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奥鹏资料大学语文
《管晏列传》写管仲治政的特点是(ADE)
A:对内通货积材
D:对外取信于诸侯
E:与民同好恶 老舍《想北平》一文的艺术特点有(BCDE)B:构思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C:文风朴实自然
D:语言清新活泼E:善用对比烘托手法
对楚辞的认识正确的有(ACE)
A楚辞的开创者是屈原C楚辞创造了“香草美人”手法 E宋玉也是楚辞重要作家
战国策》的主要艺术特点有(AD)A:塑造了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D: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
建安文学的主要内容的有(ABCE)
A:真实地反映出社会的** B:真实记录了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
C:抒写作者建功立业的抱负、理想和统一国家愿望
E:反映妇女的悲惨命运
《牡丹亭》的主要思想包括(ABCE)
A反封建礼教 B追求个性解放 C追求男女平等 E追求自由爱情 下列各项对沈从文的介绍正确的有(ACDE)A:自命为乡下人 C:还从事中国丝绸、工艺美术的研究
D:代表作品是《边城》、《湘行散记》E:其作品多描写湘西人生活
屈原《离骚》的艺术成就有(BCD)
B:创作手法的突破,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C:表现手法上的开拓:比兴手法的运用,形成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格局
D诗歌形式、语言:打破四言格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韵散结合的新形式。
景物描写的基本要求有
(ABD)
A:抓住景物特征 B:景物描写服从于表现主题的需要 D:要力求形象、具体、生动
下列作品名属于词牌的有(ABE)
A:《念奴娇》 B:《虞美人》 E:《沁园春》
构成《史记》体例的有(ABCD)A:本纪 B:世家 C:列传 D:书、表
《诗经》的主要内容有(ABCDE)
A:反映征役的诗B:揭露统治阶级丑行的讽刺诗C:反映婚恋爱的诗
D:反映被剥削者被压迫者的诗E:反映周民族的历史的诗
下列语句中的词语解释正确的有
(ABC)
A: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多:夸赞(《管晏列传》)
B:玉颜寂寞泪阑干(阑干:纵横),梨花一枝春带雨
C:水击三千里,抟(抟:靠着)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构成小说的要素有(BDE)B:情节
D:人物
E:环境
《管晏列传》中,将御者与晏婴相对比,对比的方面有(ABCD)A:身高
B:地位
C:名声
D:表现
对陶渊《归园田居》的各项说法正确的有(BCD)
B本诗最大特点是语言质朴自然 C诗中包含有反映官场黑暗之意 D运用了融情于景的抒情方法
柳永在词坛上的贡献的有(ABC)
A继承民间传统,善于采纳市井新声入词 B内容上开拓了词的题材C创作了大量适合歌唱的慢词
鲁迅《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形象内涵有(AB)
A:被封建礼教迫害的受害者 B: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对辛弃疾《摸鱼儿》的理解正确的有(ABCE)
A:这是首双调词 B:其最大的特点是运用比兴象征手法抒情
C词中所用典故中的人物有杨玉环赵飞燕 E上片词主要运用的是借景抒情方法
下列作家在小说方面有重大成就是(BCD)B:巴金 C:老舍D:鲁迅
白居易诗歌创作总体具有的风格特点是 B:深入浅出,平易通俗 史铁生《我与地坛》中使用得最多的手法是 A:象征 类比 元好问《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一词的写作起因是有感于 B:大雁的殉情
“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 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C:拟人
墨子《非攻》的主题是 B:反对侵略战争
词的题材内容达到了”无意不可入词”的境界的作家是 C:苏轼 贯串《始得西山宴游记》的线索是 C:“始得”二字
毕淑敏《精神的三间小屋》体裁是 B:散文
王昌龄《出塞》诗中运用叙事抒情手法的一句是 C:黄沙百战穿金甲
孔子提出的主张是
C:仁者爱人
《燕昭王求士》中认为招贤纳士最关键的是 A:帝者与师处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C:《史记》
其作品多取材于城市下层民众的生活,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富于北京地方色彩,因而被人称为“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与批判者”的作家是 C:老舍 ”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评价的是 B:李白的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两名句出自 C:屈原《离骚》 诗经.蒹葭》诗整体上运用的表现手法是
B:借景起兴 茅盾《子夜》描写的内容是()A:工业题材
《管晏列传》中,”御者之妻”“请去”(离开丈夫)的原因的是
C嫌丈夫没有上进心,满足现状
《箱子岩》中,作者描绘的湘西人划龙舟的场面是为了表现湘西人的 B:用于娱乐的充满热力的奋力争先的精神
鲁迅《狂人日记》中主要的艺术特点是 B: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方法 范仲淹《渔家傲》中运用以多衬少手法的词句是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司空图在《诗品》中提出的”浅深聚散,万取一收”的文学见解的意思是
D:既要博采万象,又要细致的艺术提炼。
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对音乐的描写,用得最多的手法是 B:侧面烘托描写
阅读题:
1、阅读老舍《想北平》中的文段,按要求作答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象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象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A概括本段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B归纳文中描写的巴黎和北京各自有什么特点? C“我”对巴黎和北平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D本文是写北平的,文中写到欧洲四大历史名城的用意何在?运用的是什么描写手法?
2、阅读柳宗元《寓言二则》中《哀溺文序》,按要求作答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A概括本段中心思想
B”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运用的什么描写方法? C文中同伴的话与“一氓”的话构成什么关系? D文中运用同伴的话来刻画”一氓”,运用的什么方法 E将“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译成现代语句。
3、阅读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段,按要求作答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A这是首叙事诗,请说说本段诗叙述的是故事中的哪个情节? B段中划线诗句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C”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几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D这段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抒情方法? E“天旋地转回龙驭”句指什么?
1:答 A,抒发了作者对北平的喜爱与怀念。
B,巴黎:太热闹,偏僻处太空款寂静,使人疲乏。北平:动中有静,温和安适自
然,令人神往!
C,家住巴黎”,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在北平,我感到快乐,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
D,运用对比的手法反衬北平的好。
2:答 A中心思想:文章通过为一千文钱而丢命的故事,讽刺了世上那些爱财如命的人,揭示了他们的愚昧无知,并进而警告一切贪财好利者,若不猛醒回头,必然葬身于名利场中。
B“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句运用了正面行为描写方法。
C 用了侧面烘托表现手法。D表现了“一氓”爱财如命的心态。
E “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译:岂不是有大钱就要淹死大人物吗? 3:答 A本段诗描述的是写安史之乱爆发,贵妃殒命,唐玄宗伤痛不已。B这些诗句描写的景物特点椒:有”一人守险,万夫趑趄”之说,意剑门关山道险峻。C这几句抒发了作者对爱情悲剧的的深切同情和感伤。D用现实主义的抒情方法。
E答:天旋地转,叛乱平息,收复长安,圣驾得回京城,又走到这个芳魂飘逝的地方,叫人徘徊不能忍心离去。天旋地转比喻平息叛乱收复长安这件大事,也寓意时间过去。
1、史铁生《我与地坛》的第二部分描写的母爱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哪几个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表现母爱的?
答:母爱特点:无声的、理解的、毫不张扬的深挚的爱。方式:无声的行动描写、借“我”之口的直接心理描写、“我”的思念、痛悔侧面烘托等方式,表现母爱的伟大和动人的力量。
2、《战国策・燕昭王求士》中所论求士的态度和方法哪些?其核心内容什么? 答:求士的方式:把贤士当作老师来尊重、学习;把贤士当作朋友来相处;把贤士当作臣子使用;把贤士当作仆役使唤。核心是把贤士当作老师来尊重、学习,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
3、鲁迅《狂人日记》主要思想内容是什么?作品何时发表于什么刊物? 答:《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篇作品,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新青年》月刊。内容大致上是以一个“狂人”的所见所闻,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
第二篇:奥鹏资料大学语文
《管晏列传》写管仲治政的特点是(ADE)A:对内通货积材
B:慧识贤者
C:善于举荐他人
C:善于举荐他人
D:对外取信于诸侯
E:与民同好恶 老舍《想北平》一文的艺术特点有
(BCDE)
A:音律和谐 气势奔放 B:构思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C:文风朴实自然 D:语言清新活泼 E:善用对比烘托手法
对楚辞的认识正确的有(ACE)A:楚辞的开创者是屈原
B:楚辞的结构特点是重章叠句 C:楚辞创造了“香草美人”手法 D:楚辞产生于春秋时期 E:宋玉也是楚辞重要作家
战国策》的主要艺术特点有(AD)A:塑造了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 B: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 C:丰富奇特的想象手法 D: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
E:内容上真实记录了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
建安文学的主要内容的有(ABCE)A:真实地反映出社会的**
B:真实记录了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
C:抒写作者建功立业的抱负、理想和统一国家愿望 D:揭露统治者的荒淫奢华的生活 E:反映妇女的悲惨命运
《牡丹亭》的主要思想包括(ABCE)A:反封建礼教 B:追求个性解放 C:追求男女平等 D:反对阶级压迫 E:追求自由爱情
下列各项对沈从文的介绍正确的有(ACDE)
A:自命为乡下人
B:其作品多以北京底层人为描写对象 C:还从事中国丝绸、工艺美术的研究 D:代表作品是《边城》、《湘行散记》 E:其作品多描写湘西人生活
屈原《离骚》的艺术成就有(BCD)
A:诗歌结构的严谨:四言句式的运用
