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好新闻奖获奖作品一二等奖

时间:2019-05-15 05:53: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好新闻奖获奖作品一二等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好新闻奖获奖作品一二等奖》。

第一篇:高校好新闻奖获奖作品一二等奖

高校好新闻奖获奖作品一二等奖(第81至90篇)

第81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我校专家携“黄金草”亮相农高会

作者:靳军

“这简直就是黄金草啊!”今年农高会上,我校展区里一个与珍贵的冬虫夏草相比对的新品种引起了参观者的极大兴趣,它就是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杜双田选育的优良菌株蛹虫草。

这个栽植在小盆里的新品种呈橙黄色,如金针菇般密集,它的学名叫蛹虫草,俗名叫东北冬虫夏草,简称北虫草,与冬虫夏草同属异种,都是珍贵的药用真菌,具有抑制肿瘤生长、增强机体免疫力、降脂、抗菌、保肝等功能。1956年野生蛹虫草在沈阳被发现,1996年全国冬虫夏草生产技术研讨会上宣布蛹虫草人工栽培技术研制成功,蛹虫草的栽培得到了推广和发展。随着相关科学研究的深入,蛹虫草栽培中出现的一些不稳定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并且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自1996年起,杜双田老师就开始了蛹虫草研究工作,成果丰硕:选育出一个优良菌株,已交两家企业投入生产,表现稳定;集成创新出富硒栽培技术,使蛹虫草有机硒含量达到每公斤93毫克,相当于东北大米的5倍,是天然冬虫夏草的240倍;研究出蛹虫草的代谢调控技术,使决定蛹虫草药性成分的虫草素含量比天然蛹虫草提高了10.8倍。今年,杜老师带领研究生团队申请到陕西省科技厅“秦巴蛹虫草优良菌株选育及工厂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继续开展蛹虫草研究工作。

杜老师介绍,蛹虫草营养成分与冬虫夏草接近,药性成分远远高于冬虫夏草,可茶饮、酒饮,还可做菜肴,目前每盆鲜草售价20-40元,在广东、上海、北京等地供不应求。蛹虫草生产从秋季至来年春季都可以进行,原料方便,技术简单,每个生产周期40天,一个20平米的房子每周期可生产600-700盆,经济效益极高,是群众致富的好项目。

农高会上,蛹虫草展台成了我校展区的热点之一,不少参观者排队等候详细咨询,杜老师和他的研究生成了最忙的人。

带着这个新品种首次参加农高会,杜老师的愿望是:“宣传蛹虫草,通过公司加农户的形式进行栽培推广,把虫草产业做大做强。”

第82篇:

广州中医药大学 我校马婷同学当选“十大感动亚运人物”

作者:陆金国

本报讯(记者陆金国)2010年12月30日,由共青团广东省委、亚组委志愿者部、共青团广州市委、新快报、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新浪网等联合主办的“感动亚运人物”终极评选揭晓,被媒体和广大网友称为“亚运妹妹”、“最可爱的人”的我校针灸推拿学院09级马婷同学以552981票排名第七的成绩当选十大感动亚运人物。

亚运会期间,马婷是一位服务在地铁广州东站的普通志愿者,每天工作7个多小时。11月3日中午,上岗途中的她由于疲累,在地铁里不知不觉站着就睡着了,这一幕感动了乘客袁宏伟。“当天免费乘车,车厢内很挤,很嘈杂,而且时间已是中午1时多,她还提着个盒饭,未吃午饭,这个志愿者的辛苦可想而知,既饿又困,以至于在嘈杂的环境下都能睡一小会儿,就是那么一刹那,我被深深打动,决定拍下这一幕。”袁宏伟说,为免打扰女孩休息,摆手示意周边的乘客让出位置,而且没有使用闪光灯拍下了当时情景。照片上传微博后,立即引起轰动。11月11日,广州日报A6版刊登《“最可爱的人”你在哪里?》一文,希望寻找在地铁上站着睡觉的亚运志愿者,在市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而这位最可爱的志愿者,正是马婷同学。

对于这篇“最可爱的人”的报道,马婷说:“其实这只是一个偶然的事件,而且,我觉得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志愿者,我做的也是志愿者该做的事情。志愿者们都很优秀,虽然志愿服务确实比较累,但是我们都觉得只要能帮到别人,看到他们得到我们服务时候的满意笑容,我们觉得就足够了,我们的累也就不算什么了。另外,‘最可爱’的‘最’字应该留给别人,因为很多志愿者都是比我更辛苦的。”

马婷,作为我校一名普通的学生,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广州这座城市的品格,用自己的寻常故事照亮了我校的形象,带给了亚运至深的感动和冲击,她留下的这一幕感动,温暖了一城,也许这才是“亚运有你,更精彩”的真实内涵。

“一起来!更精彩!”对于亚运如斯,对于我校的建设和发展,亦复如是!

第83篇:

南京农业大学 全国首只人乳铁蛋白转基因克隆奶山羊在我校诞生

作者:王锋,王子玉

本报讯 4月8日凌晨,我校动物胚胎工程技术中心王锋教授团队传来喜讯,经移植转基因克隆奶山羊胚胎后,294、236号胚胎移植受体分别于凌晨1点、6点顺利产羔。这两只羔羊均来自同一只纯种奶山羊母羊的耳皮肤成纤维细胞。经基因转染、细胞筛选等获得携带人乳铁蛋白(hLF)基因的阳性细胞,然后通过体细胞核移植(克隆)技术移入去核的体外成熟卵母细胞中,获得转基因克隆胚胎,经胚胎移植出生后代。其中,294号“欣欣”是我国首只人乳铁蛋白转基因克隆羊,这标志着我国生物新品种培育又获得重大突破。据悉,近期还将有6只受体母羊即将产羔。

经过多年的实践,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合作单位山东银香伟业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动物胚胎工程技术中心已建立了成熟的山羊转基因克隆技术平台,为顺利完成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乳铁蛋白转基因奶山羊新品种培育”子任务奠定了基础。

据了解,人乳铁蛋白是主要存在于乳汁中的铁结合蛋白,是一种多功能的蛋白质,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感染等作用,可促进细胞的生长,调节体内铁的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在食品、医药领域用途广泛。人乳铁蛋白目前仅来源于哺乳期女性乳汁,市场上供不应求。转人乳铁蛋白基因克隆山羊可生产“人乳化”羊奶,市场前景广阔。

第84篇: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我校英雄大学生邹壬申再度见义勇为

作者:任自玲

本报讯 记者任自玲报道:两年前,他从堵河中救起一名11岁的男孩并隐姓埋名半年之久;两年后,还是那条堵河,他再度冒着生命危险在冰冷的河水中救起一名17岁的少女。他就是我校艺术系2010届建筑设计专业毕业生邹壬申。近日,他荣获“湖北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湖北省见义勇为基金会秘书长专程赶往竹山,看望慰问邹壬申。

毕业后,邹壬申回到老家得知公安系统招人,就报了名并通过了笔试、面试的考核,被分到竹山县城关派出所临时任职。11月22日下午15时34分,城关派出所接到报警:在竹山宾馆对面堵河里有一女子跳河自杀。接到报警后,值班领导带领邹壬申等人火速赶往现场,发现河水已淹没该女子的脖子,邹壬申和另两名同事顾不上脱衣服直接跳进冰冷的河水,经过十多分钟的努力,成功将该女子救起,并迅速送往县人民医院进行救治。后经调查得知,这名17岁的朱姓女子为上庸镇人,现在城区一火锅城上班,由于与其朋友因琐事发生不愉快,一时想不开产生自杀念头。

11月29日,湖北省见义勇为基金会李秘书长、十堰市综治委刘主任、竹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长周爱军等同志来到城关水陆派出所,看望慰问了邹壬申,为他颁发了“湖北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证书并送来慰问金。当得知邹壬申一周前再现义举时,连连称赞他这种在别人危难之时总能够挺身而出,在当今社会这种高尚品质和大无畏精神值得大力学习和倡导。

2009年10月4日,11岁男孩付文杰不慎跌入堵河,碰巧在桥上的邹壬申飞速赶赴现场纵身跳入激流滚滚的堵河中,由于秋汛,河水湍急浑浊,邹壬申潜入河中四处摸索落水少年,几次托起男孩都没有成功,凭着坚定的救人信念,邹壬申在第四次抓住男孩时用尽全身力气将男孩托上河岸,此时被救男孩已经休克,邹壬申又赶紧作人工呼吸就地抢救,并与闻讯赶来的派出所民警和医生一起将孩子送往医院抢救。之后男孩父母多次答谢、记者要求采访都被邹壬申婉言谢绝,直到半年后县里通过派出所的记录进行表彰时才为人知晓。

现在,邹壬申的事迹再次在竹山广为流传,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有网友在“竹山论坛”上为邹壬申和民警们留言:“他们就是最可爱的人!”

另据消息,目前,邹壬申已入围“2011感动十堰人物”人选。

第85篇:

绍兴文理学院 “电子离校系统”助毕业生轻松办理离校手续

作者:吴艳玲

本报讯 王琼是数理信息学院2011届毕业生,同宿舍6姐妹的毕业离校手续都是她一人代办的。王琼说:“今年毕业生办理离校手续很方便,在寝室上网,在校园网上打开‘电子离校系统’,登录,一键就完成了,用不了半分钟。”工学院毕业生徐才也是借助“电子离校系统”办理的离校手续,他说,今年学校对毕业生推出“电子离校系统”,很方便,图书馆、计财处、公寓办、学院、水电费审核,以往毕业生离校前需要到5个部门盖5个章,今年不用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跑了,只要网上轻轻一点,几秒钟就办理好了离校手续。如果毕业生欠费或图书证有超期罚款,相关部门会电话提醒,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相应的部门缴费或办理,方便快捷。

据了解,“电子离校服务系统”是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项重要应用,是学校实践“以学生为本”办学理念的积极举措。由学工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经过2个多月的开发、调试、完善、修改、再完善等一系列工作程序,先后召开多次工作会议,组织多次技术培训,优化方案,经过近期一段时间的测试工作,“电子离校服务系统”于近日顺利启用。往年6月初毕业生顶着烈日手持离校单,“人山人海”排队办理离校手续的拥挤场面再也见不到了。从今年开始,毕业生办理毕业手续时,将不再需要持审批单逐个部门审批盖章,而只要在网上操作两个步骤:登录系统点击毕业生“离校申请”按钮即可。之后,毕业生可通过校园网查看本人离校手续的办理情况,并根据审核情况进行相关手续办理;各部门也不再需要设立专门场所集中办理毕业生离校审批手续,而可通过网络及时查看毕业生离校的人数和手续办理情况,做好人性化服务和提醒工作。可以说,“电子离校服务系统”的推行,简化了毕业生办理各项离校手续的程序,提高了办理效率,实现了稳定、科学、高效的目的。(吴艳玲)

第86篇:

南京医科大学 “王者”归来 师生瞩目 校友王跃顺利完成模拟火星载人飞行实验“返回地球”

