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美焦点问题
中美军事关系焦点话题一览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1年05月26日11:11 《环球》杂志
对台军售
美国不仅军费世界第一,军火销售也是世界第一。据美国国会2008年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当年对外军售总额为378亿美元,占当年全球军售总量的68.4%。在美国对外销售的大批量杀人武器中,有一部分就流向了中国的宝岛——台湾。
美国对台军售在损害中国核心利益的同时,也给中美关系带来了严重消极影响。
此举严重违反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特别是“八·一七”公报原则(“八·一七”公报中美国明确承诺,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将逐步减少并最终解决售台武器问题),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严重危害中国国家安全利益,损害中国和平统一大业。
最近一次美国对台军售发生在2010年年初,根据美国国防部国防安全合作局网站公布的这项向台湾出售武器的计划,美国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包括“黑鹰”直升机、“爱国者-3”反导系统、“鱼鹰”级扫雷艇、“鱼叉”导弹、多功能信息分发系统等,总价值近64亿美元。
对华侦查
仰仗其科技和军事实力,美国多年来一直通过卫星、侦察机、舰船等手段在世界各地刺探搜集政经和军事情报。而中国的周边海域(黄海、东海、南海)则是美军的重点侦查区域之一。
美国的这些侦查行动不仅违犯了国际法相关规则约束,有时甚至侵犯了中国领空领土。发生在2001年4月1日的南海撞机事件就是明显一例。当时,美国一架EP-3军用侦察机在中国海南岛近海海域上空进行军事侦察,美机违反安全飞行规则突然转向,撞上并导致中国军机坠毁。EP-3侦察机主要用于搜集、储存和分析由雷达和无线电设备发出的信号。
2002年9月,美军“鲍奇号”曾闯入中国黄海专属经济区进行海底地形测绘,并实施水下监听,遭到中国海军和海监拦截。“鲍奇号”装备大量侦查设备,具有极强的综合情报搜集能力。
2009年3月,美国海军监测船“无瑕号”闯入南海中国专属经济区距离中国海岸线120公里处活动,并违背事实、恶人先告状称中国船只“骚扰”了“无瑕号”,甚至随后还派出了“钟云号”驱逐舰为前者护航。据美方专家透露,“无瑕号”具备探测和追踪潜艇的能力。
技术禁令与对华歧视
多年来,美国一直严格限制其高技术及其产品对中国的出口,这不仅仅导致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而且限制了中美两军交流。
比如,1999年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的《2000财年国防授权法》,该法案含有少数议员提出的多项反华条款,企图利用台湾、中国国防建设、中美科技交流、“间谍案”和防扩散等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破坏中美关系。
而美国国会在2000年通过的《迪莱修正案》,则对美国与中国军事合作的12个领域做出了限制,甚至具体到中美双方军事交流的内容、交流的场所和交流的层次都有若干限定。另外还有《1990-1991财年对外关系授权法》等,这些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两军关系低迷、反华势力抬头的情况下出台的歧视性法案,与中美合作伙伴关系的大背景背道而驰,有待美方调整或废止。
除了这些陈年旧账,在今年4月奥巴马签署的2011财年开支法案中,还有一项禁止美中两国之间任何与美国航天局有关或由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协调的联合科研活动,甚至还禁止美国航天局所有设施接待“中国官方访问者”的歧视性条款。当5月16日,“奋进号”踏上告别之旅时,中国记者则被挡在了肯尼迪航天中心门外。
联合演练
在亚太地区,以各种名头与美国开展双边或多边联合军演的国家有日本、韩国、印度、菲律宾、泰国、越南、孟加拉国、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等国。
最近一次的联合军演是5月11日至20日的美泰常规海军联合演习。演习内容包括海上作战科目演练,陆地医疗及民事科目,以及反海盗和反走私项目。此次美泰军演系“卡拉特”军演(全名“联合海上战备和训练”,始于1995年)组成部分。该系列军演旨在加强美国与东南亚盟国间的军事合作,强化部队协同作战能力。
相比之下,同一地区的中国与美国,两军间为数不多的联合演练则多局限在人道与救灾范围。而此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上将访美期间与美方达成的联合演练协议也止步于人道救灾演练层面。较有突破的是双方达成一致将会在亚丁湾进行军舰编队、通讯演练或打击海盗联合演练。但即便是这样的层面,也远远落后于美国与其它国家间的合作层面,这与中美两国关系的重要性不匹配。
假想敌人
此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上将访美行程中包括一连串的美军基地名称,这也引发了美国国内一些保守势力的反对声音,称美军对中国代表团的接触过于开放了。其中最让这些人敏感的即是位于内华达州的内利斯空军基地。据信这一隐身于赌城拉斯韦加斯郊区沙漠的基地拥有众多美国高科技军事装备。
而让内利斯空军基地闻名于世的还有在那里举行多年的“红旗”军演。自1975年以来,美国空军及其他军事单位,北约盟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空军长期参与该演习,实弹投掷轰炸是其重要项目和特点。“红旗”军演的高强度高难度甚至让一些参加过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的老兵都承认该演习比实际战争还艰险。
在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流的今天,美国依然不惜血本、在世界各地大肆举行双边和多边军事演习,意图何在?不少专家直言,这其中有不少把中国作为假想敌的成份。
军事透明
在发表国防白皮书、举行专题发布会之外,中国还通过加强军队高层对话、举行联合军事演习、舰队互访、向各国驻华武官开放军营、观摩军事演习和训练、在军事院校举办国外军政要员交流活动、举办军事情况介绍会、阅兵等方式增加中国军队的透明度。
今年中国国防部还正式建立了例行记者会制度,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三下午在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举行。事实说明中国军队正一步步走向透明化。
南海问题
南海问题的争端是亚洲相关国家的内部问题,可通过双边协商友好解决。有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图谋把南海问题多边化、国际化,想趁火打劫、搞乱亚洲和平局面从中渔利。
