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市副市长:创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家前途
上海市副市长:创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家
前途
“创新人才培养这场竞争事实上看似没有硝烟,没有边界,也没有裁判,但是竞争的结果却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发展的。”在近期人大附中举办的创新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上,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作上述表示。
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人民网北京3月24日电 创新人才培养这场竞争事实上看似没有硝烟,没有边界,也没有裁判,但是竞争的结果却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发展的。在近期人大附中举办的创新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上,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作上述表示。3月21日,中国基础教育卓越校长卓越教师培养基地第二期校长班第四次培训大会暨创新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在人大附中开幕。大会围绕 立德树人,创新驱动 这一主题展开研讨。翁铁慧在会上作了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的发言。创新人才培养是人才强国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几十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以及韩国、印度等新兴工业化国家,都已经将知识资本和创新能力定位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将创新作为国家的战略,并提出一系列的实施和保障的计划,不遗余力的加以推进。翁铁慧指出,创新人才是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在当今国际竞争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显现在人才的竞争上,尤其显现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竞争上。翁铁慧举例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重现在只有8%,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40%;又如在2009年和2010年,我们的芯片的进口量超过了原油的进口量,成为我国外贸进口规模最大的商品。这些都表明,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为阻碍我国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翁铁慧表示,要改变这个局面,实施创新人才驱动发展战略无疑是唯一出路,但是我国在创新人才的供给方面是严重不足的,我们首先应当反思教育的原因。教育在创新人才上的着力点 创新的天赋更像一颗种子,有些孩子确实有这种禀赋,但它仅仅是一颗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关键还在于有没有为它提供合适生长的土壤,而这正是教育的责任。翁铁慧说。翁铁慧认为,应该从三个着力点来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第一个着力点,也就是面上的创新思维教育,要对所有孩子、所有学生面上的创新思维教育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保护和开发,这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第二个着力点,是点上创新拔尖人才的早期发现和培养,是创新人才的战略实验区,要在点上布局,对创新拔尖人才的早期发现和培养。培养创新拔尖人才应当成为一项培养将来我们制造国家杀手锏的战略。谁去制造国家杀手锏的东西?近年,国外回流的人才是越来越多了,但是顶尖的人才却很少。翁铁慧说。第三个着力点,是牢牢抓住创新人格这个根基。要真正取得创新成果最根本的是意志、毅力等人格品质,这事实上也就是创新人格,它是世界观、方法和毅力等非智力的有机结合。上海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上海的教育引人关注,尤其是在数学教育方面取得了不错成绩。很多发达国家的教育部的部长都去上海考察数学教育。上海教育取得的成绩,用人大附中校长翟小宁的话就是,上海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锋,近年来更是焕发出了勃勃生机。翁铁慧介绍道,上海的举措之一就是一体化建设理念。比如整体加强大中小学德育工作,将德育目标系统有机的融入到其他课程中,在创新人格培养当中发挥重要作用。翁铁慧说,上海非常注重促进每个学生发展创新能力。上海将以提升课程教学改革的开放度为抓手,创新教学教材教育机制,开发有利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资源模块,丰富符合个性化学习要求的课程资源。翁铁慧还表示,在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机制上,上海将支持若干所学校开展实验继续开展实验,探索和完善科学的甄别手段,创新拔尖人才早期识别的机制,构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創新人才培養這場競爭事實上看似沒有硝煙,沒有邊界,也沒有裁判,但是競爭的結果卻影響著國傢的前途和發展的。”在近期人大附中舉辦的創新人才培養學術研討會上,上海市副市長翁鐵慧作上述表示。
上海市副市長翁鐵慧人民網北京3月24日電 創新人才培養這場競爭事實上看似沒有硝煙,沒有邊界,也沒有裁判,但是競爭的結果卻影響著國傢的前途和發展的。在近期人大附中舉辦的創新人才培養學術研討會上,上海市副市長翁鐵慧作上述表示。3月21日,中國基礎教育卓越校長卓越教師培養基地第二期校長班第四次培訓大會暨創新人才培養學術研討會在人大附中開幕。大會圍繞 立德樹人,創新驅動 這一主題展開研討。翁鐵慧在會上作瞭關於創新人才培養的思考與探索的發言。創新人才培養是人才強國的主要組成部分近幾十年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傢以及韓國、印度等新興工業化國傢,都已經將知識資本和創新能力定位為國傢的核心競爭力,將創新作為國傢的戰略,並提出一系列的實施和保障的計劃,不遺餘力的加以推進。翁鐵慧指出,創新人才是引領社會發展的重要人力資源,在當今國際競爭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越來越顯現在人才的競爭上,尤其顯現在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人才競爭上。翁鐵慧舉例說,我國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制造業的比重現在隻有8%,遠遠低於西方發達國傢的40%;又如在2009年和2010年,我們的芯片的進口量超過瞭原油的進口量,成為我國外貿進口規模最大的商品。這些都表明,創新能力不足已經成為阻礙我國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翁鐵慧表示,要改變這個局面,實施創新人才驅動發展戰略無疑是唯一出路,但是我國在創新人才的供給方面是嚴重不足的,我們首先應當反思教育的原因。教育在創新人才上的著力點 創新的天賦更像一顆種子,有些孩子確實有這種稟賦,但它僅僅是一顆種子,能不能生根發芽關鍵還在於有沒有為它提供合適生長的土壤,而這正是教育的責任。翁鐵慧說。翁鐵慧認為,應該從三個著力點來推進創新人才的培養。第一個著力點,也就是面上的創新思維教育,要對所有孩子、所有學生面上的創新思維教育以及學生個性發展的保護和開發,這是創新人才培養的基礎性工作。