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别把讲话当待遇
别把讲话当待遇
2013-03-04 第01版:国家大局 作者:李红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675
近些年会议越来越多。会议一般都讲究规格,请什么人出席,由谁来致辞,谁讲多长时间,等等,往往是会议主办方煞费苦心的问题,因为这代表了会议的档次,代表领导是否支持、是否重视。尤其是一些形式大于内容的会议,诸如发布会、纪念会等等,更会看见一些“嘉宾”(大多是方方面面的领导)走马灯似地“致辞”。即使是在一些研讨会、交流会等具有实质内容的会议上,以上情况也屡见不鲜。这种时候,往往讲些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人上台去讲了。
讲话也是有规矩的。一般而言,职位高的领导先讲,讲话时间相应较长,职位低的如果讲的时间超过职位高的,就会被认为不懂规矩,有“越位”之嫌。会后的新闻报道中,谁的话用了多少,也是参会发言者特别关注的事情。虽然大多数情况下,“重要讲话”毫无实质内容,下面也会在听得不耐烦时互相“开小会”,但由于关系到“领导尊严”,讲话者依然会稳如泰山地滔滔不绝,之后,主持人也会说“十分重要”、“高屋建瓴”,要求与会者“深刻领会”、“认真落实”。
“讲话也是一种待遇”,这是一些人认定的官场“规矩”。不管其对会议主题了解是深是浅,不管其发言是否具有实质意义,作为领导,关键在于“出镜”、“发声”。由于他们忙于“赶场”,不可能对所参加会议的主题都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因此空话套话在所难免。常见的现象是:一些领导一边抱怨“会议太多”,一边又不知疲倦地频频“出镜”,在台上慷慨陈词,考验与会听众的耐受力。讲坛是传授知识、切磋观点、交流心得的地方,不应该成为名利场、权力的秀场。请敬畏讲坛,还讲坛一个清朗、严正的形象。谁还在把讲话当待遇,谁还在走场说空话?请大家关注。
第二篇:别把事故当故事听
别把事故当故事听
如今,各单位都在深入开展三个不发生百日安全活动,许多单位、基层班组纷纷召开事故案例安全分析会。开好这个分析会意义重大,但是如果只是习惯性地把通报中的事故当故事听,不注重在吸取别人教训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那么这种分析会就成了走过场。
实践证明,安全出问题都是因为一些单位和个人抱着侥幸心理,没有做扎实细致的工作,才导致了不幸的发生。在这个分析会中,我们电力员工应这样反思:如果这件事由我来做我,我是否能考虑周全,不发生事故。这种思考非常重要,会提高个人的安全意识。任何一起事故我们都要好好学习,引以为戒、举一反三,查找自身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对做好安全工作的每个环节和每个细节如果想得不全、不周、不深、不细,那就离事故的发生真的并不遥远了。
安全管理工作是多层次、全方位、不间断的,事故隐患的存在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人的作为就在于掌握其变化规律,促其正确转化。只有不断增强邻里失火、自查炉灶的忧患意识和工作责任心,时时处处以别人的教训为镜子,认真反思自己的不足,扎实细致地做好工作,才能防止重蹈别人之辙。在抓安全管理工作时,要像绣花一样,缜密细致,不漏一针一线;要像医生操作手术刀一样,细而又细,万无一失。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有效性,减少失误,少犯或不犯相同的错误,避免和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一句话:只有想全了才能安,才能确保三不发生。
第三篇:别把朋友当棋子美文
一次和同事去外地学习,同事忙着四处和别人交换电话号码,他乐滋滋地对我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将来说不定哪块云彩就能下雨呢!”后来,我发现他的搭讪是有选择性的,他觉得有用、有前途的人,他才交往,那些看着即将退休或职位不高的,他连招呼都不打。
原来,他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每个所谓的朋友,他都会放在利益的天平上衡量一下有多大的利用价值,如果利用价值大,就开始情感投资,主动与别人联系,直到两人成为朋友。
这位同事以精明著称,他把朋友当成了棋子。我知道,他不止一次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把朋友掌控于股掌间,游刃有余地穿梭在各种利益关系中,把自己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有一次,为了一单生意,他把一个失散多年的同学从人海里捞出来,又千里迢迢跑去联络感情,最终胜利而归。而有的朋友因为生活变迁,没有了利用价值,或者有事倒求于他,他就干起过河拆桥的事。
他兴致勃勃地教育我:“人生在世,只要能把你的社会关系盘活,就能下一盘精彩的棋。”我不由心里一阵发冷,他是不是把我也当成了棋子?和这样的人交往,是一定要设防的,不然自己被利用还蒙在鼓里。
我对这位同事的交友目的不敢苟同,虽然他现在朋友遍天下,但他的这些所谓的朋友,有几个是真心的?
