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特色办学道路上阔步前行
在特色办学道路上阔步前行
民乐县第一中学创建于1944年,如今已走过了70年的风雨历程。七十年来,学校五易其名,两迁校址,经历了初级中学――完全中学――高级中学三个阶段。
1958年学校开始高中招生,成为完全中学。1995年秋,学校停止初中招生,1997年完成过渡,成为全县唯一一所只承担高中教学任务的高级中学。
2000年11月,学校被甘肃省教育厅命名为“甘肃省示范性普通高中”,是甘肃省首批14所“示范性普通高中”中唯一一所县级中学。2005年又以优异成绩通过了示范性高中复评,并受到了省教育厅的表彰奖励。
学校现有教职工454人,设有教学班112个,在校学生7300多人,是全省规模最大的普通高中。自实施新课改以来,学校的发展稳步提升,办学特色日益显著,教学质量蒸蒸日上,已成为宣传民乐的一张靓丽名片。
经过几代人的励精图治,民乐一中已在困境中崛起,在奋进中发展,在特色办学道路上孜孜以求,不断前行。
硬件支撑 助推学校发展
七十年风雨,记忆着民乐一中艰辛的崛起史;七十年沧桑,见证着民乐一中坎坷的发展路。
融合了古典建筑艺术与现代育人理念的仿古式校门,以“秦汉古风――魏晋风流――唐诗江山――宋词写意――明清流韵”为主题的“三廊一阁一亭”仿古式系列建筑群,彰显了民乐一中的人文品位,成为校园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文昌苑立体花坛孔子雕像,让师生在举手投足之际,时时“聆听”先哲的教诲;积淀着丰厚历史文化的三台阁,已成为师生们登临抒怀、休闲学习的好去处。
民乐一中楼宇的命名以“学”为中心,个性独具;“班级文化”催人奋进,“宿舍文化”情深意远;“校园文化”浓郁芬芳,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基础设施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民乐一中占地162.5亩,建筑面积 80000多平方米,设有一个东圃分校区。学校校园布局规整合理,教学设施功能齐全,设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楼、多功能综合楼、学生公寓、餐饮楼共14幢。
学校还为131个教室和办公室全部配置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建成了录播教室、通用技术教室等18个功能室;各类实验室23个,教学仪器配备达到教育部《配备目录》Ⅰ类标准;图书馆藏书30 多万册、各类报刊215种,阅览室 6个,可供600位师生同时阅读。
同时还为所有教室和办公室配备了书柜和图书,方便了师生阅读;能容纳800多人的多功能综合楼,可开展学术报告、师生集会、文艺演出等大型活动。
先进的网络中心,覆盖全校的校园IP广播系统、VOD视频点播系统,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服务;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校史教育及学校德育教育于一体的德育基地,充分发挥了德育基地的育人功能;高标准的心理咨询中心,及时对师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了服务。
各类文体活动场地设施齐备,既满足了学校特色教育活动的需要,又满足了音体美学生自主选课、走班上课的需求。学校拥有 350余亩的劳动技术实践基地,还与河西学院、县职教中心、锦世化工等学校、企业合作,建立了通用技术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特色活动 点燃学生激情
七十年的探索实践,七十年的砥砺积淀,七十年的矢志不移,形成了民乐一中“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和“忠诚、爱国、健康、文明”的校训,铸就了民乐一中“自强不息,守正出奇”的精神,确立了民乐一中“以人为本,和谐高效,学生第一,质量至上”的发展理念。
在“给每个学生以希望,让每一个个体都发展”的人本化办学理念引领下,民乐一中继承多年积淀的文化传统,以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以加强教师梯队建设、强化教师培训为抓手,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全力提升师生人文素养,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机制,营造了民主、文明、快乐、和谐的校园氛围,有效催生了学校办学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将学校建成了一所“点燃师生激情、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学习型学校;一所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的古典园林式学校;一所学子向往,英才辈出,深具影响力的现代化学校;一所“全市领先,全省一流,全国有影响”的“成果超群型”特色实验学校。
活动是点燃激情的载体,是个性张扬的平台,是学校文化辐射的窗口。学校的“百家讲坛”、“名师讲坛”、“道德讲坛”追寻真善美,给学生传递正能量;模拟法庭,庄重肃穆;主题班会,常开常新;安全教育,警钟长响;感恩演讲,诱发共鸣;励志报告,澎湃激昂;激情早操,气势壮观;大课间阅读,四溢书香。
《金色年华》文学社、绿洲画苑、鸿飞科技等兴趣小组活动精彩纷呈;“歌唱祖国”、经典诵读、汉字听写等特色课外活动有声有色。“微爱志愿者”协会,为社区奉献爱心;“心理学社”,为学生调节心理。一年一度的“体育之春暨校园文化艺术节”魅力无限,一年一度的“秋季田径运动会”挑战极限;一年一度的“春蕾艺术节”精彩不断。
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健全了学生的体魄,净化了学生的心灵,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民乐一中的教育因激情而鲜活,民乐一中的活动因激情而美丽,民乐一中的生命因激情而精彩!
