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我国体育新闻报道的现状

时间:2019-05-15 06:50: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当前我国体育新闻报道的现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当前我国体育新闻报道的现状》。

第一篇:浅析当前我国体育新闻报道的现状

浅析当前我国体育新闻报道的现状

绪论

自1992年我国新闻界实现第三次跨越式发展以来,国内新闻媒体数量如雨后春笋般的速度迅速增加。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关注也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竞技体育、学校体育还是社会体育迎来了飞速发展的历史契机。体育新闻已经成为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内容,体育新闻报道在传播体育信息、展现体育文化魅力、塑造体育精神以及提升人们文明素质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功效。观看体育新闻成为中老百姓生活节奏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体育新闻工作从属于新闻事业、又与体育事业密切联系,以至于体育新闻被各大媒介作为重要的新闻品种置于媒体的重要版面和时段。

根据上述,在经济高速发展和新媒体主导的社会,体育新闻报道在不同的媒介之中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由于受媒介市场竞争、记着自身素质以及人文精神的缺失以及泛商业化和经济效益的驱使,记者在报道体育新闻时过分追求关注度,以及个人利益的重合。加上体育新闻从业者自身专业素质和专业精神的欠缺,导致我国当前体育新闻报道在多个方面出现了背离体育本质的现象。本文就我国当前体育新闻的发展概况、当前体育新闻报道的主要形式、当前体育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主要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展开分析论述。

一、体育新闻报道的概况

(一)体育新闻含义

体育新闻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即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包含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在我国最早出版的体育新闻学专著《体育新闻学ABC》中,马信德援引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一书中对于“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定义,认为“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体育新闻同样是先有体育实践,然后才有体育新闻。”①由此可见其对于体育新闻的定义是以陆定一的新闻定义为框架,将体育新闻定义为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体育事实的报道。

体育新闻报道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体育新闻记者与编辑将与体育运动相关的最小和最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受众这一新闻实践活动,即传播人类体育运动、健身活动及其相关的一些信息,张扬人类向自身的极限挑战、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追求自身的至善至美的一种人文精神。内容包括各项体育竞技活动,如奥运会、世锦赛等,还包括对体育新闻人物的报道。从广义上说,则涵盖更多的与体育相关的内容,如体育运动的有关政策、法规以及体育产业、体育教育等。

体育新闻是新闻传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时事、经济等新闻报道平行,同时也是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也随之蒸蒸日上,体育新闻逐渐成为各大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的重点,并且拥有广大的受众群体。

(二)体育新闻报道特征

体育新闻报道在表现各个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承担传播职责、实现宣传功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体育新闻报道卓著的影响力,促进了国人对于竞技体育事业的关注,也促进了国人对于群众体育的热衷。

相对于其它新闻报道,体育新闻报道有其鲜明的独特性,体育新闻的独特性是在对体育运动进行报道中逐渐形成并显现出来。其特性主要包括:以竞技运动报道为主、休闲娱乐性、国际性、情感性。人们关心关心体育新闻、观看体育新闻,正是其鲜明特征的具体体现。任何具有个性的事物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是最具活力与生命力的,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独树一帜。体育新闻要在市场竞争中保持在受众心中的良好形象,就必须了解受众心理对体育新闻不断变化的需求,从受众的心理出发结合体育新闻最鲜明的个性特征。使记者在报道上投受众所好,做好文章、做活文章,体育新闻必然真正成为受众持久关注的热点,使体育 ①马信德,《体育新闻学ABC》,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7月版。新闻服务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休闲娱乐,推动体育事业,新闻事业更好、更快的朝前发展。

1.以竞技运动报道为主

纵览当今体育新闻报道的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新闻传媒,无不专注于竞技体育报道为主体。正如两位美国著名体育新闻记者在他们所著的《体育新闻报道》中所说“赛事报道并不是体育新闻报道的唯一内容,但它却一直是大部分体育版的基础”①。竞技体育作为体育运动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受众对其充满了无限的关注度与好奇心,随之提升竞技体育信息报道的需求。体育新闻媒介在报道竞技体育时有着丰富的新闻源,以此,都竞相把竞技体育报道作为立足于受众的利器。比如,像《足球》《体坛周报》等,现有的市场化体育报纸已将报道的重心转向竞技体育的赛场。

我国体育新闻研究者在《羊城晚报与纽约时报体育报道的比较研究》中也指出“《足球》《体坛周报》在其体育报道中均以竞技体育方面的信息传播为主,特别是对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的报道占相当比例。竞技运动成为两报报道的重点。报纸媒介为满足越来越多的民众对竞技体育信息的阅读热情,把竞技体育的报道作为自己办报的重点之一”②。

2.体育新闻的娱乐休闲性

体育运动通过体育新闻报道将它的娱乐性展现出来,即体育新闻报道的娱乐休闲型是体育娱乐性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体育人文社会学者曾在对体育史的研究中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体育从产生之时就不是以一种孤立的状态存在社会之中,它与社会其他各种活动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人们的生活意识中显现出来的是与休闲娱乐活动之间的联系。恩格斯曾对原始公社时期北美印地安易洛魁人这样描述:闲暇中“胞族间互相球戏,每—胞族选出自己的优秀球员,其余的人按本胞族旁立观看,并以本胞族球员的获胜打赌。”(《马恩选集》第四卷)这说明了远在原始社会末期,专门的球类游戏和竞赛就以休闲娱乐的形式存在。

体育新闻是以报道体育活动为主体,传播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体育新闻的娱乐特征自然而然在它的报道内容之中体现。同 ① [美]布鲁斯·加里森著,郝勤等译,《体育新闻报道》,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版。②谭康,《羊城晚报与纽约时报的比较研究》,《西南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时体育新闻还通过媒介手段(如电视的特技、报纸的各种新闻体裁),向人们生动地传递体育竞赛现场、竞赛结果和体育竞赛进行中发生的各种趣事等等。进一步满足了人们对体育活动休闲娱乐的需求。

随着体育竞技的范围不断扩大,体育新闻报道的受众群体也日渐增长,然而受众对体育新闻的求知欲已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赛事结果,还期望了解到更多比赛台前幕后各种各样的新闻,比如运动员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变化,瞬息万变的赛场形势,以及专业记者客观、全面的技战术分析,希望从中获得更多的事实和见解,得到更多的娱乐享受。体育新闻媒体在立足受众的基础上逐渐在体育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改变报道的方式和手段,如:体育杂文、随笔、散文等,它们风格独特、笔法灵活、语调轻快,使体育新闻报道在呈现给受众时具有更强的欣赏性、娱乐性、消遣性。因此体育新闻越来越受到受众的青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休闲娱乐内容。

3.体育新闻的国际性

在政治、经济、文化日趋融入全球化的今天,体育竞技也不例外,日渐风靡全世界。每年的国际性竞技比赛在世界各地几乎从未间断,更有“每天都有一项国际性运动竞赛举行”的说法。伴随着国际性运动竞赛,各个项目、各个地区的国际性运动竞赛组织也孕育而生,同时它也促进了体育运动在全球的普及。此外,对参与比赛的团队突破了相同背景相同种族的禁锢,最近几十年,各国竞技俱乐部纷纷引进高水平外援来增加比赛观赏性。享誉世界的顶级足球俱乐部尤为明显,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招募运动员,他们不代表自己的国家而自主选择参与国际运动竞赛的现象,更丰富了体育运动全球化的内容。

体育新闻与体育之间互动共生的各种因素提醒我们要正确认识体育新闻的特征。竞技运动本身的跨文化性造就了体育新闻的国际性。体育新闻主要是以报道竞技体育运动为主,而竞技运动本身就具有浓厚的跨文化性。如每4年举办1次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及国际单项协会和世界性单项协会,还有洲际协会、洲际运动会和各种类型的运动会,它们以统一的比赛规程、裁判法规来对竞技运动进行判断和评定,这在其他国际组织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这种比赛跨越了文化,突破了语言、民族、地域、宗教等等因素的障碍,成为“一句话都不用说”的,人与人之间最好、最有效的相互沟通方式。体育新闻的传播对象主要是体育运动,体育新闻记者活跃在这些国际赛事之间,采集的体育新闻信息在世界各地区之间进行传播。同时,新闻的广泛传播性和体育的全球化决定了体育新闻具有强烈的国际性。体育新闻报道就是对这些全球性的身体符号、全球性的运动情景、全球性的竞赛过程的展现。由此,体育新闻的国际性也孕育而生。

4.体育新闻的情感性

体育新闻是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以人为核心的新闻报道,既然是以人为核心的报道,就应该充分地展现对人的情感的尊重、对新闻背后人的内心世界的揭示。体育新闻对运动竞赛的消息报道仅仅是很少的一方面,而更多报道的是那些真挚感人的与体育赛事、体育人物密切相关的故事。如果在体育新闻报道中“见物不见人”、“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性”,从传播方式和态度来说,是有悖于“以人为本”的大众媒介追求。这种“以人为本”的媒介追求,充分体现了体育新闻的情感性。

