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基层 文化乡的年味[范文]

时间:2019-05-15 06:39: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记者走基层 文化乡的年味[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记者走基层 文化乡的年味[范文]》。

第一篇:记者走基层 文化乡的年味[范文]

记者走基层

文化乡的年味

【记者出镜】

114记者出镜:大家好,我现在在银达镇六分村。快过年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的农民都在干些啥,现在我们就到丁彩英家去看看。

【现场同期声】

084:记者:快过年了,我们到你们家来看看。083:记者:我看你在忙着擦玻璃。丁彩英老公:过年了,把玻璃擦一下。

【解说词】

虽然离过年还有十天,但是在肃州区银达镇六分村,农民们早早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现场同期声】

089:

记者:现在家里几口人?

丁彩英老公:六口人,老人也在。

记者:其他人我没看到,你媳妇在干吗? 丁彩英老公:媳妇在做馍。记者:在厨房做馍馍。

【解说词】

丁彩英家的这套房子是2007年修的,总共花了10万块钱。【现场同期声】

091:丁彩英老公:这个窗子干净了,可以了,我带你看我媳妇馍做的怎么样了? 094:记者:大姐你好。丁彩英:你好。

记者:过年了到你们家来看看。你现在做的这个是什么? 丁彩英:麻花。

【炸麻花全过程同期】 【现场同期声】

101:记者:这个麻花放在锅里炸多长时间? 丁彩英:大概两分钟。

记者:你专门看时间,还是看这个颜色? 丁彩英:看麻花的颜色。

记者:像这种还需要多长时间? 丁彩英:这种就可以了。

【解说词】

在银达镇,过年前家家都要炸麻花。过年期间,麻花是招待亲朋好友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丁彩英接电话同期】

105:丁彩英接电话:你好,我这会子炸馍馍着呢,馍馍炸完,我到温室看一下就过去了,人到齐了吗?行,我马上就过去了。

【解说词】

丁彩英是六分村妇女主任,今年她们村的社火表演就是由她组织的。今天,村上的社火要组织一次排练。村支书早早就把电话打过来了。

【现场同期声】

109丁彩英:我就抓紧把馍馍做完还要到温室去看看,温室上育苗着呢,叫我们老公把车开上,把你也拉上到我们温室去看看。(特写)

【出门上车镜头】 【车上同期声】

116车上:记者:你这个车是什么时候买的?还挺新的吗? 丁彩英:2010年12月份。记者:买这个车花了多少钱? 丁彩英:三万六千多块钱? 记者:包括挂牌?

丁彩英:包括挂牌就四万多了。

记者:你们队里面多少户?买车的多吗?

丁彩英:我们队里面四十多户,买车的有二十多户。

【记者和丁彩英一块下车】 【记者出镜】

001记者出镜:马上就要过年了,银达镇的农民在准备年货的同时,还要照顾自家的温室大棚。我现在就在银达镇六分村的非耕地日光温室小区。丁彩英她家的两个大棚刚刚在前两天买完第一茬甜瓜,现在她又忙活着第二茬的育苗,近期就准备移栽。【下车进温棚同期】 【解说词】

银达镇六分村的非耕地日光温室小区是2011年9月建成的。丁彩英家的两个棚总共是一亩地。第一茬种的都是甜瓜,已经卖完了。第二茬准备种一棚茄子和一棚辣椒。苗已经育好了,在有二十天就可以移栽了。

【记者和丁彩英一起给育苗浇水】

【肃州区银达镇六分村农民 丁彩英同期声】

011丁彩英采访:一年一个棚能种两茬,一个棚收入2万,两个棚4万元钱。我还种十几亩地一年收入3万多4万块钱,连温室加起来,一年收入六七万。

【肃州区银达镇六分村党总支书记

孙福存同期声】

139:六分村书记

孙福存同期声:目前,我们全村日光温室面积达到500亩,有300户农民在经营温室。每个棚的收入在15000到20000元,确实日光温室产业在我们六分村的一个主导产业。

【解说词】

近年来,银达镇为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标,大力发展日光温室产业,坚持把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来抓。从2009年开始,利用六分村滩大、地广、群众积极性高这一优势,累计打建日光温室406座,面积达到610亩,并逐渐形成沿怀中村和六分为村主的3000亩温室产业园。

