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穆斯林葬礼有感3000字
读后感
注:关于对《穆斯林的葬礼》的一些感受和看法。
我认为其实读书笔记和读后感都是一些庸俗的字眼,要把真实的想法流露出来,并不在乎表达的方式,所以我想把这篇读书笔记当做是一篇对小说里的人的评价,把里面的精魂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我会以自身感受为线索,穿插这对书的评析,来把我的心路历程呈现给各位,其实读书就是为了陶冶情操,去发现生活中奇妙的食物,其实人生就是在感知在收获,孔子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随着年龄增长你会对社会有阶段性的看法,所以书籍是你对整个社会的了解,跟随我的脚步,解读不一样的穆斯林。
当我首先接过《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时,我就被这浓厚的古朴感所吸引,起初我不认为这是一本很容易就可以读懂的名著,通过一个玉器世家几代兴衰,唱出一曲人生的咏叹。有意思的是,它是以两个年代为线索,通过时空上的差异,讲述了韩家兴起以及衰落,穆斯林就是伊斯兰教的信徒,在当时的中国是有民族歧视的,汉人看不起回族人,但是韩子奇曾说过,每个人的灵魂是平等的,我们共享圣主安拉的恩惠,就像美国的种族歧视一样,虽然肤色不同,但是人的灵魂是圣洁的,在没有没玷污之前就应享受公民待遇。其次我对新月母亲的做法很不理解,虽然当时重女轻男,但是人们在接受教育面前是平等的,没有人能剥夺知识的汲取,就好像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男人在为耕田,女人在内织布,看似好像分工明确,其实是对文明进步的一种禁锢,因此我并不赞成新月母亲的做法。只是摒弃不用与时代背道而驰罢了。
《穆斯林的葬礼》正式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融冲突,将人物描绘的栩栩如生,既唾弃了社会的不公和黑暗,又以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崇扬了人性的真善美,不是点睛之笔却又把回族每一项礼仪都交代清清楚楚,在文章的结尾我也会赠予一首诗。
“变迁兴衰,命运浮沉”全书的线索就是悲剧。
爱情的悲剧:韩子奇和梁冰玉的爱情,韩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以及韩天星和容桂方的爱情。都是以为韩太太也就是梁君璧的伊斯兰思想阻挠而造成的,像什么回汉不能通婚,门当会对的理念,大概只是接着圣主安拉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吧,人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目的。我们又能说些什么呢,不过一开始,我还是挺喜欢璧儿的,温柔大方,体贴善良,生动形象描绘了一个良家少女形象,与之后的阴险狡诈形成对比,真是造化弄人啊。社会的悲剧:师傅梁亦清和徒弟韩子奇为了弘扬和维护中华帝国玉器文化事业,呕心沥血,师傅离世加之蒲先生的迫害给玉器世家造成难以磨灭的伤害。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迫害,文化大革命的迫害,最终使玉器世家沉寂了消融了。必然中夹杂着偶然,我们也该反省我们自己,尤其是十年文革对民主与法治建设的摧毁,对文化的稀释,这些是耻辱更是经验,玉器已逝,玉魂尚在。
命运的悲剧(最不可抗衡的先天因素):很多人在问命运是什么,是虚幻的是看不清摸不着的,举个例子,也许你今天还快乐的玩耍,明天却因病逝世,这就是命运,琢磨不透,你无法摆脱命运,你却只能去努力去打拼,在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光彩,我曾经的班主任在中考期间跟我们说过,要把人生的每一天当做最后一天来活,这样你才会更加努力,当然命运也是使梁家陨落的一个重要因素吧。
