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泉州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保护现状
泉州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保护现状
——来自“海丝”起点的光芒闪耀
有人说一种文化的命名,就在于它具有自身独立的特色和存在价值。福建泉州,在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曾被马可波罗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是闪耀在中国东南沿海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在这方美丽的土地上,形成了特有的泉州文化,养育了一批批泉州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
泉州文化之所以称得上是一种文化,与它自身所存在的特色文化以及源远流长的形成过程是分不开的。自宋代起,泉州便开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海商文化——这是由当地传统文化与海外文化的不断碰撞与交融所逐渐形成的独一无二的文化。抱着对泉州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我选择这个课题进行调查。泉州最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说起来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包括普度、提线木偶、南音等。
进行调查的这几天,对传统文化深入了解,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保护现状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忧之——早已经沦为陋习的普度如今被视为百害而无一利;让人喜爱的提线木偶后继不力,最具代表性的泉州木偶剧团成员少而且年龄大。喜之——泉州南音已远播到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越南等国家了。
泉州南音
正如之前所说的,艺术要存在于受者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而南音就是如此。南音在泉州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陶冶情操、自娱自乐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与我们闽南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闽南人聚居之地几乎都有民间南音社团。而三五成群,家庭式的南音演唱在泉州最为常见。下午四五点的时侯,走到小区的亭子里,你会发现有很多老人聚在一起。而我就是挑这个时间去看看,听听曲调优美南曲,来荡涤一下思绪。走了几个小区,看到两三个小亭子,都聚集着老人们,还有陪老人出来逛逛的小孩子。不过,也有一些老人聚在了太阳照不到的花丛中,坐在石椅上泡着荼乐呵乐呵。清唱也有,伴乐也有,可惜我实在不懂如何去欣赏,只能说听起来很舒服。尤其是看在眼里的那番景象着实让人感动。在落日的黄昏里,老人们听着节奏徐缓、古朴幽雅、委婉深情的南音,安静地坐着,微笑地闭着眼,好一幅祥和的画啊!也有小孩跟随着老爷爷来听多了,清清喉就大声唱起来,引得老人们笑呵呵的,童音稚语,听起来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想拍张照留恋,但放弃了,不忍打破这样一种平静。等着声音一停,我就走到一位老爷爷旁边,老人心情很好,他说不只在这里,在其他地方也都有这样的小聚,人老了,对什么都没有追求,反而更喜欢听听唱唱这些历史久远的南音,磨磨时间,又有点儿消谴,多好啊。
因为南音几乎成了泉州人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每日三餐一样,所以,南音并不需要多余的保护,它会在人们的手中代代相传。而就我的调查结果,这可以算是“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最佳典范了。而政府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弘扬南音。于泉州南音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继承和研究,政府一直处在中心位置,近十年来,各种活动层出不穷,为了南音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学术界也对南音曲目进行搜集、整理。由小方面可以看到,南音依然活在我们的生活中,而大方面则可以看到,南音在被越来越多人接受与了解。从而总结出,南音的现状还是很好的,在弘扬方面也绝不逊色。
目前,泉州的传统文化传承形式都体来说并不乐观,除了某些文化,比如普度、婚嫁丧娶仪式被人们扭曲成了大操大办、竞相攀比的时机,提线木偶、南音等传统艺术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苦恼局面。我认为,作为泉州人,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把“泉州文化”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发扬光大,而不是让它随时时光的流逝逐渐风化消失。对于这次实践调查,虽然才五天,而且泉州传统文化也不只这些,但是,对于泉州传统文化却有了深一层的了解。作为一个闽南人,泉州文化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成份,我们都要好好的保护并加以弘扬。在了解了泉州非物质文化的申报情况和保护情况后,我们最关心的是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问题。文化为何会流失甚至于销声匿迹,有许多方面的原因,从交谈中我们归纳为以下三点:1.