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美素质教育比较
中美素质教育比较
“素质教育”是近几年中国的热门话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都在实行素质教育,那中国和美国素质教育到底有哪些差异?我想,有关中美素质教育的差异到底在哪里,详细说的话,写一本书都不为过,这里我以点谈面,粗浅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素质教育又称为素养,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它的关注点在于以人为本、突出主体(特指学生)、关注终身发展、面向全体(全体公民)。
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教育体制受杜威、布鲁纳教育思想影响很大,美国素质教育思想的立足点基本上来源于杜威的教育思想。其提倡以儿童教育为起点,学生教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教育的灵魂,认为社会是教育的目的。
我国的教育体制主要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基础,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新人。同时中国的教育理念自古以来都是德育为先(从孔子教育中可知),德育一直贯穿学生的整个求学生涯。
教育方法上的差异
在和谐素质教育中,中国已经把智育放在了压倒性的位置上。中国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在孩子幼儿时期,家长就为为孩子购置各种知识性、趣味性的读物,训练孩子朗读、书写、计算等技能,所以我们会发现刚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都已经提前就学会了一年级的知识,违反了生命成长规律的教育,对孩子进行拔苗助长。
“知识改变命运”,在大多数中国人意识中,有了出色的成绩才算是有出息,所以正式上学后,不管父母还是老师一心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购买习题集、实行题海战,应付永无休止的考试。
同时,越来越多的父母,认识到“一技之长”的重要性,因而盲目培养孩子特殊艺术才能。在课外时间把孩子送入乐器班、歌舞班学习,聘请家庭教师教孩子补习外语知识、学弹电子琴等。而且,据我所知,一个孩子在课外学的辅导班远不止一个。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一方面无视了孩子的兴趣,另一方面由于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费用,增加了他们的负担和压力。
时间精力都在学习、学艺上,导致忽略了体能锻炼,孩子的户外运动少,多呆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使得肥胖症增多、体质变差。
在生活上的事都由他人一手包办,尤指父母。他们很少考虑孩子的性格、社会适应能力、公民意识等问题,并忽略了孩子的天分,限制他们的创造力,结果为了培养所谓的“人才”反而扼杀了天才,产生许多“有心栽花花不开”的效应,而这些所谓的人才也不见得能在社会上立足。
中国教育孩子,如制盆景一样,扭这枝,弯那根按照自己的设计来“改造”孩子。也不得不说,中国的基础教育很扎实,但这种扎实是基于应试教育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而美国的教育却历来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他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立的才能和兴趣,有自己独特的需要”,注重个性发展。他们并不会给孩子强
加学习的任务,而是什么年龄有什么的学习生活,让其自然发展。在美国人眼中,让孩子充分发挥其天性事天经地义的事。美国教育不存在学生负担重,课外时间少的问题。这样美国的中小学生自由时间很多,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培养兴趣爱好,到大自然中体验生活的乐趣。所以他们常常带孩子参加户外运动,到图书馆看书,鼓励孩子参加艺术创作活动并到森林公园旅游,在各种尝试与接触中,发掘孩子的兴趣,鼓励他们创造,以便孩子自己确定以后努力的方向,这种教育充分发挥了孩子的想象力。
在生活中,美国教育教孩子自我服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要求孩子学会具有与同伴合作、分享、互助的行为,鼓励他们到社会的洪流中感受兼职和社会义工之类的快感,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独立自主、开拓精神和竞争能力。而这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做法却给孩子的将来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整个初级教育过程中,美国人重参与、重体验,重创新,注重于孩子在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所学习的知识、体验的感受以及发展的能力;中国人重评比、重获奖,注重于孩子在与别人比较后是否名列前茅。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只有得到了诸如获奖、得冠等值得评价的结果,学习过程的意义才受到肯定。