作者:戴兆慧,陈昊

本报讯 11月4日,我校康达学院2004届毕业生王跃和他的5名同伴结束长达520天的往返火星与地球模拟实验,走出模拟飞船“返回地球”。从央视屏幕人们看到,当身着蓝色制服的王跃第三个走出舱门时,现场响起了“王跃!王跃!”的欢呼声,他环顾四周,用挥手和微笑来向大家致意。“时隔520天后,我们终于回来了,很高兴同大家再次见面„„”王跃用中文和英文发表了简短的致辞。尽管长期同外界隔离但他看上去依然神采奕奕、活泼开朗。至此,由来自中国、俄罗斯、法国和意大利的志愿者共同参与的人类首次模拟火星载人飞行实验 “火星-500”获得圆满成功。刚刚参加完省党代会的校党委书记、校长陈琪回校后立即向王跃发去贺信,并由其父母代为转交。

王跃是我校康达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04届毕业生,2008年获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硕士学位,任该中心航天员助理教员。他从40多个国家6000多名志愿者中历经多轮筛选入选 “火星-500”计划,是全球入选该计划的唯一华人。2010年6月,6名“宇航员”进入模拟“太空飞船”,开始漫长的旅行;今年2月,包括王跃在内的3名“宇航员”脱离“太空飞船”抵达模拟火星表面,将俄罗斯、中国、欧洲航天局的旗帜插在 “火星”地面上;2月底,3名“宇航员”抛弃登陆舱,和在“太空飞船”上等待的同伴会合后,踏上返回地球的旅程。出舱后,他们将接受为期3天的全面体检和一个月的舱外试验,预计王跃将在12月上旬回到国内。

此次实验成功对积累载人航天医学研究和工程研制经验,提升中国航天国际参与度都具有重要意义。据悉,王跃和同伴们在模拟飞行中经历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多重考验,成功开展了100多个实验项目,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数据,包括生理学、心理学、微生物学等5大类,为深化航天医学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康达学院陈琳书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王跃同学此次代表祖国与其他志愿者圆满完成任务,我代表康达学院师生向他表示热烈祝贺!王跃是康达学院的骄傲,为全院、全校学子树立了自信榜样。”她祝福王跃继续在航天事业上为祖国人民再立新功。“当晚上通过电视看到出舱画面我激动地眼睛都有些湿润”,一些和王跃当年很熟悉的老师、学生感慨:“经历了520天试验,王跃好像瘦了嘛!不过精神很好!”

王跃在校时的辅导员老师龙星第一时间与王跃父亲通了电话,王爸爸说,“我们夫妻两人在家看到儿子出舱,都激动地哭了。在家里也一直等着儿子那边能有信息,不过目前还没有电话打过来。”

第87篇:

上海建桥学院 “我们愿与师生心贴心共谋发展” 首个“校长在线接待日”江建明与师生网上对话

作者:李国强

本报讯 “你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建议,我非常乐意为你答疑释惑,为你排忧解难。”校长江建明帖子刚上网,立即引来师生跟帖。5月25日,我校“校长在线接待日”首次开通,江建明作为第一位出场校领导,做客“易班”,与师生在线对话,交流互动。

这天是周三。按惯例,周三下午是第二课堂活动时间,把“校长在线接待日”安排在这个时段,便于更多学生参与。

当日的实时对话,得到师生积极响应,最高在线人数达百余人。校党委书记蒋威宜,副校长张家钰、郑祥展、朱瑞庭,党委副书记夏雨,以及部分职能部门负责人也都陪同接待。

江建明通过网络实时回答了师生提问。90分钟的在线互动,学生共提问30多条,内容涉及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教学资源建设等,更多是学生关注的宿舍管理、早晚自修、体育健身、社团活动等校园生活类问题。江建明对每个问题都认真思考,随时与到场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交流沟通,斟字酌句回答每个提问。他表示,与广大师生网上互动,是倾听群众呼声,为群众办好实事的一条最佳途径,我们要始终与群众心贴心,共谋学校发展大计。

“校长在线接待日”,是我校发挥网络既便捷又直观的优势,利用上海大学生在线网站“易班”设立的一个网上互动平台。5月20日,学校发出通知,明确了“校长在线接待日”的组织与分工:由校长办公室总体组织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受理并解决相关问题,学生处负责对参与学生的安排与指导,团委“易桥协会”参与具体实施和技术保障。

“校长在线接待日”将定期举办,初定为两周一次。校长办公室将按月编排“校领导出席在线接待日安排表”,每位校领导根据安排,轮流出席在线接待。

第89篇:

长江职业学院 四家外贸企业命题考一门商英翻译课

作者:何志武

本报讯 考“教材所述”、考前划重点、学生押题、找老师改卷“手下留情”这一现象,近日在武汉长江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商务英语翻译课期末考试中被彻底打破了。任课老师余苗苗联系了省内外四家外贸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营销部门经理,根据公司工作案例为该专业123名学生命题考试。

期末考试来临,学生不是坐在教室在老师的监考下完成,而是限期内以准翻译员的身份与老师指定的江苏、广东的外贸公司联系,建立准商务关系,接受翻译任务。学生接到翻译任务并完成后,发到指定的邮箱,公司反馈意见,给定分数,作为该门课50%的分数。教师根据公司反馈的学生沟通能力(电话礼仪、公文基础等)、职业素养、翻译质量等给出50%分数。此举一实施,学生考试犹如一场面试,同学们都积极准备,不少同学还怕翻译不好而丢丑。6月份以来,该专业学生认真查阅商务信函、商务文件等资料,广泛涉猎学习,迎接特别的考试,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09商英2班的吴爽同学基础好,准备比较充足,翻译比较科学,江苏宜兴丹森科技有限公司外贸销售部门经理在评改中数次回信给她。班上同学说,这个公司肯定看中她了,每次评语内容长,赞扬多。

吴爽同学说,这个月我拿出了应付高考的状态准备翻译考试,这种考试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也让自己看到了书本学习的不足,对我们提高素质、将来能胜任工作很有意义。

据初步统计,这次商英翻译课考试123名学生共收到公司的评语200多条。同学们在考试中查找自己的差距,不少同学表示暑假要根据公司的评价意见好好完善自己。广东佛山顺德跨速头盔有限公司外贸销售经理吴翔说,通过这项工作任务式的命题评卷,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人才,将来是公司的人才资源。

该专业任课老师余苗苗说,学生读英语专业干什么,就是有一定的翻译能力,翻译是英语专业的核心,而现在的翻译大多是商务文本、企业宣传资料以及邮件来往等。因此,翻译课很关键。目前,很多学校考试局限于“教材概述”和“课堂讲授”,与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脱节。由公司命题考“市场所需”的办法,旨在确定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以及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试机制,从而有利于推动高职教学改革,真正培养社会实用的商务英语人才。

通过这次商务英语翻译课考“市场所需”的尝试,也发现了课堂教学与企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的差距,对改进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第90篇:

《西安建大报》 粉体所高新技术助推水泥产业“绿色革命”

自主创新的“高固气比悬浮预热分解工艺”创国际领先水平

作者:赵阿锋

本报讯 由我校粉体所徐德龙院士团队历经28年发明、自主创新的“高固气比悬浮预热分解工艺”日前通过专家鉴定,其多项指标创国际领先水平。该项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实现了有效的节能减排,推动了水泥产业的“绿色革命”

作为重要的建材产品,2010年我国水泥产量已达18.68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0%。而水泥工业是全球性高耗能和高排放行业,每生产1吨水泥熟料同时就会排放约1吨的二氧化碳。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代表中国向世界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减排目标对水泥行业来说任重道远。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我校粉体所就开始了高固气比水泥悬浮煅烧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揭示了许多前人尚未认识和无法解释的规律。依据新理论,徐德龙院士提出了一整套高固气比换热和反应的新思路,并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

据徐德龙介绍,高固气比悬浮预热分解技术通过预热器和分解炉的高固气比化,使系统的热效率更高,反应更加彻底。相比传统工艺,高固气比生产线的废气排放温度更低,单位熟料废气排放量更少,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排放量也更少,整条高固气比生产线热耗低、热稳定性好,单机台时产量高、熟料质量好。2010年,该技术成功应用于陕西阳山庄水泥有限公司2500吨/日水泥热料生产线。采用高固气比工艺技术后,与同规格回转窑的普通新型干法生产线相比,产量增加40%以上,单位熟料热耗减少20%以上,电耗减少15%以上,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降低70%以上,氮氧化物排放降低50%以上。

由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谢克昌担任组长、多位院士参加的鉴定组专家一致认为:水泥高固气比悬浮预热分解理论属“重大理论创新”,其多项技术指标创国际领先水平。

据了解,该技术已先后在不同规模(从300吨/日到3000吨/日)的10余条水泥生产线上推广应用,累计为企业新增高质量水泥3000万吨,新增产值72亿元,节约煤炭48万吨,节约投资7000万元,减排二氧化硫16800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据专家分析,如果用该技术改造现有的引进国外技术的生产线,不但能迅速淘汰30%的落后产能,而且能年新增先进产能4.5亿吨,节约上千亿元的投资,年节约标煤1100余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2600余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硫20余万吨。推广该技术,具有巨大的节能减排效果,是我国传统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

第二篇:新闻奖获奖作品

第一件代表作文字稿

大学生结梯救人 3人英勇献身

为救两名落江少年,古城荆州昨现舍己救人悲壮一幕

大学生结梯救人 3人英勇献身

本报讯(记者刘汉泽王功尚通讯员康群)在古城荆州,在寒江救人的英雄赵传宇的母校长江大学,又涌现出一昨日,为救两名落水少年,该校10多名大学生手拉手扑进江中营救,两名少年获救,而3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昨日下午2时许,在荆州宝塔河江段江滩上的两名小男孩,不慎滑入江中。正在附近游玩的长江大学10余名男现险情后,迅速冲了过去。因大多数同学不会游泳,大家决定手拉着手组成人梯,伸向江水中救人。

很快,一名落水男孩被成功救上岸,另一名男孩则顺着人梯往岸边靠近。就在这时,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名大学生因体力不支而松手,水中顿时乱成一团,呼喊声一片。这时,正在宝塔河100米以外的冬泳队队员闻声赶泳队员杨师傅、韩师傅、鲁师傅等人陆续从水中救起6名大学生,而陈及时、何东旭、方招等3名大学生却消失在中。

事发后,长江大学领导迅速赶到现场,当地消防、海事部门也相继赶到组织搜救。由于该处地处江水回流区域坡陡水深,浅处有四五米,最深处达十几米,经过1个多小时搜寻,陈及时被打捞上岸,医护人员现场进行全力抢江时间过长,未能生还。至下午5时50分许,另外两名大学生的遗体也被打捞上岸。

据目击者介绍,当时大家都忙着救落水的大学生,后来才发现获救的2名小男孩已离开现场。

荆州市委书记应代明、市长王祥喜获悉此事后,对大学生舍身救人的事迹表示敬意,并指示该市有关部门妥善作。昨晚,校方已成立专班处理善后事宜。

3名英勇献身的大学生

陈及时,19岁,湖北通山县人,城建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大一学生

何东旭,19岁,湖北枝江市人,文理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大一学生

方招,19岁,湖北罗田县人,文理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大一学生

链接:大学生寒江救人不留名

2007年1月22日下午,长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四年级学生赵传宇,在长江边散步时,发现一名老人坠入长江中将其救起,之后默默离去。获救者及其家人寻找40余天,才将他找到。

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作出批示:赵传宇事迹很感人,是当代大学生的楷模。

第三篇: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

第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电视作品评析

2013年10月25日,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来自全国报社、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的299件作品获奖,其中特别奖3件,一等奖46件(含8个新闻名专栏),二等奖91件,三等奖159件。