2010年7月份,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上发言,称“在航行自由、开放进入亚洲公海水域和在南海遵守国际法方面,美国有着自己的国家利益。”美国试图借“海洋法公约”行插手南海问题之实的行为相当讽刺,因为自公约诞生以来,美国为保持海军和情报力量的“行动自由”,一直否认海洋法公约中他国对专属经济海域的管辖权。
2002年,中国和东盟国家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早已指明:“由直接有关的主权国家通过友好磋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它们的领土和管辖权争议。”这已为增进有关国家之间互信、最终解决争议,创造了有利条件和良好氛围。相信亚洲国家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妥善解决争议,将南海建成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
太空武器
多年来美国一直反对他国发展包括反卫星武器在内的太空武器,而美国则是该领域发展最早、能力最强的国家。
2008年2月,美国发射导弹成功击毁了一颗卫星。“弹打卫星”打破了宁静的星空。一时间国际舆论纷纷,一些国家认为美国此举意在展示其太空军事技术优势,或将引发新一轮太空军备竞赛。此前不久,中俄两国刚在日内瓦向裁军谈判会议提交“防止在外空放置武器、对外空物体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条约”草案,提出通过谈判达成一项新的国际法律文书,防止外空武器化和外空军备竞赛,维护外空的和平与安宁。
早在1997年,美国就决定试验从陆地发射激光武器,击毁一颗空军卫星。当时,研制出打击卫星激光武器的国家还独美国一家。美国媒体称试验目的就是要确保美国在太空的武器优势,一旦发生战争,美国可以击毁敌方在太空的间谍卫星。
而更早些时候,美国时任总统里根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则是旨在运用陆基和空间武器以及传感器摧毁苏联导弹。尽管1993年克林顿用“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取代了“星战”计划,但很明显,换汤不换药,战争的阴魂依然不散。
第二篇:中美经贸关系发展中的焦点
中美互为重要经贸伙伴。美国是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贸易顺差国,第五大直接投资国。我国是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第二大海外国债持有者。两国经贸关系已经形成互利共赢格局,而且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
知识产权问题
知识产权保护将是未来中美经贸关系的焦点问题。美商务部部长古铁雷斯称,“布什政府相信,如果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准入问题上有实质进展,将降低美国的贸易逆差”。
布什政府高度重视。
美官方估计,知识产权产业对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占美出口总额的一半,创造就业1800万个,工资高于平均水平40。美2006年《总统经济报告》称,“知识产权保护对美国优势产业十分重要,促进经济增长与出口”。美政府高层将保护知识产权上升到维系美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利益高度,将打击盗版和造假作为“首要优先目标”。国内,通过《防止假冒制造产品法案》,将运输假冒标识及包装纳入犯罪处罚对象,要求法庭没收造假收益及设备,并销毁假冒产品。国外,充分利用G8、OECD、APEC等多边与区域合作机制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计划。为统筹和加强国际知识产权政策,布什总统任命伊斯雷尔为国际知识产权执法协调官,整合商务部、司法部、国土安全部、海关边境保卫局、国务院等多部门资源。
矛头直指中国。
重视执法效果。
在处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美采取“效果导向”政策,一方面承认我国所作努力,另一方面认为政策措施收效不佳。美认为,执法不力是我国企业盗版侵权屡见不鲜主因,要求我提高执法威慑力,并取得“实际与透明的成果”。为此,美专门制订对华知识产权战略,核心政策包括:通过中美商贸联委会进行双边接触;利用各种贸易审议及WTO争端机制;在中美联合联络小组基础上扩大刑事执法合作;发挥私人企业的“耳目”作用。美对华知识产权保护持批评意见的行业有:药品制造协会、出版与软件产业、零售业等,其意见对政府决策有影响。
贸易失衡问题
贸易失衡是中美经贸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问题。据中国海关统计,2000-2005年中方顺差年增31.1,由297.4亿美元增加到1141.7亿美元,占我国全部顺差的152.5。据美商务部统计,2000-2005年,美对华贸易逆差年增19.65,由838.8亿美元(不包括服务贸易)增至2017.4亿美元,占逆差总额比重由2000年的18.5增到2005年的25.8,我国是美国第一大贸易逆差国。IMF估计,2006年美经常项目逆差8691亿美元,占GDP的6.6,中国经常项目顺差1842亿美元,占GDP的7.2,中美贸易失衡将长期存在。1.贸易失衡成因复杂。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拉迪认为,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是一个复杂而多因素的挑战。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开放的,平均关税已降到2005年10以下,低于印度的29.1、墨西哥的18和巴西的12.4。中国进口占GDP比重由1978年的5增加到2005年的34,是美国的2倍,日本的3倍。导致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有:(1)生产国际化。加工贸易是造成中美贸易失衡的主因。据拉迪统计,中国出口产品的本地生产附加值极低,由进口零部件组装而成的产品占出口总额的55,占对美出口的65,其价值的2/3来自国外,但美在进口时将其全部计在中国名下。由于拥有大量非熟练低工资劳动力,使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产品的最终组装地,尤其是电子、信息与通讯设备。拉迪举例说,中国对美出口的笔记本电脑是在大陆的台资企业组装,零部件则来自不同地区:美国处理器芯片、日本硬盘、韩国显示器、台湾内存、新加坡声卡。因此,拉迪认为,传统的原产地贸易统计方式,已经不能反映贸易收支的真实归属。