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书法学习方法指南
书法学习指南
一、结构不准。这是写实性临写需过的第一关。所谓王字、米字、颜字的区别,不外乎是字的结构与用笔二者不同。其中结构是关键。过这一关需要极大的细心与耐心。必须仔细研究每个字的每个布局的空间,笔画的左右长短、高低、斜度与角度,偏旁部首的搭配、大小、错让,都是很有讲究的。写一遍不准,可多重复多遍。这里,视觉的记忆与判断以及纠正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大凡善于用眼的人,也善于做到结构准确。练习结构,可以用硬笔帮助解决。平日注意结构的记忆,留意观察,随时可用硬笔临写、背写结构,多在结构的微妙处下功夫。“功夫不负有心人”。
二、用笔迟滞。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眼睛一面看帖,手里一边写,既要注意临写结构,又要注意笔画轻重安排,写写停停,在运笔时便滞涩、弯曲,不干脆果断,顾此失彼。初临习者易如此。这完全属正常现象。值得提醒的是王字的用笔是极其流畅、韧挺的,不允许出现抖滞、枯涩的笔画,所以临习者在实临中应该严格尊重原碑的本来面目。
要解决用笔迟滞问题的方法是要多临、多写,熟能生巧。可以边看边写第一个字,记住字的结构之后,再默写第二个字,一气呵成,便不会迟滞。如果不行可以多来一遍,到记住为止。只要能熟背字的结构和用笔时,抖滞、犹豫的现象就会随之解决。如果临习一段时间仍有抖滞现象,这表明临习者对毛笔的性能、驾驭能力本身尚存在问题,还需要再进行些其他用笔的基本训练。
当然,我们强调的是结构准确基础上的流畅,如果一味追求流畅、果断,而失其结构,这才是真正的本末倒置。
三、虚实不分。这里指的实是字本身应该有的笔画,而虚则是那些相连的引带笔画。在楷书中,虚的笔画几乎没有,而行书则实虚相间了。临习者往往虚实的分寸把握不当,实笔会过细、过飘,而虚笔则粗重结实。如果涉及到草字,虚实便要复杂得多。按照草书的写法与用笔规律,虚实也应十分明晰的。因此临习者首先要弄清楚何虚何实,何重何轻,不能依葫芦画瓢。
虚实还牵涉一个用笔问题。此帖有的字的笔画是重力在头,有的是先轻后重,有的是在转折处发力。比如“梦”字是整个笔的三分之二的毫锋着纸,粗放有力,而“趣”、“有”字都是笔尖一点点着纸,细如游丝。在此中虽没有特别明显的虚实,但临习者首先了解该字的写法之后,便可以自如地依照碑而处理手下的虚实问题。
四、作抄书对待。这是日常最常见到的一种临习毛病。他们临帖的是每次从头到尾地抄一遍,无论临好的或临不好的地方都视而不见,一遍走过。
临习的目的,首先要解决每个字的造型及用笔问题,写起来不是一遍便可以准确完美的,不能每次临写都似乎为了凑一张完整的临作,真要做功夫,是做给自己看,不成文,支离破碎,独个字临写,拣重点,无疑必须是对自己负责才是。应该是先临一字,及时总结优缺点,再纠正写一遍,如果不行可再写一遍。但至多不可超过三、四遍。有的临习者会把一个字写上十遍以上,最后感觉麻木,以数量凑质量,往往最后几个字还没有前几个的好。当然,如果能一、二遍就能准确把握便可放过关,隔日再重新复习一遍,留下较深刻的记忆。完全可以过关的字先置一边,不过关的重点临写,最后再整篇临写,如果作抄书对待,势必效果甚微,且失其真正的目的。
另外,执笔不当,工具不当,都会造成实临中的问题。总之,能够掌握一种正确的实临方法,这是书法学习的前提,也是必修课。
意临,也可称创造性临写。首先得搞清楚意临的概念。一般意临有三种含义:
一种是建立在实临的基础上,多次的实临令临习者对碑帖的结构安排以及特点了如指掌。滚瓜烂熟后,脱开帖而自己去写,实际上是背临,创造性体现在其中给予较多的自由度,给予一些个性发挥的余地,不拘泥于每个字的每个具体部分。这种意临是不失本帖的原来面目,给以少量的创造空间。这往往是对于初学书法、初临习者而言的。可以实临与这种意临交替进行,随时可检验自己对此碑的把握程度如何。这种意临看上去比较保守,却是非常见功夫的,如果实临不过关的人,这种意临就绝对做不到。
第二种是长期对王字有所侵浸,王字的笔法、结构、章法已烂熟于心,呼之欲出,以自己对王字的理解、体会,主观地去临写。这里已不仅仅拘泥于本帖,而可以随意融入王字其他书迹的风格,得以融会贯通,自由发挥。这种意临不是初学、初临者所急于能为,因为它要有平素的王字的扎实基本功才行,或有书法方面较长久的临习经验的积累。
第三种是一些学者、专家及书法家,自身已经有良好的书法修养与体验,特别是具有
书法学习指南
除王字以外的其他碑帖的良好训练素质,本身早就自成一格,个性突出且鲜明,书风老练亦成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来意临,往往是以王字以外的定了型的书风,主观地意临,虽自然距王字风格较远,却具有本身独到的特征,又在意临中或多或少地注意加入王字的某些东西,这可谓是真正创造性的“意临”。
在意临中易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些初学、初临者往往以“意临”为一条逃避实临的捷径,他们不肯下苦功,因为临不好,临不像,又不想放弃,也不想改观,于是便用“意临”来搪塞解释,或用“意临”来拔高和标榜自己。他们通常羡慕和摹仿专家书家的意临,以为有个性,有派头,反过来认为那些实临且卓有成效者为“没有创造性”,嗤那些老老实实做功夫者为“无个性”。其实,这种“浅尝而止”的“意临”与专家的意临有绝然不同的质的区别。如果没有扎实的书法基本功做后盾,要想直接省事进入后一种意临状态,只能是自欺欺人,荒唐可笑。俗话说:“水到渠成。”任何事有他本身的规律,急不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任何事总想走捷径,哪有不自食其果的。
还有些临习者面对碑帖时,可以发挥得不错,一旦离开碑帖,灵感全无。问题一是出在临写时没有注意记忆,对整个碑帖的特征,精神未及时总结归纳,自然把握不住。二是因为太不留心,凡卧案临书时方为临,而平素日常生活中却不有心注意、反省与书法有关的事物,所谓字外功夫,便会出现上述状况。
毋庸置疑,即便是意临,目的也是为了创作。最佳临写效果应该是,临写时的感受在默写时能呼之欲出,而在创作时更能随时拈来便是。
书法之美最早是借着自然美来形容的,把书法比作龙、蛇、鸟兽、花草、云霞、岩壑等,唐孙过庭曾言:“复有龙蛇云露之流,龟鹤花英之类,乍图真于率尔,或写瑞于当,巧涉丹青,工亏翰墨。”注54认为这是装饰画,加在文字上鸟兽虫草的形状,皆字体之外饰,非文字之常。但文字本身就是一种符号,和中国古代绘画的造型原理有所契合之处,谢赫《古画品录》中的图画“六法”之一,是“应物象形”,而许慎《说文解字序》中云:“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这两者的造型,是有所共性的,所以本文“造型”,也就是取绘画的“造型”概念,具有空间的、视觉的形态。进一步说,“造型”就是一种秩序和法则,用点、线、黑、白构成美的效果,在欣赏的视角中,我们并非一定要将文字读懂,在未辨读之前,书法的造型美已给我们观赏的满足感,所以书法欣赏,首着重于造型,而后结合文字内容,相辅相成,更臻完美。
中国文字在新石器时代陶文、随器锲刻,成了陶器的装饰与记号;甲骨文因骨片形状不同,而有形体大小,长短参差不齐的表现;商、周、秦、汉金文,瓦当文字则随器形不同有圆形、椭圆形、长方形、带状等,而至魏晋,行书大行其道,章法布扃的形式美,因而进入了一个新天地。对于章法的构成,清刘熙载云:“书之章法有大有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字,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注55又云:“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注56对于作品所给予我们的感觉,就是透过此法反映出气韵的。王羲之行书的摹拓本,除〈兰亭序〉是草稿外,其余多是亲朋好友间省疾问安的寻常尺牍,信笔挥洒,因势变形,妙合自然。
对于尺牍章法的特色,除了单字结构的点画之外,其单字所连缀而成的行气,亦是章法中的构成基础,字与字间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随字势及心理情绪的变化,形成无穷而微妙的节奏运动,所以为了对作品有更深一层的形式探就,而试着找出作品中的动线,利用此隐藏的线,发现在形式下更重要的内涵。从动线图上,可看到各种不同的动线连接方式,和相邻动线的呼应,线型与情调的合谐,王羲之作品的章法构成,丰富变化和绝妙配合,是生动又高度统一的杰作,为了更了解王字的组合特性,依其字群的形状,兹举正三角形、倒三角形、椭圆形、长方形、曲线形对其作品,做一解读,当然其字群的外廓形状,所谓三角形,或是椭圆形,只是相对而言,藉由纯造型艺术的理论,把书法的字群视为绘画的空间形态,在视觉艺术中,这是简单的图形动机,但却能够更认识作品的章法特色,所以其章法特色,归结为动线变化与造形举隅,稍作梗概。
(一)、动线变化:任何的汉字,都可画出一条直线,它的位置是表示字倾侧的方向,同时把字分成感觉上份量相等的两个部分。将此条直线称为单字的动线,以确定作品的位置和方向。而动线的特质就如同音乐一样,不同的线条,在书法作品中连续不断出现直到终篇,形成了一幅作品的音乐属性─旋律。书法的时间性和流动感,是一种无声的旋
