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化学中的美

时间:2019-05-14 16:10: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现化学中的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现化学中的美》。

第一篇:发现化学中的美

发现化学中的美

[ 摘要 ] 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化学学科中的物质美、仪器美、装置美、现象美、规律美,更要将美感教育、审美教育与学生的情感及价值观取向相结合。使这些美转变为学生的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爱自然、求真、求实。使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使美育和智育达成和谐的统一,最终达到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美育已经明确地成为我国的教育方针,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部分,也日益受到重视。当我们今天在考虑人才培养的时候,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今世界所需人才素质,已经逐渐由智力型向审美型过渡。在素质教育的呼声中,许多初中都纷纷增设了文娱和艺术类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但由于指导思想仍然是以为中考服务,因而无法使美育落实到现实的人生层面,往往流于形式。有人说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那么不贯彻美育的化学教育同样也是不完全的教育。因此,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在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还要发掘化学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并有机地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心里产生美的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美的共鸣,在学习上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使美育和智育达成和谐的统一,最终达到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从美学的原理看,化学本身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科学美。而我们的教育对象,当今的青少年思想敏锐、追求完美的特点突出。我们应该不断挖掘化学中的美育因素,并通过精心设计,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对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之终生受益。

一、美的发现

美的意境能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化学本身就隐藏丰富的自然风物等人文内容。只要有心化学课上,节节有美、处处有美。当然这些美有些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有些则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才会发现。这些美可分为:

(一)物质美

化学物质是指那些天然存在的各种矿物(如天然硫铁矿、露天铜矿、石油、各色宝石等实物形态)和各种人工合成的化学药品。它们以鲜艳的色彩、优美的外形、线条、特殊的颜色、愉快的气味、优良的光学性质、比例的和谐、质地均衡等使之具有愉悦的感观效果。通过每节实验课实验前的药品展示,使学生感受化学物质美。例如:当有一次我向学生展示胆矾等多种晶体时,在学生惊叹于晶体的颜色、外形时,我开始发问:你们都喜欢哪一种晶体呢?学生们争相表达自己的观点,答案可谓五花八门,充分显示了各自的个性和爱好。又如:在讲述金刚石物理性质的课堂上,我借来了同事的钻戒,利用放大镜使学生感受金刚石晶体的构型美,并让他们自己用刻刀裁玻璃来感受金刚石的硬度美,是力与美的完美统一。

(二)仪器美

化学仪器大多为玻璃制成,它们看上去晶莹剔透惹人喜爱。它们形状各异,作用也各不相同,从一开始就是化学课吸引学生眼球的“法宝”之一。例如:在绪言中,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通过碱的性质的实验也可向学生渗透化学实验仪器美。通过点燃贮气瓶中甲烷气体的燃烧实验,向学生渗透化学仪器美和实验现象美。

(三)装置美

装置美的内容既有仪器美,又有仪器组装整体的美。那么,装置美就同时具有仪器美的特征和仪器组装整体美的特性。具体表现为系统性、简单性、比例协调的和谐性等。另外,科学性、独特性也是装置美的特性。例如:装置组装的顺序: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氢气制取的启普发生装置、一般装置、简单装置简繁各不相同,通过对比学生感受到了不同的装置美;通过过滤操作,也可向学生展示实验装置美。

(四)现象美

学生通过对氢气吹肥皂泡、氢气的燃烧和氢气还原氧化铜等实验现象的观察,使学生感受化学实验的现象美;通过酸的性质的实验的现象的观察,向学生渗透化学实验现象美;通过PH的测定实验,向学生展示PH试纸的设计美。使用过程中的现象美;通过碱的性质的实验中丰富多彩的有色沉淀和颜色变化,向学生渗透化学实验现象美;通过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形成“铜树”的实验,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现象美。

(五)规律美

通过酸的通性的学习和归纳,可以向学生渗透酸类物质的规律美。通过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相互反应规律的总结,也可向学生渗透化学反应的规律美。通过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介绍展示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美。化合价法则体现了化学规律美、法则美;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条规律,通过对它的学习,也使学生感受到了化学的规律美。

当然除了这些之外还有许多,比如:通过展示各种分子的模型,让学生感受到分子世界也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感受分子结构美;通过展示原子结构模型,让学生感受到一个个原子本身就是一个个天然的艺术品,感受原子结构美;通过酸碱盐等概念的学习向学生渗透化学概念严密的逻辑美;通过对知识的梳理和归纳,向学生渗透知识网络结构设计美;通过溶解度曲线的学习,向学生展示化学的图表美;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巧设妙解,展示人们的灵活美、技巧美和创新美;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规范和格式的学习,感受规范美和格式美等等。

二、美的升华

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发现美更要将美感教育、审美教育与学生的情感及价值观取向相结合。使这些美转变为学生的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比如说:在进行氢气性质和用途的学习时,我让学生认识到氢气的美在于“清”、“纯”: “清”---------清洁的燃料;“纯”----------纯净才安全。然后针对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又继续向下提问什么才是学生的美?男生不留长发-----清清爽爽;女生不穿奇装异服,不化妆-------纯纯真真。又如,学生观察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时都会忍不住发出惊叹,惊叹于它火焰的颜色之美,而此时我借助一种紫玫瑰的名字------兰色妖姬。学生很快领会到它美的背后隐藏着杀机:污染大气的罪魁祸首之一。通过空气成分发现过程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过程中美的真谛在于求真,作为科学家最大的美德是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我国著名化学家猴德榜改进纯碱生产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的介绍向学生渗透我国化学家的思想品质美,进而激发学生的报国之志;结合碳酸钙在自然界中的循环,通过录象和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我国广西桂林地区的溶洞奇观,学生欣赏“瑶琳仙境”、“洞天福地”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充分认识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祖国河山的无限美好,从而关心自然热爱祖国;又紧扣“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碳酸钙”的这一转化,借用明朝于谦的《石灰吟》启迪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塑造完美的人格。通过录象、图片的展示,使学生感受到清澈之水让人心旷神怡、污浊之水让人恶心,使学生认识到关心水,爱惜水就是在爱护着大自然的美。通过离子化合物的形成,培养学生为了“集体”稳定,不计“个人”得失的美德。让学生感受到了化学中的“真”、“善”、“美”的统一。

