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华为十大受欢迎故事
导读:在国内,华为一直受到媒体的普遍关注,但在国际上,华为形象如何?媒体会站在一个怎样的角度评价华为?在这岁末之际,通信世界网编译一篇来自Light Reading的稿件,稿件评点了2009年华为最受关注的十件事,希望读者对于这家民族的通信企业的全球化脚步有跟进一步的认识。
通信世界网(CWW)12月30日消息,如果说2009年里哪家电信领域的公司最能吸引读者的眼球,那么这家公司非华为技术莫属了。
即便是最普通的新闻稿也能够吸引到足够的注意力,而诸如“华为做了……”这样的标题很可能会是一周里阅读最多的文章。
我们有很多理由关注华为:很多竞争对手关注华为的动态;越来越多的运营商成为华为的客户,所以他们希望知道华为的情况,或者还有哪家运营商转向了中国供应商;或者是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华为员工可能做了一些不光彩的事。
现在,世界上所有的基础网络设备供应商即将公布他们2009年的财务资料,华为是否能超越他的主要竞争对手而进入前三名的榜单。如果能够实现,这一定会是2010年的十大新闻之一。
所以,我们在这里评出2009年华为的十大最吸引人的故事。
10.华为瞄准光通信王冠
2009年8月:华为的目标来自于光通信市场的不断增长,但这会不会是受中国国内市场需求影响的短期数字?我们将在2010年继续观察。
9.华为领先光通信市场
2009年5月:结果已经出来,这一结果表明华为已经超越阿朗成为“光通信市场的头号供应商”。
8.华为挺进“Level3”
2009年7月:突破美国市场,中标Level 3公司的40-Gbit/s光纤设备都成为华为能够挺进“Level 3”的重要原因之一。
7.华为加入沃达丰LTE试验
2009年2月:当世界所有主要移动设备供应商在争取新兴LTE市场时都几乎绝望时,沃达丰引入华为设备的消息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6.华为进入北美市场
2009年4月:随着在全球市场的根基巩固,华为将目光转向北美。虽然华为已经在北美取得一些进展,但并没有打败竞争对手。如果华为能够突破AT&T进入该公司的“域名供应商”计划,那么游戏规则可能随之改变。
5.MattBross成为华为CTO(http:///2009/10/10/***1.htm)
2009年9月:MattBross先生在电信业界服务多年,声誉卓著。在加入华为之前,他曾是英国电信的首席技术官和创新部门主管,负责统筹英国电信各项业务的技术策略、长期规划和创新。Bross是英国电信“21世纪网络转型项目”的推动者,领导英国电信跨越亚太、美国和欧洲的全球技术和研究团队。
4.诺西服务部门总裁:“华为年”已经过时
2009年7月:供应商现在的市场是专业服务市场,华为还未在其中立足。诺基亚西门子服务部门的头,即将成为CEO的拉杰夫·苏瑞借此吹嘘自己在市场的领导地位。
3.华为赶超阿朗了!
2009年5月:电信研究机构在收集季度数据时一次又一次发现,华为的增长来自于阿朗市场份额的下降。
2.2009年,华为预计增长29%
2009年1月:新的一年艰难开始,华为玩起水晶球预测了稳定的增长,而世界经济已经遥遥欲坠。而竞争对手则在为自己的收入下滑找各种各样的借口。
1.华为进入全球五强
2009年4月:2008年的收入使华为进入全球供应商排名前五。其大部分市场来自于诺西和已经远去的北电。华为09年的销售目标直指阿朗,甚至是爱立信。
第二篇:华为十大管理思想
华为管理要点(任正非)
一、均衡发展,就是抓短的一块木板
在管理改进中,一定要强调改进我们木板最短的那一块。全公司一定要建立起统一的价值评价体系,统一的考评体系,才能使人员在内部流动和平衡成为可能。要减少木桶的短木板,就要建立均衡的价值体系,要强调公司整体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二、自我批判是思想、品德、素质、技能创新的优良工
自我批判不光是个人进行自我批判,组织也要对自己进行自我批判。通过自我批判,各级骨干要努力塑造自己,逐步走向职业化,走向国际化。公司认为自我批判是个人进步的好方法,还不能掌握这个武器的员工,希望各级部门不要对他们再提拔了。
三、有序、有效的制度
一定要互补、互助,共同生存。公司在推行激励机制时,不要有短期行为,我们要强调可持续发展。既要看到员工的短期贡献,也要看到组织的长期需求。不要对立起来,不要完全短期化,也不要完全长期化。
四、不盲目创新
我们不要把创新炒得太热。我们希望不要随便创新,要保持稳定的流程。要处理好管理创新与稳定流程的关系。尽管我们要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但对一个正常的公司来说,频繁地变革,内外秩序就很难安定地保障和延续。不变革不能提升我们的整体核心竞争力与岗位工作效率;变革,究竟变什么?这是严肃的问题,各级部门切忌草率。一个有效的流程应长期稳定运行,不因有一点问题就常去改动它,改动的成本会抵消改进的效益。已经证明是稳定的流程,尽管发现它的效率不是很高,除非我们整体设计或大流程设计时发现缺陷,而且这个缺陷非改不可,其它时候就不要改了。今年所有的改革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证实,不能随意去创新和改革,这样创新和改革的成本太高。
五、面对变革要有一颗平常心
今天要看到这个局面,我们现在正在扩张,还有许多新岗位,大家要赶快去占领这些新岗位,以免被裁掉。我们公司从创建开始就是强调来去自由。同时,公司与社会间的劳动力交流是必要的,公司不用的、富余的劳动力在社会上其它地方可能是需要的,社会上也许有一些我们短缺的。公司内长木板和短木板的交换也是需要岗位与人员的流动。我们要及时地疏导员工到新岗位上去,才会避免以后过度裁员。
内部流动是很重要的。当然这个流动有升有降,只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了,个人的升、降又何妨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惨。”
六、模板化是所有员工快速管理进步的法宝
我们认为规范化管理的要领是工作模板化,什么叫做规范化?就是我们把所有的标准工作做成标准的模板,就按模板来做。一个新员工,看懂模板,会按模板来做,就已经职业化,现在的文化程度,三个月就掌握了。而这个模板是前人摸索几十年才摸索出来的,你不必再去摸索。各流程管理部门、合理化管理部门,要善于引导各类已经优化的、已经证实行之有效的工作模板化。
七、华为的危机,以及萎缩、破产是一定会到来的现在是春天吧,但冬天已经不远了,我们在春天与夏天要念着冬天的问题。我们可否抽一些时间,研讨一下如何迎接危机。我们还太嫩,我们公司经过十年的顺利发展没有经历过挫折,不经过挫折,就不知道如何走向正确道路。磨难是一笔财富,而我们没有经过磨难,这是我们最大的弱点。我们完全没有适应不发展的心理准备与技能准备。
我们在讨论危机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结合自身来想一想。我们所有员工的职业化程度都是不够的。我们提拔干部时,首先不能讲技能,要先讲品德,品德是我讲的敬业精神、献身精神、责任心和使命感。危机并不遥远,死亡却是永恒的,这一天一定会到来,你一定要相信。从哲学上,从任何自然规律上来说,我们都不能抗拒,只是如果我们能够清醒认识到我们存在的问题,我们就能延缓这个时候的到来。
危机的到来是不知不觉地,我认为所有的员工都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立场想问题。如果说你们没有宽广的胸怀,就不可能正确对待变革。
八、安安静静地应对议论
希望全体员工都要低调,因为我们不是上市公司,所以我们不需要公示社会。我们主要是对政府负责任,对企业的有效运行负责任。对政府的责任就是遵纪守法。
我肯定地说,我同你们在座的人一样,一旦华为破产,我们都一无所有。所有的增值都必须在持续生存中才能产生。要持续发展,没有新陈代谢是不可能的。包括我被代谢掉,都是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我也以平常心对待。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网络股的暴跌,必将对二、三年后的建设预期产生影响,那时制造业就惯性进入了收缩。眼前的繁荣是前几年网络大涨的惯性结果。记住一句话:“物极必反”,这一场网络、设备供应的冬天,也会像它热得人们不理解一样,冷得出奇。没有预见,没有预防,就会冻死。那时,谁有棉衣,谁就活下来了。
第三篇:华为故事
华为创办人、首席执行官任正非
1944年出生的任正非,从小就经历了战争与贫困的折磨。任氏兄妹7个,加上父母共9人,生活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资维持。当时家里每餐实行严格分饭制,以保证人人都能活下去。任正非上高中时,常常饿得心慌,也只能用米糠充饥。他家当时是两三人合用一条被盖,破旧被单下面铺的是稻草。他高中三年的理想只是吃一个白面馒头!可以想见,任正非青少年时代是在怎样的贫困中度过的。生活的艰辛以及心灵承受的磨难,成就了少年任正非隐忍与坚定的性格。他感慨:“我能真正理解活下去这句话的含义!”