第二個著力點,是點上創新拔尖人才的早期發現和培養,是創新人才的戰略實驗區,要在點上佈局,對創新拔尖人才的早期發現和培養。培養創新拔尖人才應當成為一項培養將來我們制造國傢殺手鐧的戰略。誰去制造國傢殺手鐧的東西?近年,國外回流的人才是越來越多瞭,但是頂尖的人才卻很少。翁鐵慧說。第三個著力點,是牢牢抓住創新人格這個根基。要真正取得創新成果最根本的是意志、毅力等人格品質,這事實上也就是創新人格,它是世界觀、方法和毅力等非智力的有機結合。上海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上海的教育引人關註,尤其是在數學教育方面取得瞭不錯成績。很多發達國傢的教育部的部長都去上海考察數學教育。上海教育取得的成績,用人大附中校長翟小寧的話就是,上海是中國教育改革的先鋒,近年來更是煥發出瞭勃勃生機。翁鐵慧介紹道,上海的舉措之一就是一體化建設理念。比如整體加強大中小學德育工作,將德育目標系統有機的融入到其他課程中,在創新人格培養當中發揮重要作用。翁鐵慧說,上海非常註重促進每個學生發展創新能力。上海將以提升課程教學改革的開放度為抓手,創新教學教材教育機制,開發有利學生自主學習的課程資源模塊,豐富符合個性化學習要求的課程資源。翁鐵慧還表示,在探索拔尖創新人才早期發現和培養機制上,上海將支持若幹所學校開展實驗繼續開展實驗,探索和完善科學的甄別手段,創新拔尖人才早期識別的機制,構建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这场竞争事实上看似没有硝烟,没有边界,也没有裁判,但是竞争的结果却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发展的。”在近期人大附中举办的创新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上,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作上述表示。
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人民网北京3月24日电 创新人才培养这场竞争事实上看似没有硝烟,没有边界,也没有裁判,但是竞争的结果却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发展的。在近期人大附中举办的创新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上,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作上述表示。3月21日,中国基础教育卓越校长卓越教师培养基地第二期校长班第四次培训大会暨创新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在人大附中开幕。大会围绕 立德树人,创新驱动 这一主题展开研讨。翁铁慧在会上作了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的发言。创新人才培养是人才强国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几十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以及韩国、印度等新兴工业化国家,都已经将知识资本和创新能力定位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将创新作为国家的战略,并提出一系列的实施和保障的计划,不遗余力的加以推进。翁铁慧指出,创新人才是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在当今国际竞争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显现在人才的竞争上,尤其显现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竞争上。翁铁慧举例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重现在只有8%,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40%;又如在2009年和2010年,我们的芯片的进口量超过了原油的进口量,成为我国外贸进口规模最大的商品。这些都表明,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为阻碍我国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翁铁慧表示,要改变这个局面,实施创新人才驱动发展战略无疑是唯一出路,但是我国在创新人才的供给方面是严重不足的,我们首先应当反思教育的原因。教育在创新人才上的着力点 创新的天赋更像一颗种子,有些孩子确实有这种禀赋,但它仅仅是一颗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关键还在于有没有为它提供合适生长的土壤,而这正是教育的责任。翁铁慧说。翁铁慧认为,应该从三个着力点来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第一个着力点,也就是面上的创新思维教育,要对所有孩子、所有学生面上的创新思维教育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保护和开发,这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第二个着力点,是点上创新拔尖人才的早期发现和培养,是创新人才的战略实验区,要在点上布局,对创新拔尖人才的早期发现和培养。培养创新拔尖人才应当成为一项培养将来我们制造国家杀手锏的战略。谁去制造国家杀手锏的东西?近年,国外回流的人才是越来越多了,但是顶尖的人才却很少。翁铁慧说。第三个着力点,是牢牢抓住创新人格这个根基。要真正取得创新成果最根本的是意志、毅力等人格品质,这事实上也就是创新人格,它是世界观、方法和毅力等非智力的有机结合。上海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上海的教育引人关注,尤其是在数学教育方面取得了不错成绩。很多发达国家的教育部的部长都去上海考察数学教育。上海教育取得的成绩,用人大附中校长翟小宁的话就是,上海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锋,近年来更是焕发出了勃勃生机。翁铁慧介绍道,上海的举措之一就是一体化建设理念。比如整体加强大中小学德育工作,将德育目标系统有机的融入到其他课程中,在创新人格培养当中发挥重要作用。翁铁慧说,上海非常注重促进每个学生发展创新能力。上海将以提升课程教学改革的开放度为抓手,创新教学教材教育机制,开发有利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资源模块,丰富符合个性化学习要求的课程资源。翁铁慧还表示,在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机制上,上海将支持若干所学校开展实验继续开展实验,探索和完善科学的甄别手段,创新拔尖人才早期识别的机制,构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www.xiexiebang.com
dafa888.com www.xiexiebang.com
H7M9K
第二篇:青少年营养与健康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发展
青少年营养与健康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发展,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列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接上级文件指示,我校精心准备并结合实际最大限度的为普及青少年的营养与健康做好工作。
普及青少年的营养知识与健康,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的营养观,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我校深知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为此广泛宣传,积极做好动员工作,从自身的情况说起会有很好的说服力,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营养食品充足了、但身体素质没啥大的改变。原因就在于吃的是好东西但方法方式是否就是正确的呢?很多时候生病是可以预防的,不要等到身体向你发出生病的信号了再想挽救有点迟了。同学们认为健康就是合理的饮食和营养的搭配结合自身的运动锻炼。身体素质不同也就意味对营养的需求不同。不同的营养换算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营养知识对健康起到很大的作用。