还有,在讲述化学方程式时,我强调:每一条化学方程式都表示着一种或多种新物质诞生,每一条化学方程式都是客观事实的反映,故化学方程式之美,美在创新,美在实事求是。爱国主义是一种伟大而崇高的情感,也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表现为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关注,对事业的忠诚以及对祖国繁荣富强的无私奉献精神。我们通过教学活动应真正使学生树立“怀爱国之情,立报国之志,学建国之才,有效国之行”的高贵品质。例如,讲授盐的知识时,向学生介绍中国是原盐品种最多的国家,海盐、井盐、池盐(湖盐)、岩盐(矿盐、石盐)四大品种俱全、自贡是我省的主要食盐产地、出产优质井盐等等。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不仅幅员辽阔、而且物产丰富,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另外,用催化剂的作用渗透助人为乐的美德。

由于人在审美活动中,是用整个身心而不是用身心的某个局部去接受信息,这就形成了“美育信息内容的多样化和信息通路的立体化,使美育有可能同时产生多方面的教育效果。美育携带着五育的信息,而其他几育又不可能携带美育的主要信息。”这样美育的丰富信息促使了人的心理和个性的发展,促进了人的丰富和全面发展。美育具有发展美感、辅助道德、增益智能等功能,能够有助于学生建立真善美的心理结构。正因为美育具有如此全面而有效的教育功能,所以它是集各育功效于一身,使人立身立业的桥梁。而其他各育只要加入了美育的因素或借助了美育,效果就会显著改善:就会使德、智、体各育,更加丰富其内容,增添其光彩,向更高的程度升华。如美育融化在德育之中,就更增添高尚之美;美育融化在智育之中,就增添了理性美;把美育融化在体育之中,就更添健壮之美;把美育融化在劳动之中,就更添创造之美、灵巧之美。

总之,把美育同其他各育结合起来,就能使真善美在一个人身上得到圆满体现,美育能激发人的情感和精神动力,使全面发展的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更好地发挥五育的整体效应。促使其全面和谐发展。在化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化学中美的事物,把化学知识教育与审美教育融为一体,在促使学生学习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能力,促进他们良好的人格品质行为、智力和能力、身体素质等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教育活动。也就是一种不仅让学生认识一个美的化学世界,并能对其进行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而且最终把化学课堂变革成“人(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化学教育活动。

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发掘化学教材中的美的因素,并有机地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美的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美的共鸣,在学习上受到美的熏陶。让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挖掘教材的内在美

挖掘教材的结构美。新教材彩页配以相当数量色彩纷呈的彩图和有极具对称美、色彩美和周期美的元素周期表,正文中间又编入数百幅插图。教材不仅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而且图文并茂,双色排版,令学生在阅读时,赏心悦目;在内容上,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交错出现。教材的这种编排方式不仅具有科学性,美观性,也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在学生第一次接触新教材时,就应向他们介绍教材的这种系统性,结构美,使学生形成“化学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是美的”的这一初步认识,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探析化学的内容美

化学源于自然,而自然本身就蕴藏着美,自然美是化学美的基础.化学自然美在化学教育过程中被广泛地反映出来。1.物质的外在形态美:金刚石的雍容华贵,宝石的光彩夺目,水晶的晶莹剔透给人以直观的形态美;苏杭的湖光山色,桂林的如画山水,石林的突兀奇峰等大自然的佳作,无不源于化学变化的鬼斧神工。巧夺天工、千恣百态的钟乳石、石笋,其实质都是:CaCO3+CO2+H2O=Ca(HCO3)2和Ca(HCO3)2=CaCO3+CO2↑+H2O反应的终极表现;而画家描绘出色彩缤纷的至艳至美的画图,则是铁红、锌钡白等化学颜料合理调配的结果;石膏头像和石膏模型精美的艺术品,都是化学物质美的缩影。

2.物质的内在结构美:各种晶体内部的原子、离子、分子有规则的空间排列,使晶体空间构型往往呈现出令人惊叹的内在美,如金刚石的正四面体空间网状结构;C60分子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球形32面体;(如下面几种晶体的结构图)

(氯化钠的晶体结构、二氧化碳的晶体结构、金刚石的晶体结构、石墨的晶体结构)3.化学的科学美:化学本身具有很强的规律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存在着一种理性的科学内在美。化学学科中大量美妙的符号,严谨的概念和规律,结构严密、统一和谐的化学知识体系等无不体现了科学美的丰富内容.中学化学科学内在美主要体现在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理论,元素周期律理论,化学平衡理论,电解质溶液理论等方面。

经典的例子就是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绘制和提出。目前自然界发现和人工合成的有机物已达3000万种以上,无机物有50多万种,但组成这丰繁复杂的大千世界的元素只有112种。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等人在批判地继承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不懈的努力,将这一百多种元素汇成一张元素周期表,并总结出元素周期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这种将杂乱无序的现象归纳成简单的表格与规律,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化学科学美的的基本特征:形式简洁,内涵丰富,从多样中寻求统一,从统一中演绎出多样,秩序与和谐。

