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

时间:2019-05-15 06:05: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南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南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

第一篇:河南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

河南省自学考试河南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

西部大开发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作 者 :常 耀 辉 专 业 :经济学本科

准考证号:020612101174 成 绩: 联系电话:

完成时间:2013年7月30日

目 录

一、西部大开发简介..................................................................................................................2

(一)西部大开发是面向21世纪的一项大战略、大政策........................................................2

(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3

(三)西部大开发的突出成绩.....................................................................................................4

(四)关于做好2012年西部大开发工作的举措............................................………………..5

二、西部大开发的理论基础.........................................................................................................5

(一)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决策依据.........................................................................................6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6 2.产业布局的资源差异与分工协作理论.....................................................................................6 3.产业梯度发展理论.....................................................................................................................6 4.可持续发展理论.........................................................................................................................6 5.对外开放与国家经济安全理论.................................................................................................6 6.先富与共富理论.........................................................................................................................6

(二)制度创新理论成为确立西部大开发核心内容的依据....................................................7 1.西部大开发存在着三个不同层次的开发................................................................................7 2.西部大开发的重点....................................................................................................................7

(三)“大推进”理论成为大规模开发西部的重要理论依据...............................................7

(四)城市化理论和发展极理论成为西部城镇建设的理论依据...........................................7

三、展望..........................................................................................................................................7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同时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反差也日益突出。世纪之交,我国政府提出和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它对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实现我国现代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 战略意义 突出成绩 理论依据 展望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ur country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ut the contrast of the east-west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our government put forword and start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it is to promote coordinate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moting national unity and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and consolidating border defense, to realize China's modernization has far-reaching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Keywords: The develoment of the western,Strategic significanc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Theoretical basis,Outlook.一、西部大开发简介

西部大开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的一项政策,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2000年1月,国务院成立了以朱镕基总理任组长、温家宝副总理任副组长、国务院和中央19个相关部委主要负责人参加的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之后,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于2000年3月正式开始运作。2012年2月,国家发改委官员对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进行解读,明确了战略部署的基本思路。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面积为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由于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历史存在和过分扩大,以成为一个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支持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实现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条重要方针,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西部大开发是中共中央贯彻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

(一)西部大开发是面向21世纪的一项大战略、大政策

西部大开发是面向21世纪的一项大战略、大政策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发展,逐步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各地区经济普遍繁荣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要求,亦是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内在需要。

西部大开发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思想,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部署。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对于什么时候、在什么基础上把支持与促进西部地区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提到日程上,邓小平同志也做了深入的思考,要求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并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3]现在到了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我国东部地区经过20年的高速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大大提高,实力大大增强,同时东西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依然存在,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所以,目前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有了条件,而且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党中央和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审时度势,把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对国家经济布局指向和区域经济政策做出调整,是非常及时和正确的,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西部大开发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正确分析当前形势,总揽全局,做出的面向21世纪的重大决策。

(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胜利实现的重大部署,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富余的重要举措,是保障边疆巩固和国家安全的必要措施,关系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善全国的生态状况,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有利于培育全国统一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第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系到我国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此同时,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综合国力大为增强,到2000年全国人民要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一步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时机正在成熟起来。如果我们不抓住现在这个有利时机,加快开发西部,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可以这样说,没有西部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西部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要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开发战略,拿出当年开发经济特区那样的气魄,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开发的支持力度,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的重大部署。

第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系到扩大内需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适应世界范围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经济结构调整正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而深刻地进行,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我们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为了在新世纪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使我们发展得更快、更好,必须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充分发挥这些地区市场潜力大、自然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为加快全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广阔的空间,为东部地区发展提供市场和能源、原材料支持,为东部地区的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

第四,西部大开发还关系到全国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防巩固。我国西部地区与十多个国家接壤,有50多个民族居住,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80%,东西部差距在一定意义上也可说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差距。加快开发西部地区,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更好地发展起来,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

向心力,从根本上挫败国内外敌对势力的阴谋,确保民族团结和边疆巩固,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奠定坚实的物质和思想基础。

总之,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二十一世纪前期全面推向前进的一项宏伟战略任务,其意义之重大真可以说是难以估量。

(三)西部大开发的突出成绩 西部大开发,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在这期间,多个重点工程已经开始运作或是已经竣工,比如: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北煤南运、西油南输、西电东送、西棉东调、南菜北运等等。

党中央、国务院选择西部地区最薄弱的方面、也是长期以来制约西部发展的瓶颈以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突破口,提出力争在西部开发头十年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2009年,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显著加强。

西部大开发的成绩首先体现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包括国家引导银行和社会资金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其中公路建设,现在西部地区通车里程已经超过了7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超过了1万公里,三分之二左右都是西部大开发以后建成的。交通设施包括民航机场,一些枢纽机场的改建扩建和支线机场的建设也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铁路、水运航道也都有了很大的改善,还有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自来水管网、天然气设施以及垃圾的处理等方面的建设,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西气东输工程提前一年全线贯通并投入商业运营,西电东送工程新增向广东送电1000万千瓦的任务提前完成,青藏铁路提前一年全线铺通。

第二方面的成绩就是,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得到了明显的加强。特别是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以及天然林保护措施,这些重大项目对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截至2005年底,西部地区累计退耕地还林8467万亩,配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11579万亩,退牧还草工程安排治理严重退化草原2.9亿亩。经过几年的努力,许多项目已经开始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还有成绩就是,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呈现了良好势头,人才开发得到深入推进,民生事业建设得到加强,西部地区从各级政府到广大民众的思想观念以及改革开放的意识不断地增强,经济实力大幅上升。如图所示,自2000年至2008年,随着西部地区发展的脚步在加快,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名称 2000年 2008年 年均增长率(%)

