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印发《安徽师范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通知
中共安徽师范大学委员会文件
师发„2011‟21号
关于印发《安徽师范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条例(试行)》和《安徽师范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部门、各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条例(试行)》和《安徽师范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暂行办法》业经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组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二○一一年六月一日
安徽师范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条例(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组织引导广大同学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兴皖富民的伟大实践,促进青年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成人成才成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有关规定,推进我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条例。
第二条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创先争优,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形象,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三条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指:大学生利用暑期时间有组织地集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以及志愿服务、挂职锻炼、社会调查、就业创业见习、专业实习、科技创新、参观考察等活动。
第四条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的主要目标是:设立暑期社会实践必修学分,科学设计实践内容体系与评价体系,逐步完善实践活动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实践活动的层次、质量、实效和影响,实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课程化、项目化、基地化、社会化和品牌化,把社会实践打造成学校人才培养的第三课堂。
第五条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工作原则是:
(一)坚持育人为本,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任务。
(二)坚持联系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特长、学校特色和地方特点,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
(三)坚持整体推进,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积极性,服务于个体发展、学校发展和社会发展,实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形象等四个目标。
(四)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学校实际与地方需求、品牌传承与活动创新、重点组团与全员参与等关系。
第二章 领导机构
第六条 学校成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领导组(办公室设在校团委),组长由学校分管领导担任,校团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教务处、研究生工作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其职责是,负责全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总体规划、动员部署、慰问调研、评比表彰,协调、指导、督促各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
第七条 各学院成立由院领导、团委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相关指导教师和主要学生干部组成的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领导组(办公室设在院团委),组长由院领导担任。其职责是,按照学校部署制订学院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指导、督促各班级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第八条 班级辅导员、班主任具体负责制订班级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全程指导做好宣传发动、团队组建、基层实践、总结认证等工作。
第九条 各学生社团组队参加实践活动的,由社团挂靠单位(学院或部门)负责指导和管理。校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赭麓菁英学校(团校)的暑期实践活动由校团委负责组织和指导。
第十条 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都要积极指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担任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鼓励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干部、教师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应计算工作量。
第三章 实践内容
第十一条 实践内容要注意做到“五个结合”即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就业创业相结合、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一)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结合专业所学,发挥专业所长,做到格物致知,学以致用,知行统一,实现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相互促进。
(二)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结合社会需求,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三)与勤工助学相结合。结合自身特长,以完成学业为目的,开展力所能及的勤工助学活动,以劳动所得解决学习、生活困难。
