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封婚嫁习俗
开封婚嫁习俗
莲子杯中金谷酒,桃花盏上玉诗台,琴瑟和谐多乐事,亲朋欢聚喜事来;今日银堂成比翼,举案齐眉长相爱。一个美妙喜庆的结婚场景就这样浮现在眼前,缔结良缘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也是心神向往的经历之一。但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区从相亲到举办婚礼都各有特色,这些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这个地区文化的积淀。在老家——七朝古都开封中部一个民风纯朴的小村庄,我亲身经历了一些亲朋好友的婚礼,对一些习俗略知一二,感觉非常有趣,但深入到具体的说辞讲究就不是很懂了,出于对我们当地的娶亲习俗的好奇和想把这些日渐缩减的习俗用文字永久的记录下来,我特地向我们村主持这方面事宜的一些长辈们咨询了解了一下。婚前
我们当地的婚嫁习俗通常不找同姓,不找同村,除少数自由恋爱结合外,大部分人先由说媒人“说媒“,经双方“访媒“(俗称见面),访媒分两次,第一次被称作“小见面”,通常安排在媒人家里,男方至少带了糖果瓜子来媒人家,双方来做参考的亲友团(各方大概有两三人)在客厅聊天,大都是以该男女双方为话题,这男女双方则单独接触,看彼此是否中意。若初次见面双方感觉合意,私下接触也有意喜结连理,则第二次访媒(大见面),给女方一些礼金,则算定亲。定亲后男方逢年过节都要去女方家送礼品俗称“走亲戚”,除此之外,男方还要在结婚前给女方家送彩礼,分两次送,第一次是给准新娘买衣服,一般是买两身衣服,两双鞋子;第二次就是买家俱家用电器类。自由恋爱的除了省去说媒和访媒环节之外,其余的礼节都得遵守。定亲之后新人选择婚期即‘择吉’,在征求双方父母意见后,礼节上男方父母要备礼品到女方家‘送好’。亲家正式见面,商定婚期并征求女方家长对婚庆筹划的意见。婚期定好后,男方开始装饰新房,进行婚前准备;女方置办嫁妆,称为“陪送”,置办的嫁妆里要有被褥服饰和“箱、桌、柜、椅”四大件这些是婚前几天送达男方家,;亲友们赠送礼物,称为“添箱”。迎娶
红喜高悬满厅堂,婚日当天男方家、女方家、新房、禧宴厅等都要贴‘喜’字(有的少数民族不贴)。婚礼当天早晨要提早去接新娘,越早福气越多,拜天地要在正午12点之前完成,民风认为正午前新人拜罢天地,大吉大利。但有的是合了八字算了良辰依照测算的时间来进行。男方这边在迎娶时需要载一个小男生和两个女生去女方家,男生称作“压轿孩”,取义“带子”的意思,中国风俗女方嫁过来带个童男,就是说新娘嫁到男方家后会给这家生儿子讨个吉利。两个女生则是表示男方家对新娘的亲切相迎。她们三个到了娘家后,娘家这边都要派红包,讨个吉利。另外迎娶当天男方(回族则不必如此)要杀猪备礼,准备好一大块“离娘肉”,少则15公斤,多达20公斤,如若是生猪肋条肉和猪后腿,那么肋条肉大小以六根肋骨的为最好,猪后腿则必须整腿赠送,不能分切,讲究两家以后才能常来往。备好的肉块安放在酷似蒸笼的食盒里,各地送肉的日期不尽相同,婚前、迎娶、回门皆有,意在感谢丈母娘对于女儿的养育之恩。男方家安排好了这一切,率领迎亲队去新娘家接亲,具体的迎亲队形式各异,或古或今或西式或中式,依各自情况而定。一般花车带头,礼车队随后,有的配上礼炮车,锣鼓队,一路上气球、彩旗飘扬,唢呐锣鼓,鞭炮和三连铳声声响起,煞是热闹。而女方这边,需必备一种独特的饭食嫁妆――随身饭。随身饭已由娘家人事先备好,主要有肉、菜、馍、面条和饺子等,一般猪肉称“随身肉”、面条称“随身面”、饺子称“随身饺”,饺子的数量视乎新娘的年龄而定,女方捏饺子是为了捏住亲家的嘴,以免挑剔叨扰使自家女儿受气,东西各装在饭碗里,放入食盒,抬至夫家后供新娘加热食用。到了女家,新郎要和女方尊长先行鞠躬互拜,以示敬意。女方亲朋好友会趁机上前“糟”男方来客,主要是新郎和伴郎,把新郎画个大花脸,把伴郎抹成黑脸包公,闹个欢乐气氛。致贺的亲朋,迎亲的队伍,女方需要设宴好生款待,酒足饭饱后便该接新娘返程了。结婚不走回头路’,去娘家迎亲和回男方家的路线不能完全重复,此礼约定成俗,民风使然。
