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案例5篇

时间:2019-05-12 00:53: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化学教学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化学教学案例》。

第一篇:化学教学案例

用人格魅力和爱来感染学生

一位老师要能够象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靠的就是他的人格魅力和爱。教师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者本身就是一本非常珍贵的教科书,大到世界观、人生观,小到一举手一投足,都渗透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如果我们能以自己的人格品质吸引学生,令学生钦佩,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已经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

平时,有的同学感冒了,我会用自己的脸贴近学生的额头,试一试他是否发烧;有时遇到同学值日不认真,我会拿起笤帚,和他们一起扫;有的同学进步了,我会送上一句鼓励的话语;还有,捡起学生掉在地上的铅笔,扶起不慎摔倒的同学等等。在我执教的学生中,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现象是不允许存在的,我从来没有扯拉现象或是罚抄什么的,我采用的教育手段都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凡我教的学生都能听我的话,把我当作朋友,从而也提升了自身的人格魅力。每到布置任务,我只要轻轻的一句话,学生总能积极投入,而且做得很好。就拿学校前面通往公路的那段路的清洁工作来说,足有一百米,由于不在班级的包干区范围,两边的纸屑,特别是包装袋之类很多,在清理时难免有死角。我经常与学生们一起拿了袋子进行保洁,一拣就是十几袋,而且拣得特别认真、仔细。而每次大扫除,我总是

和学生们一起干,凡危险、重体力的活,都不让学生干,我用自己热爱劳动的榜样去影响周围每一位学生,使这些孩子也去热爱劳动。最头疼的是学校的绿化包干区,但我们每次都把绿化包干区内的杂草拔得干干净净,我自己做到积极参与,带头一铲一铲地把杂草铲除,这样,既减轻了学生们的劳动强度,又使每一位学生看到老师这样卖力,他们也就积极投入其中了。

老师的人格魅力,是在一件一件似乎微不足道的小事上体现出来的,而不是靠生硬的语气和自己的权威逼学生们去服从的,是在潜移默化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韩愈曾说过:“善,虽不吾与,吾将强而附。”老师的爱心就是融化冰雪的春风,老师的人格魅力,也是在爱中铸就而成的。老师有了人格魅力,学生就愿意和你交朋友,乐意听你的话,上你的课,努力去完成你所布置的作业,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还应该以宽广的胸怀博爱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如同阳光普照大地,如同雨露滋润万物,但是,爱并不意味着迁就放松,而是严而有爱,爱而从严。记得徐志摩写过这样一首诗“我有的只是爱,我是一个极充实的富人,也是一个极空洞的贫者,我没有别的动力,我只有爱;我没有别的能耐,我只有爱;我没有别的方法,我只有爱。”是的,老师是学生心中的太阳,我相信爱是帮助学生最大的力量,也深

信怀抱着这样的理想,教育才有永恒的生命。爱心,可以带给学生改过自新的力量,可以大大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说理式教育。很多学生从小是听着“要听话,好好学习,长大了才有出息”等话长大的。然而由于家庭、生活环境的不同,青少年的个性特质有很大差异。尤其是像那些每门功课都考30分左右的学生,生活习惯不好,学习不用功,光是简单的说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做好他们的思想转化工作,让他们克服虚荣、易冲动、懒惰等习惯,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所以作为班主任,只有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渗透、引导学生,用爱心去点燃学生心灵中的希望之火,使他们之后的人生之路更加顺畅。

在我接手的一个初一的班级,有几个比较特殊的学生。比较有代表性的叫李扬,平时不遵守课堂纪律,顶撞老师,且常有旷课行为。学期一开始,他还规矩了两天。但是,没有过一个周,他的老毛病又出现了,上课讲小话,老师还说不得,一指出他的问题就顶撞老师,上自习课故意捣乱,迟到旷课等等。一次劳动,改变了我对李扬的印象。月考前布置考场,我安排几个学生在放学后摆放好课室的台凳,过了大概20分钟,我路过课室门口的时候,发现李扬一个人在拖地。询问后得知,摆完桌椅以后,他主动承担拖地任务,让其他的同学早点回家。

