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练习

时间:2019-05-15 10:13: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记练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记练习》。

第一篇:传记练习

2015级高三语文

现代文阅读

命制人:

审核人:

包科领导:

班级:

姓名: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梁衡

既然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禁烟英雄林则徐就是近代史上第一人。

可惜这个第一英雄刚在南海点燃硝烟的烈火,就被发往新疆接受朝廷给他的处罚。怎么摆脱这种状况?最常规的办法是得过且过,忍气苟安,争取朝廷早点召回。特别不能再惹是非,自加其罪。一般还要想方设法讨好皇帝,贿赂官员。这时内地的家人和朋友正在筹措银两,准备按清朝法律为他赎罪。林则徐却断然拒绝,我没有任何错,这样假罪真赎,是自认其咎,何以面对历史?他选择了上对苍天,下对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为国尽力。

林则徐看到这里荒地遍野,便向伊犁将军建议屯田固边,先协助将军开垦城边的20万亩荒地。垦荒必先兴水利,但这里向来无治水习惯与经验,他带头示范,捐出私银,承修了一段河渠。这被后人称为“林公渠”的工程,一直使用了123年,直到1967年新渠建成才得以退役。就像当年韩愈发配南海之滨带去中原先进耕作技术一样,林则徐也将内地的水利、种植技术推广到清王朝最西北的边陲。他还发现并研究了当地人创造的特殊水利工程“坎儿井”,并大力推广。皇帝本是要用边地的恶劣环境折磨他,用寂寞和孤闷郁杀他,他却在这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

林则徐在伊犁修渠垦荒卓有成效,但就像当年治好黄河一样,皇帝仍不饶他,又派他到南疆去勘察荒地。南疆沙海无垠,天气燥热,人烟稀少,语言不通,对皇帝而言,这是对他的进一步惩罚,而在他,则是在暮年为国为民再尽一点力气。1845年1月17日,林则徐在三儿聪彝的陪伴下,由伊犁出发,在以后一年内,他南到喀什,东到哈密,勘遍东南疆。他经历了踏冰而行的寒冬和烈日如火的的酷暑,走过“车厢颠簸箕中栗”的戈壁,住过茅屋、毡房、地穴,风起时“彻夕怒号”“毡庐欲拔”“殊难成眠”,甚至可以吹走人马车辆。林则徐每到一地,三儿与随从搭棚造饭,他则立刻伏案办公,“理公牍至四鼓”,只能靠第二天在车上假寐一会儿,其工作紧张、艰辛如同行军作战。对垦荒修渠工程他必得亲验土方,察看质量,要求属下必须“上可对朝廷,下可对百姓,中可对僚友”。别人十分不理解,他是一戍边的罪臣啊,何必这样认真,他哪来的这种精神?说来可怜,这次受旨勘地,是皇帝给的苦役,活得干,名分全无,他的功劳只能记在当地官员的名下,甚至连向皇帝写奏折、汇报工作、反映问题的权利也没有,只能拟好文稿,以别人的名义上奏,这是何等的难堪,又是何等的心灵折磨啊!但是他忍了,他不计较,能为国出力就行。整整一年,他为清政府新增69万亩耕地,极大地丰盈了府库,巩固了边防,林则徐真是干了一桩“非分”之事,他以罪臣之名,而行忠臣之事。

林则徐还有一件更加“非分”的事,就是大胆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当勘地工作将结束返回哈密时,路遇百余官员绅商民跪地不起,拦轿告状。原来这里山高皇帝远,哈密王将辖区所有土地及煤矿、山林、瓜园、菜圃等皆霸为已有,数十年间竟无人敢管。林则徐接状后勃然大怒,立判将哈密王所占一万多亩耕地分给当地汉维农民耕种,并张出布告:“新疆与内地均在皇舆一统之内,无寸土可以自私。汉人与维吾尔人均在皇恩并育之中,无一处可以异视。”各族人民奔走相告,生计无忧,民族和睦,边防巩固。他这是以罪臣之身又多管了一件“闲事”啊!

林则徐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史开篇的第一位功臣。(选自《把栏杆拍遍》,有删改)

1. 文章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充军伊犁期间,林则徐“在这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惊雷”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意分条概括。(4分)

3.文章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详细描写环境的恶劣和林则徐的艰苦行程?(4分)

4.本文写林则徐没有写他虎门硝烟的壮举,主要是从哪个角度来选材组材的?传记散文不同于一般散文,作为一篇人物传记,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6分)

教师寄语:努力拼搏定有收获。2015级高三语文

现代文阅读

命制人:

审核人:

包科领导:

班级:

姓名: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牟宗三

我是在梁先生于重庆北培创办“勉仁学院”时(1948年)认识他的。“勉仁”是梁先生的斋名,取儒家“勉于行仁”的意义;先前他也以“勉仁”办了一所中学。我是在建校以后去的,在那里待了一年多,所以对梁先生的学问与人格也有一些了解。

他是个了不起人物,从性情、智慧、个人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他和一般社会上的名人、名流不同,他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例如“乡村建设运动”,就是梁先生思想见之于行动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

“乡村建设”的实践,就他思想的渊源来看,可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代表。这本书是梁先生应王鸿一之邀,在山东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题的演讲稿合辑而成的。那时他还很年轻,不到30岁。这是当时非常了不起的一本著作,思辨性非常强,自成一家之言,不是东拉西扯,左拼右凑出来的,而是一条主脉贯串而下,像螺丝钉钻缝入几的深造自得之作,可说是第一流的。

梁先生没出过洋,又不是什么翰林学士,但一样可以讲中西文化问题;黑格尔没到过中国,也不认识中国字,但到现在为止,讲中西文化问题的,没有一个超过黑格尔的,谁能够像黑格尔了解到那种程度的?这就是哲学家的本事了。梁先生讲中西文化,完全出自于他对时代的体认及民族的情感,而这又是承续自他家庭中关心国事的传统。梁先生的父亲梁济(字巨川),在民国七年时,为抗议象征着固有文化的清朝之灭亡,而自杀身亡。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也是梁先生格外关注的文化问题。

究竟,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中国文化在满清统治了三百年之后,从辛亥革命到现在,一直难以步上正轨,而源始于十七、八、九世纪近代文明的西方文化,就摆在眼前,应该如何作个抉择?

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要读他的《中国文化要义》,保存中国传统。保存文化是对的,那一个民族能否定自己的文化?但想了解中国文化并不容易,读《中国文化要义》恐怕不如读《东西文化其及哲学》。

《中国文化要义》是从他的《乡村建设理论》简约出来的,哲学味太重了,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再加以申说,否则不易懂。而《乡村建设理论》虽是他最用心的著作,企图自农村风俗习惯的横剖面深刻剖析中,归结出中国文化的特征,但是纵贯

性不够,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是有问题的。这是梁先生一生吃亏的地方,也使他不可能真正了解到中国文化。

梁先生晚年观念已老,也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尤其是文化上。

但是,在文革之时,他却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风骨与气节,这是他最值得敬佩的地方。他被批斗时,家具和所有的藏书也都被摧残烧燬,他并没有反抗,只极力要求破坏者让他保留一部字典,因为那部字典是向朋友借来的,烧掉了会对不起他的朋友。虽然最后这部字典还是不能幸免,被烧掉了,但是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到他那来自传统知识分子的忠厚的一面。

梁先生在近代中国是一个文化的复兴者,不但身体力行地宣掦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更可以说是接续了清代断绝了300年的中国文化。这是他的一生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正是梁漱溟先生象征“文化中国”的意义所在。(文章有删改)

1.文章第二段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这样评说梁漱溟的具体理由是什么?(4分)

2.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3.作者在评述《中国文化要义》等著作特点的同时,也指出了梁漱溟的不足。他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

4.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

教师寄语:努力拼搏定有收获。2015级高三语文

现代文阅读

命制人:

审核人:

包科领导:

班级:

姓名:

《后一位戴罪的功臣》参考答案:

1.①内容上:与一般的罪臣对比,突出林则徐肯定自己禁烟之举、选择为国尽力的非凡之处。②结构上:紧扣文题,承接开头,领起下文——林则徐以“戴罪”之身为国出力。(内容和结构每点各2分)

2.①建议屯田固边,协助垦荒;

②捐出私银,承修河渠; ③推广内地的水利、种植技术;④发现、研究了“坎儿井”,并大力推广。(每点1分)

3.①表现林则徐遭遇的人生困境——所受的身体磨难和心灵的折磨。②反衬出林则徐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得失的高贵品质和创建的丰功伟绩。(每点2分,第①点抓住“身体磨难”和“心灵折磨”,第②点抓住“品质”和“功业”)4.选材组材:从“以罪臣之名而行忠臣之事”的角度。(2分)

写作特色:①选择丰富典型的史料,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来刻画人物。②在客观公正评价的同时,融入作者浓郁的情感,表现传主的业绩和精神风貌。(第2问难度较大,答对一点即可得4分)。

《后一位戴罪的功臣》参考答案:

1.①内容上:与一般的罪臣对比,突出林则徐肯定自己禁烟之举、选择为国尽力的非凡之处。②结构上:紧扣文题,承接开头,领起下文——林则徐以“戴罪”之身为国出力。(内容和结构每点各2分)

2.①建议屯田固边,协助垦荒;

②捐出私银,承修河渠; ③推广内地的水利、种植技术;④发现、研究了“坎儿井”,并大力推广。(每点1分)

3.①表现林则徐遭遇的人生困境——所受的身体磨难和心灵的折磨。②反衬出林则徐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得失的高贵品质和创建的丰功伟绩。(每点2分,第①点抓住“身体磨难”和“心灵折磨”,第②点抓住“品质”和“功业”)4.选材组材:从“以罪臣之名而行忠臣之事”的角度。(2分)

写作特色:①选择丰富典型的史料,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来刻画人物。②在客观公正评价的同时,融入作者浓郁的情感,表现传主的业绩和精神风貌。(第2问难度较大,答对一点即可得4分)。

《所认识的梁漱溟》参考答案: 《所认识的梁漱溟》参考答案:

1.【答案】有真知灼见;不只是讲说学问,还将思想付之于具体行动;“平生所志1.【答案】有真知灼见;不只是讲说学问,还将思想付之于具体行动;“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 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答案可以从第二段之中总结出来。注意题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答案可以从第二段之中总结出来。注意题目要求——“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要说出具体理由。目要求——“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要说出具体理由。2.【答案】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原2.【答案】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原因;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全面。因;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全面。解析:文中提到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主要是证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解析:文中提到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主要是证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引起梁先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可以使读者全面了解传主。引起梁先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可以使读者全面了解传主。3.【答案】《中国文化要义》哲学味太浓;《乡村建设理论》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3.【答案】《中国文化要义》哲学味太浓;《乡村建设理论》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晚年观念已老;在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答“哲学味太浓、方法论上从果说晚年观念已老;在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答“哲学味太浓、方法论上从果说因、观念陈旧、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也可。因、观念陈旧、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也可。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从七、八自然段寻求答案。从中寻出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从七、八自然段寻求答案。从中寻出梁漱溟的不足之处即可,注意分条列答。梁漱溟的不足之处即可,注意分条列答。4.【答案】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启示有四点。(1)从文4.【答案】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启示有四点。(1)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2)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3)中心内容要体现人物的身份体来说,要评传结合。(2)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3)中心内容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4)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特征(4)通过细节表现人物。解析:第一问考查对文章结构的理解。第二问从写作技巧设问,和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第一问考查对文章结构的理解。第二问从写作技巧设问,和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难度相当。直接考查考生对文本中心内容的把握。这个题的答案要点必须来自文的难度相当。直接考查考生对文本中心内容的把握。这个题的答案要点必须来自文章自身,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和个性化解读。章自身,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和个性化解读。

教师寄语:努力拼搏定有收获。2015级高三语文

现代文阅读

命制人:

审核人:

包科领导:

班级:

姓名:

教师寄语:努力拼搏定有收获。

第二篇:传记阅读练习

高三传记阅读练习(2012.3)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

黄侃先生二三事

①中国文人似有放诞的传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放诞与其说是真性情的流露,不如说是专制制度下无奈的装疯卖傻。就群体而论,文人放诞怪僻的行为,既能见自由之态又能显率性之真,恐怕也只有晚清和民国间的读书人了。如章太炎将袁世凯所授大勋章贬作扇坠,辜鸿铭大辫长袍徜徉北大校园,逻辑学家金岳霖与鸡共餐……黄侃也堪列其中。

②黄侃为章太炎门生,学术深得其师三昧,后人有“章黄之学”的美誉;其禀性一如其师,嬉笑怒骂,恃才傲物,任性而为,故时人有“章疯”“黄疯”之说。

③1908年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逝,清廷下令各地举行“国丧”当时,高等学堂学生、同盟会会员田桓在“哭临”(指追悼皇帝的仪式)时,流露不满情绪,堂长杨子绪高悬虎头牌警吓,并欲开除田桓学籍。黄侃获悉,大怒,闯入学堂,砸烂虎头牌,大骂一顿而去。又过几天,田桓带头剪辫以示反清,杨子绪恼怒异常,又悬挂虎头牌。黄侃闻讯,手持木棒冲进学堂,先砸烂虎头牌,又要痛打杨子绪。

④1911年7月,黄侃因宣传革命,被河南豫河中学解职,返乡途径汉口之际,同盟会同志及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论及清廷腐败、革命浪潮的高涨,黄侃激愤不已。当晚,黄侃借酒性挥毫成文,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章刊出,舆论哗然,各地报刊或纷纷报道,或全文转载,清廷惊恐万分。

⑤黄侃不仅有革命之壮行,亦多名士之趣行。一次,他在学堂上兴起,谈及胡适及白话文说,白话与文言谁优谁劣,毋费过多笔墨。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适本人,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成“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11个字,电报费要比文言贵两倍。全场捧腹大笑。

⑥黄侃曾经在中央大学任教。学校规定师生进出校门需佩带校徽,而黄侃偏偏不戴。门卫见此公不戴校徽,便索要名片,黄侃竟说:“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争执中,校长出来调解、道歉才算了事。在中央大学兼课的名流颇多,大多西装革履,汽车进出,最起码也有黄包车。惟有黄侃进出学校,常穿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或长袍,并用一块青布包几本常读之书。一个雨天,其他教授穿胶鞋赴校,而黄侃却穿一双土制皮木钉鞋以防滑溅泥。课后天晴,他换上便鞋,将钉鞋用报纸包上夹着出校门。新来的门卫不认识黄侃,见他土里土气,又夹带一包东西,便上前盘问,还要检查纸包。黄侃放下纸包就走,从此不再去上课。系主任见黄教授连续几天未到校,以为生病,便登门探望。黄侃闭口不言,系主任不知所以然,急忙报告校长。校长亲自登门,再三询问,黄侃才说:“学校贵在尊师,连教师的一双钉鞋也要检查,形同搜身,成何体统?”校长再三道歉,后又托名流相劝,均无效果。⑦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他性情的根本。黄侃治学非常严谨,对待著述十分谨慎、认真。所治经、史、语言文字诸书具反复数十遍,熟悉到能随口举出具体的篇、页、行数,几乎没有差误。即便如此,依然不轻易为文。他常说,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黄侃还经常教育学生,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作为一个学者,当日日有所知,也当日日有所不知,不可动辄曰我今天有所发明,沾沾自喜,其实那所谓发明,未必是发明。

⑧以学术“新”、“旧”论,黄侃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学人可谓泾渭分明。但在内在精神方面,他们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革命行动的激烈等,恐怕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吧。

(根据刘作忠《国学大师黄侃的妙闻趣事》改写)

19.文章是从哪几方面叙写黄侃的?请各举一例。(4分)