生产总值 16655亿元 58257亿元 11.7 工业增加值 5946亿元 240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6111亿元 35839亿元 22.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5954亿元 19239亿元 14.9 进出口贸易总额

172亿美元 1068亿美元 25.6

在西部大开发中,国家一手抓关系西部全局的重大工程,一手抓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中小项目,使各族人民不断得到实惠。油路到县、送电到乡、广播电视

到村基本实现,县际公路、农村饮水、农村能源、生态移民等工程积极推进,”两基”攻坚计划稳步实施,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强大动力和重大任务,积极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西部各级地方政府积极鼓励、支持、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完善市场体系,不断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拓宽东西合作和对外开放领域。

“十五”时期,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7%。累计新开工70个重大建设工程,投资总规模约1万亿元。但陈耀也指出,“西部地区发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西部与其他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发展差距还在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三农”和城乡就业矛盾尤为突出,改革攻坚难度大,发展观念和体制机制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保障西部大开发的长效机制还不完善。

“十一五”规划提出,继续推进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东西部通道建设、西部区域铁路通达和大型铁路枢纽建设等铁路建设工程;全部建成“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西部路段和8条省际公路,加快枢纽机场改造和支线机场建设;抓紧建设完成若干大中型水利枢纽和灌溉工程等。在“十一五”开局之年,西部 大开发在这些方面都取得重大进展。

(四)关于做好2013年西部大开发工作的举措

2012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了《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国务院批复的第三个西部大开发五年规划。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人说,西部大开发已进入第十二个年头。《规划》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围绕主题主线,进一步明确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的基本思路。

一是在开发理念上,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在开发方式上,更加注重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三是在开发布局上,更加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思路,一手抓重点经济区培育壮大,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一手抓老少边穷地区脱贫致富,推动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民族地区跨越发展。

四是在开发重点上,更加注重集中力量解决全局性、战略性和关键性问题。五是在开发机制上,更加注重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规划》提出,地方各级政府要强化指导服务,大力改善投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吸引各类要素有序向西部地区流动,进一步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和支持西部大开发。

六是在开发政策上,更加注重并支持差别化措施。《规划》要求,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落实好中央对西部地区在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产业、土地等方面的差别化政策,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和项目倾斜力度。

负责人说,“十二五”时期,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将继续突出强调交通和水利两个关键环节。交通重点解决通道建设和路网完善问题。水利重点解决西南地区工程性缺水和西北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

二、西部大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决策依据

自改革开放始,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从强调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三线”地区建设的均衡发展战略转向注重整体发展速度和宏观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和利用各地区优势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技术区位优势和非均衡发展战略。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强调总体经济效率和优先发挥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在理论上是正确的,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西部大开发是又一次新的经济发展战略转移,是要把经济发展的重心由东部沿海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它是在继续保持东部沿海地区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加快广大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可以看出,西部大开发与“三线”建设的均衡发展战略相比,是一个相对均衡发展战略。

由非均衡战略转向相对均衡发展战略,其决策的理论依据主要有: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根据该理论,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发展差距扩大时需要适时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这有利于阻止地区间发展差距加快扩大的趋势;同时它强调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促进西部地区发展不能以牺牲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效率为代价。

2.产业布局的资源差异与分工协作理论

根据该理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具有绝对或比较优势,西部内陆地区在自然矿产资源、能源、历史文化资源等方面具有绝对或比较优势,通过分工协作可以发挥各地产业优势,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规模和竞争实力。

3.产业梯度发展理论

根据该理论,我国的东、中、西部客观存在着经济技术差异和产业梯度,从而使产业存在着空间推移的梯度顺序,西部大开发就是按照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来组织地带间产业布局和实施有顺序的产业发展政策。

4.可持续发展理论

根据该理论,需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观,实现人口空间布局的合理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的统一治理与保护,这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在西部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5.对外开放与国家经济安全理论

根据该理论,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国家经济安全也越来越受到影响,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使我国认识到如何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与保护国家经济安全、防范金融风险统一起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助于扩大对外开放的空间、增强国家经济安全程度。

6.先富与共富理论

根据该理论,在东部沿海地区近3万人先富起来以后,通过一定的政策措施使广大中西部内陆地区9亿多人快速富裕起来,将全社会由小康水平提高到现代富裕水平,实现全社会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上述理论共同决定了我国有必要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将经济发展的重心由东部转向西部地区,通过长期开发,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这些理论就成为经济发展战略的空间调整和(西部)区域开发的决策依据。

(二)制度创新理论成为确立西部大开发核心内容的依据

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过程中,倾斜的优惠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实际是一种政策导向型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同时也导致了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

1.西部大开发存在着三个不同层次的开发

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开发包括:一是各种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变物质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二是优惠政策的利用,实现政策资源的最优配置,三是通过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发挥制度的潜能和绩效,变制度劣势为制度优势。