B:创作手法的突破,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C:表现手法上的开拓:比兴手法的运用,形成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格局
D:诗歌形式、语言:打破四言格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韵散结合的新形式。
E:诗歌内容上多反映现实
景物描写的基本要求有
(ABD)
A:抓住景物特征
B:景物描写服从于表现主题的需要 C:要写自己亲历亲见之景 D:要力求形象、具体、生动 E:景物必须大气壮观
下列作品名属于词牌的有(ABE)
A:《念奴娇》
B:《虞美人》 C:《箜篌引》 D:《天净沙》 E:《沁园春》
构成《史记》体例的有(ABCDA:本纪
B:世家 C:列传 D:书、表 E:志、表)
《诗经》的主要内容有(ABCDE)
A:反映征役的诗
B:揭露统治阶级丑行的讽刺诗 C:反映婚恋爱的诗
D:反映被剥削者被压迫者的诗 E:反映周民族的历史的诗
下列语句中的词语解释正确的有
(ABC)
A: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多:夸赞(《管晏列传》)
B:玉颜寂寞泪阑干(阑干:纵横),梨花一枝春带雨 C:水击三千里,抟(抟:靠着)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D:攸乃出操与荀彧之书以示之曰:“此书何人所写?”(书:书写 E:于是,不能期(期:时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构成小说的要素有(BDE)
A:语言
B:情节 C:表达 D:人物 E:环境
《管晏列传》中,将御者与晏婴相对比,对比的方面有(ABCD)
A:身高
B:地位 C:名声 D:表现
E:语言
对陶渊《归园田居》的各项说法正确的有(BCD)
A:这是一首七言田园诗
B:本诗最大特点是语言质朴自然 C:诗中包含有反映官场黑暗之意 D:运用了融情于景的 抒情方法
E:诗歌主要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柳永在词坛上的贡献的有(ABC)
A:继承民间传统,善于采纳市井新声入词
B:内容上开拓了词的题材 C:创作了大量适合歌唱的慢词 D:开创了豪放词派
E:词作内容多写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鲁迅《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形象内涵有 A:被封建礼教迫害的受害者
B: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C:封建礼教卫道者
D:受新思想影响的青年学生 E:受资本家剥削的工人
对辛弃疾《摸鱼儿》的理解正确的有 A:这是首双调词
B:其最大的特点是运用比兴象征手法抒情 C:词中所用典故中的人物有杨玉环赵飞燕 D:词中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 的人生态度 E:上片词主要运用的是借景抒情方法
下列作家在小说方面有重大成就是(BCD A:秦牧
ABCE))
AB)((B:巴金 C:老舍 D:鲁迅 E:曹禺
第2次
题目: 白居易诗歌创作总体具有的风格特点是
()
A:清丽婉转 明快自然 B:深入浅出,平易通俗 C:沉哀凄苦 悲壮伤感 D:典雅清丽 沉郁顿挫 批阅: 选择答案:B 正确答案:B
题目: 史铁生《我与地坛》中使用得最多的手法是
()
A:象征 类比 B:夸张 拟人 C:铺垫 反衬 D:反复 暗示
批阅: 选择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分:10 题目: 元好问《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一词的写作起因是有感于()
A:夫妻的恩爱 B:大雁的殉情 C:恋人的殉情 D:爱人的难得 批阅: 选择答案:B 正确答案:B 得分:10
题目: “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 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 B:夸张 C:拟人 D:象征
批阅: 选择答案:C 正确答案:C 得分:10
墨子《非攻》的主题是
()
A:反对一切战争 B:反对侵略战争 C:赞美战争
D:赞同攻伐战争 批阅: 选择答案:B 正确答案:B 得分:10
题目: 词的题材内容达到了”无意不可入词”的境界的作家是()
A:柳永 B:李清照 C:苏轼 D:欧阳修
批阅: 选择答案:C 正确答案:C 得分:10 题目: 贯串《始得西山宴游记》的线索是
()
A:作者的游踪 B:西山
C:“始得”二字 D:游览时的心情 批阅: 选择答案:C 正确答案:C 得分:10
毕淑敏《精神的三间小屋》体裁是()
A:戏剧 B:散文 C:诗歌 D:小说
批阅: 选择答案:B 正确答案:B 得分:10 王昌龄《出塞》诗中运用叙事抒情手法的一句是()
A:青海长云暗雪山 B:孤城遥望玉门关 C:黄沙百战穿金甲 D:不破楼兰终不还 批阅: 选择答案:C 正确答案:C 得分:10
题目: 孔子提出的主张是()
A:无为而治 B:顺应自然 C:仁者爱人 D:非攻 兼爱 E:严刑峻法
批阅: 选择答案:C 正确答案:C 得分:10
题目: 《燕昭王求士》中认为招贤纳士最关键的是()
A:帝者与师处 B:王者与友处 C:霸者与臣处 D:亡国与役处 批阅: 选择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分:10 题目: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A:《春秋》 B:《左传》
C:《史记》 D:《汉书》
批阅: 选择答案:C 正确答案:C
得分:10 其作品多取材于城市下层民众的生活,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富于北京地方色彩,因而被人称为“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与批判者”的作家是
()
A:朱自清 B:茅盾 C:老舍 D:郭沫若 批阅: 选择答案:C 正确答案:C
题目: ”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评价的是
()
A:杜甫的诗 B:李白的诗 C:庄子的散文 D:孟子的散文 批阅: 选择答案:B 正确答案:B 题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两名句出自
A:《战国策》 B:《论语》
C:屈原《离骚》 D:杜甫《蜀相》 批阅: 选择答案:C 正确答案:C 诗经.蒹葭》诗整体上运用的表现手法是
A:比喻抒情 B:借景起兴 C:直接抒情 D:借人起兴
批阅: 选择答案:B 正确答案:B
())(茅盾《子夜》描写的内容是()
A:工业题材 B:农业题材
C:城市小市民的命运 D:知识分子的命运 批阅: 选择答案:A 正确答案:A 题目: 《管晏列传》中,”御者之妻”“请去”(离开丈夫)的原因的是()
A:嫌丈夫官小 B:嫌丈夫挣钱少
C:嫌丈夫没有上进心,满足现状 D:嫌丈夫长得丑 批阅: 选择答案:C 正确答案:C 题目: 《箱子岩》中,作者描绘的湘西人划龙舟的场面是为了表现湘西人的(A:善于生活的精神
B:用于娱乐的充满热力的奋力争先的精神 C:敢于担负历史的责任的精神 D:敢于改变自己命运的精神 批阅: 选择答案:B 正确答案:B
题目: 鲁迅《狂人日记》中主要的艺术特点是()
A:细节描写方法
B: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方法 C: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方法 D:运用外貌描写方法 批阅: 选择答案:B 正确答案:B 范仲淹《渔家傲》中运用以多衬少手法的词句是()
A:塞下秋风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B:四面边声连角起 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批阅: 选择答案:D)
正确答案:D
题目: 司空图在《诗品》中提出的”浅深聚散,万取一收”的文学见解的意思是()
A:聚散都取决于生活
B:既要有生活,又要有实践 C:深浅都取决于艺术提炼
D:既要博采万象,又要细致的艺术提炼。批阅: 选择答案:D 正确答案:D 题目: 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对音乐的描写,用得最多的手法是()
A:直接正面描写 B:侧面烘托描写 C:人物心理描写 D:语言对话描写 批阅: 选择答案:B 正确答案:B 阅读题:(选作一题)
1、阅读老舍《想北平》中的文段,按要求作答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象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象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A概括本段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B归纳文中描写的巴黎和北京各自有什么特点? C“我”对巴黎和北平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D本文是写北平的,文中写到欧洲四大历史名城的用意何在?运用的是什么描写手法?
2、阅读柳宗元《寓言二则》中《哀溺文序》,按要求作答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A概括本段中心思想
B”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运用的什么描写方法? C文中同伴的话与“一氓”的话构成什么关系? D文中运用同伴的话来刻画”一氓”,运用的什么方法 E将“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译成现代语句。
3、阅读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段,按要求作答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A这是首叙事诗,请说说本段诗叙述的是故事中的哪个情节? B段中划线诗句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C”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几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D这段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抒情方法? E“天旋地转回龙驭”句指什么?
1:
答 A,抒发了作者对北平的喜爱与怀念。
答 B,巴黎:太热闹,偏僻处太空款寂静,使人疲乏。北平:动中有静,温和安适自然,令人神往!
答 C,家住巴黎”,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在北平,我感到快乐,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
答 D,运用对比的手法反衬北平的好。
2:
答 A中心思想:文章通过为一千文钱而丢命的故事,讽刺了世上那些爱财如命的人,揭示了他们的愚昧无知,并进而警告一切贪财好利者,若不猛醒回头,必然葬身于名利场中。
答 B“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句运用了正面行为描写方法。
答 C 用了侧面烘托表现手法。D表现了“一氓”爱财如命的心态。
答 E “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译:岂不是有大钱就要淹死大人物吗?
3:
答 A本段诗描述的是写安史之乱爆发,贵妃殒命,唐玄宗伤痛不已。答 B这些诗句描写的景物特点椒:有”一人守险,万夫趑趄”之说,意剑门关山道险峻。答 C这几句抒发了作者对爱情悲剧的的深切同情和感伤。答 D用现实主义的抒情方法。
答 E答:天旋地转,叛乱平息,收复长安,圣驾得回京城,又走到这个芳魂飘逝的地方,叫人徘徊不能忍心离去。天旋地转比喻平息叛乱收复长安这件大事,也寓意时间过去。
第四次作业
1、史铁生《我与地坛》的第二部分描写的母爱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哪几个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表现母爱的?
答:母爱特点:无声的、理解的、毫不张扬的深挚的爱。方式:无声的行动描写、借“我”之口的直接心理描写、“我”的思念、痛悔侧面烘托等方式,表现母爱的伟大和动人的力量。
2、《战国策・燕昭王求士》中所论求士的态度和方法哪些?其核心内容什么?
答:求士的方式:把贤士当作老师来尊重、学习;把贤士当作朋友来相处;把贤士当作臣子使用;把贤士当作仆役使唤。核心是把贤士当作老师来尊重、学习,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
3、鲁迅《狂人日记》主要思想内容是什么?作品何时发表于什么刊物?
