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国同志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登)

时间:2019-05-15 06:52: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唐志国同志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唐志国同志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登)》。

第一篇:唐志国同志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登)

唐志国同志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登)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力实施五大发展战略,为把辽阳建设成为特大型城市而奋斗。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

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

这五年,是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35亿元,年均增长16.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76.5亿元,年均增长28.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332亿元,年均增长35.3%。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五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工业结构调整迈出重要步伐,一批关系辽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成投产。芳烃及精细化工、工业铝材、汽车配套、钢铁精深加工、日用化工、装备制造六大产业集群初步形成。高新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芳烃基地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辽阳国家芳烃及精细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县域经济实现“三年翻番”,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全面推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城区经济焕发出新的活力。弓长岭成为全省首个温泉旅游度假区,佟二堡皮装裘皮的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民营经济主力军地位日益突出,我市成为全省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之一。节能减排成效明显,淘汰了大量落后产能。大规模实施植树造林、水系建设、大气治理、污水和垃圾处理,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这五年,是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五年。河东新城建设全面展开,16平方公里的城市框架基本形成,辽阳人民期盼的跨河而立的城市正在逐步成为现实。三年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多亿元,整理土地9.3平方公里,开工建设118个重点项目。市民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市民广场、河东高中、辽溪铁路搬迁、三座跨河大桥等重点工程即将竣工。多个全国知名企业投资的城市综合体项目正在建设。老城区改建力度空前,城市南部开发初具规模,中心城区改建面积逐年扩大,城市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城市面貌不断改观。灯塔、首山、汤河新城和佟二堡、望水等新市镇建设全面展开,多点推进的城镇化格局初步呈现。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3.5%,五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

这五年,是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的五年。市属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民营企业机制创新实现新突破,忠旺集团和奥克集团成功上市。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政府机构大部门体制初步建立。燃气、供暖等公用事业实现了市场化。对

内对外开放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显著提高,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五年来,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年均增长83%;引进域外资金830亿元,年均增长55%;外贸出口37亿美元,年均增长32%。

这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570元和8095元,年均分别增长14.5%。五年新增城镇实名制就业27.7万人,实现了创建充分就业城市的目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实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广覆盖。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了省下达的棚户区改造任务,新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104万平方米,改造了3500多户农村的危房。控辍保学、职业教育、普及高中教育等工作处在全省先进水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完成了“文化惠民”五项工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的进展。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

这五年,是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的五年。民主政治建设不断进步,人大及其常委会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政协组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工作不断深入。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更加活跃。党务、政务、村务公开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参与公共管理的范围不断扩大。圆满完成“五五”普法任务,依法治市水平有新的提高。保持了“全国双拥模范城”的殊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开展,公民的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我市跨入省级文明城市行列。平安建设成效明显,我市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市”,连续四年被省评为“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先进市”。

这五年,是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面提高的五年。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卓有成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明显成果。理论武装工作不断深化,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有新的进展。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健全了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全面落实中央换届要求和“四项监督”制度,形成了良好的选人用人环境。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明显增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监督检查工作持续加强,保证了中央和省、市委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规范了行政权力制度建设,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一些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开展了机关作风整顿工作,机关作风明显转变。

实施五大发展战略,把辽阳建设成为特大型城市

第一,以河东新城为重点,推进新城新市镇建设和老城区改建,加速全域城镇化进程。

河东新城建设,是辽阳的希望所在。未来五年,要举全市之力全面掀起大开发、大建设的高潮。坚持规划的权威性,严格执行新城总体规划和控详规划。高标准提升滨水生态景观,使一河两岸成为中心城区景观走廊。完成起步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成若干城市综合体和标志性建筑。加快发展以商务商贸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业,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强化新城的产业支撑。经过五年的奋斗,一座滨水现代化新城区将崛起在河东大地。

老城区改建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愿望,是提升城市形象的紧迫任务,要坚持高标准,改出特色、改出精品。要重点抓好城市出入口改建,抓好城南、西关和站前等重点地段改建,抓好主干道两侧危旧房屋改建。做活水的文章,把太子河水更多地引入市区。保护文物古迹,复建历史景观,弘扬古城文化,展示古城悠久的历史风貌。要依法加强城市管理,切实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建设七个新城新市镇,形成围绕中心城区的七个卫星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七个新城新市镇要各具特色,高起点做好各项规划。要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承载能力。要着力打造特色产业,每个新城新市镇至少形成一个主导产业。经过五年努力,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0%,基本实现全域城镇化。

第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以产业集群为主攻方向,加速工业化进程。工业是我市经济的主要支撑。要坚持走工业强市之路,做大做强芳烃及精细化工、工业铝材、汽车配套、钢铁精深加工、日用化工、装备制造六个工业产业集群。经过五年努力,六个工业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要占全市工业的75%以上。加速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助推工业经济迈上新台阶。

加快发展服务业,推动城区经济大发展。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作为城区经济的支柱产业。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力推进河东新城商务商贸旅游、弓长岭温泉旅游、佟二堡皮装裘皮、西关至站前商贸四个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引进世界知名企业,培育服务业骨干企业。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深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要实现县域经济的第二个“三年翻番”,两县(市)在全省综合排名前移,力争进入全国百强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辽阳县和灯塔市要形成“一县一业”的格局。支持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社

会公共服务体系,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施整乡推进工程,使山区群众生活明显改善。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把经济增长建立在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为优势产业发展腾出更多的环境容量。全面推进污染物总量减排,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污染防治,加大辽河流域辽阳段治理力度,保护好汤河水库饮用水源。加快废弃物循环利用和再制造利用产业的发展。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积极推进生态建设,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增加城乡绿地面积,全面优化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第三,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