1967年在重庆上大学时,因挂念挨批斗的父亲,任正非扒火车回家。因为没有票,挨过车站人员的打。步行十几里,半夜到家,父母来不及心疼长子,怕被人知道,受牵连,影响儿子前途,催促着他第二天一早就返校。分别时父亲脱下唯一的翻毛皮鞋给他,特别嘱咐:“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学而优则仕’是几千年的真理。以后有能力要帮助弟妹。”任正非知道那临别嘱咐的分量,啃书本、钻研技术,成了他唯一要做的事情。功夫不负有心人,上世纪70年代任正非成了部队的技术尖兵。
转业到深圳南油集团后,任正非在家庭和事业中都出现了不适应。他的夫人先他转业高居南油高管层,他则在南油下属的亏损企业中运营连连失利。偏偏他又是个孝子,还要把父母与弟妹接到一起居住。支柱倾斜,那个家解体了。
为了活下去,任正非自己创办公司。在起初的两年时间,公司主要是代销香港的一种HAX交换机,靠打价格差获利。代销是一种既无风险又能获利的方式,经过两年的艰苦创业,公司财务有了好转。少许好转的财务并没有用来改善生活,而是继续被投进了经营。当时任正非与父母等住在深圳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在阳台上做饭。父母通常在市场收档时去捡菜叶或买死鱼、死虾来维持生活。
穷困是有大作为的人的第一桶金,饥饿感就是一个人不竭的动力源。“忧劳兴国,逸豫亡身。”任正非感谢生活给自己的馈赠。他认为:“华为最基本的使命就是活下去。”在高技术领域活下去更需要超凡的毅力。他一定听到一种神秘的声音:离开商人唯利是图这个“一般”,要敢想敢做,不流俗、不平庸,做世界一流企业。这是生命充实激越起来的根本途径,他禁不住这种诱惑。
任正非甘愿把自己藏于九地之下。商人们花巨资才可以现身的媒体盛事,企业家们趋之若鹜的工商联副主席和全国人大代表资格,他守拙婉拒。别人的价值在广场上,他的价值在对企业经营的专注上。他是沉默、孤独、果决、不求闻达、坚持到底的人,而具有敢于胜利的大勇,总能对一切胜利者以及对每次胜利的偶然因素做出独立而精辟分析。
一个历经人生冷暖的灵魂,从最低的山谷,走到了人生的正午,避开喧闹,获得一种静观。看事、看人、看物都有了别样的视野。他常常根据企业、市场、大环境的发展,不时抛出凝聚着深刻洞见和教益的美文,说公司、谈战略、话做人。他对中国人素质教育的建言、对“冬天”的忧患,以及对英雄主义的旷野呼喊,既能与一线员工保持共鸣,又能为广大公众所接受,有些思想甚至直接被国家领导人所熟悉和欣赏。
视野即价值。超乎常人的视野,铸造了华为超乎寻常的武器。动态竞争学创始人陈明哲在2007CEO年会上说,“凡是战略,都是专注,凡是执行都是坚持。”任正非对此心有灵犀,专注是华为的一种强大力量。在《华为基本法》第一条规定:“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通过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
华为固守通讯设备供应这个战略产业,除了一种维持公司运营高压强的需要,还为结成更多战略同盟打下了基础。商业竞争有时很奇怪,为了排除潜在的竞争者,花多大血本都不在乎。在通讯运营这个垄断性行业,你可以在一个区域获得一小部分的收益,可是在更多区域运营商们会关闭你切入的通道。任正非深知人性的弱点,守护着华为长远的战略利益。
许多公司垮下去,不是因为机会少,而是因为机会太多、选择太多。太多伪装成机会的陷阱,使许多公司步入误区而不能自拔。机会,就是炙手可热的战略资源。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战略资源都可以开发成战略产业。有些战略资源能够形成战略产业,有些战略资源则只能为资本运作和战略结盟提供题材和想象空间,却不适于作为一种战略产业来经营。只有那些特别冷静的战略制定者,才不会被冲动和狂热牵着走,才会避开那些伪装成机会的陷阱。中国企业的战略资源本来就不多,战略失误将流失最宝贵的战略资源。
1987年创办华为时,任正非已经43岁。毫无疑问,这个年龄的人性格和价值观都已固化,具备了成熟的理解、判断能力。这是大多数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共同特征。那么,这个时候的任正非已经拥有了什么样的性格和价值观呢?任正非一生刻意低调,因而身世异常神秘。关于他的个人经历流传着很多种版本,但他从来没有不正面回答,就连与他朝夕相处的高层管理人员也是一知半解。
任正非祖籍浙江浦江县。据《我的父亲母亲》记载:任正非的爷爷是一个做火腿的大师傅,任正非父亲的兄弟姊妹都没有读过书。由于爷爷的良心发现,也由于爸爸的执着要求,爸爸才读了书。任母虽然只有高中文化程度,但是受丈夫影响,通过自修,当上了中学教员。1944年,任正非出生于贵州安顺地区镇宁县一个贫困山区的小村庄。世界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就在那里。虽然是农村,却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庭背景是任正非一生第一个决定性因素。中国的知识分子对知识的重视和追求,可谓“贫贱不能移”。即使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任的父母仍然坚持从牙缝里挤出粮食来让孩子读书。任正非凭借其才智和能力,完全可以在养猪行业获得成功,也可以成为一个能工巧匠,但是对知识的追求,使他进入了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
19岁时,任正非带着父母的重望考上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并入重庆大学)。还差一年毕业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父亲被关进了牛棚,任正非回到老家看望父母,父亲让他快回学校去。临走,父亲叮嘱:“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据任正非回忆,回到重庆,已经是“枪林弹雨的环境”。但是,他硬是不为所动,把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自学完,他的家人也开玩笑说,没什么用的东西也这么努力学,真是很佩服、感动。由于结交了一些西安交大的老师,这些老师经常给他一些油印的书看。他另外还把樊映川的高等数学习题集从头到尾做了两遍,接着学习了许多逻辑、哲学。他自学了三门外语,当时已到可以阅读大学课本的程度。任正非的知识渊博,见解独到,在他的讲话中体现为旁征博引,一针见血。33岁参加全国科学大会,任正非对知识的追求,在进入部队之后,落实到技术钻研。当时贵州安顺地区有一个飞机制造厂,是个军工企业,身为通讯兵的他被抽调过去,参与一项代号为011的军事通讯系统工程。当时中央军委提出要重视高科技的作用。任正非上进好学,有多项技术发明创造,两次填补国家空白。因技术方面的多次突破,被选为军方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时年33岁。看了这些经历,我们就不难理解,任正非从部队转业后会选择一家电子公司,而在创办华为的时候会选择高科技含量的电信行业。1992年,任正非孤注一掷投入C&C08机的研发,虽然是形势所逼,也可以看出他对技术的重视。当时身处房地产热和股票热的核心地带,任正非不仅不为所动,而且对于股票和泡沫深恶痛绝。其实在他内心更多的是对知识、技术和真才实学的尊重。同样,把“保证按销售额的10%拨付研发经费,有必要且可能时还将加大拨付比例”写进《华为基本法》,也体现了他以技术立身的理想。在《华为基本法》的起草和讨论中,产生了一个对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概念——知本主义。民营企业的资本积累过程非常缓慢,原因就在于积累手段的缺乏,既无资金,也无资源,也无技术。起始资本都非常小,不足以迅速滚大。因此只有依靠冒险、机会甚至“打擦边球”。任正非总结华为的资本积累说:“华为在创业时期,没有资本,只有知本,华为的资本是靠知本积累起来的。”即使从现在来看,进入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民营企业来说,仍然是冒险,成功是奇迹。
青年时代的任正非,就是一个科学精神的追随者。1997年访问美国公司时,在IBM任正非表现出更多的敬畏,而在贝尔实验室,则是“十分高兴”。“我年青时代就十分崇拜贝尔实验室,仰慕之心超越爱情。”他参观了大厅中的贝尔实验室名人成就展。在巴丁的纪念栏下照了像。并特意怀着崇敬心情去巴丁50年前发明晶体三极管的工作台前站了一会。当看到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的实验室密如蛛网,混乱不堪,不由得对这些勇士,肃然起敬。华为不知是否会产生这样的勇士。”。
