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备受北京脑胶质瘤患者信赖的中医治疗方法
脑胶质瘤是近年来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早期症状不易引起患者注意,当确诊时病情已经到了晚期,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目前,中医治疗已经成为脑胶质瘤患者常见治疗方法之一,其不仅可以单独作用于患者,而且还可以联合其他治疗方法达到增效减毒功效,受到了越来越多患者的关注,那么,中医治疗脑胶质瘤的方法有哪些?备受北京脑胶质瘤患者信赖的中医治疗方法是什么呢?
西医治疗脑胶质瘤,从诊断、治疗到护理,分工极为精细,需多方面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加上西医治疗中诊断、治疗对仪器的依赖性非常高,因而寻求西医治疗时,一定要找有实力的医院,而北京的各大医院无疑是很好的选择。然而,中医治疗脑胶质瘤依赖望、闻、问、切,对中医医师的经验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即使身居祖国首都,也有很多脑胶质瘤患者会为了寻求更好的中医治疗而寻找外地中医。如有着30多年中医治疗经验的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院长袁希福,接诊过很多来自北京的癌症患者,其独创的中医特色“三联平衡疗法”也凭借确切的治疗效果赢得用药患者的信赖和认可。
对于袁希福,相信很多肿瘤患者和家属都不陌生。他是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院长、袁氏中医世家第八代传人、抗癌“三联平衡疗法”创始人,从事中医中药治疗肿瘤30余年,接诊各类肿瘤患者数以万计,对癌症等肿瘤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有效的经验。袁希福院长还曾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会议,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曾担任《中医肿瘤治疗学》编委、《中国中医大师录》特邀编委等,主编的《中国功夫》、《袁希福老中医肿瘤医案选》两本书正在整理出版中。
“三联平衡疗法”是袁希福在传统中医理论及袁氏“阴阳平衡疗法”的基础上,结合30多年临床抗癌实践经验,把传统中医药理论与当代免疫理论、细胞分化增殖周期理论及基因理论等最新医学理论有机嫁接,融会贯通而创立的专业治疗各种恶性肿瘤的中医药疗法。在临床实践中,袁希福发现绝大多数肿瘤患者都存在元气亏虚、痰凝血瘀、癌毒结聚三种基本病因病机,可简而概括为“虚、瘀、毒”。该疗法的实质是抓住关键病机“虚、淤、毒”统筹兼顾,采取“扶正补虚,理气化淤,化痰散结,攻毒排毒”,从而达到调理人体阴阳气血,使脏腑生理机能平衡,最终使人体回转到自然状态下的平衡。目前,已有很多癌症患者在该疗法的治疗下减轻了痛苦,延长了生命,甚至实现了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深受用药患者的信赖和认可。
【病例分享】脑胶质瘤患者服用三联平衡疗法后病情好转,生活质量提高 基本情况:贾书平,女,49岁,河南郑州市人,脑胶质瘤
2009年5月,贾书平被确诊为左额叶胶质瘤。确诊后,贾书平做了左额叶胶质瘤切除术并进行了六个的化疗,但半年后病情依然复发了。复发后贾书平又做了伽马刀,但半年后再次复发。再次复发后,医生建议再次手术,但贾书平及家属考虑到手术后康复希望渺茫遂放弃手术,决定寻求中医治疗。
2010年6月1日,贾书平慕名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寻求治疗。了解病情后,袁希福院长以“三联平衡疗法”为原则为她开具药方。吃了2付药后,贾书平就明显感觉到有效,随后吃饭、身体各方面机能有了明显好转,让绝望的贾书平看到治疗希望,坚定用药信心。自服用希福中药后,7年时间过去了,贾书平复查未再发现复发,而且她的身体恢复的非常好,现在在家做做家务,一切如常。
近年来,脑胶质瘤在我国的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脑胶质瘤的治疗也受到广泛关注。中医治疗是脑胶质瘤患者常见治疗方法之一,在控制病情,改善病症,预防复发、转移,提高患者生存率等方面有积极作用,因而备受北京脑胶质瘤患者信赖的中医治疗方法也受到高度关注。目前能够治疗脑胶质瘤的中医治疗方法非常多,而由袁希福独创的中医特色“三联平衡疗法”凭借其确切的治疗效果,广受用药患者的信赖。
Tag:东城|西城|海淀|朝阳|丰台|门头沟|石景山|房山|通州|顺义|昌平|大兴|怀柔|平谷|延庆|密云
第二篇:过敏性紫癜中医治疗方法(xiexiebang推荐)
过敏性紫癜中医治疗方法
(1)热伤血络证:
证候:病程较短,紫癜色红或红紫,出没迅速,皮肤瘙痒或起风团,身热面赤,五心烦热,咽喉肿痛,口渴,溲赤便干,尿血,舌质红或红绛,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祛风。
方药:银翘散合犀角地黄汤加减。方中银花、连翘、地丁、川黄连清热解毒,犀角、丹皮、生地、赤芍凉血解毒,再配茯苓淡渗利湿,夏枯草清泻肝火。皮疹严重者加紫草、蝉蜕清热透疹;皮肤瘙痒加地肤子、白藓皮;咽痛加牛蒡子;腹痛加白芍、甘草;胃脘不适加甘草、大枣;鼻衄加藕节、侧柏叶;尿血加大小蓟、白茅根;蛋白尿加益母草。(2)瘀血阻络证:
证候:病程校长,反复发作,出没迟缓,紫癜色紫暗或紫红,关节痛及腹痛,面及下眼睑青暗,皮肤粗糙,白睛布紫或紫红色血丝,咽干,舌体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薄黄,脉涩或弦。治法:活血化瘀,解毒祛风。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味。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活血化瘀,生地滋阴凉血,此方可选加紫草、蒲公英、黄芩等清热透疹之品,以祛余邪。关节痛乳香、没药;腹痛加元胡、川楝子;蛋白尿加益母草。(3)气虚血亏证:
证候:紫癜反复,迁延不愈。紫癜隐约散在,色较淡,劳累后加重,神疲倦怠,心悸气短,蛋白尿,舌淡红,薄白苔或少苔,脉虚细。治法:补气养血,佐以凉血解毒。
方药:八珍汤加味。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当归、川芎、生地、赤芍补血活血凉血,全方共奏具有气血双补之功。可适当加紫草、白茅根、茜草等增强凉血解毒之功效。蛋白尿明显者加黄芪、益母草;尿血重者加女贞子、旱莲草。验方:
紫草根30g每日煎服。红枣10~20个,煎汤服用或食用,每日3次。中成药:
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实践技能考试一测血压眼部检查
(1)银黄口服液:每次10~20m1,每日3次。主治热伤血络证兼咽红肿痛热盛者。
(2)银翘解毒丸:每次1丸,每日2次。适应证同上。
(3)防风通圣丸:每次6g,每日2~3次。适用于热伤血络证伴发热恶寒、皮肤瘙痒、关节肿痛及大便燥结者。
(4)八珍益母丸: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气虚血亏证。针灸治疗推拿治疗:
针灸主穴:曲池、足三里;备穴:合谷、血海。先用主穴,效果不理想时加备穴。有腹痛者加刺三阴交、太冲、内关。
中医治疗过敏性紫癜方法有哪些:
一、气虚血亏证:
证候:紫癜反复,迁延不愈。紫癜隐约散在,色较淡,劳累后加重,神疲倦怠,心悸气短,蛋白尿,舌淡红,薄白苔或少苔,脉虚细。
治法:补气养血,佐以凉血解毒。
