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测绘队来了两个年轻人
测绘队来了两个年轻人
(一)测绘队来了两个年轻人,一个小胡,一个小武。小胡喜欢电脑,小武喜欢看书,小胡的强项是外业,小武的专业是绘图,俩人就像是新鲜血液,注入这个测绘的大家庭,充满青春的活力和蓬勃的朝气,测绘的老兵有了接班人。
这天是个大晴天,小胡背着一个大背包,小武提着一箱专业书,累的满头大汗,俩人好像都满不在乎。因为是第一天来报到,小胡神情有些紧张,小武也一脸的严肃,毕竟已经离开了学校,今后就要正式披挂上阵,学校里学的不一定有用,社会这个大熔炉才是炼好钢的去处。顿时,俩人都敞开了眉梢,毕竟是出生的牛犊不怕虎。
接待他们的是测绘队的队长,队长满脸的笑容,拍着俩人的肩膀:“早就盼着两个年轻人来了,好多年队里没再进人,你们看看都是老掉牙的人喽。欢迎,欢迎啊!来来行李给我提。”说话间就一双大手抢过小胡的大背包,提上小武的一大箱书,迈着大步风呼呼。
测绘队的小院比较小,可干净整洁不含糊。一进院门就瞅见一排大字横幅:热烈欢迎两位新同志成为测绘队的一员。小胡和小武你瞅瞅我我瞅瞅你,心里甭提有多高兴,有多鼓舞。
欢迎仪式完,由队长组织开会给新来的同志分工。真是快马加鞭,一听刚来头一天就能融入测绘队就有工作做,小胡激动的眼泪直打转,小武拉着小胡胳膊情不自禁在使劲,原来小武揪着小胡发痛,眼泪差点没留住。队长声音洪亮分工:“小胡同志擅长外业,小武同志特长绘图,我们尊重特长但也不赞同单一,我们要的是培养全面人才,不仅外业测的好,内业绘图更是顶呱呱!你们年轻人,多下功夫不要怕吃苦,要想全面发展多向老同志学习,老同志也一定做好传帮带的工作,测绘队的未来就靠你们年轻人呢!”队长说完老同志老王发言了:“人家是大学生,懂得当然比咱们多了,咱们老的应该向人家年轻人多学习呢,你们说是吧?”说完老同志都连连称是。小胡忙说:“不敢当,不敢当,黄毛小子不懂事,还得向老同志学习。”小武也附声说道:“互相学习,呵呵,互相学习。”
(二)测绘队平日里忙忙碌碌,很少看见有人闲着的时候。大冷的天都过去了,真正忙的时候也到了。小胡和小武似乎都已退去刚来时候的青涩,像队长讲的那样,他们正在向一个全面人才靠拢。这天也有外出任务,刚好小胡和小武跟着老王去野外作业。早春的野外,一切都刚刚变绿,一派新的景象。今天测的是个大山坡,小胡说:“能天天出来真是好,我最喜欢外业,能够接触大自然,呼吸新空气还省得钻在办公室里闷得慌。”小武打趣说:“办公室才是我们的阵地,野外测量不过是一个分散的碉堡而已,拿下之后就得返回,回去还得数数缴了多少东西。”老王笑着说:“你俩说的都有道理,测绘这工作可是个既严谨复杂又活泼有趣的工作。只要你们用心去做,做一名测绘人是一种光荣。”说完,老王脸上有了一种小胡和小武还看不太懂的神情,那也许是自豪,也许是感叹,也许是在追忆往日的辉煌!山坡上草丛里露珠还没有散去,和着尘土成了泥巴结结实实的粘在了仨人的鞋底,老王笑着打趣:“大学生们,穿过这么重的鞋么,要是给刘翔穿穿他也跑不了多快。”小武笑成了一团,“刘翔要是穿上这些,鼻子都给气歪了!”小胡边笑边做着动作,“看我这一定跑的过他,这速度。”三个人在山坡上上上下下,忙的不亦乐乎。测绘工作有时候让人觉得单调,有时候甚至是孤独。
漫山遍野的绿在太阳底下显得更翠了,休息返回的时候,路上车来车往,一看路边也停满了了各色的车,远处还冒出一股股青烟。“哦,原来今天是清明节,”小胡漫不经心的说着。“清明节?我怎么给忘了呢!”老王的脸突然神情凝重。“走我带你们去个地方”,说完汽车疾驰而去。
