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林园林专业景观生态学复习笔记
景观生态学
1.生态学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一门多分支的学科
地球上生物和人的生存与发展是所处的环境密切相联系的。
研究对象包括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层次。
发展动力来自20世纪60年代后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2.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关注的课题,人们广泛追求“生态的”
重要问题: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观点1: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会影响当地经济发展
观点2:协调发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建立和谐社会既要人之间的和谐,基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3.景观生态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生态学分支学科
景观生态学研究大尺度地域内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景观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分类、评价、规划、管理。
其原理方法对促进景观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有直接指导作用,是人们从宏观方面认识自然并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有力手段。
应用领域:农业、林业、城市规划、园林设计、自然保护、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环境治理、资源开发利用等。4.景观生态学是一门发展历史不足百年的年轻学科
产生和发展来自人们对大尺度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
其理论和方法主要来源于现代生态学和地理科学的发展。
景观生态学中的一些概念和理论还不成熟有争议待完善。景观生态学:概念及研究范畴 1.景观(Landscape)
*Forman: 景观是指一组以相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地表区域。
关键词:相似方式,重复出现,生态系统,异质性,地表区域
景观组分(landscape element):景观内部的不同生态系统类型被称为景观组分。*Naveh: 景观是地理圈与生物圈和人类圈综合为一体,是人类生存空间内可见的客体。
关键词:地理圈,生物圈,人类圈,人类生存空间
*Wiens: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具有异质性或镶嵌性的空间单元。
关键词:尺度,异质性,镶嵌性,空间单元 2.景观生态学
Forman: 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特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宏观生态学分支学科。
关键词:结构,功能,动态,宏观生态学
*Naveh: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一门中间学科,是对人类生态系统进行整体论研究的新兴学科。
关键词:地理学,生态学,中间学科,人类生态系统,整体论
景观结构(landscape structure):景观组分的数量构成及空间组合与分布特征,其中景观组分的空间结构特征又被称为景观格局(landscape pattern)
*景观功能(landscape function):景观对自身内部及其他相关生命系统生存和发展所能提供的支撑作用;
*景观动态(landscape dynamic):景观在各种内外部驱动因素作用下其结构和功能的时间变化过程与特征。*景观组分(landscape elements):构成景观的不同生态系统类型被称为景观组分
*斑块(patch):一个与周围环境不同的相对均质性非线性区域。
*廊道(corridor):不同与两侧相邻土地的一种特殊的带状要素类型。
*基质(matrix):景观镶嵌内的背景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类型
*网络(network):是指一个相互连接的廊道系统。3.景观生态学的学科特点 1)宏观学科特色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区域→生物圈(全球)*主要研究层次:生态系统、景观和区域。*学科特色:宏观生态学研究 *认识论特点:整体论途径 *问题切入点:格局与过程
*传统学科的涉及范畴: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资源学等 *问题解析角度选择:时间+空间
2)异质性
强调异质性研究是景观生态学的显著学科特色,特别是关于空间异质性研究,是所有生态学分支学科中,景观生态学所特有的。
*异质性(heterogeneity):景观内部事物或者其属性在时间或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或非随机性特征。与异质性相反的景观特征被称为均质性(homogeneity)Risser甚至认为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景观的空间异质性: 1)景观空间异质性的发展和动态; 2)异质性景观的相互作用和变化;
3)空间异质性对生物和非生物过程的影响; 4)空间异质性的管理。3)强调时空分异
景观生态学是生态学学科群中唯一将时空分异特征作为自身研究重点的分支学科,涉及的重点研究领域包括:异质性、等级特征、景观格局、尺度效应、干扰扩散等。*尺度(scale):在观察景观现象或过程时一个特定的空间分辨率或标准时间单元。*尺度效应(scale effect):优势景观现象或过程特征随尺度变化而变化的现象。
4)注重人为活动
景观的宏观性特征使其成为很容易与人为活动研究进行衔接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城市景观、人为景观、干扰等),Naveh认为景观生态学是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研究的桥梁。(以下是最初国际景观生态学大会的一些讨论题目)4景观的界定原则
1)景观是一组生态系统的聚合体;
2)各生态系统之间通过相互之间的生态流密切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
3)具有特定的气候和地貌类型特征;
4)具有特定的干扰和动态驱动机制。干扰(disturbance):一种明显改变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过程的事件。
干扰具有以下特点:
1)干扰是一种突发性非连续事件;
2)干扰一般对景观格局具有强烈改造作用;
3)干扰可能会中断景观中一些甚至全部生态过程; 4)干扰具有强烈尺度效应; 5)干扰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工的。第二讲:景观生态学历史与现状 1 国际景观生态学发展历程简介
1)景观生态学最初起源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欧地区,1939年德国学者特罗尔(C.Troll)提出景观生态学这一研究方向。
2)欧洲为适应土地利用及城市规划的需要,一直延续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探索
3)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欧美生态学家们同时意识到了景观这一重要研究层次的重要性。景观生态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4)新发展方向得到生态学界的普遍认同(特别是资源学、林学、生物保护学等),学科进入蓬勃发展时期。2 国内学科发展简介
1)中国的景观生态学研究始于1980’s年代初期;
2)地理学家门杂器寻求新的学科定位过程中率先注意到欧洲的经管生态学研究思路;
3)八十年代初期北美景观生态学的蓬勃发展引起了国内一批学者的关注;
4)国内有诸多科研单位面临业务重新定位的发展需求;
5)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内景观生态学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6)目前,该学科已经成为最为活跃的分支学科。3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现状
1)理论和方法论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2)相关学科的全面介入,为景观生态学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理论、方法论和应用研究出现了明显的破碎化倾向;
针对近年来景观生态学理论和应用研究逐渐出现的破碎化倾向,一批有远见的景观生态学家提出了以实际应用问题为导向进行生态学研究的整和,这从IALE第五次大会上可以明显的反映出来:
*碎裂化(fragmentation):一种生境、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类型被分割成更小单元的现象或过程。
IALE第五次年会研讨专题 主题:科学与行动
第三讲 景观组分:斑快(patch)
一、斑块的起源
干扰斑块(disturbance patch):源于小面积干扰活动而形成的斑块类型; 残遗斑块(remnant patch):景观中一个小面积区域逃逸出周围地区干扰而形成的斑块; 环境资源斑块(environmental patch):由于环境条件的局部差异性而形成的斑块类型; 更新斑块(regenerated patch):在大面积受干扰地区通过植被恢复而的斑块类型; 引入斑块(introduced patch):由于人类的种植和建筑活动而形成的斑块类型。