方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当归、川芎、生地、赤芍补血活血凉血。蛋白尿明显者加黄芪、益母草;尿血重者加女贞子、旱莲草。
二、热伤血络证:
证候:病程较短,紫癜色红或红紫,出没迅速,皮肤瘙痒或起风团,身热面赤,五心烦热,咽喉肿痛,口渴,溲赤便干,尿血,舌质红或红绛,苔薄黄,脉数。治法:清热解毒,凉血祛风。
方苭:银花、连翘、地丁、川黄连清热解毒,犀角、丹皮、生地、赤芍凉血解毒,再配茯苓淡渗利湿,夏枯草清泻肝火。皮疹严重者加紫草、蝉蜕清热透疹;皮肤瘙痒加地肤子、白藓皮;咽痛加牛蒡子;腹痛加白芍、甘草;胃脘不适加甘草、大枣;鼻衄加藕节、侧柏叶;尿血加大小蓟、白茅根;蛋白尿加益母草。
三、瘀血阻络证:
证候:病程校长,反复发作,出没迟缓,紫癜色紫暗或紫红,关节痛及腹痛,面及下眼睑青暗,皮肤粗糙,白睛布紫或紫红色血丝,咽干,舌体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薄黄,脉涩或弦。治法:活血化瘀,解毒祛风。
方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活血化瘀,生地滋阴凉血,此方可选加紫草、蒲公英、黄芩等清热透疹之品,以祛余邪。关节痛乳香、没苭;腹痛加元胡、川楝子;蛋白尿加益母草。
第三篇:风湿病的治疗及患者的日常自我保健方法
风湿病的治疗及患者的日常自我保健方法_在平时生活中,对于怎样去除风湿的危害是我们每个人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几种在临床上最主要的风湿疗法。大家要全面的认识这些风湿疗法,掌握好其治疗优点,积极发挥治疗方法的最佳功效,让风湿病症尽早去除。
风湿性疾病是一组以内科治疗为主的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包括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及各种病因引起的关节和关节周围软组织,包括肌肉、肌腱、韧带等的疾病。风湿病常常侵犯关节、肌肉、骨骼以及软组织,疼痛、肿胀、关节功能障碍、发热这些症状比较突出,治疗风湿破不容缓。
除了药物治疗和中医调理外,如何治风湿疾病呢?风湿病治疗有手术治疗跟理疗:手术治疗风湿,急性关节炎严重疼痛,局部有渗液时可抽降渗液,并注入类固醇抗炎药,再使用夹板固定关节。腕及足下垂时可夹板固定及理疗。持续性滑膜炎可考虑行滑膜切除术。
肌腱破裂及神经受压迫者应考虑手术治疗。后期关节畸形及严重障碍者也可手术治疗,如关节成形术、关节固定术、截骨术、人工关节置换术及伸侧肌腱重建术等;理疗,局部热疗、热水浴、温泉浴、蒸发疗法及石蜡疗法等均可使疼痛减轻晨僵消失,风湿病人感到舒适。
另外对于某些症状,好比说急性渗出性病变可用冷敷来减轻疼痛。红外线、超短波或短波透热疗法等也可增加局部血循环,促使炎症及肿胀消退,疼痛减轻,并以增强药物对局部的作用。
风湿一旦发病就会给患者造成难以预计的健康危害,所以尽快的把风湿病痛解除是非常关键的挽救健康损失的有效方法。风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各方面的自我保健工作对有效的促进患者康复是功不可没的。
风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保健方法:
1、风湿患者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保健方法就是要注意防寒保暖。风湿病是全身性、系统性和弥漫性疾病,90%以上是人自身免疫系统出问题时引发的风湿。阴冷天气易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关节等部位就得不到足够的血液进行保暖。因此,风湿患者在进行户外活动时必然要按照天气情况增减衣服,阴冷的地方尽量少去。
2、在生活中一些感染疾病会加深风湿的病情,所以风湿患者要在平时积极防治这些感染疾病。预防流感、上呼吸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也是风湿的保健方法之一。流感等感染性疾病会使人体的免疫力大幅度下降,导致风湿病出现或复发。有关节病的风湿患者在阴冷天气里更要注意预防流感,流感发生时尽量不要往人群聚集的地方去,防止受寒受凉引发或加深风湿病。
3、做好日常保健来辅助风湿的治疗还需要从一些生活细节入手,在日常生活中风湿患者洗漱最好用温水,晚间洗脚时,热水应能浸及踝关节以上,时间在15分钟左右,可以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风湿的保健同样要注意坚持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散步、打太极拳、气功、广播体操等都是很好的运动。
风湿病患者在生活中通过以上方法的合理有效运用可以使风湿的护理发挥极大的积极作用,对风湿患者病痛的解除是非常有益的,所以风湿患者不要忽视在治疗的同时做好各种自我保健工作。
http://
第四篇:让脑转移瘤患者同享多学科综合治疗成果教学大纲
让脑转移瘤患者同享多学科综合治疗成果
近日,恶性肿瘤脑转移专家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廖美琳教授和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解放军307医院)江泽飞教授共同主持,神经外科、放疗科和肿瘤内科领域15位专家与会。会议由廖美琳教授致开幕辞,江泽飞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江涛教授、浙江省肿瘤医院马胜林教授、北京肿瘤医院郭军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毛颖教授分别对目前脑转移瘤诊治热点进行了介绍。
借本次研讨会的平台,专家们表达了对提高我国脑转移瘤治疗水平,让脑转移瘤患者同享多学科综合治疗成果的决心和愿望。大家希望通过接下来的一系列会议,能对目前脑转移瘤诊治中的具体问题达成一定的共识,给临床医生以参考,给广大患者以惠泽。
聚焦脑转移瘤:问题与对策
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解放军307医院)江泽飞
如何警示脑转移瘤的存在? ——“原发瘤危险因素模型”
对 于早期诊断脑转移瘤的意义,或许下面两个病例能对大家有所启示。一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在骨转移治疗效果比较理想的情况下,突然出现言语障碍,检查结果提 示弥漫性多发脑转移,患者甚至来不及完成全脑放疗就去世了。另一例乳腺癌患者曾在化疗后自述头晕,但临床上引起头晕的原因很多,医生是在后来检查时才意外 发现患者脑部有一个非常小的病灶,经过合理治疗后患者至今仍健在。
可见,早期准确诊断对改善脑转移瘤患者的预后极为重要。因此各科医生对恶性肿瘤脑转移应该引起充分的重视,把握合理的治疗时机。
目 前,脑转移瘤的最佳诊断方法是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扫描。其优点体现在对水肿和较小病灶的诊断上,而CT(包括增强CT)往往容易造成漏诊,尤其是对 于脑膜病灶。而且原发肿瘤部位(如肺、乳腺、结直肠、肾等)不同,诊断及后续治疗的情况也有所差异。因此,今后如果能针对不同的原发肿瘤,建立相应的临床 危险因素模型,就可能对高危患者及时采取合理的处理措施,同时避免对部分低危患者的过度诊断。
如何进行有效的治疗?——“规范化综合治疗新策略”
目 前,脑转移瘤的治疗选择包括手术、全脑放疗(WBRT)、立体定向
