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馆解说词[全文5篇]

时间:2019-05-14 12:57: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方志馆解说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方志馆解说词》。

第一篇:方志馆解说词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淮北市方志馆。我是*号选手,很荣幸能为大家讲解。

淮北市方志馆是安徽省首批建成的省辖市方志馆之一,2011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面积2000多平方米,包括文献阅览室、口述资料采编室、文献收藏中心、地方文化展示中心、地情研究中心等馆室,并开设了“数字方志馆”,形成了“一馆两室三中心”的成熟体系。2017年8月,淮北市方志馆获得“全国方志馆工作”先进单位,是安徽省唯一获此荣誉的方志馆。

好,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首先参观一楼的馆室。一楼分布有文献收藏中心、文献阅览室和口述资料采编室,我们首先来到的是文献收藏中心。大家可以看到,这里布置有20列、120组智能密集架,主要收藏全国1949年以后编纂的志书、年鉴、地情书以及各地编校的旧志,共计7万余册。这里的藏书是不能外借的,但除少数旧志外,基本完成了数字化处理,读者可以在旁边的数字文献阅览室查阅。

那么接下来,就请大家移步到旁边的文献阅览室,体验一下我们的阅读环境。

文献阅览室分为地方文献阅览室和数字文献阅览室。大家可以看到,地方文献阅览室采用的是开放式书柜布置,方便读者取放图书。这里主要存放的是淮北市地情图书,共计2万余册,并设置了淮北籍作家专区,四周墙上还悬挂有入选中国书协、画协的淮北籍书画家的作品,书香气可谓浓厚。

再往里走就是数字文献阅览室,配备PC终端机20余台,主页设置为淮北市数字方志馆界面,读者可在线阅读馆内的核心数据库,包括中国数字方志库、安徽省数字方志库及淮北市数字方志库,共计收录各种文献资料10余万套,其中,淮北市数字方志库的内容还提供下载及打印服务。数字方志馆于今年1月正式在淮北地情网上线,是我们推动地方志成果全民共享的重要平台。

接下来大家进入的是口述资料采编室。这个馆室是我们应社会各界的强烈要求,并根据全市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于2016年12月建成开放的。截至目前,已经接待近百人次,录制口述资料76份。这些珍贵的资料还原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具体细节,为我们开展地情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我们虽然馆龄老,思想可不陈旧,就是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现在,我们乘扶梯前往二楼。来到二楼,我们就进入了方志馆的主展区——地方文化展示中心,同时也是淮北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淮北市古为相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竹林七贤的斗酒诗文、隋唐大运河的汤汤流水、淮海战役的隆隆炮火、煤田大开发的汗水热血,都沉淀成这片热土雄厚的文化底蕴。为了展现这座千年古城的奕奕风采,我们根据淮北城市文化类型的不同阶段,共设置了十个展区,分别展现淮北先商时期的远古文化,春秋时期的子宋文化,战国时期的西楚文化,秦汉时期的中心城市文化,隋唐宋时期的城镇文化,明清民国时期的乡村文化,淮海战役形成的红色文化,建市初期的煤城文化,新时期的多元文化以及后煤时期的转型文化。

最后要带大家参观的是由市方志馆与淮北师范大学共建的地情研究中心。首先进入地情编辑室,这里是淮北市方志办与地情专家开展地情资料编纂活动的地方,里面的办公设施一应俱全。旁边是方志讲堂,是开展培训讲座及座谈交流的场所,每年都会承办“淮北文化研讨会”“淮北文化讲坛”等大型活动,现已成为淮北文化人发声的权威平台,更是淮北人民心中的文化圣殿。

到这里,淮北市方志馆的所有馆室便介绍完了,大家可以自由活动,也可以就感兴趣的问题与我进一步交流。每个馆室门口都有我们方志馆的二维码,大家可以扫描关注,了解更加详细的信息。谢谢大家。

第二篇:方志馆馆长岗位职责

江西省方志馆馆长岗位职责

一、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科学发展

观。

二、领导全馆日常行政工作,主持馆务会议,讨论决定馆内重大问题。

三、负责方志馆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培训、进修、任用、考核、评比、奖惩等

工作,搞好方志馆专业队伍建设。

四、领导和组织方志馆的政治和业务学习,开展经验交流活动,不断提高管理和

服务水平,使方志馆的各项工作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五、负责制定方志馆的长远规划、工作计划、人员编制、经费预算、设备添置计

划。

六、负责方志馆规章制度的制订、修改和组织实施。

七、负责督促、检查馆内各部门工作。

八、审定地方文献资料、报刊图书、电子文献等的订购工作。

九、负责向上级请示汇报工作,处理馆内重要问题,接待外部人员的参观访问。

十、向上级领导和方志馆全体职工总结报告方志馆工作。

十一、副馆长协助馆长做好上述工作。

第三篇:龙江馆解说词

1963年春,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无情地在龙海大地肆孽着。为了抗击特大旱灾,保证春耕生产顺利开展,中共龙海县委带领全县人民以战天地的英雄气概,团结一致,投入紧张而艰苦的堵江抗旱斗争中。在西溪堵江截流施工中,榜山公社作出自我牺牲,淹掉1300亩小麦、秧田,确保堵江引水工程的胜利,人们把这种“丢卒保车”,顾全大局的精神,誉为“榜山风格”。后来,随着抗旱斗争的深入,“榜山风格”在全县得到推广和发扬,涌现了“先保十万,后顾二千,舍卒保车,全盘皆胜”的“玉枕风格”,涌现了“损失八百算啥,救活六万要紧”的沙洲大队等等先进典型和可歌可泣的事迹,这些风格和事迹又伴随着抗旱斗争的开展,在整个九龙江流域推广普及,最终形成轰动全国的“龙江风格”。

龙江风格,也就是龙江精神。这是一种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顾全大局、舍已为人的精神;一种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的精神。龙江风格是时代的典范,是龙海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了继承光荣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龙江风格,值此龙江风格诞生35周年之际,我们重建了“龙江风格纪念馆”。龙江精神永放光芒!

中共龙海市委宣传部

中共榜山镇委员会

一九九八年四月 第一部分

旱情肆孽

从1962年10月上旬至1963年“立春”,已有120来天没下过透雨,一场百年罕见的特大旱灾袭击着龙海大地,全县人民投入紧张而艰苦的抗旱斗争中。

一、(1)全县大部分山泉枯竭,水库干涸,江河水位下降,大片水田龟裂。

一、(2)旱情继续发展,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图为当年旱情的文字记载。

一、(3)抽水抗旱。

一、(4)靠山地区农民架设七级水车,逐级提水上山灌地保春播。

第二部分

堵江抗旱

“九龙江有水不算旱”!