教学实践 提升教师实力
优秀的师资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基础,是名校发展的支撑,是学校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民乐一中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业务精湛,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其中高级教师115人,中级教师195人,陇原名师1人,张掖名师2人,省级骨干教师11人。
学校对国家课程的开设施行全面稳妥,校本教材研发精益求精,“导学案”编写使用蔚然成风,小张化限时训练有条不紊。
民乐一中实施“请进来讲,走出去学”的战略,先后邀请爱尔兰籍Nory女士、美国玛斯金格姆大学孙焱教授,全国语文特级教师、复旦大学附中黄玉峰教授,全国数学奥赛金牌教练、特级教师周沛耕先生等多名国内外知名教育人士来校讲学,为学校创建多元化、优质化、特色化的 “成果超群型”实验学校注入了活力。
学校还积极与国内知名高中接洽,先后组织500多位教师走出校门,赴复旦附中、江苏如皋中学、海安高级中学、河北衡水中学等知名高中或课改示范高中考察学习,转变理念,改革教法,满足了新课改的师资需求。
和复旦大学培训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每年为学校骨干教师举办高级研修班,拓宽了教师的视野,提升了教师的素养。
新课程改革转变了课堂教学模式,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民乐一中借鉴江苏的“导学案”模式,融合河北的“6+1”模式,在学校 “三案九环节”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符合新课改要求的“三案五段”高效课堂模式教学。
“三案五段”高效课堂模式教学以学案为载体,以教案为依托,以练案为突破,三案合一,互相辅助,共同作用,学讲练结合;以“学案导学――自学质疑――合作探究――展示点评――巩固检测”五个环节为链条,环环递进,层层深化,通过学习、展示、交流、合作等策略,促进教师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反思能力的持续提高,实现了教师教学理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实现了常态课堂高效化。
学校还实施“科研兴教,科研强校”战略,开展“定时间――定内容――定主讲人”的大备课组研讨活动,及时反馈,长期跟踪,检查督导,修正完善,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凝聚教学共识,交流教学经验,结晶集体智慧,增强教学针对性,提升了集体教研品位。
近年来,学校教师发表的国家级、省级以上教育教学论文高达700余篇;立项、鉴定了90余项市级以上教育科研课题。30余项教研成果已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
有序管理 凝聚师生人心
建立特色办学的制度化、精细化、人文化管理机制,是确保办学特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民乐一中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制度化管理促规范,精细化管理提效益,人文化管理聚人心”的管理理念。
制度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外壳。为了保障学校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让制度“看守”校园,民乐一中在抓好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出台并完善了《教职工阶段性绩效考核评价方案》《YJP综合评价体系》《音体美学生选课走班指导意见》和《教职工科研管理奖励办法》等一系列学校管理制度,并切实落到了实处。
这些制度避免了以往“唯分数论英雄”的“一刀切”评价弊端,客观透明、公平公正地体现了教职工的工作业绩。
精细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精髓。结合规模大、人数多的实际,民乐一中的管理更趋向精细化。学校值日小组通过“检查――分析――督促――反馈――落实”等途径,对学校工作全覆盖、全方位、全天候透视,为学校决策提供依据。
年级组以“目标管理――常规管理――效益管理”为链条,齐头并进,向管理要质量;学科组以“高效课堂――精细化复习――大备课组活动――教师“传、帮、带”为纽带,多管齐下,向教研要效益。学校形成了工作“时时有人抓,事事有人做,工作无空档,学校无闲人”的良好管理格局。
人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内核。民乐一中以人为本,想教师所想,急教师所急,关心教师的工作生活,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以热情换真情,以大家爱小家,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了教师的工作活力。
学校还成立了特困生基金会,设立了“珍珠班”,资助贫困学生,关心留守儿童;还设置了医务室,开通了方便超市,修建了浴池,为寄宿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方便,使学校成为学生温馨的家园。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民乐一中人正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空前的热情和活力在特色发展的道路上继承着、跨越着、创新着,以蓬勃的朝气、包容的大气、一往无前的勇气,矢志不移地坚守“自强不息,守正出奇”学校精神,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编辑:王金梅
第二篇:在科学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的崆峒教育
在科学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的崆峒教育
诗言志。志大则气吞山河,力擎万钧;志纯则意蕴深厚,绵延无疆;志高则波澜壮阔,彪炳史章。纵观崆峒区近五年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变化,让人不禁进入了诗的画意。论潜能,1999年实现两基之后,留给崆峒区的是4000多万元的教育债务和跨世纪教育腾飞的梦想。论实力,静宁高考的辉煌和庄浪赶超一流的精神始终是较难逾越的标尺。论基础,作为平凉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21世纪初,城区学校校舍依然破烂,城区学生入学难成为市民关注和评说的焦点,几所市直学校支撑着平凉市城区教育好看的一面。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办。新世纪初,崆峒区的党政领导在压力与动力中进入了深层次的思考。