答:《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篇作品,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新青年》月刊。内容大致上是以一个“狂人”的所见所闻,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
第三篇:奥鹏资料《教育案例研究》
第一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系统分析法
2、案例的时空结构
3、课堂管理
4、案例的内容结构
二、辨析题
5、运用专题分析法对教育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时,容易因面面俱到而分散对重点问题的注意力。
6、教育教学案例既可以是教师教学中发生的故事,也可以是学生学习中发生的故事。
7、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出一个“运动员”的作用。
8、教师应树立”在教学活动中当好一个演员”的学生观。
三、问答题
9、教育案例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四、案例分析题
请根据所学的教育理论对下面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针对案例中的现象和问题,能用所学的有关教育的一些理论进行简单分析,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发表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即可,但是分析时必须分析到点子上。)
我一定能考及格
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的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再没有比自尊心更重要的了。而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就要教师善于通过激励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建立对自己潜能开发的自信心,这样外力就会变为内力,学生就能永远前进,取得意想不到的可喜成绩。我所经历的一件往事便证实了这一点。
今年四月初,我接手了五年级一个班的英语课教学工作。这个班自三年级开英语课以来,英语成绩就一直落后于同行班2 ――3分左右。而且”差生”成绩特差,即使把他们放到四年级学生中,成绩也会排在后面。他们中有些是由外地中途转来的,从没学过英语,一直跟不上来,便越落越远;有些则是在英语学习方面一直有很大困难,又懒于学习,不能及时完成作业。对于他们,我除了采取一些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方法外,还从“心上”着手,对他们经常鼓励,表扬,给以自信,使他们的学习成绩逐渐有所提高。转眼之间,已进入期末复习阶段。一天下课时,我边收拾东西边笑着问学生刘强:期末考试你打算考多少分呀?他很自信地回答到:”我想考70分以上!”因为他基础太差,又经常不完成作业,以前也从未考过及格成绩,而且语文、数学成绩也不看好。所以听见他有这种想法.我便很高兴地点了点头。刚要说话,只听语文老师笑着插嘴道:“你听他的,他还能考上70多分?能及格就不错了!”数学老师此时刚好也走进教室,听了这话,便不假思索的抢白道:”真是的,说的比唱的还好听。就你这懒样儿,语文、数学都不及格,英语还能及格?你要能及格,谁都能及格了!”话音没落,就见刘强的脸唰的红到了脖子根儿,羞愧地深埋下了头„„一刹那,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学生那交织着自卑与痛楚的窘迫样儿,至今还一直在我眼前浮现。我痛心不已,更为自己曾有过的类似“冒言”而羞愧难当。是呀,教师的一
句不经心的话语会多么无情地刺伤一颗稚嫩向上的心呀!或许就是教师的一句”损言”而抹煞了孩子走向成功的自信!我赶紧微笑着走到他身边,伸出手跟他做出拉勾状,说到:“刘强,语文、数学老师都不相信你能考上70多分,但我相信你能!争口气,要点儿强,使使劲儿,期末考个好成绩来证明给大家看,好吗?”他迅速伸出手,边跟我拉勾,边狠狠地点着头:”好!我一定能考及格!”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他竟然考了76分!这个成绩虽然还远远低于班级的平均分,但对他来说,这简直是零的突破!得之不易呀!对他来说,这不仅是实现了一个“诺言”,而且是使他树立起了可贵的自信心,维护了自尊!当我公布成绩的时候,不仅他自己乐红了脸,同学们也都为他很起劲的鼓掌祝贺。掌声久久不息„„。
晚上,我回到家,翻开书,陶行知老先生的一首诗映入我的眼帘:”你这糊涂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急忙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我工工整整地把它抄在日记本上。我将时时刻刻把它铭记在心中-----为了我那些可爱的学生们„„
1、系统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是把案例所描述的事件放到整个学校教育的大系统中进行分析,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各种现象和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内因与外因,以及在整个系统内的相互作用和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案例的时空结构:案例的时空结构即是指案例在时空的呈现结构。具体地说,就是指案例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组织方式。
3、课堂管理: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维持学生的适宜行为、保持良好课堂秩序的活动方式。
4、案例的内容结构:案例的内容结构,也被称为案例的逻辑结构,主要包含五个要素,即:背景、主题、细节、结果与评析。
二、辨析题
5、答:该说法错误。运用专题分析法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分析时,重点突出、目标集中、能抓住某一问题深入剖析,说理透彻;但也会出现以偏概全,产生片面性。
6、答:该说法正确。因为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就是对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既可以是针对教师的,也可以是针对学生的。
7、答:该说法错误。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该发挥出一个“教练员”的作用,像体育运动教练员一样,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训练目的,选择训练项目,拟定训练要求,制订训练计划,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自我训练,而不是代替学生去当”运动员”。
8、答:该说法错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班主任是当“导演”还是当”演员”,这是班主任学生观的直接体现。当班主任把学生放在主人的位置、主体的位置时,就会将班级、课堂作为其导演教育活剧的舞台,学生则是这一幕幕活剧中的“演员”。
三、问答题
9、答:教育案例的基本结构包括:(1)标题
(2)引言
(3)背景
(4)情境描述
(5)分析与讨论
(6)附录
四、案例分析题
针对案例中的现象和问题,学生能用所学的有关教育的一些理论进行简单分析,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发表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即可。但是分析时必须分析到点子上。如该案例主要涉及到这样一些教育理论和观点:第一,现代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来教育,而主体教育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所以我们必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与自尊;第二,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第三,教师永远不能轻易放弃某个学生。只要学生的分析中提到了这三方面,就可以酌情得分了。
第2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班主任的学生观:是指班主任对学生的看法,涉及确定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这是班主任教育思想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制约班主任教育行为的选择。
2、案例的空间结构:所谓案例的空间结构,主要是指案例所组织的材料,是单次性的事件,还是连续性的事件。
3、学生自我管理:是指在新的学生观和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实行的充分发挥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在班级中自己管理自己的一种班级管理形式。
4、案例的时间结构:所谓案例的时间结构,简单的说,就是指文本在时间上按何种顺序来组织,通常包括两种,一种是严格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来组织,另一种是不严格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来组织,即描述分析型或夹叙夹议型。
二、辨析题
5、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还要备方法。
答:该说法正确。钻研教材是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必须要备教材;而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所以了解学生是备课过程中必须做好的工作;教
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所以教师还必须事先考虑好自己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6、案例是真实发生的事件。
答:该说法正确。因为案例是不能杜撰的,它所反映的是真实发生的事件。
7、细节描述(案例事件的过程描述)是案例的主体部分。
答:该说法正确。因为案例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对案例事件的细致描述来揭示主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案例描述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教学事件,也可以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还可以是课堂实录的精彩片断。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应来源于教师真实的经验(情境故事、教学事件)和面对的问题,要紧紧环绕主题并凸显出讨论的焦点。案例描述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感受等。
8、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事件。
答:该说法正确。因为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三、问答题
9、教育案例的内容结构有哪些?
答:从文章结构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1)背景
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
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差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细节
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学”的转折过程,特别是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绍了一番,说到“掌握”就一笔带过了。
(4)结果
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 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5)评析
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一个”差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教学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
四、案例分析题 错误也美丽
思考之一:要正视学生犯错,因为对学生来说错误也是一种“美丽”
上例中的老师在按照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时,突然从“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打断了他正常的教学思路。因害怕学生会再说出些什么“稀奇古怪”的错误观点,教者便阻挠、制止学生,并且不假思索地将学生本来正确的观点定性为“乱说”,最后,甚至强制性地、粗暴地将学生按在了座位上。教师这种对学生犯错畏之若虎的态度是极不可取的。殊不知,学生是带着无数的疑问走进课堂的,他们每一次的学习实践过程,都是“摸着石头前进”的过程,错误自然不可避免。虽然每一次学习实践的结果非对即错,但不管结果如何,他们的价值都是一样的。起码它证实了某种想法或某种做法的可行性或不可行性。“结果错误”的实践同样重要:因为,错误是正确的基础,没有错误就没有经验和教训,没有错误就没有成功和喜悦,没有错误也就没有了“吃一堑,长一智”。因此,辩证地看,学生犯错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因为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因此,我们教师要正视学生犯错,切勿对学生的错误大惊小怪、横加指责,更不能因害怕学生犯错,而不给学生尝试与实践的机会。
思考之二:珍惜“美丽的错误”,因为它是一种创新
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教师对问题的理解、对文章感情的体会往往与学生不尽一致。这是因为,教师是成年人,经验丰富,理解多是理智的思考;而学生往往富于幻想,思维更具情感性、发散性和灵活性。上例中的教师原本在他的思维程序中早已经准备好一份标准**,但却被学生**立体的发散思维打破了,这个突如其来的插曲令教师有些措手不及。其实学生的**、教师的**是一致的:教师以乌鸦作为参照物,确定瓶口太小,瓶内的水太浅了;而学生以瓶子作为参照物,认为是乌鸦的嘴太大了。这二者之间没有质的区别,就像“你比我行”与“我不如你”两句话一样,是同一**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只不过两种表达方式中一种是常用的,早已习以为常,另一种很少用到,以致少见多怪。而这位学生恰恰选择了后者,哪怕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教师的否定,仍然敢于冲破教师设置的思维围墙,充满自信地“固执己见”,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我们怎能不为之喝彩?为孩子的勇气喝彩,也为其中闪现出来的亮丽的思维创新的火花喝彩,这就是“美丽的错误”吧!对于这种“美丽”我们怎能不倍加珍惜呢!
课堂中的许多错误其实都是极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中有价值的错误资源,巧妙地引导修正、辨析错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进行更为合理的知识建构,同时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的真知灼见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绽放。
课堂是学生可以出错的地方,学生出错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出错不可怕: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才会有教育的敏感,机智和智慧就是在“出错”和“改错” 的探究过程中形成和积累的; 因为出错, 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课堂教学中的“错误”也因此而美丽。这种美丽,需要我们教师善于在学生平时的“错误”中捕捉、挖掘、积累和培养。
第3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案例: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简而言之,案例就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
2、备课:备课是一种课堂教学的准备行为,指教师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教学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而逐步形成的迅速、准确、娴熟地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等为课堂教学作好准备、及时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系列备课活动方式的总称。
3、课堂问题行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那些干扰课堂秩序、给教学带来麻烦的行为。处理课堂问题行为是教师课堂管理的重要内容。
4、教育教学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方法、教育教学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学生学习中的认知冲突、经验与教训、创造性的发现等。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会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
二、辨析题
5、案例教学法在一定意义上与传统的讲授法是相对立的。
答:正确。因为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
6、进行教育教学案例的分析时,只需要针对案例本身进行分析,用不着掌握教育教学理论。
答:错误。因为教育案例分析是运用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对案例的内容进行研究解剖,以弄清其现象与本质,个性与共性的相互联系,从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阐发理论,得出结论,指导实践。在教育案例的研究过程中,案例分析是最具有技巧性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对案例分析的要求,不仅仅是得出明确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弄清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和理由,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此外案例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要以事论理,没有一定的理论准备,只能就事论事,讨论起来也可能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不能得到有益的后果。
7、案例本身的性质和价值就是为了使我们能通过那些对典型事件的分析,形成某些有效的行动策略。
答:该说法正确。因为通过案例,可以使我们对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微观的和本质的分析,从而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教育教学行为,而分析与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我们不断地形成新的行动策略
8、教育教学案例的最大价值在于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答:正确。对于教育教学案例价值的认识:一是对于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来说,教育案例既是构建教育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之一,又是说明、解释和呈现教育科学理论的一种形式。二是教育的专业特征越来越凸现的今天,使得教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需要将多方面的知识灵活地运用于教育实践中,在这个灵活地运用多种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教育教学案例就呈现出了一种转换的价值。三是对于小学教师个体来说,教育教学案例的价值则体现在它是小学教师进行教育实践研究的母本,是小学教师开展行动研究过程中需要采用的一种手段,也是教师完成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一个重要的结论是,教育教学案例的最大的价值,在于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问答题
9、在教育教学案例的表述中有哪些特点?
答:因为教育案例通常是用于教师的教学研究中,所以它既具有案例的基本特征,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一些方面。具体说来,教育案例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教育案例叙述的应该是一个故事或事例。
2、教育案例的叙述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括一些戏剧性冲突。
3、教育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4、教育案例的叙述要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5、教育案例对行动等的陈述,要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需要等。
6、教育案例的叙述要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教育背景。
7、教育案例的来源应该真实。
8、教育案例的搜集必须从实地进行。
9、教育案例的内容应包括足够的信息供学生分析。
10、教育案例应适时,即应结合当前实际。
四、案例分析题 欣赏“每一个”学生 ――刺丛中也有花
同样面对仙人掌上的刺与花,有的同学只看到刺,有的同学刺与花都有看到了,但因为讨厌刺,进而连花也不喜欢了。而李侃却有着于众不同的认识,能带着欣赏的角度去看待刺丛中的花,应该说他的认识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很有启发的。他便使教师认识到面对仙人掌刺中的花,首先应该去发现它,其次应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它,辩证地去看待刺与花。其实面对缺点较多的学生,教育者也应该像赏花一样,去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进而去
放大其闪光点。且不可只看到孩子的不足,而看不到孩子的闪光处。学生生活在群体里,自然各有长短,对个别学生教育要多鼓励,少批评;多指导,少冷落。个别学生转化的关键在于使其树立起自信心。作为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因为自尊才能自信,自信才能自强。经验告诉我们,首先要走近学生,喜欢他们,成为他们的朋友。同时要引导周围的同学一起关心他。然后发掘闪光点,放大闪光点,让激励唤起自信,进而培植闪光点,教育中要注意谈话艺术。其次,要重视个别学生的第一步,哪怕是微小的,也不放过。最后要抓住反复点,促其飞跃。
第四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专题分析法:即针对某一问题、某一因素,从某一角度、某一侧面进行切入性的深层分析。
2、案例的启示性:所谓“启示性”,实际上就是指案例本身能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生成体验,并给读者带来明显有价值的启迪。
3、课堂教学偶发事件:是指在课堂偶然发生的、引起大多数同学注意的、对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有较大或重大影响的事件。
4、综合分析法:即对案例所反映的全部问题和相关因素进行全面分析。
二、辨析题
5、案例教学实际上也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
答:该说法正确。因为案例教学是从经验与活动中获取知识,增进才干,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来学习经验、获得感性的认识。
6、构成案例基本要素的事件应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特征。
答:该说法正确。因为案例就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典型的故事,一个能引发人们思考的、给人以启迪或有可能帮助我们形成某些行动策略的故事。
7、案例只是静态地去分析事件,并不是动态地去反映过程。
答::该说法错误。因为案例中的事件有着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过程,所以案例并不是静态地去分析事件,而是动态地去反映过程。
8、一个案例就是一个故事,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杜撰的。
答:该说法错误。因为案例是不能杜撰的,它所反映的是真实发生的事件。
三、问答题
9、案例有哪些特征?