(四)与就业创业相结合。结合学生就业需要,开展职业规划培训、见习基地上岗和市场考察,提升就业创业技能。(五)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结合创新能力培养,组建创新团队,开展产品开发、科技制作、市场调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
第十二条 突出实践主题,坚持围绕主题安排实践内容,结合学校实际,长期坚持重点开展以下内容:
(一)“时代先锋”时事政策宣讲。组建大学生基层宣讲团,开展:理论宣讲,举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巡回宣讲活动;政策解读,举行和谐社会建设等重大时事政策解读学习辅导活动;成就宣讲,宣传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建设成就等。
(二)“青马工程”骨干培养实践。组建大学生骨干培养实践团队,开展:专题调查,引导大学生骨干考察基层经济社会现状,了解国情和社情民意,提出解决对策,撰写调研报告;红色教育,赴革命老区和教育基地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挂职锻炼,选拔优秀学生干部担任乡镇团委书记助理等;培训学习,推荐优秀骨干参加省“江淮大学生菁英学校”培训班等。
(三)“共创和谐”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大学生志愿服务团,开展:服务社会热点,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于社会普遍关注的大型活动;服务弱势群体,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残障人士、贫困家庭等活动;服务百姓生活,组织开展艺术下乡、家电维修、文明创建等。
(四)“绿满江淮”环保实践服务。组建“江淮环保行”志愿服务团,赴安徽大江大湖、自然保护区等所在地开展环保宣教、环保调研、环保督查、水质监测、植树造林等活动,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五)“爱心使者”义务支教活动。组建“五四爱心学校”、“平民电脑学校”、“青年普法学校”、“乡村艺术学校”、“阳光体育学校”等志愿者团队,赴江淮大地开展义务支教活动,援建“共青书屋”,关爱贫困儿童,推广信息技术,普及法律常识、高雅艺术和全民健身知识。
(六)“情系三农”青春建功新农村。组建“帮扶百村”服务团、现代生态农业服务团等,赴对口联系的“帮扶村”、干部挂职点等地,传播和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村科技人才,帮助群众解决环境保护、农村扫盲、法律援助、农技培训等生产生活难题,服务于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
第四章 工作机制
第十三条 按照课程化目标,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设立必修学分,规定学时,配备指导老师,针对不同年级和专业学生设定实践内容和形式,并制定量化考核体系,考核成绩记入学生成绩档案。学生在校期间,一般要参加2-3次社会实践,其中至少参加1次团队社会实践,形成全员参与的格局。
第十四条 按照项目化模式,组建大学生实践团队。学校每年根据实践主题,面向全校发布或征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各学院和学生组织申报实践项目并组建实践团队。学校领导组组织重点团队评审,对获得立项的团队予以资金扶持。
第十五条 按照基地化要求,建设一批实践基地。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就近就便、自建自用”的原则,从地方需求和学生成长出发,做到每个学院、每个专业都有相对固定的实践基地。坚持实践基地与实习基地、志愿服务基地、就创见习基地等一揽子建设。实践基地分为校院两级,学校统一设计基地牌匾式样。
第十六条 按照社会化方式,多渠道整合社会资源。以“为我所用、共建共享”为方针,开展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军合作、校村合作、学校与社区合作以及学校与社会团体合作等方式,募集社会资金,整合社会资源。
第十七条 按照品牌化战略,打造社会实践精品活动。坚持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些涉及面广、影响大、坚持时间长的活动项目予以命名,形成历史悠久、传承相继的品牌活动。着力打造“五四爱心学校”、“平民电脑学校”、“青年普法学校”、“乡村艺术学校”、“阳光体育学校”、“江淮环保行”、“青春建功新农村”等项目。
第五章 团队组建
第十八条 按照分层次原则组建实践团队。全校实践团队分为 “个、十、百、千、万”五个层次,学校申报组建若干支省级、国家级重点团队,组建几十支校级重点团队,组建百余支院级重点团队,组建千余支班级实践小组,其余万名同学回乡就近就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第十九条 校级重点团队采取学院申报、学校评审方式予以确认。重点团队招募一般安排在每年5月下旬。院级重点团队按每200人1支的比例组建,年级专业小分队按每60人1支的比例组建,班级实践小组按每20人1组的比例组建。校级以上重点团队成员10—20人,院级重点团队成员5—10人,班级实践小组成员3—5人。
第二十条 学校对校级以上(含校级,下同)重点团队予以资金扶持,列为校级以上级别的重点团队方有资格参加优秀重点团队评选。没有组建校级以上重点团队的学院不得参加优秀组织奖的评选。
第二十一条 校级以上重点团队要求:实践主题鲜明,有创意和亮点,实践内容体现时代特点、我校特色;团队组织机构设臵合理,团队成员在年级、学历、性别、专业等方面分布合理,队员分工明确;团队保障到位,有明确的经费来源和社会资源渠道;方案实施可行,实践地点适当,活动时间不少于7天;指导教师到位,安全有保障;预期效果明显,有固化的活动成果。
第二十二条 在校学生均可通过网上招募系统申报实践项目或报名参加实践团队,团队成员可以跨年级、跨专业、跨学院、跨社团、跨学历招募,鼓励以生源地相对集中的形式组建团队。实践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负责对团队进行审核。
第二十三条 团队指导老师由项目所在学院确认,其职责是:指导团队制订活动方案并精心组织实施;参与团队活动,全程陪同、全程指导;关爱队员,帮助解决队员活动和生活困难,注意队员安全;指导队员做好撰写实践总结、调查报告、宣传报道等工作。
第六章 组织实施
第二十四条 组织需求调研。实践前充分征求服务地意见,根据服务地需求和学生成长需要设计实践项目和内容,按需设项,按需组团,防止把实践活动变成走过场的形式。
第二十五条 广泛宣传动员。通过广播、海报、网络、条幅等渠道营造实践氛围,通过召开专题部署会、骨干动员会、专题班会等形式进行深入发动,通过举办启动仪式、授旗仪式、出征仪式等进行广泛动员。
第二十六条 加强培训指导。认真抓好学生社会实践前的方案设计培训、实践知识培训、服务技能培训和安全专题教育工作,要加强实践过程中的指导慰问,校院领导要亲赴一线看望慰问志愿者,及时解决师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第二十七条 提供活动保障。切实解决实践活动必需的经费、交通、用品、食宿等问题。活动经费按照学校划拨、学院配套、科研项目资助、社会合作等形式筹集;后勤部门要在学生离、返校住宿等方面提供便利。