中国新闻奖作为综合性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项,它的评奖标准以及评选结果,集中体现了国家主流价值观、文化观,充分反映了广电新闻战线的精神风貌,也突出代表和反映了我国广电新闻采写编的新观念、新选题、新角度、新技能,不仅对今后新闻作品的创作起到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同时也成为媒体和记者衡量新闻价值的指挥棒。

1、首先,我们来看一则2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由杭州文广集团刊播的《最美司机吴斌》,这是一则连续报道,由三篇报道组成。可以说这组连续报道是突发性先进典型人物报道的成功实践,体现了媒体主动引领社会舆论的责任与担当。报道准确、迅速的判断和把握了新闻事件潜在的价值,并进行深入挖掘。充分发挥电视的特性,用画面、声音,用真实、真诚、真情来吸引人、感动人,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三篇作品。

这一组连续报道中,第一篇作品《76秒 8个动作司机吴斌临危保护24名乘客》播出于2012年6月1日18点。5月29日吴斌驾驶大巴在无锡返回杭州的途中被对向车道飞来的铁块击中腹部。事发后,他立即被送往无锡解放军101医院救治。期间,杭州长运集团考虑到吴斌还在抢救,暂时未向媒体通报消息。直到6月1日凌晨,吴斌去世,杭州长运才将他的事迹以及76秒视频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第二篇是把镜头对准了普通民众的《全城挥泪送别“平民英雄”吴斌》,全城送别,这是一座城市“向善”的特殊表达。报道使用极少的解说词,用声音和画面这些鲜活的、极具感染力的形式,展现了全城送别英雄的场景。它突破了传统英雄片的说教形式。这篇报道不是报纸的、广播的,它只属于电视这种独特的传播形式。第三篇《全城“送别” 爱心背后的价值观》是一则评论。平民吴斌成英雄,全城自发送英雄,这是事物的两个侧面。它印证了杭州人的爱心,也印证了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精神文明也在同步成长。我们说,这组连续报道获奖的最大特质其实就在于他①主题的重大以及立意的深远。(ppt中没有,交流:“最美司机”吴斌是2012年轰动全国的新闻事件,也是继“最美妈妈”吴菊萍之后,大家再次把焦点聚集到浙江杭州,甚至给予她“道德高地”的评价。连续一周左右高强度的“最美司机”系列报道,让吴斌成为了全城百姓争相讨论、赞美、学习的人物。其中的多篇报道被全国电视媒体采用,数百家网络媒体转载,单条稿件的点击率高达10万次。对“最美”的传播效果不仅体现在收视率、点击率上。全城数万人自发夹道为英雄送别,这就是普通民众对报道中蕴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认同。吴斌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公交车司机,当铁片穿透身体的时候,他忍受着剧痛,却坚持完成了紧急刹车的动作,保证了全车24名乘客的安全。这个事实所蕴含的价值要远远高于报道的价值。他体现着一种社会的正能量、一种真善美的价值观念。)十八大中我们的核心主义价值观浓缩成了24字,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们看到,吴斌恰恰就体现了诚信这种价值观念。而全城百姓自发的送别英雄,也能深深的反映出杭城的百姓对这种典型人物的认可和尊重,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的另一个体现。

透过这篇作品,我还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它背后的故事,11月9号我参加了浙江省的双优研讨会,作品的作者袁跟我们分享了她关于这篇报道的采写体会,我们才知道,其实一条好片子的创作并不是偶然的,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句话:“②做同行记者,写有温度的新闻”。

什么叫同行记者: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就是我们常说的“体验式采访”,记者深入生活,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源泉;深入生活就是要贯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路线。其次,同行还是指记者在做这类典型人物报道时,应该要慢下来,投入时间、投入情感,真正走到被采访者的心里,才能做出有感情、有温度的新闻。

(袁也在谈采访体会时讲到这么一个故事:)6月5日上午,袁也来到了吴斌家。聊着聊着吴斌的妻子汪丽珍对吴斌的姐姐说:“吴斌平时最喜欢北山路,前几天,他还说,天气热了,要去西湖边走走。要是能让吴斌再看一眼西湖该多好!”吴冰心(吴斌的姐姐)马上开口说到:“你的心情姐姐懂的,但是吴斌这件事情现在不是由我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话说到这里,汪丽珍的眼泪夺眶 2 而出,喃喃自语着:“我懂的,我懂的。”

杭州人有个不成文的传统,也可以说是一个情结,但凡有亲人离去,在他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一定会带他往西湖边走一圈。但此时此刻,这户恪守本分、理智大度的杭州人家,却要隐藏自己很普通的一个愿望。

(袁也在发言的时候就讲到,她当时不觉得自己是一名记者,只想着怎么样能够帮助吴斌这家人完成这个心愿。于是,在吴斌出殡路线已经规划好的情况下,袁也四处托人帮忙,甚至在赵洪祝书记来吴斌家吊唁离开后,站在大马路上高喊想要更换线路,为了能引起前来吊唁领导人的注意,就是因为袁也这么的执着,最终更换路线得到了同行领导的同意,完成了吴斌这家人的心愿。正是因为她这种举动,赢得了吴斌家人的对她的信任,以至于在吴斌出殡的日子里,在灵车里腾出唯一一个位置,安排他们频道的摄像坐进去,全程记录。)

通过这个例子,我想我们应该有个职业的自我追问,就是新闻本体和新闻本源的问题,也是我们新闻界老生常谈的理念:“脚底板下出新闻”,我们就是要忠实地践行“③深入、深入、再深入”,“贴近、贴近、再贴近”,舍此没有别的途径。虽然这么讲,但我们常常是“身入而心未入”,空间贴上了,但情感未贴近,所以有个“用心”、“用情”的问题。我想这篇作品的记者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在报道的时候,我们是记者,但是同时我们也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会流泪的人,在遇到这种人物典型的时候,采访其实没有什么技巧,就是一种人情的往来,心灵的契合,要把主人公当成自己的朋友,做出的作品才能真正挖掘出典型的故事,打动人心。

这篇作品还有一个值得大家学习的是它对于细节的后期处理。我们看在第一篇报道中,车载视频显示吴斌8个动作的时候,后期用红圈标注出来;铁片飞来放慢的镜头以及将76秒这个时间段定格放大等等小细节,都能让受众更加直观、清晰的了解到吴斌临危救人的敬业精神。这些都是记者在后期制作上可以借鉴的地方,比方说

1、让细节定格,以突出细节。

2、用慢镜头、特殊符号等突出细节;

3、用特技手段表现细节;

4、用镜头回放的办法突出细节等等。再比如另一个细节是在第二篇作品开头的时候,记者采用一段老大妈现场聊天作为导语开头,这是一种新的尝试,而且是一种很好的尝试,通过这种朴实的、自然的、群众自发的说出自己的心理话,更能打动观众的心,也顿时拉近了吴斌与观众之间 3 的距离,淡化他的英雄化、反而让我们了解到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成为英雄的瞬间。

2、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篇由浙江卫视刊播的大型直播节目《千岛湖水下探秘》。

浙江的朋友知道,50多年前新中国建起首座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一座1800年历史的古城遂安随之尘封水底。这么多年过去了,如今,埋沉水底的城墙、街道、牌坊是否风采依旧?记忆中的家园在水下如何定格?带着这样的追问,浙江卫视联合央视策划推出了浙江电视史上首次进行的水下电视直播《探秘千岛湖水下古城》。作为五一假期奉献给全国观众的一道电视大餐,在2012年4月27日至5月1日期间,连续5天6大时段以水下探秘的直播形式,大规模、近距离地揭示了千岛湖水下古城的独特风貌及其遗存状况。我想这么一档大型的直播,如果没有具有前瞻性的策划,在没有办法做到这么成功的。

首先,我觉得好的策划一定是要有一个好创意的,而好创意来自对大量信息的捕捉、采纳、串联,打破常规重新组合。就是在广泛搜集、了解观众收视节目情况的基础上,梳理揣摩出观众当前或将来的社会收视心理需求,有的放矢地通过有关专家学者、同行、集体创造出的对作品整体战略的运筹与规划。

近些年来,浙江卫视一直在贯穿“大片战略”的理念,寻求一种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所谓叫好就是要传递一种真善美的价值观念,《探秘千岛湖》这篇作品将家园作为内在的主题,展现千岛湖库区50多年来的发展变迁,从而将感人的家园情怀、浓烈的故乡情结和厚重的人间真情体现出来。同时,节目的播出,还为水下古城的规划保护和文化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影像资料,可以说这个创意成功挖掘了历史、文化、考古、商业开发等多维度的价值。、那么什么叫“叫座”呢?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篇大制作、大投入、重装备、高技术的作品。专门在千岛湖的一艘客轮上搭建起“湖上演播室”,引入演播室三维在线包装、虚拟前景等新手段,立体呈现水下古城风貌,主持人可以在虚拟三维图上“看图说话”,解说更具对象感和针对性,可以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探访水下古城,使探秘直播显得生动、神奇而又直观。在直播中,我们还看到以双视窗的形式,巧妙运用当地居民手绘地图、博物馆模型、老照片、同类建筑影像等资料,由专家及时进行对比解读说明,丰富水下建筑物的直观感受,再加上 画面字幕、循环底部游走字幕等应用,有效地拓展了直播节目的信息量,不仅让观众能够了解千岛湖水下古城的来历及其历史文化价值,还对水下电视拍摄、今日直播看点等内容有所了解,增强了直播节目的贴近性、趣味性。

最后,《探秘千岛湖水下古城》巧妙地利用了观众的心理需求,营造期待、制造悬念,充分调动受众的好奇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对未知的事情其实都有一种探究的欲望、好奇的心理。我们新闻工作者应该学会利用观众的好奇心和对事件发展、人物命运的期待心情,在作品上设置悬而未解的矛盾现象,从而引起观众的关注,以便吸引和集中观众的注意力与观赏兴趣。比方说,作品刚开头就抛出,这座水下千年古城,是否与人们50多年前的记忆吻合、水下古城布局和徽派建筑是否依然安好,随后,一明一暗的两条主线相互交织,每天探索新的发现、新的意外种种种种都为观众营造了很高的期待,随着直播的继续,这些悬念将会一一揭晓。

《千岛湖》在制造悬念,吸引收看上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觉得有一个地方,可以再突破一点,就是水下记者刘雪松下水进行拍摄时,除了像我们介绍水下景观,还有一种元素也是能够引起观众兴趣的,那就是探秘者本人,潜水员水下的感受。我们看在央视直播《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中,纪录片除了记录动物,还适时的穿插记录者的动态,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兴趣,到最后,很多观众甚至转移了聚焦点,着重关注这些记录者了,这样也许会使直播更加活泛,减少观众的视觉疲劳。

3、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篇由诸暨电视台刊播的,长为1分30秒的《干部环湖走,百姓无路走》,这是一篇舆论监督报道,可以说这种题材是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维度。我们先来看一下。

这篇报道获奖的首要因素就是它的反映的社会背景,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指出,领导下基层“不铺设迎宾地毯、不封道”。但是这篇报道所反映的,诸暨东白湖镇附近四个镇乡的机关干部举行“环湖徒步走”活动,为防止过往车辆的打扰,就将10多个山村村民外出的唯一一条23公里长的环湖公路进行了封路,百姓怨声载道。这路一封,使这项意在提倡快乐健身的活动变了味,同时也是和中央规定 背道而驰。记者很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一现象,这条新闻放在了当天民生新闻的头条,社会反响十分强烈,活动的相关组织人员也受到了处分,才让这则报道有了结果、落了地,发挥了舆论监督反映社情民意、揭露社会不良现象的作用。