心理学中对情感的体验分类,分为高强度情感体验和次强高度情感体验。而作为体育竞赛,它是直接追求胜负、公开挑战极限、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即使知晓结果的运动形式,使人们在体育运动中可以强烈地体验到胜利后的狂喜与失败后的悲伤,战胜自我的自豪和意志软弱的羞愧。因此,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种高情感体验的运动形式。体育新闻正是对这种高情感体验的运动活动进行报道,自然而然也就充满着高情感的色彩,尤其是在受众带着明显的地域性、倾向性观看体育新闻报道的时候,随着比赛的进行,受众喜、怒、哀、乐的体验就更加鲜明和强烈。

随着近些年来媒介趋势的大众化发展,体育新闻对运动竞赛消息的报道比重越来越小,媒介报道的选择更加倾向于赛场背后不为人所知的那些平凡瞬间。以及,赛场明星的成长经历和感人至深的故事。媒介通过报道这些带有情感性的体育新闻,才能引起受众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激励。

(三)当前体育新闻的发展趋势

1.体育新闻传播媒介将趋于融合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网络传播、电视直播、报刊杂志的内容在网 络上传播变得更加的普及,使得体育新闻传播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性的内容。同时,国家大力建设的“三网合一”项目工程,将广播传输中的“点”对“面”、通信传输中的“点”对“点”、计算机中的存储加以整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更好地传播信息为社会大众服务。国家的“三网合一”工程,更加方便人们通过手机、电视、网络获取最新、最快的体育新闻动态。三网融合同时也促进了三媒合一,能够将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融书籍阅读、视频欣赏和网络浏览为一体,使三种不同媒介在功能上进行汇聚与互动补充,产生一种全新的媒介形式,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带给受众提供了视觉、听觉等多维体验。当代体育新闻发展的媒介融合趋势已十分明显,媒介不仅从技术上逐步推进融合,而且受众需求也加快推进了这种发展趋势。

2.体育新闻传播更加以受众为中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使其也汇入到体育新闻业的“肌体”之中,各大新闻媒体在继续发挥自己的“喉舌”作用之外,也开始利用自身优势在市场之中整合,挖掘潜力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在市场竞争之中更加重视自己的“新闻产品”被读者或观众认可和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传统的体育新闻注重政治宣传、思想教育,内容选择较少考虑受众的需求。在新媒体,新传播理念影响下,体育新闻传播的发展逐渐转向以“受众为中心”,更加关注受众的观点、意见和需求,以满足广大受众的不同需求为主要目的和任务。这样,一个新的传收平台正在形成。

体育新闻传播将实现以满足大众需要为目的的重大转变,体育新闻传媒将进入竞合时代,以一种“三赢”的方式来进行某种合作,竞争双方都着眼于为受众服务。以受众为中心、关注受众的需求是多种媒介的同意声音,由于有了为社会大众服务这个共同的目标,媒介融合也就成为自然而然了。以受众为中心,将体育新闻传播更多的采用休闲、娱乐、互动的形式,并以服务的理念通过多方面的合作努力让受众获取体育新闻信息变得更加便捷,满足受众随时随地了解体育新闻的需要。

二、当前我国体育新闻报道的主要形式

(一)报纸体育新闻报道

体育报纸是为了满足广大体育爱好者的需求,刊载体育赛事新闻和体育时事评论为主的一类专业报纸,一般以日刊或周刊的形式公开发行。① 20世纪80年代,体育报纸不断发展壮大,为宣传我国体育政策、传播体育信息、丰富人民的娱乐生活、提高人民体质作出了巨大贡献,已经成为大众不可缺少的传播工具。

受到体育新闻传播异军突起,国内体育专业性报刊数量激增,成为体育新闻报道中的主力。其中著名的报刊如:广州《足球》、天津《球迷报》等,全国各省市的综合性报纸不仅大都有体育版或专栏,而且体育新闻报道走在新闻改革的前头,不断改进内容,提高宣传质量,日益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进入20世纪90年代,体育传播事业不断壮大,体育报刊遍地开花。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0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除香港、澳门特区和台湾外)的近40家报纸开辟了体育专栏或副刊;全国体育专业性报纸或专项性报纸已有近80种。处在媒介不断发展的今天,报纸传播媒介依然欣欣向荣,体育报刊新闻媒介依然在市场上占据着一席之地。

(二)电视体育新闻报道

电视体育新闻是用现代电子通讯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发生与体育活动与现象的报道。同时包括以报道消息类新闻为主的体育新闻栏目、体育赛事直播、体育专题报道以及与体育相关的其他娱乐节目。电视体育新闻节目主要以当日国际和国内的重大体育资讯为主,涵盖体育赛事、运动员及其他相关内容。它与电视体育专题、体育现场直播共同构成了电视体育节目的主要内容,它是体育观众几乎每天必看的固定节目,也是每一家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频道和体育频道必不可少的节目形式。

① 王宏江,《我国体育报纸的现状与发展前景研究》,成都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2001年。当代中国电视体育新闻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渐进性,它的发展把握了中国体育改革和中国媒体发展的双重机遇。1978年之前的中国电视发展总体上比较缓慢,主要为政治和宣传服务,为国际交流服务,从理论到实践,尚未意识到满足受众需要。1978-1984年是电视体育新闻发展的第一阶段。1985-1994年是电视体育新闻发展的第二阶段。1995年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成立,是当代中国电视体育新闻发展第三阶段的一个开端。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中国电视50年积累力量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新闻改革30年取得成果的全面呈现,更是中国电视体育新闻快速发展的卓越表现。

“体育对于每一家媒体来说毫无争议地是最有利可图的领域”①,当前,中国电视体育新闻展现的新态势,既有外在的需求,又有从业者本身的努力,还有电视技术本身的发展。

(三)网络体育新闻报道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媒体和网络媒体新闻勃然兴起,媒体间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进入21世纪以后,网络媒体逐渐走向成熟,并成为众多媒体形式中不可或缺的一员。网络体育新闻作为网络媒体新闻的一员,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网络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甚至有超过报刊、广播和电视的趋势,成为人们获取体育新闻的重要来源之一。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网络体育新闻报道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关注,后奥运时代人们期盼着网络体育新闻报道更加完善和完美,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快、更丰富、更具有现场感的体育新闻。

在传媒业市场化的浪潮推动下,新闻媒体已经越来越注重其内容对受众的吸引力。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使得网络体育新闻版块成为一个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也因此成为新闻媒体之间进行竞争的一个重要的阵地。网络的普及,更是加剧了这种竞争,网络本身就注重娱乐休闲功能,体育新闻对于网络新闻媒体无疑是重中之中。各大网络新闻媒体都下大力气开展网络体育新闻报道,从而实现了我国网络体育 ①钟大年,《凤凰考》,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版,第264页。新闻的快速发展。通过多年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体育新闻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我国网络体育新闻发展已形成了一定规模。

三、当前我国体育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中国体育事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转变为产业化发展的趋势时,体育新闻也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迎来了跳跃式的发展。所有的都市报、晚报、互联网的新闻竞赛中,体育新闻都成为各方赢得市场的重要法宝。在从业人员数量上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体育记者(包括兼职的)人数不到500人,而到1997年4月中国体育记者协会召开全国理事代表会议时,全国专职体育记着、编辑超过3000人,经过十多年的孕育,特别是在我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体育新闻的从业人员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

日趋激烈的媒介竞争,使各媒体对体育新闻报道各自祭出绝招吸引受众,占领市场,整体上来说,体育新闻的报道模式呈现出商业化、娱乐化、竞技化的倾向,相对传统的体育新闻更能招来受众的注意力,由此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受到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泛商业化和经济效益的驱使,体育新闻媒介开始过分追求“眼球经济”和市场效益,加上体育新闻从业者自身专业素质和专业精神的欠缺,使得我国媒体在报道体育新闻时存在不少偏差。尤其是现代新媒体的发达,网络传媒以其惊人的速度、广阔的覆盖面控制着受众,体育新闻报道的方向更是难以掌控,故而弄清现代我国体育新闻报道中存在哪些偏离本质的现象,对今后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体育新闻的过度娱乐化

哈贝马斯曾在他的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提出:“媒介的最初功能局限于新闻交流与新闻监督。”①按照此理论,体育媒介最初的功能就是体育新闻交流和体育新闻监督。而当前,在我国的市场开放的大环境下,众多的体育媒介已经被推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十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体育媒介在迎合体育新闻娱乐化的过程中,背离了最 ①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版:第15—25页。初的功能,在与市场的妥协融合中,不断的走向异化,即体育新闻报道的过度娱乐化。

在体育新闻报道中采取娱乐化的手法来吸引和招徕受众,对于处于激烈竞争中的现代媒体而言是无可厚非的事情。问题是当前有一些媒体在体育新闻娱乐化大潮中,已经大大超越了职业道德的底线,在体育新闻报道中出现了一些过度娱乐化甚至庸俗化的倾向,使体育新闻滑入了泛娱乐化的泥潭。体育新闻报道中的过度娱乐化,显示出传统的新闻价值标准充满着缺陷,如偏爱事件的冲突、刺激和煽情,片面追求人物和事件的显赫与轰动,甚至丧失新闻职业道德。典型的就是陆俊诉《羊城体育》报社侵害名誉权案,体育记者片面追求时效性,在争先恐后地报道新闻事件时,无暇顾及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细致的背景分析,从而使体育新闻报道流于表面,甚至把道听途说当成事实来报道。

