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中的主要观念

时间:2019-05-12 23:05: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化学中的主要观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化学中的主要观念》。

第一篇:化学中的主要观念

化学中的主要观念

[美]R.J.吉利斯皮

要回答“普通化学中必须包括什么内容?”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知道对于理解和正确评述现代化学,哪些是最重要的基本化学观念。我们必须记住普通化学课绝不仅是(或不应该仅是)作为培养未来职业化学家、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地质学家、工程师、药剂师、环境保护工作者的基础课,而实际上对每一个有教养的公民来说,都必须懂得化学。因此,这门课应当能适应自然科学、工程和药学等系学生的需要,使他们了解化学家对物质世界是怎样想的?今天的化学家在做些什么?化学能回答哪些问题?我们应该向学生们展示在他们所选学的领域以及日常生活中化学的重要性。

我称这些基本概念为:“化学中的主要观念”。这里列出6种概念,它们构成现代化学的基础。我相信每一所高中和大学的初级化学课,应当包含这些观念,整个课程应围绕着它们构建起来。当然每个观念的深度则取决于各该课程的水平和目标而定。应当指出的是我在这里提到的是在一般大学的普通化学课中对这些 观念应当论述的最低程度。当前存在于一些大一化学课中过重负担的问题,部分是由于介绍某些概念时过分详尽,超过了切合学生对课程实际需要水平的缘故。原子,分子,离子

现代化学是从道尔顿和原子、分子概念开始的。元素是一种仅由同一类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子按一定比值结合在一起的。为了明白原子是怎样结合到一起形成分子的,我们应进而提到卢瑟福和一个原子是由中心的原子核与环绕它的电子构成的概念。从电离能和光电子谱的数据可以 知道这些电子是分能层(或壳层)排布的,从而引入带正电荷的原子实和围绕着它的价电子壳层的概念。

化学键:是什么使原子在分子和晶体中结合在一起

所有的化学键都是由存在于带正电荷的原子实和带负电荷价电子间的静电引力形成的。静电引力是化学中仅有的重要引力。轨道重叠并不能直接说明化学键的形成,因为,像我们常常所读到的那样,持这种说法,仅是一种模型,它因很有用而主要是化学系学生们学习的。但我不认为对于所有初学者是一种更本质的说法,我们可以不需要它即能对化学得到一很好的理解。当然,许多化学家还会不时地利用它。但它会干扰,着力去认识构成键的真实原因,即原子核与电子间的静电引力。在初级化学课中还需要讨论更重要、关系更密切的课题。更有甚者,轨道模型会带给学生不正确的看法,认为学化学很难、抽象,仅是对初学者难以解说清楚、弄懂的概念基础上的数学研究。我们可以简明地描述离子键是由于离子间的静电引力形成的,而共价键则是共用电子对对两个原子实间的引力形成。相对应的路易斯结构式可以告诉我们一个原子可以形成多少个键。根据我的看法,这些概念对于在初学阶段讨论化学键问题是足够的了。

分子的几何形状:三维化学

从勒贝尔和范霍夫时代开始,分子的几何形状概念已成为化学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随着X-射线结晶学的进展而得到增强。在现代化学中了解了分子的形状对于更广泛地理解某些专题,例如:生命分子及其功能,工业催化剂如沸石和固态表面以及高分子合成等。我们对分子形状的了解加上对其控制的能力,现在可

以合成几乎所有符合特殊需要的任何形状的分子:如可以捕集特定离子的笼状物,具有能连接一种特殊类型分子的特别形状的分子(这种分子间的连接被称为相互间“识别”),可以传导电流具有导线功能的长链分子,等等。现在,化学家能创造这种复杂多样分子是令人瞩目的,也说明了关于化学的一种很重要的观念,即在研制新材料方面,化学是一种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化学家们能制出此前并不存在的新分子。尽管上述新观念因为可以使学生了解化学是一种实际、有用、合乎需要而不是枯燥、纯理论、纯数学、抽象的科学,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但在初级化学中它并未受到重视。我们有一个非常简单的理论模型,即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模型,它对论述简单分子的形状以及甚至很大分子的大多数性能均提供了基本的原理。对于初等水平的化学.我们就不必再作更多的探究了。杂化轨道理论是化学课中在这部分经常讨论到的,是属于轨道模型的一个侧面。了解杂化轨道概念对于化学系的学生来说是重要的,但对于一般学生来说并不是必需的。现在的分子模型的方案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并熟悉各种分子的形状。动力学理论关于动力学理论,我并不是指pv=nmC2=nRT公式的导出,对于化学课来说,3