2.西部大开发的重点西部大来发的重点不应停留在表面的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西部所能争取的政策资源也是有限的,这决定了西部应该从“政策倾斜”转向制度创新,也就是开发的核心内容应该是制度开发即加速旧制度的变迁,使新的制度安排成为促进西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制度保障。从正式制度来看,西部地区所需要的制度演化和创新主要表现在:其一,适应扩大内需、建立统一的市场体制要求,西部应扩大对内开放,加快市场开拓,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市场机制,实现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使市场制度不断完善。其二,建立和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这在西部开发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从非正式制度来看,西部地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强化道德约束,使这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非正式制度能成为推动西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制度保障。因此,制度创新理论就成为确定西部大开发核心内容的理论依据。

(三)“大推进”理论成为大规模开发西部的重要理论依据

发展经济学中的“大推进”理论是关于贫困地区反贫困、走出贫困的恶性循环的理论。根据该理论,我国西部地区多为贫困落后的“老、少、边、贫”地区,这些地区产业基础差,资本稀缺(资本积累缓慢并且资本外流较多),技术落后,市场规模小,居民居于“低水平均衡陷阱”之中;为了使西部地区较快地走出贫困的恶性循环,需要借助外力(资本、技术、人力),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开发建设,使西部逐渐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进而实现现代化。因为只有“大推进”式的大开发,才能降低资本的分摊成本,迅速形成市场规模,促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进而产生业积聚的规模效应,因此,“大推进”既成为西部开发的途径,也成为实现大开发的重要理论依据。

(四)城市化理论和发展理论成为西部城镇建设的理论依据

城市化理论和发展理论(以及“点轴”理论)说明了在二元经济条件下通过城市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由此带动整个经济发展、在逐步实现制度转变的同时实现结构变迁即社会经济一体化。根据这些理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依托是西部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因为西部的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极不平衡,重点开发西部城市,增强城市的辐射力、吸引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可以使之成为更加强大的西部经济增长点,并通过建设和发展一批新城市和小城镇,又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中心,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种规模的城镇及结构合理的城镇网络体系,因此,西部开发的立足点在城镇,尤其在小城镇;通过城镇化发展,推动整个西部开发和发展。

三、展望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总的战略目标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 后的面貌,努力建成一个山川秀美、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富裕的新西部。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西部地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地带开发;发展科技教育,培育和用好各类人才;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外资和国内资本参与西部开发;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

[参考文献]

[1]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

[2]西部大开发2012年第Z1期

[3]《邓小平文选》[M], 人民出版社出版,1995年,第3卷第277~278页,[4]西部大开发7年成果巨大

[5]《中国西部科技》[J] 2003年,第六期

第二篇:河南大学经济学毕业论文

河南大学 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

关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问题的研究

姓 名_____ ___ 专 业_____经济学__ ____ 考 号_ _ 指导老师___ __ 论文成绩___________ ___ 完成时间____ _____

联系方式 编号:

关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的研究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个人收入获得迅速增长,收入分配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依据多方面的统计指标我国的基尼系数已接近0.5,远远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因此,研究如何有效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把贫富差距控制在社会可容忍的范围内,对维护社会的安定和政局的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对造成我国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缩小收入差距的具体政策考虑。,关键词:收入差距 市场经济 原因 对策

关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的研究

一、我国现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城乡及城乡内部居民收入差距演变

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经历了由缩小到扩大的两个阶段。1978—1985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期间由于政府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并在农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1986年至今为第二阶段,相对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表1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变化

但在1994年到1997年间出现一次下降,并在1997年达到了九十年代的最低点;而此后,收入差距又持续扩大,而且这种扩大的趋势一直延续到了现在。表1反映了1978—2003年城乡居民在人均收入比上的变化,这个比率大致按U型路径演变。

2、我国城乡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演变

关于城乡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测量,与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测量一样,许多学者都给出了不同的测算结果。国家统计局尽管没有对全国居民收入差距进行系统测量,但就城镇居民及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表2城镇及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变化

从图l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城镇居民及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演变路径与全国居民总体收入差距不大一样。城乡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小于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但是从长期来看,两者均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一直在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之上,而且它的起伏变化相对更小,上升趋势更加典型。由此可见,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一直大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

(二)我国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在不同的农村地区居民之间,还是在不同的城镇地区居民之问,收入差距都是呈长期扩大之势。这种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尤其表现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的扩大上。从表6中可以看出,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最高的省份依旧在东部,而最低的则依旧是中西部的省份。另外,农村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无论是从绝对量上还是发展趋势来看,均高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

表3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区域对比(单位:元)

(三)我国行业收入差距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各行业职工工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资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各行业工资增长的速度和幅度并不相同,因此总体来看,各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了。职工平均工资最高行业的职工年人均工资相对于职工平均工资最低行业的职工年人均工资的倍数在改革开放前变化不大,1985年开始

表4不同行业职工工资收入差距变化(单位:元/人)

下降,而1990年后该倍数开始提高,在1995年和1996年出现小幅下降之后又不断扩大。自1978年开始,各行业职工的工资收入差距也非常接近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呈现出了长期扩大趋势。

从表4可以发现的另一个特征是,从1989年开始到2002年的十几年时间里,农林牧渔业职工的年人均工资一直为所有行业中最低,而且与所有行业平均的工资水平的差距也是越拉越大,这使得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收入以至生活水平处在了全国的最底端。而1997年以后,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则一直是金融保险业或者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这两个都是智力密集型行业,由此可见,教育或者说人力资本投资对提高收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上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不同的收入差距结构之间存在着共通性,即都呈现出了长期扩大的趋势,但同时也兼具多样性。我国居民总体的收入分配格局大致呈锥形分布,而且在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财富迅速向高收入者集中,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变化,1978年以来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缩小了与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然而在1986年后则出现了不断扩大的局面。城乡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小于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但是表现出了比较显著的直线上升性,起伏变化小,而且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一直大于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居民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的扩大上,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的地区差距都不断扩大,而且农村居民的地区差距同样大于城镇居民的地区差距。各行业职工收入差距的演变路径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变路径相似,都经历了先缩小后扩大,扩大之中又有小幅下降的过程。行业收入差距最明显地体现在农业与智力密集型行业之间。