三、追求实验的创造美

化学实验是化学之母,也是化学美的大观园。化学实验教育的美育,包括以下主要要方面:

1.化学仪器美:许多化学仪器具有简洁优美的造型,明亮的色泽令人过目不望,如笔直的玻璃棒、梨型的容量瓶、圆底长颈的烧瓶、葫芦状的启普发生器,以及U形管、球形干燥管、蛇形冷凝管等玻璃制品„„就像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2.实验装置美:例如我在讲授“H2SO4(浓)和C反应”和“SO2和CO2的性质比较”两知识点时,引导学生设计创新实验:“如何鉴定浓硫酸和木碳反应时产生的二硫化硫气体和二硫化碳气体”,学生在分析讨论中提出实验基本的设计思想:由混合气体的发生装置→安全装置→成分分析装置→尾气处理装置,学生提出的设计方案有10多种,从中筛选出最佳方案(如下图所示)。

整套装置横平竖直,错落有致,和谐美观,而其中的各个装置中的实验现象又各不相同,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并激起了他们的强烈的创新欲望。

3.实验操作美:过滤器就好比一个奇妙的筛子,让浑浊的液体变澄清;带活塞的滴液漏斗和启普发生器仿佛是一位胸有成竹的指挥官,通过对导管活塞的开或关,随时控制着反应的发生或停止。

4.实验现象美:实验中,最让人惊叹难忘的是实验现象美,如有惊无险的氢氯点燃爆炸、色彩缤纷的焰色反应、壮观奇丽的铝热剂反应、美丽优雅的氨气、氯化氢玫瑰色的喷泉等一系列实验现象如梦如幻,魅力无穷,常引得学生不由自主地伸长脖子,屏息观察,在惊叹之余,更激发起了他们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欲望。

四、赏析化学的真、善、美

物质世界蕴藏着丰富的美,化学研究的就是实实在在物质世界,所以化学也是真、善、美的大统一。

在化学史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无不体现着社会美,如:居里夫妇用了四年时间,从30吨沥青铀矿渣,得到0.1克氯化镭,并初步测量出镭的原子量是225,体现出治学严谨的美;凯库勒“梦”到苯的环状结构体现了神奇浪漫的美;玻尔在法西斯眼皮底下保存诺贝尔奖牌,又表现出了大智大勇的美„„发掘社会美,能够起到“以情喻礼”、“以情喻德”的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化学与其它学科一样,不处不体现出其特有的艺术美。在进行“碳酸钙”教学时,我将爱国将领于谦的《石灰吟》巧妙地引入课堂教学中,“千锤万凿出深出,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全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吟来抑扬顿挫、情调激昂,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内容,并且领悟了诗人经受考验,坚强不屈,廉洁奉公,胸怀坦荡的崇高美德。在金属及“合金”教学中,可以联系青铜器艺术(如商代的司母戌大方鼎)和铁器艺术(如铁艺制品)。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得到心灵的净化、性情的陶冶。

五、欣赏教学的艺术美

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化学教师在教学中以优美的语言、端庄的教态、丰富的情感、不凡的气度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和谐的气氛,这对学生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课堂语言要讲究艺术,力求语言美、意境美:叙述过程要清晰完整,亲切动听;表达化学规律要简练准确,说服力强;演示化学实验要操作正确,现象明显,设问到位;说明现象要机智风趣,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此外,教师的衣着要整洁端庄,神态庄重大方、亲切自然,富有艺术性;板书要简明扼要、排列整齐、字迹清楚;图示要大小适当、规范工整、色彩和谐。这样,在学生的整个认识活动中都渗透着美的因素,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美的感受。

在化学教学中无不显示着美的法则。只要化学教师潜心挖掘化学教学中各种美的因素,并将之渗透于我们的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欲望和能力。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很好地培养。

化学变化之美

吉林 罗立平

同学们,化学中能以具体的、美好的形态、形象为人所感知、令人陶醉的东西随处可见。化学物质、化工产品的颜色状态,如晶莹华贵的金刚石、美如蓝宝石的胆矾、洒脱如珍珠的水银、鲜艳柔软的腈纶、状如鱼卵的尿素等赤橙黄绿青蓝紫,千姿百态。化学教学模型、化学实验装置、化工生产设备,其造型匀称、色彩调和、比例适当、组合错落有致,无不显示出优美的形态,最大限度的给予了人们美的享受。

化学物质是化学变化的产物,化学物质之美是化学变化之美达到终极表现。化学变化之美表现在其过程中的色态万千、奇异深邃、变化纷繁的美好形象和有规可循的内在结果。节日焰火的五彩缤纷;彩色照片的色调优美,栩栩如生;即将熄灭的木炭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死而复燃,并发出耀眼的白光。诸如此类的化学变化,色彩明快、变化无穷,美丽又神奇。

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化学。化学化工产品在人类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既体现了其自身的实用美,又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人们注重衣着美,选用合成纤维、合成染料、尼龙、涤纶、仿皮等等,人们讲究饮食的营养、注重各种营养成分的调配、微量化学元素的吸收。为了美化环境,人们采用琳琅满目的塑料制品、四季茂盛的塑料鲜花、特别制成的五彩灯光,再加上那空气清新剂散发的阵阵清香,真是令人陶醉。这一切的一切,无不是化学化工产品带来的实用美。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追求美的欲望必将引起化学工业上新材料、新产品的层出不穷,进一步发挥化学化工产品实用美的功效。

