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乡土艺术协会饮食文化专业委员会
中国乡土艺术协会饮食文化专业委员会 2007(首届)京城乡土美食节活动组委会
关于举办“2007(首届)乡土美食节——乡土美食京城迎奥运”
活动的通知
北京各有关餐饮企业单位:
为迎接春节前后餐饮市场的消费高潮,吸引更多消费者在传统节日期间享受具有传统风味的乡土美食。中国乡土艺术协会、中国乡土饮食文化专业委员会定于2月5日~3月5日在北京举办“2007(首届)乡土美食节——乡土美食京城迎奥运”活动。
本次活动将以餐饮企业选送推荐菜的形式形成“百道乡土推荐菜”,通过北京主流媒体的重点报道和推广,从而使消费者在节日期间“尝遍京城乡土美食”,直接拉动春节前后的消费量,同时活动中设置的“消费者品尝团”以及有奖投票评选等互动环节,将大幅度的提升活动期间参与餐厅的客流量和消费量。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日益临近,具有各民族特色、各地方乡土气息、原汁原味的乡土菜,将成为对外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乡土菜也将由此迎来大发展的契机。本次活动以迎接2008北京奥运会为背景,围绕着乡土美食的三个重要的核心要素即:“人文、健康、创新”展开。
活动中通过消费者参与投票评选,产生“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乡土菜”、“2007(首届)乡土美食节金奖”、“2007(首届)乡土美食节金厨奖”,同时设立“2007(首届)乡土美食节特别贡献奖”、“乡土美食推广店”等组委会奖项,获奖菜品、企业将在“首届乡土美食节颁奖典礼”上,由中国乡土艺术协会、中国乡土饮食文化专业委员颁发获奖证书、牌匾;并得到“2008乡土饮食推广工程”的重点扶持和推广。
本次活动得到了北京消费媒体、网络消费媒体以及行业媒体的特别支持与关注。《中国烹饪》、《中国食品》、《都市精品生活》、SOHU吃喝频道、《夜北京》将对活动进行全程专题报道、并对入选的“百道乡土推荐菜”进行重点推广和报道,《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新京报》、《法制晚报》、《新餐饮》、《精品购物指南》、《京华时报》、《北京娱乐信报》、《北京晨报》、《竞报》、《华夏时报》、《大食品》、《美食中国》、新浪美食频道、饭统网、请客800、食食在线网、无忧订位网、老饕美食网、口水网、美食中国网、美食点吧网、天下美食网、食在中国、富华网、食全食美美食网、中国餐饮服务网、吃喝网、中国大厨网、大嘴美食网、临江轩美食中国、口福网、亿味网、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众多媒体将对本次活动进行重点报道。
为了使本次活动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定于2007年1月9日下午14点在北京新闻大厦四层第七会议室举办“2007(首届)乡土美食节新闻发布会——暨2008乡土美食迎奥运活动启动仪式”,届时将围绕着“春节话乡土美食”与“2008乡土美食迎奥运”展开话题,特邀北京相关餐饮企业的负责人出席本次活动,以共同迎接传统春节消费旺季以及2008北京奥运会带来的大发展契机。
中国乡土艺术协会饮食文化专业委员会 2007(首届)京城乡土美食节活动组委会
二零零六年十二月十日
第二篇: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文化遗产保护部章程
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文化遗产保护部章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本保护部的全称为“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文化遗产保护部”(以下简称“保护部”)英文名称“Chinese Native Art Association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Department,缩写CNAACHPD”。本章程依据国务院《社会团体组织管理手册》制定。
第二条 本保护部是由全国从事乡土文化遗产保护的企业、事业单位为主体、自愿组成的跨地区、跨所有制、跨部门的非营利性社团法人。
第三条 本保护部的宗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关于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基本要求,对中国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研究、传承、保护,进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四条 本保护部接受文化部、中国乡土艺术协会的领导,接受登记管理机关民政部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 本保护部住所设在北京市长安街xx号民族xx。
第二章 业务范围
第六条 本保护部的业务范围是:
(一)宣传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文化工作的战略思想、方针、政策;
(二)开展对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基本情况的调查,协助政府部门好文化遗产保护和规划、调研、收集、整理、评估、发掘、抢救、保护、继承和发展等工作,向政府部门提出制定行业规划、经济立法、经济技术政策等方面的建议;
(三)组织开展全国民间美术及相关艺术遗产的考察和研究,保护抢救、收集整理进入博物馆进行永久性收藏和展示,并对重要的乡土文化珍品和乡土文化遗产进行鉴定与认证;
(四)联合各省、市、县文化部门、机构(如博物馆),以及各民族和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等多方资源,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挥各自优势,协作共赢,开展馆藏、募捐等活动,重点修建和保护一批重点遗迹和文物;