二、我国现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

我国现行的居民收入分配制度,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按劳分配为主,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参与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体系。在这一制度体系下,我国的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等要素市场都获得了较快发展,而且还在建立投资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方利益的制衡机制、建立具有内在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利润分享制度和在企业内部深化工资的科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明确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建立适应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各自特点的工资制度和正常增长机制;依法保护法人和居民的合法收入与财产等各项收入分配原则.在这种市场化导向的收入分配变动过程中,以市场定价机制实现的按劳分配,把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以及开创性劳动与非开创性劳动等严格地区分开来,并给予完全不同的劳动报酬。这必然使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同时,7 要素参与分配也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内容和特征,由于当前我国资本、技术等要素的供给短缺和低价劳动力无限制供应的情形非常严重,因此,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的边际产出要大于一般劳动的边际产出,这些都使资本、技术等要素的收益远远高于一般劳动的收益,直接引致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另外,由于各个企业、从业人员所占有的生产要素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也存在差异,加之经营能力的差别,在竞争中必然出现优胜劣汰,居民收入有高有低,甚至某一社会阶层、群体的收入远远高于另一社会阶层、群体的现象,因此,不论是按要素贡献率来分配,还是按要素拥有程度来分配,都必然会使我国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

(二)经济发展因素

生产决定分配.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状况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的经济发展因素决定的。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重要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逐渐结束了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由于发展速度、经营机制、分配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公有制经济,致使二者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

2.我国地域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也引起了区域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时的原因,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由东向西的推进,我国地域间经济发展的状况更加不平衡.中国是一个地区发展十分不平衡的国家.区位环境、历史文化、基础条件,人口素质、政策取向等因素的差异是造成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东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工业设施和基础设施完备,科技水平发达,人口素质较高,各方面都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快于中西部地区.另外,我国的改革开放采取的是由东向西推进的序列进行的,东部沿海地区优先获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迄今为止,流入中国的外资仍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份额也是由沿海省份提供,因此,改革开放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东南沿海与中西部内地的发展差距.而正因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好、速度快、生产要素收益率高,才进一步促使其成为生产要素的流入区,而生产要素的大量流入又必然进一步促进其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与此相比,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区位条件、人力、技术等方面都处于劣势,生产要素流入也比较少,经济发展严重受阻.正是由于这种市场化的作用。我国地区之间 8 经济发展的差距才不断扩大,从而我国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也不断扩大.

3.我国垄断性行业的高额垄断利润及其内部的工资管理体制和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合理状况也导致了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大.在我国,具有垄断性和带有明显的垄断性经营条件的行业,例如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交通邮电业,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外经贸业等,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这些行业的生产和经营应该受到国家的政策保护,或者可以垄断某种生产要素,或者可以垄断经营范围,或者可以垄断产品价格。由于垄断,这些行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就可以较少或基本不承担竞争风险,也就可以较快和较容易地获得利润。这种利润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垄断利润,从而垄断行业与其它行业的收入差距也就因此而拉开。由此看来.行业收入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垄断.笔者认为,导致我国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行政垄断,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带有倾斜性的政策制度以及政府权力的经济化必然导致行政垄断的形成。一方面,垄断行业通过阻碍竞争,享受国家在投资、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将其谋取的部分高额垄断利润以不同的形式分配给职工,导致行业高收入现象的存在;另一方面,垄断行业通过内部控制侵蚀大量国有资产,增加职工收入。某些垄断性行业在行业性亏损时仍然发放高工资,出现了企业亏损而职工收入反而增加的怪现象。其原因是他们手里有可以分配的垄断资产。许多单位通过设立名目繁多的津贴、补贴及福利,增加职工的收入,侵蚀垄断资产:影响了垄断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此外,我国政府行政部门、经济管理部门习惯于凭借权力直接参与并且力图控制经济生活,这使权力易于经济化、利益化,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背道而驰,强化了部门利益。一些政府机关,如税务、工商、环保也不适当地实行高收入政策。而且行政垄断还渗透到某些基础行业和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中去,也造成了与其他行业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

4.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重要原因。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它一方面使农村的劳动生产率普遍较低.另一方面又通过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把农村劳动力长期禁锢于农村和农业。这就在客观上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而也必然导致我国居民之间,特别是城乡居民之问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

具体分析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这种二元经济结构一方面使主要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生产率大大低于城市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又使阻碍劳动力流动的户籍制度长期存在,把农村劳动力长期禁锢于农村和农业,这在客观上也严重制约了 9 农民收入的增长.