回到男方家,女方要等男方给了下车礼之后才下车,此时已有很多村里的大人小孩儿挤在院子里看漂亮新娘了,当然也期待着男方家撒喜糖时能多捡些讨个喜气吉祥。新娘在众人簇拥下挽着新郎的胳膊踏着红毯进门举行结婚仪式,在进门时需要跨一个火盆,意思是烧去一切不吉利的东西,日后夫妻越过越红火。接着在能说会道且德高望重的司仪主持下,举行古典的“拜天地”仪式,一拜天地,感谢天地自然赐予人类生命以及生存空间,二拜高堂,男女长大成家立室,理应拜谢父母养育之恩,夫妇交拜,相敬如宾,百年人生路上患难与共,相濡以沫。期间司仪会主持新娘“改口”就是喊“爸、妈” 新郎家长要给“改口费”。礼毕,新娘送入洞房即新房,新娘换衣服之后,新郎的妹妹或者侄女端一脸盆水给新娘,新娘可洗手示意,然后给妹妹或者侄女红包。
结婚仪式结束后,中午大宴宾朋,答谢亲友来宾。新人双双敬酒感谢。来宾们落座品尝喜宴,厨子们早已忙得不可开交,篦笼里的蒸菜和蒸馍热腾腾、香喷喷,一般是四荤四素的八碟压桌干菜,客人们猜拳行令,相互敬酒,喧闹不已。喜宴过后,亲友来宾们开始了婚礼上的狂欢大闹,那就是“闹公婆”,用灰、墨、颜料之类在新郎的父母头脸上乱涂胡抹,戴上尖顶纸帽、辣椒串、大红花,缠上裙布,反穿衣服,把老两口整得不成样子,十分滑稽可笑,真可谓极尽搞怪之能事,尽管如此,公婆两人却是不能生气的,毕竟人生喜事难得几度逢,再说风土习俗如此,也便顺其自然,欢颜以对,任由大伙随意摆布。“闹”是中原婚俗尤为显著的一大亮点。闹洞房中的“撒喜床”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环节,早在婚礼之前,新郎家人便在同宗同族、邻里乡亲的嫂嫂辈中大费周章挑人选,最好是儿女双全的“吉祥人”,而且口齿伶俐,能唱会编,能够随机应变,选出一到两个,作为撒喜床的主角。闹洞房时,嫂嫂手托盘子,盘内红纸上放有红枣、花生、桂圆、栗子等干果,寓意早生贵子,一边往坐在床上的新娘身上轻撒,一边舞动着唱些吉利词语,调节营造气氛,来宾们也跟着随声附和,嬉笑闹声层出不穷。有时新郎的朋友也会想出各种整人的婚礼游戏来营造欢乐热闹的气氛。闹洞房,听房声,本是辟邪驱祟的旧时传统,也是人生喜事上的欢乐环节,闹一闹也并无不可,但是时至今日,这“闹”是愈闹愈出格,愈发没了礼法限制,“闹”的方式也越来越直露。有一些地方不乏闹得过于厉害而偶有意外发生的,虽是新婚喜日无分大小,但是若红事惹来烦恼事就不好了,所以还需克制。回门
一般而言,新娘“三天试刀”,开始下厨做饭,以做面条为主,以手光、盆光和面光的“三光”为标准。第三天,新郎需陪同新娘“回门”,必须重走迎亲时的来时路,新郎还得给丈人丈母娘置办四色礼品,东西可随意搭配,但必须四种凑双数讨个吉利。娘家人一般设宴款待。民间认为新人回门,午饭后不宜久留,太阳落山前赶回婆家吉利。六天娘家来人看望新娘,十二天娘家接回新娘,也称“回门”。
我们家乡的这种婚嫁习俗看似礼节颇为繁琐,可现在的已经与古时有了很大的不同,精简了许多,人性化了许多,并且随着生活条件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它还在日益演变着。但不管如何演变,它都代表着彼时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思想文化,都展现着张扬喜庆与憧憬美满幸福生活的意愿,都有它存在和值得我们借鉴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篇:婚嫁习俗
中国婚礼习俗的演变
前言
婚礼,无论在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仪礼中的大礼。但对其的认识则古今大不一样古人认为,家族和血统的延续,是做晚辈不容推卸的重任,即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把交合男女阴阳、产生子嗣的婚姻之礼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婚礼和婚姻制度有密切联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文明教化程度。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祖先和世界各民族一样,在原始时期经历过乱婚、群婚的阶段,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则基本采取一夫一妻的婚姻形式。婚礼前