第二篇:读《化学发现的艺术》有感

读《化学发现的艺术》有感

既古老又年轻的化学学科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化学学科的发生、发展既折射着科学思想方法的熠熠光彩,又为科学思想方法增添着无限的活力。而科学思想方法是科学的灵魂,是人类智慧聚合的结晶。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当这个世界不再满足我们的愿望,但我们以自由人的身份对这个世界进行探索和观察的时候,我们就进入了艺术和科学领域。如果用逻辑的语言来描绘所见所闻的身心感觉,那么我们从事的就是科学。如果传达给我们的印象所假借的方式不能为理智所接受,只能为直觉所领悟,那么我们所从事的便是艺术。这两者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超越个人利害关系和意志的日热爱和献身精神。”

化学家的成就主要取决于他的思想方法,其次是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

法拉第说:“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之中。”而化学研究是在观察之中进行的。巴普洛夫说:“应当学会观察,不会观察,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在观察中培养好奇心,学会科学的观察,才能捕捉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延德尔说:“有了精确的实验和观察作为研究的依据,想象力便成为自然科学理论的设计师。”而想象以问题为原动力,且

具有一定的跳跃性。因此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原子论、提出电离说。

戈登说:“除非你对一个情况或问题掌握了一大堆材料,否则你就未必能找到最好的新的解决方式。”经过调查研究,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俗话说,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因此,没有充分的准备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材料的来源可以是实验。戴安邦说:“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怎么强调加强实验都不为过。”离开了观察和实验,科学研究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材料的来源还可以是自然界。自然界的动植物和各种现象,真是鬼斧神工,奇妙无比。虽然不是它们本身的意志所为,确是帮助人们创造新事物、新方法难得的样板。模拟是创造的原动力,当然也是化学发现与发明的原动力,是化学创造的有效途径。

另一种创造泽依赖组合。维范杰说:“所谓创造,不过是已有的要素的重新组合;所谓创造性,乃是进行这种组合的能力。”许多物质都是由一些基本的物质经过不同的组合而成的。真正的组合,应是在组合的基础上,发生新的变化,产生质的飞跃。

在化学探索的历程中,推理起着重要作用。不得不佩服门捷列夫创作了元素周期表,而卢瑟福用类比推理构建了原子结构模型,勒夏特列用归纳推理创立了化学平衡原理。这一座座里程碑不由得让人由衷的赞叹,向他们致于最高的敬意。

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让无数的人不惜为其付出青春、甚至其一生。

第三篇:中美文化交流

1971年4月10日至17日,参加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应中国乒乓球代表团的邀请访问我国,打开了隔绝22年的中美交往的大门,被国际舆论誉为“乒乓外交”。

在第31届乒乓球赛举行期间,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曾向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表示,在比赛结束之后,希望到中国访问。4月6日,比赛已接近尾声,毛泽东主席断然作出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我国。

4月10日,美国乒乓球协会主席、团长和运动员科恩、雷塞克等人抵达北京。周恩来总理对访问作了具体安排,指出这次访问对于打开中美关系的局面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此举对中美关系的突破产生了影响,被誉为“小球推动大球”。

4月14日,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加拿大、哥伦比亚等国乒乓球代表团,并同美国代表团进行了长时间谈话。中美两国乒乓球队举行了友谊比赛。美国朋友还游览了长城,参观了清华大学等地。同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声明,就改善、松动两国关系采取一系列措施。

中美两国乒乓球队的友好往来,推动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2。肯德基1930成立公司,时隔22年后开始特许经营,1987年,肯德基进入中国.麦当劳1954年成立公司,时隔7年后开始特许经营,1990年,麦当劳在深圳开设第一家餐厅 1987年.肯德基进入中国,在北京前门开设了中国的第一家西式快餐连锁餐厅

1989年12月8日.上海肯德基第一家餐厅:东风店隆重开业

纽约最早的唐人街是1890年形成的。1848年,两男一女共3位台山人乘坐“流浪之鹰”号帆船到达美国,这是最早移民美国的中国人。到1851年,移入美国西海岸的五邑人已达2.5万人,以后逐年增加。这些先侨们在矿场、农场、雪茄厂、木材厂做美国白人不肯做的工作。1880年美国发生经济危机,白人大批失业,而中国人却有工开。于是,白人嫉恨中国人,无端地指责中国人抢了他们的饭碗。由此,加利福尼亚州通过了《排华法案》,被排挤和受迫害的中国人向美国东海岸迁移。首先进入纽约的华人在曼哈顿下城东南区的勿街(Mottstreet,意译丛林街)、柏克街(Parkstreet,意译公园街)落脚,随着人口的逐步增加,1890年唐人街形成。唐人街的英文名称是Chinatown,意译中国城。经营

纽约唐人街的居民以华人为主,华人的商业活动也集中于此。住在唐人街,就像在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等其他华人小城一样。通用的语言主要是国语,也有各地方言。中餐为主食,许多街口有中文报摊。开车可以听到中文广播,晚间看的电视是中文电视。在美国,只有唐人街有这样的条件和氛围。

其特点是在这个区域的居民几乎全是中国人。同时,中国人也在此从事商业活动,主要是开商店、饭店和礼品店。居民的来源地主要是广东和香港,主要的语言为粤语。商店的三分之一是餐厅,街道两边摆放着堆积如山的水果、药材、海鲜摊位,卖百货的大婶及漂亮的中文招牌混杂在一起。想体会唐人街特有气氛德的游客,在运河街地铁站下车后,朝Mott街方向步行游览就可以充分体会。周末纽约的唐人都回来这里购物,而十分拥挤。该地区南面是象征中国人精神的领导者孔子的“孔子广场”。因这里人口过密,到这里需排很长时间的队伍才可到达。[1]