答:第一,所有的案例都是事件,但并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案例展示与反映的肯定是一个事件,否则也就不成其为案例。正如同法学界的案例会围绕一个案件展开,医学界的案例会结合一个病例进行一样,教育上的案例也首先表现为一个事件。
第二,所有的案例都是故事,但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可以成为案例。案例讲述的肯定是一个故事,并且许多情况下讲述的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其中会有一些生动的情节、鲜活的人物,但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可以作为案例
第三,所有的案例都是对某一个事例的描述,但并不是所有事例的描述都可成为案例。除了满足上述两个方面的要求外,在案例的描述上,要具备下列条件。一是事例的描述中要包括有一定的冲突;二是事例的描述要具体、明确,不应是对事情大体如何的笼统描述,也不应是对事情所具有的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说明;三是描述中要把事例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四是事例的描述要能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需要等;五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故事发生的特定的背景。
四、案例分析题 有印痕的书该发给谁?
答:从这则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在发书过程中体现的“创设教育情境”的技巧。一个经常会遇到、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被老师敏锐地抓住了,并恰到好处地创设了最佳的教育契机,取得了良好教育效果。这则案例有这样一些特点:
(1)发挥了榜样和**的作用。正确的**导向,对班级成员具有熏陶、感染和约束作用,它虽然不具有强制性,却是个体难以违抗的。同时,当班级成员在群体中的感觉、思维和行为方式与单独一个人时极为不同,当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会自觉不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效仿他人。教育者有的放矢地提供榜样,就能激发学生敬佩、认同等良好的心理情绪,就能收到积极效仿的效果。
(2)从学生的思想观念上着手解决问题。一个班班风的好坏,有很多显性的因素,如卫生、纪律、成绩等,这些往往成为学校考核教师的一个重要方面,比较容易引起重视。但更重要的是一些隐性因素,这就是学生的思想观念,如好学、上进、助人等,这些考察起来难度较大,并且不是朝夕可成的。一些急功近利的教师,往往不大重视。但这是一个人成长中最为重要的因素。这则案例把学生的思想实际放在首位,不满足于事情表面的解决,这是班风建设的重要环节。
(3)创设了最佳的教育契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讨论、演讲、竞赛等形式,恰到好处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把教育变成学生自身的需求,也是这则案例的成功之处。
老师的做法发挥了榜样和**的作用,同时从学生的思想观念上着手解决问题,努力建设积极向上的班风,于小事中收到了大效果。它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教师,特别是一个班主任,要具有这种扑捉教育契机,给与组织安排的职业素质。要求我们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要多观察思考,善于学习借鉴各种教育教学案例,更新自己的教育观点,积累经验。
第四篇:奥鹏总结
我是一个对理想有着执着追求的人,电厂热能动力专科毕业后从事电力生产工作,让我在实际工作和社会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深感知识匮乏,是奥鹏这个开放的学习的平台,给我创造了继续深入学习的机会。
历经安徽阜阳奥鹏学习中心近3年的培训,完成课程考核,顺利取得大连理工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课程81学分。
培训期间,自我要求严格,努力学习电气专业知识,遇到不懂得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直到学会、学懂为止。通过系统的学习,我熟悉并掌握了计算机和电气基础理论知识,电机、微电和继电保护等专业知识。是奥鹏网络教育圆了我的本科梦,利用工作之余认真学习教材,认真对待每一次的考试。在学习中,注意把知识原理和技能内化为自己的实际应用技术,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本人在发电厂工作,将所学的电气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对电网和电气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发电机继电保护和发电机并网的知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弥补了原来所学专业知识的不足,使得工作上更加得心应手。
我会在以后的日子不断学习更高领域的知识,指导自己更好的应用到电力生产中,创造更高的人生价值。
第五篇:大学语文资料
前几天,就读于某“211”高校物理系的博士生小沈,又一次收到导师的修改意见,算来他的论文改稿次数早已突破百回。令小沈尴尬的是,其中仅有很少一部分源于学术问题,更多的则是中文表述上的硬伤:标点、叙述、字词用法等。老师怕他心里有疙瘩,曾问:“这样修改,你觉得烦吗?”小伙子倒也实诚:“是我自己功底不好,改再多也认了。”他的好几位学长学弟们,也多多少少曾为文字表述的差错吃过批评。那位严师常感叹:“中国的大学生,连母语都掌握不好,学问怎么做得好?”
老教授的担忧事出有因。近年来,一些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对中文的驾驭能力不容乐观。对此,有人认为这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只要专业学得好、公式用得对不就行了。
为大学生“母语水平”焦虑,是否杞人忧天? 博士论文卡在文字软肋
无独有偶,另一所高校的数学专业博士生,毕业在即,论文却屡屡被权威期刊退稿,理由是文句不通顺,意思表达不清,学生急得团团转,老师只能帮着一遍遍梳理。
有人曾将学生在中文能力上的软肋归为四类。一是不会表述,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写论文摘要,原本应该充分表达的亮点,却往往套用“该文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一定创新性的思考”等语义模糊的话。二是应用文写作基础差,许多学生连请假条、申请书的基本格式也没有掌握。三是行文不严谨,把口头语、网络用语当作书面语言。如实验报告中,“看一下”简写成了“看下”,“数量较少”成了“数量好少”。四是标点符号使用不合规范。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王璞指出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学生在字词的写法、用法上基本没啥差错,这有赖于高考复习时对片段知识的强化训练。可一旦真正涉及到对书面文字的驾驭、人文常识的掌握,及至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却不那么得心应手,而这些才是汉语言文字的精髓。
严谨学术需要规范语言
当大学教授为学生中文能力担忧之际,一些学生却不以为然。虽然有大学语文这样的必修课,学生还是不愿耐心翻翻语文课老师开出的阅读书单。大三学生小郑直言,现在就业竞争激烈,多一张证书就多一个砝码,很少听说企业用人要看中文好不好的,连秘书招聘都只强调外语、计算机水平。有位生命科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说,“我们在国外期刊发论文都用英语,中文好像没多大用场。”
这些理由,复旦大学数学系博导袁小平教授并不认同。他的博士生们有张特殊课程表:周四下午讨论数学问题,周五下午则是阅读沙龙,袁教授会为他们介绍怎样欣赏鲁迅小说,推荐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以及《草原帝国》等文史领域的佳作。在他看来,即使专业分科再细,学问钻得再深,中文母语永远是“根”,不可轻慢。从语言的工具角度来说,若无法清晰准确地进行语言文字组织,思想如何交流,观点如何沟通?这很可能带来学术探索的瓶颈。更需强调的是,无论做什么样的学问,都离不开文化底蕴的滋养,以阅读拓展时间、空间上的视野,才能读懂世界,进而在科研领域更上层楼。
在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张远波眼中,对语言文字的准确应用更代表了严谨学术规范和治学态度,这已是在全球学界公认的“法则”。以物理专业为例,作为推论证据的实验数据与结论之间的关联程度不同,论文中所用的动词也不一样,在英文里以 “suggest”、“indicate”、“prove”、“reveal”等语气强弱程度不同的词来表达,在中文里,“显示”、“推定”、“证明”等也有微妙的区别,使用时容不得一点夸大、变形。
专业分科母语莫“分家”
专业分科,母语不能“分家”。据了解,国外大学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在母语方面的能力,英文写作和口语表达进入了几乎所有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课程表,而且绝大多数是必修课。哈佛大学新生入学时甚至需接受写作测试,且必须在第一年修完写作课。
近几年来,国内越来越多高校认识到提升学子中文素养的重要性,在通识教育的课堂上,强化中文名家经典导读的内容。王璞认为,大学语文不应限于字词句的工具化教学,而应通过有选择地导读名作名篇,让学生欣赏中文之美,让此前因准备高考无暇阅读的年轻人补上这一课。篇章精心选择,教师精心准备,才能令学子在这个平台上真正打开视野,提升精神文化品质。如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中有一门“双胞胎课”,同样以“论语导读”命名,由哲学系、中文系两位老师从专业角度各自开班开讲,两者学术水准和授课水平都很高,给学生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启示。
但也有业内专家持“悲观看法”。他们认为,培养对母语良好的驾驭能力,是中小学应当完成的任务,如果这一阶段学生学不会写文从字顺的文章,到大学再抓,为时已晚。
大学语文是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人文类基础性公共课。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系统工程中的大学语文 ,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性已经确立。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大学语文的课程实践,就是要把人类优秀的人文素质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学生生命意识中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就是要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好人与人(包括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竞争打下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础。同时,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都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本课程建设的基础和已有条件:
课程组全体教师从教材建设、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目前,大学语文已发展成为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通识教育课。同时,本课程还与《中国文学名著导读》、《古诗词鉴赏》、《古今小说》等选修课程均被纳入我校学生文化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增进学生对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系统了解,培养学生对古汉语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感悟力和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增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为满足大学语文实际教学需要,课程组自编了教材。本教材思路清晰、体系严谨、内容先进、重点突出,以以历代优秀作品的学习欣赏为主导,采用以文带史,以史串文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经典作品阅读和艺术欣赏。同时,介绍有关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文化发展演变的背景知识,使学生能较系统地领悟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精髓。
本课程拥有一支年轻而富有朝气的师资队伍,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富于团结协作精神。目前,已完成了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并完成了电子教材的制作和部分篇目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为本课程的持续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课程建设思路和建设计划:
建设目标:
(1)吸取省内外其他高校相关课程建设的经验,进一步提高本课程的影响力,力争把本课程建设成为省级优质课程。
(2)积极引进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新颖性,更大程度的提高本课程在学生中的影响和关注程度。
(3)适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综合能力。
建设内容:
(1)以拓展教学内容为核心,以教材为载体 , 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和地域文化特色,吸纳更多精华 , 开阔学生的视野 , 为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2)以更新教学模式为主题,以优化教学主体为本源,加强师生互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能动性,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品质、人文素质;
(3)完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的整理工作,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学习资料 , 通过课件的制作 , 视听媒体资料的运用 , 从不同角度 , 不同方法拓展有限的教学容量和空间 , 增加教学的密度和张力 , 形式和趣味;
(4)通过教学研究和学历提升两个途径,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使高级职称的人数、硕士学位人数达到课程组人数一半以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梯队;
(5)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我省著名专家进行讲学,拓展学生对本课程的视野,及时把握本课程的发展动态。
实施方法:
课程组广泛征求校内外学生的意见和校内外同行专家的意见,参考国内外同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找出本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从充实课程内容、修订教学大纲开始,一直到教材、备课、讲课等各个教学环节改进与提高,努力建成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手段先进、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效果良好的课程教学体系。、统一改革思路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是一场全方位的教学改革,故统一认识,十分重要。要多层面、多场次召开研讨会,深入领会教材的编辑思想、编写体例,讨论《教学大纲》的修订,讨论大学语文的学科重新定位,讨论大学语文功能,讨论全学期校内及外出讲座的安排,制定本学期教改的举措、讨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