犹如田忌赛马,行业竞争中最紧要的是发挥自己的长处。犹如“木桶理论”,最短的木板决定着木桶容量的大小。2002年,崆峒区对全区基础教育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调研论证,对制约该区教育发展的瓶颈和实质性的问题进行了实事求是的探讨。他们深深体会到,崆峒区与全市教育先进县相比,其核心竞争优势就是教育规模、教育资源和教育现代化手段,而支撑这个优势的基础就是教育内涵的拓展和科学管理机制的创新。
“每年都有一所新学校建成,每年师德师风建设都有新举措,每年课程改革都有新进步,每年教育质量都有新突破”。这是原崆峒区区委书记、现市委副书记张军利在崆峒区教育发展方面的总体构想。时隔五载,这一项项构想已经变成了现实。
除农村外,2004年动迁完成新民路小学整校新建;2005年动迁完成平凉三中整校新建;2006年整合完成平凉六中、平凉七中两校新建;2007年,辟址新建完成崆峒区实验小学(三里塬小学),动迁完成西郊小学、平凉五中两校新建;2008年在实施五大重点建设工程的基础上,整校新建上寺台小学,新建平凉十中和崆峒区职教中心的计划已付诸实施。
出台“三名工程”实施方案,实施《崆峒区教师“十不准”》、《教师行为规范》;实施“铸师魂、树师德、强师表、延师学、练师能、安师心、励师志”七师行动,促进了教师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吴叔玲、王国秀、牛旭峰、孙世斌、潘虹、张君盛、徐文广、海强、王静平等一批国家级优特教师、全国劳动模范、省级优秀教育工作者脱颖而出,引领崆峒区教育界比奉献、讲学习、勤钻研、厚爱严教、创新进取良好风尚得以很快形成。感动甘肃的人物,平凉二中高三学生张晓,十四年如一日,精心呵护病瘫在床的母亲,生活的艰难如影随形,但是崆峒区有关领导、学校老师、同学及街坊邻里器重他,帮助他,鼓励他,良好的教育环境,使他成长为无私、坦诚、善良、乐观、积极、顽强的阳光男孩,他孝母、自强的事迹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等播报后,感动了平凉,感动了甘肃,被国家树立为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成为无数青少年学生学习的楷模。
成功实施并完成了新课程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推广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在较大范围内取得突破,受到省市各级领导的赞赏和推介。
高考质量连年攀升,由全市倒数第二,逐年提升名次,2007年重点本科上线排名全市第2位,全市教育目标管理综合考核排名第一,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奖励。诗意,和谐的情意也。五年奋斗,不过弹指一挥间,但对于为之奋斗不息的崆峒教育人,其间承载着荣光,承载着梦想,早已定格成一幅幅催人奋进的画卷。
开篇:两个举措安人心
找准着力点,突出解决两大难题,让所有学生接受公平教育,给老百姓一个放心、舒心的答卷。
定位语:教育承载着公平、合理,最大程度体现服务的本质,以人民的意愿为出发点,踏实去干,事半功倍。
2003年春,崆峒区调整了教育局的领导班子,上任伊始,摆在他们面前的竟是平凉城区最直接的两大难题:办事难和上学难。
转行风凝神内敛,办事不难。在崆峒区教育局行风建设备忘录中有局长张君盛这样一段讲话:“要让人民对我们的教育满意,就必须从我们的机关作风入手,彻底改变不良习俗,建立起一支思想正派、作风优良、业务精湛、勤奋上进的干部队伍,为群众和老师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局机关相继出台了《崆峒区教师行为准则》制度汇编,《领导干部出外请、销假制度》,《崆峒区教育局办事、议事制度》等十多项规范、细腻的管理制度,各科室根据自己的办事方式和特点也相应制定了准确、规范的《职责》,严格执行周一议事例会和周五政治业务学习制度,定期不定期的邀请纪委、政府办的专门人员对机关干部进行廉政建设教育和行文规范培训。
让机关干部首先成为信息技术的运用者和拥有者。这是该局全新管理模式的第一抓手。2003年8月,机关多方筹集资金24.5万元,对局机关办公楼进行了维修改造,建成了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职工活动室,添置了部分办公设施。投资23.6万元,配置微机34台,服务器1台,建成多媒体会议室、机关办公局域网,完成了与区委、区政府OA系统的互联,实现了资源共享,既降低了办公成本,又创设了良好的工作环境,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转。2007年前8月,仅该局机关工作人员,先后参加各种培训78人次,33人取得了国家普通话二级合格证。包括老同志在内的70%机关工作人员使用计算机达到了国家一级水平。在市级刊物发表文章85篇,省级刊物发表文章15篇。在全省“十五”辉煌成就征文比赛中,局长张君盛撰写的《<我看到的五年>——崆峒教育发展综述》一文荣获三等奖。
绘蓝图披星戴月,上学容易。在平凉城区,“上学难”、“择校热”成为困扰崆峒教育事业发展的难题。从2003年起,崆峒区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高中扩大规模”的总体要求,及时制定了《崆峒区十一五及2010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论证,积极、果断地采取了小学、初中“就近、划片、免试、直升”的改革方案,使全区当年8400名适龄儿童和8569名小学毕业生顺利入学,并实现了平稳过渡,赢得了民心。
建设篇:三大工程蓄后劲
找准突破点,突破教育基础薄弱的重大课题,让城乡学生享有与时代同步的教育条件,给老百姓和学校一个满意、胜意的答卷。
定位语:潜能是靠挖掘获得的,开始并没有想着要刷新历史,只是努力去干,用一腔真诚和成倍的付出,争项目,跑贷款,拉赞助,降成本,开源节流,开拓创新。结果刷新了15所学校的建校史,使266所学校得到了全面改造,总投资达到2.8亿元,是改革开放25年来校舍建设投资的总和。
诗的理念就是超越理想和驰骋想像,诗的精神就是体验艰辛与豪迈进取。志存高远,敢为人先,铸就了崆峒教育建设诗性的光芒。2006年《甘肃经济日报》曾以“教育为崆峒经济助力”为题,全方位探秘崆峒教育创强之路。
城区学校建设工程:改写历史树丰碑。2003年,崆峒区提出“依托项目促发展”,上下很快形成共识。8月,非典的阴影尚未消除,崆峒区有关领导便带上教育局的负责同志匆匆赶到省城跑项目,由于他们从来没有跑过项目,结果是空手而归。项目是硬件建设的突破口、着力点,这着棋只能赢不能输!他们面对挫折,没有退却,连续8次到省上跑项目,多方给有关部门的同志说实情、讲困难、谈问题、表决心,最终用真心、真情打动了省上的同志,年底争取到了530万元的项目资金。从此,使人们看到了教育发展的希望和出路。
