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民间故事中的父母观念研究

时间:2019-05-15 04:42: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俄罗斯民间故事中的父母观念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俄罗斯民间故事中的父母观念研究》。

第一篇:俄罗斯民间故事中的父母观念研究

俄罗斯民间故事中的父母观念研究

徐佩

(哈尔滨理工大学俄语系,哈尔滨150040)

摘要:民间故事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的叙事体裁。民间故事多以想象为特征,虽不以反映现实为目的,但通过故事中人民大众对人物的评价,可以了解民间故事所反映的传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主要集中体现在观念中。在民间故事的人物关系中,父母占有重要的位置,对其他人物的行为和情节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父母观念是体现于民间故事文本中的主要观念。了解俄罗斯民间故事中的父母观念,有助于我们掌握俄罗斯民间传统的对父母权利和义务的认识以及对他们行为的道德评价。

关键词:俄罗斯;民间故事;父母观念;家庭伦理

中图分类号:I512-0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0)03-0045-04

作者简介:徐佩(197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

观念是认识语言学、文化学和语言文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最早研究观念的著名语言学家维尔茨别希卡(А.Wierzbicka)提出,“观念源于理念世界,具有名称,反映了对世界现实的理解认识”[1];认知语言学派将观念定义为“表示人的意识心智资源单位和信息结构单位的术语,反映人类的知识和经验,是心理词汇、人脑概念系统以及反映在人类心理的全部世界图景的有效记忆单位”[2];文化学家利哈乔夫(Д.С.Лихачев)在《俄语的观念域》一文中提出,“观念是意义的代数式的表达,是语词意义与个体和民族经验相遇的结果”[3]。本文采用语言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斯捷潘诺夫对观念的定义,即观念是“文化在人意识中的凝聚物”[4],存在于个体和集体意识中的表现民族精神的基本单位。观念由三部分构成:概念、形象和评价。民间故事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具有较明显的审美和道德教育功能。民间故事创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行为和结局命 运的描述,表达了民间的道德价值取向。因此,解析民间故事中的观念应主要分析其中的形象和评价部分。

家庭在俄罗斯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最为主要的传统价值观,民间谚语中常说“家里的粥都是稠的”,“家庭和睦最珍贵”。在故事世界中,家庭同样占有重要位置。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构成了故事人物间的主要关系。许多故事人物的名字就表明了其家庭地位,如农民的儿子伊凡(Иван крестьянский сын),商人的儿子伊凡(Иван купеческий сын),或直接称呼人物商人的女儿(купеческая дочь)等等。在故事家庭中,父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故事的开端,最先介绍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情况,如“很久很久以前,住着一位老头和老太婆。他们有三个儿子”;“在很远很远的国家,生活着国王和王后。他们有一个王子和一个公主”,等等。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父母可以要求孩子完成自己的要求,可以为孩子解决难题,会送孩子离家学习等,这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成为故事中最为主要的人物关系之一。因此,父母观念是民间故事中重要的观念。通过分析父母观念中的形象和评价部分,可以了解故事中父母的行为规范以及对孩子的态度,同时帮助我们了解俄罗斯民间故事中对父母形象描绘和评价的特点,掌握体现于其中的俄罗斯传统社会对父母权力和行为规范的理解,增加对俄罗斯传统家庭道德观的认识。这里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对俄罗斯民间故事中的父母观念作一研究。

一、父母拥有至高的权力

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父母始终处于主导的统治地位,拥有对孩子的至高权力,例如父母会要求孩子为自己找到想要的人或宝物:“我亲爱的孩子!你们谁去寻找自己的母亲?”[5]142“我做了一个梦,说在一个国家„„,有一位美丽的叶琳娜(Прекрасная Елена)。她有生命之水和死亡之水以及返老还童苹果;你们,孩子们,可以取到这些宝物么?”[6]307“我的好孩子,我听说空旷的田野中有一个六头怪兽;杀死它,把它的六颗心带给我”[6]114。这些要求都意味着历险,但孩子们还是遵从父母之命,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

父母虽然都处于对孩子的统治地位,但权力的程度和范围大小不同。父亲相较于母亲,拥有更高的决定权。首先,父亲有权力分配家庭财产。父亲的收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父亲是家庭的供养者,因此,他有权力分配自己的财产。例如,父亲离家当兵前,就会为年幼的孩子留下婚嫁和做营生用的一定财产:“这是给你(妻子)的50卢布;不论是生女儿还是儿子,都要留着这些钱直到他们成人:嫁女儿时,这笔钱就是嫁妆;如果上帝赐给我们儿子,他成人后这笔钱会是笔数目不小的补贴”[6]233。临终前,父亲会分配遗产:“我亲爱的儿子!我现在生病,很快就要死了;我死后把我所有的财产都留给你”[5]217。死后的父亲也可以赠给孩子财产,多为有魔力的宝马。死后的父亲赠宝物这个情节的出现,按照普洛普(В.Я.Пропп)的研究,与两个古代信仰有关:一个是对死去祖先的崇拜,另一个是对死人的恐惧,都是原 始思维的遗留反映。

其次,父亲决定子女的婚姻。父亲会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孩子选择配偶。在《青蛙公主》(Царевна-лягушка)故事中,沙皇对自己的儿子们说:“孩子们!为自己做一支箭,然后射出它:把箭送回来的女人就是你们的未婚妻;如果没有人送回来,那就不能结婚!”[5]329父亲多通过张贴告示寻找合适的女婿,如在某个国家,沙皇有一位公主,沙皇想为公主招亲,于是,“贴出告示让全世界的未婚男子都来到这里”[5]40。告示中通常会说明父亲提出的要娶到他的女儿必须完成的难 题。因此,父亲更多地是按照自己的要求在为自己找女婿,而不是让女儿自己选择丈夫。

二、父母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

故事中父母与现实社会的父母一样,不仅拥有权力,也同样承担责任。俄罗斯民间故事中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体现在:

(一)父母会送孩子学习。“有一对老夫妻,他们有一个儿子叫费多尔(Фѐдор)。老头想把儿子送去学手艺,于是把他送到一个富商那里学徒三年。”[5]97“有一对老夫妻,他们有一个儿子已经成年;父亲不知道要教儿子学什么,于是就把儿子送到一位工匠那里做学徒,学做东西。”[5]37“孩子十岁时,母亲送他们去读书;很快,他们就学会了 识字,远远超过贵族和商人的孩子。”[6]233

(二)父母会教导孩子为人处世的原则。孩子要离开家去外地时,母亲嘱咐他们:“听着,孩子们!你们进城后,要向所有遇到的人和同行的人鞠躬。”父亲临终前嘱托孩子:“要诚实地生活,不要伤害别人,记得祭奠我。”[5]91商人要去世了,他要求儿子“疼爱和保护自己的姊妹,不要伤害任何人”[5]247。