这样才会有这一幕:美国一位小学上美术课,一个孩子把苹果画成方的,并涂上蓝色解释说是新品种。美国老师表扬了他,可是同样的情况出现在中国,老师却斥责他“胡闹”。
在中国信奉:初级阶段打牢基础,高级阶段才能做好学问。(就像孔子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做学问、研究是高级科研人员的事。而在美国,他们相信孩子具有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能力,于是从小培养、引导。到了大学在高等教育领域,美国的高等教育更重视实践性和学生的创新性,那里的高校是易进难出。中国的高等教育是难进易出,(近几年来还有大学扩招现象,提倡普及高等教育),但是很多大学生在校园里以打游戏和睡觉度日,每天虚度光阴。这也说明了中国的大学教育还是存在问题的。
我想上面谈述的那些内容从某方面应该可以说明“为什么中国中学生屡获奥林匹克竞赛奖,而美国学者赢得诺贝尔奖最多,中国却至今没有的一个”吧。
第二篇:中美基础素质教育评价差异比较
中美基础素质教育评价差异比较
(2011-11-25 11:48:07)转载▼
标签: 分类: 雅思/托福/考研/SAT/AP/考试等
中美
基础素质教育 评价差异比较 杂谈
中美基础素质教育评价差异比较
内容摘要:素质教育评价的标准,素质评价方式的完善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笔者认为,没有素质评价标准的确立,就没有科学的素质评价方式,也就没有可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文章通过当前教育实践中对三个最基本的素质评价标准的误解说明,目前教育界还缺乏素质标准和评价方式的系统理论,更缺少成熟的素质标准实践模式。所以如何确立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情况的素质评价标准,建立有效、合理的评价方式,使素质评价成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是教育界必须积极探索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素质教育 素质评价素质评价标准
一、当前素质标准的现状
素质教育是教育界恒论恒新的问题,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已颁布的《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开篇总体战略部署中首先指出的还是素质教育问题。《纲要》提出:教育要“聚焦战略主题,实现重大突破。围绕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一战略主题,克服应试教育倾向,促进教育公平,追求教育卓越,在若干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体制机制„”,在第二部分重点任务中,还是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主题,从教育的不同层面提出许多具体的指导意见,并提出要聚焦素质教育战略主题进行教育综合改革重点试验项目,鼓励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试验。转变应试教育倾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中小学生“减负”有效机制,深化各级各类学校课程教材和教学模式改革,凸显各学科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促进创新人才成长”。为了实现素质教育培养模式转变,要“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推进素质教育,健全现代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综合评价机制,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形成多样化、可选择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招生考试新制度。”所以说,素质教育仍然是接下去十年上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大主题。