书法学习指南
律,一种有形的旋律,更是一种凝固在空间的旋律,对于书法音乐性与动线的相关性,宗白华有所阐述:“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能偃仰顾盼,阳阴起伏,如树木之枝叶扶疏,而彼此相让。如流水之沦漪杂见,而先后相承。这一幅字就是生命之流,一回舞蹈,一曲音乐。”注57流贯于书法线条中的音乐之美,传达了心情的宕荡和心灵的悸动。
1、将动线图上二字的连接归纳成以下三种情况:
(1)、相交或重合:两字之间承接自然,即使距离较远,点画各自独立,仍能保持联系。
(2)、平行:能反应观赏时感觉的复现和呼应,相邻各字也能保持很好的连贯性。
(3)、不相交亦不平行:感觉经过短暂的停顿、搜索、漂移,再顺着另一条线索继续前进,动线图上出线的断点,处理得当对作品的节奏有帮助。
2、以王羲之墨迹本行书尺牍为例,对动线作一说明:
(1)、〈姨母帖〉:字体端正、朴实,单字动线近垂线,行的动线也趋向于垂线;断点较多,但错位距离很小。
(2)、〈孔侍中帖〉:行动线趋向平稳,与〈姨母帖〉相似,但各段动线吻合,“孔─侍”两处错位较大的断点,成为流畅的节奏中有力的顿挫,使平稳中有生动之致。
(3)、〈忧悬帖〉:和〈孔侍中帖〉一样,一开始的“忧─悬”两字错位较大,但不影响行气,反而是在连续中,带了些许的波动,加强作品的灵动感。
(4)、〈频有哀祸帖〉:偏房承接上字、部分代替全体,如第二行“能”字,左右两部分分别连接上、下两段行动线,但这两部分又用一条有力的线段连接在一起,使行动线产生强的节奏感。
(5)、〈丧乱帖〉:章法变化极为丰富,摆动幅度较大的折线,但却奇异连接出现、行动线之间的微妙配合。大部分的行动线都略向左侧倾斜,首行第一字动线脱离这一趋势,略向右平移,正好维持行动线的稳定,第二、七、八行行动线是第一行主题的变奏,呈连续的折线,造成感觉上的强烈波动,第三、六行行动线趋于垂直方向,平衡了作品左移方不稳定感,保持作品的连贯性。
(二)、造型举隅:
王羲之的新体行书,除了摆布黑色点画之外,也照顾到白底的空间,把这两者安排适宜,悠游于二度和三度空间,使得点画荡漾空际,回互成趣。王羲之所表现的书法造型,如孟子道性善,庄周谈自然,纵说横说,无不如意。张怀瓘云:“惟逸少笔迹遒,独擅一家之美,天资自然,丰神盖代,且其道微而味薄,固常人之能学,其理隐而意深,故天下寡于知音。”注58意谓着要了解王字是不易的,它是理性和感性交溶下的产物,像是一个机智性的导演,在幕后活动,而不显出其威临和统治。
造型之美,用绘画构图的观念,有方、圆与三角形,趣味各有不同,圆形灵动而无角,方形有角而易呆板,而三角形,既有角而又灵动,是布局之最妙者。明项穆云:“天圆地方,群类象形,圣人作则,制为规矩。„‥古今论书,独推魏晋,然晋人风气,疏宕不羁。右军多优,体裁独妙。”注59在羲之行书的字里行间,能感到静谧、和谐、清逸之气,除上述行书字势特色之外,每行中字群的经营,字形的大小,起伏波变至高峰而止的章法,更像是长袖善舞的舞者,尽情尽意,随意驱遣点画。试以行书墨迹本尺牍为例,举隅其造型:
1、〈姨母帖〉:此帖古貌磅礡,无楷书提按之笔势,亦无后世行书跌宕之意态,光芒尽敛,火气全无,或顿或曳,与隶体也不相同,得知羲之以古拙胜,而不专尚姿致。
2、〈快雪时晴帖〉:此帖书文并茂,〈六研齐二笔〉云:“晋尚清言,虽片言只字亦清,快雪帖首尾廿十四字中,字字非后人所能道,右军之高风雅致,岂专于书邪?”(《佩文齐书画谱》卷七十九引)。而书法势巧形密,意疏字缓,用墨清和爽朗,浓淡适宜;用笔圆净健劲,顿挫起伏的节奏与弹性感是较平和的;结体以正方形为主,平稳饱满,时敛时放,能含能拓,寓刚健于妍丽之中,寄情思于笔端之上,为三希之一。将上述这两帖字群之造型分析,发现其字群的结体,包含着椭圆形、曲线形、长方形和三角形,是结体变化最多的,试分析如下:
3、〈平安帖〉:奇在骨格之神异,其平直画虽多,各有异态,同为长竖,平字悬
书法学习指南
针,有若引绳,而来字微拱,十字则左拂;同为短竖,修字各有粗细。同为横画,安字侧锋下拱,姿态妩媚,集字长横甚细,存字之横则粗,此其所以奇也。而骨体廉峻,筋肉附之,此其所以丽也。章法布局疏密得当,雍容之态,酣畅之情,可为行书之典范。
4、〈何如帖〉:此帖行中带楷,规矩严然而不拘板,法度谨然而不滞泥,有飘逸流畅之妙,用笔圆劲流利,中锋为主,风格妍丽动人,且秀骨清相,笔纤墨浓,非功力极深者,不能得此妙处。
5、〈奉橘帖〉:此帖虽聊聊数字,但各各不同,有的方折,峻棱毕现,有的圆转,圭角不露,视若轻盈,实则厚实,墨色湛润,神闲态浓,中锋、侧锋并用,聊聊数字,令人回味无穷。
上述三帖合为一卷,〈平安帖〉四行,〈何如帖〉三行,〈奉橘帖〉二行,是王羲之行书的主流风貌,点画的行态,灵活多变,意趣丰富,且书风坦然清纯,字字挺立,体态舒朗,结体的纵横聚散恰到好处,其造型大多是圆润的椭圆形,有轻灵之感,略述其下:
6、〈丧乱帖〉:此帖用笔已脱尽隶体,结体全失平正,以欹侧取势。其挥丽自如之态,更觉老练畅达,无一丝造作处。前二行有雄强、浓郁之美,后六行是另一种惨淡之美,可看出王羲之情感的变化,此帖由行入草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随着情绪,草的成份逐步加大,到了最后两行已不见行书的综影,全部是草书了。但观其此帖,却显得和谐统一,有自然渠成之感,恰如庾肩吾所言:“或横牵竖掣,或浓点轻拂,或将放而更流,或因挑而还置,敏思藏于胸中,巧态发于毫铦。„„烟花落纸,将动风采,带字欲飞,凝神化之所为。”注60是一信手而书之珍品。
7、〈二谢帖〉:此帖书法自然洒脱,纵笔迅疾,恰如惊猿脱兔;驭笔徐缓,又如虎踞龙盘,抑扬顿挫,极有节奏感,是纵擒有度之作。
8、〈得示帖〉:此帖书风遒丽,初不欲草,草不欲放,有张有驰,有缓有疾,运用之妙,自出胸臆。数字草书,流畅纵逸,发挥了字势的结构美。
此三帖是行草书的代表,忽简为草,忽繁为行,或连成一片,或字字独立,兴之所致,变化无穷,感情收敛自如,其字群大多是三角形的结体,更能显出王羲之思诸的起伏跌宕,且三帖共裱于一轴,略述造型如下:
三、墨迹本行书尺牍风格之析探
风格,是艺术创作中最高境界,而形成风格的主客观因素,除了时代、地域和书体的演进之外,书法风格的形成与变化,最重要是以书家个性气质为审美的趣尚,通过书家的艺术才华,作品载体得以充分表现。
(一)时代风尚:书体发展到魏晋时期,正是行书成熟和流行的时代,唐张怀瓘《书断》云“晋世以来,工书者多以行书著名„„王羲之、王献之并造其极因焉。”注61因此晋帖,大多是以行书为名。行书的美是一种行云流水的美,它不是激流飞瀑,而像一泓清溪,行于其所当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清刘熙载《艺概》载:“行书行世之广,与真书略等,篆、隶、草皆不如之。然从有此体以来,未有专论其法者。盖行者,真之捷而草之详。知真、草者之于行,如绘事欲作碧绿,只须合青、黄,无庸别设碧绿料也。”注62更说明了行书的风格美,线条流畅,居静法动,是一种简而动的动态美。此种书体,和魏晋人士的精神哲学,爱好自由、重视自我价值的表现,能相得益彰,配合着此一时代的脉动,使得晋代成为尚韵的主导时代,就文学、哲学、艺术等都离不开这一尚韵的风格美,从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即能窥知这种特殊的生命情调,文化精神,清刘熙载云:“古军书以二语评之,曰:力屈万夫,韵高千古”注63,说明晋书之美,是韵度与力度的统一,宗白华更进一步的阐述:“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这优美的自由的心灵找到一种最适宜于表现自己的艺术,这就是书法中的行草,行草艺术纯系一片神机,无法而有法,全在于下笔时点画自如,一点一拂皆有情趣„„这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萧散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造极。”注64且因位居江南,其秀丽山水的陶染,使士人在大自然的洗礼下,在玄学气氛的笼罩下,创造了一种符合时代审美观的书体,具有自然而超脱的抒情性,不同于汉魏书法所具有的质朴雄强风格。
(二)个性自觉:魏晋时期,个性解放的思潮,在书画艺术方面的反映,南齐王僧虔提出:“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这种神彩,是因人而异的,是个性在作品中的情
书法学习指南
韵表现。唐孙过庭也言:“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刚柔以合体,忽劳逸而分驱。或恬澹雍容,内涵筋骨;或折槎枿,外曜锋茫”注65,深刻认识到个人的性情对书法风格有着主导作用。东晋书坛,是以王羲之为主要精神领袖,(俞松《兰亭续考》卷二录李心传跋)云“汉魏以后法书,东晋以为第一;就晋人论之,右军又为第一。”而羲之尺牍作品,就是个性自觉的最佳代表,今以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为参照系,将王羲之墨迹本行书尺牍之风格,概略分析:
1、自然:俱道自然,宛然天成─在行草书的领域,王羲之的作品如〈丧乱帖〉,极富游丝缥缈或虫穿蠹蚀之致,颇得天趣,包世臣云:“及见华亭覆《澄清堂帖》载右军“又顷水雨以复为灾彼何似”两行十一字,叹其如虫网络壁,劲而复虚,真吴郡所谓“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所能成。”因信高坐两行素书入神,高闲以下中只可悬之酒肆。“注66除此之外,王羲之书风的自然美,更表现如行云流水,清刘熙载《艺概》中用“因物”两字来概括,乃是从宋苏轼《滟滪堆赋》中“唯其不自为行,而因物以赋形”得来的,即“右军书,因物付形,纯任自然,到得自然之极,自能变化从心,涵盖万有,宜其俎豆千秋也。”注67
2、冲和:钦之太和,冲淡蕴藉─冲和具有虚灵平和、冲淡蕴藉的品格,意态静穆,境界深远,举之可见,求之已远,而王羲之的〈何如帖〉、〈奉橘帖〉就是冲和美的杰作。唐张怀瓘《书估》评二王父子之书云:“子为神骏,父得灵和”注68,灵和即接近冲和,而就羲之人格言,以儒家的标准,是“中和”,是人格美的最高理想境界。
3、沉着:如锥画沙,力透纸背─王书作品,“一塌直下”,用形象化的说法,即是“如锥画沙”,晓得羲之是反对笔毫在书中一画直过,直过就是毫无起伏地平拖过去,因此对于一塌直下的塌字,了解到是取“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注69。东汉蔡邕的《九势》云:“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注70而王义之更从“横鳞,竖勒之规”注71的笔诀中,得此妙法,后人在学习王字时,往往只得其皮与其骨,而无更深入发现内蕴之精神。
4、姿媚:美人婵娟,不胜罗绮─在书法美的历史流中,被明确地用“媚”来加以品评的书家,王羲之是为表率,由于创造妍美流便的书体,一个“媚”字就和他形影不离地绾结在一起了,清钱泳在《书学》中云:“一人之身,情致蕴于内,姿媚见乎外,不可无也。作书亦然。古人之书原无所谓姿媚者,自右军一开风气,遂至姿媚横生,为后世行草祖法,今人有谓姿媚为大病者,非也。注72
5、圆融:圆浑和润,流转融通─〈姨母帖〉的圆融质朴,〈丧乱帖〉的圆秀欹斜,〈奉橘帖〉的圆润妍媚,〈快雪时晴帖〉,楷行草三体相参,楷字、行字转折处无不用圆笔,一个个字形也大抵呈圆形,显得温润秀逸,圆丰妍美;而草字及其映带之笔,也无不用圆,显得圆活姿媚,流转生动,然而通幅用笔结字,又不乏劲健之美,它几乎把“圆”字可以结合的风格因素包罗无遗,不愧为三希之一。
6、高古:黄唐在独,落落玄宗─杨景曾《二十四书品.古雅》云:“曰卫曰钟,亦羲亦献。棱圭俱无,精神斯健。汉魏遗留,晋唐素绻。色綦斑斓,春浮罗蔓。琴是已焦,蕙初摘畹。三代而还,实为我愿。”其中所说的“棱桂俱无”,是高古美的微观形式之一,认为卫瓘、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都具有古雅风格,而这主要是历史的时间之流摩挲所致。然而张怀瓘《书断》评钟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注73;王羲之则:“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笔增华,而古雅不逮。”注74在《书断》中更指出:“若真书古雅,道合神明,则元常第一;若真行妍美,粉黛无施,则逸少第一。”注75可知在张怀瓘的美学体系中,王羲之属于“今妍”,而只有钟繇堪称“古雅”,肯定王书变古为“媚”─“妍”了。王羲之的书法,开创一代新风,虽“古雅不逮”,但其闲雅还是有定论的,如李瑞清在王羲之〈别疏帖〉后作跋云:“此帖妍润闲雅,右军极轨也。”,古高与闲雅,各有佳处,未可轩轾。
7、颇骏:欹斜倾侧,骨力追风─王书风格一个重要的特征,书势“如斜反直”,李世民曾言:“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注76,这一千古流传的名言,正道出了王书之特色。王羲之倡导了最佳最新的书风,似欹反正,龙跳虎卧,生机勃勃之象,所展现的动势之美,不平衡与平衡相统一的美,创一代之新风。
8、雄浑: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元赵孟俯〈兰亭十三跋〉中写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突出“雄秀”二字,可谓得其纲
书法学习指南
要,书法必须要有灵,要有朝气,才能雄秀兼善,即所谓力与美的兼备,古法雄而不秀,或有秀而难雄者,这是王羲之书法新体之变,是质的变化,是彻底的变革。
9、潇洒:潇散洒脱,超然出尘─王羲之开创奇清新流的优美的书体,其书艺确实是清真潇洒,精妙入神,高情远韵,溢于字里行间,如〈快雪时晴帖〉的随心所欲,清逸流畅,李白的咏书诗写〈王右军〉云:“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山阴过羽客,爱此好鹅宾。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书罢笔鹅去,何曾别主人!”,可见王羲之书法,是不与法搏,不为法拘,具有从容衍裕,超然出于风尘之表,萧然游于规矩之外。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法书》中写道:“晋宋人书,但以风流胜,不为无法,而妙处不在法。”注77宗白华亦云:“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注78,晋人这种清真简远,豁达大度,自得其乐的风度,是一一从自己胸襟流淌出的。
10、飘逸:缑山之鹤,华顶之云─晋代崇尚飘逸的审美风,除了影响到人品,诗文外,也影响到书法的笔势,《世说新语.容止》说:“时人目王右军,飘若游龙,娇若惊龙。”而《晋书.王羲之传》则说:“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这是对王羲之,和其书之“飘逸”的品藻。书法中飘逸的审美趣味,是因中锋而兼侧锋,时而表现出斜拂,横引之势,所形成的态致。姜夔作一说明:“晋人挑剔或带斜拂,或横引向外,至颜、柳始正锋为之,正锋则无飘逸之气。”
第二篇:毛笔书法学习方法
浅谈学习书法的方法 [摘 要]:书法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具有民族风格的传统艺术,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毛笔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毛笔书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书法学习的方法做必要的了解。学好毛笔书法要做到循序渐进,不可急功近利,注重内涵,不可形似而神不似,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一下书法学习的五种最基本方法。[关键词]:毛笔书法 学习方法
一、书法的定义
书法中的“书”乃“写”也,“法”为法规、法则、法度,“书法”乃写字的法则。我们通常把按着一定书写法则写的有审美价值的字,称为书法,精此道者为书法家。而不可把一般的毛笔字叫“书法”。
二、如何入门
书法练习,应该先写楷书,次写行书,最后才能写草书。写字要从唐碑入手,推向魏汉;再从汉魏回到唐。宜学六朝碑版,继学二王,再进而入汉魏,其气自古不俗。草书宜学大王,十七帖》精印本;行书宜学僧怀仁《集圣教序》,有步可循,自然入古不俗矣。
真学问是苦练出来的,做不得假。可用淡墨汁或水多写写,手腕活。学写字,二三十岁就要学会笔法。字写的不好,是功夫问题,首先是方法要对,方向要对。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会提高。现在社会上有一种风气,看到草书神气,一开始学字就潦草。不知草书是经过多少年甘苦得来的,要在规矩中下苦功夫才是正道。向唐宋人学,一代有一代的面目。汉碑,晋人就不学了,练功夫是可以的;楷书学宋人的就很好,楷书是很难的,学好不容易。要定时、定量、定帖。最好每天早晨写寸楷二百五十个,临摹柳公权玄秘塔,先要写得像,时间最少三年,因为这是基础。
写字,一定要研究笔法和墨法,要讲究执笔,讲究指功、腕功和肘功。写字时要做到指实掌空,先悬腕而后悬肘;临帖要先像后不像,先无我后有我,先熟后生,有静有动,意在笔先,抱得紧放得开。日久天长,就能达到瓜熟蒂落,熟能生巧的境界。要近学古之贤者,他们成名不是偶然,实有独到之处。总之先学一家,不宜学时人,不宜学近代人。
写字并无秘诀,否则书家之子定是大书家。事实上是很多人重复父辈,由于拓趋于保守,修养差,有形无神。先得笔力,继则退火气,使气魄遒劲而纯。有人开头便学草书,不对。
听老师讲课,要以食指划自己膝头,使腕部灵动不僵,久之也是一门功夫。
三、谈笔法
功夫须在用笔,画之中间要下功夫,不看两头看中间,笔要能留。握笔不可太紧,要虚灵。右军有四句话:平腕竖锋,虚左实右,意在笔先,字居心后。东坡讲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王右军讲执笔之法,虚左实右,意在笔先,字居心后。执笔要用力。不用力还行吗?要虚中有力,宽处亦见力。颜鲁公笔力雄厚,力透纸背,无力如何成字?王大令下笔千钧。力要活用,不要死的;死力不能成字。写字要用劲,但不是死劲,是活的。力量要用在笔尖上??执笔要松紧活用,重按轻提。