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一直以来,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人们,越来越多地忽略传统、抛弃民俗而融入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也因此而衍生出了所谓的快餐文化。这样的一些文化不断地在吸引年轻人,而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和关注。2 传统艺术失去市场:随着城市拆迁、村落城镇化、开发区大量上马、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大批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村落、建筑物等面临拆除的危机,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正不断消失。大量依附于婚丧喜庆而存在的富有特色的技艺、演艺如花灯、纸扎、大鼓吹、笼吹、高跷、拍胸舞等,随着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而市场萎缩,导致艺人生活无着,出现生存危机。3 传统艺术后继乏人:以前的一些传统文化传承方式主要是父传子、师传徒,传承人可以借此谋生。但现在,生活水平迅猛提高,人们谋生的手段和渠道增多,不必拘泥于传统模式。而大部分传统工艺都是手工操作,缺乏改革的余地。目前,以传统手工艺谋生已很难养家糊口,哪有人愿意去学习和继承。因此,一些传统文化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尴尬。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思考,以下是我们为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的建议: 1 政策保护:有改革、有创新地建设“闽南文化保护区”,深入挖掘、整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闽南语系的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
财政支持: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对亟待保护的传统文化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例如予艺人们津贴,保障其生活费用。经常性开展非物质文化展示活动:适时予以引导,利用各种契机和形式,积极组织民间文化的展示与宣传。不遗余力地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使之深入人心,更广泛地唤起全民保护意识。培训入手:文化部门可以低价甚至免费办一些培训班,让对泉州文化有兴趣的人来学习,例如可以举办木偶班、民俗班、高甲戏班、梨园戏班等。特别可以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免费培训,因为大学校园可以自由组织各种社团。通过培养大学生在木偶或戏剧方面的一技之长,带到校园,让更多省内外的学生了解、喜欢、学习泉州文化。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们了解到:历史的源远流长造就了泉州这座历史文明古城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和非物质文明。这座古代远离中原的城市,能够在远离中原的纷飞战火,不断吸收和融合中原文化,从而形成特有的闽南文化。但是在我们的走访中,我们也发现传统文化光芒正在慢慢黯淡,许多传统文化有销声匿迹的危险,这其中有许多方面的原因,也许是现代文化的冲击,又或许是传统文化的保护不足,但是我们相信,有一天传统文化会再焕发光芒,作为闽南人,我们有责任来弘扬家乡文化,从我们做起,从小事做起,这也是我们开展这次暑期实践的初衷及目的。我们的这次实践活动受到了许多文化团体的支持与帮助。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家乡人来关心家乡的文化,让家乡文化走出泉州。但是我们深知文化只有被保护好才能得以推广,作为省外就读的学子,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让更多家乡青年来热爱家乡文化并以保护家乡文化为己任,加入到保护泉州非物质文化的队伍中来。
第二篇:关于泉州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泉州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保护现状
——来自“海丝”起点的光芒闪耀
北京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物流0902
09245050 王妮莎
泉州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保护现状
——来自“海丝”起点的光芒闪耀
调查主题:泉州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保护现状(以普度、提线木偶、南音为主要调查方面)调查人员:王妮莎 调查地点: 福建省泉州市 调查对象:泉州本地人
调查时间:2010年8月13日—2010年8月18日
有人说一种文化的命名,就在于它具有自身独立的特色和存在价值。福建泉州,在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曾被马可波罗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是闪耀在中国东南沿海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在这方美丽的土地上,形成了特有的泉州文化,养育了一批批泉州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
泉州文化之所以称得上是一种文化,与它自身所存在的特色文化以及源远流长的形成过程是分不开的。自宋代起,泉州便开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海商文化——这是由当地传统文化与海外文化的不断碰撞与交融所逐渐形成的独一无二的文化。抱着对泉州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我选择这个课题进行调查。泉州最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说起来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包括普度、提线木偶、南音等。