20.按照第⑦段中黄侃的说法,中国学问有什么特点?应当采取怎样的治学态度、应当做出怎样的贡献?(用自己的话回答)(5分)

21.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6分)

二、(08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l5~17题。

晚清学人杨守敬

杨守敬(1839一1915),湖北宜都人。少年时代聪明好学,刻苦用功。青年时代有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19岁时,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20岁那年,偶然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

杨守敬曾经热衷科举,25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42岁时,他作为清政府外交官的随员前往日本,这成为他学术生涯的转折点。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日本人森立之所撰的《清客笔话》,翔实记载了他在日本访书之事,杨守敬自己也写了《日本访书志》。清政府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也搜集了许多稀见珍本和国内久已绝迹的古籍残本,与杨守敬志趣相投。因此,当黎庶昌有了编纂《古逸丛书》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主持校勘。《古逸丛书》在日本刊印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还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在日本影响巨大,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从日本回国的第二年,年已48岁的杨守敬第七次参加会试,仍以失败告终,从此绝意科举,专注学问。杨守敬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等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留下的著作就有83种。在杨守敬的学术研究中,舆地学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

杨守敬的学术代表作是完成于1904年的《水经注疏》。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很多。杨守敬的这部著作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他对《水经注》中所记裁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对征引的故实都一一注明出处;对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的校释也多有订正。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杨守敬还编制了古今对照的《水经注图》,图文互证,相得益彰。

15.下列关于杨守敬日本之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守敬的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研究影响很大,他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B.杨守敬在日本访书之事被日本人森立之记载在《清客笔话》中。

c.杨守敬校勘《古逸丛书》,体现了他在版本、目录等方面的学术造诣。

D.杨守敬搜访阙佚.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16、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6分)

17、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6分)

三、(2011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5分)

数学奇才华罗庚

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他曾多次告诫学生:“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关系的。”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1945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灶。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假如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再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就结束了,但改行了就不一样了”。“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很重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之道“宽、专、浸”中的“浸”,即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到另一个分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浸”到其他领域。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会越来越大。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浸”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办,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去“想”。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予,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这还只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读书并不是到此为止。„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

1979年3月底,华罗庚应英国伯明翰大学邀请,去英国讲学,历时八个月,其间还应邀到荷兰、法国与西德访问了一个多月。7月下旬,“解析数论会议”在英国达勒姆召开,华罗庚应邀参加,他的学生王元与潘承洞也参加了。王元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做了“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潘承洞做了“新中值公式及其应用”的大会报告。一些白发苍苍的数学家用“突出的成就“、“很高的水平”等评语,赞扬中国数学家在研究解析数论方面所作的努力,并向华罗庚表示祝贺。

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领悟到“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不如改成“弄斧必到班门“。他每到一个地方去演讲,必讲对方最拿手的东西,其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帮助与指教。他形象地说:“你要耍斧头就要敢于到鲁班那儿去耍,如果他说你有缺点,一指点,我下回就好一点了;他如果点点头,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有相当成绩。”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华罗庚曾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去较量。l982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庚还将“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改成“观棋不语非君子,落子有悔大丈夫”。意思是说,当你看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指出来,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及时修正,这才是“真君子”与“大丈夫”。可见,华罗庚的这些想法是一脉相承的。

(摘编自王元<华罗庚》)

1、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华罗庚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4分)

2、华罗庚的数学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5分)

3、“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一个角度翻出新意·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第三篇:2017届江苏高考传记练习

2017届传记练习

[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 林天宏

①2006年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得严严实实。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

②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

③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梁思成?”她答道。

④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

⑤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诚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

⑥“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中国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员曾这样评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被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

⑦朱启钤于1930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桢,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他还以其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

⑧有数据显示,截至1937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206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

⑨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已整整60周年。

⑩6月13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而位于东城区赵堂子胡同3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

【注】 朱启钤(1872-1962),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1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文章叙述了朱启钤在古建筑研究方面几件鲜为人知的事,从正面肯定了他的历史地位。B.文章提到朱启钤1915年就开始主持北京市政工程建设工作,意在说明他才是改造北京旧城的 “第一人”。

C.文章写朱启钤为营造学社请来当时最优秀的学术界精英,体现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D.朱启钤完全以一己之力,直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了营造学社的筹建和创办。E.朱启钤带领中国营造学社实地测绘我国重要的古建筑,探索出修缮北京正阳门箭楼的科学方法。

14.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分别作简要分析。(4分)

2017届传记练习

15.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暮年放翁和晚年雷诺阿 肖复兴

放翁晚景颇惨:“医不可招惟忍病,书犹能读足忘穷”。他以笔写心,聊以用读书和写作维持着清贫的自尊。看《剑南诗稿》末几卷,更多的是平常之心。

“九十衰翁心尚孩,幅巾随处一悠哉,偶扶拄杖登山去,却唤孤舟过渡来。”他兴趣盎然,不断地杖藜外出。“买尽烟波不用钱”,他那时对外出接触世风民情与大自然的理解,和我们如今某些豪华的旅游大相径庭。所以,他从司空见惯中看出“山从树外参差出,水自城阴曲折来”,看出其中我们容易忽略不计的迂回有致的曲线;他从屡见不鲜里看到“片月又生红蓼岸,孤舟常占白鸥波”,看到其中我们常常视而不见的斑斓色彩。同时他看到农事稼穑,体味到乡间情味:“邻父筑场收早稼,溪姑负笼卖新茶”。

在家,“羹煮野菜元足味,屋茨生草亦安居”,知足常乐。日复一日平淡的生活,他却能够捕捉到生趣。“小担过门尝冷粉,微风解箨看新篁;旁篱邻妇收鱼钩,叩门村医送药方。”偶然过门的小贩卖的凉粉,微风之中钻出土的新竹,邻居女人收起渔钩,村里的赤脚医生送来药方,这些琐碎的生活,放翁一一入诗,让人感到平易中的温馨。

“挂墙多汉刻,插架半唐诗”、“浅倾家酿酒,细读手抄书”,书不再是安身立命的功名之事,而是一种惯性的生活和心情的轨迹。“体倦尚凭书引睡”,能够想象着那时的放翁,一定是看着看着书,眼皮一打,书掉在地上,书成了他的安眠药和贴身知己。

读暮年放翁,总想起钱锺书先生的论述,钱先生特别强调“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并说“陆游全靠这方面去打动后世好几百年的读者”。

读暮年放翁,我忍不住想起晚年时的雷诺阿。

去年的夏天,美国费城专门举办了“晚年雷诺阿”画展。我特意赶去看,发现晚年雷诺阿已经半身不遂,坐在轮椅上,把画笔绑在手臂上,画出的大多是女人的身影和裸体,无一不是肥硕的,健康的,美丽的。特别是画展的最后一幅,叫做《音乐会》,两个肥硕的女人正穿衣打扮,准备去听音乐会。那两个女人占满整幅画框,满怀的喜悦之情,几乎要把画框冲破。

看到满满几个展厅的画作,想到一个老迈残病之躯,创作力那么旺盛。雷诺阿活了78岁,放翁活了86岁,他的活力和雷诺阿真的很像,几乎每一天都在写诗。82岁时,放翁写过一组《戏遣老怀》,其中有“花前骑竹强名马,阶下埋盆便作池”。返老还童,是和雷诺阿把女人都画成肥硕的一样的童心,一样的赤子之心呀。

我不知道我能活到多大年纪,即使活不到放翁和雷诺阿那样的年纪,也要向往那样的心境。那是一种遥远的境界。

16.暮年放翁的“平常之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2017届传记练习

17.请说说文中引用诗歌的作用。(6分)

18.请概括暮年放翁和晚年雷诺阿的共同点?(6分)

亦雅亦俗汪曾祺 黄 波

买到汪曾祺的两本小书,都是山东画报出版社在汪氏逝世后出版的,一为《文与画》,收录其关于国画的文字,并配有他自作的画;二为《五味》,均为谈吃的美文。其实汪氏小说集散文集舍中均有购藏,这次再度解囊,实在是这两本小书装帧精致,开本小巧,也便于把玩。在开始回暖的阳光下,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随便翻翻,我突然想起,汪先生的诞辰(3月5日)就要到了。

我不懂文学,当代作家作品寓目者极少,而汪曾祺是这极少数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可是说到喜欢的理由,一时又无从置答。喜欢其文字的清和雅?喜欢他于文字中透露的那种仿佛不经意的淡淡的情致?„„好像是,又好像不完全是。这回重读的汪曾祺作品,均非其专攻所在,不过是其创作之余事,居然对上面这个连自己也茫然的问题若有所悟。

汪曾祺谈吃,一点儿也不气派。拌菠菜、干丝、豆汁儿、芸豆„„都是家常物什。他自己婉辞“美食家”的桂冠时,即以此为谦谢的理由,说:“大菜,我做不了。我到海南岛去,东道主送了我好些鱼翅,我放在那里一直没有动,因为不知道怎么做。”不喜“大菜”,只好“小菜”,这本系文人故习,犹如作诗不能露出富贵气一样。著有《随园食单》的清代诗人袁枚在一封书信中就说:“饮食之道不可以随众,尤不可以务名。燕窝、海参,虚名之士也,盗他味以为己味。”他讥讽为世人所艳称的“燕窝、海参”为“虚名之士”,正和汪曾祺把“鱼翅”轻轻抛在一边如出一辙。不过,文人的这种习性也要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行,否则,过犹不及,容易显出几分矫饰的味道,像袁枚就多少有一点,因为我们很难想象,时不时要在显贵府上打秋风的他,会一心把那张馋嘴放在家常小菜上。而汪曾祺不同,他一下笔,我们就知道,这些小东西,他是真喜欢。饮食一道,汪曾祺嗜好从选料、收拾到调配、下厨,都不假手外人,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享受到的不仅是食之味,更是食之趣,而他通过那些淡淡的文字,又把这种趣味传递给了我们。所以,简直没有资格上餐桌的拌萝卜丝,在他手里和眼里竟是这般精致,“小红水萝卜,南方叫‘杨花萝卜’,因为是杨花飘时上市的。洗净,去根须,不可去皮,斜切成薄片,再切为细丝,愈细愈好。加少糖,略腌,即可装盘,轻红嫩白,颜色可爱。”黄瓜皮在他那里也是下酒的佳品,“黄瓜切成寸段,用水果刀从外至内旋成薄条,如带,成卷。„„扦瓜皮极脆,嚼之有声,诸味均透,仍有瓜香。此法得之海拉尔一曾治过国宴的厨师。一盘瓜皮,所费不过四五角钱耳。”“嚼之有声”四字真是妙极!世间老饕甚多,不知道有多少还会于大快朵颐中细品那一记脆声?

汪曾祺作画,他自己说“无师法”,只是“瞎抹”,也许近于事实,因为他原无意在画家中争一席地。汪氏之画是真正的“写意”,略有一点构思,便信手挥洒,不过事经营,不刻意求工,逸笔草草,以抒其意。这也不算稀奇,大体还是传统文人画的路子。值得注意的,是其入画的对象,大蒜,红萝卜,扁豆花,盘中的一尾鱼,完全的生活化平民化。齐白石的画,间有乡野小品,但像汪曾祺这样主要地、大规模地以日常物事入画,似不多见。

2017届传记练习

汪曾祺文与人的风格还是他自己的文字说得最为到位。“做菜的乐趣第一是买菜,我做菜都是自己去买的。„„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市。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有不喜欢汪曾祺的人讥讽他像遗老,可谁曾见过“爱逛菜市”、在买菜中体味“生之喜悦”的遗老?是的,汪曾祺雅,但他更是俗的,他对世俗生活的热爱,装是装不出来的。

汪曾祺让我想起两个古代文人,就是陶渊明和苏东坡。他们身上的一个共同点,我以为可用一句话概括,即“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陶、苏的风雅自不消说得,而同时他们与世俗的亲近也是真诚的。邻居杀只鸡邀陶渊明同享,他会乐不可支地写一首赴席的好诗;坡翁街头听人谈鬼,说咱们姑妄谈之姑妄听之。这样的文人,既耿介清高,又让我辈平民可亲可感。汪曾祺继承的,正是陶渊明和苏东坡的余韵。我们看他的小说和散文,抒情节制,也不刻画大奸大恶,更不以污秽的东西入文,其矜持颇近于传统美学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典型的士大夫的审美趣味,而现在我们通过《文与画》和《五味》所看到的,则是一个世俗化、平民化的汪曾祺。“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这可说是中国文人的一种很好的传统。但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想一想,应该如何使这样的传统不致消失了。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作者买到汪曾祺的两本小书,一为《文与画》,二为《五味》。原因是这两本小书装帧精致,开本小巧,也便于把玩。

B.作者喜欢汪曾祺是缘于他文与人的风格:其文字清新,且透露出那种仿佛不经意的淡淡的情致;其人雅,但更是俗——真正热爱世俗生活。

C.汪曾祺喜欢从菜市选料如萝卜、黄瓜、鱼翅类,一直到调配、下厨的全过程都独自完成,从中享受做菜的趣味和菜的滋味。

D.汪曾祺自称作画“无师法”,只是“瞎抹”,但从他画的对象和“写意”的风格来看,他的画是雅致的,其创意似不多见。

E.汪曾祺为文,体现出传统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趣味,其选材不写大奸大恶、污秽之物,抒情节制,而让平民可亲可感。汪氏如陶渊明、苏轼一样有“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

2.请你结合文意谈谈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理解。(6分)

3.文章将汪曾祺与袁枚比,又将汪曾祺与陶渊明和苏轼比,试说说这两处对比的异同。(6分)

4.文章着重写“谈吃,一点儿也不气派”“作画„„只是‘瞎抹’”皆属俗事,而文题是“亦雅亦俗”,结合原文,探究作者对“俗”“雅”的处理是否得当,并谈谈你对“俗”“雅”的理解。(8分)

2017届传记练习

1.【解析】 A项正确,但过于直白浅显;C项“喜欢从菜市选料如萝卜、黄瓜、鱼翅类”错,不包括“鱼翅类”;D项“他的画是雅致的,其创意似不多见”与原文不符。

【答案】 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2.【解析】 首先要理解这句话本身的意思,然后再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既要有“士大夫的趣味”又要有“平民的情怀”,体现在为文上抒情节制,不刻画大奸大恶,也不以污秽的东西入文。

【答案】 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说快乐和悲伤都要有节制,不要走向两个极端。②既有高雅的趣味,又有与世俗亲近的真诚。③写诗为文抒情有节制,不刻画大奸大恶,更不以污秽的东西入文,保持一种高尚的矜持。(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3.【解析】 前者相比,主要突出汪曾祺是真的喜欢家常小菜,而袁枚则不是;后者相比,意在说陶渊明、苏轼还有汪曾祺有一个共同点“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汪曾祺继承了他们的余韵。

【答案】 ①文章将汪曾祺与袁枚比,是要比出二人的同中之异:袁枚讥讽为世人所艳称的“燕窝、海参”为“虚名之士”,汪曾祺把“鱼翅”轻轻抛在一边,两者如出一辙,然而汪曾祺对家常小菜的喜欢才是真喜欢。②与陶渊明和苏轼比,是要比出异中之同:他们身上的一个共同点,即“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陶、苏的风雅自不消说,他们与世俗的亲近也是真诚的。汪曾祺继承的,正是陶渊明和苏东坡的余韵。(6分,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4.【解析】 把握作者对汪曾祺“雅”与“俗”的分析与评价。