在银达镇,有的农民像丁彩英一样在忙碌和充实中过年。有的农民则准备惬意的享受一下生活。像浦上沟村的王玉霞刚搬进新楼房,就想着过年的时候把亲朋好友都叫过来聚一聚。【记者出镜】

060记者出镜:今年过年银达镇浦上沟村的农民与以往不一样了,他们从农家院搬到了干净 敞亮的新楼房。我现在就来到了银达镇浦上沟村的津浦新村小区,这里的环境和设施和城里面的没什么两样。

【记者进门同期】 【解说词】

王玉霞是2011年11月份搬过来的。现在,她们家夏天干农活的时候住在平房,冬天农闲时住在楼房。【肃州区银达镇浦上沟村农民 王玉霞同期声】

052浦上沟村农民王玉霞同期声:在平房冬天就是架炉子,喂炕,反正一出门就冷的很。平房里心情反正也不是太好,到楼房上环境好了,人的心情也就好了,闲了就打打麻将,看看电视,方便的很,水都是自来水,太阳能里面的水一开就是热水。该买的买一些,在收拾收拾,亲戚朋友来了到一块,房子也大了。

【解说词】

在金浦新村小区像王玉霞一样的农民有136户,占到浦上沟村总户数的三分之一。

【肃州区银达镇浦上沟村农民 王玉霞同期声】

053浦上沟村农民王玉霞同期声:地里面种了十亩地玉米,玉米买了一万五,留了两亩地喂羊的,再剩下的买了一万五,制种辣子买了一万多,整个地上今年能收入五万块钱,和老公打工总共有七万块钱。楼房已经住上了,第一个目标已经达到了,第二个目标是把儿子供出来,完了再想着买个车。

【解说词】

在银达镇不光是浦上沟村新建了居民小区,佘新村和拐坝桥也在2011年相继建成了居民小区。(推出片头)【记者出镜】

138:(记者出镜)过年期间,酒泉社火表演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文化活动,而在酒泉的社火文化中,银达镇显得尤为突出,这不丁彩英刚从温棚出来,又忙活着组织社火排练。

【解说词】

银达镇是出了名的“文化之乡”。在过年期间,基本上每家都有 人跳社会,大家的积极性非常高。等丁彩霞来到村委会时,练社火的人都到齐了,就等她了。【现场同期】

121交化妆品:丁彩英:这是我买来的油彩,这个是红色,这个是白色,这个是黑色,你看再需要点什么?

【练社火同期】 【解说词】

明天,银达镇要对各村的社火排练进行观摩,今天大家练的格外认真。【练社火同期】 【解说词】

就在六分村热火朝天练社火的同时,佘新村也在忙着排练秧歌。【练秧歌同期】 【解说词】

今年,70岁的张志诚,是银达镇的老文化人了,他今天也来到了排练秧歌的现场。【现场同期】

032:书记:像他,他的儿媳妇,姑娘基本上都在这个社会队呢。张志诚儿子,姑娘,儿媳妇每年都参加着呢。

张志诚:这是我的姑娘,这是我的儿媳妇。

【张志诚儿媳妇同期声】

033:张志诚儿媳妇张彩萍:十多年了,98年就开始。

【张志诚女儿同期声】

033:张志诚儿女儿:我参加这个时间长了,当姑娘的时候就跟上跳着呢,今年46。自己就是学的快些吧,今年这个道具比较喜庆。村上在外面定做的。现在48个人,有五六个队形,花样,有上四十八九的呢。

【张志诚和记者看照片场景】 【解说词】

张志诚一家是典型的文化之家,张志诚的女儿在没出嫁之前就跟着张志诚学过唱戏。

042:(和主持人一块看照片同期)张志诚:大概就是16岁,我带着呢,当时我在业余剧团还是负责人,我培养她,到81年她能演些节目,我是指导。我唱的包公,我们姑娘唱秦香莲,她还是唱的很不错,慈母泪,她装着一个有病的娃娃,培养的可以了。