(三)惩罚犯错的孩子。故事世界的父母有权力惩罚犯错的孩子,甚至有时惩罚的力度很重,如得知儿子染上赌博的恶习和酒瘾,母亲不让儿子进家门继续管理父亲留下的店铺,“走开!我们不需要酒鬼”;以为女儿没有遵守规矩,表现轻浮,父亲就命令儿子,“你的妹妹让整个家庭都受到了侮辱!我不想原谅她:你现在就回家去,把这个坏家伙砍成碎片,然后用这把刀把她的心带回来”[5]362;儿子没有听从父亲的意愿说出自己的梦境,结果“父亲十分生气,他叫来仆人,命令他们把不听话的儿子抓起来,脱掉他的衣服,然后把他绑到大道边的树上”[5]266;对待伤害其他孩子的子女,惩罚更加严厉,“父亲十分生女儿阿奴什卡(Аннушка)的气,他把女儿摁到大门上,用土枪打死了她”[5]278。

父母对孩子的惩罚,在故事中并未被认为是 残忍的、不公酷的,而被认为是维护家庭秩序和正义的表现。

上述这两方面都肯定了父母对孩子的权威和权力。父母的权力还体现在孩子对父母的尊重方面。孩子十分尊重父母的祝福,没有父母的祝福,孩子不会开始人生的重要阶段,如离家去远方和结婚:伊凡王子从父皇那里得到祝福和允许,然后去闯荡世界;商人的儿子找到自己的未婚妻后,对父母说“请祝福我们”;沙皇和皇后祝福了王子和大公的女儿,然后为他们举行了婚礼。

三、父母关爱孩子

在权威之下,父母仍然有一颗爱孩子的心。父母将自己的孩子称做“我亲爱的孩子”(мои любезные дети;мои милые детище;чадо мое милое)。对孩子的疼爱表现在:经商的父亲出远门前,会关心地询问孩子们的需要,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甚至会冒生命之险,如父亲为了找到女儿喜爱的“小红花”,进入到陌生遥远的花园,结果遇到了可怕的“丑陋的长着翅膀的三头蛇怪”。宠爱女儿的父亲甚至有时会允许女儿自己选择未婚夫:“父亲,请允许我来猜谜;如果我猜出了谁的谜题,就砍下那个人的脑袋;如果我没猜中,我就嫁给他。”

母亲对孩子的爱表现得更为强烈。即使被巫 婆变成野兽,母亲还是会每天偷偷给孩子喂奶:“阿勒西(Арысь-поле)跑过来,脱下自己的动物皮放到树墩下面,抱起儿子哺育;然后再穿上皮毛回到森林中”[5]328。临终前的母亲还是对孩子放心不下,嘱托孩子:“听着,瓦西里苏什卡(Василисушка)!记住我最后的话,按照它去做。我要死了,带着我的祝福,我给你留下这个娃娃;一定要把它带在身边。”[6]101这个娃娃后来多次帮助孩子摆脱了危难。死后的母亲仍然会帮助孩子。受到父亲骚扰的女儿三次来到母亲的坟前,向母亲哭诉自己的遭遇。过世的母亲每次都告诉 她应当怎样做,最后一次母亲让女儿穿上猪形外套。终于摆脱了父亲的骚扰。难产死去的母亲,由于惦念孩子,每晚都会回来哺育孩子,“一位亲戚突然点燃了蜡烛,看到已经死去的母亲穿着安葬时的衣服,跪在摇篮前,用乳汁喂孩子”[7]。死去的母亲帮助孩子的情节与死去的父亲赠予孩子宝物一样,是原始的对祖先和对死后世界信仰的遗留。

母亲的爱虽然强烈,但有时对孩子盲目的爱会导致孩子犯错,如孩子请求母亲从沙皇那里偷来宝盒,母亲照孩子的话做,结果两人都被处死。

父母虽然疼爱孩子,但是如果有多个孩子,那么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不同的,存在不平等的情况。例如,农妇喜欢两个大儿子,给他们穿得很整洁,而小儿子总是穿得不好——总是穿着黑衬衫;老婆婆非常不喜欢自己的小女儿,她给大女儿穿最好的外衣,和她一起去教堂做日祷,而给小女儿留下两俄斗黑麦,让她在她们回来前把黑麦脱壳;父亲在分配遗产时,将房子、牲畜和土地都留给大儿子,傻瓜女儿却什么都没得到。

四、对孩子构成伤害的父母

故事世界里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承担抚养和教育孩子的责任。有的父母不仅不去疼爱孩子,还给孩子造成伤害。在《猪外套》(Свиной чехол)故事中,由于女儿长得十分像死去的母亲,父亲竟然要求女儿嫁给自己。女儿得到死去母亲的指点,穿上猪皮做的外套后,父亲却“唾弃女儿并把她赶出了家门,既不给她侍女,也不给她路上吃的粮食”[5]290,使得女儿流落他乡。在《父亲和女儿》(Отец и дочь)中父亲强迫女儿和自己犯下罪过,生下孩子后,父亲又威胁女儿,让她对外承认孩子是仆人的。女儿不从,结果被父亲杀死。父亲与女儿的乱伦“与异族通婚制度和婚姻禁忌遭到破坏相关”[8]。

不仅是父亲加害亲生子女,应有伟大母爱的母亲也会伤害孩子。母亲会为了情人而牺牲孩 子。例如,伊凡王子带着自己的全部军队到另一片土地——遥远的潘·普列什维奇(Пан Прешевич)那里征战,战胜了他的军队,并将其俘虏。这个潘长得很英俊。皇后——伊凡王子的母亲,见到他之后爱上了他,经常到监狱去看望他。有一次潘对皇后建议,把你的儿子伊凡王子杀掉,“如果你能杀死他,我会非常高兴”。母亲的情人会要求她杀死自己的孩子,一个剜出大脑,一个剜出心脏,如果不这样做,他们的情分就完了。母亲整整痛苦了一个星期,最后终于没有忍住,对要她杀死孩子的情人许诺不会怜惜自己的孩子而错过情人。