中方统计数据同样说明这一问题。2005年,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外资企业占58.3,加工贸易占54.7。在我贸易顺差中,加工贸易顺差1425亿万美元,也就是说,假如没有加工贸易顺差,我国逆差将为406亿美元。(2)东亚产业转移。拉迪指出,导致贸易失衡另一重要原因是,东亚地区产业大量转移。据拉迪统计,1985-2004年,美对东亚其他经济体的贸易逆差占美逆差总额比重由50降到16,而对华逆差比重则由零增到24.4。然而,美对东亚地区贸易逆差的比重整体下降9.6个百分点。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认同这一观点,其报告指出2000-2005年我国占美进口的比重由8.2增到14.8,增加6.5个百分点,而日本、新加坡、韩国和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占美进口比重则由21.1降为14.4,下降6.7个百分点。东亚整体占美进口总额比重由29.4降为29.2,略减0.2个百分点(见表1)。中方统计数据更能说明这一问题。2005年,我国对美贸易顺差1141.7亿美元,但对我国台湾、韩国、日本和东盟则逆差1358.6亿美元。由此可见,昔日美对东亚经济体的贸易逆差已变成今日对华贸易逆差。
国别/地区 2000年 2005年
比重变化
中国大陆 8.2 14.8 6.5 台湾 2.3 2.1-1.2 韩国 3.3 2.6-0.7 新加坡 1.6 0.9-0.7 香港 0.9 0.5-0.4 日本 12.0 8.3-3.8 总计 29.4① 29.2-0.2②
资料来源:牛津经济分析中心《中国效应》。
①原文数据为29.4,相加数据应为29.3。
②原文数据为-0.2,相减数据应为-0.3。2.储蓄与投资失衡是贸易失衡的关键。过去10年,美经常项目逆差占GDP比重增加5倍,个人储蓄则由1980年的10.3降到2006年第三季度的-1.3,企业和个人储蓄率低于投资率6.3个百分点。(见表2)IMF估计,2006年美经常项目逆差占GDP的6.6,总储蓄率占GDP的13.7,总投资率占GDP的20.2,总储蓄率低于总投资率6.6个百分点。一国为其投资活动融资主要通过三个渠道,即非政府部门储蓄、本国财政盈余和外国资本流入。在财政赤字与低储蓄率情况下,美只能依靠外国资本流入来弥补投资缺口。资本净流入意味着经常项目逆差。可见,投资与储蓄失衡是导致美贸易逆差的主因。
表2:美国宏观经济数据(1980年-2006年)单位: 年份
投资占GDP比例
企业储蓄占 GDP比例
个人储蓄占
可支配收入比
财政赤字
占GDP比例
贸易逆差
占GDP比例 1980 17.0 9.7 10.3-2.7-0.7 1985 16.5 10.0 9.3-5.1-2.9 1990 16.9 9.6 7.2-3.8-1.4 1995 16.8 11.2 4.8-2.2-1.3 2000 19.4 7.5 2.4 1.3-3.9 2005 16.8 11.0-0.5-3.7-5.8 2006(估计值)20.7 14.7-0.6-3.3-6.6 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美国会联邦预算办公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贸易摩擦问题
中美贸易摩擦由来已久。在WTO中,美是对华反倾销的第二大户,中国则是遭反倾销最多的国家。近期,中美贸易摩擦主要集中于影响大的产业,制造业首当其冲,如钢铁业、纺织业、电器产业等,主要涉及由中资企业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钢铁制品、纺织品、水产品、家具、电视机等。“非市场经济地位”与“过渡期产品保障措施”是中国外贸的“紧箍咒”。只要美方愿意,就会以此对我出口商品采取反倾销或特保等措施。
美利益集团是经贸摩擦背后的推手: 1.产业集团批我干预市场,造成不公平贸易。美国制造业协会认为,“中国政府向企业提供大量补贴,形式包括国有银行政策性贷款以及出口税收优惠等”,因此敦促国会将反补贴法适用范围扩展至非市场经济国家,要求贸易代表处对中国补贴政策进行全面分析。美国钢铁研究所、钢铁制造业协会、北美特种钢材行会和钢管进口委员会联合发布《中国综合症》报告,诬我国钢铁产业政策违反世贸补贴规则和入世承诺,威胁美国经济稳定与安全,破坏全球环境,怂恿政府在WTO机制下采取行动。
2.劳工组织诬我国剥夺劳工权利,损害美国就业。2004年,美最大的劳工组织劳联—产联曾以中国劳动者权利得不到保护为由,要求布什政府采取措施,但遭到拒绝。2006年6月,该组织再次向政府提出类似申请,指责我国不遵守国际劳动标准,不执行国内劳动法,导致工人劳动条件不断恶化。该组织宣称中国劳动权益问题造成123.5万美工人失业,要求布什政府立刻对我国采取贸易制裁措施,并与我国劳工保护状况挂钩。
两国贸易摩擦新动向值得关注: 1.摩擦重心由传统产业向知识产权类产业转移。古铁雷斯认为,保护知识产权若有进展,美中贸易关系才能持续。这意味着,美正在将对华贸易壁垒的重心转到知识产权类产品保护上,此类产品将成为两国贸易摩擦的重点,并从个别产品转向整体行业。2.争端领域由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扩展。在限制我国具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如纺织品、鞋类等产品的同时,美越来越关注我国金融、保险、电信、工程、建筑、政府采购、分销、批发、直销等服务行业。
3.关注焦点由微观向宏观层面延伸。近来,摩擦已由产品、企业等微观层面扩展到政策、体制、行业等宏观问题,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劳工标准、社会责任、出口管理、税收改革、透明度等“制度性摩擦”将增加。
4.解决摩擦思路由限制进口向扩大出口转变。美商务部次长富兰克林·拉文强调,“美国增加对华出口,而不是采取针对中国商品的保护主义措施,是解决美国巨额贸易逆差问题最具建设性的途径。”最近,美就我国进口汽车零部件关税问题向WTO投诉。
5.我国企业“走出去”将成为新的摩擦点。我国很难完全避免上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并购美国公司时的遭遇,加之“走出去”的多为国有企业,难免掺杂政治因素。今后,类似美政府干涉中海油并购尤尼科公司事件将时会发生。
人民币汇率问题
近年,人民币汇率低估被视为造成中美贸易失衡的“罪魁祸首”,美国内指责我“操纵”人民币汇率时起时落。拉迪称,“人民币被低估始于2002年美元贬值。到2005年夏季,人民币低估幅度在20—40之间。”2005年7月,我国放弃人民币钉住美元并升值2.1,使美国内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暂缓。2006年以来,美国内保护主义浪潮再起,不满人民币小幅升值情绪抬头。最近,美积极利用国际机构和多边合作机制,加大对人民币升值压力,促IMF加强对新兴市场国家的汇率制度监督。
