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学中的德育
怎样进行学科德育
加入时间: 2012-3-6 9
网友:我是高中数学教师,校长经常讲要育人为本,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的主阵地,我就想那不是思想政治课的事情吗,我们数学怎么渗透德育啊?
专家:学校的核心价值体现在育人上,加强德育是学校工作的本质要求。因此,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课堂教学是其重要渠道。这位数学老师认为,德育只是思想政治课任务的想法,反映出部分教师对“学科德育”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所谓“学科德育”是要求各学科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将在本学科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政治、思想、品德、心理和纪律与法制等德育因素,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自然地融合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从而实现其育人功能。学科德育的内容因学科不同,其要求与途径、方法也有很大差别。
在各学科教学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及思想品德课是学科德育内容中最系统、最具条理性的部分,这些学科本身就是德育学科,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语文、地理、历史、音乐等学科其德育内容也较明显,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小学科学等学科,其知识点不与德育内容直接挂钩,而是蕴含在学科教学内容、科学观念之中,如生物学中的遗传与变异,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等,都包含了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的观点,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有效的手段提示出来,学生才能领会。至于数学学科,其学科本身蕴含的文化内涵、美学价值、历史背景、辩证因素、课堂文化等都属于德育内容。如“数学的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已作为“四基”中的两基写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知识中如“直线与曲线的关系”等也蕴含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观点,中国古代数学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所产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等等,都是数学学科中重要的德育素材。
在学科德育中还有一部分更隐性的,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诸如严谨的学风、认真的态度、缜密的思维、坚韧的毅力等都会对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也是重要的德育因素。经验证明,学科德育在效果上受教师投入程度的制约,因此,学科教师自觉增强德育意识,精心探索所教学科的德育规律,用心教书育人,是做好学科德育工作的重要条件
第二篇:在化学教学中感悟德育
在化学教学中感悟德育
化学科学作为一门理科课程,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道德意识的积极作用。”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体现德育呢?笔者认为,化学教师应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寻找、整合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一、结合化学发展史和化学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优良的品质
1、通过化学史,培养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
浩瀚的化学科学历史具有无数感人的人物和事件,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化学人和化学事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法国化学家莫瓦桑,因首次制得单质氟并发明高温电气弧光炉荣获1906年诺贝尔奖,但因氟中毒,于第二年逝世。英国化学家廉福思毕生致力于酶催化文应和有机分子合成研究成绩卓著而获得1975年诺贝尔化学奖,这位聋人用生命实践了其人生诺言,他能够勇敢地向命运挑战,以顽强的意志,勤奋努力的精神战胜各种困难,为人类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始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透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化学家卡
文迪许,虽然出生于贵族家庭,是英国巨富之一,但他从不涉足贵族社会的社交活动,不过腐化堕落的生活,立志于成就一番事业,他生活俭朴、学习刻苦,全身心地投入化学研究,终成一代大师。从化学史中可以看出,每一种新物质的发现,每一个科学规律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都要付出大量的劳动和心血,要经历很多的挫折与失败,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具有艰苦奋斗,永往直前,敢于牺牲的优良品质。
2、结合化学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化学与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生活中无处没有化学踪迹。化学对社会、经济和军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合成塑料对人类的重大贡献,现代的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超导材料、智能材料使人们的过去梦想变为今天的现实。大容量的光纤,可以异地远程同步召开视频会议,当宽带进入每个家庭时,人们相一经联系的时空距离也随之缩短,使“地球村”赵变越小。但是,“化学”这个词也越来越让人们望而生畏,原因是食品安全问题、毒品问题等都与化学有关。如吊白块、福尔马林、亚硝酸钠、苏丹红、三聚氰胺等在食品中的滥用,严重地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海洛因的提取,摇头丸的制备使大批的青少年沾上了毒品而走上犯罪道路。我们说,化学家以及大批化学工作者是无辜的,但是他们又是有责任的。从而教育学生今后应将化学有研究成果造福人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
价值观,辨别是非,承担起自己对社会的责任。
二、结合典型事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灵魂和核心,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学生养成热爱祖国的崇高思想,树立忠于祖国的坚定信念和献身祖国的无畏精神,在化学教学中应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如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迹,天津沦陷,日本侵略者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浴于王游泳池隐藏起来。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自己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精神。
三、结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等内容,培养学生辩论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辨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能帮助学生提高观察世界的认识能力。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自身有
