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学德育教学案例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莱州经济开发区学校 原虎
一、关于“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一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
(2)了解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意识到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德育目标:(1)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2)促使学生形成“一分为二”看问题的哲学观。
(二)教学重点
一些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四)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介绍了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概念,并介绍了钙、钠、钾、铁、锌、硒、碘、氟几种元素的生理功能。为了正确理解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教材指出了微量元素分必需元素、非必需元素和有害元素三类,则必需元素也有一个合理摄入量问题,摄入过多、过少均不利于人体健康。这将使学生认识到,不经医生诊断,盲目食用某些元素的营养补剂是有害的。
(五)教学方法
联系实际→激发兴趣→提供资料→拓展视野→得出结论。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相关资料;
补锌、补钙的保健药剂(或补充其他化学元素的保健药剂)。
(七)教学过程
[问题情境]教师由中国的博大精深的吃文化引入本节课题。
[师]同学们,在我们国家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最容易接触也是最容易忽略的,那就是传统的“吃”文化,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而我们中国人似乎什么都离不开吃,比如说,我们见面打招呼“今天,你吃了吗?”,夸人长得好看“秀色可餐”,把干工作叫混饭吃,干得好叫吃得香,干的累叫吃不消,干砸了叫不了兜着走,连不招人待见的我们也能吃,吃亏,吃官司,然后吃一堑长一智,那么这么博大精深的吃文化肯定与我们的化学脱不了干系。那我们今天就从化学角度来研究研究吃。在进行新课前我们先看一段采访视频。“同学,你喜欢吃什么?”
播放视频。[师]好了,看完了视频,我想问一问大家喜欢吃什么?含有哪些元素呢?找个同学起来谈一谈。
[生]发言。
[师]好,同学们说的都非常丰盛,那么我有个问题想问大家“我们吃了这些元素大部分都去哪里了?”
[生]被人体吸收和利用了。
[师]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下这些元素都有什么作用呢?
[师]好,那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素食主益的课堂,一起来学习一下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化学元素如何吃才能有益于人体健康呢?
[师]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而组成我们人体自身的元素约有50多种。人体中含量超过0.01%的元素有11种,它们约占人体质量的99.95%,被称为常量元素,来我们一起来认识下。
[生]看多媒体。
[师]同学们来看一下,哪几种元素的含量较多?
[生]氧碳氢氮。
没错这四种元素的含量较多,人体主要是通过摄入水、糖类、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等物质来获取这四种元素,通过复杂的化学反应转化为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而常量元素中的钙磷钾硫钠氯镁的含量相对较少,请你阅读发放给你的小资料,来了解一下他们的作用,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一下。
[生]学生讨论交流
[师]好,同学们,在这几种元素中我们对钙元素再也熟悉不过了,我们经常说的补钙就是补的什么?
[生]钙元素
[师]那么它有什么重要作用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简单介绍钙元素作用及缺乏后的后果。简单介绍钠元素和钾元素的作用。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常量元素,在人体内含量在0.01%以下的,我们称之为微量元素,虽然他们含量非常低,但是对于我们人体来说却是非常的重要,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几种重要的微量元素。
[师]介绍铁碘锌硒氟铜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我们看到虽然他们的需求量不多,但是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理解记忆。
[师]了解到这么多元素的重要性,我想问问同学们,这些元素我们怎么应该怎样去补充呢? [生]通过饮食。
[师]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中的元素主要来自各种食物,这既有利于人体的代谢活动,也有利于维持各元素之间的相对平衡,一方面是各元素的含量要适中,过多或过少都能引起身体的不良反应,甚至会得病,另一方面是各元素之间的比例平衡,元素与元素之间相互协调,组成人体的各个组织或共同调节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生]理解。
[师]生了病我们得吃药,那如果缺少某种元素了的话,可不可以吃大量的保健品来补充呢? [生]不可以。[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第一保健品是食品,并不是药品,不能够迅速来治疗疾病,对于这些保健品来说,他们补充的元素比较单一,不如食物中的元素含量丰富,过多的食用可能会导致体内的元素平衡被打破,导致更严重的结果。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我们如果说万一缺乏了某种元素,要及时去咨询医生,调整自己的膳食,通过饮食来调节,切不可盲目的相信保健品,更不能把保健品当作饭吃。否则后果很严重。
[师]播放“老人不吃饭只吃保健品”的视频。
[师]同学们,盲目依赖保健品的后果是不是很严重啊? [生]是啊。
[师]现在人们渐渐认识到,广告中的保健品确实夸大了宣传,但是我们仍然能在全国各个城市看到这样奇怪的现象,许多老人为了领鸡蛋早早的在买保健品的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你好心提醒他,“大爷大妈,这是忽悠你买保健品,”她说“我不买保健品,我又不傻,免费的鸡蛋不领才傻呢?”可是这鸡蛋真的是免费的吗?其实央视等媒体早就发现了这个奇怪的现象,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今年315晚会曝光的视频,鸡蛋真是免费的吗?