以更大的决心深化改革。积极落实沈阳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措施,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全面完成市属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主辅分离任务,探索集体企业改革。推动民营企业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大力度扶持企业上市。经过五年努力,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达到80%以上。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探索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妥推进公用事业改革,基本实现市政公用事业社会化。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

全力建设大开放的辽阳。积极营造亲商安商助商的环境,形成大开放的浓厚氛围。坚持引进外资和内资并重,创新招商机制,改进招商方式,实现招商引资的新突破。重点围绕新城新市镇建设、老城区改建、产业集群发展,引进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保持外贸出口稳步增长。

第四,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法律和工作监督权、人事任免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政协组织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和对台、侨务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切实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从严治政,认真抓好“六五”普法教育。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执法权、司法权监督制约,确保公正廉洁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创新宣传思想工作,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升城市影响力。积极开展双拥共建活动,保持“全国双拥模范城”的荣誉。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争创全国文明城为载体,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广大市民科

学文化素质和文明素质。

第五,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高度关注民生,认真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要巩固创建充分就业城市成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制度和新农保为重点,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对城乡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体的救助力度。推进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基本解决城乡贫困家庭住房问题。

坚持统筹协调发展,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办好第十二届全运会单项赛事,推动体育事业发展,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提高社会管理能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按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积极探索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注重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创新信访工作方式,切实解决信访突出问题。深化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力争进入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市行列。健全应急管理机制,狠抓生产、消防、交通和食品药品等领域的安全管理,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第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切实增强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能力。要始终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发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作用,抓好领导干部理论和业务学习。以县级领导干部为重点,以党校为主阵地,充分利用国内外高校的优质培训资源和“辽阳讲坛”等载体,大规模培训干部,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理论水平。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健全考评机制,形成崇尚学习的浓厚风气。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把学习作为政治责任来践行,作为精神境界来追求,作为能力素质来培养。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才能。

第二,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重点,努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是实施五大发展战略,建设特大型城市的中坚和骨干。要以思想理论、组织制度和工作作风为重点,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知识、年龄、专业和性格结构,建设充满激情、团结和

谐、干净干事的领导集体。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任前公示等制度,扩大公开选拔和竞争选拔干部的范围和比例,提高干部选拔任用的透明度和公信度。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注重任用敢于负责、埋头苦干、实绩突出的干部,调整不思进取、工作平庸、落实不力的干部。健全和完善干部监督和管理机制,从严管理干部,落实干部监督四项工作制度。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做好老干部工作,落实老干部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充分发挥老干部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党管人才,落实人才工作责任制,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吸引人才,用好人才,把各方面的人才凝聚到实施五大发展战略,建设特大型城市的生动实践中来。

第三,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和战斗力。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以“活跃基层、打牢基础”为目标,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和活动方式,积极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注重选好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能力。扎实开展党群共建和谐文明社区活动,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促进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的提升。强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积极探索党员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发展党内民主,扩大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范围,实行党代表任期制。做好党员教、管理和发展工作。

第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绝不能有丝毫懈怠。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营造以廉为本、以贪为耻的社会氛围。落实和完善党内监督制度,推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廉政承诺制,全面推进“五大系统”建设,重点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深化纠风治乱和行政监察工作,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和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检查考核、结果运用和责任追究机制,形成反腐倡廉建设的整体合力。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决不允许腐败现象危害我们的发展振兴大业。

第五,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形成真抓实干的良好氛围。我们的目标已经明确,关键在于抓好落实。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做到决策定一条落实一条,工作干一件成功一件。要围绕大局抓落实,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大局意识,把市委各项决策部署,一项一项地落实到实践中去,落实到基层中去,落实到群众中去;开拓创新抓落实,善于运用创新的思维和改革的措施,解决好改革、发展、稳定中遇到的难题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雷厉风行抓落实,崇尚快

节奏,追求高效率;转变作风抓落实,力戒形式主义,减少迎来送往,提倡现场办公,轻车简从下基层,减少会议和文件,提倡开短会、说短话。要让广大干部有足够的精力抓落实,使抓落实成为全市各项工作的主旋律。

第二篇:唐志国同志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唐志国同志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登)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力实施五大发展战略,为把辽阳建设成为特大型城市而奋斗。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

长13%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

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

这五年,是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35亿元,年均增长16.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76.5亿元,年均增长28.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332亿元,年均增长35.3%。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五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工业结构调整迈出重要步伐,一批关系辽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成投产。芳烃及精细化工、工业铝材、汽车配套、钢铁精深加工、日用化工、装备制造六大产业集群初步形成。高新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芳烃基地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辽阳国家芳烃及精细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县域经济实现“三年翻番”,工业化、城

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全面推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城区经济焕发出新的活力。弓长岭成为全省首个温泉旅游度假区,佟二堡皮装裘皮的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民营经济主力军地位日益突出,我市成为全省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之一。节能减排成效明显,淘汰了大量落后产能。大规模实施植树造林、水系建设、大气治理、污水和垃圾处理,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这五年,是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五年。河东新城建设全面展开,16平方公里的城市框架基本形成,辽阳人民期盼的跨河而立的城市正在逐步成为现实。三年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多亿元,整理土地9.3平方公里,开工建设118个重点项目。市民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市民广场、河东高中、辽溪铁路搬迁、三座跨河大桥等重点工程即将竣工。多个全国知名企业投资的城市综合体项目正在建设。老城区改建力度空前,城市南部开发初具规模,中心城区改建面积逐年扩大,城市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城市面貌不断改观。灯塔、首山、汤河新城和佟二堡、望水等新市镇建设全面展开,多点推进的城镇化格局初步呈现。全市