写字要运肘,运臂,力量集中。光运腕,能把字写坏了。腕动而臂不动,此是大病。千万不能单运腕。腕动而臂不动,千古无有此法。拙从工整出。要每一笔不放松,尽全力写之。要能收停,不宜尖,宜拙。笔要勒出刚劲,不能软而无力。笔要写出刚劲来,笔乱动就无此劲了。
不要故意抖。偶而因用力量大而涨墨出来,是可以的。中间一竖要有力,圆满,不让劲。写得光润,碑上字的毛,是剥蚀的缘故,不能学它的样子。笔要振迅。规行矩步是写不好字的。写字要在有力无力之间。太快!要能留得住。快要杀得住。米字也是骏快,也是要处处能停。笔笔要留。写字快了会滑,要滞涩些好。滞涩不能象清道人那样抖。可谓之俗。字宜古秀,要有刚劲才能秀。秀,恐近于滑,故宜以缓救滑。字宜刚而能柔,乃为名手。最怕俗。
现代人有四病:尖、扁、轻、滑。古人也有尖笔的,但力量到。枯、润、肥、瘦都要圆。用笔要有停留,宜重,宜留,要有刚劲。平,不光是像尺一样直。曲的也平,是指运笔平,无菱角。断,不能太明显,要连着,要有意无意中接得住。要在不能尖。
要能从笔法追刀法。字像刻的那样有力。要回锋,回锋气要圆。回锋要清楚,多写就熟了。
屋漏痕不光是弯弯曲曲,而且要圆。墙是不光的,所以雨漏下来有停留。握笔不可太紧太死,力要到笔尖上。用笔千古不易,结体因时而变,要能理解此中道理。字硬、直,无味。
字,不看两头看中间,每一笔不放松,尽力写之。写字,一定要讲究笔法和墨法,要讲究执笔,讲究指功、腕功和肘功。写字时要做到指实掌虚,先悬腕而后悬肘。古
人书法嫉尖,宜秃、宜拙,忌巧、忌纤。
古人论笔,用笔需毛,毛则气古神清。古人千言万语,不外“笔墨”二字。能从笔墨上有心得,则书画思过半矣。写寸楷即可悬肘。先大字,后渐小,每日坚持20分钟,逐渐延长。
运笔直来横下,看字要着重笔画中间,逐步养成中锋习惯,终生受惠。无基本功悬腕则一笔拖不动。东坡论书,握笔要掌虚、指实。圆而无方,必滑。方笔方而不方,难写。可以内圆外方,不方不圆,亦方亦圆;过圆也不好,柔媚无棱角。正是: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觉更方。此语我曾不自吝,搅翻池水便钟王。悬肘是基本功之一,犹如学拳的要“蹲裆”,蹬得直冒汗,水到渠成,便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举重若轻。力量凝蓄于温润之中,比如京剧净角,扯起嗓子拼命喊,声嘶力竭,无美可言,谁还爱听?看不出用力,力涵其中,方能回味。有笔方有墨。见墨方见笔。不善用笔而墨韵横流者,古无此例。写大字要用臂力,不能光用腕力。用臂力才能力透纸背,这是真力。
写字时手不能抬得太高,也不能拖在下面,要上到下一样平,这叫平肘。还要虚腕,虚腕才能使手中的笔自由转动,随心所欲。
四、结束语
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其中,唯有中国书法,具有最悠久的历史,传播得最为广泛,同民族文化保持着最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书法与传统文化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渊源。
应该说书法诞生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又以书法见长。书法,看似十分简易,仿佛凡会书写汉字的人都可以参与,能使用毛笔在宣纸上书写汉字,似乎就成了书法家。其实不然。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是玄妙而艰深的。写汉字容易,真的走进书法艺术境界的书法家并不是很多的。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靠了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相,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书家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书法也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书法还可以用于题词、书写牌匾,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总之,书法,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艺术,是更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
参考文献 【1】 田英章.毛笔楷书入门教程基本笔法[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 李少平.楷书速成新法[m].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3】 杜继双、左其琨.硬笔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篇二:学习毛笔书法心得体会
学习毛笔书法心得体会
平阴县龙山小学 四年级六班 我学书法的初衷,说来可笑,仅仅是由于我顽皮好动,年龄又小,在家也没事干。妈妈索性让我去学书法,练练定性,说不定心会静下来。
于是,我便从此接触毛笔。第一次学书法,心里充满了好奇,觉得蛮新鲜的。教我书法的是王波老师,他当时才二十多岁。第一节课我们学的是笔画。“字是由笔画组成的,先练笔画,练好了笔画,我们就开始写字”,王老师他当时是这么说得。看似简单无比的一横,对于年幼的我而言,是多么的难写啊!再者,毛笔的笔头软软的,一按下去就是—个又圆又胖的点,再把这点向右延长,一条忽胖忽瘦还不断颤抖的一条直线,这是横吗?怎么我写出来是如何得丑陋,反观老师的修长而又挺拔,果然是铁划银勾,两者一比,天壤之别。
幼小的我握着粗大的笔杆不知所措,一横、两横怎么都这么丑陋。这时王老师过来了,握住我的手,手把手地教我怎么写,让我感觉一下各个动作和行笔过程,并告诉我不要急,慢慢来。可是之后我一连写了几个,但还是老样子,于是,我便懒得写了,无聊至极的我就拿毛笔蘸着墨汁开始了人体彩绘。毛笔在手上、衣服上乱画,觉得很好玩。不一会,两只手的手心和手背全是黑黑的,趁墨汁还未干,一记降龙十八掌,顿时纸上出现了两只掌印,“写什么书法,还是墨汁比较好玩,”我当时是这么想的。一堂课结束了,脸上、手上、衣服上都是墨汁,不愧为学书法的,浑身“翰墨飘香”。
开头的两年,我写字一点感觉都没有,并且由于平时作业质量不佳,屡与表扬无缘,批评不断,便也混混噩噩地混了下来。这时,我产生了放弃的念头,认为学了两年还是老样子,纯粹是浪费时间,还不如不学,玩个痛快。但妈妈严厉地批评了我,说我没志气,不知进取,要我知难而进,绝不可半途而废,因为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从此之后,我开始用心写字了,渐渐地书法技艺提高了,作业也常常受到表扬,于是学书法便有了动力,也对书法产生了兴趣。之后我便参加了一些比赛,虽然得到的奖大多奖次不高,但是对于初学的我来说,已经很满足了。于是,我学书法的劲头更足了,练习书法的时间也多了起来,练得多了,水平也跟着提高,涉及的范围也起来越广。从《玄秘塔砷》、到《神策军碑》,从《汉礼器碑》、到《张黑女墓志》、从《兰亭序》、到《圣教序》、到《书谱》;从刚开始学习的楷书到现在的草书,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我从不无故缺课,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经过这几年的磨励,书法技艺也日趋精湛。如今已锋芒初露。这几年中也参加了不少的比赛,奖次也从刚开始的优秀奖渐渐过渡到一、二等奖。赛场上的我也更加自信,更加如鱼得水。随着练字时间越来越长,我渐渐地长大,书法技艺也慢慢成熟。其中,学习书法的心得不在乎8个字:培养兴趣,勤学苦练。篇三:如何学习毛笔书法 篇四:书法-毛笔字学习教程-楷书
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
学书者首先应摆好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这不仅关系到今后能否练好字,而且关系到书写者的身体健康。
一、书写姿势
毛笔的书写姿势主要有两种:一是坐书姿势,一是立书姿势。前者主要在书写字径不大的字和幅面不大的作品时采用,后者一般用于书写字径较大的字和大幅作品时采用。(一)坐书姿势
正确的坐书姿势,可以概括为八个字: 头正、身直、臂开、足安,1.臂开 关键是两臂自然撑开,大小臂夹角至90°以外,使指、腕、肘、肩四关节能轻松和谐地配合,身体的力量可以畅通地传到笔尖; 2.身直 要做到以上要求,身子就要尽量坐正、坐直。胸口离桌沿的距离约在3寸左右(根据所写字的大小适当调节距离的远近)。不可紧贴桌面或弯腰驼背; 3.头正 头部端正,略向前俯。不能歪斜,以保证视角的适度,眼睛与纸面距离大致保持在30 — 40厘米。左手边按纸,边调节纸的位臵,使正在写的字始终在眼和手的最佳范围内。