县委在党代会上向全县人民发出堵江抗旱保农业丰收的号召。

二、(1)万人千船堵西溪。

二、(2)来自榜山、莲花(今海澄)、石码、东园、东泗等五个公社的一万三千多名民工,自带工具、口粮、被席,日夜奋战在西溪堵江工地上。

二、(3)西溪堵江工地上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

二、(4)来自全县台地的近千艘只参与堵江截流大会战。

二、(4)堵江工程大量使用的船只。

二、(5)全县各行各业全力支援堵江引水工程。图为医务人员下工地巡迥治疗伤病民工。

二、(6)财贸部门组织职工到堵江工地摆摊设点,昼夜供应日用商品。

二、(7)机关干部和居民群众日夜突击缝制堵江工程急需的草袋。

二、(8)西溪拦江大坝经七天苦战顺利合拢,共投入9万个工日,完成土石方5.9万立方米。箭头所示为大坝合拢口。

二、(9)西溪拦江土石大坝全长535米、高8.5米、顶宽4米。

二、(9)三十年后,西溪拦江大坝遗址。

二、(10)堵江后,迫使江水倒流,从洋西村涌入九十九弯干渠。图为1969年在原进水口处新建的洋西水闸。

二、(11)西溪水经九十九弯干渠,灌溉了下游十万多亩农田。

二、(12)西溪堵江截流胜利后,又在北溪江东桥边堵江,解决角美、紫泥大片农田用水困难。图为北溪拦江大坝将合拢时的壮观场面。

第三部分

丢卒保车

西溪堵江截流后,江水水位提高,榜山公社洋西、翠林等六个大队1300多亩即将收割的麦田和秧田就会被淹掉。群众说:“淹十三,救十万,这是‘丢卒保车’值”!

三、(1)1963年2月6日,县委召开“舟中会议”。会上,榜山东省公社代表表示:“小利要服从大利,小我要服从大我”。于是,在洋西段堵江的方案确定下来。

三、(2)洋西堵江截流,致使榜山公社400多亩地内涝。

三、(3)洋西群众郑水龟说:“咱不能光顾自己,宁可淹掉一小部分田,也要换来几万亩好收成”。

三、(4)洋西女村民林兰说:“要是下游几万亩插不上秧,我们受淹的300亩田,就是丘丘结的是金子也没有用”。

三、(5)县委堵江任务下达后,榜山公社党委立即挑选3000名精壮劳力参加堵江。

三、(6)榜山公社调集近百艘船只支援堵江。

三、(7)洋西大队腾出20多条砖瓦窑让外乡民工住宿,还献出5万多斤烧砖用的茅草,用于堵江合拢。

三、(8)九龙江堵江截流后,地处江心岛上的莲花公社玉枕大队,生产生活用水全部断绝。当堵江大坝决口时,40名筑堤能手立即赶赴现场抢险。

三、(9)榜山公社翠林大队大陡门村民认为:“洋西可以淹田地,我们何惜割龙须”!破除“败地理”的迷信思想,加开涵洞,清理渠道,确保下游及时用上西溪水。

三、(10)堵江引水成功了。榜山公社提出,让水五天,保证下游抢季节溶田插秧,并抽派劳力、耕牛、抽水机等支援下游兄弟社队。

第四部分

救卒保收

“车”保住了,一定要救回“卒”!“堤外损失堤内补”

榜山人民又投入到“夺回损失,保丰收、增收入”的生产劳动中。

四、(1)榜山公社1300亩受淹水田,在下游兄弟社队的支援下,奋战四昼夜,筑起400多米长的防水堤,排出2万多立方米的涝积水,及时播上早稻秧田。

四、(2)农民抢季节浸种、插秧。

四、(3)洋西大队把一部分受淹稻田改种甘蔗,增加收入。图为农民在精心整理甘蔗园。

四、(4)加强早稻田间管理,开展增产增收活动。图为农民在施肥。

四、(5)夏粮丰收在望,突遭暴雨袭击,榜山公社近万亩早稻受淹。东园公社立即派出890名强劳力协助榜山农民抢收。

四、(6)“下游旱天不旱田,下游淹水不淹田”,全县早稻在大旱之年获得丰收。

四、(7)榜山公社早稻平均亩产626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第五部分

彪炳史册

榜山人民及其后来九龙江两岸人民在抗旱斗争中所体现的种种优良品德,被誉为“榜山风格”,最终形成轰动全国的“龙江精神”„„

五、(1)榜山公社被评为福建省1963农业先进单位。图为公社党委书记在全省表彰会上作典型介绍的发言稿。

五、(2)1963年4月7日,《漳州报》在报眼“黑板报”栏目里,首次提出“榜山风格”这一闪光的名词。

五、(3)1963年6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著名诗人郭小川的长篇通讯,并配发短评,把“榜山风格”推向全国各地。

五、(4)全国各级各类报刊纷纷以显著的位置,大量报道榜山人民所创造的精神风尚和惊人业绩。

五、(5)1963年5月,县文化馆、县芗剧团以榜山抗旱斗争为素材,创作芗剧表演唱《榜山风格赞》。

五、(6)1963年6月,龙溪地区芗剧团以榜山抗旱斗争为原型,创作芗剧《碧水赞》,在闽南各地广泛演出,并于1963年参加华东戏曲现代戏观摩会演。

五、(7)1963年夏,福建省文化局长陈虹带领省话剧团编创人员,深入榜山公社和九龙江沿岸一些社队采访,体验生活。以“榜山风格”为题材,创作了五幕话剧《龙江颂》。从此,以“榜山风格”为原型塑造的“龙江大队”的共产主义风格,被称之为“龙江风格”、“龙江精神”而广为传颂。

五、(8)1963年2月,省话剧团晋京在中南海紫光阁汇报演出《龙江颂》,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

五、(9)图为省话剧团演出《龙江颂》的剧照。

五、(10)1963年初夏,上海新华京剧团话剧改编成京剧《龙江颂》,并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会演。后来,京剧《龙江颂》被列为八个“榜样戏”之一,在全国各地反复演唱,几乎家喻户晓。

五、(11)京剧《龙江颂》被拍成电影、灌制成VCD光喋。

五、(12)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赋诗歌颂“榜山风格”。

五、(13)“龙江风格”作为时代精神的体现,被载入史册,永放光芒。这是《龙海县志》有关“龙江风格”的历史记载。

第六部分

发扬光大

“龙江风格”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流逝。

“龙江风格”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断丰富发展。“龙江风格”永远是龙海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六、(1)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为从根本上解决九龙江下游十个公社的水利问题,再次组织全县性大协作,建设西溪一条龙水利配套工程。图为西溪一条龙水利配套工程的龙头项目,位于榜山镇洋西村的西溪大桥。

六、(2)七十年代后期,为缓解厦门吃水用水矛盾,龙海人民再次发扬“龙江风格”,积极支援厦门建设九龙江北溪引水工程。图为北溪引水工程的重点项目——北溪拦江大坝。

六、(3)市委宣传部、市委政研室、榜山镇党委联合举办纪念“龙江风格”诞生30周年系列活动。

六、(4)1963年,市政协文史委征集整理、编撰出版《榜山风格纪实》一书。

六、(5)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袁启彤同志为纪念“龙江风格”诞生30周年题词。