车停下来的时候小胡和小武看见不远处在一堆青草的中间隆起的一座坟,坟前有块水泥石碑,静静的矗立着。老王带头下了车,走十几步光景便来到这座坟前。老王指着碑上的名字说:“文清,差点把他忘了,也是你们的前辈。我们一起测绘十几年,这小子身体不怎么好,人还争强好胜,干工作那叫一个不要命,这不争到这儿来了”。说着,老王的眼眶里被泪水填满了。说话间队长带着其余老同志也赶来了。队长和老同志们表情严肃的望着墓碑,好一阵子没有讲话。“我做一首诗吧,虽然未曾和这位老同志谋面,但是同为测绘人,我有义务去纪念他”小武的声音打破了久久的沉默。“好啊,难得小武还会作诗,不愧为新一代的测绘人啊!”队长边说边投向小武赞许的目光。诗的题目就叫纪念吧,清明时节草轻扬,茔头偶有野花香。归乡祭祖两行泪,但思故人好与长。我愿再续旧时光,青冢不允多思量。正值年少好时光,正逢国泰民亦强。当益壮,当自强。来日不忘报辉煌!
“好诗,既表达了对已故人的哀思,又说出了年轻应该奋斗的方向,我想这也是他的遗志吧”队长说完深深地对着坟头三鞠躬,其他人也都默默的低头鞠躬沉默不语。
对于文清的过去小胡和小武一直也没开口问,他俩只是默默的把文清当做了一位就在身边的英雄,时刻想着他的意志,想着测绘人的一种职责。
(三)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一年过去了,小胡和小武经过大大小小的测绘任务的磨练,已经快速成长为队里的骨干和中间力量了。测绘队里没有其他办公室的那股子政治气息,大家都朝着一个目标,那就是完成上级交予的各项任务。不会因为今天想要被提拔,明天想要被奖励而伤透脑经大动干戈。行业里的严谨,被大家贯彻的一丝不苟。
小胡和小武,俩人好像总有说不完的话,抬不完的杠。在说话间交流感情,在抬杠里探讨真知。好多好的测绘方案就是在这样一种争执中产生,然而过后,小胡和小武好的又像亲兄弟。
这一天大家围坐在办公室里探讨一个问题,什么是年轻?队长先讲:“年轻当然是身心都年轻才算,二十出头,身强力壮;心理健康,乐观向上,就像我们的两位小伙子小胡和小武一样。”说完哈哈大笑。“不敢当,不敢当!”小胡和小武几乎同时开口。老王说,“别看我年龄一大把,都四十出头了,可我有颗年轻的心,甚至有颗童心,这不在家还常常抢着和我女儿偷菜呢。”说完嘿嘿一笑。其他老同志有的说“年轻其实就是活一个二十来岁,干什么都觉得身上有使不完的力气,年龄大了你再有颗童心也是力不从心了!”“是啊,尤其是我们搞测绘的,就更是靠年轻人了,外业测绘的辛苦大家都知道,动辄几个月的野外生活,不是年轻人谁受得了呢。”小胡这时候也抢着说道:“是呢是呢,别说老同志,就我一个爱出去搞外业的人有时候还觉得受不了那种生活有时候还真想打退堂鼓呢。”小武一排小胡脑袋,“竟说些没用的,就那点困难就把你难倒了,还夸口说擅长搞外业呢,吹吧你就!”“我这儿又有一首诗,大家想听不?”大伙忙表态,“快念念,想听,小武还真有两下子。”
这首诗叫我们很年轻,送给曾经年轻过和现在正年轻着的人,有时候乌云遮挡了阳光,有时候雨水淋湿了心情,有时候黑暗充满了周身,有时候痛苦淹没了身体。是风儿吹散了乌云,是记忆模糊了雨水,是理想驱赶了黑暗,是时间蒸发了痛苦。
乌云带来了雨水、黑暗甚至痛苦,风儿的记忆,理想带我们去旅行。仰望天空,蓝天多过乌云。写下心情,雨水也会帮我们成长。提一盏明灯,你会发现周遭也变得光亮。忘掉痛苦,身体还是我们的身体。年轻的人,年轻的心。
现实与理想,亲情、友情加爱情。
在黑暗中摸索,在风雨中历练,在痛苦中长成。在阳光下,我们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我们很年轻!
