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海交馆解说词(xiexiebang推荐)

时间:2019-05-15 06:57: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泉州海交馆解说词(xiexiebang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泉州海交馆解说词(xiexiebang推荐)》。

第一篇:泉州海交馆解说词(xiexiebang推荐)

泉州,古称“刺桐”,作为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曾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泉州的海上交通,起源于南朝而发展于唐朝。到了宋元时期,刺桐港的海上贸易活动空前繁盛,被马可·波罗誉为“东方第一大港”。当时的泉州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到了明清两代,由于中央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致使官商渐渐衰弱,而私商贸易迅速崛起。大批移民流向海外,泉州因此成了一个著名的侨乡。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古代泉州府的版图。古代泉州府的管辖范围包括德化、永春、安溪、晋江、石狮、惠安、南安,以及解放后划归厦门的同安和现属台湾的金门岛。古刺桐港素有“三湾十二港”之称。“三湾”所指的是: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在每个港湾中各有四个支港,由此而组成了这个著名的东海名港。在这个沙盘中所标出的是泉州省级、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泉州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 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二处,其中大部份与泉州悠久的海洋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据记载福建最早的居住者是闽越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他们就已“善于造舟“。从1920 年在福建连江出土的独木舟残件,能够明显地看到有火烘烤的痕迹,这说明在当时人们已经能够用火和石斧制造独木舟用于海事活动。由独木舟发展而来“舢写船”形状象一只栩栩如生的水鸟,它已经具备了福船的一些特征,可以说是福船的前身。在公元后的十六个世纪里,福船以它优良的性能、先进的技术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船种之一。

三国孙吴时,晋人因永嘉之乱南迁。现在泉州地区的王、林、陈、黄、郑、唐、邱、何、胡等姓氏的祖先,多来自于中原。他们来到晋江的两岸,沿江而居,开始把这条江称为“晋江”。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由于晋江人南迁,闽南地区人口增加。吴国设置东安县加强管理。管辖南安、晋江、同安三县,县治设在今天的南安丰州,使丰州成为当时闽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0年,在丰州出土了“太康五年六月六日作”的基础和一批随葬的陶制日用品,至今,闽南农村的一些生活用品仍保留着当时的风貌。

经过两晋的发展,泉州海上活动渐渐活跃,到了南朝,泉州已经有大船通航南洋。有记载最早来到泉州的第一个外国人是印度僧人拘那罗陀(真谛)。他曾两次想由拉州乘大船前往梭伽修国(今马来西亚),都因遇到风浪,而不能成功。在九日山下的延福寺里,由他历时多年翻译了《金刚经》等经文,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份贡献。至今九日山仍存有一块“翻经石”,是传说中拘那罗陀翻译经文所在地。

唐代是泉州港海上交通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泉州和福州分治;而到了开元六年(公元718年)泉州治所从南安迁移到了现在的泉州市区。这时,泉州户口,发展到三万五千五百七十一户,约十几万人口。泉州经济也得到不断的发展,农业、织造业、陶瓷业、冶炼业等在这一阶段都已经初具规模,这为泉州在宋元时期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奠定了一定基础。这时期泉州的海外贸易交通发展十分迅速。1982年,在开元柳三娘佛塔中所发现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石经幢上刻有“海路都指挥使“的名称,这就是当时专设的管理海外贸易的官职名称。可见当时泉州的海外贸易已经发展到需要由专人的管理。

唐五代时,泉州节度使留从效为适应海外贸易的发展而扩展城区,并沿城环植刺桐树。从此,外国人亲切地称泉州为“宰桐”(ZAITUN)。但是,它在阿拉伯语中的含义却是油橄榄。这或许是他们睹物思情,看到了刺桐花,想起了故乡的缘故。

宋元两朝,是泉州交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泉州与汴京(开封)、京北府(西安)、杭州、福州、长沙、庐陵、南京同称为全国八大城市。城市户口由唐元和年间的三万多户增加到淳枯年间的二十五万五千七百五十八户,已经拥有百万人口。为适应港口城市的发展需要,泉州又多次扩修城墙,这里所陈列的宋代城墙,就是南宋嘉定年间,以“胡贾簿录之资”大修的历史见证。

宋时商船外出经商,一定要持有市舶司发给的公凭。李充公凭就是当时由宁波市舶司发出的。李充是一位泉州商人,他带领商船到日本经商,并将公凭留在了日本。公凭中记载了纲首,也就是船长李充,并且将一艘船的甲板分成几个区域,分别记明负责各个区域船员的姓名。另外,还详细记载了船上所载的货物。可以说它是最早的出国签证。由于当时泉州没有设市舶司,泉州商人外出经商都绕道宁波领取公凭,给许多经商活动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北宋元枯二年(公元1087年),中央政府在泉州设置了市舶司,下设堆放货物的市舶库和接待外宾的来远驿。便利了过往商人的贸易活动。

为了将优质的货物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港口,泉州人架起了中国第一座跨海石桥一洛阳桥。这座桥梁首创筏形桥基,并且采用种植牡蛎的方法加固桥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生物学和工程学综合运用的最成功的例子。洛阳桥建成之后,港口附近的许多地方纷纷仿照它的造桥方法,建成了许多长度不一的跨海石桥。其中堪称中国最长的古代跨海石桥的是安平桥,桥长2250米,俗称“五里桥”,素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说。当时人们这样形容泉州的桥: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