【答案】 文中写汪曾祺先生的雅:有“不喜‘大菜’,只好‘小菜’,这本系文人故习”;作画是“写意”,大体还是传统文人画的路子。他的俗:喜欢的小菜都是家常物什,喜欢画的对象是完全的生活化平民化。写他的“俗”,其实是写他对世俗生活的本真热爱,同时又突出了他不同于一般文人的“雅”。亦俗亦雅,相得益彰,写出了如陶渊明、苏轼一样既耿介清高,又让平民可亲可感的汪老形象。

1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文章叙述了朱启钤在古建筑研究方面几件鲜为人知的事,从正面肯定了他的历史地位。B.文章提到朱启钤1915年就开始主持北京市政工程建设工作,意在说明他才是改造北京旧城的 “第一人”。

C.文章写朱启钤为营造学社请来当时最优秀的学术界精英,体现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D.朱启钤完全以一己之力,直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了营造学社的筹建和创办。E.朱启钤带领中国营造学社实地测绘我国重要的古建筑,探索出修缮北京正阳门箭楼的科学方法。

13.DE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对传记文本的内容理解和文体特征分析的能力。D项“直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错,原文第⑦段说的是“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并非直接支持。E项于文无据,原文第⑧段只是说“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并没有专指“正阳门箭楼”。

14.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思路的理解。传记作用题的常规思路一般包括三点,一是内容作用(表现传主人品或才学),二是形式作用(真实性),三是结构作用。就本题而言,形式与结构作用都无法自圆其说,重点应答内容作用,即表现朱启钤对古建筑研究的重要贡献。至于举例分析,考生只要能理解作用,并不难答。

【答案】 答题要点:文章通过对梁思成有关事迹的叙述,或直接或间接地写出了朱启钤对我国古建筑研究的重要贡献。

2017届传记练习

所选事例及分析:

第③段,文章写记者认为改造北京旧城第一人是梁思成,间接说明朱启钤不为人所熟知,点明题意,引出下文。

第⑤段,梁思成因《营造法式》一书而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建筑学界有很高的地位;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就是朱启钤,这间接反映出朱启钤鲜为人知的贡献,照应题目。

第⑥段,点明如果没有朱启钤,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直接突出朱启钤的贡献。

15.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思路的理解能力。“雨”的作用,类似于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主要目的在于表现人物和暗示主题,而本文的主题,显然是标题 “被抹掉的奠基人”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即:既赞颂朱启钤的贡献,又为朱启钤的贡献鲜为人知而不平。另外,题干中的“两次”,指出了答题的要点应包括结构作用,考生答题时,要注意到两次“雨”在文章中的位置,答出其在结构方面的首尾呼应作用。

【答案】 答题要点:①文章开头写雨中正阳门箭楼的修缮,引出朱启钤1915年就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北京市政工程建设(或,现代北京的旧城仍保留了朱启钤当年规划的格局);②结尾的雨引出营造学社旧址的落寞和朱启钤故居成为大杂院的情况,照应文题,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感慨;③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开头写正阳门箭楼的修缮,结尾写营造学社旧址故宫端门外西朝房的落寞、朱启钤故居的杂乱,二者通过“雨”联系在一起,抚今追昔,深化了“不要忘记这位奠基人”的主题。

暮年放翁和晚年雷诺阿 肖复兴

放翁晚景颇惨:“医不可招惟忍病,书犹能读足忘穷”。他以笔写心,聊以用读书和写作维持着清贫的自尊。看《剑南诗稿》末几卷,更多的是平常之心。

“九十衰翁心尚孩,幅巾随处一悠哉,偶扶拄杖登山去,却唤孤舟过渡来。”他兴趣盎然,不断地杖藜外出。“买尽烟波不用钱”,他那时对外出接触世风民情与大自然的理解,和我们如今某些豪华的旅游大相径庭。所以,他从司空见惯中看出“山从树外参差出,水自城阴曲折来”,看出其中我们容易忽略不计的迂回有致的曲线;他从屡见不鲜里看到“片月又生红蓼岸,孤舟常占白鸥波”,看到其中我们常常视而不见的斑斓色彩。同时他看到农事稼穑,体味到乡间情味:“邻父筑场收早稼,溪姑负笼卖新茶”。

在家,“羹煮野菜元足味,屋茨生草亦安居”,知足常乐。日复一日平淡的生活,他却能够捕捉到生趣。“小担过门尝冷粉,微风解箨看新篁;旁篱邻妇收鱼钩,叩门村医送药方。”偶然过门的小贩卖的凉粉,微风之中钻出土的新竹,邻居女人收起渔钩,村里的赤脚医生送来药方,这些琐碎的生活,放翁一一入诗,让人感到平易中的温馨。

“挂墙多汉刻,插架半唐诗”、“浅倾家酿酒,细读手抄书”,书不再是安身立命的功名之事,而是一种惯性的生活和心情的轨迹。“体倦尚凭书引睡”,能够想象着那时的放翁,一定是看着看着书,眼皮一打,书掉在地上,书成了他的安眠药和贴身知己。

读暮年放翁,总想起钱锺书先生的论述,钱先生特别强调“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并说“陆游全靠这方面去打动后世好几百年的读者”。

读暮年放翁,我忍不住想起晚年时的雷诺阿。

去年的夏天,美国费城专门举办了“晚年雷诺阿”画展。我特意赶去看,发现晚年雷诺阿已经半身不遂,坐在轮椅上,把画笔绑在手臂上,画出的大多是女人的身影和裸体,无一不是肥硕的,健康的,美丽的。特别是画展的最后一幅,叫做《音乐会》,两个肥硕的女人正穿衣打扮,准备去听音乐会。那两个女人占满整幅画框,满怀的喜悦之情,几乎要把画框冲破。

看到满满几个展厅的画作,想到一个老迈残病之躯,创作力那么旺盛。雷诺阿活了78岁,放翁活了86岁,他的活力和雷诺阿真的很像,几乎每一天都在写诗。82岁时,放翁写过一组《戏遣老怀》,其中有“花前骑竹强名马,阶下埋盆便作池”。返老还童,是和雷诺阿把女人都画成肥硕的一样的6

2017届传记练习

童心,一样的赤子之心呀。

我不知道我能活到多大年纪,即使活不到放翁和雷诺阿那样的年纪,也要向往那样的心境。那是一种遥远的境界。

16.暮年放翁的“平常之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17.请说说文中引用诗歌的作用。(6分)

18.请概括暮年放翁和晚年雷诺阿的共同点?(6分)

参考答案

16.年事已高但仍坚持不断外出,接触体悟大自然与世风民情;生活贫困而平淡,但知足常乐,不乏生趣;读书写作成为生活习惯,聊以维持着清贫的自尊。(每点2分)

17.阐释暮年放翁平常心的论据;在解读中引导读者更好地体会放翁暮年心境;增强了文章诗意、情趣和感染力。(每点2分)

18.抱残病之躯,但有平常心;坚持创作,艺术水准仍很高;童心未泯,珍视生活的琐碎之美。(每点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5分)

亦雅亦俗汪曾祺

黄 波

买到汪曾祺的两本小书,都是山东画报出版社在汪氏逝世后出版的,一为《文与画》,收录其关于国画的文字,并配有他自作的画;二为《五味》,均为谈吃的美文。其实汪氏小说集散文集舍中均有购藏,这次再度解囊,实在是这两本小书装帧精致,开本小巧,也便于把玩。在开始回暖的阳光下,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随便翻翻,我突然想起,汪先生的诞辰(3月5日)就要到了。

我不懂文学,当代作家作品寓目者极少,而汪曾祺是这极少数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可是说到喜欢的理由,一时又无从臵答。喜欢其文字的清和雅?喜欢他于文字中透露的那种仿佛不经意的淡淡的情致?„„好像是,又好像不完全是。这回重读的汪曾祺作品,均非其专攻所在,不过是其创作之余事,居然对上面这个连自己也茫然的问题若有所悟。

汪曾祺谈吃,一点儿也不气派。拌菠菜、干丝、豆汁儿、芸豆……都是家常物什。他自己婉辞“美食家”的桂冠时,即以此为谦谢的理由,说:“大菜,我做不了。我到海南岛去,东道主送了我好些鱼翅,我放在那里一直没有动,因为不知道怎么做。”不喜“大菜”,只好“小菜”,这本系文人故习,犹如作诗不能露出富贵气一样。著有《随园食单》的清代诗人袁枚在一封书信中就说:“饮食之道不可以随众,尤不可以务名。燕窝、海参,虚名之士也,盗他味以为己味。”他讥讽为世人所艳称的“燕窝、海参”为“虚名之士”,正和汪曾祺把“鱼翅”轻轻抛在一边如出一辙。不过,文人的这种习性也要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行,否则,过犹不及,容易显出几分矫饰的味道,像袁枚就多少有一点,因为我们很难想象,时不时要在显贵府上打秋风的他,会一心把那张馋嘴放在家常小菜上。而汪曾祺不同,他一下笔,我们就知道,这些小东西,他是真喜欢。饮食一道,汪曾祺嗜好从选料、收拾到调配、下厨,都不假手外人,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享受到的不仅是食之味,更是食之趣,而他通过那些淡淡的文字,又把这种趣味传递给了我们。所以,简直没有资格上餐桌的拌萝卜丝,在他手里和眼里竟是这般精致,“小红水萝卜,南方叫„杨花萝卜‟,因为是杨花飘时上市的。洗净,去根须,不可去皮,斜切成薄片,再切为细丝,愈细愈好。加少糖,略腌,即可装盘,轻红嫩白,颜色可爱。”黄瓜皮在他那里也是下酒的佳品,“黄瓜切成寸段,用水果刀从外至内旋成薄条,如带,成卷。……扦瓜皮极脆,嚼之有声,诸味均透,仍有瓜香。此法得之海拉尔一曾治过国宴的厨师。一盘瓜皮,所费不过四五角钱耳。”“嚼之有声”四字真是妙极!世间老饕甚多,不知道有多少还会于大快朵颐中细品那一记脆声?

汪曾祺作画,他自己说“无师法”,只是“瞎抹”,也许近于事实,因为他原无意在画家中争一席7

2017届传记练习

地。汪氏之画是真正的“写意”,略有一点构思,便信手挥洒,不过事经营,不刻意求工,逸笔草草,以抒其意。这也不算稀奇,大体还是传统文人画的路子。值得注意的,是其入画的对象,大蒜,红萝卜,扁豆花,盘中的一尾鱼,完全的生活化平民化。齐白石的画,间有乡野小品,但像汪曾祺这样主要地、大规模地以日常物事入画,似不多见。

汪曾祺文与人的风格还是他自己的文字说得最为到位。“做菜的乐趣第一是买菜,我做菜都是自己去买的。……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市。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有不喜欢汪曾祺的人讥讽他像遗老,可谁曾见过“爱逛菜市”、在买菜中体味“生之喜悦”的遗老?是的,汪曾祺雅,但他更是俗的,他对世俗生活的热爱,装是装不出来的。

汪曾祺让我想起两个古代文人,就是陶渊明和苏东坡。他们身上的一个共同点,我以为可用一句话概括,即“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陶、苏的风雅自不消说得,而同时他们与世俗的亲近也是真诚的。邻居杀只鸡邀陶渊明同享,他会乐不可支地写一首赴席的好诗;坡翁街头听人谈鬼,说咱们姑妄谈之姑妄听之。这样的文人,既耿介清高,又让我辈平民可亲可感。汪曾祺继承的,正是陶渊明和苏东坡的余韵。我们看他的小说和散文,抒情节制,也不刻画大奸大恶,更不以污秽的东西入文,其矜持颇近于传统美学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典型的士大夫的审美趣味,而现在我们通过《文与画》和《五味》所看到的,则是一个世俗化、平民化的汪曾祺。“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这可说是中国文人的一种很好的传统。但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想一想,应该如何使这样的传统不致消失了。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作者买到汪曾祺的两本小书,一为《文与画》,二为《五味》。原因是这两本小书装帧精致,开本小巧,也便于把玩。

B.作者喜欢汪曾祺是缘于他文与人的风格:其文字清新,且透露出那种仿佛不经意的淡淡的情致;其人雅,但更是俗——真正热爱世俗生活。

C.汪曾祺喜欢从菜市选料如萝卜、黄瓜、鱼翅类,一直到调配、下厨的全过程都独自完成,从中享受做菜的趣味和菜的滋味。

D.汪曾祺自称作画“无师法”,只是“瞎抹”,但从他画的对象和“写意”的风格来看,他的画是雅致的,其创意似不多见。

E.汪曾祺为文,体现出传统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趣味,其选材不写大奸大恶、污秽之物,抒情节制,而让平民可亲可感。汪氏如陶渊明、苏轼一样有“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

2.请你结合文意谈谈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理解。(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将汪曾祺与袁枚比,又将汪曾祺与陶渊明和苏轼比,试说说这两处对比的异同。(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着重写“谈吃,一点儿也不气派”“作画„„只是‘瞎抹’”皆属俗事,而文题是“亦雅亦俗”,结合原文,探究作者对“俗”“雅”的处理是否得当,并谈谈你对“俗”“雅”的理解。(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A项正确,但过于直白浅显;C项“喜欢从菜市选料如萝卜、黄瓜、鱼翅类”错,不包括“鱼翅类”;D项“他的画是雅致的,其创意似不多见”与原文不符。

【答案】 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2.【解析】 首先要理解这句话本身的意思,然后再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既要有“士大夫的8

2017届传记练习

趣味”又要有“平民的情怀”,体现在为文上抒情节制,不刻画大奸大恶,也不以污秽的东西入文。

【答案】 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说快乐和悲伤都要有节制,不要走向两个极端。②既有高雅的趣味,又有与世俗亲近的真诚。③写诗为文抒情有节制,不刻画大奸大恶,更不以污秽的东西入文,保持一种高尚的矜持。(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3.【解析】 前者相比,主要突出汪曾祺是真的喜欢家常小菜,而袁枚则不是;后者相比,意在说陶渊明、苏轼还有汪曾祺有一个共同点“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汪曾祺继承了他们的余韵。

【答案】 ①文章将汪曾祺与袁枚比,是要比出二人的同中之异:袁枚讥讽为世人所艳称的“燕窝、海参”为“虚名之士”,汪曾祺把“鱼翅”轻轻抛在一边,两者如出一辙,然而汪曾祺对家常小菜的喜欢才是真喜欢。②与陶渊明和苏轼比,是要比出异中之同:他们身上的一个共同点,即“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陶、苏的风雅自不消说,他们与世俗的亲近也是真诚的。汪曾祺继承的,正是陶渊明和苏东坡的余韵。(6分,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4.【解析】 把握作者对汪曾祺“雅”与“俗”的分析与评价。

【答案】 文中写汪曾祺先生的雅:有“不喜‘大菜’,只好‘小菜’,这本系文人故习”;作画是“写意”,大体还是传统文人画的路子。他的俗:喜欢的小菜都是家常物什,喜欢画的对象是完全的生活化平民化。写他的“俗”,其实是写他对世俗生活的本真热爱,同时又突出了他不同于一般文人的“雅”。亦俗亦雅,相得益彰,写出了如陶渊明、苏轼一样既耿介清高,又让平民可亲可感的汪老形象。

第四篇:成语病句传记作文练习2

一、专项复习之成语练习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巴金在晚年以“说真话”的勇气和平易近人的文字,倾心创作《随想录》,....反思自我,拷问灵魂,其作品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高峰。

B.当初,日本丰田汽车秉持“顾客第一”的经营理念,在美国市场脱颖而出,....如今却因质量问题陷入“召回门”泥潭,其昔盛今衰的境遇令人深思。

C.最近,一名杭州乞丐流浪者——“犀利哥”的照片风靡网络,“犀利哥”迅速走红,由于他的举止特立独行,有些人甚至怀疑他乞丐身份的真实性。....

