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邓小平南巡讲话力求“原汁原味”宣传
邓小平南巡讲话力求“原汁原味”宣传!
邓小平南巡讲话力求“原汁原味”宣传!
(因篇幅所限只重点描述杨广慧个性特点,评论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细节过程)
杨广慧是原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2011年11月中旬,因文献编写,笔者在深圳笔架山生活区的老干部阅览室荣幸地见到他。杨广慧已年逾古稀,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接触中幽默风趣、睿智深邃;岁月留给了他白发苍苍,表情和蔼亲切,是一位慈祥的长者。
在回忆中,他饶有兴趣地讲述曾经的历史。1987年,改革开放的深圳正处于攻坚时刻,杨广慧由中宣部派到深圳出任市委宣传部长。他报到时还出现一段小“插曲”,5月27日杨广慧刚下小巴没有带伞,被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浇得湿漉漉,深圳市委大院的警卫拦住他:“你找谁?”,他掏出报到证后才被放行,这个细节他至今记忆犹新。
到深圳后,杨广慧参与了深圳市委第一届党代会文稿的起草、特区精神的制定。包括拍摄电视节目《世纪行》。中共深圳市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90年11月25日召开,时任市委书记李灏提出大会工作报告中第二个标题“坚持公有制为主导,合理配置特区的所有制结构”,而国家宪法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导”与“体”相差一字。当时,杨广慧受李灏书记的旨意,由他起草文件时斟酌“体”为“导”的关系,能否变通。因为深圳改革开放,中央只给政策不给钱,不变通很难融到建设资金。当时,从中央到地方都不敢提以公有制为主导,但深圳是特区要吸引外资就不能提以公有制为主体。实际上说,在操作过程中就是以公有制为主导。在报告公开发表后,作为起草人之一的杨广慧敢于突破,敢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变通为“主导”得到了深圳市委的赞赏。没想到,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就写道:“就全国来说,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应占主体地位,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杨广慧冒险地“闯”可说是有惊无险,后来,连续以“闯”决策了几件有影响的宣传大事。
1992年为猴年,“猴年八评”指的是《深圳特区报》1992年2月20日至3月6日连续发表的八篇编辑部文章,这“八评”的发表打响了小平视察南方宣传报道的第一炮。小平到深圳视察,只逗留了5天,《深圳特区报》副总编陈锡添很快就把小平的谈话精神传回编辑部。小平在谈话中回答了大家关心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即在国内外新的形势下,中国的路到底应该怎么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怎样搞,解开了人们心中的各种疑团。《深圳特区报》编委听了以后心情振奋。
陈锡添是被指派为唯一的文字记者,有大量的现场采访资料,政治上的敏感性及高度的责任感使陈锡添迫切希望把小平的谈话精神及时传播出去,但是邓小平办公室“三不”(不接见、不讲话和不报道)的“禁令”又不能违背,终于想到可以用评论的形式来报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精神。陈锡添将这一想法向时任《深圳特区报》总编辑的王荣山讲了,并得到王荣山和社长区汇文的支持。于是,《深圳特区报》社领导向市委常委会请示,很快得到市委领导的同意。那年春节,杨广慧去《深圳特区报》社慰问时,更明确地提出要写十篇、八篇评论文章。陈锡添在春节期间赶出了两篇稿子,准备在2月10日(年初七)见报。后来稿子送到深圳市委审阅,杨广慧看到文稿说:“稿子我先不看,我们先研究一下生产方式,一个人写是开作坊的小工业,能不能搞个大生产方式,组织一个写作小组,发挥集体的智慧来写?”