在李扬打扫完课室后,我把他约到办公室,经过谈话之后我发现得知,他初中以前,李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上了中学后,到了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比较大,就跟着本村的小青年学了一些不良习气,由于父母的教育转化不得当,使他更加逆反,但是他本身还是很善良,可以分清是非好坏,是一个可以转化教育的学生。

我感觉到这次李扬的劳动表现是一个绝好的教育机会,记得一位哲学家这样讲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李扬就像是一株小树苗,肯定和表扬就是阳光和雨露,是其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等到考完试的第二天,一早到课室,我就在全班表扬了李扬的行为,并且从更深层次分析了李扬的善良和聪明。而李扬看起来很惊讶,当我让他起来谈自己的感受时,他紧张的不知道怎么说才好。我紧接着又鼓励全班同学,在这件事上,要像李扬学习。学习不好并不能代表他不能成才,社会需要各个方面的人才,只要能做出对别人有益的事情,就是一个好学生。

慢慢的,李扬和老师之间的距离近了很多,经常会主动和老师打招呼,而且以前的不良习惯也收敛了,跟班里同学也有了交流。我知道,进一步转化的机会来了,一天下午放学后,我又把李扬留下来,先对他这段的表现予以肯定,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和他探讨。班里的卫生情况老师不是很满意,一个卫生委员忙不过来,问他有什么好的办法。李扬

不吭声,那我就直接挑明说,想让他也做卫生委员。这时候,李扬表现的不是很有信心。我马上给李扬作以分析,对他的能力进行肯定,并鼓励他,如果有问题,有老师做你的后盾,李扬又想了想,才点头同意。

同时,在课堂上,我也找准时机来提问李扬,不管回答的对于错,都挑他的闪光点,对他进行表扬。渐渐地我发现他变了,不光工作上比较出色,上课也特别认真,作业可以完成,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取得了同学的一致肯定。

要改变学生,需要老师用心去观察,积极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找个合适的机会,用爱心去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能够分享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用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把学生融入班级,让其远离以前的不良习惯,使真善美的精神得以激发和升华。

第二篇:化学教学案例

捕捉灵感、挖掘潜能

乌丹六中

我在教授科学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化学第七章第二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教学时,我当时按照已经准备好的教学思路走进课堂,满怀信心地实施课堂教学。根据多年的经验,这堂课教起来并不难,只要把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形象化的给出,方便学生 理解即可;在继续深化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关系,让学生准确地用语言描述其四个概念间的关系,即达到其教学目的。

课堂教学中所用的实验没有用教材上现成的试验。这节课教学的开始便从现实生活入手,我选择生活中最熟悉、最多见的食盐和水来做试验,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距离之近。我设计的试验是这样的,在室温下,选择一个量程为250毫升烧杯,在烧杯里加入100克水,分四次向烧杯里加入10克食盐,而且加完食盐后用玻璃棒充分搅拌,保证食盐充分溶解,同时观察且记录结果,记录结果如下:

第一次:加入10克食盐,结果是全溶无食盐剩余。

第二次:再加入10克食盐,结果是全溶无食盐剩余。

第三次:再加入10克食盐,结果是全溶无食盐剩余。

第四次:再加入10克食盐,结果是部分溶解有食盐剩余。

[注:未溶食盐是4克]

第一次所得溶液、第二次所得溶液,、第三次所得溶液均能溶解食盐故称为不饱和溶液,第四次所得溶液已经达到不能溶解食盐的状态,也就是说达到溶解极限,其极限值为36克,溶液称为饱和溶液。据此可借此试验全过程,分析总结得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此时有位女同学问:“老师,所有固体物质在100克水中溶解均有极限值吗?”听完后,我大脑中突然有了新感觉,感觉到第四次试验溶解达到极限,其极限值为36克,已经为固体溶解度的理解无形中提供了相当不错的理论基础,何不借此顺水推舟把固体溶解度与学生一起学完,同时也给这位女同学一个解释。这样把下一节难理解的概念轻而易举得学会了,为下一节学习提供了很大方便,做到难点分散,教材有机整合。于是我这样做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配合得非常默挈,有水到渠成之感,过去对固体溶解度的教学之困得到解决,而且收效奇佳。真有点“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真是瞬间的灵感为解决教学难点提供了挈机,可见稍纵即逝的灵感,我们如果不注意便会离我们远去,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捕捉这种灵感,时刻注意挖掘这种教学潜在资源,开辟教学新天地,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真正地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第三篇:化学教学案例