博雅斋究竟是福还是祸,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人们的初心都是好的,有罪的不是罪犯,而是将它们逼入深渊的人。在这个喧嚣的世界,时间会冲淡一切愤怒。但是我认为韩太太已经无药可救,病入膏肓了,虽然韩子奇痛爱女儿,但是男女平等,对天星的爱缺少了很多,以及那种迂腐的爱玉之心,即使在抗日战争时期也受韩太太蛊惑,一开始竟不想搬去伦敦,只为了守护那几片碎玉,失去自己的玉痛不欲生,对美好未来没有向往,只能是平平淡淡的度过一生,“玉王”的称号又算得了什么。只不过是懦弱平庸的借口罢了,其实最令人惋惜的便是韩新月,这个悲情人物也贯穿着全文的线索,先天性心脏病夺去了祖国的花朵,处于美好青春年华却没有命去享受,大概是红颜薄命吧,相比较郑晓京和谢秋思,她拥有的不是财富而是精神,这就是《哈姆雷特》中为什么让她首选女一号。
其次大概就是新月老师楚雁潮,毕业后在燕大当老师,整天每天每夜地翻译鲁迅的《故事线篇》也成为新月在医院的精神支柱之一,另一大概是父亲的爱。老师与学生的恋情在现在社会也变得不足为奇了,但是我不认为这是一种崇高自由的方式,老师的工作就是育人子弟,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为华夏文明的文化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而学生是祖国含苞待放的花朵,是国家栋梁人才,国家的兴旺掌握在我们手上,在不合适的时间遇上不合适的人,结果一定是不合适的,所以没必要浪费时间,而是把精力放在思想梦想上,其实一开始新月的理想就值得肯定,只不过在这个不公平社会被玷污了,“出淤泥而不染”只能是想想罢了。为人师表对爱情也有特殊的体会就像文章中的“爱情,是一种信仰,它是贮存在人最珍贵、最真诚的地方——贮存在心里,它和生命同在,和灵魂同在......”。这也是爱情的魅力所在。
还有我对卢医生的位置特别感慨,医者仁心,而且对待新月如同对待女儿一样,隐瞒病情,看似一切都合乎常理,其实熟不知新月的内心有多煎熬,因病休学的痛苦,就如同让鲁迅先生没有笔,我们常人都不能体会的痛苦,更像一把精神上的利剑刺穿本来就千疮百孔的心脏。我相信即使没有先天性心脏病,新月也会悄悄陨落,这就是人生,你永远猜不到你的明天会是怎样,亨特先生想必一定不陌生吧,他的儿子奥斯洛还妄想与冰玉结为夫妻,这就是个笑话,虽身处英国伦敦,确有一位中国妻子,也变相的证明当时中国的地位还是在世界上享有威望的,他不缺钱,甚至把命看得比钱重要,视财如命不至于,但是胆小如鼠却是大忌。
最后介绍梁亦清,也是这件悲剧的始作俑者,没有他就不会有韩家,就不会有后来的一切,既是天使又是魔鬼,一生默默无闻,为玉器事业奉献了一生,最终躺在了郑和宝船上面,鲜血染红了船体,妖艳鬼魅的红色为梁老先生的生命划上了一个感叹的句号。
对书中的评析也是只能简单地选取几段富有生机的严句罢了。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奥立佛对玉儿的爱情追求,直到自己的生命最想尽头,在生命和玉儿之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爱情,不要批判他的自负,相信能够躲过德军的空袭,那是因为他早已被爱冲昏了头脑。是值得尊敬。“他死了,手里还紧紧握着带给家里的圣诞树,握着一束含苞待放的玫瑰,鲜红鲜红的,像玛瑙,像热血!他的臂弯里,一个倾倒的纸袋撒落了一片栗子,那栗子不是糖炒的,比北平的差多了......也许他相信一定能抢在警报拉响之前赶回家里?在匆匆回家的路上,他一定是充满了欢乐,充满了幸福,充满了爱,而没有痛苦”。试问在生命和爱情面前你会怎么选择,大概只会选择逃避吧。
这是一篇小说,但也拥有散文的文笔。窗外,瑞雪纷飞。挺拔的白杨,娇柔的垂柳,婆娑的合欢树,都披上了白纱,轻轻地摇曳,仿佛和着这乐曲的节拍翩跹起舞,仿佛这悠扬的琴声,在那串串玉珠、条条银丝、朵朵白花之间缠绕回旋......不仅渲染了宁静优美的雪景,也烘托了人们在这一刻寻求自己内心的一片净土,不愿被打扰的情怀,人生最后的一个冬天,其实很温暖。