故事中对孩子构成伤害的,除了孩子的亲生母亲,还有继母,她同孩子的亲生母亲一样,同样被称做母亲。但是,继母却残忍地对待丈夫死去的妻子留下的子女。她在故事中只有一种形象——邪恶,会使用巫术害人。继母经常打骂继女,让她干家中所有又脏又累的活:“老太婆不喜欢大女儿(她是继女),经常数落她,很早就把她叫起床,把所有的家务都推到她身上。女孩饲养家畜、砍柴、担水、烧炉子、置办仪式、打扫屋子,干活直到天明”[6]88;继母想尽办法遗弃继女,为此,她会派继女到老巫婆——她的姐妹那里去取针线或借火,希望巫婆能吃掉继女;会让丈夫将继女送 到森林中,嫁给莫罗兹卡(Морозко),真实的意图是希望制造寒冷的莫罗兹卡冻死继女。对待继子,继母不能在体力上惩罚他,却能用巫术破坏继子的美满姻缘,通过与之私通的继子的仆人,继母得知继子要与未婚妻见面,她就命令仆人在第二天船到岸的时候,把一个别针别到商人的儿子伊凡的衣服上。结果伊凡就昏睡过去,未婚妻怎么叫都没有把他叫醒。这样三次后,未婚妻就返回了自己遥远的国家。

继母的负面形象源自于古时的异族婚姻制度。“继母和继女的形象出现在婚姻形式改变之后,即可以从外族娶妻。”[9]梅列金斯基也认为,继母虐待继女是内婚制度被破坏的结果,而且“正是由氏族到家庭的最终转变产生了继母与继女的矛盾”[10]。

加害孩子的父母最终都受到了严惩:欲乱伦的父亲被沙皇处死;为了情人杀死孩子的母亲被处死,或凄惨地孤独终老;继母在故事中常会自食恶果,对继女加害不成,结果加害了自己的亲生女儿。负面形象父母的结局表明了民间对他们的批评与否定,对听故事的父母起到一种警示作用。

综上所述,俄罗斯民间故事中的父母真心地关爱自己的亲生子女,能为子女着想,即使死后也能够成为孩子的助手。可惜,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怀有对孩子的爱,有的父母就对孩子构成了严重的伤害,但他们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反映了民间对父母之爱的肯定,对违背公认道德的父母的强烈批判。总体来说,民间故事中的父母属于传统的宗法家庭中的父母:是孩子的统治者,决定孩子的命运;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如果没有做到,就会受到暴力严惩。但是,父亲和母亲承担的责任轻重和权力多少是有区别的。父亲较之母亲拥有更多的权力,母亲只有在父亲不在时才能承担父亲的职责,否则应当听从父亲的意见。孩子常称父亲为表尊敬的“Батюшка”,称母亲为 表亲切的“Родная матушка”,从称呼中也能看出父亲具有更加权威的地位。故事中从未使用“不公”、“残忍”等形容词来定义严厉教育孩子的亲生父母,也没有描写孩子对父母所持权力的不满,在该秩序下的父母也没有得到不好的结局,因此,在表达人民真实、自由思想的民间故事中,同样支持孩子从属于父母,持对父母唯命是从的宗法家庭观。可见,传统的宗法家庭秩序和家庭成员间的等级已深深植入俄罗斯人民的意识中。

参考文献:

[1]Вежбицкая А. Язык. Культура. Познание[M]. М. :Русские Словари,1996: 11.

[2]Кубрякова Е С,Демьяков В З. Краткий Словарь Конгнитивных Терминов[K]. М.,1996: 90.

[3]Лихачев Д С. Концептосфера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M]//Русская Словесность: От Теории Словестности к Структуре Текста. Антология. М.,1997: 281.

[4] Степанов Ю. Константы: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M]. М. : Академический Проект,2001:43.

[5]Афанасьев А Н. Народные Русские Сказки: T. 2.[M]. М. :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1958.

[6]Афанасьев А Н. Народные Русские Сказки: T. 1.[M]. М. :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1958.

[7]Афанасьев А Н. Народные Русские Сказки: T. 3.[M]. М. :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1958: 123.

[8]Мелетинский Е М. Об Архетипе Инцеста в Фольклорной Традиции[M]//Избранные Статьи.Воспоминания. М. : Российск. Гос. Гуманит. Ун- т,2004: 299.

[9] Шуклин В. Мифы Русского Народа [M ].Екатеринбург,1995: 173.

[10]Мелетинский Е М. Герой Волшебной Сказки.Происхождение Образа [M]. М. : Изд - во Вост.Лит.,1958: 181.

[责任编辑: 张 梅] 《西伯利亚研究》2010年第3期

第二篇:俄罗斯存款保险制度研究

俄罗斯存款保险制度研究

摘要:和俄罗斯相似,我国也是转轨型国家,金融改革开放逐步推进,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渐近,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挑战,建立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已势在必行。在这方面,俄罗斯先行我们一步,通过2003年《俄罗斯联邦关于自然人在俄联邦银行存款保险法》的颁布,俄罗斯的存款保险制度得以完善,因此研究俄罗斯的存款保险制度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关键词: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一、俄罗斯存款保险制度的产生背景

1990年俄罗斯独立,受到政治上的巨大震荡的影响,俄国民存在银行的卢布一夜之间成为废纸;1998年5月,俄罗斯银行体系危机爆发,大批商业银行倒闭,卢布实际贬值幅度高达50%,这次几百万储户的存款又一次蒸发。一连串的银行危机使银行彻底丧失了国民的信任,俄国内有媒体报导称,俄罗斯仅有5%的人把钱存入银行。由于无法吸收到国民存款,又引起了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倒闭潮。

危机面前俄政府认识到必须恢复国民对银行的信心,保证银行资产的正常来源和扩大,才能化解这次银行危机。这样建立一个保护存款人信心、维系居民对银行的信任、刺激居民储蓄增加的存款保险制度呼之欲出。

二、俄罗斯存款保险制度的特点

俄罗斯存款保险制度主要有着显性色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制度本身由法律明确规定。1999年,俄罗斯杜马通过居民存款保障法。2001年11月,俄罗斯政府制定《俄联邦银行保障归还公民存款》法律草案,从2002年1月1日起,国家将承担居民的存款保险责任。2003年11月28日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了《俄罗斯联邦关于自然人在俄联邦银行存款保险法》(以下简称“《存款保险法》”)。该文件从法律上规定了对居民在银行的存款实施强制保险的法律、财务和组织原则,并规定了存款保险机构的职权范围、业务办理程序和存款偿付的手续。

2、有专门的存款保险机构。1999年通过的俄罗斯杜马居民存款保障法计划由政府、中央银行和参加该公司的各商业银行共同出资成立一个联邦储备公司。政府和央行提供首批20亿卢布储备金,商业银行入股费为自有资金额的0.5%。2000年9月俄罗斯杜马通过决议,建立一个类似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基金,保障一定数量内所有私人银行存款。此基金从中央银行和政府获取20亿卢布,再加上从银行存款中提取的比例。2004年1月以俄罗斯信贷机构重组局(ARCO)为基础的俄罗斯存款保险公司(DIA)成立。DIA不是一个商业性的金融机构,而是一个属于俄罗斯联邦政府的国有公司。DIA的主要职能有两个,其一是保证存款保险体系的正常运转,其二是充当破产银行的接管人。