《分子和原子》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从本节课题开始,学生将从以往的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对奇妙的微观世界有所了解。从认识到分子、原子的存在开始,逐步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本课题首先从学生学生亲身体验(教师在第一排喷洒空气清新剂,而坐在教室每个地方的学生都能闻到清新的气味)及红墨水在水中扩散的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和多媒体,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证明略作描述,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观点。

课堂教学中通过浓氨水的扩散对比实验让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并利用这一结论对前述现象作出具体解释,对如何运用微观粒子运动规律来解释宏观现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关于分子间有间隔的内容,通过用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总体积小于200mL的实验探究,让学生总结出:分子之间有间隔,同时延伸到物质的热胀冷缩,物质三态的变化,向车胎里打气等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让学生确认分子间有间隔的事实。

教材中还设计了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微观示意图,让学生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让学生领悟从宏观物质进入微观粒子,为后期学习作好知识铺垫。

二、学情分析:

在初二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分子和原子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因此,本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但从化学角度讲解涉及的一些化学微观概念较为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能熟练掌握的是物理学上常提到的一些变化,如蒸发、扩散,物质三态以及热胀冷缩。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特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3、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和联系;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4、学会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激发对物质微粒的探究欲,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四、教学课时与教学准备:

1、教学课时:(1课时)

2、教学准备:红墨水、冷热水、大、小烧杯、氨水、酚酞试液、酒精、量筒、教学课件、温度计、体温表。

五、教学重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六、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七、教学方法:实验启发式与课内外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多媒体辅助。

八、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教师活动]教师在教室第一排喷洒空气清新剂。

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闻到什么?为什么全教室的学生都能闻到清新剂的气味?引起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发现问题:

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由此引入构成物质的粒子的知识解释上述现象。

[设计意图]引出课题: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身边的素材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情节,提出高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

2、新课学习:

[教师活动]: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追问]:我已经停止喷洒空气清新剂了,为什么现在仍有清新的气味?

[经过讨论得结论板书]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

[讲解]:停止喷洒空气清新剂,但空气清新剂的清香仍然存在,说明构成空气清新剂香味的粒子——分子,虽然肉眼无法看见,但却真实存在的。

[PPT投影]:

1、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象(图3-2)

2、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图3-3)

边展示边说明: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是目前最小的文字,小至原子的大小,说明我国已掌握了操纵原子的技术。

[学生活动]边听、边看、边疑,得出结论: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肉眼无法看见,但微观粒子聚集在一起构成宏观物质。

[教师活动]活动与探究二: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分子、原子的特征)

[介绍]: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PPT投影]

(一)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分子、原子的特征)

1、分子等粒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活动探究]红墨水分别在冷、热水中扩散。

[追问]:为什么红墨水能在水中扩散?为什么红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速率快?

[演示实验]向盛有约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

1、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

2、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例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

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

[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同时播放实验过程及微观过程)

[PPT投影]:

2、分子等粒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粒子的观点解释吗?

[学生活动]想象、理解:分子、原子有多小。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100mL水+100mL酒精=200mL液体;正确吗?

