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生司郭司长发言以及交流发言(最终版)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郭新立司长为我们做报告,郭司长报告之后,我们还有六个小组的代表进行大会交流发言。郭司长是在我认识的这个司领导当中亲和、睿智型的,而且他是领导型专家和专家型领导,长期分管“211”、“985”工程、重点学科、研究生院、世界一流大学、重点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拥有丰富的领导工作经验。同时,他又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学术造诣,主持、制定了一系列国家学位与发展的研究生重大政策,主编出版了十多部学术专著,在中国管理科学、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为推动国家“985”工程、“211”工程的实施,促进我们过研究生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我还要说,郭司长为华中农业大学的发展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什么这么讲,我的记忆当中,我们学校在上一个千年谋划“211”工程项目的时候,这个我们当时张校长把拜访染成黑发,从那开始,此前,就一直在为我们学校的“211”工程谋划、指导、帮助、支持,一直到我们最后实质性的进入,再到后期我们学校的学科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长期以来对我学校的关注、关心、指导、支持、帮助,我提议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掌声)下面,我们就请郭司长为我们作报告,他报告的题目是:管理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思考。再一次掌声!(掌声)尊敬的李书记,各位校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首先非常感谢张校长这一番赞美之词,让我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我跟华中农业大学呢,确实还是很有感情,也是很有历史的,刚刚谈到了张校长,刚认识张校长的时候他还做研究生处的处长,是我们华中农业大学当时的研究生处处长,然后李书记呢,我们认识几十年了,所以这些年呢,一直看着华中农业大学的发展,特别是这些年来,我刚才在休息室跟李书记说,发展之快,令我们感到非常的高兴,非常高兴,无论
从各方面,从我们的人才培养,从我们的科学研究,还有我们的学科建设,大家都是有目共睹,吴书记、吴校长刚才从武汉大学来,他刚才也跟我们说,可能他在武汉可能他看得更加清楚,就是在武汉的七个部委院校,应该说华中农业大学是发展的最快的、最好的学校之一,我子啊学务办工作呢,刚才张校长也介绍了,到今年呢,大概有二十五个年头,大学毕业以后呢我做了几年的老师,然后又去读研究生,然后到国家,当时叫国家教委工作。这么多年的工作当中呢,我有一个观点,也是我一直在遵守的,就是说中国人两件事情是不能含糊的,一件事情,吃饭;一件事情,国防。这两件事情,一点也不能含糊,没有这两个基本的保证其他的都是空的、虚的。因此在我们的这个学科建设当中,在我们研究生的改革和发展当中,我们一直把农业学科和国防学科特殊对待、特殊对待。所以包括我们过去搞国家重点学科评选,农业学科一定要比其他学科的比例要高点,所以这点呢,不仅是我,也是我们学务办公室一直坚持的原则、一直坚持的原则。那么我们这次我们这个暑期班呢,刚才李书记跟我介绍,主题就是两个提高:一个就是我们教育质量的提高,一个就是创新能力的提高。我觉得这两个提高,就是我们高等教育目前改革和发展中的最主要的两个问题。昨天上午教育部党组开会,一个就是学习科技创新大会上胡总书记的讲话,总书记讲“六个进一步”,第一个进一步就是要更多的依靠创新去,第二个进一步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那么去年呢,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周年校庆上讲,高等教育当前最迫切最核心的任务,就是提高质量。所以为了贯彻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去年教育部做了两件事,一件事呢,就是制定了我们叫做高等教育的三十条,就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意见;第二个呢,就是制定了“2011计划”,也就是说高等教育教育质量提高计划,简称“2011”。今年三月份教育部专门召开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会议,对如何提高质量,如何提高创新能力,做出了全面部署、全面部署。研究生教育也是一样,我们也是从去年开始,着手设计研究生教育的改革问题。目前呢,应该说,不能说成熟,但是基本有一个东西呢,我们也计划呢,在适当的时候,在全国召开一个本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研究生工作会议,部署如何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中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呢,大家应该很清楚,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那么从1898年,我们这个书苑改学堂开始,到现在呢已经做过了100多年的历史,1901年当时的清政府颁布了近代教育史上的第一个学制,叫做壬寅学制,没有执行。02年又颁布了一个癸卯学制,这是近代高等教育的发端,那么现在呢,100多年过去了,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一百多年里,应该说都在发展,但是发展的快慢不一样,发展的质量也不一样,我可以给大家一组数字,大家就可以看出这发展的历史。1949年的时候,也就是我们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全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不超过12万人,不是建国前最高的年份,建国前最多的年份大概是在45、46年,也不过是15万人。66年,文革开始的那一年,我们的在校大学生人数50多万人,不超过60万。到了78年改革开放的时候,加上当时的工农兵大学生,还有当时的恢复高考的大学生,全国的在校大学生的人数也不超过80万人。现在我们多少?2900万人。1995年的时候,我们是“211”的学校,我们刚刚开始进行“211”工程建设的时候,我们的大学生、本科生也不过就是一百七八十万人,从这个毛入学率来看,我们现在这个毛入学率是27%。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你要反推回去,就是说49年我们毛入学率是多少,官方没有公布这个数字。我自己做了一个工作,我查了当时我们这个人口,我把那个,就是我们毛入学率的分母这个数字给它算出来,折算下来也就是百分之零点几、百分之二不到。所以从这几个数字大家就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
高等教育发展100多年的历史当中,那些年份发展的最快,当然数量并不代表高等教育的全部,但是没有数量又何谈质量呢?所以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实际上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才得到了真正的发展,那么过去我们没有研究生教育,只有本科。所以昨天上午,我们这个教育部党组,讨论通过这个本科的专业目录。我就说,其实呢,本科生目录啊跟研究生目录应该搞成一个,别人就问为什么搞成两个,我说为什么搞成两个呢,因为一开始我们没有研究生所以一开始我们只有本科生专业目录,没有研究生专业目录。那么从81年我们才开始实施新中国的学位制度,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制度才开始起来,也就是说我们才有了一个完整的高等教育。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过去应该说也是比较低的,就拿我们“211”的学校来说,1995年的时候,我们“211”开始启动。那个时候,从科研论文的发表数字来看,全国高等学校,所有的高等学校加起来,我们说这个SCI的发表数量,当时没有两个美国的大学多。美国MIT、哈佛的两所学校,这个数字加起来就超过了全国的高等学校,95年的时候我们授予的博士学位,还比韩国少。99年的时候,我们还不如印度。我们的仪器设备值,我们做过一个统计,“211”的学校在“95”期间,投入的仪器设备值,基本相当于这些“211”的学校从建校伊始到实施“211”工程的总和,你说这样的仪器设备水平它能高到哪儿去,所以当时就是这样一个教育水平。那么发展到了现在,就从论文数量都可以看出我们是世界头号大国。我们的质量其实也在不断提高,前几天我看到外国人写的一篇文章,就是说中国的高等教育“985”建设,现在我们的引用数量也占到世界第四的位臵,所以就是说你从我们,从这个发展论文这个数量来看,也就是从美国路透社这个ESCI这个统计来看,我们现在已经有一批学校,进入前一百行列。已经有好几所学校进入前五十行列,我们的这
个学科啊,就是ESCI我觉着还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当然它更多的是针对基础科学,以前我们这个数量非常少,那么到05年的时候,我们全国就有60多所学校,70多个学科,进入到ESI的行列当中,也就是说全球百分之一的行列,短短三年间,到08年的时候,这个数字就翻了一番。到现在,又增加很多。我私下做过一个对比,跟谁对比呢?就是中国大陆的学校跟港台学校对比。因为在实施“211”的时候,当时主管“211”工程的委玉副部长说最后如果我们干不过台湾的学校,干不过香港的学校,你再说你的制度优越也没用。所以就ESI指标来说,原来我们跟他们是没法比的,这几年基本相当,大家去看看那北大、清华,跟港大、跟清华的大学都一样,而且都呈现出我们这边是快速增长的态势,用不了多久就可以超过他们。当然这些数字我们没法发表,我们都作为内部研究,但是充分说明我们高等教育这些年取得的成就。所以说不光是数量上,还在质量上。那你说我们质量上还有问题,这也应该正视,但这也是发展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就一定要用改革的方法去解决、改革的方法去解决。那么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大概一百多年大家就可以看出一个脉络、一个脉络。就研究生教育来说,我刚才讲了,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应该说也是很快、也是很快。我们在建国初期的时候,招收了一些研究生,很少。80年的时候,全国人大通过了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法,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所以中国的学位制度开始建立,研究生教育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渠道。那么过去,应该说发展的比较慢,这些年,我们研究生的教育应该说是发展的比较快的。那么目前就规模和数量上来说,我们已经进入世界研究生大国的行列。连续超过日本、超过德国这些国家,仅次于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大国。但是其实我们跟美国的差距非常大,社会上老友一种误解,就是说我们成为头号研究生大国了,其实我们跟美国的差距还非常大。我们
跟美国比较相当比较接近的就是两个指标,一个是培养单位的数量,就是博士单位、硕士单位这个数量,现在我们跟美国相当。应该说就这一点来说,我们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美国110年走过的历史。另外一个指标接近,什么指标呢?就是博士生的指标,而且是学生型、就是PHD,academical这个的数量,我们现在是接近美国,美国现在是一年6万多人。我们现在授予4万多,不到5万。当然随着我们博士数量的进一步发展,以后这个可能会上去。但是我们跟他的差距在专业博士上,那就根本没法比。我们学校有专业博士,像兽医啊这个我们叫做专业博士,最近我们搞了一些工程博士、教育博士,我们每年授予的数量才两千多人。美国多少?九万多人。所以这个差距是非常大的。硕士学位也相差很多,我们现在一年也就四十几万,美国现在六十几万每年,授予硕士学位。从现在在校人数来说,因为美国他是叫注册研究生,我们叫在校研究生,我们现在仅相当于美国1976年的水平。美国现在的在校研究生、注册研究生380万人,我们现在在下研究生多少?全日制的,160几万。在职攻读的,30几万。加起来也就一百八九十万,那根美国的差距还大了。我说这些数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过去应该说发展很快,但是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这个更大的差距体现在什么方面,体现在我们的培养质量上。所以过去我们总说这样一句话,就是说我们是高等教育大国,研究生教育大国,但我们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国,还不是研究生教育强国。那么什么叫大,什么叫强?在座的有很多搞高等教育研究的,很多专家在论述什么叫大了,什么叫强了,我说这个非常简单,也不用费劲去研究,大小是什么概念?大小是一个静态比较概念。两个物体,谁大谁小,一目了然,它是静态的比较。强弱就不是了,强弱是什么?强弱是动态的比较。动态的比较需要什么,需要竞争。两个人谁强谁弱出去打一架,谁胜谁就强。因此
说高等教育强国,研究生教育强国,怎么强了,怎么就强了,就是要有竞争力才强。竞争力取决于什么,竞争力取决于制高点,基础很重要,但是最终这个强弱还是要体现在这个制高点上。作为高等教育来说,这个制高点在哪?在研究生教育上。研究生教育位于国民教育的高端,用总书记的话说,它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高等教育用这句话没有问题,研究生教育还要再加上一句:就是它是这一重要结合点的集中体现。而且研究生教育不仅承担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任,承担着培养拔尖人才和为各行各业输送骨干力量的重任,同时他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们国家SCI的论文,从总体来说,60%是我们研究生第一作者完成的。像清华北大这个数字还会高,七八十;科学院,还会高。所以他本身就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就是对、还是前几年做的,07年,我们有一叫“双百篇”,就是国际最优秀的一百篇论文,国内最优秀的一百篇论文。我们调查下来,研究生第一作者的,百分之三十几;参与的算上,百分之五十几。这是中国的最好的两个一百篇。那么路透社还评过中国最优秀的24篇论文,其中,研究生第一作者的,百分之二十;参与的,百分之三十几。所以你看,研究生本身就是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美国人怎么看待研究生教育,前两天美国人写了一篇报告,叫做《研究生教育——美国创新力的支柱》。里面他的观点就是,美国长年不衰的优势来源于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正是由于美国的研究生的教育质量高,所以才使得美国这么些年呈现出强有力的优势。当然他们也有危机感,我们经常跟美国研究生会一起讨论问题,他们也特别羡慕中国,羡慕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所以研究生教育你要不发展下去,制高点的问题解决不了,包括创新能力这个问题也解决不了,这是从教育角度来说。那么从水平角度来说,另外一个就是高水平大学。我们国家现在高等学校,你要说把这个独立学院、高职高专都算在一起,两千六百多所大学。三百多所,将近三百多所吧,独立学院,一千二百所左右高职高专,本科学校大概七百所。其中可以授予硕士的五百所,可以授予博士的三百所。那么再往上呢,包括我们农大在内的112所“211”的大学,还有39所“985”的大学,那么这些大学应该说,虽然学校数量在全国学校数量上占得比例很低很低,但是就教学科研来说,它们承担了非常大的任务,就人才培养来说,就像我们农大在内的“211”的大学基本承担了全国五分之四的博士,三分之二的硕士,三分之一的本科的人才培养任务。我们的研究经费大概占到了全国的70%,国家实验室大概能该占到96%,国家重点学科能占到85%。所以说如果说这些学校的水平如果不高的话,你制高点还是高不上去。制高点高不上去我们的竞争力就不会高,你就永远是弱国。所以我说华中农大身上的责任非常重,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如何发展,我们创新能力如何提高,就是我们暑期讨论的这两个问题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那么研究生教育,应该说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最主要的成绩就是我们基本实现了,就是我们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这么一个目标。原来我们培养不了高层次人才,那么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我们现在基本实现了这么一个目标,昨天党组会上,原来的武大的校长顾海良他就说,这次神九上天,总指挥这一层次的基本上是我们培养的博士、硕士,所以现在社会上还有一种谬论,说中国培养的博士的质量不高,干脆怎么办呢,我们就不要搞研究生教育了,让美国热替我们培养,搞外包。典型的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造船。如果大家这么想想,真是这么做了,中国的战略地位全部失去,全部是听命于人了,你的神九你也就上不去了,所以说这些年我们的,虽然从一个低水平开始,但是这些年应该发展起来,水平还是提高的很快,那么我们基本建成了一个学科体系比较完