素质教育的战略地位无可撼动,那么,评价素质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在纲要中描述并不多。虽然对于学生素质评价没有提出具体标准,但是纲要里充满着对学生素质评价和素质提升的要求。在体制改革部分,提到了“完善中小学入学和招生考试制度。„在实行全市初中统一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基础上,高中阶段入学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统一招生录取的办法,逐步扩大学校自主招生比例;„.建立与高等教育普及化相匹配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深化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改革,着重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建立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招生考试导向机制。” 但是纲要中对学生素质评价并没有给出标准。笔者认为,要实现纲要中提到的重大战略主题,完成重大工程和行动项目,必须首先梳理、制订科学、合理、有效的素质标准。这是素质教育与评价的出发点和前提。
一般说来,素质即人所具有的维持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要素,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素质概念受到中国教育理论界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21世纪,素质教育自身理论体系的完善问题,实践模式问题,评价体系问题等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在讨论研究的过程中,许多专家纷纷写出世界各国的素质教育介绍。在实践的领域,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探索对优秀学生的选拔制度,改革高校招生制度,也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效果。文汇报近期报导,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决定,在2010年自主招生时开展合作,实行“五校联考”。与近年各大学各自举办的自主招生一样,五所高校仍将选拔分成笔试、面试两个阶段,但包括通用基础测试(General Exam)、高校特色测试(Special Exam)和面试(Interview)三个模块,简称“GSI模式”。成绩单变成“考生评价报告”,考生的成绩单不再是各项分数简单的累加,而改由分数和“考生评价报告”组成。针对每一门课程的考试都有分析和评价,具体指出考生在某方面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上的表现。教育界专家认为,这五所高校联合组织自主招生考试,是改革传统高考的又一新尝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0年北京大学使用校长实名推荐制录取学生的方案公布后不到24小时,人民网2009年11月17日称,在某门户网的民意调查中,质疑实名推荐,认为对多数人不公的占67.8%;认为可以弥补高考机制不足发现素质人才的占24.5%。《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周大平认为,与其实名推荐,不如探索多元评价模式,与其给校长推荐权,不如给考生更多的选择权。今年12月12日,四川大学2010年自主选拔录取招生办法出台。川大在招生办法中特别为被称为“双特生”的奇才、偏才和怪才打开自主招生大门,在这一招生环节中同样采取了“高中校长推荐制”,同样引发巨大的争论。
二、美国学生评价标准
为什么在国外实施已久的评价方法引来如此大的争议?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与部分教育界人士对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素质评价方式片面理解所致。采取推荐的方法貌似与国际接轨,从深层次看,并没有触及到素质评价标准的实质。尽管目前关于美国素质教育的介绍满天,其实美国并没有素质教育的提法。但是人们一般相信,只有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才可能被美国名校录取。因此笔者通过名牌大学对候选人的录用标准来探究美国教育下的学生素质标准。美国的大学录取标准颇为复杂,一般来说,名牌大学的录取过程是这样的:首先看高中成绩(年级排名,课程的选择等等)和标准考试成绩(SAT,SATⅡ,AP等),85%-90%的申请者都会符合要求。探后考虑明星效应,以及杰出的领导才能。优先被录取的是明星和名人以及学业突出者,比如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冠军,西屋科学奖得主等。经过这些录取条件,占录取总额60-70% 的学生已经选定。剩下的能否被录取,主要看老师们的推荐信和申请者的作文。挑选人通过读申请者的申请作文,看学生的写作水平、个性以及在文章中蕴含的激情(passion),领导力(leadership),上进心(determination)和正直(integrity)等素质。