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言常识
高考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汇总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
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
③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宫廷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20)主簿: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知: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
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⑥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
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
⑦表辞官
告老:官员年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新唐书·白居易传》)
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可以不译。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3.表人物个性的:耿、(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狷介。
耿:光明。
埂:正直。
鲠:直爽,正直。
佞: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
谲:欺诈,玩弄手段。
4.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5.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6.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7.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8.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多:称赞。
嘉:赞美。
与:赞许。9.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10.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蛮:南蛮,古代统治阶级对南部民族带污蔑性的称呼。
夷:东部少数民族。
戎:西部少数民族。
狄:北部少数民族。
11.表人物地位的:贵、显、卑、官绅、豪。
12.表主管的:知、典、主。
13.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14.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
稔:庄稼成熟。
刈:割;镰刀一类的农具。
廪:米仓。官府供给粮食。
禀:给于各物。
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后来成了同义词。
荒:荒年,收成不好。
15.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赡:富足,充足;供给。
给:足,丰足。
16.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17.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馁:饥饿,五谷没有收成。
馑:蔬菜和野菜吃不上。连用时饥和谨无区别。
18.表俸禄的:俸、禄、秩、饷
秩:官吏的俸禄。
19.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
2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带。
2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宇:屋檐。
庑:高堂周围的郭房,厨房;房屋。
22.表桌床的:案、几、床、榻。
23.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
忤:违反,抵触。
牾:逆。
24.表揭发的:劾、讦、揭、擿
劾:揭发罪状。
讦: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
25.表害怕的:畏、惧、惮、慑、骇、患。
26.表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衔:藏在心中,特指怀恨。
诅:诅咒。
27.表暗中的:阴、间、密。
28.表诬陷的:中、谮、诬。
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29.表朝见的:朝、觐
觐:原指诸侯秋天朝见天子。
朝:诸侯春天朝见天子,后来都泛指朝见帝王。
30.与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
畿:京城所管辖的地方。
31.与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
祚:福;帝王。
践祚:即位。
32.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告:告诫,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谕:告诉,使人知道;知道,了解,明白。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诘:责备,追问。
诉:告状;诽谤。
33.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34.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让:责备,责怪
尤:罪过,过错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35.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36.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37.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戾、诟、谩
戾:①凶暴,猛烈②违背,违反或乖张,不讲情理。
诟:①耻辱②骂
忿:愤怒,怨恨。
恚:恨、怒。
38.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
族:灭族。
流:流放,古代的一种刑罚。
赭衣:赭,红褐色。“衣赭衣,关三木”是古代犯人特穿的衣服。
械:桎梏,脚镣和手铐。
39.表监狱的:囹圄、狱。
40.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41.表告别的:辞、别、谢。
42.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43.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经。
44.与马匹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45.表行动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逋。
遁:逃,“遁”与“逃”均是逃离某个地方,但“遁”比“逃”更隐蔽,多指悄悄地遛走,不知去向。
逋:①逃亡,逃跑。②拖延,迟延。
46.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三、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1.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
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
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
5.他:别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四、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
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现有成语“下车伊始”。
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
3.用事:掌权,主管。
4.视事:在任,在职;办公。
5.听事:办公的地方。
6.逆旅:旅馆。
7.部曲:私家军队。
8.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祖,祭祀路神
第二篇: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
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
一、官员视事
传主发迹后,会宦海沉浮,或从基层做起,或被贬值到地方“反省”。则传主到该地任职时会施行一系列政策,与上下级、地方缙绅(jìn shēn)、百姓进行一系列互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传主行为、同僚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1.诣(yì):①到……去。②拜访。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3.课:考核、督促、征收。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①巡视,巡行。②考察,核实,查明。
6.游(遊):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10.短:进谗言,说坏话。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zhé):指斥,指责,驳斥。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矫诏,假传圣旨。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这些词语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抄。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传主行为(生僻实词)的重要依据。
1.官职(文科班重点记,理科班一般记)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7)太尉:军事首脑。(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huàn)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10)侍郎侍中:宫廷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13)太史:记史,管文收。(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20)主簿:秘书。2.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知:在……任职,知府>知州>知县。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què),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wǎn)、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chù):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问题:累迁、超迁分别是什么意思?