它并不是重要的内容,而更重要的是在绝对温度0K以上原子和分子进行的永恒的无序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快。将上述概念与分子间作用力—由于核与电子间的静电引力—则可以对气态、固态、液态存在的理解提供解

释。原子的永恒运动说明不仅分子在空间运动,而且它们自身也不是静止的,而是还具有转动和振动,我们能运用这些概念去介绍红外光谱及其应用,例如用于识别有机物分子。

化学反应

现在让我们研究有关化学反应的概念。化学反应的发生是由于反应物分子在移动中相互间发生激烈的碰撞足以使化学键断裂,从而发生各原子间的交换,同时产生了新的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分子的振动,激烈到足以破坏其化学键,形成更小的分子。这些阐述构成了对化学反应简明但却是基本的解释。更进一步探究,我们引入活化能概念,从而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反应进行得很迅速,而另一些反应在室温下,其速率几乎是难以测出的缓慢。这些就是使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如何发生所需的最低限的知识。至于所有那些通常较详尽的阐述—建立反应速率的曲线图,反应级数,反应定律及其积分公式等等,相对于上述的基本概念来说,都是次要的。那些较详尽的阐述对于化学系的学生是重要的,但我怀疑在初级化学课中,学生学习它们是不是必要的。

然而对于化学反应来说,却还有许多是应当提到的,可能是由于在6个主要观念中,化学反应是最重要的,因为各种各样的化学反应是化学的核心。从炼金术时代起,试图了解化学反应一直是化学家的首要目的。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反应,但在其中特别应指出的两类,即酸碱和氧化还原反应,在全部无机、有机和生物化学反应中,它们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确信在初级化学课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不能仅简单地从定义即质子的转移和电子的转移上,就能对它们作到彻底的了解。而对它们的介绍应是让学生通过在实验室中亲自观察实际反应的进行,或者求其次,也要参加演示教学实践和收看录像。这两种反应类型再加上一些其它的类型如生成沉淀的反应以及有机化学中的加成反应、取代反应等;可以使我们了解学习化学中所用到的数以千计的反应的本质。关于忽视化学反应研究的部分原因是认为这些内容在初级化学课中是属于描述化学的,因而认为是枯燥的。当然单纯描述性的,确实枯燥,但当今化学的发展已远远超越了单纯描述的阶段;了解反应的实质,并在特定的目标下应用它们,已是化学家理应设法做的事。多数工业以及纯理论的化学关注新物质如材料、塑料、药物的合成,以及选用更好的方法,包括价格重便宜、更符合环境要求的方法等来制备现在已知的物质。那么,在化学世界里,什么是最令人鼓舞的成就?那就是制备诸如某些稀有气体和富勒烯等新分子。因此,理应更加重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化学家所从事的很了不起的事业,从而在制造更多新分子的道路上继续前进。这样就可以向学生们显示化学会对启发创造性和想象力提供无穷的机会。

元素周期表对于了解化学反应及其分类是很有帮助的。在化学发展史上它曾起了如此重大的作用,从而在确定化学主要观念时,不能不把它纳入其中。应特别强调指出的是早在人们比较详细地了解原子结构之前,门捷列夫即发明了这张对更好地了解元素和化合物性质及其分类的表。至今它仍然是化学家们达到以上目 的的有力工具。在了解化学反应当中,我们还较广泛地应用如电负性、原子的大小、原子实电荷或有效核电荷等概念,这些概念都可以从此前阐述的简单原子结构模型直接推导得出。

