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言传记
传记类文言文巩固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卜式,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弟。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而弟尽破其产,辄复分与弟者数矣。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曰:“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皇上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上以语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久不报式,数岁,乃罢式。式归,复田牧。岁余,会浑邪①等降,县官费众,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是时,富家皆争匿财,唯式尤欲助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乃召拜为中郎,赐爵左庶长,田十顷,布告天下,尊显以风百姓。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也。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欲试使治民,拜式缑氏②令,缑氏安之。迁成皋令,将漕③最。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王太傅,转为相。会吕嘉反,式上书,愿父子及齐习弩习船者往死之,以尽臣节。上贤之,下诏曰:“今天下不幸有事,郡县诸侯未有奋由直道者也。齐相雅行躬耕,不为利惑。昔者北边有兴,上书助官;今又首奋,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乃拜为御史大夫。
赞曰:卜式以鸿渐之翼困于燕雀,远迹羊豕之间,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
(节选自班固《汉书》,有改动)
注:①浑邪:人名。②缑氏:县名。③将漕:领送漕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输家财半助边。输:捐献B.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见:我C.于是上久不报式。报:答复D.上过其羊所,善之。善:认为……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B.尊显以风百姓。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C.上贤之,下诏曰……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D.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卜式*牧羊致富,但为了抗击匈奴,他愿意把一半家产交给官府作为边境作战的费用。皇上觉得这个人情太重了,并担心卜式会因此而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所以没有接受卜式的家产。
B.当富豪人家纷纷隐匿家产时,卜式却热衷于拿出家产去资助官府。皇上重赏了卜式,完全是出于鼓励富商人贾能够顾念国家、支持自己的政策的目的。
C.皇上对卜式的用管理羊群的方法来管理老百姓的理论颇感兴趣,想试一试他的本领,1
便封他为缑县令,果然缑氏百姓反映很好;出任成皋县令,办理漕运的政迹又被评为最好。这样皇上更重用他了。
D.南越吕嘉谋反时,卜式上书朝廷,请缨出战,愿意父子一起率兵奔赴前线,决一死
战,以力效国。皇上认为虽然他们最终没有真正上战场,但有这种保卫国家的心意就已经
很难得了。
4.联系全文看,下列关于卜式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卜式与他的弟弟分家时,自己只要了一百来只羊,把其他田地、房屋等都留给了弟
弟。他弟弟家业尽破,他又多次相助,这说明卜式是一个友爱兄弟的人。
B.从卜式愿意拿出一半的家产抗击匈奴、出资二十万作为迁徙百姓的花费、主动请求
奔赴南越决一死战等事件中可以看出卜式是一个不吝啬钱财、不图回报、忠心为国的人。
C.卜式愿意资助朝廷抗击匈奴,却什么事情也没有求;被封为中郎官却不愿意做,宁
可替皇上放羊。在皇上看来,卜式是一个内心有高尚品德但不善于表达自己的人。
D.“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说明在作者看来,卜式牧羊出身,以财输边,从郎官、县令升至御史大夫,主要原因是遇上了好机会。
5.翻译上面文言文段中划线的句子。
(1)皇上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
(2)会吕嘉反,式上书,愿父子及齐习弩习船者往死之,以尽臣节。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尹师鲁墓志铭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
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
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
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
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
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
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
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
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
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
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
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
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
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多:赞美B.处穷达,临祸福穷:贫困
C.知伊阳县知:掌管D.舁至南阳求医舁:抬着
7.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现师鲁“博学”和“敢为”的一组是()
A.①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②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B.①通知今古,长于《春秋》②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
C.①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②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D.①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②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这
不单是因为他又才能,也由于他的“忠义之节”。
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之路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