六(6)1995年,市委八届六次全会决定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年活动。广大干部群众为支持先行工程建设,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砍下摇钱村,拆下新楼房。全市共拆迁223881平方米,砍伐果树36200多棵。图为宽畅美丽的国道324线角美段。

六、(7)图为九湖镇农民亲手砍掉百年荔枝树场景。

六、(8)为支援厦漳高速公路建设,龙海为民发扬“龙江风格”,拆迁各种建筑物5.2万平方米,砍伐果树4.5万株,迁移“三杆”300多根。图为厦漳高速公路龙海段一角。

六、(9)榜山镇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继承和发扬“龙江风格”,把宣传学习“龙江风格”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并列入党委的议事日程和全年宣传思想工作计划。图为榜山镇党委、政府、人大三套班子领导正在研究部署开展“龙江精神在当今”系列活动。

六、(10)榜山镇党委大力开展以弘扬“龙江风格”为主题的“龙江精神在当今”系列活动,组织专场报告会、寻访当年先进人物,召开座谈会,举办“龙江杯”卡拉OK赛、象棋赛、书法展等文体活动。图为“龙江风格”报告会场景。

六、(11)榜山镇把已具规模的榜山中学校园全部让给龙海师范学校,自己筹集资金,重新建设“龙江中学”。

结束语

1993年,“龙江风格”诞生30周年之际,我们筹建了“龙江风格展览室”。1997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把“龙江风格展览室”和西溪堵江旧址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挖掘丰富史料,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我们重建“龙江风格”纪念馆。

在重建“龙江风格”纪念馆过程中,政协龙海市委员会、龙海市档案馆、图书馆、漳州市图书馆,以及部分当年亲历此事的老同志给予了大力支持与帮助。郑厚根同志们提供了大部分历史照片。在此,我们谨向所有关心支持帮助该馆建设的单位和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共龙海市委宣传部

中共榜山镇委员会

一九九八年四月

第四篇:书法馆解说词

书法馆解说词

门外:柳河县书法馆建于2009年6月,共360平方米,总投资50万元,是一个集办公、创作、展览、会议于一体的场所,是我省第一家县级书法展示馆。该馆不仅为广大书协会员和书法爱好者提供技艺切磋、交流学习的场所,而且能不断吸引更多的书法友人来此进行文化交流,为柳河增添更加浓郁的文化色彩。

办公室、会客厅:对于书法事业的重视,柳河县委、政府决不是停留在口头和文件上。县级书法馆全国维数不多的在柳河。为了表达对考察团的欢迎,柳河书家迎来他们的节日,特意举办了一场名为:“雪乡墨韵”的柳河书家汇报展。书写办公室和展馆450平米。这里是办公室和会客厅。这是机构饰板!这是我们的文件档案。管理十分规范,从六大类文件可见一斑,分别是上级文件---把中书省书的精神一脉贯通到了基层;本机文件---规范有序,随查随找;经验信息---覆盖广泛,无论是个人事迹,还是经验、信息都通过网络、广电媒体、报刊杂志进行了推广交流,扩大了柳河书法对内对外的影响;活动资料---图文并茂,生动全面的反应了我们的书法日常活动。如,夏令营的“感受兰亭”“趣味汉字”,翰墨新农村,翰墨助学,书香寄情等活动影响特别大,几乎家喻户晓。还有书协自身建设的五个一活动等,(看有笔记),都做到了有组织、有活动、有效果、有影响。柳河书法活动根植沃土,深入人心,形成了广覆盖、宽领域、经常化的发展格局。影音资料---鉴证历史。现在书法、篆刻作品成为柳河的县礼品。里面是会客厅,可以开个会,搞个小活动,中书会员9人在这里。

中厅:欢迎参观书法馆中厅,选材玄武岩,地面、天棚尽可能体现书法馆的特点。正面段老、段主席亲自为我们提写的馆名---柳河书法馆。序言经书记撰文,黄彦平书写。右手“墨铸龙魂”四个大字,一语双关,一是铸造我中华龙魂,二是润泽我龙岗城韵。选取真草隶篆几种书体作为装饰元素,体现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请进!场馆设计新颖、布局精美、格调高雅,突出“翰墨龙魂”主旨,融入“传承、创新、交流、尚美”理念,这里荟粹名家精品,点与线的神奇组合,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

展厅:自建馆以来,曾举办过“柳河县申创中国书法之乡汇报展”、“柳河县首届硬笔书法展”、“书写经典、相约柳河---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柳河县首届美术展”等大型展览。

书法艺术作为最具历史韵味的宝贵遗产,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传承,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塑造良好城市形象、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多年来,柳河县委、县政府始终站在传承文化、丰富内涵、提升品位、凝聚精神的高度,以建设“中国书法之乡”活动为载体,努力打造柳河文化名片、文化品牌。目前,柳河县书法家协会拥有中国书协会11名,吉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2名,省书法家协会会员38名,市、县书法家协会会员240名,全县书法爱好者达到上万人。从1993年起,累计有150余人次入展国际、国内书法大展、大赛,被书法界誉为“柳河书法现象”。今年5月24日,“中国书法之乡”授牌仪式暨首届中国柳河书法艺术节开幕式在柳河县影视艺术隆重中心举行。取得的又一张宝贵的“国”字号文化名片。

按照德艺双馨的要求,努力把书协建设成为团结广大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的温馨家园,传播先进文化的坚强阵地和孕育书法名家的人才摇篮,建设一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书法人才队伍。柳河书协坚持开展“一日一练、一周一集、一月一记、一季一论、一年一评”活动,即“五个一”活动,大力提升广大会员的艺术水平和书协队伍整体素质。先后邀请吉林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丛文俊博士等诸多全国知名书法大家来柳“传经送宝”。还成功举办了三次书法艺术节研讨会,与会人员累计达到1000余人次,使广大书法爱好者在书法艺术的欣赏、创作上有了很大提高。县书协还在中国书法家论坛开通了“墨铸罗通山”专线,坚持出刊了《罗通山书艺》,集中展示柳河书法艺术取得的可喜成就,进一步扩大了柳河书法艺术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县委、县政府从贯通古今、古为今用的角度出发,注重发挥书法育德、启智、审美、健身功能,加强书法普及教育,使我县书法事业后继有人、文脉相传。柳河县把书法艺术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编写了地方特色教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书法就被列为必修科目。几年来,“从小写好中国字,长大做好中国人”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始终,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共有458幅少儿书法作品在省及全国展出。同时,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分别建立了15个书协分会、25个书法教育基地和166个农村书法中心户、80面农村书法墙。书法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从少年到老年,从职工到农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书法的热情空前高涨,民间各种书法联谊会、雅集如火如荼。