古代泉州人的智慧卓越超群,早在一千多年前,他们就能够用“桐油加钉子”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船种:福船中的泉州船。1925年,泉州湾后诸港曾出士了一艘宋代古船,残长24.2米,宽9.15米,复原之后,它的长度可以达到36米,宽11米,载重量200吨以上,是当时泉州所造的中型的货运海船。从它的剖面模型上,我们可以发现它有十三个水密隔仓,水密隔仓在中国的运用始于唐代,比欧洲早了一千一百多年。另外,我们还可以从这艘船模上发现,它的船锚采有物是木爪石碇的结构。近百年来在日本、朝鲜等地发现有不少与泉州船相雷同的碇石,这足以证明古代泉州船的足迹。

近年来,我们在港口附近发现多艘沉船。其中 1980年在法石湾发现的一艘载重量吨左右的宋船上,有一片蔑帆的残件,属国内唯一的一件珍贵文物。蔑帆是泉州古代海船用帆的一种类型。在南宋前,棉花种植纺织没有广泛推广之前,只有官船才用得起昂贵的丝织品作帆。聪明的泉州人用蔑片、竹叶等天然植物原料制成蔑帆,一直到明朝仍广泛运用。

一艘艘性能优良的泉州船驶向朝鲜、日本、驶向东南亚,甚至远渡重洋,驶向非洲东部,驶向地中海,将精美的刺桐缎和中国瓷器带到了世界各地。同时也载回了无数为经商、传教等不同目的而来的海外友人。

在当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同种宗教的不同教派之间,都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但古代的泉州却以她博大的胸怀,同时容纳了多种宗教共同生存和发展。这当中有中国传统的道教、南朝传入中国的佛教,还有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和摩尼教。千百年来,泉州的石刻默默记载了诸多宗教在泉州的兴衰。象清源山上中国最大、最古老的道教石刻老君岩;晋江东石南天寺的“西天三型”佛教石雕;伊斯兰教“蓄刻墓”石碑;基督教的“也里可温吴安哆呢嗯碑“和“安德列·佩鲁贾基碑”;印度教保护神毗湿努力雕像以及世界仅存的草庵寺摩尼光佛雕像和摩尼教经文石刻。除此之外,海交馆内现存的五百多件宗教石刻,无一不证明,泉州无愧于“宗教博物馆”的称号。

明代,是中国及全世界航海史上最辉煌的一页。提起“郑和下西洋”,总能牵动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郑和率领由两万七千多人和近两百多艘福船组成的船队由泉州起航,浩浩荡荡驶向“西洋”,你可知其中有多少泉州人辛勤的汗水。据史料记载,郑和船队中百分之七十五的水手来自福建,仅在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在福建订造的海船,就有一百三十多艘。郑和宝船,是船队中的指挥舰。史书记载“长四十四丈四,宽十人丈“,为福船型。复原后长约126米,宽约51米,载重量可达七千多吨,排水量一万五千吨,可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万吨轮。由于当时没有机械设备来推进它,只有充分利用风力,因而它的帆特别多,史称“九桅十二帆”。

然而,就在郑和船队满载和平和友谊驶向世界各地传播大国礼邦的优秀文化时,明朝政府两度宣布实行“海禁”,只允许泉州和流球通商,泉州由此成了对琉球贸易的中心港口,两地关系渐密切。明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赐福建人三十六姓移民琉球,这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及朝贡贸易的进行,起了很大作用。现在日本仍保留有这三十六姓的族谱,证明了琉球和泉州的亲缘关系。

作为当时中国的一个附属国,琉球王要由明朝册封,在历代册封琉球使一览表上,我们能看到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至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的四百多年间,共有二十五位使臣前往琉球册封。“封舟”是册封使臣所乘坐的船只,都是由朝廷下令福建承造新船或买船改装。据记载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所造的一艘封舟,长15丈,宽3.16丈,有28舱,并有三层船舱,船尾还建有尾楼,安放海神妈祖,祈祷平安。

在明代,倭寇曾多次进犯我国沿海。泉州作为一个沿海大城,自然也不可幸免。明嘉靖年间倭寇犯境的简表显示,在短短的四十四年里,倭寇进犯达十五次之多,每一次都给泉州沿海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为了抵御倭寇进犯,泉州人铸造了大大小小的铁炮,有的重达一万多斤。同时,泉州还涌现了一大批抗倭英雄,其中有和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的俞大猷。

由于“海禁”,刺桐的官商贸易日渐衰弱。沿海商人的贸易受到影响。为了同朝廷相抗衡,沿海许多海商纷纷组织了规模宏大的船队从事私商贸易,最具代表性的是郑氏海商集团。创始人郑芝龙,在年轻时到过日本,并在乎户与田川七左展门之女结婚,生长子郑成功。郑氏集团将日本作为主要贸易对象,同时与荷兰等国及东南亚地区有贸易往来。在我国贸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早的私商活动出现在安平港,这里可直通金门、厦门,是闽南水陆交通枢纽之一。安平商人早在唐代就航行海外。明代,他们的贩海活动达到鼎盛时期,足以和安徽商人相匹敌。到了明代中晚期,私商贸易中心逐渐转移到漳州的月港,并逐渐向厦门港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在沿海的产生,为寻求生路,大批移民涌向海外,使泉州成了一个著名的侨乡。据统计现在世界各地的泉州藉华侨已达人百多万,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地。他们的出国,使中外民俗文化出现了一场奇特的交融。至今,我们还能够在世界许多地方发现中国风格的“石敢当“、泉州式的“风狮爷”;也能够在泉州发现许多有异国情调的物品,“萨兀”就是印尼华侨参加巴厘岛宗教活动的用品。泉州的建筑风格,也受到海外的影响。例如,最繁华的中山路两旁的骑楼,就是受东南亚风格的影响而建的。同时随着近代华侨由东南亚向世界各地移民,类似的风格也出现在悉尼、旧金山等地方唐人街。