城镇化率达到63.5%,五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

这五年,是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的五年。市属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民营企业机制创新实现新突破,忠旺集团和奥克集团成功上市。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政府机构大部门体制初步建立。燃气、供暖等公用事业实现了市场化。对内对外开放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显著提高,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五年来,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年均增长83%;引进域外资金830亿元,年均增长55%;外贸

出口37亿美元,年均增长32%。

这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570元和8095元,年均分别增长14.5%。五年新增城镇实名制就业27.7万人,实现了创建充分就业城市的目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实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广覆盖。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了省下达的棚户区改造任务,新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104万平方米,改造了3500多户农村的危房。控辍保学、职业教育、普及高中教育等工作处在全省先进水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完成了“文化惠民”五项工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文化体制改

革取得新的进展。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

这五年,是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的五年。民主政治建设不断进步,人大及其常委会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政协组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工作不断深入。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更加活跃。党务、政务、村务公开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参与公共管理的范围不断扩大。圆满完成“五五”普法任务,依法治市水平有新的提高。保持了“全国双拥模范城”的殊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开展,公民的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我市跨入省级文明城市行列。平安建设成效明显,我市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市”,连续四年被省评为

“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先进市”。

这五年,是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面提高的五年。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卓有成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明显成果。理论武装工作不断深化,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有新的进展。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健全了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全面落实中央换届要求和“四项监督”制度,形成了良好的选人用人环境。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明显增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监督检查工作持续加强,保证了中央和省、市委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规范了行政权力制度建设,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一些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开展了机关作风整顿工作,机关

作风明显转变。

第三篇:赵乐际同志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赵乐际同志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西部网讯 中国共产党陕西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今天(5月21日)在西安开幕,赵乐际代表中国共产党陕西省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为把陕西建成西部强省而努力奋斗》的报告。本网将分三天发布报告摘编,以下为报告摘编第一部分。

1、三秦大地发生了令人鼓舞的变化

赵乐际在报告中指出,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省委和全省各级党组织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全面完成了省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陕西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三秦大地发生了令人鼓舞的变化。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五年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2%,达到4383.9亿元;财政总收入由252.3亿元增加到697.5亿元,年均增长25.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能源化工业、旅游业、果业、畜牧业等特色经济已成为全省发展的支柱。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基础设施迈上新台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90亿元,高速公路主骨架日趋完善,“两纵五横四个枢纽”铁路网构架和“一主四辅”航空运输格局基本形成,水利、通信、电力、市政公用设施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或开工。退耕还林(草)和荒山造林3000多万亩,全省林草覆盖率达到45%。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股份制改造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困难企业破产重组进展顺利。企业集团化战略取得新突破,延长石油、煤业化工等企业集团相继组建。非公有制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世界500强企业中有50多家在陕投资,西洽会、农高会的影响日益扩大。泰国、韩国驻西安领事馆正式设立。“三农”工作成效显著,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中央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落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总产基本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部分群众饮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得到缓解。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和谐陕西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普九”任务全面完成,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文学艺术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广电网络、影视、发行等集团成功组建,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样。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体育、人口计生、残疾人、慈善等事业得到加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稳中有升,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1%和8.3%。五年解决了201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300万

人实现脱贫。积极推进“平安陕西”创建活动,人民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战胜非典疫情、洪涝灾害,妥善处理敏感事件和突发事件,社会保持了和谐稳定。

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继续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协职能作用进一步发挥,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壮大,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及港澳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工作取得新成绩。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双拥共建富有成效。基层民主管理和公开办事制度逐步健全,依法治省进程加快。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初步建立。“三级联创”和“旗帜工程”活动深入开展,党员教育和管理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进展,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自觉性不断增强,一批大案要案得到查处,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得到逐步解决,构建警示训诫防线工作全面展开,巡视工作稳步推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继续深化。

2、五年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赵乐际说,过去五年,是不断深化省情认识、积极探索科学发展路子的五年,是经受严峻考验、努力开拓创新的五年,也是陕西历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五年的探索和实践,深化了我们的认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中央的决策部署与陕西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把握加快发展这个兴陕富民的第一要务,努力推动全省经济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三是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用改革的思路和发展的办法破解前进中的难题,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开发。

四是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五是必须始终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六是必须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弘扬延安精神,积极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矢志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创新,在兴陕富民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3、新时期陕西显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阶段性特征

赵乐际在报告中阐述了新时期的陕西显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总量迅速扩张,资源优势进一步发挥,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新的高峰期,农村人口不断转向城镇和非农领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同时,瓶颈制约尚未消除,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的压力更加突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和促进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任务更为迫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同时,生产力发展仍然面临许多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改革处于攻坚阶段,体制创新任务艰巨,深化改革必然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投资环境继续改善,承接国际和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增强。同时,国内外的竞争日趋激烈,统筹省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开拓市场、增加出口、防范经济风险的压力更大、要求更高。

--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步伐加快,科技进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进一步突出,文化的多重功能和作用日益凸现。同时,如何进一步发挥科技、教育、文化优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还需要做大量创造性工作。

--社会总体安定团结,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民内部矛盾处于多发时期,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维护稳定与促进和谐的任务艰巨而重要。

--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偏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主要矛盾,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关注民生,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而迫切的任务。

赵乐际强调,我省已经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实力迅速增强的重要发展时期,但经济欠发达而又具有后发优势的基本省情没有变,解决陕西所有问题的关键仍然在于加快发展。这种发展不是片面追求速度的发展,不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而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4、努力把陕西建成西部强省

赵乐际在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陕西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把陕西建成西部强省。