“希望大家都拥有一颗年轻的心,因为我们测绘人所作的测绘工作是靠着大家的青春和年轮铸就而成的。让我们向和我们一样战斗在测绘第一线以及测绘行业各个工作岗位的同志们致敬!”队长如是说。一代又一代的测绘人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汗水,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为把伟大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测绘人忠诚事业,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的精神始终不渝。测绘人深深懂得,自己从事的工作,既充满了艰辛和劳累,又贯穿着严谨和科学。面对国家建设和国际市场对测绘工作不断提出的更高要求,在坚持优良传统的同时必须与时俱进,在发展思路、管理方法、技术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测绘人用自己的行动表明,永不满足,锐意创新,与时俱进构成了新世纪“测绘精神”的重要品质,并使之得到升华和光大。它昭示人们:“测绘精神”是传统的精神,更是时代的精神。
新的一年,更多的小胡和小武踏上了从事或将一生从事的测绘事业,用他们朴实的言行去践行“测绘精神”。为实现祖国繁荣富强衍行“测绘精神”
山西省祁县城乡建设局测绘队
武玉超
第二篇:《两个年轻人》读后感
在课堂上,老师经常提及这些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有善”。老师还教导我们说,这二十四个字要时刻铭记于心,因为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
老师说的这些话,时常在我的脑海中呈现,但我对这些词还是似懂非懂。直到我读了《两个年轻人》这个故事后,才懂得了这些话的含义。
《两个年轻人》这本书是讲述的两个好朋友的故事:他们两人的学习成绩相同,兴趣爱好相似,其中一个懂礼貌,尊老爱幼,另一个不懂礼貌,不会尊重他人,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想把自己的学问传给其中一个,于是,就对两人进行了一系列的考验,考验的内容就是文明礼仪。经过一系列的考验之后,他把学问都传给了那个讲文明,懂礼貌的那个人,让他当接班人,后来,那个讲文明礼貌的年轻人成了一个大名鼎鼎的学者,而那个不讲礼貌的人却一事无成。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没有文明礼仪,有再多的学问也不能成功。
文明是什么呢?不乱扔垃圾,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境,对长辈有礼貌,虚心听取教导,懂得感恩,学会分享,这些都是讲文明的行为。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我们争当文明小学生,从文明礼貌做起,树立目标,立下志向,成为一个最美少年!
第三篇: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有感
读《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有感
小说的开头说“三,天空中纷撒着似雨似雪的东西。”这让我们首先在心里就有了一种朦胧、混沌的感觉,就好像这篇小说以及它的主人公林震。
林震是个富于理想主义精神、勇于进取的人。当他来到的组织部门时,对党工作充满了神圣的憧憬,他很单纯,也有些幼稚,比如根据电影里全能的党委书记的形象来猜测党的工作者的,不乏有些天真。他带着他满腔的热血来到组织部,就像小说当中开始不久写道“他带着一种节日兴奋心情跑着到组织部第一副部长的办公室去报到。”这是他跟刘世吾的第一次见面。刘世吾是个有经验以及经历的人,在他的面前,林震显得是弱小的,他只能集中最大的注意力去听他讲一些他觉得相当深奥的概念。但是这时候他还是高兴的。当然正因为他和刘世吾对工作的态度的不同导致两个人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在讨论麻袋厂问题的区委常委会上林震显得有点执着勇猛他勇敢地站出来,提出一个人们需要深思的问题:“王清泉个人是作了处理,但是如何保证不再有第二、第三个王清泉出现呢?”并掷地有声地表示:“党是人民的、阶级的心脏,我们不能容忍心脏上有灰尘,就不能容忍党的机关的缺点!”但同时他又是矛盾的他判断不清究竟那样对,是纳斯嘉的“对坏事绝不能容忍”对呢,还是刘世吾的“条件成熟论”对。刘世吾老道有经验,他总能把他的思想打压下去,变得模糊。