陟(zhì):进用。如:陟罚臧否(zāng pǐ),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愈《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zhì)宰相,左除(张)滂(pāng)等官。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
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⑥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
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huì)传》)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⑦表辞官
告老:官员年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新唐书〃白居易传》)3.表人物个性的:耿【光明】、(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gĕng,正直】、鲠【gĕng,直爽,正直】、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n
è)、佞【nìng,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诈、阿谀(ē yú)、谄谗(chǎn chán)、谲【jué,欺诈,玩弄手段】、狷介(juàn jiè)【正直孤傲】
4.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mí)、贪(浊)5.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6.与学校有关的:庠(xiáng)、序、太学、博士、太傅 7.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8.表赞扬的:多【称赞】、嘉【赞美】、称、誉、与【赞许】、许、叹 9.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10.表少数民族的:蛮【南蛮,古代统治阶级对南部民族带污蔑性的称呼】、夷【东部少数民族】、戎【róng,西部少数民族】、狄【北部少数民族】
11.表人物地位的:贵、显、卑、官绅、豪 12.表主管的:知、典、主
13.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14.与粮食有关的:粟、黍(shǔ)、禾、谷、稻、菽(shū)、稼穑(jià sè)、耕耘、稔【rěn,庄稼成熟】、熟、刈【yì,割;镰刀一类的农具】、籴(dí)、粜(tiào)、廪【lǐn,米仓。官府供给粮食】、禀【bǐng,注意是后鼻音!给予各物】、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后来成了同义词】、荒【荒年,收成不好】、欠收
15.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shàn,富足、充足;供给。《齐桓晋文之事》:“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足、给【足,丰足】、佚
16.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17.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饥饿,五谷没有收成】、馑【蔬菜和野菜吃不上。连用时饥和谨无区别】
18.表俸禄的:俸、禄、秩【官吏的俸禄】、饷
19.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líng)、绡(xiāo)、绸、罗、缎、绮(qǐ)、纱、绦(tāo)、缟(gǎo)、缣(jiān)、缯(zēng)、蚕、桑
20.表穿戴的:纨绔(wán kù)、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带 21.表房舍的:宇【屋檐】、舍、馆、宅、第、邸、庑【wǔ,高堂周围的郭房,厨房;房屋】、屋
22.表桌床的:案、几、床、榻
23.表违背的:牾【wǔ,逆】、忤【违反,抵触】、逆、倍(背)
24.表揭发的:劾【揭发罪状】、讦【jié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揭、擿(tī)25.表害怕的:畏、惧、惮(dàn)、慑、骇、患
26.表嫉恨的:恶、厌、憎、贬、衔【藏在心中,特指怀恨】、怨、患、疾、恨、怒、诅【诅咒】
27.表暗中的:阴、间、密
28.表诬陷的:中、谮【zèn说坏话诬陷别人】、诬
29.表朝见的:朝【诸侯春天朝见天子,后来都泛指朝见帝王】、觐【jìn,原指诸侯秋天朝见天子】
30.与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城所管辖的地方】、京、京畿(jī)
31.与皇帝有关的:上、帝、祚【zuò,福;帝王】、践祚【即位】、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
32.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gào)、告【告诫,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敕、白、陈、对、语、谕【告诉,使人知道;知道,了解,明白】、喻、晓、辩、问、谢、折【驳斥,使对方屈服】、诘【责备,追问】、诉【告状;诽谤】、咨(諮)
33.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bàng)、谏