1997年,我国改革高等教育制度,开始向学生收费,而配套的助学贷款又没跟上,华为集团向教育部捐献了2500万元寒门学子基金。对知识的尊重,是中国知识阶层的教育传统,也是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一代知识分子,对被扭曲了的文化观念的修正,对于身受贫穷压榨的发展中国家和人民,更能感受到尊重知识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说,华为的寒门学子基金,意义等同于“希望工程”。当时,有人提出来,基金的名字是否叫“优秀XX基金”,任正非不以为然:贫穷和出身并不可耻,高贵而没有知识也不光荣。
对于一生而言,贫穷是老师,它教会人生存。贫穷有压力,使人的脊梁比一般人都硬些,坦然吃苦、不屈不挠。在我国许许多多的民营企业家身上,都可以找到贫穷的影子。而他们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往往就是创业时期的“精神爆点”和凝聚力所在。因此,有人把贫穷称作成功者的“财富”。1992年,华为员工已经达到200多人。这一年冬天,公司到深圳经济特区外的西乡开会。开完会回来的路上,车子陷进了泥坑里。任正非二话不说,第一个下车,脱掉鞋袜跳进泥坑里推车。于是公司的其他人员也纷纷下车,合力将车子推出了泥坑。很多老员工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仍禁不住精神为之一振,充满向往。张建国认为,任正非的这种精神弥补了当时公司物质极度短缺的劣势,使得大家都为一个美好的明天而齐心协力。“那种情景恐怕只有在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才能见到。在华为历史上,也很少再有第二次。”当时的华为公司,就在深圳南山区南油工业区里一栋七层高的破旧大楼的五楼。后面是一栋名叫亿利达的大厦,一家名为深意压电的中意合资公司占用了整栋大楼。当时,刚到华为公司的张建国对深意压电公司充满了景仰之情——当时在张建国的眼中,深意压电的规模太大了,他甚至幻想过,如果自己也能到这样大规模的公司里上班该有多神气!终于,张建国的愿望变成了现实。10年后,华为年销售额已经达到200多亿元人民币,公司总部搬到了深圳龙岗坂田华为工业园。张建国偶然一次回到华为公司起家的那栋大楼时,发现后面的深意压电公司仍旧是那么大,仍旧是在那栋大楼里。“10年了,它还是那个样子,一点都没有变。”张建国情不自禁地说。家徒四壁,唯“中华有为”华为公司最早的办公地点是深圳湾畔的两间简易房。后来才搬到南油工业区。当时所在的那栋大楼每一层实际上都是仓库型的房屋。华为公司当时就占用了十多间仓库。在仓库的另一头用砖头垒起墙,隔开一些单间,员工就住在这些单间里。仓库很少有窗户,这些隔开的单间更是没有阳光,隔墙只垒了一人高,顶上是空的,方便空气流通及采光。这样,大家就不用怕忘记带宿舍的钥匙了,从仓库这边翻墙过去就可以了。仓库里到处堆放着从香港公司进来的,交换机配件、组装好的整机,员工们在仓库一角开发用于作配件的板件(SKD),将买来的配件组装成整机。2002年前后,华为开始成立预研部。
任正非妙语
企业发展就是要发展一批狼。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的意识。
一个人离开家奋斗是为了获得美好的生活,爱情又是美好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但爱情就像独木桥一样,人家过了,你就不能过。离家已经五年,在残雪消融、溪流淙淙的时候,面对自横的独木桥,真不知别人是否已经过去,心爱的姑娘可安在。那种惆怅,那种失落,那种迷茫,成功了又能怎么样?
我认为人是怕痛的,太痛了也不太好。
人是有差距的,要承认差距存在,一个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要有满足感,不要不断地攀比。你们没有对自己付出的努力有一种满足感,就会不断地折磨自己,和痛苦着,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这不是宿命,宿命是人知道差距后,而不努力去改变。
世界上一切资源都可能枯竭,只有一种资源可以生生不息,那就是文化。
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惟一理由;客户需求是华为发展的原动力。
活下来是我们真正的出路,国际上的市场竞争法则是优胜劣汰,难做的时候,你多做一个合同,别人就少一个。兄弟公司之间竞争的时候,我们要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与合同金额,这才是我们真实的出路。宁肯卖得低一些,一定要拿到现金,亏钱卖了就是拼消耗,看谁能耗到最后,谁消耗得最慢,谁就能活到最后。华为的每个部门都要有狼狈组织计划,既要有进攻性的狼,又要有精于算计的狈。
一个人再有本事,也得通过所在社会的主流价值认同,才能有机会。
(压强原则)在成功的关键因素和选定的战略生长点上,以超过主要竞争对手的强度配置资源,要么不做,要做,就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重点突破。
只有企业的员工真正认为自己是企业的主人,分权才有了基础,没有这样的基础,权力分下去就会乱。让有个人成就欲望者成为英雄,让有社会责任者(指员工对组织目标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成为领袖。基层不能没有英雄,没有英雄就没有动力。
管理层要淡化英雄色彩,实现职业化的流程管理。即使需要一个人去接受鲜花,他也仅仅是代表,而不是真正的英雄。
什么叫成功?是像日本那些企业那样,经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把建设自己祖国的信心建立在信任自己的基础上,只能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才会获得平等与尊重。
职业化、规范化、表格化、模板化的管理还十分欠缺。华为是一群从青纱帐里出来的土八路,还习惯于埋个地雷、端个炮楼的工作方法。还不习惯于职业化、表格化、模板化、规范化的管理。重复劳动、重叠的管理还十分多,这就是效率不高的根源。
在引进新管理体系时,要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
著名财经作家、《华为真相》作者程东升评价任正非和华为:
大凡真正的大企业家,首先应该是个思想家,对企业的宏观战略有清晰的认识,以自己独特的思想认识、影响和指导企业的发展。华为之所以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标杆,不仅仅因为它用10年时间将资产扩张了1000倍,不仅仅因为它在技术上从模仿到跟进又到领先,而是因为华为独特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的背后则是总裁任正非穿透企业纷繁复杂表象的深邃的思想力。从产品营销到技术营销再到文化营销,华为做得有条不紊。任正非对企业目标的界定,对企业管理的创新,对智力价值的承认,都开创了中国民营企业之先河。华为因为任正非而成功,任正非因为思想而杰出。
中国从来就不缺企业家,但从来都缺真正的商业思想家──在当代中国,任正非应该算
第四篇:华为内耗十大问题 (解决方案)
华为十大内耗问题浅析
这是华为员工“五斗米”2010年12月15日,贴在华为内网心声社区的一个点击巨量的贴子,年末的时候被《华为人》报评为2010华为之最,朴实无华的阐述,直奔本土企业的问题本质。
最近和很多中基层优秀人才交流,面对复杂低效的现状,普遍有种无力感。本人从以前意气风发也逐步冷却和平静下来,希望能通过发发牢骚,浇下心中的块垒,也能稍微发泄下大家的郁闷心情。这里就不讨论外部环境中的汇率上升和通货膨胀问题,只从公司内部问题分析入手。
关于内部问题,相信经过这次调薪事件,也应该能感受到点味道来了。本人和华为各阶层,下至贩夫走卒,上至皇亲贵胄都有着广泛的接触,也经历过很多领域和业务,相信视角也并非只是管中窥豹。同时也希望本文不至于引起普遍的反感,或者带来“不能生鸡蛋,凭什么评价鸡蛋”之类的指责。
一:无比厚重的部门墙
一般产品出了问题,我们都是互相推卸责任,经常最后发现谁的责任都不是。要么是客户没操作好,要么是环境不匹配。通信产品非常复杂,结合部模糊地带也很多,推卸掉责任还是很容易的。好比当初三聚氰胺的笑话,厂家说牛奶出了问题是因为奶贩子,奶贩子说是因为奶牛,奶牛说是草的问题,草说是草他妈出了问题……。
还有就是内部协调起来特别困难,如果不是自己牵头或者自己部门牵头负责的项目,很难调动的了资源。我们很多主管一般都只提倡自己部门内部相互协作,希望协作中能给自己组织带来好绩效,当自己部门要协作外部门时,就开始推三阻四了。这种自私的假协作最终带来内外都不协作。所以整个华为都在做布朗运动,这种运动对大企业来说是灾难性的。
不恰当的局部考核是导致类似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考核差距过大也强化了这种冲动。所有人都关注自己是不是能获得高绩效,没人关注组织是否能成功。虽然两年前把考核从三个月一次改成了六个月一次,还是没学到别人的精髓。六个月一次不是仅仅为了拉长周期,还希望能借此弱化过密的考核,强化大家对全局的关注。