当你只能活18年,你会做什么,嚎啕大哭,还是自暴自弃,放弃对自己人生理想的追求,但是新月却交给了我们如何去做,把人生每一天当做最后一天,你就不会觉得遗憾,默默无闻的生,却不能轰轰烈烈的死,这就是这篇文章的韵味所在吧。
《月殇》
北平寒月风雪渡,初闻三月滑细柳。玉王之名闻且怵,儿女情绵剪不断。烽火狼烟警笛起,日暮月初隔空照。咏叹望月盘已碎,尚闻宅口《梁祝》声。
第二篇:穆斯林葬礼有感
《穆斯林葬礼》有感
窗外风依旧凌冽地刮着,又到了宁波的冬天,但是此刻的我,没有像往常一样躲在被窝里取暖,而是刚刚合上《穆斯林的葬礼》,轻轻地抚摸着那本我挚爱的书,让我又想起了里面的那段关于穆斯林的描述。
“远处,炊烟缭绕。迷濛的。曙光中矗立着这一带唯一的高出民房的建筑,尖顶如塔,橘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是清真寺的‘邦克’楼,每日五次,那里传出警钟似的召唤:真主至大!万物非主,唯有安拉、、、、、、”这是穆斯林葬礼里面的关于穆斯林的简单描述,虽然是那么简单,但是在字里行间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他们穆斯林对真主的敬畏和信奉。也许也是我是个少数民族所以我更愿意去了解穆斯林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的信仰,也许正是这一点让我更愿意再去阅读这本书。
第一次阅读这本书是高三的时候,刚开始阅读这书就像走入个完全新奇的世界。书里的每一个细节,我都很“陌生”,只有书中的小主人公新月与他的教师楚雁朝,因为民族原因而不能在一起的凄惨爱情故事给我留下了印象。从那一刻我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强大的民族穆斯林,那时就对这个少数民族有了些许敬畏和好奇。也正是这份好奇让我在大学期间和回族、新疆维吾尔族的同学相处的那么的融洽。这或许是少数民族才能理解的情怀,那种亲切感还有语言难以表达的微妙东西,许多时候我更愿意去接近他们,感受他们的生活方式,虽然许多我也不曾明白,但是我总感觉心里面有种奇怪的线在牵连着我们,也许正是这根线让我更愿意去理解和尊重他们。
大学的四年生活,让我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和了解穆斯林,我记得大四那年我们搬寝室,我和两个汉族女孩跟一个新疆女孩被安排在一起,刚开始其他两个汉族女孩子都有点不愿意,意谓从此我们就不能带我们爱吃的食物回寝室了,不能打包回寝室,对于我们爱宅的那个温州女孩实在是太难过了。因为和新疆人住一起,他们作为穆斯林的忠实信徒,许多时候生活习惯和方式跟我们很不一样,所以我们必须尊重她们。虽然期间有很多磨合,但是我们四个还是相处的很好的,也让我认识到了他们真主给他们的力量有多大,我记得每个冬天的晚上我们三个都睡的比较早,就是不睡下课了也就跑到床上聊天。唯独只有那个新疆的女孩,她永远都是在那里学习,要么学英语,要么学日语,总之她一直在信物旁骛地学习。让我同是少数民族的多少有点惭愧,于是有一次我问她:“是什么让你一直那么努力?”她只回答了我一句:因为真主。那时对我的震撼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我愣在那半天没回过神、、、、、、我觉得就凭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不足以描述完整个穆斯林民族精神的全部,但是我真觉得他们是个伟大的民族,在这个物欲纵横的年代,依然能坚持自己的信仰,以及自己生活的品味。真的很伟大,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穆斯林让我看到了在我们其他民族里没有的团结!我觉得我们不能对任何民族有异样的看法,都应该尊敬他们,尊敬他们的生活方式。
这仅仅只是我一个人的看法,只是我看《穆斯林的葬礼》有感而发。
第三篇:穆斯林的葬礼 有感