整,结构比较合理的一个学位授权体系,那么应该说这个布局是基本完成了。所以说研究生教育的成绩应该说是巨大的,“211”、“985”的成绩也应该说是巨大的,袁贵仁部长最近经常讲,就是中国高等教育30年两个里程碑,一个是“211”工程,一个是“985”工程。那么现在我们在努力做第三个里程碑,就是“2011计划”。那么虽然我们取得了这些成绩,我说了,我们的问题还非常多,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更好的适应国家的发展需要。这句话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一句空话,前几天我到深圳,参加第二次人才论坛,参加完以后我感触很深。我跟玉波部长去的。源潮同志在会上讲话,批评教育。批评什么呢,批评教育跟社会脱节。其实现在你说我们也经常说去适应需要,但是其实我们往往喜欢我们自己在我们这个小圈子里搞来搞去。也就是说如何有这样一个动态的机制,我们的人才培养,我们的学科建设,我们的科学研究,能更加好的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个体制其实还没有完全建立,作为研究生来说,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还不够强。我们前两年对博士生做了一个全面的调查,也发现了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制度的监督体系,也还不够健全,就是怎么样保证我们的质量。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怎么样提高,导师的责任心怎么样进一步加强,都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而事实上,研究生教育质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果揭露出来的话,还会让大家触目惊心。所以今年上半年,我们就加强了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监管,怎么监管呢?发现问题,绝不手软。今年上半年我做了几件事情,一件事,mbi评估当中,两个学校不合格。不合格怎么办,不合格就撤掉,停止招生,你不要再招生了。十个单位在博士论文抽查当中问题比较多。我还告诉大家,包括“985”的学校,包括“211”的学校,都有。怎么办?质量约谈。把这十几个学校都叫来,指出你的问题,而且明确说,这是我跟你谈,明年就不
是我跟你谈,是部长跟你谈,而且明年不仅是谈,还要有手段跟上去,我们跟学生司,跟发展规划司完全达成一致,就是今后所有的资源分配、计划全部跟质量挂钩,一旦质量发现问题减计划、停招生、撤授权。所以今年在职攻读这个硕士学位考试当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学校,不够自律。怎么办?停了7个学校的招生,通报了17个单位,通报批评。所以对存在质量问题的学校、学科,一定要坚决处理,还会有更严重的处理,大家可能也都知道。有一些学校,还有一些弄虚作假的行为,那么这些问题查出来就更不能简单的处理。所以不这样研究生的质量就控制不了。那么刚才我们谈到那个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地位和作用,其实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随着提高质量成为我们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应该说我们研究生教育已经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发展阶段的特征就是要以提高质量为主。昨天总书记在这个创新大会上讲要进一步更多的依靠创新驱动。国际上实际上也有很多国家都把创新驱动发展,把发展研究生教育,作为自己本国的一个战略选择。那么刚才我也谈到了研究生教育在提高国家竞争力和创新力当中的这个地位和作用,应该说是日益凸显。因此一方面对我们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我们现有的制度中又有很多问题。两方面加起来就要求我们要进行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所以从去年开始,我们就提出对研究生教育进行综合性的,系统性的改革。应该说研究生的改革从06年开始,我们就开始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试点,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由于这个改革,政策之间不衔接。所以改着改着就改不下去了,因此袁部长指示这次一定是综合性的改革,系统性的改革。从去年开始着手制定一个深化改革,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文件。那么这个文件,我们一方面要针对问题,一方面要顺应国际趋势,另一方面还要有一些前瞻性的理念,把这几个方面结合起来。我们首先系统的分析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
问题,我们最后大概归纳出来,四个方面,十个主要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到基层去调研,去找解决办法,另一个方面你还要看国际上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趋势。归纳下来我们觉得,今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要确立出一条主线。这条主线是什么,就是适应需求,提高质量。这条主线是今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要贯彻到研究生改革的各个方向中去,在这样一个主线的指导下,研究生教育改革要体现出连个着力点。一个着力点就是要分类推进创新模式的改革,另外一个着力点就是统筹构建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第一个着力点,重在改上,也就是说要创新我们的培养模式;而第二个着力点,重在建设。既然要改,就一定要有外部的保障。“一改一建”就把我们今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两个主要的地方突出出来。还要实现四个转变,一个转变是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就是从过去比较注重规模的发展,包括学科数量发展包括招生人数,转变到以招生质量为主的内涵发展道路上来;第二个转变就是从过去我们比较注重知识学习转变到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并重,特别是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三个转变就是从过去我们主要培养研究性的研究生转变到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协调发展;第四个转变就是从过去我们比较注重再学培养质量和再学培养质量和发展质量并重的道路上来,也就是评价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过去习惯于看我们的质量,看我们校园内的质量,但是其实人才的质量,最根本的还是要看他走出校园,做向社会以后的发展。因此在07年我们做的全国博士生直来那个调查当中首次提出一个培养质量的概念,一个发展质量的概念,要把这两者结合起来。那么在这样一个转变之下,我们希望经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建成一个适应需要的,能够保证质量的,然后还能推动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不断涌现的,这样一个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那么要想达到以上目标,我们还必须要有一些改革的举措。一个举措就是要创新我们的培养模式,那么我们国家的研究生起步主要过去从学术型开始,所以过去,你看现在包括现在我们这个学位委员会的英文翻译都是academic degrees。所以过去我们从本质上搞的就是学术。学术型学位也有创新型模式的转变。我们说,我们要建立一个,主要是培养他的学术创新能力的这样一种培养模式。两个过程有机衔接,两个阶段统筹考虑,所谓两个过程有机衔接就是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结合起来。课程学习大家不要小看,现在是我们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上次我去中国农业大学调研,这跟我们比较相近的学校,他们研究生院的跟我怎么说的,说这是我们一块放弃的阵地。如果把这块阵地放弃了,那你说博士生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从何而来?所以课程学习要大力加强。同时要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的人才培养。过去我们的科研比较弱,所以我们就是不是什么科研都可以指导研究生,那么现在我们说,不能所有的科研都能指导研究生,一定是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只有在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当中研究生才能得到创新的训练。才能培养他的创新精神,所以我们说今后,一般的科研项目就不能指导研究。当然这和我们很多制度的改革要配套起来,包括我们科研的体制,还包括我们博士后制度的改革。但是现在特别高兴的是,博士后制度也在酝酿重大改革。他们也即将出台一个主要的文件,对我们国家的博士后制度进行改革。我相信这两者结合起来,对提高我们研究生质量会很有好处。专业学位研究生怎么培养,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过去我们的专业学位的数量比较少,那么现在我们专业学位类别达到了三十九个,全日制招生占到了35%,如果把在职攻读的再算上,那么硕士生当中大概有43%是专业学位,但是培养模式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现在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存在几个不认可。社会不认可,学生不认可,家长不认可。就是究竟怎样培养专业
学位的研究生?这个我们说必须要下大力气。专业学位培养的模式不改革,我说大发展就等于大泛滥,因此我们必须要改革培养模式。专业学位的改革我觉得我们必须要面向行业职业的需要,因为你将来培养的是应用的人才。第二个,要培养他能够胜任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第三个还要培养他研究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为什么叫研究性呢?就是我们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也不是说不搞研究,他跟普通的高职的学生有什么区别?我就说我们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是研究性的解决问题。那么目前从课程来说,从导师来说,从实践基地来说,我们专业学位培养当中,问题非常多。因此这次我们就把今年的工作重点列上了一条,就是专业学位的发展。其中还要突出跟职业资格的衔接。今年我们在临床医学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就是临床医学全科方向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跟驻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结合起来。那么这样的学生出来以后他可以拿到四个证书。一个证书是学位证书,一个证书是学历证书,这是作为我们教育系统的。另外两个证书,一个是从业资格证书,一个是驻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证书。所以这样读下来以后你可以行医,你可以做医生。那么这样衔接以后,你这样培养出来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人家认可你。所以要大力推进产学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要大力推进产学结合。另外像过程博士,最近报上也有一些议论,其实现在工程博士的形势还是非常好的,企业的积极性非常高,我们现在已经招完了,大概招了200多工程博士。都是各大企业,国内这些最著名的大企业参与。而且结合国家的最大专项,真刀实枪的干活。而且现在我们明确,工程博士不得招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就是不能成为官员再去拿学位的一种渠道,他一定是实质性参加国家的重大专项研究,所以想通过这些方式这些改革,来推动专业学位的发展。那么现在从学位体系来说,国际上主流的学位体系在走向趋同。过去欧盟系统没有硕士这个层次,博洛尼亚进程
到现在十几年,这个体系基本建立起来了,就是“358”的体系,学士、硕士、博士,跟我们国家基本差不多了,那么我们年限比他们长一点。美国来说,美国最近从11年开始出现了一个统一口径的重大变化,就是他过去的第一职业学位不再作为统计口径。取而代之的是学位,所谓学术型学位和应用型学位,就是for academic、for practice,两类学位。也跟我们接近了,所以说主流国家的学位体系在走向趋同,因此专业学位的发展今后肯定是我们研究生发展当中的重要部分,所以这个改革的任务还非常重。那么今后我们研究生,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怎么去区分对待?我们说今后我国家博士还是主要以学术型为主,稳步发展专业学位。硕士主要以应用型人才为主,那么当然他还有一批学术型的,一方面他要做学术型博士学位的后备,另外一方面,还有一些硕士单位要通过这个培养一批解决实际问题的学术型人才。但是我们要特别鼓励有条件的学科进行硕博连读,直博生的是所谓的这种长学制的培养。目前我们也在一些学校进行这一方面的试点工作。那么现在我们学校,刚才我也谈到了怎么样更好地适应需要,我们的学科是不是还像过去那样,无限制的搞下去?应该说社会上对我们大学现在一直存在一个批评的声音,就是趋同的问题。趋同的问题要怎么看,我觉得是要辩证的看,其实就我们国家的高等学校来说,因为过去受苏联的影响,我们的学科设臵基本还是比较窄的。我做过一个统计,就是说按照博士点来统计,就是说你有多少个学科,这个学位有多少能授予博士学位,包括一级学科的,包括二级学科的都算上,其实我们国家最高的,也不过就是60%。大部分学校,特别是过去行业性的学校,都是百分之十几、百分之二十几。因此就这点来说,中国的大学有一个学科生态完善的问题。但是学科生态的完善也不就是说你什么都去搞,你还是要有特色、有水平的去搞。那么今后我们的学位授权审核,我们觉着在布局基