[师]同学们,看了视频你有何感想。
[生]要提醒自己的家人切不可去贪小便宜。[生]有些保健品真是害人不浅。
[师]其实我们也不能一棍子将保健品打死,其实有些保健品,比如我自己家里这些,补钙剂补铁剂等,有些甚至归为药品,都是专门针对特殊人群的,配合饮食来补充自身的元素,所以我们要在使用这些保健品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用量及注意事项,才能合理正确的使用。
[生]理解。
[师]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我们的膳食结构中以钙铁锌的缺乏最为常见,所以我们要在日常膳食中注意这些元素的摄入,那么对于人体重要的元素主要来自于哪些食物呢?思考一下自己的膳食是否合理呢?
[生]学生活动,了解元素的食物来源。[师]同学们,你们已经了解到了元素的食物来源,那么怎样的膳食才是合理的呢?让我们一起了解“健康饮食金字塔”
[生]观看视频。
[师]结合多识一点和我们的原则,让我们自己设计一份周末膳食表好不好? [生]书写膳食计划,课堂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结]本节你获得哪些知识?能初步建立哪些科学理念和意识?
三、关于“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一课的作业结构
巩固性作业:回想你食用哪些保健品?为什么要食用这些保健品?
拓展性作业:我国有哪几种主要的地方病?是有什么原因引起的?如何防治?
综合实践性作业:调查市场销售的补钙、补铁保健品的成分及销售情况,谈谈你对保健品的看法?
第二篇: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案例设计
关于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示
指挥棒下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埋头钻研题海。而忽视自身心的健康成长于人格品德修养的修炼。我们 的老师也在不断探求教学方式的改革,以提高学生的成绩,培养解题技能。应对考试是可以在一段时 间通过强化训练来完成,但心理的成熟是不能催热的,学生需要体验;需要感悟,能否利用知识传授 的平台来体验人生哲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指导学生将来的人生道路呢?学生对说教 式的政治思想工作已不屑一顾,而对于从自然学科知识中感悟的自然法则,规律是有兴趣的,自然学 科与社会学科是相通的,做学问与做人的道理也是一致的,我们亦可用于讲解自然学科中规律的同时 浸透人生道路,启迪学生智慧,开培人生。
二、理论依据
1.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位对社会有用之才。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的知 识能力水平。更要具有为社会服务,为人类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的思想境界,要培养自己的技 能,要磨练自己顽强的意志,只有树立高远的志向,才能发挥自己的最大创造潜能。
2.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也是提倡人们在竞争发展自我的同时关心他人。社会使人如人关系 的总和,每个人都不能孤立于社会而存在,要知道没有别人给与你的帮助,没有大的发挥环境,是不可能有你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只有共同向前发展。才能使整个社会向前迈进。培养智商的 同时,一定要注重情商的培养。
三、可行性分析
1.化学这门自然科学充满了辩论法,如元素周期表揭示了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氧化-还原反应中 体现的对立-统一的规律;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内因与外因的相互关系,化学反应中的能 量守恒,质量守恒,电荷守恒„„等等这些内容对学生感悟辩证法,客观对待事物,把握人生 的方向是有积极指导作用的。
2.随着“工业化” “现代化”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而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离不 开化学知识。教师可利用此平台可对学生进行和谐发展必要性、重要性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求真的欲望。
3.化学发展史,化学家带给人类的财富等等都能给学生更多的启示。
四、具体实施 时间(1?4 周)元素周期与物质结构 化学知识内容 元素周期表 结构的周期性与性质变化 元素周期律 同族元素性质 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 化学键 相关德育渗透内容 量变到质变规律 内因是变化的规律 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有周期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作用是相互的,打破原有的平衡 就会建立新的平衡
5?8 周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 能量守恒 电能与化学能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化学反应限度 11?16 周 有机化合物
守恒的法则 事物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要通过内因起作用 目标就是温度,别定目标使自己成为“ 活化分子”早点达成目标要有创新精神 才能打破原有的平衡体学。
甲烷,乙烯,乙炔的结构 石油与煤
乙酸,乙醇,乙炔的用途 营养物质
抓住事物最本质的东西就能把握事物的 发展方向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决于人们的知识水平于现代化技术水平,不浪费资源,是 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标志。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才会有价值,只有 将知识转化为人们服务生产力,才会创 造财富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设计的物质的范 围很大,提高生活得质量需要化学常识 作基础
17?18 周 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五、效果预测
1.培养学生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思想 注重的学知识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产生价值 激发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