他说,建设西部强省,是一个综合性目标和总体要求,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主要体现在经济强、科教强和文化强三个方面。经济强,就是要使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速度,运行质量效益显著提高,综合实力位居西部前列;经济结构更趋合理,装备制造、能源化工、高技术、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和水平在西部处于领先地位;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环境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资源节约和污染减排水平处于西部领先地位;城乡发展更趋协调,以西安为中心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位居西部前列。经过五年努力,生产总值达到9000亿元以上;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趋协调,全省生产总值超过20000亿元。

科教强,就是要把我省的科教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民教育水平在西部地区领先;创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乃至国际知名的一流高等学校和学科,把我省建成全国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重要基地。建设创新型陕西有实质性进展,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拥有一批国内外领先的创新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水平居全国前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文化强,就是要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文化事业整体水平和文化产业实力处于西部前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普遍提高;文化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全面繁荣,推出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精品力作;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形成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形成若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打造一批具有陕西特色的优势文化品牌,文化产业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撑。

他指出,建设西部强省目标,是结合陕西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时代的要求和全省人民的期盼。我们要通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使全省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最终目的是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

第四篇:陈德荣同志在温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陈德荣同志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温州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温州转型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新起点上奋力创先争优,扎实推进政府、社会和经济转型,全力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

现在,我代表中共温州市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一、回顾五年坚定发展信心

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温州应对挑战、经受考验,探索新路径、取得新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解放思想、克难攻坚、奋勇争先,扎实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经济发展在转型升级中呈现新态势。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启动瓯江口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各类产业园区扩容提升,加强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建设,深化地方金融体系改革,强化资源要素保障,不断优化发展环境,2011年全市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52亿元,投资率达到52.3%;生产总值3351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0.3%;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486亿元和27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和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8亿元,年均增长17.7%;进出口总额216亿美元,年均增长16.9%;三次产业比重从2006年的3.6:55.0:41.4调整为2011年的3.2:52.2:44.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9%,比2007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

(二)环境建设在克难攻坚中取得新突破。启动瓯飞工程一期和市域轨道交通S1线建设,推进高速公路联网工程、温州港区、永强机场扩建等重点工程和瓯江口新区、滨江商务区、温州生态园、龙湾中心区、瓯海中心区等重点区块建设,发展硬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推进市区体制、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国资投融资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等“十大体制”改革,发展软环境有所改善。开展“六城联创”和破难攻坚七大行动,掀起拆违绿化热潮,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有所增加。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0.7%,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17.6%和18.2%,生态市建设扎实推进,城市形象和生态环境得到提升。

(三)社会建设在管理创新中开创新局面。大力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基本完成新一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初步建立“1650”网络型组团式大都市发展新格局。建立都市功能区和中心镇管理体制,开展村级组织“转并联”,加强城乡新型社区建设,初步形成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积极推进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三分三改”,推进以农房改造建设为切入点的农民跨区域集聚,加快了新型城市化进程,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推进社会事业领域改革,探索建立现代事业制度。全面深化平安温州建设,连续两年获得省级平安大市和综治优秀市称号。

(四)人民生活在全面发展中实现新提升。加大民生投入,改善人民生活,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74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243元,五年年均分别增长11%和11.9%。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开展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顺利推进温州肯恩大学等筹建工作。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重点骨干医院和城乡医疗机构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基本实现工伤保险全覆盖。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困难群体帮扶体系更加健全。推进文化大市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三体系一名城”为载体,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加快体育事业发展,人口健康素质不断提高。深入开展法治温州建设,有序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基层民主建设。

(五)党的建设在开拓奋进中得到新加强。加强党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作用,加强党管武装、工会、共青团、妇联、民族宗教、外事、对台、港澳、侨务、老干部等工作,形成了凝心聚力抓改革促发展的良好氛围。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大规模开展干部培训,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实施考绩法和绩擢法,坚持德才兼备原则,选好用好干部,圆满完成县(市、区)和乡镇换届任务。统筹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提高党组织覆盖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加强机关作风与效能建设,开展“五型机关”创建,全面实施即办制,建立推行“六督联查”机制,干部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有了新的变化。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认真纠正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组织开展“互看互学”、“互学互比”和“学赶杭甬、比追青厦”活动,全市上下形成新一轮解放思想、干大事创大业的浓厚氛围。

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这是中央和省委正确领导、历届市委班子传承接力、全市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向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温部队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温州建设发展的同志们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提升科学发展的新理念;必须,坚持以改革增活力、以开放拓空间,不断增创发展新优势;必须坚持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强化投入,大力改善环境,集聚高端要素,又好又快地推进转型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美好家园和幸福生活上来;必须坚持党要管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温州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突出表现是政府转型相对滞后,制度创新不足,不同程度存在政府越位和缺位现象,导致发展环境不佳;社会转型相对滞后,半城市化问题突出,社会建设与管理任务繁重,维护稳定压力较大;经济转型相对滞后,产业发展缺乏平台支撑,高端要素难以集聚,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进展不快;文化和生态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文教卫体等公共品供给不足,社会保障水平不高,一些行业和区域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民生建设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党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一些党员干部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不足,思想作风与工作作风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凝聚力战斗力不强,一些领域和地方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的腐败现象产生了消极影响,反腐倡廉任务艰巨,等等。所有这些问题,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予以解决。

二、全力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

温州是一座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民率先进行市场化取向改革,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温州模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和藏富于民的典范。随着形势和发展阶段的变化,现在温州发展又到了一个凤凰涅槃、非进即退的重大关口。