本完成的情况下,主要要面向国家的特殊需要。作为学校来讲,今后你要给他一个自主调整的权利,就是让他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能够自主的去调整,所以今后我们将在这些方面做一些探索性的工作。那么培养模式,那么研究生培养两个最核心的要素,一个是学生要素,一个是导师要素。如果学生不爱学,导师不爱教,那你这质量提不高。所以这次改革当中我们提出要以研究生为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那么要以研究生为本,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学校的工作都要以研究生的成长成才为中心。研究生除了在政治思想上加强教育以外,在资助上,还要做比较大的改进,那么研究生教育改革这次面临一个非常好的形势,就是我们跟研究生的投入机制改革一并进行。大家可能都已经收到钱了,首先的一个改革就是生均拨款的提高。我过去长期管“211”工程,管“985”工程,其实我并不希望把“211”的钱,把“985”的钱搞的过高,因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拨款方式是综合定额加专项。专项是起什么作用的?起引导的,起调控的,如果搞的过大,就会影响综合定额。真正提高学校的经费一定要通过综合定额去提高,所以去年我们把研究生的生均,硕士从一万提高到两万二,博士生从一万二提高到两万八。就这一个提高中央部委学校一年就可以增加一百个亿的收入。一百亿相当于什么,一百个亿就相当于我们又搞了一个“985”工程。那么除了生均拨款提高以外,对学生的奖助体系要完善。过去研究生没有国家奖学金,我们的国家奖学金都是给本科生的,那么我们说从今以后,要设立研究生的国家奖学金,激励研究生去好好学习,那么同时还要设立研究生的学业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就是说国家那一部分钱,单位拿一部分钱,用于保证研究生能够顺利地读完研究生,那么研究生的贷款政策,三助政策,也要做大的改革,所以这些改革就是保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在鼓励创新等等方面,也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条件。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中的第一责任人,导师我们觉着在这次改革当中主要是强化他的责权机制。在招生上,在培养上,在管理上要给导师更多的权利。所以你看这次博士我们就基本准备推行这种申请审核制。研究生硕士上要强化复试,那么给老师更多的权利,但是给权利的同时我们说更多的是要责任,因此我们这次提出,培养研究生是研究生导师的首要任务,而责任心是导师的首要条件,就是你这个导师如果没有责任心的话,你就是有再高的水平你也别指导研究生。另外对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额,各个学校也要根据不同的特点,要给有上限的约定。所以我们也想通过导师资格制度的这种改革来把导师的责任心加强。学生如果爱学,导师如果爱管,我相信我们的质量就能得到基本的保障。所以在工作当中我们一直强调这样一个思想,就是所谓质量控制重心的下移。这质量控制的重心一定要到学校,到培养单位,到院系,到导师。如果说只靠我们政府说去控制质量,我说那个质量是控制不住。那么要想质量控制重心下移,其中我们就要做一件事情。什么事情呢?就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就是你把该给学校的权利给学校。学办我觉得我们这些年在这方面做的还是比较积极主动。你像在学科目录上,我们把二级学科放开,这是世界趋势。还管的那么死,既不利于学科交叉,也不利于研究的培养。所以这次学科目录调整,我们把二级学科放开。你只要有一级学科,你下边怎么设,交给你们学校。另外在学位授权审核上,我们一方面把硕士权下放到了一些学校当中,下放到了一些地方当中。对博士点的审核,我们也开始了试点,就是由你们学校自主审核。在经费管理上,“211”、“985”那么在人的经费使用上我们一般也给学校充分的自主权。当政府职能转变以后我们就希望把这权利下放到学校,让学校去控制质量。当学校去控制质量的时候,你还必须有严格的外部监督。也就是说,质量保证体系,一定是有单位的内部保证,加上政府的、中介的、社会的外部监督。要两者结合起来,所以今后的监督保障体系,我们说,一方面,单位的这种自我保证,这种体系要建立起来,那么这方面我觉着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同时,外部的监督,也就是说在你不够自律的情况下,外部要有制约因素。包括我刚才谈到的博士论文抽查,我觉着这种评估方式非常好。就过去我们的评估,为什么受到很多人的诟病。其中两个原因,一个原因:评估标准。一把尺子,统统都是不管高低胖瘦,全是一把尺子去量度去。这样就造成什么呢,特色的消失。所以不同的类型一定要用不同的评价尺度。第二个是什么?过繁。给学校过多的负担,英国过去长期搞学科评估,我们现在这个学科评估是学英国的。英国最后搞不下去了,我跟英国的这些大学校长经常有交流,繁的不得了,我们派过观察员,去实地参加他的评估。回来跟我们一说,拿比我们的评估还繁,繁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就是做不下去了。所以我就说,喜爱那个博士论文抽查这种形式就非常的好。这种形式是什么呢?是你感受不到评价的评估。跟你没任何的关系,我们就到北京国家图书馆抽取博士论文,然后找专家进行评。发现问题的,就直接通知你。我刚才谈到我们约谈了十一个单位,效果还是很好的,回去马上就开紧急会议。我比较熟的导师我也认识一些,原来准备放水的,不敢放了。为什么?我跟你说,这次查出来,有培养出很多优秀博士论文的老师的学生,后来一问,根本不是他指导的,挂名的。所以说像这种优秀博士论文的抽查,外部的一些手段要上去,而且上去以后一定要严格执行。那么我们说,把结构调好了,把模式创新了,把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然后把导师的责任心加强了,把外部监督体系再建立起来,那我们的质量就能有一个基本的保证。当然有了这些还够不够呢?还不够。还有一条是什么?就是要实行更加开放的国际化战略。我们这么些年的发展,一是得益于改革,第二得益于开放。现在研究生教
育的开放,我个人认为还远远不够。因此我们说,要在改革开放上,都要下大力气。所以这次我们也在研究生教育的开放上,我们说要创新国际交流的合作方式。其实研究生是国际交流中非常重要的一条纽带,国际交流合作要到什么程度,就是professor by professor的这种程度,这个交流才会有真正的意义。你靠学校去签什么协议那都是虚的,一定要到教授与教授的交流上。教授与教授的交流上我们学生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纽带,所以今后我们要大量的派出学生。现在我们联合培养,每年派出很多,今后我们说要大量的派出。而且研究生在校期间你应该让他有这种国外的的经历。你像欧盟的国家就规定自己的学生,在研究生期间要有在欧盟国家之外的访问的经历。所以我们私下里说,今后,国家拿点钱,单位拿点钱,能不能就是说,比如博士生,我们到哪一年至少有一半的博士生在校期间都能出一次国,参加一次学术会议或者是联合培养,扩大他的国际视野。那么在学位授予上,我们觉着也可以创新,目前联合学位称为国际上的一个非常流行的发展趋势,对于中国来说,联合学位可以吸引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另外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水平。过去我们还比较保守,我们说可以在这方面大胆试验。就是你跟国外优秀的大学,跟我们优秀的学科合作起来,实行这种联合学位的授予,等等各方面我们一起努力,吧国际开发这篇文章给他做好。所以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应该说涉及到了方方面面,而且也非常复杂,我们曾经把历史上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几个重要的文件拿出来对比,发现不同的时期,我们都有不同的重点。而今天我们面临的改革,是一场比较难的,是一个比较系统,是一个比较综合的改革。所以改革一定要让我们的导师,让我们的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这个文件呢,我们已经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汇报,同时呢,也向国家教改小组进行过专题汇报。最近呢,我们还打算向部党组做一个专题汇报。那么成熟
以后呢,我们就会下发,当然在这之前,我们还要进一步听取学校的意见。就包括我们华中农业大学,其实以前也都参与了这项工作。更广范围的听取大家的意见,使这个改革的文件,能够成为大家的共识。那么我今天谈的呢,没有全部展开,因为这个内容很多,只是谈了一些要点。今后呢,希望我们华中农业大学呢,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上来,能够把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进一步提高。我刚才谈到,研究生教育,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提高我们国家的创新力。所以这次我们主题呢,也有一条,就是要提高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现在在我们国家是一个比较迫切的问题,所以总书记在这次科技创新大会上专门谈到了这一点。那么去年呢,我们教育部,为了提高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出台了一个“2011计划”。我本人呢,作为一个牵头的,去年吧主要精力放在“2011”的制定上,所以呢,现在还有一点时间呢,我想跟大家谈谈我对“2011计划”的一些认识。这个文件发出去以后,很多校长、书记都跟我说,看不懂。我不知道我们学校是不是也有这个反应,看不懂。后来我说,看不懂就对了。为什么?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211”、“985”计划的一种思维模式,一种建设方式。“2011计划”,它打的是什么?打的点是协调创新,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提出了要大力推进协同创新。这次科技创新大会实际上就是科研体制的改革问题,也是如何协同的问题。为什么选这样一个主题,一个我们想,从国际上发展的趋势来说,随着大科技时代的到来,再靠单一的创新主体,你很难做出大的创新成果。一个学科,一个单位,很难了。另外从我们国家存在的问题来说,我们一直说,叫封闭,分散、低下。包括我们大学的各个学科,也有这样的问题。过去清华大学有个老校长形象地形容我们当时的二级学科,就像一个一个的小铁蛋,本身力量不足,能力有限,但是碰来碰去呀,还碰不到一起去。叫做早已森
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你躲着我,我防着你。你说这样能做得出大的劳动成果嘛?所以“2011计划”就把打破这种封闭,打破这种分散的局面,作为一个主题来选择,所以选择协调创新。“2011计划”跟“211”,跟“985”,有很大的不同。第一点不同,“211”、“985”基本是学校内部的建设计划,当然这里头也有跟社会的、跟企业的一些联系,但是他主要的还是内部的建设。而“2011”是什么呢?是内外结合,他强调一个学校你别来,它一定时校校、校企、校所、校地之间的项目。因为“2011”出来不是说别的项目没有了,别的项目依然有,你改用什么项目就用什么项目,但是“2011”干的是内外结合的。“211”、“985”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一种生产能力的提高,或者说是生产力的提高。但是“2011”是什么?“2011”是生产关系的改革。所以我们这次把“2011”立足在一个机制改革上,大家去看原则,“2011”有四条原则,叫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创新引领这四个字,其实我们在写这四个字的时候有三层意思,第一层引领就是要以机制体制改革来引领协同创新,第二个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高,第三个以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引领创新性国家建设。因此它是机制体制的改革,所以大家去看,“2011”的任务主要两条:第一个是改机制,第二个是建平台。而改机制是更重要的任务,我们设计了八个方面的改革,包括组织机制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科研组织方式的改革,评价方式的改革,科研经费分配的改革,文化氛围的建立等等八项,所以它是一种生产关系的改革。想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来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那么“211”“985”是一种建设性的计划,给你多少钱,华中农大,给你50个亿,其他学校给你多少个亿你就去建设。而“2011”是什么,“2011”是一种引导性的计划,或者说叫引领性的计划。“2011”我觉得你可以把它看成一个项目,但是我更希望大
家把他看做一个理念,不是说我们学校争取去拿到一个什么“2011”项目就成功了,我说那就失败了。即使你拿到项目你也失败了,为什么?你没有把它看成是一种理念。“2011”实施以后,我觉得它可能带来两个深刻的变化,一个变化就是我们创新方式的变化。过去我们比较分散,比较封闭,我们所谓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创新,区域创新,中介创新其实是各自分离。你说科技创新其实家宝同志在会上就讲了一个主题,就是企业怎么成为创新主体。企业跟我们学校合作,政产学研用搞了这么些年,实质性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他们说这叫政府有心但是无力。政府想干这事但是你做不到。企业是什么呢?企业是无心无力。为什么无心?人说了,你大学不爱干;第二,你大学干不了。两个问题都存在。所以今后我们说,你像这北京交大这轨道交通是政产学研用是搞得比较好的,总结下来是什么,不是你谁是主体的问题,而是不同阶段,不同主题。所以你看他从开始发展,那是大学为主。变成产品了,就是企业为主。那么只有这种方式,这种协同起来的方式,你创新能力的提升才没有那种战略性的缺陷。实现战略性的融合。所以今后我们创新能力提升方式,可能会发生一个变化。第二个变化就是发展方式的变化。再往深引入,可能会带来新的世界一流大学理念的变化。就是过去我们学校的发展还是局限在我们学校的内部,那么我们通过“2011计划”的实施,能够使大学,更深更广地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驱动力量。所谓创新驱动,总书记这次讲创新驱动。谁去驱动?要靠大学去驱动。因此他会带来学校发展方式的变化,而作为高水平大学,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大家可以去看看,每一次世界一流大学的变迁,实际上背后都含着一个理念的变革,没有理念的变革不会出现这种变迁。所以中国一直想建世界一流大学,如果我们现在去简单地去复制世界一流大学的概念,我告诉大家,我们建不成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我们能建成世界前一百名没问题,前五十名都有可能,但是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真正意义上的一定要有理念的变化变革。那么在这方面中国的大学应该说有我们的优势。那么通过“2011”我们希望带来一种发展方式的变革,进而引发世界一流大学理念的变革,在这种理念上我们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因此这次我们在谈“2011”整个的设计过程当中,我们跟财政部都很少谈经费,甚至没去谈经费。“2011”不是钱的问题,从某些角度来说,他的经费越多,反而会制约这个项目的成功。他不是另搞一套资源,而是把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你单搞一套资源,你这资源量越大,大家越把心思放在这上面,所以“2011”是对现有资源的一个整合过程。因此说,“2011”一定要去培育,要把“2011”当做一种理念,不是为了学校最后拿到的那个项目,而是要变成大家的一种共识,变成一种普遍的行为,能够体现国家急需世界水平的,我们进入到国家的“2011计划”里面。但是这个思想,我觉得目前还需要一个认识的过程。那天党组会上也谈到这个问题,就是目前大家对这个认识还是有一段距离,因此最近呢,还要再准备开一些研讨会,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然后原定的今年的项目肯定是完不成,为什么呢?因为这个“2011”一开始的项目一定要搞成高水平的,有代表性的。低水平的项目搞成“2011”就把“2011”给砸了,所以袁部长说,“2011”要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的里程碑。那么要想成为里程碑,就要付出更大的努力,那么这些是我在做“2011计划”过程当中我的一些体会和想法。其实不是说我一直就有这样的理解,“2011计划”制定的过程啊,还是挺复杂的,怎么说呢,经常挨领导批。就是像我们这些人做惯了“211”“985”啊,自觉不自觉的小心眼就出来了,怎么给学校多弄点钱,一到这时候袁部长就一顿批评,那我们思想再深化,最后到了今天这个地步。所以呢,我觉得大家一
时看不懂没关系,慢慢读,然后教育部呢,也会组织大家一起讨论,让大家把“2011”的意义真正认识透。好,今天占用了大家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给大家汇报了一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路,也谈了一下我个人对“2011计划”的一些认识,咱们这个主题呢是提高质量,提高创新能力,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其中讲的不对的地方呢,也请大家批评指正。我们学位办、研究生司呢,我过去一直有一句话,我们就是为大学服务的,各位老师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希望能经常和我们学位办,和我们研究生司呢,研究沟通。我们这次改革当中呢,就特别强调一点呢就是要接地气。就是说我们希望我们定出的文件,要符合基层的实际,因此呢今后我们学位办要建立一种制度,就是要跟基层要有一种定点联系的制度。否则的话基层的情况你一点都不知道,你的政策制定出来不符合基层的实际,这个文件下去,李书记看一眼,往旁边一扔,然后我们这个高校长看一下往旁边一扔,那有什么意义?一点意义都没有。所以希望大家今后能够经常加强跟我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我们的办公室随时是向大家敞开的,欢迎大家随时来访,好,谢谢大家。(掌声)老师们,刚才郭司长从回顾百年高等教育的发展史开始,对我们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同时对我们国家三十多年来研究生发展所取得了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度的分析,围绕质量这样一个最核心先最迫切的任务和我们解读了,一条主线,两个着力点,四个转变。特别是在如何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最后还作为一个“2011计划”的核心成员,对我们“2011计划”从更高的高度进行了对于顶层设计进行的深度的解读。我想这对于我们去理解,特别是我们结合假期的培训班,各个单位在理解的基础上谋划好我们未来的工作,对我们未来的工作会很有帮助。我们再次以掌声感谢郭司长。(掌声)好,休息十分钟九点四十再到这儿,下半段。