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正义直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
D.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百姓都拥戴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
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3分)
(2)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3分)
(3)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3分)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0—13题。
鸣机夜课图记蒋士铨
吾母姓钟氏,幼与诸兄从先祖滋生公读书,十八归先府君。时府君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历困苦空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戚党人争贤之。府君由是得复游燕赵间,而归吾母及铨寄食外祖家。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先外祖家素不润,历年饥大凶,益窘乏。时铨衣服冠履,皆出于母。母工纂绣组织,凡所为女红,携于市,人辄争购之;以是铨无褴楼状。
记母教铨时,组紃纺绩之具,毕置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①,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十岁父归。先府君每决大狱,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府君数颔之。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亦益是以严。
又十载归,卜居于鄱阳,已已,有南昌老画师游鄱阳,能图人状貌。铨延之为母写小像,因请于母,且问:“母何以行乐,当图之以为娱。”母愀然曰:“呜呼!自为蒋氏妇,常以不及奉舅姑盘匝为恨;而处忧患哀恸间数十年,凡哭父,哭母,哭儿,哭女夭折,今且哭夫矣。未亡人欠一死耳,何乐为?铨跪曰:“虽然,母志有乐得未致者,请寄斯图也可乎?”母曰:“苟吾儿及新妇能习于勤,不亦可乎?鸣机夜课,老妇之愿足矣,乐何有焉?”铨于是退而语画士,乃图秋夜之景;虚堂四敞,一灯荧荧,高梧萧疏,影落檐际,堂中列一机,画吾母坐而织之,妇执纺车坐母侧;檐底横列一几,剪烛自照,凭画栏而读者,则铨也。阶下假山一,砌花盆兰,婀娜相倚,动摇于微风凉月中,其童子蹲树根捕促织为戏。
图成,母视之而欢。铨谨按吾母生平勤劳,为之略。
[注]①夏楚:打。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八归先府君归:归来,回来B.母工纂绣组织组织:纺织、编织
C.即怒而弃之弃:不理睬D.铨延之为母写小像延:邀请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蒋母钟氏严以教子并以儿子的成长为忧乐的一组是()
①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②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
③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④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矣
⑤母辄携儿立席前日:“幸以此儿为念!”⑥苟吾儿及新妇能习于勤,不亦可乎
A.①②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家道日益衰落,蒋母带着儿子寄食在外祖父家,仍然乐观安适,受到亲戚和族人的称道。
B.蒋母根据幼儿特点,将竹枝削刻成汉字各种笔画,合而成字教四岁儿子识字、拼字,让幼儿玩中认字。
C.蒋母边纺织边教儿读书,寒夜把孩子抱在怀中为儿取暖;儿子在母亲怀中睡着不到片刻就被母亲摇醒继续读书,直到鸡鸣才能睡觉。
D.蒋母每生病,儿就读书为母解忧;儿读书稍有懈怠,蒋母就流着眼泪打儿子,让儿跪在地上直到读熟为止。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府君每决大狱,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府君数颔之。
(2)苟吾儿及新妇能习于勤,不亦可乎?鸣机夜课,老妇之愿足矣,乐何有焉?
四、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17题。
吴顺恪六奇别传清·王士祯
海宁孝廉查伊璜继佐,崇祯中名士也。尝冬雪,偶步门外,见一丐避庑下,貌殊异,呼问曰:“闻市井有铁丐者,汝是否?”曰:“是也。”曰:“能饮乎?”曰:“能。”引入发醅,坐而对饮。查已酩酊,而丐殊无酒容。衣以絮衣,不谢,径去。
明年,复遇之西湖放鹤亭下,露肘跣行。询其衣,曰: “入夏不须此,已付酒家矣。”曰:“曾读书识文字乎?”曰:“不读书识字,何至为丐!”查奇其言,为具汤沐而衣履之。询其氏里,曰:“吴姓,六奇名,东粤人。”问:“何以丐?”曰:“少好博,尽败其产,故流转江湖。自念叩门乞食,昔贤不免,仆何人,敢以为污!”查遽起,捉其臂日:“吴生海内奇士,我以酒徒目之,失吴生矣!”留与痛饮一月,厚资遣之。
六奇者,家世潮阳,祖为观察,以樗蒲①故,遂为窭人。既归粤,寄食充驿卒,稔知关河厄塞形势。会王师入粤,逻者执六奇,六奇请得见大帅言事。既见,备陈诸郡形势,因请给游札数十通,散其土豪,所至郡县,壁垒皆下。帅上其功,十年中,累官至广东水
陆师提督。
孝廉家居,久不复记忆前事。一旦,有粤中牙将叩门请谒,致吴书问,以三千金为寿,邀致入粤。水行三千里,供帐极盛,度梅岭,已遣其子迎候道左。至戟门,则蒲伏泥首,登堂,北面长跪,历叙往事,无所忌讳。入夜,置酒高会,身行酒炙。歌舞妙丽,丝竹迭陈,诸将递起为寿,质明始罢。自是留止一载,装累巨万。将归,复以三千金为寿,锦绮、珠贝、珊瑚、犀象之属,不可訾计。
初,查在惠州幕府,一日游后圃。圃有英石一峰,深赏异之,再往,已失此石。问之则以巨舰载致吴中矣,今石尚存查氏之家。
注释:①樗蒲:古代赌博。
14.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查遽起,捉其臂曰于是,就B.会王师入粤,逻者执六奇捉拿,拘捕
C.衣以絮衣,不谢,径去感谢D.稔知关河厄塞形势熟悉
15.下列选项中分别属于表现查继佐“施之恩惠”和吴六奇“知恩图报”的一组是(3分)
A.吴生海内奇士以三千金为寿,邀至入粤
B.引入发醅,坐而对饮度梅岭,已遣其子迎候道左
C.留引痛饮一月,厚资遣之备陈诸郡形势
D.帅上其功自是留止一载,装累巨万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六奇不同于一般人,外貌奇特,身为乞丐,别人请他喝了酒,赠给了他衣服,他却连声道谢都没有,就径直走了。
B.吴六奇认为自己成为乞丐的原因有:一是自己读过书,识得字;二是年轻时嗜好赌博,输光了家产。
C.吴六奇做乞丐时,他觉得行乞玷污自己的名声。后来,他步入仕途,多次升官,一直做到广东水陆师提督。
D.文章叙述了吴六奇的一些传奇经历,生动地塑造了一个性豪荡、熟地理、有韬略、知恩图报的奇士形象。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吴生海内奇士,我以酒徒目之,失吴生矣!”留与痛饮一月,厚资遣之。
(2)圃有英石一峰,深赏异之,再往,已失此石。
第二篇:43个文言传记重点实词
1.按 按诛五人 / 收摄按问(追究、查办)
2.当 表奏皆当死 / 蒙毅当赵高法应死(判罪)
3.德 ⑴赵郡农民德之(感激)⑵周顺昌好为德于乡(恩惠)
4.衔 文度深衔之(怀恨)
5.乘 李侃率之以乘城 / 乘彼诡垣,以望复关。(登上)
6.论 于是论高辇死(判决)
7.可 ⑴后进文章无可意者(适合)⑵帝可其奏(准许)