能和熵

最后,我们需要知道为什么有些反应能发生,而另一些反应却不能,或者更确切地说为什么一些反应当只有很少一点生成物产生就达到了平衡,而另一些反应实际上是完全反应了。要弄清以上的问题,需要热力学的知识——特别是应用能和熵的概念和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热力学对学生来说是学不到的,正式 的热力学方程更不可能学到。如果依据正规的教学过程进行,那是很枯燥的和比较难的。有人甚至认为熵是一个令人害怕的词。它似乎给人一个既抽象又难以理解的印象。但是我们并不需要这样做。每一个人都能够理解混乱度的概念,它实际上涵盖了熵的全部内容。学生已在讨论分子运动论时遇到过无规则运动的概 念,化学反应能产生是整个宇宙(更简单地是指反应体系及其环境的总和)的混乱度在增加。这样,对放热反应来说,热量转入环境,使环境的熵值或混乱度增加了。在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反应是放热的,因为释出的热量转移到环境,使其熵值或混乱度得到很大的增加,一般来说,这比在反应体系内熵值或混乱度减少的数值要高。但是我们也会遇到吸热反应,这时体系的混乱度增大,由于反应体系从环境吸热而比环境混乱度减少的数值大,因而总体上来说,熵值或混乱度也是增加了。这就是理解热力学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的全部内涵。即一个反应能够 进行的条件是反应体系和环境总嫡值增加。这样,就并不需要更多地涉及自由能概念及其公式如△G=△H-T△S,学生们即可懂得许多重要的观念。我认为在初级化学课中并不需要再学得更多了。要知道在教学中塞给学生许多方程式并不能有助于使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如果对基本概念并不理解,只从数学上求得一些问题的解,是很枯燥的,只能是一些引不起兴趣而又互不相关的练习而已。应将大一化学建立在主要观念的基础之上

我认为在大一化学课中以上这些主要观念应使学生对它们得到最基本的理解。对化学系的学生在整个课程中可以扩展它的内容及其应用。对于其它自然科学、工程和药学等系的学生在以后的课程中,还能得到进一步的学习。我所指的是在大一水平对于这些概念必需阐明的最低要求。尽管有些教师还希望多教些,但我并不认为还需要更多地介绍了。在任何情况下,需要花费在学习上的实际时间,只应是保证对这些主要观念得到真正的理解。我们却很需要用大量的不同类型只是定性要求的习题去实际测试学生对这些观念的理解情况。而定量要求的习题往

往得到的是将多种数字填入死记的式子中所形成的答案;一般来说这对于测试学生对观念的理解,其作用是很小的。在大一水平介绍上述观念只要求给予必需的内容,而并不必要花费所有可提供的时间。如果加大份量则必然要耗费很多精力去解决现行课程中的主要问题,其中如更大量的教材,对抽象理论要求给以过多的重视;这样必然会缺乏足够的精力花在化学反应上,几乎没有时间花在与人类有密切关系的教材如环境化学、材料科学、高分子化学和生物化学这些能使化学课更新、现代化的内容上。而这些内容如在普通化学中不给予介绍,则不能说我们是真正在讲授现代化学。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从整体上讲,怎样介绍这些基本观念呢?我认为,对每一个观念不应该是一次性地全部完成教学,而应该是形成系列,因为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很早就需涉及。最好的办法是早些介绍这些观念,但并不是一下子讲完全,接着就要指出怎样应用它们去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它们的反应,而后,当需要这些 观念时,再作进一步的阐述。也就是说,我们只是应用这些观念去合理地解释选取尽可能多的简单、为人们相对熟悉、较普通或日常生活中关系密切的有限数目的物质性质及反应。然后我们能够向学生揭示这些观念对于理解现代化学正发生的许多新进展,如环境化学、材料科学和生物化学等领域的知识时,会给学习者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学生将会在有关应用这些观念的课文中能更全面地意识到化学中主要观念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

武永兴(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译自[美]化学教育1997.7月号(862—864)页