朋友不是棋子。
朋友是旅伴。真心去交几个真正的朋友,感受友情的温暖和慰藉,能让我们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不孤单。有朋友陪我们一起笑,陪我们一起哭,再长的路也会充满温情,再艰难的坎也有人搀扶我们一起走过。
朋友是亲人。朋友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有的朋友甚至会与我们一生相伴,一直陪在我们左右。他熟悉你的喜怒哀乐,了解你的脾气秉性,多年的陪伴让心与心多了一种默契。朋友既能够为我们锦上添花,更能给我们雪中送炭。彼此间的相互给予不是利用关系,而是相互扶持和鼓励,真诚相待,情比金坚。
朋友是知音。如果一生中能够遇到一位知音,是人生的幸事。知音懂你,他能跟着你心灵的鼓点起舞,他也能读懂你所有的语言,这样的倾心交流,是人生最幸福的事。如果不是真心交朋友,是很难遇到知音的。
把朋友当棋子的人,可能会在生意的棋盘上赢。但是,在感情的棋盘上,他会满盘皆输。
第四篇:别把刻薄当正直美文
春节聚会来了一个朋友的朋友。当有人谈起投资,他一开口就说:“你落伍了,要再多进修。”众人面面相觑。有人讲起澳大利亚红酒好喝。他马上说:“这是品位问题。我喝红酒已经很多年了,澳大利亚红酒,根本不登大雅之堂。”
不久,我又在另一公开场合遇到他。当时有一位年纪较长的知名女士在场,他一开口就说:“久闻你年轻时是个美女。”女士当然很不高兴。女士离开后。又听见他说:“她提供给媒体的照片,应该都是年轻时照的吧。岁月真不饶人,她早应该回家伺弄孙子了。”他在说这些话之前或之后,都会加上一句:“我这人不说假话,说话就是很直接。”
说话不带脏字,但使人人都觉得被羞辱,他在话锋上似乎都占了上风,别人却会私下警惕:“此人不宜深交。”有不少人,以正义之士自居,觉得自己如何高深,如何清高,如何把时局看得清楚,比别人眼光敏锐。但事实是,这种“正直”,让人感觉到他的刻薄,心态有问题。
在我们公司,也有一个极其刻薄的人,他倚仗着名牌大学毕业的身份。总感觉自己很了不起,看不惯这看不惯那。我们公司员工的工资是底薪加奖金,每到月束发工资的日子,大家都很紧张,如果领的工资比自己预想的少,有人会感叹,现在的劳动真廉价。而每当这个时候,他总会唠叨几句:“人要活得开阔一些,别整日为一点钱斤斤计较,俗!”如果工资超过自己的预料,有人会高兴,他便又吐出几个字:“鼠目寸光,没见过世面!”见大家脸上有阴云,他总很深沉地说:“我知道你们不高兴,但我说的是事实。实话总不好听,我也是对你们好。”
一次,经理安排我和这位同事去车站接一批货,我本打算是坐公交去的。但他不愿意,他说这么热的天,还是打的算了,经理又不差这个钱。不过,我知道,经理是个精打细算之人,他平时出去都是坐公交,如果他知道我们是打的,肯定会挨批。于是我便说:“我们还是坐公交吧,也很方便,”
没想到他竟然说:“经理给你什么好处了,这么为他着想?”我一时语塞。他说:“咱经理那人,注定是干不了大事的人,太小气。我见过的老板多了,他是一个最没品位的。就他那点墨水,我们跟着他混也没什么前途。”
当时我心想。没前途为什么你还不辞职呢?只是我懒得理他。那天我找了个借口,没与他一起出去。
曾国藩曾说过,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则福益薄矣。如果说惯说假话的人固然难当朋友,自以为处处说真话者也很容易树立敌人。待人处事挑别、无情,言语刻薄、过分苛求的人,必定没什么好福气。
留意观察一下,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把刻薄当成正直,看什么事都不顺心,看什么人都不顺眼,什么都要批评,完全不留情面。还美其名曰“心直口快”。其实,这种不讲方式和场合的话语,看似正直,实则反映出一个人的素养。
刻薄和正直是有本质区别的,刻薄者,自以为是。不顾方式、场合和效果,妄加批评和评论。而真正的正直,是公正、正派、正道、正气,是不畏强势,敢作敢为。能够坚持正途,勇于承认错误。莫把刻薄当正直,这体现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