3、存款保险制度的承保对象、范围、保险费、赔偿形式、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均有明确的操作方式。《存款保险法》在这方面有着详细的规定。首先,一切银行必须根据本联邦法规参加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的参加者包括存款人、银行、存款保险社和俄联邦中央银行。对于非法人的个人企业家在其银行账户的资金;自然人办理银行不记名存款业务的资金,包括不记名的储蓄证或存折证明的资金;自然人交给银行执行代理配置的资金;配置到俄联邦银行的俄联邦境外分行的存款资金,不予保险。其次,保费由存款银行按季上缴DIA,2012年7月开始保险费率不得超过0.13%,特殊情况下在18个月可以提高到0.3%。再次,对于低于10万卢布的个人存款,DIA全额赔偿;对于高于10万卢布的个人存款,10万以内全额赔偿,10万至400万部分则按90%赔偿,超过400万元以上部分不予赔偿。最后,存款保险基金来源于保费收入、政府的捐助和基金的投资收益。根据规定,存款保险基金可以投资俄联邦政府债券、财政部发行的抵押债券、OECD成员国发行的政府证券等。

4、建立了专项的救助基金。目前存款保险基金总额达到了5320亿卢布,其中81%来源于存款保费收入,政府捐助占11.5%,基金的投资收益约占7.5%。

三、俄罗斯存款保险制度的成效和前景。

俄罗斯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是为整个银行体系设立了一道“安全网”,增强了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任,抑制挤兑,减少银行的连锁破产,从而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2004年春夏之交俄罗斯再次爆发银行信任危机时,银行挤兑**的平息主要得益于刚推行不久的存款保险制度。除了特别动用央行(事实上是国家)资金为倒闭银行“埋单”这一点外,对破产银行储户的赔付均是按《存款保险法》进行的:每个储户在一家银行所有存款的最高赔付额不得超过10万卢布;法院指定的银行清理人用倒闭银行财产变现的资金对储户进行先行赔付,不足部分由俄央行补偿。同时修改《存款保险法》,这一修正案将存款保险范围扩大至未参与商业银行强制存款保险机制的商业银行,一旦这些银行破产,居民在这些银行10万卢布以下的存款将获得俄罗斯中央银行的全数偿付。自2004年5月银行信任危机爆发至2005年1月,俄罗斯1584家金融信贷机构中,已有256家中小银行被央行吊销了营业许可证。对于俄罗斯银行业来说这是一次大规模的洗牌,但对于大多数储户,因为有了存款补偿,其利益没有受损,俄罗斯的存款保险制度“首秀”即发挥了重大作用。

四、对于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思考

我国相对当时的俄罗斯来说金融体系更加完整,同时有国家政治捆绑,国民对银行的信心还是充足的,我国的存款保险更多地是隐性的。但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我国几家商业银行倒闭的案例反映了长期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是一项成本很高的制度。同时我们也从俄罗斯中看到,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在对银行体系的强力保障是不可替代的,在稳定人心、迅速解决银行危机上它的作用凸显。因此,在研究了俄罗斯存款保险制度后,本人建议我国也因尽快建立类似的存款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陈柳钦:《存款保险制度的国际经验及其在俄罗斯的实践》,《学术交流与动态》 2007年第2期。

2、齐巍巍、裴学文、赵铁生、林琳:《存款人的利益保护:俄联邦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及对中国的启示》[J],《金融研究》2005年第2期。

3、陈柳钦:《警惕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N],《中国信息报》2004年8月30日。

4、陈德胜、冯宗宪:《存款保险体系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开放导报》2004年第3期。

5、陆军,陈志毅:《各国存款保险制度安排的比较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5期。

6、俄联邦总统V.普京,2003年12月23日N177—CB号总统令:《俄罗斯联邦关于自然人在俄联邦银行存款保险法》。

7、吉莉安•加西亚(陆符玲译):《存款保险制度的现状与良好做法》[M],中国金融出版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3年6月。

8、杨充、郑胜、何燕:《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构成存款保险制度缺陷的诱因》

[J],《现代财经》2002年第9期。

9、谢平:《存款保险的理论研究与国际比较》[J],《金融研究》2001年第5期。

10、白钦先、刘刚、郭翠荣:《各国金融体制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年3月第二版。

11、范建军:《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刻不容缓》,中国经济新闻网,http://finance.ifeng.com/stock/roll/20120925/7081011.shtml 2012年09月25日

12、李吉斌:《专家建议立法规范我国存款保险制度》,中国财经报网,http:///web/meyw/2013-05/03/content_973938.htm 2013年05月03日

第三篇:农村父母赡养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农村父母赡养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农民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较城市老年人的劣势地位,决定了我国农村赡养问题的重要性、复杂性;农村目前存在的赡养父母的问题暴露了我国立法的缺陷,也说明我国法律与乡规民约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因而,一方面应完善赡养立法;另一方面,应正确处理好国家法律与乡规民约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农村父母;家庭;赡养;法律

一、农村父母赡养中现存的主要法律问题

1.农村中女儿一般不尽赡养父母的义务

这是几千年来形成的一种习俗,至今在我国农村普遍存在。也有学者将此情形归结为“乡规民约”所造成的局面。尽管有现代化的法律作为强制性的后盾,但依然不能加以改变。当然,对于农村中只生育女儿的父母的赡养问题,女儿还是承担了父母赡养的义务,可以说这是传统习俗的一种重大突破。目前,上述问题主要体现在有子有女的农村家庭当中。而这种情形与我国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是相冲突的。那么,如何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呢?

2.农村父母的精神赡养几被忽视

随着农村生产力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大部分农村父母老年基本的物质生活问题得到了解决。但由于大部分子女在外打工,不少父母晚年过的是孤独的生活。特别是当配偶一方早逝的情形下,更是如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的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籍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因而,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就不仅仅是物质生活方面的,精神方面的赡养亦是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绝非是一个道德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法律问题。因为随着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与推行,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农村子女对父母物质生活的赡养必将让位于精神上的赡养。

3.有关赡养的法律缺乏可操作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然而,究竟该怎么赡养?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算尽到了赡养的义务?同时,何为“无劳动能力”?何为“生活困难”?既没有司法解释的进一步说明,也未见到相关的行政条例。

4.赡养义务实质上的不平等

法律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但法律未就子女赡养父母提供可资借鉴的具体的赡养规范。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子女赡养的义务往往是平均分摊。假如某一父母有3个子女,则每一子女承担三分之一的赡养义务。这有点类似于民法中的“按份责任”。表面看来,似乎十分公平,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譬如:兄弟俩的月收入分别为:500元和4500元;而赡养父母的生活费每月需要