美国《普林斯顿评论》曾把1500多所大学以录取难易程度从60分到99分进行排列,称为录取竞争指数。美国独立升学顾问高燕定认为,所谓“录取竞争指数”也就是个人的“综合素质”。他将这个评估方法归纳成一个公式: 综合素质总分=就读的高中(0~4分)+课程难度(0~21分)+年级排名(-1~3分)+平均成绩(0~16分)+ SAT成绩(6~25分)+全国荣誉学者(0~3分)+申请论文(-3~5分)+推荐信(-2~4分)+课外活动(-5~30分)+种族多元化(-3~5分)+体育活动(8~40分)+超级录取(40分)+[体育教练点名(5~10分)+家住远处(3分)+父母因素(5~8分)+多元化(3~5分)]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综合素质评分的项目主要有12项,前面6项主要体现学业素质,后面6项体现其他素质。能在重点高中学习的学生具有高素质,不在重点高中,但是选修很多最难课程的学生也具有高素质;善于考试能够获高分,也具备高素质;善于准确地用书面形式表达思想,能够获得老师的大力推荐,是优秀素质的表现;花大量时间参加社会活动,甚至打工,是优秀素质的表现;少数族裔学生因为文化背景和家庭的原因,需要较高的素质才能完成其他学生同样的学习;参加体育活动成为优秀的运动员,也被认为具备优秀的素质。人才和素质不是单一类型的,某方面不足可以用其他形式和内容来平衡。所以,成绩不好的孩子不必悲观,学习成绩不好也可能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从这个评估公式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美国大学看中的学生素质标准。
具体到实践领域,这些标准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比如,2005年,有3200位SAT满分的学生申请哈佛大学,结果哈佛大学录取的学生中56% SAT 在1500分以下。因为在名牌大学,录取的并非是成绩好的学生,他们录取的是将要贡献社会的人。举例来说,一个女孩学习一般,但她以1300多分的SAT被哈佛大学录取。她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富裕到她一辈子不工作也可以衣食无忧。高中的暑假,她没有去暑假班学什么大学预科,而是天天到餐馆打工挣钱,挣的钱捐给拉美两个穷苦的孩子上学。她几乎把全部的课余时间用来做志愿工作了。这个女孩在大学申请里写道:我的父母有钱,但如果我从他们那里要了捐出去,那是他们的慈善而不是我的。这三个暑假是我对社会的贡献。
而在我国,尽管诸多评价方式改革正在进行。但由于没有明确的素质标准,导致改革效果不佳。比如,今年北大公示了“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90名学生名单,各中学校长对所推荐学生的推荐语也一同公布。在或长或短的推荐理由中,“成绩优异”者60人,占总数67%,绝大多数校长仍选用了成绩作为主标尺。“学生干部”42人,占总数47%。“奥赛”获奖者35人,占总数39%。此外,20名学生的推荐语中提到了“素质”。以此来看,北大学生录用中的校长推荐标准基本还是成绩第一,这与通过高考选择高分状元的办法没有本质的不同。从中也折射出当前中国学生素质评价标准的缺失。
三、素质评价标准缺失的具体表现
1、缺乏对品德教育的有效评价标准
当前虽然各级教育机构把学生的品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但至今没有合理的、可操作的评价方式出现。大家已经认同书面考试不是评价学生道德素质的合适方法,正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但据笔者的了解,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评估还是流于形式,有些只需要在表格上盖章就可完成,而且与大学录取几乎没有任何关联,所以缺乏实施的动力。
美国虽然没有类似国内的思想品德课,但是他们讲究做人的底线,包括做人的善良、自信、诚实、公正、包容,以及独立自主的意识。学校通过体育运动等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合作、公平竞争等意识,教育孩子们尊重规则、遵守规则。违反规则的成本是很高的,会成为最不受欢迎的人,小到失去参加活动的机会,大到失去同学的信任,没有朋友。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个可怕的结果。学生的道德培养也有可以衡量的指标。比如,爱心可以用很多方面来衡量,化成具体的指标,就是学生在做公益事情上花了多少时间,在哪里做的,由谁来证明。通过这些量化的资料,可以衡量学生是不是有公益心。
2、缺乏对人文教育的有效评价标准