不恰当的考核不仅会伤害整体,也容易导致过度关注短期利益。比如大家都不关注项目或组织最终是否成功,只关注短期内能看的见的收益,只要眼下不出问题,以后就没人管了。就算我们把以后网上的表现也作为考核对象,但因为时间相对较长,对眼下的约束也是有限的。
如果是生产线女工,完全可以每天计件考核。产品越复杂,考核越需要把握好尺度。我们试图通过考核掌控一切,生怕考核弱化导致大家都不干事。可当我们把考核设计的十分严密时,大家是都很忙了,都有事干了,但都忙的不是正事。
当所有人都不把企业放心上的时候,考核只能沦为互相欺骗的幌子,强化布郎运动的搅拌机。考核的尺度和范围十分重要,片面希望考考核就解决一切问题也是不切实际的。考核工具要能和核心价值观、人员成熟度、管理水平等匹配起来应用才有可能发挥好的作用。
二:肛泰式(膏药式)管控体系
先看些常见的现象:上级说减少会议,于是有用没用的会议都不让开了。领导说转测试三次不通过开发代表下岗,于是再也没有转测试不通过的了。发文说质量和进度冲突时质量要第一,于是就有人项目可以GA了还故意拖几天,这样就显得更重视质量了。
当出现这些作假现象时,上级一般都认为是因为大家能力太差,监控措施不到位,反正都是员工的错,都是别人的错。于是为了避免作假,又设定更复杂的管控措施,增加复杂的监控组织。于是组织越来越复杂,干活的越来越少,效率越来越低下。退一万步说就算真是员工能力不行,也应该设计适配员工能力的组织管理方式,或者去对员工培养,应该通过梳而不是堵的方式解决问题。
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组织现状,谁都搞不清楚我们下一个部门叫什么名字,也说不清楚我们现在到底有哪些组织。业界平均投入实际价值工作的人员一般在95%左右,我司据说在70%以下,30%以上的人都干的不增值的工作。到处都很忙,也到处是“闲人”。用句曾经下属的话来说,和尚很少,菩萨太多。
还有个现象就是调查或评估发现了一些问题,于是假模假样地分析下根因,稀里糊涂研讨来研讨去,于是就头痛医头地设置组织开展措施了。年年都有TOP N,年年都持续改进,但问题却从来没见彻底解决过,这些问题也很少见有变化过。神马都是浮云,一切都是假把式。
领导从来都是觉得自己是正确的,下面做不好是因为他们执行不到位。而不去思考为什么所有人都执行不好,会不会是因为自己缺乏一线的深入分析或缺乏和实际业务的结合体验,是不是自己制定的规则有问题。华为四大禁之一就是禁止没有实际业务经验的去做流程优化和组织变革工作,大家看看我们有多少是符合要求的。就算从事过具体业务,那也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我们依然停留在19世纪的管理模式中,总希望通过条条框框这种表象的东西解决系统问题,试图把管理简单化表面化。对于复杂知识型劳动,贴膏药式管控管理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背后的自由度太大了,太复杂了。真正合理的方法一是搭建平台激发员工,二是建立针对组织级的健康审视,一种对管理和氛围的促进方法,而不是现在对一些容易被欺骗的指标的审视。
三:不尊重员工的以自我中心
世界级企业以员工为本,他们把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发展统一起来。他们懂得,企业的持续发展体现为员工能力的持续,所以他们特别强调所谓的预期管理,即通过投资员工的未来,公司获得自己的未来。
我们的企业存在的问题就是只注重短期效果,注重人的短期业绩而不太注重能力的发展。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大多是典型的“绩效导向”,就是“你给我赚更多的钱,我就给你发更多的钱”,“你不给我赚钱,你就可以走人了”。
创新型知识型企业员工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我们对待生产资料缺乏敬畏之心,也缺乏共同成长的愿景,导致我们的离职率很高,忠诚度低下。当领袖说我们要采用赛马文化时,我们甚至连培训都不敢用了,即使偷偷培训也要说是研讨。
而且很多动作缺乏真诚的沟通,都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势,一种老子训儿子的口吻。本来相同的问题,经过我们传递出来的信息大多获得的都是抵触性的反馈。这也导致了员工和企业不能站在一条船上,过一天算一天。
其实华为作为民营企业的翘楚,是具有吸引大家的先天优势的,一大批厌恶国家垄断型研究体系,厌恶外企的优秀人才,对华为充满了热爱,也有很多人抛弃高福利低劳动强度的垄断企业和研究所来到曾经热情洋溢的华为。所以只要我们能按部就班地做,虚心真诚地对待大家,是可以留住很多人才的。但我们在人才的管理上落后别人一个时代,当大家都在为尊重人,激发人,培养人努力奋斗时,我们还在把员工当敌人看,当机器管。
四:“视上为爹”的官僚主义
我们经常看到,为了完成给上级一个汇报胶片,一大帮人持续钻研两三个月,胶片改了20几个版本,一张照片要翻来覆去地考量。为了满足上级的一次参观,把本来做实验用的地方用来做展台,购买大量不增值的东西。真是为了博妃子一笑,不惜大动干戈。
这些会议和胶片把管理者的时间全部覆盖了,很少有人能有时间去思考如何提升组织,提升质量。这里一部分是主动去迎合上级,也有部分是不得不迎合上级。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上行下效也是难免的。
当所有的利益都来源于上级领导评价的时候,官僚主义是不可避免的,奢望通过什么减少简化来解决问题更是痴人说梦。只有解决了对主管的评价问题,才有可能解决汇报和会议问题,只有建立起真正能体现主管价值的评价体系,主管才有可能聚焦在核心业务上。公司一旦大了,问题怎么就这么多呢?
五:令人作呕的马屁文化
一决策机构参谋对着领导的材料说,这哪里有什么问题啊,简直太伟大了。看这马屁拍的,太没水准了。马屁文化从管理层泛滥开去,弥漫整个公司,虽然下面不这么肉麻,也都不愿意去戳破这层窗户纸。这直接导致信息失真,试点没有不成功的,要求没有达不到的。
凡是领导说的都是正确的,凡是领导支持的大家都需要支持。无人愿意去忤逆领导的意愿,无人愿意和领导深入讨论问题,上上下下一篇祥和之声,敢于直言的更是寥若晨星。历年的成功也强化了这种颂扬和靡靡之音。这些“正确”和“成功”最后就导致不可收场,十分难堪。
马屁文化一方面来源于上行下效,一方面也来源于过于刚性的执行力。大树底下寸草不生,大树虽然多次表示下征言纳贤,也只不过象征性表示下罢了。就好比《参考消息》,参考的都是表扬自己的。
马屁文化也与华为的组织生态有关系,因为组织设计问题资源调动困难,成长起来的管理者大多都是简单粗暴的推动力强型,简单粗暴带来的结果就是对上唯唯诺诺,对下吹胡子瞪眼睛,缺乏真正能认真思考,梳理业务的人。
马屁文化导致机体缺乏自我免疫机能,从上到下都是一条裤子,当裤子非常完美时可能还能正确前行。但裤子一旦破了,露出屁股丢人也是难免的,因为没人敢去跟上级说,你的裤子破了的,大家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组织的健康成长即需要民主,也需要集中,民主是为了集思广益,集中是为了提高执行。我们没有真民主,最后导致都是假集中。
六:权利和责任割裂的业务设计
我们的开发部门现在面临巨大的压力,很多部门经常加班到深夜十二点,大量员工离职,用领导的话来说,几乎是再造了一个腾讯。可笑的是居然有一些部门主管夸自己部门的人热情洋溢,每天自愿加班到深夜,真的是昧着良心说瞎话。
当你把业务部门和开发部门割裂开来的时候,很容易带来前后方的冲突。开发部门负责提供炮弹,负责质量问题,承担的是责任;业务部门有开疆破土,呼唤炮火的权利,却不承担后面对资源负责的责任。这导致业务部门或营销只会大量地去提需求,最后导致开发部门累的要死。
为了让开发不要过度加班,能筛选需求获得真正的价值。于是就提出开发和业务分权制衡,希望开发部门和业务部门能对着干,敢于对前方需求提反对意见。看起来是解决问题了。但还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为开发和前方的平衡将带来大量的扯皮,最终不仅丧失价值需求,还会使效率大大降低。就好比治疗吃饭会噎着问题一样,我们不是通过把饭嚼碎解决问题,而是希望通过不吃饭来解决问题的。
因为这里缺乏一个真正的责权一体的组织,缺乏一个能平衡前方和后方的真正责任人,或者说业务部门的责权分离导致了这个结果。如果有个责任人,自己能去平衡需求和后端的资源,他自然会去考虑如何才能使资源最大化,自然会在需求和价值间平衡。我们现在的业务设计就比较混乱,业务和开发抢权,项目和资源抢权,缺乏一个真正的契约化客户化组织,必然导致一笔大糊涂账。中央组织部部长说,大部制改革要确保 “权责要统一,权利受监督”。政府虽然腐败,我们的业务设计连腐败的政府都不如。
人都是趋利的动物,组织的设计更要十分精细,能深入到人的内心实际需求,而不是按下葫芦飘起瓢的胡乱指挥。而且这些关于人的行为规律的东西十分复杂,更多地靠人的感受和领悟。如果对人没有深刻的理解,是很难搞清楚究竟该如何设计的。我们以前过多地依赖技术和战略成功,当我们突然走向精细化时,就有点慌不择路了。