34.表责备的:过、责、咎、诛(zhū)、让【责备,责怪】、谴、尤【yóu罪过,过】、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35.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36.表喜乐的:乐、欣、欣然、悦(“说”)、欢、蹈舞
37.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愤怒,怨恨】、恚【huì恨、怒】、涕泣、骂、责、戾【lì①凶暴,猛烈;②违背,违反或乖张,不讲情理】、诟【gòu①耻辱;②骂】、谩(màn)
38.表刑罚的:辟、大辟【砍头,隋后泛指所有死刑】、髡【kūn,剃头的刑罚】、笞【chī,鞭刑,或用藤条荆条照死抽】、磔【zhé,肢解,很恶心的】、刖【yuè,砍脚,卞和尝过这个】、族【灭族,方孝孺尝过这个】、杖、流【流放,古代的一种刑罚】、赭(zhě)衣【赭,红褐色。“衣yì赭衣,关三木”是古代犯人特穿的衣服】、械【桎梏zhì gù,脚镣和手铐】
39.表监狱的:囹圄(líng yǔ)、狱
40.表拜访的:造、过、访、谒(yè)、顾 41.表告别的:辞、别、谢 42.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43.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经
44.与马匹有关的:马、驹(jū)、厩(jiù)、策、羁、縻(mí)、辔(pèi)、逸【马脱了缰绳,放纵】、驭(yù)、御、驾、辕、辙
45.表行动的:步、趋、走、遁【dùn逃,“遁”与“逃”均是逃离某个地方,但“遁”比“逃”更隐蔽,多指悄悄地遛走,不知去向】、亡、逃、徙、匿、逋【bū①逃亡,逃跑;②拖延,迟延】
46.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hōng)、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就木、坐化
几种死法一览:帝王和王后死叫崩,诸侯王及唐朝二品以上官员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为不禄,未成年人死为殇,泛指死亡可用陨,吊死或绞杀叫缢,被射死叫殪,平民之死就是死。
三、值得重视的通假字
(1)“案”同“按”:审察,察看。v.(“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2)“倍”同“背”:背叛,违背。v.(“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3)“被”同“披(pī)”:穿着。v.“闻妻言,如被冰雪。”)(4)“不”同“否(fǒu)”:不。adv.(“或师焉,或不焉。”)(5)“材”同“才”:才能。n.(“食之不能尽其材。”)
(6)“采”同“彩”彩色,颜色。n.(“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7)“藏”同“脏(臟)”:脏腑。n.(“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8)“曾”同“增(zēng)”:增加。v.(“曾益其所不能。”)(9)“钞”同“抄”:抄写。v.(“适中手自钞录。”)
(10)“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11)“从(從)”同“纵(縱)”:合纵,联合抗秦。v.(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12)“道”同“导(導)”:引导。v.(“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13)“丁宁”同“叮咛(嚀)”嘱咐。v.(“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14)“度”同“渡”:渡过,越过。v.(“一夜飞度镜湖月。”)(15)“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时人伤之,为诗云尔。”)(16)“反”同“返”:往返,返回。v.(“寒暑易节,始一反焉。”)(17)“奉”同“捧”:两手托着。v.(“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18)“拂”同“弼(bì)”:辅弼。v.(“入则无法家拂土。”)(19)“还(還)”同“环(環)”:绕。v.(“秦王还柱而走。”)(20)“还”同“旋”:回转、掉转。v.(“扁鹊望桓侯而还走。”)(21)“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22)“华(華)”同“花(huā)”:植物的繁殖器官。n.(“焜kūn黄华叶衰。”)(23)“画(畫)”同“划(劃)”用拨子在琵琶中划一下。”)
(24)“驩”同“欢(歡)”欢聚。v.(“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25)“怳”同“恍”恍然,猛然醒来的样子。“怳惊起而长嗟。”)(26)“惠”同“慧”:聪明。adj.(“甚矣,汝之不惠。”)
(27)“火”同“伙”:一伙。数量词。古代军队“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28)“疾”同“嫉”:嫉妒,憎恨。v.(“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29)“棘”同“戟”:兵器。n.(“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30)“见”同“现”暴露,露出来。v.(“图穷而匕首见。”)