每学期开学前,集中备课一次。重在以老带新,重在统一改革思路,重在交流经验,让老师有个性化的发展空间,让大家各展所长发挥创造性。、转换教学主体,重视方法教育
变换教学主体,让学生集体唱主角,让学生多讲,多回答。老师尽量不去讲学生能讲的内容,尽量以“点拨”代替满堂灌,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强化大学语文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把这门课程当作素质教育 , 终身教育可供操作的起始点 , 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读好书 , 传授如何获取图书资料信息的方法和渠道,努力建构终身学习的平台。、贴近学术前沿
教材中的作品综述及赏析比较简略,要求教师备课时作适当补充,及时把自己和文学研究的新成果补充到教学中去。理清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探索和总结它的发展规律,考察不同时代文学形式的流变和成败得失。在“梳理”并“激活”旧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树”,变一家之言为百家之言。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与写作教学“链接”,选择若干创作点
本课程在教学中拥有许多写作方面“链接”点。与散文结合写议论文或驳论文,与诗词结合写赏析文章,与戏剧小说结合写人物分析或读后感。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练笔的机会,有助于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创作潜能。5、安排好“大学语文”的延伸教学
在高年级开设一些诸如《中国文学名著导读》、《古诗词鉴赏》、《古今小说》等系列公共选修课程及新国学系列讲座,构建较为完整的传统文化教育框架,满足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实施计划:、在近期之内,完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的整理工作,将传统的课程体系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整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年之内,建立本课程的网页,将本课程教师信息、教学大纲、教案、教学录相、课件及科研情况等教学内容系统网络化,以方便学生学习和查阅。页面内容主要包括:
(1)课程介绍(2)教师介绍(3)教学大纲(4)授课教案(5)电子教材与参考书目(6)授课实况录像(部分)(7)多媒体教学课件(8)教学素材库(教学图片、音像资料、课外经典读物等)3、修订和完善自编教材,编写后续公选课讲义。4、建构“大学语文”的延伸教学体系,面向全校开设 5-8 门公选课。、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我省著名专家进行讲学,拓展学生对本课程的视野,及时把握本课程的发展动态。
本课程拥有一支年轻而富有朝气的师资队伍,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富于团结协作精神。目前,已完成了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并完成了电子教材的制作和部分篇目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为本课程的持续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转换教学主体
教材本身定位于课堂教学与课后自学教材之间的现实为转变教学主体提供了方便,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材方便自学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特点。每节课均布置学生预习和自学的任务,每节课也首先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提出本课的一些难点,然后教师将其有计划地分布到整个课堂教学中,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必须掌握的东西一定弄懂、记住。
变换教学主体,让学生集体唱主角,让学生多讲,多回答。老师尽量不去讲学生能讲的内容,尽量以“点拨”代替满堂灌,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998年,学校进一步将大学语文确定为重点建设课程,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广泛支持,进一步优化教学条件、扩大师资队伍。同时,多数专业增设“应用写作”课程。1999—2001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语文”、“应用写作”等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在人文知识、审美能力和处世能力乃至思想道德诸方面都有了一定提高”(请参看《湖工教学通讯》1999年,第10期,复印件附后),同时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水平明显提高。2001年,大学语文教研室在学校优秀教学评价工作中得到“干劲足、工作成绩不小”的评价。
2001——2003年,教研室在全校进行了人文素质教育状况调查,撰写出调查报告《人文教育任重道远学生潜能亟待开发——湖北工学院人文教育调研报告》。在大量的调研和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督导自学、因材施教、以考促学、崇尚实绩”的语文教育新模式。教改方案在2002年4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召开的全国大学语文年会上得到了广泛赞赏,教学实践在省大学语文教育界内也产生了一定影响。2002年我们参加了教育部教改项目,参编的《大学语文》教材获得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所制课件在2003年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课件比赛获一等奖。我校骨干教师周金声被选为湖北省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
2004年至今,我们与外国语学院合作申办“对外汉语”专业,2005年得以批准,人文教研室归入外国语学院,成立了“语言文化传播系”,从此依托“对外汉语”专业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这种依托对外汉语专业开展大学语文教育是我省乃至全国唯一的一种组构模式,使我们获得了许多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和形成特色的机会:
首先,《湖工大“十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融合的方针。”我们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将大学语文定位在面向普通理工院校学生、落实科技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方针,强化“人文修养+汉语能力”培养的特色。我们团队完成的“拓展语文教育有效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获湖北工业大学2005年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其次,2006年完成了《切实提高学生写作与口才能力的实践研究》湖北工业大学科技项目,2007年完成了《信息时代加强大学生说写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省教育厅(2007y052)项目。2007年我们还完成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核心课程立体化教材教法研究》的校教研项目,出版了体现创新理念的教材《大学人文语文》和《大学应用语文》,将原来的“大学语文”与“应用写作”结合起来,构成新型的综合“大学语文”——包括“大学人文语文”和“大学应用语文”的人文教育核心课程立体化教材教法体系。
第三,2005年我们在全省率先引入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项目,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试验加入职业汉语测试的内容,在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加强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培养。2008年我们又申报成功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大学母语教育与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协调策略研究》(08JA740019),这是全国大学语文界唯一一个将母语教育与职业汉语结合研究的项目。这样就逐步形成了我们的鲜明特色:有别于名牌综合大学过于强调大学语文的文学性的特点,也力求避免职业教育中重视应用而忽视人文修养的可能。
第四,我们的团队同时承担“大学语文教育”和“对外汉语教育”两项任务,这使得我们团队的成员既有单纯承担大学语文课程老师的教学实践的体验,又有汉语专业要求的学术但当的压力,也比单纯从事公共课教育多了一些学术资源。从08年开始我们就指导05级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和07级汉语国际教育的硕士生参与“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以及职业汉语能力培养三层次衔接问题研究”课题,09年发表了两篇相关论文:《论大学语文的本质特征》、《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推广与大学语文改革策略初探》。从2110年起,我们将开展“大学母语教育与汉语国际推广关系研究”的探索,这是全新的课题,是我们这个特殊的双重结构的团队肩负的创新的任务,也是我们未来冲刺国家课题和精品课程的突破点。
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公共必修课,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教育学生提高文化素养,为学好高等教育各类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扎实基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具体内容包
(一)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提高语文水平,能顺利而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掌握一定的文学文化基础知识,具有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初步能力。(四)掌握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课程以中外文学文化发展史为纲,以名著名篇导读为维,使每部分内容有内在联系;中外著作和作品有点有面,课堂精讲与课外自学相结合;文学切入观照文化,启发学生开拓视野,深化学习;注重文化源流和现代作品,评介与分析结合,重在培养学生“读、思、说、写”的自学自悟能力。
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四大功能,文化传承创新:大学第四大功能的确立
徐显明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指导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献,也是我们重新认识大学功能的理论指南。可以说,把文化的传承创新明确为大学的第四大功能,是总书记对大学和高等教育规律的新的重要认识,这对我们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自1088 年意大利的波罗尼亚大学设置法学(随后有医学、神学)学科而首开人类高等教育的先河开始,在长达七百多年的时间里,大学的功能都是单一的。她只培养职场人士,后世将此功能称其为“人才培养”。1810 年诞生于德国的洪堡大学第一次将科学研究与教书育人并列,使大学具有了第二大功能。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最早将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新功能,把判断教授的标准与其服务社会的能力结合起来,使大学从社会边缘进人到了社会中心。大学因而获得了既是社会进步引领者又是社会发展助推器的双重角色。服务社会,便成为大学的又一大功能。“三大职能”的判断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对高等教育功能与作用的经典表述。
然而,任何一所大学,由于她的语言的民族性,她的育人的目的性,她的与知识发生联系的生活方式,她的组成者对至善的追求等因素,决定了其自诞生之日起,就在承担着文化使命,只是与她的其他职能比较起来,未被充分认识而已。文化,以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本意,这个概念本身即具有教育的功能。文化始终被认为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是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源泉,是此民族与彼民族区别开来的生活标志,也是一个民族被他民族要么向往要么远离的精神磁力。在当今,它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有时也被称为软实力。守护、传承、创新软实力,已是大学必须承担的新功能,也即大学应有的第四大功能。这个功能实现得如何,不仅决定着大学的水平与质量,也决定着她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
文化的基础是道德。道德是教育的生命,没有道德的教育便是一种罪恶。一个民族道德水准的高低,不体现在少数违法犯罪者身上,而是体现在教育者身上。大学之所以受人尊重,原因之一是大学之中有大德、有大道、有大爱、有大师、有大精神。这“五大”,使大学成为道德的高地,具有民族和社会良心堡垒的崇高地位。大学里的师生,构成了道德共同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只有明其德,求至善,才能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新民”。大学正是通过明德和求善,引领和示范一个民族文化基础的形成。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未曾中断的根本原因,是其价值的连续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 “君子和而不同”, “天人合一”, “和为贵”, “仁、义、礼、智、信”等这些已是进人到我们民族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在当代社会,我们又选择了“公平与正义”。这些共同的价值,构成了多民族团结及民族凝聚力的纽带。价值,是民族的精神引导。多元社会中尽管价值也是多元的,但主流价值不因价值的冲突而被抹煞。大学对于社会价值的塑造具有双重意义,其一是教育学生如何消除价值冲突,即如何选择主流价值;其二是为社会塑造新价值。“环境正义”、“代际正义”、“财富正义”等这些新价值就是最早由大学倡导而形成的。
文化的纽带是知识。大学是知识共同体,大学的全部活动以知识为连结。大学的教学是传播知识,大学的科研是创新知识,大学的服务社会是运用知识,大学的图书情报是收藏和处理知识,大学的国际交流是交换知识,知识就是大学的内涵。大学是文化的集中概括,但知识不等于文化,当赋予知识以灵魂的时候,知识才能成为文化。大学的目的就是把知识人变成文化人,大学因此也就成为文化共同体,有知识无文化的大学是很可悲的。
文化的高度是思想。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起自于大学,大学是新文化的加工厂和推进器。胡锦涛总书记说:“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新文化和先进文化来自于新思想和先进思想的启蒙,没有新思想就没有新文化。文化是一所大学的厚度,而思想是一所大学的高度。有思想自由,才有学术自由,才有创新自由,新文化和先进文化才会涌现。大学是靠思想去引领社会,靠思想去推动文化走向社会。在这个意义上,大学也是思想共同体。没有思想的大学,其对先进文化便没有意义。