⑶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岂,哪)
8.方 ⑴蜀虽险固,方胡为弱。将欲除之,先从易者。(比较)
⑵时人方之前朝贡禹。(比方)
9.少 ⑴时论颇以此少之(轻视)⑵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稍微)
10.多 时亦以此多之(赞扬)
11.视 陶安事帝十余岁,视儒最旧。/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
12.雅 赵高雅得幸于胡亥。(平素)
13.课 ⑴劝课农桑。(督促)⑵课敛赋税(征收)⑶昼课赋,夜课书。(学习)
14.简 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选拔)
15.狱平法断狱,多所全宥。(案件)
16.聘 梁王虚上位,遣使者,黄金千金,车百乘,往聘孟尝君。(招请)
17.克 ⑴凡百元首,承天景命,盖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能够)
⑵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约定)
18.坐 将军王恢坐首谋不进,下狱死。(因犯………罪)
19.略 ⑴自不参其神契,略不与交通。(丝毫)⑵攻城略地(夺取)
20.亟 ⑴子亟去,勿污我。(赶快)⑵亟请武公,公弗许。(屡次)
21.干 ⑴干青云而直上。(冲上)⑵后每欲参干政事,太后辄相禁塞。(干预)
⑶不鬻智以干禄,不辞爵以吊名。(求取)
22.董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督察)
23.构 王圣与吕丰共构太子(陷害)
24.摄 ⑴收摄按问(拘捕)⑵摄敝衣冠(整理)
25.恤 ⑴内省不疚,何恤人言(顾虑)⑵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顾念)
⑶振贫穷而恤孤寡(救济)
26.稍 积功稍迁(渐渐)
27.次 ⑴非次拔擢(次序)⑵次北固山下 / 师次彭模(停留)
28.举 ⑴举孝廉(推举)⑵举进士(考中)
29.伐 ⑴此五霸之伐也(功业)⑵每一令出,平伐曰:“非我莫能为也。(夸耀)
30.矜 ⑴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夸耀)⑵愿陛下矜悯愚诚(怜悯)
⑶冯参为人矜严,好修容仪(庄重)
31.第⑴宋世景举秀才,对策上第(等次)⑵必躬造左公第(府第)
⑶第归,杀而鬻之(只管)(4)能取进士第(科第)
32.征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严光,不至。(征召)
33.微⑴人微言轻(地位低)⑵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⑶微言大义(精微)
34.购(1)督抚购金事发(索取)(2)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悬赏捉拿)
35.笃 ⑴疾渐笃(沉重)⑵笃于朋友(忠诚)
36.知 ⑴海内知识零落殆尽(了解)⑵子产将知政矣(主持)
⑶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智)
37.恶 ⑴无恶不惩,无善不显。(罪恶)⑵君之病恶(严重)
⑶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讨厌)
(4)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怎麽)
38.趣 ⑴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魏(催促)
⑵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旨趣)
⑶农赴时,商趣利(追逐)
(4)趣甚疾(疾走)
39.让 ⑴征拜议郎,辞疾不到,诏书切让。(责备)⑵争货财,无辞让。(谦让)
40.原 ⑴原其理(推究)⑵并原其罪,许以自信。(宽赦)
41.字字而幼孩(养育)
42.治(1)天下大治(社会太平)(3)合葬县治清白堂后(治所)
秩:(1)七秩寿辰(十年)(2)及荟(周荟,人名)秩满(任职)
(3)本三百石,宣帝增秩(俸禄)
第三篇:物传记文言文人复习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复习
一、定义:传记以写人为中心,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
二、分类:自传、评传、回忆录
三、阅读人物传记必须明确的问题:
1.文章写的是什么人?(一个主要的人物及其他次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做了什么事?(一般是用叙事来表现这个人物的,有时候会写几件事。)
3.这个人怎么样?(是好人,还是坏人?一般是好人,主要看作者是怎样评价的。)
人物传记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一)、人物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1.姓名、字号;2.籍贯;3.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及祖父、父亲等的学识、为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4.学识;5.性情;6.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7.最初任职情况。
(二)、人物的主要事迹。文章的主体部分,可以按事情分层,每件事情主要注意以下内容:1.时间,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年号纪年:(1)、年号+初,如:乾元初;(2)、年号+具体年代,如:泰始九年 ;
(3)、年号+中,如:天监中;(4)、年号+末,如:建安末)。
2.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那里做官,除一些地点明确介绍出来外,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襄阳,即为担任襄阳太守。
3.官职,主要注意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如:右拾遗,是谏官,那就要注意他在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担任什么职务,就会做什么事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卖什么,吆喝什么”。(这“时、地、职”是事情分层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地、职”有一点发生变化,事情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时、地、职”不同,人物做的事一般也会不同,据此,可以把事情分开层次。)
4.人物,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在人物传记中,因为许多人物多是朝廷官员,所以,他们涉及的主要关系有:
1、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
2、与事件涉及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
3、与下属之间的关系;
4、与黎民百姓之间的关系;
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就会涉及到与他(她)直接相处之人及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很多与家庭背景有关系,比如受祖父、父亲影响等。
5.事件,特别注意是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映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