婚前礼是在婚姻筹划、准备阶段所举行的一些仪节。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在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婚前礼的一切仪节,包括从择偶至筹备正式婚礼的一系列环节,几乎都由父母双方的家长包办,真正婚姻的当事人反而被排除在外。
正式婚礼的一系列环节,几乎都由父母双方的家长包办,真正婚姻的当事人反而被排除在外。
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时辰,以
1、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正婚礼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亲迎流传到后世,多以花轿、喜车、彩船等迎娶新娘,新娘的结婚礼服多为绣有龙凤图案和彩饰的凤衣凤冠,垂下丝穗以遮面,也有以红巾一帕、纸扇一把以遮面的。当新郎亲迎来到女家时,新娘往往哭哭啼啼不肯上轿,新娘的亲友则要当众试才——请新郎赋诗,新郎在当场吟诵了“催妆诗”后,新娘方始起身上轿。
拜堂:是新娘过门后拜见天神地祗、男家祖宗、公婆亲戚及夫婿的仪节。酒筵合酒:古往今来,酒筵几乎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流传到今天,“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
合酒”,是以线相连,新郎新娘各执其一,相对饮酒的仪式。酒杯一分为二,象征夫妇原为二体;以线连柄,则象征两人通过婚姻而相连;合之则一,象征夫妇虽两体犹一心。新婚夫妇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调制的菜肴,同喝一杯,象征夫妻间互敬互爱、亲密无间。由于这一仪式意义深远,所以后来的婚礼中都少不了这一节目,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名称有所不同(“饮交杯酒”)、器皿也有所变化、饮酒的形式也不一样。
闹房:在近代,这是新婚夫妇在婚礼之夜在新房接受亲友祝贺、嬉闹的仪节,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的说法。
在先秦时代,新郎新娘酒筵的结束,标志着婚礼之夜仪式的基本结束,接下来,新郎新娘就安寝了。
大约在汉代时,参加婚礼的宾朋不甘就此罢休,于是就有了“听房”的做法:新婚之夜,爱看热闹的人悄悄来到新房窗外,偷听新郎新娘的言语及举动,以此为笑乐。
传衍至晋代,民间已有戏弄新娘的习俗:于大庭广众之前,以各种怪问题来难新娘,甚至对新娘施以种种恶作剧。
后来流行的“闹房”,可能就是这一习俗的演变。各地的“闹房”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闹的程度也有文雅和粗俗之分,有时闹过了头,往往给主宾双方带来尴尬和不快,但因为它给婚礼增加了热烈的气氛,所以后来的婚礼中往往少不了这一节目。
古代新娘服装
颜色:中国人的婚礼离不开大红色,习惯以鲜艳的颜色来烘托气氛。因此,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已成了定制,以示喜庆,衬托新人,预示未来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满。
样式:新娘礼服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值得说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图案很有讲究。对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对称感,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布的左右对称且成双成对的锦鸡图案,则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乐。
20世纪初,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凤冠霞帔原属清代诰命夫人的规定着装,是权势和地位的象征,对普通平民百姓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为其上布满了珠宝锦绣,容雍华美至极,表达了民间对权贵的仰慕,因而逐渐演变成豪门闰秀的婚礼服。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时,通常只能穿一身大红袄裙,外加大红盖头和绣花鞋,并用大红花轿抬进婆家门。讲究的就是个“红”字。