一是以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广泛开展书法展览活动,累计展出书法作品1600多幅,收到了弘扬传统文化、传播爱国思想、凝聚市民精神、提升文明程度的良好效果。二是深入开展书法服务社会、服务民生公益活动。以“中国书法进万家”活动为载体,推动书法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春联大拜年”活动连续开展了十三年,已经成为柳河两节文化的传统项目

书法作为城市景观元素中的地物标志,在弘扬传统文化、展示城市文脉、提高城市品位、凸现城市个性方面,具有很大潜力。我们将书法景观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及文化发展远景规划,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梯度推进、提升品位的原则,加大书法景观建设投入。

第五篇:广播馆解说词

传媒博物馆广播馆解说词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根据观众类型调整措辞)大家(上午|下午)好!欢迎您来到(莅临,根据来宾调整)传媒博物馆参观,我是传媒大学**专业*年级***,很高兴为您提供本次讲解服务。传媒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家传媒类专业博物馆,一期工程展览面积近3000平方米,由广播馆、电视馆、电影馆、传输馆四个分馆组成,形成“四馆七厅、一条传媒科普走廊”的展览格局;目前拥有藏品12000多件,并且仍在不断丰富中。

序厅:大家看到的“传媒博物馆”几个字是由我国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为我馆题写的(根据观众需要,可在参观开始前或结束后适当停留,供观众拍照)。

大屏幕循环播放的是我校建校60周年时制作的宣传片和传媒博物馆的宣传片。

第一单元 世界广播的诞生与发展

入口:我们看到的这款大型收音机,是由广东德生公司为我馆定制的,它可以实时收听广播,也可以作为音箱使用,播放MP3。(值得一提的是,德生公司的董事长梁伟先生,为我们馆捐赠了大量的藏品,具体情况稍后我们还会介绍。)

广播馆一厅入口处:接下来我们将要进入的是广播馆一厅。这个部分主要介绍世界广播的诞生与发展。

广播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上半叶,它的出现使人类首次实现了远距离、广覆盖、实时性的信息传播。无线广播技术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半个世纪左右的技术探索。我们先看看人类为了实现快捷方便的远距离传输信息而做出的努力,主要是有线电报和电话的发明。

照片:莫尔斯拍发人类历史上第一封电报

我们看到的这句英文(对于一些年轻观众可让他们来读)选自希伯来《圣经》,翻译过来就是“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电报的内容。

有线电报的发明者是美国发明家萨缪尔·莫尔斯(Morse, Samrel Finley, Breese,1791-1872年),有趣的是,莫尔斯原本是一位画家(他最有名的画作之一“卢浮宫画廊”),一次旅行中他偶然接触到“电磁铁”,使他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经过多年探索,他在华盛顿和巴尔的摩之间架设了一条长达64公里的电报线路。1844年5月24日,53岁的莫尔斯在华盛顿国会大厦试验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封由导线传递的电报,由于莫尔斯是一位虔诚的信徒,所以电报内容是圣经的诗句,就是我们刚刚看到的“What hath God Wrought!”

图:莫尔斯电码表

这幅图就是由莫尔斯创造并由他名字命名的莫尔斯电码,一直通行至今。

电报接发的过程需要经过编码和解码,不仅手续麻烦,而且不能进行及时双向信息交流。因此,人们开始探索一种能直接传送人类声音的通信方式,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电话”。

照片: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电话及其场景图

电话的发明者是美国发明家和企业家亚历山大·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1847-1922年)。1876年,贝尔成功试制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话,照片所展示就是贝尔向世人展示他所发明的电话的场景图。

有线电报和电话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传输,但是这两项技术所实现的都是点对点的传播,不具备点对面,广覆盖的性质。留声机的发明则打破了这个壁垒。照片:爱迪生发明留声机

早期的广播大多都是将节目录制好,然后再反复播放,是一个录播的过程。“世界发明大王”美国发明家、企业家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1931年)在1877年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录音装置——留声机,被当时的人们称为“会说话的机器”。留声机的发明也解决了广播的音源问题。

藏品:中心展柜中的一套爱迪生牌的机器,包括录音设备,留声机和消磁机器。

发明于19世纪末的蜡筒留声机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商业流通的人工录音载体,能录制长达3分钟的声音,但由于材料的限制性,最早的蜡筒留声机在使用十几次后就会变化,并在1929年后逐渐被电唱机等取代。

1.2 无线广播的诞生和发展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这面科学家照片墙,展示了为无线广播诞生和发展做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家们:

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电磁感应定律,麦克斯韦提出了电磁波的概念,赫兹则随后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1896年,波波夫和马可尼先后在不同地点进行了无线电通信实验,证明了无线电可以用来传递信息。1906年12月24日,费森登通过无线电波向空中播送圣诞故事和音乐,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传声实验,被公认为无线广播诞生的标志。

无线广播是一个信号发送和接收的过程,发送一般是由广播电台来完成,而接收则一般使用收音机。

藏品:阿特沃特肯特牌电子管收音机

这是一台1928年美国的阿特沃特肯特牌7电子管收音机,也是我馆目前收藏的最早期的收音机。早期的收音机都是用这种电子管装置(指示观众看展品中的7个灯泡似的电子管),同时在20年代,收音机的扬声器(或者叫喇叭)是和收音机分离的。一般都是铜管的曲颈扬声器或者一些造型优美的扬声喇叭。藏品:RCA落地式收音机

收音机根据其造型一般分为桌式收音机和落地式收音机。这台便是一台1940年美国RCA落地式收音机。在二三十年代,收音机价格是很昂贵的,只有一些富裕家庭才能买得起这种落地式的收音机。RCA是Radio Corporation American的缩写,即美国无线电公司。

在看完收音机后,我们来关注一下广播电台的发展

照片:1920年美国匹兹堡KDKA广播电台。★★★

KDKA广播电台是世界上第一批向政府领取营业执照的商业电台之一,同时也是第一家持续向广大受众播出的电台,并在报纸上刊登节目时间表,它的开播标志着世界广播事业的诞生。KDKA广播电台开播当天播出了沃伦·哈丁击败詹姆·考克斯当选总统的消息,电视机的视频就是介绍关于KDKA早期筹备开播的情况的。有兴趣的观众可以看一下。

照片:1922年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简称BBC)成立

两年之后,也就是1922年,我们大家所熟知的BBC,即英国广播公司正式成立,与KDKA的商业性质不同,BBC是接受英国政府财政资助的公营媒体。BBC是英国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也是世界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之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BBC一直垄断着英国的电视、电台。在1955年独立电视台和1973年独立电台成立之前,BBC一直是英国唯一的电视、电台广播公司。

照片:CBS(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这里是伦敦》广播节目主持人爱德华·默罗。★★★

