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教养观念 (5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6:14: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父母的教养观念 》,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父母的教养观念 》。

第一篇:父母的教养观念

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自积极心理学兴起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人类发展的积极方面。儿童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关注本阶段的积极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需要。儿童期是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青少年期甚至成年以后的发展状况,所以要重视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国内目前有关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虽然有一些,但是它们的研究对象多是特殊群体,如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灾区儿童等,对一般儿童研究的较少,所以应考察一般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特点。

通过对一般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一般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特点,增长知识,提高对儿童的认识,另一方面还可以为该领域的研究积累实证材料。通过对父母教养观念和教养目标的研究,也是一方面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儿童父母教养观念、教养目标的一般特点,提升我们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弥补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不足,为后来的研究提供实证依据。通过考察父母教养观念、教养目标与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我们就可以知道哪些教养观念和教养目标有利于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这种结果的发现,除了上面提到的可以积累实证研究资料,改善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缺乏现象,最重要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帮助孩子的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和目标观。

2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思潮,由Seligman最先提出,以2000年1月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共同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正式被世人所熟悉。自此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此领域的研究,改变了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心理学模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主张不仅要致力于研究人类的各种心理问题,更要致力于研究人的各种发展潜力、美德和积极力量等。

3父母教养观念的概念

教养观念(parenting beliefs)也可表述为父母养育观念、教育观念、育儿观念、教养观等,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学者对教养观念表述持不同的观点。

国内学者的观点,张文新(2006)认为父母的教养观念是指家长或父母在教育和抚养儿童的过程中,对儿童的发展、教育儿童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儿童的可塑性等问题所持有的观点和看法。它直接影响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教育期望以及对儿童教育的目标、途径、方式及行为,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有人认为教育观念是指父母在抚育子女过程中所持有的有关儿童发展、对儿童期望及对儿童教育的看法和认识(李凌艳等,1997)。有人认为父母教育观念是父母基于对儿童及其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对儿童教养的理解,包括人才观、亲子观、儿童发展观和教子观等内容(刘小先,2009)。所谓教养观念,是一种认知,指人们对有关孩子或孩子教养行为所持的价值观、态度、感知、期望或认识等,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价值观、儿童发展认知以及在这些观念指引下父母对孩子的教养目标或期望(郭纪生,2008)。

本文的研究倾向于把父母教养观念定义为父母在教育和抚养儿童的过程中,对儿童的发展、对儿童发展的期望、教育儿童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孩子互动关系等问题所持有的观点和看法。4父母教养观念的测量

目前关于父母教养观念的测量并无统一的问卷,例如《儿童教养观念排列卡》(顾海根,1997);《母亲教育观念问卷》(李凌艳等,1997),但是使用较为广泛的是《父母教养观念问卷》,《父母教养观念问卷》是刘小先(2009)根据教养观念的发展观、父母观、期望观和亲子观四个理论维度自己编制的,该问卷是父母自陈式问卷,由39个条目构成,包括主张民主(8个条目)、教育有效感(11个条目)、主张惩罚(4个条目)、主张奖励(5个条目)、成就期望(4个条目)、主张遗传(4个条目)和教育无效感(3个条目)7个维度。采用Likert自评式5点量表法,“完全不同意“计l分,“部分不同意”计2分,“同意与不同意相等”计3分,“部分同意”计4分,“完全同意”计5分,部分题目反向计分,被试在哪个维度上的得分越高,则表明其教养观念越倾向该维度。问卷的信效度较好。

5父母教养目标的类型

关于父母教养目标的分类,有研究者从儿童与成人关系这一角度,将教养目标分为对儿童自主行为的指导(是否鼓励独立行为)和对儿童人际关系行为的指导(是否鼓励与母亲接近)两个方面。对于上述两个目标分别有鼓励和不鼓励之分,这样就有四种目标:鼓励自主、鼓励接近、不鼓励独立、不鼓励接近(郑淑杰等,2003)。有研究者从不同文化群体的角度认为教养目标分为强调“独立自主”与 强调“依赖顺从”两种基本类型(刁钟伟等,2008)。有研究发现母亲的教养目标有六个主题:基本道德人格培养、人际关系、成就竞争、平安顺从、独立自表与适性发展、身心健康和快乐(林惠雅,1999)。还有研究者将教养目标分为 “父母中心”目标和”孩子中心”目标,其中以父母为中心的目标是满足父母需要的,而以孩子为中心的目标是满足孩子需要(Christine Meng,2012);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又加了一个“关系中心”目标(Paul D.Hastings ﹠Joan E.Grusec,1998)。本研究倾向于林惠雅的教养目标分类,因为台湾和大陆的研究对象更具有相似性。6 父母教养目标的相关研究

以往有关父母教养目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父母教养目标在儿童性别上存在差异,有研究发现母亲对男孩子的教养目标有多元期待、品德与学业两个类型,而对女孩子的教养目标除了多元期待和品德以外还包括适性发展(林惠雅,1999);同时父母教养目标本身也存在性别差异,有研究发现父母在亲子冲突中,女人比男人更关注“关系中心”目标(Paul D.Hastings ﹠Joan E.Grusec,1998)。

不同的文化群体有不同父母教养目标,有研究者认为欧美文化更多的强调“独立自主”的教养目标,非西方文化更多的强调“依赖顺从”的教养目标(刁钟伟等,2008);还有研究发现韩国的母亲关注于培养孩子好的社会和情绪特征,3 同时她们的教养实践主要专注孩子的学术成就(Ju-Hee Park ﹠Young In Kwon,2009)。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对父母教养目标的研究较少,国外研究相对多一些,但是也多是针对学前儿童的,对小学生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就是要考察我国背景下小学生的父母教养目标有什么特点以及包括哪些内容,为我国的父母教养目标研究积累实证资料。父母教养观念与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

国内大量的研究证明父母教养观念影响孩子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有人从理论上论证父母教养观念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之一(薛萍,2007),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观念和儿童发展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徐速,刘金花,1999),比如说会影响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李娟,2006;刘小先,2009),会影响儿童的行为发展(顾海根,1997),影响同伴交往类型(阮艳红,2004)等。除此之外,有研究表明父母教育观念类型对3一6岁幼儿个性发展有显著的影响,各种教育观念对儿童个性的发展的不同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影响,表现在积极型的教育观念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发展,不协调型与低标准型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幼儿个性的发展(邹萍等,2005)。