为什么有的记者在看到一件小事时,就能迅速嗅到事件背后的本质,这就跟他们的政治素养有关。记者一定要做个杂家:要有政治家的眼光、理论家的头脑、社会活动家的本领、杂家广博的知识、作家的写作技巧。而政治家的眼光尤其的重要。

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为电视新闻工作者在走、转、改活动长期开展的背景下,就是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根据形势发展变化来谋划选题和题材,对于那些趋势性、苗头性的问题,增强敏锐性、判断力,适应舆论形势和多媒体、传统媒体、自媒体发展变化的要求,提高对形势的驾驭能力,有所作为,有效作为。

但是从现在的传媒环境来看,部分地方的领导还是对舆论监督报道极为反感的,即使有一点不同声音也会大动肝火,有可能通过各种渠道向你发难,这就要求报道这类批评性报道的记者要谨慎谨慎再谨慎,让事实来说话,不要给人抓住把柄。

比方说:首先就是报道要真实、客观,有什么报道什么、不可想当然,不可断章取义,不可以偏概全,要反复调查、证实报道中出现的各种细节、数据、材料等。

第二,这类报道要掌握报道的技巧,讲究分寸。不要一味的批评,也不要将话说的太满,只要将事实纯客观的记录下来,剩下的观众看了自会明白。像这篇报道,他就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一边式拥堵的车辆排成了长队,百姓都在道路上焦急的等待;但是另一边,道路上空空荡荡,干部们悠闲的行走;一边是百姓无奈的踱着步、抽着烟,甚至打算徒步走回家,而另一边,干部们却在谈笑风生。这一个个现场感极强的镜头,在给观众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即便是不用过多的解说,也能让观众一目了然、一清二楚。

第三,舆论监督报道要给报道双方都以公平的话语权,不能主观倾向于弱者,记者应该向观众传递出多方面的声音,使整篇报道显得立体而有深度,更客观,6 更能完整而深入地把握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像这篇报道中,如果能够采访到环湖走的组织者,给他一个解释、说明的机会,可能这篇报道将会更加完整,客观。

第四,要学会借用第三方人的直接引语。客观报道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要避免记者的主观倾向,按事物的本来面目报道事实。所以在批评报道时,最好借用专家、律师、权威人士的口来展示报道的倾向,这样力度大并且更有说服力。

最后,做监督性报道的新闻时,要始终明确一点:揭露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监督批评是为了促成问题的有效解决,不能为了报道而报道。凡是做这类报道的记者,一定要有股子韧劲,在问题披露以后,应该始终关注着后续的发展动态,并且积极配合相关的部门,将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作为舆论监督报道的真正目的。

其次,这篇作品的同期声比较有力度,很抓人,起到了强调主题的作用。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忽视了同期声的重要性,认为电视新闻只要画面和解说好,就可以了,同期声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同期声是新闻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增强报道的真实性、感性力、交流感,同时,它也可以展示人物个性,另报道的整体效果添彩。比方说在这篇报道中,记者问交警还有多长时间结束,交警躲躲闪闪的说了句“不知道”就走开了;在问到村民陈大爷时,陈大爷十分无奈的说:我们能有什么办法?午饭都要错过了。这些同期所传递的人物的态度、语音、语调,是解说没有办法代替的,通过这些观众可以清清楚楚的了解到百姓对封路的怨言,准确的把握现场的实况。

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不难看到,很多同期声的选用其实是存在很多问题的,比如说:为用而用,涂有形式;人为导演,矫揉造作;游离主题,画蛇添足;冗长啰嗦,拖泥带水,尽管被采访对象所表达的内容不是我们可以掌握的,但是却是我们可以引导的、可以选择的。不能为了加入同期声就不加筛选的人采访。好的同期声应该同时具备以下三个要素:第一是富有有效地信息量和价值量;第二要具有典型性和权威性;第三要准确生动和形象。这就要求我们的记者要有股子韧劲,采访不到好的同期声绝不妥协,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同时,在同期声的运用上,也要注意,同期声与解说词、电视画面要相互配合,相互衬托,相互补充,绝不能“两张皮”,“各顾各”。

虽然这是一篇获奖作品,但是我想他还是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比方说作品的导语部分是开门见山的说明情况:“为了方便干部游走,交警队环湖公路实施了 7 封道。”我想这个导语其实还可以更加吸引人。公路是属于大家的,是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对它进行封道?这跟机关干部的徒步走有什么关系呢?封路造成了什么后果呢?其实这些疑问都是很能引起大家兴趣的,如果作品导语部分先巧设一个悬念,然后选取素材中有冲突或有矛盾的画面或细节、截取反常的现象或反常行为、运用倒置、伏笔等手段,就像戏剧当中的“抖包袱”,在节骨眼上把这个包袱先抖出去,最后再将他收回来,这样可能会在一开始就吸引住观众的眼球,起到更大的传播效果。

当然,也不是任何新闻可以设置悬念的,要做到这些首先要准确把握事实,弄清楚事件发展中的矛盾是什么?主次关系在哪里?其次,要揣摩观众心理,要估计观众最喜欢什么?最讨厌什么?最想得到什么样的答案?这些都要了如指掌,才能合理利用和设置悬念,才能不露痕迹。

4、接下来,是一则由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刊播的,长度为3分54秒的消息:记者目击:兰州桃树坪隧道五名被困工人获救瞬间。这是近年来第一次用电视的方式现场记录并见证大型隧道塌方救援成功的获救瞬间,可以说这是一条面对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的一个全新的角度。我们先来看一下。

我们看,这篇报道现场感强、信息量大,这条片子在没有一句解说词的情况下,全程用画面、声音、同期、字幕等电视元素生动地突出了新闻最重要的现场,让观众最直观、真实的感受到了5名获救工人的生命状态、救援队伍的科学组织、医疗队伍的精心准备和照顾,体现了负责任的政府和对同胞生命的尊重。电视消息播出当天,就被英国、美国等国的电视台、通讯社等20多家外媒使用75次,在国际上展现了中国的正面形象。

要想做好现场记录,科学判断、提前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获救出来的时间非常有限,更不存在补拍的可能。为此,遇到此类突发性事件时,报道团队应该提前了解现场的状况、被困人员的情况、摸清救援的进度等等相关的问题;安排控场能力好、擅长现场提问和把控情绪的主力记者采访;与此同时,拍摄团队也要相互配合、互相补台,这些都需要提前的策划准备。

除了新闻理念的创新外,从报道本身来看,作品整体基调的把握、分寸的拿捏还是比较与时俱进的,作品的开场并不是我们常规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救援现 场,而是直接将镜头对准获救的五名被困人员,记录下他们获救时的身体状况、了解到他们被困时的心理感受、展现了现场工友们高亢的氛围。在新闻界有句玩笑话:“灾难是人民的不幸,却是新闻记者盛大的节日。”虽然说,事实本身所蕴含的新闻价值决定了新闻报道的主题,但是记者在报道中角度的选择、基调的把握却影响着报道的整体水平。被困五名工人获救后,他们的身体状况怎么样?在隧道里他们是如何度过的?和外界怎么取得的联系?这些才是观众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我们看到,在这篇获奖作品中,记者始终紧扣 “生命至上、大爱无疆”这一主题,将人文关怀、尊重生命放在了首要的位置。

其次,记者巧问过程,让报道更加的立体丰满:现场是一个状态符号,也是一个引子,优秀的记者可以通过巧妙的采访和资料的运用,让大家在现场的气氛中,共同回味救援的艰难过程和救援的科学性、有效性。除去记者很有关怀的采访提问外,这篇报道还有个最出彩的地方,就是在报道的最后,记者跟随被困人员上了救护车,通过记者的引导,由被困人员自己说出在隧道的情形,如何跟外界取得联系等等,而画面这时就回溯到现场救援的资料图像,呈现给观众了两个现场,一个是获救之后的现场,一个是通过记者采访再现获救前的现场。我们看这两条线相互交融,毫无违和感,在尊重对象、展现人文关怀的同时,将救援的背景信息传递出来,我想这一点是大家在今后的报道当中可以借鉴的。

这篇作品还有一个值得大家学习的就是在有特定采访对象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突出重点、突出个性的选取典型人物:因为被困点空间有限、可拍摄的时间不到10分钟,而且又要记录5名工人出来的整个过程。因此,报道团队深入思考,突出重点,选取身体条件允许接受采访,并且是有特点的比如年龄最大、最后一个出来的人重点采访,这也是我们将来在选择采访对象时应该反复推敲的,采访对象选择的有特点,可能会使报道更加出彩,同时无形中增强新闻的信息量。同时在提问的时候要针对每个人的个性来提问,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张冠李戴。

5、接下来,我们来一则由我们江西广电刊播的《峡江水利枢纽:“抬田”破解国内水利建设头号难题》,也是获得了我们第23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三等奖。我们先来看一下这条长度为3分40秒的报道。

我想这篇报道获奖的最主要原因仍然在于他所凸显的主题的价值。峡江水利 枢纽工程的兴建,重点是移民,难点也是移民。既要保证工程建得成,又要最大限度地减少移民、妥善处理好移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保证库区社会稳定,是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立脚点和出发点。为使工程又好又快建成,我们的省水利厅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立的“三减少一保障”(减少移民数量、减少外迁安置、减少耕地淹没、保障移民的合法权益)指导思想,在全力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的同时,创新性地开展抬田试验,并在抬田试验成功后在库区全面推广实施,将库区3.75万亩耕地抬高,使其免于被淹没,创造了全国最大面积“抬田”工程,减少移民外迁约3万人。可以说,这是江西在大型水利建设中探索出的一项创举,为其他地区水利兴建提供了样板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这篇报道,我们还看到了记者很强的新闻敏感性,在作品的推荐理由中写道,在2012年,峡江水利枢纽进入工程冲刺的阶段,记者在采访工程施工时发现,尽管工程主体庞大,但当地耕地面积却没有明显减少,施工单位用什么手段保住了农民世代耕种的土地?记者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新闻点,在对峡江水利枢纽主体工程所在地进行走访后了解到,正是建设部门创造性地使用了“抬田”的办法,使得大量耕地得以保全,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记者马上就抓住了这一信息,准确的判断出事实所蕴含的较高高的新闻价值和借鉴推广的价值,并进行了进行调查采访,最终完成了这篇报道。抬田工程大范围的举行,为什么有的记者从中发现了问题,并成就了报道,而有的记者却对此熟视无睹呢?这跟记者的新闻敏感是直接相关的,这是一个记者重要的素质。但是这并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积累而成的。

首先,我们说记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是新闻敏感的灵魂。记者要多关注国计民生,多体恤民情、对事关人民利益的事情要体察入围,反应敏锐。

第二,记者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这是新闻敏感的眼睛。知识就是力量。有了丰富的知识,对客观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才能心明眼亮,知之厉害,晓之后果。反之,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对一些事情尤其是比较复杂的事情就看不清、摸不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眼前一片迷茫,这就肯定敏锐不起来。

第三,记者要有辩证的思维方式,这是新闻敏感的源泉。敏感是属于一种很强的认知能力,就是能够在复杂的现象中,透过表现发现本质,抓住主要矛盾,找出问题的关键。所以新闻记者要经常培养自己遇事多思考,多分析的习惯。