其实,在春节之前市委常委会就决定,要集中力量,组织一个写作小组,并授权杨广慧负责此事。但是,如何定稿、审稿和最后审定呢?他在市委常委会上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既然有了分工,我就来负责审稿。如果每位领导都来审查一遍,程序复杂,时间又慢,审稿就我一个人定了。我有实在拿不准的地方,再来请示各位书记。”对于这样一个要承担巨大风险的决定,他的看法是,集体写作批准难。根据自己的经验,集体一起写出的文章,如果每篇都让领导改,那是最苦的事情,一个领导一个看法,一种文风,文章写不出来呀!如果文章一炮打响了,那是市委集体的功劳;如果写砸锅了,市委领导没有审查,是我杨广慧审的稿,那是我个人的责任。
1992年的春节刚过,杨广慧亲自组织和带领写作小组进驻了深圳迎宾馆,集中食住,连续苦干23个昼夜。他白天要到宣传部上班,晚上才到写作小组工作,其他写作人员全部脱产。参与“八评”写作小组的有:杨广慧、王初文(《深圳特区报》副总编)、陈锡添(《深圳特区报》副总编)、钱汉江(《深圳特区报》要闻部副主任)、于德江(市委办公厅干部)、丁星(市委政策研究室干部)、刘明如(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干部)。“八评”写作小组由王初文任组长,文笔好,文风又符合领导的要求,写出的文章可供大家参考,以统一文风。杨广慧亲自坐镇,大家积极参与写作,人人挖空心思,殚精竭虑。还借来了《中华思想宝库》等六种辞书,搜寻精辟语言,“现学现卖”。
市委对这组评论要求很高。杨广慧向写作组提出五点写作要求:思想上要有新意;理论上要有深度;文章要有针对性;篇幅是千字文;不要授人以柄,后来还增加一条,文章要有点文采。市委领导还强调,不要一篇文章登出来以后就引起各种各样的争论,特别是不要给人抓住把柄。每篇文章在动笔之前,小组成员都认真学习小平同志的谈话,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集体讨论和确定文章的题目。然后,再研究文章的具体内容,采用哪些材料,谈什么观点等等,经过大家反复斟酌,商量好了再动笔。
杨广慧还记得,八篇文章除了分别起草外,每篇文稿都是写作小组集体讨论和修改的结晶,篇篇需要经过六道工序后才完成,即:讨论提纲——分工执笔——组长初改——常委认可——集体修改——常委签发。那时,写作组成员每天闭门谢客,加班加点到深夜,工作非常辛苦。“八评”中三易其稿算是最少的,多的达十几次,有的改得面目全非,但大家都有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精神,强化宣传意识,淡化宣传痕迹,增强文化理念,提高宣传实效。《深圳特区报》社长和总编辑在“八评”写作期间,积极地参与了文章的选题和集体讨论修改工作。有些同志为了赶时间写作,三过家门而不入,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市委政策研究室的丁星写《扭住中心不放》这篇文章,正赶上夫人生孩子,特批他回家看儿子,但他的矛盾情怀难以言表,可谓看儿子“三步变成两步走”,恋写作又“一步一回头”。同志们提议给他孩子取名叫“丁扭”,作为一个特殊的纪念。那年杨广慧在深圳迎宾馆一住就是56天,还主持了《深圳商报》“八论敢闯”写作工作。
“猴年八评”出台后,马上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对此,杨广慧记得当时《深圳特区报》社长区汇文有这样的感触:“可以这样说,没有小平同志这个关键人物在关键时候来到深圳,说了关键的话,不可能产生‘八评’,‘八评’也不可能产生轰动效应。”
“猴年八评”系列评论将小平谈话的重要精神巧妙地穿插在评论之中,其文章观点鲜明,文风清新,突破评论写作的老框框,在全国新闻界率先“原汁原味”地传播了小平南方谈话精神,一时蜚声中外,获得了多项奖励荣誉。作者们在评论写作上努力探索,即强化宣传意识,淡化宣传痕迹,增强文化色彩,又得到众多同行的认同。首先,大家力求文章结构短小精悍,开门见山,原定每篇1500字左右,实际上都是千字文,最长的一篇,连标点符号在内也没有超过1200字。其次,在遣词造句上,我们力戒“必须指出”、“众所周知”一类陈词滥调,不写长句子,不说空话套话。又如,在文学色彩上,增强杂文、散文的色彩,增加警句名言,把它作为“调味剂”(当时写作组称之为味精与盐巴),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制作标题时,“八评”作者们尽可能用小平同志的原话,去掉八股腔。前几篇文章采用的标题分别为:《扭住中心不放》、《要搞快一点》、《要敢闯》,用的都是小平同志的原话,显得干脆利落,不同凡响,较之原来的标题:《紧紧抓住经济工作这个中心》、《加快经济改革步伐、促进经济高速发展》、《发扬敢闯精神》,好得多了。“多干实事,少说空话”是小平的原话,写作小组用“多干实事”作了第四篇评论的标题。《两只手都要硬》、《共产党能消灭腐败》这两篇评论的标题,也用了小平同志的原话。最后一篇的标题,也是根据小平同志的一段话定下来的:“苏联、东欧的变化,说明我们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不能倒,中国一倒便是一片灾难。”他说的很有力量,所以写作小组就用了《我们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这句话作标题。写作组决定把《扭住中心不放》作为这组评论的开篇,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不是以反对“和平演变”为中心。一组系列评论,既有好的开篇,还要考虑“压阵”的一篇。那么选哪一篇作“尾”呢?小平同志在深圳多次讲到要坚持社会主义,并强调只能走这条道路,所以确定《我们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作为结尾。
采用小平同志“原汁原味”的讲话做评论标题,显示了评论有异乎寻常的“来头”。写作组还议论到,发表这组评论之前,要想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必须突破原有的宣传窠臼,要有新的创意。首先是文章如何署名?原先准备用集体笔名“侯新平”,意即猴年新春评论。后来一想,“侯新平”何许人也?人家以为是一般秀才的文章,缺乏震撼力,便改成“本报编辑部”。
其次是为“八评”发布预告。在第一评见报前一天先造宣传声势,预告《深圳特区报》将发表八篇重要评论,并公布评论篇目。按照时任《深圳特区报》社长区汇文的说法,“这是件新鲜事,报界是没有这么做过的。但为了宣传效果,还是决定试一试。没有想到消息一登立即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是新闻同行,一看这些题目就知道是有来头的。加上小平同志刚走,别人更容易猜到这里面肯定是传达了小平同志的谈话。”
在版面处理上,《深圳特区报》社主要领导一致同意,把文章全部放在头版头条位置,大字、竖题、围花、统一格式,给读者一个“评论套餐”的印象。在文章刊出的时间上,《深圳特区报》社也作了周密的考虑。新闻贵在及时,评论也要讲求时效,以隔一天发一篇为佳,周日不登,确保读者既可消化,又能引起人们关注。另外,为了争取首都和深港新闻单位的声援,杨广慧提出了采用“立体作战”的方案,并向本市电台、电视台负责同志打招呼,希望他们逐篇发预告。深圳电视台还连续三周用“一周述评”专栏对“八评”作了评价。与此同时,《深圳特区报》在每篇评论见报前夕,分别向香港《文汇报》、《大公报》提供传真稿,使两家港报能和《深圳特区报》同日见报。这种“立体作战”方式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驻北京的几家外国通讯社和报社的记者看到了港报后纷纷打电话索要报社的稿子。邹家华副总理办公室在看到《扭住中心不放》头篇评论之后,派人打电话给《深圳特区报》社,要求把这篇评论电传给他们,还要求把其他评论及时传过去。当时,党中央、国务院正在筹备全国人大、政协两会,紧锣密鼓地起草政府工作报告,邹家华办公室极为重视这批“原汁原味”传播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评论文章。另外,《人民日报》转载了“八评”中的四篇,“八评”的重要性从中可见一斑。
猴年新春过后,1992年5月22日,广东省新闻学会为“猴年八评”写作小组颁发了荣誉证书,表彰作者们:“及时宣传了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精神,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评论观点鲜明,文风清新,在写作上有所创新。为此,决定给予特别奖励的荣誉,以资鼓励。”1994年3月,深圳市委宣传部和深圳市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发了首届‘深圳新闻奖’特别奖,荣誉证书给予了“猴年八评”的作者:杨广慧、王初文、陈锡添、钱汉江、于德江、刘明如、丁星。