(31)“缰”同“强(彊)”:强大。adj.(“缰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32)“介”同“芥”:小草。n.(“无纠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33)“景”同“影”:影子。n.(“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34)“迥”同“回(迴)”:旋转。v.(“迥忆后街之屋。”)
(35)“句”同“勾”:“厶”和“口”是隶书转楷书时写法上造成的异体,即俗字。大陆无统一标准,有时以旧字规范,如“強——强”,有时以俗字规范。如“袞——衮”,勾取。v.(“虽小数,然必句性情,习方俗。”)
(36)“具”同“俱”都,全,adv.(“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37)“距”同“拒”:抗拒。v.(“或走,或闭门旅距。”)(38)“掘”同“倔”,顽强,固执。adj.(“掘强沙塞之间。”)
(39)“没”同“殁”:死。v.(“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40)“俛”同“俯”:“俛”是“俯”的异体字,书法中常用。低头,表示服从。v.(“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41)“缪”同“穆(mù)”:温和,恭敬。例句中为姓。“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42)“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n.(“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43)“内”同“纳(nà)”接纳,接受。v.(“然后命使内之,则又再拜。”)(44)“女”同“汝(rǔ)”:人称代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45)“畔”同“叛”:背叛。v.(“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46)“契”同“锲(qiè)”:刻,v.(“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其舟。”)(47)“诎”同“屈(qū)”:弯曲。v.(“诎右臂支船。”)
(48)“去”同“弆(jǔ)”:藏。v.(“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49)“沈”同“沉”:“沈”是“沉”的本字。
(50)“生”同“性”:资质,禀赋。n.(“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51)“食”同“饲(sì)”:喂。v.(“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52)“受”同“授”给,与。v.(“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53)“孰”同“熟”:煮熟了的。adj.(“宰夫顾熊蟠不孰,杀之。”)(54)“属”同“嘱”:嘱托、托付。v.(“属予作文以记之。”)(55)“说”同“悦”:愉快。高兴。adj.(“而民说之。”)(56)“竦”同“耸”:高。adj.(“水何澹澹,山岛竦峙。”)(57)“田”同“畋”:打猎。v.(“今王田猎于此。”)(58)“帖”同“贴”:粘附。v.(“对镜帖花黄。”)
(59)“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n.(“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60)“涂”同“途”,道路。n.(“失迷涂知返,往哲是与。”)
(61)“亡”同“无(wú)”:没有。adv.(“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62)“文”同“纹”:纹路,纹理。n.(“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63)“希”同“稀”稀疏,少,罕见。adj.(有志乎古者希矣。”)
(64)“郤”同“隙(xì)”:隔阂,嫌怨。n.(“令将军与臣有郤。”)
(65)“县(縣)”同“悬(xuán)(懸)”:挂,v.(县明太祖御容明伦堂,率众拜且哭。”)
(66)“乡(鄉)”同“向(嚮)”对着、朝着。“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67)“飨”同“享(xiǎng)”:受。v.(“飨德怀恩,词不悉心。”)(68)“邪”同“耶”:吗。疑问语气词。“其真无马邪?”)(69)“羞”同“馐”:食物n.(“玉盘珍羞直万钱。”)(70)“虚”同“墟”,市。n.(“之虚所卖之。”)
(71)“奄”同“晻(ǎn)yǎn”:日无光。adj.(“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72)“阳(陽)”同“佯”:假装,表面。“皆阳应曰。”)
(73)“邀(yāo)”同“要”:要挟。v.(“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74)“要”同“邀”:约。v.(“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75)“要”同“邀、腰”:拦截v.(“马头要落日,剑尾掣流星。”)(76)“已”同“矣”:了。语气助词。“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77)“以”同“已”:止。v.(“无以,则王乎?”)
(78)“佚”同“逸”:安逸,安闲。adj.(“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79)“益”同“溢”:涨水。v.(“澭水暴益。”)(80)“有”同“又”:更。adv.(“殆有甚焉。”)(81)“与”同“欤”:吗。语气助词。“可得闻与?”)