综上所述,父母教养观念影响孩子的行为、自我意识、社会性、个性、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语言能力以及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结果,而积极心理品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父母教养观念会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相关的文献发现对二者的关系探讨主要研究对象是学前儿童,对小学阶段的儿童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就侧重考查父母教养观念与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8 以往研究的不足

根据以上文献综述,发现过去的研究存在以下的不足:

(1)目前国内有关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虽然有一些,但是多集中于研究特殊群体,如流动儿童,灾区儿童等,对一般儿童研究较少。

(2)父母教养观念的概念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所以测量教养观念 的工具不相同,这不利于各研究结果的比较;国内对于父母教养观念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学前阶段和青少年阶段的父母,对儿童阶段父母教养观念的研究太少。(3)目前国内对父母教养目标的研究较少,国外研究相对多一些,但是也多是针对学前儿童父母的,对小学生的研究较少。9研究目的

(1)揭示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一般特点、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

(2)揭示父母教养观念和教养目标的一般特点、性别差异、年级差异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差异。

(3)揭示父母教养观念、教养目标与儿童积极心理品质三者之间的关系。10 研究假设

基于已有的相关研究,本研究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1)父母教养观念的一般特点。城市父母在教养子女过程中,在主张民主、主张奖励、教育有效感和成就期望维度上得分高。

(2)父母教养观念的性别差异。父亲较母亲更多的主张遗传的作用,而母亲对子女的成就期望高于父亲;父母亲在孩子的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父亲教养观念对女孩影响较大。

(3)父母教养观念在某些维度上存在一定的儿童性别差异。受社会文化对男女社会角色的要求不同,父母对男孩的成就期望高于对女孩的成就期望。

(4)父母教养观念在某些维度存在年级差异。年级越高,父母就越主张民主互动,不主张惩罚。

(5)父母教养观念在受教育程度上存在差异。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就越主张民主互动,更容易获得教育有效感。

(6)父母教养目标在某些维度上存在性别差异。父母会更多的关注男孩人际关系、成就竞争和独立自表的教养目标,而对女孩强调平安顺从和适性发展的教养目标。

(7)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一般特点、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儿童在创造力、好奇心、求知力、友善、真诚、希望等积极心理品质上得分高于在其他品质上;女生在对美的鉴赏、感激、善良等方面的得分可能高于男孩,而男孩在创造性、勇敢、好奇心等方面得分可能高于女生;低年级的学生在创造力、心灵触动、爱和友善等维度上得分高于高年级,但高年级在思维和洞察力、领导力、合作力和持重等维度上得分高于低年级。

11研究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浦口实验小学600名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及其家长作为被试,其中三年级300人(男生150人,女生150人),五年级300人(男生150人,女生150人)。

《父母教养观念问卷》是刘小先(2009)根据教养观念的发展观、父母观、期望观和亲子观四个理论维度自己编制的,该问卷是父母自陈式问卷,由39个条目构成,包括主张民主(8个条目)、教育有效感(11个条目)、主张惩罚(4个条目)、主张奖励(5个条目)、成就期望(4个条目)、主张遗传(4个条目)和教育无效感(3个条目)7个维度。采用Likert自评式5点量表法,“完全不同意”计l分,“部分不同意”计2分,“同意与不同意相等”计3分,“部分同意”计4分,“完全同意”计5分,部分题目反向计分,被试在哪个维度上的得分越高,则表明其教养观念越倾向该维度。问卷的信效度较好。12主要研究结果

父母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充分利用书本和实际生活实例,引导孩子注意观察,动手能力,启发孩子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父母应该知道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通过自己体会,实际操作等进行科学学习。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这样的,一个温馨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为了教育好孩子,请承担起家庭责任,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在家庭生活中要互敬互爱,拿掉自己的优越感,真诚的加入到家庭生活中。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对子女的教育应该在学习先辈们好的方法前提下,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以培养全面发展为目的,让孩子在自己的精心呵护下健康成长。

第二篇:婴幼儿早期教养观念研究

一、研究原因

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开端重要”的观念深入许多家长的心中。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进步,很多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独立性、自主性、意志力、自信、乐群合作精神、良好的行为习惯等非智力品质的培养。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相继出台政策鼓励开办早教机构并予以规范。在这种背景下,早期教养便成了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谈到婴幼儿早期教养,必然会涉及孩子的家长及其家庭。婴幼儿身心尚不成熟,思维能力和活动独立性差,对家长依赖性强,因此家长对其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极其重要。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告诉我们,由婴幼儿和家庭教养者所构成的家庭环境对婴幼儿发展的作用最大。在随后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父辈家长平时大多工作繁忙,婴幼儿在大多时间里由祖辈家长照看,父辈家长常常利用周末在早教机构参加亲子活动。两代家长在孩子的早期教养中处于最核心地位,与孩子的互动最频繁,情感最深厚,他们共同承担教养责任,都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把研究点聚焦于两代家长。

二、研究问题

依据访谈宗旨,共设计了5个基本问题:(1)有人说“3岁前孩子尚小,照顾好日常饮食和身体健康就可以了,不用这么早教育”,您的看法呢?(2)您平时怎样开展早期教育?(3)您希望通过早教促进孩子哪些能力的发展?(4)有家长说“孩子要获得良好的发展,关键是要发挥自主性”,对此您怎么看?(5)您觉得什么样的家庭环境更利于孩子成长?访谈过程中我们会根据对象和情境适当加入一些追问。

三、有关两代家长早期教养观念的分析与讨论

(一)早期教养的基本观念 1.“关键期”“小时候可塑性大”“三岁看大”等观念使家长认识到婴幼儿早期教养的重要性 访谈中祖辈和父辈家长都十分肯定婴幼儿早期教养的重要性,但问及原因,只有少数家长能够回答。第一,有的家长认为“错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因此非常重视婴幼儿这一关键期的教养。如祖父认为:“从小不开发智力,大了就迟了”;又如祖母认为孩子在关键期对外界会很敏感,他说:“婴幼儿早期教养很重要,是因为这个时候大脑很敏感,很容易接受外面的东西,智力很容易开发。”

第二,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大。如父亲认为:“孩子小,不理解大人的想法,当你去引导他,他就会向你引导的方向发展。”第三,有的认同“三岁看大”的观念,认为早期形成的某些品质影响将来发展。如母亲说:“大家说,三岁看大,我觉得有道理。性格和生活习惯在年幼时就已经形成,对以后有影响。”