农业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它的弱势产业特征,劳动生产率比其他产业低是合理的,因此,一定程度上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也是合理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经济形态基本上是市场经济或正在向市场经济转轨,尤其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城市经济的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有效地提高了各个行业的生产效率.但由于城市与农村的二元管理结构极大地限制了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所以,我国的广大农村基本上被排斥在信息社会之外,无法分享信息技术进步的成果,这就使农业的生产方式基本上还处于分散、原始的状态,据有关专家估计,当前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相当大的比例,自给性占4096左右.o这必然使农村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也必然使农业与其他行业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三)人力资本的差异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人力资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力资本的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也日益显现。但同时由于人力资本发展的不平衡,也引起了我国居民间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这已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虽然大家所持的观点各不相同,但是基本上都认为人力资本水平不同所造成的相对收入差距是致使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人力资本是决定个人收入及其分配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个人所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不同就必然导致居民间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大。我国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状况与城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据1982年的人口统计显示,第一产业36%的劳动力是文盲或半文盲,而其他部门工人这一比率是7%,就职工平均在校时间而言,前者是4.8年,后者是8.6年.而到1990年的人口统计显示,第一产业仍有22%的劳动力是文盲或半文盲,而其他部门已经降到3%,职工在校时间分别升为5.8年和9.5年,两者的差距并未有显著的变化.当前,据“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课题组透露,我国城市本科生人数是农村的281倍.在广大农村,无论是在农业部门工作还是在非农业部门工作,无论是在农村劳动还是在城市打工,农民接受的低水平教育都影响了他们的劳动生产率,这也是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以及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重要原因.

(四)政府宏观调控的因素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形成与改革开放以后我图政府的宏观调控密不可分。首先,我国 10 个人税收的公平分配功能弱化,它不但没有缩小居民间的贫富差距,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扩大效应。其次,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我国的制度、法律、政策、管理等各方面都不完善,导致非法非正常收入大量滋生,这不仅拉大了收入分配差距,而且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再次,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是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的一些重大政策实施造成了我国城乡、地区、行业、企业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

1.税收公平分配功能弱化。税收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在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税收公平分配的功能是非常微弱的.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现行的税制存在着很多缺陷.在国际上,个人所得税和遗产税被称为是“缩小居民贫富差距”的“良税”。但是,目前我国的遗产税还没有开征,公平分配功能最强的只有个人所得税,而个人所得税也并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起到明显的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

2.非法非正常收入的大量滋生。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并非全是合理制度安排的结果,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非法和非正常收入引起的。非法非正常收入的存在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非正常扩大影响是非常严重的.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法律、政策、管理等方面都还不是很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人利用各方面的不完善来获取高额的非法非正常收入.据有关权威部门估计,从1982年至1993年同,国有资产流失达6000-8000亿元,大部分直接或间接地流入个人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成为近些年来我国出现高收入阶层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我国居民贫富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3.政府经济政策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形成与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调控政策有非常大的关系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的主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经济,经济发展几乎成为现代化建设、社会发展的代名词。一时间。经济效益问题成为一切事情的判断尺度和评价标准.相应的,所制定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也就更加注重效率的提高。而缺少对公平的重视.因此,在实践中也就必然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大.

三、解决我国现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存在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通过生产要素或资源的市场配置,提高经济效率,调节资源收益。通过劳动力市场配置,提高入人力资源质量,调节劳动力资源收益。通过调节分配收益,实现收入分配效率 11 的最大化。为此要做到:(1)建立平等竞争、自由流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在劳动力市场方面尤其要消除城乡间的就业歧视和择业差别,使劳动者能够根据自身的利益追求和特长自主择业,形成劳动要素合理配置的局面,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克服因就业选择限制两产生的收入差别。(2)全面实行国民待遇。打破行业垄断,为各种经济成分创造同等的市场准入条件,制定同样的市场准入条件,制定同样的管理、引导、激励规则。比如一揽子解决以户籍管理等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分治、一国两策”问题,对我国广大农民群众两言,不是实行国民待遇,两是落实《宪法》基本准则的问题。(3)完善市场规则,构造部分机制,整顿流通秩序,强化市场管理。努力塑造文明的市场行为主体,严肃法纪,取缔非法经营活动,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哄抬物价和侵吞国家财产的不法分子,制止利用非法手段牟取暴利。

(二)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合理调整高收入者收入。

在收入再分配中,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合理调整高收入者收入。政府运用税收、财政、金融等“看得见的手”调控全社会收入分配,是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者的重要条件。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在收入分配和社会重大利益关系的调整中,政府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我国再分配的体制构架存在不足。第一.税收在调节收入差距方面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一是税种不全,现在调节贫富差距的主要税种是靠个人所得税和储蓄存款利息:二是高收入者对个人所得税的贡献率不高。加大个人所得税对初始收入差距的调节力度还有很大的空间。第二,我们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在制度设计上已不能适应改革发展的新趋势。

(三)建立和完善严格的税收体制及收入调节机制,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征管。

我国高收入者的收入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合法收入,另一部分是非法收入。有的高收入者完全靠合法收入,有的则完全靠非法收入,而不少人是合法收入和非法收入部有。针对我国高收入者的现状,可以通过税收政策对高收入者征收合理税赋,并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功能来补贴低收入者,同时控制或减少高收入者的非法收入。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完善最低工资制度,保证低收入者的收入。加强劳动执法监察工作,保证弱势群体的合法收入。

(四)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我国农民人数众多,而且是低收入者的主体,让更多的农民富裕起来是实现“扩中”目标的关键。把农民引入市场,通过包括立法在内的各种手段,保护先富裕起来的农民的 12 利益,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激励广大的农村劳动者发家致富的积极性,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未来几年那些头脑灵活、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将成为中等收入者的重要来源。但是,当前他们的职业技能仍然不足以成长为较高收入者,还必须通过职业培训来提高其职业能力。如果把劳动保障部出台的《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的范围扩大到这些农民。将这些农民中的优秀部分培训成高中级技术工人。不但会增加我国目前急需的技术工人队伍,而且会确保城市化过程中进城的农民安居乐业,增强社会的稳定性。在这个意义上说,为农民提供各种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也是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途径。