从2003年8月开始到2007年,崆峒区先后从联合国、中央、省、市各级争取到各类教育建设项目122个,获得省级以上投资8900万元,成为该区教育发展史上争取项目和资金最多的时期,其资金总额是25年来的总和。与此同时,启动新建了国债资金建设项目平凉二中教学楼、逸夫实验楼、学生公寓楼,邵逸夫捐款项目东大街小学教学楼,省级教育费附加资助高中建设项目平凉六中教学楼,国家财政、发改委中小学危房改造专项补助建设项目平凉七中、平凉铁中教学楼等20多个新建工程,先后迁址新建了新民路小学、平凉三中、平凉五中和崆峒区实验小学四所学校,总建筑面积达到80371平方米,总投资超过1.08亿元,成为建国以来城区教育基础建设规模最大、速度最快、规格最高、效益最丰的建设工程。2007年秋季开学,三里塬小区的家长领着孩子欢天喜地报名,赞扬党和政府想着他们。西大街小学、红旗街小学、实验小学等学校入学压力大的问题相应得到了缓解。
危房改造工程:居安思危谋跨越。崆峒区1999年就实现了“普九”,2000年被省政府评为“两基”教育先进县,2001年又被省政府评为义教工程先进县。“两基”达标,虽然提升了崆峒区兴办教育事业的水平,但全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仍然很大。据统计,2002年,全区32万平方米的校舍,危房竟达12万多平方米,农村学校负债总额近4000万元。
面对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危、旧、破、差的现状,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2002年3月,崆峒区委、区政府着手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仅2005年,全区就有24项重点建设项目工程破土动工。五年多来,全区在农村累计投资7421万元,改造学校216所,新增校舍10.14万平方米,新建教学楼38幢,新迁学校24所,消除危房10.49万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7.31万平方米。同时,按照优化农村学校布局的要求,先后撤并学校64所,整校搬迁24所,使全区学校布局趋于合理,基本达到每村拥有一所小学。
如今,走进崆峒区,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区委书记杨军和区长孟小金曾欣慰地告诉《甘肃经济日报》记者,近五年来,崆峒区在教育上立足抓项目,强投入,整合资源,主要依靠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转移支付、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农村初中建设项目“三驾马车”的拉动,全面促进了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上台阶。
信息化建设工程:E键在握遨宇宙。在努力实施危房改造工程,全面进行城区学校建设的进程中,崆峒区把目标定得更高,目光瞄得更远,着力在教育手段现代化、教育技术信息化上做文章。区政府每年为教育信息化建设预算专项经费,并且年年都有集中建设项目。2003年,投入资金260多万元,在城乡中小学一举建起了18座计算机教室。2004年至2006年,在全市率先实施了总投资603.5万元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建成模式三学校18所;模式二208所;模式一2所。2007年又投资106万元建成四十铺眉苋、区实验小学、西大街小学、东大街小学、西郊小学、上寺台小学、平凉九中等校高标准现代化教育教学资源网络体系。截至目前,全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246万元,共在74所学校建成92个微机室,配备计算机3145台,生机比达到1:24,拥有专职计算机教师112人,建成了平凉二中、西大街小学等7个校园网、多媒体电子教室33个、教育卫星地面接收站254个、光盘播放系统245套,建成微机室的中学和小学三年级以上,已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在如今的崆峒区,“最先进的设施在课堂”这一景观,已经成为崆峒教育最具实力的代表之作。
改革篇:四项改革聚合力
找准发展点,在人事制度、新课程、投资机制、办学体制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让教育享有更加激扬的内置活力,给学校和教师创设探索、进取的发展平台。
定位语:教育无论怎样改革,学校要得到家长信任的最重要的因素不外乎是:一看升学率;二看学生是否能够全面发展。优质教育就在于能够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诗意,创意也。在理念、特色、科学实施素质教育等方面,除旧弊,开新风,为教育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人事制度改革:为有源头活水来。从2003年起,崆峒区迎来了有史以来学生入学高峰期,教师短缺问题十分突出,针对这一实际,崆峒区大胆运作,初尝用人机制改革的“甜果”,2003-2007年,他们先后组织人员进入人才市场,面向全省率先采用双向选择的办法,择优引进优秀本科毕业生270名,与此同时,严格实行教师资格认定和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按岗位需求考试录用中小学专任教师,并适当引进优秀本科毕业生。2004年至今,共考录中小学教师660名,安置师范类本科毕业生210名,为中小学教师队伍注入了活力。2006年8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相继在平凉七中和紫金城小学推行了以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教师聘任制为内容的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两校的145名教师全部参加了聘任,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相结合,严格工作程序,共聘任专业教师127名,教学服务人员13名,对5名教师进行了缓聘和调整,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工作质量和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形成了优胜劣汰、竞争激励的良好格局。2007年小学教育质量考核,紫禁城小学名列全区第一。