(五)用影视、书籍和报刊等多种途径对珍贵的乡土文化遗产及其表现形式进行记录和保存,以影视的方法根据文化遗产的相关故事摄制系列影视剧,以增加对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
(六)组织和参加大型文化遗产展示交流活动,以及国内外专业会议和有关活动,组织乡土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文化和技术交流、人才培训、国际合作和行业的人员出国学习考察,组织国内外乡土文化作品展览与展销;
(七)对散落在民间的有价值的古旧文化艺术品进行收集、整理、造册和收购。筹资建设文化遗产博物馆,将重点的文化遗产给予永久保存;
(八)开展咨询服务,出版会刊,搜集分析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等资料,及时反映乡土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重要情况,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建议;
(九)牵头组织中国乡土文化遗产的评审鉴定及管理工作,设计审定制,颁发中国乡土文化遗产和中国乡土文化遗产传承人证标、印记;
(十)协调会员之间,以及会员和其他机构之间的关系,推动保护部内外多种形式的联络和联合;
(十一)承办政府职能部门及中国乡土艺术协会和有关社会团体委托的其他有关事宜。
第三章 会 员
第七条 本保护部会员有团体会员、个人会员和名誉会员。
(一)凡从事乡土文化作品生产、销售并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取得较大贡献,依法取得法人资格的企业,以及科研、设计、教育、学校等有关单位或相关的社会团体,承认本章程,均可申请入会成为团体会员;
(二)对推动我国乡土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出较大贡献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员,个人提出书面申请,经保护部资格审查批准,可入会成为个人会员;
(三)凡热心帮助我国乡土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开展的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海外侨胞,可以由本会聘请为名誉会员。
第八条 申请加入本保护部的会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本保护部的章程;
(二)有加入本保护部的意愿;
(三)在中国乡土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内具有一定的影响。第九条 会员入会的程序是:
(一)提交入会申请书;
(二)经理事会讨论通过;
(三)由理事会或理事会授权的机构发给会员证。第十条 会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本保护部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二)参加本保护部组织的活动;
(三)优先享用本保护部出版的有关刊物、资料及提供的各项服务;
(四)向保护部反映有关情况,提供有关生产、技术、企业管理等方面的资料和经营管理经验。
第十一条 会员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保护部章程,执行保护部的决议;
(二)维护本保护部的合法权益;
(三)积极参加保护部组织的业务活动,完成保护部委托的各项任务;
(四)向保护部反映有关情况,提供有关生产、技术、企业管理等方面的资料和经营管理经验;
(五)按规定交纳会费。
第十二条 申请入会或退会均须按本保护部规定办理手续。
第十三条 会员违反保护部章程,不履行义务,经批评无效者,经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表决通过,予以除名。
第四章 组织机构和负责人产生、罢免
第十四条 本保护部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的职责是:
(一)制定和修改章程;
(二)制定和修改会费标准;
(三)选举和罢免理事;
(四)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五)决定终止事宜。
第十五条 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会员(或会员代表)出席方能生效。
第十六条 会员代表大会由会员代表、名誉会员以及被聘任担任名誉职务和顾问的同志参加。代表大会每四年召开一次,因特殊情况需要提前或延期换届的,须由理事会表决通过,报上级主管单位审查并经过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同意。但延期最长不超过一年。
第十七条 理事会是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闭会期间领导本保护部开展日常工作,对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负责。
第十八条 理事会的职责是:
(一)执行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
(二)选举和罢免部长、副部长;
(三)向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状况;
(四)筹备召开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
(五)决定会员的吸收或除名;
(六)决定设立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
(七)决定各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任;
(八)领导本保护部各机构开展工作;
(九)制定内部管理制度。
第十九条 理事会须有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方能生效。
第二十条 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情况特殊可采用通讯方式召开。第二十一条 本保护部的部长、副部长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素质好;