这篇报道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制作精良、手法生动。在对“抬田”工程进行报道时,本片采取了动画制作的方式,对“抬田”的具体步骤做了形象地再现,使观众一目了然,充分发挥了电视的优势。在视觉时代、数字化普及的今天,传统的现实画面已经已经无法满足观众对于越来越高的视觉追求以及越来越“挑剔”的审美眼光。新闻现场图像缺失或者用语言描绘抽象的事实,常常会造成观众的视觉游移和心理倦怠,信息的到达率必然降低。运用动画演绎、三维模拟等其他图形叙事素材来证实与增强新闻信息的现场感,就可以使电视新闻在消除各种信息的不确定性过程中有着“百闻不如一见”的优势。

虽然我们说虚拟技术在电视新闻传播领域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新闻工作者们也需要明确虚拟技术的使用并不是多多益善,应该在充分尊重新闻事实基础上,遵循“有限使用”的原则,言简意赅的最大限度的展示新闻的原始性,不能喧宾夺主,新闻还是应该以记录为主要的手段;其次,要注意“度”的掌握,虚拟技术只是起到辅助叙事的作用,不能一味的炫技,不要过于刻意的渲染,要考虑事件当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心理感受。

最后,对于这篇报道我还有个个人的小看法,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我们看到报道中,一共有三个采访对象,两个是村民,一个是抬田工程的常务副总指挥姚毅臣。我想啊,这么大型的一个经验式报道,最后由本工程的指挥来点题,说“与群众的生存、生计相比,我们牺牲一点库容、牺牲一点发电量还是值得的。”我想还是有些挖掘的空间没有达到的,比方说可以跳出这个工程,采访一个专门研究移民、研究水利方面的专家,借由他的口来对这个抬田工程进行一下评价,站在全国比较宏观的角度来审视下这个工程带来的福利,我想这样会对主题的升华发挥更大的作用。

6、下面这条消息是由东莞广播电视台刊播,长为一分28秒的《东莞首创“四方联网” 3天业务20分钟搞掂》,我们来看一下。

这篇作品的优点其实跟上一篇《峡江水利枢纽:“抬田”破解国内水利建设头号难题》有着异曲同工的地方。首先也是他的选题备受社会广泛关注。“四方联网” 是指东莞、黄埔海关、广东检验检疫局、省外经贸厅联手建设加工贸易管理服务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企业可进行加工贸易合同备案的管理、实现企业 联网申报、外经贸联网审批、海关联网备案、检验检疫联网数据共享。这是一件涉及到政府有关部门管理体制改革的大事,是优化行政资源配置的崭新探索,是打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的最新行动。尤其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还出席启动仪式并一言点明“四方联网”的意义:“四方联动走出一小步,代表我们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将会迈出一大步”,起到了画龙点睛、主题升华的作用。我们说新闻价值包括的五个要素: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这条报道几乎占全了,这也奠定了作品获奖的基础。

其次,这篇报道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消息的特点在于它强烈的时效性,时效性就是新闻的“生命”,从理论上来说,时效性指事实发生与作为新闻事实发生之间的时间差,他是赢得收视率的关键,尤其是在媒介环境急剧变革的当下,网络新闻铺天盖地而来,如果传统媒体没有抓住时机,很有可能被淹没在信息的浪潮中,一条有时效的新闻,价值连城。一条过了时的新闻,就成了旧闻。我们看这条报道刊播的是“今天”的新闻,这样就一下子拉近了新闻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有继续了解情况的冲动。所以我们新闻媒体人在报道新闻的时候,应该有“新闻提速”意识。

具体来说,首先要加强自身建设,打造高效的传播,我们的新闻采编队伍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战斗力,前期记者不仅仅是扛着摄像机、拿着话筒采访,还要对摄影、图片处理、文字播报以及最新网络媒体工具运用娴熟,具有多媒体应用能力,边采访的时候,脑海中就要边进行写稿、构图、编辑,回到台里一气呵成。

此外,建立畅通渠道,强化传播手段也是新闻提速的方式。电视新闻从表面上看是通过电视终端播发的新闻,但是其采编播工作过程和工作手段已经不限于电视技术手段,而是逐渐综合多种媒体报道手段。比如,电视新闻可以借鉴网络媒体的即时播发手段,针对短平快式的新闻,采用屏幕飞字的方式进行24小时滚动播报;可以借鉴广播媒体的“先发制人”优势,对于后期图像处理尚未完成的稿件,采用口头播报的方式先行播出等等。与此同时,要增加现场直播的数量,现场直播是电视新闻最强大的优势,即便在网络直播方兴未艾的情况下,也依然是吸引观众的有力武器。增加现场直播的数量,要区别对待,分类讨论:对于提前预知的重大事件要坚持使用现场直播,用大直播营造大声势,形成大效果;对于提 12 前预知的小事件,只要适合观众的需求,也应该采用现场直播,勿以事小而不为,但是可以简化流程,缩短直播时间。

最后,这则报道的语言表达精练明了、动画制作通俗易懂。我们说电视新闻是诉诸于画面的传播形式,声音语言稍纵即逝,尤其是这种涉及概念比较复杂的新闻报道,如果解说语言晦涩难懂,观众很可能在观看过后仍处在雨里雾里,不知所云,这也就失掉了报道的传播意义。所以记者在对这类素材进行梳理的时候,应该要懂得提炼主题、懂得用通俗、简练的话语表达深奥、难懂的意思。我们看这篇报道,不宣讲大道理,在题目中就提取了“3天业务20分钟搞掂”这一具体信息,企业一看便知“四方联网”释放出来的制度红利,此外,通过制作动画,使虚拟的“联网”变得具体,通俗易懂,画面剪接流畅、自然,让观众一看就明。

这篇报道他的优点还是很直观的,如果说要更加完善的话,我想有一点,就是在叙事结构上还可以再细细的推敲。作品的开篇是在加工贸易管理服务平台启动仪式的现场视频,然后是对“四方联网”进行动画模拟展示,采访对象选择的是东莞海关的副关长和一个企业的办事人员,可是说是和这个“四方联网”有密切联系的两个对象,他们的直观感受能够引起观众的信服,但是,以这个同期声作为结尾,有可能会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试想下,如果让报道的结尾再一次回到启动仪式的现场,将汪洋的点评放在最后,重申“四方联网”的重大意义,我想这样不仅仅能够凸显整体新闻的核心事实,增强报道的深度和厚度,又在结构上起到有始有终、首尾呼应的作用。

7、下面我们来一条系列报道:《周玉阳的“另类支教”》,这也是由我们省台推送的,同时也是获得新闻奖的二等奖的作品,我们先来欣赏一下。

《周玉阳的“另类支教”》始终抓住主人公周玉阳“为了心中的教育公平”这个质朴的主题。采访报道真实记录、真诚表达,将周玉阳这样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另类支教者”志愿者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不但让观众感受到周玉阳追求公平教育的 “夸父追日”般的感人情怀,更让人深思当前中国老少边穷地区教育落后的现实,以及支教事业发展到今天仍然存在的制约和问题,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山里孩子们的教育公平问题,可以说这篇报道带给大家思考的价值有很多,我就想站在我们媒体人的角度来跟大家着重分享一下,关于重大典 型人物报道应该探索的方向。

我认为,重大典型人物报道应该是要以事件为载体, 来丰富典型人物的形象。新闻界前辈徐铸成先生说过, 做记者好比作厨师, 做新闻也是一门讲究“烹饪”的艺术,只有拥有了好的原料,才能做出上等的烹饪。正如俗话说的,“涉浅水者得鱼虾,潜深水者得蛟龙”。电视新闻时间往往很有限, 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没有选择地堆砌罗列一堆素材, 不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人物形象的传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了, 所以, 电视记者尤其要学会在一大堆基本事实中再发现再挖掘, 选择最能体现时代精神、最能打动人心的故事。我们看这篇报道也是,如果单单提及周玉阳,他只是千千万万支教老师中的一个,但是他为了能让大山里的孩子享受平等的教育水平,放弃了深圳优越的环境,不顾家人的反对,坚守着自己的教育理念,而这三篇报道所选择的事例也都是围绕他支教而展开的,透过事件,我们看到了周玉阳对教育的坚守、看到了他对孩子深深的愧疚,让观众感同身受。

第二是要以平民化的视角, 拉近典型人物与群众的距离。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中,人们原有的观念受到激烈的冲击,令代表标准、趋同价值观的典型报道难以引起不同社会层面上受众的共鸣,个体意识的增强也给典型报道发挥引导舆论作用增加了难度。因此, 要使典型报道最广泛地影响社会主流人群、干预社会生活, 就必须要选择受众最感兴趣、最易接受的内容和形式来加以表现, 用平民化视角报道典型人物和事件。用平民视角报道社会生活的关键点在于“人”, 媒体要着力彰显社会富于人情味的一面, 把时代的典型人物人性化而不英雄化, 寻找到典型报道高起点与低落点的最佳契合点。周玉阳的所为是值得大家赞扬的,但是如果单单以这一条线索叙事,难免会让观众产生视觉疲劳,感觉人物离大家很近。但是我们看报道中,家人一开始对他的决定是反对的,是不理解的,周玉阳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也存在困惑的,也是迷茫的,这些刚好就构成了与周玉阳高尚情怀的高低契合点,正是这种落差,在矛盾中突出了周玉阳的个性,加深了观众对他的认知,也起到了升华主题的作用。

同时在形式上要体现“平民化”风格。比方说,文字稿件要通俗化,后期制作要清晰化,同期声要鲜活化、播报方式要口语化等等。(结合作品点评:播报员的播音一定要更加的亲和,尽可能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叙事;同期声不生硬,14 很自然)

第三就是用细节为着力点, 来感动观众。“细节决定成败”,典型细节特征的捕捉和抓取同样关乎电视人物报道的成败。注重细节的刻画和渲染, 才生动地刻画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 传达了人物的神韵, 增强了报道的感染力。典型人物报道, 要有几个富有个性的细节作支撑, 才会使整篇报道活跃。我们看这组报道,很多细节都是很细腻的,都很能凸显人物的内心,比方说,在讲到石板村条件艰苦的时候,一个小孩趴在窗户上向远处望的画面、孩子们跟周玉阳玩开心的玩耍,孩子给父母写家书,大家围着观看贵州记者拍回的石板村的视频,孩子和周玉阳情不自禁的留下眼泪等等细节都对观众很有冲击力,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四是运用电视元素, 增强典型报道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我们在新闻报道中有五个简化法则,即“新闻人物化、人物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细节可视化”。刚才我讲的是细节是说在对素材挑选的层面,也就是故事情节话、情节细节化。那么这个运用电视元素,增加报道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就叫做细节的可视化,电视媒介在典型报道方面有着独特的媒介优势, 可以充分利用多种电视元素进行叙述和表现典型报道。这组报道在镜头语言上就运用的非常好,画面丰富而且景别语言变化多样,画面和解说交相呼应、相互映衬,既有石板村艰苦的条件的照片材料,也有孩子们在九江中学上学、生活等多场地、多画面的镜头语言,同时在镜头景别上,摄像充分的调度了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等不同景别的语言,镜头素材不仅内容多、而且形式多样,使具象语言与抽象语言达到最佳组合, 保证信息得以清晰传播,给观众带来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我想上面四点是我们在把握典型人物报道中可以予以强化的要素,可以说,这组系列报道通过三天全天候的跟踪采访,全面了解周玉阳、他的家人,以及15个贵州孩子在江州的学习、生活,抓住他们最自然的日常状态,采访也力求自然、朴实,袒露心声,让观众看到一个鲜活的、既平凡又伟大的支教者形象,还是和值得大家学习借鉴的。