他在实际的生活和斗争中成长、成熟起来,懂得了生活的真正美好和分量,懂得了斗争的困难和价值,渐渐明白单凭个人的勇气是做不成任何事情的。
刘世吾的性格比较复杂,是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人物。他身上带有严重的官僚主义的作风和习气,但他并不那么惹人讨厌,有时他还令人感到可亲和钦佩。他知道什么是“是”,什么是“非”,还知道“是”一定战胜“非”,又知道“是”不能一下子战胜“非”。但他并不热爱“是”,憎恨“非”,并帮助“是”去战胜“非”。他取笑缺陷,却并不愤懑,更不想克服它;他欣赏成绩,却没有热情,也并不想去巩固和发展它。是与非,成绩与缺陷,在他心中都不过是“就那么回事”。他经常讲的“就那么回事”,是他的口头禅,又是指导他工作和生活的哲学,因而在“就那么回事”的背后掩盖着刘世吾可怕的冷漠与麻木的心态和病症。他仿佛是一个看透一切的“哲学家”,成了对事业、对生活的旁观者。他没有热烈的爱,也没有强烈的憎。他容忍一切。他整天也忙忙碌碌,但只不过是机械地做着自己不得不做的事。
但刘世吾决不仅仅是一个马马虎虎的官僚主义者。他善于对部下启发诱导,有时还能把工作做得很出色,并且还有一套坚固的理论,诸如“领导艺术论”、“成绩基本论”、“条件成熟论”等,成为他掩盖和庇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的挡箭牌。即如林震到区委会后,发现了许多他意想不到的缺点和问题,因此非常激动和愤懑。而刘世吾却告诉他:“当然,想象总是好的,实际呢,就那么回事。问题不在有没有缺点,而在什么是主导的。我们区委的工作,包括组织部的工作成绩是基本的呢还是缺点是基本的?显然成绩是基本的,缺点是前进中的缺点,我们伟大的事业,正是由于这些有缺点的组织和党员完成着。”以此来回避和掩盖现实矛盾。刘世吾的精神世界里充满了冷漠,但这并不等于往日的革命热情在他身上已经完全泯灭。不,他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时也有不满之感,因而他为了摆脱自己对实际生活的厌倦感情和无聊心绪,常常贪婪地读小说、诗歌等文艺作品,从中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梦想一种单纯的、美妙的、透明的生活”。可是当他睁开眼睛来看现实的时候,那种“透明生活”的幻影就立即消失,心情又回到黯淡和灰色。他怀念过去的战斗生活,然而对于眼前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却陷入极大的麻木与冷漠。像刘世吾这样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在革命到来之前,昂扬兴奋,对革命抱着诗一般的幻想;然而一接触革命实际,他们便容易失望。特别是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它本身就是一种十分繁琐的事业。对于刘世吾来说,如果过去那种暴风骤雨式的、充满激情的战斗生活曾经鼓舞过他,那么当前需要进行坚韧、琐屑的日常工作的时候,现实在他眼里就失去了诗意。革命的日常工作不再是他的内心要求,而变成了他的负担。因此革命热情随之衰退,疲惫情绪应运而生。他自己的灵魂里害上了与时代对立、无爱无憎的精神冷漠症。你会很容易发现《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里描写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那些事情,那些忙忙碌碌,漫不经心地工作场面;拖拖沓沓却假装正经的工作态度;毫无效率也不负责任的理直气壮,冠冕堂皇到只为应付局面的工作用语;那些假惺惺的场面在现实生活中还依稀存在。或许文学的价值就在这里吧,它反映的永远是生活的深层面。
小说的中的林震,就像我们现在许多的年轻人一样对生活充满热情,但是现实却总是无可奈何的,就像王蒙在自传《半生多事》中说的那样青春洋溢着欢唱和自信,也充斥着糊涂与苦恼。青春总是自以为是,有时候还咄咄逼人。青春投身政治,青春也燃烧情感。青春有斗争的勇气,青春也满是自卑和无奈。青春必然成长,成长又会面临失去青春的惆怅。
但是为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依旧要奋斗着,“要更积极,更热情,但是一定要更坚强。。”