七:集权而低效的组织设计
有客户反馈,华为响应及时性比以前欠缺,及时性慢。有客户抱怨,华为内部流程僵化,过于教条,没有以前灵活。还有客户问,你们能帮忙把这个电缆换了么,我们回答是当然可以,不过需要在七个月以后。有以前都是内部员工在喊,现在外面的声音也逐步强大起来了。
企业大了后很容易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效率低下,组织复杂,这也被管理界称为大企业病。世界500强为了避免类似的组织累赘,往往会采用事业部形式,就是把组织分成若干个小组织,让小组织自己承担盈亏。通过完整团队的运做,进行短链条的管理和交付。
我们则执行的是长链条的管理和交付,市场和开发属于不同的体系,市场不把开发当人,开发则觉得市场没技术,出了问题就互相推委。有时为了完成个产品的某个牵涉大特征的优化,大体系的纠葛十分严重,直接导致效率十分低下,简直令人惊诧。
反应慢一是管理水平的问题,和我们的组织设计也有很大关系,组织运做的链条太长,必然带来高昂的沟通和协调成本,这些沟通和协调的阻力会大大降低效率。可能光从流程上看没什么问题,但我们忽略了流程运做过程中的路径成本。中兴06年前采用的是事业部形式,然后改成集权形式,后来又改成了事业部的形式,现在看来还是有些进步的。
八:挂在墙上的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支撑企业成功的潜在力量,是支撑人奋斗的内驱力,也有着巨大效用。制度和考核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细致入微的搞清楚,核心价值观却弥补了这些空白。这好比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法律再完美也需要道德的约束,这样社会才能良性互动。
IBM顾问说,核心价值观不是写在墙上的口号,而是一种提倡并能获得认可的行为,比如协同创新等。只有做了这些工作的人获得认可,这种行为才会广泛流传。就是说核心价值观要有反馈机制,要有利益牵引。
我们一方面号召大家要实践核心价值观,一方面缺乏有效的动作和价值支撑,最后导致流于形式。比如团结进取等,虽然每次PBC沟通都会拿出来晾晾,但缺乏有效的解读和利益的支撑,加上局部化利益的考核导向,也使这一切流于形式,非但没能促进企业进步,还浪费了公司的人力物力。大企业的竞争靠价值观,我们这价值观显然是没什么竞争力的。
九:言必称马列的教条主义
我们在汇报材料或宣讲时,口头禅都是IBM如何、爱立信如何,或者某领导如何。领导看到大家材料也是问这是不是书上写的,有什么出处没,从来不会问我们是怎么样的。大家觉得只要是进口的就是优秀的,只要是书上的就是可以应用的。这一方面说明大家过分迷信洋人,一方面说明心里没底,或者说对组织什么都不懂,只能生搬硬套。
当年红军盘踞井冈山,共产国际派了李德博古做军事顾问指导红军,顾问们靠着在苏联成功的经验,在中国制定了阵地战、城市战等不切实际的指挥方式,最后导致红军残败不得不万里长征,红军从长征前十来万人迅速降低到两万人左右。如果如实日军“及时入侵”,前景堪忧啊。
借鉴西方的先进理论可以,但不能完全无条件的照搬。管理是社会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就是那些基本技术和理论,抄起来容易些,社会科学则牵涉广泛热深入的多。连德鲁克都说,希望中国企业能在自己国情基础上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法,而不是教条的照抄。日本企业在成长的同时能成长出国分正义,盛田昭夫,华为能成长出谁来,林志玲么?
十:夜郎自大的阿Q精神
我们祖上曾经阔过,祖宗成法已经打了这么多胜仗,我们的领袖是英明的,我们还是就这么办吧。公司上下充斥着这样一种盲目自信精神,尤其在领导层。总觉得祖宗厉害过,以后还是厉害的,有时甚至谈到中兴时都有种品种的优良感来。于是我们着手总结造钟而不仅仅是报时,就这水平,又能总结出个啥呢。
一切都是在变化的,彼时的成功不能证明此时的成功,更不能证明未来的成功。如果曾经成功过就一直成功,大清朝的辫子军也会源远流长。大家不去寻找成功的真正原因,辨析哪些才是我们的真正竞争力,躺在各种原因带来的历史功劳薄上,叼着大烟,幻想着自己未来美好生活,十分荒唐。当我们在快速发展时,很多矛盾都被掩盖了,一旦增速下降甚至减速,矛盾很容易就激化了。
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华为需要一场大的挫折,否则永远不可能有进步的勇气和发自内心的改善。或者说华为一场大的措施是无可避免的,因为无人能阻止得了这个巨大的惯性。
这就好比2012的大灾难,人类过度消费导致环境的超载,因为利益的原因,任何哥本哈根会议都无法达成一致,也是阻止不了灾难的到来的。一场大的灾难可能是洗涤过去,重新开始的唯一机会。你看2012后的天空是多么的明朗啊。
华为十大内耗的解决方案:
十大内耗帖子发出后网上网下引起很大反响,绝大部分人觉得是无可奈何和感同身受,可见员工的感知和领导的感知差别巨大。沟通位差效应表明,由上级到下级的信息通过率有20%,由下级到上级的信息传递通过率只有10%,(沟通的位差效应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对企业内部沟通进行研究后得出的重要成果。他们发现,来自领导层的信息只有20%-25%被下级知道并正确理解,而从下到上反馈的信息则不超过10%,平行交流的效率则可达到90%以上。)而且不同立场的人对相同问题的看法也有很大差异,可见真实信息的有效传递是多么的困难。从这里来看,心声社区沟通平台的建立还是相当有意义的。
有人提到“十大”里只提了问题,没提解决方案,或者说干好本职工作才是最重要的事。吉德林法则认为,能把难题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便已经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当然了这也和本
职工作相关,只不过手段非主流了些。本人在基层深耕多年,什么金牌个人总裁个人等也有所斩获,对基层管理组织建设也有很深刻的体会。所以这里再续一文,针对前面提到的十大问题初步提出个人看法。其实很多想法散见于我写的很多文章,这里只不过再总结梳理下,并不是为了应对上篇文章的狗尾续貂之作。也许写的不好,也就当是野人献曝了。
前文提到的十大问题有“厚重的部门墙、膏药式管控、不尊重员工、官僚主义、马屁文化、割裂的业务设计、集权的组织设计、挂在墙上的价值观、教条主义、阿Q精神”。这十个问题很多是企业表现出来的症状,症状后面可以根据相互关系和问题来源归类为几个主要根因,或者说这几个根因的解决就可以解决“十大”。这里初步归类为以下四个:“考核和核心价值观的平衡、员工和企业的共赢与发展、有效的监督和授权、短链条交付和权责统一”。
一:考核和核心价值观的平衡
前文提到严格考核导致大家过度关注局部利益,过度关注短期利益,带来了无比厚重的部门墙。但如果不考核则回带来更严重的问题,因为没有了驱动大家努力的动力。以前国有企业大锅饭一开始还能靠热情和理想撑段时间,后来就逐渐消失了激情和动力,也就逐渐破产和下岗了。改革开放前人民公社也是出工不出力,小岗农民冒死分田到户,从而给奄奄一息的中国带来最后一丝转机。国企的改制和分田到户带来的业绩快速成长就是考核带来的结果。考核让大家知道只要好好干,就会有好的报酬。
人民公社有缺点但也有优点,当年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和集体主义精神聚集起大量劳动力,建设很多水库和发电站。一旦分田到户大家觉得修水库等都是大家的事情,还是干好自己一亩三分地最重要,于是大量水利设施老化损毁。人民公社的伟大理想和集体主义精神就是核心价值观,光靠宏大的核心价值观解决不了吃饭问题,但没有核心价值观就解决不了更好地发展问题。
企业管理也是这样,考核和核心价值观都很重要,考核和核心价值观的平衡才能带来最大收益。考核是根本措施,是保证人人都努力奋斗的基础,但考核过严又容易压抑人的协作意识,导致人短视,成了部门墙的推动力。考核对组织的影响是个倒的抛物线,从无考核到有考核一开始是逐渐增加组织效能的,当超过最大值再增加考核力度,则会导致组织效能下降。
目前公司为了提升个人间协作,提倡员工为团队做贡献,不要过于拘泥于个人眼前利益,希望通过团队的指标考核来弱化个人的利益关注。个人认为,这种通过新指标来解决老指标问题是不太可能实现目标的。对于员工来说,组织之间带来的利益波动,传递到个人的影响上是十分轻微的,带来的收益也仅仅是可能性。员工不会为了组织的整体变好,获得自己的大点的可能性,而放弃聚焦自己业务所带来的更大的收益。
红军靠什么保持战斗力,靠什么保障管理,毛泽东认为,“应该靠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革命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就是组织的文化和核心价值观。部队通过文化和价值观带来战斗力,企业也一样。社会心理学家沙赫特通过实验也证明,对群体成员的思想教育和管理是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通过建立思想层面的东西,优化组织建设和宣传,来平衡和弥补考核机制,激发大家努力工作。