4.足安 两脚自然平放,屈腿平落。两脚平行或略有前后,双腿不可交叉(俗称为二郎腿)。
(二)立书姿势
立书姿势是为了悬腕运转灵活,同时由于居高临下,视角开阔,便于统观全局,掌握章法布白。立书姿势的具体要求为:两脚稍微分开,一脚略向前,保持好身体的平衡,上身略向前俯,腰微躬,距离不宜过远,左手按纸,右手悬腕悬肘书写。值得注意的是,桌面不应太低,以免弯腰过度,容易疲劳。
二、执笔方法
古人十分重视执笔方法,认为“凡学书字,先学执笔”。古人的执笔方法很多,如捻管法、握管法、拔镫法、三指法、五指法等。对执笔的松紧也意见不一。王羲之主张执笔要紧,执笔紧方能贯力于笔端。苏东坡主张虚而宽,即执笔要松,这样便于转动笔杆。其实“紧”与“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
执笔是为了很好的运笔,所以“紧”是指要能很好地驾驭笔锋,不让其飘滑无力,“松”是指手中的笔运转灵活,笔锋能随心所欲地变化,字才有韵味。科学的执笔方法可以概括为:笔杆垂直、指实掌虚、自然放松。(一)笔杆垂直
笔正,指笔杆应与纸面基本保持垂直,为的是保证中锋行笔,具体说是笔杆垂直,便于调节八面锋的笔锋指向。值得指出的是,在运笔过程中,随着手腕的摆动,笔杆会倒向笔锋所指的方向,如写横画时笔杆向左倾斜,写竖画时笔杆向前倾斜.这是完全合理的,但不能让笔杆倒向运笔方向而造成“拖笔”,更不可倒向笔画的两边而形成偏锋。(二)指实掌虚
指实,用指尖捏笔,不能用指关节处勾笔。因指尖部分感觉灵敏,易于控制笔锋的细微变化。手指捏笔要松紧适度。一般地说,所写的字越小,笔就越要捏紧一点,大字则可松一些。坐书姿势捏笔要紧一些,立书姿势则可松一点。
掌虚,是指执笔时掌心要虚空。无名指、小指不得握于掌内。古人说,“虚可容卵“。即是说掌心要有一个鸡蛋大小的空间,目的是便于手指及关节的灵活运动。(三)自然放松
执笔自然放松,指、腕、肘、肩四关节必能灵活运转,写起字来轻松自如。比如吃饭拿筷子,如果筷子抓得很紧,碗里的饭菜必然夹不到嘴里去,执笔的道理也是一样。
如果说执笔主要靠手指的话,那么运笔则主要靠手腕。宋代姜菱说,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运腕的方式,又分枕肘枕腕、枕肘悬腕、悬肘悬腕。枕肘枕腕,是说肘部枕在桌面上,手腕下有所依托(一般书家是将左手枕在右腕下面),这种方式用于写小楷。枕肘悬腕,则是指肘部枕在桌面上,手腕呈悬空状,写中、大楷或小行书用这种方式。悬肘悬腕是指肘部和手腕全部悬空,常用于写行、草或很大的楷书。
最后还有一个执笔部位的问题。一支毛笔,手指捏在什么部位才是合理的呢?这没有绝对的答案。一般的原则是:写小字及楷书时,执笔部位可偏下:写大字或行、草书时,执笔部位可偏上一些,这样笔锋运转幅度大,笔法流转灵活。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种执笔法:五指法。据说系唐代书法家陆希声所创,他以五个字分别说明五个手指在执笔时所起的作用。五个字为;擫、押、钩、格、抵。
(擫)用来说明大拇指的作用。以大拇指指肚紧贴在笔杆左侧。
(押)用来说明食指的作用。以食指指肚紧贴在笔杆右侧,与拇指相对夹住笔杆。(钩)用来说明中指的作用。中指靠在食指下方,第一关节弯曲为钩,钩住笔管外部。(格)用来说明无名指的作用。无名指紧贴笔杆,把中指钩向内的笔杆挡住,防止笔杆歪斜。(抵)说明小指的作用。抵是垫托的意思,指小指垫托在无名指的下面,以增加无名指“格”的力量。
笔 法 理 论
“笔法”一词的完整含义是指执笔法和用笔法。因前文已介绍过执笔方法,本节主要介绍用笔法,由于毛笔这一书写工具的性能和特点,决定了笔法在毛笔书法中的重要地位。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毛笔的构造,赋予其在笔画线条的书写时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力。随着书写者运笔的力度、速度、节奏、方法等的变化,汉字的笔画乃至整字也会显现出千姿百态。
一、笔位
毛笔的笔头,主要由笔锋和副毫组成.所谓笔锋,是指笔头中心一簇长而尖的部分,所谓副毫,是指包裹在笔锋四周的一些较短的毛。在运笔过程中,笔锋与副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笔锋是笔毫中最富有弹性的地方,它决定着笔画的走向和力度,所以有“笔锋主筋骨”之说。但是光有筋骨而无血肉的毛笔字是不美的,所以历代书家在书写时都不是单用笔锋的(而且笔锋与副毫也无法截然分开),而须兼用副毫。副毫控制着笔画的粗细。副毫与纸的接触越多,笔画越显丰满。故又有“副毫丰血肉”之说。书家在运笔过程中,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观来协调运用笔锋和副毫的。看重筋骨,以瘦劲为美的人,就少用副毫;而既重筋骨又重血肉,以丰腴为美的人,就必然多用副毫。
毛笔的笔头,按其部位大体又可分为三部分(见图2 —1):笔尖(锋颖处)、笔肚(中间部位)、笔根(与笔杆相接处)。再把笔尖至笔肚的那一部分分成三等分,靠笔尖的三分之一这一段就称一分笔,从笔肚到笔尖这一段称三分笔,中间部位到笔尖这一段称二分笔(见图2—1)。
显然,使用一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纤细、瘦劲。如初唐时的书家禇遂良、薛稷常用此法。宋徽宗的“瘦金书”也是突出的范例;使用二分笔书写,笔画则显得圆润、俊健。如晚唐的柳公
权、元代的赵孟顺多采用二分笔;使用三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丰腴、浑厚。如中唐的颜真卿、宋代的苏东坡(见图2—2)。
一般说来,使用三分笔写字,是用笔的极限。古人有“使笔不过腰”的说法。如“过腰”用笔,一是极易出现“墨猪”,而且笔锋提起时无法弹回;二是容易导致笔锋开叉收不拢;三是大大缩短笔的使用寿命。对于初习字者,往往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不敢铺毫,单用笔锋书写,字显得纤弱无力;二是肆意铺毫,甚至用笔根书写,字显得臃肿、赘疣。所以,初习字者应首先注意正确地使用笔位。
楷书基本笔画书写规律
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要想写好字,首先就要写好笔画。就象盖房子要讲究材料的质量一样,偷工减料盖起来的房子必然是“豆腐渣”工程,写字的道理也是如此,那种不认真练习笔画就直接写字的学法是不符合毛笔楷书学习规律的。王羲之说:“??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充分说明了笔画质量与字的整体美的关系。汉字的基本笔画共有四十余个,可分为点(斜点、竖点、左点、撇点、提点)、线(长横、短横、左尖横、悬针竖、垂露竖、短竖、长斜撇、短斜撇、短平撇、竖弯撇、竖撇、斜捺、平捺、反捺、提)、折(横折、竖折、撇折)、钩(横钩、竖提、竖钩、斜钩、卧钩、竖弯钩、竖左弯钩)及复合笔画(共10个,名字略)五大类,每一类笔画的写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律掌握起来并不难,以下就是我在学习和教学毛笔楷书过程中总结的规律。
一、起笔规律:点、带、转 适用于一拓直下起笔法,之所以教这种写法是方便学生以后学习行书(见图3 —1)。篇五:毛笔书法学习心得 书法学习心得体会 柳泉实小 徐瑾
都说学习书法得从楷书开始,而楷书需要字形方正,需要一笔一划、工整的写,这对于我来说的确很难,别说毛笔字,就是钢笔字现在都是连笔写,一笔一划的些出来字形非常丑。一开始练习没有耐心从基本的笔画开始练习,直接写字,其结果就是字形结构虽说看上去比较好,但是从毛笔书法角度来讲,根本没有那个毛笔字的感觉,经不起仔细推敲。跟着陈老师学习笔法,才找到一些用笔的感觉和方法技巧,也看了一些许校长推荐的书法作品,和他们的经验传授,对于毛笔笔法人们大都各执一词,有人认为书法须讲究笔画的标准,有的则认为须讲究字型也即结构的美感,我个人学习后更深刻的明白要熟练笔画让笔画更遒劲需要功力的积累,抽出时间加强联系,然后再观察结构,因为看过一些书法作品,从其每一笔每一画,都能看出功力深厚,毫无挑剔之处,但是整个字看上去,就是不好看,那就是字形构架问题,或者可以说其硬笔写的不好,一般来说硬笔写的好的人,再去学习毛笔书法,至少字形是美的。很多人喜欢临摹作品来纠正字形缺陷,不过感觉总有一种模仿的痕迹,由于缺乏自我的主动性而失去了神韵。当然能形神皆备更好,好多书法家都具有那样的品质。
对于学习书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习惯和风格,不管是哪一种,勿容置疑的是,想要写好,还真得下功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真正学习了毛笔书法,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苦与乐,一旦拿起笔时,就不会是单纯的为了休闲娱乐了,在这个过程总会不断给自己提出好多
要求和希望,希望自己做到尽可能好。