第二十八条 扩大社会影响。主动多方联系媒体,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宣传,增强社会实践的辐射力,全面展示青年大学生风采,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二十九条 及时总结认证。在活动结束后,认真组织“实践归来话成果”活动,通过评比会、座谈会、交流会、成果展、宣讲团等形式,开展经验与成果交流。加强学生实践考核,经考核合格的自主实践学生可获得0.3素质拓展学分,对于组团参加活动的同学认证不少于0.5学分。
第七章 评优表彰
第三十条 学校评选暑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发文表彰,并颁发证书。实行以奖代补,根据获奖情况,对获奖学院和团队颁发奖金。
第三十一条 评选表彰的项目为:优秀组织奖、优秀重点团队、优秀实践个人、优秀指导教师、优秀调研报告、优秀实践征文、优秀实践图片。条件成熟时,根据需要组织评选表彰大学生社会实践示范基地、精品实践项目等。
第三十二条 优秀组织奖授予认真组织实践活动的学院,其条件是“四好一无”:组织领导好,有领导机构、有印发文件、有专题部署、有宣传发动、有启动仪式、有看望慰问;活动开展好,有周密的活动方案、有教师全程指导、有校级重点团队、有较高参与率、有交流评比、有机制创新;工作保障好,有实践基地、有资金来源、有安全保障;活动成效好,有总结报告、有调研报告、有媒体报道、受群众欢迎、有活动档案;无责任事故,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工作到位,没有发生大的安全责任事故。第三十三条 优秀重点团队授予学校立项的校极以上重点团队,其条件是“三到位一无”:领导重视到位,有组织机构、有活动方案、有慰问指导、有经费保障;活动组织到位,有指导老师、有高素质队员、有鲜明主题、有具体内容、有时间保证、有安全措施;活动总结到位,有总结报告、有媒体报道、有活动档案、有典型成果;无安全责任事故,重视安全教育和管理,队员和服务对象没有发生安全责任事故。
第三十四条 社会实践优秀个人授予社会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学校师生,其条件是:模范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时间在7天以上,事迹典型具体,表现突出,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和较好的社会影响。
第三十五条 优秀指导教师授予校级重点团队指导老师或负责学院实践工作的人员,其条件是:工作认真负责,指导团队制订的活动方案周密科学,精心组织实施实践活动;履行职责,关爱队员,做到全程陪同、全程指导;活动成效显著,重点团队或学院在学校社会实践评比中取得较好成绩。
第三十六条 优秀调研报告的条件是,报告选题切合时代要求,题目大小适宜;提纲(问卷)设计合理,统计数据详实可靠,报告结构合理、文字通顺;调研结果具有应用价值或现实指导意义。报告字数为3000-8000字,格式符合要求。
第三十七条 优秀实践征文的条件是,以生动感人的文字真实记录实践中的所见所闻、体会收获,特别是影响或感触最深的人和事,内容真实,语言质朴,事例典型,字数为3000字左右。
第三十八条 优秀实践图片的条件是,突出活动主题,真实反映实践活动的精彩瞬间、服务群众的感人场景、社会观察的生动画面等,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教育性,图片宽度分辨率大于1000像素,并附上50字以内的文字说明。
第三十九条 评选的程序是各学院在院内总结交流的基础上,向学校提交总结报告、支撑材料等申报材料,学校社会实践领导组通过看材料、听汇报、做调查等形式组织评选。优秀实践个人和优秀指导教师、优秀调研报告、优秀实践征文、优秀实践图片的评选由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领导组在各学院推荐的基础上审定。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本条例适用于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全日制在校研究生参照执行。
第四十一条 各学院可根据本条例规定,结合学院实际制定实施细则。第四十二条 本条例由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领导组办公室(校团委)负责解释。
第四十三条 本条例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安徽师范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推进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促进社会实践基地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根据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和《安徽师范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条例(试行)》,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社会实践基地是学校与校外有关单位或组织基于一定运作模式与合作协议共同建设的活动阵地,是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保障,是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形象的有效平台。
第三条 社会实践基地建立坚持从学生成长需要和地方发展需求出发,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就近就便、自建自用”的原则,实现社会实践基地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志愿服务基地、环保教育基地、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实习基地等一体化建设。
第四条 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基本目标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管理规范、运转有效”。
第二章 建立条件
第五条 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单位须符合下述条件:(一)有正规资格。共建方必须是各级政府机构或合法注册的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能提供相关资质证明;
(二)有条件保障。能够提供长期稳定的实践场所、实践岗位以及基本食宿等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所必需的条件;
(三)有安全措施。需有切实措施保障活动顺利开展和师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财物安全等;
(四)有专人负责。需有专人负责基地的活动指导、日常管理与信息联络等工作。
第六条 共建单位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优先考虑:
(一)与我校有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长期合作关系的友好单位;(二)革命老区、偏远山区、贫困地区等中小学校等;(三)省级及以上重点建设村镇、示范建设街道或居民社区;(四)国有大中型企业,国家政策扶持行业企业,校友企业;(五)在学校(或学院)设立奖助学金、文化活动基金等的友好单位。