★斑块除起源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外,其它重要形状特征还包括斑块面积、边界和形状等,这些性状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二、斑块的规模效应(1)
大斑块:保护水质、发育河流网络、内部生境、核心生境、种源、小生境、保持自然干扰、缓冲能力强。
小斑块:中继站、边缘生境、降低捕食几率、提供特定小生境、保护小型物种与生境
★我们可以推断,一个优化的景观,应当有一些大的斑块,周围还有一些小的斑块,一同散布在基质中。
此外斑块大小还将影响景观中的许多生态过程的空间分异,主要包括:
1)生产率和生物量分2)侵蚀和营养元素流 3)水分流动和循环等
不过上述问题的研究目前尚无完整的规律性总结,但是许多现象已引起了生态学家们的注意。
★在涉及为了物种生存和自然保护目的而考虑斑块面积的时候,通常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参数:
1)斑块内的基因流; 2)最小生存种群; 3)大斑块的安全数量。
三、边界与边缘(1)
边界(boundary):构成相邻生态系统边界的区域。*边缘(edge):一个生态系统周边的附近地区,该区域将缓解环境对生态系统内部的影响。
景观中的边界具有不同的功能(生态流障碍、管理界限、环境变化的急变区等)人类是边缘种,并且经常通过各种活动创造更多的边界(景观碎裂化)。
边界问题研究通常包括:边界结构、调控机制、边界功能以及边界动态。边界与边缘(2):1类型与突变程度 边界的形成机制:
1)自然环境的镶嵌性特增,如土壤类型或地形等;2)自然扰动;3)人为活动。★边界突变程度:
硬边界:通常指那些直线型具有高对比度的边界
软边界:指那些有一定过渡性质并带有一条或两条边缘的边界区域。*边缘效应(edge effect):通常指与生态系统内部生境相比,边缘地区特有的与众不同的物种组成和丰度 ★边界的尺度差异:
精尺度边界:道路和相邻局部生态系统之间的边界;
中尺度边界:中尺度地形及长期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边界(如流域边界或大面积农田及果园之间的边界);
粗尺度边界:景观、气候区、生物区边界 边界与边缘(3):2 边缘发育及调控机制
边缘的结构一般受到四类动力学机制的塑造作用,既小气候、土壤、动物和人类。这些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边界地区的宽度、高度和长度。1)小气候:光照、温度、蒸发、风特征等;
2)土壤:土壤的性质、发生和发展、水分含量、矿物养分含量等(差异形成原因:两边土地利用方式、微气候特点、生物特征、特定人为活动等); 3)动物:种类、分布、捕食等; 4)人为活动:生产和管理。边界与边缘(4):3 边界的功能(1)
斑块的边界功能类似于细胞膜的功能(小分子传输、大分子选择性传输以及能量损耗性传输等),景观斑块边界的功能大致可以物化成五个部分:生境功能、滤网功能、通道功能、物种源功能以及汇的功能,这里重点探讨生境功能和滤网功能。
1)生境功能;主要影响边缘物种的种类、丰度、密度和生物量。
A.边缘生境与内部生境相比具有显著差异;
B.边缘地区的生物种类多为景观内部的常见种,一部分为仅在边缘生境中出现的生物种类,很少有稀有种类出现在边缘生境中;
C.边缘生境中的生物种类主要为边缘种和多生境物种; 2)滤网功能:主要影响景观内的各种生态流的流量和流速。
A.景观内的各种客体(种子、颗粒物、生物量、热量)主要通过六种方式进行移动,即风、水流、飞翔动物、陆地动物、人和机械。
B.景观内的客体移动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为群体移动(如风和水流);另一种为个体移动,如野生动物和人的移动等。
C.边界对于景观中的群体移动影响表现为改变运动状态(如文丘里效应)。
D.边界对于个体移动的影响则表现为明显的选择倾向。边界与边缘(6)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基质和斑块的相互作用为例,可观察到四种显著的生态过程: 1)基质对斑块施加的影响; 2)斑块对外界影响的抵抗; 3)斑块自身的稳定作用; 4)斑块对基质的扩散性影响 5 边界的宽度和曲度(1)1)边界的宽度
边界的宽度一般受自然和人为作用的双重影响,并与边界的发育时间和计量标准接系。A.作用力的方向;B.发育时间;C.计量方式和研究目的 2)边界的曲度
边界的曲度何以利用两点之间的实际边界长度与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之间的比值来衡量。自然起源斑块边界的曲度一般应大于人类起源的斑块类型,所以直线型边界一般与人类的城市化过程密切相关。
★在野生动物管理研究中,有如下关于边界曲度的研究结论:
A.斑块内有两个物种沿垂直方向进行扩散时,易于形成曲度较大的边界; B.沿着边界进行的生物运动将随着边界曲度的增加而减少; C.边界曲度增加时,导致跨越边界的生物运动数量的增加; D.大型野生动物趋向于利用直线型边界。
★边界的曲线形状大致有8种类型:浅突起、突起、直线、浅凹型、凹型、夹角型、微波动和大幅度波动。
★物种在跨越不同曲度边界运动时能够观察到显著的半岛效应和管道效应。6 边界的变化
斑块边界的变化可以通过边界的形状来判断,一般情况下,突起边界意味着扩张边界,而凹陷型边界则意味着收缩边界。而圆形斑块可能是扩张斑块,也可能是收缩斑块。不同斑块的斑块边界变化情形亦不相同,残遗斑块的边界具有扩张的趋势;干扰斑块则可能会收缩;环境资源斑块的边界一般比较稳定,而引入斑块的边界变化趋势则比较复杂,取决于人类管理工作的维持强度和水平。
四、斑块的形状
1)斑块形状研究的意义:
A.斑块的形状可以综合反映内外界条件对于斑块发育的影响,B.不同形状的斑块对于景观中的生态流亦具有不同的意义,C.同时斑块的形状对于斑块的动态变化具有显著影响。2)斑块形状研究的三个主要问题:
A.斑块起源对斑块形状的影响;B.斑块形状的功能和动态效应; C.斑块的形状分析方法。3)斑块的形状与功能联系的一般法则:
A.圆形斑块在自然资源保护方面具有最高的效率;
B.卷曲形斑块在强化斑块与基质之间的联系上具有最高的效率; C.网络性的斑块结构有助于动植物在斑块内的移动。D.斑块形状差异直接影响斑块内外部生境的分割比例。第三讲 景观组分(廊道)
廊道是景观中重要的线形要素,它能把景观内部各组分间的生态应力有效地从主体传授到受体上去。跨越景观的廊道,还能把地域范围内的空间联系和功能联系以各种方式渗透到每一个景观中去。
一、廊道的功能
1)保护功能:建造防护林带、各种人工渠道、道路、绿篱和田埂等; 2)传输功能:物质传输、能量传输、物种传输;
3)资源功能:生物能源、食物、其他生物资源(木材)等;
4)美学功能;几乎所有景观都为廊道所分割,同时又被廊道联系在一起,这种双重反向作用决定了廊道在景观内的独特功能位置。
二、廊道的起源
1)干扰廊道:是由各种带状干扰所形成的廊道,例如线性采伐作业、道路的修建以及某些断层区域;
2)残遗廊道:一般是由基质内干扰所形成的带状区域,如森林砍伐后留下的带状林带,穿越农牧交错带大片农田两侧所形成的特殊植被带均是残遗的植被群落;
3)环境资源廊道:是由环境资源的空间线性异质性特征所形成的廊道,如河流廊道或山脊线等;
4)种植廊道:由人类特殊目的的种植活动而形成的廊道,如农田防护林和道路两边的植被带等;
5)再生廊道:是指受到干扰地区再生的植被所形成的廊道,例如沿着一些栅栏或铁丝网形成的特殊廊道类型。
三、廊道的稳态维护
1)廊道内外部环境的稳定性;2)廊道内部生物类群的稳定性;
3)廊道外部斑块的稳定性;4)人工维护性管理投入;5)两侧人类活动特征。
四、廊道的结构 1.廊道的空间特征
空间特征描述参数主要有曲度、结点和间断区特征。1)廊道的曲度:就是指廊道在空间的蜿蜒程度。
★生态客体在廊道内运动时,对廊道曲度有不同需求,主要包括安全型和效益型两种。决定廊道曲度的因素通常有以下几种:
A.地形地貌的控制作用,对资源廊道的约束作用较强;
B.区域人文活动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对道路廊道的影响明显;
C.生态保护和美化方面的考虑;对防护林和城市带状绿地系统的影响比较突出; D.经济效益方面的考虑,道路建设成本方面的考虑使道路建设一般遵循最短距离法。2)廊道的结点:廊道中的局部膨大部分被称为结点。
A.廊道中的结点对于内部的生态流而言通常具有中继站的功能; B.两条廊道交叉地区通常形成结点;
C,河流的突起部分往往因新河滩的不断形成,而形成结点,有时会发育串珠状节点。3)廊道的间断区:廊道的间断区是指廊道的生物部分在空间的不连续地段。A.廊道间断区形成达原因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工的。
B.廊道间断区可以利用数量、累积长度、风险权重或连接度等概念进行评价。2.廊道的内部特征
1)多数廊道都包含一个中心带,两侧各有一条边缘带。
2)廊道的高度与基质高度的差异对于廊道边缘效应的宽度有显著影响。3)廊道内部的结构差异还可以显著地表现在小气候差异上。
4)由于廊道通常可以在景观内延伸很长一段距离,所以其生物组成沿着廊道的走向会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来。
五、廊道的类型(1)1.线状廊道 2.带状廊道
由于带状廊道结构相对复杂,故存在着显著的边缘效应。3.河流廊道
河流廊道是景观中最重要的廊道类型,特别是在矿物养分的输送和某些生物种类迁移方面具有其它廊道类型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河流廊道的主要特点:
A.河流廊道的跨度大,形状条件复杂,如果一侧的高地有连续的森林分布,则往往形成有效的生物迁移通道;
B.河流廊道的发育受地形影响较大,因而常形成复杂的侵蚀和沉积格局,对景观内生态流产生不同的影响;
C.河流廊道通常具有层次性的结构发育,这种层次结构因河流廊道所处的地形条件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征(如树枝状水系、扇型水系和平行水系等),对景观内的生态流产生不同影响;
D.河流廊道与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关系密切,人工改造活动(修建渠道、水坝、引水、限制河流泛滥等)通常可以极大地影响河流廊道结构和功能特征,并产生一些潜在的生态问题(不利于生物迁移和养分输送、土壤盐化等)。第三讲 基质