体育娱乐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的产物,是适应时代的需要。但无论怎样娱乐化,“体育”是核心词,即高水平的体育赛事本身是最根本的东西,体育娱乐化不等于庸俗化,更不同于色情化,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而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如果媒体将这种体育娱乐化的内容过度地进行庸俗化报道,不仅对体育的健康发展没有任何好处,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都没有好处。

2.情绪化本位主义

体育新闻报道中的情绪化本位主义是指:体育记者完全以自己所代表的地区或城市球队的立场上去报道和评论。在体育新闻报道或赛事的直播中随着情绪的波动,以个人的观点歪曲客观的事实,比如在电视台转播足球比赛采用地方台的体育解说员评论时,比赛所在城市以外的电视观众难以接受其做出的评论,常常完全站在自己的城市的球队一边,为其呼喊,不顾及还有另一支球队的存在。这种地方色彩较浓的做法,在现代体育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使新闻所坚持的客观、公正的原则遭到违背,造成一些偏激的地方情感的滋生,这严重阻碍了体育新闻报道的健康发展。

诸如上述情绪化本位主义的体育新闻报道还有很多,实际上读者并不希望看到带有情绪化倾向性的体育报道,一项对体育类报纸成都读者调查中显示,虽然24.80%的读者赞成体育报道具有倾向性,而63.20% 读者则是愿意看到不偏不倚、客观、公正的报道。①

3.新闻侵权和虚假新闻

体育新闻虚假新闻表现在歪曲事实,干预新闻事件发展事态,缺乏导向意识,泄露运动员隐私,甚至泄露国家机密等。我国体育新闻领域具有最宽松的报道环境和最放言的报道传统,所以新闻侵权和滥用新闻自由成为我国体育新闻领域中一个突出的问题近年来,体育新闻俨然成为了虚假新闻的重灾区之一。虚假体育新闻在报道领域上也呈扩大之势,从足球到篮球,从球场到明星,从俱乐部到国家行政部门,可谓触目惊心。比如,体育新闻记者在报道我国运动队在训练和比赛中使用的新方法、新技术时,以维护新闻自由为借口,口无遮拦,泄露了很多我国优秀运动队的技术秘密,实际上这是对国家利益的损害。

引发新闻侵权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因为记者没有深入调查采访,报道失实;为了强调新闻的冲击力和可读性,内容故意夸张;使用侮辱性的降低他人社会评价的词语;记者为了赚取稿费,无视有关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约束等。近年来,新闻侵权案例屡见不鲜,体育新闻报道中侵权案也频频发生,在体育领域乃至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如陆俊诉《羊城体育》名誉侵权案、深圳足球俱乐部诉《足球》名誉侵权案、李章洙诉《南方体育》名誉侵权案、范志毅诉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旗下《东方体育日报》)名誉侵权案、中远俱乐部诉《球报》名誉侵权案等。在体育新闻业中,这样一些新闻侵权案件的发生,使体育媒体的社会公信力普遍较低,严重影响了体育传媒的发展。

4.缺乏“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

人文关怀的理念一直在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得到传承,体育新闻传播也不例外,然而我国的“举国体育”模式决定了体育运动的功利性更强,因为中国自古以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思维传统。这种功利性思想在体育新闻报道中就演化为“金牌至上”的观念。与“金牌至上”观念强调胜利的结果不同,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的是比赛的参与和奋斗的过程,正如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奠基人顾拜旦,在1908年第四届伦敦奥运会上所说的:“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体育新闻报道不是让人沦为金牌的奴隶,成为夺金 ① 周丽君,杨蓬,《在杭大学生体育新闻需求的调查研究》,《浙江体育科学》,2003年,第2期。的机器,而是要着眼于人性关怀,通过展现运动员在赛场内外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体现人的价值与尊严,向新闻受众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体育新闻报道摒弃了“参加比取胜更为重要”的奥林匹克精神,过分渲染金牌至上的传播理念,造成了“言必谈金牌”的报道动机。虽近年来这种现象有所缓解,但还未得到根本扭转。

现今社会,更多的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存在、发展、未来。体育新闻同样不能例外,在体育新闻报道中注重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不仅是宣扬体育运动的奋斗精神,同时也是进行跨文化传播、树立良好国家形象的需要。我国的体育报道应该把“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贯彻到新闻采编的各个环节 ,通过设置人文议程来弥补“举国体育”的弊端和不足。人文关怀也被誉为人类苦难的“温柔抚摸者”①。随着我国新闻宣传思想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转变,重视人文关怀、关照社会民生已经成为当今各级各类媒体实现报道创新、提高文化品味、塑造良好形象、增强竞争力的关键。

5.过度民族情结和性别歧视

体育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体育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民族自信心或地区实力的象征。大众传播媒介受到以往长期存在的政治化的体育新闻报道模式的影响,特别是在对涉及中国在内的国际大赛的新闻报道中,体育报道有意无意将比赛与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大国地位这些厚重的话题联系在一起。然而如果过度强调这种政治性,只能使体育新闻升格为政治话语,这就失去它的合理性了。从广州亚运会我国女篮与韩国女篮决赛比赛的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到,部分体育新闻媒体将政治色彩带到体育新闻报道中,言语之中充满攻击性,这种行为不仅有违于体育道德,还伤害两国人民的感情。

体育既可以促进世界和平,也可能酿成政治事端。体育和政治最直接的联结方式是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在世界赛场上,以国家为单位的运动员代表着国家的形象,他们的成败胜负被赋予特殊的政治意义。现如今的体育报道掺杂过多的政治因素在内,与国家、名族相挂钩。以足球世界杯为例,足球世界杯通常以国家为单位来组合,队员在观众眼中成为了国家或地区的代表与化身,如贝克汉姆代表英国,罗纳尔多代表 ①苑书文、贺向东,《人文关怀 新闻媒体的理念追求》,《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4年版,第27期,第5页。巴西,齐达内代表法国等。比赛中双方运动员的合理冲撞就变成了国家或者地区的竞争。这时,足球比赛成了一个象征物,而社团、地区、国家间的竞争、冲突成了它的象征义。

众所周知,体育的本质在于展现一种拼搏、超越的精神,而体育新闻报道中女性的形象常常缺乏独立的健康人格,媒体过分强调女性的外表,在男女报道的比例上严重不平等。在平面媒体的页面设置中,女性体育报道明显处于被忽视地位。相对与男性在体育新闻中的“头条”待遇,体育新闻中关于女运动员的报道大多是集中在“体坛美图”等边缘化的版块之中。男性体育新闻的报道呈现出以“硬新闻”为代表的凸显男性勇敢、潇洒的风格,而女性报道中却以凸显女性娇美、性感的“软新闻”为主,以女性的部分肢体来代替完整的女性形象,利用极具诱惑的身体部位来激发和满足观众(尤其是男性)窥探和玩味的欲望,导致女性体育形象已逐渐形成刻板印象,这严重扭曲了女性体育形象。

四、规范体育新闻报道的建议和措施

(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客观真实性原则

体育新闻作为新闻传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新闻的正确舆论导向为指导。因为体育报道所传递的不仅是体育活动本身,它每时每刻都在体现一种价值观,对于体育新闻工作者来说,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观,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在报道中能实事求是。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体育记者缺乏思考,以至于放弃舆论指导。认为赛场新闻,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同时,为在新闻竞争中战胜对手,媒体开始造假,诸如无中生有、捕风捉影等。有些地方媒体,带有情绪化的地方沙龙主义,写出的报道、制作的节目明显带有偏袒地方球队的色彩,这样的体育新闻报道,会给受众,给社会秩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新闻的客观性是指“新闻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的特性,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内容上的‘客观’,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人物或事件;形式上的‘客观’,指新闻所显示的倾向性,是通过其所报道的事实的逻辑力量来实现的,作者采用的是‘客观 陈述’的方法。”①,可见新闻的客观性是相对的,是带有一定主观倾向的,但这绝不是主观臆造,而是用事实说话。深度报道“主张站在较为客观的立场上,用新闻事实去解释新闻事实;反对用主观立场来替代客观报道,因为只有用事实说话,新闻才有分量”。②对新闻事实的真实负责,是我们党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作为记者,自己所采写的新闻报道必须绝对真实可靠,容不得丝毫的掺假和水分。对我们来说,新闻的真实,不仅要求对每一个具体事件的报道完全真实,而且对事实的整体把握上也要完全真实,力求反映出事物的本质。从体育新闻的角度来说,体育赛事千变万化,需要从整体上来把握报道的切入点,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与新闻真实性原则,做到报道体育新闻时把体育赛事的全貌真实的还原给受众。

(二)体育新闻媒体要加强自律

体育媒介是宣传体育知识的渠道之一,在宣传体育知识时不仅仅宣传体育的娱乐性,更应该宣传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对于虚假信息和不道德的信息,媒体应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坚决杜绝一切危害社会价值的伪新闻,为公众提供健康有益的体育娱乐休闲信息。媒介的自身管理也十分重要,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对于进行低俗化报道的记者要严加惩罚;记者在写作过程中要把握分寸,坚守报道原则,对一些运动员不检点的行为要加以批评,而不是阿谀奉承、大肆报道;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观众追求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避免体育新闻低俗化的倾向。所谓“治标要治本”、没有无原因的结果,要正真使体育新闻报道归于正道,这就要从体育新闻从业人员素质、新闻单位把关、新闻法规的监督等几个方面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将最好、最真实的新闻作品呈现给受众。