研究者认为,家长重视婴幼儿早期教养的确是件好事,但不能夸大早教的功能,更不能迷信某些早教机构打着“0~3岁是培养神童的关键期”的幌子而对孩子发展抱有过高期望。“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所属成员国曾经对0~8岁儿童早期教养效果作过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早教对儿童发展(尤其对经济贫困家庭的儿童发展)短期效果明显且稳定,而长期效果证据混杂。早教对儿童认知发展的效果在小学或中学则会减弱或消失,但当儿童遇到高难课程或高级学习任务时,早教的成果就发挥作用了,而且早教对儿童社交能力和性格发展的正面影响能持续很长时间。因此,我们要正确客观地认识早期教养的作用。2.祖辈家长重“养”轻“教”,而父辈家长“教”“养”并重

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人都知道,充分考虑婴儿的身心特点是实行“保教结合”的基本依据,家长对此有何看法呢? 经访谈了解,不少祖辈家长重“养”而轻“教”,如祖母只关注婴幼儿身体保健方面:“孩子小,容易生病,三天两头感冒什么的!照顾好生活,保证身体健康就行了,在家不用教什么,到了幼儿园再说吧。”有的则认为保育是教育的前提,过分教育而不顾孩子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会适得其反,如祖母说:“我们主要是保证孩子吃得好,睡得好,玩得好。孩子精力充沛了,你教什么他都能记住。有的小孩没休息好,就没有精神,你教什么都没有兴趣,给他灌输多少东西他也不愿意记。”越小的孩子生理条件越不成熟,自我服务能力越差,就越需要成人在衣食住行、卫生保健方面悉心照料。在结束对祖辈家长的访谈之后,我们采用控制性投射的技巧访谈父辈家长:“有人认为家长在早期照顾好孩子的膳食营养、卫生保健等日常生活就行了,至于教育,等孩子大些了再说。您对此怎么看?”

访谈结果表明,所有的父辈家长一致认为婴幼儿早期教养中养教要并重。其中父亲的话比较有代表性:“这(养和教育)是同步的。身体很重要,但只是一个方面,孩子社会交往、智力发展也很重要,少不了教育。”

研究者认为,值得关注的是,访谈中父辈家长都坚持要“养教并重”,但在实际教养中,尤其遇到有关“教育”的问题时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原因是缺乏足够的专业育儿知识和技能,他们往往只能在“做中学”。因此,父辈迫切需要专业教养信息和教养指导的支持。据有关0~3岁婴幼儿家长早教知识和服务需求的调查表明,这是一个普遍现象。该调查发现,家长对早教基本知识的知晓率为66.4%,了解的多是一般的普及性知识,对较专业的知识了解不多,因此他们对专业早教服务的需求迫切。

(二)早期教养目的之一:培养良好的社会性、个性品质与开发智力并重

开发智力,开发大脑潜能历来是婴幼儿早期教养讨论的主题,但访谈发现家长对婴幼儿的习惯、人际交往、品德、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格外关注。他们认为这些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品质同智力一样对婴幼儿适应社会、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1.培养良好的习惯

被调查家长普遍认为婴幼儿的习惯包括吃饭、睡觉、穿衣。上厕所、劳动卫生等生活习惯,礼貌打招呼的交往习惯和不抢别人东西的品德习惯。如祖母说:“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吃剩的果皮、玩剩的纸屑要及时收拾,吃饭时不剩饭不浪费,有规律的大小便,自己穿衣服、穿袜子等。”母亲对“习惯”的解释比较宽泛:“孩子的习惯很重要,比如睡觉习惯、礼貌习惯、不能和小朋友哄抢东西、打架啊,这些都是以后做人的基本原则啊。”可见,家长对“习惯”的理解包含了广泛的意义。

研究者认为,养成好的习惯,责任在家长。家长尤其要注意婴幼儿的“第一次言行”,给予及时的强化或者批评制止。2.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家长认为人际交往能力与智力同等重要,希望孩子能使用礼貌语,掌握协商、谦让、分享、自主表达意愿等交往能力。访谈发现,家长选择早教机构的动机之一就是希望孩子学会与人交往。如母亲说出了交往能力的社会适应功能:“人际交往在现在社会中是最重要的,这方面能力好才能适应社会生活。培养交往能力跟培养智力的意义差不多。”祖母认为:“现在小孩还小,天真无邪,我们教她礼貌方面的知识。人际交往的第一步就是要懂礼貌。”母亲则表示:“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会主动表达意愿,想要什么东西,什么东西漂亮等,希望他与别人能自主交流。”

研究者认为,家长认为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并注重从日常生活的礼仪礼貌做起,这固然是好的。然而对于0~3岁的婴幼儿来说,建立安全型亲子依恋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家长更应该关心婴幼儿所处的状态,注意听取和接收婴幼儿发出的信号,并作出及时恰当的回应。

与同伴交往方面,有研究表明:10个月前的婴儿的交往更多集中在玩具和物品上;10~18个月的婴幼儿能有意地发出一些行为并注意到同伴的反应;18个月后的幼儿则更倾向于与同伴交往,突出表现为幼儿间的合作游戏,互补互惠的行为明显增多。

基于此,家长应意识到交往能力要在交往中获得,应鼓励婴幼儿与同伴交往,为婴幼儿提供交往机会。总之,研究者提醒两代家长:第一,培养非智力品质是孩子终身的事情,不能局限在0~3岁;第二,培养孩子的协商、合作、谦让、分享等交往品质要考虑其成熟水平和早期心理特点。3岁前的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很难采择他人观点,他们的移情能力低,不能体察到他人的情绪和思想,通过教育来引发亲社会行为比较困难。因此,3岁前家长能够做到的是带孩子到人际环境中,鼓励其与人交流,但不必在意效果,切勿操之过急。(三)早期教养目的之二:“激发兴趣,减少学习压力,培养快乐的情感” 1.多数家长有矛盾心理:“教育环境所迫才框着孩子”,实际希望他们“轻松快乐地成长” 当前社会竞争激烈,教育体制很大程度上仍是“应试取向”。访谈中许多父辈家长不希望给孩子太多要求和压力,期望他们轻松快乐地成长,然而“环境所迫”,不得不“框着”孩子。这实际上是社会环境对家长的教育观念产生了负面影响,使他们和孩子皆有压力。如父亲无奈地说:“现在的孩子很累,失去了应有的快乐。由于社会竞争激烈,从幼儿园起家长就开始‘框着’孩子,让他们学习文化知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母亲透露出这样的信息:父辈家长的矛盾心理是孩子3岁以后开始产生的。家长和3岁前的婴幼儿都很轻松快乐,自3岁进入幼儿园起就开始面临种种压力了,因此可认为在前三年里,家长会尽量给婴幼儿提供一个轻松快乐的生活环境。