放射外科(SRS,如γ刀、X刀等)、化疗、原发肿瘤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支持治疗 等。治疗策略多因首诊医生不同而不同,而且不同科室医生在确定治疗方案的依据上也有分歧,因此如何对脑转移瘤患者开展规范化综合治疗是当务之急。
在放疗领域,争论的焦点多集中于γ刀治疗后是否应联合全脑放疗以及二者的先后顺序等问题。而对于脑转移灶比较小的患者,如何在手术和γ刀间进行选择也是热点之一。
近年来,γ刀因其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逐渐受到大家的关注,但在没有明确诊断为脑转移瘤的情况下,不应草率地进行γ刀治疗,因为这样可能造成无法进行病理 诊断从而导致误诊或过度治疗,而手术有时可能既达到病灶切除又明确诊断的目的。不过临床上还是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例如,一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在 新辅助治疗2周后出现明显的认知障碍,但一系列检查甚至脑部穿刺均未能明确诊断。医师对其仅采取密切观察的措施,结果2周后患者症状改善,2个月后认知已 基本恢复正常,因此医师推测其认知障碍原因可能并非脑转移瘤。此外,药物治疗也应有其自己的机会,但因多数药物难以通过血脑屏障,仅部分可用于脑转移瘤的 治疗。如一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在经靶向治疗联合化疗后出现脑转移,予以放疗但再度复发后,遂给予拉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 治疗,病情得到改善。但须要注意的是,药物的使用也应掌握必要的时机,药物治疗多适用于未出现严重脑转移瘤相关症状者。
以上问题使我们强烈意识到,今后有必要通过各学科的密切合作和积极努力,在建立不同原发肿瘤的高危预警体系基础上,把握治疗先机,采取规范化多学科综合治疗新策略,以改善脑转移瘤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使其真正获益。
聚焦脑转移瘤:放疗的地位与挑战
浙江省肿瘤医院 马胜林
WBRT
恶 性肿瘤多发性颅内转移的标准治疗是全脑放疗(WBRT),在美国放疗肿瘤学协作组(RTOG)的随机对照研究中,WBRT的近期客观有效率近60%,1年 生存率约10%~20%。但对WBRT的最佳时间剂量分割仍有争议,目前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推荐给予的剂量是30~45 Gy,1.8~3.0 Gy/f。增加每次分割剂量至3.0 Gy以上被认为会增加神经系统毒性。对于有较差预后因素的患者建议缩短治疗时间,一般不会增加迟发放疗反应。莫特沙芬钆(MGd)、efaproxiral等放疗增敏剂的应用有可能提高疗效,可能对部分原发灶来源的脑转移亚群患者有利,目前研究正在进行中。
SRS
立 体定向放射外科(SRS)尤其适用于肿瘤位置较深无法行外科手术切除者,对WBRT后脑部再次复发时功能状态较好者和颅外病灶稳定者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 式,放疗不敏感肿瘤(如肾癌、黑色素瘤、肉瘤等)脑转移也可从SRS获益。RTOG 90-05研究已确定,肿瘤最大直径为31~40 mm、21~30 mm和≤20 mm的最大耐受剂量分别为15、18、24 Gy。而最近的回顾性分析表明,对于直径≤20 mm的肿瘤,剂量>20 Gy不增加局控率而徒增毒性反应。
到目前为止,尚无随机对照研究比较SRS与手术孰优孰劣。对于可手术部位伴有周围广泛脑水肿的 颅内大转移灶,手术能快速缓解症状;由于后颅窝转移即使病灶很小也易引起脑积水,对小脑部位转移的肿瘤推荐行手术。对于有较好预后因素而又无法接受手术者(如转移灶位于脑干、基底核和大脑皮质功能区等),建议选择SRS+WBRT。
SRS±WBRT
由于 SRS只是局部治疗,单独应用仍有出现新脑转移灶的可能。日本JROSG 99-1研究显示,SRS+WBRT组的6个月无新脑转移灶出现率和1年脑转移灶局控率均显著优于SRS组。有研究显示,SRS+WBRT较SRS可显著 改善生存,尤其是对于不伴颅外病灶者。也有研究提示,联合WBRT后生存受益者主要为预后较好的RPA预后分级为Ⅰ级者。EORTC 22952-26001研究发现,SRS+WBRT与SRS的总生存(OS)期相似。
WBRT±SRS
对于WBRT联合SRS是否可提高疗效,RTOG也进行了研究。
RTOG 9508研究对333例RPAⅠ级和Ⅱ级伴1~3个最大直径≤4 cm的颅内转移灶患者进行分层研究发现,WBRT+SRS组生存受益患者主要为单发脑转移、RPA I级、年龄<50岁、鳞状细胞癌患者;联合SRS组卡氏(KPS)评分状态稳定和提高的患者显著多于对照组;对于多发脑转移患者,联合SRS既不改 善生存也不提高局控率。
PCI
关于全脑预防性照射(PCI),一些成功的经验主要来自小细胞肺癌(SCLC)。SCLC脑转移发生率高达50%,国内外研究均表明,PCI使SCLC脑转移发生率显著降低。多项分析表明,PCI能显著改善局限期 SCLC患者的生存。在2007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报告的肿瘤十大进展之一,即是对诱导化疗有效的广泛期SCLC,给予PCI后延长患者生存期 的研究结果。
此外,多项研究显示,PCI还能降低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率,延长脑转移发生时间,但对生存无显著影 响。似乎PCI的剂量为30 Gy,2 Gy/f更安全。为了减少毒性叠加的可能,PCI应避免与化疗同步使用。PCI是否可改善局部晚期(LA)-NSCLC患者生存,可能将成为未来研究热点 之一。但由于
LA-NSCLC的异质性明显,明确脑转移易发人群和PCI的适合人群,不仅可以减少“陪治”,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还能最大程度地发挥 PCI的作用。
聚焦脑转移瘤:机制及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胶质瘤治疗中心 江涛
恶性肿瘤颅内转移的分子机制
已 知脑转移瘤细胞必须首先侵入血脑屏障,血脑屏障中的内皮细胞对侵袭的恶性肿瘤细胞发生反应,使脑源性促游走因子、中枢神经系统(CNS)源性侵袭因子分 泌,突破血脑屏障,刺激CNS源性存活与生长因子分泌,从而使恶性肿瘤细胞成功发生脑转移。神经营养素(NT)在转移癌侵入神经系统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恶 性肿瘤在脑内形成转移瘤的能力取决于其对NT的反应能力、旁分泌与自分泌产生神经生长因子的能力等多种因素。最近研究表明,Stat3网络参与调节了脑转 移瘤的发生与发展,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激活Stat3网络,导致转移性肿瘤的无控性增殖、抗血管形成和侵袭性生长,这也为脑转移瘤的靶向治疗提 供了理论基础。
美国FDA近来批准了一项乳腺癌转移临床芯片技术,通过乳腺癌70个基因芯片预测乳腺癌发生临床转移的可能性。这 种芯片为脑转移瘤的治疗及预防性治疗提供了新的诊治思路。研究者利用基因表达谱芯片,获得不同组织或细胞中成千上万个基因活化模式,充分利用生物信息学成 果,可综合、全面且系统地研究疾病发病机制,打破以往“一种疾病一个基因”的模式,并强调各基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网络化机制,共同调控疾病的发生与 发展,使研究思维方式从还原论向系统论发生改变。
脑转移瘤的治疗