1000元。如果平均分摊的话,兄弟当中一人的生活费则为零,他将无法维持自己及家庭正常的生活开支。换句话说,他根本就没有赡养能力。

二、解决农村父母赡养法律问题的对策

1.完善赡养立法

(1)扩大赡养人的范围。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赡养人包括:①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及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②孙子女和外孙子女;③由兄、姐抚养的弟、妹成年后,有负担能力的,对年老无赡养人的兄、姐有抚养的义务;④夫妻之间有相互抚养的义务。然而,法律没有将“子女的配偶”规定为赡养人,这样以来就产生了一个两难问题:我国婚姻家庭法规定,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通常为夫妻共同财产,对重大财产的处理须经夫妻双方的共同意思决定,倘若做儿子的想孝敬父母但做媳妇的又不情愿;反过来,做女儿的想孝顺父母做女婿的又不乐意,如此以来赡养父母岂不成了一句空话!故而,作者认为应该将媳妇和女婿列为赡养人范畴,这样可避免“各顾各父母”的尴尬局面,减少、避免家庭赡养父母的纷争,为父母的赡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2)明确经济供养的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的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籍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然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子女供养父母的经济标准。一方面,没有规定父母亲应享受什么样的生活待遇?那么,老年父母的生活水平又怎能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子女间贫富有别,如果不加区分地承担所谓的“按份责任”,子女在自己的生活尚成问题的情况下对父母的赡养又谈何容易?诚然,中国农村家庭经济状况“千差万别”,要制定一个统一、具体的标准比较困难。但只要我们主观上认识了这一问题、重视了这一问题,就能够找到妥善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譬如:在全国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以县级或市级行政区域为基础制定一个统一标准。

(3)建立赡养监督机制。“徒法不足以自行”。一套完美的赡养法律制度也只能为保护被赡养人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制条件。没有健全的保障机制,最终也只能是流于形式。也正因为如此,农村的赡养问题依然很严重!一方面,缺少此机制使得老年父母的生活缺乏保障;另一方面,也时常因此而酿成家庭悲剧,引起不少的其他社会问题。为此,作者认为:应以村、乡或镇甚至县为单位,建立农村家庭赡养评估体系,及时监控农村老年父母赡养状况,及时督促子女主动履行赡养义务,并从法律上规定相关行政单位及社会组织的权力与职责。

(4)加强赡养人的法律责任。我国涉及赡养问题的立法主要有:《婚姻家庭法》及《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但《婚姻家庭法》未就赡养人未尽赡养义务的法律责任做出具体规定;老年人权益保护法 虽就此做出了规定,但只有两个法律条文,而且只就刑事责任做出了规定,作者认为,应补充相关的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譬如: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应尽连带责任;对不尽赡养义务的子女可采取警告、罚款甚至拘留的行政处罚措施。这样一来,父母的赡养问题就有了法律的保障。我们也可借鉴新加坡的做法。新加坡在1994年8月推出了《赡养父母法》将赡养父母这一人类道义上的责任上升为每一个公民必须遵守的法规,规定凡拒绝赡养父母或资助其年迈双亲和处于贫困状态的双亲者,处以l万新元罚款或判刑1年。

2.正确处理好乡规民约与法律的关系

(1)乡规民约与法律冲突的必然性。首先,不论我们今天的社会显得有多“现

代化”,相当的乡土农村仍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和封闭性,仍处于与中心城市相对应的边远地带,国家法律对乡土农村的调控还有一定的距离和难度。再加上国家法律宏观、抽象的规定,与乡村生活相对疏离;而乡规民约微观、具体的规定,产生于乡土,与乡村生活比较贴近。村民从需求和情感上更加倾向乡规民约,乡村生活也更多地适用乡规民约。这样,就乡村而言存在着两个权力系统和两个制度系统。在运作过程之中,必然产生一些碰撞和冲突。其次,尽管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在逐步完善,但执法的力农村父母赡养中的法律问题研究法制天地度还远远跟不上立法的进度,也就是说法律的涵盖面不充分,特别是在一些老、少、边、穷的农村,法律的供给越不足,国家权力的控制亦越弱。对于村内的事务,村民求助于法律不如求助于乡规民约便捷、有效。这样,乡规民约的地位就凸现出来,社会权力在乡村的影响必然加强。最后,国家法律和乡规民约追求的法律价值不同是导致冲突的根本根源。作为国家法律来说,它注重和追求的是法理秩序,而乡规民约注重的是道德和人伦的礼法秩序。国家法律代表的是一套国家装置,而乡规民约体现的是一套社会装置。所以说国家法律与乡规民约的冲突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是现代与传统的冲突,是观念与实践的冲突,要达到二者的完全融合,或者说乡规民约向国家法律的转换,还需要一定时间和磨合的过程。

(2)解决乡规民约与法律冲突的途经。首先,国家法律要给乡规民约一定的生存空间,让其在生存空间中走出一条自己的解放之路。具体到农村赡养问题中来,则应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①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作用,将农村父母赡养的纠纷尽量以和解的方式而不是以诉讼的方式解决;②在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失败、当事人坚持起诉的情形下,人民法院也应针对女儿一方的具体情形区别对待。譬如:女儿一方受过高等教育、现在城市工作或在农村国家行政或事业单位工作的,可按人民法院受案的一般方式结案;而对身为农民、被告方的女儿而言,则应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庭前调解的作用,尽量以调解方式结案。如此以来,既考虑了国家法律的权威性,又照顾到了农民的情感。从而将法律的要求融入乡规民约,使农村女儿赡养父母渐变为一种“习俗”。其次,在目前还难以做到国家法律与乡规民约不冲突的情况下,尚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立法、加强司法解释。乡规民约虽然在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中提出来了,但有关法律对乡规民约所承载的“村庄治权”或者“内生的公共权力”缺乏承认和界定,以致在实践中难于把握。

因此,有必要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或通过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做出明确规定,以有效避免乡规民约与国家法律的部分冲突;二是加强农村法制宣传与教育,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使农村女儿赡养父母的观念深入人心,最终消除农村父母赡养方面与法律冲突的社会现象。

参考文献:

[1]于红梅.赡养问题的法律思考[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2,5:1—2.

[2]丁炜炜.乡规民约与国家法律的冲突与协调[J].理论月刊,2006,4:56-58.

[3]刘多学.更要重视精神赡养[J] .乡镇论坛,2005,10:25.