重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周末时间,坐在板凳上,沏一杯茶,排除一切干扰,安安静静的读自己喜欢的书,我想要的生活就是这样。呵呵。这个周末终于实现了。真好。
利用这个周末时间又重新阅读了一遍<穆斯林的葬礼>,和几年前一样,依然感慨万分,相比几年前,理解却更加深刻。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写作构架,采用顺叙和倒叙,就像两条小溪静静流淌,在某一点却汇聚一起,成为汹涌奔腾的江河,震撼着读者的心。一条小溪:韩新月的准备高考,入学碰见楚雁潮,生病等;另一条小溪:奇珍斋的雏形,韩子奇的出现,奇珍斋的败落,到奇珍斋的的复兴等这两条溪流慢慢的在韩新月的身世之谜,终于成为了一条江河,气势磅礴,直击读者内心。
《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作家霍达的作品。其他的我也不介绍了。以下我就写几点我理解的盲点。
1.梁君璧的死。我感觉作者在该作品中对梁君璧的人物形象刻画的很丰满,面面俱到,唯一我觉得缺憾的是她的死。她的善良、理家之道、霸道、刻薄等等都刻画的入木三分,很有《红楼梦》中的凤姐的风范。作者从梁君璧的童年写到老年都给她浓墨重彩,但是到她的死却笔墨太少了吧?《红楼梦》中的凤姐到最后落得尸裹麻席,抛尸荒野,而梁君璧最后也没写怎么着,就是从儿媳陈淑彦口中得知她“无常”了。感觉对她的死描述过少了。
2.韩子奇和梁冰玉的伦敦生活。韩子奇为保护他心爱的玉不惜远离家乡,梁冰玉为逃脱情感的挫折也跟随姐夫去了伦敦。他们在伦敦的生活描述太少了,伦敦的轰炸,残酷的战争使他们俩走到一起,可以说战争成就了一段倾城之恋,笔墨感觉太少了,缺少了铺垫。
3.楚雁潮的表白。楚雁潮看到他的老师严教授去世,内心不能平静,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到医院后就向韩新月表白了。感觉前后缺少铺垫。韩新月听到他的表白,说了一句“楚老师,我们之间是。。。。爱情么?”新月对爱情也是懵懂的,所以她也不知道以前和楚老师的相处是不是爱情呢?所以这个我感觉笔墨也太少。
4.郑晓京和楚老师的关系。郑晓京作为班长,楚老师作为班级的班主任。显然,楚老师是有点怕郑晓京的,准确的说是民怕党。
5.6.7.8.9.作为党外人士,楚雁潮对党还是抱着崇拜、敬仰、热忱的心,我们的党怎么看不到呢?楚雁潮的父亲背景不明,难道就说他的儿子背景不明么?难道说你拿不出你无罪的证据,就证明你有罪么?郑的形象在读者的心中不是很好,我就一直不喜欢她。韩新月的死。韩新月死的时候一直盼望天亮,却在天亮的时候死去。我不太明白作者的意图,这个安排是有什么寓意么?难道是她想赶快天亮,这样子就可以见到楚雁潮了?如这个寓意,未免有点天局限了,太小家子气了。还是天亮了,韩新月又熬过了一天?还是天亮了,代表着希望?重生?可惜的是,她到最后都没有见到她的爱人。我设想的她的死是这样的情景:一弯新月徐徐上升,她想和她的爱人一起赏月,却没有等来月亮。这样,就和她的出生、她的名字等不谋而合了。呵呵,不过我设想的有点唯美浪漫了。韩新月的身世之谜。韩新月的妈妈是在她两岁离开的。他们一家刚从英国回来,韩新月是见过大姨(梁君璧)的。梁冰玉的离开韩新月应该知道的,小小年纪应该哭着要妈妈的,即使慢慢的长大,不找妈妈了,妈妈的形象也模糊了,但是总不至于把大姨当做自己的妈妈吧?除非幼小的她在妈妈的离开后失忆了,想不起了。这岂不是太狗血了? 韩新月的病。韩子奇对卢医生说:新月出生后在英国接受过严格的身体检查,但是没有查出什么。但是当韩新月18岁时,突然心脏病发作。很突然呢。虽然在文中作者也用篇幅说了这个情况,但是一直没有给出很明确的回答。梁冰玉的感情。梁冰玉在燕京大学上学时,和一个同学相爱,但是该同学出卖了同学,她连带着遭到大家的攻击,曾经还想到了死。这个我不太理解,心里那么脆弱?到英国后,遇到奥利弗。奥利弗向她表白,她拒绝了,担心再次受到欺骗。难道她主动向姐夫示爱,就不怕欺骗么?她向姐姐说:是战争。我不能接受这个理由。梁冰玉的形象感觉对文章是个负面的形象,不喜欢她。陈淑彦的形象。在本文中,我很喜欢陈淑彦,她是最纯洁的。对朋友、爱人、公共和婆婆等,都是那么的真诚。韩新月的命运是个悲剧,我就是很喜欢陈淑彦,她最后有两个孩子,一个特别像新月,好幸福啊。但是感觉作者对她的笔墨太少,不过