(二)在本保护部业务领域内有较大影响;
(三)部长、副部长为专职;
(四)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五)未受过剥夺政治权利的刑事处罚的;
(六)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十二条 本保护部部长、副部长如超过最高任职年龄70岁的,须经理事会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同意后,方可任职。
第二十三条 本保护部部长、副部长任职期最长不得超过两届。因特殊情况需延长任期的,须经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会员(或会员代表)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同意后方可任职。
第二十四条 本保护部部长为本保护部法定代表人。本保护部法定代表人不兼任其他社会团体的法定代表人。
第二十五条 本保护部部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召集和主持理事会;
(二)检查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决议的落实情况;
(三)主持办事机构开展日常工作,组织实施工作计划;
(四)协调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实体机构开展工作;
(五)决定各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主要负责人人选,以及办事机构、代表机构、实体机构专职人员的聘用;
(六)代表本保护部签署有关重要文件。
第五章 资产管理、使用原则
第二十六条 本保护部经费来源:
(一)会员交纳的会费;
(二)社会各界捐赠;
(三)政府资助;
(四)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第二十七条 本保护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会员费。第二十八条 本保护部经费必须用于本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和事业发展,不得在会员中分配。
第二十九条 本保护部认真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
第三十条 本保护部配备具有专业资格的会计人员。会计不得兼任出纳。会计人员必须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离职时,必须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
第三十一条 本保护部的资产管理必须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接受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和财政部门的监督。资产来源属于国家拨款或者社会捐赠、资助的必须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并将有关情况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二条 本保护部换届或换法定代表人之前必须接受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组织的财务审计。
第三十三条 本保护部的资产,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第三十四条 本保护部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保险、福利待遇,参照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章程的修改程序
第三十五条 对本保护部章程的修改,须经理事会表决通过后报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审议。
第三十六条 本保护部修改的章程,须在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后15日内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报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核准后生效。
第七章 终止程序及终止后的财产处理
第三十七条 本保护部完成宗旨或自行解散或由于分立、合并等原因需要注销的,由理事会提出终止动议。
第三十八条 本保护部终止动议须经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并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
第三十九条 本保护部终止前,须在业务主管单位及有关机关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清理债权债务,处理善后事宜。清算期间,不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第四十条 本保护部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后即为终止。第四十一条 本保护部终止后的剩余财产,在业务主管单位和社团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督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用于发展与本保护部宗旨相关的事业。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二条 本章程经2011年x月x日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第四十三条 第四十四条
本章程的解释属本保护部的理事会。本章程自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核准之日起生效。二○一一年四月十五日