全世界都在过中国年 纽约帝国大厦换上“春节装”

2014年01月31日14:36 金羊网-羊城晚报 我有话说

新华社电 美国纽约市地标性建筑帝国大厦当地时间29日上午举行点灯仪式,将帝国大厦的景观灯切换成红、黄、红三层双色彩灯(见图),并于30日正式点亮,以迎接并庆祝中国农历马年。

中国驻纽约总领事孙国祥在点灯仪式上表示,今年是中美建交35周年,很高兴看到两国关系更加深厚,帝国大厦的彩灯不仅传递着和平、希望、合作和快乐,也象征着两国人民之间持久的友谊。他说,中美建交35年来,两国关系不断发展,各领域合作取得丰硕成果,马年象征坚韧和吉祥,希望马年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丰收之年。

帝国大厦观景台总监高齐表示,祝愿帝国大厦楼顶的吉祥彩灯为千家万户带来幸福和好运,期望2020年中国能成为美国最大的入境旅游国家。孙国祥大使对此间媒体表示,作为纽约地标性建筑的帝国大厦为中国新春佳节点灯,其意义在于,一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标志,二是两国人民相互亲近的一个结果,三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地标性建筑上的体现,意味着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增加,中国文化元素在美国得到越来越多的理解、认可和接受,越来越多的美国朋友认可和了解中国的春节。

为庆祝中国春节,帝国大厦还举办了“欢乐春节”中国文化橱窗展,展示了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绘画和陶瓷作品。

帝国大厦亮彩灯庆祝中国农历新年活动始于2001年。高达443米的帝国大厦矗立于纽约曼哈顿中城,自其建成80多年来,已经成为纽约乃至整个美国的标志和象征。编辑: 健龙

(原标题:全世界都在过中国年 纽约帝国大厦换上“春节装”)

美国罗格斯大学孔子学院举行中国学术传统研讨会

2012-11-19 16: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T|T字号:

打印参与评论

罗大孔子学院创院院长涂经诒(立左五)和助理院长洪晨(立左三)带领团队,致力中美文化学术交流,不遗余力推广汉语教学。(记者刘亮吟/摄影)

中新网11月19日电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美国罗格斯大学孔子学院日前在该校会议中心举行为期三天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欧洲、亚洲和美洲各地的知名学者,包括汉文学、史学及哲学专家应邀齐聚一堂,以“文学、历史与思想的互动:对中国学术传统中‘三位一体’新探”为研讨主题。

罗格斯大学前总校长麦考米克(Richard McCormick)一早就抵达会场,他在致词时表示欢迎来自各地的30多位与会学者专家,他们应罗格斯大学孔子学院教授涂经诒邀请,带来各自多年研究心得,三天研讨会发表数十篇论文,为国际汉学、史学和哲学界写下重要篇章。

研讨会主题为“文学、历史与思想的互动:对中国学术传统中‘三位一体’新探”。罗格斯大学教授詹富国表示,这是一个现今遍布全世界学术的研究潮流。中国古时候的学者是接受全方面的教育,文史经书都要研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并不“分科”做学问。

詹富国指出,有鉴于西方学者在18、19世纪盛行文学、史学与科学研究,都有分门别类人才来攻读,渐渐地东方学术界也开始提倡以“专攻某方面学科”方式来教育下一代。这次罗大孔子学院特别邀请世界各国研究文学、史学和哲学等不同领域学者远道而来,提供各自在不同学科的研究心得,相互讨论,并对中国自古以来“三位一体”(Trinity)探讨学问方式做新解。

吉林大学文学院院长张福贵教授会后表示:“这次的国际会议意义非凡,与会学者来自欧、美、亚洲,大家做学问的方式、环境背景都不同,钻研的时代也不一样,能有这种机会跨学科、时间、空间深入探讨交流,对各家学术价值观的进化有很大帮助,也对全球各地做学问方式提供有利比较。

香港大学教授张隆溪也表示,自古中国人做学问很注重“三位一体”的观念,近年来,西方国家也开始注意到“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因此,在这方面,中国的传统学术方式可以提供全世界另一种思维方式。(刘亮吟)

今日热点

第四篇:中美饮食习惯比较

中美饮食习惯比较:谁吃得更科学?

美国营养学家赫尔曼教授在对中美两大民族完全不同的饮食习惯作了长达一年的深入研究后指出:中美饮食习惯都各有其长处和短处。

中国饮食习惯的十大优点在于——

一、中国每天进食的新鲜蔬菜要比美国人多得多,而美国人虽每天摄入大量蛋白质,但肠胃功能却因进食纤维素太少而受到影响,因此消化系统的患病率及患癌率均大大超过中国。

二、中国人喜食粗粮,而美国人偏爱精白粉等细粮。而实际上,粗粮所含营养物质要比细粮多。

三、中国人爱吃植物油,而美国人做菜喜用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此外每天还摄入大量黄油。怪不得美国人心血管发病率特别高。

四、中国城乡居民都喜豆浆、豆腐、豆芽等豆制品,而美国人却往往“敬而远之”。

五、中国人饭后、迎客都沏一杯热茶。喝茶能减低血中胆固醇含量,相反,美国人喜喝的咖啡,却有可能提高血脂并刺激心脏。

六、餐毕,中国人爱吃点瓜果,而美国人往往再加一分甜食。瓜果自然要比甜食更利健康。

七、中国人大部分家庭习惯于每天买新鲜食品,而美国人喜从超级市场一次性大量购回,然后每天食用冷冻食品。美国人食用的罐头食品(含种种不利健康的化学添加剂)及腌腊食品(含有多种可能致癌的物质)分别为中国人的15倍和6倍。