【解说词】

1961年,21岁的张志诚参加了佘新村的宣传队,开始了他的文化人生。

【肃州区银达镇农民 张志诚同期声】

到七十年代就演现代戏,古装戏,十几部大戏,三天三晚上不重戏。

【解说词】

1981年,农村实行大包干,剧团解散了。张志诚就办起了自乐班,成员主要都是自己家的人。【肃州区银达镇农民 张志诚同期声】

我们家以我的姑娘、儿子、我的弟兄拉二胡,家里面唱一唱,跳一跳,以我为主,拉一拉唱唱一唱,业余剧团变成了自乐班。我们家成员,三十多个人参加自乐班,这里面有孙子,儿子、媳妇子、姑娘三十多人,【解说词】

2011年,张志诚被肃州区文化局授予“文化能人” 称号。张志诚仅是银达镇文化传承中的一员,还有更多银达人在继承和发扬“银达文化”。

银达人“爱文化,学文化”的传统,早在57年前,就受到过毛主席的表扬。1955年,《酒泉县银达乡是怎样进行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一文上报后,毛主席亲自在这篇文章上写下了指导全国农村开展扫盲运动的按语。2011年7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又 到银达镇视察文化工作,这既是对银达人的鼓励,也是对银达人的鞭策。

目前,银达镇的文化活动已由被动接受型转向主动参与型,全镇建起了5个农民业余艺术团,1个农民体育协会,38个群众自乐班,14个歌舞班,14支社火队,82个农民文艺演出小组,136个家庭演唱队,发展各种文化户3210多户,占全镇农户总数的42.5%。

从学文化到用文化,文化改变了银达乡村的风貌,文化在银达催生出文明之花、结出了富裕之果。

【结束】

第二篇:记者走基层心得体会

记者走基层心得体会1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民间还流传这样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自中宣部等五部门部署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全国新闻单位结合自身特点,采取多种形式扎实推进,切实践行“三贴近”原则。

带着思考走,怀着感情转,迎着问题改。广大新闻工作者走向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以饱含深情的笔触传达民意民愿,回应百姓关切。一大批来自基层的鲜活事、动人情呈现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作为一线新闻工作者,我由此深切地体会到:

新闻报道散发泥土芳香。根植于什么样的土壤,就会获得什么样的营养。新闻工作者只有扎根广阔大地、扎根基层一线,新闻报道才能汲取充足养分,新闻“大厦”才能牢固根基。

这个不平凡的8月,人们欣喜地发现,报纸上普通百姓的故事多了,电视上小人物的镜头多了,广播里基层的声音响了……

我台以多种形式的报道分别开设专栏,推出“走基层听民声”专题,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热点,持续刊播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采制的报道。

新闻工作者到广阔天地锤炼真本事。对于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既是听从党的召唤、为人民服务的职责和使命,又是自身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更是写就新闻精品和锦绣文章的不二法门,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启动以来,编辑记者们走出高楼大厦,到改革开放前沿,到普通民众中间,挖掘鲜活素材,采写现场报道。

“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我们也应该审视自己:走基层,是蜻蜓点水,还是真正沉到下面?是走马观花,还是带着真情融入其中?就采编工作而言,深入才能生动感人,深入才能深刻透彻,深入才能使新闻生产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农村采访室副主编赵永平说。

“走基层,才能知道‘依靠谁’;转作风,才能知道‘我是谁’;改文风,才能知道‘为了谁’。”只有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进行调研采访,接地气、俯下身、抓活鱼,才能增强报道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最锻炼人的舞台在基层。身为“80后”的我们,光走到基层还不行,还要真正走进群众,和群众交心、向群众学习,这样,感受才真切、语言才丰富、稿子才鲜活。

让记者和百姓的心贴得更近,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

人民群众,是新闻工作者最好的老师。随着“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推进,大量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不断涌现,受到群众欢迎。

在网络上,网民们对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讨论越来越热烈。网友“犄角旮旯”认为,一些年轻记者在大城市生活惯了,对大多数老百姓的生活没有真切了解,自然写不出贴近生活的好新闻来。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正是由于记者下到最基层,和人民群众同吃同住,才使新闻报道真正触到了人民的脉搏、生活的本质。