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广播史上的第一次现场直播,它发生二战期间。1938年3月12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记者爱德华·默罗在德军进占维也纳的前一天,在战争前线开始了他的第一篇战争报道,英国和美国民众通过广播收听到了默罗关于战争的现场报道,爱德华也以其客观、冷静的报道风格赢得了美国听众的信任。下面我们一同重温下爱德华经典的报道。墙上文字:广播史上的第一次“现场直播”★★★ 电视机视频:爱德华·默罗在演播室做广播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电台数量猛增。广播不再以单纯娱乐和商业服务为主,开始加入更多为政治服务的节目内容。这一阶段成为世界广播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各国的领导人,政治家都纷纷借助广播这种有效的传播手段来宣传推广自己的思想。比如以口才和演讲著称的丘吉尔以及美国总统罗斯福都是非常伟 大的演说家。音罩下面我们可以听到罗斯福发表的“炉边谈话” 以及丘吉尔的广播演说。

(1)照片:希特勒在二战期间发表广播演说。(2)照片: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广播演说

(3)照片:1936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的照片。(4)照片:1941年7月3日斯大林发表了著名的卫国战争动员广播演说(5)照片:1940年6月18日,戴高乐将军通过英国广播公司(BBC)向法国人民发出著名的“六·一八”号召,要求法国人民继续抵抗,反抗法西斯侵略,维护法兰西民族的独立。

日本天皇也是通过广播发表了投降诏书。当天,各同盟国收听到了天皇的投降令,同日,中、美、英、苏四国正式宣布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照片: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通过广播发表停战诏书。藏品:老式手摇电唱机

这是一台老式手摇电唱机。早期的广播文艺节目(比如音乐、相声等)都是提前录制好,灌成唱片,然后利用电唱机在广播电台播放。

第二单元 中国现代广播事业的诞生

(1923—1949年)

在了解了世界广播事业的诞生和发展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我国的广播事业的创办和发展。

2.1 中国境内第一座无线广播电台——奥斯邦广播电台 中国境内第一座无线广播电台由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创建。1922年12月,奥斯邦在上海组建中国无线电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China),并与美资英文《大陆报》(The China Press)合作,开办了“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这是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座无线广播电台。1923年1月23日晚8点,该电台正式播音,呼号XRO,每晚用英语广播播音1小时。值得一提的是,奥斯邦广播电台开办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个是为了推销无线电接收机,另一个是为了提升大陆报的销量。

2.1-1★★

(1)报纸:上海《申报》1923年1月22日转载《大陆报》中关于奥斯邦广播电台即将开播的预告新闻。

(2)报纸:上海《申报》1923年1月25日关于奥斯邦广播电台于1月23日开播的报道。

(3)照片:电台旧址/节目表:

通过开播时的节目表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主要播放的是娱乐节目,大多是音乐类。

照片:奥斯邦台原址:上海外滩广东路3号大来洋行。2.1-3(1)报纸:《无线电话传布孙先生统一宣言》,上海《民国日报》1923年1月28日。

2.2 中国人自办广播的发端

由于奥斯邦广播电台的设立没有经过中国政府有关当局批准,于1923年3月14日停办。三年之后,也就是1926年的10月1日,时任东三省无线电台(备注:北洋政府建立的军事通信电台)副台长刘瀚创建了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这也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2.2-1 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无线广播电台★★★ 刘瀚是我国早期的无线电专家,在奉系当局的积极支持下,经过三年多的试验和改造,在1926年10月1日创建了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发射功率100瓦,波长280米。

藏品:刘瀚先生的手稿和刘瀚传(该部分在展墙上有详细的介绍)

2.2-2 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成立

1928年8月1日,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这是继中央通讯社、《中央日报》之后,国民党当局创办的第三个全国性中央宣传机构。1932年发射功率扩大为75千瓦,成为当时亚洲发射功率最大的广播电台。

该台的节目共计有30种,除普通话外并用广东话、闽南语、客家语、上海话四种方言及蒙古语、西藏语、维吾尔语3种少数民族语言分别播出,所有节目,大概分为新闻、报道、评论,音乐、文艺、综合6大类,全天24小时持继播音。

(该部分在展墙上有详细的介绍)

中心展柜藏品:民国时期,中国境内的收音机主要是从国外进口的舶来品,比如上一章我们提到的美国的RCA、飞科收音机,当时在中国都有销售;同时还有一些民族资本家自筹资金建的一些收音机厂,比如亚美、中雍收音机,这些收音机总体数量少。还有一部分则是普通民众利用一些无线电知识,自己拼做的矿石收音机。

继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开播之后,国内其他地方广播电台也逐渐开播,这些照片展示了各个地方的广播电台。2.2-6 档案复制品:

(1)档案:1927年,广播剧《总理精神不死》

(2)档案:1946年,交通部公布的“广播无线电台设置规则”(3)档案:1947年,徐悲鸿广播讲稿(4)档案:1927年,居民购买收音机的凭单 藏品:电轮牌落地式电唱机

这是一台上海荣生出品的电轮牌落地式电唱机,集电唱和功放功能于一体,当时很多老上海的夜店里就用这种类似的机器。这台是1950年的。

2.2-8形形色色的民营广播电台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出现了一批民营广播电台,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其中半数以上集中在上海,大致可以分为教育性、商业性和宗教性三类。(1)照片:新新公司广播电台

我们看到的这张照片是新新公司广播电台,它是中国人建立的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位于上海新新百货公司顶楼,设在饭店内部,四周被玻璃隔断,因而也被称为“玻璃电台”,1927年3月19日开始播音,呼号XGX,后改为XLHA,发射功率50瓦,1941年11月停办。

(1)报纸:1927年3月19日《申报》刊登的新新公司广播无线电台播音时间表

(2)照片:上海华侨无线电播音台的女播音员和女报告员

宣传画:播音员“殷殷”(4)漫画

由于当时无线电广播在我国还属于稀罕事物,很多人对它充满好奇和想象,漫画中: a.听广播,载1935年9月21日《广播周报》第53期 b.收听无线电广播成为上层社会人们的一大生活乐趣。

c.一幅反映百姓对广播评价的漫画,题为“只闻其声,不见其人”(5)文摘:

最初的民营广播电台以娱乐为主,这是1936年5月21日上午某民营台播出的歌曲、戏曲节目表。

2.3 日伪广播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半壁河山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日本侵略者在武力征讨的同时,对被奴役的中国人民实施思想文化殖民统治,在沦陷区建立的大小几十座日伪广播电台就是套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一个个精神枷锁。

橱窗里实物:日伪时期收音机两台

这部收音机为日本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于1939年(日本昭和14年)生产。刻度盘上绘制有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地图,是那个年代远东局势的佐证,也是日本当年侵略我国东三省的证据。2.3-1(1)照片:日伪大连广播电台

1925年7月,日本殖民当局在大连建立了“大连放送局”,同年8月9日开始播音。该台的建立仅比日本国内的东京、名古屋两座电台晚4个月,可见日帝是多么重视广播这一宣传工具。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境内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2)照片:日伪奉天(沈阳)广播电台

(3)档案:1939年,日本放送协会关于给兴亚通信展览会寄送展品照片伪满 《放送年鉴》1939年版刊登的伪满广播电台分布图(4)照片:收音机刻度盘上的“伪满洲国”地图