8、我们来一条由贵州广播电视台刊播的,长为2分51秒的《危急时刻踢倒歹徒 张槐乾好样的》这条消息反映的是当代大学生张槐乾在危急时刻,不顾个人生死,勇斗歹徒的见义勇为之举。显而易见,这条报道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画面感突出,现场感极强。画面刚开头,我们就能看到歹徒持刀情况紧急的画面,带给观众极大的视觉冲击力,随后,监控画面记录了保安和歹徒搏斗,不幸中刀的惊心镜头,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张槐乾临门一脚制服歹徒,可以说整个过程的镜头语言都十分具有冲击力,让观众有种身在现场的感觉。同时解说编排也十分紧凑,紧密的配合的镜头的节奏。

但是我们看到这篇报道的一些镜头明显是监控录像或者是路人街拍的画面,但是包括解说或者是画面上都没有标注上画面的来源,我想这点可能是报道瑕疵的地方。交代新闻来源可以提高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增强新闻报道的权威性、避免责任和麻烦,同时也是对事实提供者的尊重和制约。但是就目前的新闻作品来看,这方面的工作实在不能令人乐观。大量缺乏必要的消息来源的新闻见诸媒体,新闻事实成为“来路不明的闯入者”。我想这方面是我们记者需要主义的地方。在遇到这种资料素材的时候,我们应该在画面中所有标注,让观众清清楚楚的看明白。

第四篇:第2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之

第2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之

中广网

02月16日 09:35 专题《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

主持:李宏

高级编辑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会秘书长

第20届中国新闻奖评委

讴歌先进典型

唱响时代强音

本期请各位欣赏获得第20届中国新闻奖广播专题一等奖的作品——《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安徽人民广播电台黄美娟、张立旺、黄铮的创作谈,以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第20届中国新闻奖评委陈昌凤的点评文章——《厚积薄发唱响的时代强音》。

第20届中国新闻奖广播专题总共有参评作品21件,设一个一等奖。新闻专题历来优秀节目集中、竞争格外激烈。但此次评选评委们一致地把一等奖投给了安徽电台创作的《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这是一个宣传重大典型的优秀广播专题。

首先、记者采访深入,跟踪采访主人公许多年,并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丰富的音响,如沈浩本人生前的谈话、沈浩老母亲在沈浩再次去小岗村挂职的叮嘱、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小岗村的音响等。所以安徽电台能够在沈浩突然去逝、接到宣传报道任务后,早于电视和平面媒体推出深度报道,且广播特点突出,音响丰富。第二、细节真实感人,给人印象深刻。比如:小岗村农民为沈浩三次按红手印。这个细节形象地证明了沈浩这个典型的先进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第三、此节目是安徽电台创办农村广播5年业绩的集中彰显。这种长期的积累不仅反映在该节目的创作上,也表现其播出形态上。该节目不仅在安徽电台播出,还在全国19家省(市)农村广播中播出,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当然这个节目也还有令人遗憾之处。比如:整体的节目形态还比较老旧,节目构思和内容输出上还没有突破用音响说明文字的框架,没有能够真正做到用音响表达。语言还有“高大全”的痕迹,播音语调也不够平实。这是目前采访制作典型报道的通病。其实,把重大典型还原为真实的人来写,反而会让典型更感人。主创代表黄美娟在介绍创作过程时,讲到一个细节,令我难忘:当她听到沈浩去逝的消息时,第一个反应就是拨沈浩的手机。手机通了,却无人接听。这个细节在我的脑海中立刻就产生了画面,扩展出层层涟漪:沈浩是如此真实,如此亲近,触手可及,犹如朋友。这样一位真实、亲切得像朋友一样的人的突然离世,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落差,如果节目能够在一种就像描述家人、朋友的氛围中平实地展现沈浩,其效果会离听众更近,让听众更相信、更感动、更难以忘怀、更令人敬重钦佩,同时,沈浩的精神也能传播得更为深入人心。

专家点评

厚积薄发唱响的时代强音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第20届中国新闻奖评委 陈昌凤

沈浩书记是全国的先进典型,人物本身、事迹本身已经有很大的亮点,因此今年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有好几件以沈浩为报道、评说对象的作品都获了奖。安徽人民广播电台从身边抓住此题材,当然是有地缘的优势。但是沈浩的突然离世是一个突发事件,此次选送的候选作品中就有将沈浩突然离世处理为突发新闻的。但安徽电台农村广播的《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却不是将其处理为突发新闻,与一般人物专题的处理方式也不尽一致。它在处理上突出了几个亮点:

一、充分使用了长期积累的信息资源。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抢时效已经不是最能体现竞争力的方面,而丰富的“数据库”成了独家资源。安徽电台这篇报道,充分利用了数年积累的资料。据了解,安徽农村广播开播5年来一直与小岗村保持密切联系,与沈浩建立了频繁的联系,多次对他和小岗村进行采访报道。因此报道内容非常“实”、非常真切,富于说服力。其中包括特别珍贵的资源:沈浩生前说的话。

大家多认同“新闻是速朽”的,因此时常忽略了其“不朽”性——当新闻成为历史的记录者,成为一手的珍贵信息资源时,它是不朽的。因此,有心人方能做出大文章,充分地积累和刨掘,是增强新闻厚重的基本手段。厚积薄发方能唱响的时代强音。

二、提炼与时代精神吻合的主题。沈浩事迹不仅体现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而且还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改革开放20多年,作为农村大包干发源地的小岗村一直没有真正走上富裕的道路,沈浩在小岗6年,通过土地流转等措施使小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政府最新倡导的土地流转非常吻合。

新闻时效性的最有力体现,常常不是通过争分夺秒的方式,而是以时代感、与主流思潮的契合性来表达的。安徽电台新闻紧随时代脉膊、紧守时代精神,把新闻的纵深度很好地传播出来。

三、创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语),并充分挖掘新闻性。

典型报道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报道形式,由先天的宣传性特征来主导,反映时代最强音、体现社会主流价值观。安徽电台的这篇报道不仅重视了宣传性,同时也重视了新闻性,解读了沈浩事迹的社会意义,其新闻要素如重要性、接近性、人情味都体现得较为充分,不仅涉及重大社会主题,也用人情味深深打动了听众。新时代典型报道的最核心要素,在于其凝结了新闻价值。

报道中也抓住典型事件解读其意义。小岗村民连续几次按手印挽留沈浩这样的事实非常具有典型性,一方面承袭了大包干按手印的做法,另一方面说明沈浩确实深得小岗村民的爱戴。

典型报道被称作“社会主义新闻最重要的特征,是横亘于中西报道形式之间的分水岭”(张威),被认为“典型报道理论是毛泽东新闻思想的一部分,是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突出特征”(吴廷俊、顾建明),如何能用好它,是当前新闻与宣传中的难点,安徽电台的这篇报道有所创新。

四、充分调动广播的专业性元素,节目重视用音响说话。节目音响比较丰富,采用大量录音采访(资料),包括沈浩本人、沈浩老母亲、小岗村民、凤阳县委书记、安徽省委书记、胡锦涛总书记等,音响与解说天衣无缝,水到渠成,其中特别珍贵的是采录到沈浩生前的说话的音响,有独家性。

音响的运用,对主题的烘托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当然,其中也有可以商榷之处,如节目都是以第三人称来展开的,但是母亲音响是以原生态的纪录片音响形式出现,与其它音响风格不是很一致。当然,瑕不掩瑜,并且母亲音响也丰富了报道的内容。

创作谈

弘扬沈浩精神

唱响时代主旋律

安徽人民广播电台 黄美娟

广播专题《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之所以能登上中国新闻奖的最高殿堂,正是因为我们这个团队多年如一日执著不懈地努力探索与创新,从而最终有所收获。一、一件优秀作品,必须在前期做好精细策划

2009年学习宣传沈浩先进事迹是安徽新闻界的一个大事,许多新闻单位的记者都敏锐地抓住了这一重要、重大新闻宣传主题,仅仅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就有5个报道沈浩事迹的节目参加台里的评奖。《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之所以能脱颖而出,主要胜在我们和沈浩书记是多年的老朋友,我们是用真情实感来写这篇稿件的。作品以事感人、以情感人,情景交融。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来反映沈浩同志一心为民、千方百计为小岗村民致富、奔小康呕心沥血的高尚情怀。我们在稿件中写了小岗村民为挽留沈浩书记3次按红手印的故事、写了大包干带头人的遗孀请沈浩书记吃年夜饭等一个个小故事,使沈浩这一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生动感人。在采写这篇稿件之前,对稿件的结构、采访的对象、选取的素材乃至播出所要达到的最大效果、影响,我们都给予了充分的考虑和策划,并且一开始我们对自己就有一个高要求:这样的一个重大题材一定要把握好,按照电台领导的一贯要求,对重大题材要牢牢抓住不放,做出精品。所以,我们所有的策划都是高标准、严要求、反复打磨、精益求精。这篇稿件最后的成功,是策划的成功,我们打了一场有准备之仗。

二、充分发挥广播的声音优势,通过典型音响,深化主题

广播是以声音取胜的艺术。音响在录音新闻、录音通讯中与其它素材一样,必须具有典型性,要善于取舍,搭配得当。广播专题《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时长18分05秒,用了14处采访录音,不仅音响丰富,而且取材典型、音效清晰。在保存的10多小时采访小岗、沈浩的录音资料里,如何取舍,做到搭配得当、清晰典型,颇费周折。如,作品中运用了沈浩母亲的一段录音,“在人家那儿把人家的事搞好,把老百姓搞好。听党的话。”这段录音是否要,如何运用,我们经过了反复讨论、琢磨。最后一致认为,沈浩母亲朴素的话语,包含了多重含义,首先它反映了沈浩母亲深明大义,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其次,反映出沈浩的事迹与家庭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沈浩是一个农民的儿子,父亲早年去世,母亲对他的一生有重大的影响。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典型音响,所以把它用在稿件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典型录音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节目的可听性,同时也发挥了广播特点,深化了主题。

三、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有执着的敬业精神,绝不轻言放弃

在采访、撰写《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一稿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是,凭着记者的职业精神,我们想了一个又一个办法,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采写出了这篇稿件。

记者的敬业精神,还体现在对作品的精雕细刻上。为了写好这篇稿件,在11月18日播出前的一周时间内,我们数十次对稿件进行了修改、加工,对任何一点不满意的地方,我们都不轻易放过。如,在着手写这篇稿件时,如何开篇,我们想了几个方案,最后通过反复比较,有两个开头,都可行。一个是用沈浩追悼会的现场场景开头,一个是用一段片花,类似人物素描,通过一些音响的有机组合,对沈浩做一个总体概述。到底用哪一个呢?我们一时拿不准,怎么办?11月17日晚,我们做了两个版本,反复听,寻找感觉,同时请电台有关领导、专家会诊,最后,我们采用了人物素描似的片花开篇,效果非常好,让对沈浩书记不太了解、不太熟悉的人,通过短短的一段片花,对他有一个总体印象。

四、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这篇稿件最终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我还有一点感受就是:团结协作出成果。我们这篇稿件可以说是团结协作的结果。我们三位采编人员都有各自的长处,本篇作品中的编辑张立旺同志是我们安徽农村广播的总监,在策划方面有很强的能力,在安徽农村广播策划过许多成功的活动;

另一位作者黄铮同志是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电脑技术非常棒,擅长音响资料的编辑、制作,而且非常有心。5年来,我们采访沈浩、小岗村的各种音响、文字资料、照片,他都保留下来了,这为我们这篇稿件提供了丰富的音响素材,而且有些资料是非常珍贵、难得的,同时在后期制作过程中也充分发挥了他这方面的才能。

我从事新闻专题的采编工作已有26年,对做深度报道有一定的经验,而且对小岗村的情况也非常了解。1998年,为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我和其他几位同事采写的《小岗颂歌》就获得过第9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我们台里的同事在向我们表示祝贺的同时,认为我们是一个完美的组合、是“黄金搭档”。所以说,这篇稿件是我们3位采编人员发挥各自优势、团结协作的结果。

经典欣赏

《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

安徽人民广播电台 记者:黄美娟 黄铮

编辑:张立旺

播音:袁方

【片花】

他,一名普通的选派干部——

“沈浩同志是我们安徽省下派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基层干部的学习楷模。”

他,深深热爱这片土地——

“我对这块土地也怀着深深的感情……”

他,用生命在群众心中树起永恒的精神丰碑!——

“这给你立的是墓碑,但是你在我们心中永远是丰碑,沈书记安息吧!”