记者走基层心得体会2

受漳州人民广播电台忠实听友——年已耄耋的蔡老盛情邀请,我登门拜访。没想到老人又邀请了几位老者,老人们提及《桑榆乐园》依旧有说不完的话题,依旧恋恋不舍。

一位老人曾感叹地说“孟洁呀,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和老人家打交道埃”也许是因为不理解才有了“代沟”的出现。因了老年节目《桑榆乐园》,让我有了与一个富有知识和人生阅历的群体对话的机会。他们没有世故的脸孔,他们的世界更加真诚和友善。他们总是以最热烈的方式欢迎我参加他们的活动,用掌声把我这个小字辈请上台发言;当得知我嗓子不适时,老人们赶紧找来各种治咽炎的小偏方;当清晨赶去采访老人们的活动时,他们总是抢着为满脸倦容的我提包、送点心,把我宠得像自己的孩子,这份信任和爱又岂是一声“谢谢”能回报的。

当大部分的老人对新版的老年节目及播出时间还很陌生时,我深信:走近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把话筒对准他们,他们绝不会对电波中传出自己的声音置若罔闻。就这样“好表现”的老人们像孩子一样一传十、十传百,有越来越多的老人参与节目,唱老歌、聊过去、说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桑榆乐园》越来越热闹了,每一期节目都有老人参与,每一期节目都有一个生动的亮点。无形中,这渐渐成为《桑榆乐园》节目的特色,也成为节目常办常新的动力所在。

家人称我是拼命三郎,听友们总是很义气地拍着胸脯说“孟洁,需要我们做什么,你尽管说!”甚至林金池老人在生命进入倒计时的那一天,依旧自掏腰包买收音机送人,为的只是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这档老人家眼中的好节目。对我而言,没有早晚、周末之分,每一天节目之外的时间几乎用于采访。老人们的要求有如圣旨,我无法拒绝他们每一场活动的邀约,无法放弃他们热心提供的每一条新闻线索。每一个夜晚,当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时,我没有意识到每一次看到家人的第一句话总是那一句“好累啊!”直到家人心疼地提醒。我像踩着风火轮的哪吒无法停止也不愿停止。

每当辛苦采制的节目只能在一期节目中“昙花一现”时,心底常感难言的无奈。因为,听众是最热情也是最严厉的,他们要求听到的`一定是“最新鲜”的。于是,我开始思忖如何通过更有效的途径使《桑榆乐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于是有了“庆重阳、贺金婚”活动,有了“寻找健康老人活动”,有了“十佳孝顺子女评选活动”。时至今日,当年被评上“健康老人”的老者依旧为这份荣誉骄傲自豪;被评为十佳孝顺子女的当选者依旧古道热肠;那年金婚老人的故事及新、老照片在《漳州广播电视报》上刊发后,许多老人开心地告诉我,这期报纸早已成为孩子们最珍贵的收藏。

记者走基层心得体会3

长久以来,我们在新闻宣传工作中总是围绕领导转,见到的情景是经过“导演”的,看到的人物是经过“挑选”的,听到的声音是经过“加工”的。改文风,也就是要我们改变这种现状,要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才能真正知民愿意了民情,才能真实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期待,真正起到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服务于百姓……

从中宣部到各级的媒体都在提“走、转、改”活动,我们作为县级媒体的记者,也积极参与进去,下面就是我对这个活动的几点认识:

一、走基层,我的理解是在基层,我们本身就是基层人员,周围是基层百姓,感受到的是基层文化,接受到的也是基层思想,我们镜头下所表现出来人、物、事,素材都是基 层百姓最基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我认为,在“走转改”这种大的宣传思想和舆论导向的正确引导下,我们应该在基层深入的挖掘,把一个好的观点或者是好的现象通过电视媒体这种宣传工具放大,来影响周围的人,从而使整个大的环境都有所改变,变得积极向上,跟着和谐社会的发展步伐。

二、转作风,长久以来,我们在新闻宣传工作中总是围绕领导转,见到的情景是经过“导演”的,看到的人物是经过“挑选”的,听到的声音是经过“加工”的。改文风,也就是要我们改变这种现状,要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才能真正知民愿意了民情,才能真实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期待,真正起到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服务于百姓。