D.近日,古城苏州气温渐暖,街道两侧玉兰树上的花蕾竞相绽放,成为姑苏城里一道春意阑珊的美景,行人纷纷驻足观赏。....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新学期开始,高中语文课本改头换面,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终于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B.恐怖分子危害平民,滥杀无辜,罪不容诛,正义的力量绝不允许他们逍遥法....外。

C.如果中国足球真想改变形象,真想洗心革面,就必须直面“假球”“黑哨”....等问题。

D.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够汲取西方艺术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地方把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当作发财机遇,以复兴传统文化之名,行发财之实,这种做法不足为训。....B.市政府积极拓展监督渠道,主动接受市民监督,让市民对政府工作挑三拣四,....促进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改善。

C.中秋联欢晚会以个性的舞台布景,耀眼的灯光效果,新颖多彩的形式和绘声..绘色的表演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D.通过建设绿地、粉刷外墙立面等环境改善措施,这个老旧居民小区已经焕然..一新,被评为北京市住宅环保小区。..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人行道上卖菜的那个小贩,远远地看见城管执法人员走来,立刻七手八脚....地收拾摊子准备撤退,同时还不忘用暗号给同伴报信。

B.由于体制僵化,管理模式落后,这家公司的经营状况江河日下,业绩从上市....初期的每股收益1.2元,逐渐跌至现在的每股收益0.02元。C.在过去几年间,美国网坛名将威廉姆斯姐妹俩曾有过20次职业赛场的交手纪录,结果两人各赢10场,可谓平分秋色。....D.某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最近被媒体曝光的几个学术造假事件只是学术腐败的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问题没有浮出水面。....

7、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商业公司一般只让自己的业务员开拓市场,而不让其控制客户,以防备他们另起炉灶。

....B.因为被双规官员的情况仅在小范围内公布且语焉不详,民众的猜疑也就....四处流传发酵。

C.在企业间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形下,没有什么联盟颠扑不破,所谓的价格....联盟也不例外。

D.虽来自非洲小国,可作为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能在霸权面前保持尊严,从不低三下四。....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这部小说人物性格鲜明,情节起伏多变,除了个别的语句欠推敲之外,真是白璧无瑕。....B.住校的同学对生活老师充满感激,三年来大家从老师们无所不至的关怀....中受益很多。

C.我们办事不能违反原则,如果因为是老战友,就爱屋及乌,包庇袒护,....那就会犯大错。

D.六十年来,中国电影无论是内容、样式,还是生产、营销,革故鼎新是.....我们始终不忘的。

9、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在我看来,燃油税一天不实施,或者清洁柴油一天还没有得到具体的政策鼓励,我们对环保节能的呼吁是叶公好龙。....B.曾经在网上疯狂传播的“红色结束符”在历经半年的潜遁后,现在又东山..再起。..C.随着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实施、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农村被盗率已经每.况愈下,但是,我们仍应加强防盗意识。...D.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在莫斯科的言论已经被媒体爆炒到一字不漏,其言论的前后矛盾不仅令本国媒体惊诧,还被国民贻笑大方。....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无毒一身轻》的红火,加上林光常自己出色的演讲才能,他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电视上炙手可热的嘉宾。.... B.俄罗斯巨富、切尔西足球俱乐部老板罗曼·阿布拉莫维奇和流亡英国的俄罗斯寡头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狭路相逢,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很是....亲热。

C.火箭以排山倒海之势,拔地而起,如同一条喷吐着烈焰的蛟龙,映红了....整个山谷。

D.说吕不韦的风险投资计划空前绝后,并非指吕不韦投入金钱的多少,而是因为他用经商的手段经营政治,其投资气魄之大是空前绝后的。....

1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收入差别过大,造成骨干教师“跳龙门”,对那些师资力量本不雄厚的普通学校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必然影响到该校的生源质量与数量。....B.近些年,某些地区拓宽马路,扩建广场,竞相上马各种形象工程的做法蔚然..成风,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C.在潍坊一高校任教的丈夫痴迷网络农场不能自拔,因此而一团混乱的生活让妻子忍无可忍,终于举火相向,欲与丈夫“同归于尽”。....D.广交会为企业提供了内外贸对接的契机,但这种对接不可能一挥而就,绝大....多数出口企业由于不熟悉国内市场,即使有意内销也无从着手。

1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从我走进中学大门至今有十年了吧,说这话的时候我才恍然:自己已经这样轻描淡写地度过了“十年”。我不敢妄言我在这十年间获得了怎样显著的进步,不可磨灭的唯有成长的记忆。我想大多数时候,成长不是以轰轰烈烈的姿态出现,而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的。中学这条澄澈而饱满的河流已经汇入了更加丰厚深广的大海,而这细流仍将在大海的怀抱中孜孜不倦地流淌。

A.轻描淡写 B.不可磨灭 C.细水长流 D.孜孜不倦

1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制片方透露,《非诚勿扰》完成版本与最初有所偏离,更多的笑料来自冯小刚对当下热门事件的调侃,让该片的剧情变得扑朔迷离。.... B.因为缺乏位置感,他们根本就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在他们看来,平民意识犹如一块一文不名的破布。.... C.我狙击部队经过三天三夜的浴血奋战,伤亡十分惨重,而敌人的攻势却更加猛烈,眼看阵地就要失陷,就在这间不容发的时刻,增援部队终于赶到了。....D.热风哈罗哈的东西很不错,生日派对上,面对盖帽羊肉、牛肉披萨等鲜美可口的食物,我的那帮饕餮家伙们大快朵颐,什么绅士风度、淑女气质,....全抛在脑后了。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毛泽东真是文坛的奇才,他写的通讯稿或创作的诗词不少都是在长征行军途中或作战的休整间隙完成的,很多时候是倚马可待。.... B.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曾经炙手可热的原重庆市司法局局长文强也....难逃 法网。

C.网络文学开路者痛惜当今的网络作者违背了始作俑者的初衷:本来是指....向自由写作的梦想,现在却变成写手的逐利场与出版商的养鱼塘。

D.《霸王别姬》让梅兰芳的表演艺术登峰造极,那眉目间的神情、转身的华丽、水袖下的蕴藉,总是恰到好处,不瘟不火,将瞬间定格成永恒。如坐春....风:像坐在春风中。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

15、下列加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上海将对“美眉”、“恐龙”、“PK”、“粉丝”等日渐泛滥的网络语言将发出“封杀令”。此举一出,石破天惊,即刻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舆论评价更是众说纷....纭。

B.在《哈利 波特》系列电影中,导演借助匪夷所思的特技,为银幕前的我们打....开了一扇扇魔法的大门。

C.人事处通知,对那些久假不归的同志要查明情况,对其中的无故旷工者要严....肃处理。D.中俄两大邻邦今年的贸易额只有几百亿美元,这在中国数万亿的对外贸易总额当中只能算是九牛一毛。....

二、病句分类专项练习——语序不当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发放工作日前启动。其中,TD—SCDMA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是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标志,有力推动了中国在国际标准竞争领域赢得更大话语权

B、不断改善并切实保障民生,才能真正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进一步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

C、2010年4月10日,第8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进入倒计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各个岗位的操作人员对火箭起飞前进行了最后的检查,满怀信心等待着发射时刻的到来。D、那个年代的手抄本很难得,书中的故事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爱国心、人生观、事业心、爱情观以及手抄本那漂亮的字迹也让我非常喜欢。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次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参加论坛的中外各界人士在论坛期间就环境保护、人才培养、普及教育等众多议题为期两天发表意见并进行各种交流。

B、“锦”是一种丝织品,在古代,由于珍贵的原材料、繁琐的生产工艺,使得织品数量有限,是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时尚奢侈品。C、我们不能总是把目光盯在比赛成绩上,因为有时候体育比赛成绩的好坏是取决于某些裁判判决的。

D、近年来,在秀丽的南粤大地上,拔地而起的九洲城、海南琼苑、风城大厦等一批多功能新型建筑物,令人流连忘返,构思奇特,巧夺天工。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中国的选择不仅决定着世界的未来,而且决定着未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发展前景。

B、为改善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状态,未来3年里,不仅国家将修路以方便农民外出就医,同时还将修建两千个县级医院。

C、2009年网络热词大部分来自于社会公共事件:“钓鱼执法”、“躲猫猫”、“楼脆脆”„„网民对此的热议,不仅推动了事件的发展,清理了一些藏污纳垢的社会死角,而且增加了其社会关注热度,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D、对于上海部分小学为了避免学生意外受伤而不准他们到操场上玩耍的做法,部分家长表示这样做是在“圈养”学生,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11月26日、27日,日本主流媒体《朝日新闻》用四个整版罕见地刊登名为《日中战争》的专题报道,对侵华战争进行全面冷静的反思。

B、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中国的选择不仅决定着世界的未来,而且决定着未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发展前景。

C、中国大地上的2010年8月15日,是蒙上了一层悲伤的时间段,全国各地的五星红旗为生命而降,所有的娱乐活动为逝者而停。D、我们一定能在奥运之际展现出古老文明大国的风范,那时我们的城市不仅会变得更加美丽,每一个人也会更讲文明。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好莱坞电影最长于营造视觉刺激的升级:如果孤胆英雄最初手无寸铁,那么他的武器会由拳到刀,由刀而炮,最后到独自发动一场对抗群敌的“战争”。

B、产品一旦有先天性缺陷,就不仅从根本上损害了生产者经营者的利益,而且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C、科学,包括讲道理的科学,改变了人类的生存面貌,进而改变了西方人的生存面貌。至于这种改变是福是祸,则笔者不敢专断。

D、这种钙奶,运用高科技手段,解决了维生素A易氧化、不稳定的问题,确保维生素被更好地吸收,发挥保护视力之充分功效。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从现在至2015年这段时间内,国际能源机构认为,世界经济将无法避免石油供应紧缺并由此引发油价飙升情况的出现。

B、营救告一段落后,他们把重点转向照顾幸存者,现在又在为避免地震滑坡形成的35个堰塞湖可能带来的灾害而奔忙,一刻也停不下来。

C、一个半世纪的积淀,世博会历久而弥新,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仅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积极性和热情。

D、江西抚河流域灾情极为严重。气象部门预报,预计未来几天江西南部地区将虽然没有下雨天气出现,但重灾区仍有降水,灾情仍将持续,损失会继续增加,抗洪救灾的难度也会进一步加大。对此,必须有心理准备和清醒认识。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世卫组织披露,近30%的全球儿童每天看电视或花在电脑上的时间达3小时甚至更多,仅25%的男孩和15%的女孩锻炼充足。

B、宝成线石亭江大桥,在暴雨引发的特大洪水中受到重创,致使西安开往昆明的K165次列车脱线,两节车厢落水,两个桥墩坍塌。

C、“神七”载人飞行大功告成,昭示着中国继俄、美之后成为第三个掌握太空独立出舱技术的国家,中国将在人类未来的太空和平开发利用伟业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D、从盘尼西林过渡到二甲氧西林一项就使基本医疗费增加了十倍;更昂贵更复杂的抗生素用于治疗,导致 “超级病菌”们获得了更大的抗药性。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今年以来,全国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虽然已得到初步遏止,但是部分大中城市住房价格仍然过高,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工作依然繁重。

B、运用联词造句法来积累词汇,不仅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新能力,而且能让他们在兴味盎然中复习词语的音形义,正确掌握词语。

C、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建设的启动,对道路、交通、媒体、通讯等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相关,长沙商业圈无疑也将面对重新洗牌的机会。D、全球有八十多个国家成立了一百七十多个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或类似组织,为维护海峡两岸关系的稳定,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统一方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先来得展厅后面一座小山上,引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由一块茶色玻璃构成的覆斗形上盖,它保护着古墓的发掘现场。

B、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

C、据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初步鉴定,这头金色牦牛是世界上新发现的一种野生动物,并命名为“金丝牦牛”。D、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大学毕业生的毕业选择对其父母及家庭情况会有一定影响,父母的 “职业等级”高,毕业生往往会选择继续学习而不急于就业。B、技术创新的浪潮正使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存储、获得和处理有关我们星球的各种环境和文化现象的信息。

C、运用联词造句法来积累词汇,不仅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新能力,而且能让他们在兴味盎然中复习词语的音形义,正确掌握词语。

D、长期的连续降雨,致使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汛形势面临底水高、流域内较多大中小型水库超汛限水位、洪水汇流速度加快等诸多不利因素,防汛形势不容乐观。

三、人物传记

李清照传(节选)

①国难当头之时,南宋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夺却愈加激烈,朝廷章法大乱,众官无所依从。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被命移知湖州,但未到任即被免。三月,清照与明诚乘船上芜湖,入姑孰(准备移居赣水上),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处)。秦亡后,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最后失败。项羽垓下兵败后,逃至乌江畔,乌江亭长欲助项羽渡江,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言罢,拔剑自刎。面对历史遗迹,抚昔思今,清照思绪难平,于是作诗一首,题为《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②诗中通过歌颂项羽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种人生哲学:活,要活得昂扬,出类拔萃,有声有色;死,要死得壮烈,慷慨英武,可歌可泣。

③气节,是人的精神风貌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同时,诗人还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了无气节和昏庸无能。

④五月,明诚把家属送到池阳(安徽贵池),又接到旨意复知湖州。六月十三日,盛夏酷暑,明诚离池阳,“涂(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金石录后序》)行至建康时,病势已重。七月末,清照于池阳闻讯,心急如焚,急解舟赴建康,然而已无力回天。八月十八日,明诚病逝。

⑤从此,清照将永远是孤雁一只了。再没有“相对展玩咀嚼”金石书画藏品的欣慰,再没有“相向惋怅者数日”的余韵,再没有坐归来堂斗茶大笑的乐趣,更不会再有苦苦相思之后团聚的甜蜜了。相见直要待来生。前路漫漫,等待着她的,是孤苦伶仃颠沛流离,是世情险恶中伤欺侮遭此一击,刚毅的清照,也难以承受了。“葬毕,余无所之余又大病,仅存喘息。”(《金石录后序》)李白是“拔剑四顾心茫然”,而清照此时是“葬毕夫君心茫然”。山河破碎,家破人亡,清照无限悲痛,大病一场。蘸着血泪,她写下了“祭赵湖州文”,其中有句云:“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白日”句典出宋代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八:襄州居士庞蕴将入灭(佛教称僧人死亡为入灭),令其女灵照观日之早晚来报。其女回报说:“日已中矣,而有蚀也。”待父出门观看时,其女“即登父坐,合掌而亡。”父见其状,夸其女“锋捷”,庞延至七日之后乃亡。此句即谓明诚先己而亡,死得其所,较之后亡者之处境为好,以聊示自慰,寓己悲痛之深。“坚城”句典出杞梁妻哭夫的故事。《孟子?告子下》中有“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的话。刘向《说苑?善说篇》载:“昔华舟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阤。”“阤”(zhì)即溃塌之意。此句意谓己之悲伤同于杞妇,而“坚城”一词,语涉双关,且以暗示赵明诚为国之长城之意。这组骈文对句是此篇祭夫文中仅存下来的残句。对于夫君于乱离中暴病身亡,清照含着无限的悲痛,这一“叹”一“怜”中,哀之痛,伤之切已溢于言表。

1、从选文看,李清照创作《乌江》一诗的背景和目的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6分)

2、“从此,清照将永远是孤雁一只了”一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

3、在读到李清照《乌江》一诗的时候感慨地说:“气节,是人的精神风貌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气节”的理解。(8分)

四、名句默写(6分)

(1)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2)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如是而已。(韩愈《师说》)(3)舞殿冷袖,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4)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5)羁鸟恋旧林,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_,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五、作文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两只鹰饥肠辘辘。它们在空中久久地盘旋着,想找到一只兔子或一只山 鸡。但是,它们什么也没有找到,连一只老鼠的影子都没有。一只山鹰忍耐不住了,落到山岩上,缩着脖子打瞌睡。另一只山鹰则继续盘旋着,一圈又一圈,终于,它发现了隐藏在草丛中的一只肥肥的兔子。

当它叼着战利品落到伙伴身边时,伙伴羡慕地说:“你的运气真好!”