(5)实物:日伪时期收音机(中心的地图与墙上的照片对应)

电子触屏展示的内容:

(1)1945-1947年,中央、北平、上海、台湾、厦门等广播电台播音节目表

(2)《胜利无线电》、《广播周报》杂志(3)北平广播电台招考播音员的资料(4)1946年1月,全国广播电台概况一览表

2.4 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诞生和壮大

在了解了国民党的广播及日伪广播后,我们将视线转移到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红色广播。共产党领导的广播事业创建于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2.4-1 人民广播第一声

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开播,呼号XNCR(“X”是当时国际规定的中国无线电台呼号的英文字母,“NCR”是New Chinese Radio 即“新中国广播”的英文缩写。),台址在延安西北19公里处的王皮湾村。通过照片我们可以看到最初的机房较为简陋,条件非常艰苦。

(1)照片:周恩来、王诤、向仲华

(2)照片:延安王皮湾村中国人民广播诞生地纪念碑、旧址

(3)报纸:山东《大众日报》1941年1月16日刊登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消息。

(4)照片: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使用的广播发射机2张

(5)照片:延安台1941-1943年工作人员★★★(简单介绍工作人员)场景复原: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这是当时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复原后的场景,播音室是一孔十几平方米的土窑洞,窗户是用边区生产的毛边纸糊起来的,唯一的一张三尺长、一尺宽的两屉白茬木桌上,放着一只话筒和一本小字典,还有一台破旧的手摇唱机和二十几张唱片(这些唱片中有梅兰芳、马连良等京剧名段。)。木桌边上有着一张条凳。为了隔音,窑洞四壁钉着延安生产的灰色粗毛毯,底下也铺着毯子,门帘是用羊毛毡做的,兼有隔音作用。这样窑洞显得很暗,但可以看稿子。

2.4-3 文摘:

诗歌——《听延安XNCR广播 》 徐挺秀

这是1946年5月31日刊载在《抗战日报》的诗歌,表达了延安新华广播复播后大家欢欣鼓舞的心情。

2.4-4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转移

解放区的广播事业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逐步壮大。1947年3月中旬至1948年5月下旬,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曾有过三次大的转移。我们可以通过转移路线图了解这个过程,尽管跋山涉水、条件艰苦,但三次战斗转移中,新华广播电台的播音一天也没有中断,为瓦解国民党军队,夺取全国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报纸:延安《解放日报》1945年9月11刊登的延安台恢复播音的报道:《延安台即日开始广播》

(2)报纸《大家办广播》、《介绍XNCR》,延安《解放日报》1945年10月25日。(3)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转移路线图(4)照片:陕北子长县(瓦窑堡)延安台旧址

(5)照片:延安(陕北)台在好坪沟的机房和播音室所在地。(6)油画:《新华之声》,王国征作。反映延安(陕北)台在瓦窑堡坚持播音。(7)照片: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清凉山旧址

(8)照片: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历任播音员(1940——1949)★★

其中齐越和丁一岚担任了开国大典的播音任务,齐越也是我们学校播音系最早的教师之一,校内电视台旁边有齐越的塑像。现在播音主持学院每年举办“齐越朗诵节”。

音罩声音: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当时的播音、渔光曲呼号、大路歌呼号、兄妹开荒呼号、丁一岚在开国大典上的现场直播。

下面我们进入广播馆二厅:

第三单元

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奠基立业

(1949—1978年)

广播馆二厅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广播事业的发展情况。

3.1陕北新华广播电台迁址北平

1949年3月25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跟随党中央迁到北平,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从此具有了全国广播的性质。1949年9月27日,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12月5日更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3.1-1 报纸:《新华社迁平,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亦于昨日迁平播音》,1949年3月26日《人民日报》。3.1-2 照片中的就是1949年1月31陕北台先遣人员进驻国民党北平广播电台的场景,及工作人员合影。

(1)照片:1949年1月31日,陕北台先遣人员进驻国民党北平广播电台。图为军委三局人员接收北平广播电台。

(2)北平新华广播电台部分工作人员在电台门前合影。3.1-3(1)照片:毛泽东在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讲话。

1949年6月20日晚9点15分,北平新华广播电台首次播出了毛泽东6月15日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录音,这是全国人民第一次从广播中听到人民领袖毛泽东的声音。

音罩:毛泽东在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

(2)报纸:香港《华商报》刊登的北平新华广播电台首次播出毛泽东讲话录音后的反响报道。3.1-4(1)报纸: 《北京新华广播电台今天全部转播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祝大会实况》,载《人民日报》1949年10月1日。

(2)开国大典——人民广播史上首次向全国范围的现场实况广播★★★(3)报纸:《人民日报》对开国大典的报道(4)开国大典图片

我国广播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大规模全国性实况广播就是开国大典。图片所反映的就是1949年10月1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在天安门城楼实况转播开国大典,各地广播电台同时转播。

1949年开国大典时,普通百姓在家里通过收音机收听由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播送的内容,当时百姓家里的收音机依旧以美国、日本的进口机器和亚美、中雍、宇宙、利闻这些国产组装机为主。(5)1949年10月1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第二台节目单

视频:开国大典实况 3.1-5 1949年12月2日,《人民日报》报道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将改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报纸:1949年12月2日,《人民日报》报道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将改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2、照片:a.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旧址

b.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楼

3.2人民广播事业的初步发展

3.2-1★★

1、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的成立

1949年6月5日,中央将原新华总社的口头广播部扩充为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管理并领导全国广播事业,廖承志任处长,李强任副处长。

上展图片:

(1)档案:《中央关于成立广播事业处的通知》,《广播资料》第1期,1949年7月15日出版。

(2)照片:廖承志(1908-1983)

2、中央广播事业局成立

1949年10月1日,也就是开国大典的这一天,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改组为广播事业局,原任副处长李强任广播事业局局长,梅益、徐迈进任副局长。

(1)照片:李强(1905-1996年)(2)照片:梅益(1913-2003年)(3)照片:徐迈进(1907-1987年),3.2-2 照片:1950年4月,毛泽东、朱德、胡乔木在中南海颐年堂会见全国新闻工作会议代表 3.2-3 这是1952年12月第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留影(1)照片:1952年12月第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留影(2)文摘:

“为广大人民服务,在工作中不断加强他们与听众的联系,并使它成为新闻的源泉、教育的讲坛和文化娱乐的工具。”

——梅益局长在《人民广播事业概况》报告中指出。

3.2-4(1)文献:1950年4月新闻总署《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原载《广播通报》第1卷第10期。

1950年4月,新闻总署发布《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由政府公布的有关无线电广播的政令,也代表了建国初期广播工作的指针,对以后发展人民广播事业和组织宣传工作具有很大的影响。(2)报纸:《发展农村广播网》,《人民日报》1955年12月30日。