请听安徽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黄美娟、黄铮采写的录音通讯:

《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

11月6日(2009年)早晨6:00多,一个极其普通的时刻,但是对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村民来说却像是天塌了一般。他们的好书记沈浩因长期操劳过度、积劳成疾,在小岗村不幸逝世,年仅45岁。胡锦涛总书记闻讯后作出重要批示:“沉痛悼念沈浩同志,请转达对沈浩同志亲属和小岗村民的亲切慰问。”11月8日下午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省长王三运亲切看望了沈浩同志的亲属,转达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对沈浩同志表示沉痛悼念,向他的亲属表示亲切慰问。

2004年2月,沈浩作为安徽省财政厅的干部被选派到“大包干”发源地——凤阳县小岗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上任伊始,沈浩怎么也没想到,闻名遐迩的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竟然只有一条泥土路通往外界,自来水还没入户,村里人均年收入只有区区2300元。村里流行着一句话:“一朝迈过温饱线,20年没跨过富裕坎”。

沈浩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他一方面召集村两委干部开座谈会,了解小岗村方方面面的情况,一方面起早贪黑挨家挨户走访,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沈浩访遍了全村每一个家庭。村民韩庆江回忆说:

【录音起】“听说财政厅调一个沈书记来,这个人一开始来呢,在村民开会的时候就讲:„我争取在每家都吃一顿饭,就是了解群众生活情况,把小岗搞好。‟”【录音止】

在掌握了小岗村的情况后,沈浩带领村里的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大包干”带头人到外地学习考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制定了小岗村的发展目标。

要想富,先修路。小岗村友谊大道以东1.2公里的泥巴路要改造成水泥路,但是对外招标的报价是58万。沈浩召集村民精打细算,决定由村里租机器、请技术员,村民出工自己修。就这样,沈浩每天亲自扛水泥、拌砂浆,一身泥巴一身灰地带领大伙一起干。

“大包干”带头人、小岗村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录音起】“这条路实际当时招标58万,后来我们铺成功过以后,总共我们才花掉27万块钱,所以就省了20多万,村民也很满意。”【录音止】

路修好了,省出来大量资金又能投入到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来,村民还用自己的劳动得到了实惠,这让村里的人重新打量起这个省里来的选派干部。

集体经济要发展,招商引资是关键。沈浩在小岗工作6年来,对招商引资工作常抓不懈。2009年1月8日,小岗村与美国GLG等4家企业签下投资大单。总投资达15亿元的小岗村GLG农产品深加工高科产业园项目今年3月28日破土动工,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60亿元的年产值,通过建设2000亩甜叶菊育种基地,带动并辐射周边乡镇发展20万亩的甜叶菊种植规模,每年为群众带来6个亿的收益。

规模以上企业的纷纷落户,无不凝聚着沈浩的心血和汗水。在沈浩去世的前一个月,他还四处奔波,代表小岗村与深圳普朗特集团达成协议,计划投资6亿元,流转土地4300亩,打造小岗村生态农业园项目。

沈浩生前曾说:“过去分田搞„大包干‟是改革,现在搞土地流转也是改革。”为了提高规模效益,沈浩在小岗村积极推动土地流转,目前已有3000多亩耕地实现流转。

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至今,小岗村累计利用国内外资金达30多亿元,项目涵盖了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村级工业发展、旅游业振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改善村容村貌等多个方面,为当地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2004年沈浩刚刚上任时,小岗村人均年纯收入仅为2300多元,到了2008年底,这个数字达到了6600元,比2004年的水平翻了一番还要多,同时也远远高于安徽全省农民的平均收入水平。

群众利益无小事。在小岗,沈浩的房门是永远都不上锁的,村民有事随时都可以找他聊一聊。回忆起沈浩书记,小岗村五保户韩庆江心情再也不能平静。2005年,他因为一场大病住进了医院,可是自己没有钱,眼看着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沈浩得知这个消息,立即前往看望。

韩庆江:【录音起】“沈浩头天听到后,第二天亲自跑去的,跑到我那里……(哽咽)当时就给我200块钱。他又打电话给小溪河医院里姓张的院长说药费由他负责,知道病好为止。我在那里住38天医院,花了4000多块钱,合作医疗报掉70%还剩几千块钱,结果(沈浩)也没问我要。在医院期间,沈浩经常去探望我,还亲自到我家看望我3次,买了10斤猪肉、1桶油、1袋米、1袋面……当时,我激动得流泪。我说沈书记啊,我的第二次生命是你给的。”【录音止】

其实,被赋予第二次生命的,又何止韩老一人?小岗村的这6年,家家通了有线电视和自来水,村民住房得到了大大改善,村里还兴建了文化广场和卫生服务中心,“农家乐”也渐渐兴盛起来了。在小岗村,一些村民家庭暂时困难,沈浩总是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从家庭住房到粮食种植,从孩子上学到医疗养老,他事无巨细,经常过问。村里财政困难,他还自掏腰包支援困难群众。每年大年三十,他总是陪村里的五保户过完年才匆匆赶回合肥的家中,到了年初三又回到小岗。2007年农历除夕,沈浩走进当年“大包干”带头人关廷珠的家,看望86岁的关廷珠遗孀邱世兰老人,老人十分热情,留沈浩在她家吃年夜饭。

【录音起】“那天请他吃饭,他笑:„这老奶奶这么大年龄了请我吃饭,我怎么好意思。‟我说好意思!人家出多大力,广场盖好了,你看大家也都盖上房子了!”【录音止】

那一天,沈浩到深夜才回到合肥家中,而留在小岗的,却是无穷的温暖。

【片花】

“红手印”对于小岗村村民有着特殊的意义:1978年,小岗村18户村民摁下了石破惊天的“红手印”,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28年后的2006年,在沈浩即将完成3年选派任务时,98位村民又集体摁下“红手印”,挽留将要离开的沈浩。

当年“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录音起】“我们为什么留沈浩在这呢?因为沈浩刚刚把我们小岗村这个平台搭好。哪个地方,没有稳定的干部就没有稳定的发展。从„10大名村‟我们可以排排,哪个村书记是今天换他,明天换他的?”【录音止】

沈浩是出了名的孝子,他上有年过九旬的老母亲需要照料;他又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下有上中学的女儿要照顾。他常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几年来,为了工作,他不得不把母亲送到萧县老家交给哥嫂照料,但老人十分深明大义,在沈浩赴小岗工作前夕,老母亲把沈浩叫到身边对他说:

【录音起】“乖乖,在人家那儿把人家搞好,把老百姓搞好。听党的话!”【录音止】

3年的选派期即将结束,离开,就可以和母亲、妻子、女儿共聚天伦,但小岗人摁下“红手印”的恳切挽留让沈浩心里十分矛盾,沈浩想,小岗的事业稍有起色,新一轮改革才刚刚开始,他又怎能辜负小岗人民的信任呢?

【出沈浩生前录音】“我是作为省直的选派干部被选派到小岗村。小岗人又按(摁)下了手印把我留下来,这是对我工作上的认可,我对这块土地也怀着深深的感情,能够把我放到这个地方,实际上也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更主要的是小岗人想过上富裕生活的那种企盼。”【录音止】

在组织上征求沈浩意见时,沈浩舍小家、为大家,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选择——继续留在小岗村再干3年。这在安徽省选派干部中是首次。

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9月30日视察小岗村,当他听说村民摁下“红手印”要挽留沈浩继续在小岗工作时紧紧握住沈浩的手对他说:

【出胡锦涛当时的讲话录音】“群众拥护你,是对你最大的褒奖啊!”【录音止】

总书记的话,极大的鼓舞了沈浩,他的干劲更大了。2008年12月30日,在总书记视察小岗的3个月后,安徽农村广播20多位编辑、记者、主持人来到小岗村和沈浩及小岗村民座谈,共话小岗下一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时,沈浩向我们描绘了小岗的未来。

【出沈浩生前录音】“我们现在制定了一个规划,„四型村‟的建设定位:现代农业的示范村,城乡一体的先行村,制度创新的试验村,全面小康的新农村。规划出来了,下一步就是要靠干部带头、党员带头,上下团结一致,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加快发展。小岗人现在的信心很足,所以我们也相信,不要三五年,展示在世人面前的新小岗应该是一个富裕、美丽、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录音止】

再过一个月,沈浩的第2个3年任期又要到了,当年“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和村民商量,这样好的致富领路人还是应该留在小岗,于是,小岗村的186名群众又一次摁下鲜红的“红手印”,写信给省委组织部和省财政厅,要求再次挽留沈浩在小岗工作。而沈浩也说,只要小岗村民同意,他愿永远留在小岗,再也不离开。可万万没有想到,11月6日的那个清晨,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里。严金昌谈起沈浩,一直摇着头,唏嘘不已,叹息声中透着无奈,更加饱含惋惜。

【录音起】“太年轻了,才49多岁正是干事业的时候啊!说实话,我们现在想起来有点儿后悔,如果我们不给他扣在(小岗再)干3年,也许……他没有(不会)今天离我们而去。他也是为了小岗的发展,为了我们小岗人致富花尽了一切心血。沈书记这种精神说实话在我们小岗村是永远忘不掉的,不但我们忘不掉,我们下一代、子子孙孙都忘不掉的。”【录音止】

两届任期呕心沥血,六载离家造福于民。凤阳县委书记马占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录音起】“小岗村这6年是过去31年来变化最快的6年,也是小岗村的村民得到实惠最多的6年。我们应该学习沈浩勤奋敬业、艰苦奋斗、为民爱民、锐意改革、无私奉献的精神,继承沈浩的遗志,深入推进„四型‟小岗村的建设,把小岗村建设得更好,不辜负沈浩对我们小岗村的一片真情厚意啊!”【录音止】

沈浩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新时期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紧跟时代步伐,践行科学发展观,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尽职尽责、鞠躬尽瘁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风貌。沈浩不愧是安徽省选派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千千万万党员干部的杰出楷模。

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接受本台记者独家专访时就如何学习沈浩先进事迹动情的说:

【录音起】“沈浩同志是我们安徽省下派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基层干部的学习楷模。他的不幸逝世,不仅是家庭的重大损失,是小岗村的重大损失,也是我省干部队伍的一个重大损失。我们将把沈浩同志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先进典型,作为党员干部教育的生动教材,为加速安徽崛起不断做出新的贡献。”【录音止】

11月12日,狂风夹杂着雨点,小岗村的公墓里立起了一块新制的石碑。小岗村民满含热泪,第3次为沈浩摁下了“红手印”,把沈浩的骨灰永久安置在这块他奋斗了6年并终生热爱着的土地上,让沈书记永远见证小岗村的发展和繁荣。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沈浩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赢得了小岗人永远的赞誉,更在他眷恋的民众心头,铸立起了党的时代丰碑!