每年的三月和九月,总会有众多的香客从世界各地云集湄洲,拜祭海神妈祖。妈祖,姓林名默,相传她经常拯救海上遇险的船只,为乡亲行医看病,死后被奉为神。宋朝时,沿海各地的海民和航海者把妈祖奉为海神。北起丹东,南至广州的重要港口都建有妈祖庙。通过华侨,妈祖信仰传到了世界各地,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庙。在这近千座妈祖庙中,大部份庙宇是由泉州分炉出去的。因而始建于南宋庆历二年(公元 1196年)的泉州天后宫,是中国八百多座天后官中唯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妈祖已经不仅仅是海上保护神,她更成了许多海外赤子思乡情节难以割舍的一部份。

我们所熟悉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在继承并发展了郑氏海商集团的贸易之后以商养战。公元1661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了台湾,但是公元1662年,就因病去世并安葬在台湾,公元1699年,郑成功的孙子郑克爽率部回归祖国时,将他的遗骨带回家乡安葬。至今,我们仍然能够从水头郑成功墓出土画像的复制品中,一睹这位民族英雄的风采。

随着明清两朝闭关锁国以及古刺桐港港口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变化,古刺桐港逐渐衰弱了。但是,通过这个海交史陈列馆,我们不难想象出当年“缠头赤足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宾”的辉煌岁月。回顾历史,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几百年后的今天,这再度开放的城市,将会迎来更灿烂的明天。

第二篇:泉州海交馆导游词

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各位参观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中国唯一以海外交通史为专题的博物馆。1959年创建,新馆于1991年建成。它的外型象一艘扬帆起航的大海船,内设有“泉州海外交通史陈列馆”、“泉州宗教石刻馆”、“泉州民俗文化陈列馆”和“中国古代船模馆”等四个展馆。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陈列馆”,我们将从大量的珍贵文物和模型中去了解古代泉州、了解古代刺桐港的兴衰。泉州,古称“刺桐”,作为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曾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泉州的海上交通,起源于南朝而发展于唐朝。到了宋元时期,刺桐港的海上贸易活动空前繁盛,被马可·波罗誉为“东方第一大港”。当时的泉州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到了明清两代,由于中央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致使官商渐渐衰弱,而私商贸易迅速崛起。大批移民流向海外,泉州因此成了一个著名的侨乡。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古代泉州府的版图。古代泉州府的管辖范围包括德化、永春、安溪、晋江、石狮、惠安、南安,以及解放后划归厦门的同安和现属台湾的金门岛。古刺桐港素有“三湾十二港”之称。“三湾”所指的是: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在每个港湾中各有四个支港,由此而组成了这个著名的东海名港。在这个沙盘中所标出的是泉州省级、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泉州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二处,其中大部份与泉州悠久的海洋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据记载福建最早的居住者是闽越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他们就已“善于造舟“。从1920 年在福建连江出土的独木舟残件,能够明显地看到有火烘烤的痕迹,这说明在当时人们已经能够用火和石斧制造独木舟用于海事活动。由独木舟发展而来“舢写船”形状象一只栩栩如生的水鸟,它已经具备了福船的一些特征,可以说是福船的前身。在公元后的十六个世纪里,福船以它优良的性能、先进的技术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船种之一。

三国孙吴时,晋人因永嘉之乱南迁。现在泉州地区的王、林、陈、黄、郑、唐、邱、何、胡等姓氏的祖先,多来自于中原。他们来到晋江的两岸,沿江而居,开始把这条江称为“晋江”。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由于晋江人南迁,闽南地区人口增加。吴国设置东安县加强管理。管辖南安、晋江、同安三县,县治设在今天的南安丰州,使丰州成为当时闽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0年,在丰州出土了“太康五年六月六日作”的基础和一批随葬的陶制日用品,至今,闽南农村的一些生活用品仍保留着当时的风貌。

经过两晋的发展,泉州海上活动渐渐活跃,到了南朝,泉州已经有大船通航南洋。有记载最早来到泉州的第一个外国人是印度僧人拘那罗陀(真谛)。他曾两次想由拉州乘大船前往梭伽修国(今马来西亚),都因遇到风浪,而不能成功。在九日山下的延福寺里,由他历时多年翻译了《金刚经》等经文,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份贡献。至今九日山仍存有一块“翻经石”,是传说中拘那罗陀翻译经文所在地。

唐代是泉州港海上交通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泉州和福州分治;而到了开元六年(公元718年)泉州治所从南安迁移到了现在的泉州市区。这时,泉州户口,发展到三万五千五百七十一户,约十几万人口。泉州经济也得到不断的发展,农业、织造业、陶瓷业、冶炼业等在这一阶段都已经初具规模,这为泉州在宋元时期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奠定了一定基础。这时期泉州的海外贸易交通发展十分迅速。1982年,在开元柳三娘佛塔中所发现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石经幢上刻有“海路都指挥使“的名称,这就是当时专设的管理海外贸易的官职名称。可见当时泉州的海外贸易已经发展到需要由专人的管理。

唐五代时,泉州节度使留从效为适应海外贸易的发展而扩展城区,并沿城环植刺桐树。从此,外国人亲切地称泉州为“宰桐”(ZAITUN)。但是,它在阿拉伯语中的含义却是油橄榄。这或许是他们睹物思情,看到了刺桐花,想起了故乡的缘故。

宋元两朝,是泉州交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泉州与汴京(开封)、京北府(西安)、杭州、福州、长沙、庐陵、南京同称为全国八大城市。城市户口由唐元和年间的三万多户增加到淳枯年间的二十五万五千七百五十八户,已经拥有百万人口。为适应港口城市的发展需要,泉州又多次扩修城墙,这里所陈列的宋代城墙,就是南宋嘉定年间,以“胡贾簿录之资”大修的历史见证。