第二篇:转变化学教学观念,迎接新课程改革

转变化学教学观念,迎接新课程改革 安徽省肥东一中

许克敏

231600 “观念是改革的先导,一切先进的改革都是从先进的观念生发出来的,观念是行动的灵魂,观念对行为起着指导和统帅作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在教学目标、课程结构、内容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变,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要积极面对新的挑战与机遇,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

一、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

1、课程体系的变化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将化学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必修包括“化学1”和“化学2”两个模块,选修课程包括“化学与生活”、“有机化学基础”、“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实验化学”六个模块。新课程体系中课程的容量要比以前大得多,如何处理好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2、价值取向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是在知识经济到来、国际经济日趋激烈的背景下酝酿和展开的,它重视人的价值和发展需要,强调个性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明确要求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三维教学目标,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学生的 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评价方式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评价的唯一依据,一好百好,不关注学生的情感。这种评价模式,关注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的培养,但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如团结协作能力、探究能力、自学能力、与人交往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二、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有效性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变化,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教师要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教师要积极关注课改动态,研究新的教法和学法,创造性地使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改,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核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所以,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化学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分析,猜想、验证、归纳。如果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即使再精心设

计,充分准备,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会很好。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内容的欲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评价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

2、在科学探究体验中学习

探究学习是一种以学生的知识探索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学生根据探究性问题以及主题相关的学习资料,主动进行假设、探索、验证、归纳、解释以及讨论活动,解决相关的探究性问题。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中,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化学学科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以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贯穿教学全过程,构建人性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

所谓“课堂动态生成”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合作、对话、碰撞的过程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课程理念认为“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无法预见,也就产生出许多生成性的问题。教师一方面要凭借教学机智应对生成性问题,对教学进度与方法手段适时地做出反应和调整,另一方面要在预设时,加强科学性、计划性,为动态生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虽然说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无法预料的,但还是有章可循的。只要课前功夫到,准备充分,加上教师的教学机智,课前的预设可以为课堂的精彩生成奠定基石。

4、关注个体差异,评价多元化和多样化

新课程评价的理念是针对传统的课程评价中所存在的弊端与不足提出来的。它强调评价应该是一个与教学过程同等重要的动态过程,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它强调评价应促进学生的发展,对教育起辅助作用;它主张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应尊重学生个体与个体差异,注重发现与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他评结合,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关注过程,终结性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参考文献

[1] 许克敏.浅议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教学的整合[J].新课程研究,2010,(2):176-177.[2] 刘天华.关注教学动态生成,激发课堂生命力[J].中国教育学刊,2005,(7):54:57.[3] 翟菊红.新课程给教师带来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6):1.

第三篇:建构主义观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观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2010-03-11 14:10:46| 分类: 教研工作|字号 订阅