捉到兔子的山鹰若有所思地说:“也许是吧,不过我发现,运气好像比较喜欢不辞辛劳、有耐心的人。”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五篇:高考语文 传记类文言文阅读练习

传记类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做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切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愿明公监观往事,少加三思,即荣名并于日月,伊、周不足侔也。”卓曰:“吾亦悟之,卿言有意!”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几:怎么 .B.此朗之所以于邑 邑:同“悒”,愁闷不安。也。.C.伊、周不足侔也。侔:相等,齐 .D.不为衰世解业。解:消除,解除 懈怠,松弛 .1.D.解:懈怠,松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势必停于此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B.民人死者且半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C.将家属俱与朗往焉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D.不为衰世解业 如姬为公子泣 ..2.A.指示代词,表示远指,那。(B副词,将/副词,暂且,姑且;C兼词,于彼,到那里/语气助词,不译;D介词,表原因,因为/介词,对,向)3.以下各项,全都能够体现司马朗有远见的一项是

①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 ②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

用心

爱心

专心

③即荣名并于日月,伊、周不足侔也 ④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 ⑤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 ⑥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 A.①②④⑥ 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①④⑤⑥ 3.D.(②句主语为朗父;③为司马朗求得脱身的违心奉承之词。)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朗小时候就善于应答,表现出不于同一般少年的敏捷与机智,这种才能在被董卓诘问时有一次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且最终使自己及家人脱离危险。

B.对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的做法很不以为然,一是因为移家于温不能真正避开灾难,二是因为李邵的离开会引起当地居民的骚乱,但他的劝阻并未起作用。

C.司马朗认为,如果董卓能够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观察往事,略加考虑,就能取得盖世的功业。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

D.司马朗回到家乡,发现家乡也不是可以安居的地方,并建议乡亲们跟他一起举家迁到黎阳去,但父老们留恋故土,很少跟着司马朗迁走的,后来家乡民众死伤近半。4.C.(司马朗并不是真正认为董卓可以取得盖世功业,有“朗知卓必亡”为证;“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属无中生有。)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2)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切为郡内忧之。(3)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5.(1)我虽然年幼,却没有希望高攀的习性,少报年龄来求得早有成就,这不是我立志要做的事。

(2)现在敌寇还没有到来您就先迁走,依傍山地的各县百姓必定发生骚乱,这样就会动摇民心而成为违法乱纪的根源,我私下为郡内百姓的安危感到担忧。

(3)司马朗知道董卓必定败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财物给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请求返回故乡。参考译文: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地人。九岁时,有人直接叫他父亲的名字,司马朗说:“轻慢别人父母的人,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这个客人就向他道歉。他十二岁时,通过通经考试成为童子郎,监考的人因为司马朗身体健壮高大,怀疑他隐瞒了年龄,就讯问他。我的父族和母族,历代人都长得个头高大,我虽然年幼,却没有希望高攀的习性,少报年龄来求得早有成就,这不是我立志要做的事。监考的人对他的话感到惊讶。

后来关东的军队起事,原冀州刺史李邵家住在野王,靠近山势险要的地方,他打算迁居到温地。司马朗对李邵说:“唇齿相依的比喻难道只是指虞国和虢国吗?温和野王两地也正是这样;现在您离开那里而居住到这里,只是躲避早上灭亡的时刻,却保不住晚上灭亡罢了。况且您是郡国百姓中享有名望的人,现在敌寇还没有到来您就先迁走,依傍山地的各县百姓必定发生骚乱,这样就会动摇民心而成为违法乱纪的根源,我私下为郡内百姓的安危感到担忧。”李邵没有听从他的劝告。沿山一带的百姓果然发生骚乱,他们向内迁徙,有的还进行抢劫。

这时董卓迁移天子改都长安,董卓仍留在洛阳。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担任治书御史,应当向西迁移,因为天下各地纷乱如云,就派司马朗带着家属返回本县。有人告发司马朗打算逃跑,把他抓起来送到董卓那里,董卓对司马朗说:“你和我死去的儿子同岁,怎么这样辜负我!”司马朗于是就说:“您凭借高出世俗的美德,恰逢天下遭遇灾难的机会,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这确实是出于您的虚心思虑,(这样下去)将会出现大

用心

爱心

专心

治的局面。您的威势和德行以至于隆盛,您的功勋和业绩以至于显著,然而战争灾难一天天兴起,各州郡纷乱不安,郊野四境之内,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他们抛弃了住房财产,到处流浪逃窜,虽然四面的关口设卡制止,对逃亡的人加重刑罚惩治,但仍然不能禁绝止息,这就是我忧愁不安的原因。希望明公能观察往事,略加考虑,这样您荣耀的名字就能和日月同辉共存,即使是伊尹、周公也不足以和您相比。”董卓说:“我也明白这些,你说的是你自己的心意!”

司马朗知道董卓必定败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财物给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请求返回故乡。他回到故乡后对父老们说:“董卓犯上作乱,被天下人仇恨,这正是忠臣义士发奋有为的时候。我们郡和京城境界相连,洛阳城东面有成皋,北面毗连黄河,天下兴起义兵的人们如果不能前进,那情势必然使他们停留在这里。这里是军队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现在道路还可以通行,带领整个宗室向东迁往黎阳。黎阳有军营,赵威孙过去同我们乡里结为婚姻,担任监营谒者,统领军队,足可以做我们的首领。如果以后有变化,再慢慢观望也不晚。”父老们留恋故土,没有跟着司马朗迁走的,只有同县的赵咨,带着家眷一起和司马朗迁往黎阳。几个月后,关东各州郡起兵,聚众几十万人,都集结在荥阳、河内一带。将领们不能统一行动,放纵士兵抢掠,百姓被杀死的近一半。过了很久,关东的兵散去,太祖和吕布在濮阳一带相互对峙,司马朗才带着家人回到温地。这一年发生大饥荒,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司马朗收留抚恤宗族里的人,教育自己的弟弟们,不因为是衰乱时期就放松学业。

建安二十二年,因患病去世,当时四十七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做题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贾诩有良、平之奇。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董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卓败,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众以为然。后诩为左冯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固辞不受。

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说绣与刘表连和。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锈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

是后,太祖拒袁绍于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绣欲许之,诩显于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绣惊惧曰:“何至于此!”窃谓诩曰:“若此,当何归?”诩曰:“不如从曹公。”绣曰:“袁强曹弱,又与曹为仇,从之如何?”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绣从之,率众归太祖。太祖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

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诩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

(节选自《三国志•贾诩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A.故诩假以惧氐 假:借,借助 .B.间行归乡里 间:秘密地,悄悄地 .C.促更追之,更战必胜。促:赶快 .D.愿将军无疑!无:没有 .1.D.无:同“毋”,不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绣惊惧曰:“何至于此!”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C.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樊哙侧其盾以撞。..D.夫有霸王之志者。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2.B.疑问副词,为什么。(A介词,跟,和/动词,结交,亲附;C连词,表目的 /连词,表承接;D助词,„„的<人>/语气助词)

3.以下各项,全都能够体现贾诩“有良、平之奇”的一项是

①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②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 ③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 ④诩显于绣坐上谓绍使曰:“„„,而能容天下国士乎? ⑤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⑥绣从之,率众归太祖。A.①③④⑥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⑥ 3.C.(②言其不邀功的品格;⑥言张绣从其计。)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诩有谋略才华,能灵活处理面临的情况将事情办成,但年轻时并不广为人知,只有阎忠比较了解他,甚至拿贾诩与西汉时期的张良、陈平相比。

B.董卓败亡后,他的亲信们十分害怕,打算各自逃生,贾诩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劝阻了他们,事成之后坚决拒绝了李傕等人为他请功的做法。

C.在张绣和曹操的对抗中,贾诩提出了两次建议,张绣先败后赢,证明贾诩善于用兵和长于分析敌我强弱的态势,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阎忠的看法。

D.拒绝强有力的袁绍的招引,力劝张绣投靠曹操,表明贾诩不仅善于分析大的形势,而且也善于根据袁、曹二人的做法分析人物性格和志向。4.C.(“长于分析敌我强弱的态势”这一点从张绣与曹操的战斗中看不出来。)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贾诩有良、平之奇。(2)后诩为左冯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固辞不受。(3)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5.(1)年轻时没有人知道他,只有汉阳人阎忠认为他不同寻常,说贾诩有张良、陈平那样奇特的才能。

(2)后来贾诩担任左冯翊,李傕等人因贾诩有功想请封他为侯,贾诩说:“这只是救自己性命的办法,哪里有什么功劳!”坚决推辞不接受。

(3)袁绍强盛,我们以很少的兵马归附他,他一定不会重视我们;曹公军队弱小,他得到我们一定很高兴,这是应该归附他的第二个原因。参考译文:

贾诩宇文和,武威姑臧人。年轻时没有人知道他,只有汉阳人阎忠认为他不同寻常,用心

爱心

专心

说贾诩有张良、陈平那样奇特的才能。他被推荐为孝廉,成为郎官,因病辞去官职向西还乡走到汧,在路上遇到叛变的氐人,和他同行的几十个人都被抓起来。贾诩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不要活埋我,我家一定会出重金来赎我。”当时太尉段颎,过去长期担任守卫边防的将领,威名震动西部边疆,所以贾诩假借他来恐吓氐人。氐人果然不敢杀害他,和他结盟并送他回去,其余的人都被杀死。其实贾诩并不是段颎的甥孙,他的灵活应变把事情办成功,大都是这一类的情形。

董卓进入洛阳的时候,贾诩以太尉属官的身份担任平津都尉,又升迁讨虏校尉。董卓失败后,他的部属都感到害怕,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人打算解散队伍,抄小路逃回家乡。贾诩说:“听长安城中的人议论说要杀尽凉州人,如果各位丢下部属单独出走,那么就是一个亭长也能把你们捆绑起来。不如率领部属向西去,在经过的地方招募兵马,来攻打长安,替董公报仇,如果有幸把事情办成,就可以尊奉朝廷来征服天下,如果不成功,再逃跑也不迟。”大家都认为他说的对。后来贾诩担任左冯翊,李傕等人因贾诩有功想请封他为侯,贾诩说:“这只是救自己性命的办法,哪里有什么功劳!”坚决推辞不接受。

张绣在南阳时,贾诩暗中结交张绣,张绣派人迎接贾诩。贾诩劝说张绣和刘表联合。太祖接连征讨张绣,一天早晨带领军队撤退,张绣要亲自率兵追击他。贾诩对张绣说:“不能追击,追击一定会失败。”张绣没有听从,进兵与曹军交战,结果被打得大败而回。贾诩又对张绣说:“赶快再去追击,再打一仗必定获胜。”张绣说:“没有听从您的建议,才落到这步田地。现在已经打了败仗,怎么又要追击呢?”贾诩说:“用兵的形式有了变化,赶快去追一定有利。”张绣相信了他的话,于是聚集逃散的士兵再去追击,与曹军大战,果然获胜返回。

在这以后,太祖在官渡抵御袁绍,袁绍派人招引张绣,并给贾诩写信希望双方互为外援。张绣想答应袁绍,贾诩在张绣的坐席上公开对袁绍的使者说:“回去告诉袁本初,他和袁术兄弟之间都不能相容,还能容纳天下的优秀人物吗?”张绣惊恐地说:“怎么说出这样的话?”又私下对贾诩说:“像这样的话,我该归附谁呢?”贾诩说:“不如归附曹公。”张绣说:“袁绍强大而曹公弱小,我又与曹公结下了冤仇,我归附他会怎么样呢?”贾诩说:“这正是应该归附他的原因。曹公尊奉天子来号令天下,这是应当归附他的第一个原因。袁绍强盛,我们以很少的兵马归附他,他一定不会重视我们;曹公军队弱小,他得到我们一定很高兴,这是应该归附他的第二个原因。有称雄天下的志向的人,本来就应当放弃自己的仇怨,来向天下人表明自己高尚的品德,这是应该归附他的第三个原因。希望将军不要迟疑!”张绣听从了他的话,带领人马归顺了太祖,太祖见到贾诩十分高兴,拉着他的手说:“使我得到天下人的信任和敬重的,就是你呀。”上表请求任命贾诩为执金吾,封为都亭侯,又升迁为冀州牧。

文帝即位后,任命贾诩为太尉,晋升爵位为魏寿乡侯。贾诩七十岁时去世,谥号为肃侯。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做题

秦秀,字玄良,新兴云中人也。父朗,魏骁骑将军。秀少敦学行,以忠直知名。咸宁中,为博士。

秀性忌谗佞,疾之如仇,素轻鄙贾充,及伐吴之役,闻其为大都督,谓所亲者曰:“充文案小才,乃居伐国大任,吾将哭以送师。”或止秀曰:“昔蹇叔知秦军必败,故哭送其子耳。今吴君无道,国有自亡之形,群率践境,将不战而溃。子之哭也,既为不智,乃不赦之罪。”于是乃止。及孙皓降于王濬,充未之知,方以吴未可平,抗表请班师。充表与告捷同至,朝野以充位居人上,智出人下,佥以秀为知言。

及充薨,秀议曰:“充舍宗族弗授,而以异姓为后,悖礼溺情,以乱大伦。昔鄫养外孙

用心

爱心

专心

莒公子为后,《春秋》书‘莒人灭鄫’。圣人岂不知外孙亲邪!但以义推之,则无父子耳。又案诏书‘自非功如太宰,始封无后如太宰,所取必己自出如太宰,不得以为比’。然则以外孙为后,自非元功显德,不之得也。天子之礼,盖可然乎?绝父祖之血食,开朝廷之祸门。《谥法》‘昏乱纪度曰荒’,请谥荒公。”不从。

王濬有平吴之勋,而为王浑所谮毁。帝虽不从,无明赏罚,以濬为辅国大将军,天下咸为之怨。秀乃上言曰:“自大晋启祚,辅国之号,率以旧恩。此为王濬无功之时,受九列之显位,立功之后更得宠人之辱号也。四海视之,孰不失望!蜀小吴大,平蜀之后,二将皆就加三事,今濬还而降等,天下安得不惑乎!吴之未亡也,虽以三祖之神武,犹躬受其屈。以孙皓之虚名,足以惊动诸夏,每一小出,虽圣心知其垂亡,然中国辄怀惶怖。当尔时,有能借天子百万之众,平而有之,与国家结兄弟之交,臣恐朝野实皆甘之耳。今濬举蜀、汉之卒,数旬而平吴,虽举吴人之财宝以与之,本非己分有焉,而遽与计校乎?”