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的出台,是继《猴年八评》之后的又一轰动全国的力作。文章的作者、《深圳特区报》副总编陈锡添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在年轻人向陈锡添讨要赠言时,陈锡添喜欢送人这样的赠言:“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对陈锡添来说,最大的机遇莫过于采访邓小平1992年视察深圳,3月26日问世的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使陈锡添一举成名。其实,这一轰动全国的重大宣传报道事件中,市委及报社的领导均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此前,1992年的3月6日,“猴年八评”的最后一篇《我们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发表;3月12日,市委宣传部又同意《深圳特区报》以头版半个版、第四版一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深圳特区报》记者江式高拍摄的小平视察深圳的图片新闻;1992年3月22日,《南方日报》刊登了一篇反映小平视察南方的通讯《小平同志在先科》。宣传报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气氛越来越浓,陈锡添这时坐不住了,他意识到,公开发表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时机已经成熟。这一想法得到报社主要领导区汇文和王荣山的一致支持。为了抢时间,他采取边写边发排的方式送社长区汇文审阅。3月24日下午5点,1.1万字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一气呵成。
后来有传言说,有重要领导支持或者暗示陈锡添写这篇通讯。对这种说法,陈锡添语气坚定地说:“这是猜测绝对没有。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广慧说了‘发吧’之前,没有任何一位比杨部长职位更高的领导有过这样的指示或暗示。”事实是这样的。那是1992年3月25日上午,陈锡添忐忑不安地拿着《东方风来满眼春》文章小样,同社长区汇文一起来到市委宣传部,让杨广慧审定这篇文章。他记得,当时杨广慧自己并没有看这篇文章,而是考虑过后对他们说:“发吧,稿子我不看了,你们社里把关。但一定注意,把小平同志写成人,不要写成神。”
区汇文社长在审改小样时,《深圳特区报》社刚巧收到了中央2号文件(即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要点),区汇文如获至宝,当即将通讯稿小样中所有引用的小平谈话,均按2号文件的口径订正。这一修订,使整篇文章的理论色彩大为升华了。文章问世后,引起重大反响,小平南方谈话的重要精神终于公诸于世。有人甚至说,这篇报道与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并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历史关头的雄文”。
提起当年的往事,杨广慧与王初文、陈锡添等作者至今记忆犹新,激动不已,说起来如数家珍。小平同志八次南下视察,其中就有两次是来深圳,而我们赶上了最后的一次,赶上了小平南方谈话宣传报道的历史机遇。这是深圳新闻宣传工作中最具浓墨重彩的一章。我们深深体会到:如果当初没有市委领导的正确决策和高度重视,没有深圳新闻界人士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强烈的责任感,没有对小平同志和小平理论的深厚感情,小平南方谈话的宣传就不可能顺利进行,并产生这样深远的影响,取得这么好的宣传效果。
在“猴年八评”获得媒介轰动之后,从1992年3月12日开始至4月3日,扬广慧指导的宣传佳作“八论敢闯”接着出炉。
“一论敢闯”《为进一步解放思想鸣炮》面世,开篇便是洪钟大吕之声:“深圳重要经验就是敢闯。闯,就是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闯,必须以思想解放为先导。” “二轮敢闯”《快马再加鞭》响亮提出:“快马再加鞭,就是要集中力量,迅速突破制约深圳当前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该用政策的用政策,该用法规的用法规,该闯的难关险隘绝不含糊。”
“三论敢闯”:《防右更防“左”》。“闯,必须排除‘左’、右干扰,方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我们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简言之,防右更防‘左’”。“在排除‘左’、右干扰时,必须采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不能以右反‘左’,也不能以‘左’反右,用错误去纠正错误,只能适得其反。”
“四论敢闯”:《实事求是贵在‘敢’》。“没有‘敢’的精神,‘闯’的锐气,实事求是只能成为堂皇时髦的标签,安于现状的遁词。”
“五论敢闯”:《敢用他山之石》。“敢用他山之石,就是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对我有用的东西。”
“六论敢闯”:《险处敢登攀》。“为强国富民闯难冒险,即使个人损失了什么,也是失得其所。千秋功罪,历史自有评说”。“七论敢闯”:《胸怀大局才敢闯》。“多数人有所得时,少数人可能有所失。在利天下还是利自己的问题上,敢闯者必须做出毫不犹豫的抉择”。
“八论敢闯”:《借鉴香港互利共荣》。“闯,对深圳而言,就是要借鉴香港,闯出深港两地长期互利共荣的新局面”。“八论敢闯”引起海内外强烈反响。香港、澳门、台湾和日本、泰国等地报纸、电台、通讯社纷纷转载或就此发表评论。有境外媒体称“八论敢闯”是八声春雷,体现了邓小平视察深圳的谈话精神,为进一步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香港《文汇报》载文指出:《深圳商报》
“八论敢闯”的出台非常及时,其影响决不仅仅在深圳,实际上是为中国整体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造势。
以上部分是笔者采访实录,加上杨广慧提供的资料整理合成。
事实上,从北京到深圳,杨广慧以“创新”加“敢闯”的精神为深圳改革开放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宣传工作。1993年他办理了离休,岁月的轮回没有让他思想静止下来,而是老骥伏枥,情有独钟。开始了他的思想专著《投向新视野》的编写。“猴年八评”、“八论敢闯”,在他离休后“八评”依然被评为“总结改革开放经验的经典文字”。
第二篇:邓小平南巡讲话
邓小平南巡讲话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讲话。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对中国90年代的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邓小平强调,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他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事业。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他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到底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说,有的人认为,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资本主义,“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这些人连基本常识都没。邓小平明确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还说,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比如广东,要上几个台阶,力争用20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江苏、上海等地也可以发展更快一点。邓小平进而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