进行调查的这几天,对传统文化深入了解,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保护现状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忧之——早已经沦为陋习的普度如今被视为百害而无一利;让人喜爱的提线木偶后继不力,最具代表性的泉州木偶剧团成员少而且年龄大。喜之——泉州南音已远播到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越南等国家了。
普度
都说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把这句话用在普度这一文化习俗上再合适不过了。只要是了解泉州文化的,没有人不知道普渡的存在。
普度是泉州沿海地区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据资料显示,现在的泉州,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度,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度而要祭祖先。我在做调查时,刚好就是处在旧历七月,所以就到有办普度的几户人家家里采访一下。在调查之前,已事先到这附近的菜市场去走走了。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市场供求十分紧张。视线所及之处都挤满了人,不用问也知道这两天菜市场的生意如何。到人家家里去的时侯,大家都很亲切,虽然忙,但是态度还是很好。因为是放假期间,所以小孩们都来走亲戚,显得热热闹闹的。问问小孩,除了头一句顶我说,不可以和陌生的大哥哥说话外,倒还是很开心地说,很喜欢普度。原因很简单,因为老是读书,不然就是补习上特长班,很少有机会和表亲们在一起,像这种日子怎么玩都不会有大人催着去读书了。我也问了问几位大婶,了解到问题所在。各家的情况不一样,家大业大的往往趁着普度来联络生意上的朋友以及亲戚们的感情,大办酒席,铺张浪费。因为基本上都会发出邀请,但出席的人数不定,所以给准备食品的大婶们很多麻烦。一位大婶无奈地说,东西买少了怕来的人多了不够吃,东西买多了,你看这天气,冰箱是不够用的,隔天就变质。旁边一位大婶则笑了,菜市场就在旁边,这特殊日子里供货到很晚呢,不够就买,而且这么热的天气都吃不多,省着呢。
普度的浪费是一个问题。而普度宴后滋生了酒后驾车等不良现象则是另一个严重的问题。但由这些年来的禁止行动可总结,普度现象是无法从根本上杜绝的。因此,我认为了解普度习俗的历史来源、发展进程以及现状是十分必要的,所谓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有的放矢去移风易俗,使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有人一直叫嚣着,普度百无一利。当人们在叹息说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是有没有想过普度是一个绝好的交流的机会啊?今日普度,是人和祖先交流、人与鬼神交往的活动,亦是人与人交际的机会。祭祖、敬老、相聚,可以增进亲族、邻里友情,又可以给商界人士提供交往机会、沟通信息的机会。这几天调查下来可知,政府的措施其实已经起到很大的效果了,虽然现在多少保留一些农历七月祭祀鬼神的习俗,但请客演戏,大吃大喝,大肆铺张浪费之风已经绝迹。所以,我想说,传统文化也包括了习俗,而普度这种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产生持久影响的传统不应该被永久地注销掉。有一位老人说,对普度是有感情的。我更多是想起了从小到大普度里那些快乐的记忆。若真让普度消失,又有多少人是愿意的。
提线木偶
8月13日,网上出现一则报道——美国卡内基音乐厅主办的“古今回响”中国文化节周三就要在纽约开始。而打头炮的是泉州提线木偶戏。表演者泉州市木偶剧团将把这门传承了一千年的古老技艺以新的姿态奉献给纽约的观众。
谈到中国的木偶艺术,不能不提到泉州提线木偶,不仅因为提线木偶在木偶艺术门类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且因为,早在1000年前,泉州提线木偶就已名扬世界。所以,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里,提线木偶的传承与弘扬显得尤为重要。而在2007年1月9日,随着“国宝”级的提线木偶戏大师黄奕缺的离去,泉州木偶戏剧界在悼念之余不得不考虑木偶戏剧的传承问题。因为没办法见到泉州木偶剧团团长王景贤,所以换一种方式去调查。把最近的报纸中有关提线木偶的报道找出来,又在网络上收集资料,最后总结。目前提线木偶的现状已经有些好转了,各方都在采取措施,中国木偶戏“申遗”已进入申报文本的准备阶段,泉州启动了“保护工程”,泉州木偶剧团在谨慎重地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等等。但是,这些都只是少部分人的行动。正如泉州市戏剧研究所副所长黄锡钧所说:“文艺最重要在于受者,文艺和受者是鱼和水的关系。”所以,要真正地让提线木偶可以更好的发扬光大而且不需刻意去保护的话,那就要让木偶进入到人民群众当中。这并不是让文化趋于流俗,而是让人们从内心真正喜欢木偶从而让提线木偶有了根基。中国人都不会忘记,2008年8月8日,泉州名剧《四将开台》在鸟巢上的闪亮演出,那短短的时间让人们知道了,还有提线木偶这一玩意儿。而且,可能是对木偶的好奇与欣赏吧,从那以后泉州木偶剧团的档期就排满了,而且在国外演出占大部分。中国人自己对提线木偶的重视还是不够的,如果能从小培养孩子对提线木偶的兴趣就算不以之为职业,至少不会让提线木偶消失了。总有人会被提线木偶的一整套精巧成熟的操线功夫和精美绝伦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所折服的。
南音