练毛笔字还真得有点毅力,以前学校事务繁多总是抽不出时间,近日重拾毛笔,还是能找到一点先前的感觉,看来学习加练习还没有白费功夫,看来每天要坚持练习几十分钟,也在一点点的进步当中,心中还是有些欣喜的,家人看了我写的字也说现在有些毛笔字的感觉了,字看上去写的也放得开了,不过总觉得那字看上去哪儿不对劲,咳,说到底还是功底浅薄,缺乏历练,缺乏耐力。
第三篇:大学生楷体书法学习方法漫谈
大学生楷体书法学习方法漫谈
“书”字的繁体写法为“??”,上面是“聿”下边是“曰”。“聿”的字义是“笔”,我国东汉的文字学家许慎在他的专著《说文解字》里,记录“书,箸也”。箸,通假字著,是显明的意思。那么“书”的本义可以理解成“用笔使文字显明”。法既指方法、法度。那么所谓“书法”原意是指书写汉字的方法、法则。由于书法的载体是汉字,以及汉字本身的特点,“书法”从另一面理解便是写字的艺术。现在提起书法,闪现在人脑海的便是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国粹,是艺术。
一、传统文化与书法
传统文化是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相区别称谓,它是社会文明演化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性和精神风貌的民族性文化,是特定民族在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总体特征概括。中国传统文化包括道家、释家、儒家、法家、杂家等的思想表述、文字智慧、语言艺术;当然也包括“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以及在历史的发展、人民的生活中衍生出来的民风民俗、戏曲、书法、武术、诗词歌赋,等等。
黄帝命史官仓颉造字,虽然是传说,但是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亦是无数默默无闻的汉族劳动者智慧的重大文化创造结晶,同时又被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载体。所以汉字本身就可以理解为具有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书法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素材的造型艺术,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指导下进行发展,本身融为传统文化。所以书法与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发展。
为什么呢?书法的创作内容一般是选择优美的诗词歌赋、古文格句、散文名篇等传统文化。书法的个性表现受传统文化君子谦和的思想影响;书法的审美观能够体现传统文化中朴素的哲学思想,譬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书法的艺术境界同样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譬如“中和”之美。所以说,学习书法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一扇窗户,传统文化通过书法向中华民族子孙开了一扇窗,高职院校学生可以通过书法这道户牖去窥探传统文化的世界,进而习得传统、弘扬传统文化。
二、楷体书法概况
目前,国家非常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许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书法专业课,也有部分高职院校将书法作为选修课,比如长沙民政学院的民政管理专业就有书法课。面对没有书法基础的学生,大多数高职院校书法教学从楷书入门。由于楷书寓实用的规范性与观赏的艺术性于一体的书体特性,它在弘扬工匠精神的大背景下,是非常切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学习书法首先应该是楷书的学习。
(一)楷书概况
楷书又被称之为“真书”或者“正书”。它与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书体比较,是成熟比较晚的书体。从东汉末期、经历三国、再到魏晋南北朝,楷书逐渐发展成熟,再历经隋朝,到唐朝形制完备而鼎盛。在字体的发展道路上,楷书从隶书的快写中萌芽、在隶书的简化中发展,同时又受到草书的影响等而日臻完善。晋朝卫恒《书势》记载“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但是,一种字体的形成不可能是由一个人完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了,它需要广大劳动大众去提出要求、时代酝酿,杰出书法家整理,时代精英认可,广大知识分子推广应用,最后定型的过程。因此楷书最初是由谁创造的?由于文字图片资料的缺失,目前无法考证。但是真正脱尽隶书特征的楷书,则是由三国时期曹魏的太傅钟繇创立。我们可以从他的传世《荐季直文稿》《宣示表》等作品中窥探出楷变的痕迹。譬如可以看出他在隶书的基础上对笔画、形体进行了改造,使其笔画线条平直,使字形方正。楷书的成熟完型标志着字体的演变史基本结束,以后直到明清都没有更大的变革,一直沿用到今天。
楷书发展到唐朝,由于唐人尚法,它经过唐人的发展,致使其法度森严,达到楷书发展的颠峰,成就万世楷模的书体――楷书。有唐一时,楷书名家辈出,初唐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全铭》、虞世南《夫子庙堂碑》、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中唐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至今仍是初学者学习的好范本。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书法时可以以唐朝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当初学的范本。北宋的《宣和书谱》称“询工书翰墨之冠”;它在艺术上融合分隶与魏碑,结体险峻、用笔劲峭,被誉为“楷之极则”;另外它是欧阳询在76岁“人书俱老”之时奉敕所书,可谓春风得意。正契合孙过庭所说书法创作的“五合”。
(二)楷书分类
俗语云“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楷书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按照书写字的尺寸大小,可以分为小楷、中楷、大楷。
小楷是指直径约在两三厘米以下的小字。由于其字“小”,再加上宣纸的洇墨等特点,因此书写中在笔法上也省减了很多动作,比如逆入回锋。它讲究虚宽雅捷,不是很容易控制学习。对高职院校初学者来讲,它不是很好的学习对象。如果书法基本功熟练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写一写小楷或者大楷。
中楷即通常所说的“寸楷”,直径约一寸(3厘米左右)以上的楷书。中楷是楷书学习者在练习时书写最频繁,也是使用较广泛的一种形式。因其大小合适,对于学习者,在笔法、结构章法等等方面都比较容易掌握上手;在练习时不是很累人;对水墨与纸张要求不高;而且成年学生的身体发育已经完成,对笔法动作的要领也容易理解体会表现,只要稍加练习,便能精熟。所以在教学中,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用中楷来进行书写练习。
大楷一般泛指拳头大小、直径数寸以下的字。一般多用于对联作品或者门联。直径在一尺(约33.3厘米)以上,或者到一丈多(一丈等于十尺,近似现在的3米多长),称为榜书。公园里的亭台楼阁、宫殿庙宇、老字号商店的匾额就是榜书;如果极大的,可以称为“擘窠书”。高职院校初学者在练习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时,可以用大楷来进行练习,这样能够更细致地了解书写动作。
楷书按时代从自身的孕育、萌芽、发展到成熟又可以分为:晋楷,主要是指从汉末到魏晋时期,以三国的钟繇,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等为代表;魏碑,主要是指北魏时期的铭石楷书,如《张孟龙碑》《张黑女碑》“龙门四品”等;唐楷,指唐代楷??,其典型特点是法度森严、结体工整、用笔细腻、寓实用的规范性与观赏的艺术性于一体。
高职院校的初学者,建议从唐楷入手,唐朝是楷书发展的全盛时期,法度完善,即可远绍魏晋宝库,亦可了然明清流变。
三、楷体书法学习方法探索
(一)笔法学习
写字的用笔方法就是笔法。由于字体风格的不一样,它们的书写方式各有不同。所以对于初学者,譬如高职院校的学生,首先应该是楷书笔法的掌握。由于各种书体之间的用笔方法有共通之处,在掌握楷书的用笔方法基础上,其它的书体也就触类旁通了。