目前对脑转移瘤治疗的争议较多。几乎在 所有的文献中,有关脑转移瘤的处理都是局限的,主要是几个关键因素缺乏可比性,如系统疾病的病程阶段、神经损害症状的程度、转移灶数目和部位、瘤细胞类型 或原发灶对放疗的敏感性以及不同治疗方式的组合等。尽管如此,外科治疗仍对多数患者有好处,包括提高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近年来,随着早期诊断水平的 提高及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进展,临床对于颅内转移瘤倾向于采取积极的治疗方案。
脑转移瘤的治疗方法与原发性脑肿瘤相同,包括皮质 激素、放疗、手术和化疗等。与原发性脑肿瘤相比,选择脑转移瘤的最合适治疗方法更费时,因为须对患者全身状况进行全面评估,而不是仅对局部病灶。脑转移瘤 治疗要考虑肿瘤大小、位置、组织学性质及患者年龄、神经功能状态、全身状况,还要考虑转移瘤向周边扩散的潜在可能性、肿瘤范围及其对治疗的潜在反应性、初 始治疗对其他全身器官的可能损害等。
影响脑转移瘤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因素包括术前神经功能状态、原发肿瘤
与出现颅内转移瘤之间的时 间间隔,最重要的因素是原发疾病的病变程度。术前评估应包括胸部放射学检查及骨和肝脾放射性核素扫描。还需CT及MRI检查对可疑转移瘤或残留原发肿瘤进 行进一步确认。尤其对有手术指征的转移瘤患者,术前对其进行严格的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对决定手术过程极为重要。双倍剂量的CT造影或MRI扫描可能发现隐 匿的颅内转移病灶。心肺功能评估对接受主要肺切除手术、肺毒素或心脏毒素化疗的患者是必需的。应监测所有肿瘤患者尤其是那些已接受或正在接受化疗患者的 出、凝血时间。虽然可很好地预测大多数化疗药物导致骨髓功能下降的时间,但对择期手术者,化疗应及时进行,同时每天监测血常规变化,以保证当血小板和白细 胞正常时进行手术。
靶向治疗有望成为脑转移瘤治疗的新策略之一,靶点包括EGFR及其酪氨酸激酶内源性信号传导通路、基质金属蛋白酶、细胞周期通路和细胞凋亡途径等。目前已进入脑转移瘤临床研究领域的靶向药物主要为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如吉非替尼、拉帕替尼等。
聚焦脑转移瘤:内科治疗进展
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医院 肾癌黑色素瘤内科 郭军
内科治疗观点的变化
长 期以来,人们对于实体瘤脑转移化疗的关注程度远不及放疗。在NCCN指南中,化疗通常也不被作为脑转移瘤治疗的首选。化疗要成为脑转移瘤的有效治疗,其选 择的药物必须对原发肿瘤具有活性,且能很好地通过血脑屏障。但近年研究显示,脑转移患者的血脑屏障至少部分已被破坏,这是因为当颅内肿瘤特别是脑转移瘤开 始生长的时候,新生的肿瘤血管失去了正常的解剖和生理特性,与正常脑组织血管相比,以这样的血管为基础形成的血脑屏障是不完整的。因此化疗药物仍可抵达脑 转移部位发挥积极作用。因此,目前有理论认为,脑转移瘤本身即可造成血脑屏障功能障碍,允许化疗药物通过并进入脑组织和脑脊液。
化疗
基 于对血脑屏障的新认识,越来越多的研究应用除传统亚硝脲类药物外的多种化疗药物来治疗脑转移瘤,并显示出良好的抗瘤活性。从当前研究结果看,化疗对 SCLC和乳腺癌脑转移的有效率相对较高,对NSCLC脑转移的有效率中等,对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已获疗效肯定,但总体有效率还是偏低。临床上可根据原发 肿瘤的化疗敏感性,选择脑转移的化疗药物。目前对于复发的局限性(病灶数为1~3个)或多发性(病灶数>3个)脑转移患者,NCCN指南推荐的标准化疗药 物包括:替莫唑胺(TMZ,各类脑转移)、卡培他滨和大剂量甲氨蝶呤以及环磷酰胺(乳腺癌和淋巴瘤脑转移)、顺铂和依托泊苷(乳腺癌脑转移)及托泊替康(肺癌脑转移)等。
研究显示,TMZ联合放疗能够延长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患者的生存期,而且患者耐受性良好。在2009年的 ASCO年会上的一项研究认为,尽管全身其他系统进展仍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主要死亡原因,但TMZ联合WBRT对NSCLC伴脑转移治疗有一 定的效果,而且除淋巴细胞减少稍显突出外,对于其他副作用患者均可耐受。此外,之前还有多项研究将TMZ联合沙利度胺用于治疗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一度获 得肯定的疗效,但最终由于血栓事件的发生而不得不中止试验,因此近年来TMZ联合沙利度胺的研究又趋于冷静。
除TMZ以外的其他 化疗药物在脑转移治疗中也获得了肯定疗效。在2009年ASCO年会上,一项探讨顺铂和福莫司汀治疗NSCLC脑转移的Ⅱ期研究再次证明,化疗在控制脑转 移灶方面有效。此外,还有研究采用卡培他滨单药治疗前期化疗失败的乳腺癌脑转移,虽然入组病例数少,但也获得了显著的脑转移控制效果。
靶向治疗联合化疗
近年来,许多研究开始尝试靶向药物治疗脑转移瘤,但多为靶向治疗联合化疗。在2009年ASCO年会上,一项回顾性分析显示,乳腺癌脑转移患者接受WBRT 后全身化疗可改善生存,尤其是化疗联合靶向治疗。而在三阴性乳腺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HER2均为阴性]患者中并未看到这一趋 势,而且研究分层发现,这类患者的KPS评分明显更差,这可能是其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研究提示,今后可根据患者一般状态评分、受体表达水平等因素来决定 下一步治疗,正如其他报道所述的Ki-67或MGMT表达水平可能预测原发性脑肿瘤或脑转移瘤的疗效一样,都为个体化治疗带来了一定参照,但还须进一步证 实。
在2009年ASCO上报告的几项研究虽然肯定了靶向药物单药或联合应用对脑转移瘤的安全性,但仍需进一步证据的支持。
《NCCN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临床实践指南》(2009年第2版)摘选
局限性(病灶数1~3个)脑转移瘤的初始治疗:
当广泛转移并无较好的系统治疗方法时,推荐WBRT,考虑化疗;
当疾病稳定或有适合的系统治疗方法时,推荐对其中可切除病例的病灶予手术切除后,行WBRT±SRS或SRS+WBRT或单独SRS,对不可切除病例推荐予WBRT和(或)SRS。
局限性(病灶数1~3个)脑转移瘤的初次复发治疗:
对于局部复发病例,若之前接受过手术,推荐手术,或者单次/分割立体定向放疗或WBRT或考虑化疗;若之前接受过WBRT或SRS,推荐手术,或者单次/分割立体定向放疗或考虑化疗;
对于远处复发伴或不伴局部复发病例,若复发病灶数为1~3个,推荐手术,或者单次/分割立体定向放疗或WBRT或考虑化疗,若复发病灶数>3个,推荐WBRT或考虑化疗。
局限性(病灶数1~3个)脑转移瘤的二次复发治疗:
当系统治疗选择有限时,若之前未接受过WBRT,推荐WBRT或最佳支持治疗;若之前接受过WBRT,推荐最佳支持治疗或再照射(之前对放疗反应较好)。
多发性(病灶数>3个)脑转移瘤的复发治疗:
当疾病进展且系统治疗选择有限时,推荐最佳支持治疗或再照射;
当疾病稳定或有适合的系统治疗选择时,推荐手术或再照射或化疗。(廖雨)
第五篇:中医综合治疗小儿的脑性瘫痪例临床分析
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272例临床分析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继脊髓灰质炎后引起致儿童肢体残疾的最重要疾病。国内脑瘫患病率为