人民币升值对平衡中美贸易影响很小。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报告坦承,人民币升值对美国进口影响不大,只会使美国出口有所增加,即使人民币升值25,两年内美贸易逆差最多只能减少约100—150亿美元。美财政部次长亚当斯也承认,“贸易失衡是长期问题,没有立竿见影的解决办法”。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直言:“想通过人民币升值来增加美国制造业的就业,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点。如果美国迫使人民币升值,那么原来从中国进口的纺织品、轻工业品、玩具和各种家用电器将被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取代,对美国的就业没有丝毫好处。”上世纪80年代,为解决对日贸易逆差,美以“广场协议”压日元升值。1985-1988年,日元升值67,但日对美贸易顺差反由1985年的560亿美元增到1992年的1370亿美元,美贸易逆差则由1985年的1218亿美元增到1987年的1517亿美元。可见,汇率变化对贸易失衡影响极小。
美方缘何压人民币升值? 其一,转移视线需要。近年来,美从外贸中获益匪浅,居民整体收入增加,但主要被少数高收入者占有。中低收入阶层无法享受贸易带来的好处,收入增长落后于生产率增长,使一些受损者对贸易逆差和人民币汇率产生非理性抵触。
其二,政治之争需要。美对华经贸态度变化深受国内政治周期影响。一方面,部分国会议员为赢得声望,以对“选民负责”为由,炒作“人民币操纵论”,换取选举筹码。另一方面,白宫需要用强硬对外政策姿态以取得国内胜算。
其三,抑制东亚货币圈需要。美一贯顾忌亚洲形成独立货币圈,亚洲金融危机时,美曾制止日本欲建亚洲货币基金组织设想。2006年亚洲货币一体化趋势出现新进展,亚行推出亚洲货币单位,且中国所占权重最大。
其四,遏制人民币做大需要。在实际汇率政策层面,因我国在东亚经济中位置越来越重要,许多东亚国家的货币汇率倾向于钉住人民币。美压人民币升值,可迫使东亚改变钉住人民币的汇率政策,由此动摇人民币地位,削减东亚货币圈的凝聚力。从趋势看,只要中美贸易失衡存在,只要美国内政治需要,人民币问题将是美“敲打”中国的工具。
能源安全问题
能源安全问题正成为中美关系的新焦点。我国能源需求快速增长,成为国际能源市场和能源政治的重要力量。美对我国能源外交心存疑虑。1.担心我国挑战其国际能源霸主地位。2003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对外依存度升到43(2005年)。美能源信息署预计,2025年中国石油需求将达1420万桶/日,其中75需要进口。巨大的能源需求使我国与主要产油国联系加深,触及美地缘政治利益。在中东,我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GCC)关系密切,与伊朗、沙特加强能源合作;在中亚,上合组织对里海地区作用上升;在北美,我国加强与加拿大油砂开发合作;在拉美,我国与委内瑞拉、巴西等资源国关系密切。凡此种种引起美对华日益活跃的能源外交忧虑倍增。2.担心我国打乱由其主导的国际能源秩序。美依靠国际市场支配全球能源供应,维护其在国际能源体系中的领导权。美认为,我国有石油公司收购海外资源相当于“圈占”国际能源资源,使供应与市场隔绝,破坏国际能源秩序。美国2006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指责,中国试图“封锁”国际能源供应是“固守旧的思维和行为方式”。3.担心我国能源需求损害其经济利益。2002—2004年,我国占全球石油需求增量的1/3,被美视作抬高石油价格的主要原因。4.指责我国与“问题”国家能源合作妨碍其外交政策。2006年初,在中央情报局、国防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及国务院的协助下,美能源部公布了对华能源政策审查报告,认为我国与伊朗、苏丹、缅甸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接触,“与美国关键战略目标冲突”,批评我国为能源利益支持“专制政权”。
然而,作为世界第一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中美具有共同的能源利益和合作基础。两国面临相同的长期能源安全挑战,包括避免全球供应中断、提高能效、开发新能源、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等。“尤尼科”事件之后,美国内开始反思对华能源合作,要求政府改变相对“随意、被动、消极”的对华能源政策:一是谋求与我国建立能源战略伙伴关系。2006年3月,时任美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卢格向国会提交《2006年能源外交与安全法(草案)》,要求政府将对外能源合作提升至国家安全高度,尤其加强与中国和印度的能源合作,建立能源战略伙伴关系,从而确保经济和安全利益,并推动两国建设性合作关系。二是引导我国在多边机制下发挥作用。美学者积极呼吁邀请我国加入国际能源机构,使其在美国主导的框架下承担国际责任,停止“搭便车”。在G8内,美明显加大与我国等发展中大国的能源对话力度;在国际能源机构内,美寻求与我国建立更紧密的伙伴关系,让我国实际参与机构决策过程。三是推动东北亚地区能源安全合作。美密切关注中日东海油气之争,不愿看到俄利用中日能源竞争提高自身影响力,为此积极筹划各种东北亚能源合作形式,并争取我国支持。同时,美希望通过加强APEC合作机构,强化与中国等亚太地区的能源合作。
第三篇:当前社会几个焦点问题
当前社会几个焦点问题 内政层面
1、张茵提案所引发的劳动合同法之争所反映的民主政治问题。、张茵提案所引发的劳动合同法之争所反映的民主政治问题。《劳动合同法》颁布以来,经济学者张五常、周其仁、张维迎、陈志武等都对其批评有加,而广大劳动阶层则欢呼雀跃。国家出此法规,表明国家有意提高劳动在与资本的分配比例,转变发展战略,扩大内需。张茵作为大资本一方的代表,三个提案之首就是“劳动密集型企 业取消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由此引发广大网民参与的大论战。劳动与资本有利益共同的一方面,更有利益对立的方面。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一直是 向资本方倾斜,因此才造成在劳动阶层在总体上的分配比例越来越低,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参看蔡定创《中国为何未能成为发达国家》系列文章)。劳动法中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显然是有利于劳动者,招至资本的反对本来也不奇怪。焦 点的问题在于反对的声音不是来自权力参与者的人大、政协代表,而是会场外的广大网民。已有网民大声疾呼,我们的人大、政协都已经成为“富人俱乐部”。当然,今年比往年好得多,人大代表中毕竟还有三个民工的代表。问题的实质不在于表面上的分配比例(劳动阶层在表 面上的分配比例也太低太低),而在于话语权的代表分配比例。和谐社会的建设,不在最高 层面解决,改革就很难言成功。经济层面