我们所知道的“永”字八法,实际上就是楷书的笔法学习,也是中国书法的用笔法则。它以“永”字的八个笔画顺序为例,来阐述正楷的笔势方法。唐代以玉筋篆体书扬名的李阳冰在《翰林禁经》论永字八法时提到“昔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以书论影响清代书坛的包世臣在其著作《艺舟双楫?述书下》云“聚字成篇,积画成字,故画有八法”,又云“以‘永’字八画而备八艺,故用为式”。可见永字八法在书法教学中的实用功效与重要性。在高校的楷体书法教学中,首先学习的应该是笔法,尤其重在“永字八法”的练习。如果学习楷书,而不注重笔法学习,犹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小学而大遗”。只有在掌握笔画的基础上,才能集字成篇。
“永字八法”指的是它所包含的八个笔画,分别是:横、直、啄、掠、磔(zhé)、?(tì)、策、侧。笔画横也称为勒,逆锋起笔,中锋行笔,轻顿回锋收笔,其形如扁担,用笔涩重有力而弹力十足,忌讳顺锋滑过;直画(即竖画)又称为努,却不能写得笔直,太直挺了则显得僵硬木讷,而应该垂直中见曲势,如同人的脊背;啄是笔画短撇的称谓,落笔左出,迅速峻利,如同鸟啄木;掠是笔画长撇,起笔如同竖画,力送笔尖,出锋时缓提,讲究涩重,忌鼠尾;笔画捺被称为磔,它要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笔处浑厚,重在含蓄;?就是我们常说的钩画部分,它讲究驻锋提笔,或者跪笔弹锋,使力集中在笔尖,含蓄厚重者为佳;策是笔画仰横,其势如策马奔腾在草原上;侧是指点画,它讲究侧锋峻落,如同高空坠落的石头,铺毫行笔,势足收锋。相传永字八法为隋朝的僧人智永、也有说是东晋王羲之、还有说是唐代张旭所创。因为是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来人们又将“八法”引申为书法的代称。
对于高职院校的初学者,楷体书法的学习首先应当是笔法的学习。元代的大书法家赵孟?在兰亭十三拔中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指的就是书体在不断地演变,而用笔的方法千百年都没有改变。只有在掌握笔法的基础上,通过基本笔画的训练,熟练的掌握用笔技巧,然后才能把字写好,才能谈书法的学习。没有笔法也就无从谈书法。所以高校的楷体书法学习,首先应从笔法的学习开始,发扬工匠精神,一个笔画一个笔画地过关,而后再进行偏旁部首的学习。
(二)偏旁部首学习
汉字是由笔画部件构成,在掌握了基本笔画的基础上有目的有方法进行偏旁部首学习。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首先提出部首概念,他用小篆形式体现,从偏旁入手,将九千多个汉字归纳成五百四十个部首。此后,由于朝代的迭变更替、时代的发展需要,汉字的部首数量一直处在变化过程中。比如在明朝官方书籍《字汇》里有两百十四个部首;我们所熟知的《康熙字典》也是两百十四个;而在2009年5月1日实施新颁布的《汉字部首表》规定里汉字部首却有三百个,其中主部首两百零一个,附形部首九十九个。
部首很难理解,但是说到偏旁,大家就很熟悉了。偏旁是在合体字中成字与笔画之间的单位,它是合体字中部分与部分间的一个称谓。由于有的汉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分组成,通常把合体字左边叫做“偏”,右边称之为“旁”,现在习惯将上下左右各部分统称为偏旁。如:“念”字的偏旁是“今”和“心”;“叶”字的偏旁是“口”和“十”;“围”的偏旁是“□”和“韦”;“屈”的偏旁是“尸”和“出”;等等。
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征(一般将字的结构类型分为左右结构类型、上下结构类型、包围结构类型、半包围结构类型),把含有相同偏旁或笔画的字放在一起分成一类,取它们之间相同的部分,作为一部之首(如同百家姓里的姓氏,赵家人、钱家人、孙家人、李家人等编排为一类),这就是部首。例如:根据“时、晴、暗、明、晒、晾”等字的字形结构,可以归纳出相同的笔画构件“日”,故以“日”为这部分汉字的部首。如根据“草、花、茶、薏、芋、艾”等字的字形结构,可以归纳出相同的笔画构件“艹”,所以“艹”为这部分汉字的部首。其实大多数部首是可以单独成字的,辟如木字旁、方框、目字旁、提土旁(木、口、目、土)等部首。但是他们在作部首时笔画形态发生了细小的变化,我们习惯偏旁部首合在一起称呼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独体字所占的比例不大,大多数为合体字,偏旁部首作为合体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汉字中的形态比例出于美观欣赏的需要随书写位置的实际变化而发生着变化。高职院校的初学者在学习楷体书法时将相同偏旁部首的字集中起来练习,这样有利于巩固书法汉字的形态特征,做到事半功倍,触类旁通的效果,这样更利于向结构章法过渡。
(三)间架结构与章法的学习
熟练各种笔画、对汉字的字体形态有了一定了解后,就要注重字的间架结构规律的总结学习与章法创新。根据汉字不同的形体结构特征,产生不同的书写规律。所谓间架结构是指笔画搭配、排列、组合成字的形式和规律。由于汉字数量庞大,字形多变,所以在学习书写时按照一定的规律训练,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这是楷书在唐朝鼎盛千年之后出现的又一位楷书大家,并称为“楷书四大家”之一的赵孟?在《定武兰亭跋》中写的一段话,这里的“结字”指的就是字的位置经营,从中可以窥探到间架结构在书法学习中的重要性。
欧阳询不仅楷书写得好,在书法理论上也颇有造诣。他的《结字三十六法》就是对楷书书写规律方法的总结。我们所知道的《孙子兵法》可以指导行军布阵,那么《结字三十六法》就是指导我们如何经营楷书的结构位置,如何把字写得美丽漂亮的规律方法总结。清朝黄自元所著《结字九十一法》就是在欧阳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在清末几乎到了学书者人手一本的程度。我们不要求高?院校的楷书学习者对《结字九十一法》倒背如流,但是至少应该对《结字三十六法》了然于胸。
譬如“疏密停匀”的方法,就是指在写字时笔画位置的摆放要匀称得宜,如“国、固”二字的横向纵向笔画距离相当;如果在写楷书时遇到两羊相争过独木桥的情况,就得用“避就相让”的原则,例如“微、林”等字;而在写“谢、之”这类字的时候就体现了“朝揖意连”的规律;当字的左右两部分有相向的情况时“向背相向”的规律就体现出了,如“兆”字在书写时其形如同“)(”,便是向背原?t的体现。而“好”字在书写时其外形如同“()”,便是相向原则的体现; 如果遇到“宝、金”这类型的字就用得上“顶戴覆盖”的方法了。我们在进行书写练习或者书法创作时《结字三十六法》很自然而然地指导书写了。所以高职院校里面的楷书学习者必须发挥工匠精神,掌握书写规律方法,对字的间架结构各个击破。
对字有一定的了解后下一步就是尝试创作,通过作品的展示来体现自己书写的综合水平,发现优点,找出不足,以此激励自己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不断地前行。
作品的创作中,就得讲究章法的运用。俗语有云,人要衣装,佛要金装。好的章法如同皇帝的龙袍、佛的金装,能让书法作品熠熠夺目,能给你的书法作品锦上添花。
章法,就是书写作品的整体布局。在书法上是指书写者对自己要写的内容进行安排布置,体现在字与字、行与行等方面的空间表现形式。整幅作品的分间布白,主要指作品的字距、行距、行数以及字的大小和四边留白,也称为“大章法”。而一字之中的点画布置,和一字与数字之间布置的关系习惯上称为“小章法”。
在创作中常用的章法形式大概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即纵有行,横无列;纵有行,横有列;横有行,纵有列。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又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常见的有条幅,中堂也属于条幅范畴。几幅条幅挂在一起称条屏,如“四条屏”“八条屏”。对联、龙门对通常采用条幅的形式展现。往往通过左右的形式展现,右为上联,左为下联。还有扇面(团扇或折扇)。以及斗方,四尺宣对裁、8开或12开不等。最后是横幅,我们常见的匾额就是横幅的应用形式。所以书法学习者可以尝试采用不同的章法对同一内容进行创作,选出最适合内容的章法形式表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书法的道路是艰苦的,学习书法的过程是枯燥寂寞的,书法艺术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而成。须知一笔十年功。因此要想掌握一门书体,必须静下心来,摒弃浮躁,像工匠一样执着专一地学习与练习、巩固与提高。书法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所以高职院校的楷体书法教学既需要学习者的坚持,也需要教师对专业的执着,秉着工匠精神,对专业的精益求精,弘扬传统文化。
