课的思路非常清晰,很注重学员的动手能力喝思考能力,针对每天的学习内容,都会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我练习。有好的老师为我们专心讲课,班里面的每一名学员都有很高的学习热情,不管出现什么问题,都在一起研究、解决、互相帮助,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
就这样,每天学习不同的新知识,历经4个月的学习,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收获,每个人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习刚结束,就业老师就给我们推荐很多就业机会,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心仪的工作。达内的实实在在,脚踏实地,我们每个经历过的学员都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他们是真的在为怀有梦想的我们做实事。
在这里,要感谢达内的老师们,在我迷茫的时候,给了我一个放飞梦想的平台。最后,希望还在学习IT的同学们,坚持自己的梦想,脚踏实地的前行!推荐阅读:现在南宁达内android培训学院正推出免费试听训练营,想学习3G-Android开发的同学不妨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