(82)“原”同“源”源泉。n.(“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83)“圜”同“圆”:圆形。n.(“多平方,少圜。”)
(84)“责”同“债”:欠别人的钱财。n.(“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85)“振”同“赈”:救济。v.(“大命将泛,其之振救。”)
(86)“征”同“徵”(日本为“徴”):“征”“徵”本为两字,如可能导致混淆,如人名魏徵,则沿用“徵”。证据。n.(“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87)“祗”同“只(衹)”:只是。adv.(“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祇祗衹袛,是四个不同的字,至于区别,高考不考。)
(88)“指”同“旨”:旨趣。n.(“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89)“质”同“锧”,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n.(“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90)“著”同“着”,“著”是“着”的本字。穿。v.(“著我旧时裳。”)
(91)“咨”同“谘”:“咨询”繁体就写作“諮詢”。询问。v.(“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92)“鉏”同“锄(chú)”:锄头。n.(“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93)“坐”同“座”:座位。n.(“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四、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
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现有成语“下车伊始”。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3.用事:掌权,主管。
4.视事:在任,在职;办公。5.听事:办公的地方。6.逆旅:旅馆。
7.部曲:私家军队。
8.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10.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11.作色:发怒。
12.从子:侄子。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五、表示时间的词
1.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qǐng)、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nǎng)、尝,昔、向。3.表一段时间:比(bì)、迨(dài)、逮、及、洎、居(后带时间,则译作“过了……”)
第三篇: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总结
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总结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
①听说,听见;
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
③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宫廷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20)主簿: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知: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
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
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⑥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
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
⑦表辞官
告老:官员年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新唐书·白居易传》)
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可以不译。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3.表人物个性的:耿、(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狷介。
耿:光明。
埂:正直。
鲠:直爽,正直。
佞: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
谲:欺诈,玩弄手段。
4.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5.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6.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7.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8.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多:称赞。
嘉:赞美。
与:赞许。
9.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10.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蛮:南蛮,古代统治阶级对南部民族带污蔑性的称呼。
夷:东部少数民族。
戎:西部少数民族。
狄:北部少数民族。
11.表人物地位的:贵、显、卑、官绅、豪。
12.表主管的:知、典、主。
13.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14.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
稔:庄稼成熟。
刈:割;镰刀一类的农具。
廪:米仓。官府供给粮食。
禀:给于各物。
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后来成了同义词。
荒:荒年,收成不好。
15.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赡:富足,充足;供给。
给:足,丰足。
16.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17.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馁:饥饿,五谷没有收成。
馑:蔬菜和野菜吃不上。连用时饥和谨无区别。
18.表俸禄的:俸、禄、秩、饷
秩:官吏的俸禄。