正如之前所说的,艺术要存在于受者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而南音就是如此。南音在泉州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陶冶情操、自娱自乐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与我们闽南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闽南人聚居之地几乎都有民间南音社团。而三五成群,家庭式的南音演唱在泉州最为常见。下午四五点的时侯,走到小区的亭子里,你会发现有很多老人聚在一起。而我就是挑这个时间去看看,听听曲调优美南曲,来荡涤一下思绪。走了几个小区,看到两三个小亭子,都聚集着老人们,还有陪老人出来逛逛的小孩子。不过,也有一些老人聚在了太阳照不到的花丛中,坐在石椅上泡着荼乐呵乐呵。清唱也有,伴乐也有,可惜我实在不懂如何去欣赏,只能说听起来很舒服。尤其是看在眼里的那番景象着实让人感动。在落日的黄昏里,老人们听着节奏徐缓、古朴幽雅、委婉深情的南音,安静地坐着,微笑地闭着眼,好一幅祥和的画啊!也有小孩跟随着老爷爷来听多了,清清喉就大声唱起来,引得老人们笑呵呵的,童音稚语,听起来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想拍张照留恋,但放弃了,不忍打破这样一种平静。等着声音一停,我就走到一位老爷爷旁边,老人心情很好,他说不只在这里,在其他地方也都有这样的小聚,人老了,对什么都没有追求,反而更喜欢听听唱唱这些历史久远的南音,磨磨时间,又有点儿消谴,多好啊。
因为南音几乎成了泉州人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每日三餐一样,所以,南音并不需要多余的保护,它会在人们的手中代代相传。而就我的调查结果,这可以算是“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最佳典范了。而政府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弘扬南音。于泉州南音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继承和研究,政府一直处在中心位置,近十年来,各种活动层出不穷,为了南音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学术界也对南音曲目进行搜集、整理。由小方面可以看到,南音依然活在我们的生活中,而大方面则可以看到,南音在被越来越多人接受与了解。从而总结出,南音的现状还是很好的,在弘扬方面也绝不逊色。
总结与感想
目前,泉州的传统文化传承形式都体来说并不乐观,除了某些文化,比如普度、婚嫁丧娶仪式被人们扭曲成了大操大办、竞相攀比的时机,提线木偶、南音等传统艺术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苦恼局面。我认为,作为泉州人,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把“泉州文化”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发扬光大,而不是让它随时时光的流逝逐渐风化消失。
对于这次实践调查,虽然才五天,而且泉州传统文化也不只这些,但是,对于泉州传统文化却有了深一层的了解。作为一个闽南人,泉州文化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成份,我们都要好好的保护并加以弘扬。
第三篇:北京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现状调查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之所以对世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其根源也在于其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其超凡的感染力。作为新时代的发展中的大国,随着日益增强的国家影响力和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文化,让世界清晰地认识一个真实的、发展的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的断代,已经360多年。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文化发展现状
中国目前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而这场变革自有其历史延续性。应该说,自1840年英国人用枪炮强行敲开中国大门后,古老的中国就一直在经历着包涵了血与火的社会变革。其间,有翻天覆地的社会制度变革,有反抗民族压迫的的战争史诗,还有看似平静,实则蕴涵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运动。当然,社会变革也不总是一帆风顺,例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十年浩劫。在这近一百七十年间的复杂而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力量的作用下,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也经历了痛苦的洗礼。这中间,无数仁人志士、学贯中西的学者都一遍又一遍地痛苦反思、自省、叩问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自救和发展的意义。长期占据中国文化主流的儒释道文化及其传统也几经受到质疑,批判,甚至在今天仍然不时引起学界争鸣的声音。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两个世纪中接连不断的社会变革中究竟体现出了多少生命力呢?答案似乎并不乐观。
一个无法回避的现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声音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过程中十分微弱。有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呼唤民主与科学的中国发展无大益处。回顾历史,遍览周遭,我们的传统文化屡遭尴尬。