作者:史恩惠

职务:科员

工作单位:渑池县人口计生委法制股电话:0398-4880162

第四篇:家庭教育观念——父母课堂(范文模版)

教育方式

每天只问孩子四句话

有位父亲他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他从来没有辅导过女儿做功课什么的,就是每天回来跟女儿聊十分钟,只聊四个问题,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这四个问题是: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 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 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调查女儿的价值观,了解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的自信心;

第三个问题是让她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

第四个问题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包含了很多关爱关怀在里面,事实上也证明很有效。

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关键的就是亲子关系要处理好。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责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所有教育孩子的最简单的事情,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伴随孩子成长”。但是,现实生活大部分人的亲子关系是不稳定的,或者说是扭曲的,孩子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

谁家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子女的,但中国98%的家长错把爱的方式当成了爱。比如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吃,最好的衣服穿,这只是一种爱的方式,并不是爱本身。而家长们的爱也经常是有条件的,比如会出现只要这次考试得了前三名,就带你去哪里玩等等。

爱是一个生命喜欢另一个生命的感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无条件的,是一种整体接纳的,是要让对方接收到的,要真正做一个好家长并不难,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注意下面几句话:

1,绝对禁止高压/打骂孩子的做法,建立平等的关系。2,真正地无条件爱孩子,给予孩子精神意义上的爱。3,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4,用正面的方法教育孩子,时常对其鼓励表扬。5,调正亲子关系,这是最重要的一点。6,要注意孩子的人格精神。

如果真正理解了以上的六句话,教育好孩子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了。

家长应知道的心理学规律

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动心”的艺术,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会苍白而无力。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每位母亲都应努力探索一些“心理规律”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并趋利避害地发挥它们的作用,从而科学地引导孩子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中之龙、人中之凤!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

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

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

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

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

所以,妈妈必须戒除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心理规律十:登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家长的十个坏习惯会毁掉孩子家庭教育

为什么父母的苦心付出不能得到优良的回报,当真我们的孩子都是白眼狼吗?如果你是一个充满困惑的家长,又或者你是一个不希望未来遭遇这种困惑的家长,请你和我们一起,拨开这团困惑的迷雾,看到迷雾后面藏着的真相——中国完形教育著名的亲子教练陈鹏宇老师,经过大量案例的积累,探究出父母如何用自以为是的爱毁掉原本自信快乐的孩子的十条共性问题,您不妨对照一看。

1.寄予孩子很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

通常的说法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为了不使自己失望,只能给孩子不断地施压。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迎合家长、迎合老师甚至迎合社会评价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这样的优秀,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优秀”是一把双刃剑!当孩子为了家长的期许不断迎合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状态不再自在和流畅!他只能紧紧地抓住他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来的“优秀”!这样“优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弹!随时会被引爆,不是炸伤别人,就是炸坏自己!有一个统计数字,大学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认是“很优秀”者。2.孩子不令自己满意时贬损他、责罚他

其实孩子不能让父母满意的时候已经很负疚,这个时候最需要来自父母爱的陪伴、协助和支持。父母忽略孩子的感受被自己的情绪支配,只想着:你是我孩子,你要给我脸上贴金,你要让我有面子,你不能丢我的脸!然后用你自己奇多的规条和框框来束缚孩子。但是孩子往往越束缚越叛逆,你越管,他越不要听!

鹏宇老师家的宝贝女儿在有一个假期刚开始的时候天天打游戏,晚上打到12点才睡觉。家里的妈妈、姨妈和姥姥都沉不住气了:这天天打电脑,作业不写怎么办!指责孩子,孩子鼻孔朝天“哼”一声,依然故我。鹏宇老师那次出差回来,正赶上妻子为此事犯愁。他进了女儿的房间:女儿回头叫了一声“爸爸”。他说:玩电脑呢,没事,你玩!然后手放在女儿的头上,半开玩笑说:爸爸给你传送一些爱的能量,别耽搁你玩,你继续玩吧。十几分钟后,他松开说:好了,不想玩了就早点休息啊,别累坏了!那天晚上,女儿十点半就睡了。

给孩子一些空间,让孩子在负疚的状态下仍然可以得到爱,孩子才会有顺从以及有自我负责的可能。在孩子做了令你不那么满意而他自己也深知的事情时,无言地陪伴,单纯地给予孩子爱的支持更显得重要!

3.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

这是所有家长的通病。鹏宇老师说:当你把“比较”的枷锁套给孩子,孩子就永远无法幸福。

4.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

你考第一名就买旅游鞋!你进入前五名我们就全家去旅游!很多家长都把这个视为一种对孩子合理开明的奖惩举措!殊不知,这带给孩子潜意识的讯息是:符合爸爸妈妈的标准,才是被爱的。然后孩子会为了得到父母的爱付出失去自己的代价!鹏宇老师对女儿学习从没什么要求,甚至戏谑说:“不要考前几名,考前几名被老师盯上就麻烦了!”可是有次女儿考了第三名,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她对爸爸说:爸爸,今天请我吃肯德基吧!这个爸爸说了:好啊!不过爸爸不是因为你考第三名才要请你。爸爸爱你,即使你考倒数第一倒数第三,想吃肯德基了,爸爸也会请你的!孩子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知道了。你的她心里怎样,还用说吗,幸福着呢!

5.数落孩子的不是

家长最乐意数落孩子、教导孩子!教导是每个家长都尤其热衷的一件事情,有人从教导中感受到自己的威严,有人从中体会征服的快感。

全不管孩子是在嘴上服气,还是心里服气!然而,最好的教是“不言之教”。数落孩子的不是,不是让孩子失去自信就是让孩子丧失自尊。6.预言孩子没出息

预言孩子没出息有两种后果,一是你越说他没出息,他越没出息,完全丧失斗志和学习能力,最终实现你的预言!另一种孩子,你说越说他没出息,他越要证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辈子活在“证明”中,失去自我,也丧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让自己幸福的智慧。

有一个农村长大的女孩子,她上面有个哥哥。从小父母就偏爱哥哥,认定哥哥比她有出息。她心里很委屈、很不服气。所以自我砥砺,一定要争口气给父母看看,看看她是不是能把哥哥比下去。后来她果然比哥哥成绩还好,考上大学,有不错的工作,成家立业。但是因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证明给娘家看,久而久之令她的丈夫忍无可忍,要和她离婚„„

7.代替孩子做选择

孩子的心理独立期有三个阶段,分别是3岁、9岁和12岁。小的时候,孩子自己吃饭,父母应关怀而不干涉,不要说你都吃到衣服上了,我来喂吧!再或者孩子想穿什么衣服你也要代为选择!还有不声不响为孩子报了钢琴班,都是不智之举。

家长总是在用“自己的头脑”操控孩子,但是忽视了代替的过程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过程。你剥夺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长,孩子就丧失了某方面的能力。

8.限制孩子做他想做的事

父母喜欢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然而孩子的天性是,你越不要我这样,我越要怎么样!