宋时商船外出经商,一定要持有市舶司发给的公凭。李充公凭就是当时由宁波市舶司发出的。李充是一位泉州商人,他带领商船到日本经商,并将公凭留在了日本。公凭中记载了纲首,也就是船长李充,并且将一艘船的甲板分成几个区域,分别记明负责各个区域船员的姓名。另外,还详细记载了船上所载的货物。可以说它是最早的出国签证。由于当时泉州没有设市舶司,泉州商人外出经商都绕道宁波领取公凭,给许多经商活动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北宋元枯二年(公元1087年),中央政府在泉州设置了市舶司,下设堆放货物的市舶库和接待外宾的来远驿。便利了过往商人的贸易活动。

为了将优质的货物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港口,泉州人架起了中国第一座跨海石桥一洛阳桥。这座桥梁首创筏形桥基,并且采用种植牡蛎的方法加固桥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生物学和工程学综合运用的最成功的例子。洛阳桥建成之后,港口附近的许多地方纷纷仿照它的造桥方法,建成了许多长度不一的跨海石桥。其中堪称中国最长的古代跨海石桥的是安平桥,桥长2250米,俗称“五里桥”,素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说。当时人们这样形容泉州的桥: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

古代泉州人的智慧卓越超群,早在一千多年前,他们就能够用“桐油加钉子”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船种:福船中的泉州船。1925年,泉州湾后诸港曾出士了一艘宋代古船,残长24.2米,宽9.15米,复原之后,它的长度可以达到36米,宽11米,载重量200吨以上,是当时泉州所造的中型的货运海船。从它的剖面模型上,我们可以发现它有十三个水密隔仓,水密隔仓在中国的运用始于唐代,比欧洲早了一千一百多年。另外,我们还可以从这艘船模上发现,它的船锚采有物是木爪石碇的结构。近百年来在日本、朝鲜等地发现有不少与泉州船相雷同的碇石,这足以证明古代泉州船的足迹。

近年来,我们在港口附近发现多艘沉船。其中1980年在法石湾发现的一艘载重量吨左右的宋船上,有一片蔑帆的残件,属国内唯一的一件珍贵文物。蔑帆是泉州古代海船用帆的一种类型。在南宋前,棉花种植纺织没有广泛推广之前,只有官船才用得起昂贵的丝织品作帆。聪明的泉州人用蔑片、竹叶等天然植物原料制成蔑帆,一直到明朝仍广泛运用。

一艘艘性能优良的泉州船驶向朝鲜、日本、驶向东南亚,甚至远渡重洋,驶向非洲东部,驶向地中海,将精美的刺桐缎和中国瓷器带到了世界各地。同时也载回了无数为经商、传教等不同目的而来的海外友人。

在当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同种宗教的不同教派之间,都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但古代的泉州却以她博大的胸怀,同时容纳了多种宗教共同生存和发展。这当中有中国传统的道教、南朝传入中国的佛教,还有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和摩尼教。千百年来,泉州的石刻默默记载了诸多宗教在泉州的兴衰。象清源山上中国最大、最古老的道教石刻老君岩;晋江东石南天寺的“西天三型”佛教石雕;伊斯兰教“蓄刻墓”石碑;基督教的“也里可温吴安哆呢嗯碑“和“安德列·佩鲁贾基碑”;印度教保护神毗湿努力雕像以及世界仅存的草庵寺摩尼光佛雕像和摩尼教经文石刻。除此之外,海交馆内现存的五百多件宗教石刻,无一不证明,泉州无愧于“宗教博物馆”的称号。

明代,是中国及全世界航海史上最辉煌的一页。提起“郑和下西洋”,总能牵动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郑和率领由两万七千多人和近两百多艘福船组成的船队由泉州起航,浩浩荡荡驶向“西洋”,你可知其中有多少泉州人辛勤的汗水。据史料记载,郑和船队中百分之七十五的水手来自福建,仅在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在福建订造的海船,就有一百三十多艘。郑和宝船,是船队中的指挥舰。史书记载“长四十四丈四,宽十人丈“,为福船型。复原后长约126米,宽约51米,载重量可达七千多吨,排水量一万五千吨,可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万吨轮。由于当时没有机械设备来推进它,只有充分利用风力,因而它的帆特别多,史称“九桅十二帆”。

然而,就在郑和船队满载和平和友谊驶向世界各地传播大国礼邦的优秀文化时,明朝政府两度宣布实行“海禁”,只允许泉州和流球通商,泉州由此成了对琉球贸易的中心港口,两地关系渐密切。明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赐福建人三十六姓移民琉球,这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及朝贡贸易的进行,起了很大作用。现在日本仍保留有这三十六姓的族谱,证明了琉球和泉州的亲缘关系。

作为当时中国的一个附属国,琉球王要由明朝册封,在历代册封琉球使一览表上,我们能看到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至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的四百多年间,共有二十五位使臣前往琉球册封。“封舟”是册封使臣所乘坐的船只,都是由朝廷下令福建承造新船或买船改装。据记载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所造的一艘封舟,长15丈,宽3.16丈,有28舱,并有三层船舱,船尾还建有尾楼,安放海神妈祖,祈祷平安。

在明代,倭寇曾多次进犯我国沿海。泉州作为一个沿海大城,自然也不可幸免。明嘉靖年间倭寇犯境的简表显示,在短短的四十四年里,倭寇进犯达十五次之多,每一次都给泉州沿海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为了抵御倭寇进犯,泉州人铸造了大大小小的铁炮,有的重达一万多斤。同时,泉州还涌现了一大批抗倭英雄,其中有和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的俞大猷。