八、中国菜名多富吉利色彩,席间互说祝福话,餐毕往往心情愉快、心弦放松。

九、中国人用筷时需动用数十条肌肉和10余根关节,因而称之为“健身活动”并不夸张。

十、中国人用餐时爱加醋、姜、蒜、葱、辣椒等佐料,能起杀菌、消脂、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等作用。

美国人的饮食习惯也有十大优点——

一、美国人做菜放盐量只及中国人的一半,而摄入太多食盐有可能在中老年期引发种种疾病。

二、美国人做菜不爱放味精——味精含钠,摄入过量有损健康。

三、美国人做菜放的食油比中国人少。

四、美国人的分餐制自然比中国人的合餐制卫生。

五、美国人不吃猪肝、腰子等内脏,因为动物内脏无一例外地含有高量胆固醇。

六、美国主妇不爱用大火炝锅,厨房通风条件也较好,因而避免了吸入大量易致肺癌的油烟。

七、美国人喜一日多餐,这比中国人的一日仅二、三餐科学。

八、美国人喜清蒸食品(营养物破坏较少),而中国则偏爱热炒(营养物破坏较多)。

九、美国人过节或请客不喜暴饮暴食,这与中国人的大吃大喝形成了鲜明对比。

十、要是把吸烟列入广义的饮食习惯,那么,美国人中的戒烟者与日俱增,相反中国人却仍把吸烟当作一种“时髦”。

第五篇:中美高考制度比较

中美高考制度比较

旅美教育家黄全愈先生的大著《“高考”在美国》,对于美国的高考制度作了深度剖析,与中国的高考制度作一对比,显见中国高考制度之弊。

美国的中小学教育的学制与中国的学制一样,都是十二年,但是和中国不同的是,美国的高中是四年,不像中国是三年。他们一般是小学六年,初中两年,高中四年。而中国的高中,实际上是三年变两年,即用两年时间读完三年的课程。为什么美国要设四年的高中,而中国却是三年减一年呢?

因为在美国,“儿童的天堂”和“青年的战场”的分界线是高中。虽然这样子说,但美国真正的激烈竞争其实还是在大学之后。这又和中国有明显的不同。美国这样做有什么好处?那就是它把最沉重的压力,放在了相对成熟的青年身上。而我们的制度,却把压力放在了身心都还不成熟的小孩子身上。

具体如何,下面再进行分解。

美国有没有“高考”?答应是肯定的。但美国是不是和中国一样的一年一度激烈的高考呢?答应却是否定的。而且令人吃惊的是美国的高考居然一年有七次之多。而且一般相当于中国高二起就可以报名参加“高考”,也就是说高中生可以在两年里随时参加高考。

因为美国的高考是一种常年不断的标准化考试,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参加任何一次甚至每一次考试,即最多两年十四次考试。由于美国的高考成绩两年内有效,许多高中生上高三时就开始考试,一直考到自己不愿考为止。一般美国孩子大多考2~3次,也有考四五次的。而美国的大学在统计考生的成绩时,不管你参加过几次考试,他们将选取其中最好的数学和英语成绩。因为他们认为,你所考得的那个最高的分数,表明你有这种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你就不可能考出这个成绩,而其他那些低的考分,可能是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这实在是太人性化的理由了。如此一来,考生当然没有太大的心理压力,心态相对正常,各次考试的分数基本上起伏不大。绝对不像中国的高考,一考定终身,甚至是一分定终身,所谓一分之差而与大学失之交臂的故事曾经演出了多少中国人的悲欢离合啊。

美国的高考有两种,一种称为SAT,即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标准学业考试)的简称。SAT考试分为两部分:Reasoning Test是理解部分,试题内容包括英语和数学,侧重学生的阅读量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Subject Test是专科部分,分为英文、数学、历史、科学和第二外语等科目,具体考深科目由考生自己报名时选定。

另一种称为ACT,即American College Testing Assessment(大学入学考试)的简称。它在美国中西部和南部比较流行,现在每年大约有130万人参加该项考试。举行时间和作用与SAT考试相近。考试内容分为英文、数学、阅读和科学原理4个部分。

至于考生是选择SAT还是ACT考试,要看考生准备报考的大学时要求提供哪一种考试成绩,如果没有特别的制定,考生一般都会根据自己的能力报考能得到最佳成绩的考试。然而,在美国,并不是SAT与ACT考试的状元都会得到名牌大学的青睐,1996年哈佛大学招生,165个SAT满分“高考状元”的入学申请被拒,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美国的名校。他们不仅仅衡量申请者的SAT、托福等基本的考试成绩,更多关注的是对申请者的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查,主要考查学生逻辑、分析、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较少考学科知识,而是更注重能力或智力方面的测试,分数永远是第二位。

中国高校招生以高考成绩为录取的唯一标准,而美国高校招生则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高考”的考分、平时的成绩,再加上申请者的综合素质,搞的是“三合一”。

那么什么是综合素质呢?一般来说,美国高中生参与的活动主要有体育活动、文娱活动、科技活动、校内组织、校外组织、个人兴趣和特长。美国大学对于学生的这些活动中获得的荣誉或参加过的社会活动能量非常重视。美国的篮球运动就很普遍,只要篮球打得好,就可以得到好大学的青睐,这也是一个注脚。

而且在美国越是顶尖的大学,越会注意特殊的人才。道理也很简单,成绩好的人多得是,“高考”满分者上千人,但特殊人才却是凤毛麟角。像普林斯顿大学曾经录取一个黑人女孩,只因为她破记录地推销童子军饼干,被有的公司邀请去介绍推销经验,还把这些经验写成书。