(音乐)请外面的老师各就各位啦。我们感谢荆州总经理,温度已经降下来了,这样我们开会会更加聚精会神,集中精力,我们继续开会。根据安排,昨天下午,全校中层干部分成十个小组,围绕这次主题开展了深入讨论。由于今天会上呢只有六个小组派代表作大会交流发言,所以组织者让我在这里,向大会通报一下,今天不能在大会做交流的四个小组讨论形成的主要意见。这是他们给我提供的稿子啊,我是原滋原味地去读,之后我们再请其他大会的同志发言。第一组,主要由生科院、学校办公室等单位组成,讨论主要有如下5条主要意见。第一,后面应该是意见和建议啊。第一,高水平科研是高品质人才,高质量人才培养,要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平台、基地、科研项目等,加大对学生的开放力度,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加强对本科生科研的训练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第二,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学生转专业的自由度,进一步加强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研究,推进实质性学分制,增加课程数量,提高转专业学生的比例。第三,提高青年教师的水平,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要大力加强青年教师入职后的继续培养,发挥好教学科研经验丰富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使其尽快融入学校,过好教学关和科研关。第四,办大学就是办氛围,办文化。要在全校形成一种共识,两个提高,干部是主导,教师是关键,全员质量意识是基础。这个说的好,我在念一遍,两个提高,干部是主导,教师是关键,全员质量意识是基础。第五,要在全校形成自由的学术氛围和思想。由植科院、动科院、动医院和计审两处同志组成地第二组的书面意见内容如下,第二小组成员围绕两个提高进行了热烈讨论,一致认为要确实实现两个提高,要必须发挥学校的区域优势和社会影响力,同时在校内要鼓励广大师生讲真话,办实事,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要注重学校各部门间的协同配合,为研究性学院建设提供政策支持,为改革创新提供
发展保障,要建立面向全校的科研公共平台,要建立一支战斗力强的实验技术和服务管理队伍,要加强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大力做好研究生优质生源工程等工作。第七组,由水产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国际学院、体育部、后勤集团等单位组成。代表们指出,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科学研究与教学的关系,提倡科教融合。在学科建设方面,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现状,制定差异化的评价标准,提高人才引进和职称评价的科学性。在教学方面,提倡使用启发式教学,要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加大对实践教学基地的投入,规范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对接,结合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还要科学开辟运动场馆,重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此外,还要鼓励年经教师到生产一线锤炼,使年轻教师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身的成长发展,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科研成果的示范推广。第九组,由发展规划处、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学院、图书馆、期刊社等单位人员组成,参会人员普遍认为,本次暑期中层干部学习研讨班很有意义,主要有两好,一是培训的主题好,两个提高既体现国家的政策导向,又侧重学校发展中继续解决的问题,很及时,这是一个好。二是报告好,既有上级主管部门高屋建瓴的政策解读,又有学校领导务实地形势分析和政策要求,很解渴。同时,对学校如何实现两个全面提高,同时对学校如何实现两个提高,推进事业健康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一是要客观分析学校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避免每次出现同样的问题,但就是无法解决。二是要针对两个提高,制定确实可行的改革措施,特别是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核心是评价考核制度,三是要高度重视学校的管理工作,加强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二级管理,通过制度和政策导向推进校内协同创新,推动管理部门协同配
合,同样要受到重视。四是要加大对各种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现在,往往不是没有好的政策措施,而是好的政策措施没有得到落实,或是落实不够到位。以上,是对四个小组讨论意见的通报。我一点都没有谈我,我跟对四个小组为大会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表示感谢!(掌声)下面,请其他六个小组的代表做大会交流发言,发言的顺序依次是:廖庆喜、钟涨宝、姚啸军,包满珠,韩鹤友和黄巧云。首先,请工学院院长廖庆喜发言,他发言的题目是:多措并举促创新,全面提升高等农业院校工科人才培养质量。制造点噪音。(掌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非常荣幸代表第三组发言。第三组由纪委监察处、组织部、统战部、离退休工作处、工学院、教务处张涛副处长,代表共计十九人,代表们在工程楼201就本次会议主题两个提高和协同创新进行了热烈讨论。各位代表围绕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畅所欲言,气氛热烈,直到六点十分。与会代表充分肯定了此次大会,主题鲜明,意义深远。特别是对王司长、陈校长和忠云书记报告,代表们一直认为报告精彩务实,与时俱进,具有充分的指导价值。两个提高和协同创新为学校今后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各位代表深受教育和启发。同时,与会代表全面探讨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分析了我们校在高等教育发展中不同阶段人才培养教育的特点,并提出了全面加快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注重实践动手能力提高的系列战略性的思考和建设性的指导意见。校党委副书记名家教授全程参与并做重要指示,特别强调要求全员上下切实提高创新能力,要在切实二字上下功夫。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做在全面二字上做文章,不当之处请第三组代表批评指正。按照大会安排,下面就提升我校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做个发言。首先我要感谢学校给工学院这样一个机会。今年来,在学校各级领导和兄弟学院的关心帮助下,工学院在学科建设、科
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点进步,但是与兄弟学院相比较,我们存在很大的差距。借此机会,我从高等农业院校要培养实炼的工科人才,如何提升高等农业院校工科人才教育质量,工学院的一些相关做法,也就是谈几点不成熟的思考,几点摸索中的做法,和谈几点微不足道的成效。汇报内容之一:高等农业院校要培养实炼的工科人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机械、电子自动化是一个永不衰败的产业,始终是阳光的。工学院目前已招收的几个专业中,应该说都属于应用型和实践型,特别强的专业,特别强调应用与技能,基于这种判断,今天来,工学院始终在思考和探索一下四个问题:第一,我们专业的看家本领是什么?其看家本领的课程和实践环节是什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队伍和什么样的条件?第二,我们的学生应该掌握的职业生存技能是什么?第三,面向行业,面向区域,面向国家,面向社会需求我们什么样的专业人才?第四,学院层面面对人才培养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是什么?在回答上述四个问题的同时应该说我们也在不断地探索,专业、职业、创业和企业以及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之间的一个相互依存关系,探讨如何实现互动,实现师生之间的创新,如何围绕严把质量关,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此,我们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始终抓住工程师这个关键词。既培养卓越工程师,农业工程师注册工程师为目标,特别是结合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在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特色的建设上面,围绕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做了较大的调整。在人才培养内涵上面,我们说与普通工科学校相比,有别于纯工科人才的培养。我们坚持培养具有农业背景的知识的工程人才。在学生这个产品上,这个特色产品上我们下功夫。近年来,工学院的学生就业优势之所以相对明显,离不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机械、对电子等人才的旺盛需求。那么我们在想,未来五年,未来十年之后
这种需求是否会有重大的转变。在普通工科院校竞争中,我们能否在招生规模日益扩大的同时,保持我们这种良好的就业形势。对此,我们认为,应该在农业中的工科这几个字上下功夫。要围绕机械、电子、自动化以及农业中的工程几个关键词上做文章。从工不工,农不农这个里面我们来找定位。那就是我们的特色,或者说,我们要培养的是为现代农业培养的农业工程师。我汇报的第二部分,是我们在提升高等农业院校工科人才培养教育质量中摸着石头过河的几种做法,主要体现在一下六个方面。近年来,工学院高度重视,多措并举,做好规划和顶层设计,主要有一下六个方向的做法,第一点,在实验教学内容设臵和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功夫。在这点上,因为涉及到相关教师和实验室的问题,必须要统一思想和认识,需要有勇气和魄力。近年来,围绕工学院相关专业的看家本领课程及培养教育环节我们建立了多类别,多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们设臵了三个实验项目层次,即基本型,研究性和研究创新型,构建了三种实验类别的实验课程,包括实验教学类,综合专业类,科技创新类。近年来,学院每年累计开出实验项目数突破了一百二十余项,每年的人时数均在10000到13000学时,培育专利累计达到100项,承担省部级等各类项目120余项。第二个方面,我们在经费支持上下功夫,除学校支持以外,学院在做好专项规划的同时,在各项科技创新活动项目基础上,我们从学院自身创设的预算中,单列大学生课外创新经费。近几年,学院依托自身的创收途径,累计投入一百多万元,用于学生的各级各类的创新实践活动。比如,主要用于机械加工XX费,事业费,和低值易耗品购臵费。第三,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组织上面,我们下功夫,全方位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建立多阶段,多形式,多样化的课外实践培养体系,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从低
年级抓起,使学生尽早参加科研和实践,强化科研和训练,以科研和竞赛为载体,开展各类课外实践教学活动,以点带面,实施分层次、多样化实践教学模式。第四点,我们在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上下功夫,制定有长效激励机制和来那个号的运行机制。特别是在教师年度工作的计算、职称评定,主要针对副教授和讲师职称评定,年终分配我们给予适当的工作补贴,年终考核等制度等相关的激励和因素规定,多措并举,提高教师和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一批教授、副教授和骨干教师参与大学生创新活动。近5年来,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教师的覆盖面在工学院已经突破90%。其中教授直接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比例达到80%以上,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各年级达到一千人次。第五个方面,我们在全国科技创新活动参赛上面特别是这个引导上面下功夫,多角度,多渠道营造大学生科技创新文化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人才教育培养质量应该说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永久的话题,需要多方位的支持和谋划,需要切实做到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多方位的联动。如参加大学生创新活动取得好成绩的,我们优先推荐到知名企业,这样,与就业直接挂钩,是一个很好的指挥棒。我们设臵了院级奖学金,设臵学生创新学分,对课外科技创新成绩突出者,优先评定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等等,优先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大力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各类学科竞赛。同时,我们定期邀请相关高校知名专家开展技术讲座和专题辅导,并且,我们开设有专门的网站,选派部分学生代表和教师代表到校外高校和企业考察。成立有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和电子设计大赛等相关的团体组织机构,每年选派十名优秀大学生参加浙江大学的夏令营活动。今年来,我们在物理空间特别紧张的情况下,分别组建了机械设计创新、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的实验室,全面营造氛围,推进我们这个创新活动。第六点,在严格质量标准上下功夫,严格把握人才培养的过程和质量,在关键环节我们实现了严格控制。对课程考试不及格,生产实习不通过,毕业设计不达标的“三不学生”绝不放过。比如在毕业设计中,学院设立了毕业设计资格审查制度,学院学术委员会分别对认为没有达到标准的限期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我们不放手。毕业时达不到学分要求的,一样的,我们都给予延期毕业。如2012年,我们本科毕业生中仍然有18名学生达不到要求,达不到学分的要求,两名同学达不到毕业设计要求,我们共有十九名学生仍不能正常毕业。汇报内容之三,工学院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我们取得的几点成效微不足道。第一点,受益的覆盖面比较大。近年来,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获得国家省市奖励100余项,今年来,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累计获得一等奖9项,二等奖18项。电子设计创新大赛累计获得2010年XX亚洲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国赛一等奖5项,省赛一等奖六项。这些作品有些不亚于一些科研成果,并有部分成果进行成果转换。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我们出色的作品得到相关公司的认可,如美国XX公司,高度认可我们的做法,认可我们的学生,近期将在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组建一个EDASOPC联合实验室,捐赠价值386万美元的软件供我们学生来应用,将于后天我们举行签字仪式。另外近几年来,我们又以为同学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一人获得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一人获得湖北省年度人物,2012年我们再次在全省科技创新大赛中取得好成绩,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其中有两项作品在全省300余项作品中脱颖而出,排名前十,突破了参加国赛的资格。第二,相关的措施与作品,广受关注与肯定。2011年,教育部简报介绍了工学院科技创新活动和实践育人模式。科技创新项目在全国科技周活动和相关大型竞赛活动中受到国务委员刘延东、多名院士和学者的肯定。中央电视塔,中