2、通货膨胀问题。、通货膨胀问题。当前比较严重的通胀问题,从内因上讲,有资源性产品长期上涨的节点暴发因素,更有过去 错误的金融政策所积累的矛盾暴发因素。美元贬值是这些矛盾的外部激发。如何反通胀,存 在着二派不同意见。主流学派代表中央政府当前反通胀的作法,就是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并结合行政手法严控物价上涨,其实质与效果就是降低发展速度,降低社会消费总量增长,为美元贬值买单。另一派是非主流学者,呼吁与美元通货膨胀针锋相对,采取积极的财政政 策,增发工资和通胀补贴,调低币值,利用本次弱势美元所提供的机会,建立内需驱动性经 济构架。在这方面的代表文章有蔡定创的《宏观调控不能以抑制通胀为首要目标》《当前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益西彭措的文章:《从紧货币政策不合时宜》《把控制物价上涨、作为政府的首要任务是严重错误》 ;卢麒元的《致总理三策》等等。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美元通货膨胀针锋相对,在短期内有可能加大通胀,但如果有高于通 胀的工资增长和社会福利补贴,因为能
迅速缓解国内内需不足的矛盾,经济发展反而可加速,但是,从本质上说,通货膨胀涉及到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拥有财富越多越不情愿高通胀持 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采用何种政策措施,背后都会有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从反通胀政 策的选择上,与新加坡、香港全民发“红包”相比,显现出内地反而与平民社会渐行渐远。
3、股市调控问题。、股市调控问题。中国的股市从本质与美国股市不同,这在股改前后讨论得很多,也基本上形成共识。本质上 的区别在哪?本质区别就在于中国股市是服从于经济建设的目的,通俗叫“圈钱”。虽然“股 改”了,但本质并没有变,所体现的法律制度并没有变。比如,现在急于要推出的创业板,就是服从于建设“创新国家”的政治目标。因此,维持股市运转一直是靠政策的力量。股市也 一直是受着政府强有力的调控。甚至包括大资金集团的利益分配,如发行、增发政策、保险 集团的巨额资金打新政策等。由于股市先天不足,我们的股市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已经推倒 重来过一次了。本次诸多因素共振所引发的股市短期内大跌46%,市场信心已到崩溃的边缘,如果任由发展,有可能再来一次推倒。围绕着是否“救市”,引起空前的大讨论。以有海外大资本或留学背景的谢国忠、许小年(千 点论者)、华生等为一方,反对救市,以国内土学者(指国内学校毕业)叶檀、水皮、吴晓 求、曹凤岐、刘纪鹏、贺强为一方的坚决主张“救市”。而管理层则采取了暗救明不救的十分
暧味的态度。我曾撰《罕见的股市利益大博斗》一文,呼吁管理层应站在维护中小股民的利益角度,采取 措施,坚决稳定股市。股市大起大落,是国内外大集团资本利益的需要,任一个民权政府都 不会任其所为。为什么不能理直气壮呢!
4、银行控股权问题、对银行控股权最早的争议是始于2005年初,最高管理层决定四大国有银行改制上市。2005 年4月23日我在强国论坛上发长文《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由此在 》 网上引发了国有银行是否贱卖的大争论。而本次银行控股权争论,则起于银监会《银行控股 股东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由中央民族大学张宏良教授领军发文《控股中国银行——劫 难第一单》,对银监会提出质疑,警示风险。本来,银监会《银行控股股东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一文是迫于落实“入世”协议的需要,原在2003年银监会颁布的 《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 中的单个外资持 股中资行20%上限仍构成对外资的制约。但是,近几年来国际金融的险恶环境,
第四篇:【干货】 银行抵债焦点问题汇总
【干货】 银行抵债焦点问题汇总
2017-03-14 有法365导读在抵债资产的接收、处置环节,涉及诸多法律问题,如处理不当,容易引发法律纠纷。为充分发挥以物抵债对加快处置不良贷款的重要作用,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加强以物抵债法律分析,依法规范接收和处置行为。当前,银行不良贷款高企、处置难度加大,积极采取以物抵债方式能够抢抓借款人、担保人或其他义务人的财产,有效实现不良贷款的压降。在抵债资产的接收、处置环节,涉及诸多法律问题,如处理不当,容易引发法律纠纷。为充分发挥以物抵债对加快处置不良贷款的重要作用,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加强以物抵债法律分析,依法规范接收和处置行为。1巧用法律提升以物抵债效率
根据《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以物抵债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协议抵债和法院、仲裁机构裁决抵债。在协议抵债中,银行与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协商同意,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以其拥有所有权或处置权的资产作价,偿还银行债权。应当注意的是,未经公证的协议抵债不具备强制执行力。一旦资产出让方违约,抵入方或买受人将无法直接申请强制执行,须经过诉讼程序再进入执行程序,最后处置资产,清收效率会受到影响。在法院、仲裁机构裁决抵债方式中,通过诉讼或仲裁程序,由终结的裁决文书确定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拥有所有权或处置权的资产,用来抵偿银行债权。一般来说,银行接受以物抵债主要的抵入依据是法院裁定。因此,一定要对法院裁定内容表述的明晰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认真审查,防止因裁定出现漏洞而造成抵债无法进行。例如,某法院裁定将债务人房地产过户给某银行抵偿债务人欠款,并裁定上述抵偿房地产变现时需经双方自行认可的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但在变现该抵债资产过程中,因债务人不配合选定评估机构导致评估迟迟未能推进,致使抵债资产处置陷入困境。另外,在法院裁定以物抵债中,一定条件下,拍卖并不是必经程序。《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法释〔2015〕5号)第四百九十一条规定:“经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同意,且不损害其他债权人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人民法院可以不经拍卖、变卖,直接将被执行人的财产作价交申请执行人抵偿债务。对剩余债务,被执行人应当继续清偿。”第四百九十二条规定:“被执行人的财产无法拍卖或者变卖的,经申请执行人同意,且不损害其他债权人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人民法院可以将该项财产作价后交付申请执行人抵偿债务,或者交付申请执行人管理;申请执行人拒绝接收或者管理的,退回被执行人。”上述规定放开了对查封物拍卖前置程序的限制,有利于银行直接通过抵债方式变价处理担保物。若执行财产因地理位置不佳、评估价值过高、现状存在瑕疵等原因,可以预见通过法院拍卖无法处置或处置所得价款过低,或不良贷款需要快速清收的,可与执行法院及被执行人沟通,不经拍卖、变卖,直接将执行财产抵偿债务。