中国教育界对学科重要性的认识基本上是限制在理科范畴内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许是受几十年来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影响。语文,英语虽然也是主科,但与国外的教学深度相比还是有很大距离。钱学森老人一直提醒我们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有兴趣,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像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念书时就读过了。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 学习人文学科能增加社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带给学生因丰富阅读所产生的伦理道德潜移默化的影响。
根据资料,在美国众多顶尖大学中,加州理工学院对新生的数学和科学等学科能力要求最高,申请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要修的理工类课程的最低要求却总共是7个学分,占其高中总学分的28.6%。钱学森先生在2005年3月29日谈到自己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所受的教育说:我本来是航空系的研究生,我的老师鼓励我学习各种有用的知识。我到物理系去听课,生物系有摩根这个大权威,化学系的课我也去听。有趣的是,加州理工学院还鼓励那些理工科学生提高艺术素养。我们火箭小组的头头马林纳就是一边研究火箭,一边学习绘画,他后来还成为西方一位抽象派画家。这种文理兼修的传统一直持续到现在。比如在普林斯顿大学这个理工类学校只要求4年的数学、2年的实验科学,数理化生学科只有6个学分,仅占28个总学分的21.4%。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些理工科排名前列的大学对人文科学要求很高,比如斯坦福大学,要求具有写作和文学训练的4年英语课程。它还要求3年的历史,而且此课程一定要包含论文写作的训练;接下来的才是要求4年数学和3年或以上的实验科学。在美国基础教育中英文课难度很高。比如在加州,十年级的英文课要求学生分析十本英文小说,为了拿到学分,每天需要看几十页的材料,同时还得找资料作分析,一个小时作业时间是必须的。相比而言,国内的语文教学实在是浅显,所以许多中学生,甚至一些理工科的大学生文理不通的也大有人在。
3、缺乏对创造力培养的有效评价标准
中国式教学的特点想必每个在中国受过教育的人都心领神会,笔者在此不赘述。有意思的是有些后来到美国上学的学生反映,美国老师的讲课非常没有条理,似乎老师根本就不备课。笔者在旁听美国大学生的课上,感觉也差不多,发现如果没有学生的提问,老师的课根本无法进行下去。美国学校的教学基本上是点到为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自我表达能力,对学生的独立精神培养非常重视。笔者看到弗吉尼亚州小学五年级社会学习教科书上有一页评论,题目是:怎样才能知道你所知的是真的?“虽然我们介绍了这么多的知识,但是不要以为这些知识都是正确的,这些只是目前为止我们所能知道的。就像很久以前有人认为地球是平的,后来才发现地球是圆的。所以永远不要认为已经知道的知识就是正确的,永远不要停止怀疑,因为停止怀疑也就停止了思考,而没有独立思考对人类的进步而言是件很危险的事情。” 这样的思考习惯始自小学,一直延续到高等教育中。中国古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笔者也有一个比喻,觉得美国的老师训练的是孩子的咀嚼功能,一开始吃得很费劲,所以看上去还有些缺乏营养。而中国的老师更喜欢对孩子填塞食物,学生们经常吃的是老师磨碎的不需要咀嚼的东西,看上去营养丰富,长久下去孩子的牙齿则会丧失咀嚼的功能,等到没人喂得时候反而不会吃饭了。
与教学方式相配套的是对学业的评价方式。质疑老师的观点,“会提问题”是老师考察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尺度。即使在标准化的考试中,也可能没有标准答案,关键是看思路。比如,在加州高中的生物学统考中的作文题目是:请举例说明达尔文进化论中的种内进化和种间进化是如何进行的,并对物种的进化做出你的预测。一位学生的写作大意为:当前地球上的少女有美有丑,根据达尔文的理论,我预测将来美女会越来越多。理由是:美女才有人要,丑女没人要,嫁不出去,自然无法繁殖后代。中间举了很多事例论述了他的观点。结论是:美女人见人爱,她们最适应环境等等。这样的回答,在国内肯定是不及格的,不过在美国,由于他的格式正确,主题鲜明,至少可以得到百分之八十的分数。在2005年3月美国SAT考试中,一位叫杰西卡的华裔小姑娘虽然没有写完作文,但还是得了满分。因为美国SAT的作文重在考核作者对主题的表达,并不在乎小的语法错误和拼写错误,只要文章有很好的主题,结构完整,中心思想明确,用词恰当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分数。相对而言,国内在作文中错别字扣分的规则和标准似乎也可以改了。
结语
建立科学的素质评价标准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因为素质教育的本质,在于恢复教育的本来意义和价值,即养成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求课程内容必须与学生成长经验、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在学习中体验思想、创造的魅力,这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欢乐。