景观构建有两种极端情况:1)景观基质广阔而均匀,各种斑块散布其中,形成一种类似疤痕结构;2)景观是由各种不同的斑块组合而成。现实景观大都界于这两种极端情况之间,其斑块、廊道和基质的构成比例和空间构型的差异,导致功能方面也具有不同的特征。
一、基质的一般特征
基质通常指景观中面积大,连接度好,在景观功能和动态上起着重要作用的组分类型。基质往往呈凹陷型边界将斑块包围起来,当斑块密度比较大时,基质的连接可能是很窄的条带壮区域。
二、基质的判定标准(1)1.相对面积指标
景观中基质的面积通常超过现存的任何其它景观要素的总面积。在景观功能执行过程中,面积最大的景观要素类型往往控制着景观中的流。面积指标虽然可以作为基质的判别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2.连接度指标
当某一种景观要素连接度较其它现存的景观要素类型高,甚至完全连接并环绕其它景观要素类型,那么这种景观要素很可能是基质。
*连接度(connectivity):如果如果某一组分在空间不能分割成两个开放的整体,则此空间是完全连接的。
★基质连接度的特殊功能含义:
A.该元素可以起到一种分割其它景观要素的物理屏障作用。对于那些只适合于在特殊斑块内生存的植物种类,基质的屏障作用更为明显。
B.当斑块面积较大,基质的联系呈细长的条带状时,基质可能起到廊道的作用,便于物种迁移和基因交换,不过这种功能仅限于那些在基质内生活的物种和部分在斑块内生活的物种。
C.当连接度较高的景观要素环绕其它景观要素,使之成为孤立的生物岛屿时,该要素可以在不同的生物岛屿之间起到一种遗传隔离作用,使得同一景观内不同斑块的生物种群因这种隔离作用而在遗传上出现变异。3.动态控制指标
在自然特色比较鲜明的景观中,基质往往具有种源的功能,它可以通过向斑块输送物种而控制整个景观的动态过程。几个相关问题
1)上述三个指标中,面积指标最好掌握,而动态控制指标则最难评价(有时可能因为时间关系而无法评价,因为生物群落的动态发育周期有时需要以百年来计算),连接度指标界于两者之间。
2)基质对景观动态变化的主导作用不仅仅表现为生物过程上,一些基质类型的主导作用有时会表现成为一种物理作用(如沙漠)。
3)目前在人为活动占优势的景观研究中,由于景观碎裂化程度较大,斑块类型多,加上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过程受到人类活动强烈干扰甚至左右,所以很难判断那种景观要素是基质。
第六讲 景观的整体格局与功能
一、景观的整体结构
景观整体结构研究通常涉及多样性、碎裂化、异质性等重要研究参数,且大多数整体结构描述参数均为典型的空间尺度相关属性特征,因此,景观整体结构研究通常与尺度研究联系在一起。
★景观整体结构细节显示水平与人们观察的尺度水平密切相关。
★景观整体结构是一种整体性综合水平的具体表现,而不是组分的简单叠加。1 景观多样性
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组分类型和数量构成的复杂性; 景观优势度:是指景观实际的多样性与同样类型组成的景观可能的最大多样性水平之间的差异;
景观均匀度:用于衡量景观中组分的数量分布结构的均匀性情况。
景观多样性分析可以通过其他景观属性特征来进行,最常见的属性特征(具有显著类型和数量结构差异)是边界,因此,有学者提出了一套给予边界特征的景观多样性(复杂性)分析方法。2 景观碎裂化
景观碎裂化通常利用单位面积的组分个体数量(斑块)来加以衡量。碎裂化指标可以用来单独衡量某一类景观组分的碎裂化程度,也可以用来衡量整体景观碎裂化水平。
景观碎裂化通常用于研究对斑块面积敏感的问题,如生境功能问题,景观扩张问题等。3 景观异质性
景观异质性重点用于描述景观组分的空间分布差异。景观组分的空间分布情况大致有三种比较典型的分布格局: 1)聚集分布:导致景观组分出现的内在驱动因素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某种景观结构特征(或组分类型)只在一些特殊地段出现。
2)随机分布:导致景观组分出现的内在驱动因素在空间分布上是非常均匀的,无显著的空间作用力类型和强度差异。
3)规则分布:意味着景观组分出现的动力学在空间分布遵循一定的规则,最后组分也呈显著的规则分布。在自然和人文景观中,景观空间结构的异质性水平大致有两种主要的情形,即大异质性和小异质性差异。
1)大异质性:随着分析尺度的增大,景观异质性特征越来越不明显(成因:背景条件差异不明显,或驱动力因素变化复杂)。
2)小异质性:随着分析比例尺的增大,异质性特征越来明显(背景条件差异明显)。4 常见景观格局
1)规则或均匀分布格局:指某种特定的景观组分类型的距离相对一致(平原村庄、石灰岩孤峰)。
2)聚集型分布格局:指某些景观组分呈团块状聚合在一起(城市建成区)。
3)线状格局:景观组分呈线性排列(道路、河流的附属成分)。
4)平行格局:景观组分呈平行排列(山区)。
5)特定组合和空间连接:指景观内部有两种以上景观组分呈密切相关(可能是正相关或负相关)。
★聚焦点:三个以上景观组分交汇于一点,通常称为景观的聚焦点。聚焦点在景观内部通常具有重要的节点功能 5 景观对比度
景观对比度反映的是景观内部组分性质的反差的量度,根据对比度水平的差异,可以将景观分成高对比度景观和低对比度景观两种不同的类型。1)低对比度景观(结构):景观组分类型简单,不同组分之间的性状差别小,相似形程度高(草原、热带雨林和极端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景观类型等)。2)高对比度景观(结构):组分类型构成复杂,或者不同组分类型之间的性状差别大,相似形程度低(城乡结合部、人文景观、农业景观等)。6 景观粒度
粒度是景观组分规模大小的量度,这是一个与尺度密切相关的概念。通常的景观分析中,斑块平均面积小于1ha时一般为细粒度景观;1-100ha之间时为中粒度景观;大于100ha时为粗粒度景观。7 特殊结构
一些在景观中偶然出现的组分类型和结构组合往往被称为特殊结构。这些特殊结构可以为景观整体结构分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
二、景观的整体功能
景观功能研究是景观生态学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形成自身的功能描述方式和特色研究范式。1 景观功能的自然观
把景观生态功能归结为各种生态流的实现。
生态流类型:能流、物流、物种流
运动载体:风、水流、飞翔动物、陆地动物、人和机械
研究内容:生态流的运动特征,如流量、流速及时空分布差异以及不同景观组分对于生态流实现过程中的作用。2 景观功能的社会人文观(1)在考虑生态学特色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人为活动的具体需求,将景观功能进行进一步的现实化,如de Groot(1992)关于加拉帕戈斯国家公园功能的描述。
★自然观点可以为景观功能分析建立比较符合科学要求的分析内容及研究范式,但功能的具体指向不明确,特别是针对与人为活动联系密切的景观而言,这种研究方法很难得出对人类活动具有指导意义的直接成果。
★人文观点尽管可以有很明确的功能表现形式,但内容无法形成景观生态学自身的鲜明特色。这是关于形式与特色的一个显著悖论。
1.调节功能
气候调节,海岸保护与防洪,保持水土、防止侵蚀,固定生物能,人体废物的储存与循环,提供生物控制,移栖生境和动物繁殖场所,生物多样性保护 2.载体功能
水产养殖,娱乐与旅游,自然保护 3.生产功能
食物或营养(食用植物和动物),基因资源,建筑原材料,生物化学机质,能源(燃料、太阳能等),观赏资源(如黑珊瑚)4.信息功能
美学信息,精神或伦理信息,历史信息,文化或艺术激励,科学或教育信息 第七讲景观生态学的一些本法则 1 Risser(1983)(1)
1)格局—过程关系普适性原理: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关系并不局限于单一的或特殊的空间尺度或时间尺度。
2)格局—尺度共性原理:对于景观生态学在一个空间或时间尺度上问题的理解,也许会受益于对格局作用在较小或较大尺度上的实验与观察。
3)过程—尺度差异原理:在不同的时间或空间尺度上,生态学过程的作用或重要性将发生变化。因此,生物地理过程在确定局部格局方面也许相对来讲是不重要的,但对区域来讲可能会起主要作用。
4)物种—尺度差异原理:不同物种和物种类群(如植物、食草动物、肉食动物和寄生生物)在不同空间尺度上活动;因此在一个给定尺度上的研究,对不同的物种或物种类群的分辨性可能是不同的。每一物种对景观的观察和反映也是独特的。对于一个种来说均质性的斑快对于另一个种可能是相当异质性的。
5)尺度变化原理:景观尺度是由具体的研究目的或确切的经营问题的空间尺度或大小来定义的。假如一个研究或经营问题主要涉及一个特定的尺度,那么在更小尺度上出现的的过程与格局并不总是可以被观察到,而在更大尺度上出现的过程与格局则可能被忽略。Forman(1986)(1)
1)景观结构与功能原理:景观是异质性的,物种、能量和物质在斑快、廊道和基质之间的分布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结构,因此,景观在这些结构性景观要素间的物种、能量和物质流动方面有功能性的差异。
2)生物多样性原理:景观多样性减小稀有内部物种的多度,增加边缘种及需要两个以上景观组分(生境)的物种的多度,并提高所有潜在种的共存机会。
3)物种流动原理:物种在景观组分之间的扩张和收缩既影响景观的异质性,也受景观异质性的控制。4)养分再分布原理:矿物养分在景观组分之间的再分布速率随这些组分中干扰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5)能量流动原理:热能和生物量通过景观各组分边界的速率随景观异质性的增加而增大。
6)景观变化原理:在无干扰条件下,景观的水平结构逐渐向着均质性发展;中度干扰将迅速增加异质性;而严重干扰则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异质性。
7)景观稳定性原理:景观斑快的稳定性可能以3种明显不同的方式增加:①趋向于物理系统稳定性(以没有生物量为特征);②趋向于干扰后的迅速恢复(存在低生物量);③趋向于对干扰的高度抗性(通常存在高生物量)。
1)景观与区域:一系列地方性的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类型相混合,在一个地区重复出现,就构成了景观。在更大尺度上的区域中,景观是互不重复、对比性强、粗粒度格局的基本结构单元。
2)斑快—廊道—基质:景观中斑快、廊道和基质的组合或结构格局是景观功能流的主要决定因素,也是其格局和过程随时间发生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