新课程改革:中流击水满帆进。2003年秋季,崆峒区被省政府确定为第二批课改试验区,全区34所初中、151所小学,20246名学生,1276名教师参与了新课改试验。为保证新课改顺利推进,崆峒区制定了《崆峒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估方案》、《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和《学生成长评价方案》,形成了一套比较合理的、适合区情的评价体系。在重点中学平凉二中、平凉三中设立教研室,加强新课改的教学研究。并利用全区已建立的54个微机室、20个地面卫星接收站和5个校园网,建立了新课改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先后派出258名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校长和2100名中小学各科骨干教师参加了国家及省内外的课改培训会。2004年暑假,特邀省教科所、省教材编审室的专家对该区60名校长和420名承担新课改教学的教师进行了培训。2007年暑假,又对全区近三年参加工作的690名教师进行了培训,提高了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广大教师把教研与课改试验、课堂教学工作结合起来,相互促进。2005年被省教育厅评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县区。在2007年中央电教馆组织的项目成果评比活动中,该区3所学校获全国一等奖。西大街小学被确定为“甘肃省崆峒区教育科学研究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基地”。全区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高,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成为崆峒区教育界最响亮的字眼。
投资机制改革:积建为雄铸基石。伴随着国家义务教育投资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实施,崆峒区在教育投资方面独辟新径,实施了三方面的举措。一是积极建立政府助学长效制度。2001年至2006年,区政府针对家庭困难高考生、困难住宿学生和因其他特殊情况需要资助的学生,每年列支10万元,建立了政府助学金,2007年6月,将标准提高到每年20万元,并动员财政供养人员、社会人士积极捐资,目前已拨捐53.07万元(其中政府拨款20万元,社会和职工捐资33.07万元)。二是认真落实两免一补资金。据统计,2004年至2007年,崆峒区按政策共为10.01万名(次)学生免除学杂费和补助公用经费1484万元,共为11.09万名贫困家庭学生提供了免费教科书。在农村,全部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在城区,免除了享受城市居民低保政策的家庭子女、残疾人子女,家庭困难的残疾学生及农村二女结扎户学生的学杂费。三是全力确保教育三个增长。在教育经费方面,崆峒区每年的增长幅度都在20%以上,仅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就由2004年的4666万元增长到2007年的1.03亿元,四年增长了88.9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都增长20多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2%,占到了地方财政收入的66.25%。
办学体制改革:万紫千红才是春。在教育多元化建设方面,崆峒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大胆尝试,他们发挥区位优势,积极落实国家《民办教育促进法》,把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等相待,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和相关约束激励机制,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管理、督查、评估,规范办学行为,努力提高其办学水平。目前,该区民办中小学已发展到4所,民办幼儿园发展到17所,在校学生和在园幼儿达到1975名。
品牌篇:五大品牌增信心
找准基本点,在提升层次、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创造特色上下功夫,让成功教育穿行于科学发展的征程,给学校一个竞优、培先、树典的发展天地。
定位语:特色就是卓越,特色就是品牌。教育发展的潜力在于不断地创新。崆峒把创新教育作为实施科学发展的手柄,让创新教育下的人本思想熔铸于教育管理的全过程,使教师实现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双赢。准确的定位让崆峒赢在起点。
诗意意味着生动,意味着活力。做“诗”字文章,焕发诗意魅力,崆峒教育不仅实现了规模的跨越,更是实现了品质的飞跃。走进崆峒今天的校园,你会感受到现代大教育的气度与内涵。
高中品牌:高考三年翻两番。“宝塔笔耸麒麟吼,校园欢腾沐祥光。奔走相告笑颜开,„两个翻番‟奇迹创。”这是平凉市教育局局长王兴在欣闻平凉二中2006年高考实现翻番之后的即兴喜作。
2006年7月,平凉二中高考本科上线取得了历史性突破,重点本科上线29人,普通本科上线152 人,同2005 年相比,实现了重点本科上线翻了两番,普通本科上线翻了一番,2007年高考上线人数在2006年472人的基础上又翻一番,达到922人,成为平凉高考史上的传奇。与此同时,报考平凉二中高中的人数占到崆峒区初三毕业生总人数的51%。
初中品牌:质量雄踞八连冠。建于1996年的平凉铁路中学,以创建陇东名校为目标,抓管理促质量。率先在全区建成了校园局域网,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从2000年起初中六科合格率连续8年名列全区首位,重点中学高中升学率连续8年居城区第一,教师单科成绩有18人次居第一,12人次居第二,雄踞崆峒区初中教学质量五强校之首。该校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绩,主要来源于在管理和师资建设中的三种精神:团结协作、上下一心的团队精神;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敢为人先、不畏困难的拼搏精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赵景山在调研崆峒区教育时盛赞这三种精神,指出这是名校成长的柱石和力量源泉。