(三)、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三种情况,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
主要注意以下内容:1.作者的直接评价。如:太史公曰:„„;2.注意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如:孝甚,清、慎、亮(聪慧诚信)谅(诚信宽容)直等;3.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作者也会按照人物性格、作风去组织材料,以此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这就要求阅读时把人物的性格、作风与人物事迹联系起来,读明白某一事迹要表现人物哪方面的性格、作风。
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只有篇幅长短之分,内容上概莫能外。那么,一旦掌握了这种基本写法,就会寻踪觅迹,把人物事迹读个清清楚楚,这样就能够作好信息判断题和内容概括与分析题,再能够把实词、虚词放到语境中加以推导,也一定能够准确的判断出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正误,进而去理解句意,也一定会比较准确地翻译好文句。人物传记阅读材料的特点
四、掌握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常见词语: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3.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4.表主管的:知、典、主
5.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6.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7.表人物地位:贵、贱、卑、官绅、豪
8.表人物个性的:埂、鲠、耿、(仁)厚、(仁)矜、耿介、静悫、刚毅、周密、宽厚、骨鲠、正直、恺悌、鲠切、聪、慧、敏、木讷、奸、佞、诈、狡猾、危坐(俨然)、阿谀、献媚、谄谗、谲
9.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10.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11.表受到诬陷的:中、谮、诬
12.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13.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14.表内心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15.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16.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17.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18.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切厉、骂、责、罹、戾、诟、谩
19..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仗、流、赭衣、械、20.表监狱的:囹圄、狱
21.表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22.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23.表桌床的:案、几、床、塌
24.表走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
25.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
26.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渝、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27.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28.跟马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29.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遽
30.表揭发的:劾、讦、揭
31.跟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32.表朝见的:朝、觐
33.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34..跟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35.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幸、往、经
36.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37.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38.表告别的:辞、别、谢
39.表暗中的:阴、间、密
4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结、履、印、绶、冠、冕、巾、弁、弱冠、笄礼、免冠、带
4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42.跟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43.跟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
44.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45.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46.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47.表容器的:石、斛、觞、樽
48.常见的古今异义的: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课(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到、往)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欺骗言语不真实)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官吏)僭(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孤(幼年失去父亲)阪(山坡)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出、借入宽容、宽免)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就、恐惧)勤(辛劳)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优异突出、特别尤其)树(种植)给(食用丰足)劫(强夺、掠取、威逼、威胁)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县令)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雅(平时)谢(道歉、推辞、告诉)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察(考察、考察后给予推荐)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寻(不久)祚(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帝位)造(造访)过(拜访、经过、过失、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