由于“海禁”,刺桐的官商贸易日渐衰弱。沿海商人的贸易受到影响。为了同朝廷相抗衡,沿海许多海商纷纷组织了规模宏大的船队从事私商贸易,最具代表性的是郑氏海商集团。创始人郑芝龙,在年轻时到过日本,并在乎户与田川七左展门之女结婚,生长子郑成功。郑氏集团将日本作为主要贸易对象,同时与荷兰等国及东南亚地区有贸易往来。在我国贸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最早的私商活动出现在安平港,这里可直通金门、厦门,是闽南水陆交通枢纽之一。安平商人早在唐代就航行海外。明代,他们的贩海活动达到鼎盛时期,足以和安徽商人相匹敌。到了明代中晚期,私商贸易中心逐渐转移到漳州的月港,并逐渐向厦门港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在沿海的产生,为寻求生路,大批移民涌向海外,使泉州成了一个著名的侨乡。据统计现在世界各地的泉州藉华侨已达人百多万,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地。他们的出国,使中外民俗文化出现了一场奇特的交融。至今,我们还能够在世界许多地方发现中国风格的“石敢当“、泉州式的“风狮爷”;也能够在泉州发现许多有异国情调的物品,“萨兀”就是印尼华侨参加巴厘岛宗教活动的用品。泉州的建筑风格,也受到海外的影响。例如,最繁华的中山路两旁的骑楼,就是受东南亚风格的影响而建的。同时随着近代华侨由东南亚向世界各地移民,类似的风格也出现在悉尼、旧金山等地方唐人街。

每年的三月和九月,总会有众多的香客从世界各地云集湄洲,拜祭海神妈祖。妈祖,姓林名默,相传她经常拯救海上遇险的船只,为乡亲行医看病,死后被奉为神。宋朝时,沿海各地的海民和航海者把妈祖奉为海神。北起丹东,南至广州的重要港口都建有妈祖庙。通过华侨,妈祖信仰传到了世界各地,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庙。在这近千座妈祖庙中,大部份庙宇是由泉州分炉出去的。因而始建于南宋庆历二年(公元1196年)的泉州天后宫,是中国八百多座天后官中唯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妈祖已经不仅仅是海上保护神,她更成了许多海外赤子思乡情节难以割舍的一部份。

我们所熟悉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在继承并发展了郑氏海商集团的贸易之后以商养战。公元1661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了台湾,但是公元1662年,就因病去世并安葬在台湾,公元1699年,郑成功的孙子郑克爽率部回归祖国时,将他的遗骨带回家乡安葬。至今,我们仍然能够从水头郑成功墓出土画像的复制品中,一睹这位民族英雄的风采。

随着明清两朝闭关锁国以及古刺桐港港口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变化,古刺桐港逐渐衰弱了。但是,通过这个海交史陈列馆,我们不难想象出当年“缠头赤足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宾”的辉煌岁月。回顾历史,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几百年后的今天,这再度开放的城市,将会迎来更灿烂的明天。

第三篇:【学院风采】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与泉州海交馆联合开展宗教观教育活动【2014年4月】

【学院风采】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与泉州海交馆联合开展宗教观教育活动【2014年4月】

日前,由教育科学学院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联办的“泉州宗教历史图片展”在文科楼A幢举行,校党委游小波书记在教育科学学院党政领导的陪同下莅临图片展,饶有兴致地参观了“刺桐港回来了”、“东方第一大港风采”等系列图片。

本次图片展的主题为“从藏着的历史感知现在与未来”,主要展示了泉州在古代的海上外交史上的辉煌成就。来自多个学院的300多名参观者在讲解员的引领下,领略了“刺桐港”——泉州的繁华,感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

除了图片展,教育科学学院还举办了宗教专题讲座,邀请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副馆长王丽明副研究员以“泉州宗教的历史与现状”为题,畅谈自己对于泉州宗教文化 发展的独特见解,向该学院师生普及佛教、基督教、摩尼教、印度教记伊斯兰教在泉州地区的历史发展以及传播情况,其精彩且富有趣味性的演讲博得了在场观众的 积极响应。

(教育科学学院 陈欣)

第四篇:龙江馆解说词

1963年春,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无情地在龙海大地肆孽着。为了抗击特大旱灾,保证春耕生产顺利开展,中共龙海县委带领全县人民以战天地的英雄气概,团结一致,投入紧张而艰苦的堵江抗旱斗争中。在西溪堵江截流施工中,榜山公社作出自我牺牲,淹掉1300亩小麦、秧田,确保堵江引水工程的胜利,人们把这种“丢卒保车”,顾全大局的精神,誉为“榜山风格”。后来,随着抗旱斗争的深入,“榜山风格”在全县得到推广和发扬,涌现了“先保十万,后顾二千,舍卒保车,全盘皆胜”的“玉枕风格”,涌现了“损失八百算啥,救活六万要紧”的沙洲大队等等先进典型和可歌可泣的事迹,这些风格和事迹又伴随着抗旱斗争的开展,在整个九龙江流域推广普及,最终形成轰动全国的“龙江风格”。

龙江风格,也就是龙江精神。这是一种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顾全大局、舍已为人的精神;一种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的精神。龙江风格是时代的典范,是龙海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了继承光荣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龙江风格,值此龙江风格诞生35周年之际,我们重建了“龙江风格纪念馆”。龙江精神永放光芒!