建构主义观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摘 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就是意义建构。要使学生形成意义建构,进行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建立多向互动;强调实验过程和培养学生反思意识等几个问题。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化学 教学设计 意义建构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以客观主义思想为指导,认为教学的目的就是传递知识,学生可以从教师所传递的知识中获得与教师同样的理解,在自己的思维中复制世界的内容和结构。因此教学应该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新的认知学习理论。它以对学习的基本理解为基础,对教学的整体设计等问题提出了许多新见解,从而引起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日益增大。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就是意义建构。所谓意义建构就是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形成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分析化学课堂教学过程,评价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运用这一理论进行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启动学生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环境有四个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联系和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所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首先就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和思考,启动学生的意义建构。也就是说教学情境的创设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教学情境就是向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用来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思考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如在铜及其化合物的复习中一位老师是这样创设情境的:“近年来由于酸雨的危害日趋严重,在美国纽约的那尊铜制自由女神身上长出很多黑的、绿的斑斑点点,看上去坑坑洼洼,满目疮痍,已失去往日雍容华贵的风采。为了解除女神身上的创伤,请你设计一个经济有效的医治方案”。由此引导学生去探讨铜像发生腐蚀的原因(可能原因、实验探讨);医治的方法(医治原理、具体方案);保护的措施(保护原理、具体方案)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铜的化学性质、原电池原理、电解池原理以及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等知识。最后迁移应用----向有关部门提出保护我市黄公略铜像的建议。2 引导学生参与,保障学生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要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其前提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这样才能保障学生意义建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习积极参与,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首要任务。怎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呢?建构主义认为让学生在“做”中进行学习。传统的化学教学设计是先学习概念,然后做练习或解决有关问题。这样导致学与做的分离。建构主义则鼓励学生先去做,去解决问题,在做中学。如初中化学中“燃烧与灭火”的教学设计中,一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提供关于海湾战争的录像:海湾战争时,伊拉克的油井被引燃,烈焰腾空,乌烟遍野,这不仅白白耗费了宝贵的石油资源,而且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面对这疯狂的火魔,很多国家都束手无策。而我国的灭火勇士却接下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并成功地服制了火魔。然后提出:假设你是我国灭火队的队长,请你提出几套制服火魔的方案供大家讨论。这些“中国灭火队队长”们创新欲望极大地得到了激发,讨论相当激烈,解决的“方案”也是多种多样:有用人工降雨把火淋灭的;有空投冰雪使火焰的温度降低的;有隔绝氧气使火熄灭的;有打一个地洞从地下截断油源的;还有用一个特大铁罩罩严井口的……哪一种方法可行?什么是燃烧?怎样才能灭火?这样引导学生探索燃烧与灭火的原理。在探索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燃烧条件的种种假设,为验证假设,师生讨论设计出几种实验方案,然后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这样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师生再归纳和概括,使学生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建立多向互动,促进学生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要借助别人的帮助,即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课堂中开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相互交流,相互合作,这不仅符合学生追求交往、承认、自由表达的需要,使课堂气氛更加宽松活跃,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真正理解,促进学生意义建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的差异、智力高低的不同,思想认识水平的不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总会有不同。在相互交流中一方面要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及时分析其中的正确与错误,另一方面要积极思维,及时筛选并吸收别人有益的东西,整理和组织自己的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法。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促进学生意义建构。

建立多向互动首先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动的时间和机会,凡是学生能够做的,让学生做;凡学生能够讲的,让学生讲。同时要优化多向互动的方式。除课堂讨论之外,还可以设计趣味实验,创设疑难问题,学生参与演示实验等互动方式。如高一钠的教学中,一教师在随堂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题:在烧杯加入稀CuSO4 溶液(密度为1 g.mL-1)和苯(密度为0.88 g.mL-1)各50 mL,将一小块金属钠(密度为0.97 g.cm-3)投入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可能是。这个实验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趣味性,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自然开展对反应现象的猜测:(1)钠是在苯液面上?苯中?水中?还是苯和水的界面?为什么?(2)钠是先和水反应还是先和CuSO4 反应?(3)若钠和水反应,产生的H2逸出时会有什么现象?这样通过猜测和讨论,由表及里,去伪存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强调实验过程,优化学生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要对教学中获得的信息必须真正理解,重新解释,重新建构,才能真正成为意义建构。化学学科的特色就是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凭着化学实验本身具有的生动、直观、形象、鲜明的特点,去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好奇,更要强调实验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探索新知的经历,使他们体验到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从而使化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更加优化。因此,化学教学应以问题为线索,以实验为载体,展开全过程,力求实验与思维有机结合,层层递进,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之中。在实验的设计过程、操作过程、观察过程中不停地让学生动脑想:该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这样即使实验失败或出现异常,也能及时分析失败或异常的原因,在分析原因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形成对化学知识的真正理解,优化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例如,学生做“乙醛滴进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的实验,按理应当出现美丽的桔黄色最后呈砖红色沉淀,但有的却得到深棕色乃至黑色的沉淀;还有的学生却观察到溶液颜色是由蓝色---黄绿色---红褐色的变化。这时,教师组织讨论,分析原因:有的是滴加乙醛用量不足;有的是加乙醛没有摇匀,加热过猛造成乙醛挥发,结果氢氧化铜过量,氢氧化铜分解成黑色氧化铜混杂在其中,黑色掩盖了氧化亚铜的砖红色。但总解释不了黄绿色的原因。课后学生通过网上查到在碱性条件乙醛能发生羟醛缩合,碱性太强!这样学生从分析原因中得到了思维训练,提高了对反应物适当用量和控制条件对实验成败影响的认识。