第三章 建立程序
第七条 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必须遵循以下程序:
(一)需求调研。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需事先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当地实际需求,了解拟共建单位是否符合基地建设基本条件;
(二)资格登记。填写《安徽师范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登记表》(见附件1),并报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组办公室(校团委)审核备案;
(三)签订协议。申请单位与共建单位签订《安徽师范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合作共建协议书》(样本见附件2);
(四)基地挂牌。适时组织挂牌,通过举行揭牌仪式等方式,启动基地各项工作。有关校领导、部门负责人等根据学校安排参加相关基地揭牌活动。
第八条 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必须以学院名义申请,学校不接受以学生个人或实践团队身份提交的申请;未经所在学院确认和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组审批通过的社会实践基地,学校不予承认。
第四章 基地管理
第九条 社会实践基地按照“学校统筹、学院负责”的原则进行管理。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组是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领导机构,具体负责实践基地的资格认定、登记备案、检查考核等有关事宜。
第十条 各学院是社会实践基地的具体管理机构,学院要在师资、经费、物质等方面支持基地建设,每个基地聘任1-2名指导老师具体负责基地的规划建设、活动开展、日常管理、协调联络等事宜。
第十一条 学院应密切与共建单位的联系,每个社会实践基地须有相对固定且能满足当地需求的服务项目,每年依托该基地开展实践服务活动不少于1次(项),且有可以预期达到的具体实践成果。
第十二条 实践基地统一命名为“安徽师范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实践基地的牌匾统一式样(附件3)。学校集中挂牌的牌匾由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组办公室(校团委)负责统一制作,学院零星的牌匾由各单位按照规定式样自行制作。
第十三条 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认真履行基地协议,不得开展有损学校、学院及共建单位声誉与利益的事情,不得以基地名义从事与实践主题无关的活动,严禁以学校社会实践的名义在基地开展经营性活动。
第十四条 社会实践基地需强化安全管理,制定安全保障措施和预案,开展实践活动前需加强安全教育,确保实践学生和服务对象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第十五条 学校定期对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审查,审查内容包括:基地管理、活动开展、保障措施、运行状况、实践效果等方面,对审查不合格的基地限期整改。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六条 本办法适用于学校所有社会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志愿服务基地、环保教育基地、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等参照执行。
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组办公室(校团委)负责解释。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附:
1、安徽师范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登记表
2、安徽师范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合作共建协议书(样本)
3、安徽师范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牌匾式样
附件1安徽师范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登记表.doc
附件2安徽师范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合作共建协议书(样本).doc 附件3安徽师范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牌匾式样.doc
主办单位:校团委
印数:
第二篇:安徽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策划书
安徽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策划书
——赴安徽芜湖旅游景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调研
活动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0会计 活动成员:队长:田琼琼
副队长:李歌,孙晶晶
王白雪,周晓燕,吴迪,潘红,万丽,朱丽娟,马利娜,鲍舒,陈颂,谭志,周亚军,吴亚,胡臻,吴赵方,刘卓俊
安徽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策划书
——赴安徽芜湖旅游景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的调研
目录
目录„„„„„„„„„„„„„„„„„„„„„„„„1
一、调查课题的基本内容
(1)实践口号与主题…„„„„„„„„„„„„„„„„„„„„2(2)实践背景„„„„„„„„„„„„„„„„„„„„„„„„2(3)实践的目的与意义„„„„„„„„„„„„„„„„„„„„3
(4)实践活动方式„„„„„„„„„„„„„„„„„„„„„„4…
二、实践阶段安排…………………………………………………
(1)活动地点„„„„„„„„„„„„„„„„„„„„„„„„4(2)前期准备„„„„„„„„„„„„„„„„„„„„„„„„4(3)活动开展„„„„„„„„„„„„„„„„„„„„„„„„5(4)成果总结„„„„„„„„„„„„„„„„„„„„„„„„6(5)活动预期效果„„„„„„„„„„„„„„„„„„„„„„6
三、其他活动要求及注意事项
(1)活动经费„„„„„„„„„„„„„„„„„„„„„„„„7(2)管理制度„„„„„„„„„„„„„„„„„„„„„„„„7
四、附录
调查问卷„„„„„„„„„„„„„„„„„„„„„„„„„8
一:调查课题的基本内容(1)实践口号与主题:
推动旅游发展,促进经济发展(2)实践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外出旅游成为了人们在空闲时间缓解压力,放松身心的重要方式。近几年,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芜湖旅游业的发展尤为迅猛。