2抵债资产产权过户登记不能忽视
《物权法》规定:对于依照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法律文书而享有的物权,处分该物权时,依照法律规定需要办理登记的,未经登记,不发生物权效力。因此,资产抵入后应先将产权过户至银行名下,一方面可以确保抵债资产处置发生物权效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抵债资产因债务人原因被查封或重复抵债,陷入不必要的讼争。例如,2005年4月,某银行通过协议将某抵债房地产转让给某资产管理公司,但未办理房产过户手续。2007年11月,资产管理公司将此房产拍卖,买受人陈某向县房地产管理局申请房产变更,工作人员直接将房产过户转让登记给陈某。后县政府认为某资产管理公司未经办理房产登记手续而直接将银行房产过户给陈某属于违法,决定注销该房屋所有权证。陈某不服,向法院起诉。法院认为,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银行以物抵债的房地产后,只有在依照《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定办理权属变更登记并取得房地产权属证书后,才拥有该房地产的合法产权,才能将该房地产予以转让。因此,资产管理公司直接将产权人为银行的房屋委托拍卖并转让给陈某不符合法律规定,登记机关有权注销该房屋权属证书。虽然根据法律规定法院、仲裁机构裁决抵债的资产必须过户到抵入银行名下,但在过户登记之前,资产抵入行可以先行启动处置程序。《土地登记办法》(国土资源部令2007第40号)规定:因人民法院、仲裁机构生效的法律文书取得土地使用权,权利人在办理登记之前先行转让该土地使用权的,应当依照本办法先将土地权利申请登记到其名下后,再申请办理土地权利变更登记。依照该规定,对于法院、仲裁机构裁决抵债的土地使用权,资产抵入行可在办理土地使用权过户登记之前,先行启动处置程序,缩短处置时间,但最终仍需办理“两次”产权过户登记手续。虽然该规定针对的仅仅是法院、仲裁机构裁决抵债的土地使用权,但结合《物权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对于法院、仲裁机构裁决的其他需登记的抵债资产,可以参照上述规定执行。此外,为避免产权过户问题,在条件适合情况下,也可先将拟抵债资产通过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寻找潜在购买人,然后直接将拟抵债资产过户到购买人名下,再用所售资金偿还借款人债务,收回贷款。由于减少了抵债资产过户环节,还可以免缴相关税费。3法院拍卖程序应做到四注意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法释〔2004〕16号)第十九条规定:“拍卖时无人竞买或者竞买人的最高应价低于保留价,到场的申请执行人或者其他执行债权人申请或者同意以该次拍卖所定的保留价接受拍卖财产的,应当将该财产交其抵债。”第二十六条规定:“拍卖时无人竞买或者竞买人的最高应价低于保留价,到场的申请执行人或者其他执行债权人不申请以该次拍卖所定的保留价抵债的,应当在六十日内再行拍卖。”第二十七条规定:“对于第二次拍卖仍流拍的动产,人民法院可以依照本规定第十九条的规定将其作价交申请执行人或者其他执行债权人抵债。申请执行人或者其他执行债权人拒绝接受或者依法不能交付其抵债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查封、扣押,并将该动产退还被执行人。”第二十八条规定:“对于第二次拍卖仍流拍的不动产或者其他财产权,人民法院可以依照本规定第十九条将其作价交申请执行人或者其他执行债权人抵债。申请执行人或者其他执行债权人拒绝接受或者依法不能交付其抵债的,应当在六十日内进行第三次拍卖。第三次拍卖流拍且申请执行人或者其他执行债权人拒绝接受或者依法不能接受该不动产或者其他财产权抵债的,人民法院应当于第三次拍卖终结之日起七日内发出变卖公告。自公告之日起六十日内没有买受人愿意以第三次拍卖的保留价买受该财产,且申请执行人、其他执行债权人仍不表示接受该财产抵债的,应当解除查封、冻结,将该财产退还被执行人,但对该财产可以采取其他执行措施的除外。”根据上述规定,对法院组织的拍卖,银行应当注意以下问题:一是不动产拍卖不同于动产拍卖。在动产拍卖中,法院经过两次拍卖不成后便可裁定以物抵债;在不动产拍卖中,如果两次拍卖不成,只要银行不接受以物抵债,法院就应当在六十日内进行第三次拍卖。二是对法院裁定以物抵债应进行必要的分析。当前,银行不良贷款清收形势严峻,在现金清收难以实现的情况下,与其耗费人力物力陷于执行“马拉松”,不如积极接受以物抵债,特别是对于被执行人有破产逃债迹象的,建议果断通过以物抵债止损,防止被执行人破产后,银行受偿率更低甚至为零。但作为申请执行人,法律赋予了债权人是否接受以物抵债的选择权,对严重有失公允的以物抵债,应当拒绝。三是《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法释〔2004〕16号)第十四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拍卖五日前以书面或其他能够确认收悉的适当方式,通知当事人和已知担保物权人、优先购买权人或者其他优先权人于拍卖日到场。优先购买权人经通知未到场的,视为放弃优先购买权。”根据该规定,银行应提示法院通知已知的担保物权人、优先购买权人或者其他优先权人于拍卖日到场,防范资产抵入后他人向银行主张权利或拍卖被撤销。四是积极解决三拍流拍问题。2014年11月19日,最高院执行局下发的《关于“转变执行作风,规范执行行为”专项活动中若干问题的解答》规定:“不动产经三次拍卖流拍,不能依法变卖或以物抵债的,执行法院可以根据市场价格变化,重新启动(评估)拍卖程序。”依据上述规定,在司法清收中遇到不动产三拍流拍后仍然无法处置的,在适合条件下,银行可积极要求法院针对当地市场实际情况,重新启动评估以及拍卖流程,使评估价格更符合市场行情,以提高拍卖处置的成功率。
4抵债资产处置拍卖应充分披露标的瑕疵