第三篇:中国乡土艺术协会简介12-18(共)
中国乡土艺术协会简介
中国乡土艺术协会简介
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成立于1994年,是文化部主管的国家一级协会。2013年7月18日成功的召开了第三届一次会员大会并选举产生了以董天恒同志为会长的领导班子。本协会致力于发掘、抢救、保护、整理、继承、发展中国乡土文化艺术;振兴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事业;促进海内外的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发现和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宗旨,积极开展国内外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方面的活动和学术交流;协助政府和有关部门,促进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播和友谊。让中国的乡土文化艺术走向世界。
同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以当地乡土文化为契机,发掘乡土文化中具有潜力的产业资源,提升地方乡土文化内涵,开发创新乡土艺术产品打造特色乡土品牌,由协会组织协调有关会员单位,介入、参与国内外各种文化产业招商会、展销会等,使乡土文化产品更具有品牌意识和市场竞争力。中国乡土艺术协会将竭力为中国的文化产业建设服务,为中国的乡土艺术繁荣服务,尽心修建中国乡土文化艺术的乐园。/ 1
第四篇: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信息专业委员会文件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信息专业委员会文件
中交协信息字[2010]012 号
关于召开“中国(广州)国际智能交通运输科技与物联网应用技术论坛”
邀请函 广东省公安交警总队 :
我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信息专业委员会为2011年6月9日—11日准备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广州)国际智能交通运输科技与物联网技术应用展览会暨论坛》的主办单位,并为展会间举办的《公安交通管理信息化‘3+1’(广州)论坛》的主办方。
论坛以“物联网技术在城市智能交通中的应用”为主题,结合城市道路交通存在的各种“症结”及道路交通与物联网新技术的结合和应用提出的新的“焦点话题”,和专家、同行进行交流、研讨,相信我们这次论坛一定会成为是对广大公安交通管理信息化技术一次较深入的探索。
我们希望把这次《论坛》真正办成公安交警、交委、专家、企业共同探讨城市智能交通技术焦点的交流平台,真正为我们城市交通管理提供先进、可靠、实用的智能管理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为此我们衷心的期望能得到广东省公安交警总队领导和科技管理领导的大力支持,希望贵总队能与我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信息专业委员会共同作为论坛的主办单位,并诚挚的邀请总队领导莅临论坛会场讲话、向与会者进行经验交流,同时希望广东省各交警支队相关科技管理人员能参加此次论坛,广东省公安交警总队的交警参展、参会免费(食宿、交通费除外)。
希望能得到贵交警总队的支持为盼!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信息专业委员会2010年12月10日
公安交通管理信息化论坛日程
主持人:公安大学教授
论坛开幕式领导讲话
主题演讲一:公安交通信息化在城市大活动、大灾难、大事件中的应用技术
——如何建立公安交通信息化的物联网应急联动体系
经验交流:广东省公安交警总队信息化技术交流
——广州“亚运会”应急联动系统的特点与经验
主题演讲二:论城市道路交通“特殊事件”拥堵的解决对策
——结合国外先进经验谈假日、收费、施工引起的拥堵问题与相关对策
分题研讨: 论城市因道路收费、道路施工造成的道路拥堵问题的“症结”以及假日的停
车解决方案
分题讨论: 监控技术在交通执法中的应用与发展
经验交流: 交通指挥中心警力管理体系及的技术应用
——东莞公安交警谈指挥中心的内勤管理系统技术应用经验
主题演讲三:BRT公交信号优先控制系统实施技术特点
分题研讨:利用车辆行驶监控技术,筑建交通事故预防物联网系统
分题研讨:抓住交通事故“源头”,建立驾驶预防理念和方法
一个专题讲座: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物联网时代的智能交通技术发展,以及如何将智能交通技术在车辆移动
物联网(车联网)中应用,如何建立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的研讨
分题研讨:浅谈动态信息服务系统实现过程中的几点问题与对策
研讨议题: 推进西部跨越式发展给交通行业带来的政策和举措
——中央推进西部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政策,以及向西部大量投放资金
和项目给交通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互动交流: 谈谈自己所在城市交通信息化的现状及问题,专家点评
第五篇: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饮食文化
专业:历史学(师范类)
学生姓名:王蕾
学号:2011410779
班级:2011级历史2班
摘要:人类文明,源于饮食,文化史的基石是饮食文化,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史,必须首先研究人类历史“第一前提”的饮食。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具有典型的东方农业文明特色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是世界上最发达、最精深的,当时所确立的以粮食为主,蔬菜次之,辅以一定量的肉类、鱼类的饮食结构,是非常科学而合理的,已被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极其有利于人体健康。