1.8%~4%[1]。近年来,脑瘫患儿逐年增多,国内外康复专家们公认,脑瘫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多数脑瘫患儿需终身康复,笔者近5年来采取中医综合干预手段治疗小儿脑瘫,疗效明显。现分析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7年5月~2017年12月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收治脑瘫患儿272例,其中男189例,女83例;6个月2例,6~10个月56例,11个月至4岁125例,5~6岁78例,7~10岁11例;城市90例,农村182例;272例患儿中,从未接受治疗90例,约占1/3,其余182例均接受西医的常规治疗,如神经节苷脂、鼠神经生长因子、脑活素、胞二磷胆碱等药物静脉或肌肉注射,康复训练或家庭按摩,均未接受系统的中医综合治疗。
1.2病例纳入标准按1988年全国小儿脑瘫会议制定的诊断与分型标准[2]。
(1)引起脑性瘫痪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
(2)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
(3)症状在婴儿期出现;
(4)有的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1.3病例排除标准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
1.4临床分型
(1)痉挛型164例,其中低出生体重儿15例,早产儿36例,新生儿窒息42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27例,新生儿颅内出血21例,核黄疸2例,不明原因21例。瘫痪部位:
四肢瘫72例,截瘫16例,偏瘫27例,三肢瘫9例,双瘫12例,双重性偏瘫28例;
(2)肌张力低下型21例;(3)共济失调型17例;(4)混合型10例,其中6例手足徐动型并肌张力低下,4例手足徐动型并肌张力增高;
(5)分类不明型60例。
1.5伴随症状伴癫痫者39例,伴视力障碍、双眼白内障11例,伴智力低下者132例,伴流涎者142例,伴双眼斜视者78例,伴语言障碍者121例,伴耳聋者6例,伴小头畸型者2例,伴营养不良者13例,3例同时伴有视力障碍、白内障、语言障碍、眼球震颤、智力障碍或流涎等。
1.6头颅CT表现表现为脑萎缩,基底节病变,脑软化、外部性脑积水,灰质皮质异位,海马萎缩,侧脑室扩大,脑积水及胼胝发育不全等。
(1)痉挛型主要表现大脑运动区异常,如额顶部的低吸收区,侧脑室扩大及侧脑室中央部异常等,脑室越扩大,痉挛性脑瘫表现越重;(2)手足徐动型表现为第三脑室扩大,基底核损伤;(3)共济失调型以第四脑室扩大及小脑吸收区为主,并可见小脑萎缩;
(4)肌张力低下型可表现为侧脑室扩大,脑积水及胼胝体发育不全;(5)混合型脑瘫CT改变多种多样。个别患儿CT无异常改变,而临床症状较重。 1.7治疗方法
1.7.1针刺针刺以头针、体针结合。
(1)头针选穴:
百会、四神聪、智三针、运动区、言语二区、三区、运用区、平衡区;(2)面部选穴:
攒竹、阳白透鱼腰、丝竹空、承泣、四白、太阳;
(3)上肢选穴:
肩髃、臂臑、曲池、外关、阳池、合谷、八邪;
(4)下肢Ⅰ选穴:
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纠内翻、纠外翻、跟平、涌泉;
(5)下肢Ⅱ选穴:
髀关、风市、伏兔、阳陵泉、足三里、绝骨、申脉、照海、解溪(内、外解溪)、太冲;(6)腰背部选穴:
大椎、心俞、脾俞、肝俞、肾俞、腰阳关、命门、秩边。针刺方法:
统一采用毫针(直径0.35mm),留针30min,20d为1个疗程。其中仰卧位与俯卧位每日交替进行,仰卧位时头针、面针、双上肢及双下肢Ⅱ;俯卧位时头针、腰背部、上肢及双下肢Ⅰ。
6个月或四肢肌张力增高明显者,不留针。
1.7.2温针灸以上穴位针刺后,加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热敏灸艾条施以温和灸。临床辨证分寒、湿、瘀、虚4型,分别选用热敏灸艾条1,2,3,4号。
1.7.3穴位注射根据病情分别选择注射的穴位:
以大椎、曲池、足三里为主。双下肢剪刀状交叉选风市;双足尖点地选解溪、跟平穴;双大腿提腿无力,选伏兔、阳陵泉、足三里;双上肢举起困难,选臂臑;竖头不直选风池、天柱;腰软、坐立不直,选肾俞、腰阳关、承扶等。穴位注射用药:
神经节苷脂(齐鲁制药公司)、脑活素(锦州奥鸿制药公司)、丹参注射液(上海第一生化制药厂)等,每穴0.2~0.5mL,每日4~6穴。20d为1个疗程。
1.7.4推拿按摩
(1)头部用穴位点按法;
(2)背部用脊背六法:
包括推脊法、捏脊法、点脊法、叩脊法、拍脊法、收脊法;(3)四肢用循经推拿,异常肌肉按摩(对于肌张力高的肌肉通过按摩缓解紧张,降低肌张力;对于肌力弱的部位,通过按摩,提高肌力)、穴位点按等。
1.7.5外用药
(1)流涎者:
益智仁、吴茱萸、制胆星等份研末敷足心;
(2)肢体肌张力高者:
木瓜、鸡血藤、当归、川芎、地龙、桃仁、红花、伸筋藤、枸杞各20g浸白酒按摩或水煎浴足;
(3)脑积水、囟门未闭者:
制胆星、吴茱萸、益智仁各等份猪胆汁调敷囟门。 1.7.6内服中药脑瘫饮补益肝肾熟地、枣皮、淮山、云苓、泽泻、丹皮、木瓜、鸡血藤、钩藤、僵蚕、赤芍、甘草、杜仲、枸杞、续断加减,该方为院内制剂,以上各药水煎服,每袋150mL,口服,每次1袋,每日2次。每个疗程20d,休息15~25d左右进行下一个疗程以巩固治疗,5个疗程后观察疗效。2结果2.1疗效评定标准按照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博爱医院拟定的小儿脑瘫疗效评估试行方案[3]。2.2各年龄段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见表1。表1各年龄段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表1结果表明,6~10个月肌张力低下型患儿的疗效显著,其中5例经3~5个疗程综合治疗,达到基本痊愈,上幼儿园后与正常幼儿比较,各方面均无明显差异。11个月至4岁疗效次之,其中2例视力障碍、白内障患儿,西医建议手术治疗,但通过综合治疗,视力随运动功能的改善而逐步进步,最后达到视物清晰。2.3各临床类型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见表2。表2各临床类型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表2结果表明,临床约25%为痉挛型患儿,而以肌张力低下型患儿的疗效显著,中医综合治疗临床各型的有效率均较高(90%以上)。3讨论272例病例中,来自农村患儿居多,且男孩为主。农村医疗条件差,围产期认识、综合发现、及时处理疾病能力差。而男孩就诊率高,是因为农村财力、物力、人力等因素,重男轻女,不能陪同女孩前来就医。又因脑瘫在6月龄之前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不易发现或误诊为其他病;故 6个月之前患儿比例少。针灸治疗小儿脑瘫是根据中医脏腑经络理论,循经、远端及邻近取穴,具有调和阴阳、疏通经络、醒脑健脾、补益肝肾、益气活血、解痉止痛、安神镇静、扶正祛邪等功用,以达到降低肌张力,提高肌力,增强智力,改善患儿运动功能和认识能力。与现代医学大脑皮质功能定位理论结合,针刺治疗可刺激大脑皮质相应运动区,改善局部血液供应,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穴位注射(水针)将药物注入穴位,达到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以激发经络之气,营养神经肌肉组织,从而调整和改善机体功能与病变组织的病理状态,使机体内气血畅通,达到治疗目的。推拿按摩具有调和气血阴阳,活血逐瘀,补益肝肾,疏通经络,恢复脏腑及肢体活动功能的作用。推拿按摩能直接刺激肌肉和神经组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营养神经肌肉,恢复肌组织弹性,改善骨和关节的活动性和稳定性,降低肌张力,恢复肌力,促进机体发育,防止肢体畸形出现。中药洗浴有致热和药物双重效应,起到疏通经络,缓解痉挛的作用,可降低肌张力,改善患儿运动功能。中药脑瘫饮滋补肝肾,肝主藏血,在体合筋,肝藏血正常,则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筋脉活动正常。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先天禀赋不足,肾中精气不足则出现小儿动作、语言、牙齿、头发发育迟缓等,髓海失养则发生脑发育不全、智力障碍等症状。心主神明,为智慧之源。《素问》说:素问》说》说:
“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内”。因此脾气健运,则机体的肌肉、四肢健康,能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若脾失健运,清阳不升,布散无力,则肌肉瘦削,四肢软弱无力,甚至萎软不用。小儿大脑皮质细胞的分化从胎生第5个月开始,逐渐形成分层结构,皮质细胞的增生、长大和分化在胎生末期和新生儿初期达到最高潮,以后逐渐减弱,3岁时,皮质细胞已大致分化完成,8岁时已与成人无区别,神经传导系统的发展是从胎生7个月开始的,神经纤维逐渐从白质深入到皮质,但到出生时不但有水平方向,而且有斜线和切线,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复杂起来,神经纤维外层髓鞘发育不同,脊髓神经在胎生4个月始,以后渐次为感觉神经系统(生后2~3个月)及运动神经系统,锥体在生后5个月至4岁时形成皮质则更晚。故小儿大脑皮质细胞的分化、神经传动系统的发育及神经纤维外层髓鞘的发育在胎儿期至4岁逐步发育,脑瘫患儿抓住此阶段的早期综合治疗,可进一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疗效明显,治疗价值高。中医综合治疗为脑瘫患儿带来希望,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272例临床分析就为朋友们整理到此,希望可以帮到朋友们!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本人专门编辑了“儿内科院内感染的临床分析研究”,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院内感染是指医院内获得的感染,院内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儿童时期是机体处于不断生长发育阶段,各系统器官尚未发育完善,功能未成熟,院内感染不仅影响原发病的治疗,发生院内感染延长住院时间;同时增加患者家属的经济负担与精神负担,加强护士管理及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有效控制儿内科院内感染势在必行。
一、儿内科院内感染临床资料:
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通过对湖北省综合性医院(某市三甲中心医院)儿内科院内感染的发生状况进行调查。样本为出院的儿科患者800例。笔者同该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和科室兼职人员,对800例的出院幼儿的医院感染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制作统计图,通过横纵对比对儿内科院内感染现状进行分析。
1、院内感染例诊断标准:
结合临床医师和护士的病史记录与各种化验检查结果,按照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2、院内感染例出现58例,感染率达7.25%,总计67例次,例次感染率为8.38%。
58例感染患儿中,0-3个月出院14例,感染数6例,感染率为43%。3-12个月,出院21例,感染数7例,感染率33%。2-3岁感染率5.76%,4-7岁感染率7.77%。8-14岁,出院507例,感染数27例,感染率5.52%,对数据进行横向对比,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免疫功能的完善,个体的感染发生率逐渐趋向于平稳地数值。
3、院内感染例性别:
女性为28例,男性为30例。
4、感染年龄:
出现感染的婴儿为0—2月龄居多。年龄最大的为14岁,最小的为刚出生的早产儿。
5、感染疾病: 主要是血液系统疾病感染率最高,达14.318%。消化系统疾病感染率7.42%。呼吸系统疾病感染率5.91%。过敏性疾病占3.53%。其他一些疾病中感染率占7.21%。
6、感染部位:
最多发生的是上呼感、下呼感和口腔疾病占47.28%。然后就是胃肠道的疾病占25.4%,再次是皮肤黏膜感染占11.23%。
二、儿内科院内感染控制措施:
医院感染是伴随着医院的建立和发展而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医院的整体水平,幼儿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再加上自身的生理机能不健全、抵抗力差加之侵袭性操作较多、大量抗生素的应用等极容易发生院内感染。医生如果对医院内感染缺乏足够的认识,滥用抗生素,护士缺乏责任心,不能严格无菌操作,则会导致医院感染情况严重,延长住院天数;影响病床周转次数;致使患者产生严重后果,甚至死亡。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势在必行。
1、增强护理人员预防交叉感染的意识,严格实施无菌操作。
护士在整个的治疗护理过程中是主要操作人员,必须按照规程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在紧急情况的符合要求的操作处置,可以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因此,提高护理人员的医院感染意识,增强消毒灭菌观念,十分必要。医院要不定期的组织感染知识的培训学习、为了督促医护人员感染知识的掌握,需要定期考核。
2、按照病种分室收治。
对于不同疾患的患儿,实施分诊,并严格按规定时间,正确剂量给药使用抗生素,科学地使用激素类药物,观察疗效后,注意对患儿停药换药。
3、加强责任感,病房管理到位。
对于患儿的病情变化,减少交叉感染机会。尤其是隐蔽病灶,如皮肤、口腔等,及时发现患者病灶部位,采取隔离保护措施,控制和减少医院幼儿病例感染的发生。
4、加强病房的监控,防止内源性污染。
注意病区环境的改善,控制探视的时间,尽量减少室内人员过多流动,以免污染室内空气或带入病原体。每天必须要紫外线消毒,坚持每天三扫一拖清扫地面,保持病房的空气流通。控制病房的温、湿度等内源性条件。医疗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共工器具进行灭菌消毒处理,做好病区清洁。
5、降低外源性污染。