2.激发兴趣,寓教于乐方能缓解矛盾心理

虽然“环境”如此,大多数家长还是希望孩子在学习中过得快乐些,或者让他们“伴着快乐学习”。对于如何缓解这个矛盾心理,家长们自有答案。虽然大部分家长都希望减轻婴幼儿的学习压力,培养其快乐的情感,但仍有个别家长出于攀比心理给孩子巨大的压力。有家长认为孩子发展得好,有出息,能光耀门楣。从祖母谈自己儿子的成功事迹就可见一斑:“就像我儿子在深圳做全国销售部经理,其实这个位子很多人都有实力做,但只有他略高一筹,才做到这个高度。我们看到孩子发展到这种程度很满意。对于小孙子来说,投入这么大的财力和精力培养他,就是希望开发他的智力,让他长大了也有出息。这样我们脸上也有光。”(四)早期教养的内容观

当问到“您平时是怎样开展早期教养的”这一问题时,几乎所有家长都回答寻找合适的教育内容来开展早期教养活动。对资料进行编码后我们发现家长选择的教育内容可分为几大类,其中礼貌用语,协商、分享等交往能力和道德教育的内容较受重视。此外,教育内容还包括健康教育、艺术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等。

研究者认为,家长凭借经验或书本、网络提供的教育信息来选择教育内容,虽然可以相对划分出不同的学科和领域,但随意性很大。对于婴幼儿来说,参与家长提供的任何一个领域的教育都是全身心的“浸入”,可以得到相对全面的发展。(五)早期教养的玩具观

在回答平时如何对婴幼儿开展早期教养的问题时,只有很少家长谈到了玩具的话题。对资料编码后我们发现,他们对选择玩具有以下看法:好的玩具要具有安全性、益智性、适宜性、低结构性、可反复操作等特点。如父亲表示:“孩子的玩具有很多,现在也买一些相对开发智力的,比如拼图、积木等,还有要考虑玩具是否安全、所适用的年龄。”母亲则指出:“对于玩具最大的感觉就是要适合孩子的年龄,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我感觉真正耐玩的玩具都是那些需要动脑筋的。”由此可见家长从婴幼儿的喜好和需要出发对玩具作出的经验性判断还是比较正确的。

研究者认为,婴幼儿早期智力发展有两大方面:一是运动能力,二是动手操作能力。3岁前婴幼儿的认知处在感知运动阶段,“智慧源于指尖”,低结构性和可操作性的玩具是婴幼儿锻炼手指和进行思维活动的工具。玩玩具能促进大脑进一步成熟,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

(六)早期教养的环境观:和谐的家庭氛围利于婴幼儿成长 家庭是婴幼儿生活最重要的场所,对他们来说家庭不仅仅是一座房子,还象征着安全、舒适和愉快。母亲认为:“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孩子一回到家里看到爷爷在看报,奶奶在做家务,家庭成员和谐,会感觉很舒服,心情也会很舒畅。如果爸爸妈妈天天吵架,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因此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父亲从反面说明了这个观念:“我不相信那些暴力的、不和谐的家庭能培养出很优秀的孩子。

研究者认为,家庭和工作单位是直接影响父辈家长生存状态的两个微观环境系统,如果父辈家长不能处理好与祖辈家长、单位成员的关系,不能胜任工作和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则会影响到家庭成员的和睦及其生存状态,最终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因此,父辈家长必须尽量避免把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带到家里,调解与老人在日常生活和孩子教育上的冲突,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七)早期教养的个体发展观

1.家长提供发展条件,关键要靠孩子个人努力

不少家长都认为提供的经济条件是个体发展的外因,如果孩子个人不努力也是白费。孩子必须学会独立,不能依赖家长,他们必须通过提高个人能力和实力来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2.学会放手,培养孩子独立性

孩子如何做才具备发展的“内因”呢?不少家长认为“独立”就是“内因”,即一切靠自己而不依赖家长和他人,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孩子如果被家人保护过多,在家还比较活泼,到外面就放不开,与其他孩子相处比较羞怯。在家里他跌倒了,没什么问题的话我们都不去扶他,让他自己爬起来。吃饭时,让他自己吃,慢慢培养他的独立性。”

研究者认为,孩子生来就具有“独立”的内在需求,如果家长从小宠爱孩子,孩子便有了“靠山”的观念。继而家长就会认为孩子不够独立,又给予更多的“包办代替”,这样的恶性循环只能导致孩子泯灭独立性,失去发展的内因。根据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H.Erikson)的人格发展阶段论,3岁前孩子正处在“基本的自主感”“基本的羞耻感与怀疑感阶段”,该阶段主要任务是发展孩子的自主感。在此之前孩子的依赖性很强,当他们学会说话和走路,能比较独立地探索世界时,便处处想显示自己的力量,有时还会拒绝成人的要求,这样他们也能感受到自主的力量。如果家长控制约束过多,批评过多,孩子便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产生一种羞耻感,无法获得自主感,也就可能导致孩子人格发展中独立性的缺失。

第三篇:父母教养方式纵横谈专题

★父母教养方式纵横谈

家庭教育是大家普遍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其中特别值得重视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所谓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管教的一种大概取向。在养育子女过程中,父母的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人格,父母教养方式更对儿童人格形成产生极大影响。临床的研究与实践证明,青少年的人格、情绪特点、行为方式等都与其父母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早期Baldwin等人进行了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在民主方式下发展的儿童比较活泼、外向、好奇心强,富有创造力和建设性,而在权威方式下发展的儿童则比较内向,保守缺乏好奇心和创造性。Levy等对亲子关系的研究表明,过度保护并且纵容,孩子会变的不服从,过多要求,不能克制自己,支配欲强;过多保护而又支配时,孩子被动、顺从、缺乏创造性。近期国内有人研究父母不良教养方式与人格障碍、神经症、抑郁症等发病有关。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过度干涉的教养方式越多,其子女就越可能多地表现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喜欢冒险等特征。过度保护可阻碍子女独立性和社交能力的发展,以致子女形成缺乏自信、过分自我约束和依赖等不良的人格特点。

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及其子女的心理特点:

一般来说,可以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其一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情感态度,即接受---拒绝维度;其二是父母对孩子有要求和控制程度,即控制---容许维度。在情感维度的接受端,家长以积极肯定、耐心的态度对待孩子,尽可能满足孩子的各项要求;在情感的拒绝端,家长常以排斥的态度对待孩子,对他们不闻不问。在要求与控制维度的控制端,家长为孩子制订了较高的标准,并要求他们努力达到这些要求;在要求与控制维度的容许端,家长宽容放任对孩子缺乏管教。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和忽视型。不同的教养方式无疑会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1、专制型(支配型):

这种教养方式目前不是很普遍,但确实存在。家长教育孩子态度生硬,言语粗鲁,方法简单;采用严厉、高压、强迫命令式的教育,只从父母的主观意志出发,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与认识,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愿望,经常打骂、体罚来使孩子就范。这种教养方式使子女容易发展为顺从、懦弱、缺乏自信、自尊、孤独、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的能力;或是走向另一极端,强烈反抗、冷酷、残暴。这样教养出来的孩子学习被动,成绩很差。还有研究表明此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问题行为有较高的相关。

2、溺爱型(顺从型):

多见于独生子女家庭。把孩子摆在高于父母的不恰当位置,过多的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包办孩子的一切,帮助孩子解决各种问题。

这种教养方式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积极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子女常表现为幼稚、依赖、懦弱、任性、自私、骄傲、情绪不稳定、无责任感。这样的孩子往往在社会上到处碰壁。这种个性心理特征熄灭了孩子的创造欲望,处处需要别人的指点与帮助,没有开拓精神,智力发展也受到限制。

3、保护型(限制型):

过分保护型的家庭比例比较高,有研究报告称高达30%。如果说溺爱是包办代替的话,那么保护型就是父母过分限制孩子的言行,画框框,定调调,孩子按父母的认识和意愿去活动,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

子女性格表现缺乏主见、脆弱、依赖性很强,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做事没主意,人云亦云,独立性差,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社会适应能力差。

4、放任型(自流型):

父母只顾自己的工作学习,孩子从小缺乏教育和关心,放任自流。

这种教养方式培养下的儿童性格内向,孤僻,对人冷淡,情绪消沉,兴趣狭窄,缺乏理想和追求。孩子极易受到不良人群的影响而误入歧途。

5、不协调型:

这种教养方式一种表现形式是教育态度缺乏一致性,连续性,随心所欲,以家长的情绪为转移,教育方式多变。还有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家庭中父母双方对子女的教养态度不一致。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家庭内部缺乏稳定感,孩子情绪不稳定,容易恐惧、焦虑、急躁、多疑、自卑,容易发展不良行为和心理疾病。

6、虐待型:

常见于极少数特殊家庭。家长视孩子为仇敌,对孩子打骂虐待。

孩子会胆小、脆弱,自卑,心理缺陷和心理障碍发生率也很高。

7、民主型(教导型):

民主型的家长尊重和理解孩子,并能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交流。他们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最大的自由,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当然父母也为孩子的发展提出建议,理性的指导孩子成长。

儿童在这样的家庭中易于形成健全的个性,健康的心理;儿童的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有研究者对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60名高考状元的调查表明,几乎所有的状元家长都属于这种教育类型。

建立良好教养方式几点注意:

既然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具有如此重要的影响,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呢?

建立良好教养方式的要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家庭的和谐与稳定。这样的家庭氛围是子女成长的催化剂。如果父母感情不和,经常打骂、争吵甚至婚姻破裂,子女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肯定是得不到良好的教养,会对子女心身发育极为不利。有研究表明,破裂的单亲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各方面都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同时单亲家庭子女违法犯罪率也很高。

其次,要形成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家长自己必须是心理健康者,要加强自身的教育,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纠正自己的心理缺陷。尤其是母亲,许多研究表明,母亲的个性对孩子的影响比父亲更大。母亲具有女性的美德和天赋——温柔体贴、情感细腻等优点,母亲的温存、宽容、优雅的风度和文明举止都是培养子女良好心理品质的先决条件。母亲更应该提高文化素质,加强自身的修养。

再次,父母应更多的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掌握一些正确教育孩子的知识与方法。在当前,许多家长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家庭教育可以无师自通,是自发的、本能的,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只有把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些基本的方法、理论掌握好,并灵活地、具体的和孩子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教养方式,家庭教育才可能成功。

最后,父母要保证与子女的沟通时间。尽管现在许多父母都是工作繁忙,但不应减

少与子女的沟通时间,亲情关系毕竟是其他关系所无法取代的。只有营造出和睦的家庭气氛,彼此之间建立起一种亦尊亦友的关系、坦诚沟通,就既能让子女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真正的关注和照顾,又能让子女遇到问题时能及时与父母沟通。这样的话,家长就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良好的教养方式。

案例2

一位初中男生因上网成瘾、逃学一年余前来咨询,该生于一年前开始上网吧玩游戏,随着时间推移上网次数逐渐增多。刚开始该学生还能克制,只是在晚上学校熄灯后出去上网。近一段时间,发展到逃学,欺骗父母是去上学,结果是跑到网吧内玩游戏,到周末则通宵在网吧上网。如果手中的钱不够,就到爷爷奶奶处骗钱或者从家中拿钱出去上网。学习成绩也明显后退。在咨询过程中,了解到该生的家庭背景:父母均是商人,平时忙于赚钱,不是出差在外,就是在外应酬,该男生从小与爷爷奶奶一起长大,父母也只是周末探望一次。上小学后,就寄养在老师家中,双亲很少有时间与这位男生进行交流。发现儿子上网成瘾后非常恼火,曾多次从学校将儿子接回家中,轮流上阵对儿子进行责备和批评,要求该生写保证书,禁止再去网吧上网,也不同意儿子提出在家中购买电脑进行有限时间上网。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可是作为父母却不知道子女是否真正的感受到他们的爱心呢?让我们听听该男生在心理咨询师面前流着眼泪所说的话,我也知道父母在外赚钱很辛苦,可是,他们是很少跟我一起玩或者听听我心里的话,我感到很孤独。每次见面,就说学习要如何努努力,如发现成绩不好就责备,说我没出息,某某同学如何如何的好;经常购买一些课外辅导书或练习题强迫我做,并规定我的休息时间,出去与同学玩也规定在多少时间内必须回家,不允许我在同学家过夜。我也想改变上网的状况,不要到网吧去,家中买台电脑,规定时间上网,但是他们不同意,不信任我。他们从不放手,感觉不到自由和受到他人尊重。