19.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
2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带。
2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宇:屋檐。
庑:高堂周围的郭房,厨房;房屋。
22.表桌床的:案、几、床、榻。
23.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
忤:违反,抵触。
牾:逆。
24.表揭发的:劾、讦、揭、擿
劾:揭发罪状。
讦: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
25.表害怕的:畏、惧、惮、慑、骇、患。
26.表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衔:藏在心中,特指怀恨。
诅:诅咒。
27.表暗中的:阴、间、密。
28.表诬陷的:中、谮、诬。
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29.表朝见的:朝、觐
觐:原指诸侯秋天朝见天子。
朝:诸侯春天朝见天子,后来都泛指朝见帝王。
30.与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
畿:京城所管辖的地方。
31.与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
祚:福;帝王。
践祚:即位。
32.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告:告诫,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谕:告诉,使人知道;知道,了解,明白。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诘:责备,追问。
诉:告状;诽谤。
33.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34.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让:责备,责怪
尤:罪过,过错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35.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36.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37.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戾、诟、谩
戾:①凶暴,猛烈②违背,违反或乖张,不讲情理。
诟:①耻辱②骂
忿:愤怒,怨恨。
恚:恨、怒。
38.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
族:灭族。
流:流放,古代的一种刑罚。
赭衣:赭,红褐色。“衣赭衣,关三木”是古代犯人特穿的衣服。
械:桎梏,脚镣和手铐。
39.表监狱的:囹圄、狱。
40.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41.表告别的:辞、别、谢。
42.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43.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经。
44.与马匹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45.表行动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逋。
遁:逃,“遁”与“逃”均是逃离某个地方,但“遁”比“逃”更隐蔽,多指悄悄地遛走,不知去向。
逋:①逃亡,逃跑。②拖延,迟延。
46.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三、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1.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
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
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
5.他:别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四、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
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现有成语“下车伊始”。
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
3.用事:掌权,主管。
4.视事:在任,在职;办公。
5.听事:办公的地方。
6.逆旅:旅馆。
7.部曲:私家军队。
8.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
10.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11.作色:发怒。
12.从子:侄子。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五、相对稳定的通假字
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史记·魏公子列传》)。
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5.禽,通“擒”:“禽灭六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史记·淮阴侯列传》)。
7.趣,①通“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史记·孙膑列传》)。
②通“促”:“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
8.内,通“纳”:接纳,让„„近来;藏。“无内诸侯军”(《史记·高祖本纪》)。
9.郤,通“隙”:隔阂,矛盾。“令将军与臣有郤”(《史记·项羽本纪》)。
10.责,通“债”:“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六、表示时间的词
1.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尝,昔、向。
3.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后带时间,则译作“过了„”,不译作“居住”,如“居无何,居三月”)
第四篇:文言心得
学古代汉语的心得
古文,我们从初中就接触了,那时觉得那一句句的“之乎者也”甚是拗口。而且那些语法、句式、词义难以理解,但是因为那时的语文老师对我们的文言文学习抓得不严,因此就得过且过了。到了高中,我为了高考的时候能在文言文那块拿高分,所以在学习古文的时候可是下了一番苦功,句式、断句、词义、翻译、、、、、、都一一苦记,正是因为这样,往往我就忽略了文章的一些更深的涵义。