决策的回响
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很快成为中央决策的主轴。江泽民在这一年2月5日春节团拜会上呼吁“大胆探索”和“加快改革”。
尽管经济改革领域是其出发点和切入点,但南巡讲话对中国的推动显然是方方面面的。春节过后,政府改革的速度和力度明显加大了。中央批准下达了大量刊载邓小平的谈话的文件,在江泽民的支持和推动下,党的中央委员会准备了一份文件,总结了邓小平的主要思想,2月28日,《关于传达与学习邓小平同志重要讲话的通知》被下发到全国各级党组织。中央党校向2000多名学员和教职员分发了南巡讲话的书面稿。
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从此将成为中国改革和发展的“伟大行动指南”、精神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和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四大”的主题。
这次从官方文件传达到社会舆论形成,选择了一条颇为奇特的路径。3月26日,北京召开“两会”期间,一篇1.1万字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在《深圳特区报》刊发,第二天,全国各地报纸均在头版头条转发。这篇非同寻常的通讯在民间激起了预料中的波澜和轰动,几乎所有媒体都赞美这场新一轮改革是“吹遍全国的一股春风,吹散了人们心头的犹豫、焦虑和疑问”。虽然此时距离邓小平南巡已有一个月时间,但民间对南巡所传递信息的触觉甚至要更敏锐。那些紧盯政策动向的人从中嗅出了巨大的商机。据华西村掌门人吴仁宝回忆,他一看到邓小平南巡的新闻,当晚就把村干部召集起来,会议开到凌晨两点,他下令动员一切资金,囤积原材料。他四处高息借贷,到处要指标、跑铝锭。他的大儿子吴协东后来回忆:“村里当时购进的铝锭每吨6000多元,3个月后就涨到了每吨1.8万多元。”被反复拿来讲述的吴仁宝和华西村只是当年“顺春风而动”的滚滚人群中的一例,据一本研究改革开放史的著作记录:“南巡之后,全国立即出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办公司热。从2月开始,北京市的新增公司以每个月2000家的速度递增,比过去增长了2到3倍。到8月22日,全市库存的公司执照已全数发光,市工商局不得不紧急从天津调运1万个执照以解燃眉之急。”
南巡讲话的巨大号召力引起的一连串革命性变化,从中央深入到民间,又从民间反馈到中央。1992年6月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向省部级学员做了一次开拓性的讲话。这篇高度受人注意的演讲,与南巡讲话精神保持高度一致,并且暗示了一个更重大的变化。江泽民说,在即将于9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一目前使用的表述方式将被主题更明确且更具改革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取代。3天后,他专门到邓小平家寻求老人对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面新旗帜的同意,接着又去请教了陈云和李先念。邓小平最后总结说:“如果大家都同意,我们就有了(党的„十四大‟)主题了。”
“江泽民的党校讲话非常敏感。”原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滕文生回忆说,“因为正好在南巡讲话之后,„十四大‟之前,且要体现他的改革思想,但国家层面对这样的新思想还没有准备好。抵触是有的,并且还要考虑不同的社会阶层。因此江泽民这次讲话的基调是讨论,而不是下达指示,他要寻求最广泛的共识。”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表述正式写入报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式列入党章还要再过几个月,但毫无疑问,按当年《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的说法,中国的改革开始进入“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姜淑萍说:“南方讲话和„十四大‟,共同开启了这个新阶段。”
这一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12.8%,远高于原先估计的6%。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显著加速发展阶段,也是从这一年起,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开始一直高居世界首位
南巡讲话概括说来使我国加快了建设步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不再纠缠于姓资姓社的问题,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那么改革开放就是成功的
南巡讲话提出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完善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做出的伟大贡献;为我国指明了本世纪前进的航程,也确立了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
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将继续坚持十三大确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所谓一个中心,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没。两个基本点,一个是改革开放,一个是四个坚持。十年前就是这样做的,十三大用这个语言把它概括起来,这个战略布局,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实现现代化后,仍需坚持,永远不变。”根据小平同志的意见,“四项基本原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则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⑩
这也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过程中,一对内外因的矛盾。而要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也应该把握住它们的正确联系--以“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任务。这也是哲学上所说的“度”限度卜一联系质和量的统一体。而要正确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决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作法,防止左“的干扰。
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毅然抛弃'以阶乏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左,的错误方针,把党口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⑨小平同志不认为在社芝主义历史时期,阶级斗争已舒停。卜了。但是他认为:”我国社会寺主要矛盾,已不是阶级斗争,经济建设已成为我们的中心任。“