(五)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关键,在于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乎,降低低收入者比重,让更多的低收入者进入到中等收入者行列。我国目前大约有4000万人处于收入的最低层,这些弱势群体的组成人员主要包括下岗后长期未再就业的职工、部分提前退休和早期退休人员、停产或半停产企业职工、因疾病年老等领取最低生活保障者、迸城靠出卖体力为生的农民、中小民营企业中的体力劳动雇工等。对这些处于最低层的弱势群体,需要给予重点关注,采取的政策取向是强化社会保障,确保其最低生活,并逐步提高其收入水平。对于城镇低收入者,应适当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失业救济标准。对低收入者中的农民,政府必须采取切实措施提高他们的收入。一要调整农业和农村结构;二要增加对农业的投资;三要建立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基本需求,向农村贫困地区转移支付的制度;四要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将农村贫困户的救济纳入全社会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保障农村社会稳定。

(六)充分发挥第三种力量的调节作用。

第三种力量是指市场力量与政府力量之外的力量,包括营利机构、非营利机构(宗教组织、民间团体等)和居民个人。从收入调节的角度看,可以将其视作为调节的一种力量。营利和非营利机构以及居民个人通过无偿地向低收入阶层提供实物或货币形式的援助,会使低收入阶层收入增加。营利机构向低收入阶层提供援助的来源一是其利润,若为利润则实际上是收入从股东或所有者与职工向低收入阶层的转移;二是职工(雇员)捐助,若如此,则是营利机构职工的收入向低收入阶层的转移。非营利机构向低收入阶层提供的援助的来源一般是各种机构和个人的捐助。非营利机构的活动就是使收入从援助机构和个人向低收 13 入阶层转移,亦即使一部分收入减少,而使另一部分收入增加。因此,第三种力量能够发挥收入调节作用,消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能忽视第三种力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常兴华、张文兵:《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分析》,《中国物价》2002年第七期 [2]伞锋、刘红:《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协调增长》,《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51期。[3]《2001年城市居民收支的特点分析》,《中国信息报》2002年5月20日。[4]陆纯:《国家统计局公布城市居民收入情况》,《北京青年报》2003年8月1日

[5]中国社会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我国居民收入分配趋势与对策》,《人民日报2002年7月9日。

[6] 陆纯:《国家统计局公布城市居民收入情况》,《北京青年报》2003年8月1日

[7]肖俊彦:《城乡收入差距态势与对策建议--(收入分配与社会稳定)研究报告之五》,中国财经论文资料网http://www.xiexiebang.com,2002年1月22日

[8]胡静波、李立:《我国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经济纵横》2002年11期

第三篇:河南大学经济学毕业论文

河南大学 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

关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问题的研究

姓 名_____ ___ 专 业_____经济学__ ____ 考 号_ _ 指导老师___ __ 论文成绩___________ ___ 完成时间____ _____

联系方式 编号:

摘要

二十多年的经济改革,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经济总量的持续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普遍提高。与上述变化相联系,收入分配差距同时扩大,收入分配格局出现了极为深刻的转变,经济利益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重新调整和社会不同群体收入分层的加剧,己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或焦点问题。只要人们的经济行为与选择与收入相联系,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之一-----家庭或个人,不仅关心自己的收入水平,而且会以同样的关注程度关心别人的收入水平。它同时也是企业和政府关注的对象,并且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领域。不同社会群体收入水平数量上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是经济社会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本文从经济结构调整的视角对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及其趋势作一探讨。最后提出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进行调控的若干政策建议。关键词:收入差距,市场经济,原因,对策

Abstract Accompanying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consecutive increasement of the GDP, the incomes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have widespreadly increased due to the economic reform started from more than twenty years ago.Contacting with above changes, the income margin between people are more and more large, and the income alloment's structure has appeared extremely deep changes.The readjustment of economic benefits and realloment of income between different social community have became hot and focus problems.As long as economic behaviors and choices have mutual relation with income level, the families and individuals, as the corpus in the market economy activities, not only concern own income level, but also concern other PeoPle’s income level as the same way.As the same time the mutual relations is the target the enterprise and sate concern, and has been an important field where government take macroeconomic adjustment and control in market economy system.The difference of income level between different social community and mutual relation are the objective phenomena widespreadly exist in economic and social activities.Form the viewpoint of economic structural the paper has made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t of income alloment’s difference.The last part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in the field of adjust and control on income alloment difference.Key words: income difference, market economy, reasons, measures

目录

前言

1我国现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存在的问题

1.1我国城乡及城乡内部居民收入差距演变 1.2我国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演变 1.3我国行业收入差距演变

2我国现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存在问题的原因

2.1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 2.2经济发展因素 2.3人力资本的差异 2.4政府宏观调控的因素