没有教育评价标准,没有科学的素质评价方式,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笔者认为,目前教育界还缺乏素质标准和评价方式的系统理论,更缺少成熟的素质标准实践模式。所以如何确立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情况的素质评价标准,建立有效、合理的评价方式,使素质评价成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是教育界必须积极探索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借鉴国外一些好的素质评价的成功经验,研究新环境下的我国的素质评价标准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第三篇:中美教育探讨:素质教育的内涵面面谈
中美教育探讨:素质教育的内涵面面谈
我们所理解并贯彻于孩子培养过程中的素质教育可以一言蔽之:中西两种教育的精华的融合。
我们在中国长大,在美国又有近三十年,亲身体会了这两个国家的教育体制、方法和理念,这使得我们有机会综合和比较两国教育的各自长短,并从中归纳出各自的精华,从而发展出一套完整的素质教育、智力开发的家庭教育可行方法。那么,我们认为的素质教育又有哪些内涵呢?我们强调的素质教育的要点可以归纳为:
第一,采用启发性教育,开启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第三,培养孩子的领导力、团队精神
第四,注重孩子社会技能 第五,因才施教,发挥孩子的特长
第六,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自由的思想
第七,灵活应用素质教育促进智力开发,赋予素质教育生命力
为了更好地辅助孩子的发展,在不同阶段他们采取不同的宗旨和建立不同的目标:
* 在孩子幼小的时候,我们同孩子们一起玩耍,培植亲情和互信。在玩耍中了解她们的个性、建设她们的心灵。
* 在孩子的小学阶段,我们注重培养孩子的情趣和动手能力,鼓励和协助孩子多交朋友,努力适应环境,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在大自然的熏陶中学习。
第四篇:中美文化交流
1971年4月10日至17日,参加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应中国乒乓球代表团的邀请访问我国,打开了隔绝22年的中美交往的大门,被国际舆论誉为“乒乓外交”。
在第31届乒乓球赛举行期间,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曾向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表示,在比赛结束之后,希望到中国访问。4月6日,比赛已接近尾声,毛泽东主席断然作出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我国。
4月10日,美国乒乓球协会主席、团长和运动员科恩、雷塞克等人抵达北京。周恩来总理对访问作了具体安排,指出这次访问对于打开中美关系的局面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此举对中美关系的突破产生了影响,被誉为“小球推动大球”。
4月14日,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加拿大、哥伦比亚等国乒乓球代表团,并同美国代表团进行了长时间谈话。中美两国乒乓球队举行了友谊比赛。美国朋友还游览了长城,参观了清华大学等地。同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声明,就改善、松动两国关系采取一系列措施。
中美两国乒乓球队的友好往来,推动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2。肯德基1930成立公司,时隔22年后开始特许经营,1987年,肯德基进入中国.麦当劳1954年成立公司,时隔7年后开始特许经营,1990年,麦当劳在深圳开设第一家餐厅 1987年.肯德基进入中国,在北京前门开设了中国的第一家西式快餐连锁餐厅
1989年12月8日.上海肯德基第一家餐厅:东风店隆重开业
纽约最早的唐人街是1890年形成的。1848年,两男一女共3位台山人乘坐“流浪之鹰”号帆船到达美国,这是最早移民美国的中国人。到1851年,移入美国西海岸的五邑人已达2.5万人,以后逐年增加。这些先侨们在矿场、农场、雪茄厂、木材厂做美国白人不肯做的工作。1880年美国发生经济危机,白人大批失业,而中国人却有工开。于是,白人嫉恨中国人,无端地指责中国人抢了他们的饭碗。由此,加利福尼亚州通过了《排华法案》,被排挤和受迫害的中国人向美国东海岸迁移。首先进入纽约的华人在曼哈顿下城东南区的勿街(Mottstreet,意译丛林街)、柏克街(Parkstreet,意译公园街)落脚,随着人口的逐步增加,1890年唐人街形成。唐人街的英文名称是Chinatown,意译中国城。经营