第四篇: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读后感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读后感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这篇小说写的是青年教师林震被调到区委会后,在工作中碰壁,困惑,迷茫的故事。小说以处理麻袋厂党支部的问题为中心情节展开叙述,通过工作和爱情两方面,塑造了林震,刘世吾,赵慧文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
小说的中心人物林震,他富有理想主义,对党支部的歪风邪气不满,他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状。但他又是单纯的,和刘世吾等人比起来是弱小的,他怀着一股热情想要改变组织部存在的一些坏习气,勇敢的向上级提出批评,却没想到没有任何人给予理睬,他感到气愤,也使得他的反抗意志更加坚定。他有过惶恐,但却没有退却。林震与许许多多的年轻人一样,作为一个涉世未深的新生儿踏进社会,对一切充满了热情。在他的头脑中,生活就应该像党允诺的一样,单纯明朗,人们应该按照党章那样循规蹈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困惑,自然也不能接受。但令人佩服的是,即使对革命的热情被压迫在社会的洪流中,也仍然继续为之努力。他就是社会主义新势力与旧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斗争的象征。也许有的人会说,若干年后的林震,或许就会被社会同化,对社会屈服,成为下一个“刘世吾”。这不禁让我想到另一篇小说《活动变人形》里那句静宜对倪正吾说的话;“人们都是这样的,年轻时候觉得社会不合理,要和社会作战。最后却总是要和社会和解,个人与社会达到彼此的两利。”选择没有对错,只要记住学会肯定自己的价值。
赵慧文也挺有意思。她和林震是年轻党员的两种代表。前者初入社会积极性还没有被残酷的现实打击,后者则是在工作和婚姻中遇到挫折后渐渐失去了热情。当她遇到林震之后,她说自己好像又年轻了,不难想象,林震就像那以前的自己,但现在的她终于还是在那氛围中失去了勇气,默认不反抗。而林震的出现,仿佛又带给了她一丝的希望,她理解林震,鼓励林震,支持他与一些组织部的歪风邪气作斗争,做她没有勇气做的事。很多人说在那个年代,赵慧文是聪明的,既达到了想要的目的,又不怕损害自己的利益。而我印象最深的是刘世吾。他在小说里被塑造成一个新式官僚主义形象,身上带有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和习气,但却一点也没让我讨厌。他是一个有智有谋的人,会统筹大局,懂得适可而止,也是对一切事物看得最透彻的一个人物,心里面什么都明白。他有时能把工作做得很出色,并且还有一套坚固的理论,“领导艺术论”、“成绩基本论”、“条件成熟论”。他仿佛是一个看透一切的“哲学家”,成了对事业、对生活的旁观者。他没有热烈的爱,也没有强烈的憎。他容忍一切。他喜欢沉浸在小说,诗歌的假想世界里,他不想睁开眼睛去看到这个纷扰的世界,但是生活和工作又必须继续下去,所以他只好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他和林震在馄饨店吃饭的那一段,确实让人觉得很动容,他连用了几个“我曾经”“我想”,他何曾不努力过,何曾没有抗争过?他也曾血气方刚怀着满腔热血想要干出一番大事业,但现实的摧残也将他磨砺成如今的样子,他终于厌倦了,觉悟了,总之那一段,把刘世吾写得既无奈又心酸。从另一个角度说,林震只是组织部一个新来的党员,但刘世吾不同,他是组织部的副部长,他当然可以将问题上报,可以主动去抓工作,但要是出了什么差错,他努力几十年的职位还保不保得住?得到的越多自然就更害怕失去。所以他只好装作漠不关心,只好常常将“就那么回事”挂在嘴边,只好与群众和工作都保持适当的距离。他只是一个受害者,在现实生活中成为了官僚主义的牺牲品。这也是他的可悲之处。更是他性格复杂性的表现。在网上看到一则非常精彩的评论:“小说中的组织部内的人物的形象,就像我们人生所必经的几个阶段。林震是我们作为社会新鲜人的青涩时期,赵慧文是在社会受挫后的低潮期,韩常新是一心为名利奋斗的中青年时期,刘世吾是看破世事的倦怠的中老年。而我们必须在复杂的社会,剧烈变化的社会潮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你会做一个林震那样勇于抗争的人吗,你会因为挫折而像赵慧文一蹶不振吗,你会像韩常新那样华而不实吗,你会想刘世吾那样看破世事吗。总有一天你会的,我们有可能成为他们其中的一个人或他们的合体。”也许做一