终于寒窗苦读十二年我如愿考上大学,并选择了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再次接触古文,这次学习古文我觉得我不能局限于课文本身的词义解析了,我应该深入一点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在老师的循循引导之下,我懂得了学习古汉语要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在学课文的时候可以在脑海里展开一幕幕相关的联想,结合知识理论感受文言理解文言。
记得上第一节古汉语课时,老师就跟我们说为什么要学习古汉语,古代汉语”是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基础课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而我们又是师范生所以我们必须学习古汉语知识,而且“古代汉语”还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以便阅读古代文献,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不仅这样学习古代汉语还有利于理解、学习和运用现代汉语,并且,学习古代汉语我们才会欣赏与研究古代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要想教好中学语文必须要学习古代汉语。
经过接近一年的学习古汉语给我留下了很多印象深刻的事,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抄写小篆,在这个抄写的过程我虽然带有应付的情绪,可在抄写的过程,我还是学到了不少有趣而且有用的知识。看着那些笔画繁杂的字,如一幅幅名家的画向我们娓娓道来那时人民的生活的情景,让我们身处二十一世纪的人也能了解、走进那个我们之前不曾了解过的世界,感受那时特有的人文气息。还有呢,在上学期,我做一个二年级的小女孩的家教,刚好,她的语文习题有关与小篆的,恰好那几个算是简单的小篆我认识,所以就颇为轻松地解答出来了。看着小女孩崇拜的眼神,心里那舒服。
学习古代汉语通论的时候,才知道之前我所接触的古文知识只是冰山一角。在这里我学到了更多专业的古汉语知识填充了我贫瘠的脑袋。有人说学习古代汉语时有一把钥匙,只要掌握了这把钥匙,我们就能开一切古籍之门,不是讲一篇懂一篇,不讲就不懂。至于有没有这样一把钥匙呢?我想答案是见仁见智,在我看来如果把这把钥匙看成为灵丹妙药,希望不劳而获,这样的钥匙自然是没有的啦。如果说,认真学习课堂内容,讲究学习的方法,课后积极探讨,那么这把钥匙还是有的。在我看来,学习好通论是学习好古汉语的一把重要钥匙,当然要真正学好古汉语不仅仅是学好通论,还有文选和常用词,只有把这三部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了,那么学好古汉语就不再是摘星之说了。
当然,学习了这么多篇传承千古的古文,心中还是有很多感触的,看到一些激励人心的文章,心里便如注入一股动力,一股永往向前、毫不畏惧的动力。看到一些教如何为人处事的古文,心中更是油然而生对先人那种看破世事、大智如愚的广阔胸襟的羡慕和向往。
每当老师讲一篇文章,我便不由自主的想把这古文读透,然后久久沉溺其中。还记得老师《左传》的时候,我心中对《左传》极其好奇。于是就把书上的课文大致看了一遍,当然,因为一些句式和词义难以理解,所以我阅读起来难度很大。不过,在查阅书本和借助网络,我还是勉强的读完书本的那几遍文章。其中,我觉得我之所以能读懂,大部分还得归功于一直以来坚持的课文翻译,因为翻译多了,对一些经常出现的词的意思和用法就会比较熟悉,这样不仅减少了阅读的难度和时间,也为自己的古文词汇量增加不少。所以,我就总结出了一个学文言文的笨方法,多看翻译,多做翻译。方法虽然笨但贵在踏实,能真正学到和记住知识。
不过说起我最喜欢的古文,我还是最喜欢《诗经》,里面的诗歌句句经典,句句动人,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人心扉的歌。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的光辉起点和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的源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部巨作里,我可以看到古人那股傻傻的单相思情结,触摸到主人公内心的欢乐和悲哀。读之,能让我看到他们的心情和性格特点,如《氓》中的情仇爱恨、悲欢离合。也教会我最容易得到的是感情,而最容易失去的也是感情。读《君子于役》中因丈夫远役而倚门伫望、愁思无限的女子的寂寞。读之,让我懂得了爱一个人要耐得住寂寞。看《静女》中的相约城隅、爱而不见的男女主人公那焦急的心情,两人的形象放佛就要从作品走出来一样,音容笑貌,愁情别绪,逼真而丰满。读之,不免想起自己等心上人的情景,不也是这般焦急又期待嘛!还有叹《硕鼠》百姓那艰辛的劳动生活,而可恶地主坐享其成的不公。读之,让我想起现在中国的官场贪污腐败,让百姓苦不堪言的尴尬现实。每一首诗歌,都触动着我内心的那根弦,由此不得不佩服那时的劳动人民的坚强和乐观。即使出困境仍能作诗写词自娱自乐,给后人留下一笔憾世瑰宝。
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我学到的不仅是书本的知识,还有为人处世的方法、还有日后为人师表的一些的技巧和讲课方法,其中最大的一次锻炼是上那三尺讲台为台下的同学讲解《诗经》中的一首诗——《芣苢》,虽然我不是上台的那位同学,可是在制作幻灯片的时候,我懂得了从老师的角度出发制作课件,而不是以个人的喜好出发。还有,在制作的过程中,我学到的知识不再是停留高中的那种赏析诗歌的方法,而是比那更深入的探究写作背景和中心思想。当然,过后老师的点评也给了我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总的来说,一年下来的学习经历,让我对古代汉语的认识更深了,这短短的心得体会虽未能把我的全部心情说出来,可不管怎么样,我学习古代汉语最大的心得体会是学好它难,但是只要有方法,有兴趣,有恒心就会把难度从一百下降到自己所能接受的高度。而学习这门课最大的收获就是我开始对做好一个语文老师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和确定了一个相对正确的方向。现在,我还是个对古代汉语心存懵懂的四分之一个中文人,不过,我相信,只要努力学习了就会有成果的,我相信四年后我不再是古代汉语的门外汉。还有,我会是个合格的正式的中文人。
第五篇:文言倒装句
文言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定)主------(状)谓-----(定)宾/补。【概念点】文言倒装句 【类型】
(1)宾语前置句(2)定语后置句(3)谓语前置句
(4)介词结构后置句和多项修饰语
【概念点】宾语前置
【定义】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样就形成了宾语前置。【类型】1.疑问代词充当宾语前置
【重要特征】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当“谁、孰、何、曷、害、奚、安、焉、胡”等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实例】(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译文:我欺骗谁?欺骗天吗?](2)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译文:王者是指谁?指文王呢。](3)汝安从知之?(《汉书·黥布传》).[译文:你从什么地方了解他呢?]
