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中医孔教授真是“活神仙”啊
老中医孔教授真是“活神仙”啊
我是长春本地人,大概8年前患有间质性肺炎,当时四处求医,又是吃药又是手术,花了很多钱还是没有治好,后来听说战前医院有个名医治疗间质性肺炎效果显著,于是就去了。真的没想到遇到神医了,这个老中医姓孔,吃了3个疗程的药就把我的病给治好了,这些年一直按照孔老中医的嘱咐生活,处处注意小心,至今过去这么多年也没有复发。
去年我的一个老战友也被查出患有间质性肺炎,在省城医院治了两个月,病情一点好转的迹象也没有。于是打电话问我当年是怎么治好的,想着也用中医治疗。我告诉他去战前医院找一个姓孔的老中医,可是老战友回来告诉我老中医已经不在战前医院了。每每看着被疾病缠身的战友痛苦的模样,想到很多年前我也是这样痛苦不堪,我更是跟着心急了。
几经波折,终于在网上找到了联系方式。通过交谈才知道孔教授现在在长春新华医院坐诊。于是我把我战友的病情大致给孔教授说了,孔教授说可以让战友去新华医院就诊找他。我连连感谢。赶紧拨通了战友的电话,于是战友第二天就去新华医院就诊了。
没有意外,在服用孔教授的特效验方中药温肾清肺汤6个疗程后,战友的间质性肺炎痊愈。如今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
之所以把我和我战友的故事说出来,只是想让更多的正在饱受间质性肺炎疾病痛苦折磨的患者朋友看到。让神医孔教授帮助更多的患者走出疾病的困扰,早日重回健康的生活!
第二篇:我真是冤啊小学六年级日记
今天下午,我买零食被同学发现了。可是,我是有苦衷的。
下午放学之后,我拿着一元钱进了小卖部。我拿着两包饼干,给了钱,就走出来了。我敢发誓,我完全没有想过要买三无产品的打算。我走出小店,像饿了好几天的狗一样,准备把眼前的骨头一扫而光的时候。可在我刚打开包装纸,陈约刚好路过。从我进小卖部到吃完一包零食,她都看得一清二楚,她气得直接走了。她虽然走了,但我好像无动于衷,仍顾着吃了。
我边走边吃,正好又被同路的林思虹和林巧云看见了。她俩见我吃零食,就好像抓住了我的把柄一样,说个不停。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句,我可能这辈子都忘不了。她说:你还记得你写的日记吗?你对得起你爸爸吗?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说我呢?其实,我买零食不是为了好吃,而是因为我当时实在太饿了。不是因为我不吃饭,而是不知为什么这几天放学后总觉得饿,不吃点东西垫垫,肚子就难受。我其实很不喜欢吃零食的。
唉,我真是冤啊!