三、改文风,在以前的稿件中,我们的稿子都是千篇一律的“文件语言、刻板生硬”的官话、空话、面子话报道,根本没有切身的站在群众的角度来思考,他们想从新闻中了解到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出现在新闻中才能对他们起到最大的帮助,我理解的改文风就是不论什么稿 件,我们都该多思考,在采访过程中就应该多看多听,了解基层百姓的想要的东西,从他们的身上也许会看到一些劣根性的东西,也正因为这种劣根性的存在,才需要我们将挖掘出的好观点和好现象放大,从而影响他们,起到真正的党和政府喉舌的作用,做好正面舆论。

记者走基层心得体会4

记者如果沉入文山会海,写出来的新闻晦涩难懂。而且随着通信工具越来越发达,记者很容易被电话、邮件采访惯出懒毛病,写出来的新闻缺乏变化。

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我跟普通邮递员体验生活,学会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城市,也走访了宁德6个贫穷山村,农民朋友教会我怎么换位思考。

在这样贴近生活的过程中,我最切实的感受到生活给我的反馈在宁德寿宁县犀溪乡的李家山村,原本千把人的村只剩百来号人,大部分是老弱病残,村里大多是木结构的老房子,很多破旧不堪,用来养鸡。晚饭时间,看着稀稀拉拉的炊烟,你才会切身体会到“留守”两个字的真实含义。

站在竹林里和养鸡户拉家常,养殖户边撒谷子边告诉你他的致富计划,脸上的皱纹笑成一朵花,一百多只健壮的黑色土鸡就在脚边钻来钻去。李家山村和浙江泰顺县只有一河之隔,养鸡户夫妻俩往年都是在外打工,20xx年驻村书记来了,他放弃外出务工,在家跟着养起了土鸡。养鸡是一种尝试,前程未卜,但是交流中,你能感受到他内心强烈的一种信念——只要家门口能致富,绝不愿意让老人、孩子留守。

李家山村里有座红军桥,为纪念祖辈连夜修桥帮红军脱险的事迹而建,村民想做做桥的文章,搞乡村旅游。记者想去看看桥,一伙村民和村干部就陪着翻了两座山,走一路讲一路,他们的设想、桥的意义、周边配套的景物……你能感觉到村民们思想上的变化,他们不再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农民,而是希望靠脑子、靠智慧去创造财富的新农民。

在村庄采写新闻,和在材料堆、政策库里找新闻是完全两种状态,村民生动的表情和言语,让你感受到一种由心而生的渴望,写起新闻来下笔如有神;而脚走出来的新闻,更有生活气息,群众也爱看爱读。这样的新闻作品会让记者觉得自己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记者走基层心得体会5

泉州地处东南沿海,咱厝人对海很熟悉,但当我们漫步沙滩,欣赏美景、品尝美食的时候,我们不会知道这些美丽背后的未知和凶险。这次的走基层我们就去了这样一个海边古镇——永宁,体验了一把真正“海脚人”的生活。

永宁镇,是石狮市东南部的著名滨海侨乡,位于闽东南泉州湾与围头湾中部的深沪湾北畔,与中国台湾隔海相望。靠海吃海,在永宁有不少人以“讨海”为生。我们去的时候,正是伏季休渔结束,鱼市最好的时候。早上八九点,渔船靠港,码头鱼市就是全村最热闹的地方,出价、砍价、称重、记账,声音之大让人觉得似乎在吵架,一会儿工夫,一筐筐海鲜就被买光了。村长说,一船十来万元的鱼能赚上一两万元,起初大家都感慨现在这“讨海”真是好赚,仔细询问才知,船东要赚这一两万元,先得花上近百万元买船,而在船上讨海的船长、船工,都是船东雇佣的,他们出海十来天工资一般要1000到1500元,与这工资相比,“讨海”营生背后的风险是非常大的。