第五篇:员工激励:别把“人力”当“资源”
员工激励:别把“人力”当“资源”
今天应邀参加了一个管理类图书的发布会,期间大家谈论的员工激励管理的问题。有专家强调:解决员工激励的问题,首先要摆脱“人事管理”的传统,真正把员工当做“人力资源”来予以重视。
对此,我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尽管我自己的专业领域之一就是所谓的“人力资源管理就”。但是,在我看来,真正要赢得员工的心,让员工自发自愿的工作,首先要做的,既不是把员工当做“人力资源”,也不是把员工当做“人力资本”(尽管这样听上去好像更看重员工了,但实际上还是换汤不换药,本质还是一样的:还是把员工当做可资利用的“器物”)。作为管理者,想真正赢得员工的“心”,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员工当做“人”,当做“活生生的人”。管理者只有把员工当做“人”,当做和自己一样的“活生生的人”,才能真正理解,所有的员工,不论来自哪里、不论工作分工如何不同,他们都有共同的需要:他们都需要尊重、需要尊严、需要关怀、需要爱;他们也都渴望创造价值、渴望赢得认同、渴望进步、渴望用自己的双手和劳动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那种把员工当做“资源”或“资本”的思想,本质上其实还是一种“利益交换”。是在用投资的心态来对待“员工”。而这种“投资心态”就会导致管理者的行为异化和跑偏:他们要么就是整天琢磨着怎么用最小的成本去换取最大的回报(即发最少的钱让员工干最多的活儿),要么就是以为“有钱能使鬼推磨”或者“胡萝卜加大棒”是最好的激励方式,从而忽视了对人性的理解和对员工的关爱。
我们常常讲“人性化管理”或“以人为本”。其实,真正“人性化”的前提是“尊重人的本性”,真正的“以人为本”是以“人的本性”为本。而人的本性是复杂的,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好的管理、好的制度设计和文化建设会更加关注激发人性中“善”的一面,约束(内部自我约束和外部制度约束并重)人性中“恶”的一面。
那种只把员工当劳动力,当可以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可替代物”(或者,说的好听一点儿,叫做“资源”或“资本”)的做法,其实是对人的本性的片面认识,都不是真正的“人性化管理”或“以人为本”。而只有企业真正关注、关心、关爱员工,关注他们的感受、关心他们的成长(包括必要的批评、反馈、辅导、乃至处罚),让他们真正在企业的平台上收获“健康丰盛的人生”(至少收获快乐充实的人生),才能真正赢得员工的“心”。
前阵子流行黄铁鹰老师写的《海底捞你学不会》。为什么“海底捞你学不会?”原因很简单。要学海底捞,你首先的学会做“张勇”,你首先要学会心中有“大爱”。因为,“爱是唯一的管理智慧。”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就是为了让那些从事管理工作的人,从内心深处生发一种热心服务、敢于负责的道德情操。懂得爱的管理者强调职责,不懂爱的管理者强调职权。
当今的企业都热衷搞“绩效管理”。但是大家常常会忽视一点:真正的高绩效不是“管”出来的。它是你明确了目标,给予了辅导、反馈、员工培养与激励之后,由那些自发自愿地员工“做”出来的。
而达成所有这一切的前提只有一个:你把每一个员工当做一个独立的、有自尊的个体,一个和你一样有追求、有向往、有情感、有上进心、知恩图报、想和企业一同成长与发展的、(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活生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