中共龙海市委宣传部

中共榜山镇委员会

一九九八年四月 第一部分

旱情肆孽

从1962年10月上旬至1963年“立春”,已有120来天没下过透雨,一场百年罕见的特大旱灾袭击着龙海大地,全县人民投入紧张而艰苦的抗旱斗争中。

一、(1)全县大部分山泉枯竭,水库干涸,江河水位下降,大片水田龟裂。

一、(2)旱情继续发展,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图为当年旱情的文字记载。

一、(3)抽水抗旱。

一、(4)靠山地区农民架设七级水车,逐级提水上山灌地保春播。

第二部分

堵江抗旱

“九龙江有水不算旱”!

县委在党代会上向全县人民发出堵江抗旱保农业丰收的号召。

二、(1)万人千船堵西溪。

二、(2)来自榜山、莲花(今海澄)、石码、东园、东泗等五个公社的一万三千多名民工,自带工具、口粮、被席,日夜奋战在西溪堵江工地上。

二、(3)西溪堵江工地上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

二、(4)来自全县台地的近千艘只参与堵江截流大会战。

二、(4)堵江工程大量使用的船只。

二、(5)全县各行各业全力支援堵江引水工程。图为医务人员下工地巡迥治疗伤病民工。

二、(6)财贸部门组织职工到堵江工地摆摊设点,昼夜供应日用商品。

二、(7)机关干部和居民群众日夜突击缝制堵江工程急需的草袋。

二、(8)西溪拦江大坝经七天苦战顺利合拢,共投入9万个工日,完成土石方5.9万立方米。箭头所示为大坝合拢口。

二、(9)西溪拦江土石大坝全长535米、高8.5米、顶宽4米。

二、(9)三十年后,西溪拦江大坝遗址。

二、(10)堵江后,迫使江水倒流,从洋西村涌入九十九弯干渠。图为1969年在原进水口处新建的洋西水闸。

二、(11)西溪水经九十九弯干渠,灌溉了下游十万多亩农田。

二、(12)西溪堵江截流胜利后,又在北溪江东桥边堵江,解决角美、紫泥大片农田用水困难。图为北溪拦江大坝将合拢时的壮观场面。

第三部分

丢卒保车

西溪堵江截流后,江水水位提高,榜山公社洋西、翠林等六个大队1300多亩即将收割的麦田和秧田就会被淹掉。群众说:“淹十三,救十万,这是‘丢卒保车’值”!

三、(1)1963年2月6日,县委召开“舟中会议”。会上,榜山东省公社代表表示:“小利要服从大利,小我要服从大我”。于是,在洋西段堵江的方案确定下来。

三、(2)洋西堵江截流,致使榜山公社400多亩地内涝。

三、(3)洋西群众郑水龟说:“咱不能光顾自己,宁可淹掉一小部分田,也要换来几万亩好收成”。

三、(4)洋西女村民林兰说:“要是下游几万亩插不上秧,我们受淹的300亩田,就是丘丘结的是金子也没有用”。

三、(5)县委堵江任务下达后,榜山公社党委立即挑选3000名精壮劳力参加堵江。

三、(6)榜山公社调集近百艘船只支援堵江。

三、(7)洋西大队腾出20多条砖瓦窑让外乡民工住宿,还献出5万多斤烧砖用的茅草,用于堵江合拢。

三、(8)九龙江堵江截流后,地处江心岛上的莲花公社玉枕大队,生产生活用水全部断绝。当堵江大坝决口时,40名筑堤能手立即赶赴现场抢险。

三、(9)榜山公社翠林大队大陡门村民认为:“洋西可以淹田地,我们何惜割龙须”!破除“败地理”的迷信思想,加开涵洞,清理渠道,确保下游及时用上西溪水。

三、(10)堵江引水成功了。榜山公社提出,让水五天,保证下游抢季节溶田插秧,并抽派劳力、耕牛、抽水机等支援下游兄弟社队。

第四部分

救卒保收

“车”保住了,一定要救回“卒”!“堤外损失堤内补”

榜山人民又投入到“夺回损失,保丰收、增收入”的生产劳动中。

四、(1)榜山公社1300亩受淹水田,在下游兄弟社队的支援下,奋战四昼夜,筑起400多米长的防水堤,排出2万多立方米的涝积水,及时播上早稻秧田。

四、(2)农民抢季节浸种、插秧。

四、(3)洋西大队把一部分受淹稻田改种甘蔗,增加收入。图为农民在精心整理甘蔗园。

四、(4)加强早稻田间管理,开展增产增收活动。图为农民在施肥。

四、(5)夏粮丰收在望,突遭暴雨袭击,榜山公社近万亩早稻受淹。东园公社立即派出890名强劳力协助榜山农民抢收。

四、(6)“下游旱天不旱田,下游淹水不淹田”,全县早稻在大旱之年获得丰收。

四、(7)榜山公社早稻平均亩产626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第五部分

彪炳史册

榜山人民及其后来九龙江两岸人民在抗旱斗争中所体现的种种优良品德,被誉为“榜山风格”,最终形成轰动全国的“龙江精神”„„

五、(1)榜山公社被评为福建省1963农业先进单位。图为公社党委书记在全省表彰会上作典型介绍的发言稿。

五、(2)1963年4月7日,《漳州报》在报眼“黑板报”栏目里,首次提出“榜山风格”这一闪光的名词。

五、(3)1963年6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著名诗人郭小川的长篇通讯,并配发短评,把“榜山风格”推向全国各地。

五、(4)全国各级各类报刊纷纷以显著的位置,大量报道榜山人民所创造的精神风尚和惊人业绩。

五、(5)1963年5月,县文化馆、县芗剧团以榜山抗旱斗争为素材,创作芗剧表演唱《榜山风格赞》。

五、(6)1963年6月,龙溪地区芗剧团以榜山抗旱斗争为原型,创作芗剧《碧水赞》,在闽南各地广泛演出,并于1963年参加华东戏曲现代戏观摩会演。

五、(7)1963年夏,福建省文化局长陈虹带领省话剧团编创人员,深入榜山公社和九龙江沿岸一些社队采访,体验生活。以“榜山风格”为题材,创作了五幕话剧《龙江颂》。从此,以“榜山风格”为原型塑造的“龙江大队”的共产主义风格,被称之为“龙江风格”、“龙江精神”而广为传颂。