头饰:一般新娘在婚礼当天高挽发髻,区别于未婚女子。
红头盖:新娘子在婚礼当天以红色头盖蒙面,象征着童贞、年轻、纯洁。现代婚礼习俗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审美能力的提高,每个新娘都会穿上属于自己的婚纱,现代婚礼与传统婚礼也有不通的地方。
婚礼前
到民政局办理结婚登记,然后在接下来得日子里开始筹办婚礼。第一个是挑选黄道吉日,决定结婚的日期,当日期决定,新人将会把婚礼请柬亲自送到亲戚家,邀请他们参加自己的婚礼。然后,拍结婚照,布置新房。
正婚礼
结婚当天,新郎不再是 像以前骑马,而是改为坐婚车,还有接新娘的婚车,可以简单,也可以声势浩大,在婚车前面还有拍摄婚礼过程的摄影师。到新娘家有伴娘团的阻挡,新郎要过六关斩六将迎娶新娘。婚礼进行是不司仪会讲些祝福语,同时也会讲述新人恋爱的过程,接下来就是带上婚戒,倒香槟,敬父母茶。
新娘会换一套服装,和新郎一起感谢宾客,到了晚上,闹洞房,也补像古代那么拘谨,有整蛊新郎,让新人一起游戏,形式多种多样。
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婚礼形式多种多样,不再是单一的形式,婚礼过程也不再那么简单,现代婚礼可以温馨,可以浪漫,也是象征着幸福的开始。
第三篇:婚嫁习俗
婚俗
古时婚姻均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礼节甚繁,有求庚、送定、行聘、送袄、送日、迎亲等礼俗。
求庚
一般指男方向女方求亲,经女方同意后,开具新娘的出生年、月、日、时(俗称“八字”)于男方,三日内男方家中平安,始将男方庚贴送往女家,如无相冲相克,既择日选定。
送定
俗称“过定”,今称“订婚”。由媒人及男方人员在持定的吉日,把“定”送往女家,女家要办酒宴招待。
行聘
由男方备有婚书、金帛牲礼等物,由媒人及男方人员送女家。送袄
俗称“大定”,由男方择定吉日,将衣裙、大饼及议定礼物按数送往女家,女家鸣炮迎接,并款待来人。依俗礼,礼品需退回一部份。有的还送去新郎的衣帽、鞋袜等物。送袄后女家要将大饼、喜糖分送给亲朋和邻居。远道人家因挑运不便,有改用礼款之俗。
送日
男方把择定的迎亲良辰吉日通知女方,并有定迎亲事宜。自送日后,男女方需作充分准备。迎亲前,女家亲友要送衣物、首饰或钞票为出嫁女子“添妆”,男家亲友也要送礼物为男家“添丁”。男女两家要择日裁制白色“上头衫裤”,临近婚期,女方要“挽面”,男家要“安床”。
迎亲
俗称娶新娘,其方式视经济能力而异,古时旧镇多为单顶轿只由媒人引花轿至女家迎娶。迎娶时,需带“炮城”两个,一写“百子千孙”,一写“两姓合婚”,女家只收“合婚”,退回“百子千孙”。来时,男方应该派“客仔”专司拖松竹和扛嫁妆之事,男家送来松,女家须以竹配之。临上轿时,新娘需向神明、祖先及父母行跪拜礼辞行,然后以红帕盖头,此时,女家要把点燃的炮抛上屋顶,并以米筛遮头入轿,新娘在轿内要啼啼哭哭,谓之“哭好命”。起程前,儿童要向男方索取鞭炮。起程时,女家迅速把大门紧闭,谓之免使财气带出,而男方放炮,鼓吹齐鸣,沿途每逢村巷,均要鸣炮过路。娶新队伍中,以扛嫁妆的先行,以拖“竹青”、挑“布袋灯”(内放子孙桶)后行,新娘至,由新郎的小弟或侄辈请新娘出轿,入门跨“烘炉火”,由新郎引新娘上堂,行交拜礼,然后新婚夫妇同携一篮大米进房,新郎揭新娘头盖,晚上设宴请客,母舅坐首席,席散后还有闹新房之俗,隔日鸡鸣新娘应出洞房,自煎四果汤,先拜祖先,然后跪拜公婆、长辈,并与全家大小见面,叫做“拜茶”,公婆要回“红包”。拜茶时所得“红包”尽归新娘私有。第三日新妇归见父母,俗称“做客”,婿或同往,谓之“回礼”,新郎做客时,男方需备烛、炮、客饼、猪脚等带去,岳父母要宴请新婿。宴毕,夫妻偕回,依旧俗,岳母应备糯米甜饭放入茶壶里,上插石榴花枝,并放入莲苕、芋棉等物,茶壶嘴挂有两粒桂圆干,同时,还备两根带叶甘蔗和一对公母鸡,有的地方还有一对猪崽(俗称“带路鸡”和“带路猪”),一起带回。五月节或当年除夕,娘家遣小舅子送花一篮,放于新房床上,俗称“送花”或称“探房”。
旧社会还有童养婚,招赘婚、顺孝婚等不同,都是在特定的制度和环境中产生的。