六、成果展示
1.学生论文《化学与人类》等
2.教案?教案中的德育渗透内容
3.结题课
4.德育论文《关于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几点思考》
课题研究人:王小平2009 年 2 月 19 日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感于杜郎口中学体验式课堂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主动参入学习的研究、问题的探讨全过程,教师如何根据新大纲策划课堂教学,提供学生亲身体验的学习的平台呢?杜郎口中学 “体验式’课堂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 主人,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理论修养,更新观念,让新的理念真正起到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第一:加强理论修养,更新观念,让新的理念真正起到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践的指导作用
杜郎口中学不大,可新的观念已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办公楼的标语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两栋教学楼的标语是《自主?自信》《探索?创新》、,校门口的宣专栏目的内容是《课堂教学十大转轨 》、《课堂教学十大关系》《成功课堂十大要素》《自主教学十大能力》《备堂十大要素》《十大素质》等等、、、、这些抬头便是指导性标语,醒目的新理念的内容边沟见了乡村中学校园文化,最终内化为老师的教学思想 内涵,休正学生学习行为习惯方针,让教师通过这些耳熟能译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同时也让 学生通过这些教育方针积蓄力量,走向成功的彼岸!教师、教学一体化,每位教师都按“体验式”模式课型上课,各门学科虽教学内容不同,但方式大致 相同,因而老师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促进,每位老师都随时将教学的感悟提供给大家分享,因而通过 教学实践对理论的认识更深,更透彻,最终形成立体网络,构建了体现新理念的“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完 整体系。为持续发展提供更可靠的理论基础。
第二,只有课前下苦工,第二,只有课前下苦工,课堂合作才能见成效。合作才能见成效。
如果仅利用课堂 40 分钟来完善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形成个性化风格,来应对信息时代对人才 的需求,那是难以办到的。必须指导学生课外如何下功夫。杜郎口中学“体验式”是课堂内外有机相结合 新教学模式,它借用了课谈教学平台,围绕课堂的教学目标,将目标问题化,将问题分别交给各学习小组,让小组成员在课前研究、探讨。最终带着思考后的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上各组呈现组员们感悟理解的知 识,并提出本组成员在运用中遇到新的问题。通过学习其他小组的经验解决自己的问题,让自己通过课堂 教学使知识更系统化。运用更灵活,变通后内化能力从而得到提升。当然,让学生能演好角色,当好演员,老师的策划更富有挑战性,每组课前探讨什么内容?如何呈现?将知识在哪些方便拓展、延伸?怎样挖掘 学生的最大潜能?怎样及时捕捉学生的灵感,智慧的火花?怎样让学生的经验成果化?怎样让学生以少的 题量迅速达到“质”的飞跃?。教师思考的范围,备课的内容更广、更深。不备学生,不去利用,挖掘。学生资源,是不可能实现兵带兵,兵强兵;让教学焕发青春的活力与魅力的!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杜郎口中学的教室里,走廊,楼梯间到处可见师生展示的各种形式的成果,有图示,表格,画,论文等等。及时总结提升,体现自我的价值。学会抬头看到的不是昂扬斗志,振奋精 神的警示语,就是想要解答的凝难问题方法、和重要的经验规律规律,这种学习气氛无法让学生松懈下来,去忙一些无聊的事,而是去思考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的潜能,为自己的成长,为他人的进步去 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停止就是退步,一个小规模的乡城中学充满的生机与活力。杜朗口中学的以全新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课堂?课堂不仅是老师传道,解惑之地,更应是学生展 示自我,走向自我的舞台,并为学生的课后活动指明方向,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新的问题,探讨新的解决 方案,超越自我,不断创新,树立自信。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只有坚持才能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才能转换成内在的素养。第三,只有坚持才能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才能转换成内在的素养。
素质教育也可说是养成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注重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并且多年来 始终如一,终见成效。老师要让学生当好演员,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要组合成一支优秀的团队,让 学生在这支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从团队中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使团队充满了活力,这样才能持久 就不会乏味,当教育教学成为了一门创新的艺术,年轻人的心活跃起来,就像春天充满蓬勃的生机。
因受教育的平台,使孩子们养成了渴望发展自我,乐于团队合作,懂得为人办事的方法,分辨是非善 恶。懂得知识、能力是自我发展的基石,这样的孩子习惯会坏吗?久而久之内化为自我素养,走向社会的 大舞台。服务于社会时,他们会知道自己的路该怎样走,精彩的人生该怎样实现,当这样一批批年轻人充 满活力的队伍,注入社会建设中来,时代才能进步、发展。杜郎口中学通过实施“体验式”教学模式,不 仅让杜郎口中学起死回生,也成为全国各地教育同仁的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这些乡村城镇教师也在教 育战线上更好的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始终如一便是结果,杜郎口中学“体验式”教学为学生学会做学习生活的主人,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 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窗口。