让强校更强,让弱校变强,是崆峒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环节。从2003年开始,区上相继对薄弱学校的班子和师资进行了调整和加强,对这些学校的发展进行了长远规划,提出了既切合实际又具有超前发展意识的具体要求,学校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平凉五中首先从转变校风和学风入手,狠抓早读和晚自习,完善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全面调动教师创造和奉献的积极性,广泛开展了以培养学生专长为目的的舞蹈队、合唱团、美术班、体育队等方面的特色训练。几年时间,学校校风变了,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提高了,本报曾以《书声朗朗唤明天》为题对五中的新变化进行了详细报道。2006年,五中迁址新建,全体教师和教育局干部集资2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如今这座气势宏伟、规划严整、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全新学校矗立于崆峒大道西段,成为平凉市市区通往崆峒山胜景的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小教品牌:永不服输的潜质。市民渴望优质教育资源,家长为子女千方百计择校,把市区两级所属学校推到了激烈竞争的战斗前沿。谁拥有了先进的设施和高水平的教育质量,谁就有了社会的好评和家长的拥戴。尽管城区学校受区域分布和条件的限制,但各学校历史性的形成了永不服输的潜在属性,他们在教育教学各个方面谋改革、创特色、铺路子。西大街、黄家园等重点小学,发挥师资和硬件优势,创新理念、改进教法,多年来教育质量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紫金城、上寺台、新民路等学校,不甘现状,通过强有力的管理手段和精细化管理模式,异军突起,在激烈竞争中杀出一匹黑马,跻身小学质量强校行列,2007年质量考核紫禁城小学获第一,上寺台、新民路在综合考核评估中被评为进步最快的学校。红旗街、东大街、解放路等小学依托中心区域优势,独辟蹊径,狠抓教风、学风转变,在学生文明养成和文化积淀方面独树一帜,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组织实施经典诵读心灵工程,形成了城区小学特色教学的基本模式。西郊小学通过班子调整和学校新建,以常规管理精细化,德育管理人文化为目标,推出“奠定素质基础,完善独立人格,发展创新才能”的教学模式,学校面貌有了新变化。2006年,为缓解市重点实验小学的就学压力,使城区学生同等享有优质教育资源,区上通过多方筹资,在城区三里塬小区征地35亩,建成了全市校舍、设施、规划一流的现代化新型全优小学,作为崆峒区实验小学的定位,在全区遴选特优教师组成教育团队,集中优秀教师和全区知名校长组成管理团队,引进目前国内外全新教育理念,以名牌的目标和定位实施创新教育,在西城区建成示范。
幼教品牌:挖潜启智的典范。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早期儿童养育与发展”项目的实施给崆峒区幼儿教育事业注入了活力,提供了远大发展空间,项目实施后,以区实验幼儿园为基地,把0-3岁婴幼儿的家长请进来,通过游戏、亲子活动、咨询、授教,对家长进行科学养育知识宣传和挖潜启智培训,用新理念培养造就了一支善宣传、懂业务、精技术、好学善教的幼儿教师队伍,使项目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为全省幼教项目积累了经验,树起了典范。在此基础上,崆峒区抢抓机遇,扎实工作,用成功的项目积累赢得了ECCD、IECD、幼小衔接等三大项目在崆峒区落户,吸引全国各地项目县参观学习,2005年被评为甘肃省幼教先进区,代表甘肃省数次在全国幼教项目会上交流经验。
特教品牌:国家树立的先进。具备特殊教育条件,积累了特教经验的崆峒区特教事业前景广阔。2002年至2006年,特教学校先后两次得到了改扩建,学生发展到135人,农村残疾学生全部实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入学率达到94.5%。2001年获得“全国特教工作先进县市”光荣称号,2002年9月,成功举办了全省特教工作经验交流会,2004年至2007年,国家教育部官员和专家先后两次视察该区特殊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
发展篇:直挂云帆济沧海
找准落脚点,用坚实的步履和创新的劲头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使学生享有优质公平的现代教育。
雪劲知松节,登高著未来。在区委书记杨军和区长孟小金的发展思维中,教育刚性的意志是促进经济上台阶的有效载体,只有承载历史赋予的重托,秉续先行者的发展轨迹,抓住投资与绩效的着力点,把各项工作放在“当好排头兵,工作创一流”的目标上去定位,科学规划,跨越发展,崆峒教育的明天会更好。2008年初,区上就规定了新一年教育建设五大工程,新建平凉五中实验楼并全面完成校址搬迁、平凉十中建设项目、上寺台小学改扩建项目、平凉七中办公实验楼和区职教中心新建等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将达到1.4亿元,在不久前一次由区长孟小金主持的区政府常务会上,明确提出区财政列支1000万元城市教育费附加,1000万元政府贴息教育贷款,1000万元“普九”教育债务化解,全部用于教育建设。人们在诗的境界中不仅看到了志者的信念,同时也看到了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后劲,崆峒教育,诗性的光芒在闪耀。
崆峒有山,崆峒山磅礴而沉雄;崆峒有河,泾河水悠远而绵长。山聚创新梦,河荡发展潮。走诗意崆峒教育路,这是创意时代赋予崆峒人的使命;走诗意崆峒教育路,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寄予崆峒的重托。善于传承,敢于承担,引领教育科学发展,是崆峒教育人的梦想,更是他们付诸实践的情怀。一次次创新,一项项变革,一座座建校丰碑不断延伸着智者的脚步。我们有理由坚信,行者无疆;崆峒教育人,永远长跑的人。
第三篇:在成长的道路上一路前行
在成长的道路上一路前行 南康区第二小学
邓梦花
每当秋风送爽,便知瓜果飘香,在这硕果累累的季节,非常感谢学校给我这样一次学习机会,我荣幸的来到美丽的海滨城市厦门参加第十二届“相约名师,聚集课堂”现场教学观摩活动。这是我到二小以来第一次走进国家级名师的课堂,所以,在厦门的两天里我学得很认真,也很虔诚。名师们的课深深的震撼着我。
本次观摩活动分两大模块,第一模块现场观摩课,第二模块专题讲座。但由于时间紧迫,遗憾的是第二模块的讲座没有举行。现在我就现场观摩课说说我的体会和感悟。
现场观摩课分两个主题:一是习作教学,二是阅读教学。尊重、开放、深入、灵动的教学设计是本次观摩课的主流,上课的名师能用文字的温度触摸到作者、听者的内心。“用温柔的力量来教学,让学生静悄悄地学习,让老师静悄悄的革命。”是这次研讨会提出的一种教学方式的改革。历时两天,先后九节课,我想用四个词语来表达我这次听课的感受:创意、悬念、无痕和睿智。