环顾全球,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转型的关键时期,人类社会加速向后工业社会和生态文明迈进。放眼全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推进,各地新一轮改革发展千帆竞发、你追我赶。审视温州,发展转型、体制转轨的动力和压力在时空压缩的状态下交织叠加。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深度影响,去年发生的局部金融**,对温州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必须找准时代坐标,抢抓历史机遇,顺应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期盼,立足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坚实基础,充分发挥温州区位条件优越、生态环境优美、陆海空间广阔、创新活力强劲、民间资本丰裕、温商网络遍布全球的比较优势,整合资源,凝聚力量,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奋力走在改革前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省委“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着力推进政府转型,建设公正清廉高效的公共服务型政府;着力推进社会转型,建设生态型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着力推进经济转型,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完善区域经济结构;着力推进先进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着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全面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十二五”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工业化与城市化、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推动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把温州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活富裕的幸福城市,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富足感、认同感、公平感、成就感,最大限度地增进民生福祉。为此,必须牢牢把握以下五条原则:

牢牢把握改善民生这个根本目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更加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更加突出精神文化的导向作用,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新时期的温州人精神,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更加突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关爱弱势群体,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确保发展机会平等,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牢牢把握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始终着眼于在更高的文明形态和发展层次上推进发展,通盘考虑、系统谋划、综合施策,统筹推进政府、社会和经济三大转型。把握时代发展趋势,积极融入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统筹推进温州经济与温州人经济互动发展。把握温州发展的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统筹推进陆海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把握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全面加强环境建设,以一流的环境集聚高端要素,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牢牢把握深化改革这个根本动力。始终坚定改革的信心,充分认识深化改革是推动转型发展的唯一出路,形成改革的共识和合力。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推进策略,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和社会可承受、群众可接受、发展可持续的原则,全面系统地谋划推进各项改革。抓住改革的关键,突出改革的重点,着力推进政府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要素市场化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建立健全区域经济发展体制、基层社会管理运行体系和现代公共治理结构。

牢牢把握转变发展方式这个根本途径。始终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强化自主创新作为中心环节,把加大投入作为重要支撑,实现增量发展与存量调整的有机结合。坚持政产学研相结合,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创新投入,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全民创新热情,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坚持民资、外资、国资一起上,推进战略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和发展平台建设,强化实体经济投入,提高城市和产业竞争力,以大投入促进大发展。

牢牢把握加强党的建设这个根本保证。始终坚持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相统一,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把党的政治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转型发展的强大力量。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突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群众齐心协力推进转型发展,为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提供坚强保证。

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体现了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彰显温州优势特色的现实选择,体现了以特色提升竞争力、以优势推进新发展的战略思维;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新需求的重大举措,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的根本宗旨;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市委提出的发展战略在新时期的传承延续和“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深化推进,体现了新一届市委在传承中创新、接力推进发展的理念。我们一定要以此为统领,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转化为全市党员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竭尽全力使美好的蓝图成为现实的幸福生活。

三、以公共服务为取向推进政府转型

现代社会是一个分工明确而又高度整合的系统,政府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推进“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加强公正清廉高效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巩固执政基础,提升执政能力,以政府转型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

(一)牢固树立现代公共管理的理念。适应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要求,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禁锢和思维定势,以观念更新推进制度和工作创新。转变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全能政府观念,树立有限政府的理念,科学界定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边界,形成政府组织、市场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既责任明确又配合协调的现代社会治理结构。走出市场经济初期政府放松管制就是放任无为的认识误区,强化公共服务的理念,发挥政府在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和社会公平正义等公共领域的职能作用。破除传统社会长期形成的人治弊端,强化依法治理的理念,把加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办事有机统一起来,深化法治温州建设,加强法治教育,全面依法行政,促进司法公正,提高法治水平。

(二)全面深化政府体制改革。深化市县两级公共部门机构改革,推进部门机构和职能结构性调整,强化部门内部职能整合,促进政府职能由生产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深化行政区划调整,优化功能区设置,理顺县(市、区)与镇(街)、功能区的职责关系,推进权力下放、重心下移、人力资源配置向基层倾斜,理顺功能区与镇(街)的关系,推进扁平化管理,加快建立区镇合一的管理体制,强化基层管理服务能力。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推进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立现代事业制度,加快培育发展各类经济和社会中介组织。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完善财政预决算体系及其公开制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整合政府各类专项资金,加强基本公共品供给和公共平台建设。深化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盘活政府部门非行政性资产,做大做强国资平台,发挥国资公司在非竞争性领域公共品供给中的主导作用。

(三)大力推进公共政策创新。高度重视政策工具的作用,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共政策体系,切实解决政策性文件中存在的碎片化现象和内容空洞、互相冲突、繁琐复杂等问题,以有效的公共政策确保体制机制活力。坚持中央和省委精神与温州实际相结合、依法规范与突破常规相统一,针对转型发展和“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建设中的重大课题,逐个研究制定指向明确、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系统配套的规范性政策文件体系,指导抓好工作落实,并根据工作进展和要求的变化,及时更新完善政策文件体系,切实提高公共政策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政策制定发布的规则和程序,强化政策的民意基础,真正将公共政策建立在公共选择的基础上。

(四)全面优化政府服务。深入开展“五型机关”建设,把加强机关文化、工作制度和机关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公共管理服务部门存在的办事不公、效率不高、行政成本过高等问题。加强从政理念、职业道德和机关文化建设,提高公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使立党为公、勤政为民真正成为全体机关工作人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深化党务政务公开,健全投诉问责机制,规范司法审判和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杜绝凭人情办案办事,确保公正公平。深化“三公”消费改革,严格控制人员编制,崇尚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降低政府成本。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审批事项,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机关工作流程再造,提高政府效能。建立健全公务人员工作考评办法,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全面推行即办制,倡导形成“每日事每日毕”的作风,树立现代政府的良好形象。