3)大型自然植被斑快:大型植被斑快是景观中唯一可以保护水源和相互沟通的水系网络,使多数内部物种得以生存,为许多大栖境脊椎动物提供核心栖息地和庇护所,并允许有近自然状态干扰的一种结构。可以设想,最优景观是由几个大型自然植被斑快所组成的,并由分散在基质中的一些小斑快所补充。或者,小斑快的功能也可以由基质中的小廊道来实现。
4)斑快形状:为完成斑快的几个关键性功能,其生态学上的最佳形状应为一个大的核心区加上弯曲的边界和狭窄的指状凸起,且其延伸方向与周围流的方向相一致。
5)生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景观中所有生态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的,物质运动或流的速率随着距离的增大迅速减小,但同类生态系统中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减小得较慢。
6)碎裂种群动态:对于孤立斑快内的亚种群来说,局地灭绝率随生境质量的提高或斑快的增大而减小,其重新定居的可能性随着廊道、中继站、合适的基质生境或较短斑快距离的存在而增大。
7)景观抗性:空间要素,尤其是障碍、通道和高异质性区域的组合,决定着物种、能量、物质和干扰在景观中的流动和运动。
8)粒度大小: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大型斑快生态效益的获得,也有利于包括人类在内多生境物种,并提供较广的环境资源和条件。
9)景观变化:土地被一些次序上相互重叠的空间过程所改造,它们造成了生境的丧失和孤立,但另一方面又会对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孔隙化、分割、碎裂化、收缩和消失是土地变化的5种基本过程。
10)镶嵌序列:在少量基本镶嵌序列中,土地生境的可适性变得越来越小,最佳的生态转换是从边缘开始,呈平行条带状逐渐推进,而在这种格局基础上进行的调整就会引出一个“最佳生态序列”。
11)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通过土地的集中布局,在建成区保留一些小的自然斑快和廊道,同时在人类活动的外部环境中,沿自然廊道布局一些小的人为斑快,这就是有人类活动的最佳生态土地组合。
12)必要格局:自然保护中生态效益无可替代的最首要格局,是一些大型自然植被斑快,保护水道的宽阔绿色走廊,供关键物种在大斑快之间运动的连接通道,以及发达地区提供自然异质性的小斑快和廊道。
其中:
1)~2)为景观与区域方面的一般法则;
3)~6)为斑快与廊道方面的一般法则;
7)~10)为斑快方面的一般法则;
11)~12)则是景观应用方面的法则。
第二篇:园林花卉学北林笔记
园林花卉学
第一章 绪论
花:是种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
花卉:广义概念:是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包括木本和草本植物。
狭义概念:具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
园林花卉:广义概念:指适用于园林和环境绿化、美化的观赏植物,包括木本和草本花卉的栽培种、品种和一些野生种,又称园林植物。
狭义概念:仅指广义园林花卉中的草本植物。园林花卉的特点:种类、品种繁多
色彩艳丽、丰富
植物形体小,质感柔软、细小精细
生命周期短,对环境因子比较敏感,要求栽培管理相对精细.第二章 园林花卉分类
生活史:植物生长发育的某一阶段开始经一系列生长发育又出现该阶段时期。对被子植物而言是指从种子到种子的过程。
(1)一年生花卉:在一个生长季内完成全部生活史的花卉 是春播花卉
较喜暖,耐炎热,忌严寒
(2)二年生花卉:在两个生长季内完成生活史的花卉 是秋播花卉
秋季播种,冬季冬眠,生长缓慢;春天开花、结果,在夏天前死亡
较喜凉,较耐寒,忌高温(3)多年生花卉:【1】宿根花卉:为多年生花卉中地下根系正常种类的草本花卉
【2】球根花卉:为多年生花卉中地下器官变态肥大的种类。这类花卉地
下部分可存活多年,大多数种类的地上部分每年夏季或冬季枯死,如郁金香、水仙、大丽花。少数种类地上部分可以跨年生存,呈常绿状态
第三章 主要生态因子对园林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
3.1草本花卉的生长发育过程:种子—萌发—营养生长—成熟植株—开花—结实—死亡(一、二年生)
种子—萌发—营养生长—成熟植株—开花—结实
—休眠(多年生)—芽萌发—生长—开花—结实
3.2.1.1温度对花卉生长的影响
(1)花卉生长发育的温度三基点:花卉生长发育的最高、最低、最适温度
在最适温度下花卉生长发育最好,当逐渐偏离最适温度后,花卉生长发育受阻,严重时不能开花结实。
不同花卉的生存温度不同主要取决于其原产地的极端温度。不同花卉的生长发育温度范围不同与原产地气候有关(1)温度影响花卉休眠与萌发
影响种子休眠与萌发
影响球根休眠与萌发 春植球根花卉需要较高温度才能萌发生长。
一些秋植球根休眠后需要经过一段低温才能萌发
影响宿根花卉芽的休眠与萌发
(2)温度影响花卉生长过程(营养生长)
花卉的幼苗营养生长包括地下根系生长和地上茎生长,侧芽萌发,节间伸长,叶生长等,这些过程只有在花卉生长发育温度范围内才能进行。
严格的讲,花卉所在的环境的温度包括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叶表温度。土壤温度和叶表温度与花卉生长发育关系更为密切。
植物感受低温部位:茎间和根尖(3)温度影响花卉发育过程
春化作用:二年生花卉、宿根花卉中早春开花的种类,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低温才能成花。这种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称为春化作用。典型的二年生花卉花芽分化需要春化作用。
温度对花色有影响,一般花青素类的色素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一般情况下,较低的温度有利于已盛开的花卉延长花期。高温会使一些花卉的香味变淡,持续香味的时间缩短。
1低温危害
(1)寒害:气温降至0度以上植物受伤害。
热带亚热带植物在0~10度就受到伤害(2)冻害:植物细胞在低温下破裂而使植物死亡。
(3)生理干旱:冬季或早春土壤冻结时。树木根系不活动。如果气温过暖,地上部分不断蒸腾,不断失水从而干枯。
2高温危害
(1)间接伤害:饥饿
氨毒害
蛋白质破坏
(2)间接伤害:生物膜蛋白
蛋白质变性
3.2.1.2温度的调节
温度调节的措施包括防寒、保温、加温、降温
3.2.2光对花卉的影响
(1)光照强度影响一些花卉种子的萌发
大多数花卉种子在光下和黑暗中都能萌发,但有些花卉种子需要一定的光照刺激才能萌发,称喜光种子。有些花卉种子在光照下萌发受抑制,在黑暗中易萌发,称嫌光种子。
(2)光照强度影响花卉的形态建成和营养生长
由低能量光所调节的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叫光形态建成
光线过弱,不能满足其光合作用的需要,营养器官发育不良,开花不良,严重时不能转向生殖生长。光线过强,生长发育受抑制,产生灼伤,严重时造成死亡。(3)光照强度影响花卉的花蕾开放 有些花要在强光下开放 有些花傍晚开放 有的花晨曦开放
(4)光照强度影响花色
光照强度对花青素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另一外界因素是温度)。花青素在强光、直射光下下易形成,而弱光、散射光下不易形成。
3.2.2.2光照长度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1)光照长度:一天中日出到日落的时数
(2)光周期:一天中白天与黑夜的相对长度叫光周期(3)光周期现象:植物对光照长度发生反应的现象
1.光周期决定一些花卉的成花过程
(1)长日照花卉:指日照长度必须大于一定时数(临界日常)才能成花或开花的花卉(2)短日照花卉:指日照长度短于临界日常才能成花或开花的花卉
(3)日中性花卉:指成花或开花不受光周期影响,只要在适宜的温度、营养条件下就可以开花。大多数花卉属于此类。
(4)双重日长型植物:一些植物中,花诱导和花形成显明显分开,要求不同日长。
长短日植物:长日照对花有诱导作用,开花器官形成需短日照
短长日植物:与长短日植物相反
2.临界暗期比临界日长对开花更为重要。开花取决于暗期的长度而不是光期的长度。植物感知光周期的部位是叶片,开花信号由叶片传向茎尖。3.光周期影响一些花卉的营养繁殖
一些球根花卉的块茎易在短光照下形成。如大丽花。
三 光质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
1.光质与光和作用:红、橙光是光合效率最高的光,蓝紫光可以被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吸收,绿光光合效率最低
2光质与光合产物:短波光占优势时促进氨基酸蛋白质的合成长波光占优势时促进糖类的形成
3光质与形态:短波光(蓝紫光)抑制植物伸长生长,促进花青素形成长波光(红外线)促进植物茎的伸长生长
水分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
一、水的作用
1.保持地球温度的相对稳定 2.保持植物应有姿态
3.有较大的热容量,使植物体温趋于稳定 4.是植物重要的组成部分
5.是代谢作用过程中的反应底物 6.是植物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
二、按花卉对水分的要求对花卉分类
1.旱生花卉:耐旱性强,能忍耐长期土壤或空气干燥生存的植物。如仙人掌科和景天科植物 2.湿生花卉:耐旱性弱,生长期间需要大量水分,或有水分饱和的土壤和空气 3.水生花卉:是湿生花卉的特殊类型,必须在水中才能生长良好。如荷花、睡莲 4中生花卉:介于旱生和湿生花卉之间
二、水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 1水量:(1)空气湿度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
【1】不同发育阶段对空气湿度需求不同
营养生长>开花期>结实和种子发育期
【2】不同花卉对空气湿度要求不同
热带雨林花卉>中生花卉>沙漠旱生花
热带雨林花卉向温带地区引种时限制花卉生长的水分因子主要为空气湿度
(2)土壤水分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
吸收水分的器官:根
花卉耐旱性顺序:宿根>球根>一、二年生
【1】对花卉生长的影响:种子萌发需最多水分,幼苗期水量需求减少,随着生