为此我校在安全教育课上进行大力宣传,班主任利用周会和自习课的时间逐一讲解鼓励并组织绝大部分同学都参与到本次活动当中,由于收到条件的限制,没能让所有同学参与到本次网上答题活动,但我们一定要让所有同学都深刻领悟到食品营养与安全知识,是我们一生受用的。
第三篇: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
北京林业大学李勇 贺庆棠
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都在重视和加强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研究型大学由于具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先进的科研条件和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因此,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我们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方面,主要分析了美国、英国和德国几个发达国家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特点与优势,旨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培养创新人才起到借鉴作用。
一、在教学模式上,注重讨论式、研究性学习
为了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各国研究型大学都在创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新模式。1998年,美国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的研究报告,明确提出他们探索的是只有研究型大学才具有的一种全新的本科教学模式:本科生要得益于研究生教育体系独一无二的资源;研究型大学要给予学生其它教育机构所不能提供的广泛经验和能力,一种真正有价值的研究经历,使毕业生具有特别的创造力。报告特别提出应使“研究为本的学习”成为标准,大学里的教师、研究者、学生每个人都应是一个学习者、发现者、研究者。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是,强调和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强调学习是基于导师指导下的发现,强调学生的亲身实践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实际上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理念。在这一理念之下,其具体教学模式灵活多样,如启发式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研讨法、发现法、问题教学法和研究性学习等。在各种形式的教学中,都强调和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而不是被动听课。其中,重视研讨法和研究性学习(本科生参加科研)是国外研究型大学教学模式改革中两个最为显著的特点。
第一,重视研讨课程。大学研讨课(Seminar)最早是柏林大学为了引导和训练学术创造的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讨论课仍然是当今德国大学主要的教学形式之一。现在研讨课在其它各国研究型大学的课堂教学中也非常盛行。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一般从本科一年级开始就开设了研讨课,近年来为低年级开设了更多的研讨课。例如,2008—2009普林斯顿大学就为新生开设了74门研讨课,每门研讨课向所有的新生开放,而且学生,可以跨院系选学。2008年秋季哈佛大学为学生开设了135门研讨课。这些针对新生的研讨课有的带有“导论”性质,但并不是我们许多教师理解的那种强调知识的系统和全面的“概论课”,而是强调“引导”,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强调举一反三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学生接受特定的科学研究方法训练,因而具有相当的深度。此外,美国大学为新生还开设了各种跨学科综合性的专题学术研讨课程,由有经验的教师主持。学生们依照自己的兴趣报名选学,学生在规模很小(一般限定为10余人)的研讨班中,和教师一起从不同学科视角探究令人兴奋的热门问题,围绕主题查阅相关的富有见识的文献资料,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充满活力的讨论交流,撰写学术论文和报告。这种研讨课程难度更大,但是这种跨学科的学习体验特别有利于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
研讨课也是英国研究型大学课堂上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导师制教学是英国著名大学教学模式的特色。师生间的讨论和交流是导师教学的基本形式。导师教学最初都是由导师和学生一对一地进行的。由于学生规模的扩大,现在导师教学更多的是两个学生一起上课,甚至是3--4人。导师教学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导师不是信息传递者,并不在意教授学生多少知识或是给他多少信息,而在于培养他们独立学习、思考、工作的技能和批评的技能,成为充满智慧和理性的人。例如,牛津大学为导师
制教学投入大量的资源。在全部24周的一个学年中,文科导师每周教学 12个小时.理科教学每周6个小时,这种教学负担远大于其他大学中的教师。此外,牛津大学中担任导师的学者必须在比其它大学要求更为广泛的领域中进行教学。为了保证学院的教学质量,学院严格按照导师指导学生的比例决定招生人数。20世纪80年代,导师一般负责6—12名学生,而到90年代中期,一名导师负责约20名本科生。
第二,重视研究性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信息或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外许多研究型大学均设立了本科生科研计划,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活动,已经成为创新人才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
美国是本科生开展科研活动的最广泛、制度最完善的国家之一。为了保证本科生科研的开展,美国研究型大学非常重视本科生科研的领导与组织管理工作,一般都在学校一级成立本科生科研管理机构。例如,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分校分别于1994、1997年专门成立了本科生研究办公室,以对本科生科研进行组织并提供服务。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项目多种多样,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学生作为学徒参与以教师为主的科研项目,在其中担任研究助理;二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项目方案,包括研究性项目、创造性设计工作以及公众服务性项目,学生向学校提出研究资金申请。从本科生科研项目的资助来源看,既有院系或者学校提供资助的研究项目,也有校外各种组织提供资助的研究项目。例如斯坦福大学在2006-2007就为1200名本科生提供了400万美元的项目资助。学生需要参与标准科学研究的每一个阶段,包括撰写研究申请和计划、实施研究、分析数据和以口头及书面形式呈现研究结果。研究项目可以在一个学期完成,但是多数要进行一个学年以上。美国大学一般都把本科生科研纳入课程计划,参加科研项目的学生可以获得学术学分,成为总学分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贯彻本科生科研计划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校给本科生也配备导师,而且为了鼓励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对于指导本科生科研的教师,大学在经费、工作评定上予以倾斜。例如,伯克利规定,在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中,教师指导一名本科生,学校给予500美元项目资助经费。有的学校还设立最杰出的教学成就奖,指导本科生科研可以使教师增强竞争力。麻省理工学院在教师聘任和提升过程中,把指导大学生研究计划等项目看作教学任务的一部分。为了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本科生学者研究项目除了提供科研本身的成本外,还给学生提供暑期工作的食宿资助或差旅费。