第三篇:孔宪涛教授先进事迹
学习孔宪涛教授先进事迹有感
团委、工委小组组织青年职工学习关于孔宪涛教授先进事迹。通过学习,大家深深被孔宪涛教授的先进事迹所感动。孔宪涛教授不仅是一名爱党报国的战士,还是一个成就卓越的学者,更是一位甘为人梯的导师。他留给我们的是悲恸,是缅怀,是动力,是典范,他用一生的传奇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是全国献身医学事业一代名师的重大学习宣传典型,是推进医院全面建设发展的一面旗帜、一种风尚、一种品质和一种精神。孔宪涛教授的精神和品格对引导广大医护人员立德行医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我们要用这种精神和品格对照自己找差距、明目标、树形象。把学习宣传活动与推进医院全面建设结合起来;把学习宣传活动与指示精神和医院的建设结合起来。立足本职,爱岗敬业。
第四篇:庄孔韶教授简介
关于举办“乡村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学术报告的通知
报告题目:乡村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
报告人:庄孔韶教授
时 间:2011年9月28日下午2:30—4:30
报告地点:南校区国际交流中心208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
庄孔韶,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46年12月生于北京,中国第一个民族学(人类学)博士。首届香港霍英东教育研究基金获得者,1989年获美国华盛顿大学弗里茨博士后研究基金,在该校杰克逊国际研究学院和人类学系完成博士后(1990-92)。1994-1998,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主任,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1998-2003,中央民族大学多元文化研究所所长、实验影视人类学中心主任。2003至今,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特聘资深教授(2000-);台湾CCK国际学术研究基金得主(1995-98);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和人类学系访问教授(1997);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访问研究员(1997-98);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系高级访问学者(2000);法国远东学院讲座(2002);新疆大学兼职教授(2004-);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和美国北卡罗来大纳学社会医学系摄制项目、合作与培训项目(2003-2004);2008年世界人类学民族学大会筹委会副秘书长;中华民族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遗传学会国际伦理道德委员会委员,中国人类学会理事,美国摄影师学会终身会员。主要研究领域:汉人社会学、影视人类学理论与摄制、教育人类学、历史人类学、文化撰写的多元实践、应用人类学(公共卫生等)和文化遗产保护。主要代表作品:著有《父系家族公社形态研究》(1983)、《教育人类学》(1989),影视人类学片《端午节》(编导和制片人,英文版录像带,美国1992年玛格瑞特米德电影节入围片)、《水漫三峡》(1997)、《怀想——北京“新疆街”的时空变迁》(1999)。另有现代诗集《情人节》(1995)、《北美花间》(1994)和个人摄影展《美国与中国》(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金翼》的接续研究成果《银翅》、《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独行者——人类学随想丛书》五本等。
欢迎广大师生届时参加!
人文学院
2011年9月26日
第五篇:谈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经验传承方法
谈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经验传承方法
刘轲 徐江雁 李振华
【摘要】根据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成才之路的启示,结合古今诸多名老中医的成才经历,阐述了熟谙经典,随名医临证随诊、整理名医医案文献等是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经验传承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名老中医 经验传承 整体观 辨证观
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生于1924年,出身中医世家,河南洛宁人,著名中医脾胃学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全国首批名老中医。李老行医六十多年,执教五十余载,长于内科杂病,晚年潜心于脾胃学说研究,主持研究的河南省重点科研项目“脾胃气虚本质研究”及“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临床及实验研究”,均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主编《中国传统脾胃病学》《中医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常见病辨证治疗》等著作8部。李老被确认为“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研究对象之一,本人有幸参加此课题的研究,现就其经验传承方法谈谈自己的认识。