以拍卖方式处置抵债资产符合市场交易“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透明度较高且又能最大限度实现抵债资产价值,因此,拍卖抵债资产成为处置变现的首选方式。但这种方式如运用不当,也存在法律风险。《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拍卖法》第六十一条规定:“拍卖人、委托人违反本法第十八条第二款、第二十七条的规定,未说明拍卖标的瑕疵,给买受人造成损害的,买受人有权向拍卖人要求赔偿;属于委托人责任的,拍卖人有权向委托人追偿。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因此,建议银行在抵债资产处置前必须将所有瑕疵予以充分披露,如权属是否清楚、证件是否齐全、税费是否缴清、质量是否有缺陷、资产是否完整、财产的占有及租用情况等,否则可能引发法律纠纷。例如,某银行委托拍卖公司拍卖某宗房地产,2003年12月买受人王某以178万元的价格成交,并支付佣金8万元,在申报办理产权过户手续时,办证机关告知“证件不齐,不予受理”,原因是该房地产土地性质为划拨地,按照规定应向国土资源局申报并经县(市)一级政府批准,才可进入拍卖市场,由于银行在拍卖前未办理申报手续,国土资源局不予办理过户。为此,买受人向法院起诉,要求解除拍卖合同、返还拍卖款项。经法院终审判决银行败诉,返还拍卖款。5因地制宜合理约定税费承担
第五篇:2018年金融学考研焦点问题
2018年金融学考研焦点问题
金融硕士考研的核心问题提出了“一、三、五”考研复习思路,分别是一个核心,三个准备,五大细节。各位看官请上座,且听我来一一说明。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一个核心
无论大家考研的理由是什么,我们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考上,所谓“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一切以能考上为核心】这样一个世界观的形成,就引导了我们之后整个复习过程中的方法论。
有同学说了,这个道理我们都懂得,大家考研就是为了考上的嘛。但是在如何选择学校,选择专业,如何复习这些问题上,有些同学就容易迷失方向了。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1、如何选择学校
在论坛的交流中遇到很多同学,我非名校不上,我非清华、北大这些名校不考。在择校的时候,大家要先充分了解一下这个学校的招生要求。最初翅膀也有想过考北大的地球物理学,也因此复习了2~3个月。后来看招生目录,那边70~80%的保研率,考研名额只有16个,具体到小方向只有2个。所以权衡一下也就放弃北大,而幸运的留在了挚爱的母校。所以说,飞蛾扑火的事咱们不要做,选择一个符合自己的情况,而相对胜算大一些的学校,是考研成功的第一步。
2、如何选择专业
这条仅针对跨考的同学。有同学说,我虽然是跨考,但是我对报考的专业有热情,有兴趣,我一定能学好。话分两头说,哪个考研人选择的专业是自己没有兴趣的呢?在同样分数的情况下,你又有什么优势能让导师选择你而不选择非跨考的考生呢?单凭一句我对所报考的专业有兴趣,并不是博得老师欢心的筹码。有些学校的录取规则就比较排斥跨考的同学,尤其是文跨理这种跨度较大的专业。所以,如果要跨考,要先了解清楚该专业是否对跨考有要求。
3、如何合理的安排复习时间
考研的最大特殊之处在于,它不仅有总分分数线,还有单科分数线。这也就造就了考研的复习不能和中考、高考一样。在论坛三年,见过总分380+,英语单科不过线的“烈士”们实在是太多了。所以考研的复习大的思路就是攻击短板,哪门科目弱重点复习哪门。可是见了有些同学专业课都背得滚瓜烂熟,历年真题提笔就能写答案那种的情况下,还在拼命的背专业课,这样就有些得不偿失了。二、三个准备
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考研理由,有的或许是为了学术,有的或许是逃避就业,有的或许是随波逐流,大家都考我也考。不论是那种理由,总之你选择了,决定了,在路上了。无论是小升初、中考、高考都是在一天天的上课中准备,在早自习、晚自习、六日加班学习中冲刺过来的。纵观从小到大的各类选拔性考试,唯有考研是我们自己主动选择而尽心竭力的。这也就不得不对他有个全面的准备,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此言说之。考研的准备工作大体分成三类,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1、考研资讯类
考研资讯包括考研的大致时间流程、所报考学校的招生简章、报名注意事项、专业目录、导师名录、初试复试的考试科目、复试规则、复试流程、录取规则、历年分数线等等。这也是报考一个学校首先要搜集到的信息,而不是历年考题什么的。只有在宏观上了解了学校的情况,才能在微观上有所挖掘。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
案例一:某学校在研招网网上报名的时候,发布了一个网报须知,里边明确说明“在备注信息一的位置填写所报考导师的姓名”结果某同学报名时候没有写,到了复试的时候都不知道该联系哪个导师,复试也准备的一塌糊涂。最后虽然录取了,但是被校内调剂到其他导师那里,考生本身也不是太满意。细节决定成败,这样的招生简章,官方文件一定要好好的读,不要一眼扫过了。
案例二:某学校三矿专业初试科目是岩石学、矿床学、矿物学三选一,即考试的时候发三张卷子,三门科目中选择一门自己擅长的来答就可以。但是复试的时候是根据具体的专业不同而规定只能答规定的三种卷子中的一种。某同学初试分数很高,但是复试科目,他也以为是三选一的,结果他要考的那门科目一点都没有准备。复试一塌糊涂,可惜了他的初试成绩。
A校的某专业优后录取跨考的考生,该同学跨考此专业,但是初试之后,了解到报考相同导师的同学很多,且分数较高。同时她也接到了B调剂学校的复试通知。更巧的是,这两个学校的复试时间完全相同,两者只能选其一。来A学校有30%的概率能录取,而去B学校有80%的概率能录取。深思熟虑之后选则了参加B学校的复试,如愿收到录取通知。开弓没有回头箭,当断则断。
有的同学就说,我要考清华北大,我要考985,我要考211,或者说我非一本不考,二本的给的调剂我都不去。这样就真的没必要了,翅膀这三年遇到这样的同学太多了,事后都有些后悔地跟我说,要是当时选择了调剂,现在都快毕业了。哪像如今还在苦逼地一遍遍地准备考研呢?机会只有一次,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再旧事重提一下,上学的最终落脚点还是落在工作,有一个研究生的学历就会给自己的就业增加一些筹码——这个是质变。至于名校和非名校的区别只是量变。工作多年以后,当你和同事说我是清华北大毕业的,就像现在说我中考数学考了满分一样的苍白无力。钻牛角尖的同学好好琢磨琢磨吧。
2、考研资料类
考研资料也是考研复习过程中的主要内容。撇开公共课——英语、政治、数学——不谈,仅谈一谈专业课资料的整理方法。
专业课的资料包括,指定教材、历年真题、考试大纲、相关课件、期末试题等等。其中必须要有的是指定教材和历年真题,论坛的一位前辈曾经说过:“教材+5年的真题=专业课完胜”一言概之,教材是灵魂,真题是精髓。资料是永远搜集不完的,其他的资料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有则好,没有也不必费劲力量去找。免得到头来浪费了时间,打乱了复习节奏,得不偿失。
建议多用用论坛的搜索功能,比如要考中国地质大学的自然地理学,在论坛的搜索框中键入这两个关键字就能搜到很多的相关资料。大家都是考研的同学了,多动动手,提高一下自己的搜索信息的能力。不要一个帖子都不看,就发帖子问“版主,有没有***的真题”,考研是一场信息战!