保持病房空气清新,合理布局、物品摆放整洁,加强陪护管理;患儿衣物注意清洁处理,医护人员要勤洗手,对感染病房及隔离病房随时检查、监测,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儿内科院内感染的临床分析研究就为朋友们整理到此,希望可以帮到朋友们!笔者应用米非司酮联合依沙吖啶终止中期妊娠10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孕14~27周,因医学因素自愿要求终止妊娠的孕妇19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95例,引产前常规检查血、尿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心电图、肝、肾功能均正常、B超检查。所有孕妇均检查无依沙吖啶和米非司酮用药禁忌。观察组年龄16~46岁,初产妇36例,经产妇64例,孕周14~27周;对照组年龄17~45岁,初产妇33例,经产妇62例,孕周14~27周,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
1.2药物米非司酮(湖北葛店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每片25mg,依沙吖啶(青海制药厂有限公司生产)每支2ml(50mg)。
1.3方法观察组100例经腹羊膜腔内依沙吖啶注射前12h口服米非司酮片200mg,第二日晨8时经腹腔内注射依沙吖啶100mg;对照组95例经腹羊膜腔内注射依沙吖啶100mg,不加米非司酮,两组均自应用依沙吖啶后计算引产开始时间。
1.4观察指标观察胎儿、胎盘娩出时间、总产程、清宫率、引产成功率及产后出血量。
1.5统计学处理采用χ2验检或t检验。2结果 2.1引产情况观察组引产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最短为22h,最长为35h,平均27h;总产程(5.10±2.5)h;一次引产成功率为100.00%;产后出血量为(100.04±30.25)ml。对照组引产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最短为37h,最长为50h,平均42h;总产程(10.45±3.12)h;一次引产成功率为99.0%;产后出血量为(116.48±35.56)ml。两组比较,观察组自引产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及总产程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显著性(P 0.01)。产后出血量观察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 0.05)。
2.2清宫率产后因发现胎盘、胎膜残留,行清宫术,观察组17例(17.0%),对照组60例(63.1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3讨论 依沙吖啶羊膜腔内注射是中期妊娠引产最常用的方法,其成功率高,应用方便且价格便宜,但引产发动多在24h、48h流产,流产时间长,产后出血多,胎盘、胎膜残留,宫缩较强烈,宫颈成熟与宫缩不同步。因此,宫颈成熟是引产的关键。正常宫颈组织主要由结缔组织组成,且胶原纤维为其主要成分。米非司酮可对抗孕酮的作用,使胶原分解加强,扩张和软化宫颈[1]。中期妊娠时米非司酮直接作用于子宫螺旋动脉上的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影响子宫螺旋动脉胎盘血供[2]。且可使内源性前列腺素合成增加,导致蜕膜与绒毛膜板分离,胎盘、胎膜易于完全剥离,影响妊娠维持[3]。先口服米非司酮,12h后第二日晨8时经腹依沙吖啶羊膜腔内注射,分娩可在夜间9时之前结束,可解除患者深夜宫缩疼痛引起的焦虑和恐惧的心理,可计划分娩。在临床观察中可以看出,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尔用于中孕引产,使得中期引产的产程明显缩短,宫缩发动早,胎儿娩出快,胎盘、胎膜残留少,产后感染机会减少。此外,患者住院时间缩短,减少支出费用受欢迎。总之,米非司酮合用依沙吖啶其引产成功率高,引产所用时间短,出血量、软产道损伤、胎盘残留等并发症明显降低。效果可靠、安全,药物费用低廉,操作方便,可降低引产费用,值得推广。米非司酮联合依沙吖啶终止中期妊娠100例就为朋友们整理到此,希望可以帮到朋友们!异位妊娠(ectopicpregnancy,EP)是妇科临床的常见病,近20年来,英国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异位妊娠发病率明显上升,我国异位妊娠的发生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异位妊娠在妊娠中的发生率约为1%~2%[1]。常规的治疗方法是保守治疗和开腹手术治疗,对术后有生育要求的妇女多采用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治疗。近年来,腹腔镜手术广泛运用于临床,在异位妊娠(输卵管妊娠)的治疗上多了选择方式。我科2017年1月~2017年12月共收治异位妊娠患者200例,其中114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86例行开腹手术(输卵管开窗术及切除术)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河南鹤壁煤业集团总医院妇产科手术治疗的200例异位妊娠(输卵管妊娠)患者。患者年龄最大44岁,最小21岁,平均27岁;停经最长76天,最短42天,平均51天;阴道不规则流血7~15天,明显伴有腹痛39例,无腹痛161例,通过血β-HCG测定和盆腔超声等检查来确定,并全部为腹腔镜或开腹手术所证实。其中114例行腹腔镜手术,86例行开腹手术(输卵管开窗术及切除术)治疗。
1.2 手术方法 采用德国电视腹腔镜。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下输卵管切开术和输卵管切除术,步骤如下:
用单极电凝纵行切开妊娠部位输卵管浆肌层,清除孕囊,双极电凝止血,局部用生理盐水冲洗,创缘不缝合。输卵管切除术即用双极电凝钳沿输卵管峡部切断输卵管。开腹手术亦有输卵管开窗术和输卵管切除术,按常规手术。记录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患者术后一般状况良好且血β-HCG水平呈下降趋势被允许出院,在门诊随诊血β-HCG直至正常。开腹手术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腹腔镜手术患者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对症护理措施。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处理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手术方式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腹腔镜治疗组与开腹手术组患者年龄、孕次、产次、术前血β-HCG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l略)2.2 不同手术方式患者围手术期情况比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61±20)min,开腹组为(85±27)min,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P 0.01);腹腔镜组平均出血量(170.45±113.72)ml,开腹组平均出血量(689.75±243.00)ml,前者明显少于后者(P 0.001);腹腔镜组住院日(3.3±
1.2)天,开腹组为(5.2±
1.6)天,前者少于后者(P 0.05);两组术后宫内妊娠率及异位妊娠率差异无显著性(P 0.05)。