纽约唐人街的居民以华人为主,华人的商业活动也集中于此。住在唐人街,就像在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等其他华人小城一样。通用的语言主要是国语,也有各地方言。中餐为主食,许多街口有中文报摊。开车可以听到中文广播,晚间看的电视是中文电视。在美国,只有唐人街有这样的条件和氛围。
其特点是在这个区域的居民几乎全是中国人。同时,中国人也在此从事商业活动,主要是开商店、饭店和礼品店。居民的来源地主要是广东和香港,主要的语言为粤语。商店的三分之一是餐厅,街道两边摆放着堆积如山的水果、药材、海鲜摊位,卖百货的大婶及漂亮的中文招牌混杂在一起。想体会唐人街特有气氛德的游客,在运河街地铁站下车后,朝Mott街方向步行游览就可以充分体会。周末纽约的唐人都回来这里购物,而十分拥挤。该地区南面是象征中国人精神的领导者孔子的“孔子广场”。因这里人口过密,到这里需排很长时间的队伍才可到达。[1]
全世界都在过中国年 纽约帝国大厦换上“春节装”
2014年01月31日14:36 金羊网-羊城晚报 我有话说
新华社电 美国纽约市地标性建筑帝国大厦当地时间29日上午举行点灯仪式,将帝国大厦的景观灯切换成红、黄、红三层双色彩灯(见图),并于30日正式点亮,以迎接并庆祝中国农历马年。
中国驻纽约总领事孙国祥在点灯仪式上表示,今年是中美建交35周年,很高兴看到两国关系更加深厚,帝国大厦的彩灯不仅传递着和平、希望、合作和快乐,也象征着两国人民之间持久的友谊。他说,中美建交35年来,两国关系不断发展,各领域合作取得丰硕成果,马年象征坚韧和吉祥,希望马年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丰收之年。
帝国大厦观景台总监高齐表示,祝愿帝国大厦楼顶的吉祥彩灯为千家万户带来幸福和好运,期望2020年中国能成为美国最大的入境旅游国家。孙国祥大使对此间媒体表示,作为纽约地标性建筑的帝国大厦为中国新春佳节点灯,其意义在于,一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标志,二是两国人民相互亲近的一个结果,三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地标性建筑上的体现,意味着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增加,中国文化元素在美国得到越来越多的理解、认可和接受,越来越多的美国朋友认可和了解中国的春节。
为庆祝中国春节,帝国大厦还举办了“欢乐春节”中国文化橱窗展,展示了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绘画和陶瓷作品。
帝国大厦亮彩灯庆祝中国农历新年活动始于2001年。高达443米的帝国大厦矗立于纽约曼哈顿中城,自其建成80多年来,已经成为纽约乃至整个美国的标志和象征。编辑: 健龙
(原标题:全世界都在过中国年 纽约帝国大厦换上“春节装”)
美国罗格斯大学孔子学院举行中国学术传统研讨会
2012-11-19 16: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T|T字号:
打印参与评论
罗大孔子学院创院院长涂经诒(立左五)和助理院长洪晨(立左三)带领团队,致力中美文化学术交流,不遗余力推广汉语教学。(记者刘亮吟/摄影)
中新网11月19日电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美国罗格斯大学孔子学院日前在该校会议中心举行为期三天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欧洲、亚洲和美洲各地的知名学者,包括汉文学、史学及哲学专家应邀齐聚一堂,以“文学、历史与思想的互动:对中国学术传统中‘三位一体’新探”为研讨主题。
罗格斯大学前总校长麦考米克(Richard McCormick)一早就抵达会场,他在致词时表示欢迎来自各地的30多位与会学者专家,他们应罗格斯大学孔子学院教授涂经诒邀请,带来各自多年研究心得,三天研讨会发表数十篇论文,为国际汉学、史学和哲学界写下重要篇章。
研讨会主题为“文学、历史与思想的互动:对中国学术传统中‘三位一体’新探”。罗格斯大学教授詹富国表示,这是一个现今遍布全世界学术的研究潮流。中国古时候的学者是接受全方面的教育,文史经书都要研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并不“分科”做学问。
詹富国指出,有鉴于西方学者在18、19世纪盛行文学、史学与科学研究,都有分门别类人才来攻读,渐渐地东方学术界也开始提倡以“专攻某方面学科”方式来教育下一代。这次罗大孔子学院特别邀请世界各国研究文学、史学和哲学等不同领域学者远道而来,提供各自在不同学科的研究心得,相互讨论,并对中国自古以来“三位一体”(Trinity)探讨学问方式做新解。
吉林大学文学院院长张福贵教授会后表示:“这次的国际会议意义非凡,与会学者来自欧、美、亚洲,大家做学问的方式、环境背景都不同,钻研的时代也不一样,能有这种机会跨学科、时间、空间深入探讨交流,对各家学术价值观的进化有很大帮助,也对全球各地做学问方式提供有利比较。
香港大学教授张隆溪也表示,自古中国人做学问很注重“三位一体”的观念,近年来,西方国家也开始注意到“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因此,在这方面,中国的传统学术方式可以提供全世界另一种思维方式。(刘亮吟)
今日热点
第五篇:中美饮食习惯比较
中美饮食习惯比较:谁吃得更科学?