芜湖市是安徽省的经济、文化、交通、政治次中心,也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江重点开放城市,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曾获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称号。近年来,芜湖市以创新理念为引导,重点发展休闲旅游,初步形成了山水观光、科技动漫、工业、乡村等具有地方特色休闲旅游产业体系。芜湖非常注重休闲旅游的发展,并且坚持政府主导。“十一五”期间,芜湖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要把芜湖打造成为具有滨江山水园林特色的文化旅游名城,还设立了“三产兴市”发展引导资金,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十二五”以来,芜湖全面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强市、统筹城乡、开放合作、和谐发展五大战略,把旅游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五大现代服务业之一。湖地处长江下游、安徽东南部,境内山峦叠嶂,江河密布,湖泊纵横,“半城山、半城水”,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7.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曾获“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三次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而有度发展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游客在目的地逗留期间的消费需求要求旅游业必须提供足够的设施设备和消耗物资,旅游业因而成为国民经济中许多其他行业产品的服务消费市场。因而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目前芜湖市有4A级景区7处,3A级景区8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7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处。2011年芜湖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454.32万人次,同比增长81.8%;其中入境游客15.57万人次,同比增长64.63%,旅游总收入155.34亿元,同比增长75.34%。近年来,休闲旅游在芜湖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山水观光、科技动漫、工业、乡村等具有地方特色休闲旅游产业体系。休闲旅游在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知名度和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3)实践目的及意义
1充分利用我校大力支持开展实践活动的优势,发挥广大同学的知识和才智,对旅游的发展提出意见及建议。并宣传芜湖景区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2通过此次实践,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芜湖的旅游业的地位与产业形势及其对经济的发展作用;
3更好的锻炼大家服务社会的能力,丰富暑期生活,积累社会经验,磨练自身意志,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完善自我;
4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协作精神与社会交际能力,为以后走入社会奠定一定的实践基础。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一些细节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实践活动打下基础。(3)实践活动方式
采访:1对当地旅游景区的负责人采访
2对旅游景区的小卖部人员进行采访 3对前往该景区的游客采访
实地考察:去各个著名旅游景区实地考察,自己当游客体验一下 数据收集:从当地负责部门和上网搜集数据
二实践阶段安排
(1)活动地点 活动地点:安徽芜湖(2)前期准备
时间:2010年6月15 号————2010年7月1日 1提前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做好充分准备;
2分工明确,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好实践计划的流程和记录档案; 3联系相关部门搜集资料,同时在学校通过网络搜集资料; 4提醒队员加强对实践采访技巧,调查技巧等方面知识的认识和注意安全注意事项等
5争取媒体力量。联系相关媒体,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使我们的活动更有影响力 6有备无患,确保安全第一,每次都要事先检查出行装备; 7经费预算,落实经费来源。(3)活动开展
2010年7月3日——2010年7月10日
7月2日,田琼琼与李歌前去实践地点踩点,安排吃喝等基本问题,及周围的交通及安全情况。
7月3日,从学校乘车到天门山,耗时2个小时左右,到达目的地之后,与该地负责人取得联系。对旅游景区进行整体观察,接下来进行维持一天的实践调查,包括对游客进行采访,做相关的问卷调查等等。
7月4日,我们团队18个人一同前往马仁奇峰,分三组行动,一组进行问卷调查,一组进行照片采集,剩下一组进行旅游宣传,这样结束一天的实践活动。并注意湖景保护,不能破坏了当地的旅游环境 7月5日,前往丫山,同样进行一天的调研活动,并进行注意与前俩个景区的不同,包括人数及环境保护方面。
7月6日前往美丽的宾江公园,今天会去的早一点,因为我们会去对那些早起晨练的人进行拍照及采访并做问卷调查。也会对以船为生的渔民们进行相应的活动。
7月7日前往天堂公园,在那里对以租船与租烤架以及靠租马为实生的人进行调查,并对当地的环境情况进行考察。
7月8日前往神山公园,因为离安徽工程大学比较近,所以会对该校去神山公园的学生进行特殊的采访,维持一天。7月9日前往广济寺,当然了,佛门中地应该清净,我们会派6个人前往,对该寺的周围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并对周围的算命先生,卖香的生意人及前来烧香拜佛的人进行访问。
7月10 日搜集整理资料,对这几天的活动进行总结。(4)成果总结
2010年7月11日————2010年7月13日
1团队日志:活动当天安排队员就每天的活动情况进行详细的记载,并对次日的活动进行安排;
2个人感悟:每位队员将自己在整个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心得体会整理为个人的实践心得;
3调研报告:将活动中所有拍摄的照片,数据采集,访谈记录及问卷调查进行汇集整理,完成实践报告。(5)活动预期效果
此次活动预计会给地旅游业及学校和学生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一 对当地旅游业来说,此次活动会提升其知名度,对其经济产生积极影响。
二 对学校而言,此次活动会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整体教育实力和实践实力;
三 对学生而言,可以从此次活动中吸取相关的经验及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此次实践,我们的意志及其他个人素质和团队意识得到了锻炼。三其他活动要求及注意事项(1)活动经费:自费(2)管理制度