五、(8)1963年2月,省话剧团晋京在中南海紫光阁汇报演出《龙江颂》,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

五、(9)图为省话剧团演出《龙江颂》的剧照。

五、(10)1963年初夏,上海新华京剧团话剧改编成京剧《龙江颂》,并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会演。后来,京剧《龙江颂》被列为八个“榜样戏”之一,在全国各地反复演唱,几乎家喻户晓。

五、(11)京剧《龙江颂》被拍成电影、灌制成VCD光喋。

五、(12)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赋诗歌颂“榜山风格”。

五、(13)“龙江风格”作为时代精神的体现,被载入史册,永放光芒。这是《龙海县志》有关“龙江风格”的历史记载。

第六部分

发扬光大

“龙江风格”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流逝。

“龙江风格”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断丰富发展。“龙江风格”永远是龙海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六、(1)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为从根本上解决九龙江下游十个公社的水利问题,再次组织全县性大协作,建设西溪一条龙水利配套工程。图为西溪一条龙水利配套工程的龙头项目,位于榜山镇洋西村的西溪大桥。

六、(2)七十年代后期,为缓解厦门吃水用水矛盾,龙海人民再次发扬“龙江风格”,积极支援厦门建设九龙江北溪引水工程。图为北溪引水工程的重点项目——北溪拦江大坝。

六、(3)市委宣传部、市委政研室、榜山镇党委联合举办纪念“龙江风格”诞生30周年系列活动。

六、(4)1963年,市政协文史委征集整理、编撰出版《榜山风格纪实》一书。

六、(5)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袁启彤同志为纪念“龙江风格”诞生30周年题词。

六(6)1995年,市委八届六次全会决定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年活动。广大干部群众为支持先行工程建设,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砍下摇钱村,拆下新楼房。全市共拆迁223881平方米,砍伐果树36200多棵。图为宽畅美丽的国道324线角美段。

六、(7)图为九湖镇农民亲手砍掉百年荔枝树场景。

六、(8)为支援厦漳高速公路建设,龙海为民发扬“龙江风格”,拆迁各种建筑物5.2万平方米,砍伐果树4.5万株,迁移“三杆”300多根。图为厦漳高速公路龙海段一角。

六、(9)榜山镇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继承和发扬“龙江风格”,把宣传学习“龙江风格”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并列入党委的议事日程和全年宣传思想工作计划。图为榜山镇党委、政府、人大三套班子领导正在研究部署开展“龙江精神在当今”系列活动。

六、(10)榜山镇党委大力开展以弘扬“龙江风格”为主题的“龙江精神在当今”系列活动,组织专场报告会、寻访当年先进人物,召开座谈会,举办“龙江杯”卡拉OK赛、象棋赛、书法展等文体活动。图为“龙江风格”报告会场景。

六、(11)榜山镇把已具规模的榜山中学校园全部让给龙海师范学校,自己筹集资金,重新建设“龙江中学”。

结束语

1993年,“龙江风格”诞生30周年之际,我们筹建了“龙江风格展览室”。1997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把“龙江风格展览室”和西溪堵江旧址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挖掘丰富史料,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我们重建“龙江风格”纪念馆。

在重建“龙江风格”纪念馆过程中,政协龙海市委员会、龙海市档案馆、图书馆、漳州市图书馆,以及部分当年亲历此事的老同志给予了大力支持与帮助。郑厚根同志们提供了大部分历史照片。在此,我们谨向所有关心支持帮助该馆建设的单位和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共龙海市委宣传部

中共榜山镇委员会

一九九八年四月

第五篇:书法馆解说词

书法馆解说词

门外:柳河县书法馆建于2009年6月,共360平方米,总投资50万元,是一个集办公、创作、展览、会议于一体的场所,是我省第一家县级书法展示馆。该馆不仅为广大书协会员和书法爱好者提供技艺切磋、交流学习的场所,而且能不断吸引更多的书法友人来此进行文化交流,为柳河增添更加浓郁的文化色彩。

办公室、会客厅:对于书法事业的重视,柳河县委、政府决不是停留在口头和文件上。县级书法馆全国维数不多的在柳河。为了表达对考察团的欢迎,柳河书家迎来他们的节日,特意举办了一场名为:“雪乡墨韵”的柳河书家汇报展。书写办公室和展馆450平米。这里是办公室和会客厅。这是机构饰板!这是我们的文件档案。管理十分规范,从六大类文件可见一斑,分别是上级文件---把中书省书的精神一脉贯通到了基层;本机文件---规范有序,随查随找;经验信息---覆盖广泛,无论是个人事迹,还是经验、信息都通过网络、广电媒体、报刊杂志进行了推广交流,扩大了柳河书法对内对外的影响;活动资料---图文并茂,生动全面的反应了我们的书法日常活动。如,夏令营的“感受兰亭”“趣味汉字”,翰墨新农村,翰墨助学,书香寄情等活动影响特别大,几乎家喻户晓。还有书协自身建设的五个一活动等,(看有笔记),都做到了有组织、有活动、有效果、有影响。柳河书法活动根植沃土,深入人心,形成了广覆盖、宽领域、经常化的发展格局。影音资料---鉴证历史。现在书法、篆刻作品成为柳河的县礼品。里面是会客厅,可以开个会,搞个小活动,中书会员9人在这里。