闽南有句俗语叫:“手里抱孩儿,才知父母当初时”,意思就是说凡事必须亲临才有体会,走基层亦是如此。大海的凶险,在影视作品里看过,在新闻里听过,但当你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倾听别人的海上历险故事时,更多的是对这些经历的猎奇和对当事人毅力的佩服。而当我们真正登上小小的渔船,驶离海岸的时候,我们才知道什么叫“无风也起浪”。岸上明明是风和日丽,到了内港就风浪渐大,站在船上采访,一个浪打过来,人都会站不稳。这个时候,我们才些许体会到“讨海人”“吃鱼不翻鱼”的禁忌背后,那种对大海未知危险的恐惧和无助。我们搭乘的渔船船长李锦典就是在这样的风浪中穿行了30多年。一次出海,少则三五天,多则十来天,吃住在船上,他经历的风险不少,但当我们问起,这个黝黑的海边汉子只会朴实地笑说这都没什么,现在已经比以前安全多了。

这种安全源自永宁梅林村的430信息站,这个站里只有3个工作人员,负责整个永宁镇300多艘船的管理工作,天气预报、遇险救助、船舶检查,一天24小时三班倒的工作,日复一日,可以说非常单调和枯燥。但就是这种看起来平凡的工作,为“讨海人”架起一张安全网,岸台与船台可以随时通讯,互通信息,一有危险,船台马上可以发出求助信息,岸台立即应急响应,向主管部门汇报,进行搜救。他们的工作很少有人关注,但对“讨海人”来说,他们却至关重要,采访时我们问工作人员需要什么,本以为在这么枯燥的工作环境,他们应该会想要点娱乐设备,没想到的是,他们的回答相当一致:只需要设备。一台设备并不能改变他们的工作状态,但他们却连连感谢,因为他们觉得,多一台设备,海上的船只就多一分安全,“讨海人”能平安出海,平安归来,他们的工作就有了意义。

在永宁的时间不长,只有两天,要说真正体验当事人的生活还远远不够,我们只能试图更接近他们的生活,体会他们的工作,倾听他们的感受。真真正正地走下去,踏踏实实地沉下来,我们发现了很多以往没有看到或者被忽视的细节。有了细节、有了故事,才有鲜活的新闻。

记者走基层心得体会6

以前看柴静在采访时,面对采访对象总有个俯身的姿势,当时只是觉得这个姿势让人看着觉得舒服。不过,这次去南靖南坑走基层,面对采访对象,我也俯下身,和他们拉家常,听他们说了很多心里话。

从南靖县城出发,开往葛竹村,先是一路上坡。因为自己身体适应能力比较差,车子上到一定高度时,就开始感觉有不舒服,耳膜嗡嗡作响,脑袋也有点发蒙,集中不了精神,甚至有点听不到自己讲话的声音。我开始担心等下采访能不能扛得住,所幸,这样的状态只持续到要进村的那条路。

进村的这段路况实在糟糕,车子上下左右颠个不停,随行的同志说,这样的路有6公里,是南坑镇葛竹、金竹和高港三个村的必经之路。一路上,透过车窗才知道这路悬在半山腰,两边长满了芦苇和杂草。两公里的单行道上,只见到零星几辆摩托车。越是往山里走,路面也越是宽敞,不过越是泥泞起来,绕过几个弯后,我们手机就没了信号。随行的同志说,这三个村是九龙江西溪漳州段的源头,没有工业,环境特别好。路况虽然不好,但途中我们尽享游走在山清水秀之间的乐趣。

本只有20多分钟的车程,我们颠了一个多小时,才终于到葛竹村。进村后,我们去了一户叫赖秋生的茶农家里,他们还给我们做了久违的大锅饭。赖秋生的妻子很是腼腆,忙活着炒菜炖汤,看到水槽里的菜还没洗,我们几个就动手帮忙。她说话声音不大,我得靠得近一点才能听得清楚,也许是这个动作,让她觉得放松了一些。一来二去,我们便熟悉了起来,炒菜那会儿,她还笑嘻嘻说起他们家这几年生活的变化,末了还靠过来夸我会炒菜。

午饭后,我们便去了茶园。这里的茶园很整齐,一溜一溜地挂在山腰上。一见他们扛着机器,噗噗噗地来回干活,我们也跟着上去动动手。我在后面扛着袋子,一溜过去,茶青越来越多,重得我快撑不住,可人家没停下来,我也不好意思叫停,只好咬紧牙根撑着,手上青筋都粗了起来,全身直冒汗,以至于后来整个下午,手臂抖个不停。都说茶叶是暴利行业,但我想,对于茶农来说,只能说是辛劳的回报。每一道繁琐的工序,都集结着茶农的汗水,单单采茶就让人累得够呛了。不过,赖秋生说,苦点不算什么,这几年,倒是进村的路,让他茶叶贬值了很多。