后与刘暾等同议齐王攸事,忤旨,除名。寻复起为博士。秀性悻直,与物多忤。为博士前后垂二十年,卒于官。(节选自《晋书•秦秀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秀少敦学行 敦:厚,厚道 .B.辅国之号,率以旧恩 率:大致,一般 .C.抗表请班师 抗:呈上 .D.虽举吴人之财宝以与之 举:拿 .1.D.举:全,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充文案小才,乃居伐国大任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B.吾将哭以送师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C.子之哭也,既为不智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及孙皓降于王濬,充未之知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B.均为连词,表修饰(A副词,表转折或出乎意料/副词,表确认、判断;C句中语气词助词,表停顿/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感叹语气;D代词,这,这种情况/动词,到,到„„去。)

3.以下各项,全都表现王濬忠直性格的一项是

①充文案小才,乃居伐国大任,吾将哭以送师。②今吴君无道,国有自亡之形 ③天子之礼,盖可然乎?绝父祖之血食,开朝廷之祸门。④王濬有平吴之勋,而为王浑所谮毁 ⑤今濬还而降等,天下安得不惑乎!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④⑤ 3.A.(②④两项不合题干要求)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秀从小就学习踏实,以忠厚正直知名。他担任博士前后共二十多年,嫉恶如仇,忌恨馋谀奸邪的小人,敢于犯颜直谏。

B.秦秀向来看不起贾充,对贾充担任讨伐吴国的大都督很有意见,打算哭着送军队出征,事实证明贾充果然不是将帅之才。

C.贾充死后立异姓为后嗣,秦秀认为这种做法有违礼法人情,建议赐予贾充“荒公”的谥号以示对这种做法的否定,但未被朝廷批准。

用心

爱心

专心

D.王濬平定吴国为国家立下了大功,但朝廷赏罚不明,没有给予王濬应有的封赏,秦秀上奏朝廷,慷慨陈词,为其鸣不平。

4.A.“二十多年”应为“将近二十年”。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充表与告捷同至,朝野以充位居人上,智出人下,佥以秀为知言。(2)然则以外孙为后,自非元功显德,不之得也。

(3)以孙皓之虚名,足以惊动诸夏,每一小出,虽圣心知其垂亡,然中国辄怀惶怖。5.(1)贾充的奏表和王濬的捷报同时到达朝廷,朝野上下的人都认为贾充官位居于人上,智力在人下,都认为秦秀有知人之明。

(2)那么以外孙为后嗣,如果不是功勋卓著的人或有大德的人,就不能这样。

(3)凭借孙皓的虚名,也足以惊动中原,每一次小小的侵扰,虽然圣主心里知道吴国将要灭亡,但中原之国每次都心怀恐惧。

参考译文:

秦秀,字玄良,是新兴云中人。父亲秦朗,担任魏骁骑将军。秦秀从小就学习踏实,以忠厚正直知名。咸宁年间,担任博士。

秦秀生性忌恨馋谀奸邪之人,嫉恶如仇,平时鄙视贾充,到征伐吴国的战役中,听到任命贾充为大都督,就对自己亲近的人说:“贾充是处理公文的小才,竟然担负征伐敌国的大任,我将哭着送军队出征。”有人制止他说:“当年蹇叔知道秦军一定会打败仗,因此哭着送他儿子出征。现在吴君无道,有自取灭亡的形式,我军统帅进入敌国境内,敌军将不战而败。你现在哭着送军队出征,既不明智,又犯了不能赦免的罪过。”于是他才作罢。等到孙皓向王濬投降时,贾充不知道,还认为吴国不能平定,上表请求班师回朝。贾充的奏表和王濬的捷报同时到达朝廷,朝野上下的人都认为贾充官位居于人上,智力在人下,都认为秦秀有知人之明。

到贾充死后,秦秀上奏说:“贾充舍弃宗族的人不立为后,却立异姓的人为后嗣,违背礼法不合人情,乱了人伦。从前鄫养育外孙莒公子为后嗣,《春秋》上就写到’莒人灭亡了鄫’。圣人难道不知道外孙也很亲近吗?只是从义理上推论,就不是父子关系。又查诏书上说:’如果不是功如太宰,分封后没有太宰那样的功劳,所选的继嗣人一定要是自己的亲生,不能以太宰作为比较的标准’。那么以外孙为后嗣,如果不是功勋卓著的人或有大德的人,就不能这样。天子的礼制,难道可以这样吗?断绝了亲生血脉,就打开了朝廷的灾祸之门。《谥法》上说’昏乱无度叫做荒’,请谥贾充为荒公。”朝廷没有答应。

王濬有平定吴国的功勋,却被王浑谗言诋毁。皇帝虽然没有听信,却赏罚不明,任命王濬为辅国大将军,天下人都为他抱不平。秦秀于是上言说:“辅国这一称号,向来给以旧恩之人。这是王濬在没有立功的时候处于九卿的显位,立功之后却只得到受宠幸的人所获得的不光荣的称号啊。天下人看了这件事,怎能不失望啊!蜀国小吴国大,平定蜀国之后,两位将领都加了三公的称号,现在王濬平定吴国归来反而降了等级,天下人怎能不困惑呢?吴国没有灭亡的时候,即使是凭借三祖的神勇,也要亲受其辱。凭借孙皓的虚名,也足以惊动中原,每一次小小的侵扰,虽然圣主心里知道吴国将要灭亡,但中原之国每次都心怀恐惧。那时,如果有人能率领天子的百万大军,平定了吴国使之归属中原,即使和那位将领结为兄弟之交,我估计朝野的人都心甘情愿。现在王濬率领蜀汉的士卒,在数旬之间就平定了吴国,即使把吴的财富全给了他也是应该的,因为本来就不是自己的,怎么能立即和他计较呢?”

用心

爱心

专心

后来又与刘暾等人一起奏议齐王司马攸的事,触犯了皇上的旨意,被除名。不久又被启用为博士。秦秀性格刚直,处理事务常触犯他人。做博士前后近二十年,逝世在任上。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做题

张浚,字禹川,本河间人。性通脱无检,泛知书史,喜高论,士友摈薄之。

不得志,乃羸服屏居金凤山,学从横术,以捭阖干时。枢密使杨复恭遇之,以处士荐为太常博士,进度支员外郎。黄巢之乱,称疾,挟其母走商山。僖宗西出,卫士食不给,汉阴令李康献糗饵数百驮,士皆厌给。帝异之,曰:“尔乃及是乎?” 对曰:“臣安知为此,张浚教臣也。”乃急召浚至行在,再进谏议大夫。

时王敬武在平卢,军最强,累召不肯应。浚往说之,而敬武已臣贼,不迎使者。浚责之曰:“公为天子守藩,今使者赍诏至,不北面俯伏而敢侮慢,公乃未识君臣大分,何以长吏民哉?”敬武愕眙愧谢。浚宣诏已,士按兵默默。浚召将佐至鞠场,倡言:“忠义之士当审利害。黄巢,贩盐虏耳。舍天子而臣之,何利邪?今诸侯勤王者踵相接,公等据一州以观成败,后贼平,将安往?诚能此时共 诛大盗,迎天子,功名富贵可反手而取。吾怜公等舍安而蹈危也。”诸将杂然曰: “谏议语是!”敬武即引军从浚西。

浚始由复恭进,复恭中失权,更依田令孜,故复恭衔之。及为中尉,数被离间。昭宗即位,复恭恃援立功,专任事,帝稍不平。当时多言浚有方略,善处大计,乃复见委信,尝问致治之要,对曰:“在强兵。兵强,天下服矣。”天子由是甘心于武功。后与论古今事,浚辄曰:“汉、晋之远无可道,陛下春秋鼎富,天资英特,内逼宦臣,外迫强臣,故不能安。此臣所以痛心而泣血也。”

是时,朱全忠威振关东,而安居受杀李克恭,以潞州归全忠。全忠乃与幽州李匡威、云州赫连铎上言:“先帝幸梁,由李克用与朱玫连和,请举兵诛之,愿帅兵为掎角。”帝诏文武四品以上议,皆言:“王室未宁,虽得太原,犹非所有。” 浚固争:“先帝时,身播屯乱,盖克用、全忠不相下也。请因其弱讨之,断两雄势。”帝曰:“平巢,克用功第一。今乘危伐之,天下其谓我何?”久不决。孔纬曰:“浚言万世之利,陛下所顾一时事尔。臣见师度河,贼必破。今军中费尚足支数年,幸听勿疑。”既浚、纬相倡和,帝乃决出师。

„„

全忠胁帝东迁,浚闻曰:“乘舆卜洛,则大事去矣。”盖知其将篡也。全忠畏浚构它镇兵,使全义遣牙将如盗者夜围墅杀之,屠其家百余人,实天复二年十二月。

(节选自《新唐书 •张浚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皆厌给

厌:饱

B.敬武愕眙愧谢

谢:谢罪

..C.故复恭衔之

衔:怀恨

D.乃复见委信

委:抛弃,舍弃

..1.D.委:托付,委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安知为此

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 ..B.汉、晋之远无可道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请因其弱讨之,断两雄势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D.天下其谓我何?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2.B.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动词,做/动词,是;C介词,趁着/介词,依靠,凭借;D副词,加强疑问语气,怎么/副词,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等。)

用心

爱心

专心

3.以下各项,全都能够表现张浚的忠心及善于预料事情的一项是 ①黄巢之乱,称疾,挟其母走商山 ②臣安知为此,张浚教臣也

③公乃未识君臣大分,何以长吏民哉? ④当时多言浚有方略,善处大计

⑤臣见师度河,贼必破 ⑥浚闻曰:“乘舆卜洛,则大事去矣。” A.①③④⑥ B.②③⑤⑥ C.①②③⑥ D.②③⑤⑥ 3.C.(④言其“善处大计”,与要求无吻合之处,⑤为孔纬断言,不合要求。)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浚生性旷达不拘小节,喜欢高谈阔论,曾经学习纵横术以求博取功名,不愿为黄巢所用,后来对朝廷忠心耿耿。

B.让汉阴令李康为西行路上缺少干粮的僖宗卫士进献几百驮干粮,张浚引起僖宗的注意,被僖宗任命为度支员外郎,接着又直接提升为谏议大夫。

C.平卢的王敬武不肯奉朝廷的征召,张浚前往说服他,不料王敬武已经投靠黄巢,张浚先使王敬武折服,又说服众将佐,最终使王敬武归附朝廷。

D.张浚从朝廷的长远利益出发,不考虑小的恩怨,力主朝廷出兵征讨李克用,皇帝开始虽然拒绝了这一建议,但最终还是答应了出兵之事。4.B.(李康献糗饵在张浚作度支员外郎之后,作谏议大夫是两次提升的结果,并非“直接提升”。)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不得志,乃羸服屏居金凤山,学从横术,以捭阖干时。

(2)舍天子而臣之,何利邪?今诸侯勤王者踵相接,公等据一州以观成败,后贼平,将安往?

(3)全忠畏浚构它镇兵,使全义遣牙将如盗者夜围墅杀之,屠其家百余人。5.(1)张浚不得志,就穿着破旧的衣服隐居在金凤山,学习纵横之术,以便迎合时务往来游说权贵而博取功名。

(2)你们舍弃天子而臣服于他,有什么好处?如今各藩镇为拯救王室已相继起兵,你们据有一州之地而坐观成败,叛贼平定之后将到哪里安身?

(3)朱全忠害怕张浚煽动其他藩镇起兵,指使张全义派牙将装作强盗包围了张浚的别墅将张浚杀死,并杀了他全家一百多口。

参考译文:

张浚,字禹川,原本是河间人。他生性旷达不拘小节,广泛涉猎书册史籍,喜欢高谈阔论,士友们都疏远并瞧不起他。

张浚不得志,就穿着破旧的衣服隐居在金凤山,学习纵横之术,以便迎合时务往来游说权贵而博取功名。枢密使杨复恭遇到他,将他作为处士举荐为太常博士,晋升为度支员外郎。黄巢作乱时,他声称患病,带着母亲躲进商山。僖宗出京西行,卫士的食物供应不上,汉阴令李康进献干粮几百驮,士兵们都得以饱腹。皇帝感到出乎意料,就问他:“你怎么能想到这一点呢?”李康回答说:“臣怎么能想到这一点,是张浚教给我的。”于是皇帝立即将张浚召到驻地,两次晋升为谏议大夫。

这时王敬武在平卢,兵力最为强盛,朝廷多次召他发兵他都不肯。王濬前去游说他,而这时王敬武以投戝称臣,拒不奉迎朝廷使者。张浚指责他说:“公为天子镇守一方,现在使者带着诏书到来,不面北跪接而竟敢轻慢,您还不知君臣大礼,怎么能够掌管吏民呢?”王敬武感到震惊羞愧而谢罪。张浚宣读诏书以后,士兵们都沉默不动。张浚把将佐们都召集到球场,鼓动他们说:“忠义之士应当明察利害。黄巢,不过是贩私盐的匪徒罢了。你

用心

爱心

专心

们舍弃天子而臣服于他,有什么好处?如今各藩镇为拯救王室已相继起兵,你们据有一州之地而坐观成败,叛贼平定之后将到哪里安身?如果确实能在此时共同讨伐大盗,奉迎天子,博取功名易如反掌。我怜悯诸公弃安而投危啊。”众将纷纷说道:“谏议大夫说的很对!”王敬武当即带领军队跟随张浚西进。

当初张浚是依靠杨复恭被引进的,杨复恭一度失势,张浚又转而投靠田令孜,因此杨复恭对他怀恨在心。到张浚作中尉后,多次被离间。昭宗即位,杨复恭依仗曾经立过战功,把持朝政,皇帝渐生不满。当时很多人说张浚富于谋略,善于谋划大事,于是又受到重用宠信。皇帝曾询问他达到天下太平的重要方略,他回答说:“在于强兵。兵力强大了,天下就会归附了。”天子由此一心关注军事。后来皇帝与他谈论古今之事,他总是说:“汉、晋年代久远不必说,陛下年富力强,天资杰出,内受宦官威逼,外受强臣胁迫,所以不得安宁,这使我痛心而泣不成声。

这时,朱全忠威震关东,而安居受杀死李克恭,献出潞州投靠朱全忠。于是朱全忠与幽州的李匡威、云州的赫连铎一起向皇帝上言说:“先帝出行梁州,是由李克用与朱玫合谋造成的,请求朝廷率兵讨伐,我们愿出兵作为策应。”皇上下诏让四品以上的官员讨论,都说:“王室不得安宁吗,即使取得太原,还是不能归朝廷所。”张浚固执己见争论道:“先帝在时,身遭流离艰难,大概就是因为李克用、朱全忠互争高低相持不下的缘故。请乘李克用势力衰弱之际出兵讨伐他,断绝两雄相争的形势。”皇帝说:“平定黄巢,李克用功居第一。如今乘其危难而讨伐他,天下人会怎样说我呢?”拖延了很久没能做出决定。孔纬说:“张浚的建议是对万代有利的,陛下关注的只是一时的事情罢了。我预料官军渡过黄河,贼军必败无疑。眼下军中的费用还可以支持几年,望听取他的建议不要迟疑。”张浚、孔纬二人一唱一和,皇上于是就决定出兵。

乾宁年间,朱全忠胁迫皇帝东迁,张浚听说后说:“车驾迁都洛阳,国家就失去大势了。”这是他明白朱全忠将要篡夺皇位了。朱全忠害怕张浚煽动其他藩镇起兵,指使张全义派牙将装作强盗包围了张浚的别墅将张浚杀死,并杀了他全家一百多口,这是在天复二年十二月。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做题

李元谅,安息人。本安氏,少为宦官骆奉先养息,冒姓骆,名元光。美须髯,鸷敢有谋。以宿卫积劳,试太子詹事。李怀让节度镇国,署奏以自副。居军十年,士心惮服。

德宗出奉天,贼遣将何望之袭华州,于是刺史董晋弃城走。望之欲聚兵以绝东道,元谅自潼关引兵径薄其城,拔之。未几,迁镇国军节度使,封武康郡王。先是,诏发豳、陇兵东讨李希烈。师方出关,(朱)泚使刘忠孝召还;至华阴,华阴尉李夷简说驿官捕之,追及关,元谅斩以徇,所召兵不得入,由是华州独完。俄诏元谅与李晟收京师,次浐西。元谅先奋鏖贼,败之,进屯苑东,晟使坏苑垣入。泚连战皆北,遂大溃,京师平。让功于晟,退壁近郊。加检校尚书左仆射。