小平同志认为:要处理好”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的关五,还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与”开放“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对勺,既包括经济体制改革,也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开放“是对。卜,即积极引进外资、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小平习志指出:
”我们确定搞两个开放,一个对外开放,一个对内开放。对外于放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是不可能的。扫关自守是不可能的。要实现我们的第一步目标和第二步目标,卜开放不行,不加强国际交往不行,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佥、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资金不行,关起门来是不行的。这叫对十开放。对内开放就是搞改革,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不仅经济,丕包括教育等其他各行业。“"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隹于贯彻。”“政治体制改革,--首先是党政要分开,--第二卜内容是权力下放,--第三个内容是精减机构,--还有一个勺容是提高效率。”
小平同志认为:要处理好“改革”与“开放”之间的关系,要特50注意防止右的思想干扰。“右的表现主要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高资产阶级自由化,甚至制造政治**。左,的表现主要是否定文革开放,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甚至用阶及斗争为纲的思想影响和冲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右可以葬送社惫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 由此出发,小平同志指出:在搞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刹住自由化的风,这是相互关联的问题,不刹住这股风,就不能实行开放政策。”“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要“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决不允许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我国泛滥。”“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手都要硬。”
总括小平同志的意见,是认为:要处理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之间的关系,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任务,防止“左”的干扰,这是大前提。要处理好“改革”。与“开放”之间的关系,也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任务,防止右的干扰。这是小前提。大小前提的结合体,即小平同志一再强调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小平同志对“坚持四本原则”与“改革开放”关系的论证,连同他对“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关系的论证,透彻地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中,怎样正确地处理好内外因关系的准则,纠正了毛泽东同志在哲学理论上因过于重视内因、忽视外因,对于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可能造成的失误,丰富了毛泽东哲学思想体系。
第三篇:邓小平南巡讲话心得体会
深化改革谋发展
冲破桎梏天地宽
——学习邓小平南巡讲话心得体会
“1992 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1992 年,中国改革开房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从1 月17 日由北京出发对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调研,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通称邓小平南巡讲话。南巡讲话对当时的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进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其理论精髓对新世纪中国发展仍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南巡讲话,针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思想疑虑,重申了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站在时代的高度,立足中国的实际,总结了过去几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精髓论、社会主义本质论、市场经济论、“三个有利于”论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处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创造性光辉,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大向前推进。这个讲话标志着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历史性飞跃的思想结晶——邓小平理论的最终成熟和形成。今天的中国和世界,已与邓小平讲话当年的情境大有不同,但重读讲话仍让人折服,使人震撼,给人以无穷教益和思想的启迪。
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中国社会开始了以改革开放为表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聪明、力量和探索,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中国奇迹、世界奇迹。总结南巡讲话二十年来的改革经验,既是对我们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总结,也是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将改革推向前进的历史要求。
一、改革是当代中国的唯一出路
在人类改造自然、不断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也在不断地改造和发展。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包括各种制度的存在和价值,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是服务于生产力发展的。只要存在发展,就需要改革。改革是制度的发展方式,是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式。
人类建立了很多制度,用制度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维护自己的权利。制度是人创造的社会体系,是人类生产生活、生存发展的社会必需品,是为人自身的利益服务的。