四、以城乡统筹为途径推进社会转型

城市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城市使生活更加美好。推进“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建设,必须坚持以新型城市化为龙头,统筹城乡发展,着力解决半城市化问题,加快建设生态型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以城市转型带动社会转型。

(一)着力推进生态型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立足长三角与海西区之间核心城市的战略要求、生态型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的功能定位、“1650”网络型组团式的大都市布局,运用航空大都市等先进理念,提升完善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大都市区城镇体系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优化城市发展规划体系。着眼陆海全域发展,统筹城乡山水资源,重视利用网络虚拟空间,以海涂围垦、山地资源开发和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拓展城市发展的战略空间;以温州国际机场、温州港、城际铁路、市域轨道交通、高速公路联网和城市快速路、主干道为重点,建设立体化的现代交通网络,拉开城市发展框架;按照“中心集聚、层级分明,总体协调、功能互补”的原则,推进温州大都市“一主六副”、各类功能区和中心镇建设,加快瓯江口新区、滨江商务区、龙湾中心区、瓯海中心区、温州生态园等城市新区和功能区建设,打造城市发展的大平台和新高地,推动城市发展由机械扩张向有机生长转变。加快能源、信息、环保、水利和防灾减灾等市政设施和文教卫体等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能级。深入开展“六城联创”,不断创新工作载体,深化七大行动,推进城市旅游化改造,抓好城市洁化、绿化、亮化和美化工作,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深化温瑞塘河综合整治,加快推进城市绿道系统、森林公园、景观带和亮丽工程建设,全面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二)着力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利用温州成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机遇,深入推进“三分三改”,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基本完成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建立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建立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用益物权流转制度,建立完善按实有人口和实际居住地登记的户籍制度,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促进城乡之间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市场化配置。深入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完善集聚政策,优化项目布局,提升建设档次,引导农民进镇入城,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深入推进城乡新型社区建设,深化村级组织“转并联”工作,通过下放上提、理顺体制,在社区平台全面整合强化社区自治、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工作,完善物业、商业和社会服务等功能,发展文教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让基层各类管理和服务功能在社区平台上得到充分集聚和体现,加快传统农村向城乡新型社区转变。

(三)着力推进社会事业和保障体系建设。按照“1650”的城市体系,加快推进文教卫体设施布局调整,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民办教育综合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推进温州肯恩大学、温州医学院仁济学院、中职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和温州商学院筹建工作,做强做大温州大学等在温高校,加快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普及更高水平的十五年基础教育,率先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水平,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医,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布局和均衡配置,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快奥体中心等重大体育设施建设,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加强人口计生工作,维持低生育水平,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创业鼓励政策,加快中心镇产业集聚区建设,解决进镇入城农民的就业增收问题。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并轨,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强养老体系建设,探索多元化的社会福利服务供给模式,加快慈善事业发展。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结合农房改造集聚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逐步调整房价收入比至合理区间。创新新居民服务管理体制,控制人口机械增长,改善人口结构。

(四)着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建立健全社会管理体制和相应的运行机制,加强社会利益协调和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建设,从源头减少社会矛盾。加强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建设,确保重大突发事件和公共安全事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处置。加强虚拟社会管理,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为基础、以社团为载体、以社工和志愿者为骨干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深化“平安大市”建设,加大严打整治力度,综合整治社会乱点,加强维稳长效机制建设,强化基层综治机构,夯实基层基础,确保社会平安稳定。

五、以优化发展环境为载体推进经济转型

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社会财富,是区域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推进“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加强发展平台建设,优化发展环境,集聚高端要素,加快建立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加快经济发展由资源驱动向投入、创新和财富驱动转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优化平台支撑环境,扩大实体经济投入。加强规划调控,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一批产业发展和创新高地。抓住实施海西区和浙江省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两大国家战略的契机,建设全面对接台海的海洋经济强市,加快推进口岸开放,全面开通对台客货直航,大力打造海洋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各类对台专属产业园区,凸显海西区北部核心城市的地位,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加快推进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空港经济区等各类工业园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打造一批一流的产业平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大力推进大学科技园和各类孵化器、检测中心、信息服务等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一批科技创新基地,提升区域创新发展能力。以各类发展平台和创新基地为依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民资、外资、国资“三资”齐上,确保每年有一批大项目落地,尽快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以增量发展带动经济转型升级。

(二)优化要素保障环境,切实解决瓶颈制约。加快推进瓯飞工程、浅滩二期和江南围垦等重大海涂围垦项目建设,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等山地资源,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广海域使用权证“直通车”机制,全面解决土地转而未供、供而未用等问题,强化土地供应保障。深化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打造金融集聚区,大力发展地方金融组织,健全民间资本市场体系,强化金融风险防范,着力解决民间资金多投资难和中小企业多融资难等问题,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地方金融体系,把温州建设成为全国民间资本之都,增强金融支撑能力。加快推进人才强市建设,营造各类优秀人才流进、留住、发挥作用的平台和环境,促进高端人才的战略性集聚,实现优秀人才资源顺差。加大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力度,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组织开展职工技能竞技活动,提高人力资源水平。加强创业型人才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培训,强化全民创业成才的氛围,使温州真正成为企业家成长的摇篮,全面加强人才保障。

(三)优化政策服务环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制定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整合重组政策,实行企业综合评价办法,突出“以亩产论英雄”,分类落实扶优汰劣措施,确保资源要素和政策服务向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倾斜,指导帮助困难企业加快转型发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切实解决产业和企业低小散问题。强化“三保”倒逼机制,推动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坚决杜绝少数企业把生产经营成本转嫁给社会,激活企业依靠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把经济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规范企业用工行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形成和谐劳动关系;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坚持铁心减排、铁面执法、铁腕治污,对违法排污实行零容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管理机制,健全交易平台,鼓励发明创造,促进先进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提升企业的素质和竞争力。