美国营养学家赫尔曼教授在对中美两大民族完全不同的饮食习惯作了长达一年的深入研究后指出:中美饮食习惯都各有其长处和短处。
中国饮食习惯的十大优点在于——
一、中国每天进食的新鲜蔬菜要比美国人多得多,而美国人虽每天摄入大量蛋白质,但肠胃功能却因进食纤维素太少而受到影响,因此消化系统的患病率及患癌率均大大超过中国。
二、中国人喜食粗粮,而美国人偏爱精白粉等细粮。而实际上,粗粮所含营养物质要比细粮多。
三、中国人爱吃植物油,而美国人做菜喜用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此外每天还摄入大量黄油。怪不得美国人心血管发病率特别高。
四、中国城乡居民都喜豆浆、豆腐、豆芽等豆制品,而美国人却往往“敬而远之”。
五、中国人饭后、迎客都沏一杯热茶。喝茶能减低血中胆固醇含量,相反,美国人喜喝的咖啡,却有可能提高血脂并刺激心脏。
六、餐毕,中国人爱吃点瓜果,而美国人往往再加一分甜食。瓜果自然要比甜食更利健康。
七、中国人大部分家庭习惯于每天买新鲜食品,而美国人喜从超级市场一次性大量购回,然后每天食用冷冻食品。美国人食用的罐头食品(含种种不利健康的化学添加剂)及腌腊食品(含有多种可能致癌的物质)分别为中国人的15倍和6倍。
八、中国菜名多富吉利色彩,席间互说祝福话,餐毕往往心情愉快、心弦放松。
九、中国人用筷时需动用数十条肌肉和10余根关节,因而称之为“健身活动”并不夸张。
十、中国人用餐时爱加醋、姜、蒜、葱、辣椒等佐料,能起杀菌、消脂、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等作用。
美国人的饮食习惯也有十大优点——
一、美国人做菜放盐量只及中国人的一半,而摄入太多食盐有可能在中老年期引发种种疾病。
二、美国人做菜不爱放味精——味精含钠,摄入过量有损健康。
三、美国人做菜放的食油比中国人少。
四、美国人的分餐制自然比中国人的合餐制卫生。
五、美国人不吃猪肝、腰子等内脏,因为动物内脏无一例外地含有高量胆固醇。
六、美国主妇不爱用大火炝锅,厨房通风条件也较好,因而避免了吸入大量易致肺癌的油烟。
七、美国人喜一日多餐,这比中国人的一日仅二、三餐科学。
八、美国人喜清蒸食品(营养物破坏较少),而中国则偏爱热炒(营养物破坏较多)。
九、美国人过节或请客不喜暴饮暴食,这与中国人的大吃大喝形成了鲜明对比。
十、要是把吸烟列入广义的饮食习惯,那么,美国人中的戒烟者与日俱增,相反中国人却仍把吸烟当作一种“时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