关于高一化学作业批阅方式改进的研究
问题的提出 一. 问题的提出:
化学作业因化学知识点多,因而选择题、填空题多,大题少,化学老师任教班级多,因而老 师批阅作业需花大量时间。老师批阅作业主要是达到两个目的,一是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进 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二是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发现学生所学的知识中还存 在的问题,为备好后面的课提供了新的素材,老师能否从批阅作业花费大量的时间中解脱出来,多一些时间精心备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们要尝试一种好的批改方式,让老师在短时 间内,就能发现学生作业中的问题,达到批阅作业的目的提出假设: 二. 提出假设:
我们想采取这种方式??学生完成作业后由老师(或课代表)公布答案,学生对照答案用红 笔更改错误答案,学生对完答案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更正即可,若仍不能理解的问题,就在题号上 画上问号,老师批阅作业时,着重看有问号的错题,分析学生做错的原因,采取个别解答,或班 级整体讲义的方式,以达到学生完成作业的最佳效果。
理论依据: 三. 理论依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学生通过对照答案,反 思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以积极地心态来解决。充分利用了学生资源,发挥了学生的潜在能 力。其次,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一半,从高一就开始培养学生做完作业寻找问题的良好习惯,有利于高三的教学。
具体安排: 四. 具体安排:
第一步:跟学生讲清完成了作业的目的,意义及老师批改方式,对未按老师要求做的学生 在平时成绩考察中扣分,课代表要统计每天作业完成情况。第二步:实施 时间 1-4 周 4-9 周 11-16 周 17-19 周 作业内容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有关学法大视野上的配套习题,本章复习题,月考试卷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有关的学法大视野上的配套习题,本 章的复习题,期中复习题试卷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有关的学法大视野上的配套习题,本章复习测试题,月考试卷题 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有关学法大视野上的配套习题,本章测试题,期末复习题试卷 答案负责人 黄铁明 吴政霞 王小平王小平
说明
1.负责人:提前做好答案,并将答案复印好给各班的课代表。
3.作业完成与批阅流程 学生做完作业→学生对答案更正→老师查阅完成情况及打问号的错题→分析问题解答 五。效果预测 我们认为通过上述作业批阅方式的该表可以达到以下的效果
1.作业中的接错情况会改善
2.缺交作业情况会改善(因为有参考答案)
3.课堂实效会提高,成绩有所上升(课堂上可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来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学生用
老师在解答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而专心听课)
4.问问题气氛更浓,学习习惯会更好。六:成果展示 我们将就以下几个方向的情况进行总结,反思,进一步提高作业批阅的效果
1.老师的参考答案汇总
2.学生的作业批改效果及教学成绩(以本部学生成绩作参考对比)
3.学生对作业批改的意见
关于高一化学作业批阅方式改进的研究小结 关于高一化学作业批阅方式改进的研究小结
当今世界,化学已同生命科学等多种学科结合起来,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化学研究也已深入到众 多领域。中课堂教学得到较大幅度改革的今天,作业教学的改革却相对滞后。作业教学不能与课堂教学改 革同步进行,成为薄弱环节,影响了整个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本学期我们实行“零作业批改”,即教师 把作业批阅权归还给学生而把自己用于批阅作业的时间转移到研究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并加强个别指导。
零作业批改”的提出背景: 一: “零作业批改”的提出背景:
目前,作业批改中多存在以下问题:
1)反馈时间过长。由于当前教师的工作量普遍偏重,如果对化学作业施行全批全改,造成每次作业批 改的周期过长,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正确的得不到强化,错误的得不到及时改正,实际 上已经失去了批改作业的信息价值,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2)反馈信息量过小。由于教师教学负担过重,所谓全批全改,也只是“蜻蜓点水”一般,简单划上对、错号,不能做到全面分析,不能给每个学生的作业认真评论或改正。等作业发下,学生看到的只是对错号,却不明白错因,如此反馈,信息量过小,作业利用价值不大。
3)校正措施不力。因为反馈时间过长,作业返回学生手中时,知识已学过几天,加上课业负担较重,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回头复习旧课以及校正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就开始做新作业,形成了问题遗留,违背了 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鉴于上述问题,我们实行“零作业批改方式”,批改方法: 学生做完作业 → 学生对答案更正(课代表把答案写在黑板上)→ 与同学交流问题 → 课代表手机典型问题 → 老师利用课前几分钟解答难点问题
零作业批改” 二、“零作业批改”的实施环节
在实施零作业批改的过程中,教师要确保自己和学生及时获得关于作业情况的反馈信息。因之他们有 必要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认识与习惯,掌握较完整的策略,以便学生合理使用得之不易的作业批阅权。对学生进行简单培训
(一)对学生进行简单培训 首先,我们引导学生懂得自批作业是自己必须具备的素养,它将伴己一生。因为终身学习需要学习者 懂得判断自己学习的内容、过程与结果的合理性。其次,我们帮助学生端正批改作业的态度,要对自己和 合作伙伴负责,力戒马虎了事。其三,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教师提供的参考答案,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创造性 答案(包括“一题多解”)应与作业者本人或教师商量。最后,组织一定数量的尝试性批阅,从中发现易 出现的问题,和有关的规律性。发挥“课代表小老师”