长对水需求量减少,休眠期达到最低
【2】对花卉发育的影响:对于球根花卉,控制水分供给可促进花芽分化
【3】对花卉颜色的影响:一般缺水时花颜色变深,水分充足时花色正常
三、花对水分过多的适应
土壤水分过多,土壤空气氧含量下降导致根系生长衰竭。
出现湿生、水生花卉: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漂水植物
四、水分的调节
空气湿度调节
土壤水分调节
水质的调节
第三篇:南林园林树木栽培学实习报告
园林树木栽培学实习报告
【摘要】:通过对杭州花圃、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浙江虹越花卉公司、宁杭高速公路东庐山服务区、太子湾公园、长桥溪水修复公园内园林绿化树种栽培及养护情况的调研,了解杭州各大绿地的生态条件、树种组成,并剖析树种组成的成功与失败之处,提出相应的树种改造、规划与选择方案。同时调查绿地内大树移植以及古树名木的养护管理,分析利弊,总结成功经验。
【关键词】:园林绿化树种 栽培养护 大树移植 古树名木
一.园林绿化树种的调查、规划与选择
1.生态条件
调查地点:宁杭高速公路东庐山服务区 1.1区位
宁杭高速公路东庐山服务区坐落于南京市溧水县境内,秦淮河源头的东庐山脚下,位于宁杭高速公路宁杭方向20公里处。1.2地形条件
该地区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起伏不大,加之服务区规划建设对地形进行过平整处理,因此地形平坦,适宜众多平原植物的生长。1.3气候条件
该地区的气候条件良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该气候区域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度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度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因此是常绿阔叶林生长的良好环境,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和金缕梅科植物等是该地区常见的常绿阔叶林树种。1.4土壤条件
该地区土壤类型主要为黄红壤土,铁铝物质富集明显,随水的保持效果好,加之该地区年降水丰富,保证了该地区土壤水分的充足。由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红壤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也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长的良好土壤类型。1.5空气污染程度
由于位于宁杭高速公路旁,因此主要的空气污染物为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及氮氧化合物等,另外还有一些来源于燃烧煤和地上的扬尘的悬浮颗粒物等,空气污染程度较小。机动车尾气对植物生长存在着影响,具体表现在使植物生长过度或使其发育过慢或得病,出现黄叶及枯萎的现象比较严重;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常吸附着铅镉、农药等有害物质,也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危害。2.园林树木资源种类调查
江浙一带主要乔木树种有红枫、樱花、广玉兰、银杏、龙柏、棕榈、香樟、二球悬铃木、罗汉松、侧柏、龙爪槐、构树、女贞、无患子、杜英、合欢、乌桕、三角枫、落羽杉、榉树、薄壳山核桃、枫香、枫杨、浙江楠、七叶树、栾树、苦楝、圆柏、丝绵木、垂柳、槐树、臭椿、马尾松、白皮松、柳杉、枇杷、黄连木等。
主要灌木有山茶、金边黄杨、火棘、八角金盘、红花继木、小檗、十大功劳、金丝桃、含笑、碧桃、无刺枸骨、石楠、木槿、熊掌木、茶梅、八仙花羽毛枫、栀子花、六道木、杨梅、铺地柏、龟甲冬青、牡丹、雀舌黄杨等。
主要藤本有爬山虎、常春藤、络石、薜荔、木香、乌蔹莓、何首乌、藤本月季、金银花、野蔷薇、五叶地锦、牵牛花、紫藤等。3.树木栽植方式、园林用途及景观效果(详见附表)3.1孤植
东庐山服务区建筑物外孤植1棵罗汉松与孤立的石峰配合,形成小空间的园景主题,从而形成开阔草坪中间的视觉焦点。3.2混植
多种不同树种搭配种植,按照植物的高低、大小、颜色的浓淡、枝叶的疏密,使之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由乔灌花草共同组成的自然式树木群体,还具有曲折迂回的林缘线、起伏错落的林冠线、疏密有致的层次变化,形成自然、优美的植物景观。4.树种优化方案
根据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功能特点,植物配置应注重降低污染,改善环境,在此基础上进行景观的营造。在树木的选择上应选择对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及氮氧化合物等污染物抗性强的植物,同时兼顾经济以及景观上的丰富。在分析现有植物配置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树种改造、规划和选择的优化方案。
现有植物配置上采用了香樟、二球悬铃木、银杏、广玉兰、夹竹桃等抗性强的树种,种类较少、景观色彩较为单一。并且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上的植物种类较少。优化方案:在中央分隔带上宜栽植低矮的整齐或易整形的树种,如黄杨、桧柏球、紫叶小檗、小腊球、紫薇、龙柏、棕榈以及草皮植被。在干道两侧留出的防护带,宜选用树干挺拔,枝叶繁茂的树种,如杨树、银杏、柳、槐、香樟等,且由里至外分别种植草本花卉、灌木和乔木,由低到高,这样既起防护作用,又不防碍行车视线。在服务区的优化上,其绿化可采用混合式布局,以大面积的缀花草坪为底色,通过植物造景,用花草树木柔和的线条去衬托建筑的形式美。如:在中心大草坪区以开敞的草坪为主,并适当点缀宿根花卉及地被植物如铺地柏等,四周以串红花带镶边。餐馆区后面一般设有栅栏及铁丝网,种植攀缘植物如山葡萄,地锦等进行垂直绿化,以遮挡有碍观瞻的厨房设施等。加油站周围以草坪为主,适当种植若干常绿树如云杉、黑皮油松等及一些花灌木如丁香、连翘等。防护绿地及预留地区可在最边缘区,种植一排香樟,以界定服务区范围,并起防护作用,在预留地区种植夹竹桃、海桐、栀子花等开花植物,形成富有特色的绿化区域。
二.园林树木栽植与养护调查
1.园林树木栽植关键技术
园林树木的栽植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操作过程。在园林绿化的工程中,树木栽植更多地表现为“移植”。移植品种、栽植时期、栽植方式是园林施工中的关键问题。园林林木栽植对象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在挖掘、运输和定植过程中可能发生对树体的一系列损伤。若要保证栽植成活并正常生长,必须遵循树体生长发育的规律,要选择适宜的栽植树种,掌握合适的栽植时期,采取适宜的栽植方式,提供相应的栽植条件和管护措施。1).适树适栽。选择栽植树种,必须先了解树种的生态习性,以及对栽植地区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栽植时要求土壤疏松、通气透水,如果土地条件不好,可抬高地面或者深沟降渍。2)适时适栽。提高栽植的成活率,减少养护成本,提高效益。落叶树种在秋季落叶后或在春季萌芽前进行栽植;常绿树种多秋植或者新梢停止生长期进行。3)适法栽种。园林树木的栽植方法有两种:裸根栽植和带土栽植。
2.园林树木的养护要点
园林树木养护要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灌水2)施肥3)修剪4)防治病虫害。科学的养护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体现在科学的土壤管理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满足树木对养分的需求;科学的水分管理可以使树木在适宜的水分条件下,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施肥管理可以对树木进行科学的营养调控,满足树木所缺乏的各种营养元素,确保树木生长发育良好,通知可达到枝繁叶茂的效果;及时减少和防治各种自然灾害、病虫害及人为因素对园林树木的危害,能促进树木健康生长,可是园林树木持久的发挥各种功能效益;整形修剪可调节树木生长和发育的关系并维持良好的树形,使树木更好的地发挥各种功能效益。三.大树移植调查
异地栽植规格较大树木的技术措施,对迅速发挥园林树木的绿化功能有重要作用。大树移植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已成为城市绿化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但由于各种原因,一些树木往往无法在春、秋等适宜季节进行移植,故需要对树木进行反季节移植以尽快显现绿化效果。但是大树移植的难度较大,大树很容易在移植措施不当的情况下死亡,确保大树移栽成活率尤为重要,因此移植的时候不仅要按照移植方法(包括 ①断根缩坨;②起树包装;③栽植;④冻土球移植),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然后采取相应措施。
总结大树移植的成功经验如下:1)做好大树移植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在大树移植前做好充分的论证工作。从技术上讲,要充分考虑气候条件、立地条件等环境是否适合;从效果上看,要注意树型树貌与周围环境是否协调。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从树木的起挖、包装、调运到栽植等各个环节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做到栽植工作有序进行,及时起挖、及时运输、及时栽植,尽量为苗木的成活创造有利条件。2)大树的起挖与吊运。大树起挖土球要得当,包括土球的大小、修正、包扎。大树吊运要合理。吊运时要注意保护树干和土球,防止损伤树皮,防止散球,一般用大吊车吊运。3)大树的栽植及养护管理。为提高大树的移植成活率,要及时抢运抢载、尽量缩短其外后空置时间。大树栽后的养护管理尤为重要,养护应从土壤、土壤、施肥、水分管理、光照这几个方面进行。四.古树名木的养护管理