写到这里,中国和美国高考机制的初步印象对比应该有了。即在美国更注重综合素质,不是唯分数决定论。所以他们的考试就像平时练习一样,一点无所谓,在放松的状态下完成,而且可以多次考试,反正以最佳成绩计算。就像黄全愈先生的儿子矿矿什么时候参加高考,黄先生根本不知道,而且考试前也根本没有复习。他们的考试是围绕着孩子们平时的学习而考。因为在美国的“学习”是一个开放式创造性的学习,没有标准答案。拿他们一堂“水的蒸发”科学课为例,孩子们一个个犹如小科学家,因绕杯子里的水位为什么下降了的问题,展开想像和讨论,记录实验数据,教师加以引导而已,而不是告诉他们一个确切的答案。考试内容不是要他们背诵现成的答案,而是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这难道不正是学习什么,考什么吗?

中国高考的残酷性就在于一考定终身,乃至一分定终身。这样的考试对人的心理形成巨大的压力,许多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却在这样的时刻很有可能发挥失常。考试成了一次运气的比较,偶然性非常之大。往往并不一定能够选拔出最好的学生。而且又因为唯分数决定论,中国的孩子们把一切精力只用在如何争取高分上,老师们的法宝也是不断的做题做题,直至把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消磨殆尽。即使最好学的学生,面对这种无休止的单调活动,我想也会厌倦的。而所谓的综合素质,如上面美国人所看重的体育活动、文娱活动、科技活动、校内组织、校外组织、个人兴趣和特长,高中学生又哪有时间去开展?去锻炼?

尽管如此,中国人还是认定在中国这样的高考机制有它的合理性,认为在腐败丛生的中国,这是保证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了。殊不知这是以损害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心灵为代价的。既然分数不是唯一的标准,在美国,难道就不可能有走后门这样的腐败了?事实上也有可能存在的,但是美国人很聪明,他们对于学校招生也是完全市场化,即并没有什么教育部这样的部门在管着各个大学的招生。一个大学的好坏完全在于他们自己的招生机制,你能招到优秀的生源,自然可以确保大学的名声和教授的收入。否则,你的学校只是走后门塞进来的差生,那不是自坏名声么?此是一。其二在于美国自由的新闻监督机制,如有招生丑闻,市场化的传媒为了他们的收视率收订率,自然求之不得。这两点也许是美国教育机制这样顺畅运转的根本吧?而这些在目前的中国的确是不可想像,真是奈若何。

关于美国大学录取学生的严格,建议各位可以亲自读一读黄全愈先生的这本大著《“高考”在美国》,品读一下这种完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之优越性。

为什么中国的初高中生这么辛苦,而美国的初高中生却很轻松,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美国大学的宽进严出机制。

我觉得香港学者“修木读史”总结得很好,这里不妨抄摘部分内容在此,大家可以有个借鉴:

美国的教育制度,同样也要起到筛选、分流的作用,同样也有一个竞争好学校、好专业的问题。美国人也要吃五谷杂粮,也是爹妈养的,美国的爹妈同样关注子女的未来。如果你学的是理工科,大学毕业之后读个博士学位,找得到正式工作的话年薪可以在七八万美金左右。做个十几年,进入管理阶层,当个小头目,工资到十万多一些就差不多到顶了。可是,如果你大学毕业后,进的是医学院,读书的时间相若,但是一开始工作,年薪就有十几万,将来的成长空间也更为灿烂。文科方面的差别更大,人文科目毕业的博士,多半只有教书的位置,找工作极为不容易,工资能有个五六万就不错了。但是,如果文科毕业后读几年法学院,再考上律师执照,起薪也大多在十万以上。而且,美国各级政府的官员们,议员们几乎都是学法律出身,可以说执掌政治权力的人,都是法律人。所以,理科好的去学医,文科好的去学法,这既是美国父母的心愿,也是一般美国学生的选择,竞争同样是非常激烈。而理工科一类的专业,付出大,收获小,美国学生不愿读,所以才挤满了来自中国、印度的留学生。到了医学院与法学院,外国留学生就没有几个,因为本国学生早已为入学名额挤破了头。

但是,美国制度的不同,在于它筛选的时间点靠后。学医与学法,决定的时间不是在高中毕业,而是在大学毕业。想上医学院的学生,大学可以学任何一个专业(多半是理科)。医学院只要求有几门基础课程申请者一定修过,通常包括微积分,普通物理,无机与有机化学,和生物学。想上法学院的学生,也可以是任何一个专业(多半是文科)。法学院也只要求申请者一定学过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政治学等文科学生的基础课。基础课目的成绩,加上一个标准化的入学考试,再加上学生在班上的排名、课外活动、推荐等等,是收生的主要参考。申请者本科所上大学的名气,不是重要因素。家境不宽裕的学生,无法去外地上名牌大学,可以就近在普通的社区大学就读,那里没有最好的设备,没有著名教授、大师,甚至没有硕士、博士授予权。但是只要申请者在本科课程中,能够名列前茅,保持优秀的成绩,毕业之后一样有机会进入名牌的医学院、法学院。当然,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机会会更多一些,更何况有的名牌大学打分比较慷慨,比如说哈佛就时常被人批评搞分数膨胀。