也可能是我的自身的感觉而已。
以上几点呢,都是我的拙见,我希望读过这本书的书友可以交流一下呢。理解不好和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的指教。
韩新月是幸福的,她有一个视他为掌上明珠的父亲,一个疼爱她的哥哥,一个真心待她的好友,还有一个深爱她的男友。真的很羡慕她呢。很喜欢陈淑彦,真心的待人,她是最纯洁的。韩新月又是不幸的。花一样的人,在花一样的季节却被病魔夺取了生命。她的美好人生可以说刚刚开始,却这样结束了,确实不能使人扼腕惋惜。读到这里,我相信任何读者都会潸然泪下的。
在这本厚重的书里,可以看到两代人的凄美爱情,看到爱情中的无奈和悲哀。有时候我们确实是爱着的,但也因为爱着,才会感到无奈,做出些伤到别人也伤到自己的事。
作者的真情实感深深的打动了每一位读者。希望大家有机会一定去看看这本书,真的值得一看,我相信作者给你奉上了一道文化大餐,一定会让你回味无穷的。
第四篇:《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穆斯林的葬礼》
随笔☆★☆★小感
看书真的可以使人成长,这本书让我对此感悟颇深。
读着冰心等人的评语,心中很震颤。自知我没有那样的水平,写不出好的评语。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感觉,随便写一点,仅不枉读过此书而已。呵呵―――留作纪念吧,不知若干年后重看此书会不会再有这样的感觉。只可惜我不是那种可以按下心来读书的人,否则我相信绝对会受益颇深。尤其是书中对玉和穆斯林民族的介绍、、、即便如此也有了一点了解。
我并不是一个很乐观的人,应该不宜悲剧,可是却偏偏喜欢看悲剧性的文章,不过有一个好的结局倒是我所期望的。一个心酸的过程,美好的结尾,或许是不错的。呵呵--太多也许了
挺佩服梁君壁的,应该不是每个女人都可以在那个乱世、守着家抚养着儿子苦苦等待丈夫十年的吧;尽管她对新月不怎么好、可那毕竟是自己丈夫的另一个女人生的女儿,应该也可原谅吧。。可孩子好像没有错啊、她怎么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父母呢??、孰是孰非,谁又能道明呢?!
最欣赏的应该就是韩新月了~她的学识让我钦佩、我更欣赏她与楚雁潮的爱情、或许更喜欢楚雁潮那个人、、、、呵呵―――只有书中才有的形象吧;外表姑且不论,他的学识、对新月执着的爱,就足以令人赞赏。。
而关于陈淑彦和韩天星的婚姻、、、、常听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痛苦的,可我却想不出这其中的蕴味。为什么痛苦呢???父辈的婚姻有几个是因爱情而结合的呢;而他们却生活的很好、至少外人看到的是如此,,记得还和大春讨论过这个问题呢,那时倒是一致认为那样的婚姻也不错;现在???呵呵呵-每个人心中对爱情都有自己的理解吧。。
记得楚雁潮说,“爱情,两个人经历了长久的跋涉终于走到了一起,像镜子一样互相映照,彼此如一,毫无猜疑,当他们的每一声跳动都是在向对方说:我永远也不离开你!那么爱情就悄然而至了。”也许真有前世今生的说法吧,那不禁要问一句:那么前世谁又是我的埋骨人呢??呵呵--
在爱神面前,只有两颗串连在一起的心,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更没有谁配不上谁之说,没有绝对完美的人,更没有完美的爱情。不尽人意的事也许更值得你去追求。。每个人都有缺点,都需要别人的包容,更不要妄自去评判别人的恋爱、婚姻关系,除非---看到的,毕竟都是片面的。。
晚矣!!
新月濒临死亡的时候,与班主任楚雁潮相爱了。尽管他们的年龄相差不了多少,但却为时代所不容。在那个年代,师生恋会有一个好的结局吗?回回和汉人也不会得到众人的祝福吧?更何况新月没有多少时间了、、、即便有时间、种族也是一个不小的障碍吧、、、、、、憾矣!!