1.提高体育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

目前我国体育新闻从业者多来自体育圈外,受过专业的体育理论训练较少,一些体育专业出身的人员又缺乏新闻理论知识的学习,故而应 ①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8页。②刘海贵,《中国现当代新闻业务是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3页。加强业内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记着职业道德修养、专业素质、新闻业务水平。建立体育类报纸人员素质培训规划,体育新闻单位可以和一些师资水平较高的新闻院系和体育院校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关系,定量和定期培养体育新闻的高级人才。比如一些新闻院系和体育院校在硕士甚至博士学位中可以考虑安排体育新闻专业方向的招生计划。目前,全国高校有600多所院校设有新闻传播专业,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后都将进入新闻媒体工作,加强记者新闻传播伦理规范与原则的教育成为当务之急。只有在“源头”上杜绝新闻伦理道德缺失现象,并且时刻不能放松,才能确保体育新闻报道客观、公正,促进体育新闻健康发展。而后奥运时代体育价值的变化,体育报道重心的转变要求记者将关注的目光从星光熠熠的竞赛场转移到看起来更加平凡的社会体育和群众体育上来,这对体育记者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体育媒体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修养问题,提升记者的个人素质和业务素质,对提高体育新闻媒体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2.新闻单位要层层把关

新闻记者被喻为“红尘中的第三只眼”,同时也是新闻报道中的第一关。体育新闻报道中,体育记者要遵守职业道德,自觉坚守采访报道底线、坚决履行记者的职责,抵制假公济私。体育新闻报道中挖掘人物、事件背后的深层次信息本无可厚非,他们要为读者观众服务,要公正地带给读者观众一个真实的世界,但要坚守自己的采访报道底线。对于运动员,要多关注他们的运动经历、运动成就、真实情感,而少“揭露”少“曝光”他们的私生活、绯闻以及隐私。

体育编辑把好第二关。关于“打人”、“绯闻”、“隐私”、“潜规则”、“丑闻”等的新闻,编辑要对新闻的真实性进行考证,在保护运动员个人隐私的前提下,是否有“炒作”的之嫌。一定要在得到有证实后再发稿。体育编辑,要对体育对自身媒体的长远着想,为读者负责,为社会负责。

媒体主编或部门负责人等负责人严格把好第三关。媒体主编或部门负责人不但要成为这类稿件的第三个把关者,还要做一些“真正新闻人”等的奖励活动,同时将“不法”记者编辑给予及时的“曝光”或批评。这就要求广大新闻媒介和体育新闻媒介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和更高的职业素养,当好“守门人”。3.对体育新闻媒体加强监管、监督

市场是体育媒介生存的基础,但却不是生存的根本目的。在体育新闻报道过程中,政府或体育组织应加强对体育媒介的引导与监督,由政府或体育组织出面,用强制性的手段来限制体育媒介偏离本质的行为。如建立社会监督制度、体育新闻工作问责制度等,对有意制造有偿新闻和庸俗报道的媒体,除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外,严重的予以整顿,情节特别严重的要责令其停刊整顿。同时公众和记者协会也要加强对媒介的监管。记者是正义的化身,是事实的传递者。体育领域更是如此,只有体育强大了,体育新闻从业人员才会有前途,体育新闻的低俗化严重,媒体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就会丧失。这样只会给记者、媒体抹黑,给记者协会抹黑。

4.建立、健全大众传媒业的法制、法规

强化新闻专业主义,以及实行新闻管理的法制化。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位。在对媒体的监管上应加快立法步伐,首先,要加快体育新闻立法的步伐、加速体育新闻传播相关法律的起草,完善现有的规章制度,明确媒介及从业人员的职责与义务;然后,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监管,加大对违规媒体和个人的处罚力度;其次,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媒介良性发展的市场体制。寻求跨媒介、跨地域经营的理想途径,多方拓展可行性融资渠道,健全媒介竞争机制等,尽量为大众媒介的发展创造政治的、经济的条件。建立、健全大众传媒业的法制、法规,加强新闻行业的他律,采取“法律手段为主,媒介自律为辅”的方针,来逐渐使体育新闻报道走上更好的发展道路。

结语

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我国体育新闻事业的规模仍将继续扩大,体育新闻报道从传播内容到传播手段上日益呈现出巨大的变化,即达到前所未有的开放与多元的状态。然而在这种大众文化的冲击下,市场化的商业理念和大众化的消费需求促使一些媒体为获得最大化的商业利润而对一些媚俗化的新闻内容越加青睐,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对我们的社会文化、审美价值和行为方式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过度娱乐化、体育新闻失实和语言暴力倾向严重等。使体育新闻界遇到了一些困惑和难题,一些体育新闻单位在发展中举步艰难,这便从根本上违背了体育新闻报道的宗旨,因而新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正确把握这个度,应秉对受众负责、遵循新闻报道的原则来为社会服务,因为它离群众对于它的要求以及我国体育事业、新闻事业对它的要求仍然有着相当的差距,提高文化服务的质量,遵循新闻报道的原则,以真实客观的事实来满足观众,需要体育新闻工作者去弥补和追赶。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媒体产业和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参考文献:

[1]郝勤,《体育新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第一版。

[2]毕雪梅、贾静,《体育新闻学概论》,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3]张英编译,《体育新闻报道》,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

[4][美]布鲁斯·加里森、马克·塞伯加克著,郝勤等译《体育新闻报道》(第2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9月版。

[5][美]史蒂夫·威尔斯坦著,郑颖译《美联社体育新闻报道手册》,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5月版。

[6][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7]王慧琳、阎伟,《体育传播学概论》,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8]熊斗寅,《熊斗寅体育文选》,北京,人民体育出社,1996年版。[9]黄玉舫,《试论体育报道的新闻敏感性》,《体育函通讯》,1998年版,第3期:第22页。

[10]马信德,《体育新闻学ABC》,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7月版 [11]谭康,《羊城晚报与纽约时报的比较研究》,《西南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一期。

[12]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5—25页。

[13]苑书文、贺向东,《人文关怀·新闻媒体的理念追求》,《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4年,第27期:第5页。

[14]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8页。

[15]刘海贵,《中国现当代新闻业务是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马廷魁,《从政治化到大众狂欢——我国体育报道的流转及转向》,《新闻大学》,2006年第4期:第103~106页。[17]周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与现代传媒中的性别失位》,《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报)》,2009年,第3期:第93~95页。

[18]刘静、肖焕禹,《当前体育新闻报道的后现代倾向》,《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38~40页。

[19]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虚假体育新闻出现的原因及防范办法》,http:// [20]百度百科,体育新闻,http://baike.baidu.com/view/1120654.htm。

[20]胡小明,《新世纪体育》,《体育学刊》,2000年,第5期。[21]许灿,《浅论我国体育新闻报道中偏离本质的现象》,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园:教育科研》,2011年,第15期。

第二篇:当前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

当前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论文摘要】

家庭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细胞组织,家庭的和睦与稳定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安宁,然而家庭暴力在世界范围内都是较为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的家庭暴力危害了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侵犯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稳定和谐,应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对我国家庭暴力的概念和现状进行概括,并从历史原因、社会原因和法律原因三方面对家庭暴力的成因进行分析,最后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家庭暴力的相关对策提出肤浅的认识:一是进一步完善立法和加强执法力度;二是广泛开展反家庭暴力的宣传教育;三是建立专门的家庭暴力法律援助机构;四是建立多层次的家庭暴力救助渠道。【关键词】家庭暴力现状原因对策 【正文】

一直以来,家庭暴力是一个值得认真关注的社会问题,是不同年龄、人种、社会阶层都会严重影响社会公共健康的问题。因此,笔者就当前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提出一孔之见,以达抛砖引玉之效果。

一、家庭暴力的概念和现状

2001年12月24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明确规定,家庭暴力即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目前,我国家庭暴力的现象较多。原先家庭暴力多发生在一些知识水平、职业层次、社会地位较低的家庭中,但根据近期抽样调查显示,每10个施暴者中,就有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家庭暴力的范围正从农村向城市、从低文化素质向高文化素质人群蔓延。家庭暴力不仅发生在农民、个体私营者家庭,在干部、教师和法制工作者家庭也是屡见不鲜。并呈身份特定、时间连续、行为隐蔽、手段多样等特点。

二、家庭暴力的原因 “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的和谐安定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团结。随着家庭暴力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问题,它引起的社会危害也就越来越深广了。为什么在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21世纪仍然会存在家庭暴力?就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笔者认为既有历史和社会原因,还有相关法律制度等原因:

(一)历史原因

男权思想的封建伦理观念根深蒂固。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男人是天然的统治者、妇女和儿童应以服从为美德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一系列封建伦理观念由来已久,根深蒂固。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中国妇女受四种权力的压迫,这就是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在家庭中丈夫对妻子拥有权利,这种权利大到女人是男人的私有财产或奴隶,丈夫可以对妻子为所欲为,而妻子对丈夫只负有顺从的义务。“夫者,妻之天也”的男权思想虽然在新中国受到男女平等思想的校正,但男权思想的影响还很深。在男权思想支配下,很难把妻子和小孩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平等主体看待。同时受害人对家庭暴力的容忍和麻木,助长了施暴者的威风,也成为施暴者恶劣行为滋生、蔓延的温床。

(二)社会原因

维权意识不高使施暴者有恃无恐。长期以来,家庭暴力的案件中受害者往往缺乏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加上相当部分司法人员认为家庭暴力是家庭私事,不属于司法管辖范围,致使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很少得到制裁,从而助长了家庭暴力事件的增长和施暴者有恃无恐的气焰。在实践中,根据《刑法》、和《我国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家庭暴力行为除杀人和重伤外,司法机关大多作为自诉案件处理,采取“不告不理”的做法,使其成了相关部门不管不问的真空地带。

(三)法律原因

反家庭暴力立法相对滞后。我国目前尚未制定反家庭暴力方面的法律、法规,司法实践中,我国《宪法》、《刑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关于惩处侵害妇女、儿童、老人人身权利的家庭暴力行为都有禁止性规定,但缺乏明确的认定和具体的制裁办法,可操作性不强。同时我国法律在反家庭暴力方面还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家庭暴力未达到触犯刑法的程度,司法机关就不会主动介入干预。

(四)其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些因素包括经济收入水平差别、教育水平差异、法制宣传力度不够以及施暴者自身有精神疾病、心理疾病或性格缺陷原因等等。

三、预防、制止家庭暴力的对策

家庭暴力现象的发生,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社会的因素;既有思想意识方面的原因,也有物质利益方面的原因。

(一)进一步完善立法和加强执法力度

1.制定《反家庭暴力法》。目前,国外对家庭暴力已从研究阶段步入法制化进程,已有40 多个国家采取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法律措施。譬如,在英国,1996年《家庭法案》规定了“互不妨害令”、“附加挽留权”来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在美国,许多州的地方法院创立了专门的家庭暴力法院,主要审理民事案件和轻微刑事案件中涉及家庭暴力的案件,由经过专门训练的一组法官办案;我国台湾地区也于1998 年通过了家庭暴力防治法,从刑事、民事、家事和防治服务多种角度,治理家庭暴力问题。

鉴于我国在此方面的立法薄弱以及《婚姻法》对此规范得过于笼统,再加上家庭暴力涉及行政法规、刑法以及民事法律各个领域,更适合以单行法规的形式单独立法。因此,我国应当尽早颁布《防止家庭暴力法》,遏制家庭暴力现象,使家庭真正成为社会稳定的细胞。

2.订立实施《婚姻法》的实施细则或地方性法规。新修改的《婚姻法》虽然增加了禁止家庭暴力的内容,但都缺乏制裁性条款和可操作性。如第四十三条规定了家庭暴力的救助措施,主要是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劝阻、调解,公安机关的制止及行政处罚,其目的是保障家庭成员人身权利不受非法侵犯,对于防止矛盾激化以及纠正受害人自救无力、求助无门的不正常现象具有实际意义。

3.加强执法力度,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控制家庭暴力事态应多渠道和多角度地运用司法机关和社会团体的职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威慑与教育作用。加拿大政府出台过一项“容忍度为零”的政策,规定对家庭暴力不分轻重必须立案,警察也有权入室制止;而离婚时,用作家庭生活的房屋全归被殴妇女所有。我国也可借鉴国外的做法,对施暴者的制裁应从重从严,让其付出沉重代价,以训诫那些用强制力满足占有欲的愚昧、野蛮行为,使家庭暴力无法作为“家务事”躲藏在不受控制的空间。【结语】

总之,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任重而道远。随着家庭暴力的日趋增多和手段的逐步升级,整治家庭暴力、为受害者伸张正义、讨回公道,应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把家庭暴力问题纳入社会综合治理的范畴,通过道德教育、舆论宣传、社会救助、法律规范等一系列系统工程,才能达到预防、制止、消灭家庭暴力现象的目的,使家庭暴力在新世纪成为历史性话题,真正实现社会和谐。参考文献:

1.刘国奎.家庭暴力存在原因及对策探析.政法论丛.2004(1).2.李明舜.制定反家庭暴力法的几个思考.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2).3.杨淑鸿张爱军论我国家庭暴力的危害、成因及对策甘肃农业 2004 年第5期

第三篇:当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当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人事管理过于关注操作,而忽略战略性。现在虽然已有许多企业将人事部门改换成人力资源部门,可是在功能方面以及角色的扮演上并无显著的改变,大多数仍承袭以前人事部门的工作,却忽略了与顾客的联系,没有关注顾客需求和市场的变化。因此,人事管理所采用的管理方式也只能是事后的一些修补措施,而真正的人力资源规划也成为一种想像,根本无法有效地实行。这种滞后于实践的管理模式,也注定了人事部门无法成为一个企业的轴心部门,从而难免成为一个无法与业务部门并列的、具有相等地位的部门。只有在业务部门提出需求以后,才能采取一些设法满足业务部门需求的静态的行动,是一种被动式的反应,它对业务部门的真实需求缺乏深入的分析,更无法指导实践。

(2)人事管理是人事部门的事。在企业里通常的观念是,一谈起人事管理,大家往往一下子就同人事部门联系到一起,即那是人事部门的事,与我关系不大。正是这种指导思想使得企业人事管理的作用很难真正发挥出来。这使得人事管理通常以一套员工管理行为的面目出现,缺乏内部统一的结构,无法体现出企业的中心目的。同时由于缺乏做出政策决策时所需的内部统一的结构,在塑造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时,人力资源管理更多的是事后反应性的而非事前反应性的。

(3)人事管理者素质低。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往往认为人事管理无专业可言,什么人都能干,企业的人事部门成了“无专长人员的收容所”,这导致人事管理人员的素质与组织中其它职能相比是较低的,是无关紧要的。他们只知道处理例行日常事务,机械被动,不做研究、分析,管理凭经验,不了解业务,有的人在企业人事管理部门工作了好多年,却不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及对业务人员的资格要求,难以起到支持业务发展的作用。

(4)人事管理不科学、不规范。这反映在人事管理的各个环节上。例如,不少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对于大专以上学历“来者不拒”,似乎不论什么职位都是学历越高越好。很多企业只重培训过程,而不重培训效果,似乎培训费花出去了,培训实施了,就万事大吉了。考核是我国企业存在问题最多的环节,大多数企业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考核,考核的结果用来干什么,考核成了“认认真真地走形式”等等

第四篇:浅议当前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现状

浅议当前我国公务员

职业道德现状

学院:政法学院

班级:11级思想政治教育

学号:11030400**

姓名:鄢*

目录

一、公务员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3

二、公务员职业道德模范面临的现状„„„„„„„„4

三、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5

四、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6

【摘要】11月15日新一届常委上任至12月9日,短短25天,涉嫌贪腐问题的官员频频被曝光,已经有1名省部级被曝涉嫌贪腐:现任中央候补委员、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10名厅局级被曝涉嫌贪腐:重庆市北碚区区委书记雷政富,安徽省黄山市原市委政法委书记汪建设,山西省公安厅副厅长兼太原市公安局局长李亚力,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原副巡视员王有明,山东省农业厅副厅长单增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苏市公安局长齐放,深圳市原副市长梁道行,原广东省揭阳市委书记陈弘平,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吕英明。4名县处级被曝涉嫌贪腐:无锡市滨湖区委书记朱渭平,广东省英德市原副市长、公安局原局长郑北泉,四川达县县委书记李春,湖南衡阳县原副县长王鹏。5名县处级以下干部被曝涉嫌贪腐: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公安局副局长周锡开,深圳市南联社区村干部,南联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副董事长周伟思,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人大副主任陈文祥,黑龙江省双城市人大代表、双城市工业公司总经理孙德江,重庆涪陵执法局文化执法支队干部吴红。共计20名官员被公开举报或调查,其中被免职或“双规”的有8人——几乎“每天都有贪官落马”。

【关键字】公务员 职业道德 【正文】

一、公务员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根据公务员法和2011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2011—2015年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纲要》的要求,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是: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恪尽职守,公正廉洁。其中,忠于国家是公务员职业道德的政治要求,服务人民是公务员职业道德的社会要求,恪尽职守是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工作要求,公正廉洁是公务员职业道德的伦理要求。这四个要素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一)忠于国家,是公务员的立身之本。

对公务员而言,忠于国家是第一根本要求。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必须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必须忠于国家利益,维护党和政府形象、权威,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严守国家秘密,同一切危害国家利益的言行作斗争;三是必须忠于国家宪法,模范遵守法律法规,按照法定的权限、程序和方式执行公务,知法守法、依法办事,维护法律尊严。

(二)以“服务人民”作为公务员职业道德的社会要求

服务人民,是对公务员的本质要求,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永做人民公仆;二是必须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 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深入调查研究,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积极回应人民群众要求;四是必须提高为人民服务本领,善于做群众工作,努力提供均等、高效、廉价、优质公共服务,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