1队员应注意旅游景区的卫生情况,自己制造的垃圾自己带走; 2应注意团队合作精神,服从安排;
3采访及调查问卷中要文明有礼貌,尊重他人; 4这几天的出行要注意交通安全及自身的财产安全。四 附录 调查问卷
1你认为芜湖哪个景区更能吸引你()
A兵江公园
B天门山
C丫山
D马仁奇峰 2你认为旅游业的发展能带动经济的发展吗()
A 是
B否
第三篇:安徽师范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安全须知档
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安全须知
安全有序是我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为切实做好我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安全工作,确保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广大同学的安全健康,现就相关事宜告知如下:
一、做好安全准备。全面了解实践地的天气情况、地形地貌、疾病疫情等情
况,并评估确定是否取消计划或采取相应措施。准备必要的药品、充足的饮用水、御寒衣物等,野外实践活动须穿戴的长裤、长袜、运动鞋和草帽,等。
二、保持通讯畅通。参加实践活动的同学应将主动将最新的手机号码准确无误地报告辅导员、指导老师及团队负责人和其他成员,并保持通讯开启畅通。
三、行为文明得体。注意文明举止,尽量避免与他人发生任何形式的冲突,了解并尊重实践地的风俗习惯,了解并遵守实践单位的规章制度,等。
四、提高防范意识。严格遵守交通法规,避免携带大量现金和贵重物品,在乘车、乘船等外出时保管好自己的行李物品,不喝生水或随意在小摊小贩处就餐,不和陌生人深入交谈或交换财物等,不违规用电、用火,等。
五、杜绝涉险行为。不单独去陌生或偏僻的地方,不去自然灾害易发地及各种疾病感染高发区,不要在暴雨、高温、高寒等天气下进行长时间的户外活动,不在野外下水洗澡、游泳,不乘坐非法营运交通工具,等。
六、严守实践纪律。团队成员严格遵守请销假制度等实践活动纪律,不单独出行,不在夜间开展实践活动,团队负责人在实践活动前后及时清点人数;个人实践活动前后及时向家人或辅导员报告。
七、做好应急处置。实践团队或个人面对危及生命或财产的事件,如队员擅自离队或请假离队后联系不上、威胁队员健康的意外伤害或疾病、影响集体安全的灾害事件、严重的财物损失等,应第一时间向指导老师、辅导员和当地主管单位、救助组织报告,并在有关人员的指导下妥善处置。
八、本须知一式两份,一份上报学院,一份本人留存。
声明:本人已认真阅读该须知,我参加社会实践已征得家长(或监护人)同
意,将牢记“安全第一”的观念,遵守法纪校规,严守安全纪律,不随意变更实践计划,不做有损学校声誉的事情,确保实践活动安全顺利进行。对于因个人不注意安全防范、不遵守相关规定引起的事故,后果自行承担。
实践同学签名:实践期间的联系电话:参加团队名称:(负责人签名:)
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组办公室(代章)
二○一三年六月一日
第四篇:安徽师范大学 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总结最终版
走进红色乡土,践行雷锋精神
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
践行雷锋精神社会实践活动团队
二○一二年九月三日
政法学院赴六安市张店镇暑期社会实践总结
一、活动的背景及意义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诠释,雷锋精神自发祥以来一直在中国被不断延续和弘扬,引领着中国几代人成长成才,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人心目中传统美德的代名词,是传统美德与共产主义思想完美结合的典范。几十年来,雷锋这一光辉典型在激励人们净化道德、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六安市张店镇位于革命老区,历经著名战役,在这块古老的乡土蕴育了浓郁的爱国情结与崇高的革命精神,雷锋精神自诞生以来便在这块土地上得到传颂与弘扬,至今依然颇具影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雷锋精神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影响力也迥然不同,因此对于雷锋精神在农村的传承与发展进行调查显得尤为重要。值此雷锋同志逝世五十周年之际,我们在2012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赶赴六安市张店镇太平桥村对于雷锋精神在农村的传承与发展进行调查。
二、活动的内容和安排
(一)准备篇
1.宣讲团的组建与“践行雷锋精神”学术论文的征集。
2012年3月初,在学院党委的指示和何源章老师的具体指导下,政法学院研究生会首先对“践行雷锋精神”学术论文征稿进行了广泛宣传,经过近两个月的宣传、跟踪、反馈,截至4月22号,共征得原创论文30篇。经过政法学院研究生会的初选、复选和学院何源章、严宏、刘晓峰等老师的评阅,最后选取了其中较为优秀的10篇作为获奖论文。院研会编辑部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整理出论文稿件进行编辑修订,结合其他选题的稿件将于2012年9月中下旬在我院自主创办的内部期刊《赭津论坛》上印发。
2.团队成员的选拔。
结合广大同学的专业背景、工作经验及相关科研成果,现初步选出邓其志、刘浩、胡杰、刘鹏飞、韩旭、曹海峰、吴银银、廖放八名团队成员。
3.选题的确定。
经过团队成员共同商议,考虑到课题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最终将选题确定为“走进红色乡土,践行雷锋精神”。
4.对考察地区相关信息资料的搜集。
选定的考察地六安市张店镇是我们团队队长邓其志的家乡,他对自己家乡的历史及现状有较深入的了解。当我们确定考察地之后,邓其志又通过网络以及电话咨询自己家乡的亲戚朋友,为我们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料。
5.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专家及实践工作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我们团队已经就选题与考察地向相关的老师及相关人员进行了一定的交流,日后将继续与指导老师及相关专家保持交流,以进一步增进对课题及考察地的了解。
为了使项目活动方案能进一步细化,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何源章老师多次召开会议,强化本团队的安全意识和专业指导。
(二)寻找篇 时代从未停止过它前行的脚步,当一些人因时代的变迁来质疑雷锋精神已经过时的时候,雷锋精神永远不会过时的清脆声音从太平桥村这个红色小乡村传来。当地村民用他们平凡的事迹告诉我们在这片红色乡土上,雷锋精神永远是主旋律,并且赋予它新的内涵。
1.立足岗位、忠于职守的螺丝钉精神
“坚守红色主旋律,不忘宣扬雷锋精神”,这是村委会干部工作的理念。太平桥村村委会杨传海书记提到当地的文化建设时,特别指出了村民家中挂有的毛主席像,他说这已经成为村民心中的红色指南。村委会的会议室配有电视和多媒体,杨书记打开电视,播放近期村委会干部正在学习的“信仰”题材的纪录片,记录了新时代雷锋—郭明义的先进事迹。当问到村干部是如何传承雷锋精神时,杨书记笑着说:“我们做的事情没有那么伟大,就是办好村民们想要办的事,解决好村民们实实在在的困难,带领着大家走向好的生活就算是尽到职责了。”这种“立足岗位、忠于职守、勤勉敬业、做好本职工作”的螺丝钉精神就是传承的最好见证!