49.常见的官名、官司府名:
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太尉:军事首脑
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主簿:秘书
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侍郎侍中:官庚侍卫
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太史:记史,管文收
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知县:县一级行政长官
员外部:尚书下属宦官
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丞相:相当于宰相
第四篇:传记文言文中常见词语举例
2009届高三(9)班迎高考文言复习资料整理人:杨乐勤2009年5月
传记类文言文中常见词语举例(很重要)
1、常见的职官变动词语有这样一些:
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授予官职; 除:任命,授予官职; 授:给予官职;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 转、调、徙:调动官职; 补:补充缺职; 改:改任官职。
第三类: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同时掌管,兼任; 领:兼任; 署、摄:代理,暂时担任; 权:暂代官职。
第四类: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降职; 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左迁:降职; 罢、免:罢黜、免去官职; 黜、废:废弃不用。
第五类:其它
还有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例如: 知: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96年)行:迁左丞,行徐州事(2000年)主:掌管。例如《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兵。”(勃:人名。)
2、常见词语
数奇(shùjī)(命运坎坷曲折),驵侩(zăng kuài)(马匹交易的经纪人,后泛指经纪人),县官(指朝廷),坟策(又称坟籍、坟典,泛指古书典籍),自居(自以为有某种身份),非礼(不合礼节),卑鄙(指地位低下,见识短浅),秩满(指官员任期期满),服阕(为父母服丧三年期满),委输(输送积聚的货物;转运),委吏(管理粮食的小官吏),自许(期望自己干什么),自非(假如不是)黔首(指百姓),耄耋(指八九十岁的老人,泛指老年人),按部(指在自己的辖区内巡视),藉田(古时帝王在春耕前亲自耕作农田以鼓励百姓的活动),下车(指官员上任),视事(官员在任内处理政事),望门投止(投靠有名望的家族),畋(tián)渔(打猎捕鱼),墨者(有贪赃行为的人),属辞(撰写文辞),累官(屡次升迁),左迁(贬
官),女弟(妹妹),反复(改变以往局面;书信往来),具体(形体具备),三尺(指剑;法律条文),烈士(有志于建立功业的人),舅姑(公公与婆婆),无赖(无所依靠;无聊),身体(亲自实行),结束(整装,装束),闾左(平民),豪右(权贵),苍头(奴仆),致仕(辞官),起复(重新起用),中使(宦官),中人(宦官;宫女;有权势的近臣;居间介绍或做见证的人),中贵人(有权势的宦官),掾吏(亦称掾属,一般官员),学官(又称学馆、学宫,学校、校舍),构会(结合串通;设计陷害),帑藏(tăngzàng国库),都试(即大试,汉代各郡中每年举行一次的军事演习),诸生(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丁忧(又称丁艰,遭遇父母丧亡),居忧(又称居哀、居丧,守孝的意思),辟易(惊退),车驾(帝王外出时所乘,因而用作帝王的代称),戎狄(指少数民族),寿考(高寿),显戮(当众处决),乞骸骨(辞官告老还乡),块然(孤独地;亦作安适地),翕然(一致、安定的样子),报怨(报仇),不殊(没死。“殊”为断其身首以死),婚姻(结为亲家),文采(有才华),东宫(太子居住的东方,借指太子),两造(原告、被告双方),考竟(拷打死于狱中),阿纵(曲法纵容),兼道(以双倍的速度赶路),故事(旧例,以前的做法),妻子(妻子和儿女),不肖(没有才能)等等。
3、其它重要单词
寝(搁置),报(答复、回复),敕(一般指帝王的命令),贷(宽恕),典(主持),务(致力于),坐(常见意:犯……罪;因为),属(zhǔ,常见意:接连;连缀,缀辑;劝酒),逋(拖欠赋税;拖延),疏(臣子向帝王言事的奏章;上疏),课(督促),颐(面颊),诣(拜访;前往),就(靠近),因(趁着;通过;沿袭,继承),微(没有),辄(总是;就),特(只,不过),比(等到…时候;最近,近来;并列,紧靠),幸(宠幸;帝王驾临某地),夺(改变),诚(果真,如果;确实,的确),乘(登上),色(脸色),尔(你;这样),浸(渐渐),渐(jiān沾湿,浸渍;流入),令(美好),少(稍微),北(败退),朔(农历每月初一;北方),被(覆盖;同“披”),垂(将近),次(驻扎;依次排列),首(出面告发,如“自首”),狱(案件;牢狱),系(拘捕),济(成功;渡过),恨(遗憾),谢(谢罪,致歉),条(列举),旋(不久),器(才能),虽(即使;虽然),私(偏爱),爽(差错),劝(劝勉,勉励),用(因为),多(赞美),羡(剩余),年(收成。亦作“岁”),事(侍奉),款(缓慢;敲,叩),伐(讨伐;夸耀),要(yāo,邀请;约定),竟(尽,完;最终),志(记住;记述,记录),致(情趣;招引,招致;尽,极),趋(小步快走),奇(jī命运不好,与“偶”相对;余数),虞(意料,预料;担心,担忧;欺骗),徇(示众;巡行)
第五篇: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传记类的文言阅读方法
第一版块: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1.名句名篇默写题与文学常识题 2.诗歌鉴赏题
【第一步】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第二步】诗歌鉴赏简答题: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A.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B.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题模式: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第五种类型:语言炼字类
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第六种类型: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常式问: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变式问: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为什么? 答题模式:(1)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字面意义和实质意义)或肯定哪一个字(词)更好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3)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可以从该字(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第七种类型:分析句意型 常式问:这句诗好在哪里?