(二)发挥“课代表小老师”的作用 我们充分发挥了课代表在老师与同学之间的桥梁作用,课代表和同学一起互相学习,最容易了接到学 生中的问题,让他抓紧时间先完成作业,先发现作业中的问题,限于化学基础较好的学生交流,在给出同 学答案的同时可回答学生中家较简单的问题,留给较复杂的问题让老师在课堂解答,这样既让课代表得到 了锻炼,老师也可迅速知道学生存在的问题,反馈及时。学生各自标记“作业问题”
(三)学生各自标记“作业问题” 经过互批的作业本当即返回本人,学生在作业本上对做错的题进行标记(标记在作业本两侧的空白处,要整齐规范,一目了然)即做问题记录。问题记录从此成为学生制定新的学习计划的依据和折射学生进步 的“指标”(问题越少进步越大),因而要保留到毕业前的总复习。
(四)教师课后复查学生作业并做相应的问题记录 由于教师精力有限,教师只对约学生批阅的作业进行复查,具体地说,翻阅作业本,看学生更正情况,对那些不符合要求作业的学生及时指出他们的问题所在。一般在 20 分钟左右完成。
三、“零作业批改”实施效应
(一)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学会学习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但至关重要的是增强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判断是非、发现并解决问 题的能力。否则,自学难以落实,学会学习沦为空话。而实行中学教师零作业批改,学生有了作业批阅权 也就有了新的责任。在参照教师提供的参考答案互批或自批作业(只批不改)时,他们不得不努力发现问 题、判断是非。长此以往,他们的相应能力得以增强。同时,由于零作业批改是一套完整的策略,要求学 生严格跟踪并解决作业问题,使得学生不仅能较好地完成学业,而且能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因为任何社 会生活说到底都是在形成常规的基础上发现与解决问题,科学研究如此,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概莫能 外。比较起来,“全批全改”明显不利于学生学会学习。这主要因为经过教师仔细批改的作业,给学生提 供了无需思考的现成解题过程与答案,容易使部分学生养成简单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毛病。更深层思 考,教师改正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实际上是越俎代庖,减少了学生通过自己纠正错误而得以发展的机会。从学生心得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都认为“零作业批改”发挥了他们自主能动性。
(二)促进教师“质性”敬业 教师的敬业精神可从“量性”与“质性”两方面审视。前者主要以牺牲休息、起早贪黑、任劳任怨等 为标志。后者以勤于思索、探究奥秘、坚持巧干等为特征。对于当代的教师来说,前者诚可贵,后者价更 高。因为前者缺少人文与科学的关怀,教师不仅不给自己安排必要的放松或休息时间,忽略自己的身心健 康,而且很容易要求学生同样不惜血本的苦干。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有教师想走质性敬业的道路,但也 会因精力不济等作罢。而零作业批改的实施,为他们腾出质性敬业的空间,使他们有可能把大量时间用在 “研究”学生的学习问题上,通过潜心探索,发现解决学生问题的更巧妙的方法,变苦干为巧干。对于教 师来说,这种敬业重心由量性向质性的转移,不仅是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保护自己身心健康的必不可少 的策略。反思自己教学机会增多了,便于开展让“教学如何成为一门正真的艺术”课题研究。
(三):工作负担减轻 教学质量更高 从负担方面看,启用零作业批改使教师批阅作业的时间至少减少了五分之四。同时零作业批改要求学 生 “最小作业量” 即学生只做课程标准规定的一套作业(学有余力者,可申请更多的作业或其它学习内容),以免作业过于繁杂教师难以研究学生的作业的问题,这客观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由于学习负担减轻、互批作业成为研究性活动、学生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到解决关键性作业题上,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质量也随之提高。在正常情况下,跟踪对象的学习成绩(特别是自觉性强的学生)在三个月左右就有一定程度的上升。道理很简单,由于他已不依奈于老师批改,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跟他人交流机会增多,记忆比较 深刻,如本部想比,平均成绩在提升
(四):师生关系改善 学生尊师好学 当教师把较多时间用于跟踪学生的作业问题,加强个别指导时,师生交往频率大大提高。交往产生理解、理解孕育感情。不少教师逐渐克服了往昔对弱生(通称后进生)方法简单态度粗暴的毛病。教师的变化使 不少弱生真切体悟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感激之情油然而生。那些以前因怨师而厌学的学生学习兴趣逐渐浓 厚起来,对老师提出的学习要求不再打折扣甚至主动申请学习任务。情感培养对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十分有 益。
(五):弱生上进 优生更优 在实施零作业批改后,教师把大量时间用于弱生的指导,使得弱生普遍发展较快。零作业批改在关注 弱生的同时,也给优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为他们要在自批作业后的讨论中帮助弱生,发挥“小 先生”作用。这有利于优生更透彻地理解所学的内容,增强帮助他人的能力,以至于发展得更加优秀。尖 子生层面在增加。
四、实施“零作业批改”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零作业批改”,对自主性差的学生不利,他们不思考,直接抄答案。“零作业批改”对基础差的班不 适或。他们还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引领。我们准备在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第一:坚持“感情先行”,把关爱学生放在全部教学过程的重要位置上,用感情驱动并调节教学中的认
知活动,提高自批作业的认识。第二:普通班自批作业在课内进行,在教师的现场指导下,添批阅作业的效果。第三:根据层次布置作业,布置学生感兴趣的作业,加强交流与面批,只有思考了教师批改的内容,并悟出了一些道理时,教师批改作业才有一定的教育效果 总之“零作业批改”有效的发挥出作业做题时间短、反馈校正快、学生掌握及时的特点。起到作业教学 应有的作用,还可以使教师从繁重的作业批改负担中解脱出来,从事更有效的教学研究工作。值得推广!