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不断创造、改革和完善制度的过程。制度有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各种制度是上层建筑的基本组成部分。制度本身最终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不是主观臆断、凭空想象的。现实存在的制度,只能与国家、民族的实际相结合、相适应,只能是特色的。
制度发展无非有两种途径。当制度不可能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时候,就通过革命的办法,以激烈、暴力、流血的方式,改朝换代,王朝更迭,来满足人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当制度能够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时候,就通过改革的办法,以和平、渐进、不流血的方式,变革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是制度进步的过程,也是制度演进的方法。历史上这两种变革方式,始终在进行着。
判断一种制度是否具有生命力,就要看它有没有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能力。假如社会主义制度不具有这样的能力,不能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那将和一切废除的制度一样,要被送进博物馆。小平南巡讲话强调,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改革也是一种革命,是“第二次革命”,只不过这种革命的方法不同于暴力的、血腥的革命,其目的还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改革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
所有社会主义,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我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道路,即由中国人民自己探索的改革开放之路。
改革是一次伟大的探索,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探索。实践探索是理论的源泉、动力、真理标准和价值体现。理论
界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这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伟大探索,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是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的。依靠自己,走自己的道路,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三、改革体现了中国的时代精神
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南巡讲话为中国的改革奠定了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探索等等,构成了我们的改革精神、时代精神。
这种改革精神、时代精神就是勇于挑战一切困难。中国需要的是稳定、需要的是发展。只有长期发展,才能保持稳定。只要长期稳定,必然有发展。频繁的**就必然长期落后。要实现长期稳定、长期发展,还是要靠改革。然而改革是有一定风险的,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稳定造成一种波动,但改革本身就是积极稳定的方法。中国未来的历史任务就是长期发展、长期稳定。不发展的东西,是保持不了的!改革有方向,有目的,有原则。脱离了国情、历史、发展阶段,就必然要颠覆。中国的改革是在国体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
这种精神就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吸收世界上一切有益于我们的营养,创造性地推动中国的发展。南巡讲话二十年来,我们在世界这个汪洋大海中,沿着中国航线,载着中国梦,驾带着我们这艘不断成长的巨舰,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民政局 许二飞)
第四篇:《邓小平南巡讲话》读后感
《等小平南巡讲话读后感》
一个春天的故事——一代伟人 光照千秋
一个春天的故事——一代伟人 光照千秋
1.南巡讲话一锤定音,成丰功伟绩
13年前的春天,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城市,一个春天的故事,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间,在朝气蓬勃的创业者中间传播开来。似乎一夜之间,就传遍了整个神州大地。一位时年88岁的老人,在那一年开年之际,巡视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划时代的诗篇。正像歌中所唱的那样:“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邓小平的一系列讲话,成为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第二份宣言书,表明了中国深化改革的决心,指引了中国前进的方向。今天看,南巡讲话,是中国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又一座里程碑。它讲话回答了长期束缚和困扰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对待改革开放基本路线的态度,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等等;解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道路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发展才是硬道理,步子要迈大一点等等。
1992年12月,邓小平被英国《金融时报》推选为“1992年风云人物”。这份殊荣之所以授予邓小平,是因为他已88岁高龄,而且没担任任何正式职务,但却使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
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在政治报告中主要依据南巡讲话,从九个方面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5年后的十五大,将这一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写进中共党章,成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列的党的指导思想,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从此不可逆转。1999年,邓小平理论被写进宪法。
2.南巡讲话一路不停,成果丰硕
1992年,邓小平已经宣布退休两年了。但就在这时,人们的思想再一次出现困惑,国家前进的步伐有可能慢下来。
1月18日至2月21日,88岁的邓小平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到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视察,对有关改革开放的政策和理论做了系统阐述。
一向寡言的邓小平,到了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几乎没有停止过讲话。最激动的一次,从深圳坐船到珠海一个小时,他整整讲了一个钟头。
官方文献记载:1992年1月20日,邓小平登上深圳国贸大厦五十三层俯瞰深圳市容。指出:我们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有了这一步,再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才有希望,我们时间不多呀!