纵观这九节课,创意是最先凸现在我脑海里的词语,名师们虽然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法各异,但每节课都能窥见设计者的匠心独运和巧夺天工,既有上课课题定位的独树一帜,如来自福建本土的名师何捷老师上了一节看图写文课《老人和猫》,他把这节课的课题定为《情节!情节!》乍一看,还以为张艺谋拍电影来了。也有上课形式的与众不同,如福州市教育学院四附小校长林莘给我带来了一节写《笑》的习作课,这节课她把教室里一半学生的桌子面对黑板摆放,另一半学生的桌子则是面对面的摆放。课后经林莘校长介绍这是她们学校的研究课题,她们的理念是老师站在学生中间上课,给学生面对面等距离的爱,让角落里的花朵也有绽放的春天,而且学生的交流方式也很独特,她们提倡同桌交流要悄悄的说话不影响到别人,指名回答问题时同桌俩人一起站起来,如果同桌有不同看法则马上建议或补充,如果同桌没有则说同意,这叫共同体学习。更有学习内容的另辟溪径,在阅读教学中,有一节二年级的阅读课,听课前我翻看过手里的会议资料,看到上课内容是《纸马》,我思忖了一小会,没有搜索到人教版教材里有这篇课文,我度量可能是其他版本教材里的课文,可上课一才知道,许嫣娜老师给二年级学生上的是绘本故事。这节课犹如清新的海风吹进了我脑海里,我反思在语文素养大赛中,我的现场阅读教学得分不高,其中和我没有想到新颖的教学素材不无关系。
人们常常用文似看山不喜平来形容文章的曲折迂回,名师们的课堂就犹如这不喜平坦的山峰常常演绎出跌宕起伏和峰回路转,如安徽省小语会常务理事陈金龙老师的习作教学,会议资料上安排的是阅读教学《梅花魂》,可到了上课的前五分钟主持人才宣布是上习作教学,这看似无心却是有意的安排给所有听课的老师设下了悬念。在这节习作教学的课上,陈老师也给学生和听课老师留下一个又一个悬念,课堂在交朋友的话题中展开,老师引导学生要进入我的朋友圈要怎么做?其实很简单:说实话,老师同步板书。李老师给定学生一个说实话的主题:你在学校快乐吗?许多学生倾吐了学校种种不快乐后老师继而再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烦恼,说完后老师要求学生拿笔写下这些不快和烦恼,陈老师还给定了一个开头:第一行空在那儿,第二行空两格写:朋友,后面的第一个字都要对这两字负责。听到这儿我以为这节课就是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心话。五分钟后老师叫停,马上又创设情境:看到你们都能跟我说实话,陈老师给你发钱,但钱不多只有2块你想用这2块钱干什么?在众多选项中老师带领学生选择了中彩票,因为买彩票能让钱生出钱来,假如你中了五百万你想怎么花?引导学生说完后另起一行空两格以朋友开头,假如我中了五百万,写下你这笔巨款的花法。到此,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写在了一起,真不知道他葫芦里卖得是什么药。五分钟后陈老师再一次叫停,老师向学生介绍世界富翁比尔盖茨把全部的钱捐给了社会,因为在我们身边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什么?学生观看关于战争灾难饥饿困窘的画面再一次引导学生把震撼到内心的画面写下来,还是以朋友开头,一定要吐真情。写完后老师再一次峰回路转读一读你开头的那些话,你在什么感受?最后引导学生写出幸福和快乐是什么?四步曲完成后,我才明白老师原来要引领学生触摸和领略幸福和人生的主题。这堂课学生跟随老师的脚步从轻松到悲情再到哲理。一波三折酣畅淋漓地体会了一把喜的极致和悲的震撼。
无痕,顾句思义,教学环节的推进和教学流程的衍接在名师们的精设计下不显山不露水,行云流水,流畅自然,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曾文丽老师的一节语文综合实践课。法有道却教无痕。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高度,也是我孜孜追求的目标,我相信也是许许多多老师追求的目标
睿智,主要体现在课堂上对意料之外的对话处理和对学生的评价上。如林莘老师在上《笑》这一习作课时,老师和学生一起品鉴了《红楼梦》里一段写笑的场景,师生读罢片断后老师问我们能否将黛玉的笑和湘云的笑互换?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可以根据人物性格写出符合人物特色的笑,一学生说不行理由是黛玉是女生,湘云是男生,显然这位学生没有看过《红楼梦》,我以为老师会直接告诉学生湘云也是女生,可唐老师是这样说:湘云笑得把饭喷出来,性格大大咧咧,活脱脱的一个女汉子。又如何捷老师的那节《情节!情节!》的看图写文课,老师给学生出示一张猫陪老人到菜园种菜的图片,老师问学生:老人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在种菜,那猫在干什么?学生说,也在种菜。老师评价这猫咋就变成了人会种上菜了都,猫就干点猫该干的事。老师这样一评价目的明显是不想让学生把图当成神话来写。不管学生说出什么样的话老师都有本领把他们给绕回去。对学生的评价上更显老师的睿智,还是刚才这节写老人和猫的看图写文的课,老师出示一张老人和猫一起到街上卖萝卜的图片,老师还是问猫在干什么?学生说猫坐在菜堆上仿佛在帮老人吆喝。老师评价想象得很合理,还有说学生说猫坐在菜堆上卖萌,老师评价你太有才了。老师和学生风趣幽默的对话中氤蕴着名师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语文素养。
最后,说几个这次活动中的热点锐词:有画面感、安全、速度。以上就是我个人几点浅薄的感悟,谨此和大家分享。
第四篇: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阔步前行
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阔步前行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诞生记
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如何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的崭新课题。
2011年10月18日下午。北京。人民大会堂。
肩负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期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经过充分讨论、认真审议,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及其审议通过的决定,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总结文化改革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明确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是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面对关键时期、攻坚时期,党中央高瞻远瞩,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确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
时代呼唤文化 文化凝聚力量