第三篇:化学教学案例
捕捉灵感、挖掘潜能
乌丹六中
我在教授科学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化学第七章第二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教学时,我当时按照已经准备好的教学思路走进课堂,满怀信心地实施课堂教学。根据多年的经验,这堂课教起来并不难,只要把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形象化的给出,方便学生 理解即可;在继续深化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关系,让学生准确地用语言描述其四个概念间的关系,即达到其教学目的。
课堂教学中所用的实验没有用教材上现成的试验。这节课教学的开始便从现实生活入手,我选择生活中最熟悉、最多见的食盐和水来做试验,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距离之近。我设计的试验是这样的,在室温下,选择一个量程为250毫升烧杯,在烧杯里加入100克水,分四次向烧杯里加入10克食盐,而且加完食盐后用玻璃棒充分搅拌,保证食盐充分溶解,同时观察且记录结果,记录结果如下:
第一次:加入10克食盐,结果是全溶无食盐剩余。
第二次:再加入10克食盐,结果是全溶无食盐剩余。
第三次:再加入10克食盐,结果是全溶无食盐剩余。
第四次:再加入10克食盐,结果是部分溶解有食盐剩余。
[注:未溶食盐是4克]
第一次所得溶液、第二次所得溶液,、第三次所得溶液均能溶解食盐故称为不饱和溶液,第四次所得溶液已经达到不能溶解食盐的状态,也就是说达到溶解极限,其极限值为36克,溶液称为饱和溶液。据此可借此试验全过程,分析总结得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此时有位女同学问:“老师,所有固体物质在100克水中溶解均有极限值吗?”听完后,我大脑中突然有了新感觉,感觉到第四次试验溶解达到极限,其极限值为36克,已经为固体溶解度的理解无形中提供了相当不错的理论基础,何不借此顺水推舟把固体溶解度与学生一起学完,同时也给这位女同学一个解释。这样把下一节难理解的概念轻而易举得学会了,为下一节学习提供了很大方便,做到难点分散,教材有机整合。于是我这样做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配合得非常默挈,有水到渠成之感,过去对固体溶解度的教学之困得到解决,而且收效奇佳。真有点“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真是瞬间的灵感为解决教学难点提供了挈机,可见稍纵即逝的灵感,我们如果不注意便会离我们远去,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捕捉这种灵感,时刻注意挖掘这种教学潜在资源,开辟教学新天地,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真正地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第四篇:化学教学案例
《分子和原子》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从本节课题开始,学生将从以往的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对奇妙的微观世界有所了解。从认识到分子、原子的存在开始,逐步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本课题首先从学生学生亲身体验(教师在第一排喷洒空气清新剂,而坐在教室每个地方的学生都能闻到清新的气味)及红墨水在水中扩散的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和多媒体,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证明略作描述,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观点。
课堂教学中通过浓氨水的扩散对比实验让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并利用这一结论对前述现象作出具体解释,对如何运用微观粒子运动规律来解释宏观现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关于分子间有间隔的内容,通过用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总体积小于200mL的实验探究,让学生总结出:分子之间有间隔,同时延伸到物质的热胀冷缩,物质三态的变化,向车胎里打气等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让学生确认分子间有间隔的事实。
教材中还设计了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微观示意图,让学生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让学生领悟从宏观物质进入微观粒子,为后期学习作好知识铺垫。
二、学情分析:
在初二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分子和原子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因此,本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但从化学角度讲解涉及的一些化学微观概念较为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能熟练掌握的是物理学上常提到的一些变化,如蒸发、扩散,物质三态以及热胀冷缩。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特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3、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和联系;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4、学会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激发对物质微粒的探究欲,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四、教学课时与教学准备:
1、教学课时:(1课时)
2、教学准备:红墨水、冷热水、大、小烧杯、氨水、酚酞试液、酒精、量筒、教学课件、温度计、体温表。
五、教学重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六、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七、教学方法:实验启发式与课内外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多媒体辅助。
八、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教师活动]教师在教室第一排喷洒空气清新剂。
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闻到什么?为什么全教室的学生都能闻到清新剂的气味?引起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发现问题:
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由此引入构成物质的粒子的知识解释上述现象。
[设计意图]引出课题: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身边的素材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情节,提出高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
2、新课学习:
[教师活动]: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追问]:我已经停止喷洒空气清新剂了,为什么现在仍有清新的气味?