个理想主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和生活和那些错误的对立面斗争的勇气。即使是深谙世事的刘世吾,也会对林震说一句:“有原则的并不只有你一个人。
千帆过尽之后你仍然可以选择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也可以在纷扰的现实社会中学会适应。成熟和单纯永远不是对立的。
第五篇: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读后感[推荐]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读后感
(一)小说直接从题目就可以知道有个年轻人来到了组织部,而这个年轻人却是不轻易放弃的。
林震是个富于理想主义精神、勇于进取的人。当他来到的组织部门时,对党工作充满了神圣的憧憬,他很单纯,也有些幼稚,比如根据电影里全能的党委书记的形象来猜测党的工作者的,不乏有些天真。他带着他满腔的热血来到组织部,就像小说当中开始不久写道“他带着一种节日兴奋心情跑着到组织部第一副部长的办公室去报到。”这是他跟刘世吾的第一次见面。刘世吾是个有经验以及经历的人,在他的面前,林震显得是弱小的,他只能集中最大的注意力去听他讲一些他觉得相当深奥的概念。但是这时候他还是高兴的。当然正因为他和刘世吾对工作的态度的不同导致两个人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在讨论麻袋厂问题的区委常委会上林震显得有点执着勇猛他勇敢地站出来,提出一个人们需要深思的问题:“王清泉个人是作了处理,但是如何保证不再有第二、第三个王清泉出现呢?”并掷地有声地表示:“党是人民的、阶级的心脏,我们不能容忍心脏上有灰尘,就不能容忍党的机关的缺点!”但同时他又是矛盾的他判断不清究竟那样对,是纳斯嘉的“对坏事绝不能容忍”对呢,还是刘世吾的“条件成熟论”对。刘世吾老道有经验,他总能把他的思想打压下去,变得模糊。
刘世吾的精神世界里充满了冷漠,但这并不等于往日的革命热情在他身上已经完全泯灭。不,他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时也有不满之感,因而他为了摆脱自己对实际生活的厌倦感情和无聊心绪,常常贪婪地读小说、诗歌等文艺作品,从中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梦想一种单纯的、美妙的、透明的生活”。可是当他睁开眼睛来看现实的时候,那种“透明生活”的幻影就立即消失,心情又回到黯淡和灰色。他怀念过去的战斗生活,然而对于眼前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却陷入极大的麻木与冷漠。像刘世吾这样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在革命到来之前,昂扬兴奋,对革命抱着诗一般的幻想;然而一接触革命实际,他们便容易失望。特别是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它本身就是一种十分繁琐的事业。对于刘世吾来说,如果过去那种暴风骤雨式的、充满激情的战斗生活曾经鼓舞过他,那么当前需要进行坚韧、琐屑的日常工作的时候,现实在他眼里就失去了诗意。革命的日常工作不再是他的内心要求,而变成了他的负担。因此革命热情随之衰退,疲惫情绪应运而生。他自己的灵魂里害上了与时代对立、无爱无憎的精神冷漠症。
你会很容易发现《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里描写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那些事情,那些忙忙碌碌,漫不经心地工作场面;拖拖沓沓却假装正经的工作态度;毫无效率也不负责任的理直气壮,冠冕堂皇到只为应付局面的工作用语;那些假惺惺的场面在现实生活中还依稀存在。或许文学的价值就在这里吧,它反映的永远是生活的深层面。
小说的中的林震,就像我们现在许多的年轻人一样对生活充满热情,但是现实却总是无可奈何的,就像王蒙在自传《半生多事》中说的那样青春洋溢着欢唱和自信,也充斥着糊涂与苦恼。青春总是自以为是,有时候还咄咄逼人。青春投身政治,青春也燃烧情感。青春有斗争的勇气,青春也满是自卑和无奈。青春必然成长,成长又会面临失去青春的惆怅。