关键字:饮食文化 餐制 主食 中国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史
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在人们对吃的孜孜追求的几千年里,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中国也获得了“烹饪王国”的美誉,成为世界三大美食国之一。
一、中国原始社会饮食文化的孕育
原始社会,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孕育期。在这一时期,中国饮食已从生食时期进入到了熟食时代其中,火的发明使用是史前人类结束“饮血茹毛”自然饮食生活的重要标志。张光直先生认为,火的发明使用,是中国饮食史上五次突破中的第一个突破,它虽不是中国饮食史上独特的成就,但是火的使用让直立猿人可以熟食肉类食物,熟食的结果让直立猿人的牙齿和上下颚变小,脸型也跟着改变,相对的脑容量增加,人也变得比较聪明,所以可以说火的发明对于中国饮食史是一项重大的突破。火的利用加速使直立猿人进化成现代人”。
生产经济的发明,是中国饮食史上继火的发明使用之后的又一重大的突破。农业与畜牧业的出现.对中国饮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使南北方分别形成了以饭稻羹鱼、食粟餐肉为特色的饮食文化。
此外,陶器和酒的发明,盐、蜜糖、食油等调味品的开始使用,石磨盘与石磨棒、杵臼和研磨器等食物工具的出现,炊事设旃的逐步完善,烹饪技术的产生,等等,表明中国饮食的传统体系早在史前时期就开始孕育了。
二、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一、先秦时期四大菜系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南北两地各自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差异渐显,北方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南方,占有“鱼米之乡”的楚人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再与南夷特色相结合,形成了苏菜的雏形。
而在西部,李冰治水后的“天府之国”吸引了大量移民,与古蜀国的饮食习俗相结合,形成了川菜的雏形。相比之下,粤菜的出现相对较晚,汉高祖被册封为越南王时,利用珠江三角洲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可供食用的动植物品种繁多,这里饮食比较发达,使“飞、潜、动、植”皆为佳肴,并流传至今,形兼收并蓄的饮食风尚,产生了粤菜。
二、秦汉的饮食文化——中华饮食文化形成时期
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期,此间我们与外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引进了繁多的食物品种。张骞出使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引进了石榴、葡萄、胡桃、西瓜等水果,黄瓜、菠菜、胡萝卜、芹菜、扁豆、大葱等蔬菜,丰富了我们的饮食文化。
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豆腐也在此时被端上饭桌。豆腐的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它大大丰富了饮食的内容,为植物蛋白的利甩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汉代末年面食从中亚的输入,是中国饮食史的第三次重要突破。“面食把米、麦的使用价值大大的提高了,因为中国古代主食的植物以黍、粟为主.因为有面食方式的输入,才开始先吃“烙饼,也就是“胡饼”,以后才吃“面条”。⋯⋯面食的意义是中国饮食文化由。粒食文化”进入“粉食文化”,也就是说由原来主食的柔、粟转变成为麦,麦就代替了黍、粟成为中国的主食。”当时,点心面食已大量增加。已能做发酵面点。
中国古代独立的厨房及其设旅,在秦投时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完善,从而莫定了传统中国社会中厨房的基本格局和关于厨事话动的基本程序。新能源的开发,铁锅炊具的出现,炉灶的改革,等等,都表明秦汉时期的饮食有了飞跃的发展。中国饮食文化南北分野的现象,在秦汉时期进一步加强,并形成了关中、西北、中原、北方、齐鲁、巴蜀、吴楚七个相对稳定循环传承的饮食文化圈。
秦汉时期饮食生活中的社台阶级或集团性差异更加鲜明。宴饮活动弥漫于整个社会,涉及了当时主要的社会生活内容,并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餐饮礼仪也随之建立起来了。
三、饮食文化的高峰——唐宋
作为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饮食文化在发达繁荣,兼容并包的唐宋自然也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发展起来,达到一个高峰。
唐代,麦、稻的地位逐渐上升。唐初期,麦作为一种主粮是比较奢侈的,且被认为是“杂种”。唐代中期以后,由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饼食的普及,对麦作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唐德宗建中元年实行的“两税法”已明确将麦作为征收的对象,麦取得了与粟并驾齐驱的地位。宋代的主粮跟唐代大同小异,只是稻子变得越发重要,最终取得了现代作为中国主要谷物的地位。
这一时期的中外饮食文化交流.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由于交流的频繁.人们的饮食方式也呈现出形态多种并存的现象。交流的范围,也从邻近的东亚、东南亚地区扩展到北非、东非地区。交流的内容,也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这一时期的饮食著作大量涌现,范围遍及饮食文化的各个领域,其中尤以茶学著作的迭出引人瞩目。此外.文人、官僚、食技从艺者.乃至帝王、贵族、家斑主妇等均程度不同地广泛参与,对烹饪技艺和饮食理论等进行了垒面系统的总结.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些饮食著作的出现,使中国古代的饮食学更趋成熟。