(3)报纸:我国农村广播有线事业蓬勃发展,《人民日报》1975年9月15日

中央政府很深刻的认识到,在一个80%的人口都是文盲的国度里发展广播的重要性。在政策引导下,我国农村有线广播事业有了较快发展。

(4)照片:1952年4月1日,全国第一座农村有线广播站——吉林省九台广播站建成并播音。

照片:湖北省松滋县建成的全省第一个农村有线广播站(5)照片:群众集体收听电台广播的情景

(6)照片:收音员挑着收音机下乡、收音员给农民讲解广播内容。

在当时,拥有5亿多人口的新中国,全国仅有收音机100万台。根据中央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全国各县市要专门抽出人员担任收音员,组织大家收听广播。在农村及偏远地区,由于没有交通工具,收音员就挑着扁担,一头是收音机的盒子,一头是干电池盒子,到田间地头,到农民家里组织收听。3.2-5

提到这一时期的广播事业,不得不提到一个知名的广播节目,新中国第一个学龄前广播节目:“小喇叭”广播节目(1)照片:“小喇叭”节目

1956年9月4日开播的“小喇叭”节目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学龄前儿童办的广播节目。早期的“小喇叭”节目荟萃了孙敬修、康瑛等一批优秀的少儿节目播音员。70年代前后出生的孩子都是在这个节目的陪伴下长大的。“小喇叭”节目至今仍在中国之声每晚8:00到8:30播出。(3)音罩音频:“小喇叭”广播节目

3.3 人民广播事业在曲折中前进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广播事业开始受“左”的影响,广播节目中出现了严重的浮夸现象,在理论和政策宣传上也存在片面性。直到1976年10月以后,中国广播事业才得到恢复和发展。

这边展示的是当时国家领导人对于广播事业视察的一些照片。3.3-1 国家领导人视察广播大楼、中央广播事业局的一组照片(1)照片:1958年9月建成的中央广播大楼

(2)照片: 1960年,周恩来同志视察中央广播事业局

(3)照片:1959年,刘少奇同志视察广播大楼、中央广播事业局(共2张)(4)照片:朱德同志视察广播事业局(5)照片:邓小平会见中央台记者

3.3-2 当时中央广播事业局决定纪念人民广播事业创建“20周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均为之题词,在当时影响很大。毛主席的题词更是成为一个时期办好广播事业的指导思想。(1)题词: 1965年9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为人民广播事业题词 ★★

咱们今天看到的毛泽东为人民广播题词手迹版本的由来,还有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原本,毛主席题词是分别写在五张宣纸上的,而且每张纸上字数不等,每个字有三四寸见方,包括标点和署名共25个字。当时,布展的几个人一时为如何展出毛泽东的题词而踌躇不决。后来,有人出了个主意,将题词原件拍照下来,手迹缩小,然后把每个字剪下来,并把题词全文分别排成横竖两种格式。后经上级领导审定,采用竖排式制作毛泽东题词展板,放在展览会显著位置展出。(2)报纸:1966年12月《广播节目报》毛泽东照片及对广播事业题词 3.3-3 主席为人民广播题词,表明了党和国家、以及主席本人对人民广播事业的重视。

3.3-4 粉碎“四人帮”以后,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认真纠正“文化大革命”及以前的左倾错误,许多新闻单位积极揭批“四人帮”利用新闻媒介进行阴谋活动,中央广播事业局发表题为《人民广播的政治方向不容篡改》的文章。

(1)报纸:《人民广播的政治方向不容篡改》,《人民日报》1977年1月14日。3.3-5(1)照片:1977年元旦,在首都体育馆举行的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文艺晚会上,齐越朗诵郭沫若词《念奴娇·怀念周总理》。

(2)照片:齐越与赵凤翔朗诵《周总理办公室门前的一张大字报》

1980年,齐越老师参加了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公审会,担任宣读证词的播音。他的播音气势磅礴,坚定豪迈,爱憎分明,准确生动,开创了人民广播的一代新风。

(3)照片:1980年11月20日下午3点,在审判“四人帮”的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审判庭上,齐越、潘捷在法庭上进行播音工作。

下方展品:

这里的两台收音机是1958年和1960年国营上海无线电厂生产的131收音机以及132-1收音机。国营上海无线电厂的有很强的实力,这里的上海131和132-1收音机是国营上海无线电厂生产的一级机。按照国家第四工业机械部(四机部)的规定,我们一般将收音机评为五个级别:分别是特级机,一级机、二级机、三级机、四级机。级别越高、性能越好,这两台是国营上海无线电厂生产的一级机。

3.3-6(1)实物:熊猫1502收音机★★★

(2)视频:熊猫1502设计群体口述历史★★★

1958年,为迎接建国十周年大庆,第一机械工业部十局下达任务,由南京无线电厂研制一款体现我国电子工业发展最高水平的高级电子音响产品,装备北京十大工程之一的人民大会堂。经全厂职工近一年努力,于1959年5月生产出熊猫1501收音机。熊猫1501由特级收音机、四速自动落片式电唱机和双速盘式磁带录音机组合而成,机身整体为木质结呈左方右圆状,造型华丽大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当时一共仅生产了328台。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台收音机是熊猫1502,它的外形与1501一模一样,功能上少了一个磁带录音机。视频里播放的,是南京无线电厂的老工程师们讲述当年生产1501时的故事,这是我馆工作人员2012年4月份专程到南京拍摄的。传媒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口述历史拍摄也是我们传媒博物馆的工作重点之一。3.3-12 特别要为各位介绍的是,我国第一所广播专业高等学校“北京广播学院”的成立。广院是我们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1954年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开办,1959年9月7日广院师生在新落成的广播大楼音乐厅举行了首次开学典礼,宣告了北京广播学院的正式成立,2004年改名为中国传媒大学。

★★★(1)照片:北京广播学院第一期开学纪念,(2)题词:领导人对广播学院题词(3)校友墙

建校以来,我校为中国传媒领域培养出诸多优秀人才,这面校友墙记录了其中的一些杰出人物。我们的校友资料还在不断扩充完善。

中心展台藏品:

这是一台1969年由北京无线电厂生产的牡丹牌645收扩对讲机。在当时的收音机生产厂商里,南京无线电厂、北京无线电厂,国营上海广播器材厂以及位于内陆的汉口无线电厂,是著名的国内四大收音机厂商。它们分别有自己的拳头品牌,北京无线电厂主打的就是牡丹牌收音机,牡丹厂的“牡丹”二字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

除了刚才提到的四个收音机生产厂商外,在当时比较有名气的还有上海无线电二厂、三厂和四厂,他们的拳头产品分别是“飞乐”、“春雷”和“凯歌”,一会我们转过玻璃展柜可以看到。这一台是由文革时期上海无线电二厂生产的“工农兵315型”收音机,由于文革的特殊性,当时很多厂家都纷纷将本厂原来的有些小资情调“飞乐”、“牡丹”改成“红旗”、“工农兵”、“红灯”等,并且在收音机上装饰有一些毛主席语录或者诗词,这些机器被统称为“文革机”。此外,大家看玻璃展柜,我们左侧的玻璃展柜内展出的都是电子管收音机,而右侧的展柜则是晶体管收音机。从收音机的技术进步角度,最早的收音机就是电子管收音机,然后被小巧灵敏的晶体管所代替,到七八十年代出现大规模集成电路收音机,以至现在出现的数字收音机、网络收音机。