贞元三年,吐蕃请盟,诏以军从瑊会平凉,元谅军潘原、游瑰军洛口以为援。元谅曰:“潘原去平凉七十里,虏诈不情,如有急,何以赴?请与公连屯。”瑊以违诏,不听。瑊壁盟所二十里,元谅密徙营次之。既会,元谅望云物曰:“不详,虏必有变!”传令约部伍出阵。俄而虏劫盟,瑊奔还,元谅兵成列出,而泾原节度使李观亦以精兵五千伏险,与元谅相表里,虏骑乃解。元谅遣车重先,而与瑊振旅徐还,时以为有古良将风。是会也,微元谅、观二人,瑊且不免。帝嘉叹,赐善马金币良厚,因赐姓及名。

更节度陇右,治良原。良原隍堞湮圮,旁皆平林荐草,虏入寇,常牧马休徒于此。元谅培高浚渊,身执苦与士卒均,菑翳榛莽,辟美田数十里,劝士垦艺,岁入粟菽数十万斛,什具毕给。又筑连弩台,远烽侦,为守备,进据势胜,列新壁。虏至无所掠,战又辄北,由是泾、陇以安,西戎惮之。卒,年六十二,赠司 空,谥曰庄威。

用心

爱心

专心

(节选自《新唐书•李元谅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军十年,士心惮服

惮:畏惧,害怕 .B.是会也,微元谅、观二人,瑊且不免

微:如果不是,如果没有 .C.元谅培高浚渊

浚:深

.D.进据势胜,列新壁

壁:军营的围墙,指军营 .1.C.浚:疏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是刺史董晋弃城走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瑊壁盟所二十里

臣所过屠者朱亥 ..C.虏骑乃解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D.身执苦与士卒均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2.D.介词:和,跟,同。(A介词,在 /介词,对于;B名词,处所,地方/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成作定语的所字结构;C副词,才/副词,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等)

3.以下各项,全都能够直接表现李元谅“鸷敢有谋”的一项是 ①居军十年,士心惮服 ②元谅自潼关引兵径薄其城,拔之 ③元谅先奋鏖贼,败之 ④瑊壁盟所二十里,元谅密徙营次之

⑤帝嘉叹,赐善马金币良厚 ⑥又筑连弩台,远烽侦,为守备,进据势胜,列新壁 A.①③④⑥ B.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⑥ 3.D.(①⑤不能“直接”表现李元谅的“鸷敢有谋”。)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元谅原本并不姓李,后因为被姓骆的宦官收为养子而改姓骆,后来又因为在平定京师的战役中功劳大而被皇帝赐予李姓。

B.李元谅作战勇猛,在与何望之的战斗中以及平定京师的战役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并且元谅能够让功与他人。

C.李元谅不仅勇敢而且有谋略,在吐蕃请盟的事件中他自作主张将军营前移,结果瓦解了吐蕃的偷袭,备受皇帝与时人的称赞。

D.李元谅在节度陇右时,加固城防,远设烽燧,占据有利地势设置堡垒,使敌人入侵抢不到东西,作战又总是被打败,因此边境一度安定。4.A(“被皇帝赐予李姓”不是因在平定京师之役中功大,而是在吐蕃请盟的事件中功大。)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望之欲聚兵以绝东道,元谅自潼关引兵径薄其城,拔之

(2)潘原去平凉七十里,虏诈不情,如有急,何以赴?请与公连屯(3)虏至无所掠,战又辄北,由是泾、陇以安,西戎惮之 5.(1)何望之打算聚集兵力截断东部的道路,李元谅从潼关率兵直逼敌城,攻克城池。(2)潘原距离平凉七十里,虏人伪诈不可信,如果平凉一旦有紧急情况,我怎样赶去?我请求和你相邻驻守。

(3)虏兵前来无从抢掠,交战屡战屡败。因此,泾、陇得以安宁,西戎畏惧他。

参考译文:

用心

爱心

专心

李元谅,是安息人。原本姓安氏,小时候被宦官骆奉先收为养子,改姓骆,名元光。他胡须很美,凶猛勇敢有计谋。因为宿卫很有功劳,试任太子詹事。李怀让作镇国节度使时,上奏任命他为本军副使。在军中十年,士兵畏服他。

德宗出奔奉天,贼派遣将领何望之袭击华州,当时刺史董晋弃城逃走。何望之打算聚集兵力截断东部的道路,李元谅从潼关率兵直逼敌城,攻克城池。不久提升他为镇国军节度使,封为武康郡王,这之前,朝廷下诏书征调豳、陇两地的军队向东征讨李希烈。军队刚出潼关,朱泚派刘忠孝为使召回这支军队;刘忠孝到达华阴,华阴县尉李夷简劝说驿官拘捕了他,李元谅下令将他押到潼关,暂首示众,朱訿所召的军队不能进入,因此唯独华州得以保全。不久下诏书命李元谅和李晟收复京师,停驻在浐西。李元谅率先出兵和贼兵激战,打败他们,进驻苑东,李晟派人打破苑墙冲进去。朱訿连战连败,于是大军溃逃,京师平定。李元谅让功给李晟,退驻近郊。朝廷提升他为检校尚书左仆射。

贞元三年,吐蕃请求会盟,皇帝下诏书让李元谅率军跟随浑瑊到平凉会盟,元谅驻扎在潘原,游瑰驻军洛口作为接应。李元谅说:“潘原距离平凉七十里,虏人伪诈不可信,如果平凉一旦有紧急情况,我怎样赶去?我请求和你相邻驻守。”浑瑊认为这样有违诏命,没有听从。浑瑊驻扎在距离会盟地点二十里的地方,李元谅暗中将驻军营地移近。会盟之时,李元谅观望云气后说:“不好,虏人一定会有变化!”传下命令让部队出阵。不久虏人劫盟,浑瑊逃回,李元谅军队列阵而出,泾原节度使李观也衰五千精兵埋伏在险要处,和李元谅相互呼应,虏人的骑兵看到后方才离去。李元谅让先撤辎重,他和浑瑊整顿军队缓慢撤回,当时的人们认为他有古代良将的风范。这次会盟,如果没有李元谅和李观二人,浑瑊将不能脱身。皇帝嘉奖赞叹他们二人,赐予他好马金币等非常丰厚,并赐给他姓和名。

改任陇右节度使,治所在良原。良原城墙坍毁城壕淤塞,附近都是宽广的树林草原,虏兵入侵,常常在此放马休整。李元谅加高城墙疏浚护城河,亲自动手和士兵同甘共苦,斩除丛生的杂草树木,开出几十里良田,都劝士兵耕种,每年收入各种粮食几十万斛,各种用度全都得以满足。又修筑连弩台,远设烽燧观察敌情,作为守备,他还进占有利地势,设置新的军垒。虏兵前来无从抢掠,交战屡战屡败。因此,泾、陇得以安宁,西戎畏惧他。去世,时年六十二岁,追赠司空,谥号为庒威。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做题

张荣,字世辉,济南历城人,状貌奇伟。尝从军,为流矢贯眦,拔之不出,令人以足抵其额而拔之,神色自若。金季,山东群盗蜂起,荣率乡民据济南黉堂岭,众稍盛,遂略章丘、邹平、济阳、新城及淄州之地而有之,兵至,则清野入山。

岁丙戌,东平、顺天皆内属,荣遂举其兵与地纳款于按赤台那衍,引见太祖,问以孤军数载,独抗王师之故,对曰:“山东地广人稠,悉为帝有。臣若但有倚恃,亦不款服。”太祖壮之,拊其背曰:“真赛因八都兒也。”授金紫光禄大夫、山东行尚书省,兼兵马都元帅,知济南府事。时贸易用银,民争发墓劫取,荣下令禁绝。

庚寅,朝廷集诸侯议取汴,荣请先六军以清跸道,帝嘉之,赐衣三袭,诏位诸侯上。辛卯,军至河上,荣率死士宵济,守者溃。诘旦,敌兵整阵至,荣驰之,望风披靡,夺战船五十艘,麾抵北岸,济师,众军继进,乘胜破张、盘二山寨,俘获万余。大将阿术鲁恐生变,欲尽杀之,荣力争而止。癸巳,汴梁下,从阿术鲁为先锋,攻睢阳,议欲杀俘虏,烹其油以灌城,又力止之。既而城下,荣单骑入城抚其民。甲午,攻沛,沛拒守稍严,其将唆蛾夜来捣营,荣觉之,唆蛾返走,率壮士追杀之,乘胜急攻,城破。就攻徐州,守将国用安引兵突出,荣逆击之,亦破其城,用安赴水死。丙申,从诸王阔端破宋枣阳、仇城等三县。

时河南民北徙至济南,荣下令民间,分屋与地居之,俾得树畜,且课其殿最,旷野辟

用心

爱心

专心

为乐土。是岁,中书考绩,为天下第一。李璮据益都,私馈以马蹄金,荣曰:“身既许国,何可擅交邻境!”却之。年六十一,乞致仕。后十九年,世祖即位,封济南公,致仕,卒,年八十三。(节选自《元史•张荣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稍盛,遂略章丘 稍:逐渐,慢慢地 .B.岁丙戌,东平、顺天皆内属 内:同“纳”,指(被)收容,接纳 .C.麾抵北岸,济师 济:成功 .D.旷野辟为乐土。辟:开垦,开辟 .1.C.济:渡,过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兵至,则清野入山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 ..B.荣请先六军以清跸道 樊哙侧其盾以撞。..C.且课其殿最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D.身既许国,何可擅交邻境!徐公何能及君也? ..2.D.疑问副词,表反问,怎么。(A连词,表承接/连词,表选择;B连词,表目的/连词,表承接;C连词,表递进,并且/连词,表让步,尚且)3.以下各项,全都体现张荣神勇与仁爱之心的一项是

①拔之不出,令人以足抵其额而拔之 ②荣遂举其兵与地纳款于按赤台那衍

③军至河上,荣率死士宵济,守者溃 ④议欲杀俘虏,烹其油以灌城,又力止之。⑤荣下令民间,分屋与地居之,俾得树畜 ⑥中书考绩,为天下第一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②③⑤⑥ D.②③④⑤ 3.A.(②言其归顺;⑥述其政绩)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荣曾率领乡民占据济南附近的州县,与元军对抗长达几年的时间,最后不得已归顺了元朝。

B.张荣作战勇敢,在攻取汴梁的战斗中,张荣毛遂自荐作为先锋,强度黄河,攻破城池,迫使守将国用安投水自尽。

C.张荣不仅作战勇敢,而且颇有仁爱之心,他阻止元军将领屠杀俘虏的做法,为迁徙到济南的百姓安置房舍、土地。

D.张荣虽投降元军,但言辞并不卑微,深得元太祖赏识;后来对元朝忠心耿耿,拒绝别人的私下贿赂。4.B(“守将国用安”是徐州守将)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从军,为流矢贯眦,拔之不出,令人以足抵其额而拔之,神色自若(2)时贸易用银,民争发墓劫取,荣下令禁绝

(3)就攻徐州,守将国用安引兵突出,荣逆击之,亦破其城,用安赴水死。5.(1)他曾经从军,战斗中被流箭射中眼角,箭拔不出来,他让人用脚蹬着他的额头往外拔,他神色自若。

(2)当时买卖用银子,老百姓争相挖掘坟墓来抢夺,张荣下令予以禁止。

(3)接着攻打徐州,徐州守将国用安率兵冲出城来,张荣率兵迎上去痛击他们,也攻克了该城,国用安投水而死。

用心

爱心

专心

参考译文:

张荣,字世辉,是济南历城人,相貌奇伟。他曾经从军,战斗中被流箭射中眼角,箭拔不出来,他让人用脚蹬着他的额头往外拔,他神色自若。金朝末年,山东盗贼蜂拥而起,他率领村民占据济南黉堂岭,队伍人数逐渐增多,于是夺取了章丘、邹平、济阳、新城及淄州等地,外面的兵来到,就坚壁清野藏进山中。

丙午年,东平、顺天都归顺了朝廷,张荣于是献出他的部属和土地向按赤台那衍投降,他被引荐给太祖,太祖问他孤军奋战几年而敢于对抗朝廷军队的原因,他回答说:“山东地广人多,都被皇帝您占有了,我只要有依靠,也不会投降的。”太祖认为他很勇敢,拍着他的后背说:“真是了不起的勇士!”于是授予他金紫光禄大夫、山东行尚书省,兼兵马都元帅,掌管济南府的政事。当时买卖用银子,老百姓争相挖掘坟墓来抢夺,张荣下令予以禁止。

庚寅年,朝廷招集诸侯商议攻取汴梁,张荣请求让自己在六军的前面为皇帝开路清道,皇帝嘉奖他,赐给他三套衣服,下诏书使张荣的地位在诸侯之上。辛卯年,部队到了黄河边,张荣率领敢死之士夜间渡河,守河的敌军溃败。到了第二天早上,敌军整顿队伍后前来,张荣骑马冲入敌阵,敌人望风溃逃,张荣缴获了五十艘战船,指挥部队到达北岸,渡过黄河,部队继续前进,乘胜夺取了张、盘二座山寨,俘获一万多名敌兵。

大将阿术鲁担心俘虏会发生兵变,想把他们全都杀掉,张荣极力阻止了这种做法。癸巳年,汴梁被攻下,张荣跟随阿术鲁作为先锋去攻打睢阳,当时众人议论想杀掉俘虏,榨取他们的油来烧城,张荣又尽力阻止了。接着城被攻下,张荣只身一人骑马进入城中安抚城中的百姓。甲午年,张荣率兵攻打沛县,沛县的防守较严,夜里敌将唆蛾前来劫营,张荣发觉了,唆蛾逃回,张荣率领精壮士兵追上去杀了他,并乘胜紧急攻打城池,城池被攻破。接着攻打徐州,徐州守将国用安率兵冲出城来,张荣率兵迎上去痛击他们,也攻克了该城,国用安投水而死。丙申年,跟着诸王阔端攻克宋枣阳、仇城等三县。

当时河南的百姓向北迁徙到济南,张荣下令给当地百姓,分出房屋和土地给移民居住,使他们能够种植和养殖,并且还考核他们,划分等级,将旷野开辟为乐土。这一年,中书省考核官员政绩,张荣为全国第一。李璮占据益都,私下里赠送给他马蹄金,张荣说:“我既以身许国,怎么能擅自结交邻境呢?”拒绝了李璮。张荣六十一岁时,请求退休。过了十九年,世祖继承皇位后,封他为济南公,退休后去世,时年八十三岁。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做题

夏侯端,寿州寿春人。仕隋为大理司直,高祖龙潜时,与其结交。大业中,高祖帅师于河东讨捕,乃请端为副。时炀帝幸江都,盗贼日滋。端颇知玄象,善相人,说高祖曰:“金玉床摇动,此帝座不安。天下方乱,能安之者,其在明公。但主上晓察,情多猜忍,切忌诸李,强者先诛,金才既死,明公岂非其次?若早为计,则应天福;不然者,则诛矣!”高祖深然其言。及义师起,端在河东,为吏所捕,送于长安,囚之。高祖入京城,释之,引入卧内,与语极欢,授秘书监。

属李密为王世充所破,以众来降,关东之地,未有所属。端固请往招谕之,乃加大将军,持节为河南道招慰使。至黎阳,李勣发兵送之,自澶水济河,传檄郡县,东至于海,南至于淮,二十余州,并遣使送款。行次谯州,会亳州刺史丁叔则及汴州刺史王要汉并以所部降于世充,路遂隔绝。