新月走了,带走了所有的遗憾、却不可能带走楚雁潮全部的爱;而留给他的也是那无尽的伤痛、无法磨平的伤――――――
新月短暂、昙花一现般的一生,不知该用幸还是不幸来形容\抑或两者兼备;在别人的眼中她应该是众人羡慕的对象(至少未死之前、吧),骄人的成绩、外在的形象气质、还算殷实并和谐的家庭等等;可她也是不幸的,亲生母亲冰玉最终的离去,使她失去了原有的母爱;尽管有一个名义的母亲(实为姨母)的存在,但或许不是亲生的缘故,她并未给她多少母爱、反而处处排挤她,好在有一个无血缘关系的姑妈的疼爱、可那又怎能抵得上母亲的爱护呢;新月并不知真实身世,母亲的冷淡、让她承受了太多的压力;最终又过早的离世(二十岁、不正是妙龄花季吗?)、、满心的志愿抱负无从施展;跟雁潮的爱情无法延续(在现实中延续、)。。可以说是不幸的吧、、、、、任何人的一生都不能用幸与不幸来衡量吧?!也许没有遗憾的人生反而失去了应有的光彩。毕竟一些人、一些事都是无法评断的。。
现在好像有一点明白了;;;韩子奇和梁君壁的结合没有爱情、是恩情 亲情,所以导致了韩子奇和梁冰玉的相爱,才引发了那样的“悲剧”,,是这样吗?如果是,那又是谁的错呢???只要有爱情,就可以肆无忌惮吗???哈--呵呵呵--真的到忘我的境界了。真的是百
味杂陈啊。。。。。。。。。。最终的一曲《梁祝》令多少人魂牵梦萦啊。。。。。。。。。。
随珠和壁,明月清风。
——玉魔
后记:虽不是什么精美的文字,但每字每句却都是我真真切切的感受;
于2011年2月14日家中记;
君 泳 ☆ 冰 凌
第五篇: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在这本厚重的书里,可以看到两代人的凄美爱情,看到爱情中的无奈和悲哀。有时候我们确实是爱着的,但也因为爱着,才会感到无奈,做出些伤到别人也伤到自己的事。爱情到底该是一种责任?或者说由责任萌发爱情?还是患难中的惺惺相惜?抑或是生命有了交点后所碰撞出的火花?怎么样的爱情才能不被时间遗忘?
全书五十余万字,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 新版穆斯林的葬礼封面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一)关于信仰。
在本书中,信仰有两个方面,一是穆斯林名族的宗族信仰,对于这个民族,我一点也不了解,所以这个信仰,我不能弄明白。可是另外一个信仰却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理解的,而且是很简单的,朴素的,那就是追求自己认为自己喜欢,自己有兴趣,自己擅长的东西,这样可以使自己兴奋,不知疲倦,同时也可以是自己成功,实现自身价值 的一种向导,一种指路标。韩子奇的毕生信仰就是玉,玉改变了他的一生,同时,也因为玉,他的一生才是传奇的。
(二)关于亲情。
故事中的主人公韩子奇与新月这一对父女的亲情,女儿因为父亲的意外,心脏病突发,父亲因为女儿的离去而辞世。这是超越了两个生命的亲情。亲情是难以琢磨 的,新月看那张母亲留下的唯一照片,她不知道生母,但却执着的为这张她认为幸福的照片期待了一生。也许这就是亲情,就是这种不管时空与距离,心有灵犀的感 触与期待。时隔30年后,玉儿选择回来,见到宅子里的人那般的激动,两次错认新月,足以见得,玉儿这30年是怎么生活过来的,哪个母亲不是时刻牵挂着不在 身旁的子女,而当60岁的玉儿听到女儿“没了”又是多么的心如刀绞啊。
(三)关于爱情。1.错爱不可取
奇哥哥和玉儿的爱情是本书中第一个爱情导致的悲剧。在随时面对死亡的地下室里,姐夫小姨子之间的亲情错误的演变成爱情,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理解背井离乡的一对可以说是青梅竹马的兄妹,在战争与死亡的威胁下,在感情受挫与对生在战火的北平中那个家庭的无望,两个年轻人走到了一起。但是这个作孽的行为,为后来的家庭悲剧买下了伏笔。我个人认为,在爱情面前,理智永远是最重要的。一次偷吃禁果换来一生的悲哀,这个是得不尝试的。有一句名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格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理智的爱情才可以长久和保鲜。人生很可能因为一时的冲动与不理智,断送一生。人是有思想的动物,所以人是可以明辨是非的,当发现错误的东西时,应该当机立断的纠正,虽然这个过程很痛苦,但是不能拿一时赌一世。
2.真爱无处不在
老师对新月的爱是刻骨铭心的。这个也是本书中最大的爱情悲剧。这对师生之间的爱也是那般的洁白无瑕。有共同理想的一对师生产生了真爱,而且他们之间的短暂交往是非常浪漫与唯美的,可是疾病夺走了其中一个的生命。人间处处是真爱,我个人认为,真爱是公平的,人人都可能拥有,在我们的婚恋观中,应该把爱情当做最神圣的东西来敬仰,而不是儿戏与玩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