(四)优化产业融合环境,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强化经济发展环境决定经济生态的意识,积极创造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环境条件,全面优化城乡环境,完善大都市功能,加快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并以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为高端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全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特别要发挥温州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资源整合,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休闲度假、健身养老、文化创意等产业,强化农业生产与旅游等产业的深度结合,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等“六次产业”,着力把温州打造成为全国生态经济先行区。发挥温州商业氛围浓厚的优势,推动文化与经济、科技、生态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和时尚产业,提升传统轻工产业,着力把温州打造成为全国轻工时尚购物名城。发挥温州传统文化优势,抓住第一代温商情系故里创业有成的机遇,鼓励和引导温商回乡创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着力把温州打造成为全国总部经济示范区。

六、以先进文化为引领构建生态文明的幸福家园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文化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瑰丽的瓯越文化,哺育了勤劳智慧勇敢的温州人民,既是海内外温州人共同的根脉,也是温州未来发展的最宝贵资源。推进“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建设,必须坚持以先进文化为引领,统筹生态和文化建设,促进生态与文化的融合发展,着力打造让温州人自豪、令世人向往的幸福家园。

(一)切实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干部头脑,教育人民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信心。大力弘扬新时期温州人精神,激励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始终保持开拓进取、奋勇争先的精神状态,推动温州各项事业持续发展。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引导社会各界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大力弘扬温州人重诚信、讲义气的传统美德,深化“信用温州”建设,提升温州和温州人的美誉度。

(二)积极探索生态文明的实践形式。“三生融合”是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生态文明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涵。要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不侵害后人生存发展的道德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在温州的实践形式,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和国土利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合理开发生态资源,促进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努力把温州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的先行区和示范区。推进经济生态化,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积极培育低碳模式下的新经济增长点。推进城市生态化,把城市旅游化改造、生态市建设和历史文化名城创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历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整治、旅游资源开发、景观群落整合,充分挖掘独特的生态景观、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着力在文化发展中充分体现生态特点,在生态建设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凸显温州城市的独特风格。推进生活生态化,积极培育和普及生态文化,倡导勤俭节约的低碳绿色生活,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和生活方式。

(三)努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活文化发展动力,加快推进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按照“1650”的城市布局要求,抓好城乡基层文化阵地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构建全覆盖、普惠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文艺精品创作,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歌舞戏剧、文学美术和影视作品,大幅提升文化产品生产、供给和服务能力。发展以文化创意、时尚会展等为重点的文化产业,加快温州报业集团文化创意城、广电传媒集团创意园等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繁荣文化市场,提高文化发展水平。

(四)全力创建历史文化名城。一座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和特色的城市,才是有魅力和竞争力的城市。要深化温州城市历史文化研究,制定完善保护规划,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整治保护,加强重点文物和名胜古迹的保护,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强化城市建设中的文化创新,把先进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城市建设的文化内涵、时代精神、区域特色和国际气魄,努力使当代建设成为传世精品。扎实推进戏曲故里、歌舞之都、书画名城、百工之乡等文化品牌创建,彰显城市文化特色。挖掘提升传统民俗文化,鼓励支持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城市文化氛围。

七、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实现新的奋斗目标,关键在党。坚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为核心,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加快推进转型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一)强化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切实加强各级党委自身建设,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监督权和人事任免权,支持政协切实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统筹协调各级人大、政府、政协班子之间的关系,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加强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工作,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和外事政策,加快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党管武装工作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各类群众团体开展工作,加强老干部工作,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开拓进取的良好局面。

(二)强化思想政治建设。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保持党员干部思想纯洁,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为党的事业、为温州发展、为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强化干部培训,推动各级干部深入学习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所需要的各方面知识。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结合理论学习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高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健全各级中心组学习、网上学习等制度,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习惯,以学习拓展视野、打开思路、开阔胸襟,以理论和知识更新推动工作实践创新。

(三)强化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党内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常委会向全委会、全委会向党代表大会负责、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健全党委集体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促进党内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健全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探索推行党代表常任制和党代表询问制度。完善党员民主权利保障机制,引导党员正确行使权利,认真履行义务。积极推进党务公开,落实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馈制度和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拓宽党员表达意见和参与党内事务渠道。

(四)强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按照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要求,更加注重实绩,大力选拔敢于攻坚、善于破难的智勇双全的干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考绩法和绩擢法,健全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形成公平公正、确保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公论。全面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打通条块之间、上下层级之间人事流动通道,推进干部资源配置向基层倾斜,激发干部队伍活力,调动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

(五)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加强城乡新型社区党组织建设,优化基层组织设置,加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扩大“两新”党组织覆盖面,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实施新一轮“强基工程”,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先锋工程,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把好党员入口关,加强思想上入党教育,选好干部、配好班子,加强日常教育管理,建立健全党员党性分析制度,对那些不合格党员要按照党章和有关党内法规进行严肃处理,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纯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确保基层党建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六)强化反腐倡廉建设。贯彻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对市委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党的纪律,保证政令畅通。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考核检查,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建设,保持党员干部作风纯洁和清正廉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进一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提升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水平。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建立完善公共资源配置和行政执法审批等重点领域的监管机制,防止权力参与利益分配。坚持有贪必反、有腐必惩、有案必查,切实加大案件查办力度。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抓好专项治理工作,着力在健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认真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八、全力抓好今年各项工作的落实