文化的创新是扬弃。传承是创新的前提,扬弃是文化创新的特有方式。只有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才能扬弃旧义,创立新知。中国传统文化,既有文本文化,也有精神文化,掌握文本文化只是掌握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基本材料,扬弃其精神文化中的糟粕部分,进而赋予其新义,新文化才会产生。当今世界上,有四种主流文化,其思想渊源在中国古代均早已有之。其一是祟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技文化,该文化对应着我们的物质文明;其二是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文化,该文化对应着我们的精神文明;其三是公权与私权相和谐的法治文化,该文化对应着我们的政治文明;其四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文化,该文化对应着我们的生态文明。这四种文化均可以说是从旧文化中扬弃而来的。它们都形成于大学,并由大学博扬而进人社会,并会传至后世。
文化的融合是交流。有人预言,文化上的冲突已在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充分展现出来了。美国的“9.11”恐怖袭击再一次提醒世人消除文化冲突的重要性。但是,政府也罢、企业也罢,在面对文化差异时往往无能为力。因为它们的职能不在于文化。但是大学,却是能将不同文化置于同一平台,使差异得以展示,了解得以进行,沟通得以实现,融合成为可能的唯一场所。消弭文化冲突,大学可以发挥独特优势。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正是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的新使命。把中国文化传播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使中国文化为世界所向往,对此,我们的大学责无旁贷。
今天,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化传承创新与科技创新具有同等作用,也应具有同等地位。就其意义而言,文化传承创新,为社会提供方向与生活方式,科技创新为社会提供驱动动力,这正如汽车的方向盘与发动机各有各的重要性一样。大学第四功能的拓展,为高等教育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一所大学不仅要具有与原职能相适应的创新的能力,更要有与新职能相适应的“守成能力”。因为文化的传承需要忠诚式的坚守,尤其是要守护住大学的精神,守护住大学作为道德共同体、学术共同体、知识共同体、价值共同体、思想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的地位与尊严。守成有时候比创新更艰难。大学既要向前看,也要回头看,其看的方法必定不同于世俗。大学需要对历史的永恒作出选择与承诺。
2007年5月10日)“我们的理工科学生必须要学习语文!”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招生说明会上,北航副校长郑志明说。记者昨天从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目前已经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
“英语不过不能毕业,现在汉语不过也不能毕业!”北京大学教务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学校设置了“素质教育通选课”,其中要求所有学生,包括理工科学生,都要选择一两门语言文字类的课程。学校安排名师来给学生们上这些基础课,比如汉语专家陆俭明开设的《汉语和汉语研究》、蒋绍愚教授开设的《大学语文》等。清华大学对于2006年新生实现新的教学方案,要求所有理工科学生必须要学习语言、文学等方面的两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开大学等高校更是把“大学语文”列在全校所有本科生的必修课表上。记者从日前召开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获悉,鉴于大学语文课程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教育部希望高校结合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重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
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由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与全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的这次研讨会主要围绕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现状、课程定位、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同时提出高校应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据了解,因高校课程设置问题涉及高校办学自主权范畴,教育部并未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开设做硬性规定,该课程如何设置由学校自行决定。
今后,大学语文教师若想继续深造,可以报考攻读“语文高等教育”博士学位。南开大学最新设置的这一博士学位授权点,在全国高校还是首家。
此前,高等中文教育并没有对应的博士点。全国大学语文研究的学术团体和许多知名学者屡次呼吁,高校中文学科要担负起培养大学语文师资的责任。
经过报请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备案同意,南开大学今年自主设置“语文高等教育”博士授权学科。这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隶属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
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陈洪说,此举既是出于调整学科的需要,也是出于强化母语教育的考虑。“‘语文高等教育’学科培养的是既具有很高的语言和文学素养、又对通识教育的规律有所研究的高级人才。”陈洪认为,当前的母语教育面临诸多难题:外语热潮和网络语言等带来冲击,语文课程在高校中的地位受到挑战,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屡受质疑。在这种形势下,加强语文课程的师资教育十分关键。
由于今年招生考试已经结束,南开大学最早将在2008年开招“语文高等教育”博士生。(教育部称大学开设语文课并非强制要求
2007年05月10日15:48 【新民网·连线报道】5月10日上午,有报道称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新民网随即连线教育部,教育部有关部门对新民网表示,大学开设语文课仅是建议,并没有强制效力。
据新民网了解,大学开设语文课的建议是教育部在2006年底召开的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提出的,旨在强化母语意识,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教育部的有关建议得到了与会各高校以及语言专家的支持。会议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先后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
链接:中国教育新闻网相关专题
2007年05月11日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叶志军
新闻源 “我们的理工科学生必须要学习语文!”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招生说明会上,北航副校长郑志明说。而记者从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目前已经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5月10日《北京晨报》)
当“作家财富榜”成为衡量作家的地位和贡献的时候,大学语文被逼退到角落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功利时代,实用至上。一边是雅思、托福的一“号”难求,一边却是大学语文的“少人关心少人问”。教育部的一纸公文能否拯救大学语文于水火,尚属一个未知数。
除了以后要指望这个吃饭的,大学生视语文为“鸡肋”甚至“阑尾”,已然是历史悠久。以前是奉行“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如今则是“外语,计算机,一个都不能少”。想想也是,如今的用人单位哪有看“语文等级证”的,似乎只要是个中国人,语文就一定能够过关。
持这种观点的人还不在少数。
尽管学校祭出了“英语不过不能毕业,现在汉语不过也不能毕业”的法宝,但在一些人的眼里,这也不过是类似于春晚赵本山的“忽悠”,当不得真。虽然有不少的“老外”争先恐后学汉语,那他们也是冲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蛋糕去的,和咱们一门心思考“托福”一样,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和喜欢和热爱基本没什么关系。
学语文有什么用?这大概是倡导者和实践者首先最应该回答的问题。不然,即便用行政命令约束大学生学语文,恐怕也是“强按牛头不喝水”。毕竟,在实用主义者看来,语文和外语的“含金量”差别还是相当大,前者不但称不上是“敲门砖”,也许连“垫脚石”都谈不上。
放在一个更广大的视野来看,大学语文的“疲软”似乎更像是一个“用进废退”的结果。在阅读量节节后退的年代里,谁能指望一个“国家阅读节”就能完成我们的精神救赎?更别想着拿“不过就不能毕业”来毕其功于一役,从而完成大学语文的华丽转身。
2007年05月11日 新京报 丁东
学生掌握基本的母语听说读写能力,这是小学和中学语文应当完成的任务。如果在中小学阶段不能学会基本的文字表达,到大学已经为时晚矣。大学有大学的任务,大学生应当具有了解现代文明基础上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
相当一部分中国大学本科乃至硕士、博士毕业生中文不过关的现象,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忧虑。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是不是应当由教育部门出面,要求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据昨日《北京晨报》报道,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目前已经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
这一新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网络为网友拟定了调查问卷:你是否支持将语文列为大学必修课?支持项的理由是:中国人凭什么那么重视英语,却忽视我们自己的母语?反对项的理由是: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已经够辛苦了。
据我所知,高等院校开设大学国文或大学语文课程,不是一个新事物,民国时期的大学就有。上世纪80年代初,在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等人的倡导下,高等院校理工农医等非中文专业,普遍设立了这门课程。有的院校是必修,有的院校是选修,持续至今。有的院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也不可否认,在有些院校,这门课程是鸡肋。
教师讲课,学生听课,都是不得已。从教师方面而言,这门课专业性不强。从学生来讲,大学语文的内容与中学语文并无根本区别,被戏称为“高四语文”。
近几年来,一些学者在教材内容的更新上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就我有限的见闻而言,由夏中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新语文》颇具新意。他们设计了大学之魂、青春在呼号、仁爱、天地最美、爱是难的、向往自由、寻找良知、星空让人敬畏、乡愁与家园、为了忘却的记忆、英雄不是神话、坚忍的山峦、希望的红帆、审视自我、反讽与幽默、诗意地栖居、回归大自然等主题,回避了司空见惯的选文,提高了这门课程的亲和力。
即便如此,我仍然认为,大学语文不是解决大学生中文过关的万能钥匙。学生掌握基本的母语听说读写能力,写出条理清楚的文章,这是小学和中学语文应当完成的任务。
如果在中小学阶段不能学会基本的文字表达,不会写文从字顺的文章,到大学已经为时晚矣。大学有大学的任务,从工具层面来说,大学生应当接受的是学术论文的写作训练。从价值层面来说,大学生应当具有了解现代文明基础上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大学语文课如果有好教师,好教材,可以在价值层面有所作为,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美感,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品质。但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好教师,教材又陈旧,就什么也谈不上了。这些年,在中国的大学,教育部门规定开设的必修课程有增无减。和二十年前相比,大学生课堂听课的时间大为增加,自主读书的时间普遍减少。这种趋势令人担忧。我觉得,大学的课程设置,有点像跳水比赛,必修课好比规定动作,选修课好比自选动作。教师最新的学术创见往往在选修课中突出展示。规定动作越多,自选动作的空间也许就越少。这对大学的教育自主、学术自由,可能造成伤害。如果着眼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从总量上规定不同学科的人文课程在总学分中的权重,调动不同院校从实际出发,加强人文教学的积极性。所以,希望有关教育部门,在大学具体课程的设置上,慎重使用“规定动作”。(丁东,北京学者)
2007年05月23日 陈建强 来源:光明日报
日前,教育界一些专家提出在大学开设语文课的建议得到各方积极响应。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南开大学就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并且取得了显著成绩。他们的经验是——
大学语文:只有改革才能赢得尊重
南开大学教师在上大学语文课。耳畔回荡的是流行歌曲,书上是罗大佑的《现象七十二变》,大屏幕上出现的是歌手的形象……这是南开大学的语文课堂。上课的老师,都是文学博士。在很多人看来枯燥的语文课程,在南开学生的心目中却是趣味盎然。老师说周杰伦的“„4/4拍节奏‟加快了汉语的全球化步伐”,《大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第一位诗人是罗大佑,与李白、李清照、纳兰性德并肩而立,这些都让学生们眼前一亮。
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特聘顾问陈洪教授表示:“今天的流行歌曲,或许就是明天的诗词。中国“诗三百”都有曲调,可以吟唱。现代的流行歌曲,未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乐府诗。”
作为全国最早恢复语文教学的大学之一,南开大学对大学语文教学有着自己的见解和诉求。在大学语文教学普遍面临尴尬的今天,他们却撑起了另一片天空。
大学语文课的“伤口”来自哪里
作为2005年出版的国家规划教材《大学语文》主编,陈洪自嘲看不懂家用电器的说明书,“至少有一半没写清楚,吃过这种苦头的绝对不只是个别人。”
然而在这样的情形下,竟有人呼吁取消高校语文课。在陈洪看来,这样的说法是不负责任的。他认为,母语教育不同于外语教育,在维系文化认同、传承优秀传统、构筑心灵世界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大学生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理当学习这门课程。问题的关键在于应该反思这门课为什么开不好?
南开大学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今天,它是南开每一名理工科学生的必修课。不过,“大学语文”的处境起初并不乐观。青年教师冯大建回忆他的第一堂课时说:“一群没精打采的学生,拿着英语书,带着习题集。他们是怀着对语文课的厌恶来的。”老师的授课热情“当场降到冰点”。冯大建的同事张培锋副教授深怀感触地说:“基础语文教育让学生学„伤‟了!”