童养婚是贫寒之家,因无力负担聘金与婚礼费用,预先抱养幼女,待其长大后,与自己儿子结婚,其婚式简单,或由父母选定吉日,或于除夕结婚。
招赘婚主要是女家乏嗣,或父母溺爱女儿,不忍其女嫁出,招男子进赘女家,以便养老送终,传宗接代,一般婚仪亦以简便为主。
顺孝婚是因其直系长辈将近丧亡,为解决已订婚的子女在守孝期间不得结婚的习俗,于长辈丧亡后,不须择日,立即办理嫁娶。所以世俗有“脚尾直,免找日”之俗。
三十年代,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之后,已有少数青年摆脱封建枷锁,自由恋爱,文明结婚。但由于古礼积习甚深,世俗偏见难改,大部份人家还依古礼,只是部份礼节己被简化。至四十年代,多自找对象,其中虽有亲朋好友介绍,但需男女双方见面,有的还需一段时间了解。男女双方同意后,举行简单的订婚仪式,由两人合拍订婚照片,并互送定情物品(有的由家庭代办)。一般还有送庚、行聘之俗。行聘的衣物、聘金各地不同,应经双方商定。当时,知识界结婚时,已将跪拜礼改为鞠躬礼。民间已开始以小汽车代花轿迎娶新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提倡婚事简办。因此,在婚姻仪式上一般不坐轿,不办酒席。不少婚姻领取结婚证书后,开茶话会,吃喜糖就完成婚礼,甚至有些男女只举行集体结婚或旅行结婚而已。基督教会会员举行结婚礼拜。实行简便、节约的婚俗,流行二十多年,深受经济有限家庭的欢迎。
八十年代后至今,不少人家还依旧俗,兴起“排八字”、“择吉日”、“送良辰”等活动。女方立名目,讨彩礼,要高档家具与嫁妆等。在结婚仪式上,男方讲阔气,摆场面,大设宴席,辄动数天。基督教会结婚礼拜是青年男女信徒举行婚礼的一种形式,结婚的地点选择在礼拜堂举行,由牧师主持举行结婚礼拜,只吃糖、饼,不办酒宴。
第四篇:婚嫁习俗
婚嫁习俗之——婚礼礼节
婚礼,古今中外,都被视为人生仪礼中的大礼。古人认为合礼合法的婚姻必须通过“六礼”程序来完成,这“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纳采、问名、纳吉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封建思想,男女婚配前双方不能相见,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而现代人的婚姻只保留了纳征、请期、亲迎这三项。婚礼仪式礼节传承到现在,每个人都梦想着拥有一个成功而又难忘的婚礼。在婚礼上,准新人们希望自己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宾客们则想把最好的祝福送给即将踏上幸福列车的新人。虽然有些禁忌礼仪已脱离我们现在的生活习惯,但终归这些老礼还在,无论是对新人还是对宾客,都是值得借鉴的。
概略而言,我国传统婚礼大约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个阶段。一:婚礼的前期准备(婚前礼)
1.嫁妆、聘礼、婚服的准备(即纳征)。
男方需向女方送聘礼,女方接受聘礼。接着女方便要开始准备嫁妆。最主要的嫁妆为缝被子,必须找儿女双全,丈夫健在的妇女缝制,缝新被子须用红线缝,不能用黑线,更不能用白线。缝制的时间须在农历的9月,不能在10月。忌寡妇或与新娘属相不合的人缝被子,以免给新娘带来厄运。新娘所穿的婚服,都应该是全新的,如果陈旧,新人便有不贞之嫌。此外,婚服忌讳单的,棉的最好。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的财气。
2.婚房的准备及禁忌。
婚房布置在古代礼节中称为“铺房”,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收拾,并备礼前来暖房。既为洞房,风水非常重要,不懂风水仅凭自己喜欢,容易给以后的婚姻生活造成一定的危害。所以婚房布置时需注意以下几点;⑴洞房最好选择在光线明朗,空气流通的地方。⑵洞房颜色不要五花十色,这样做容易发生婚外情。⑶洞房的窗台勿挂风铃,容易使新娘神经衰弱,头晕心烦。⑷洞房不可跨在屋内外之横墙下,夫妻易发生口角。⑸安新床时要把床置放正位,不要与桌子衣橱或任何物件的尖角相对。新床也需放置一些吉利好兆头的物品在床上,例如百合、红枣、莲子,意喻百年好合,早生贵子等。