2.3 不同手术方式患者术后输卵管通畅情况见表2。表2两组患者术后输卵管通畅率比较(略)3 讨论 异位妊娠,特别是输卵管妊娠是妇科急诊最常见的,且每年有上升趋势,所以正确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迄今为止,手术治疗仍然是处理异位妊娠的主要方法,尤其适用于已经确认而不宜或药物治疗失败者,可开腹或腹腔镜手术。手术分保守性和根治性手术,采用何种手术取决于医院的设备、条件,医师的技术、经验、习惯,以及病人的基本情况,输卵管破坏情况和病人的意愿、要求等综合因素。在19世纪初,异位妊娠的死亡率达70%,自从对异位妊娠实施输卵管切除术后,异位妊娠的死亡率有了大幅度的降低,但这种方法不能保留生育能力[2]。由于本病大多发生于育龄妇女,且70%~90%有生育要求,所以对于有生育要求及未破裂型的输卵管妊娠患者,宜采用保守性治疗。
腹腔镜手术可以减少异位妊娠的破裂、大出血的发生,还可以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住院时间。但是否能提高宫内妊娠率和减少异位妊娠率仍有待探讨。综合考虑手术结局,腹腔镜手术替代开腹手术是安全和有益的,笔者相信随着腹腔镜操作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妇科医生可以通过腹腔镜进行异位妊娠的手术处理,腹腔镜手术必将为众多女性带来更多的利益。
做好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对治疗成功是非常重要的。术前护理包括:
(1)心理护理 告诉患者及家属手术的必要性,恰如其分地解释病情、手术经过等,以消除患者焦虑及恐惧的心理,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乐观对待疾病。(2)生命体征的观察 嘱患者宜卧床休息,勿外出,避免任何增加腹压的动作,如用力按压腹部,用力解大便等,因腹压增大可能导致孕囊破裂大出血。严密观察患者面色、神志、血压、脉搏、呼吸等。(3)饮食指导 除急诊外,术前一日应指导患者半流质饮食,术前晚流质,术前禁食、禁饮8h,以减少麻醉时恶心、呕吐导致窒息或吸入性肺炎。(4)皮肤准备 备皮范围:
上自剑突,下自大腿上1/3处,包括会阴,两侧至腋中线,因手术第一穿刺点位于脐下缘,注意脐孔清洁。
(5)其他准备 术前一日进行药敏试验,术晨备血,术前留置导尿管,术前30min使用基础麻醉药。术后护理包括:
(1)常规护理 术后去枕平卧6h,头偏向一侧,低流量吸氧6h,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6h。
(2)饮食护理 术后嘱患者禁食、禁饮6h,可用棉签蘸水湿润嘴唇,6h后改免糖免奶流质,以防腹胀,待肛门排气后改半流质,逐步过渡到普食。
(3)活动指导 术后6h协助翻身,并可取半卧位,术后一日可视情况下床活动,注意防止摔伤和体位性低血压。
(4)导尿管护理 一般留置导尿管24h后拔除,拔除后嘱其多饮水,促进自行排尿,留置导尿管期间,应每天进行会阴冲洗2次,保持会阴部清洁,并防止导尿管受压、扭曲而导致泌尿系感染。
(5)伤口观察 保持腹部伤口敷料的清洁、干燥,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血等,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6)血β-HCG观察 对于保守性手术患者,应监测血β-HCG下降至正常。对于根治性手术患者,出院前应监测血β-HCG均有下降,并应随访至正常。(7)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恶心、呕吐常与围术期用麻醉药物有关,一般遵医嘱给予胃复安肌注可缓解。腹胀及肩背酸胀多由于腹腔镜术前常用CO2进行人工气腹,术毕放气,仍可因残留气体使患者感到不同程度的腹胀及肩背酸胀[1]。腹腔镜治疗异位妊娠的护理就为朋友们整理到此,希望可以帮到朋友们!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本人专门编辑了“临床路径在妇科疾病应用的临床分析”,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临床路径是为了规范诊疗行为,使患者合理消费,提高医疗护理质量而采用的一种多专业合作的临床工作方法,是一种全新的医疗管理模式。为了规范临床诊疗,倡导合理消费,我院于2017年年底制定了临床路径,以优质的医疗服务,最低的诊疗价格回报社会。我科就妇科常见几种疾病制定了患者入科后医务人员必需遵循的诊疗流程,现将其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妇科病房患者,选择的病种有4种:
宫外孕保守治疗、盆腔炎、子宫肌瘤、卵巢肿瘤,诊断标准按《妇产科学》第6版[1],治疗参照《中华妇产科学》[2]。以上患者均排除高血压、心脏病、血液疾病、肾病、肝炎、结核、性病等疾病病史。每个病种患者的年龄、病情轻重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将几种疾病患者药费、住院总费用、药品比(%)、待手术日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指标以(±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各种疾病的2017年(未实行临床路径)和2017年(实行临床路径)的住院日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临床路径后2017年的药费和住院总费用明显低于2017年,两年的药费和住院总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017年的药品构成比低于2017年,待手术日明显降低(P 0.05)。见表1。
表1应用临床路径前后四种妇科疾病情况的对比(略)3 讨论 临床路径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遵循的是循证医学的理念,至今美国已有60%的医院应用临床路径。近年来引入我国部分医院,在我国发展时间短,尚无范本可参考。
我院自2017年底正式引入临床路径管理。明确要求每个专业选出四种常见病、多发病,参考国内的医学文献资料的同时[3],还借鉴国际通用的临床路径,来制定本科室的临床路径[4]。由医务科收集我院近3年常见病、多发病患者的住院人次、平均住院日、三日确诊率、该病种的治疗、辅助检查、化验、用药和可能并发症、医疗费用等常规性信息,同时检索国内外医学资料中报道的该病种医疗、检查、用药的最新进展等[4],并集体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类、讨论和分析,以时间为序对整个诊疗活动进行描述,拟定出临床路径文本的初步框架和内容。
本研究表明应用临床路径后患者住院总费用,住院药品费用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 0.05),待手术日明显降低(P 0.05)。其原因是应用临床路径后减少不必要的检查,避免了重复多项检查,且遵循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用药原则,因此患者的总体住院费用大幅度降低,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让老百姓合理消费。应用临床路径是规范诊疗过程,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降低医疗风险,保证患者合理消费的同时提高医院竞争能力。临床路径在妇科疾病应用的临床分析就为朋友们整理到此,希望可以帮到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