“伤口”既来自应试教育,也来自新语言环境的冲击。“一篇好文章在学生眼里分解成了知识点,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比什么都重要。母语的魅力支离破碎,丧失殆尽。”传统的语文课冷了,网络用语与短信文化却热气腾腾。手机、网络等新媒介带来的新的语言交往活动使汉语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一些非规范的解构性语言对母语的冲击十分强烈。陈洪认为:“如果一两代人都在这样的语言文化中成长,对整个民族的文化品位有着很大的伤害。”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大学生进行汉语文能力培养的紧迫性日渐明显,“青年学生有引领社会文化的责任,大学语文课要担起责任,引领这些„引领者‟。”
让大学语文课“叫好又叫座”
“大学语文原来是这个样子!”这是一名南开大学理科生直白的感叹。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这样的转变,是改革者最简单的期待。
2004年,南开大学文学院对“大学语文”课程推行全面改革,次年推出新教材。自此,南开大学的语文课变“火”了。他们使用教材不再只是课本,而是综合了纸质出版物、光盘、网络、数字化资源库等多种形式的“立体化”的大型多媒体系列教材。教学参考数据库共计180万字,电子教案67个,图片800余张,名师讲解录像67段,多媒体资料40余段。
令胡学常副教授颇有成就感的是,改革后的南开语文课,改变了学生的印象。不仅教材内容、形式让同学们耳目一新,老师授课的风格也迥然不同。
过去大学语文是中学的延续,现在老师可以发挥专业所长,塑造自己的教学风格,有所侧重地授课,学生试听后根据口味选课。但每位老师都不必担心“上座率”,因为每个人所讲的都跟别人不同。
冯大建把《论语》和王小波的作品一起比较讲授,还为学生绘出了《荆轲刺秦王》的叙事路线图,“大学语文不用死记硬背,老师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去体会。这片知识领域和审美高度是全新的,必然受到欢迎。”
“教师应该把自己的学术背景和兴趣贯彻到教学中去。”这是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周志强的体会。他认为,如今不仅课文的讲解力度加强了,讲解范围拓展了,由于教师的最新学术成果可以应用到课堂,语文教学的学术性和专业性也明显增强,有了专业性教学的端倪。
“语文课特别容易出彩,但怎么能叫座?第一,学生觉得很好,但说不出所以然的,你给讲出来。第二,把课文背后的知识和文化底蕴揭示出来。”这是曾经在南开讲授语文课多年的陈洪教授的经验之谈。他解释说,课本挑选的都是经典文本,只要略加发掘就很生动。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语文领域有新鲜感,因为里面所有的审美信息和文化含量都是在其他专业里找不到的,“只要老师把这些实现了,就会受欢迎。”
把大学语文课堂搬上网络
2006—2007学年,南开大学文学院推出了“大学语文在线”网站,实现师生互动教学。平时一本正经的老师摇身成了“斑竹”,师生们上教学论坛“灌水”成了一种习惯。短短两个多月,学生发文3600余篇,原创的近2000篇。“文化闲谈”、“读书偶得”、“流行档案”等栏目人气十足,“教学点评”可给老师打分,“原创天地”为学生自由发挥提供了空间,对教学有意见的学生可以去“我学大语”畅所欲言,唱反调的也有自己的天地——“不敢苟同”。师生们在这里激扬文字,比拼人气。
更富特色的是“私塾学苑”。每个老师一间,作为本班的自留地。到此光临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原本不常上网的教师,也每日必上论坛,与网线另一端的学生们谈笑风生。
有时候,课上的争论也蔓延到了网上。一次,周志强讲到了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名字,着重强调了“恪”字的古怪读音,却把原因解释错了。当晚他来到“私塾”时,顿时目瞪口呆:学生们已把关于“恪”字发音确切来历的大量资料都整理出来了。
网上比拼激起了学生们的热情和灵感:在“原创天地”连载小说或戏剧的大有人在;理工科学生写出的旧体诗,有的让文学博士赞叹不已;很多人甚至半夜都在“文豪挥笔”。
课程的考核方式则更加灵活。网上题库中有千余道试题,可供学生随机测验,分值占期末成绩的三成;精华帖和原创帖获取的积分则可折算为期末成绩的一成。
让语文成为“必修课”
数学必修、外语必修、电脑必修,母语的位置在哪里?对于这一富于争议的问题,南开大学的回答是:从明年开始,“大学语文”将作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正式列入公共必修课,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大学语文”升格成为公共必修课,就意味着无论文理科学生,都只有修完这门课程才能获准毕业。
陈洪表示:“语文水平下降是公众普遍面临的问题。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日后的工作来说,语文的素养和能力不可须臾离之。”现在,素质教育得到重视和提倡,作为其核心课程之一的语文却处境尴尬。大多数高校的语文教学质量堪忧,课程地位下降,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专门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高校语文课写入国家文化发展纲要是“前所未有”的,体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也折射出提高大学生汉语文能力的紧迫性。
“我们希望各高校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二年级„文化素质教育‟或称„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程系列,并在教学时间上作出不少于一个学期、40学时和2学分的明确规定。”陈洪说。
那么,怎样开好大学语文课?在陈洪看来,大学语文课程只有改革,才能赢得尊重。改革的首要问题是统一认识,“中国语文应兼具两种功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和提升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这两条基本思想应得到贯彻。在教材的编写上,首先是文本本位,以优秀范文引领学生学习,而不是概论式的。同时要贴近青年人,兼具时尚性,产生亲近感;其次是语文本位,有别于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李瑞山教授则表示:“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他们即使不上这门课了,也对语文的美有所感悟。有鉴赏力,有见识,一辈子受用。”
南方周末 2007-05-24 张英
虽然教育部并未强制规定将大学语文定为高校必修课,但必修之风却迅速波及全国……
“我搞了三十年的大学语文,眼看着它从几所学校的自发行为变成了全国高校的集体行为。现在教育部大力支持,全社会赞成,我真是很欣慰。”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92岁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名誉主任、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名誉会长徐中玉坐在嘎嘎响的藤椅上,手里拿着自己编的大学语文,满脸笑容——这是文革之后我国第一本大学语文教材。
5月10日,《北京晨报》登了一篇不起眼的报道:“以前英语不及格不能毕业,现在汉语不及格也不能毕业。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把语文课列为必修课。”报道被转载后,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5月11日,教育部网站刊发声明:“因高校课程设置问题涉及高校办学自主权范畴,教育部并未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开设做硬性规定,该课程如何设置由学校自行决定。”
自此,事情变得扑朔迷离。南方周末记者就此展开调查,采访了一直在推动大学语文成为大学必修课程的背后推手——教育部全国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洪和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齐森华。“通知”背后
“媒介的报道太简单了,没有讲清楚基本事实。”对大学语文成为大学必修课程引发的社会争论,陈洪对南方周末记者说。2007年3月12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以“教育部司局函件”的形式,下发《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致函给各地教委和教育部直属高校,请各地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在这封编号为“【2007】38号”的教高司函后面,还附上了一份5页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陈洪说,这个研讨会跟去年中央公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有关,纲要提出:高等学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印象中这还是国家第一次提到要加强语文教学。”
教育部发起并委托中文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大学语文研究会合作召开研讨会。研讨会2006年11月4日在湖南文理学院召开,与会者有七十多人,包括两家主办方,部分高校人文学院和文学院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负责人等。“高教司副司长杨志坚和文科处处长刘向虹也参加了这个会议。”齐森华说。
在两天的会议里,专家围绕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主要问题、培养目标以及大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重点讨论。大家一致呼吁,应该把大学语文当成大学课程里的公共必修课。
“教育部的领导也很支持,考虑到现在强调高校办学自主权,不宜强行规定加强大学语文教学,所以最后就以纪要加通知形式,作为高教司第38号文件正式发到各高校。”齐森华解释了媒体没有弄清的“基本事实”接到通知后,各地高校反应强烈,北大、南开、清华、北航、华东师大等学校马上采取行动,把大学语文列为除中文系以外的学生必修课。华中科技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也因此出现了“语文不及格不能毕业”的说法。根据新浪网关于“是否支持将语文列为大学必修课”的调查显示,38842位参与调查的网友中,90.2%的网友支持全面开设大学语文课。
陈洪分析教育部之所以会发表5月11日的“声明“,是担心有“负面影响”,“现在国家对学时有限制,各学科都想增加自己的学时,要增加大学语文为必修课,意味着减少其他课程的学时。而且教育部现在主要职能是指导办学,没有强迫执行的行政权力。” 1402种教材
大学语文成为必修课程,最高兴的是出版社。
据某权威图书馆提供的资料显示,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馆藏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及有关教学图书有1402种,用于现在大学语文教学的教材在400种左右。“大家都不敢相信,可这是事实。一门课程有这么多的教材,这样的事情在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有的,但是在我们国家就发生了。”齐森华说。
1952年我国采用前苏联教育模式,高校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后,大学语文作为公共课程从此消失,中断了近三十年。1978年秋天,南京大学恢复了大学语文课程,校长匡亚明对当时的语文教材不满意。徐中玉刚刚摘掉“右派”帽子,匡亚明主动和他联系,希望两校合作,编写一本高水平的教材。
1980年10月,徐中玉所在的华东师范大学与南京大学在上海召开“大学语文教学讨论会”,全国二十多所高校参加,经过讨论,与会代表制定了教学大纲,拟定了教材篇目,成立了教材编审会,筹建大学语文研究会,并在上海、合肥、济南、杭州开了四次编选会。1981年2月由徐中玉和匡亚明在上海审定完教材,交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自此,全国部分高校逐渐恢复大学语文的教学。
由于国家没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加上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出版以后到2005年光正版就卖了1700万册,各出版社见《大学语文》有利可图,一拥而上,几百种不同版本的《大学语文》就这样出现了。
“一些大学里的编写者靠这个可以作为学术成果评职称;还有些大学的教材是自编自售,获取经济利益;规模小一点的大学几所联合起来,也能够消化掉自编教材。”齐森华说。据教育部全国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去年8月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在目前全国一百多所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当中,由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约占市场的30%;南开大学教授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南京大学教授丁帆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东南大学教授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等5种教材占市场份额的15%,其余55%为其他品牌的教材。
华东师大出版社副社长缪宏才担心的是,在大学语文普遍成为高校公共必修课之后,地方自编教材会越来越多。
齐森华说,现在的《大学语文》虽然品种多,但看上去却很相似。在他搜集的五十多种教材里,从框架到编选的文章、注解、思考题,大同小异,大多都是抄来抄去。
东南大学教授王步高在研究会上他呼吁说,如果要面向所有大学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教材出版必须有一个准入机制。
目前,这一呼吁已得到教育部的认可。在陈洪看来,比较好的办法是由教育部出面,对目前正在使用的几百种《大学语文》组织最高水平的语文专家进行评审,选出五到六种大家认为质量最高的教材,淘汰那些质量低劣的教材。谁来教 怎么教
据齐森华估计,从2007年9月起,几百所高校将把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程,大家推广大学语文的积极性也很高,对这样的热潮,无论是徐中玉,还是齐森华和陈洪,在短暂的兴奋之后,更多的是忧虑。“现在的学生不喜欢语文,这个结果必须由老师来负责。大学语文这门课对老师要求很高,同样一本教材,有的人教得非常好,换个人就索然乏味。”徐中玉说,怎么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把课讲得优美动听,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
1934年,徐中玉从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当了两年小学教师后,考入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我在山东大学读书的时候,给我们上大学语文课的都是老舍、叶石荪、台静农这样的老师,他们的课不仅有很多活泼的比喻,还拿自己的创作举例。”
现在的问题是,到哪里再去找老舍那样的老师?1952年以前,各大学都是让本校最好的老师教大学语文,但随着院系调整,文理科分家,大学语文取消,这些老师不是到图书馆去工作,就是改行当了秘书。到1980年代,各大学想恢复大学语文时,突然发现根本就找不到合适的老师任教——他们不是去世了,就是年岁已高。齐森华更加焦虑的是,能教大学语文的新老师也不会多。
目前全国大学语文教学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设立大学语文教研部(室),专门负责学校的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但大学语文是基础课,很难出科研成果,教师的职称很难得到解决,因此他们一有机会,就会改行搞专业研究;另一种是没有专门的大学语文教研室,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依托中文系各个研究方向的老师轮流讲授,这些教师学有专长,教学水平和效果比较好——但对课程建设缺少全面长远的考虑。