同时强调实验过程,让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成果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实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体验到化学学科的魅力。培养学生反思意识 深化学生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这种见解有时是肤浅的,低层次的。要把学生的建构引向深入,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和反思习惯。如在铵盐一节教学之后一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下图是常见物质间的反应关系,其中部分产物已被略去。常温下X为固态,B为液态,其余

为气态。X受热分解生成的A、B、C的 物质的量相等。根据图中关系:(1)推断化学式X ;D ; E。

(2)写出X→A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对于X的答案学生中既有(NH4)2CO3又有NH4HCO3;离子方程式既有NH+4+OH-----

NH3 + H2O 又有 NH+4+HCO3-+2OH-----NH3 +2H2O+ HCO32-是一个对还是都对?讨论得出正确答案之后再引导学生反思: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会这样想?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有哪些?书写NH4HCO3、NH4HS等弱酸的酸式铵盐与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时要注意什么?推断题中文字与图形要如何结合进行分析?如何抓住推断题的题眼?平常应如何全面地分析问题?等等,这样引起学生深层次的建构.

第四篇:适应新课改化学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探讨

绥棱县第一中学

张伟

新课程的脚步走过来了,在教学中实现新课改的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引出的新教法、新学法,对新课改的实施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的几点看法:

一.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辅助作用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质上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长期以来,教师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一言堂”、“满堂灌”,缺乏学生参与、缺乏学生独立思考的课堂教学,怎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又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呢?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化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国传统观念:孩子必须服从家长,学生必须服从教师,在这种传统文化熏陶下的教师,往往认为自己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是为学生好,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着想,从而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和感受如何。教师缺乏宽容心,缺乏对学生表达尊重和理解的技巧,以为自己为学生好,学生就能感受得到。此外,教师经常把学生当成一个成年人来看待,以成年人的行为标准来要求学生,认为自己理解的学生也应该能够理解。当代的高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接

受了许多新潮思想和更多的西方文明观念,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渴望民主、平等、博爱,个性张扬,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所以,许多学生常常会认为教师所做的是侵犯他们自我平等的权利,埋怨教师对他们不尊重、不理解,而不是反省自己学习是否刻苦、勤奋。

化学教师要想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建立与学生的和谐关系,就必须树立这样的工作和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是教师的职责;学生是成长中的孩子,犯一点错、都是正常的。所以教师应宽容地对待学生,正视学生的差异,采用诱导的方法改变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只有以学生为本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与信赖。为了更好地调动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化学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学理念,顺应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构建和谐高效的化学课堂。

三、多进行鼓励教育,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遗传、基础和化学学习习惯三个主要因素可以决定一名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遗传是无法改变的,基础在较短的时间内也较难改变,能够在短时间内见到成效的是学习化学的习惯。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运用多种激励手段,激发其学习兴趣,强化其学习动力,使学生良好的习惯得以固化。通过激励的强化,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这是教师应当灵活运用的教育手段。化学教师要善于用表扬和批评,即多表扬、少批评。表扬是最简单的激励方法,如每次考试后对成绩好、有进步的学生大力表扬;或者经常抽一些时间对学生的预习、复习、错题的归类等学习习惯进行

检查,对优秀者大力地表扬;或者不时请一些学生上讲台书写化学用语,对书写规范者进行及时表扬。让学生经常得到各种方式的表扬,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批评的使用,则要注意场合、程度,要顾及学生的承受能力,一定要以学生为本,千万不能以分数为本。