1月23日从蛇口港乘快艇抵达珠海。离开深圳前再次叮嘱市委负责人:你们要搞得快一点。
1月25日,视察珠海亚洲仿真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在听取情况介绍时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论断你认为站得住脚吗?我相信这是正确的。
1月29日,邓小平来到珠江冰箱厂,当听说这个乡镇企业小厂在7年间,产量增加了16倍,排名全国第一,并出口到东南亚一些国家时,他高兴地说:“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发展,不发展就会受人欺负,发展才是硬道理。”
南巡讲话,摧毁了极“左”思想余毒,消除了人们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思想,冲击了小农经济思想和小生产者意识。由此,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了,认识进一步提高了,改革进一步深化了,经济也在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被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样一句布尔什维克式的话语,提醒了我们一个简单的事实:如果无产阶级建立的政权不以“解放生产力”为其宗旨之一,那么无产和赤贫状态的延续,无疑将使得革命本身失去意义。殊不知,毁灭一个旧世界,乃是为了建设一个新世界。无产是一种急需摆脱的状态,而不是引以为骄傲的状态。他还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摆脱了无谓的争论和清议,看清楚实际上我们生来不过是要求更快乐、自由和富足地生活时,我们才能走得从容些。这“三个有利于”一出,可能比经济学家和哲学家的长篇大论更为清晰地推动了中国,毕竟中国从穷困跃升为人均收入接近900美元的中低收入国家了。1992年,因南巡讲话而使得我们尝试告别计划经济,使得中国在严峻的转折点选择了一条尽管艰险但正确的前行之路。1992年的讲话,使得我们走上了我们心存畏惧的前路,一条摆脱了计划经济,但却必须承受市场经济痛苦起伏的前路,并且此后一走就是义无反顾。
3.1992后的中国
十四大以前,我国商品的市场度,以价格放开不放开为标志,以商品的价值量计算,大概只到一半左右;十四大以后不长的时间里,消费品95%进了市场,生产资料85%左右进了市场,基本解决了商品市场的问题。
南巡讲话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直接催生了中国的知识经济,使学者、专家成为高收入者,彻底扭转了延安整风以来知识分子被打压的局面。
关于留学生“都可以回来”的表态,促使大批留学生回国创业,诞生一个拥有海外教育背景的知识精英阶层——“海归派”。
门户网站网易的创始人,2003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首富丁磊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考上研究生后,最后还是放弃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处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背景下,我觉得机会很多,不如到社会上闯一闯。
南巡过后,中国兴起了新一轮的经济建设高潮,下海经商也随之风起云涌。一批批人从体制内移身商海。这些人后来被归为“92派”。
邓小平南巡讲话时说:“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数字显示,1989年到1991年,中国GDP每年的增幅只有5%左右,而在1992年当年,这个数字就增加到12.8%。此后,中国保持了“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这一称号,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8.94万亿人民币,约合1.08万亿美元,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4.个人感想
中国,一个拥有着13亿人口,960万平方千米土地面积的泱泱大国,她的发展与崛起,令世界为之瞩目。在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国的改革成就,其影响是深远的。众所周知,90年代内地改革开放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对于中国改革将向何处去等重大问题,人
们没有统一认识,整个社会气氛亦见低迷,邓小平前往深圳珠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当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舆论普遍意识到,南巡谈话廓清了当时困扰国人的种种认识问题,必将为改革开放注入新的活力。果然,随后中国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高潮,发展呈现出一派新风貌。南巡谈话精神实质是与时俱进,是把改革和发展作为硬道理。内地这十几年来改革开放事业之所以能不断推向更高水平,并顺利加入世贸组织,夺得奥运举办权,在国际舞台上取得前所未有的地位,无可否认,正是基于不断坚持创新,与时俱进。近20年来,中国人的生存状态的确比以前要好得多了。我们已经打开大门,让国民看到外面的世界,也让外面的种种气息扑面而来。21世纪的中国,改革开放不再是简单地像当年搞经济特区那样,打开几扇窗户看风景,而是打开了大门,这显然需要更决然的勇气去告别我们仍然留恋的单一所有制的经济体制,去实现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今日的中国为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需要国民永远和自己抗争,和外来竞争抗争,也和命运抗争,永远地抗争下去,才有赢的希望,而不是赢的把握。春天的故事,回响着中国人意气风发迈向春天的脚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辉煌壮丽而任重道远,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传和推进,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不懈追求和奋斗。
聆听春天的故事,你会敬重一个老人的眼光和胸怀;聆听春天的故事,你会听到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足音;聆听春天的故事,你会感受到一个国家开拓前进的信心。正是江南好风景,东方风来满眼春。让我们聆听春天的故事,感受春天的脚步,走进新时代的大门。
第五篇:邓小平南巡讲话读后感