二:婚礼进行中的仪式礼节(正婚礼)。1.迎亲时的礼节禁忌(即亲迎): 男方按照当初双方商定好的“请期”时间去迎亲。“迎亲”的人数忌双数,女方送嫁的人数要逢双。这样表示男家“单”去“双”回,添丁添口,女方双数表示“双双对对”,寓意着白头偕老。如若在迎亲途中遇到另一迎亲车队,这情况叫“喜冲喜”需互放鞭炮或由双方媒人互换事先预备好的花朵来化解。
2.新娘的礼节禁忌:
新娘离家时要喜极而泣,且哭的越快越大声越好,这样旺娘家的财运。出嫁当日新娘忌吃夫家的饭,俗云“食郎饭,打郎声”,意喻以后在婆家受委屈只能忍气吞声,言听计从,为避免,所以当日只须吃菜而不吃饭。另外新娘出大门时忌双脚踏地,要小心不要踩到新郎的鞋子,入男家大门时也不能踩踏门槛,触犯了其中任何一条都容易给娘家和夫家带来不好的运气。
3.新郎的礼节禁忌:
准新郎在新婚前夜忌睡空床,可以找未成年的男童来“压床”,这样可以早生贵子;新郎家中迎亲时,需吹吹打打,燃放鞭炮,热热闹闹的让新娘进门,忌冷清,且头挂鞭炮忌“头数”太少,如果新娘还没等进夫家门,鞭炮断了声,造成场面冷清,如同办丧事,意头不好。民间还认为鞭炮是“崩崩邪气”,越是大喜的日子,恶鬼越会来捣乱,必须及时的把它赶跑。
4.其他观礼人的禁忌:
贺婚是人之常情,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所以“凑份子”是理所应当的。主家需准备记账本,记好“份子钱”等到将来人家办喜事的时候也要“凑份子”且数额要多于对方当初送来的礼额。当新娘步入男家时,翁姑二人以及孕妇和守孝之人要做回避,以防相冲。同时孤寡、再婚妇女、穿白衣服者忌进入洞房,属不详之兆。结婚当天,若是碰到闷热天气,所有参加婚礼的人,都不能扇扇子,不然会有拆散的意思。三:完婚后的习俗禁忌(婚后礼)
1.完婚后三日,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
“回门”须在当天日落前赶回夫家。若是遇到特殊情况,赶不回来,在女方家留宿,夫妻也要分开睡,以免冲撞了娘家人给女方家带来晦气。
2.新婚四个月内。忌新人在外面过夜。禁止参加任何的婚礼丧事。忌用新娘的镜子照别人,因新娘的喜气比较重,用镜子照別人,会让新娘的福分流失。
古代婚姻讲究的六礼,实际上相当于现代的婚姻法,和现代一样都是出于对婚姻的重视所制定的行为规范。虽然“六礼”大部分深受中国古代的封建迷信思想,但是换个角度,也有它所积极的一面。比如:男女双方在婚配前不能单独相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虽说在现代屡遭非议,但在以前,却避免了男女因婚配年龄较早造成的无知与轻率,有利于婚姻的稳定长久。
婚嫁习俗之——婚礼择吉日
作为终身大事,人人都希望自己拥有好的婚姻,好的婚姻定当有个好的开始,所以做为“六礼”之一的请期(婚庆日期)也更加为人们所重视!按照传统术数学角度(八字命理学)来选择婚嫁吉日,既是幸福婚姻的开始,也为日后的婚姻生活打下了稳定基础。
一:了解自己的八字命局
通常我们认为属相不合即八字不合,传统中的合八字,属相只是其中的一项,所以属相的不合只代表了其中之一,个人属相对婚姻不起决定性作用。分析了解双方的八字命局,从中看合与不合,从中选择吉日吉时,男女双方用神同旺之吉日结合,会婚姻美满,子孙昌盛。二:以新娘的出生日期为主做选择
俗话说:“子靠出生时,女靠行嫁年”。若是把此原则颠倒或是不顾,将会导致婚后的婚姻出现问题。嫁娶日最好选择女方的结婚大利月。男方最好尽量听取女方的意见,且成婚之日避开女方的经期。但同时,其他人(特别是公、婆、新郎)的意见也是应当重视的,毕竟关系到以后的家庭,幸福,和睦。三:避开特殊月份成婚
避开农历的三、七、九月,因这几个月份分别适逢“清明”、“盂兰”和“重公”,均为传统的“鬼节”,不宜办喜事。因三娘煞喜与跟月老作对,专门破坏新人故也需要避开。三娘煞即每月农历的初
三、初七、十三、十八、廿二及廿七。避开双方各自的生日及父母生辰。如果双亲已过世,则要避开生忌、死忌。另外,农历六月也不适宜结婚,因传统思想六月完婚的新娘称“半月妻”即有前无后,相扶不到头。另外,还有一点,虽然民俗传统中有无春年之说,即“寡妇年”,但大可不必为之而忧心。还是需要结合自己的命理选择适合自己的结婚吉日和时辰,并不能一概而论之。四:要考虑双方各自及家庭的情况
最好选在双方身体都健康的状况下举行婚礼,否则不但影响新生活的和谐,还会加重病情。要避开双方各自的学习,工作繁忙时期,提前安排好婚礼及蜜月的行程。商量好婚礼在哪天举办,提前告知双方家长,确保婚礼进行时,家中老人和亲朋好友都能来参加婚礼,共享喜庆和谐的场面。五:最适宜嫁娶的吉日