[学生活动]学生实验:

1、量取100mL水、100mL酒精混合在一起观察是否等于200mL。

2、用酒精温度计,体温表分别测出水温和体温,观察表上数值变化情况。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上述问题。

[PPT投影]

3、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间隔的大小与温度,压强有关,气体分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教师活动]活动与探究三:分子、原子的概念。

[提出问题]: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以水的电解为例,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

通电

H2O

H2+O

2[板书PPT投影]

三、分子、原子的概念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强调:“保持”是指保持“化学性质不能保持物理性质”,“最小粒子”是指“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强调:“最小粒子”不是指绝对的最小,而是指“化学变化”中的最小。

3、分子与原子比较。

分子

原子

相同点

1、质量、体积都非常小

2、彼此之间有间隔

3、总是不断地运动

4、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

不同点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为原子。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

联系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质没有变,分子本身没变化。(物理变化)

2、物质变了,分子本身也变了(化学变化)

观看多媒体课件演示,听讲解,理解和领悟。

巩固、深化

反复从《水分解的微观变化》领会分子的“分与合”,做出物质变化过程中的粒子变化的图示。

[设计意图]

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通过联系新旧知识,提出问题,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给予学生直观的印象。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矫正总结]

[巩固训练]练习册本节选择题部分。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知识要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九、板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分子、原子的观点或特征)

1、分子、原子的体积、质量都很小;

2、分子、原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间隔的大小与温度、压强有关,气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大,固体、液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二)、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的运用。

1、解释有关常见现象

2、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由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三)、分子、原子的概念:

1、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特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与原子比较:

十、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领学生进入微观世界。首先认识分子、原子的客观存在,然后建立微观粒子模型,体会它与宏观物质的不同,掌握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变化,最后进一步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反思:

1、教学手段形式多样。有实物展示、实验演示、活动与探究、多媒体投影相互有机结合,使抽象概念形象化,突破难点,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但要注意多媒体只能起辅助作用。

2、实验与活动探究均采取对比方法,如红墨水在冷、热水中扩散。浓氨水分子扩散实验采取氨水直接滴入酚酞溶液与氨分子运动到酚酞溶液中进行对比,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的方法。

3、将化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院子里的桂花香,食堂里的饭菜香等,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

4、从微观角度认识和区别物质的变化,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仍是师生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四篇: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_

《酸、碱、盐的复习》教学案例

复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复习课的深度、广度和容量是新授课教学所难以达到的,它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形成知识系统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实践能力的好机会。以往的复习课,我很注重知识点的串讲和知识点的运用,但我发现学生只是习惯于做笔记,没有真正理解,所以复习效果不尽人意,更谈不上思维的创新和能力的提高。我想只要改变这种以老师为主的复习方法,将思维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讨、自主总结、自主实验,学生就不会乏味,而且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等多方面都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本课学习目标是复习酸、碱、盐的性质,以及由性质引出来的酸、碱、盐的区别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我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精心挑选了4组物质:

a.稀硫酸、石灰水、硝酸铵溶液b.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c.稀硫酸、石灰水、碳酸钠溶液d.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钠溶液

将每组物质在区别时可能涉及的物质名称和仪器列出名单,交给实验老师准备好实验用具。我想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设置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达到低起点、高要求的复习设想。

课堂上,我将事先设计的4组物质写在黑板上,问:“4组物质在类别上有什么共同点?”同学们都回答:“分别是酸、碱、盐的溶液。”我说:“你们能将它们区别出来吗?”学生开始分组讨论。

有的组的同学拿出小纸条将区别的试剂罗列出来,有的组的同学翻出酸、碱、盐的溶解性表一一核实,有的组的同学时而大声分辩各抒己见,有的组的同学则各自思考„„ 当同学们讨论结束后,我让同学说出他们的方案:

a组的方案有:(1)CO2、Fe(2)CaCO3、CuSO4(3)BaCl2、CuSO4(4)Na2CO3(5)BaCl2、FeCl3(6)Fe、石蕊溶液(7)Mg(OH)2(8)Ba(OH)2(9)CO2、Ca(OH)2(10)CO2、BaCl2 b组的方案有:(1)看颜色、Na2CO3(2)CuSO4(3)Fe(4)测pH值(5)看颜色、FeCl3