[经过讨论得结论板书]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
[讲解]:停止喷洒空气清新剂,但空气清新剂的清香仍然存在,说明构成空气清新剂香味的粒子——分子,虽然肉眼无法看见,但却真实存在的。
[PPT投影]:
1、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象(图3-2)
2、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图3-3)
边展示边说明: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是目前最小的文字,小至原子的大小,说明我国已掌握了操纵原子的技术。
[学生活动]边听、边看、边疑,得出结论: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肉眼无法看见,但微观粒子聚集在一起构成宏观物质。
[教师活动]活动与探究二: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分子、原子的特征)
[介绍]: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PPT投影]
(一)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分子、原子的特征)
1、分子等粒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活动探究]红墨水分别在冷、热水中扩散。
[追问]:为什么红墨水能在水中扩散?为什么红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速率快?
[演示实验]向盛有约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
1、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
2、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例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
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
[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同时播放实验过程及微观过程)
[PPT投影]:
2、分子等粒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粒子的观点解释吗?
[学生活动]想象、理解:分子、原子有多小。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100mL水+100mL酒精=200mL液体;正确吗?
[学生活动]学生实验:
1、量取100mL水、100mL酒精混合在一起观察是否等于200mL。
2、用酒精温度计,体温表分别测出水温和体温,观察表上数值变化情况。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上述问题。
[PPT投影]
3、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间隔的大小与温度,压强有关,气体分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教师活动]活动与探究三:分子、原子的概念。
[提出问题]: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以水的电解为例,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
通电
H2O
H2+O
2[板书PPT投影]
三、分子、原子的概念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强调:“保持”是指保持“化学性质不能保持物理性质”,“最小粒子”是指“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强调:“最小粒子”不是指绝对的最小,而是指“化学变化”中的最小。
3、分子与原子比较。
分子
原子
相同点
1、质量、体积都非常小
2、彼此之间有间隔
3、总是不断地运动
4、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
不同点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为原子。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
联系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质没有变,分子本身没变化。(物理变化)
2、物质变了,分子本身也变了(化学变化)
观看多媒体课件演示,听讲解,理解和领悟。
巩固、深化
反复从《水分解的微观变化》领会分子的“分与合”,做出物质变化过程中的粒子变化的图示。
[设计意图]
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通过联系新旧知识,提出问题,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给予学生直观的印象。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矫正总结]
[巩固训练]练习册本节选择题部分。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知识要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九、板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分子、原子的观点或特征)
1、分子、原子的体积、质量都很小;
2、分子、原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间隔的大小与温度、压强有关,气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大,固体、液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二)、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的运用。
1、解释有关常见现象
2、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由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三)、分子、原子的概念:
1、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特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与原子比较:
十、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领学生进入微观世界。首先认识分子、原子的客观存在,然后建立微观粒子模型,体会它与宏观物质的不同,掌握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变化,最后进一步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反思:
1、教学手段形式多样。有实物展示、实验演示、活动与探究、多媒体投影相互有机结合,使抽象概念形象化,突破难点,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但要注意多媒体只能起辅助作用。
2、实验与活动探究均采取对比方法,如红墨水在冷、热水中扩散。浓氨水分子扩散实验采取氨水直接滴入酚酞溶液与氨分子运动到酚酞溶液中进行对比,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的方法。
3、将化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院子里的桂花香,食堂里的饭菜香等,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
4、从微观角度认识和区别物质的变化,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仍是师生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五篇:德育学科渗透实施案例(化学)
德育学科渗透实施案例(化学)