忌单日,选双日。婚期与节假日统一,是不错之选。这样做的好处是,亲朋好友到时都会有时间参加婚礼,新婚恰逢节假日,气氛热烈;新娘新郎也会在结婚的当天和亲朋好友同享节假日的欢乐,同时还会感染到婚礼的喜庆热闹气氛并为婚礼祝福。但是由于假期结婚的新人居多,还是要注意提前预定婚宴及酒店车队等。
传统习俗认为,真正的婚嫁日还是要以进行迎亲及举办婚宴的日子为准。如果结婚注册与婚礼仪式日期分开的话,最好都要择吉日行事。例如;该年如若遇到家中有直系亲属或是老人去世,那么该年均不适宜办酒席更不能去注册登记,否则犯了“生入死出”的禁忌。
其实择日就是择吉,择吉的要旨就是“趋吉避凶”。尤其是婚姻嫁娶这种喜事更应该重视择日。以上所说为最基本的婚嫁择日知识,像老黄历一样,只能做单方面的参考,并不是很全面,这其中还是需要结合自身的命理条件才能最终选择出适合自己的婚嫁吉日。
第五篇:忻州婚嫁习俗
国庆中国民俗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1、熟悉调查的程序及其过程,掌握调查的方法;
2、了解中国民俗的丰富多样性和悠久性,认识理解中国民俗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性。
我们的祖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民俗文化,留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反应了我国各民族人民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等。
中国的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俗(尤其是传统节日、人生礼仪)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通过调查研究,不仅要对家乡的各类民俗有深入细致的了解,更要对我国的传统民俗的内涵与意义有全新的认识,明确中国传统民俗继承的重要性——中国民俗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3、将成果广而告之,强调中国民俗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体会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做好宣传工作,动员全民弘扬民俗文化和民族文化。
二、调查对象和单位:忻州市忻府区
三、调查项目:婚嫁习俗
四、调查时间:2013-9-30——2013-10-9
五、调查方法:走访、观看、资料信息查询等。
六、调查过程:国庆期间,亲朋好友都扎堆的结婚,我参加了的主要是忻州的,接下来,我就我看到的和打听到的结婚过程与礼俗做一具体介绍。
(一)婚前习俗
主要是婚嫁双方做的结婚准备。
1、男方家准备礼金,女方家准备嫁妆。以前,嫁妆有各种各样的,现在一般为现金。
2、购置礼服、首饰。首先是要购置结婚礼服,以前是租,但现在一般是买的。男方,一般比较随意和普通。女方,一般有三套,结婚典礼服,回门典礼服和敬酒服。忻府区虽是市区,但还是比较传统,礼服一般是红色。如果是白色礼服,头花,袜子或鞋子等,都会多少带一些红色,图个吉利与红火。至于首饰,以前总说“三金”,即“金项链,金耳环和金戒指”。现在,比较随意,买喜欢的就好。
3、照婚纱照。这一方面是为留作纪念,另一方面是为了给亲朋好友欣赏,除此之外,这也是婚礼当天,场地内最重要的装饰。
4、发喜帖。我们这儿,一般在结婚前半个月之内发正式喜帖,不会太早。问过为什么,说是习惯。具体是因为什么,不是太清楚。不过,这不会影响主家对重要亲友出席情况的掌握和了解,因为在发请帖之前,一般会电话通知这些亲友。
5、布置婚房。当代,还是遵照古代的一些习俗,比如,新床也需放置一些吉利好兆头的物品在床上,例如百合、红枣、莲子,意喻百年好合,早生贵子等。
(二)婚礼过程
主要分为订婚和结婚。现在,我们这儿一般习惯在结婚前一天举办订婚仪式。主要是为了图方便,方便主家张罗,也方便亲朋好友抽时间亲临。
1、订婚
订婚仪式很简单,主要是请重要的亲朋好友吃顿饭,双方确认一下聘礼和嫁妆等。以及,让新娘认识一下亲戚。
2、结婚
(1)新郎到女方家接新娘的礼俗