(6)看颜色、NH4NO3(7)Ca(OH)2(8)大理石、看颜色或CO2(9)敞口放置,看质量变化

(10)组内的物质反应

c组的方案有:(1)HCl、石蕊溶液(2)H2SO4、石蕊溶液、CO2(3)用组内物质两两反应(4)Na2CO3(5)大理石、酚酞溶液、H2SO4(6)CO2、酚酞溶液(7)CO2、石蕊溶液(8)HCl、CO2(9)HCl、酚酞溶液(10)组内的物质反应

d组的方案有:(1)CuSO4、Ca(OH)2或 Ba(OH)2(2)Fe、BaCl2(3)Na2CO3、BaCl2(4)石蕊溶液(5)AgNO3、酚酞溶液(6)CuO、酚酞溶液(7)BaCl2、石蕊溶液(8)Na2CO3、CuSO4

(9)NH4NO3、BaCl2(10)BaCl2、AgNO3

我将同学们的方案写在黑板上,不加评论。只是说:“这些方案的对与否,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检验一下。”同学们开始动手实验。

[创设情景,再次探究,先动脑,再动手]:有的同学边做实验,边发感慨:“这个方案简单,这个方案操作复杂,这个方案很妙,我没有想到„„”也有的同学通过做实验对黑板上的方案提出了不同看法:例如a组中的(7);d组中的(5)„„对于同学们提出的看法,我让他们说出理由,并再次质疑:“如何加以改正呢?”有了前面的讨论和实验,同学们很快说出了正确的方案。

实验结束后,我指着黑板上的方案,问:“每组的方案很多,大家能不能从诸方案中找出一个最佳方案?”学生本以为做完实验后就万事大吉,思维陷入一种停滞阶段。

再设置一个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掀起一个高潮。当出现一个新的问题后,他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指出别人的不足,课堂辩论气氛热烈,一个好的方案引起全班鼓掌喝彩,一个繁复的方案让同学们修理得一目了然。

已经下课了,同学们的情绪仍然很兴奋,于是把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当成自主课后作业。本节课表面上没有复习罗列酸、碱、盐的性质,但学生学会了用酸、碱、盐的性质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化学复习课充满活力和智慧。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采取创境设疑、诱思探究的策略,注重创设生动的情境,设置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是由于实验分组太少,有的学生没有动手实验,是这次探究活动的不足。

第五篇:化学教学反思案例

积累经验,重视生成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案例分析

浑南一中化学组 毕雯雯

[案例背景]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是一节非常有趣的内容,此节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燃烧的条件,实验过程中讨论气氛十分热烈。学生在讨论中,迸发出许许多多的新想法,在进行实验探究时,要尊重学生的思考方式,让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所作的实验结果与教师的预设发生了矛盾。这些意外的发生,就要求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力量,讨论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在实验中共同观察实验现象,从而适时、合理的解决问题。[案例内容]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提出问题、自主设计、动手实验、归纳现象和结论来得出燃烧的条件。所以通过探究得出燃烧条件的过程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在学生们自主实验探究燃烧所需要的条件时,有一小组选择的探究课题是燃烧需要有可燃物,所选择的实验药品是煤粉。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这一小组的同学,先是用药匙取了少量的煤粉于燃烧匙中,然后将燃烧匙放到酒精灯上灼烧。可当探究其它燃烧条件的小组都陆续得出了实验结果时,灼烧煤粉的小组同学依旧没有做出现任何实验现象。该小组的成员显得十分焦急。

煤粉是可燃物,酒精灯的温度也能达到煤粉的着火点,可是煤粉就是没有燃烧。此时,如果打断实验,直接总结结论,结果学生一定不会信服。心里十分着急,可是突然一转念,这不就是教学中的突发问题吗?不如就此问题进行探究,煤粉为什么没有燃烧。与此同时,请该小组的同学继续加热煤粉进行实验。