从该案例可以看出,父母的教育方式属于严格型的。父母对孩子虽有爱,但常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来监督子女。其实在生活中,该类型的教育方式并不少见。建议:

1、作为父母除了忙于工作之外,有必要经常挤出时间与子女进行有效交流,了解其内心的动态,理解他们的感受。如果实在没有时间见面,也可通过电话、写信等方式与子女进行沟通。

2、尊重、信任他们的选择和所做出的承诺,允许他们犯一些不关大雅的小错误和经历一些挫折。

第一、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的家庭教育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般儿童的家庭心理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大大优于学习不良儿童。

第二、家庭心理环境与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交往、自我概念和社会行为有一定的联系,且在大多数维度上存在显著相关;

第三,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不良儿童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自我概念和社会行为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并在大多数维度上都呈显著相关;

第四,家庭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是造成学习不良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资源会影响学习不良儿童的心理发展,尤其是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

第四篇: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子女的心理健康

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子女的心理健康

黄河清,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讲师

本文综合了近年来大量的有关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论证了不同类型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 健康的关系,并提出了如何改善父母教养方式的构想。

溺爱型的父母导致孩子情绪不稳、意志薄弱、交往困难、软弱无能,容易形成骄横、任性、执拗的性格,或者容易形成依赖、懦弱、自卑的性格。

这类家长对子女过于宠爱,过于关心,其特征是对孩子的过分监护和关注,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有求必应,一味满足,一味迁就,百依百顺。溺爱型的父母把孩子放到特殊的地位,一切服从、服务于孩子,不适当地 满足子女生活上的要求和欲望,处处迁就,事事代劳。

研究者曾将上海父母与日本父母的教养方式作比较,他们发现上海母亲强调父母要爱孩子、关心孩子,而 不重视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日本母亲则把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作为好父母的首要条件。这说明,上海的家 长以为自己的责任就是关心孩子、爱护孩子,而爱孩子就是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注:缪小春:《从中日幼 儿性格差异看独生子女教养》,《当代青年研究》1995年第4期。)

这种娇生惯养的家庭首先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具有自私、任性、放纵的坏习惯;“骄娇”二气严重,表现为依赖、懒惰的品行。另外,还可能形成蛮不讲理、霸道的坏脾气。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的心理 健康受到侵蚀,情绪不稳定,狭隘、过度自傲或自卑,意志薄弱,缺乏自信,交际困难以及软弱无能。容易形 成骄横、任性、执拗的性格或者依赖、懦弱、自卑的性格。当孩子长大成人面临与其家庭提供给他的环境迥然 不同的社会竞争时,则会无力承受任何心理上的挫折而缺乏信心,灰心、失望而导致失败。

溺爱型是一种需要否定的教养模式,爱孩子是人类的天性,孩子需要爱,但这类父母首先应当认识爱与溺 爱之间的区别。爱与溺爱很难从行为的表面去分别,要用发展的观点来判断。如果可以使他将来发展成身心健 全的人,即使这种行为看来是冷淡甚至是“残酷”的,实际上也是爱。反过来,如果行为足以妨碍健全人格的 发展和知识技能的获得,那么,即使看上去是爱,实际上就是溺爱了。持这种教养态度的父母要注意:对孩子 应当严格要求,要把孩子放在恰当的位置上。不要太关心孩子,随时问他这样那样;不要太亲近孩子,让孩子 充分自由地活动;不要给孩子一切他想要的东西,孩子从小应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 利;不要过于夸奖孩子。

专断型的父母导致孩子情感冷漠、自悲、孤僻、不合群,容易形成粗暴、敌意和冷淡的性格,或者形成执 拗、逃避和神经质的性格,也可能形成依赖、情绪不安和自卑的性格。

持这种教养态度的父母往往强迫孩子按父母的意愿办事,而且用惩罚来强制执行。不许孩子有差错或失误,否则就遭到打、骂、恐吓或其他惩罚。一次家长咨询活动后的统计结果表明,明显暴露出家长错误教养观及 教养方法的个例约占教育、心理健康类咨询人数的20%。有的家长不许孩子玩,有的家长规定不许孩子犯任何 小错误。专家们指出,时下仍有为数不少的家长以为:“训骂就是疼”,“不管多严总是爱”。(注:陈建强 :《呼唤理智的爱》,《文汇报》1997年8月25日。)在另一次调查中,有31.4 %的家长承认如果孩子考试达 不到要求,自己首先会采取的行动是“痛打一顿”或“严厉批评”。44.9%的学生则认为在考试成绩达不到父 母要求时,自己最会遭到父母的打骂。不仅在教育上,家长权利和威严的强盛在整个养育过程中都表现得十分 明显。在问卷调查中,家长愿意“不论自己说什么,孩子都听”的占65.5%,表示“不愿意”和“无所谓”的 分别只有26%和4.1%(注:王金玲:《家庭成长环境与少儿心理现状》,《浙江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这种教育的后果,首先会使孩子时时处于紧张的状态,失去安全感;使孩子同父母的关系对立,失去归属 感;使孩子学会粗鲁待人,产生不容忍、不团结的行为。一个调查结果说明,218 例青少年心理障碍者家庭管 教方式以严厉、独断、高目标、各方面加以限制为主,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至 关重要。家庭缺少温暖和情感交流与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关系密切。调查者甚至断言:“这比父母离异或死亡的 影响还要严重。”(注:李荫华等:《218例青少年心理障碍者的家庭教育方式调查》,《中国心理卫生》199 5年第4期。)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孩子表现为情绪很不稳定,恐惧、胆怯,情感冷漠;因惧怕失败而退缩、消极,意志 力差;因逃避惩罚养成说谎话、表里不一的不良品质,孤癖、不合群,自悲感强。自尊、自信、自爱和首创精 神等许多宝贵的性格特征便随之而被毁掉,并逐渐形成粗暴、敌意和冷淡的性格,或者形成执拗、逃避和神经 质的性格,也可形成依赖、情绪不安和自卑的性格。由于家长带给孩子的不仅是肉体上的痛苦,更是精神上的 压抑和侮辱,在得不到温情,又面临暴力的情况下,孩子极可能离家出走,严重时则可能轻生。