核心价值观的可视化和利益化是提升核心价值观效用的关键手段。毛泽东说为了***而奋斗的前面,其实还有一句打土豪分田地,于是大量的劳动人民就奋不顾身地去战斗了。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也要能在工作中体现,不仅要说清楚实践核心价值观可以有收益,更要通过实实在在的例子去驱动组织的不断实践,从而实现良性循环,避免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挂墙化。小结下就是说,适度弱化现有考核,弱化部门墙的推动力,包括对项目和流程节点的考核等,在此基础上建立高水平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要有利益和现实牵引,通过核心价值观解决考核弱化后的懈怠,同时激发起团队中个体的价值和团队融合;同时可以通过建设高质量的照镜子诊断文化,弥补考核弱化后的空缺,通过照镜子诊断,分解考核导致的唯上级力度,避免考核带来的额外伤害(详见下三)。
二:员工和企业的共赢与发展
以前国有企业追求终身制,只要进去了就捧上了铁饭碗,一辈子衣食无忧。现代企业已经基本不再有终身制了,企业随时可能垮台,员工也可能因为不胜任岗位而被劝退。所以员工就必须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时刻做好公司垮台和被开除的准备,要通过自己的成长在未来职场谋得生存之地。
所以从员工的角度来说,学习和发展是非常的重要,当员工在工作中无法提升自身技能时是很痛苦,那些整天被写胶片的兄弟们也是很愤懑的。李开复都说,当你哪一天发现自己没有学习的机会时,就可以从这家公司离职了。其实大家对学习的渴望也是对生存的渴望,我现在在码字梳理思路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薪水是现在的生存方式,学习和成长是未来的生存方式,人不可能只顾眼前过的舒服就忽视了未来的发展。
现代企业也会随着员工的成长而成长,员工就是企业最大的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先进了,产品自然也先进了。卡耐基都说过,即使他的钢铁厂全部被烧毁,只要员工在,钢铁公司就在。所以企业对员工的能力的关注也是一种投资行为,这种投资也是一种双赢的行为。员工的学习与发展可以体现在不同层面,并不总是花大钱去上课,脱产去培养,而是让员工能从职业中学习到知识,接触到以前未接触到的东西。
其实学习与发展也是高质量目标制定的过程,目标制定不可能只考虑你把这事做完了,组织如何如何,还要考虑员工把这事做完了,员工有什么收获,今年的目标完成了,对你的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什么帮助等。在制定目标的时候考虑清楚这一点,大家才能发自内心的努力把工作做好,才能交付出高质量的产品。只有双赢的活动才能激发所有参与者的激情和努力。我们现在则更多地考虑了组织利益,而忽略了员工利益,最后导致了双输。
另外人都是有惰性的,光把个人成长写在PBC里未必能让员工有效的学习,在员工工作压力适度情况下,通过组织的适当关注或者说把员工的成长也纳进考核或关注目标,也会取得一定成果,不能老说学习与发展完全是个人行为,其实很多业界大公司都会周期性晾晒员工的成长和进步的。
小结下就是说,员工对自身成长十分关注,企业要通过员工成长实现自我成长。员工的成长不仅要靠培训,也要能在实际工作中有所收获,这就需要通过目标制定等管理动作,把员工的短期成长和长期发展纳入进来,给予员工施展才华和抱负的舞台,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双赢,才能真正激发起最广泛的生产力。
三:有效的监督和授权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可见照镜子是十分重要的。西方政府为了保持政府的进步和健康设置了三权分立,同时通过媒体的第三只眼实现细致的监督。报纸上也说,中国政府为了提高对县级政府的监督,建立省级例行巡视制度。巡视制度建立后,组织情况明显好转。县级政府就好比我们企业的基层作战组织。
我们现在也有干部的弹劾和党委的三权分立,但这个力度明显太弱了,在干部任命等的一些大颗粒上有点微弱效果,但在业务和组织上关注太少,很多组织关键特征和健康度长期无人关注。主管只需要让一个上级满意即可,这种只靠上级一人评价的方式也容易滋生官僚主义和马屁文化,因为缺乏有效的其他评价渠道。为了老婆孩子热炕头,难免不去卖命地昧着良心厚着脸皮讨好领导。中兴通过的独立组织综合评估对主管直接末尾淘汰,爱立信通过第三方上百个问题的审视,针对性地发现组织问题。
所以为了实现组织的高效运营,一个恰当力度的、能照出组织问题的镜子十分必要,镜子可能不需要关注的多么细腻,比如是不是开太多会了,是不是没关注TR点了,而是要关注一线利润结果或二线组织结果。一线利润结果就是你的赢利等指标,为了降低过程风险,适当再管理下二线组织指标,如员工的感知、组织效能,组织氛围等,我们现在虽然有Q12(20),但还是显得大颗粒度了。对一线和二线关注后,则可以释放大量三线的细节监控,最大可能让员工都工作在主价值流而不是辅助上,避免让大家觉得到处都是不干活的人,而且三线细节也确实无法监控到位。
一线二线运营的关注可以是长期的,如政府的纪检委。也可以是例行的,如目前政府通过对县级单位派巡视机构发现问题,巡视机构每次约见两三百干部,驻扎一两个月,通过这种深入的挖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然了,这个组织的建立和规则设计十分重要,要最大可能避免带来新的累赘和功能失效。组织的精细化设计往往是事情成败的关键要素,这个度十分难以把握。
镜子除了照出问题,还可以打通上下的信息通道,让基层信息能有效传递上去,实现管理的可视化,避免官僚主义和马屁文化,提高决策输入质量和决策水平。我们现在只对上级一个人负责,很容易导致上下信息失真,导致动脉硬化,血流不场,影响了氧气传递,降低了免疫力,时间久了必然晕厥过去。通过组织的镜子通道,拉通上下信息流,让基层组织更聚焦在实际业务上。用句领导的话来说,建立镜子通道不仅仅是为了监管,也是为了威慑,威慑基层去努力思考如何提升组织效能,而不是仅仅去提升指标服务上级。
设置类似镜子的同时更要给与一线充分的权利,我们现在之所以出现膏药式管控体系就是因为我们关注了不该关注的,忽视了该关注的。一些过程数据其他人是很难准确把握的,也很容易被欺骗,与其在那设置各种复杂的组织和条件去约数作假,还不如适度放弃措施指
标,而去关注业务结果和组织结果,通过对结果的关注,驱动大家去思考经营业务,我们现在关注的太细了,就是蒋介石的作战方式,直接指挥到班排长,把中间一系列层次的大脑的积极性都忽略了,导致内部僵化保守,死水一片。
驱动业务部门主动思考的同时,还要提供能力支持,比如研究业界的情况,分析组织实际成熟度,把这些研究清楚总结出共性方案,放在货架供大家去选用,改变以前的强迫喂食为现在的让他们主动来抢食的情况,这样即能避免一刀切的机械化,也能提供出业界先进的理念和方法。
小结下就是说,要学习友商通过其他手段强化现有的监督制度,这样即可以驱动基层和行管持续优化,主动优化,避免组织的累赘化;也可以分解部分考核压力,降低官僚主义和马屁文化;同时还可以通过监督实现上下信息的充分流通,提升组织的自我免疫能力。
四:短链条交付和权责统一
我们现在采用中央集权的组织形态,很容易带来体系间的杯葛和低效。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这里定义一个衡量组织或项目的沟通通道的长短的特征量:约束圈或约束度,即如果项目里的某员工不执行任务,项目经理(PM)能通过有效渠道,约束管理到该员工的通道长短(该理论我曾提取为一篇共性文章,被人力资源管理等杂志录用,后主动放弃)。约束圈大小是执行力的表现,是影响项目成功和风险的关键要素。
关于约束圈的大小可以根据组织形态计算,PM直接管辖,则可以定义为1,因为PM可以通过考评权利直接要求A员工做事。如果不是直接管辖,PM为了让A不得不配合工作,需要先找上级PO,PO再找上级大部长,就是说一直找到能约束A员工的上级为止,然后大部长再找小部长,小部长再找PM,PM再找A员工,这里的约束圈就是5,跨体系一般就是10以上了。如果一个组织的平均约束圈太大,可能就有很大风险了,因为推动和沟通肯定是高成本的了。
业界一般通过权利的明确定位和预算投资等,能做到主约束圈为1,总约束圈在5以下,我们一般都是5~10,所以我们的资源调动难度很大,也更容易成长出推动能力强,强势的领导和项目经理。主要就是因为我们的组织无法支撑起合理的运做方法,只能靠个人力量去推动。而且这种运做模式也导致了我们会议和协调特别多,因为虽然理论上对方有这个职责,但约束路径太长,靠组织规章推动不了,只好找些人开会写材料决策了,我们很多会议都是这么产生的。