1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成才之路的启示
李老出身于中医世家,其启蒙老师为其父李景唐。其父善长内科杂病、伤寒病的治疗,为当时豫西的中医大家。李老17岁时,遂辍学于济汴高中,跟父认药习医,可谓世家传承。李老自幼熟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经典,谓其启蒙教材,也谓其中医理论奠基之渊薮。李老一生主宗医家张仲景,善以经方治病,以杂病著长,晚年更以脾胃学说立论,成为一代宗师名医。李老一生主研医籍主要为陆渊雷著《金匮要略今释》,林亿校本《伤寒论》,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叶天士著《温热论》。先生知识涉猎广泛,注重人文修养,喜爱文学、哲学、音乐,书法等。其中,尤以书法隽秀洒脱,许多名人墨客争相收藏,此可谓之家。李老一生,心系民众,具仁德之心。李老关心政治,心系祖国医学发展,即便晚年,仍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奔走呐喊。李老时常告诫自己的学生,要成一代旷世名医,务必做到以下几点:熟读经典、勤奋好学、理论结合实践、勤于临证、不断总结、名师指点、虚心求教、潜心专研、勇于创新。从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的成才之路,我们不难对其经验的传承方法产生较多感悟,从中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发。
2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经验继承方法
2.1熟谙经典,是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经验传承基础理论修养经典著作读熟、背熟,这是名老中医普遍提倡的一项基本功。几乎所有的名医都精通中医经典,特别是下大功夫研读过《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备要》《温热经纬》等基础性的经典著作[1,2]。
清代医家徐灵胎主张先学经典著作是学医的根本,其在《慎疾刍言》中指出:“一切道术,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汉唐以前之书,徒记时尚之药数种而可为医者。”任应秋教授曾直言不首先学好《内经》,也就谈不到学习中医。任老在《学习中医典籍七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 我学中医学的门径和方法》等反复强调经典重要性。任老还特地撰《〈内经〉十讲》从版本、校勘、注解、类分研究、专题发挥、学术思想、理论体系等详尽阐明学习《内经》的门路,可谓叹为观止。名医姜春华随父学医,先读《四言脉诀》《汤头歌诀》,后读《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其父告诫说:“《伤寒》《内经》如四子书,必须扎实学好。尤其是年轻时记忆力好,熟读背诵对以后有益处。”刘渡舟教授学医之初,用了3年时间把经典著作系统学习了一遍。他在总结他终生研究《伤寒论》的体会时说:“学中医要从学习经典入手”,“既要明其义,又要背其文。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功夫可言的”。金寿山说:“《内经》这部书,是中国医学的渊薮”,“不学《内经》,犹如无根之萍”。韩百灵说:“《内经》《伤寒》《金匮》要通读之,不可寻章摘句,以玄其学。”全面领悟经典精神,才能避免“守一隅之说教„„”。这些例子都是李老经常教诲我们的。
《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是名医李老的启蒙教材,时至今日,经典中的许多段落、名句,李老运用时,信手拈来,朗朗上口。在其经验继承中,李老常告诫学生,虽然在大学5年的“院校式教育模式”中,对四大经典有系统的学习,但对其它医籍几无顾及,加之上班后,诊疗工作的繁忙,故对经典的学习,与古代医家相比,相距甚远。重温经典,学习新的未读经典,对于继承与学习他的经验都是必备的理论修养。为达此目的,传承经验的学生们,在李老的严格要求下,制定自修计划,深刻理解学习经典著作,并要求书写读书笔记,对其中的名段名句要熟练背诵,力争对经典的理解,达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程度。
2.2跟随名医李振华教授临证随诊,是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必要途径多数名老中医少年时经过文化和医学的启蒙教育后,即步入拜师学徒阶段,多一边
侍诊抄方,一边指导读经,或读历代名医专著,侍诊时间一般都在两年以上[1,2]。纵观历史,不论是古代名医,还是现代名医,只有多拜名师,方可汇各家之长,才可能成为中医大家。
据史料记载,张仲景天赋聪颖,勤奋好学,少年时“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仲景为“医圣”,奉“伤寒”“金匮”为医经,从魏晋至今,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道经千载更光辉”。金元四大医家李东垣,幼年就喜爱医学,曾捐款千金而跟随张元素学医。数年后,掌握了张氏的各种医学技术,创立并完善了“补土派”的理论,为充实和发展中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刘完素自幼聪慧,曾拜陈师夷为师,学成后独立行医,声誉渐隆。朱震亨自幼好学,深入研究《素问》《难经》等古典医籍,5年后,便能临证,为进一步提高医术,他外出浙江,走吴中、抵南徐、达建业,以访求名师,在44岁时仍拜随罗知悌学医。叶天士12岁开始从父学医,14岁父亲亡故,又拜父亲的门人朱某为老师。