【类型】2.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前置
【重要特征】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非、否”等等否定词。【实例】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译文: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不了解别人。](2)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 [译文:我有年老的父亲,我若死了,没有谁养活他。](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类型】3.宾语前置时,动词和宾语之间插入“之”、“之为”、“是”、“焉”等字作标志。【重要特征】宾语是代词时,一般只能用“之”作前置标志。后来,形成了一种凝固格式“是之谓”、“此之谓”,有时可以活译为“这叫做”。【实例】
(1)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姜氏有什么满足呢?](2)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我们周朝东迁时,依靠那晋国、郑国。](3)唯利是图(唯是图利).(4)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译文:俗语说:“没有嘴唇,牙齿就会寒冷。”大概是说这类事吧?] 例(1)至(3)是名词宾语前置,例(4)是代词宾语前置。
【类型】4.介词“以”“于”等的宾语前置。【实例】
(1)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僖公四年》).... [译文:楚国用方城山作为城墙,用汉水作为护城河。](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因为这个原因,君子让屠宰烹煮的地方远远离开自己。](3)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墨子·非乐上》).[译文:夏启便放纵享乐,在野外吃喝。](4)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也。(《左传·昭公一九年》)..[译文:俗话所讲的“在家里生气却在大街上显出一脸怒气”这句话,是说楚国呀。]
【概念点】定语后置
【定义】定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但在文言文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类型】1.数量词定语后置:中心词+数量词。文言文中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可以前置,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后置,与现代汉语相反。后置时,翻译应改为前置。【实例】
(1)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隐公元年》)..[译文:命令子封率领两百辆战车去讨伐京。](2)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译文:我拿来一双白璧,想献给项王。]
【类型】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实例】
(1)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委蛇。(《离骚》).... [译文:驾驶着八条蜿蜒的长龙,插着迎风招展的云旗。](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类型】3.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也就是说,将定语化成一个者字结构,放在中心语的后面。有时,在中心语与定语之间插上“之”字(个别的插“而”字),还有的插上“有”字。【实例】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史记·刺客列传》).... [译文:太子和知道那件事的宾客,都白衣白帽去送别荆轲。](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译文: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3)五谷者,种之美者也。(《孟子·告子上》)..[译文:五谷是美好的植物品种。]
(4)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译文:这四种人是天下没处伸诉的穷苦百姓。]
(5)郑人有欲买履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译文:有个想买鞋的郑国人。]
【概念点】谓语前置句
【定义】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谓语或表达某种感情,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这就叫做谓语前置句,或者叫主谓倒装句。
【类型】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实例】
(1)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概念点】介词结构后置句
【定义】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类型】1.动+ 以 + 宾 【实例】
(1)请以矢,盛以锦囊。.[译文:请出那三支箭,用锦囊装着。]
【类型】2.动 + 于(乎,相当“于”)+ 宾 【实例】(1)风乎舞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2)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译文: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同意她。]
【类型】3.形 + 于 + 宾 【实例】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译文:人本有一死,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墨子·公输》)..[译文:楚国在土地方面有余,在人口方面不足。]
【辨析】当“于字结构”充当动词“在”、“至”的补语时,译时只需去掉“于”字而不需要调整语序,或者保持“在于”不译。(1)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译文:读书人的争论,特别注重名称和实际的关系。](2)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贾谊《论贵粟疏》)..[译文:想使百姓致力农业生产,在于提高粮食的地位。]
【概念点】多项修饰语的次序
【定义】文言文中多项修饰语(包括状语和定语)的相互次序,大都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也有个别不同之处,理解和翻译时应加注意。
【类型】1.几项定语次序不合 【实例】(1)大王,亲高皇帝孙。(《史记·淮南王列传》).[译文:大王是高皇帝的亲孙。](2)鄂君子皙,亲楚王母弟也。(《说苑·善说》).[译文:鄂君子皙是楚王的亲母弟。]
【类型】2.几项状语次序不合 【实例】(1)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史记·项羽本纪》).[译文:把沛公的话都报告项王。](2)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同上).[译文:汉军已经全部夺取楚地了吗?这里为什么楚地人这样多呢?]
【类型】3.状语插在其他成分之前 【实例】(1)素天下士归之。(《汉书·窦婴传》).[译文:天下人士一向归服他。](2)汤武者,至天下之善禁令者也。(《荀子·正论》).[译文:商汤和周武王是天下最善于令行禁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