变式问: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第八种类型: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模式: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语言特点类术语: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
3.文言文阅读(5题,21分)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若是“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5)兼词:诸焉盍旃叵
3.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相关知识】
一词多义的产生:①词的本义。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②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③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④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⑤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重点掌握黑体词的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课(督促劝说)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到、往)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僭(超越本分、虚假不真实)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出借入,宽容)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就、恐惧)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给(食用丰足)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谢(道歉、推辞、告诉)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寻(不久)造(造访)过(拜访、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
4.文言虚词题 【答题技巧】
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
5.性格表现题(句式题,古今异义题):
【答题技巧】:对六个句子进行三点审查:一审是直接还是间接;二审对象,看是不是题干中说的人物;三审性质,看是不是题干所说的性质特点。最后用排除法选择。
注意:如果要你分析概括评价文言文的观点态度,必须坚持:⑴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既要注意评价者观点态度的积极意义,又要注意评价者的时代局限性;(2)必须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恰如其分地分析评价,不能无限拔高,也不能有意贬低。(3)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看评价者对人民的态度;看评价者对统治者的态度;看作品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看作品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古今异义几种情况:
①词义的缩小。如“五谷”中的“谷”指“谷类”,今专指稻谷。②词义扩大。如“涉江”中的“江”指长江,今泛指江河。
③词义的转移。如“牺牲玉帛”中的“牺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义指献身。
④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今义指品质恶劣。
⑤古今同形异义。如“请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指”(指出)和“示”(示意给人看)常见古今异义如下:
1亲戚2妻子3中国4所以5无论6更衣7殷勤8卑鄙
9其实10春秋11结束12约束13中原14烈士15牺牲16虽然 17不好18根本19学者20地方21山东22县官23致意24从容 25便宜26故事27南面28可怜29以为30从而31至于32祖父 33不必34因而35智力36前进37即使38向来39因为40老大(抓住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的特点,对双音词进行切分)
6.内容归纳题
【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 ⑴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⑵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⑶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 ⑷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⑸凭空添加,无中生有;⑹强加因果关系。
7.文言文断句与翻译题
(1)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利用以下方法: 1.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2.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宾语。
3.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
4.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5.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 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2)文言文翻译题:
方法:做好“换、留、删、补、调“。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赋分点:
1.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
备查知识1:常见文言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2)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3)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4)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
(2)形容词的活用:①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如“斫其正,养其旁条”、“四美具,二难并”。②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怎么样。)(4)形容词使动用法:“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使――明显);
(3)动词的活用:①动词的使动用法:“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②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则其至又加少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备查知识2: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
(1)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
(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兵挫地削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3)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四)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
(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五)定语后置:
(1)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2)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
备查知识3:常见固定结构(熟记黑体字部分)
一、表示疑问
①何以„„?(凭什么„„?)②何所„„?(所„„是什么?)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④如„„何;奈„„何?(把„„怎样呢?)⑤孰与„„?(与„„比,哪个更„?)⑥独„„耶?(难道„„吗?)
二、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怎么能„„呢?)②何„„为?(„„干什么呢?)③何„„之有?(有什么„„呢?)④如之何„„?(怎么能„„呢)
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⑥安„„哉(乎)?(哪里„„呢?)⑦不亦„„乎?(不是„„吗?)
⑧„„非„„欤?(„„不是„„吗?)⑨宁„„耶?(哪里„„呢?)(10)顾„„哉?(难道„„吗?)(11)独„„哉?(难道„„吗?)
三、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②直„„耳!(只不过„„罢了!)③惟„耳!(只„„罢了!)④一何„„(多么„„啊!)
⑤亦„„哉!(也真是„„啊!)
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四、表揣度
①无乃„„乎(欤)(恐怕„„吧?); ②得无(微)„„乎?(该不„„吧?))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④庶几„„欤?(或许„„吧?)