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十几家新闻媒体报道过我们学院的科技创新活动。第三,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近年来,工学院毕业生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一所农业院校的本科生,敢与“985”以上的工科院校包括清华大学等高校竞争,是我们把握了农业背景这样一个工科的特色,2010年,一次性就业率是99.01%。11年,是99.48%。今年我们是412人,截至目前,就业率是96.84%,也是刚才我汇报中,我们有一部分同学严格要求答辩通过以及学分的问题,且毕业生质量应该说同往年我们有比较大的提升。其中,报考研究生中有60%录取到“985”高校,十一名同学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十七名同学进入全球工程阶级行业50强企业,70.45%的同学到我们上市公司就业,这些成效在一定意义上对提升华中农业大学的社会声誉也起到了比较好的作用。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位领导,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也倾注了校领导和职能部门对我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给予的关心帮助。在这里,我代表学院向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各位领导,工学院近几年虽然取得了一点进步,但是用群殴切实提高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我们要努力的地方还很多。办学规模要扩大,办学质量要提高,社会声誉要提升,我们也深感自身条件还不够。我们相信坚持继承、发展、创新,相信在学校、各职能部门和兄弟学院一如既往的支持与帮助,只要给我们一个平台,我们就一定会在高等农业院校工科人才培养教育质量上再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掌声)
谢谢庆喜博士,谢谢工学院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所做的一切,下面我要友情提示一下,每个人发言时间是15分钟,括号,含致谢、含小组意见的交流在这里面。我们下面请马工程首席专家文法学院院长钟涨宝博士发言,他的题目是:坚持用科学方法研究三农,着力提升学科创新能力。掌声。各位领导啊,首先我向大家
把小组情况汇报一下,我们小组是第四组,由XX部校团委、学工部、文法学院、楚天学院这个组成。我们小组围绕协同创新与两个提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认为要实现协同与两个提高,不仅仅要加大投入,更主要的是管理体制与机制当中的创新。只有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才能够实现真正地协同与质量地全面提高,好,谢谢。这个具体的我没有XXXX.我向大家报告的题目是坚持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三农”,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近几年来,文法学院在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与关怀下,在个职能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学科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尽管与兄弟学院相比,我们取得的进步还不够显著,但与文华学院的过去相比较,与同类学校的相同学科相比较,甚至与综合性大学的相同学科相比较,我们的学科创新能力,学术创新水平提升是显著的。下面,我介绍文法学院的学科特点,介绍文法学院的具体情况,就提升学生才能力的体会,从三个方面向大家汇报。一,提升学科创新能力,必须做到三个坚持:一,坚持落主流,创特色。是提升学科创新能力的根本前提。农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参照性是综合性大学,而不是其他农门高校。是发展适合于综合性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情况下,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发展要想落主流,必须创特色。要把合法的劣势变成人和的优势。二,坚持扎根农村基层,推进时政研究,是提升学科能力创新的根本方法。中国第一个XXX农村社会学博士。我们的华中农学院XX巍巍伫立,我国老一辈社会学家杨开道先生力促的理论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用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农村的学术理念,是为我校人文社科发展留下的宝贵遗产,我们必须继承并且发扬光大。三,坚持在农村建团队,是提升学科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新的科学的发展的趋势是学科不断交叉和相互融合,需要多学科、跨学科的合作创新。这决定了科研活动不单是个体行为,还是团体行为。四点做法,文法学院在提升学科
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第一个方面的做法,聚焦三农问题,坚持以农为特色的学科发展思路,学院现有社会学、法学、传播学等学科,始终把综合性大学相关学科发展作为参照,始终鼓励教师参加主要学术圈的学术活动,始终用主要学术圈认可研究范式、话语体系推进学术研究。与此同时,学院注重XXXX各学科坚持走以人为特色的学科发展思路,坚持把研究领域定位在农村社会发展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学术研究,XX学科的三农特色。经过几年努力,学院社会学、法学等学科逐渐得到社会认可,获得一定学术话语权,(实在是听不清说的是什么)此处止于02:11:46。(以下从02:21:15开始)
农村社会学、农村发展的研究已经成为了特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建设学说理论、国家社科基金终身评委理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理论等等,我们这个不是很大的学院,有专职教师66名,但是近5年学院获得国家社科基金24项,其中两项为重点。特别社会学学科,不仅远远超过了同类学校,也超过了武汉地区的兄弟学校,社会学,近五年来,中国农大这个学科拿了4项,南京农大和西北农林大学为0;武汉地区,都是有博士点学位,武汉大学近五年9项,一项为重点,华中科技大学8项,一项为重点,华中师范大学时14项,1项为重点,而我们华中农业大学14项,当中两项为重点,所以从这个指标来说,我们超过人家。二;注重调查研究和时政分析,建设树立严谨的学术学风,学院关于农村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了获得科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营造科学的学风和氛围,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学社会工作,法学,传播学等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深入农村基层和社区展开调查研究,明确规定农学的老师每年在农村的调研不能少于两个月,制定了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调研的制度和学生。。
制度,建立了社会研究活动观察点,经过若干层社会实践,以检验所提理论和执行决策的科学性。学院先后和湖北,湖南 河南 江西 安徽 贵州
云南 等中西部地区各级政府部门、管理机构和基层组织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了100多了活动网络和30多个合作研究基地,构建了良好的的科学研究平台。三;努力整合和发挥学科优势,积极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学院始终瞄准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观念性的问题,以新思路 新成果服务农村社会,社会学学科要围绕农村土地流转,农村管理创新,农村养老保障,农村明间组织,农村社会工作等问题;法学围绕农村法制建设,转基因食品,农村群体性事件。等问题;传播学围绕农村文化传播,农村教育等问题,广泛开展时政研究,社会学研究中的研究事迹,服务农村的事迹先后被教育部捷报,龙门日报专门报道。四;加强队伍建设,为社会学科提供人才和实力保障,学院实施社会学学院专家负责制,围绕社会学专家建团队,依靠社会学专家发展学科,实施优秀骨干培养计划,每年推荐两名能力和发展潜力较强的骨干教师,给与全面资源培养,打造学科体系,实现了青年教师科研导师制度,通过与老百姓培训、学术交流,提升学历等形式,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能力,不仅社会学,法学,传播学等学科基本形成了良性运营机制,成果不断涌现,一个教育团队成为国家的教育团队,一个创新团队荣升湖北省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达到了以学科建设带动队伍建设,以队伍建设促进学科建设的目的。三;积极打算,对于高水品的大学而言,人文社科科学对于提升学校整体的办学实力、人才培养质量气到了自然学科同等重要的作用,我1985年从浙江农业大学毕业到华农工作已经整整27年了,十分荣幸的感受到学校在不同阶段的反展阶段,不同发展时期对发展学校的人文社科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举措,不同的地方,近几年来,随着学校建设进入不同的历史发
展时期,学校领导对人文社科学科建设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学校教职工对学校的人文社科建设的认识也获得了肯定,学校发展人文社科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特别是今年学校退出了一系列举措来支持人文社科的发展,忠勇书记,秀新校长亲自推动各职能部门引资出力,对我们人文社科的重视,人文社科将要研究的教师,都深入服务,不要败给压力和责任巨大,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个难的发展的机会,自我加压,努力奋进。为此,下一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工作,一;认真观察学校老师关于进一步推动人文社科繁荣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发展学科建设水平,组织全院教职工深入学习,统一思想到一起上来,以加快自我提升,全面发展学院教学质量为主题,组织学院班子学术骨干。组织个学科教师,分学科遵照12步规划目标竞争,使之挑战发展方向有去处,积极参与华中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发展中发展规划的重要工作,二;优化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对照教育部、学校关于提高人才培养规定的文件要求,认真分析人才培养各环节中的问题,从培养目标、科研体系、教育方法、管理制度等方面,全面实施交给学院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下划实践环境,优化特征体系,早点提升学生的五种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交际能力、表达能力。三;创新教师营改方式,切实提高队伍整体能力,加大高层次人才和学科领军人物工作力度,将鱼为我所用与渔为我所用相结合。采用任务多样的方式,发挥校外优秀师资力量,为我院学科发展所用,建设实施党的百日计划,优秀青年骨干的培养计划,每月做好青年教师的发展论坛和高级职称学术报告制度,努力提升学院的教学制度的育人水品和学术水平。四;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全面提升学科创新能力,瞄准国家与社会发展、社会管理等重大现实问题,组织好社会学,法学,传播学等学科联合攻关,做好重大科研项目的谋划工作,组织多学科力量,努力从实现国家社科重大、教育部重大招标项目为突破口、主动与优势学科结合,积极努力寻找发展新方向,五;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拓展学术思想。尽管东西方社会科学存在意识形态的差异,但研究方法是相同的,中国大陆人文社科与欧美国家的差距不在于研究结果,而在于研究方法,为实现学院学科,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我们将执行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提升我院教师科研方法的水平,提高与国际主要学术圈的对话能力。
谢谢各位领导。
好,谢谢涨宝首席,下面将要发言的是外国语学院院长姚孝军博士。他发言的题目是:推动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好,请。(掌声)我们是第五组,有人事处、经管土管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务处、科技处。我们讨论持续了很长的时间,实际上也非常不容易,从两点半到六点多钟,主要有这些思想。第一个是“2011计划”,是一次新的发展机会,我们不能够错过。第二个,协同,我们可以先从本院、本校内开始。第三个,人才培养要多元化,个性化。第四个,要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历能力。第五,应该不断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第六,应该充分发挥人事政策的杠杆作用。那么高校长在这个讨论结束后也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这个本科教育的质量提升,其核心,是要抓课堂。高标准、严要求是质量提升的根本保证。那么下面我就规定了题目,这个,推进公共英语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在汇报。近年来,外国语学院在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和兄弟学院的大力关心、帮助和支持下,在大学英语、研究生英语和英语专业开展了全面系统的教学改革工作。成功申办了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获批了商务英语硕士点。下面我主要就公共英语教学的改革情况向大会做汇