四、亦师亦友,实现师生的互动

教师一是知识的传授者、团队的组织者;二是心理医生、学生的朋友。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作为学生的朋友和支持者。化学课偏重实验,这给了教师和学生很大的互动空间,有利于教师调节学生情绪、赢得学生的信任、融入学生团队。化学教师一定要充分运用实验课的机会,在保持学科严谨特点的同时,使自己很好地参与到学生的求证和实验当中,参与到支持、协助学生的学习之中,并为学生的每一点发现、每一点成功感到由衷的欣喜。这样,才能形成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此外,教师还必须十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点失误,严格地进行纠正。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引导学生良好的行为,才能赢得学生的敬爱、信任。综上所述,一位优秀的化学教师,只有立足于化学学科的特点,充分把握化学教学的规律,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灵活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化学教学水平,善用表扬和批评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才能有效地在化学课堂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学生在和谐高效的课堂中提高化学成绩。

第五篇:基于学科观念的化学课堂教学评价-常熟中学

全省第二届中学化学教研专题研讨会交流材料

4-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发展 基于学科观念的化学课堂教学评价

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沈世红

评价(Evaluation)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自美国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提出教育评价概念以来,教育评价逐渐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自课堂教学产生之日起“评价”就如影随形地存在着,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化学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的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手段,对化学教学活动过程的效能和结果做出价值判断,并为被评价者提供反馈信息,甄别教学水平的一种活动。

高中学生在学校的活动总量有75%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此,高中化学课程改革,不论出发点如何,最终都要通过课堂来实施。传统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在化学新课程的理念、内容和方法面前正越来越凸显出出它的不适应性,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改革势在必行。基于学科观念的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涉及到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方法的完善、课程体系的变革、课堂教学的改革、评价机制的转变等,“评价”是化学课堂教学实施的方向标。

1.传统化学教学评价中的问题

传统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在新课程背景下有着很多的不适应性。

第一是评价对象的不适应。传统的高中化学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建立起来的,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主要是教师,关注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的内容体系主要围绕着教师的教学展开,缺少对学生的行为表现的关注,往往停留在落实教学常规要求的层次上,不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对课堂教学的导向与激励功能越来越弱。因此,重建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已刻不容缓。

第二是评价时效的不适应。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往往出现“评价滞后”的现象,这就好比一场篮球比赛,边比赛边制定比赛规则,甚至在比赛结束后,组织者才开始制定比赛规则,这就使得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总是在被动应对中“调整和改革”。因此,就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而言,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实验教学实施中应优先确定的、必不可少的环节,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原则方法、标准体系等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改革,影响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

新课程倡导的基于学科观念的化学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一种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要建立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课堂教学评价必须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倡导“观念建构”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整体出发,把握本质,而不要过分关注细节,要超越具体事实,引领学生通过深刻思考和积极反思,从本质上认识和理解所学化学知识。因为化学基本观念是以化学知识为载体而存在的,化学科学关于物质世界活动规律的基本认识,它的形成是以对具体化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为前提的,所以相对于“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念建构”教学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增进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2.基于学科观念的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模式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已延续多年,有着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评价越来越偏离其初衷,而成为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管理”的工具。评价体系过于要素化和细节化,过于追求客观、标准和量化;评价主体 “单一化”,失落了评价的多元、多向的价值;评价的内容过于重视对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出现了“重知识,轻情感”的片面评价方式;评价功能上失调,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评价的诊断激励和促进发展的功能;评价重心上过于注重既定目标的达成,忽视应该给予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基于学科观念的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更多地注重以下五点:

(1)评价过程:由封闭转为开放。评价的泰勒模式(CIPP模式)包含了背景(Context)评价、输入(Input)评价、过程(Process)评价和成果(Product)评价等四种评价,它以化学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将各种背景环境、外部因素都纳入到评价过程中,呈现出开放式的评价网络。

(2)评价内容:由片面转为全面。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就要求评价内容应该是多元的,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纳入评价内容之列。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兴趣和社会责任感,评价的内容更为宽广和全面。