第五篇:2012普利策新闻奖特写摄影奖获奖作品

北京时间4月17日凌晨3时许,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公布了第96届普利策新闻奖获奖名单。凭借一组反映退伍老兵返乡生活的作品《欢迎回家:Scott Ostrom的故事》,《丹佛邮报》的Craig F.Walker赢得了2012年普利策奖的特写摄影奖。

2011年5月2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城的公寓中,布莱恩·斯哥特·奥斯特罗姆用手捂着嘴,来尽力缓解疼痛发作。

27岁的美国驻伊拉克士兵布莱恩·斯哥特·奥斯特罗姆(Brian Scott Ostrom)在经过4年的海外战斗生涯后,带着严重的伤后应激障碍症退役回到祖国。作为第二侦察营的士兵,他曾两次被派往伊拉克,也就是在第二次服役伊拉克战争中,患上了应激障碍症。

他表示,伊拉克军旅生涯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惨痛的。没有什么事能和他在伊拉克的经历相比。他说,自己患上这种症状时并没有意识到,因为他生活中渐渐习惯了。他现在每天都挣扎着,从找工作、努力工作到维持健康的人际关系。虽然他对在军中服役感到自豪,但他仍然对自己在战争中的所作所为有种罪恶感。(摄影师/Craig F.Walker)2011年4月30日,斯哥特开车到一家酒吧与女友见面。这周早些时候,他与女友吵了一架后,企图割喉自杀而在脖子上留下伤疤。他说自己充满愤怒和仇恨,对自己很不好。自从当了海军陆战队士兵以后,整天就是战斗和杀害。他说,每位患上应激障碍症的老兵都有意外计划,每个人都有自杀计划,每个人都知道怎么杀人。

斯哥特在酒吧一边喝着酒,一边数着企图自杀后手腕伤口的缝合线。他表示,要是在伊拉克战场,自己都死了好多次了。他说,日前寻短见时,他拿了一把剪刀刺喉部时未遂,便抓了

一把菜刀割了手腕。

2011年4月16日,斯哥特与三名退役士兵在山中徒步旅行之后进行交流。该活动由“退伍军人探险”机构组织,旨在帮助生活艰难的退伍军人找到家的感觉,并平衡他们的生活。

2011年5月2日,在一次恐惧感爆发后,斯哥特失去控制,用拳头砸着公寓的卧室门。他说,当天女友和他谈话后搬走了她所有的东西,才让他感到焦虑。

与女友在电话中争吵之后,斯哥特得到一名友人的安慰。他随后坐在床上,哭了起来,过后将他与女友的关系比作当年在战场上面临的压力。

在4次拳击房门打出一个大洞后,斯哥特站在客厅冥思。他说:“长期为战争所受之伤所困让我患上应激障碍症。我想正因为我幸存了下来才会得上这种病。”

2011年5月4日,斯哥特提前一个小时赴约前往丹佛市的退伍军人医疗中心。担心自己心脏出现问题,他说希望做个压力测试,不过有质疑医生是否会为自己做这个。

2011年5月6日,得知自己在威斯敏斯特的公寓申请被驳回,斯哥特表情难受。租房经理说,很抱歉,但不能让斯哥特搬进去,因为经过背景调查,他发现斯哥特曾因攻击别人而受到过指控。

租房经理离开公寓后,斯哥特看着自己的服役记录资料,落下了眼泪。他表示,对自己的指控书和荣誉奖章都不能说明什么。

当天晚些时候,斯哥特带狗到达退伍军人医疗中心治疗扭伤的手腕时,服用了抗惊厥药物。他是在一天前参加专为作过战的退伍老兵开始的柔道课上扭伤手腕的。

在听医疗中心的医生建议后,斯哥特开车去了社区医院急诊室为手腕进行治疗。在离开急诊室后,斯哥特手中夹着烟,坐在皮卡车后面。

2011年5月11日,斯哥特和宠物狗Jibby走进布隆姆菲尔德的新公寓。他说他在以前的公寓有太多的伤心回忆,他曾在那里两次被捕,浴室地板上满是血迹,而且那里太小、太吵。

斯哥特公寓冰箱上贴着一张他和弟弟的照片,那是他2003年6月从帕里斯岛的海军陆战队新兵军营毕业后和弟弟照的相。

斯哥特一边抽着大麻烟,一边思考着战争。他说,退伍军人医疗中心给他开的药治不好自己的应激障碍症,因此他抽起了大麻烟,因为他觉得这样他说得更好,也没有副作用。

2011年5月15日,斯哥特从曾经住过的公寓邮箱里取回邮件,在皮卡车里拆开看了起来。

2011年6月16日,斯哥特在博尔德县法庭出庭后和其律师商讨什么。他被指控三级伤人罪,但最终只承认骚扰别人和违规驾驶。

2011年5月24日,在一整晚未睡着后,斯哥特站在窗前,等待女友前来拿走她所有的东西。在与女友重新和好后,他还是无法与她在一起,并对此表示遗憾。

与女友闹翻时,斯哥特准备离开公寓,却被女友拽走了眼镜。他与女友恋爱了近两年,如今两人却要分手。

斯哥特看着女友奋力从他的公寓带走床垫。他的女友说,床垫是她买的,所以要带走。但经过15分钟的艰难背抗,她还是放弃了,愤怒离开。

2011年5月26日,斯哥特与宠物狗在博尔德县北部山中野营时,在一处河岸上生火取暖。

晚上在山林中睡觉前,斯哥特抬头望着天空,想起了在伊拉克最难熬的时光。

2011年5月27日,斯哥特在野营时与宠物狗玩耍。他说,宠物狗Jibby就像是自己的女儿一样,和他在一起有益于他的身心健康。

斯哥特躺在吊床上,看着《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他说这本书自己已经看了不知多少遍了,他认为这本书是野营时最适合要读的书。

2011年5月28日,斯哥特和Jibby等着搭便车离开山林。

2011年5月31日,斯哥特在博尔德县的一家服装店里挑选着领带,准备去参加餐厅工作培训。

2011年6月21日,在与位于朗蒙特的美国海外退伍军人岗哨的一名雇员在电话中吵翻之后,斯哥特在该岗哨外喝啤酒。

斯哥特盯着公寓里的鱼缸。他说,照看鱼缸中的鱼让他有事可做,有种成就感和责任感

2011年8月12日,斯哥特和他的宠物狗Jibby躺在公寓的地板上。他说自己非常疲惫,然后就安安静静地什么也不想。

2011年9月13日,“受伤勇士团”海军陆战队中士Dean Sanchez说要给斯哥特买一套西服。将要去华盛顿的斯哥特和这名中士在去买西服的路上攀谈着。

斯哥特在丹佛市一家服装店购物时与这名中士说笑着。这家服装店的老板也曾是一名海军陆战队员,他以成本价卖给斯哥特一套西服。

2011年9月19日,在丹佛国际机场,斯哥特和另一名退伍军人(左)还有美国参议员迈克尔•贝内特(Michael Bennet)在一起说笑。

2010年10月24日,斯哥特在公寓中看着在伊拉克服役期间的照片,其中一张是他自己的照片。

斯哥特看着在伊拉克服役时一张**者的死亡照片。

2011年10月25日,在睡梦中被邻居家的狗吠声吵醒后,斯哥特没来得及穿上衣服就赶紧给动物控制组织打电话。

斯哥特情绪紧张地站在厨房里,这一天开始,他的恐惧症就犯了。

斯哥特抽着烟向退伍军人医疗中心走去,他希望挂号诊治自己的应激障碍症。

斯哥特紧张地等待退伍军人医疗中心公告牌叫他看病。

斯哥特坐在回家的公交车上休息。

看到斯哥特回到家里,Jibby奔到他身边问候他。

2011年11月4日,斯哥特在丹佛市的退伍军人医疗中心进诊室等待看病

在离开这家健身中心前的退伍军人日,斯哥特进行最后一次攀岩训炼。

斯哥特开着皮卡穿过博尔德的大街。他每年在退伍军人日和纪念日这两天会带着海军陆战队军营旗帜开车在博尔德闲转。

2011年11月11日,斯哥特和另一名曾一起奋战的退伍军人在餐厅握手交谈。

2011年12月23日,斯哥特在家中收拾行囊,准备去退伍军人医疗中心治疗应激障碍症。

2011年12月26日,在与朋友和退伍战友克里斯(Chris Fesmire)共度圣诞节后,斯哥特抵达医疗中心。

下载高校好新闻奖获奖作品一二等奖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好新闻奖获奖作品一二等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一届甘肃省高校校园媒体好新闻奖参赛细则

    第一届甘肃省高校校园媒体“好新闻奖”参赛细则 主办单位:承办单位: 好 新 闻 奖甘肃省记者协会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09-11-10 第一届甘肃省高校校园媒体“好新闻......

    第十六届江西新闻奖广播、电视节目获奖作品目录

    第十六届江西新闻奖广播、电视节目获奖作品目录 广播部分 一等奖(7件) 消息(2件) 绿博会不见绿色包装 刘崇智、万 芳、王文彦、熊丽萍 江西全力分流京珠高速滞留车辆,力保南方灾......

    好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佳绩

    我校在河南省高校好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佳绩 为进一步繁荣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近日,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举办了2012年度河南省高校好新闻奖评选活动。活动共收到全......

    传记性报道在美国——兼谈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范文合集

    传记性报道在美国 -----兼谈普利策获奖作品 一. 美国传记报道的特点分析(以普利策获奖作品为主文本) 说明:这里的“特点”是指与中国传记报道比较不同的地方,而非全部特点。 1.......

    阳光校园—我们是好伙伴(获奖作品)(精选合集)

    阳光校园—我们是好伙伴 日子很快,快得来不及拥抱清晨,就已经手握黄昏。年少的我们,踩着时间的影子,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同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成长着…… 我格外珍惜六月的最后一段......

    翻硕较为好考的高校(合集五篇)

    凯程2016年集训营考取北京地区翻译硕士学员30多人,成功率85%以上! 翻硕较为好考的高校 大家都在关心哪个学校的翻硕好考的问题,实际上还可以这样来说,看看排名大家都了解了,下面......

    高校破格录取抱女生送医“中国好考生” 免其学费

    高校破格录取抱女生送医“中国好考生” 免其学费2013-06-27宁夏新闻网 记者6月26日从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了解到,鉴于四川宜宾高考生黄子恒平时及高考期间的优异表现,其考分......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下大力解决好的几个问题范文大全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下大力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山东财政学院体育教育学院 张庆良 摘要:近年来,全国高校都在大力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抓好这项工作,既是上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