二、教学内容上,注重教学和科研的融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科学研究是研究型大学的一个重要功能,注重教学和科研的融合是研究型大学的一个明显特征。这方面德国大学开辟了先河,教育家洪堡提出并在柏林大学中首次实施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思想,将科学研究视为培养“有修养的人”的重要手段。他认为只有教师在创造性活动中取得的研究成果,才能作为知识加以传授,只有这种教学才真正够称大学水平。德国大学形成的这种创造性研究模式不仅被公认为19世纪“生产”职业科学家的最成功的范式,而且对美国等世界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世界的研究型大学中,科学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职能。教师都要积极参加科学研究活动,这样他们可以把科研的最新成果带入到教学之中,带给学生。这是其它非研究型大学所无法比拟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创造性的科研工作引入了教学过程,学生可以接触到学术领域中最新成果或最新问题,不仅向学生传授了最新知识,而且还引导学生了解那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普林斯顿大学在注重教师科研和教学的融合方面也是一个典范。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独立辅导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名师执教又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模式一个重要特点。为了扭转研究型大学“重科研、轻教
学”的现象,美国的许多研究型大学采取了一系列的重要举措,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鼓励知名教授上讲台,为低年级学生介绍学科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
与西方其它、大学相比,英国大学对教学重视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精英教育传统,因此科学研究进入英国大学起步较晚,但成绩却很骄人。至今英国获诺贝尔奖共有100多人,按人口计居世界首位,总数仅次于美国。当今的英国著名大学特别重视科研工作,并重视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剑桥大学的科学研究实力是最强的,获得的科研经费也最多,但剑桥大学始终重视教学工作,强调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平衡,强调要培养拔尖人才。剑桥大学要求每一位教师既要搞科学研究,也要保证一定课时量的高水平教学,同时要求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前沿性知识教授给学生,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科研来促进教学。在保证研究水平的前沿地位的情况下,学校有一整套教学质量保证制度,做到了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的协调发展。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平衡是研究型大学另外一个重要特点与趋势。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但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日益一体化,研究型大学在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基础学科,注重文、理、工的相互交叉和渗透,注重和加强课程的基础性和广博性,减少对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化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其教学理念就是不指望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专业知识,而是着重使学生获得终身自我教育所需的基础知识,把“更少才是更多”(Less is more)这一具有哲理的基本原则纳入到本科课程设置当中。英国大学自由教育的传统源远流长。由于这一原因,英国著名研究型大学课程和专业的设置思想始终为:强调教育目的的内在性,追求知识本身的价值,反对教育外在的功利目的,重视学术性。英国高校的课程,普遍注重基础课程教育,反对实行时间过早、范围狭窄的专门化训练。例如,剑桥大学本科生课程设置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学生可在第一或第二学年中,在广泛的学科领域选课,使学生打下广博的知识基础,而在第二学年以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设计或选择专业学科进行学习。德国大学的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和专业阶段。从柏林大学哲学系课程设置来看,课程内容不仅包括人文和社会科学等知识,还包括了自然科学科目。这些课程几乎囊括了除法、医、神等专业课程之外所有的高级学问,课程设置上体现了很强的基础性、交叉性和广泛性。
三、在评价体系上,注重对教师的综合性评价和学生的能力评价
在教师评价制度上,注重对教师的综合评价。研究型大学承担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因此,研究型大学教师考核体系就强调教师在教学、学术与创造性研究和服务性工作三个领域的重要作用。学校希望教师在这三个相互支撑的领域保持连续性和高水平,将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教师评估体系看作是学校管理架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科学研究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职能,因此,对教师科研业绩的评价权重要大于其它非研究型大学。但是,在评价体系中,教学方面的权重仍然是最大的。通常美国研究型大学对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评价的权重分别为50%、30%和20%。由此也可以说明,教学工作在研究型大学中仍然是最重要的工作。这样的评价标准本身就对强化学校的教学工作,对克服和避免只重科研的倾向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此外,有的学校专门制定政策,激励教师投入教学工作。例如,康奈尔大学等还设立了“优秀教学奖”来鼓励更多的知名教授从事教学工作,特别是更多地登上本科教学的讲台。
传统上,德国大学把科学研究当作学者的最高职责。到现在,科学资本对于德国大学教师在职业上的发展仍然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它的资本价值要远高于教学资本。因此,德国大学教师相对而言倾向于对科学资本的获取和积累,而把教学资本放在了相对次要的地位。但是,对教师教学评估的结果也是影响教师职位、晋升、薪水等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系统地、全方位的学生评价教师在德国的大学已形成一种制度。对大学教师应聘和提升职称所进行的教学考核评定工作必须征集学生的意见,每门课程或每学期结束前都要求学生对课程和授课