专断型的教养方式塑造了孩子逆反心理极强的反社会品格,是完全不可取的,加强民主意识是这类父母提 高教养质量的当务之急。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家长的教育才能得到子女心悦诚服的接受;只有在平等的交流 中,子女的心理才能健康地发展。实行民主教养的基本要求是,父母要在思想上尊重孩子的人格;教养的核心 作用在于强化孩子的自尊心,鼓励他们自己管理自己;教养的原则是引导启发,而不是强迫命令。持这种教养 态度的父母要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调整对孩子的期望,不要勉强孩子做他所不能胜任的事。不要对孩子过于 严厉,要理解孩子,善于发展孩子的特长。批评孩子时,应该镇静,要注意态度与效果。

纵容型的父母导致孩子固执、散漫,社会适应性差,容易形成冷酷的、攻击的、情绪不安的性格,或者消 极的和玩世不恭的性格。

采取放任教养态度的父母以不干涉原则为建立家庭关系的基础,彼此“和平共处”。有些父母只考虑自己 的工作,有些父母天天只想赚到更多的钱,有些父母把下班后的大部分时间用于看电视或打麻将上。这些家庭 对孩子来说缺乏情感的交流和吸引。父母对子女采取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孩子的言行没有严格的要 求和必要的约束,对孩子的缺点错误不管不问,任其自由发展。孩子做了错事,不是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和正确 引导。同时,不鼓励儿童去探索、求得成就以及尝试新的事情,不指导儿童去确定他们的行为是否恰当。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心和教育,使孩子认为自己在家庭中是不重要的而失去归属感。此外,父母没有给予必 要的行为准则和强化,使孩子缺乏社会责任心;父母对冲动的行为缺乏约束,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父母对 于孩子的成就没有鼓励,孩子缺乏探索行为和完成任务的行为;而且因为孩子实际上没有什么成就,所以缺乏 自尊感和胜任感。在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自然容易形成冷酷的、攻击的、情绪不安的性格,从小不懂得 爱和关心,情感冷漠、自控力差、意志薄弱,自以为是、任性、固执、自由散漫、社会适应性差。

纵容型是一种应当否定的教养方式,持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是冷漠的、忽视的、不负责任的。这类 家长应该明确,教育子女是每位父母的天职,父母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推脱这个责任。每个孩子都需要家长的关 心和爱护,都需要家长尊重他的人格,都希望家长支持他的上进心,都需要家长满足他的合理要求。父母应该 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要对孩子严格要求,时时关注孩子的成长,对孩子运用适当 的奖惩手段,通过鼓励强化孩子正当的行为,也要帮助孩子解决面临的困难。

民主型的父母使孩子情绪稳定、情感丰富、意志坚强,独立、合群、自信,容易使孩子形成积极的、向上 的、热诚的、友善的性格。

这类家长多采用民主的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父母是温和的、关心的,他们鼓励儿童独立探索,承认孩子 有一个独立活动的范围,孩子可以无拘无束地同家长讨论自己的问题并作出一些决定,但须在征得家长同意之 后确定最终方案。父母提出的规则虽然有时也用轻微的惩罚来贯彻执行,但是加以说明,而且随儿童的反应而 加以调整。属于这种类型的还有些父母更加开放,他们甚至认为孩子可以选择自己的一切活动方案,大人的意 见仅供参考,最终决定由孩子来作。民主型的父母对孩子精心培养,爱而不惯,严而不苛,信任尊重,民主平等,循循善诱,启发开导,以发挥孩子行动和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类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积极的情感交 流,既尊重、理解孩子,又对孩子事事处处提出严格要求;既高度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又积极鼓励孩子独立 自主,激励孩子去做其喜欢而又力所能及的事情;既让孩子直言不讳,敢于发表意见,又对孩子的幼稚和错误 循循善诱,而不是无端训斥。

研究表明:持这种教养方式的家庭首先能给孩子以安全感,孩子置身其中感到可靠。其次是满足了孩子的 归属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受到被爱和被尊重,也学习到怎样爱他人并尊重他人,从而增强了自尊和自信。另 外,温馨的家庭能使孩子获得支持感,当孩子犹豫、彷徨,或遇到困难、挫折时,可以从家庭的关怀中吸取力 量,得到指引。因此,在民主和睦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开朗,意志坚 强,有自信心,能与人和睦相处。他们具有积极的、向上的、热诚的、友善的性格,并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创 造性。

从家长行为看孩子心理发展的后果,无疑,这是最佳的教育模式,也是唯一值得推崇的模式。民主型的教 育方式,要求父母自身心理健康,只有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才有可能对孩子施以民主的教育方式;要通过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来形成现代教育观念。此外,了解家庭教育的方法也是提高教育效果所必需的手段。

应当指出的是,由于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不同,无论是溺爱型、专断型还是纵容型的教养方式,它们对孩 子心理发展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不一定是定因定果的关系。也就是说,同一种管教类型对不同个性的孩子引起的 反应,可能是各式各样的。比如,面对专断型的家长,有的孩子可能表现出倔强的、怀有敌意的“对抗”;有 的孩子也可能以顺从作为家长权威的“补充”;有的可能把经久的压制“融化”为极度的自卑;也有的可能表 现为满不在乎以求“解脱”,或者装出讨人喜欢的、受宠的样子来自我“保护”……。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依 据孩子的表面行为来评价某种管教类型的实际效果。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民主型的教育模式对所有孩子 的心理发展都是有益的。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人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新世纪对一代新人素质的必然要求。人的健康既包括身体健康 也包括心理的健康,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但是,从大量的调查和研究的结论中,我们遗憾地看到,当今我国家庭教育的状况,特别是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很多的问题。许多家长在家庭教养过程中,往往只看到子 女有形的身体的生长和智力的开发,而忽视无形的心理的健康成长。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父母的教养方式无论是溺爱型、专断型还是纵容型,对子女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既 不利于子女的成长,也有悖于社会对人的要求,说到底与父母的初衷也是相违的。这一现状尽管已经引起有关 研究者的注意,但还远远没有引起家长、学校及社会的广泛注意与重视。我们认为,作为青少年成长大环境的 社会,应当通过报纸、刊物、电视等传播媒体,宣传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和民主的教养模式,使之成为创建精 神文明、争建文明家庭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青少年接受正规教育场所的学校,应当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 校等,指导家长了解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的关系,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使之成为学校家庭 教育指导的重要内容。作为青少年成长最直接教育者的父母,应当转变旧的传统观念,不仅将子女看成是自己 的后代,子女的成长是自己的希望,更要将子女看成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他们的成材是国家的希望。只有这样,才会更自觉地学会做一名合格的家长。