9.总是担心孩子

不认为孩子有控制能力,不认为孩子其实可以!所以——你得到不想要的结果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担心!你担心孩子早恋,孩子一准早恋;你担心孩子网瘾,孩子一定网瘾!

有个妈妈在孩子还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在经过一间网吧时警告孩子:看见没,这是网吧,很多孩子一进去就变坏了,你可不能进去!一天又一天,一开始孩子不明白,但是心里好奇极了,终于有一天孩子忍不住,要走进这间网吧看看。

再后来孩子网瘾了!孩子是否自信,取决于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10.不相信孩子

不相信孩子的根源是父母不相信自己。当孩子对妈妈说:没事,我一个人在家写作业,你去忙吧!妈妈一关上门就想,孩子一定在家玩电脑呢!这样的反应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信任我、不喜欢我、不尊重我!不相信孩子就是在毁灭了孩子的自尊。父母总是努力把自己的孩子朝着成功的方向培养,致力于培养孩子成“才”,而忽视了孩子要先“成人”的问题。以至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越来越多。

鹏宇老师认为: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平静和喜悦的过程,平静和喜悦的状态就是爱!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心量拓宽的过程!改变孩子很容易,当你“容”下孩子时,孩子就“易(改变)”了!父母小小的改变,孩子大大的不同。

他会一点一点从父母那里学会“比较”,并且用“比较”杀掉自己的自信,让自己永远被“比较”来的“痛苦结果”所折磨。

家长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每个孩子都自有一份属于他的优秀之处!不要用比较杀伤孩子的自尊了.

第五篇:父母的教养观念

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自积极心理学兴起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人类发展的积极方面。儿童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关注本阶段的积极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需要。儿童期是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青少年期甚至成年以后的发展状况,所以要重视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国内目前有关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虽然有一些,但是它们的研究对象多是特殊群体,如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灾区儿童等,对一般儿童研究的较少,所以应考察一般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特点。

通过对一般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一般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特点,增长知识,提高对儿童的认识,另一方面还可以为该领域的研究积累实证材料。通过对父母教养观念和教养目标的研究,也是一方面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儿童父母教养观念、教养目标的一般特点,提升我们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弥补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不足,为后来的研究提供实证依据。通过考察父母教养观念、教养目标与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我们就可以知道哪些教养观念和教养目标有利于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这种结果的发现,除了上面提到的可以积累实证研究资料,改善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缺乏现象,最重要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帮助孩子的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和目标观。

2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思潮,由Seligman最先提出,以2000年1月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共同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正式被世人所熟悉。自此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此领域的研究,改变了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心理学模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主张不仅要致力于研究人类的各种心理问题,更要致力于研究人的各种发展潜力、美德和积极力量等。

3父母教养观念的概念

教养观念(parenting beliefs)也可表述为父母养育观念、教育观念、育儿观念、教养观等,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学者对教养观念表述持不同的观点。

国内学者的观点,张文新(2006)认为父母的教养观念是指家长或父母在教育和抚养儿童的过程中,对儿童的发展、教育儿童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儿童的可塑性等问题所持有的观点和看法。它直接影响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教育期望以及对儿童教育的目标、途径、方式及行为,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有人认为教育观念是指父母在抚育子女过程中所持有的有关儿童发展、对儿童期望及对儿童教育的看法和认识(李凌艳等,1997)。有人认为父母教育观念是父母基于对儿童及其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对儿童教养的理解,包括人才观、亲子观、儿童发展观和教子观等内容(刘小先,2009)。所谓教养观念,是一种认知,指人们对有关孩子或孩子教养行为所持的价值观、态度、感知、期望或认识等,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价值观、儿童发展认知以及在这些观念指引下父母对孩子的教养目标或期望(郭纪生,2008)。

本文的研究倾向于把父母教养观念定义为父母在教育和抚养儿童的过程中,对儿童的发展、对儿童发展的期望、教育儿童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孩子互动关系等问题所持有的观点和看法。4父母教养观念的测量

目前关于父母教养观念的测量并无统一的问卷,例如《儿童教养观念排列卡》(顾海根,1997);《母亲教育观念问卷》(李凌艳等,1997),但是使用较为广泛的是《父母教养观念问卷》,《父母教养观念问卷》是刘小先(2009)根据教养观念的发展观、父母观、期望观和亲子观四个理论维度自己编制的,该问卷是父母自陈式问卷,由39个条目构成,包括主张民主(8个条目)、教育有效感(11个条目)、主张惩罚(4个条目)、主张奖励(5个条目)、成就期望(4个条目)、主张遗传(4个条目)和教育无效感(3个条目)7个维度。采用Likert自评式5点量表法,“完全不同意“计l分,“部分不同意”计2分,“同意与不同意相等”计3分,“部分同意”计4分,“完全同意”计5分,部分题目反向计分,被试在哪个维度上的得分越高,则表明其教养观念越倾向该维度。问卷的信效度较好。

5父母教养目标的类型

关于父母教养目标的分类,有研究者从儿童与成人关系这一角度,将教养目标分为对儿童自主行为的指导(是否鼓励独立行为)和对儿童人际关系行为的指导(是否鼓励与母亲接近)两个方面。对于上述两个目标分别有鼓励和不鼓励之分,这样就有四种目标:鼓励自主、鼓励接近、不鼓励独立、不鼓励接近(郑淑杰等,2003)。有研究者从不同文化群体的角度认为教养目标分为强调“独立自主”与 强调“依赖顺从”两种基本类型(刁钟伟等,2008)。有研究发现母亲的教养目标有六个主题:基本道德人格培养、人际关系、成就竞争、平安顺从、独立自表与适性发展、身心健康和快乐(林惠雅,1999)。还有研究者将教养目标分为 “父母中心”目标和”孩子中心”目标,其中以父母为中心的目标是满足父母需要的,而以孩子为中心的目标是满足孩子需要(Christine Meng,2012);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又加了一个“关系中心”目标(Paul D.Hastings ﹠Joan E.Grusec,1998)。本研究倾向于林惠雅的教养目标分类,因为台湾和大陆的研究对象更具有相似性。6 父母教养目标的相关研究

以往有关父母教养目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父母教养目标在儿童性别上存在差异,有研究发现母亲对男孩子的教养目标有多元期待、品德与学业两个类型,而对女孩子的教养目标除了多元期待和品德以外还包括适性发展(林惠雅,1999);同时父母教养目标本身也存在性别差异,有研究发现父母在亲子冲突中,女人比男人更关注“关系中心”目标(Paul D.Hastings ﹠Joan E.Grusec,1998)。