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以便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供反馈信息或作为人事决策的依据。英国大学教师有三个层次,即讲师、高级讲师和教授。从讲师到高级讲师比较容易,从高级讲师到教授则要求较高,特别是在研究方面,要看有多少出版物,有多少学生,研究资金如何,是否是一些学术委员会的成员。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很高的要求。例如,按照剑桥的规定,连续聘任的教师需要良好的教学成绩作为条件。其次,所有教授、高级讲师、讲师和助理讲师对大学的基础教育都有着法定的责任。在牛津和剑桥即使最著名的皇家教授和诺贝尔奖获得者也被要求给本科生上课。
在学生考核制度上;注重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美国大学的考核往往不是一张试卷定终身,教学绝不围着考试转。在整个学期中,一般课程都要进行2—3次考核。考试中很少搞死记硬背,考试时可提供必要的公式和计算常数。题量虽不多,但特点鲜明,有较强的灵活性、综合性和实用性。考核中一般都会涉及一定数量的应用问题,需要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考核方式呈现多样化,例如让学生经常结合教学内容和研究专题撰写论文,作为课程考核的组成部分,其中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是十分突出的。例如,耶鲁太学主张教学中不给学生特定内容,很多考卷的题目也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思维、严密分析、从不同视角看问题、不断创新的能力。英国高校根据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考核方法多样,采用比较多的考核方法是“小组作业”和“个人作业”。小组作业一般由3—5人分工完成。每个小组的题目不同,小组成员要定期进行讨论。在小组研究过后,可能需要进行课程设计或撰写小论文(有的是案例分析),字数一般为3000字左右。之后,由小组成员分工把主要内容采用适当的形式(多采用PowerPoint)讲解出来,其他小组的成员和教师会就作业内容提出问题。小组作业一般占个人总成绩的40%。至于个人作业或考试,理工科的学生往往是做设计,文科学生则多为案例分析或写论文。个人作业或考试一般占个人总成绩的60%。除此之外,学生在学完全部课程后还要写出毕业论文。论文一般是由本校导师和一名由该导师选定的校外导师共同评定分数。任课教师出试卷,由校外同行专家审阅,以保证试卷的难度适中;同时保证各大学的考试水平大体一致。德国大学的考试很严格,难度也很大,但有一定的灵活性。如大学里讨论课很多,一般不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学期结束时教师根据发言提纲和发言情况评定成绩。这样的考核形式突出的是学生在大量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对问题的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考核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考核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第四篇:创新决定前途命运
创新决定前途命运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对科技创新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当今世界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兴起,一些重要科技领域显现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必须要紧紧抓住并用好这一战略机遇,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一、创新是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
尊重和强调科学技术对历史的强大推动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恩格斯曾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劳动生产力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成为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国际格局变迁的一个基本动力。正是由于科技的不断创新发展,人类才能从蒙昧走向文明、从贫穷走向富裕。
古代中国曾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人类文明,科技水平长期处于世界前列,为世界科技发展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近现代以来的几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拓展了人类认知空间、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使世界格局和力量发生重大变化。蒸汽机和纺织业的发展促成了英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化工业和内燃机的发展使德国加速壮大;电力、铁路、汽车和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成就了美国崛起,位于欧亚大陆一隅的西欧抢占了工业文明的先机,而近代中国则陷入了落后挨打的境地。究竟是什么束缚了东方巨人前进的脚步?说到底就是中华民族与数次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失之交臂,我们的科学技术落后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发展,针对我国发展的不同时期及时制定相应的科技纲领、目标和政策,走出一条底蕴深厚、前途光明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等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取得,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面向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和国家安全等重大战略需求,科技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幅提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与主要发达国家不断接近,一些方面甚至成为领跑者,我国正日益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大国和创新大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还不是科技强国、创新强国,科技发展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与先进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
我们党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抉择,体现了我们党对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我们必须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正视现实、承认差距、密切跟踪、迎头赶上,加快推进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历史进程。