3解决我国现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存在的对策

3.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3.2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合理调整高收入者收入 3.3建立和完善严格的税收体制及收入调节机制 3.4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3.5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3.6充分发挥第三种力量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前言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了世界经济强国。伴随着国家发展,广大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得到显著提高,从生活困苦、一穷二白到解决温饱再到步入小康,现在是全面建设小康、构筑和谐社会,这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反映了国家一直都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一切工作为人民着想。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光要求经济发展,还要求社会其他方面的均衡发展,而我国现时存在着许多问题都无法达到这些要求,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收入分配问题与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密切相关,处理得当则有利于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调动社会各界发展经济的动力,否则,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因此,我们在享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时,也必须关注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总体呈扩大趋势,我国的基尼系数呈持续上升趋势,从改革开放前的 0.16 到 2007 年的 0.485。富人越富,社会上大量的财富被少数人所占有,许多人的收入水平和收入增长还是较低,无法享受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社会阶层结构仍没脱离“金字塔型”。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呈现出多种表现形式: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性别收入差距、个体收入差距等,其中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问题。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现状及其趋势做一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若干建议。1我国现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存在的问题

1.1我国城乡及城乡内部居民收入差距演变

1.1.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经历了由缩小到扩大的两个阶段。1978—1985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期间由于政府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并在农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1986年至今为第二阶段,相对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表1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变化

但在1994年到1997年间出现一次下降,并在1997年达到了九十年代的最低点;而此后,收入差距又持续扩大,而且这种扩大的趋势一直延续到了现在。表1反映了1978—2003年城乡居民在人均收入比上的变化,这个比率大致按U型路径演变。1.1.2我国城乡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演变

关于城乡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测量,与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测量一样,许多学者都给出了不同的测算结果。国家统计局尽管没有对全国居民收入差距进行系统测量,但就城镇居民及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

表2城镇及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变化

从图l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城镇居民及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演变路径与全国居民总体收入差距不大一样。城乡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小于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但是从长期来看,两者均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一直在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之上,而且它的起伏变化相对更小,上升趋势更加典型。由此可见,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一直大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

1.2我国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在不同的农村地区居民之间,还是在不同的城镇地区居民之问,收入差距都是呈长期扩大之势。这种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尤其表现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的扩大上。从表6中可以看出,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最高的省份依旧在东部,而最低的则依旧是中西部的省份。另外,农村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无论是从绝对量上还是发展趋势来看,均高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

表3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区域对比(单位:元)

1.3我国行业收入差距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各行业职工工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资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各行业工资增长的速度和幅度并不相同,因此总体来看,各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了。职工平均工资最高行业的职工年人均工资相对于职工平均工资最低行业的职工年人均工资的倍数在改革开放前变化不大,1985年开始下降,而1990年后该倍数开始提高,在1995年和1996年出现小幅下降之后又不断扩大。自1978年开始,各行业职工的工资收入差距也非常接近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呈现出了长期扩大趋势。

表4不同行业职工工资收入差距变化(单位:元/人)7

从表4可以发现的另一个特征是,从1989年开始到2002年的十几年时间里,农林牧渔业职工的年人均工资一直为所有行业中最低,而且与所有行业平均的工资水平的差距也是越拉越大,这使得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收入以至生活水平处在了全国的最底端。而1997年以后,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则一直是金融保险业或者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这两个都是智力密集型行业,由此可见,教育或者说人力资本投资对提高收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上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不同的收入差距结构之间存在着共通性,即都呈现出了长期扩大的趋势,但同时也兼具多样性。我国居民总体的收入分配格局大致呈锥形分布,而且在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财富迅速向高收入者集中,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变化,1978年以来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缩小了与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然而在1986年后则出现了不断扩大的局面。城乡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小于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但是表现出了比较显著的直线上升性,起伏变化小,而且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一直大于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居民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的扩大上,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的地区差距都不断扩大,而且农村居民的地区差距同样大于城镇居民的地区差距。各行业职工收入差距的演变路径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变路径相似,都经历了先缩小后扩大,扩大之中又有小幅下降的过程。行业收入差距最明显地体现在农业与智力密集型行业之间。

2我国现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存在问题的原因

2.1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

我国现行的居民收入分配制度,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按劳分配为主,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参与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体系。在这一制度体系下,我国的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等要素市场都获得了较快发展,而且还在建立投资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方利益的制衡机制、建立具有内在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利润分享制度和在企业内部深化工资的科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明确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建立适应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各自特点的工资制度和正常增长机制;依法保护法人和居民的合法收入与财产等各项收入分配原则.在这种市场化导向的收入分配变动过程中,以市场定价机制实现的按劳分配,把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以及开创性劳动与非开创性劳动等严格地区分开来,并给予完全不同的劳动报酬。这必然使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同时,要素参与分配也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内容和特征,由于当前我国资本、技术等要素的供给短缺和低价劳动力无限制供应的情形非常严重,因此,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和技术等要素 9 的边际产出要大于一般劳动的边际产出,这些都使资本、技术等要素的收益远远高于一般劳动的收益,直接引致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另外,由于各个企业、从业人员所占有的生产要素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也存在差异,加之经营能力的差别,在竞争中必然出现优胜劣汰,居民收入有高有低,甚至某一社会阶层、群体的收入远远高于另一社会阶层、群体的现象,因此,不论是按要素贡献率来分配,还是按要素拥有程度来分配,都必然会使我国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

2.2经济发展因素

生产决定分配.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状况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的经济发展因素决定的。

2.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逐渐结束了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由于发展速度、经营机制、分配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公有制经济,致使二者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