(三)以“恪尽职守”作为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工作要求 “恪尽职守”语出《孙子兵法》,“恪”乃谨慎、恭敬之意,“尽”乃完善之意。恪尽职守是指尽自己的努力,严守自己的岗位,谨慎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恪尽职守,是公务员的基本素养。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必须增强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把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为党和人民事业的不懈奋斗之中;二是必须弘扬职业精神,勇于创造、敢于担当,顾全大局、甘于奉献,在完成危难险重任务、应对突发事件等考验面前冲锋在前;三是必须发扬职业作风,求真务实、勤于任事,艰苦朴素,淡泊名利,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四是必须严守职业纪律,严于律己,谨言慎行,不准自由散漫、阳奉阴违,不得玩忽职守、敷衍塞责,不准滥用职权、徇私枉法。

(四)以“公正廉洁”作为公务员职业道德的伦理要求

公正廉洁,是公务员的基本品质。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必须崇尚公平,履职为公,办事出于公心,努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二是必须正气在身,坚持真理、崇尚科学,诚实守信、为人正派,不以私情废公事,不拿原则作交易;三是必须为政以廉,坚守信念防线、道德防线、法纪防线,不以权谋私,不行贿受贿,勇于同腐败现象作斗争,弘扬传统美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

二、公务员职业道德模范面临的现状

进入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后,公务员不仅面临着如何适应复杂环境和新的工作要求的问题,而且面临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负面考验。多元化的社会使道德滑破现象愈益严重,职业道德的失范一定程度上存在于一些公务人员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意识缺乏。“为政不移公仆之心”,公务员职业道德的核心思想就是“为人民服务”,但是在现实中,“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被一些公务人员的贪欲和享受淹没了,本该为老百姓谋福利的权力却成了少数人用来追求私利的工具。一些“公仆”享乐主义泛滥,逐渐由“公仆”变成了“主人”,这些公务员逐渐脱离群众,不为群众办实事,不讲效率,不负责任等等,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对群众冷漠,服务意识不强。

(二)责任意识淡薄。公务员包括四种责任:政治责任、法律责任、行政责任、道德责任。在具体工作中,部分公务员责任意识很是淡薄。一是对政治责任认识不足。有些公务员忽视群众利益,甚至与群众抢利益,没有充分认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二是对法律责任认识不足。有些公务员缺少对相关法律、政策的了解,自己从一名“执法者”演变为一名“违法者”。三是对行政责任认识不足。公务员是政府行政行为的主体,是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实践者。一些公务员不能履行相应的行政责任,严重影响了政府形象。四是对道德责任认识不 足。忽视了公务员职业道德是众多职业道德的典范,有示范带动作用,“官德如风、民德如草,风行则草偃。”风吹草随,上行下效。

(三)虚假之风泛滥。在追求政绩的驱使下,一些地方、单位的公务员弄虚作假,浮夸盛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玩数字游戏,虚报产值和速度;二是欺上瞒下,搞形式主义。一些官员搞政绩工程、“豆腐渣”工程,不讲良心道德,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三是说假话、空话、大话,沽名钓誉,捞取政治之本。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上级和中央的准确决策,造成决策失误,祸国殃民。

(四)腐败现象严重。有些公务员利用手中权力实现人的价值。大搞权钱交易,收受贿赂,贪赃枉法,使腐败现象蔓延。公务员权力腐败,严重败坏了党风,污染了社会风气,严重歪曲了人民公仆的形象,破坏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 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声誉,是近年来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

三、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公务员职业道德的特殊性和当前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紧迫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当作全社会职业道德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既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主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夯实职业道德建设的思想基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工作。一是要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教育。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手中的权力是谁给的?对谁负责?为谁掌权?只有正确认识权力,才能正确对待权力和使用权力。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我们是代表人民在行使国家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公务员职业道德的本质体现,是对公务员职业道德最根本的要求和最基本的原则,既是公务员职业活动的出发点,又是公务员职业活动的归宿。二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坚持党的最高理想同努力完成现阶段的历史性任务和做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执行改革、发展、稳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三是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四是强化廉洁奉公、遵纪守法、艰苦奋斗观念的教育。肃贪兴廉,惩治腐败,已成为时代的强烈呼声。同时,也是当前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的最为艰巨的任务。必须通过持之有效地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广大公务员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正确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权利和义务、奉献和索取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培养和激发每个公务员的敬业精神。

(二)要抓好制度、法规建设。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必须明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鼓励什么、限制什么、立什么、破什么等问题,并旗帜鲜明地做出规范。凡是公务员职业活动涉及到的各个行业、各条战线、各部门单位,都要根据《公务员法》要求和不同岗位的性质和特点,制定具体的公务员职业道德守则和岗位行为规范。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建设离不开法制保障,除了建立、完善公务员对财产登记制度、个人收入申报制度、礼品登记制度外,要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对公务员的职业活动、职业关系、职业态度、职业作风以及它们的社会效果等内容,在公务员入口、考核、奖惩、出口等环节,建 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职业道德法制体系。

(三)要强化监督机制。没有监督的权力容易产生腐败。现在虽有各种监督,但往往显得“疲软”。为了防止人民的公仆变为人民的主人,对公务员损害社会利益的非道德行为要有监督机制,要有防止的办法,要有制度的约束,要有处罚的措施。强化监督机制,必须建立以人民监督理论为指导的政府法制监督体系。当务之急,一是必须加强对公务员行为的制约监督,按照公务员办事“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事先严格设定规范公务员行为的程序,事中逐一按程序规范要求。事后按法定程序规范检验,实现对公务员行为全过程的有效监督,及时有效地控制公务员越权违法和滥用权力的行为。二是必须加强自下而上的监督制度。只有逐步建立既有自上而下又有自下而上、既有内部监督又有外部监督、既有事前监督又有事中、事后监督等一系列的监督机制,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和制裁公务员中的不法行为;只有把自律和他律、软性约束和硬性约束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制止不道德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四)要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历史经验表明,在职业道德建设中,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雷锋,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等先进典型,曾激励鼓舞了成千上万的党员干部和广大职工,为建设社会主义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有许多像孔繁森、李素丽、李润虎、郭明义等既尊重市场客观规律,又自觉用社会主义道德约束自己,思想品德高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员。我们应该善于发现,积极培养。大力宣传公务员队伍中的先进典型,促使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公务员职业道德风尚。

(五)领导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领导干部的作风和政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甚至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在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上,各级领导干部,一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率先垂范,以信取民,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所禁止的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风尚不相符合甚至相悖的,坚决不做。这样才能带出一支高素质、有战斗力的公务员队伍。二要建立严格的责任制,要有规划、有布置、有措施、有检查,积极探索新办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把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与公务员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建设结合在一起抓,把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同思想政治工作、同制度建设、同利益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发挥综合效应。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公务员的生活待遇,努力改善公务员的工作、生活条件。三要狠抓落实。各级领导要把职业道德规范落实到自己所分管的行业和部门中,切实端正行业风气,这是彻底解决行业不正之风的关键所在。四要动员广大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在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大公无私,清正廉洁,服务大局,艰苦奋斗,要以好的党风带出好的政风和社会风气来。

四、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对党的自身道德领域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我国公务员是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执行者,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公务员的道德水平是全社会的标志性水准,公务员应当也必须做社会道德模范。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对于促进公务员不断提升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带动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不断深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党之所以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就是因为我们不但有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而且有一大批坚决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德才兼备的党员领导干部。进入新世纪以来,党执政的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都对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影响,对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当前,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这“四个危险”,从某种角度来看,正是由于道德方面失范造成的。如果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因为个别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道德缺失而得不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势必严重削弱党的执政能力,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国家长远利益都会受到严重损害。

(二)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们越来越强烈地要求政府找准角色定位,转变自身职能,树立服务理念。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不仅需要政府进行机构和职能的转变、创新现代政府制度,更重要的是建设具有现代政府理念的公务员队伍,使公务员对自身的角色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公务员职业道德是公务员有效履行行政职责的重要保证,公务员能不能正确行使权力,科学高效地执行公务活动,不仅取决于其能力大小,更取决于其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公务员只有树立为公共利益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坚守忠于职守的职业道德,才可能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才会得到有效提高。

(三)是构建社会道德体系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要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其中,职业道德作为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的总和,反映了社会对某种职业从业者的道德要求。公务员由于其依法使用公共权力并对整个社会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职业特性,代表党和政府的形象,是社会公众价值观念聚焦的中心,使其职业道德有着更为特殊和严格的要求。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影响往往超出公务员个体以至于这个职业的范畴。公务员通过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过程,使其职业道德对全社会产生辐射效应,进而成为整个社会道德的表率,对社会产生激励、感染、教育和导向作用,促进良好社会风尚和道德文明 的形成。人们总会从公务员的道德言行中感悟社会所提倡的道德规范,以此为自己道德的参照系。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今天理解,就是将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比喻成风,将全社会的道德比喻为草,风吹之向决定了草摆之姿,公务员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风向标,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气的好坏。

(四)是公务员队伍建设的灵魂工程。2006年公务员法颁布实施以来,公务员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各个管理环节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走上法制化轨道。接下来的重要任务是在不断完善制度的基础上,把工作重心转移到队伍建设上来。党的十八大要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这也是对公务员队伍提出的明确要求。当前,公务员队伍建设的任务很多,但非常重要的两件事是依法行政和职业道德,这也正是公务员管理工作对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针的呼应。积极推进和开展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是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公务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公务员更好地服务群众、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公务员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本领、开创我国各项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的现实需要,是整个公务员队伍建设的灵魂工程。