19、20世纪的中国社会现实和世界发展潮流使大部分中国人对本民族文化丧失了自信,只有少数思想家仍然能在新旧体制交错的夹逢中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希望。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固有文化事业百废待兴,然而其发展道路十分坎坷,在很大程度上使传统文化丧失了民众基础。今天,有些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和造诣已经达到相当水平,甚至超过我们大部分国人。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国内早已被锁入故纸堆无人问津,反而是在日、韩还有一些西方国家中掀起热潮,然后外国人的关注学习热情反过来刺激了中国人,使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发掘被我们遗忘的角落。《围城》里有段描述很精彩:学文的不如学理的,学哲学的不如学外语。钱钟书先生描写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状况,然而这一可叹事实直至今日仍在国内有其市场。近日某大学设立国学学科。这本是件好事,但有人提出,设立如此科目在今天有多少实际意义呢?而发问者并不在少数,实在发人深省。走在街上,无数年轻时尚男女的生活、思想内容里除了一些国骂,其余已相当“西化”,可即便是他们,对西方文化又能了解多少呢?难道西方文化仅仅就意味着“星巴克”、宝马车和CD香水吗?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智慧又能有多深的体会呢?日前火得不能再火的“超级女声”在今天中华大地上引发的热情如此之高,甚至超过了2500年间中国人对孔子的敬仰。这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娱乐事实,更是一个凸显了中国当今文化走势的文化现象。
我们是否已经面临着传统文化的缺失?中国传统文化难道仅要靠几句口号和少数专家学者来继承?这其实已经涉及到“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诚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离不开各国联系日益紧密的全球化,离不开高科技和跨国公司,但是更离不开自己本土上已经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如果将高科技比作立国之骨,市场经济比作立国之肉,那么民族文化将是立国之气。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气强则筋骨健壮,气弱则根基扶摇。而气之不存,骨肉焉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中国今天的战略性发展如失去人文精神与素养的滋润,尤其是属于中国自身的文化精华的滋润,那么中国文化最终将失去自己的根基和特色,可悲地被西方文化同化。
二、中国文化发展现状主要原因
保护传统文化意识淡薄。进几十年来,无论是因大量知识分子西学意识强烈,还是全球化形势愈演愈烈,都使国人在很大程度上了解与接受外来文化。当一种文化现象久了便成为一种习惯,无形之中使我国国民淡化了中国传统文化,甚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就更谈不上对其实行保护。而当举世都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后,才发现并愿意承认其博大精深。尽管如此,国人仍沉浸在外来文化之中,对本民族文化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对中国文化缺乏认识的结果。而更值得反思的是,政策上历来对其关注较少,并且中国的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显得更为“宏观”,教育上对青少年培养传统文化意识重视不够,社会上对其涉及较少,难以形成多流派观点以便提出好的对策,此外,广大经营者为获取经济利益大力宣传外来文化,忽视本土文化,这其中有媒体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完成历史责任。由于政策等方面的不加重视,导致民众意识淡薄,从而难以有文化危机感,就更谈不上传承与发展。
由于我国地域广泛、民族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执行文化政策一直是一个突出问题。近年来,我国已认识到传统文化民族前途的重要性,而且也在努力寻求有效的应对对策,但实施进程缓慢。这其中有历史遗留心理因素,有各地区发展不同步的客观原因,也有社会各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政策不可行和管理上的不到位等。仅就管理而言,目前按管理模式相对滞后,不符合当前形势发展,事业单位活力不大,体制内文化产业结构改革尽管勉力推进,还显得发展较为缓慢和滞后。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只有创意才是长久的成功通行证。随着世界竞争的加剧,各文化强国已采取政策、经济扶持等多种形式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从文化创新占据受众思想到创造文化附加产品获得丰厚利益。我国传统文化民族与地域性特征显著,又无可比拟的丰富资源,为取材提供广阔的空间。但目前我国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没有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并在其基础上实现创新,文化附产品更是无从谈起。
三、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和发扬。可是我们建立新文化的任务直至今日却仍嫌宭迫。使我经常感到危机的是,就在我们很多人十分惬意地沉浸在“星巴克”、宝马车和CD香水营造的氛围中时,西方人不仅很好地继承并发展着自己的文化,更在积极努力地研究《孙子兵法》和《论语》的真谛。中国人从西方学来了马克思主义,更应该从西方发展历程中学到发展壮大自己的宝贵经验与教训。那些走在大街小巷里的“西式”男女,那些将要成为明日中国主流的人们,难道就仅靠以张扬个性为荣的气质和对中国、对西方一知半解的常识要将中国的火车头驶向未来世界吗?