(3)评价功能:由单一转为多样。过去有些学校通过分数给学生排队,扼杀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给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很多不利的影响。新课程倡导多视角,多种方法评价学生,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潜能、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具有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4)价值观念:由收敛转为发散。后现代主义给我们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提供了新的视野:每个学习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学不能以绝对统一的尺度去度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程度,要给学生的不同见解留有一定的空间,使他们自觉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5)评价手段:由定量转为定量、定性相结合。新的化学课程理念主要体现在课程主体、课程内容、学习活动、课程方式四个方面,凸现“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从推崇各种客观的、标准化的测量,发展到提倡观察、交谈等定性分析,再进一步发展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3.基于学科观念的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

新课程背景下的基于学科观念的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是一种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互动性进行评价的方式。它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学习的随机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适应了化学新课程带来的课堂教学本身的变革

化学新课程理念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在内容上增加了许多反应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发展,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要求教师通过种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视学生为接受教育的一个完整的人,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大大加强探究式学习比重,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处理好学生自主与老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其评价标准必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基于学科观念的新课程评价体系必须适应我国基础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诊断、选拔、鉴定和激励作用。

(2)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基于学科观念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与教学同时进行的共时性评价,评价和教学相互交叉和融合,教师和学生民主互动和协商,能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有利于及时地肯定学生的成绩,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方向,及时地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改错纠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教学质量标准的“尺度”。这个尺度是多种因素的优化组合,只有全面满足各因素的条件和标准,课堂教学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有极强的监控功能,它既能通过信息反馈,预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内容处理是否妥善,教法选择是否适宜,教学手段运用是否恰当;又能指导教师根据评价标准及时调节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法,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有力地推动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3)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良好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增强整合课程、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促进教师实现观念和行为的变革,促进教师的教育教研能力的进步,促进教师对教育教学内容的创新,从而改进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评价,尤其是质性评价,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教师的工作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教师的角色由“教书型”转向“专家型”与“学者型”转变,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化学基本观念来源于具体化学知识,却又不同于具体化学知识,它是具体化学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提炼与升华。中学化学课程中的核心概念及其所涵盖的具体知识充实、发展着化学基本观念的内涵,它们是形成化学基本观念的基础和源泉。可以说,没有具体化学知识的深人学习就不会有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基于学科观念的化学教学评价促使化学基本观念借助于具体的化学知识由浅人深地揭示出来,对化学教学具有自上而下的引领作用,它赋予具体化学教学充分的能动性和灵活性,在化学基本观念的引领下,让化学知识有效的迁移和生长,催生化学课堂的新变革。

下载化学中的主要观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化学中的主要观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化学实验中注意事项

    化学实验中注意事项 一、注意事"先后"顺序1.组装仪器顺序:先零后整,由低到高,由左到右,先里后外,拆装置与之顺序相反。2.加热器试管时,先均匀加热,后局部加热。3.制取气体时,先检查装置......

    化学教学中的[范文模版]

    化学教学中的“四化教学法” 关键词:化学教学中的“四化教学法” 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四化教学法”,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对提高教学质量较为有效。一、......

    化学中的德育

    怎样进行学科德育 加入时间: 2012-3-6 9 网友:我是高中数学教师,校长经常讲要育人为本,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的主阵地,我就想那不是思想政治课的事情吗,我们数学怎么渗透德育啊? 专......

    化学复习中如何优化

    以生为本设计“化学反应速率"教学的思考 化学复习中如何优化“以学生为主体 以生为本 提高化学试卷的讲评效率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放在复习课堂的主体地位......

    化学专业英语中英译

    United 1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在我们的文化中比我们认识到的还要根深蒂固。如交通、房子、衣物,通讯、娱乐和食 物的生产,实际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部分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材......

    化学教学中采用

    化学教学中采用"交流探索 练习反馈",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即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恰当运用"交流探索 练习反馈"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生活中的化学

    生活中的化学一、 课题的题出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衣食、住行都和化学息息相关。 二、课题的方案 1. 确定调查内容:根据如今人类体质越来越差,所以确定调查人体的化学元素; 2.......

    皮蛋中的化学

    皮蛋中的化学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1)掌握碳酸盐、氯离子及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2)加深对酸、碱、盐性质的认识。 2、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