中厅:欢迎参观书法馆中厅,选材玄武岩,地面、天棚尽可能体现书法馆的特点。正面段老、段主席亲自为我们提写的馆名---柳河书法馆。序言经书记撰文,黄彦平书写。右手“墨铸龙魂”四个大字,一语双关,一是铸造我中华龙魂,二是润泽我龙岗城韵。选取真草隶篆几种书体作为装饰元素,体现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请进!场馆设计新颖、布局精美、格调高雅,突出“翰墨龙魂”主旨,融入“传承、创新、交流、尚美”理念,这里荟粹名家精品,点与线的神奇组合,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

展厅:自建馆以来,曾举办过“柳河县申创中国书法之乡汇报展”、“柳河县首届硬笔书法展”、“书写经典、相约柳河---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柳河县首届美术展”等大型展览。

书法艺术作为最具历史韵味的宝贵遗产,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传承,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塑造良好城市形象、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多年来,柳河县委、县政府始终站在传承文化、丰富内涵、提升品位、凝聚精神的高度,以建设“中国书法之乡”活动为载体,努力打造柳河文化名片、文化品牌。目前,柳河县书法家协会拥有中国书协会11名,吉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2名,省书法家协会会员38名,市、县书法家协会会员240名,全县书法爱好者达到上万人。从1993年起,累计有150余人次入展国际、国内书法大展、大赛,被书法界誉为“柳河书法现象”。今年5月24日,“中国书法之乡”授牌仪式暨首届中国柳河书法艺术节开幕式在柳河县影视艺术隆重中心举行。取得的又一张宝贵的“国”字号文化名片。

按照德艺双馨的要求,努力把书协建设成为团结广大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的温馨家园,传播先进文化的坚强阵地和孕育书法名家的人才摇篮,建设一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书法人才队伍。柳河书协坚持开展“一日一练、一周一集、一月一记、一季一论、一年一评”活动,即“五个一”活动,大力提升广大会员的艺术水平和书协队伍整体素质。先后邀请吉林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丛文俊博士等诸多全国知名书法大家来柳“传经送宝”。还成功举办了三次书法艺术节研讨会,与会人员累计达到1000余人次,使广大书法爱好者在书法艺术的欣赏、创作上有了很大提高。县书协还在中国书法家论坛开通了“墨铸罗通山”专线,坚持出刊了《罗通山书艺》,集中展示柳河书法艺术取得的可喜成就,进一步扩大了柳河书法艺术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县委、县政府从贯通古今、古为今用的角度出发,注重发挥书法育德、启智、审美、健身功能,加强书法普及教育,使我县书法事业后继有人、文脉相传。柳河县把书法艺术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编写了地方特色教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书法就被列为必修科目。几年来,“从小写好中国字,长大做好中国人”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始终,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共有458幅少儿书法作品在省及全国展出。同时,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分别建立了15个书协分会、25个书法教育基地和166个农村书法中心户、80面农村书法墙。书法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从少年到老年,从职工到农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书法的热情空前高涨,民间各种书法联谊会、雅集如火如荼。

一是以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广泛开展书法展览活动,累计展出书法作品1600多幅,收到了弘扬传统文化、传播爱国思想、凝聚市民精神、提升文明程度的良好效果。二是深入开展书法服务社会、服务民生公益活动。以“中国书法进万家”活动为载体,推动书法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春联大拜年”活动连续开展了十三年,已经成为柳河两节文化的传统项目

书法作为城市景观元素中的地物标志,在弘扬传统文化、展示城市文脉、提高城市品位、凸现城市个性方面,具有很大潜力。我们将书法景观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及文化发展远景规划,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梯度推进、提升品位的原则,加大书法景观建设投入。

下载泉州海交馆解说词(xiexiebang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泉州海交馆解说词(xiexiebang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广播馆解说词

    传媒博物馆广播馆解说词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根据观众类型调整措辞)大家(上午|下午)好!欢迎您来到(莅临,根据来宾调整)传媒博物馆参观,我是传媒大学**专业*年级***,很高兴为您提供本次......

    168展示馆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八一村检查指导工作,我是八一村党建指导员陈晓娇,我们现在参观的就是‚168‛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展示馆。 这个展示馆共分为六个厅(序厅、......

    家风家训馆解说词

    解 说 词 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良家风家训,华林办事处建成家风家训馆,加强宣传和教育。 家风家训馆弘扬正能量,引领时代新风,形成“家家有家规、户户好家风......

    天津馆中文解说词

    2010年上海世博会天津馆解说词导语欢迎各位领导参观天津馆。天津是中国最早对外通商的口岸之一,世界各地的工商界人士很早就来到这里创业淘金,至今天津还留有保存完好的数以千......

    泉州仙公山解说词

    泉州洛江仙公山风景区解说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来到美丽的洛江,我是你们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杜。洛江区位于泉州市东北部,地处风光秀丽的洛阳江畔,人文风情独具特色,旅游资源......

    交大西迁馆参观心得体会

    交大西迁馆参观心得体会 5月21日,治安办党支部组织参观了西安交通大学西迁馆,这次党支部活动回来后,我深刻体会到了习总书记提出的“西迁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对“胸怀大局、无私......

    德国馆解说词[推荐五篇]

    为响应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德国馆带来的主题是“和谐都市”。这将是一个在更新与保留、创新与传统、城市化与自然、集体与个体、工作与休闲、全球化与民......

    北区文化中心展示馆解说词

    姓名:柳冰玉 解说场馆:农耕馆、非遗馆、北区沙盘。。。。。。 身高:165cm 尺码:L码 臀围:28 (备注:红色字体是需要删减或改动的!) 北区文化活动中心展示馆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