我们还有个问题就是体系内的权利分离导致的扯皮。PDT负责业务线的产品经营,PDU负责职能线的产品开发。PDU产品质量的好坏一般是直接由上级开发部负责的,PDT不直接承担责任。所以PDT一般是不会去考虑PDU是不是人力不足,是不是技术准备度不够的。虽然产品开发出质量问题,也会间接影响产品经营,但这种影响不是直接的,所以影响的力度会小很多,关心自然也会少很多。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冲动,当PDT不直接对最终质量负责时,提的需求越多,自然可能的利益越多。而且他们也没有长期经营产品部的冲动,也不会去真正关心产品部的长期发展,不会关心员工的成长和压力。而当PDT自己去平衡需求和人力矛盾时,他知道平衡好冲突才是利益最大化,自然有了筛选需求关系产品部的冲动了。所以首先要责任和权利直接聚焦在一个实体组织上,就是说让实体组织自己去平衡风险和收益,自己去平衡质量和进度,周边组织至多提供方法和监督。PDT经理就好比厂长,PDU部长就相当于车间主任,承担了发展工厂重任的厂长,自然需要去权衡如何保证最少的需求获得最大的收益。但我们现在是集团公司的越级管理,降低了厂长的感觉,自然容易出问题了。
现在业务部门和产品部门的割裂,与产品部门和业务部门权力失衡也有关系,产品部是为业务部而存在的,但因为历史原因和组织惯性,产品部门服务业务的意识还不够强,什么责任都想自己承担,强化了开发部门的权力,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权责不对等。因为传统的考核制度和利益格局还是以前的职能部门模式,项目运做下缺乏有效的新的利益分配规则,自然不容易过度到项目化契约化运做了,体现出来的现象就是大家都在抢权,缺乏一个权责统一的体系,这也直接导致了需要协调的地方多,需要升级的地方多。
小结下就是说,要解决执行力低和沟通复杂扯皮的问题,句需要解决沟通路径长和权利责任割裂问题。一是通过考评或组织设计强化完整团队,降低沟通约束度大小,从而降低体系间、业务和开发间的的路径阻力,提高执行力,这里组织设计就是事业部制。二是明确责任权利统一,按交付过程明确中间环节,避免整条线上互相抢权或互相掣肘,提高效率和服务意识。企业大了,组织和制度设计很重要,复杂也很敏感,这东西牵涉到人和业务双重关
系,稍有不慎,就带来巨大负面影响。我这里也仅仅是自不量力地抛块砖头,给大家笑话下,笑了后也顺便讨论下。
我是很反感一些主管的论调,只要是出了问题,不是制度不好,都是别人能力不行。我认为如果制定的规则大规模执行不好,不是执行人的问题,恰恰是制度设计人的问题。制度设计者脱离实际,随便找几个人沟通下就当作全体,胡乱制定规则导致执行人难以执行。有人说制定政策的组织应该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时间去一线体会,三分之一时间去总结提炼,三分之一时间去宣讲。我们现在能做到这三个三分之一么?
另外建议大家有时间多写写文章,尤其是长点的文章,文章比胶片连续性更好,能把逻辑和思路理的很清楚,而且能把本来不清楚的在写和改中理清楚。“十大”写出后很多同事一看就知道是我写的,可能本人的文风太明显了,相信这次又会得罪很多人。因为怕得罪人或者为了讨好人而丧失原则,从来就不是我的风格。“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话我不敢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俗话还是可以安慰下自己的。当然了,如果能借助非常规手段能推销自己的想法和影响力,真正做点贡献就更善莫大焉了。
第五篇:十大故事
和芝韵培训部
2011-4-13 和芝韵温补养生十大故事
1、水杯的故事
假如把我们的人体比作一个水杯,杯子里的水比作我们人体的阳气,杯子里的茶叶比作人体的垃圾。杯子里的水满的时候,代表我们的气血充足。大家看我手中的杯子,这个杯子里只有8分满的水,这就代表人体是处于一种亚健康状况,身体的阳气不足。那要想让这个杯子里的水变满,又清澈,有两种方式:第一种,直接把里面的茶叶掏出来,把茶叶掏出来的同时我们会发现水位也降低了。这种方法就是我们平常在美容院里用的泻法,泻法在祛除体内寒湿的同时也会耗人体的气血,这就是平时我们在美容院里做完刮痧、拔罐等泻法后人会虚弱的原因。第二种方法就是直接往里面加水,虽然杯子里仍有垃圾,但水位在不断的增加,此时对于人体来说这种方法叫补法。虽然体内暂时还会有垃圾,但气血充足了,人变得更有精神了。这就是补法跟泻法的区别。
大家再看我手中的杯子,如果此时的茶水只有半杯,你加一滴水进去能不能看到水位的增加?显然是不能的。如果我持续不断的,或者一次性加50毫升的水进去,你就能明显看到这个杯子的水变满了。这就说明了:当人体的气血能量亏损越严重,在做艾灸时的量也要随之而增多,才能出现想要的效果。否则顾客会觉得不痛不痒没有感觉。
第三,大家看看我手中杯子里茶叶是不是有的浮在上面,有的沉在底下。浮在上面的代表是你身体里表层的邪气,沉在底下的是身体里深层的邪气。当我们不断往杯子里加水的时候,里面的茶叶会不会不断的被冲出来?当然会。先冲出来的是我们上面的茶叶,当不断往里灌水的时候,底层的茶叶也会不断的被冲出来,你说当不断的往里灌水时,茶叶被冲出来是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当然是正常的,这也就是我们在做完艾灸后对于身体里有邪气的人会出现好转反应的道理一样都属于正常的现象。如果你的邪气藏得越浅、越少出来的就越快,反应越少;如果藏得深、多出来的就慢,时间就会比较长。好转反应出现的时间和程度是根据每个人体质的不同和邪气深浅不同而反应的。
这个水杯的故事说明了三个问题:
1、补法与泻法的区别。
2、每个人的气血能量不同,所需要的艾灸量也不一样。
3、好转反应会根据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而出现不一样的症状。2、100—0的故事(健康与生病)
这个故事讲的是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也讲阳气决定了人体的健康程度。100代表非常健康的人,也代表刚出生的孩子。80分代表阳气不足了,此时你的身体也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了。如果此时你还不去及时补充阳气,阳气就会继续消耗,当你的阳气消耗到60分的时候,此时你就会发现你总是感觉不舒服,到医院去检查也检查不出问题。如果你的阳气只有59分的时候,此时你就发现你生病了,此时到医院去各项指标都超标了。如果你的阳气消耗到只有30分的时候,此时的你就需要上医院住院了。如果你身体的阳气继续消耗下去,到了10分,此时生命已经到了危机时刻,就要住进CCU、ICU重症病房了。在这个阶段阳气无法回复,继续消耗,阳气变成0 的时候,这就是你的人生尽头。
所以说阳气决定了人的生死,阳气的多少决定人体的健康程度。
3、钱的故事(阳气就是钱)
阳气就像是我们每天要用的人民币,阳气足也就代表一个公司里面的资金雄厚。公司里每个月都要给员工发工资,如果每个月能如期的发工资,而且工资发得多,大家都会很开心,而且会干活很卖力;如果老板给你发的钱少了,你就会不开心,此时你干活就会没劲,如果下个月再给你少发点钱,估计你就会直接罢工。你每天给自己的五脏六腑发足“工资”了吗?如果今天你给你的胃少发点“钱”,你的胃就帮你消化8分的食物,那有2分食物就会变成你身体的垃圾;如果明天你再给你的胃少发“工资”,它又偷懒,只帮你消化6分食物,又有4份垃圾堆在你体内了。而你身体的垃圾又不能及时排出去。在身体内堆多堆久了就会发臭、发胖、交通堵塞…..出现了这么多问题而你总是视而不见(就像很多人已经有很多亚健康问题了,确不去管它的道理一样),久而久之,身体的五脏六腑就开始罢工,此时就会出现腹胀、消化不良、肥胖等一系列问题,此时你再去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花加倍的钱了。钱如果少了,和芝韵培训部
2011-4-13 很多东西买不了,阳气如果少了就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如果钱没有了就什么也做不成,而阳气没有了生命也就不存在了,所以阳气的充足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
4、豆浆机的故事(气血)
我们如果想喝豆浆,首先要有好的豆子和水,还要有一台豆浆机以及稳定的电压,具备这些条件才能喝到一杯好豆浆。如果豆子差点,但豆浆机和电压是稳定的,出来的豆浆依然不错,豆渣是最少的。这就是我们的爷爷奶奶辈们虽然他们那个年代没有什么美味的食品吃,可身体依然健康的原因。今天很多人是豆浆机不大好,或者电压总是不稳(情绪很难稳定,容易发脾气或抑郁)。试想:豆浆机坏了或是电压不稳定,加进去的豆子越多是不是豆浆机坏得越快?榨出来的豆渣比豆浆多?如果把我们每天吃进去的食品比喻为豆子和水,豆浆机比喻为人体的五脏六腑,电压比喻为人体的气,那豆浆就是人体需要的气血,豆渣就是人体的垃圾。如果人体的脏腑功能不好、气不够,吃进去的食物越多越补(补品都较难消化),产生的豆渣就会越多,身体要把这些垃圾排出去,就会增加气血的消耗,所以到了那个时候就不是“补气血”,而是“耗气血”了。所以在食补之前一定要先修理好身体的这部“豆浆机”哦!