但是为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依旧要奋斗着,“要更积极,更热情,但是一定要更坚强。”
1130140017 胡艳丽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读后感
(二):时代需要“林震”
参加工作时间长了,越来越容易看到对工作不用心的人,看到了很多得过且过的人。有时很纳闷:怎么可以这样呢?心里在为大家鼓气,但看到的依然是大家的碌碌无为。
小时候,校门口贴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标语充满时代的气息,于是我走向教育的路。一路奔来,对教育之路幻想着——心想自己一定能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心想着教育世界的璀璨与辉煌。
然而,现实很残酷。长辈们让我知道生活和理想有时背道而驰,额外的工作让我知道一些和教育教学无半点关系的事情只有做了才能让我继续教育着。于是,有时很愤青。愤青时有时会受到严厉的批评。
1956 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按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看来,那时的人们应该都是奋发图强之人。有时在办公室,长辈们也常说“毛爷时代”如何好,如何廉洁。
于是,想起了王蒙所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想起了那个被别人评为“理想主义者”的“林震”。
这篇小说告诉我,现实从来没有理想过。
大家以为改革开放之前经济落后,人人都做事认真。小说告诉了我们真相。
区委,神圣的地方;政府干部,高尚的人物。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高潮”,人人“滔滔不绝地讲着社会主义高潮中的各种气象”。
小说以真实的笔调给我们展现了政府里忙忙碌碌,漫不经心地工作场面;拖拖沓沓却假装正经的工作态度;毫无效率也不负责任的理直气壮,冠冕堂皇到只为应付局面的工作用语。林震初到通华麻袋厂时,“工厂门口的警卫同志听说他是区委会的干部,没要他签名,信任地请他进去了”,可见在那个时代官的威力真大,到哪都有特权。今天的官僚主义盛行可说是得益于那个时代的官,得益于老百姓的畏官心理(中国的官僚主义从来都没有消退过)。
小说中的刘世吾曾说“党工作者是医生,他要给人治病,他自己却是并不轻松的”。这话说得很经典,我们党内确实有很多问题需要医治。就说刘世吾这个人,他是组织部主要负责人,工作能力强,“一下决心,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从对林震所说的话来看他又是个看问题很透彻的人。在他给林震介绍组织部工作时说“‘把党的生活建立在„„ 上’,听起来就象‘把生活建在登登登上’”,官腔十足。对生活的无奈与厌倦使他有着可怕的冷漠与麻木的心态和病症,容忍一切。韩常新和王清泉的官僚主义就是他包庇出来的。他的冷漠与麻木,挂名的上司李宗秦有很大的责任。
王清泉,是仗着解放前的事迹混在机关单位的蛀虫,劣迹斑斑、为官霸道。唯我独尊,对魏鹤鸣大呼小叫,怒叱不断,只会以上欺下。典型的只领功领钱的领导。关于处理王清泉的问题时,刘世吾曾对林震说“我明天找他谈话,有原则性的并不仅是你一个人。”而王清泉受到处罚是因为林震和魏鹤鸣把事情闹大了,可见,事情不闹大就跟原则扯不上边。
韩常新这位工厂建党组组长,“比领导干部还象领导干部”。常常“迅速地提高到原则上分析问题和指示别人”。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积极处理,还打击积极工作的魏鹤鸣和林震,可见韩也是党干部中的败类。韩到通华麻袋厂了解发展党员工作时的做法完全是浮夸风主义,追求数字结果,不注重过程,写起文章来圆滑而又强拉硬扯,有浓重的八股文味道。对工作投机取巧和狐假虎威。这样的人却能够步步高升,真的让人心寒。
魏鹤鸣,是个正直的人,很想改进工作,因为长期受到王清泉的压制,对现实心生不满,又因上级的消极态度对工作不再有希望。当林震来了调发展党员工作时,“他好象应付似的希望快点谈完。”总的来说他是个工作负责,关心群众,充满激情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