结果证明,我的坚持是正确的,进过激烈的讨论,同学们得出了煤粉是可燃物,只是着火点太高,不容易轻易燃烧的正确结论。对于出现这样的结果,我的着实兴奋不已。有位同学有过点煤炉的经验,他甚至举出了在农村生煤炉,需要用纸引燃柴草,最后用柴草引燃煤的生活经验。同学们听他的讲述,能分析比较出纸、柴草和煤的着火点是逐渐升高的这一正确结论。与此同时,灼烧煤粉的小组也发现自己灼烧的煤粉已经开始红热燃烧了。此时,我们师生顺理成章地共同得出了正确结论。

牛顿少年时期就有很强的好奇心,他常常在夜晚仰望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星星和月亮为什么挂在天上?星星和月亮都在天空运转着,它们为什么不相撞呢?这些疑问激发着他的探索欲望。后来,经过专心研究,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能提出问题,说明在思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如果提不出问题,那才是最大的问题。好奇心是包含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谁想在茫茫学海获取成功,就必须有强烈的好奇心。正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孩子们有着很强的探究精神,这节课听得格外认真,这也使我感到很兴奋。同时,我对该小组的同学和联想出相关生活经验的同学提出了表扬。鼓励他们这种坚持的精神和敢质疑,勤发问的好习惯,并激励同学们都能多用心,勤思考。[案例分析]

“见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对于学生的不解与探究精神,教师的态度应是欣喜的、鼓励性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只有学生比教师强,未来的社会才能发展。教师教课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教师也需要在课堂上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也是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我是一名新教师,正在同我的学生们一起学习和成长。课堂上突发事件,往往是教学的生成,教师抓住这即兴时刻,从教育的眼光处理未经历的事件,将会使自己更加成熟,更能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也是教学经验的积累。在出现突发问题时,我们要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使课堂陷入被动,这时可想办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因势利导,把出现的事情与教学联系起来,扭转被动局面,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作实验时,由于客观原因实验不成功或出现结果异常,学生议论纷纷,这时教师可马上话锋一转,叫学生回答实验为什么不成功,这样可引导学生从反应的原理、实验装置设计、试剂的选择以及条件的控制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同样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的权威神坛中走出来,带着共同探究的心态,以更平等的眼光去关注学生的行为,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更多的生成问题;变换运用多样的探究活动形式,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加强、思维活跃的情景下,教师更容易发掘和利用此种课程资源。而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和困惑,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不要回避,或者模棱两可的蒙混过去,而是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能力,及时调整预设教学设计,以热情的鼓励、耐心的等待和巧妙的疏导与学生分享。然后,通过教后反思,可以帮助我们从更高层面上看待教学行为,提升一种过去不被强调的课程开发和生成的能力,最终使我们每天进行的教学实践都成为研究性的改革实践,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智慧,从容的应对动态生成性资源。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能更多的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也希望学生们能够了解他们的老师并不完美,但老师希望他们完美!

下载化学教学案例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化学教学案例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 宝国吐中学张利梅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 (2)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分析《溶液的形成》 新课改实施以来,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促使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使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把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

    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第一单元 第三节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教学准备阶段: 在走进化学实验室前,进行实验的目的性和重要性的教育,并提出化学实验的要求。例如:要遵守实验室......

    化学德育教学案例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莱州经济开发区学校 原虎 一、关于“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一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 (2)了解一些元素对人体健......

    高二化学教学案例范文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平遥 县 襄 垣 中 学 邵晓瑞 2010.07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选修5《醇和酚第二课时》 [案例课题] 酚 [案例背景] 本节课是安排在苯及其同系物、乙醇的知......

    化学教学案例分析1

    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把批评纠错转化为讨论自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点小毛病,犯点小错误是常有的事。一旦学生有错,就立刻进行严厉的批评,这个不应该,那个不允许,恨铁不成钢,造成学生......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1

    《溶解度》教学案例 《溶解度》是九年级化学下册的教学内容。设计实验从观察比较食盐和砂子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之中,进一步理解......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8)

    【教学案例分析】 换位看问题,课堂更精彩 根据学校教学活动安排,我们化学组进行轮流听课,今天由我上一堂公开课。为体现新课程理念,在备课时,经过仔细考虑,决定《燃烧和灭火》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