再读《邓选第三卷》应毛概课程要求,我又一次学习了邓小平这位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巨人的著作。每次读小平同志的著作,总有一种日益强烈的感受:文风非常地朴实,然而于朴实之中的却是目不暇接的深刻思想。而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无疑是《邓选第三卷》。里面收录了邓小平一九八二年至一九九二年的许多讲话内容,均体现了邓小平本人的思想政治价值观。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人物,他的思想影响着中国前进的进程,而他的这些理论直到现在也在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邓小平理论的伟大价值,今天已可见一斑。有人说,他的理论概言之有两个基本点:一者“猫论” :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二曰“摸论” :摸着石头过河。小平同志告诉我们: “关键是发展经济”,但他还说“两只手都要硬”“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再比如三个有利于,他在“生产力”的前面加了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定语,在“综合国力”的前面加了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定语。尽管他的这些思想是以即席讲话的形式说出来的,可又有谁敢说这不是刻意强调的?读了邓小平同志的以上言论,你会发现他对于客观事物的评价完全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基础,正如他对少奇同志的态度,使我感觉到了当代伟人敢于面对现实敢于拨乱反正的铿锵态度与气势磅礴的领导作风。此外,《文选》还探讨那些不能够摸着过的河。关乎大是大非的大江大河,决不能摸着石头过!否则是要被淹死的。我们并不是不可知论者,我们坚信真理是可以被逐步认识的。在任何历史阶段,都有一些可以看得很准的问题,对它们完全可以旗帜鲜明。这些河不需要摸着过!对那些关乎方向、性质的大是大非问题,即使存在争论、分歧,但只要我们看准了,也完全应当旗帜鲜明。这些河,不允许摸着过!作为邓小平理论的杰出代表作,《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自始至终贯穿着务实、发展的思想,从开篇的十二大开幕词到结尾的南巡讲话,貌似零散的所有著述无不围绕着人民的利益和中国的发展这两点而展开。务实作为一种工作态度,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演绎和表达,发展作为一种社会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既是邓小平同志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作风,也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主旨。发展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揭示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总体设计,是制定各种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而领袖、领导和理论工作者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正确指导各种社会实践。邓小平同志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以世界发展格局为参考,继往开来,准确的把握了中国如何发展的问题,其在发展问题上的世界眼光是一般的政治家所无法比拟的。早在 1985 年 3 月 4 日,他就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1992 年 1 月 18 日至 2 月 21 日,邓小平在南巡时再度发出警示:“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这样一种远见卓识已经、正在、也即将在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得到回应。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同志是理智而务实的。他是务实的,他以殷实、富裕的生活代替任何空谈回报他深爱的人民。不拘一格搞好经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思想散见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不管白猫还是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管姓“社”还是姓“资”,只要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都可以大胆借鉴。可他也是理智的,共同富裕是需要一个历史过程的,在不可能同步富裕的基础上,必须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通过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种“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的暂时“不公平”的社会表象深处是邓小平同志深邃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把握能力,因为与其用同步富裕的谎言欺骗人民不如把历史进化过程中的必要代价和过程如实告诉人民。因此,面对贫富差距暂时拉大的社会现实和风言风语,他一笑置之。是啊,担当人民事,何计身后评,何况历史自会有它公道的评判。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分析见解,邓小平同志都以一种敏锐独特的视觉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联系当前实际,对于那些贪官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教育课,也
许他们曾做出过贡献,但骄傲自满的情绪正慢慢吞噬着他们,使他们一步步走向腐化堕落,其例举不胜举。但求通过《文选》使之觉醒,真正替人民做事。读了《文选》,会深深地被其个人魅力所吸引,他不愧为中国的革命家与改革家,指引着中国前进的方向,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要努力拼搏,与时俱进为完成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绚丽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