报。第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第一点,深入调研我们确立了大学英语教学新目标。我们通过对08、09、10三届共计13000多名、共计二十多次问卷调查,十余次的教学研讨会、校外考察、专家咨询等,我们确立了符合实际的大学英语改革新目标。既结合农业高校特点,再进一步加强学生语言基础的同时,强化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训练,着力培育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文化素质,拓展学科领域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在社会交往和学术交流中具备一定的英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第二,深化改革,构建了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新模式。在我们新目标的指引下,我们通过采取试点先行,典型引入,由点及面的途径,不断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构建了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一二式分级新模式。即,在大学英语这门课程框架下将学生分为AB两个级别,构建了基础加提高的课程体系,开设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专业知识、文化素质等四大模块、12门选修课。体现了培养知识加技能加专业加文化综合性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第三,加大投入,构建了大学英语教学新环境。学校投资建成了外语实验教学中心,面积达1098平方米,984个座位,含8套网络实验室,8套影音实验室,一间同声传译实验室,录音棚一间,电台一座。引进了多套语言学习系统和学习的平台,构建了开放式网络自主学习中心。同时,英语电台、英语角、英语文化节、英语文化节和国际学术会议志愿服务等为学生提供了真实场景中进行英语交际实践的机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第四,规范管理,健全了大学英语长效管理的机制,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文件,形成了同行听课,集体备课,教学研讨,事件审核,青年教师导师制等较为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创建了基于网络的教、学、管集成的管理机制,实现了网上学生自主选课,自主选择老师。那么上述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一,新课程模式和体系受到学生普遍欢迎,提高了学习效率。效益和效率与传统的模式相比,92%的学生对新模式表示满意,90%以上的学生认为新模式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91.4%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94.3%的A班学生认为,提高XX课程不同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第二,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提高,主要表现在:第一,学生参加英语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提高。近四年来,有300余名学生在国际赛事或会议中担任志愿者,80多名学生主持英语电台节目,100多名学生参加了英语文化节、英语达人秀、英语微电影等科研活动,表现了良好的素质。第二,改革后的四六级通过率稳步提升。07级和08级四级通过率比03到06级平均水平通过率分别高出8.6和12.4个百分点。第三,参加各级各类英语竞赛获奖人数逐年上升。有15名学生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328名学生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二三等奖,有5名学生获“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湖北赛区一二等奖。第二大类是这个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是通过课程建设,和课外实践着力提高研究生学术英语水平,具体主要做了下面一些工作:第一,构建了硕博一体化的学术英语课程体系,那么研究生学术英语呢,构建要素主要包括:利用英语查找或阅读文献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利用英语用于写作和发表的能力,并利用英语参加国际会议及口头交流的能力。那么我们以这些要素为目标,结合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不同特点,构建了硕博一体化,学术英语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硕士生的综合学术英语课程及国际会议学术交流课程,和博士生的学术英语阅读与讨论,课程与学术,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的课程。那么硕士生的这个英语,综合学术英语课程主要分为九个专题,选材主要来自国际知名的学术期刊。比如nature、science,以及不同学科的代表性期刊和各类体裁的文章。那么内容编排基本上是有一个过渡,从普通英语到普通学术英语,再到学术英语的过渡。博士生的学术英语阅读与讨论课程,随着硕士生综合学术英语的深入,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展开:第一,专业相关科普文献阅读与讨论。第二,专业相关SCI、SSCI等学术问题的讨论。第三个阶段是项目申报书的撰写与讨论。围绕学术问题,通过文献阅读,小组学术发言,学生学生报告,研究讨论会议,研究会议讨论等将教学融入到更加真实的学术语言环境中。那么博士生的英语论文写作,课程紧密地结合了一些研究生的需要,进入学习性写作的实质性阶段。课程利用我校与我校学科领域相关的真实的学术期刊论文和博士研究生进行修改的文章为教材,针对国际学术期刊对于英语学术写作的基本要求,文本特点等等进行研究性的学习。第二,搭建了学术英语实践平台。我们为研究生搭建了多种英语实践平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外国语学院和研究生院共建的模拟国际学术报告会和学术论文写作办公室。模拟国际学术报告会是每年一次的,研究生科技文化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流行语作为五大板块,植物类、动物类、生物类、工程类和经管土管类。那么总会场开始由知名专家做主题发言,然后分会场进行报告和讨论,最后在总会场进行交流。学术论文写作工作室直接服务于研究生的SCI论文的发表。工作室的老师在收到要修改的论文之后,为学生提供一对
一、面对面的论文修改服务。那么学术论文写作工作室不仅帮助学生修改论文使其研究成果顺利得到发表,而且可以让论文作者在修改过程中不断提高其学术英语能力,受到研究生的普遍欢迎。影响也越来越大,在修改后的52篇学术论文当中,有46篇发表在各级各类学术刊物上。那么曾经接受过一两次帮助过的学生陆续都能够完成后续论文的撰写与发表。第三,英语教学改革对教师发展的贡献。教学改革不仅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也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发展。近三年,公共英语教师中有两名获全国青年教师讲课湖北赛区一等奖,一人获湖北
省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二等奖,一名获校青年讲师讲课比赛一等奖,十一名教师获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三等奖,教研和完成的各类教研项目79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一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三项,省级项目18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30余篇。其中SCI论文十多篇,那么教师在研究和研究水平上的提高,必将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第四,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路。我校是以农科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的农业大学,在建设特色鲜明研究性大学过程中,需要发扬学科的有利支撑。因此,作为人文社科的外语,应根据实际,做出正确目标定位,发挥外语学科在学科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基础功能,国际视野拓展中的引导功能和校园文化中的辅助功能。传统的英语教学以语言技能为主,过于关注听说读写和语言技能的训练。研究表明,当外语学习到一定程度,基于内容的语言教学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也更具持续性。公共英语教学进一步改革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从传统的语言技能导向教学过渡到基于内容的语言教学。就大学英语而言,应该加强后续课程建设,特别是加强西方历史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等人文素质的课程,以及与学术专业紧密相连的专业英语的课程建设。就研究生英语而言,要进一步加强学术英语课程建设,对于听说读写等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有相当一部分将放在由老师监控和辅导的网络自主学习中心完成。因此,网络自主学习中心的建设将直接影响到英语教学改革的继续深入。我们将积极在学校的支持下,进一步深化网络自主学习中心和以内容为导向的英语课程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支持他们提高学历,出国访问和研修,使公共英语教学不断深入,更富成效。最后,借此机会,对关心、支持、帮助我们公共英语教学的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和兄弟学院。谢谢孝军博士,下面要发言的是园艺林学学院院长包满珠博士,他发言的题目是:整合资源协同创新,开创学院工
作新局面。各位领导,大家下午好。首先我把我们第六组昨天讨论的情况简要的汇报一下。第六组由基建处、保卫处、园艺林学学院还有学工部。应该说我们昨天下午讨论的是非常热烈,这个气氛跟现在的气氛是差不多,温度非常的高,大家的发言也非常的踊跃。应该说大家的讨论还是主要是两个提高和协同创新的问题。讨论的应该说,这个发言的同志啊,一方面谈的是两个提高和协同创新的问题,同时又结合自己部门和单位的这种工作谈了一些工作的思路和想法。在这里呢,我不一一的记流水账,但是有几个观点我给大家报告一下。一个呢,就是说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协同创新更需要系统性的去做。再一个呢,就是说观念创新是前提,管理创新是保障,制度创新是根本。要做好协同创新,这个系统工程里要解决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从管理的角度,怎么去解决这个评价制度的问题。然后我们怎么样去营造一个师生之间什么样的氛围的问题。就具体的从科研创新的这个角度来说,应该说,我们国家从七五科技攻关开始,实际上就有一些创新的意识,就是拉大团队来进行协同攻关。后面应该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家整体上我觉得有一个思想,就是说协同创新是需要更大范围的一个机制。但是我们在协同创新的同时更需要我们自由探索。像我们国家自然科技基金就是鼓励你自由探索,我觉着这二者缺一不可。结合各个部门的工作大家都有很好的想法,我在这里就不一一说了,下面就结合我们学院的工作,我自己对这个协同创新谈一点点思考。可能很不成熟,但是我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汇报一下我的一些想法吧。没有写稿子,所以时间大家提醒我一下啊。你那个题目叫整合资源协同创新,开创学院工作新局面。应该说,包括昨天讨论,包括我自己啊对这个协同创新这个文件的领会,精神实质的把握我觉得大家都有一定的困惑,我也有一定的困惑。我在想协同创新这个文件看了以后不知道怎么做。不知道怎么做但是我觉得这个
今天听了报告以后,讲的非常好,解决生产关系的这个问题,是吧。但是我觉得,就是说从上面来的文件拿不准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上面有意的让我们下面的人留了更多的思考的空间,这本身可能就是一种创新。但是我们,就是说,顶层设计啊还不是很明确的事,是吧。而且我觉着现在你看从我们教育部协同创新这个思想上来讲,我觉得他是希望,可能是各个大的方面来说,就是希望各个学校之间有一个协同。小的,从我们学校来说,从学校内部各个学院之间,各个学科之间又一个协同。从我们一个学院来说,一个学院各个院系之间,各个教研室之间,各个课题组之间又一个协同。再小一点,我觉得真正的协同,是人与人的协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协同才是真的协同。实际上我们,刚才领导讲的,早已森严壁垒。实际上我觉着就是说人和人之间要打破这种戒心。目前有一个真诚的沟通和协作,那才是真正地协同,是吧。从我们学院的角度来讲,实际上我们学院划了三个一级学科。一个是园艺一级学科,就是果树是国家重点,蔬菜是国家重点培育。然后我们现在观赏园艺是省部重点。再有茶学,再有一个风景园林,风景园林现在也是一级学科博士点。这个也是园林植物、园林设计再到生态、人居环境、遗传保护方方面面。还有一个就是林学,林学一级学科,原来有七个二级学科,现在是列成六个二级学科,原来的园林植物观赏园艺现在应该说是目录里面不存在了。但是学院里面这么多一级学科,怎么样XX,我在思考怎么办。一个是要创造硬条件,再一个要营造软环境。从硬条件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就是要整合资源,加强资源的部署。我们现在是有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目前也正在往国重点这个方向去努力,再以这个为平台,我们把我们的一些主要的仪器设备集中起来,作为学院的平台、作为实验室的平台来建,而且我们觉着这些年运转的情况非常好。我们现在本身钱不多,买的大型仪器也不多,XXXX,XXXX这些东西,利
用率非常高,发挥的作用也应该说是非常好,那我们以后的思路应该说还是一样,进一步的把这些资源整合,要提高他的利用率,应该说要加速这些仪器设备的磨损。这应该说是创造一个硬条件,这个从营造一个软环境来说,我觉得关键是营造一个开放的、大家能够互相自由沟通的学术氛围。而且说是要找到相互学科之间、课题组之间,课题组内部,他们共同的这种结合点。这些结合点找的好,我觉得我们的协同性就会强,说到底就是要人和人之间的这种关系,包括尤其是我们大学的这种氛围,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我觉得我们这些年营造的氛围初见成效,我们经常是研究生开题,还有研究生在我们实验室的这种一年一次或两次的报告会,以这个为机会,为平台,大家互相之间,这个时候,就是说,大家对你这个课题有什么看法,应该说是开诚布公。我觉着现在大家能够当着你的面,对你的课题能够提出一些批评,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我觉着这本身,从骨子里面,从心底里边,它本身就已经有协同性。如果说大家老死不相往来,你做什么我也不管,我做什么他也不管,这样的话,实际上,这个协同性就是谈不起来。所以我们的这种软环境营造好了,对我们的这个下一步的协同应该说会有长远的对比。还有一点,我们在营造这个学术氛围的时候,我们国家整体上来说,应该说是急功近利。急功近利这思想,大家现在我觉着都是,整个社会都是比较浮躁的。今天给你一点钱,明天就想要成果。这是不可能的,昨天我们发言的一些同志也讲了,要善于坚守。我觉得从我们学校也好,从我们学院来也好,要塑造一些科学绅士。要能够坚守,甘于批评,沿着他既定的目标往前走下去。可能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才能出很好的成果。第二种我觉着是我们更应该提倡的东西。我就简单的说这么点,不对地方请大家批评。谢谢、谢谢。谢谢包博士。请第五位发言,是理学院院长韩鹤友博士。他发言的题目是提高公共基础课实验教
学质量的实践与思考。非常荣幸能够代表第八组发言,我们第八组呢有七个单位:食品科技学院、理学院、资产经营公司、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附属学校、研发院和研究生院。我觉得这次给我们第八组组织地非常好,从基础教育到大学,到研究生教学,这个学到研,到用,跟这次主题这两个提高契合的非常好。正好是一个创新的管理,因此我们第八组呢,对两个提高的讨论呢,非常地踊跃,大家非常振奋、争先恐后地呢,结合所在单位和各自的工作,谈了体会,谈了收获。一致认为,这次研讨会战略高远,对未来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把它概括成了四个做字,一二三四。这四呢,就是四个关键词,叫创新、质量、提高、协同。三高,一高呢,是发言的人的层次高,直接从教育部来的专家。第二高,是报告的水平高。第三高呢,是大家的认识得到了提高,视野得到了提高。两点,找到了协同力、创新力的结合点,找到了提高质量的着眼点,或者叫着力点。一个中心,不管是怎么提高,实际上就是一个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我们第八组讨论的详细的材料我整理成文给学校,借此机会,也非常感谢学校给理学院这一次发言的机会。我发言的题目呢,在刚才高校长讲的题目上加了一个标题,叫凝心聚力,合写一个分子式。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第一呢,公共基础课面临的问题,或者叫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的着力点在哪里。我们理学院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各个兄弟院系,各个职能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应该说呢,这几年在全院教职工的努力下,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面对两个提高的大背景下,理学院如何找到提高质量的着力点,这可能是全校上下关心的,也是理学人必须回答的问题。应该说呢,华中农业大学重视教学不仅是在武汉地区是有名的,在全国也是有名的。无论是从教学成果、精品课程、教改的立项等诸多方面,都体现出华中农业大学在教学质量的抓管以及收到的实效都很有特点。特别是从我们