5、木耳的故事(湿性体质就等于肿瘤体质)
我们把一块木头放到一个阴暗潮湿的地方,过了不久之后会发现木头会长出木耳,我们可能会去把木耳摘了,摘了不久它又会长出新的木耳,如果我们不想这个木头再长木耳,可以把木头拿到阳光底下去暴晒,木头就不会再长木耳了,甚至长出来的木耳会因此而被晒干、萎缩、脱落。潮湿的环境就相当于人体的湿性体质,湿性体质就等于肿瘤体质,木耳的形成过程就是人体肿瘤或癌症形成的过程,木耳长了可以随时摘掉,但人体长了肿瘤,就不可以随便把它切掉,即使在无奈的情况下摘了,但它还是容易长出新的肿瘤,这就是一旦发生癌症的人容易复发及转移的原因。木头可以拿到太阳底下晒,我们的器官可以拿到太阳底下暴晒吗?当然不可以此时就需要用到中医的温热疗法来解决人体湿的问题,而艾灸疗法是最好的温热疗法,可以帮我们把湿气排掉,可以改变我们的湿性体质,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
6、水果蓝的故事(子宫癌的发展过程,及湿气对人体的危害)
湿气是往下的,就像水是往下流的道理一样。当人体湿气很重的时候湿气也同样会往下流,流就会流到我们的骨盆。我们的骨盆就像一个水果篮刚好把这些水给兜住了,而我们的“水果篮”里有什么东西呢?一个梨两个苹果。梨就是我们的子宫,苹果就是我们的卵巢。试想下,我们把这一个梨两个苹果泡在水里一天,能不能吃?勉强还可以。如果您有事出差了,放在水里泡了7天,请问7天后这个水果还能吃吗?肯定没人敢吃了,此时你会发现:水果变质了,一碰就烂了,水变浑浊了,出现一些难闻的味道了。对于人体来说,如果我们身体内湿气很重,到了这个腹部,就会出现白带变浑浊了,下身有异味了,稍微一劳累症状就加重了等等妇科问题。如果到了这个阶段您仍然不理会它,任这个水果篮继续放下去,一个月,两个月,你会发现水已经不再清,有些粘稠了,对于人体来说你的整个盆腔开始发生炎症了,你的盆腔炎就形成了,此时要去改变这个局面就很难了。所以盆腔炎是个妇科难题。如果到了这个阶段你仍然能熬就熬,这个水果篮的水果就会完全烂掉,水已经不再是水,而变成了淤泥,甚至干泥巴,此时就是人体内囊肿,癌症真正形成的时候了。
所以说湿性体质等于肿瘤体质。及时祛除身体的寒湿气就能预防癌症的产生。
癌症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常年累月的结果。当身体出现寒湿重的症状时就要及时祛除,否则癌症长成再解决就迟了。
而在纵多中医疗法中,艾灸疗法是最好的温热疗法,能彻底的帮助体内寒湿的排出,达到预防各种疾病包括癌症的功效。
7、下雨天的故事(湿症的表现)
想象一下下雨天你被雨淋湿的了,湿嗒嗒的衣服穿在身上有什么感觉?首先会觉得很冷,当人体有湿气时也会表现出怕冷,手脚冰冷等症状。湿衣服穿在身上感觉非常沉重、黏糊糊的,如果人体有湿和芝韵培训部
2011-4-13 气会觉得身体很沉重,没精神,容易困。爱走路,逛街,经常觉得两腿发沉,胀。只要能坐的绝不愿站着,能躺的不愿坐着。经常是做到哪手都是撑着头的。身上总是感觉不够清爽,特别是下半身总感觉粘乎乎的不舒服。湿衣服穿在身上还会有什么感觉呢?水是往下流的,湿气流到了头部会头重头胀;流到脸部会脸肿眼肿,流到舌头会舌胎厚有齿印,甚至流口水,流到了背上会感觉肩、背很沉很重很紧,甚至长湿疹,流到脾胃大便会不成形、拉稀、便秘;流到了子宫,白带会增多,有异味,月经推迟,有血块,甚至下不来,时间长了甚至会导致肿瘤的产生;流到了脚上脚会肿胀、长水泡、香港脚等。
衣服湿了,我们一定会脱下来洗好后,先拧干,再拿到太阳底下晒。拧干衣服就像在美容院里做刮痧、拔罐是没办法完全把“水”拧干的,晒的动作就是相当于对身体使用温热疗法。而艾灸疗法就是最好的温热疗法,是祛湿最好的中医物理疗法。
8、下雪天的故事(寒气在身体的表现)
下雪了,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冷。对于寒性体质的人来说,第一个感觉就是怕冷,手脚冰冷。雪天 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对于人体来说,就会有面色苍白的症状;如果雪一旦染上脏东西,看起来就会脏兮兮的,对于人体来说,就会显得面色晦暗。如果雪下得很厚,公路会被堵了,对于人体来说“寒则凝”,血液循环就不是很顺畅甚至发生堵塞的现象,不通则痛,就会造成各种痛症,如堵在头部就会头痛,堵在肩部就会肩部僵硬、肩颈痛,堵在背部就背痛,堵在腰部就腰酸腰痛,堵在肚子,就肚子痛,月经下不来等等。在寒冷的季节万物都凋落,种子种下去就容易被冻死,对于人体来说,就容易发生不孕不育症。
冬天很冷,我们一定会想各种方法来御寒,如多穿衣服、开暖气、烤火、晒太阳等温热疗法。要祛除人体的寒气也要使用温热疗法。艾灸疗法是最好的温热疗法,能帮助我们彻底的祛湿散寒,让身体达到温暖健康的状态。
9、公路的故事(养经络)
城市的交通枢纽是马路,如果有一天出现了交通意外,交通肯定会堵塞,这个时候如果警察来了,处理后可能会恢复通车,但如果这个马路出现了坑坑洼洼,警察有办法处理吗?没有,只有养路工人才能把路维修好、养好,我们的公路既要通也要养,和芝韵温补养生艾灸仪,既是马路的警察,也是养路的工人。
10、艾灸的起源
艾灸不是某个人发明的,而是被发现的。
火,是人类最原始的一种自然资源,早在18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学会用它来吓退猛兽、烘烤食物和取暖,那时候的古人,既没有医,也没有药,可是一定会有病痛。在一次使用火的过程中,原来身体疼痛的部位不小心被火烫到了,可过后不久,疼痛也就因此缓解了。一次两次三次,古人的大脑里就会条件反射,火能产生热,热能缓解疼痛,当人们点了火把,有意识的熏烤疼痛部位的时候,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用来治疗和缓解疼痛的方法——灸发就正式诞生了!这一发现对人类历史进程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