五、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③其„„?其„„?(是„„呢?还是„„呢?)六,其它
否则:如果不„„就„„。何乃:岂只是;为什么竟。、既而:随后,不久。既„„且„„:又„„又„乃尔:竟然如此,这样。然而:这样却;但是。,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虽然:虽然如此,(但);即 使如此,但所谓:所说的,所认为。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无(有)以:没有(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无庸:不用,无须。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相率:竟相,一起。向使:假使,如果。之谓:说的就是――。之于:对„„的态度,同„„相比
第二板块:语言知识与运用
高分口诀:审题干,明确答题方向审题文回应暗含要求
1、字音字形辨析题: 字音题:
【答题知识】①正确把握形声字的读音,利用形声字声旁能表读音的功能识记一些难读字,如:屣xi、狰zhen;记住形声字的声旁字与字的读音不一致的字,如:谄chan、陷xian、焰yan、旖yi、嗔chen。②注意区别形近字,如:“刺”与“剌”、“陡”与“徙”、“赢”与“羸”。③注意多音多义字的读音。多音多义的读音是考查的重点。多音常常是因为“多义”,所以因义定音是多音字正音的重要方法,如:“卡”做音译语素时读ka,卡车、卡宾枪,取和“不畅通”有关义项时,读qia,关卡、发卡、卡壳。④注意口语与书面语的读音区别,如“哈”,书面语中读ha,在方言或口语中读ha或ha;“露”,书面语中读lu,口语中常读lou。⑤注意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区别,如:街谈巷xian议、巷han道。
3.成语辨析题
【答题经验】(1)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2)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3)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A.谦敬成语:
谦词类(蓬荜生辉,不情之请,不揣冒昧,敬谢不敏,抛砖引玉,忝列门墙,百无一能,狗尾续貂,绵薄之力,犬马之劳,美之献,班门弄斧,雕虫小技,门墙桃李,千虑一得)敬词类(鼎力相助,不耻下问,一言九鼎,汗马功劳)。
B.只用于否定句的成语:望其项背,同日而语,等量齐观,善罢甘休,无时无刻,等闲视之(另外不亦乐乎,不可开交只能作补语)
C.注意成语的语法用法:如不明词性用错(整天不学无术;度过了一段蹉跎岁月)。成语意思与语境矛盾或重复(忍俊不禁地笑了;难言之隐地苦衷;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显得相形见绌;好像如芒在背;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目前得当务之急;接踵而至地窜进来;津津乐道地说;海内外闻名遐尔;责无旁贷的责任;使得我国人民生灵涂炭;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只能让人贻笑大方;受贿之初就心有余悸;曾几何时将大展宏图;长此以往就出现了成绩下滑;把中国人民的抗议置若罔闻)
4.病句辨析题
【答题技巧】(1)注意题干的要求,看清选择的是有语病的还是无语病的一项。特别要注意若题干有“表意不明”要求,还应从句子有无歧义、矛盾上去考察。(2)做题思路:检查主干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是否搭配→→推敲词语有否重复→→关联词位置是否正确→→并列短语或句子语序是否合理→→个别短语有否歧义→→句子是否符合逻辑;
【知识要点】六类病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常见13类语病句子模型:
⑴博会机构还对项目方案进行了评审、包装、征集。(并列成分要注意内部排序)
⑵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并列结构作句子成分要分别和各项都能搭配)
⑶该厂两次获省级大奖,三次被授优质产品称号。(多个句子共一个主语,该主语和各句要都能搭配).⑷能否做好救灾工作,关键是干部作风要好。(考虑正反两面是否照应)⑸该地区推广用棉籽饼菜籽饼喂猪。(误把宾语的长定语当宾语)
⑹通过大家批评教育,使我明白了这个道览理。(有介词或连词要考虑使用是否得当或是否缺少主语)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消费者所欢迎。(有两种表述方式的要注意两种结构是否杂糅)⑻县里通知我们15日前去参加培训。(如有数量短语或介词结构就看是否产生歧义)
⑼我们要采取措施防止交通事故不再发生。(禁止,避免,防止,忌等有否定味,不需再用否定词)(10)难道我们不应该不向雷锋同志学习吗?(多重否定或否定加反问要看句意是否造成表意相反)(11)雷锋精神当然应赋予它新的内涵。(有代词的句子要注意指代是否明确或代词是否多余)(12)句子有多重定语或多重状语,考虑是否语序不当。(13)有关联词就要注意位置和搭配是否得当。
6.语段压缩与扩展题(1)语段压缩题
解题思路:⑴看清题干要求,确定压缩方向;⑵辨明语段类型,确定主要信息: 记叙性语段陈述对象、事件经过及事件结果(意义或价值)是主要信息;说明性语段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说明的目的或事物自身价值为主要信息, 议论性语段议论的话题,及作者的看法和看法的价值为主要信息 特别提示:消息新闻的压缩抓住对象、时间,地点,事件经过及事件结果(意义或价值)等记叙性要素,用一个主谓(宾)句式的句子表述。
8.句式变换题
答题技巧:⒈看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⒉不改变句意,可增删个别词语。3.注意使用润滑剂(代词或关联词)使改后句子连贯。
■主动句(“把”字句)与被动句可以相互变换;各类语气句(陈述句,双重否定句,反问句等)可以相互转换。■句子重组:偏正复句的偏句部分与正句部分的位置可以相互调换,调换时要往往要添加恰当的介词,转换关键的名词或动词的词性,并考虑主被动句的转换。
■长句变短句要先提取出主干句,再将修饰成分变为一个个句子;最后进行整理(注意各句子的语序,注意使用代词和关联词让句子连贯)
■短句变长要先确定某句为主干句,再将其它短句修饰语嵌入主干句。嵌入的位置可在句首(作句首状语),可在主干句的主语和宾语前(作定语),也可以在谓语前(作状语)。注意嵌入的句子的排序。★单句只有一套主谓中心。复句是指含有两套或两套以上互不包容的主谓中心。
10.语言得体:
谦辞⑴“家”字一族。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家母、家慈;家兄;⑵“舍”字一族。如舍弟;舍妹;舍侄;舍亲。⑶“愚”字一族。如愚兄;愚见;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⑷“拙”字一族。如拙笔;拙著、拙作;拙见。⑸“鄙”字一族。如鄙人;鄙意;鄙见。
敬辞⑴“令”字一族。如令尊;令堂;令郎;令爱、令嫒;令兄;令弟;⑵“惠”字一族。如惠存;惠临;;惠允;惠赠。⑶“垂”字一族。如垂爱;垂青;垂问、垂询;垂念。⑷“贵”字一族。如贵干;贵庚;贵姓;贵恙;贵子;贵国⑸“高”字一族。如高见,高就;高龄;高寿;高论。⑹“光”字一族。如光顾;光临。⑺“雅”字一族。如雅教;雅意;雅正。