毕业的学生来看,不管是我们走到哪里,都认为华农人很实在,其中就有一条就是认为学的很扎实。那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刚才讲了,我们如何能够找到提高质量的着力点,因此呢,理学院这几年做了一件事情,就是从实验教学开始。为什么要从实验教学开始呢?我们讲啊,古往今来,从有教育开始,实际上呢,就两个主题。一个是教的主题,一个是学的主题,所以讲教的人叫教师,学的人叫学生。无论是教天子的国师还是我们现在培优的家庭教师,都没有走出这样两个主题。如何提高教的质量,尤其是提高学的质量,可能是提高教学质量两个核心要素。那实验教学恰恰可以把我们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多要素连接在一起。比如说课程,比如说教师,比如说平台,比如说知识的应用,比如说知识的验证。因此呢,我们这几年呢,就根据这样一个思路,提出了实验教学改革的大融合,大开放的改革思路。为什么要提这个思路呢?当前实验教学面临着五大问题,哪五大问题呢?一是学生,我们刚才讲了教和学的两个主题,教也好,学也好对基础课认识的不到位,有应付上课的现象。我想这个具体的我就不讲了。第二个呢,是教学目标单一,层次低,实验课停留在学生对现有知识的重复和验证地层次。因此呢,交予学生高级发展的能力呢,存在这个挑战性。第三个呢,数理化计算机各基础课之间的学科壁垒。那就是为了学知识把一个完整的体系分成了,就我们基础课来讲,把基础课分成了数理化计算机,但是知识本身实际上是连着的。第四个问题呢,是我们专业基础课与我们华农其他专业课之间的衔接问题,或者叫知识脱节问题。第五个呢,是基础课的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也就是我们说的两大主题。所以讲呢,面临着这五大问题,我们提出了大熔合大开放的实验教学的改革的综合思路。具体什么叫大熔合呢?也就是把现有的实验教学体系,做成一个整体,把四大公共基础课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打破原来的实验课程独立开设、单元设臵的格局,构成了四个层次的融合型实验教学新体系。我把它呢用加减乘除来概括,因为内容很多,时间又有限。在内容上呢,我们做加法,做了哪些加法呢?就是把一些新知识,与农科相关的一些新知识来进行相加,把课内的实验和课外的实验来进行相加,把经典的知识和现代的知识来进行相加。这里的相加也好,熔合也好,不是物理上的简单的混合,而是发生了化学变化的,带火字旁的熔合。你譬如说我们举一个例子,化学里面现在有很多结晶的实验,结晶的实验如果简单地来做呢,很简单。就通过搅拌就把它结晶了,但是我们通过熔合以后呢,通过播放音乐的形式,来产生沉淀,让学生来意识到这些物理条件地改变,特别是这种形象的变化能够产生化学的产物的不同。第二是做减法,那就是把这四大基础课之间相重叠的给它省略掉。第三呢是做乘法,怎么来做乘法呢?就是把现有的四大基础课的四面平台进行整合。我们构建了一个熔合型的能够开展四个层次的实验内容的一个平台。最后呢是做除法,做除法要检验学生学的效率和老师教的效率,建立多种形式的考核评价体系,来提高学和教的效率。通过这样的做法,应该说学生的受益非常大。我们经过了三轮——六年的实验,受益学生达两万人次。学生参与基础课的兴趣日益高涨,比如说举一个大家以前做数学实验的这个能力、兴趣。数学大家知道,偏理论,应该说数学做实验还是很新鲜的。以前呢,只有很少的人选,但是现在每年选的达到好几千。这是从兴趣来看。第二呢,我们的学生参加各种竞赛的获奖层次、获奖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的水平、数量也有了提高。这里呢举一个我们应用化学的汪精同学,从本科到免试,到目前为止,已经发表了6.0以上的论文一篇,5.0以上的文章一篇,总的SCI文章已经达到了5篇,总影响因子已经接近了20.第二,我觉得这次改革的最大的受益的是我们的老师。大家都在知道,理学院的老师以前是纯教学
型,但是通过这样的改革,通过实验的设计别的老师不做不行,因此逐渐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这几年的国家自然科技基金申报数量,去年我们申报了8项。我们感到庆幸的是,数理化计算机,四个学科都拿到了XX。这对理学院来说,如果从几年前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另外,我们的这种做法,产生了非常好的示范,先后有四十多所高校来校参观交流。我们的改革在全国教学研讨会上的交流达到了九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还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下半年,我们受教育部的委托,将举办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基础课实验教学改革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讨班,交流我们的成果。以上呢,是我简单地汇报了一下我们在基础课教学改革中间我们选择提高质量的着力点以及取得的成效。下面呢,我谈两点思考,第一,我觉得呢,全校上下,尤其是我们理学院人应该用加法的心态来看待基础课。为什么这么说呢?四大基础课是大学四年的上游,也就是你一进来就要学这门课。而这个上游,可能会影响他一生发展的中游。这个08年国家最高科技奖北京大学教授徐光宪认为,如果把科学分成上中下游的话,数学物理是上游,化学是中游,生物医学、社会科学是下游。这不是我讲的,如果得罪了各位,这是人家院士讲的。因此呢,要用加法的心态来看这个基础课,应该是细雨润无声的敲起学生的怦然心动,可能这样才能产生基础课的效果。我们对基础课的认识不能简单地急出,着急的急,也不能挤出,拥挤的挤。如果你急出和挤出,这都是物理变化,就没有基础课的位臵。但是要怎么办呢?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够产生发生化学变化的XX,就是xx的X.第二个呢,我就讲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跳出教学系统来谈提高教学的质量。就数理化来看,我们应该把四大基础课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刚才郭司长的报告呢也提出来了,不能只看校内的质量,还要看走出来的质量。我觉得呢,要提高质量,要发挥好教学管用的整
体效应。既要发挥好培养人才单个环节每个棋子的作用,更要发挥好育人环境的长效应。发挥好围棋效应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积聚作用。要计算每节课学生的收率,也要计算每门课学生的收率,要计算在大学四年的收率,也要计算读了研究生后和博士生后他的增量,更要看走出校门的增量。一门好课,一个好老师,一定可以使所有的学生获得最大的增量这样一个结果。最后呢,理学院将数理化计算机凝心聚力,谱写一个发展的方程式发展的分子式。谢谢大家。(掌声)谢谢鹤友院长。最后一位发言的是资环学院院长黄长江博士。他发言的题目是寓教寓言,精心培育资源环境类研究生创新人才。(掌声)各位领导上午好。我们第十组昨天进行了交流,围绕研究生的培养、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的管理,还有设备购臵、后勤保障、医疗服务等等,提出来很多好的建议和意见。在这里我不想详细的讲,有些书面材料上报给学校,那么我就讲一下我的命题作文:寓教寓言,精心培育资源环境类研究生创新人才。资源与环境学院围绕创建研究性学院,寓教寓言,通过树立理念,搭建平台,构建模式,完善机制,培育资源环境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那么,06年以来,我们获得了全国“优博论文“奖两项,提名一项,湖北省“优博论文”奖八项。那么下面从几个方面汇报一下我们的体会和做法。一个就是树立我们的寓教寓言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寓教寓言的含义是言中有教,言中促教,教学科研一体化,促进科研优势资源转化为教学优质资源。发挥教学育人功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那么学院结合研究生开展了教学思想大讨论,教授论坛,青年教师研讨,再结合研究生的学术年会,还有博士生论坛,科技周的例会等等,逐渐形成了寓教寓言式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有效途径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第二个是多种途径吸引,我们坚持开展多种方式进行研究生的招生宣传。除了校内的本学院的宣传以外,今年来还组织有关的专家,赴江西、河南、四川等省的农业高校交流。那么学院还出台了吸引本校的本科生报考研究生的一些办法。对确认报考的,还有考试成绩排名在百分之二十的,分别有学院和科技处的导师给予奖励。由土壤学的前辈李学严教授设立的土壤学研究生奖学金,奖励在科研当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土壤学的研究生,每年评选一次。第三是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导师队伍和团队的建设,实施团队工程。我们将学院的每一位科研业务的老师划分到团队,以团队为单位来吸引人、留人、配臵资源,形成研究生培养的集体指导模式。还有留学工程,每年学派优秀高水平老师去国外留学。要求他们在国外开展科研的同时还要选修一到两门的专业课程。回来以后还要再全院交流一些在外面学习、科研教学方面的经验体会。适时召开新教师、新研究生导师和优秀导师座谈会,交流他们培养研究生的经验,提高导师的指导水平。第四是搭建共享的实验平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一是打破资源的壁垒,整合优化资源,建成教学科研共享的平台。学科建设经费我们一般是采取科研团队配套的办法,尽可能在添臵更多设备的基础上把经费用在最急需的地方,提高了他的利用效率。再就是建设教学一体化的基地,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的科学教研基地,力争使其具有教学科研的双重功能。比如我们校内的资源环境实验基地和我们咸宁的鄂南土壤综合试验站都在研究生教学和学位论文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五是学术育人,加强研究生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带研究生帮助导致完成项目,产出成果,这是一个用人的过程,但是不能把他当成佣人。有的导师可能把他当成佣人,帮你做家务,把你当小孩子的都有。这个用人的话,是一个过程,是低层次的指导,但是更重要的是育人。所以建成研究生科研团队以后,依托项目开展科研训练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科研活动。包括国内外的学术交流,研究生的学术年会,课题组的例会,一对一的讨
论,论文的写作,毕业的答辩以及参与实验室的各种管理工作等等,要使研究生学会作报告,熟悉研究领域的前沿进展,掌握科研的方法,提高写作水平、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创新能力这种达到育人的目的。所以我们要求硕士生会用常规设备,掌握一门技术,要求博士生精通一台设备,掌握多种方法。还有就是加强研究生对国内宏观政策问题的学习引导,今年我们举办了安全教育月的活动,将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作为研究生管理的一个重点。开展安全教育展览,加强对实验室安全教育,文明安全教育为主导,还邀请了武大化学院的老师做辅导。第六是,建立研究生开放办学模式,一个是开展多样化的交流。近年来,学院各个研究团队都选派了一部分优秀研究生到北京、合肥、上海、长春、南京这些国家的重点实验室还有同步辐射的这些实验室学习新理论、新方法,开阔视野,获取新信息和灵感,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和欲望。还聘请兄弟高校的老师来主讲有关的这种基础的课程,还邀请国外高水平的专家来进行这种比较长时间的学术访问,面对面的指导研究生做研究、写论文。近三年我们邀请了荷兰、新西兰的,还有美国的专家,访问的时间都超过了一个多月。那么其中荷兰的专家还参加了我们研究生学术年会里头的英文学术报告专场的点评。导师大力资助研究生广泛地参加各种交流,选派研究生以交换生攻读学位这种形式赴意大利、日本、美国等国家进行留学、交流。第二个呢,校地校企的联合培养,这个里头呢就聘请一批在生产一线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作为兼职教授联合培养研究生。比如说我们近五年来,与广州的农业部蔬菜水果质量检测中心之间的合作培养了研究生30多名。第七是,完善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机制,现在研究生的招生名额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导师现在增加很多,所以现在这个研究生显得不足,学院在保证硕士导师、博士倒是这个基本的招生名额情况下,对那些培养质量高的、xx、
第二篇:二分司座谈会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
很荣幸能够代表二分司参加本次青年学生交流会。首先,做个自我介绍。我叫巴特尔,来自内蒙古呼和浩特,07年大学毕业后来到二分司参加工作,在领导的培养下和同事们的帮助下,去年9月由外聘转为公司正式职工,现在在解放军第451医院医疗综合楼项目部从事技术质量工作,担任质检员。
因为来公司的时间较短,并且工作在基层,所以对公司的领导班子及公司的管理方面了解不太全面,认识也不太深刻。但是对于二分司的领导班子,经过一年多的接触,我觉得在管理方面做得还是很不错的,经理、书记一心扑到工作上,带领项目部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二分司的产值连年增长,一年上一个新台阶。
作为公司的一员,结合当前公司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觉得,我们年轻人在工作中,应该努力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学习,通过学习开阔胸怀和视野,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其次,要加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始终保持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条件;第三,要不断的提高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和协调能力,这样才能在工作上做到精益求精。
其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早在公司的二十四字方针中体现出来,即“以人为本”。因此,我相信,只要我们年轻人不断地去努力,不断地去付出,公司“二次创业”又好又快发展目标的实现指日可待,明天辉煌的成果我们每个人都会分享的到!
谢谢!
二分司巴特尔
2009年5月7日
第三篇:研究生毕业典礼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
我非常荣幸的代表**学校**届全体硕士研究生在这里发言。今天,我们毕业了,就将向母校告别。回顾3年难忘的学习时光,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我现在的心境,那就是:“谢谢您,我的母校!谢谢您,我的老师!谢谢您,我的同学!”。
**届硕士研究生是我们学院的首届研究生,学院对我们寄予了厚望,我们也深知肩负的重任。同心同德,风雨同舟,走过这不平凡的3年。
3年的时光,我们无时无刻不是在校领导的重视下、导师们的关怀下、同学们的相互帮助下度过的。当我们在校内外知名专家所作的学术讲座中,新思想的碰撞火花还未消逝,包罗万象的图书馆又将我们推向国内外研究的新的知识高峰;当丰富精良的实验器材刚刚能在手下运用自如,学院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又如春风化雨融入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导师们用自己甘为人梯、诲人不倦的精神、敏锐的科研洞察力和丰富的科研经验,为我们指明了科学研究的方向,让我们真正理解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内涵;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用真诚、真情和真心,共同构建起学院这座温馨和谐的大家园。
3年的时光,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用精确的测量仪表衡量学院为我们创造更好的研究环境付出了多少努力,无法用统计数据测算导师们对我们今后的发展有多么深远的影响,无法用仿真软件分析3年的经历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然而,我们可以做到的,是要将所学的知识用到工作岗位中去,把“****”的院训发扬光大、脚踏实地、拼搏进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奉献社会、回报母校。
今天,母校为我们祝福!明天,我们为母校争光!请相信,我们今后无论在何方,都不会忘记母校的恩情,都会用最大的努力创造**学校明天的辉煌!