着丰富的哲学内涵,从哲学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和认识物质及化学变化,可以深刻理解化学理论,并获得科学的思想方法,例如:
1、在学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等知识时,通过物质是由分子、学子、离子构成的,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从而排除唯心论观点。
2、通过化学键的差别,浴明度、酸碱理论,化学反应的条件,不同浓度硫的性质,同素异形体,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及化合物性质的变化趋势等,使学生初步树立事物的量变是引起质变的前提条件,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一观点,鼓励学生学习做事要有恒心和毅力,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产生质的飞跃,实现自己的理想。
3、在讲授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两个截然相反的过程,却又在同一反应里同时发生,它们既对立又互为条件地存在于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矛盾统一体中,使学生掌握矛盾的双方相互斗争的结果,无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观点,认识到“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谁都有可能犯错误,但只要能正确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教育学生要有信心,求知的同时美化自己的心灵,努力实现自我完善。
4、根据反应 和化学平衡理论指导选择合成氨的适宜
条件;根据原电池原理设计的各种电池,使学生具有求实创新,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具有良好的科技意识,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在教学中,只要有机地适当地结合化学课的内容,将辨证唯物主义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把知识融会贯通,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发展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四、结合绿色化学理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已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灾害性影响。而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绿色化学是 化学发展的方向和议题,它倡导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那么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呢?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包含许多与环境有关的内容。例如作为大气污染筘中的头两号“杀手”,SO2和CO,在初中课本和高一课本中都做过部分和系统地学习。在讲授该节内容时,就应给学生讲清SO2和CO的产生、特性及对人类的危害,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解如何避免SO2、CO的产生及SO2、CO中素闻后如何处理等,产由SO2的特性讲解“酸雨”这种污染物的形成与危害。
2、在化学试验中,进行环境教育
化学试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学生对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一方面,教学中可以以环境污染物为试验样品,进行观察分析与研究。例如测定大气飘尘的浓度,测定雨水的PH值,用SO2形成硫酸、硝酸的过程等,另一方面,教师在自己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也可以切身地进行环境教育,例如在做有毒性气体(如SO2、C/2等)放出的实验时,可以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以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对实验结束后的试验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这样即可减少污染物的污染,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化学教育中,我们应在进行学科教育的同时,也应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一个充满着爱国教育的人,一个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
第三篇: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16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育最重要的是“德行”。诚然,德育决定着人的政治方向,是教育目的的灵魂。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中学生地位、现状有较深刻的认识和分析,并对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做有益的探索。中学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这就要求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挖掘,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利用化学史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
举世闻名的美国发明家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不错,每一位成功人士都离不开勤奋。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史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为求真理,顽强不屈: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仆后继,毫不退缩。
二、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中国化学工业史上,有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为祖国的化学工业事业奋斗终生,并以独创的制碱工艺闻名于世界,他就像一块坚硬的基石,托起了中国现代化学工业的大厦,这位先驱者就是被称为“国宝”的侯德榜先生。他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自己的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三、通过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话题,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中适时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保意识。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哮喘并水俣病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利用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在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教材时,要有针对性地提出思考问题,避免盲目性和杜绝有布置无检查现象的出现。联系化学内容进行德育教育时,要贴切自然,深入生活,从小事中找出“不小”,从平凡中引出思想。