青山中学 梁冰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原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在学习的个性发展中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必须把德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在学校里每一位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无论哪个科目。教学中既要注重智力的培养,同时又要注意德育渗透。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关系德育教育做了明确规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化学课程体系,理解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是可行,也是必要的。下面谈谈笔者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渗透国情教育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各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要跟国情教育结合起来,以国情教育为基础。化学课的教育内容很丰富,但它不像政治那样直接,它要通过“化学”的形式来进行。化学教学中与中国国情相关的知识比比皆是。具体表现在:①化学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演变;②化学元素及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③化学化工生产技术的产生与发展;④我国古代、近代在化学化工方面的重大贡献及其对社会文明的影响;⑤新中国在化学科学研究与石油化工等领域取得的新成就和新发展;⑥化学家的生平、成就及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品质等。【案例一】以知识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在讲完甲烷的化学性质后,针对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的现实及能源消费结构,我们提出了下述问题:
问题l: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我国为何频繁发生煤矿瓦斯爆炸事故? 问题2:参考国外的经验,试提出减少我国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方法。
问题3:请根据“春晓”油气田的位置,从国际法的角度阐述我国开发该气田的合理性。
问题4:请提出开发海底天然气的有效方法。
同时我们可以以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为例,我们民族在古代就有造纸、火药等几大发明。建国后,我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首次用全人工合成的方法,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人造蛋白质——牛胰岛素结晶;首次采用化学合成与酶促合成相结合的办法,合成了核糖核苷酸片断,完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全人工合成;近年在高温超导研究方面一直在世界前列。实践表明,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上是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从而激发学生对国家的热爱。
二、进行积极的、成功事例教育渗透德育
化学的发展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化学家,他们取得的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但是很多科学家在小时候的处境比现在的许多学生要差得多,但是通过自身努力最终取得了伟大成就。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科学家的介绍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树立学生积极成功的自我意识。【案例二】以人物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
在介绍氯气的性质中,当介绍到氯气的发现者,英国化学家戴维时,让学生阅读有关戴维的资料:(节选)
从学徒到科学家
1778年12月17日,亨弗利·戴维出生在英格兰彭赞斯城附近的乡村。父亲是个木器雕刻匠。他5岁入学,是个淘气、贪玩的学生。他衣服的两个口袋,常常是一个装着钓鱼的器械,另一个装满了各种矿石,这是在离家不远的矿区拣的。1794年他父亲去世,家境更加困难了。为了谋生糊口,作为长子的戴维被送到当地一位名叫柏拉兹的医生那里当学徒。这项工作很符合戴维的志趣。他一方面充当医生的助手,护理病人,学习行医的本领,另一方面他必须天天调配各种药物,用溶解、蒸馏的方法配制丸药和药水,真正地操作化学实验仪器。这时他才明白自己的知识大浅薄了,于是开始勤奋地学习,抓紧空隙认真阅读拉瓦锡的《化学概论》等化学著作。通过学习,他做实验的内容和目的明确了,凡是著作中讲过的实验,他尽可能地一一试试。凡是好书他都设法借到,如饥似渴地阅读。遇到学识渊博者,他就主动求教„„。
戴维的一生成就巨大,发现的元素有几十种,同时发明了电解法制取钠、钾等元素,发明了瓦斯灯拯救了许多矿工的生命,最大的成就就是发现了法拉第的才能。
问题1:从以上的材料中你觉得戴维为什么会成功? 问题2:如果你是戴维,在当时的环境中你会怎么样? 问题3:从以上的材料对你有什么启示?
在高中化学课本中有关中外化学家有几十位,每一位化学家的成长史都是对学生教育的好素材,介绍著名化学家居里夫人发现镭的艰辛故事,侯德榜的生平事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科学家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敬业精神。介绍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准确回收,以及我国“神舟”号火箭的载人技术的研制成功,无不凝结着科学家们共同努力奋斗的艰辛,学习科学家们团结协作、自力更生的精神。
三、进行环境问题的讨论进行德育教育
人类面临着两大环境问题:一是生态平衡的破坏;二是因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人类活动而导致了洪水泛滥、大气污染、海河污染、地球升温等,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因此在化学教育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设计一些环保知识。
【案例三】以事件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在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的教学中有关酸雨的教学中让学生课前先自行调查二氧化硫气体的来源及其危害。课堂让学生把自己的调查的结果做一个汇报。
学生一:从生活中有关SO2的来源进行调查: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主要是由含硫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采用含硫原料所产生的。原油、煤以及铁、铜、铅、锌、铝矿石等许多原料中都含有硫。煤和油等含硫燃料的燃烧、原油的炼制、金属矿石的冶炼等过程中,燃料和工业原料中的硫与氧结合,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排放到大气中,达到一定的量时,就会产生二氧化硫污染。
学生二:从SO2的危害进行说明:SO2是一种无色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会导致呼吸道炎症、支气管炎、肺气肿、眼结膜炎症等。同时还会使青少年的免疫力降低,抗病能力变弱。SO2在氧化剂、光的作用下,能生成硫酸盐气溶胶,硫酸盐气溶胶能使人致病,增加病人死亡率。研究表明,在低浓度SO2的影响下,植物的生长机能受到影响,造成产量下降,品质变坏。SO2对金属,特别是对钢结构的腐蚀。每年给国民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失。据估计,工业发达国家每年因为金属腐蚀而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2%~4%。问题1:为了减少SO2的排放,你觉得你能做些什么? 问题2:为了减少为了减少SO2的排放,你有什么建议? 比如,盲目的使用和不合理施用化肥,是我国农村出现的普遍现象,农村化肥的平均使用量为378kg/km2,已成为化学施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一现象将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未被利用的养份通过流失、淋漓、反硝化、吸附和浸蚀等方式进入空气,使环境受到污染。所有推广合理的耕作制度,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增加有机肥的比例等,都是减少农业污染有效措施。如不用一次性筷子,尽量少用塑料杯、塑料袋等减少白色污染。通过教学,既培养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自觉环保的好习惯。
总而言之,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当立足于化学学科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加教改,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优势,挖掘化学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结合教材,结合教学,以达到育完美的人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