4.2古树名木保护成功经验总结
一般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大树即为古树。那些树种稀有、名贵或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称为名木。因此古树名木比一般的观赏树木价值高。但由于树龄大、树体生长势逐渐衰弱、根生长力减退、死枝数目增多、抗逆性差、极易遭受不良因素的影响,或遭受人为破坏直至死亡,导致古树名木数量急剧减少。为此,对古树名木的管理工作要认真细致,为古树名木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保护古树名木要做到:1)保护生态环境,不要随便搬迁,也不应在古树周围修建房屋、挖土、倾倒垃圾、污水;2)抵御自然灾害,如在较高大的古树上要安装避雷针,以免雷电击伤树木;3)广泛宣传保护古树名木的重要性,使保护古树、珍爱绿色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4)设立栅栏,防止人为撞伤和刻伤树皮,保持土壤的疏松透气性。对古树名木养护管理应做到:1)去枯弱枝、促发新壮枝;2)对树势衰弱的古树,可采用桥接法使之恢复生机;3)在生长季节进行多次中耕松土,冬季进行深翻,施有机肥料,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及透气性;4)加强肥水管理;5)病虫害防治。五.结语
园林树木栽培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通过这次实习调研杭州几大公园的树种组成、大树移植以及古树名木,增长自己对树木的认识。首先要对树木负责,不能轻易移动、乱栽乱剪;其次要增长树木方面的知识,包括移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最大限度地增加树木存活率,保证树木发挥其最大观赏价值。无论是树木栽植、移植,还是古树名木的保护,都需要后期细致的养护管理。总之,对树木的栽培需要适地适栽,灵活应对各种情况,重视后期的养护管理。
第四篇:景观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分类:自然景观,经营景观,人工景观。景观要素:组成景观的地理单元,分类:斑块,廊道,基质。
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生态学的过程。
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景观结构、景观功能和景观变化。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景观要素)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主要是斑块的大小、形状、类型;生态过渡带:异质性;连接性。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能流、物质流和物种流。主要指动物移动;水分移动;破碎种群动态;斑块动态。景观动态,指景现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主要指干扰状况;碎片化;气候变化;生物驱动。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这正如其它生态学组织单元(如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相辅相成的一样,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功能,而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又受到功能的影响。结构和功能随时间变化,功能繁荣改变可导致结构的变化。
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是指某特定尺度上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即空间格局,是大小和形式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形式,或景观要素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类型:有均匀格局、聚集格局、随机格局和组合格局四大类型。(肖竹宁:①镶嵌②带状③交替④交叉⑤散斑⑥散点⑦点阵⑧网状⑨水系)景观异质性:指景观系统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及复杂程度。景观异质性可分为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两类。空间异质性指景观系统特征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指水平方向二维平面的异质性,也可以分析垂直面上的异质性,即三维空间异质性。时间异质性是指景观系统特征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分布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景观系统特征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分布的不均匀性,它具有周期性。功能异质性,基质异质性。尺度:指在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的面积大小(空间尺度),或者指所研究的生态系统动态的时间间隔(时间尺度)。空间异质性与尺度:在某一尺度上的异质空间,在比其低一层次上的空间单元,可视为相同质的。尺度大-异质性,小尺度-均质性。
景观对比度:指(邻近的)不同景观单元之间的相异程度。低对比度:有比较宽的过渡带,往往出现在大面积自然条件相对均一的地带。(eg热带雨林)高对比度:在环境资源极不相同的地区,可以出现纯自然形成的具有高对比度的景观。(自然景观—稀树草原;人工景观—农业景观)景观粒级:景观组分空间规模大小的量度,与尺度有密切关系。粗(eg阿特拉斯山景观,斑块直径数公里)细(eg稀树草原)优势比较:①粗粒结构景观多样性高,但局部地区的多样性却低(边界附近例外),这样的景观结构可以为保护水源或内部特有物种,提供大型自然植被斑块,或为工业区建设提供大面积的建筑场地,却不利于多生境物种的生存②细粒景观整体单调,但局部多样性高,更有利于多生境物种的生存,却不利于内部特有种生存③一个带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具有上述所说的各项优点,是最佳的景观结构。
生态学干扰:指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上,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性的物理作用或事件。
干扰:是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发生的自然现象。(1)性质:①干扰具有多重性,对生态系统影响表现为多方面②干扰具有较大的相对性③干扰具有明显的尺度性④干扰可以看作是对生态系统演替过程的再调节⑤干扰经常是不协调的⑥干扰在时空尺度上具有广泛性(2)生态学意义:①干扰与景观异质性:一般认为,低强度的干扰可以增加景观异质性,而中高强度干扰则会降低景观的异质性。如山林的不同程度的火灾。②干扰与景观破碎化:一些规模较小的干扰可以导致景观破碎化,如经常发生的林火、砍伐;大规模的干扰可能导致景观的均质化,而不是进一步的破碎化。往往不是人们期望发生的。③干扰与景观稳定性:干扰与景观稳定性是相矛盾的。景观对干扰的反应存在一个阈值,只有在干扰的规模和强度高于这个阈值时,景观格局才会发生质的变化,而在较小的干扰作用下,干扰不会对景观的稳定性产生影响。④干扰与物种多样性:适度干扰下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在较低和较高频率的干扰作用下,生态系统 中的物种多样性均趋于下降。(3)类型:(产生的来源)自然干扰:无人为活动介入的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干扰 :火灾、地壳运动、洪水、病虫害等。人为干扰:在人类有目的的行为指导下,对自然进行的改造或生态建设:烧荒种地、森林砍伐、放牧、修建大坝等。(功能)内部干扰:在相对静止的长时间内发生的小规模干扰,自然演替的一部分;外部干扰:短期内的大规模干扰,打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火灾、风暴、砍伐等。(产生的机制)物理干扰:森林退化引起的局部气候改变、土地荒漠化;化学干扰: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引起的酸雨等。酸雨:酸雨是大气中的CO2、SO2、NO2和HCL等有毒气体,在云雾的形成中被水滴吸收转化,形成酸雨和酸雾,降到地面和水体会引起土壤和水体酸化;造成树木叶片枯萎、脱落以至整体死亡,腐蚀建筑物和古迹。生物干扰:生物入侵、病虫害等。(传播特征)局部干扰:在同一生态系统内部扩散;跨边界干扰:跨越生态系统边界扩散到其他类型的斑块。
扰动:系统在正常范围内的波动,只改变景观面貌,而不会改变性质。
斑块:依赖于尺度的、与周围环境在性质上或者外观上不同,表现出较明显边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实体(1)类型: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残存斑块、引进斑块(种植斑块、聚集地斑块)(2)形状:圆形和扁长斑块;环状斑块;半岛状S=1/(2* A),S=1为圆形,S>1为矩形。(3)内缘比:指斑块内部和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4)大小:斑块的面积,以平方米/公顷为单位来量度,是影响斑块生态功能的因素;斑块内的物种、物质、能量与斑块面积大小呈正相关,但并非是线性的,而是呈曲线状:开始时物种随斑块面积的增大增加很快,但这种增加会越来越慢,最终停滞。大斑块的生态学价值:①有利于生境敏感物种的生存;②为大型脊椎动物提供核心生境和躲避所;③为景观中其它组成部分提供种源;④能维持更近乎自然的生态干扰体系;⑤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对物种绝灭过程有缓冲作用。小斑块的生态学价值:①作为物种传播的生境以及物种局部绝灭后重新定居的生境和“踏脚石”,从而增加了景观的连接度;②为许多边缘种、小型生物类群以及一些稀有种提供生境。边缘效应: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板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特点:①由一种环境条件组合过渡为另一种环境条件组合②由一类动植物组合过渡为另一类动植物组合,不仅包括两个生态系统内部的成分,并且有其特有的成分。