新郎胸前要佩戴一朵儿大红花,寓意“红(鸿)运在胸”。还要准备一床被子,带过娘家去,完了再带回男方家,新郎和新娘一起坐在上面。被子最好弄得厚实一点儿,寓意“以后生活厚实而富裕”。身后必须有吹号,敲锣打鼓的“鼓手”跟着,热闹又喜庆。
(2)新郎到女方家后的礼俗
新郎到女方家后,新娘在屋里不露面。女方亲友会用多种方法刁难新郎,增加他的进门难度,寓意“娶如此贤妻之难,应当珍惜”!方式一般有:给小姨子(小舅子)红包,吃怪味水饺等。
新郎进门后,献花给新娘,并亲自给新娘穿鞋后,新郎新娘相互戴花。
新人拜见岳父母,新人给父母剥糖(寓意,甜甜蜜蜜)、敬茶。岳父母给新郎红包(压腰钱)。
新人与女方家人合影。
(3)新娘出娘家的礼俗
新娘出大门时忌双脚踏地,要小心不要踩到新郎的鞋子,入男家大门时也不能踩踏门槛,触犯了其中任何一条都容易给娘家和夫家带来不好的运气。
再者,“迎亲”的人数忌双数,女方送嫁的人数要逢双。这样表示男家“单”去“双”回,添丁添口,女方双数表示“双双对对”,寓意着白头偕老。
(4)新娘到男方家后的礼俗
首先,新郎家中迎亲时,需吹吹打打,燃放鞭炮,热热闹闹的让新娘进门,忌冷清,且头挂鞭炮忌“头数”太少,如果新娘还没等进夫家门,鞭炮断了声,造成场面冷清,如同办丧事,意头不好。现都流行用近代的那种军用的,能放置的金色大炮,一般是三门,声音震耳欲聋。
再者,有“新娘未到礼先到”的说法。这里的“礼”是指陪嫁礼,我们这儿的习惯是把娘家的陪嫁金额制作成一个大牌子,在新娘到前,娘家人会依次将陪嫁礼,蒸的花馒头,置办的一些新房用的东西拿过来,有新郎家的人专门负责接收。
新人进门拜见男方长辈、父母,父母给新娘红包,新人给老人剥糖(祝福新人甜甜蜜蜜)、敬茶。
新人与男方家人合影。
接下来,亲朋好友陆续到来,给礼钱然后就坐。我们这儿,负责收礼钱的管事,主要分两个组,一个是负责接收亲戚的礼钱,一个是负责接收朋友的礼钱。
这时候,结婚典礼正式开始。首先是请新人,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新人都要喝一杯香槟,寓意“相敬如宾一辈子”,这可能是近几年开始流行的。接下来,要请的就是,男方的父母了。我们这儿不太流行新郎背媳妇,反而一贯是“公公被婆婆”,而且是肩上背的那种,特能带动现场气氛!
结婚典礼结束后,新娘换上敬酒服后,新人和男方父母开始敬酒。
敬酒结束后,新人可以暂时休息一下,新人和男方的家人开始吃饭,接下来就是闹洞房环节了,虽然没有很特别的礼俗,但也有各种方式。比如常见的一种,用一根线将苹果吊起来,让新人咬,一人咬一半,且一起咬住算过关。再者,吹一个大气球,让新人夹住,完成指定的任务后,才能弄破等等。
(三)婚后回门
“回门典礼”同样重要,程序跟结婚大相径庭,但也不乏有一些特别之处。
古代或某些地方,“回门”一般是三天后,又称“三朝回门”。而我们这儿“回门”时间一般是婚后第一天。新郎要事先将礼品备齐,买新娘家老人喜欢的礼品,礼品一般有四件。
新人到女方娘家后,女方人挡在门前,为难新人。一般是让新人热吻或新郎抱起新娘的时候,才让进门。
新人进门后,首先要问候老人。这时,新郎就应改口,跟新娘一样称岳父母为爸爸、妈妈,要叫得自然、亲切,对待亲友和邻居也应表现出亲切热忱,彬彬有礼,见人先打招呼,以礼相待。
“回门”须在当天日落前赶回夫家。若是遇到特殊情况,赶不回来,在女方家留宿,夫妻也要分开睡,以免冲撞了娘家人给女方家带来晦气。
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忻州市忻府区的婚嫁礼俗。
七、认识和体会:
通过观察、参与和询问,我第一次对我们这儿的婚嫁过程和礼俗做了比较完整的了解。
首先,我改变了我们这儿结婚没有多少讲究的观念。其实,由于地域的差异和传统的继承,每个地方都有它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间礼俗。只是,我们已经被现在枯燥而“速食”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所影响,缺少了耐心,更缺少了发现文化魅力的眼睛。
这次,由于时间比较仓促,我并未对我们这儿的婚嫁礼俗形成一个透彻的了解。我想,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倍加留心民俗文化的点点滴滴。
八、调查人简介(选填):
姓名: 学号: 性别: 性格: 爱好: 居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