[本文系2014广东省教育体制综合改革专项课题《坚持”两个教育”的有机融合,构建“立德树人”的“大思政”格局》阶段性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何丽华
第四篇:新初一语文学习方法指南
新初一语文学习方法指南:如何顺利过渡小升初 http://.cn2011年07月21日 12:00新浪教育
进入新初一年级,课程难度大幅提高,学习方法也与小学有较大差距。同学们要从小学“保姆式”的管理和学习方式向中学“自主式”学习方式过渡。同时,还存在着心理过渡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为了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北京四中网校主讲教师、北京四中语文高级教师贾东向新初一的同学提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抓好起始阶段,古语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思想上会高度重视,善于思考,勤学好问,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迈步向前,为初中三年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丰富充实自己,在认真学习的同时,你们要努力发现其中乐趣,特别是要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这样既调节了学习状态,充实了学习生活,也培养了自己多方面的能力。第三,养成良好习惯,大家常常谈论“学习”,即“学的习惯”。人生的每一天,你们都要学习新的事物。实际上,语文是一门趣味无穷的学科。这种趣味,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书籍文章。优美的散文、通俗的戏剧、琅琅上口的诗歌、情节生动的小说,这些,都值得去学习。
此外,初中语文学习的十大习惯,帮助同学们顺利过渡小升初,提前适应新初一:
1、熟读、背诵课文的习惯;
2、阅读优秀课外读物的习惯;
3、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
4、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
5、记日记的习惯;
6、规范书写的习惯;
7、专注地听人说话的习惯;
8、说普通话、说话文明得体的习惯;
9、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
10、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只要养成这些良好的习惯,就可以帮助学习插上翅膀,飞得更快、更高。(稿件来源:北京四中网校)
第五篇:小学生毛笔书法学习方法探究[范文]
小学生毛笔书法学习方法探究
写字教学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具有直接的功能,对学生意志的磨练、情操的陶冶,良好习惯的形成都会产生迁移默化的作用。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让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而如何有效指导学生毛笔字书法正确的科学方法。
目前,农村小学的教师老龄化严重,对于毛笔字的教学是新奇而又陌生,甚至大部分青年教师由于并没有接受系统的毛笔书法训练,也并不知道毛笔书法课程该如何有效开展。所以亟待需要探索一种程式性强、能形成一定理论基础、对实际的毛笔字教学有指导意义的科学训练方法。而这正是这一课题要解决的问题和研究目标。
一、研究的目标
1.学生成长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高尚的审美情趣以及对毛笔书法的热爱之情。
2.教师发展目标
教师转变观念、认清新课改形势,不断提高自身的毛笔书写水平和书法素养,在书法方面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表率。不断总结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3.课题成果目标
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毛笔书写水平,完善毛笔课堂教学,准确把握毛笔课教学的方法,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形成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毛笔训练模式。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
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
三年级:初步了解书法知识,能够做到会拿笔,能写简单笔画。
四年级:学会用毛笔描红、仿影、双勾等方法,初步掌握临摹毛笔字帖的技巧。
五年级:掌握毛笔书写顿笔、提笔、中锋行笔等运笔要领,学会腕、掌、指相互配合的方法;掌握字的间架结构,笔画相互之间的衔接搭配。
六年级:学会用毛笔临帖,掌握正确的执笔、运笔方法。能熟练地掌握毛笔书写中偏旁的笔画位置和写法,以及在字中的搭配关系,做到结构匀称、行笔有力。
因此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
1.调查法。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写字感受、看法以及对现有的书法教学指导和评价形式的个人见解等,为课题研究做好准备工作。
2.行动研究法。通过写字课堂实例,考察学生在写字习惯、写字兴趣、写字姿势、写字技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进步情况。
3.经验总结法。就各阶段研究取得的成功经验进行认真总结,以便深化实验成果,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的开展和日后的经验推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研究的步骤
研究拟定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1月)负责人:梁善文
主要工作是:健全机构,成立课题组,制订和修改研究方案,了解学生写字感受、看法以及对现有的书法教学指导和评价形式的个人见解等,为课题研究做好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4年1月―2014年7月)负责人:梁善文李莉
主要工作是:通过写字课堂实例,考察学生在写字习惯、写字兴趣、写字姿势、写字技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进步情况。为下一步书法学习方法的拟订提供理论依据。
本阶段形成的成果:1.对实施方案进行修定和调整,最终形成较为完善的课题实施方案;2.根据方案分阶段、有针对、有重点地进行课题研究,初步形成课题研究的成果(文字、作品、影像等)。
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13年3月―2014年3月)负责人:梁善文
主要工作是:汇总所有文本材料,找问题,找规律,写科研论文和总结材料。
本阶段形成的成果:
1、整理优秀教学设计、课例(录像)、案例系列,做好实验的教科研论文成果汇编;
2、形成研究报告。
四、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写字感受、看法以及对现有的书法教学指导和评价形式的个人见解等,为课题研究做好准备工作。
2.教育实验法
通过写字课堂实例,考察学生在写字习惯、写字兴趣、写字姿势、写字技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进步情况。
3.经验总结法
就各阶段研究取得的成功经验进行认真总结,以便深化实验成果,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的开展和日后的经验推广奠定良好的基础。
4.文献研究法
广泛收集整理文献资料,翻阅名家书法专著,为本次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五、总结汇报国家课题组审核认定
1.整理优秀教学设计、课例(录像)、案例系列,做好实验的教科研论文成果汇编。
2.完成研究报告。
3.形成一套适合小学生学习毛笔书法时所能用到系统的、由浅到深的一种科学方法。
4.报国家课题组审核认定。
收稿日期:2014-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