11.其它实用类语用题:
(1)对联:注意既“对”(短语结构相同,字数相同,末字仄起平落)又“联”(内容相关)。
(2)公益广告:答题技巧:字数一般10—30字。要有修辞手法,有情感,有创意,更要符合题意。
(3)图文转换:内容上,扣住话题,通过比较,抓主干信息,去次要信息;形式上:纵横对比,运用比较的说明方法进行表述
第三版块:现代文阅读
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一篇文章看开头和结尾,一个段落看第一句和结尾句。(一)答题基本知识: 答题规范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二)基本题型题及解答思路
题型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1文首句:⑴照应标题(开篇点题);⑵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⑶埋下伏笔 ⑷设置悬念;⑸为下文(中心)作辅垫;⑹总领下文;
2文中句:⑴前后照应,⑵承上启下(过渡);⑶总结上文;开启下文;⑷为下文作辅垫
3文末句:⑴总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⑵卒章显志,揭示中心;⑶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题型2: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内容就在你眼前了。
▲叙述性文体的线索: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情感的变化,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
▲论述性文体的结构: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说明性文体的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题型3:分析手法及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2.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交流情感。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题型4: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小说的阅读
环境描写具有以下作用: 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暗示及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小说的叙事手法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传记类文言的阅读方法
一、初读文章、明确梗概。
1、弄清其人其事:勾画出文中出现的地名、人名、官名,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了解其人其事。
2、疏通语句:添加出文段中部分句子省略的主语或宾语。
二、再读文章、推断文意。
1、方法:利用好文言的命题自身的题干,或正或错都是提示,有助于你对文意的推断。
2、要素:弄清叙事脉络,即何人在何地做了何事,结果怎样,有何后果或影响,这些事能表现主人公怎样的品质或才能。
3、语言:结合全篇推敲第一步中添加的省略部分是否合适。
文言文中关于职务升降的词语
表示授予、提升:征、辟、荐、举、拜、除、授、起、擢、拔 调动官职:迁、转、调、徙、补、改 兼职、代理:兼、领、署、权
降职、罢免:贬、谪、出、左迁、罢、免、黜、废
执掌、主持:知、行、主
补充常见职官的文言用词
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还有一个常见词:掾(yuàn):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有司 :有关的官员。
古代常见官职名的职级例说
1、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2、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
3、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4、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5、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司局级官员。
6、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7、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8、教授:专管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9、游击:掌管军队 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10、侍郎:中央机构中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11、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12、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解读示范一
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 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抑也如此。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分析理解:
1、人物:白居易、刘禹锡、李德裕、贾谊。
2、正面:刘—李,白与贾作侧面处理
3、事件:刘询问李是否读过白的文章,李说没有读也不想读
4、事理:刘希望李能够重用白,李忌其才而排之。白的遭遇与贾相似。
解读示范二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日:“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日:“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扬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分析理解:
1、人物:李侃(陪衬人物)、其妻杨氏(主角),胥吏、百姓(叙述所需); 背景:项城为叛军困时,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挺身而出。事件: 杨氏作为(1)劝阻丈夫怯退;(2)激励百姓奋起; 结果:叛贼全 都 逃跑,项城的人没有伤亡
2、杨氏说话艺术:杨氏的话,说得实在,入情入理。从百姓的角度思考,所以能够激发大家的斗志。
3、人物个性:深明大义、有勇有谋、热爱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