2.不畏艰辛、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7月12日,通过参观纪念馆和走访老街,调研团队经受了一次红色的洗礼。上午调研团队参观了毛坦厂附近的涂公祠——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之张家店战役纪念馆,纪念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张家店战役的情况,队员们深刻地认识到此次战役在大别山根据地重建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解放军严格的纪律要求和亲民政策。从对老街讲述和回忆中,队员们切身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不畏艰辛、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体会到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坚定了自身作为青年人践行雷锋精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勤勉敬业、乐于助人的服务精神 “代代相传助人为乐,兢兢业业奉献一生”,这是村民学习和传承雷锋精神的典型。高宗堂爷爷现已有80多岁的高龄,他帮助过的人、做得好事不计其数,他的事迹被村民们广为流传。高爷爷坚守在太平桥村油坊冲小学40余年,毕业于该小学读书的学生多年后仍然记得这位乐于助人、敬职敬业的高爷爷。走出这片土地的孩子仍不忘回来看看他,帮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现王爷爷身体不适,黄阿姨作为这所小学胡老师的爱人,常常主动过来照顾他,帮他料理饮食起居。当问黄阿姨为什么要义务帮助王爷爷时,她激动地说,他做了一辈子的好人,好人应当有好报,周围的人都很照顾他,给他送粮食和蔬菜,她做这点知识举手之劳。我们在访谈雷锋式人物时恰巧见到“雷锋”,这也是一个传承的见证。
4.克服困难,勇于创业的创新精神(7月14日)“坚定信心战胜挫折,帮扶他人艰苦创业”,这是一对父子的事迹彰显的雷锋精神。波尔山羊生态养殖基地,这是该村发展生态农业的一个缩影,也是新时代雷锋精神的缩影。张纯道父子创办这个养殖基地经历了很多挫折和困难,比如种羊难以购买、不知如何繁殖,技术、资金的缺乏等,但是在村委会的帮助下,父子俩坚持五年才建立这个初具规模的基地。由于当地的气候适宜波尔山羊的养殖,很多村民也想走这个创业之路,既能挣钱又可以不用出去打工,还能照顾家里老小。父子俩很乐意传授大家经验,并耐心指导村民们养殖山羊。
(三)调查篇
为了深入调查雷锋精神在革命老区传承与发展的状况,践行雷锋精神团队一行七人来到了六安市张店镇太平桥村进行实地调研。在太平桥村,队员们以调查问卷、访谈的形式了解当地的基层干部、普通民众对雷锋精神的看法。
1.走访村民(7月15日)
走访村民和填写问卷表是我们此次实践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是在山区,村民的住处并不集中,而且村民房屋多是依山而建,山路很是崎岖。我们此次所要走访的太平桥村是由两个小村合并而成,虽说是一个村,由于山的阻隔,感觉有一个镇的面积,所以走访的进度很缓慢。采访中一个受访村民自豪的对我们说:“我们一季的大米能卖三万多元呢!”从此次的采访中我们不难看出,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给农村带来的极大发展。这些村民有钱了,但是他们依然穿着朴素、言语淳朴,依旧保持者勤劳节俭的习惯。这些村民身上所散发的朴实、热情的气息正是雷锋精神的勤俭节约的精神品质。
2.雷锋精神问卷调查(7月16日)
对村民的走访和问卷调查的填写是同时进行的,山路行走不便、农村多是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村民的文化水平有限、语言障碍等原因,增加了我们此次问卷调查的难度。这些村民总是热情的、积极的说出他们对雷锋精神的看法,这也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难题,与他们的交流过程是和谐融洽的。多数村民认为雷锋精神没有过时,对我们此次的调查活动给予了非常高的肯定,认为此次活动开展得很有意义。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雷锋精神是深入民心的,大家对于做好人好事是有普遍的价值认同感的。村民们纷纷表示要把雷锋作为自己的榜样来学习。这也让我们队员更加深刻认识到雷锋精神的伟大力量,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弘扬雷锋精神、践行雷锋精神的信念和决心。
(四)践行篇
雷锋精神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由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组成的。只有践行好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才会真的得到传承和发展。团队用实际行动来映证着这样的信念!
1.看望留守农村小学的老教师(7月17日)这位老教师已经在学校度过了人生中的四十个春秋,与这所学校结下了不解的情缘。这位老人无儿无女,但是他却桃李满天下。老人很和蔼,虽然已经八十多岁了,孩子们都到镇上的学校读书了,可是他依然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老人年轻时帮助过很多人,现在他年纪大了,身体不好,生活不能自理,村里就有好心人过来帮助老人,大家都说是老雷锋带出了小雷锋。当我们问他为什么来到这所学校,他的回答是:“这所学校需要我,我就来了”。老人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在我们聊天的过程中,那位平时照顾老人的好心人来为老人洗衣服了,我们团队的女队员积极主动把洗衣服的任务承担下来,老人看着我们的女队员为她洗衣服非常开心,还不忘嘱咐女队员要洗干净。现场气氛非常温馨。这次经历已经让我们明白雷锋精神是需要用心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老人的事迹用事实诠释了雷锋精神中的螺丝钉精神。
2.看望老生产队长(7月17日)
记得我们问一个老人:“那时的村委会是怎样宣传雷锋精神的?”老人笑着说:“那时没有村委会,而是公社”。回答我们问题的这位老奶奶就是原来的公社生产队长。老人家虽然也八十多岁了,可身体还算硬朗。得知我们来的意图,老人很开心。老人的生活条件很艰苦,一个人住在土坯房里,我们去的时候她正在烧锅做饭。看到这种情况,队员们就主动地把打扫卫生、做饭的任务承担了下来。与老人交谈中得知老人以前是一位生产队长,有一年村里闹饥荒,很多人都没有粮食吃,就是这位生产队长顶着压力,冒着被批斗的危险弄来了粮食,挽救了村里很多人的性命。老人冒险取粮救人的行为深深的感动着我们。据老人介绍,她认为自己作为一名生产队长,有责任和义务不让村民因饥饿而死。这种行为正体现了雷锋精神中的爱岗敬业的精神。
3.走访敬老院和留守儿童活动中心(7月17日)
令队员们印象深刻的是有徒步走访孤寡老人、敬老院以及看望留守儿童。队员们亲切地询问了孤寡老人的生活状况,认真地倾听他们回忆革命年代的故事,力所能及地帮他们打扫卫生、洗洗衣服、整理房间等。走进敬老院,队员们正赶上爷爷奶奶们聚在一起聊天的时候,通过和他们的聊天,我们知道了他们在敬老院的饮食起居状况。队员们来到的敬老院是省二级敬老院,有专门的人员为他们准备一日三餐,平时有娱乐活动,每个房间干净整洁还配有电视,老人们在一起相处很融洽,有困难可以及时联系院长或村委会。最后,队员们来到镇上文化站看望了留守儿童,孩子们天真活泼的笑脸以及爱玩的天性时时引来一片欢声笑语。在践行雷锋活动中队员们分工协作,有的陪孩子们做游戏,有的给孩子们讲述雷锋的故事并教孩子们学唱《学习雷锋好榜样》,有的给孩子们辅导暑假作业。
(五)宣讲篇(7月18日)
时代在召唤着新一代青年人要肩负传承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使命,带着这种使命,我们在太平桥村村委会筹办了一场生动的宣讲会。来自2010级、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胡杰和廖放在队长邓其志的主持下用通俗的语言就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内涵和价值等内容和村民做了一次较为深入的交流。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精神可以化为具体的行动,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引领太平桥村的建设,对党和祖国的热爱,可以继续发扬身为革命老区的传统;奉献给家人、给邻里、给这片赤土,大家一起相亲相爱;农村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敬业、创新、创业的精神,有了这些精神,翻天覆地的变化指日可待,如发展红色旅游、生态农业等。这种精神可以作为该村的名片展示给游客,树立良好的形象。
(六)成果篇
1.暑期实践调查团队顺利完成实践调查报告,内容丰富,图形并存,结构完整,主题凸显。
2.暑期实践调查团队顺利完成实践访谈录,对数位雷锋式人物进行亲切地交谈,记录下深藏在他们心中高尚的雷锋精神品质。