在高中化学第1册讲述《氯气》时,介绍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使用毒气(即高压氯气)残害我国劳动人民的暴行,劝诫学生勿忘国耻。在讲述高中化学第1册《绪言》时,要紧密联系我国现代化学所取得的成就,如1965年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合成具有生物活性转移的核糖核酸,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捕捉教育战机,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外活动时,在与学生交往与接触中,我们必须时时擦亮慧眼,及时捕捉教育战机,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原则,适时合理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一般来说,犯错的学生都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是当时一时冲动或不理智,如打架、骂人等。而有些错误的言行举止则是社会生活中长期耳濡目染形成的坏习惯,比如在公共场合乱丢垃圾、大声喧哗等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教师在发现后不应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而应及时恰当的进行帮助教育,以期收到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
总之,化学作为一门的基础学科,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自身的许多优势。化学实验的魅力,化学现象的美丽,化学工业的前景,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化学实验的设计,古代化学的发明创造,现代化学的成就,中外化学家典型生动的创业史等都包含着许多德育因素,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追求真理的愿望,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第四篇: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化学教学中德育工作总结
杨智斌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标指出:“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中学化学教师,我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主要做到了以下方面:
一、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化学在形成和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的过程中,始终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发展的强烈影响,它所研究的内容无不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电解水实验,水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是这个化学变化的依据,但在通常情况下,即使在加热条件下,水也是非常稳定的,只有在直流电的作用下,水才能分解生产氢气和氧气,所以“通电”是水分解的外部条件。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辩证法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即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必须通过外因起变化,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再如,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进行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时,实验的结果,说明了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即质量守恒,这一规律正好验证了哲学上的物质是永恒不灭的规律。从而使学生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能认识到,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客观实在,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物质是永恒的,这正是辩证唯物主义所阐述的物质观。还有碳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不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等实验,这说明了物质的量变能引起质变,所以说量变到质变是化学运动的基本形式。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培养求真精神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让“科学思想”和“科学素养”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不仅是教育本身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科学思想包含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道德、科学价值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均可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得以体现。要创造条件树立学生的正确观念,变“有疑问问老师”为“有疑问做实验”。实践证明,在“求真”意识的支配下,学生就以积极的姿态投入,不断地探究、思索、发现,同时,也不断地体验着怀疑、惊讶、自豪、成功和喜悦等情感,“求真”的精神得到了培养。
三、在化学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合作意识不仅是学生良好个性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科研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合作意识的渗透是非常重要和容易完成的,每次实验结束时,对配合默契、效果良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并请组长简单介绍密切配合的经验。经过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大大增强,不但乐于合作,而且逐步学会合作学习,进而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是靠教育。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最直接有效。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是:规范实验药品用量、改进实验装置和处理实验废弃物等。化学实验必定会涉及到有害、有毒的物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中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化学实验。因此,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力求利用最少的实验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最大限度的减少废弃物,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例如,实验过程中,药品要按规定用量取用,没有规定用量的要取最少量。化学实验中产生有毒气体的实验,完全可以采取封闭体系进行,防止有毒气体泄漏污染空气,危害师生健康;或者,对实验中产生的以及实验后残留的有毒气体进行适当处理,消除危害。