二、科技创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创新创造日新月异,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国民财富增长和人类生活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积累和科技创新,科技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世界范围内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将对各国发展和竞争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当前,人类社会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时代,科学理论的突破成为各行各业技术创新的源泉,科技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新技术的突破已成为产业加速发展的内在动力,以新技术催生新产品、培育新产业、开拓新市场已成为新时期国际竞争的鲜明特点。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芯片的发展,带动信息产业及其众多相关产业加快变革。生命科学、生物技术方兴未艾,带动健康产业、现代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环保产业不断壮大。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基因技术的交叉融合成为新的发展趋势。这些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重大突破,将深刻改变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形态。同时,国际金融危机伴生的倒逼机制,推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不断加快。世界经济已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调整转型期,依靠科技创新打造新的增长点、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成为摆脱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总的来看,科技创新内在规律驱动和全球发展巨大需求拉动的共同作用,迸发出世界范围内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巨大能量。这对各国发展而言既是重大机遇,也是重大挑战。抢抓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已成为新时期各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共同选择,国际竞争的焦点已前移到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较量。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未来呼唤科技创新。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但生产力发展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发展方式粗放的特征比较明显,发展代价过高过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依然突出。要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新形势新变化,必须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
来、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加大创新驱动发展的力度上来,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值得关注的是,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正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挑战。要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迫切需要强化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
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必须加快科技改革和创新步伐。党的十八大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很大变化。我国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增加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紧紧抓住并用好这一新机遇,迫切需要大幅提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快速提升,我国科技创新在国际舞台上受到的关注不断增多,引进技术的门槛日益提高,遇到的贸易壁垒不断升级,面临着发达国家蓄势占优和新兴经济体追赶比拼的双重挑战。国际竞争历来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我们必须更加主动地把握全球科技经济发展新趋势,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努力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三、奋力开启迈向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
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同步走、同向行的关系,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创新型国家建设也进入了决定性阶段。我们将全力落实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坚实基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促进“四化同步”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服务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创造人民群众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变。坚持把促进经济实力和社会生产力提升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首要任务,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部署创新链,深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充分发挥好国家科技示范工程、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尽快形成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把科技惠及民生、提高综合国力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强各个领域的科技创新,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使创新成果更多地走进百姓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坚持把促进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环节,统筹落实科技、教育、人才三个规划纲要,加强基础前沿研究和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下大力气解决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科学和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不断增强创新