廊道: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①类型:线状廊道,主要由边缘种组成;带状廊道:较宽,每边都有边缘效应;河流廊道:沿河流分布,不同于周围基质的植被带。②连接度:指廊道如何连接或在空间上怎样连续的量度,可用廊道单位长度上间断点的数量表示.③作用:具有连通和阻隔双重作用。④功能:A廊道作为生境(栖息地),为物种提供适宜的生境,即物种栖息地;B廊道作为传输通道,是动物的迁移通道,是人类及物资的运输通道。道。C屏障和过滤作用:阻止通行或部分可以通行;D防护功能:抵御风沙、净化水质、降低污染,保持水土,消除热岛效应,泄洪防洪,防止都市过度扩张E廊道作为能量、物质和生物的源与汇。如农田防护林带,一方面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和若干野生动植物,起到源的作用;另一方面阻拦和吸收农田流失的养分和其他物质,起到汇的作用;F廊道在景观美学上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基质: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1)判定标准:①相对面积:景观中某一类要素明显比其他要素占有的面积大得多时,可以据此来判断这种景观要素就是基质。通常基质的面积超过现存的任何其他景观要素类型的总面积,或者说基质的面积应占总面积的50%以上。②连通性:假若景观的某一要素(通常为线状或带状要素)连接得较为完好,并环绕所有其他现存景观要素时,可以认为这一要素是基质。③控制程度:当相对面积和连通性两个因素难以对景观基质进行判别时,考察某种景观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控制作用尤为重要。基质对景观动态的控制程度较其他景观要素类型大。④三个标准结合(2)孔隙度①概念:指单位面积的斑块数目,是景观内斑块密度的量度。与斑块大小无关,与连接度无关,与数目有关②生态学意义:1它提供了一个了解物种隔离程度和植物种群遗传变异的线索。2孔隙度是边缘效应总量的指标,是一个对野生生物管理、对能流物流运动具指导意义的因素。3人文地理中,研究住宅区或村庄的孔隙度十分重要。
景观边界的功能:①通道或廊道:景观中许多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物种流等)是沿景观边界流动的,此时的边界相当于廊道。②过滤器或屏障:穿越景观边界的流在质、量和速度上大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此时的边界相当于一个半透膜。③源:由于景观边界两侧物质和能量水平的差异,从而导致生态流由景观边界向相邻景观单元的流动,起到源的作用。④汇:景观边界可以聚集生态流。⑤生境:景观边界有其特有的物种和环境特征,因此也成为很多物种的一种栖息地类型。应用:①野生动物管理:沿着或穿过边界的动物异常丰富;②在生物多样性和土地破碎化问题中,边缘生境和内部生境的比率有着关键性的意义;③在美学上景色中经常边缘占主导地位;④在林业上,森林的边缘经常出现弯曲的树干和风倒木;⑤在农业上,边缘常是有害动物和害虫的源,也出现控制这类有害生物的食肉动物;⑥在土壤侵蚀控制中,边界导致风速改变和形成湍流;⑦在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管理中,边界有可能成为人类过渡利用资源的障碍;⑧在监测全球气候变化中,边界经常作为敏感的指示器。
生态交错带: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其特征由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时间及强度所决定。特征:生态交错带是一个生态应力带,生态交错带具有边缘效应(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界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生态交错带阻碍物种分布(适于边缘物种生活,阻碍内部物种扩散);生境内能量与物质交换最高。功能:①通道作用:生态系统间生态流流动通过生态交错带,并影响其流速和流向;②过滤或屏障作用:生态交错带在生态流中如半透膜,一些可顺利通过,一些则受阻碍;③源与汇:生态流流动中,为相邻生态系统提供能量,物质,生物有机体,同时对物体和物质有吸收累积效应;④栖息地。
景观破碎化:是指景观中各生态系统之间的功能联系断裂或连接性减少的现象。破碎化是将一个生境或土地类型分成小块生境或小块地。分割是一种特殊的破碎化。类型:地理破碎化;结构破碎化。大碎块:提供更好的聚集条件,保存更多物种,包括特殊种;小碎块:仅保持较少物种,较普通种,特殊种先消失。
破碎度指标F:测度景观斑块多样性的指标,可用单位面积斑块数目表示。F=N/A,F大,景观破碎。大尺度→可辨识性低→破碎化过程降低;小尺度→可辨识性高→破碎化过程提高。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借以存在的生态复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物种多样性(最直观、最基本)、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a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有极其丰富的物种1动物物种数比较多2裸子植物种数世界首位3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居世界第三b特有的和古老的物种多c经济物种丰富 4生态系统多样中国具有地球陆生生态系统,如森林、灌丛、草原和稀树草原、草甸、荒漠、高山冻原等各种类型,由于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又分各种亚类型599种。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类型也很齐全。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主要原因)②掠夺式的开发利用③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水、废弃物等的污染)④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
景观多样性:是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反映了景观复杂程度。包括:(1)斑块多样性:是指景观中斑块的数量、大小和斑块形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类型多样性:是指景观中类型的丰富度和复杂度。(3)格局多样性:是指景观类型空间分布的多样性及各类型之间以及斑块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功能联系。
在景观类型少,大均质斑块,小边缘生境条件下,物种多样性低;随着类型(生境)多样化和边缘物种增加,物种多样性也增加。首先,当景观类型、斑块数目与边缘生境达到最佳比率时,物种多样性最高;其次,随着景观类型和斑块数目增多,景观破碎化,致使斑块内部物种向外迁移,物种多样性也随着降低;最后,残留的小斑块有重要的生境意义,维持着低的物种多样性。
景观连接度:是一抽象概念,可具有一相对测定指标,表示一种生态过程在两个景观元素之间进行的顺利程度,其大小在0~1之间,大小取决于廊道的质量。包括结构连接度和功能连接度。景观连通性:描述景观元素在空间结构上的联系。两者关系:①景观连通测定景观的结构特征,景观连接度测定景观的功能特征,反映景观特征的两个方面;②景观连通性从景观元素的空间分布得到反映,连接度取决于景观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生物群体的生态行为③连通性从斑块的大小形状,网络单元的大小来反映,连接度通过斑块之间物种迁徙或其他生态过程进展的顺利程度来反映。具有较高的连通性,不一定有较高的景观连接度;连通性较差的景观,景观连接度不一定较小。景观功能三种流:能量流、养分流、物种流。能量流:如热能、生物能;养分流:如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水;物种流:如各种类型的动植物以及遗传基因。影响景观生态的各种流:
1、空气流
2、水流
3、养分流
4、动物流
5、植物流。相邻景观要素间的无机流包括:水流、养分流、空气流。
物种的运动方式:主动运动、被动运动、连续运动、间歇运动。主动运动特征:物种通过本身有目的的行为。目的:适应环境的变化或寻找更适合于自己生存的生态环境。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生物物种的扩散和传播。动物在景观中的运动:巢区、散布、迁徙。巢区是指动物围绕它们的巢穴进行取食和日常活动的地域范围。散布:某物种动物个体从其出生地向新巢区的单向运动。迁徙是动物随季节变化在不同地域之间进行的周期性往返运动。景观变化动态是指景观变化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趋势。景观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这样变化以及变化的结果。分为:景观空间变化动态和景观过程变化动态。(1)景观空间变化动态是指景观中:①斑块数量;②斑块大小;③廊道的数量和类型;④影响扩散的障碍类型和数量;⑤景观要素的配置等变化阶情况。(2)景观过程变化动态是指在外界干扰下,景观中物种的扩散、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运移等变化情况。它一般要涉及到:①系统的输入流;②流的传输率和系统的吸收率;③系统的输出流;④能量的分配等。景观空间变化和景观过程变化是同一变化中的两个方面。过程变化是空间变化的原因,比如景观中某物种在当地灭亡的可能性增加,很可能是物种从一个斑块移动到另一个斑块的廊道被切断;空间变化反过来又影响过程变化;如许多鸟类对小的、破碎的斑块的反应十分敏感。尽管森林仍保持整体的面貌,但在斑块的尺度,森林的破碎化越大,斑块的环境越远离森林,鸟类的活动越受影响。景观生态过程:物质和能量在景观要素内部及其之间的流动。景观过程的基本动力:景观水平上推动景观生态流的基本动力是扩散、质量流(重力)和运动。物质和能量在景观中的流动可概括为:连续运动和间歇运动两种运动格局。连续运动:是指某一客体在两点之间运动时,尽管运动速度有时快有时慢,但速度不降到零。间歇运动:是指客体在两点之间运动时,要出现一次或几次的停顿。