在化学教学中,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一丝不苟、规范操作的认真作风;整洁卫生、注意安全的良好习惯等。而所有这些教育内容,都要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合理安排,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之中。
第五篇: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与行为规范,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以达到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思想品德方面会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因此,教师进行德育的方式需要不断改进。中外学校德育实践的成功经验表明:要改进和加强德育,增强德育效果,不仅仅要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而且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德育渗透的教学方法更有其他德育手段不可代替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想品德也在发生变化。正确的德育引导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化学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有比较坚强的意志和不怕困难、脚踏实地的作风,对化学有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这些都是学好化学所必须的思想品质。运用恰当的德育艺术,可以把学生学习的目的由被迫动机上升到目标动机,再上升到需要动机的高度,直至抱负动机的高度,使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习成绩。在非智力因素中,化学成绩的高低与学习化学的动机成正比。在一些化学课的开头,我运用与所讲内容有关的德育资料来引入新课。例如,在讲醇类的时候,可以用将甲醇当成白酒出售致人死记亡的案例来说明甲醇的毒性,售假者的最终下场,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学生意识到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应该通过勤劳致富的道理,然后再引入新课。这样既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规范教育对化学教学起着促进作用。
一、教师用自己的学识与人格,用丰富的化学知识去影响、同化学生,为学生作出榜样
我们应该意识到学生会对教师进行无意识的模仿。教师的教养、形象、语言表情、气质、性格甚至笔迹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模仿很适合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心理特点,“榜样的作用,可以使他们的缺点没有痛苦和创伤,不觉难受地消失。”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厚的文化涵养,能将化学知识爱憎分明地溢于言表。很难想象一个仪容不整、萎靡不振的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实验中丢三拉
四、态度随意的教师能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精神,要培养好学生的思想品德,“一要靠化学这门学科真理的力量,二要靠教师人格的力量。”每位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天职,对学施加良好的影响,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做化学演示实验的时候,教师动作熟练、准确,操作严格、细致,实验仪器摆放整齐,爱护实验仪器,爱护公共财产,爱护周围的环境与卫生等等行为表现,都能给学生良好印象。当教师讲到原子结构的时候会涉及原子弹与氢弹,这些武器的发明对人类的作用,即人类如何正确使用这些科学技术,人类和平等问题,教师可以把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与道德传授给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熏陶。在化学课堂上,当讲到物质的来源与制法的时候,教师用丰富的感情、优美的语言介绍它的历史,从新旧社会的对比中,学生就会从中体会到国家由弱到强及中国人民奋斗不息的足迹。例如,我国解放前一般的工业品都不会生产,水泥、煤油、火柴等都依靠进口,水泥被称为洋灰,煤油被称为洋油。解放后,人民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科学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先用人工合成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等,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把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一个矛盾斗争的过程。作为化学教师教育的艺术是要善于抓住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因人施教,使化学与道德之间产生的矛盾向教育者预期的目的转化,以达到教育效果。例如在化学实验中经常会产生一些有刺激性气味甚至有毒的气体,有的学生会捂住鼻子不愿再把实验做下去或把演示实验看下去,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对化学的求知与危害健康之间的矛盾,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也躲避,就会使这个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对此,教师要以行动更要用课言进行正确的引导,不仅要科学地解释当这些气体只有达到一定的浓度才会使人中毒等知识外,还要提倡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献身精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以用居里夫人在明知对自己身体不利的恶劣条件下仍然努力研究,最终提取出放射性元素“镭”的故事,从下面进行疏导,使学生在接受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同时接受化学实验,使原有的心理发生变化,新的道德心理形成。
二、善于用化学家的资料与故事激励学生
化学之所以发展至今天,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化学家为之不懈努力,甚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这种追求科学的精神应当鼓舞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新的教材在这方面的内容与插图较多,但由于教材中这方面的内容大多以小字形式出现,考试的可能性不大,故学生不太重视,教师也往往忽略。造成一年学下来化学知识学了不少,但对化学史上一些著名的化学家一无所知,更不用说这些化学家为了发现新元素或新规律而夜以继日地工作的事迹。其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挂图或讲解的形式将他们介绍给学生,或经常办些化学园地、介绍学生看几本课外书,或给予在化学学习中德育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奖励,这一切都能激发
学生的抱负感与成就感,比空洞的说教更能激励学生,使学生在克服困难时能自学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提高自我的思想品德对一个人来说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认识世界,当这种品德与行为规范成为经常的、稳定的特征时,才能形成这方面的品质。要将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规范培养成习惯,则需要长期反复的实践。在多次教育中将动机变成形动,行动变成习惯,习惯变成个性,这种重复的影响需要将德育自始至终融于化学教学之中,而不是靠几节课或几次活动所能做到的。只有对其变化不定的情况反复抓,把德育作为教学中的一部分来进行,才能圆满完成教学和教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