(五)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公务员队伍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本质和灵魂,它支撑着公务员在职业道德实践中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公务员确立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思想修养和道德素质为基础,首先就是大力弘扬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它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价值标准,应当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公务员更应率先垂范,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在公务员这一群体上,就是我国当代的公务员职业道德。

党的十八大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为我们描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不久前,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时,提出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这些宏伟蓝图和伟大梦想的实现,需要广大公务员的不懈努力。我们相信,公务员管理工作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持之以恒地加强制度建设、机制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特别是职业道德建设,就一定能够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使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德风”长扬,鼓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参考文献】

(1)张锐晰、黄波:《面向21世纪国家公务员的科技素质》,载《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4期。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

(3)吉尔贝•希纳尔:《杰斐逊评传》,中国社会论文代写需求科学出版社,1987年。

(4)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61年。

(5)《公务员道德建设与行为规范》,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2002年(6)唐绍洪:《公务员职业道德教程》,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7)张松业、杨桂安、龙兴梅:《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概论》,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2年。(8)牛建波:《依法行政与公务员职业道德》,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

第五篇: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现状

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现状

摘要:坚持依法治体,加强体育法制建设,是我国未来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方针和任务。为此,需要对我国进入新世纪后体育法制建设进行全面的规划,深入开展体育法制发展的战略研究。本文就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目标、方针、道路以及对策等基本战略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关键词:依法治体、体育法制、发展战略、战略研究

我国体育法制经过多年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初步形成了以法律为主导,相关行政法规、规章为补充的有机体系。其中法律是指历经25次重大修改于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颁布实施以来,填补了我国在体育领域的立法空白,结束了我国体育事业无基本法可依的历史,标志着我国体育事业开始进入了“依法行政,依法治体”的新阶段。《体育法》的颁布实施为保障公民体育权利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为实现体育工作依法行政和依法治体创立了规范,为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建立了保障,也为制定配套的体育法规规章奠定了基础。除《体育法》之外,还有众多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作为补充。据统计从1979年至今,各级人大和地方政府、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已经颁布有关体育的法规和规章近千件,涉及体育的综合治理、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体育教育、体育产业化经营、体育纠纷解决、运动员体育权利保障等各个具体领域,为《体育法》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为进一步的体育立法工作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但是也应看到,我国体育法制建设仍是体育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体育法制建设滞后的状况仍然存在。例如体育立法的效力等级较低。现行中央级体育立法中,只有1件法律、3件行政法规和几件法规性文件,大量的是体育部门或与其他部门联合制定的行政规章。

1、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道路选择

我国当前任处在深刻变革与转型的历史期。体育法制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服从于尚不发达的现实基础和加速赶超的发展要求所形成的双重制约,充分兼顾综合利用多方面的发展变量,走出一条符合社会转型规律、反映当代中国法制建设与体育法发展鲜明特色的依法治体之路。为此,要注意处理好以下诸方面的双向协调关系:

1.1坚持超前引导与渐进发展相协调

法律作为能动的行为规范,能够对社会事业实施前瞻性引导。市场经济“先规则后市场”的客观要求,更明确提出了以法律规范和引导改革与发展的任务。依法治体要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加速体育法制化进程的要求,尽快改变我国体育法制还不能很好满足现实需要的状况,从而使加强超前体育立法、加快体育法治发展具有极大地现实紧迫性、但是,由于受我国现有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体育发展水平的制约,现有体育法制的许多环节较薄弱,广大公民和体育工作者对体育法制的实际需要和承受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度,依法治体又必须依赖于它所存在的客观基础,渐进式的向前发展。

1.2实行国家法制与地方法制相结合构建体育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法制统一的原则,对体育法制建设进行全国性的整体规划与部署,加强中央级的体育立法和统一执法与检查应置于体育法制工作的首位。但我国毕竟是幅员辽阔、地

域差异明显的发展中大国,为保证国家体育法制部署的具体落实和因地制宜发展各地的体育事业,必须加强地方的体育法制建设。特别在有些中央级体育立法意识难以出台或有些全国性体育法制措施尚未采取之时,发挥地方体育法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尤显重要。同时,中央和地方的体育法制都应加强人大、政府的统一领导,体育部门要主动争取,与有关方面搞好协调。

1.3制定组织规范与立法规范相补充

依法治体所依之法,是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法定程序制定的权威性、普适性规范。在我国许多具体的体育工作还无法可依的情况下,加快体育法的配套立法,仍是体育法制首要和长期的任务。而在国家立法一时难以满足体育发展现实需要的现阶段,还要根据体育活动与组织高度社会化、民间化的特点以及体育工作显著行业自律性的特征,严格体育部门特别是各类体育社会团体的依法治理,加强台体育组织的建章立制,完善体育组织的内部管理规范,以此作为体育立法的延伸和补充,共同促成依法治体的有序局面。

1.4适用专门立法和公共立法相配合体育法制建设能够相对独立的存在,在于有着反映体育特殊性的专门体育立法及其构成的体育法规体系。国际体育发展和我国体育法制的实践,都充分证明了专门体育立法的客观必要性和现实性。然而体育法制有事置于整个社会法制系统之中的有机部分,需要国家公共立法和其他有关部门立法的共同调整。当前,在加强专门立法的同时,有必要特别强调在各类公共立法和相关部门的立法中,要对体育的利益和发展予以更多的考虑和体现。

1.5确保加快立法与有效执法相同步

立法与执法是法制工作两个最基本的环节,依法治体必须做到并保证体育立法和体育执法的同步发展。为了实现建立体育法规体系的工作目标,特别是在我国体育立法离完善配套还有很大差距的情况下,必须对体育立法予以更大的关注和投入,调动更多的力量开展体育立法的调研和拟制工作。而在体育立法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步加大体育执法及其检查力度的问题已被提上议程,并将在今后的体育法制实践中占有越来越大的工作比重。为此要积极采取各种务实性对策,保证体育执法的规范性和体育执法监督检查的有效落实。同时,要注意在立法层面上更多的烤炉体育法规的实施效益,加强体育立法与体育执法的双向反馈。、加强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战略对策

加强体育法制建设,必须体现和落实于依法治体的各项具体任务和实际举措,采取有利于战略发展全局的实施对策。从我国体育法制工作的现有状况和未来需要出发,当前应着力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切实加强对体育法制工作的领导

2.1.1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法制意识,高度重视法制工作,将体育法制建设置于体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对体育法制建设进行认真的规划和计划。要全面贯彻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对体育行政部门的职责规定,切实将体育法制建设作为实施体育宏观管理的首要内容。

2.1.2建立体育法制工作责任制度,明确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主管体育法制工作的领导分工,保证体育法制工作在部署安排、机构队伍、制度措施、操作运转、物质保障等方面的全面落实。要将体育法制工作作为衡量体育部门领导素质和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纳入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

2.1.3为保证体育法制工作的规范化运转,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建立体育法制工作的计划和年终总结检查制度。国家体育总局应坚持每年召开一次不同主题体育法制工作会议的做法,指导和推动全国体育法制建设的发展。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会同人大、政府的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体育法制工作的研究与交流,对体育法制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2.1.4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主动向同级人大、政府及其法制职能部门汇报体育法制工作,与司法部门进行沟通,主动争取他们对体育法制建设的关心、领导和支持,并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和团体的联系与配合,共同推动体育法制建设的发展。

2.2 强化体育法制工作机构和队伍的建设

2.2.1要下大气力建设好全国体育法制建设的指挥系统。国家体育总局对现有政策法规司的部门与人员配置,应进一步向加重法制工作的方面调整,扩大专职体育法制工作人员编制,扩大法制工作部门的工作范围和实际效能。国家体育总局各司和各职能处室,都要有分管体育法制工作的领导和责任人员。

2.2.2在地方体育行政部门的机构改革中,有条件的应争取保留或设立体育法制工作的专门机构。不设立专门体育法制工作机构的,应明确管理体育法制工作的机构和专、兼职工作人员,形成各层次紧密衔接的体育法制工作组织网络。

2.2.3全国性和省级的体育管理中心、体育社会团体中,要创造条件逐步设立处理法律 事务的职能部门或分管部门,指导本组织依法开展体育工作,协调各方面的法律关系,切实 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2.4加强对体育法制工作人员的教育培养,建立岗位培训考核与持证上岗制度,采取有效的组织和激励措施,提高体育法制工作人员的思想与业务素质。省市以上的体育行政部门和有条件的体育组织要积极招考和引进一定数量的法律专门人才。通过各种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素质、能胜任工作需要的体育法制工作队伍。

2.3大力推进体育配套立法的步伐

2.3.1以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法规体系为目标,在现有体育法规的基础上,进一 步提高体育立法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国家体育总局和省级体育行政部门要深入分析把握体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做好体育立法的预测和规划,特别是要努力争取和进入高层次的立法计划,并做好落实体育立法计划的督促检查工作。同时,要根据形势与事业的发展变化,及时进行体育立法规划与计划的调整和修订。