第四篇:校庆交流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校友们:
大家好!我是经济管理学院XX级XX专业、XX年毕业的XX。
非常荣幸参加母校建校80周年校友座谈会,也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向母校老师以及校友们分享我的感受。此时此刻,我的内心充满激动和幸福!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饮水思源”,恩师是我们的智慧之“源”!母校是我们立足事业之“源”!此时此刻,我与所有校友一样,怀着一股感激之情,感激栽培我们的老师,感激成就我们的母校,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也许我们做出了一点贡献,取得了一点收获,但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母校;我们也知道只要我们心中时时有着对母校的眷恋和牵挂,就会与母校一起不断的走向成功。
往事如歌,岁月如诗,十二年前,当我们还是朝气勃勃、风华正茂的青年,带着儿时的好奇,带着涉世之初的梦想,我迈进了母校的大门,从此,便和母校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里,我走进入了知识的殿堂,开始领悟人生的真谛;在这里,我受到了同一届的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大学生、见义勇为英雄大学生杨继斌同学的崇高精神熏陶;在这里,我是个活跃分子,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担任校学生会纪检部部长、院学生会宣传部部长等等,这些经历锻炼提高了我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吃苦奉献精神以及组织、表达能力等,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并在职场工作中也使我受益匪浅;在这里,我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也是最难忘的岁月,我懂得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学会了放飞自己的激情。今天,我们重聚在一起,共同回味当年的书生意气,咀嚼多来的酸甜苦辣,相信校友们和我一样,每当回首在母校的生活,都会感慨万千。是母校让我们学会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学会了感恩和铭记。“厚德博学、明理尚农”的校训,让我们懂得在人的一生中,要有所建树,就必须内外兼修,必须具有高尚的品格、广博的学识,具有追求真理,献身三农的精神。
xx与母校一样姓“农”,坚持“xx”的市场定位,也让我很容易地把学到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助力脱贫攻坚,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今天,在母校即将80岁的大喜日子里,我最想向母校倾诉的是:我们是幸运的,因为师兄师姐们与母校有过筚路蓝缕的日子;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母校给了我们良好的品质和风貌;我们是自豪的,因为我们见证了母校新的辉煌;我们是骄傲的,因为母校的精神正在由我们传承和弘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谨代表老校友衷心的祝愿母校,以八十年校庆为契机,继承传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教育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期望母校在将来成为农林类院校中的一流大学。也祝各位领导、老师、各位校友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谢谢大家!
第五篇:工会工作交流发言
围绕“党政所谋、员工所需、工会所能”认真履行工会职能,努力打造“有为工会、活力工会、和谐工会”
XXX工会现有会员1120人,女会员318名,2010年在公司、分公司工会和厂党、政的领导下,以打造“有为工会、活力工会、和谐工会”为工作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党政所谋、员工所需、工会所能”的工作要求,充分调动全厂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在2010年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工会工作,为我厂全面完成2010年生产经营任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得到了厂党政的充分肯定。下面就一年的工作向大家作汇报。
一、抓班组建设工作 1、5S “金牌班组”创建活动
1)以“5S”管理为基础强势推进现场环境整治工作。按照《XXX分公司环境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提出的工作要求,为推动XXX厂环境整治尽快取得实效,全面提升全厂干部员工在环境管理、节能减排、清洁文明生产等方面的思想认识和观念转变。厂工会在抓好5S”管理工作的基础上,把现场环境整治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每月组织三次检查,累计下达整改项目45项,并对整改情况及时进行检查,对在现场考评中不合格的车间、工序进行了处罚。三季度处罚金额达到7360元,同时10月份对在现场环境整治中成绩显著的硫酸车间、烟化炉车间、鼓风炉车间分别给予了3000、2000、1000元的奖励。厂工会还组织党员、干部参加现场环境整治突击劳动5次,共有210人次参加劳动。最终,厂工会在现场环境整治中,发挥了作用,我厂的现场环境整治工作也起得了有效的改观。
2)抓班组文化建设,创“5S”金牌班组,为继续抓好班组“5S”管理和办公室“5S”管理工作。把员工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员工素养的提升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厂工会严格按照“创建5S金牌管理班组竞赛活动办法”执行,在班组文化建设上下工夫,为没有水桶的部分员工统一购买水桶40多只,并为所有荣获“5S”金牌班组称号的班组制作文化看板,厂工会提供费用9800多元,宣传企业文化、班组精神,创建和谐的班组文化氛围,同时为各车间、办公室以及班组购买了6000元的花卉,用于美化环境,同时组织我厂11位班组长参加公司工会组织的班组长经验交流会,并到曲靖参观各厂基层班组建设情况。把“5S”金牌班组的文化建设推上一个新的阶段。
3)对班组长、工序长学习、培训实施了学分考核。2010年厂工会制定了《XXX厂班组长、工序长学分考核规定》,把班组长、工序长每一次参加的各类学习、培训、考试、竞赛、员工大会等方面的学习培训内容进行“学分考核”,规定班组长全年学分不得少于12个学分,工序长不得少于16个学分。全年共组织了4次班组长、工序长培训。为每个班组长、工序长购买了175本《班组长素质提升与职业能力修炼》一书,引导班组长、工序长学习,并组织辅导学习,写出学习心得80份。年终对所有班组长工序长的学习进行汇总,学分超过达标学分4个以上者,厂工会给以奖励,并作为优秀班组长、工序长的评比条件之一。2010年经考核有82%的班组长、工序长学分达到考核标准。此项工作的推行,不仅充分发挥了“工会大学校”的职能作用,对提升班组长、工序长的素质,把我厂班组长、工序长学习、培训工作落到实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开展“立功竞赛”活动
1、组织开展“班组降成本千元、万元活动”
在各个车间组织开展“提指标、降能耗,工会有作为,班组作贡献,建功十二五”的班组、工序“节能降耗竞赛”活动,深入到班组中和员工共同讨论,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竞赛指标,在下半年启动了竞赛活动,全年班组降成本共126万元。
2、组织开展“重点指标提升劳动竞赛活动”
下半年组织鼓风炉车间参加了公司工会的“重点指标提升劳动竞赛”,两个季度考核下来,鼓风炉铅直收率都超过考核指标,获得了公司工会的奖励。9月份,厂工会面对生产形势不理想,按照厂部提出的“打翻身丈”的号召,在厂内四个车间及时组织开展了“重点指标提升劳动竞赛”活动,促进了我厂9月份生产任务的完成,扭转生产的被动局面。厂行政对竞赛活动给以了充分肯定并给予了30000元的奖励费用。
3、组织开展“职工技术技能竞赛活动”
在11月份组织开展了沸腾炉司炉工和电炉熔炼工“技术技能”赛,共有86人参加了活动。活动的开展为员工技能的提升和发展提供平台和通道,也为培养、造就、储备一批高技能的岗位人才奠定了基础。
三、加强安全监督工作 厂工会始终坚持把安全工作放到维权工作的重要位置,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认真履行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工作的监督职能。为此厂工会建立了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在每个车间每个工序设立工会小组劳动保护检查员,工序长就是劳动保护检查员,负责检查每个班组员工劳动保护用品的使用情况。厂工会每月组织劳保监察员一同到各车间、班组检查员工的劳动保护用品情况,同时深入班组调查了解员工对在劳动保护用品方面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及时进行收集整理,并向厂行政作意见反映。
四、全心全意为员工服务,为员工办实事、做好事。
建立建全困难职工档案、时时关心他们的困难,2010年春节组织慰问困难职工41人,发放慰问金10200元。2011年春节慰问困难职工38人,发放慰问金13000元。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工会牵头组织厂领导深入班组,对节日期间在各个岗位加班的员工进行慰问,把慰问品发到班组。
每月坚持对生病住院职工以及职工直系亲戚死亡家庭的慰问工作。慰问职工及亲属36人次,看望住院职工21人次。办理职工困难补助17人次。关心员工身体健康,认真组织我厂1125名员工参加体检。
办理职工医疗互助72人次,发放职工医疗互助累计金额:21642元。为我厂职工办理了云南省第七期职工医疗互助,参与率为100%。
面对我厂烟化炉车间员工袁秀东因患白血病,急需医药费时厂工会以及各车间员工纷纷解囊相助,共捐款14345元,送去了广大员工的爱心。
积极开展金秋助学活动,根据上级工会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安排,今年我厂继续开展“金秋助学”活动,我厂有两位员工的子女得到资助。通过开展“金秋助学”活动,不仅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帮助特困生完成学业,也扩大了工会“金秋助学”的影响力,营造了工会关爱特困家庭子女的良好氛围。
五、大力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一年来厂工会积极组织参加公司、如:元旦节拔河比赛、春节“舞狮子”5月“班组小合唱比赛”、庆典系列活动、动。同时为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体育生活,提高员工的情操,在春节系组织开展了员工趣味活动;在三、八节组织了女职工手工作品展;4月份厂工会在厂内举办主题为的员工文化周系列活动:6月XXX厂工会组织“安全月”演讲比赛;典系列活动,了XXX分公司的演出,得到了好评。提升,促发展方式转变”质量月知识竞赛活动。公司工会开展的“关爱家人、关爱健康、构建和谐家庭”一封家书活动,通过厂内评选把获奖的家书编排成情景剧和诗朗诵,参加分公司的比赛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公司工会开展的“读一本好书”
6月“安全月”演讲比赛、9月首届“XXX“炉火纯情展风彩,演讲比赛、XXX厂工会组织人员排练了舞蹈《阿细跳月》,参加
月XXX十周年XXX大发展”篮球比赛;XXX十周年庆XXX
分公司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表演、三八节“时装秀”比赛、7杯”篮球赛、10月“一封家书”等活百亿知识竞赛、文艺汇演、7月份,在9月份组织开展了“抓质量水平10月份组织职工参加征文活动中,我厂共征集作品17篇进行上报。
六、女职工工作
1、抓女职工培训工作,创建知识型女职工队伍。为提高女职工技术素质和业务素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厂女工委员会积极组织我厂女职工115人参加公司工会为广大女职工举办的女职工健康知识讲座。同时还组织车间女工委员、女班长、先进女职工学习《妇女权益保障条例法》、《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细则》、《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工作条例》相关法律、法规。开展了有135名参加的《女员工劳动保护管理规定》知识的培训。
2、开展“巾帼建功”活动。2010年在全厂女职工中持续开展“抓基础、强素质,岗位立新功”的巾帼建功活动,在全全厂范围内评选出和10名“先进女职工”,5户“五好文明小家”,3个“巾帼文明示范岗”。烟化炉风机班荣获公司级“巾帼文明示范岗”、我厂的张春玲、郭辉家庭经厂内评选,推荐到公司,被评为公司“五好文明家庭”,她们用自己的行为和行动影响带动着身边的同事,不断进取,立足岗位,成为我们女职工的典范,谱写了岗位建功的新曲.3、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
厂女职工委员会把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当作工作重点来抓。在公司连续推行的《XXX股份有限公司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中,就合同的实施情况深入到各车间女职工班组中的进行调查了解并收集相关方面的内容。调查中女职工普遍反映《XXX股份有限公司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的签订确实使我们广大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权益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我们女职工科学依法维权有了依据。特别是烟化炉车间女职工姜某某做人流术休假一事,由于她个人的原因造成医生把病情诊断证明填写错误,导致不能休假,为此厂及车间女工委员多次到医院找主治医生协调,在各女工委员的共同努力下,根据合同规定给予姜某某40天的休假,保护了她的合法权益。
在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的同时,做好关心女职工特别是弱势女职工群体的工作,烟化炉车间女职工袁秀东自去年11月份确证患有白血病以后,厂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就主动为她建立了特困职工档案,逢节假日厂各级领导都去慰问并送去慰问金。今年6月份厂工会及烟化炉车间发出倡议书,在大家的关心下共捐款14345元。9月份厂女工委员又为她本人申请到了省总工会的特困职工困难补助,虽然仅仅是一点钱但是却汇集了大家的爱心,让她感受到了各级领导对她的关心,从而增强她克服困难的信心,更加坚强的面对生活。
在我厂单亲女职工就有42人之多,占总人数的12%,而其中丧偶的女职工6人,有重大疾病的女职工7人,长期病假的女职工2人,为了切实开展困难帮扶工作,不漏报一名困难女职工,厂及车间女工委员到班组、到家中进行走访、看望,节假日厂进行慰问。三八节之际我厂一位女职工就得到了“XXX姐妹献爱心”活动的爱心慰问金。做好困难女职工的慰问工作,不仅使我们女职工从思想上自强自立,也逐步构建了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的和谐氛围,成为女职工的贴心人。
4、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成效
近年随着新分大学生的不断增加,我厂有未婚女职工14人,为做好计划生育工作,一是采取下发学习资料的形式,让车间女工委员组织本车间的女职工进行学习,下发学习资料两期;二是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培训重点《云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条例》、《女职工健康知识》等,通过广泛宣传,让女青年持有文明、进步的婚育观,杜绝未婚先孕。针对已婚女职工我们着力做好宣传工作,就如何做好计划生育,提倡育龄夫妇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措施等问题,我们组织女工委员一同下班组,到职工中去和她们面对面交谈,让女职工们对政策、法规了解得更深、更透,共同促进我厂的计生工作。
在各基层女工委员的努力工作下,各项指标按质完成。其中女性晚婚率100%,放环16人,年内办理结婚登记4人,女性晚育率100%,办理生育证7人,办理独子证3人。做好职工独子保健费和女职工卫生费的发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