端素得众心,所从二千人,虽粮尽,不忍委去。端知事必不济,乃坐泽中,尽杀私马,以会军士。因歔欷曰:“今王师已败,诸处并没,卿等土壤,悉皆从伪,特以共事之情,未能见委。然我奉王命,不可从。卿有妻子,无宜效我。可斩吾首,持归于贼,必获富贵。”众皆流涕。端又曰:“卿不忍见杀,吾当自刎。”众士抱持之,皆曰:“公于唐家,非有

用心

爱心

专心

亲属,但以忠义之故,不辞于死。诸人与公共事,经涉艰危,岂有害公而取富贵!”复与同进。

属李公逸为唐守杞州,闻而勒兵迎馆之。于时河南之地,皆入世充,唯公逸感端之义,独坚守不下。世充遣使召端,解衣遗之,礼甚厚,仍送除书,以端为淮南郡公、吏部尚书。端对其使者曰:“夏侯端天子大使,岂受王世充之官!自非斩我头将往见汝,何容身苟活而屈于贼乎!”遂焚其书,拔刀斩其所遗衣服。因发路西归,解节旄怀之,取竿加刃,从间道得至宜阳。初,山中险峻,先无蹊径,但冒履榛梗,昼夜兼行,从者三十二人,或坠崖溺水、遇猛兽而死又半,其余至者,皆鬓发秃落,形貌枯瘠。端驰驿奉见,但谢无功,殊不自言艰苦。高祖悯之,复以为秘书监。俄出为梓州刺史。所得料钱,皆散施孤寡。贞观元年病卒。(节选自《旧唐书•夏侯端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炀帝幸江都,盗贼日滋 滋:滋长,增多 .B.属李密为王世充所破 属:隶属,归属 适逢 .C.端知事必不济 济:成,成功 .D.闻而勒兵迎馆之 勒:统率 .1.B.属:适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请端为副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B.若早为计,则应天福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C.关东之地,未有所属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尽杀私马,以会军士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2.C.用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等。(A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就/副词,用于判断句,表确认;B连词,表假设/代词,你;D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修饰)3.以下各项,全都能体现夏侯端对唐高祖忠义之心的一项是

①若早为计,则应天福;不然者,则诛矣!②关东之地,未有所属。端固请往招谕之 ③然我奉王命,不可从 ④卿不忍见杀,吾当自刎 ⑤遂焚其书,拔刀斩其所遗衣服 ⑥所得料钱,皆散施孤寡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⑤⑥ 3.C.(④中的“自刎”当为其意欲成全他人,并非对高祖的忠义;⑥体现其疏才济人的品格)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侯端曾经在隋朝做官,他和唐高祖的交往在高祖还没做皇帝时就已经开始了,他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得到高祖的赞同。

B.为了替高祖招抚关东之地,夏侯端主动请缨前往,一路上有二十多个州郡都给他送来钱款资助他,但到了谯州道路受阻。

C.又与夏侯端平日很得人心,所以他在遇到艰难的情况下,跟从他的人没有谁背弃他,更没有人杀死他以求富贵。

D.王世充为了得到夏侯端,派人送来自己的衣服和丰厚的礼品,甚至还送来委任官职的文书,但夏侯端不为所动。4.B(“二十余州,并遣使送款”所言并非送来“钱款”,这里的“送款”是表达诚恳、恳切之意的意思,亦即表示愿意顺从。)

用心

爱心

专心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公于唐家,非有亲属,但以忠义之故,不辞于死。

(2)于时河南之地,皆入世充,唯公逸感端之义,独坚守不下。(3)端驰驿奉见,但谢无功,殊不自言艰苦。5.(1)您和唐家,并没有亲属关系,只是因为忠义的原因,不避死难。

(2)在当时,河南的地盘都归入王世充的管辖中,只有李公逸为夏侯端的忠义所感动,独自坚持没有被攻克。

(3)夏侯端乘驿车疾驰去见高祖,只是对无功而返表示谢罪,一点也不说自己所遇到的艰难困苦。参考译文:

夏侯端,是寿州寿春人。在隋朝做官任大理司直,高祖没有做皇帝时,就和他建立了友谊。大业年间,高祖率兵自爱河东执行讨捕任务时,就请他作副手。当时隋炀帝驾幸江都,盗贼日益增多。夏侯端通晓天象,善于根据人的相貌来占测其命运,建议高祖说:“金玉床星摇动,这说明帝座不安稳。天下正混乱,能安定天下的人,大概就是您了。但当今皇帝考查人很苛刻,生性多疑残忍,十分忌恨姓李的臣属们,强的就先杀掉,李金才已经死了,您难道不是要紧随其后吗?如果早作打算,就能顺应天赐的福佑;不然的话,就要被杀掉了。”高祖非常赞同他的建议。到义师起事,夏侯端在河东,被官吏逮捕,送到长安城里,被囚禁了起来。高祖进入京城,释放了他,把他带到卧室,和他谈得十分高兴,任命他为秘书监。

适逢李密被王世充战败,率领众人来投降,关东的地域,没有归属。夏侯端坚持请求前去招抚他们,于是加封他为大将军,持节作为河南道招慰使。到了黎阳李勣派兵护送他,从澶水渡过黄河,檄文传送到各州县,东面到大海,南面到淮河,有二十多个州,都派遣使者来表示愿意顺从。行进到了谯州,正逢亳州刺史丁叔则和汴州刺史王要汉率领部下向王世充投降,道路于是被隔断。

夏侯端平日很得人心,跟随他的两千人虽然粮食吃完了也不弃他而去。夏侯端知道事情一定不行了,就坐在沼泽中,把自己的马都杀了,为士兵充饥,于是悲泣着说:“现在王师已败,几处地方都已陷落,你们的乡里,都已归顺卫军了,你们只是因为和我共事的原因,才没有抛弃我。但是我奉王命,不能投敌。你们有妻子儿女,不适合效法我。你们可以砍下我的脑袋,拿着它去投靠敌军,一定能获取富贵。”大家都感动的落泪。夏侯端又说:“你们不忍心杀我,我应当自杀。”士兵们抱住他,都说:“您和唐家,并没有亲属关系,只是因为忠义的原因,不避死难。我们和您共事,历经艰难危险,怎么能杀害您而去获取富贵呢?”士兵又和他一同前进。

适逢李公逸为唐守卫杞州,闻讯后派兵把他迎入馆舍中。在当时,河南的地盘都归入王世充的管辖中,只有李公逸为夏侯端的忠义所感动,独自坚持没有被攻克。王世充派遣使者征召夏侯端,脱下衣服送给他,礼品十分丰厚,又送上委任书,任命他为淮南郡公、吏部尚书。夏侯端对王世充的使者说:“我王世充是天子的大使臣,怎么能接受王世充的官职?如果不是看下我的头去见王世充,怎么能为了安身苟活而屈从于贼呢?”于是烧毁王世充的任命文书,抽刀砍毁王世充所赠的衣服。于是启程向西回归,解下节旄放进怀里,在竿上面捆上刀,从小路走到宜阳。起初,山中险峻,先前并没有小路,只是踏着榛梗,如也不停地赶路,随行的三十二个人中,或坠崖淹死,或遇到猛兽而死的又有一半,其余赶到目的地的人,都鬓发脱落,形貌枯瘦。夏侯端乘驿车疾驰去见高祖,只是对无功而返表示谢罪,一点也不说自己所遇到的艰难困苦。高祖怜悯他,再次让他担任秘书监。不久他出任梓州刺史,所得到的俸禄,大都分散施舍给孤寡之人。他在贞观元年病逝。

用心

爱心

专心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做题

叶嘉传①(节选)

苏 轼

叶嘉,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当饮其惠矣。”

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见陆先生②,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世。建安人为谒者侍上,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曰:“吾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曰:“臣邑人叶嘉,风味恬淡,清白可爱,颇负其名,有济世之才,虽羽知犹未详也。”上惊,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遣诣京师。

天子见之曰:“吾久饫卿名,但未知其实耳,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捶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少选间,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之,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元谓也。於是封嘉为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既而曰:“吾未如之何也,已矣。”上已不见嘉月余,劳于万几,神薾③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喜甚,以手抚嘉曰:“吾渴见卿久也。”遂恩遇如故。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良者,每岁贡焉。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夥,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闽之居者又多,而郝源之族为甲。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苏轼文集》第2册429页)

【注释】

①《叶嘉传》是苏轼以拟人化手笔为茶叶所写的一篇传记文.叶嘉实指茶叶。②陆先生:指茶圣陆羽。③薾(ěr):疲困的样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家焉 家:安家 .B.至嘉,少植节操 植:培养 .C.或劝之业武 业:从事,以„„为业 .D.遂得爵其子 爵:爵位 .1.D.爵:动词,赐予爵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上读其行录而善之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B.但未知其实耳,我其试哉 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C.每岁贡焉 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D.竭力许国,不为身计 臣请为王言乐。..2.D,介词,给、替。(A.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B.副词,加强语气/代词,你的;C.语气助词/代词)

用心

爱心

专心

3.以下各项,全都表现皇帝对叶嘉“赏识器重”的一项是

①上读其行录而善之 ②吾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③有济世之才,虽羽知犹未详也 ④封嘉为钜合侯,位尚书

⑤吾渴见卿久也 ⑥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 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④⑤⑥ 3.C.(③⑥不符合要求)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叶嘉崇高品质的赞美之情和对叶嘉功成身退行为的称许之意。B.叶嘉赢得皇帝的器重和赏识,主要凭借的是他高洁刚正、恬淡飘然的品格。

C.文章对叶嘉形象的描写和性格的刻画,有多处表现出与茶叶特点的吻合,让人赞叹作者构思的巧妙。

D.作者借对叶嘉品格的表现,反映了自己对叶嘉刚正、高洁、令人清醒等品格的追求。4.A(文章主要表达了“对叶嘉功成身退行为的称许之意”的说法不妥。)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当饮其惠矣。(2)因而游,见陆先生,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世。

(3)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之,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5.(1)我在培植功德,虽然不一定被当时的人所采用,然而会给后世留下清香,我的子孙后代一定会在中原地区兴盛起来的,他们将来一定会享受到我所培植的功德的恩惠的。(2)于是游学并拜见陆羽先生,先生认为他与众不同,为他写下了记录他特点的文章,并流传于后世。

(3)刚才我看到叶嘉并没有多少好感,回味他的话,让人珍爱啊,我的精神不知不觉就轻松而清醒了。

参考译文:

叶嘉,福建人。他的先人住在上谷。曾祖父叫茂先,修养高尚却不去做官,喜欢游览名山,到武夷山,很喜欢它,于是就在这里安了家。曾经说:“我在培植功德,虽然不一定被当时的人所采用,然而会给后世留下清香,我的子孙后代一定会在中原地区兴盛起来的,他们将来一定会享受到我所培植的功德的恩惠的。”

等到叶嘉这一代,年轻时就注重培养好的气节品行。有人劝他练习武艺。他说:“我应该作为天下英武之人的精华,扛一支枪举一杆旗哪里是我做的事呢?”于是游学并拜见陆羽先生,先生认为他与众不同,为他写下了记录他特点的文章,并流传于后世。当时正赶上汉皇帝喜欢读经史,建安人作为觐见的人侍奉皇上,皇上读了介绍叶嘉的文章,认为他很好,说:“我单单不能跟这个人处于同一个时代啊!”觐见的人说:“我的同乡叶嘉,气质恬静淡然,清廉高洁,很有名气,有治理天下的才干,即使是陆羽先生也未详细地了解他呀!”皇上大惊,下令建安太守征召叶嘉,并用传车送他到京城来。

皇帝看到了叶嘉,说:“我很久以前就听过你的大名,只是不了解你的真实情况,我一定要试试看。”于是就回头对大臣们说:“看到叶嘉外貌像铁一样,禀性刚劲,难以急用,必须用棰子不断敲打捣碎才可以。”就用话来吓唬叶嘉:“砧板斧子在你面前,锅鼎就在你的背后,将要烹煮你,你觉得怎么样?”叶嘉激动地吐了一口气,说:“我只是住在深山密林的卑贱之人,有幸被你采摘到这里,能够用来造福他人,即使粉身碎骨,我也不会推辞。”过了一会儿,皇上高兴地咂了咂舌头,说:“刚才我看到叶嘉并没有多少好感,回味他的话,让人珍爱啊,我的精神不知不觉就轻松而清醒了。《尚书》说‘敞开你的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扉,滋润我的心田’,说的就是叶嘉啊。”于是封叶嘉为钜合侯,位居尚书,并说:“尚书是专管我的喉舌的。”

后来因为在花园侍宴,皇帝饮用过量,叶嘉苦苦劝谏。皇帝很不高兴,说:“你专管我的喉舌,却用难听的话忤逆我,我怎么受得了呢。”就唾弃他,命令侍从把他打倒在地上。叶嘉仕途不顺之后,就隐退回到福建中部。后来他说:“我也不知该怎么办,算了吧。”皇帝因为一个多月没有看到叶嘉,又在国事上操劳受累,神情倦怠思维困顿,很想念叶嘉。于是就下令把他召来,非常高兴,用手抚摸着叶嘉说:“我渴望见到你已经很久了。”还像以前一样恩宠他。过了一年,叶嘉请求让他告老回乡,皇帝说:“钜合侯,对我可真是尽忠了。”就封赐爵位给他的儿子。又下令郡守选择他家族中品行优良的弟子,年年推荐给朝廷。

评论说:现在姓叶的分散在天下各地,他们都不喜欢住在城县里,只喜欢住在山中。住在福建中部的,是叶嘉的后代。天下姓叶的虽然很多,可是品德芳香被世人看重的,都比不上福建的。叶嘉以平民百姓的出身受到皇帝礼遇,被封为最高的侯的爵位,位居八大职位之列,可也说是相当荣耀了。那么他正直的本色、苦苦劝谏的精神,尽心尽力报效国家、不替自己考虑的品行,那是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

用心

爱心

专心 19

下载传记练习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记练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鲁迅传记

    鲁迅传记 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及教育家者也。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也。生于破落封建家庭。其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与托尔斯泰博爱思想之影响。于一九零......

    传记题型

    实用文本阅读——人物传记题型及答法 题型: 1、写什么? (1)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 (2)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相关信息。如: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

    名人传记

    名人传记 就是所写人的一生的缩写 ,在里面可以看到他的一生。儿子已经四年级了,我想是应该给他看一些名人传记的时候了。从这些名人的身上孩子们能够学到很多的优点,学到他们的......

    文言传记

    传记类文言文巩固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卜式,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弟。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而弟尽破其产,辄复分......

    传记读后感

    读《武则天传》看武后 10151092万文辉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她坚强不屈、努力拼搏,她也阴险狡诈、心狠手辣。她虽身为女子,却没有女子的温婉顺从,而是觊觎朝政,胸怀天下......

    名人传记

    读《梵高传》有感这个假期,我读了欧文·斯通的《梵高传》。这个如此深切,如此感人地打动了我的心,为我拨开了眼中的迷雾,使我能够把生命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的人。其实我并不懂得......

    传记提纲

    人物传记 传记是记述人物事迹的一种文体。从传记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体悟一个人的情感世界,追寻一个人思想演变的线索,剖析一个人成败的缘由,寻回那逝去的岁月云......

    传记文言文

    传记文言文 阅读有妙招 2005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共有16套,其中涉及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试卷的共有11套,2006年高考语文试卷共有17套,其中涉及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试卷的也有11套。这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