四、走向成熟的明清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弱的时期,文化上,政府严格控制言论,八股取士,许多文人为逃避现实,乐于从事饮食,游山玩水、吃遍天下饕餮盛宴,饮食文化达到空前高涨时期。
在这一时期.食品原料比过去更为广泛,特别是玉米、甘薯、花生、向日葵、西红柿、马铃薯等的传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食品的制作工艺也巳渐戚传统,出现了以味区分做菜的行帮,并最终形成了苏、粤、JIl、鲁四大地方菜肴体系。烹饪技法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方法已达上百种之多,而且食点的成品艺术化形象也进一步得到发展,不仅色、香、昧、形、声、器六美俱备,作工精细,富于营养;而且名称也典雅得体,文采风流,富有诗情画意。“满汉全席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的饮食体系已达到了鼎盛。
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处于辞旧开放的阶段.无论是加工方法还是品饮方法.都焕然一新。明代开始流行的炒青制茶法和沸水冲泡的瀹饮法,被后人誉为“开千古饮茶之宗”。而明代文人集团对饮茶的嗜好,更是集中体现了当时茶文化的特点.反映了明清茶人清节励志的积极精神。
明清时期的饮食思想和理论研究也是达到了额的高度.出现了《多能鄙事》、《居家必备》、《遵生八笺》、《酒史》、《随园食单》、《素食说略》、《中馈录》、《食宪鸿秘》、《养小录>、(调鼎集》、《随息居饮食谱>等一大批高水平的饮食著作,内容涉及饮食的各个方面,这表明中国古代的饮食学体系已经形成,从而使饮食学成为一门饮食(色、香、味、形、声)、饮食心态、荚器与礼仪(饮宴餐具、陈设、仪礼)、食享与食用(保健、养生与食疗)等多重文化内涵的“综艺术”。
三、中国现代饮食文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生产力尚不发达,虽无兵燹之灾,却有荒歉之虑。“三年困难”时期,“吃”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已无讲究可言,更多的是一种生存的需要,不求山珍海味,只求填饱肚子。
到了70年代,当时的年代仍然物资匮乏,中国人的粮食仍不宽裕。提起当年的状况,给人们印象最深的便是票证的故事。粮票成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首要物品,在那样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的饮食观念并无多大变化,精打细算着怎样填饱肚子才是关键,人们过着这饿不着却又吃不好的日子。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食物供给能力全面增强的基础上,各种食物的消费量全面上升,食物供给满足温饱需要,过于单一的粮食型食物结构开始向多样化转变,这些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与欢乐,从此人们不再为吃饱喝足费尽心思,一个新饮食时代伴随着改革的步伐融入了百姓的生活。时间到了上世纪90年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饮食文化的革命。人们的三餐各有讲究,而且亲朋好友之间的聚会、各种筵席也要有排场。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进餐馆尝鲜也不再遥不可及,过年过节过生日设宴款待亲朋好友成为时尚。鲍鱼、海参、鱼翅等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厅酒肆随处可见。此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变化了,花在一日三餐上的时间减少了,各种成品、半成品、速冻食品、快餐备受青睐,在外用餐占食品支出的比重明显上升。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饮食行业更是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对吃也有了新的观念。健康饮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早已不再为没有吃的发愁,而是为不知道该吃什么烦恼。然而,蔬菜中残留的农药,反季节蔬菜对健康的害处,肉制品中注射激素的残存,使人们的饮食观念也随之改变,甚至“谈食色变”。于是,各种绿色食品相继问世。人们开始讲究吃的健康,绿色食品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中国人的健康观念在此时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研究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史是为了更好地总结我国饮食生活的经验教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进一步提高与改进我国人民的饮食生活,为我们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如今,人们不仅考虑数量更要求质量;不仅要满足生理的需要,更要求满足心理上和精神上的需要;不仅要维持生存,更要获得发展,这是食物消费的必然趋势,也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黎虎《中国饮食史》华夏出版社1999年10月
[2] 林乃燊《中国饮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0
[3] 乔淑英 编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2011-2
[4] 电子教材《第七章 中国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