3、考研经验类
有了考研资讯做指导,有了考研资料做指引,现在缺少就是如何针对某一门科目的复习方法。多看看其他人的考研经验,取其精华,化为己用,对自己的复习也是事半功倍的。然而经验是一代代的传承,从师兄师姐处得到了经验,要记得传授给自己的师弟师妹。这样
?you share rose,get fun”论坛近期很多版面也推出了访谈录等系列活动,14级或之后的同学,有问题可以在帖子里及时的回帖提问。难得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
当然有了一个核心和三个准备,很多同学也就开始努力的复习了。这里给大家提几个细节上的建议,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三、五大细节
细节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考研在策略而不在蛮力,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方可成势。小到一个宿舍,中到一个班级,大到一个学校。没有他们提供的舒适环境和平台也就没有考研人奋斗的空间。研友不在多,一个正好,两个可以,三个就容易乱了。最好找和自己脾气相投、作息时间相似的同学一起复习,交流复习的进度和遇到的困难,各方面信息也可以及时沟通,这样在研途上不会太孤单。如果需要占座,也可以相互占占座有个照应。
另外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多来论坛共享信息。考研论坛是考研界的权威论坛,很多信息和资源更新得都非常及时。过来看看其他同学复习得进度怎么样,对自己也是一个促进和参考。
细节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时间是备考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参数,从9月~12月这四个月是考研复习的强化时期。建议大家对每个月每门科目都要做一个计划安排,宏观上每个月大概要做哪些事。微观上,具体到某一天上午做什么下午做什么都要计划好,并且严格执行。不要看心情,想复习什么就复习什么,这样不仅导致执行力下降,更重要的是打乱了复习的节奏。对于计划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调整,不要第二天补第一天没完成的内容,第三天再补第二天的,这样计划就越来越乱了。具体怎样安排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建议大家多看看论坛的经验贴,参考一下前人的经验,取其精华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列出符合自己的计划表。
细节三:正确处理影响复习计划的不稳定因素
在我复习考研的11个月里,出现过很多和计划不符合的不稳定因素。包括学校暑假的野外实习(约一个半月)、生产实习(17天)、生病(约7天左右)、各种聚餐、各种接待同学。另外如果大四上学期还有课的话,也会影响复习的计划。这些都是我们复习计划中不稳定的因素,我的建议是:既来之则安之。很多同学就担心,我周末有事,不能复习,少了两天学习时间。会不会影响做题的水平,单词会不会忘记一些。这些担心都是急于求成心态的一种侧面体现。考研的成功与否是你的对考研的理解,你的考研观、方法论综合作用的结果。然 方法论是一种底蕴的体现。至于底蕴这东西,绝非是少数急功近利之徒短时间之内能够拥有。这需要时间的积累、岁月的沉淀。努力复习了4、5个月的同学,偶尔几天不学习可能会出现复习节奏出现影响,但绝对不会就此沉沦下去,短时间内就能恢复到之前的学习状态。
细节四:联系导师的若干技巧,未曾学艺先学礼
在复试之前联系导师,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是必要的。联系导师之前,先要了解老师的研究方向,通过招生目录和在cnki等论文网站下载导师近期的学术论文。大方向了解了之后,觉得这位老师的研究方向是你喜欢的,再给导师发邮件。能从网上找到的信息,不要发邮件问导师。这样老师会觉得你搜索能力很差。
在此有三个联系导师的黄金时期,只要抓住这三点,老师会对你的印象深刻的。
1、网上报名开始之前(9月中旬)。邮件内容大体分为这几部分:首先是自己的个人简历及手机号等联系方式,这样让老师对你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其次是你对这个专业的理解,为什么要考这个学校考这个专业。再次是对需要了解的信息的一些提问,比如今年导师除了保研的同学还能招收几个考研生;或者对导师在研究生期间的培养模式进行一些咨询;如果女生报考如地质类或其他比较艰苦的专业,最好再问下该导师是否接受女生考研的同学。建议有问题最好一次1.2.3.罗列清楚,要不拿邮件当QQ那么聊,太多回合不好。最后要表达一下愿意到老师门下深造的愿望。
此处切记不要问诸如“这个专业考到多少分,才能录取?”的问题。因为在复试结果出来之前,一切皆有可能。尤其是比较火的专业,老师不可能会给你一个确定的答案,比如“考到350就没问题了”之类的话。一般根据版友的反馈,老师一般都会说欢迎报考,好好准备初试。
2、考研分数成绩公布之后(2月下旬前后)。尤其是考得还不错的同学,要给老师报告一下自己的成绩,以及正在认真准备复试的状态。让老师觉得你是一个有准备又自信的考生。另外还可以问一下除了准备复试的科外还有什么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3、复试名单下来之后(3月中下旬)。复试名单下来以后,再去参加复试之前,给老师发邮件说明自己复试准备的情况,已经开始着手准备来学校参加复试的一些事宜。最后要委婉的问一下老师的办公室位置,为了到了学校后可以和报考导师见一面。
细节五: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考研用书
考研同学的一个普遍心态就是爱买书,看到出来一本新参考书就想买,尤其是名师出的书。甚至有些强迫症,这本书不买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的,就算买来不看也没事,图个心理踏实。考研公共课的复习用书数不胜数,相同类型的书也在伯仲之间。很多同学在选择参考书的时候总想选一本最好的。
在漫长的考研史上依次上演过老陈与二李的数王争霸,任大妈与肖老爷子的一哥之争。在他们最璀璨的年代,考研市场也并非一人一姓之王朝。时至今日,多位名师的异军突起,使某一人、某一本书能独步考研界成为了一种奢望。这也就造就了今日选择的艰难。
就考研本身特性所致,不同的参考书针对的受众面不同。有的书适合复习时间多的同学使用,有的书适合在职考研的同学使用。参考书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了看书的人身上。一味地追求书的数量,而没有把一本书书深入的挖掘,体会其精华,所谓“百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考研用书在精不在多。五本书一本看一遍,不如一本书重复看五遍来的效率高一些。
另外看书的时候要多思考,不能完全拘泥于书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很多经典的理论在当时可谓红极一时,然而随着岁月的长河,多少经典被推下神坛。殊不知陈大师“不管三七二十一”那一套已经在考研数学中不是万能适用,殊不知may、some等红花绿叶理论已经被出题人破得体无完肤,殊不知政治已经不是那个写满卷子就能高分的时代。不同的书适用不同的人群,挑一本自己善心悦目的书就一直看下去,必有长足的进步。
人常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金融硕士考研的核心问题就这些了,当我们回顾这一段青葱岁月,那些书叠如山、灯如红豆的日子恍如昨日的画面,不会随时钟的滴答声渐行渐远,而是镌刻在脑海深处。怀念那种纯粹的激情,怀念那份简单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