景观稳定性:一是系统保持现有状态的能力,即抗干扰的能力;二是系统受干扰后回归该状态的倾向,即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①测定:熵值法:熵值高表明景观稳定性好,熵值低表明景观稳定性差。
景观中Ks=1,N:景观斑块数,Pk:各斑块内植物种群所占百分比。物种数目相同的情况下,斑块的类型愈多,景观的异质性愈高,熵值愈低,景观愈不稳定(农田);相反,斑块的类型愈少,结构愈简单,熵值愈高,景观的稳定性愈强(热带雨林)。②尺度:时间尺度--指衡量景观变化时假定的变化速率。空间尺度:主要是指景观的异质稳定性,即景观结构在立地水平上不断变化和大尺度上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原理:稳定性可能以3种明显不同的方式增加:①趋向于物理系统稳定性(以没有生物量为特征);②趋向于干扰后的迅速恢复(存在低生物量);③趋向于对干扰的高度抗性(通常存在高生物量)。
人类对景观的影响及结果:1造成了许多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大气污染、森林和其它天然植被减少、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同时破坏了许多自然景观。2对不同地区景观的干扰程度不一样,按照人为干扰状况将景观分为五种类型:天然景观、管理景观、农田景观、城郊景观、城市景观3对景观类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斑块结构的影响:①斑块类型:干扰斑块类型相对块数变化的趋势是:环境资源斑块和干扰斑块逐步让位于引入斑块和残余斑块。②斑块的大小:随人类干扰程度加大,平均斑块大小和方差均趋于降低。③斑块形状:在自然景观中,以环境资源斑块和干扰斑块为主,其形状多不规则,在农田与城市景观中,多为人为控制,以引入和残余斑块为主,形状规则。④斑块密度:在自然景观中,斑块密度中等,随着农业化与城市化,斑块密度加大。森林景观破坏带来的环境问题:①导致森林植被中的碳直接排放;②对其土壤碳库产生巨大影响;③可能引起洪水的泛滥,导致湿地景观面积增加,从而增加甲烷的排放源;④可能改变全球水循环以及地表反射率等,从而直接引起气候变化。
森林景观重建带来的环境问题:(1)大气质量下降:①N2O可以破坏臭氧层引起地表辐射增强;②CH4氧化形成CO,估计60%的CO来源于景观变化;③光化学烟雾通过分散和吸收太阳辐射而改变地表受到的辐射量;④SO2浓度高的地区可形成酸雨。(2)土壤侵蚀和土地沙化: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如森林的看法、矿山开采、陡坡开荒、过渡放牧等等是造成土壤侵蚀和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3)湿地减少:①农业是影响湿地的重要因素,如围海造田、道路和排水设施的修建直接导致湿地数量的减少;大量的农药和杀虫剂造成严重污染;②城市化过程中的污染物如沉积物、需氧物质、营养物质、重金属、细菌和病毒等通过点源污染或非点源污染途径进入时地,使湿地水质量下降,威胁原有物种的生存。③水分循环的改变如造林工业发展及人类的特殊活动(如美国的灭蚊运动)都导致湿地的丧失。(4)水资源短缺:进入20世纪,由于农业扩张和工业发展,全世界用水量剧增,其中,农业用水增加了7倍,工业用水增加了20倍。水资源短缺不仅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威胁工农业生产,还造成河水断流、海水入侵等严重生态问题。(5)非点源污染:是景观变化对水质影响的主要方式。所谓非点源污染指溶解的或固体污染物从非特定地点,在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汇入受纳水体(如河流、湖泊、水库、海湾等),引起水体污染。几乎所有非点源污染来源都和景观变化紧密联系。①土壤侵蚀是规模最大、危害程度最为严重的一种非点源污染。②农业被美国国家环保局列为全美河流污染的第一污染源③化肥、农药的使用,农田污水灌溉都是非点源污染的重要来源④森林采伐区由于采伐的影响,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引起森林附近流域河流沉积物增加,破坏了河底水生有机物的生境,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⑤城镇的地表径流,携带氮、磷、有毒物质和杂物进入河流和湖泊,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使美国的河流和湖泊污染的第三大污染源。
转移矩阵:在一定时期内,各种景观要素类型相互转变的面积百分率所组成的矩阵。转移概率:在一定时期内景观要素类型分别向其他各种景观要素类型转变的面积百分率。
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缓冲区,核心区。设计原则:①一个大的自然保护区要比小的自然保护区保存的物种多②一个单一的大的自然保护区要比总面积与其相等的几个小保护区为好③如果必须设计多个小保护区,应使它们尽量靠得近一些,以减少隔离程度④使几个保护区成簇状配置,要比线状配置好⑤将几个保护区用走廊连接起来,可便于很多物种的扩散;6应尽可能使保护区成圆形,以缩短保护区内物种扩散距离。
在确定自然保护区的面积时还要考虑的问题是:在考虑各种动物的要求时,要把大型哺乳动物和鸟类置于首位,而不能对所有种平等对待。必须使保护区达到一定面积才能使其与干扰状况相适应。核心区:在此区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受到绝对的保护,禁止一切人类的干扰活动或有限度地进行核心区质量为目的,或无替代场所的科研活动。设置原则:核心区的面积、形状、边界应满足种群的栖居、饲食和运动要求;保持天然景观的完整性;确定其内部镶嵌结构,使其具有典型性和广泛的代表性。缓冲区:围绕核心区,保护与核心区在生物、生态、景观上的一致性,可进行资源保护为目的的科学活动,以恢复原始景观为目的的生态工程,可以有限度地进行观赏形旅游和资源采集活动。设置原则:隔离带,隔离区外人类活动对核心区天然性的打扰;为绝对保护物种提供后备性、补充性或替代性的栖居地。过渡区:保存与核心区和缓冲区的一致性,在此区允许进行一些科研和人类经济活动以协调当地居民、保护区及研究人员的关系。设置原则:按照资源适度开发原则建立大经营区,使生态景观与核心区与缓冲区保持一定程度和谐一致,经营活动要与资源承载力相适应。
第五篇:园林花卉笔记
园林花卉笔记
第一章园林花卉的含义及发展状况
1.1.1园林花卉的含义
A.狭义的花卉:指具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
B.广义的花卉:草本、木本、藤本等植物。
1.1.2花卉的栽培方式
花卉栽培的定义:以花卉为主要生产对象,获取经济效益和美化环境为辅进行的花卉的育苗、栽培、养护管理、销售等一系列生产活动。根据应用目的的不同,花卉栽培分为生产栽培和观赏栽培。
1.2 花卉在园林中的作用
A. 生态作用(体现了主要的环境效益)
a.调节温度、湿度
b.防尘防噪,吸收有害气体
c.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
d.防止水土流失
e.调节生态平衡
B,美化作用
C,经济中的作用
以生产切花、盆花、种苗及球根等为主的花卉栽培,这类花卉生产为集约化经营,经营管理最为精细,通常应用高科技的栽培技术和完善的设备。
D.文化生活中的作用
世界花卉生产发展的趋势:
a.扩大面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b.追求精品,创造品牌
c.鲜切花市场需求逐年增加,前景看好
d.观叶植物发展迅速
e.野生花卉的引种
f.研究、培育、开发新品种
世界花卉生产的特点:
a.花卉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
b.生产的现代化、花卉生产的温室化、工厂化及新的栽培技术、组织培养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等
c.产品的优质化
d.生产、经营、销售一体化
e.花卉的周年供应
第二章园林花卉的分类
2.1.1 一二年生花卉
a.一年生花卉定义:开花、结果、死亡在一年内完成的。特点:耐寒性差,耐高温。
b.二年生花卉定义:开花、结果、死亡在两年内完成的。
特点:耐寒性较强,耐高温能力差。
c.宿根花卉定义:多年生的、草本、根系宿层多的花卉
d.球根花卉定义:多年生的、草本的、根系变态为球状的花卉。球茎类:无侧芽或侧芽不发达
鳞茎类:地下茎极度短缩,形成扁平的鳞茎盘。块茎类、根茎类、块根类
e.水生花卉:常年生长在水中、湿地或沼泽地中的多年生花卉。
挺水花卉:根生长在水下泥中,茎叶挺出水面。
浮水花卉:根生长在水下泥中,叶面浮于水面或高于水面。漂浮花卉:叶面浮于水面,随水飘动。
f.多浆多肉植物:称多汁植物,植物的茎叶肥厚多汁,茎部多变态成扇形、片状、球状、柱状等。
g.兰科花卉:多年的草本花卉,地生或附生。
2.1.2 木本花卉
1.落叶木本花卉
落叶灌木、落叶乔木、落叶藤本
2.常绿木本花卉
常绿灌木、常绿乔木、常绿藤本
2.2 按观赏部位分类
观花、观茎、观果、观叶、其他
2.3 按开花季节分类
春花类:2-4月开花、夏花类:5-7月开花、秋花类:8-10月开花、冬花类:11-1月开花
2.4 按栽培方式分类
露地栽培、温室栽培、切花栽培、无土栽培、促成及抑制栽培。
第三章花卉栽培与环境因子
3.1花卉与温度
1.耐寒性花卉:主要有露地二年生花卉、部分宿根花卉、部分球根花卉,能耐零下5-10℃低温。
2.半耐寒性花卉:通常能忍受轻微霜冻
3.不耐寒性花卉:包括一年生花卉、春植球根花卉、不耐寒的多年生常绿草本和木本温室花卉,不能忍受0℃以下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