把竞争最为激烈的筛选,放在大学毕业,而不是高中毕业,才是造成中美教育文化不同的最重要因素。美国的中小学生的确是轻松,但是进入大学以后,却相当的吃重。而且他们也会计较分数,笔者读研究生期间给本科生带实验时,就曾遇到那些成绩好,想进医学院的学生为了平常一份实验报告的分数而来找助教们斤斤计较。这一制度的好处在于,它把最沉重的压力,放在了二十岁的青年身上。而我们的制度,却把压力放在了身心都还不成熟的小孩子身上。

美国的大学,在课程与内容上还是有相当的要求,虽然总体来说要比中国的课程要求浅一些。一门基础课,有好几个班次,好几百名学生,都是由学校组织统一考试。当然考卷是肯定无法一一批改的,所以考试基本上都是多项选择的形式,与考托福一样。选定了答案,就在硬纸卡上相应的位置涂圈圈。考完之后,由教务人员统一收走,送入读卡机,用机器打分数。考得不好,你是不可能找教授说情的。那张卡根本就不在他手上。

考题的设计,则多半有意识地要把分数拉开。考卷上0-100的分数出来后,从高到低依顺序排好,分成A(4点)、B(3点)、C(2点)、D(1点)四等,再加上一个F(0点,Fail/不及格)。考卷分最高的5%的学生得A,百分之20-30%之间得B,以此类推(中间也有A-,B+等等)。具体的转换标准因课程而异,50分可以得D(及格),40分也可以得D。但是得A的学生数,系里、学校里都会把关。如果得A的学生的百分比太高,讲课教授必须向主管部门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

这样按排名给分,实际上就是要让学生之间竞争。因此,美国的教育制度是把其筛选分流的机制,放在了四年大学。它的淘汰率相当可观,不及格的学生不能补考,只能重修。四年下来,三分之一的学生无法完成学业是很平常的事。大学毕业时,如果想去申请研究生院,平均成绩要有3点。如果想进医学院,平均成绩多半要在3.5点以上。因此到大学毕业时,有资格去申请医学院的学生并没有剩下多少。

虽然医学院取生时,要面谈,要看推荐信,还要看参加了什么课外活动,但是以学校作为筛选机制,考试成绩都还是最为主要的因素。你在一、二年级成绩好,教授才对你有点印象,你也才能以你的成绩在暑期到某位教授的实验室中做个帮手,将来他给你写推荐信也才有东西可写。不然的话,教授也就只能看看你的分数,写两句套话。如前所述,美国中小学的教学很细致,大学的教学方法却相当的粗放,简直就是放羊。但是,这也使得一份大学成绩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名学生独立生活与自我管理的能力。到了二十岁的孩子,家长也控制不了。望子成龙之心,人皆有之,不管是中国的父母还是美国的父母。人家不是说,美国的孩子从小就想当总统?这难道不比中国孩子更有雄心壮志?但是到了二十二岁,孩子是进医学院也好,是完不成学业也好,做家长的只能接受现实。

当然,美国是富有的发达国家,它有足够的资源,普及大学教育。也因此,它的筛选分流可以拉长时间,放在四年大学里来进行。家长与学生最为在意的决择,在大学毕业之时。于是在学习成绩的考核之上,自然地多加了一层“路遥知马力”的考验。它最为精英的医科与法科学生,学完必修的几门基础课,还要在其它不相关的科目之中考验两年,扩大见识之后,才来进行相应的专业教育。这在依然是发展中的中国来说,是过于奢侈的一种制度。

教育资源瓶颈当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机制的借鉴和改进却是完全可以的,没有做不到,只有不愿做。中国教育的根本还是在于“控制”一词,只要当局拼命想做婆婆,控制国民的一切,那中国应试教育的现状之改善一天不能实现。唯一的出路,就是让国人有更多的自由,有民主的政治机制。

下载发现化学中的美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现化学中的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美文化差异

    中美文化差异 摘要:文化的不同,会产生思维模式的不同;思维模式的不同,又会产生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的不同。中国文化重集体,美国文化重个人;中国文化重综合,美国文化重分析:中国与美......

    中美素质教育比较

    中美素质教育比较 “素质教育”是近几年中国的热门话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都在实行素质教育,那中国和美国素质教育到底有哪些差异?我想,有关中美素质教育的差异到底在哪里,......

    中美舆论监督比较

    新闻舆论监督的有效程度如何,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一、舆论监督与政治环境 舆论监督能否有效进行,首先依赖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专制独裁的政......

    中美基础教育比较

    中美基础教育比较 中美中小学教育,多年来在不同社会背景下,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发展特色。从不同角度对中美基础教育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各自特点及发展趋势。经济、科技实力居于......

    中美交流会

    打造合作教育 促进学术交流 ——我校与美国韦伯大学交流座谈会圆满落幕 5月6日下午2:30,我校与美国韦伯大学交流座谈会在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应邀出席本次交流会的领导和嘉......

    中美写作比较

    美国的写作训练文体大致分为: (1)书信,包括正式书信和非正式书信、(2)计划、(3)梗概、(4)报告、 (5)评论、(6)创作。美国语文教学则倾向于从写作能力要素的角度对文体进行分类。对各文体的......

    新闻检索中美科研人员发现阻断疟疾传染人类“蚊子疫苗”

    中美科研人员发现阻断疟疾传染人类“蚊子疫苗” 2013-05-14 02:15:03来源: 文新传媒网2013年5月14日 中新网广州5月13日电 (记者 杨薇)广州中山大学13日对外宣布,该校联合美国......

    中美教育比较 读书笔记

    《中美教育比较》读后感 金渝学校周小琴 用了大约半个月的时间,认真阅读了郑老师发来的《中美教育对比原稿》。这篇稿子出自于北师大青岛附属学校十个老师之手,皆是去加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