第五篇:教养孩童——父母的责任

教养孩童——父母的责任

文/临水寒

在当今中国,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施行,绝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小孩,常常是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巴不得捧在手心、含在嘴里地疼着,对于孩子的要求,千依百顺,有求必应,甚至有的孩子在学校轮到值日搞卫生,都有奶奶赶来替他打扫教室……如此娇宠溺爱的结果,则养成了孩子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娇气脆弱、好逸恶劳、脾气暴躁或乖僻等等恶习,‚问题儿童‛越来越多,中国的未来令人堪忧。对于日渐显露的独生子女社会问题,教育界人士已在呼吁家长要把孩子放在受教育的地位加以正确的管教和引导,而做为基督徒父母,更应该按照圣经指示的原则,尽到父母的责任,教养好我们的孩童,使他们一路蒙神的保守和引领,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祂所给的赏赐。‛(诗篇127:3)作为父母,神已将祂的造物托付给我们,我们必须为这一生命的礼物向神负责,将来要向神交帐。‚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22:6)圣经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出了父母的责任——教养孩童。‚教‛含有教育、管教的意思,‚养‛含有抚养、爱护的意思,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而现在对独生子女的态度,很多父母重‚养‛而轻‚教‛,这是非常错误的。

在旧约中有很多溺爱孩子的父母,他们没有尽到管教孩子的责任。比如大卫王,大家都会为他的儿子及他们的罪感到痛惜:暗嫩的乱伦,押沙龙的谋杀和背叛,亚多尼雅诡计多端的野心。但这些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呢?在《列王纪上》第一章6节我们可以看到:‚他父亲素来没有使他(亚多尼雅)忧闷,说:‘你是作什么呢?’‛可见大卫是一个过度放纵自己孩子的父亲,他对孩子从不责问,放任自流,最后不得不自食其果。

还有祭司以利,他的儿子何弗尼和非尼哈使他们自己蒙羞,作为父亲本应该很严厉地谴责管教儿子,但他却一带而过,没有制止他们。总之,他是尊重儿子过于尊重主。结果他的儿子在战争中双双丧命,而且主耶和华说:‚以利家的罪孽,虽献祭奉礼物,永不能得赎去。‛(撒上3:14)从以上这些例子,作父母的都要深思并引以为戒,如果孩子犯错却不惩罚他,那父母就是在犯一个悲惨的错误。我们真的爱孩子,就该认识到管教孩子是主对所有顺服的父母一个明白无误的要求。‚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于死。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使他的灵魂免下阴间。‛(箴23:13)这里的‚用杖打他‛并非指我们一定要体罚孩子,实际代表了管教孩子的一种形式,要求我们一定不能对孩子的错误姑息迁就,而要按照神的旨意管教孩子,救他们远离地狱。如果我们拒绝管教孩子,那我们就成了葬送孩子灵魂的凶手。

在《圣经》中有很多教导,做父母的要细细体会和学习:‚你只要谨慎,殷勤保守你的心灵,免得忘记你亲眼所看见的事,又免得你一生这事离开你的心,总要传给你的子子孙孙。‛(申4:9)‚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申6:6-7)‚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弗6:4)‚好好管理自己的家,使儿女凡事端庄、顺服。‛(提前3:4)这些经文向我们启示了如何教养孩童,如何在孩子面前树立父母的尊严威信。我们首先要把神的话语教给孩子,日夜传讲神的道,使孩子从小接受主的话语的陶造;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则,自己的端庄、顺服就是儿女的榜样。当我们按照神的旨意教养好我们的孩子,我们必得到神的祝福,享受欢乐。‚管教你的儿子,他就使你得安息,也必使你心里喜乐。‛(箴言29:17)‚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箴言10:1上)‚义人的父亲必大得快乐;人生智慧的儿子,必因他欢喜。你要使父母欢喜,使生你的快乐。‛(箴言23:24-25)这些经文为那些养育了智慧之子的父母应许了极大的喜乐和幸福。

神已为我们提供了祂的真理,使每位父母都能够得到祝福而非诅咒。寻求这一真理并将之运用于教育子女,这是每位父母的责任,要用神教给的方法去影响孩子的未来,靠着神的恩典引导孩子走义路。我们应明白:无论父母能给孩子多少物质上的好处,都决不能取代对孩子正确教育的真正关怀,正确教养孩子才是父母真爱孩子的最大表示。愿我们每一位作父母的弟兄姊妹,都有圣灵充满,担负起按神的心意教养好孩童的责任,使全家都得蒙神的恩待和祝福。

(作者系本堂会友,香草山团契成员)

下载父母的教养观念 (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父母的教养观念 (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家庭教育观念——父母课堂(范文模版)

    教育方式 每天只问孩子四句话 有位父亲他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他从来没有辅导过女儿做功课什么的,就是每天回来跟女儿聊十分钟,只聊四个问题,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这四个......

    父母10种教养行为毁掉快乐的孩子

    父母10种教养行为毁掉快乐的孩子 2013年03月27日 16:27 来源:中国早教网 0人参与0 0条评论0 分享到:更 多 有些父母常常对养育孩子抱有疑问:自己明明倾尽所有给孩子最好的爱,可......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66题(最终版)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1980年由瑞典Umea(于默奥)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原量表由81个条目,涉及父母15种教养行为:辱骂、剥......

    父母的教育观念影响孩子一生

    只有父母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我们的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终生受益。这8个关键问题之所以关键,是因为它往往会在紧要关口成为孩子前进和幸福的羁绊。现在让我们赶......

    俄罗斯民间故事中的父母观念研究

    俄罗斯民间故事中的父母观念研究 徐佩 (哈尔滨理工大学俄语系,哈尔滨150040) 摘要:民间故事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的叙事体裁。民间故事多以想象为特征,虽不以反映现实为目的,但通......

    浅谈父母的教养对儿童个性发展影响

    浅谈父母的教养对儿童个性发展影响 【摘要】家庭是儿童个性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发展的作用尤为重要。本文深入分析了几种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个......

    教养计划

    低碳环保计划 一、班况分析: 伴随着2012年9月的来临,我们迎来了新学期的开始。 经过小班一年的学习与生活,我们班的孩子们大多有了不小的进步,有的变开朗了,有的变坚强了,他们的......

    教养随笔

    睡前小故事让孩子安静入睡(小班) 乐山幼儿园 胡瑛 睡前一个小故事或者放一段音乐,能让孩子情绪稳定,在愉快中安静地入睡。 每次午睡前,当宝贝们刚睡到自己小床上,总能听到双双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