2.3.2根据我国体育领域仍存在着许多无法可依现象的实际情况,要继续把积极扩大体育法规数量作为当前体育立法工作的重点,加快进行体育改革与发展急需的重点与难点立法项目和重要领域空白立法项目的调研与起草,并根据建立体育法规体系的配套立法要求,尽快实现从重点突破到全面推进的转变。同时,要努力提高体育立法的效力层次,争取在未来十年间再出台1~2部单行体育法律和10余部体育行政法规。另外,要建立灵敏的立法反馈机制,做好体育法规的清理、修改和编纂工作。

2.3.3要根据《立法法》和有关法规,严格执行体育法规的拟制规范,严格把握立法程序和立法审批制度,做好立法调研和论证,吸收专家、学者参与体育立法过程,加大体育立法中的科研比

重和科技含量,坚持立法过程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克服和避免立法中的任意、轻率行为,努力提高体育法规的内容和形式质量,提高体育立法的时间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4体育立法中要继续坚持“协同作战,立体进攻”的思路。一方面,要搞好中央体育立法和地方体育立法的相互促进与配合,突出地方特色,发挥地方优势,促进地方体育立 法的更大发展;另一方面,要主动加强体育部门与其他行政部门的联系与配合,克服和减少 部门立法上的冲突与脱节,努力扩大体育立法的社会范围和实施效果。

2.3.5根据我国未来社会与体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体育立法应予以加强的重点,主要在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保障全民健身、充实运动队伍和体育竞赛管理、强化体育设施建设与保护、加快体育经营与市场管理、促进体育纠纷解决、建立体育行业标 准等有关方面。

2.4逐步建立规范化的体育执法与检查监督制度

2.4.1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作为各级政府负责体育管理的职能部门,是体育行政执法的基本主体。要加强有关工作,履行法定程序,在现有部分体育行政部门或在部分体育工作中享有执法职权的基础上,使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普遍取得全面的体育行政执法资格,全面纳入政府行政执法体系,建立起通过政府培训考核确证的专门化体育行政执法工作队伍。

2.4.2积极建立各种体育执法工作制度。在总结和推广部分地区体育行政执法经验的基础上,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情况,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关体育执法岗位责任制度、体育执法程序制度、体育执法检查监督制度、重大体育案件备案制度、体育执法人员培训考核和持 证上岗制度,过错或错案责任追究制度、体育执法工作考评制度、体育执法职责分解制度、体育行政复议制度、体育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等。

2.4.3普遍开展各种方式、多方面内容的体育执法检查工作。体育行政部门除了要做好日常性的行政执法外,要主动会同各级人大、政府和联合有关政府职能部门,进行阶段性和 专题性的联合执法检查,加大体育执法检查的力度。要通过行政执法和必要的司法手段,有效解决各种体育纠纷,坚决追究各种体育违法行为,建立良好的体育法律秩序。

2.4.4加强体育行政执法的作风建设,严格体育行政执法程序和执法行为,坚持依法行政,做到文明执法,及时防范和纠正各种执法不当甚至滥用权力、徇私枉法的现象,加强对体育执法行为的规范和制约,增强体育行政执法的公开性和透明度,确实保障社会组织和广大公民的体育权利。

2.4.5建立多方位的体育法律监督保障,在体育行政部门以及会同政府有关部门做好体育执法自我监督的同时,要充分争取和保证权力机关、检察机关、行政监察机关依法对体育 法的实施行使监督职能,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举报、信访、投诉等法律监督途径,重视和发挥新闻舆论对体育执法的监督作用。

2.5 努力探索多样化的体育法律服务途径

2.5.1随着体育法制建设的发展和体育活动与工作中法律事务的增加,体育行政部门和体育社会团体要主动联系、大力支持社会上的法律服务机构,或者与法律服务机构进行联合,积极开展面向体育工作实际的体育法律指导与服务业务。

2.5.2创造条件,摸索经验,积极探索并创立由法律工作者和体育工作者组成的专门体育法律服务机构,建立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内部运行机制,为广大体育工作者、体育组织和其他组织与公民

处理体育法律事务提供各种帮助、代理、咨询等专业服务。

2.5.3逐步完善体育纠纷解决机制,形成多层次结构的体育纠纷处理体系。健全国家体育总局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的内部纠纷处理机构和制度措施,完善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体育行政复议管理部门和工作规范,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仲裁机构和配套制度。

2.6广泛开展体育法制的宣传教育

2.6.1按照国家的普法规划,继续在体育系统中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在各个体育部门和单位普遍建立体育法制学习和培训制度,加强广大体育工作者一般法律知识和体育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体育队伍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在全员学习教育的基础上,要重点抓好体育法制工作人员和领导干部的学习与培训,逐步将体育法律知识作为任用、晋升、提拔体育工作人员的考核内容和基本条件。

2.6.2加大体育法制的社会宣传力度,广泛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咨询、讲座、比赛、重大体育纪念活动等多种媒体和活动形式以及出版有关的普及读物等,传播体育法律知识,宣传体育法制建设形势。各体育报刊和电视体育频道以及其他媒体的体育专栏和专题,应安排一定的体育法制宣传内容,尤其要注重做好体育新法规、体育法制工作先进经验、典型 体育案例分析等方面的宣传报道。

2.6.3体育院校要把体育法制作为学校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开设体育法制的必修课、选修课或专题讲座,对体育大学生进行体育法制的基础教育,增强体育大学生的体育法制观念。有条件的其他院校也要尝试进行体育法制的专题讲座。

2.7深入进行体育法制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

2.7.1体育法制工作机构以及承担体育法制任务的其他体育部门,都要高度重视体育法制的理论研究,并将其与体育法制的工作研究、政策研究以及其他工作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注重对体育法制实际问题的法理分析,建立和坚持实行对重大体育法制问题决策的科学论证制度。

2.7.2组织体育院校和体育科研单位中的教学与科研力量,开展体育法学研究和承担体育法制工作项目的研究任务,并动员和吸引法律、法学工作者及其他理论工作者对体育法制 工作的积极参与,形成具有一定数量规模和学术水平的体育法学研究队伍,提高研究数量和质量,尽快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法学体系。

2.7.3加强体育法学研究的组织建设,逐步在全国建立2~3个体育法学的研究基地,积极筹建隶属于中国法学会的体育法学分会或专业委员会。同时,要发挥好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科学分会和国家体育总局教材委员会在组织体育法学研究和体育法学教材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

2.7.4加强体育界和法学界的联系与合作,在体育行政部门和各有关部门、组织的支持 下,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法学研究和学术研讨与交流活动。拓宽体育法学研究的立项与经费渠道,国家社科基金的体育学项目和国家体育总局社科项目应保持一定数量的体育法制选题,对重大体育法制问题应组织科研力量协同攻关。做好体育法学研究成果向体育法制实践的转化工作。加强与国外体育法学界的交流与合作,注意对国外体育法学研究成果的引进和吸收。

法治化的市场经济和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决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体育事业也必须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实现依法治体。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J].1996,3

[2]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J].1995.8

[3]国家体委,关于加强体育法制建设的决定[J].1997.1

[4]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J].2000,12

[5]王勇飞,王启富,中国法理纵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197

[6]周旺生,立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147

[7]袁伟民,在全国体育法制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体育工作情况,1996;(9·10):16,19

[8]任建新,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基本知识[M],北京:法律出版社.[9]王建中,《体育法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

[10]吴宋姣,大学生对体育法规的认知现状研究 湖南大学,2006,D922.16;G645.5

下载浅析当前我国体育新闻报道的现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当前我国体育新闻报道的现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体育新闻报道作文

    体育新闻报道作文 体育新闻报道作文(一)在悉尼举行的千禧奥运曲终人散。与以往奥运比起来,这一届奥运确有些值得称道的事。首先,韩国与朝鲜这两个分裂了半个世纪的兄弟国家,虽然......

    当前我国养老院现状调查及分析

    忆百孝心网关于我国养老院现状的调查分析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也正在快速的进入老龄化社会。2011年,中国8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2000万。当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

    当前我国气象观测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本文来自中国月期刊网(http://www.xiexiebang.com),转载请注明来源,或到月期刊网进行查询。 当前我国气象观测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何春燕 摘 要:文章对我国当前气象观测现状及未......

    我国兽药行业当前现状行情分析

    我国兽药行业当前现状行情分析 1、兽药企业基础差、规模小,竞争日趋激烈: 目前我国兽药市场份额为300-400多亿元,其中禽药粉剂100亿元左右,水针、粉针100亿元左右,生物制品40-50......

    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现状的调查报告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促进了城乡居民总体收入的不断提高,客观上也带来了经济利益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重新调整和分配以及社会收入分层的加剧。中国居......

    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现状浅析

    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现状浅析 摘要 本文以安徽省长丰县“鸿路钢杯”运动会为背景,浅析我国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初步探索积极发展我国现代化农村体育事业的途径,以......

    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

    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 1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严重 2 体育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3 体育课程教学得不到保证 4 体育教师师资不足 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我国当前金融市场的现状分析和对策

    我国当前金融市场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的金融市场作为全球金融市场重要的一环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同时我国金融市场所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在享受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