3.暑期实践调查团队顺利完成3篇学术性和纪实性论文,并有2篇顺利发表。(胡杰等《雷锋精神在红色乡村的传承与发展状况——基于对大别山革命老区张店镇太平桥村的实际调研》井冈山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胡杰《雷锋精神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年第4期;邓其志等《记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第一次大捷——张家店战役》。)
党团建设
辅导员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对象的“辅”与“导” 李廷宪(62)
“雷锋精神”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 胡杰(65)
学习型大学生党支部的建设途径探索 胡玲芝(69)
三、活动的优势与特色
(一)体现专业的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受到了学院、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大力支持,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团队构成合理,跨年级、跨专业、男女比例协调;
(四)活动在队员的生源地开展,使得交流顺畅;
(五)调研内容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调研的社会价值大,现实意义较强;
(六)调查与实践相结合,利于形成科研成果;
四、经验和不足
实践团队在这片赤土上虽然仅停留短暂的十天,但是期间每个队员都被这片山水所吸引,被大别山地区村民的淳朴与热情所感动。此次暑期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其中既有经验也有不足,现将经验与不足总结如下:
(一)经验
1.提供了广泛接触基层、了解基层的机会
深入基层,同基层群众及领导谈心交流,让年轻的思想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也让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中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才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2.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
通过实践,可以使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可以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原来理论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巩固,原先理论上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
3.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 社会实践为我们接受锻炼、增长知识、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是我们新思想、新文化的“源头活水”,通过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我们逐渐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们对自己有了一个正确的定位。作为一名即将走入社会的在读研究生,此次实践活动也为我们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坚信实践意味着收获,实践意味着成长。我们依然在实践的路上,收获还在继续!
4.未雨绸缪是活动成功的关键
此次实践活动能基本完成,重要的原因是活动前几个月的准备,比如宣讲团的成立、规划好始返路线及活动流程,联系好相关单位、住宿等一系列问题。同时活动任务分配到人,各司其职。
(二)不足
1.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多,调查问卷时遇到了不少困难; 2.村民方言口音较重,实践过程中漏掉一些重要信息;
3.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经验,活动时间较短导致调查活动无法深入进行; 4.活动经费不足,实践活动不能全方位展开。
第五篇: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参考课题
附件1:
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参考课题
1.科学发展观与青年成长发展研究
2.基层创先争优典型案例调查
3.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典型调查
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和经验的调查研究
5.“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百姓期望调查
6.围绕重大公共事件民众群体认知、态度与社会心理建设研究
7.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时代精神的调查研究
8.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与状况的调查研究
9.城镇化进程中的政府转型和行政改革典型调查
10.社会保障制度实证研究
1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举措实施现状调查
12.皖江城市带房地产业发展成功典型案例调查
13.知识产权保护现状研究
14.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问题调查研究
1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典型调查
16.我国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进程的调查研究
17.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创新的调查研究
18.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调查研究
19.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典型调查
20.各类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调查
21.资源节约型企业典型调查
22.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23.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24.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25.社会信任问题调查研究
26.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研究
27.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与典型调查
28.第六次人口普查背景下我国人口素质问题研究
29.城镇老龄事业发展的调查研究
30.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的典型调查
31.新型传媒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研究
32.城乡居民住房问题研究
33.社会转型中妇女地位变化调查研究
34.当代社会变迁中消费文化兴起问题调查研究
35.新的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调查研究
36.青年自组织的作用及其法制化、规范化的调查研究
37.我国社会救助工作体制和状况调查研究
38.我国志愿者事业的发展状况和影响调查研究
39.城市中农民工状况的专项调查
40.大众传媒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受众的影响调查
41.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评研究
4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进实证调查
43.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调查研究
44.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典型调查
45.中小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调查研究
46.新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
47.加强和改革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典型调查
48.汶川、玉树等灾区儿童心理教育案例调查研究
49.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50.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