叶天士聪慧过人,虚心好学,凡听到某位医生有专长,就向他行弟子礼拜其为师,十年之内,拜了17个老师。他创立的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纲领,为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对杂病提出的许多新见解和治法方药,至今在临床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张景岳幼时从父学医,13岁时从师京畿名医金英学习。潜心于医道,医技大进,被人们奉为仲景、东垣再生。任应秋幼年读十三经皆成诵,少年拜师廖季平,17岁从刘有余学医,3年卒业,20岁悬壶问世。董建华出身于中医世家,17岁时拜上海名医严二陵为师。严二陵是驰名沪、江、浙一带的中医大家,不仅擅长内科,对妇儿杂症也有独到之处。在随师应诊的过程中,董建华细心观察,揣摩,勤思勤问虚心刻苦,日积月累,不仅学到了老师临床诊治疾病的经验,而且掌握了中医理论,深得老师的真传。李老常举例引证,启发学生对跟师临症的重要性的认识。
李老17岁辍学习医,共用7年的时间,一边随父侍诊,一边攻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7年后独立应诊。25岁于当地出名,35岁于省内出名,40岁在国内中医界有一定的学术影响。李老现年逾80岁高龄,仍坚持每周有2日临证诊病,学生们跟随老师侍诊。在近两年的时间内,前一年学生们主要是抄方书写病历,后一年主要是学生先初诊病出方,后老师再诊病出方,二者相互比对,在学生先分析诊病与老师差别原因后,再听教师讲解、点评。两年来的随师侍诊,导师的口传身教,整理医案,学生们渐渐对李老临床诊治疾病的辨证论治及用药规律有了深刻的体会。
2.3整理名医李振华教授医案文献,是其经验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李老常讲,医案又称诊籍,脉案,病案,是医疗活动的真实记述,是理、法、方、药、术综合运用的具体反映形式,是医家的临床经验和思维活动的体现。习医、研医、业医者必须高度重视。
中医医案起源可追溯到周代,据《周礼》记载,当时的医生已有关于疾病名称及治疗的记录,《左传》等先秦诸子著作中,也有散在的医家诊治疾病的记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扁鹊治疗赵筒子、虢太子、齐桓侯医案及淳于意的诊籍。秦汉以来,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医案记载大量出现,对中医学术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古今医案按》记载医案的重要在于“成案甚多,医之法在是,法之巧在是,尽可揣摩。”王燕昌在《王氏医存》中写道,“名医之案,各有心得,流传既久,嘉惠无穷。盖临证多则阅历精,练事深则处方稳,此前贤医案所以可贵也。”张山雷认为“多读医案,绝胜于随侍名医,不啻聚古今之良医,而相与悟对一堂,从上下其议论,何快如之!”可见,医案不仅是医家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也是中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瑰宝;既有辨证思维的方法,又有临床治疗的技术;既有供人效仿的成功经验,又有令人可鉴的失败教训;它体现了常见病别具一格的诊疗技术,又反映了疑难病独辟蹊径的高超技艺。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现存医案有千余例,两年多来,经验传承的学生们先后整理二百余例,主要分为回顾性病历与前瞻性病历。对于每份病历的整理,李老都事必躬亲,对于整理后的医案,李老亲自修改,并对典型的每一份病历都亲笔给予点评。两年多来,李老的医案得到归纳、分类、系统整理,其临证经验也得到了升华。从其临床用药,临证思变,辨证分析,案例分析中,学生们的中医理论及医疗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的启发。两年多的实践证实,整理李老医案不失为一种经验传承的好方法。
3讨论
中医学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起源于数千年前的民族医学,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其理论延续数千年,除了其卓有成效的临床疗效外,也得益于其思维方法的哲理性、深刻性和现实性,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抽象思维方式。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经验是其本人在长期诊治疾病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其临证经验在其一生临床实践中的总结,是中医理论的整体观、辨证观在其临床实践中的再一次验证。在实际研究中,如何采取正确的传承研究方法,对于其经验传承尤为重
要。上述从4个方面论述了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经验传承方法,从近两年的实践来看,效果是显著的。但仅这些方法,远不能满足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方法的需要,我们期望在以后的传承过程中,努力结合名老中医本身的学术特点,依照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创立更多、更好的经验传承方法。
【参考文献】
[1]丛 林.一代名医成才的基本经验[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6):402.[2]刘庆帮,姚惠萍.浅谈名老中医治学方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