惟一的好变化是,许多新毕业的博士、硕士进入了大学语文教学岗位,但问题也很明显——根据大学语文研究会调查,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了60%,讲师和助教占了一多半。针对这样的现象,在与教育部高教司沟通后,全国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准备成立两个大学语文教学培训中心,北方的中心设在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南方中心设在华东师大和南京大学。
齐森华看到南开大学为大学语文教学配了2位博士后和7名博士的时候,就像看到了一个不可能的奇迹。南开大学的这个队伍里,除1个管理人员,其他8个都是博导、硕导。“我们针对现在的大学生话说不清楚、信写不流畅的现象,大胆进行教学改革,配备最好的教授,希望能够在实际教学中修整、重建大学语文的汉语形象。”在陈洪的推动下,南开大学取消了语文书面考试。南开的老师们在课堂上只管把文章讲好,学生们听完课回去上网,登陆学校建立的4a教学平台和大学语文BBS,查看老师布置、批改的作业,或者去“我学大语”板块里讨论某个作家的作品,在“原创天地”里写上一首诗歌、一篇散文或小说,甚至是读书笔记。
“如果一个同学一学期写5篇原创文章,那他就可以得到写作的10分。我们发现,这个激励机制建立以后,学生们写的远远超出这个数字,发表的文章都有跟帖评论,大家还经常交流。学生把这当成是博客,热情高涨,经常在线写作。”陈洪对现状很满意。
但南开只是一个例外。虽然大学语文这门课从恢复到现在已有30年了,一些高校也一直有这门课程,但到目前为止,全国大部分高校都没有专门的大学语文教学队伍。
与会专家学者指出,大学语文是一门培养素质教育的课程,是语言、文学、文化等各方面的精髓,是培育人文精神的摇篮。这门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充实精神生活,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学生文化底蕴,在更高层次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审美和感悟能力,自觉肩负起传承华夏文明的责任,有着重要的作用。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大学语文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在新时期被赋予重大的历史使命,同时这门课程本身也需要改革、调整、充实、提高,设计出符合高等教育规律,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的教学形态,建立起符合大学生学习特点的大学语文教育模式和教学规范
会上,海南大学介绍了学校语文教学情况。该校注重文科教学改革,从以往片面追求“专业教育”转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专业发展”模式,以大学语文为核心课程之一,同时设立全校公共选修课,定期举办专家人文经典讲座等,相互影响彼此配合,让学生广泛阅读,重回经典,在大学生最能培养人生情趣和理想的时候,大学语文等人文学科所承载的精神食粮滋养大学生的心田,启迪他们的智慧,培养人生的大仁大爱
20世纪初期,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刚刚诞生之际,“经学大义”、“诸子”和“作文”等国文基础课程即在京师大学堂等机构开设,之后大学语文课程逐渐形成,并成为大学一年级开设的必修课,出现了黎锦熙、朱自清等主编的《大学国文选》教材。新中国建立之初,仍开设大学语文课,采用郭绍虞、章靳以主编的《大一国文》教材。但1952年全国高校实行院系调整和教学改革,大学语文才被全面停开,此后便长期中断。而我校正是在大学语文被全面停开之后筹建的,因此,在之后的近30年间,我校一直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程。
1978年,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首倡重开大学语文,《大学语文》课程的重新开设最初是在理工科院校展开的,开设的初衷是“现在的很多大学生,语文水平较低”(匡亚明《大学语文·序言》)。我校其时是最典型的工科院校,鉴于当时学生的实际,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伴随着瑜珈山的冬去春来,本课程已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历程。在历届校长朱九思、杨叔子、周济、李培根等的支持下,这近三十年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八十年代为本课程的建构时期,此时期是我校文化素质教育问题的提出与探索阶段。中文系创建之初,即开始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在全校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为中国文学。
九十年代是本课程的完善与成熟时期。为了实现知识内容的完整性及相对独立性、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在八十年代《大学语文》的教学经验积累基础上,正式将《大学语文》课程更名为《中国语文》,课程内容由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扩展为中国语言与文学,并且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和特色。但由于教学规模的逐渐扩大和师资的不足,《中国语文》课程教学逐步由大规模授课代之以《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同时由何锡章、尉迟治平主编,多年活跃在《中国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参编的《中国语文》教材也编写完成。
2006年,有感于当代大学生在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能力和日常读、写和表达能力的欠缺,全国范围内再次掀起开设《中国语文》课程的潮流。2006年,党中央和国家相关部委下文要求高校重视《中国语文》教育,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我校在杨叔子院士的关怀与李培根校长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于2006-2007学年下学期在部分院系开设《中国语文》课程进行试点,并取得良好效果。之后,由教育部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叔子院士牵头,我校校长李培根院士、常务副校长王乘教授、党委副书记欧阳康教授、教务处处长许晓东教授、李光玉副处长以及人文学院院长何锡章教授、副院长程邦雄开会商讨,制定《中国语文》课程为本校非中文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中国语文》课程,共32个学时,2个学分。中文系也非常重视《中国语文》课程的开设,为《中国语文》课程的开设配备了最强的师资力量。
近三十年来,在学校领导的亲切关怀下,经过几代老师的辛勤教学和不倦探索,我们构建了较为完善、科学的《中国语文》课程的教学体系。老师们以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忠诚、职业的良知、丰富的教学经验、鲜明的教学特色,将使本课程成为我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骨干课程、最受欢迎的公共必修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我们课程组今日之宗旨。
课程的重点、难点
《中国语文》是高等学校为除中文和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外所有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继续进行母语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而开设的一门综合性的文化公共基础学科。然而,当前《中国语文》的教学存在如下四方面的重点与难点:
一、进入大学之前,学生都经过中学语文教育。中学语文教育,其内容虽然也包含有部分外国文学作品,然其主体是中国的文学、语言文字的学习,虽然这种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比较单一,含有较为浓重的功利性目的——升学考试,致使这种学习不能达到完全的文化素质与人文精神培养的目的,但中学语文教育终归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窗口,而且这扇窗口面向学生打开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且实际中也培养了学生自我阅读理解中国语文的能力,如此,进入大学后,他们就对《中国语文》课存有更大的期待。《中国语文》课如何满足这种期待,如何在中学语文的基础上更上层楼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是当前教学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二、《中国语文》课程的内在含量丰富而教学课时相对不足。中国语文包含的知识内涵广阔:一是对象的历史悠久,从语言文字的产生而言,可以上溯到岩画和陶器上的写意文字,到当今,历史跨度悠久;其二是跨越了语言、文字和文学三方面的知识内容,而这三方面知识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教学课时(32)相对而言并不充足,这样形成了教学中课程知识涵盖面的阔大与有限课时学习的矛盾。
三、当前并没有完全符合《中国语文》公共基础课的教材。当前虽然已有诸多《大学语文》、《大学国文》、《高等语文》等教材,但这些教材的编写都侧重某一方面,并非中国语文知识与文化的全部。我校编有《中国语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他《大学语文》教材的缺陷,但因为乃初创之作,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其中也存有一定的问题,如教材编写上按照知识结构带来的比例的失衡,而且本系已经开设有部分高质量的文学类公选课,与《中国语文》在内容上有重复的地方,有鉴于此,我校所编《中国语文》极有必要进行重修。
四、在传媒时代和知识爆炸形势下,如何激发学生潜心阅读中国文学经典作品和学习语言文字知识方面的兴趣,实际地把中国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人文品格和文化素养,还缺乏非常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解决办法
基于这样四个方面的重点与难点,《中国语文》的授课就面临这样一个难题: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的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语文》知识并通过《中国语文》的学习提高审美能力、认知能力和人文知识等素质?
一、研究《中国语文》教学中通论与经典文学文本解读的相互关系。经典文本是一切知识的承载体,通论所表述的一切知识现象都具体坐实在经典文本上,但因《中国语文》包含内容的广阔与现有教学课时的有限的矛盾,极有可能带来如下问题:通论与经典文本不能兼顾,如果偏重通论传授,如同讲述镜中花水中月,经典文本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意象和人文精神就无从让学生感受;如果偏重经典文本,则缺乏提纲契领的归纳总结,那么中国语文就会让学生觉得乃零乱烟茶。本课程重点之一即解决此问题。
二、研究《中国语文》教学中影音文学教学的地位与作用。传统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较少引入影音文学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即便已有引入影音文件,也仅仅是一种浅尝则止的临时补充和辅助手段。本课程之所以提出在《中国语文》课程教学中引入影音文件教学,是试图建立在《中国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将影音文学的教学作为一种必要的、和通论、经典文本解读相对等的长效教学机制。将影音文件作为《中国语文》课程教学的必要的长效教学机制,一方面是合乎本课程的要求的,因为近现代产生的一些优秀的电影、电视剧、音乐、戏剧表演等本就是《中国语文》的一部分,而当前国内相关大学语文教程和教材都对此有不同程度的忽略,同时,语言与文字的知识与文化内涵,通过影音文件也能非常直观表现,所以引入影音教学,丰富了《中国语文》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通过电影等影音文件的欣赏,可以让学生能直观、快速对经典文本形成感性了解,并通过对这些影音文本与经典文本的同异的讲解加深对经典文本的理解。
三、通过对上述两项的研究,初步建立一种作为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中国语文》课程的教学范式,以期尽可能地解决上述两个教学矛盾和难题,并充分发挥《中国语文》课程培养人文素质的功能。
四、确立《中国语文》的物质内涵与文化内涵。物质内涵即确立本课程讲授理应包含的对象,也就是中国的语言、文字和文学发生发展悠久历史中的经典文本和影音文件。文化内涵也就是,就是要确立在应该持有的恰当的“中国语文”观。在当前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要树立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观念。而且对民族文化的弘扬,在《中国语文》课程而言,指的是一种新的文本阅读或文本参与的方式:即个人有机会阅读和接触到中国的经典文本。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参与到民族文化传统当中,认识到那一切和自己都有关系。这种文化参与的状态就是《中国语文》培养民族精神的本质涵义。但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中国语文”的文化内涵是否仅限于此,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只有解决了这一课题,才能在此基础上编写出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具有普适性的《中国语文》教材。
五、完善《中国语文》教学课件。完成《中国语文》公共基础课教学网上资料库和网上师生讨论、辅导答疑、批改作业等网络平台,争取早日开通运行。将担任《中国语文》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的科研成果作为课程资源上网公布。
一、教学理念
本课程是全校非中文专业本科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为全校公共必修课。本课程为32学时,2个学分。授课对象为全校非中文专业本科生。作为本科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本课程力图培养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素质,在教学中力图通过知识性的传授进行美的教育,进而培养认识民族文化的能力和民族情怀。
二、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鉴于本课程是面向全校非中文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课时少、学生层次迥然有别的特点,本课程有如下几方面的教学设计:
1.坚持启发和引导性的教学方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清晰讲解课程的重要内容之后或同时,不断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深入思考;
2.注重课堂讲授的示范性,力求精讲与泛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3.坚持具有前瞻性的教学特征;
4.坚持开放的研究型、探讨型教学理念;
5.重视独立意识与创新性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