今年是温州转型发展的突破之年,是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落实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总的要求是,认真落实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按照“抓统筹攻改革、优环境强投入、兴实体推转型、惠民生促和谐”的要求,全面推进政府、社会、经济三大转型;拉开都市大框架,搭建转型大平台,推进建设大项目,切实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稳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限额以上投资率达到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和13%,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今年推进“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建设的指标要求是:“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客观评价指标与“杭甬青厦”2010年的平均和最优值的算术平均值的差距缩减10个百分点以上,主观幸福感指标水平比2011年有明显提升。

今年全市重点要推进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一要深入推进政府部门机构、公共财政体制、事业单位、区镇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二要完善全域规划体系,大力度推进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拉开温州大都市框架;推进大都市特色功能区和产业功能区建设,提升城市功能;深化“六城联创”,开展新一轮破难攻坚七大行动,全面优化城市环境。三要强化实体经济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确保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促进增量发展。强化“三保”机制,制定出台产业转型政策体系,促进存量调整提升。全面强化土地、资金、人才三大要素保障,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温州产业核心竞争力。四要加大农房改造集聚力度,深入推进“三分三改”,深化村级组织“转并联”,推进城乡一体化新型社区建设,切实抓好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工作,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五要认真实施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政策,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深化“三体系一名城”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六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创业促进就业,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并轨,加快文教卫体等社会事业发展,开展市区交通综合整治,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品供给能力和水平。七要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推进社区社团社工建设,完善社会管理运行机制,深化平安建设和法治建设,健全现代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八要加强民主政治和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确保顺利完成市级换届任务,加强各级班子换届后的思想政治建设,大力推进党员干部队伍、基层组织、机关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以党建新成效推进温州新发展。

同志们,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在新的发展阶段,温州能不能勇立潮头、引领发展,关键取决于我们的精神状态和实际行动。面对新一轮发展的难得机遇和现实挑战,我们耽搁不起,更懈怠不得!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务必以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为己任,以“学赶杭甬”全省领先、“比追青厦”全国一流为目标,始终保持敢为人先的旺盛斗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创新,不断开拓改革发展的新路子;始终保持力争上游的昂扬精神,直面挑战,奋勇争先、超越标杆,确保各项工作走在前列;始终保持坚韧不拔的执着干劲,在困难面前不停步、矛盾面前敢负责、风险面前有担当,咬定目标抓落实,克难攻坚抓落实,脚踏实地抓落实,埋头苦干抓落实,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发展业绩。

同志们,温州是一座孕育光荣与梦想的城市。雁山云影、瓯海潮淙,绽放了灿烂的瓯越文明,伟大的精神力量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回眸历史,温州人民书写了壮丽的发展诗篇;展望未来,美好的愿景更加催人奋进。我们一定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不辜负全市人民寄予的殷切厚望,奋力再创温州科学发展的新辉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浙江省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搏击中流,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加快转型发展、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罗志军同志在江苏省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登

罗志军同志在江苏省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登 过去五年是科学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

罗志军同志在报告中回顾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时说,这五年,是江苏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人民群众得益更多的五年,是民主法制建设积极推进、社会和谐稳定局面不断巩固发展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在“两个率先”征程上阔步前进的五年。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全省生产总值跨过4万亿台阶,同口径财政总收入超万亿元。交通、水利、能源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日趋完善。全省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两个率先”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今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六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可分别达到35%和24%。现代高效农业比重超过38%,粮食实现连续八年增产的历史性突破。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5%。苏南经济加快转型升级,苏中苏北占全省经济比重五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加快。生态省和绿色江苏建设成效显著。

人民生活得到较快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五年分别增长85%和83%左右。新增城镇就业每年超过百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3.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困难群众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全省农村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今年底可提前一年脱贫。各项事业加快发展,惠及广大群众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民主法制建设积极推进。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切实的民主权利,当家作主、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持续提高。法治江苏和平安江苏建设成效显著,人民群众社会治安满意率居全国前列。

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深入,创业创新创优成为江苏新的时代精神,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高。宣传思想工作持续加强,文化体制改革释放活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不断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效提升了各级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创先争优活动有力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驻点调研、“三解三促”活动,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今后五年工作指导思想和一个时期奋斗目标

罗志军同志在报告中说,今后五年,是江苏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我们必须更加积极地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再创一个黄金发展期,铸造江苏发展新辉煌。

下载唐志国同志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唐志国同志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王荣同志在市第五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王荣同志在市第五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要) 2009年人均GDP达9.3万元 报告指出,过去5年,本市生产总值连续跨越四个“千亿元”台阶,2009年达到8201.2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连续跨越五个“百亿元”台阶,2009年......

    张毅同志在宁夏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工作报告[合集五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与全国同步 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而奋斗 (2012年6月6日) 张毅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向大......

    关于学习贯彻落实栗战书同志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的情况汇报

    关于学习贯彻落实栗战书同志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 上的报告的情况汇报按照《毕节市委关于转发栗战书同志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单位于5月14日上午组织......

    大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唐军同志在大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要) 2011-07-14 10:25 一、五年的工作工作回顾 始终坚持贯彻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取得了率先全面振兴的重大成就。城市综......

    学习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

    学习贯彻落实市十一次党代表精神 迅速掀起“创城”运动高潮 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 管委会主任 胡志崇 同志们,今天开发区党工委理论中心组结合学习市委安排的第四个......

    学习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的心得体会

    学习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的心得体会 发布: 2012-3-21 16:56 | 作者: 侯磊 | 来源: 园林物业公司 | 查看: 66次 2012年2月10日,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时刻,578名党代表肩负神圣......

    2011年党代会报告:如翱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

    全力推进两个加快 深入实施八项工程 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 ——在中国共产党如皋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同志们: 今天,中国共产党如皋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在这里......

    广东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

    广东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 洋在热烈的掌声中代表十届省委向大会作报告。报告共1.6万多字,分为六个部分:一、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五年;二、广东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三、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