下午时分,我们到赖聪明家采访,他家正好在做茶,我一问一年能赚多少,对着镜头的他有点支支吾吾说不清。但一问他茶叶价格为什么低了,他就滔滔不绝了起来,他说进村的路实在太糟糕了,坑坑洼洼,很多茶贩根本不愿来,即使来了也会压低茶叶的价格。我们一起蹲在地板上聊了起来,他低着头在地上画了个圈说,要是路能修好,一年赚个十来万就没问题了。

片刻之后,他突然高兴地说,就在前一阶段,他们村里已经在筹钱了,据说高港和金竹也在筹钱,就是要修路,三个村已经筹集了87.5万元的资金,参与整修这条未来的“致富路”。对着镜头,他笑了起来,露出满脸的皱纹和所剩不多的牙齿,说了几句感谢的话后,不管怎么引导都说不出什么了。等我们收起话筒,他笑呵呵地凑过来悄悄地说,这三个村终于是齐了脚步了,早这么决定,如今村里该是另一番模样吧。现在就希望这路能修得快一点。

采访很顺利,一天的乡村生活,让我对葛竹村产生亲切感。回来的路上,吹着凉凉的晚风,如此宁静的乡村,也如此淳朴的村民,他们知足上进,勤劳智慧,每一天都为自己的生活脚踏实地。只要我们愿意俯下身去听,去看,去体验,去和他们交流,他们会很愿意掏心窝,说出心里话。

第三篇:电视台记者走基层策划

甘泉县广播电视台“记者走基层”活动策划方案

为响应宣传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号召,2011年12月,我台将组织记者下基层开展采访活动,并于甘泉新闻内开设栏目《记者在基层》。具体要求如下:

一、主要内容:

1、要求每位记者要深农户,走进群众,多听群众声音,以纪实的手法,选取感情真挚,生动的个人和事迹进行报道。要结合基层群众生活实际和切身感受,客观实反映出基层群众的真实生活,准确传达群众意愿。

2采访要坚持“五不行”的要求:选题不典型,不行;稿件不生动,不行;现场感不强,不行;采写没有细节,不行;稿件没有感情,不行。

二、采访活动:

1、从12月8日开始,抽调本台记者,每两人一组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社区、农户,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挖掘真实生动的人物和事迹。

2、记者要出镜,以体验式采访为主,捕捉群生活中的具体时间和细节,反映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真实面貌。

3、客观公正,如实报道。从记者以及群众的角度报道观察社会现象,引起大家的共鸣。要加强人文关怀,凸现地域特色。密切关注发生在老百姓身边、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及事件当事人的前途命运,并不断强化服务功能,增强节目的互动性,为我县群众提供一个抒发心声的渠道和平台。

4、采访活动中要求严格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不收礼、不谋私,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三、节目安排

《甘泉新闻》于12月13日开设“记者在基层”专栏,以赴各地采访的记者联动报道为主要形式,连续突出记者来自基层的报道。活动结束后做采访综述、评论,刊发记者感言。

节目要求:改进文风,鲜活生动,让群众成为报道的主角,注重抓细节,找故事,用群众看得见的事实和真实的感受,增强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动性。

甘泉县广播电视台

12月6日

第四篇:记者走基层 共学六中全会精神

记者走基层 共学六中全会精神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东南网-福建日报11月23日报道(记者 吴育卿)

近日,记者在福州五彩动漫数字科技有限公司采访时,见到公司副总经理韩云年正在电脑上画蜥蜴,这是该公司正在创作的动漫作品的主角。

“为什么主角是蜥蜴?”记者问。“蜥蜴断尾求生存。我们要把这部动漫做成A+级的,是十七届六中全会给足我们信心。”公司董事陈忠志说,“我们真是赶上好时机,六中全会提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我们感到肩上责任重大。”