发展的后劲。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实现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的转变。坚持把改革作为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动力,全面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精神,把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推向深入。坚持把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不断增强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创新服务能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加强统筹部署,促进协同创新,加快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统筹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科技管理向创新管理转变,促进全社会把智慧和力量更多地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形成推进创新的强大合力。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科技政策环境,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强化科技开放合作,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谋划布局,以更加开放的胸怀高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加强与各国的科技合作和创新对话,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支持企业、地方与国家高新区加强科技开放合作,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科技实力。支持国际学术组织、跨国公司等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到海外建立研发机构。
第五篇: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人才培养制度
为更好地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额敏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发展,建立健全面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营造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提升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为额敏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办法:
一、稳定、培养现有人才的激励办法
1、建立创新人才工作保障机制。各科室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在推进本系统跨越式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要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形成党政统一领导。我局将把人才工作作为各科室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提拔、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成绩突出的领导班子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创新科技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在本系统专业人员的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和选聘力度,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对我局评选出来的人才重点培养,压担子、挑大梁,条件成熟时适时选用,使他们在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有效地发挥典型示范作
用,在全矿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专业人才成长提供发展舞台,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3、建立专业学科人才交流制度。按照个人自愿、我局需要、组织调配、因才施用的原则,根据企业发展方向,依托重点项目,针对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方向,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生产一线锻炼,不断加强专业人才的合理交流,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
4、完善发展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完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分类制定在职人员定期培训办法,倡导干中学、学中干。按照统筹规划、学以致用、鼓励上进、合约管理的原则,鼓励在岗员工参加紧缺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成人教育,全面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5、人才长效激励机制。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重业绩、重贡献的分配原则。对特殊人才采取特殊的分配办法。对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承担重点工程和研究项目的专业技术带头人、科技创新人才及经营管理人才,实行“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实践中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凡创新求变、勤奋拼搏,做出骄人业绩,给企业创造巨大收益的可给予重奖。
6、关心人才,改善条件。从工作环境、学习环境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给予人才全方位的关心和爱护,积极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加大投入,改善办公条件,抓好文体设施建设,优化员工生活环境,关注技术人员身心健康,7、关爱人才,激发动力。适时举行人才座谈会、节日联欢会、丰富其文化娱乐生活,增进其相互间的交流,增强他们对局的归属感,激发广大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对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的激励办法
1、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对本局引进的急需人才,积极征得领导同意,本着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好事快办原则,办理好个人档案入档工作。
2、搭建舞台,突出载体创新。加大企业创新工作室等引才载体的建设,推行“专业+人才+智力”引才机制,实行重大课题,逐步形成专业与人才相结合的人才引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