然而,整理传统文化并建立新文化的任务实在有其艰巨性,因为它牵扯着历史和现实多条神经。它不可能仅靠数条口号、数篇学术论文和数场国际会议就能得到解决,虽然这些努力不可缺少。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光荣而重大,然而在高度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其力量终显得有限。具有巨大影响力量的不是别的,而是靠多方面协调而成的社会风尚,好比当初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其影响渗透到千家万户,其力量最终催枯拉朽,从而催生新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人自信心遭遇摧残的状况下渐渐失落,也必须在中国人正视自我、恢复自信的条件下复兴。中国文化在今天全球化进程中的自主性,不是取决于别的,就是看我们能否扎扎实实吃透自身文化,然后有效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从而在新时期建立起中国的新文化。只有这种文化才是符合当今乃至今后中国发展之潮流的先进性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伴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出的,在此,我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方面是要昭告世人,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经济实力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上;另一方面也是强调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进行的,是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民族精神的,它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中国特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是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有力支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开展国际交流,参与世界竞争的条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保证和动力支持。而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只有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适合民族心理、维持社会秩序、改善社会风尚、协调人际关系、增强国家凝聚力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的中国才能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历史也告诉我们,世界上几大文明古国唯有伟大的中华民族大家庭饱经历史沧桑而绵延几千年。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践行,它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注重实践、崇尚创新的文化;是兼收并蓄、不断融合的文化;是强本节用、注重和谐的文化;是含蓄内敛、勤于自省的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学习古老又年轻,充满活力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
第四篇:弘扬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
十八大以来,大力提倡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并与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运用于治国理政和大国外交的实践中。当今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坚定全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人的共同理想,我们要坚定这个理想,并为之奋斗,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定理想首先要理解理想,要知道这种理想从何处来,其根基在哪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坚定了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又承继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只有很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很好地认识和选择当代中国的发展特色和发展道路,所以他说,“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由此可以看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意义。
二、强化公民道德建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崇尚道德的传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正是这种追求,滋养出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因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中华传统美德体现在个人理想追求上,主张“修齐治平”。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上至天子,下至普通百姓,都应以修身为本。所以古人把正心诚意的修养,道德修养的至善,看成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这种积极向上的个人理想追求,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几千年绵延不绝。中华传统美德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品格和道德风范,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影响,而且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所以中华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尽管遭受过各种曲折,但其间只有跌穴起伏,却从没有彻底断裂。这是世界文明史上绝无仅有的。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但每个时代的价值观都有其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上。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者爱人、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三、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世界话语权的需要
现代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化治理,文化软实力建设则是文化治理的关键内容。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道路,激发凝聚起伟大的中国精神,对当今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和世界文明做出了新的贡献。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无论思想共识形成、精神力量汇聚,还是社会风尚引领、文化繁荣发展,都需要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们要有这种自信心。
正因如此,站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总书记特别强调:“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道路奋勇前进。”
在确立民族自信心的基础上,我们要把中华民族的各种积极元素融入话语表达过程中,并形成自己的话语系统,而且这种话语系统要能为世界各民族所接受。这种话语系统的形成,当然不能脱离世界文明大道,但最根本的,是要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说好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第五篇:弘扬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老师们,同学们:
你们好,我讲话的主题是“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纵观上下五千年,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完美体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肩负着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的重任。我们要学习先贤们的思想和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素质,努力学习。要提倡忠、孝、节、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同时我们应该学习我们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将儒家传统文化与文明礼仪精神完美结合,激发孝心,净化心灵,不断提高我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
让我们一起为中华传统文化这颗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