不同的文化群体有不同父母教养目标,有研究者认为欧美文化更多的强调“独立自主”的教养目标,非西方文化更多的强调“依赖顺从”的教养目标(刁钟伟等,2008);还有研究发现韩国的母亲关注于培养孩子好的社会和情绪特征,3 同时她们的教养实践主要专注孩子的学术成就(Ju-Hee Park ﹠Young In Kwon,2009)。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对父母教养目标的研究较少,国外研究相对多一些,但是也多是针对学前儿童的,对小学生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就是要考察我国背景下小学生的父母教养目标有什么特点以及包括哪些内容,为我国的父母教养目标研究积累实证资料。父母教养观念与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

国内大量的研究证明父母教养观念影响孩子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有人从理论上论证父母教养观念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之一(薛萍,2007),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观念和儿童发展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徐速,刘金花,1999),比如说会影响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李娟,2006;刘小先,2009),会影响儿童的行为发展(顾海根,1997),影响同伴交往类型(阮艳红,2004)等。除此之外,有研究表明父母教育观念类型对3一6岁幼儿个性发展有显著的影响,各种教育观念对儿童个性的发展的不同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影响,表现在积极型的教育观念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发展,不协调型与低标准型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幼儿个性的发展(邹萍等,2005)。

综上所述,父母教养观念影响孩子的行为、自我意识、社会性、个性、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语言能力以及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结果,而积极心理品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父母教养观念会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相关的文献发现对二者的关系探讨主要研究对象是学前儿童,对小学阶段的儿童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就侧重考查父母教养观念与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8 以往研究的不足

根据以上文献综述,发现过去的研究存在以下的不足:

(1)目前国内有关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虽然有一些,但是多集中于研究特殊群体,如流动儿童,灾区儿童等,对一般儿童研究较少。

(2)父母教养观念的概念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所以测量教养观念 的工具不相同,这不利于各研究结果的比较;国内对于父母教养观念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学前阶段和青少年阶段的父母,对儿童阶段父母教养观念的研究太少。(3)目前国内对父母教养目标的研究较少,国外研究相对多一些,但是也多是针对学前儿童父母的,对小学生的研究较少。9研究目的

(1)揭示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一般特点、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

(2)揭示父母教养观念和教养目标的一般特点、性别差异、年级差异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差异。

(3)揭示父母教养观念、教养目标与儿童积极心理品质三者之间的关系。10 研究假设

基于已有的相关研究,本研究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1)父母教养观念的一般特点。城市父母在教养子女过程中,在主张民主、主张奖励、教育有效感和成就期望维度上得分高。

(2)父母教养观念的性别差异。父亲较母亲更多的主张遗传的作用,而母亲对子女的成就期望高于父亲;父母亲在孩子的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父亲教养观念对女孩影响较大。

(3)父母教养观念在某些维度上存在一定的儿童性别差异。受社会文化对男女社会角色的要求不同,父母对男孩的成就期望高于对女孩的成就期望。

(4)父母教养观念在某些维度存在年级差异。年级越高,父母就越主张民主互动,不主张惩罚。

(5)父母教养观念在受教育程度上存在差异。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就越主张民主互动,更容易获得教育有效感。

(6)父母教养目标在某些维度上存在性别差异。父母会更多的关注男孩人际关系、成就竞争和独立自表的教养目标,而对女孩强调平安顺从和适性发展的教养目标。

(7)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一般特点、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儿童在创造力、好奇心、求知力、友善、真诚、希望等积极心理品质上得分高于在其他品质上;女生在对美的鉴赏、感激、善良等方面的得分可能高于男孩,而男孩在创造性、勇敢、好奇心等方面得分可能高于女生;低年级的学生在创造力、心灵触动、爱和友善等维度上得分高于高年级,但高年级在思维和洞察力、领导力、合作力和持重等维度上得分高于低年级。

11研究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浦口实验小学600名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及其家长作为被试,其中三年级300人(男生150人,女生150人),五年级300人(男生150人,女生150人)。

《父母教养观念问卷》是刘小先(2009)根据教养观念的发展观、父母观、期望观和亲子观四个理论维度自己编制的,该问卷是父母自陈式问卷,由39个条目构成,包括主张民主(8个条目)、教育有效感(11个条目)、主张惩罚(4个条目)、主张奖励(5个条目)、成就期望(4个条目)、主张遗传(4个条目)和教育无效感(3个条目)7个维度。采用Likert自评式5点量表法,“完全不同意”计l分,“部分不同意”计2分,“同意与不同意相等”计3分,“部分同意”计4分,“完全同意”计5分,部分题目反向计分,被试在哪个维度上的得分越高,则表明其教养观念越倾向该维度。问卷的信效度较好。12主要研究结果

父母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充分利用书本和实际生活实例,引导孩子注意观察,动手能力,启发孩子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父母应该知道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通过自己体会,实际操作等进行科学学习。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这样的,一个温馨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为了教育好孩子,请承担起家庭责任,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在家庭生活中要互敬互爱,拿掉自己的优越感,真诚的加入到家庭生活中。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对子女的教育应该在学习先辈们好的方法前提下,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以培养全面发展为目的,让孩子在自己的精心呵护下健康成长。

下载俄罗斯民间故事中的父母观念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俄罗斯民间故事中的父母观念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婴幼儿早期教养观念研究

    一、研究原因 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开端重要”的观念深入许多家长的心中。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进步,很多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独立性、自主性、意......

    现代幼儿教育观念研究读后感

    浅谈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 ------课程学后感 在教学中存在着不少压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做法。其一,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往往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幼儿机械地模仿,机械地记......

    关于婚姻观念的研究

    关于婚姻观念的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影响的大环境下,现代人的婚姻观念也受到西方自由主义的冲击而潜移默化,最突出表现在离婚率上升,婚前同居,单身主义,丁克......

    父母的教育观念影响孩子一生

    只有父母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我们的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终生受益。这8个关键问题之所以关键,是因为它往往会在紧要关口成为孩子前进和幸福的羁绊。现在让我们赶......

    化学中的主要观念

    化学中的主要观念 [美]R.J.吉利斯皮 要回答“普通化学中必须包括什么内容?”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知道对于理解和正确评述现代化学,哪些是最重要的基本化学观念。我们必须记住......

    2021年课本中的民间故事[精选合集]

    记得曾经有人说,夜色之美,正源于它的变幻莫测,不可琢磨。在每个深夜不寐,留恋于明月星光的人眼中,这神秘的夜色都会幻化出千万种模样,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课本中的民间故......

    中国民间故事中的动物故事[模版]

    民间故事中的动物故事 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它的主要表现......

    现代营销观念问题研究(大全)

    现代营销观念问题研究21世纪以来资讯爆炸、瞬息万变,企业经营环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现代营销观念下的营 销战略创新正是为了适应这一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它既包括企业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