第四单元:中国广播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1978年至今)

进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广播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广播事业改革逐步深入,广播节目更加丰富多彩,广播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接受教育、文化娱乐和其他信息服务的重要媒介。

4.1广播事业改革逐步深入

4.1-0

我们来看这幅图表,图表是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历届的领导人 图表: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历届领导人★★★ 4.1-1(1)照片:1983年3月第十一次全国广播会议留影

这张照片是第十一次全国广播会议的留影,本次会议提出了实行“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事业建设方针及与之配套的技术政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这对广播电视的改革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4.1-2(1)照片:20世纪80年代的中央台和地方台。视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建立 4.1-3 1978年5月,中央广播事业局下属对外广播部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广播电台”,呼号仍然使用“北京广播电台”。4.1-4 照片: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召开 4.1-5(1)照片: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挂牌成立

1998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将广播电影电视部改组为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列入国务院直属机构序列。同年4月8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挂牌成立,我们看到的这幅照片就是当时挂牌成立的场景。2013年国务院将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的职责整合,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4.1-6照片:2000年后各地广播电台发展繁荣照片若干张

4.1-7照片(单元标题下面的灯箱):2002年2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国家广电总局考察“西新工程”建设情况时发表重要指示。★

4.1-8照片:

《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10》★★

4.2 广播节目和频率的新探索

4.2-1(1)照片:《空中之友》主持人徐曼

现在的广播节目基本离不开主持人,而我国第一位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出现则要追溯到1981年。那一年元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推出了以“徐曼小姐”为主持人的《空中之友》节目。徐曼以其“甜而不腻、软而不糜、轻而不浮、美而不妖”的播音语言和亲切自然、柔和真诚的主持风格为隔膜已久的两岸人民架起了心灵沟通的桥梁,受到宝岛民众的深深喜爱。

4.2-2 综艺类节目《今晚八点半》创建于1987年1月1日,以听众点播的内容为主,涉及音乐、曲艺、电影剪辑、人文知识等多方面内容,受到听众的广泛欢 迎和喜爱。

(1)照片:《今晚八点半》栏目及节目主持人。(2)照片:《今晚八点半》栏目主持人雅坤、贾际 4.2-3 墙上背景: 198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表 4.2-4 照片:《新闻纵横》栏目及节目主持人

新闻栏目方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诞生于1994年,终身享有“中国新闻名专栏”荣誉。2009年12月改版为2小时综合新闻节目,聚焦昨日热点新闻,提示今日重要事件,并继续保留舆论监督功能。4.2-5 照片:《中国之声》电台播音工作实景。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新闻综合频道,于2004年1月1日全面改版,以“中国之声”的呼号全新登场。4.2-6 对外广播方面,我们看到的这张照片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节目第一次对国外直播,而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国际电台用英语在天安门广场现场实况广播群众游行,是我国对外广播史上的第一次。(1)照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节目第一次对国外直播

(2)照片:1984年10月1日,中央三台在天安门广场转播国庆35周年庆祝活动实况。4.2-7 照片:“海峡之声”电台播音员在播音

除了对台节目外,福建前线广播电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台湾广播的专门电台,从1984年元旦开始,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呼号为“海峡之声广播电台”。4.2-8 1987年中央电台创办了新闻综合节目《午间半小时》,在内容上注意把握时代脉搏,接触群众关心的热门话题,在反映群众意见和建议的同时,寓教于谈天说地之中,进行正确的引导。

(1)照片:《午间半小时》栏目及节目主持人 4.2-9 1986年12月15日,广东创办了珠江经济广播电台,迈出了创建经济台等系列台的第一步。珠江台以“板块节目”为特点,采用主持人直播和“热线电话”的方式,增强了与听众的联系,实现了听众的直接参与,展示了“大众型、信息型、服务型、娱乐型”的崭新面目,被广大听众喜爱。陈云曾题写“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台名。

(1)照片:珠江经济台——广播事业“珠江模式”(2)题词:陈云题写的“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台名 4.2-10(1)照片:国内第一家交通广播——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交通信息台

照片中的是我国第一家交通广播,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交通信息台。上海交通广播成立于1991年9月30日,是中国内地第一家以播报交通信息为主导的专业广播媒体。

4.3广播对重大事件的直播报道

近年来,广播媒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于重大突发事件进行实时新闻报道。广播记者通过电话、网络、短信等形式第一时间发回连线报道,大大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广播在可靠性、实时性方面相对于电视、网络等媒体来说仍然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广播馆就到这里就结束了,下面我们参观电视馆……

下载方志馆解说词[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方志馆解说词[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68展示馆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八一村检查指导工作,我是八一村党建指导员陈晓娇,我们现在参观的就是‚168‛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展示馆。 这个展示馆共分为六个厅(序厅、......

    家风家训馆解说词

    解 说 词 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良家风家训,华林办事处建成家风家训馆,加强宣传和教育。 家风家训馆弘扬正能量,引领时代新风,形成“家家有家规、户户好家风......

    天津馆中文解说词

    2010年上海世博会天津馆解说词导语欢迎各位领导参观天津馆。天津是中国最早对外通商的口岸之一,世界各地的工商界人士很早就来到这里创业淘金,至今天津还留有保存完好的数以千......

    德国馆解说词[推荐五篇]

    为响应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德国馆带来的主题是“和谐都市”。这将是一个在更新与保留、创新与传统、城市化与自然、集体与个体、工作与休闲、全球化与民......

    北区文化中心展示馆解说词

    姓名:柳冰玉 解说场馆:农耕馆、非遗馆、北区沙盘。。。。。。 身高:165cm 尺码:L码 臀围:28 (备注:红色字体是需要删减或改动的!) 北区文化活动中心展示馆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

    关于印发全区方志馆书库建设(精选5篇)

    关于印发《全省市、县(区)方志馆(书库)建设 指导意见(2017—2020)》的通知 闽志委〔2018〕9号 各市、县(区)方志委(办),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研究中心: 为全面推动我省方志馆(书库)建设,......

    安全体验馆解说词(推荐阅读)

    安全体验馆解说词大家首先看到的是我们的防盗防骗体验区。大家可以看到墙上有6副宣传画,系统的介绍了骗子实施诈骗的手段,主要有……下面我们来听听骗子的声音,通过这部特制的......

    青少年禁毒馆解说词拼[大全]

    下面,我将模拟讲解员带领大家来参观一下我们的禁毒馆。 欢迎来到镇江市禁毒馆。我是讲解员 。本馆共分四个展区,这是本馆的第一展区,历史沉重教训。公元400年,罂粟传入中国,1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