波澜壮阔的伟大事业呼唤文化建设更大发展;奋发向上的人民群众期待精神产品更为丰富。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作出战略部署: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5年之后,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文化改革发展实践上的一个重大创新。9年间,一系列针对文化改革发展总体布局的举措蓬勃展开——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06年,新中国第一个专门部署文化建设的五年发展规划——《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公布。2009年,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实施。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
第五篇:强军目标引领后备劲旅阔步前行
强军目标引领后备劲旅阔步前行
——全军官兵学习贯彻习主席系列讲话精神述评之九
解放军报 ■本报记者 康 庚 韩国贤 页面功能:【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去年12月3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12名返乡退伍士兵来到某预备役团三营,用集合点名方式,表达继续建功国防、实践强军目标的决心。
去年12月20日,广东省南澳县。14名新入队民兵在某海防团新兵营结束了为期3个月的训练,和新战士一起庄严宣誓,表示要守好海防线、践行强军梦。
刚刚过去的2013年,国防后备力量在强军目标引领下阔步前行,广大民兵预备役官兵一路
高歌猛进。(一)镜头回放在初冬的岭南军营。“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努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2012年12月,习主席在广州战区视察时的重要讲话传遍大江南北,肩负党管武装重任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精神为之振奋。
省军区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书记省长畅谈对中国梦强军梦的理解;市县召开人代会,军地人大代表围绕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建言献策。“坚决听党指挥是强军之魂,落实党管武装要求是强军之策。”这个共识,植根在春的沃土。
党管武装是一项重大的政治责任,被写进地方各级新工作规划。用新的理念、新的视野、新的方法、新的标准谋划指导后备力量建设,成为各级党委班子转作风的具体体现。坚持军地双向兼职、地方党委议军、武委会例会等工作制度,确保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后备力量战线
有效落实。
春暖花开,民兵预备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精彩纷呈。2013年,全军开展的“坚定信念、铸牢军魂”主题教育,以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力向后备军延伸,教育内容始终扭住了高举旗帜、听党指挥这个根本。
“钢枪在手,请党放心!”面对鲜红的党旗,江苏“角斜红旗民兵团”、浙江“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孙龙珍民兵班”等一支支英雄的队伍,用一流的成绩作出响亮回答。血脉中永远传承着红色基因,后备劲旅信守着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铮铮誓言。
(二)镜头回放在美丽的万泉河畔。2013年4月8日,习近平亲切看望琼海市潭门海上民兵连,勉励民兵努力学习现代装备知识,提高作业能力,在带领渔民耕海致富的同时,积极做好收集远洋信息、支援岛礁建设等工作。习主席视察海上民兵连,极大鼓舞了后备力量战线广大官兵。
新形势下,必须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后备军?深入学习习主席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广大军民找到答案:国家利益和军队使命任务的不断拓展使民兵预备役部队的任务更重了,支援保障打仗、参与反恐维稳、参加抢险救灾是我们后备军的三大职能。
新征程号角吹响,强军目标召唤在前方。在继续推进后备力量建设由以应战为主向应战应急一体转变、由注重数量规模向提高质量效能转变、由粗放式动员向精确式动员转变的同时,加快了后备力量组织形态由对应建设向互补建设的转变。(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继成立预备役电磁频谱管理部队之后,调整组建新质动员力量被摆上日程,机场抢修、海上救援、装备维护等新型分队开始亮剑。
着眼应对海上安全威胁,动员力量参加海上维权斗争和支援保障海上作战,成为后备力量转型建设的又一道紧迫课题。烟台市为大吨位滚装船配备由军队自主择业干部担任的船上政委,江苏太仓为海上民兵应急大队预编船只购置配备卫星定位仪、导航雷达、超短波电台等设备„„
沿海军民率先行动起来。
2013年的我军演兵场,后备军实战化演练跃上更高平台。
南京军区“使命行动-2013A”战役演习,编组在上海的战略投送支援车队的民兵们,驾驶大型平板车将重型装备输送到5000多公里外。济南军区“联合·决胜-2013”实兵演练,鲁豫两省出动民兵预备役部队2万余人,接管千余重要防护目标„„大江南北,现役官兵和民兵预备役
联合作战的场景比比皆是。
(三)镜头回放在灾后的芦山县城。2013年5月21日下午,总书记来到芦山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当晚,习近平在芦山县人武部帐篷会议室主持召开抗震救灾工作会议。灾情发生后,从废墟中爬起来的芦山民兵,很快搭建起这顶抗震救灾“中军帐”,让人民群众第一时间看到八一军旗
在飘扬。
这样的临时指挥中心,无数次出现在多样化军事任务战场上,代表着党和政府发出强有力的声音。5月的南方持续暴雨,7月的甘肃岷县漳县地震,8月的黑龙江洪灾,10月的沿海台风灾害„„后备军一次次冲锋在前,把人民利益举过头顶。
省军区系统深入开展“学习贯彻党章、弘扬优良作风”教育活动,坚持把预备役军官、专武干部和民兵党员作为教育的重点,不断夯实后备军作风建设的基础。
点亮理想信念圣火,锤炼当兵打仗血性。陕西某预备役师近2000名预备役官兵远赴宁夏,野外驻训1个多月,没有一人为家务事分心;边防连新兵尚未补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千余民兵及时奔赴风雪边关,和哨所官兵并肩巡逻执勤„„后备军作风优良,不负党和人民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