五彩动漫创立之初,就定下“用创意点亮国产动漫,用民族文化支撑动漫品牌”的宗旨。5年来,公司面市的作品屡屡获奖:

环保公益动漫片《护生》,获国家广电总局2009年优秀国产动画片推荐第一名和2009全国动画精品奖,并签下北欧播出代理协议,目前10集续集已制作完成;动漫《评话甘国宝》获2007福建电视文艺奖三等奖;12集动画片《白马少年》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2011第一批优秀国产动画片。

在上月20日举行的省第六届百花文艺奖颁奖仪式上,《护生》、《评话甘国宝》同获三等奖,是我省动漫企业中获奖最多的。

眼下,五彩动漫创作生产的360集社区情景剧《多彩人生》,通过讲述发生在邻里间的风趣小故事,表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主题。

“我们要做中国最好的动漫!我们的动漫作品主要以民族文化资源为素材,反映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以此增强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陈忠志信心满满。

第五篇:中征记者走基层

一、关于“中征记者走基层”主题的组稿要求

各单位征信业务条线的基层组织和人员,既是征信工作的直接承担者,也是《中国征信》报道素材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为此,编辑部特策划以“中征记者(通讯员)走基层”的主题策划活动。请各位通讯员结合辖内工作实际,深入征信基层采访和组稿,展开一线调查,反映基层问题,捕捉征信工作变迁,并反映他们工作、生活等情况。

组稿要求:新闻素材既可以是各通讯员深入辖内分支机构的采访、调查稿件,也可以是向辖内分支机构一线征信工作人员的约稿;文章素材既可以是通讯员走基层的第一手调查,真实反映征信工作岗位人员所做、所思、所感,也可以是一线征信人员的工作、生活状况的自传式文章,还可以是通讯员就本次“走基层”活动相关的所感、日记、综述等。来稿体裁不限,可以采取记叙、议论、散文、诗歌等多种形式,主要体现其个人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经历、经验和感悟。要求文字活泼、生动,单篇字数控制在1000字~2000字以内。欢迎同时配照片,该素材请于2011年11月23日前发至郑荫立邮箱。

下载记者走基层 文化乡的年味[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记者走基层 文化乡的年味[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xx乡“三步走”推进基层文化“四有”

    xx乡“三步走”推进基层文化“四有” 建设为贯彻落实全县宣传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助推“五五”集中攻坚行动,推进基层宣传文化“四有”建设,今年以来,我们采取三项措施,强力推进宣......

    乡委员走基层方案

    中共XX乡委员会 关于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 实践活动中集中开展“走基层、 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的实施方案各村党支部: 为进一步落实《中共XX县委关于在党的群众路线教......

    年味

    年味走着走着,年已悄然到来……看都市的商场内,早上三四点的时候,已是忙碌的身影,南来北往的,捎包带筐的,顶着凛冽的寒风,匆匆忙忙的赶到批发点,各自准备着自己的货物,等候着和顾主交......

    年味

    年味 年味1 爆竹声中一岁除,中华大地传统的春节是所有炎黄子孙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整个中国最欢快喜庆的一段时间,从古至今,新年都是所有节日里最有“味道”的,这......

    年味

    年味浓浓 离春节愈近,年味也就愈浓...... 昨日早上上班,开车到单位门口,才看见这条街由北向南是封闭的,除了树立禁止通行的标志牌外,还有几名警察在站岗,本以为前方发生什么重大......

    记者基层调研

    襄阳蹲点总结报告 此次,湖北省委宣传部发起了“百名记者蹲点基层”的活动,要求广大记者深入基层采访,落实“走转改”。在这次活动中,我有幸作为实习生代表湖北大学到湖北广播电......

    记者走基层关注山区孩子和学校策划案

    《新闻**报》“记者走基层关注山区孩子和学校“策划方案 2012年5月10日至9月30日,《新闻**报》将携手**集团**牌特曲开展“百对新人帮扶偏远农村学校及贫困孩子,资助品学兼优......

    走基层

    走基层 看变化 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 通过“走基层、看变化” 学习十八大会议精神,感触颇深。这是一次胜利的大会。十八大总结了党的十七大以来5年的工作,回顾总结了34年来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