2.2.2我国地域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

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时的原因,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由东向西的推进,我国地域间经济发展的状况更加不平衡.中国是一个地区发展十分不平衡的国家.区位环境、历史文化、基础条件,人口素质、政策取向等因素的差异是造成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东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工业设施和基础设施完备,科技水平发达,人口素质较高,各方面都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快于中西部地区.另外,我国的改革开放采取的是由东向西推进的序列进行的,东部沿海地区优先获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迄今为止,流入中国的外资仍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份额也是由沿海省份提供,因此,改革开放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东南沿海与中西部内地的发展差距.而正因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好、速度快、生产要素收益率高,才进一步促使其成为生产要素的流入区,而生产要素的大量流入又必然进一步促进其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与此相比,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区位条件、人力、技术等方面都处于劣势,生产要素流入也比较少,经济发展严重受阻.正是由于这种市场化的作用。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才不断扩大,从而我国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也不断扩大。2.2.3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合理

在我国,具有垄断性和带有明显的垄断性经营条件的行业,例如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交通邮电业,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外经贸业等,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这些行业的生产和经营应该受到国家的政策保护,或者可以垄断某种生产要素,或者可以垄断经营范围,或者可以垄断产品价格。由于垄断,这些行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就可以较少或基本不承担竞争风险,也就可以较快和较容易地获得利润。这种利润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垄断利润,从而垄断行业与其它行业的收入差距也就因此而拉开。由此看来.行业收入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垄断.笔者认为,导致我国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行政垄断,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带有倾斜性的政策制度以及政府权力的经济化必然导致行政垄断的形成。一方面,垄断行业通过阻碍竞争,享受国家在投资、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将其谋取的部分高额垄断利润以不同的形式分配给职工,导致行业高收入现象的存在;另一方面,垄断行业通过内部控制侵蚀大量国有资产,增加职工收入。某些垄断性行业在行业性亏损时仍然发放高工资,出现了企业亏损而职工收入反而增加的怪现象。其原因是他们手里有可以分配的垄断资产。许多单位通过设立名目繁多的津贴、补贴及福利,增加职工的收入,侵蚀垄断资产:影响了垄断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此外,我国政府行政部门、经济管理部门习惯于凭借权力直接参与并且力图控制经济生活,这使权力易于经济化、利益化,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背道而驰,强化了部门利益。一些政府机关,如税务、工商、环保也不适当地实行高收入政策。而且行政垄断还渗透到某些基础行业和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中去,也造成了与其他行业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2.2.4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它一方面使农村的劳动生产率普遍较低。另一方面又通过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把农村劳动力长期禁锢于农村和农业。这就在客观上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而也必然导致我国居民之间,特别是城乡居民之问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

具体分析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这种二元经济结构一方面使主要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生产率大大低于城市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又使阻碍劳动力流动的户籍制度长期存在,把农村劳动力长期禁锢于农村和农业,这在客观上也严重制约了 11 农民收入的增长。

农业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它的弱势产业特征,劳动生产率比其他产业低是合理的,因此,一定程度上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也是合理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经济形态基本上是市场经济或正在向市场经济转轨,尤其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城市经济的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有效地提高了各个行业的生产效率.但由于城市与农村的二元管理结构极大地限制了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所以,我国的广大农村基本上被排斥在信息社会之外,无法分享信息技术进步的成果,这就使农业的生产方式基本上还处于分散、原始的状态,据有关专家估计,当前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相当大的比例,自给性占4096左右.o这必然使农村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也必然使农业与其他行业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2.3人力资本的差异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人力资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力资本的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也日益显现。但同时由于人力资本发展的不平衡,也引起了我国居民间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这已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虽然大家所持的观点各不相同,但是基本上都认为人力资本水平不同所造成的相对收入差距是致使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人力资本是决定个人收入及其分配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个人所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不同就必然导致居民间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大。我国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状况与城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据1982年的人口统计显示,第一产业36%的劳动力是文盲或半文盲,而其他部门工人这一比率是7%,就职工平均在校时间而言,前者是4.8年,后者是8.6年.而到1990年的人口统计显示,第一产业仍有22%的劳动力是文盲或半文盲,而其他部门已经降到3%,职工在校时间分别升为5.8年和9.5年,两者的差距并未有显著的变化.当前,据“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课题组透露,我国城市本科生人数是农村的281倍.在广大农村,无论是在农业部门工作还是在非农业部门工作,无论是在农村劳动还是在城市打工,农民接受的低水平教育都影响了他们的劳动生产率,这也是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以及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重要原因.

2.4政府宏观调控的因素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形成与改革开放以后我图政府的宏观调控密不可分。首先,我国 个人税收的公平分配功能弱化,它不但没有缩小居民间的贫富差距,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扩大效应。其次,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我国的制度、法律、政策、管理等各方面都不完善,导致非法非正常收入大量滋生,这不仅拉大了收入分配差距,而且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再次,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是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的一些重大政策实施造成了我国城乡、地区、行业、企业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 2.4.1税收公平分配功能弱化

税收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在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税收公平分配的功能是非常微弱的.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现行的税制存在着很多缺陷.在国际上,个人所得税和遗产税被称为是“缩小居民贫富差距”的“良税”。但是,目前我国的遗产税还没有开征,公平分配功能最强的只有个人所得税,而个人所得税也并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起到明显的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 2.4.2非法非正常收入的大量滋生

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并非全是合理制度安排的结果,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非法和非正常收入引起的。非法非正常收入的存在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非正常扩大影响是非常严重的.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法律、政策、管理等方面都还不是很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人利用各方面的不完善来获取高额的非法非正常收入.据有关权威部门估计,从1982年至1993年同,国有资产流失达6000-8000亿元,大部分直接或间接地流入个人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成为近些年来我国出现高收入阶层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我国居民贫富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2.4.3政府经济政策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

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形成与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调控政策有非常大的关系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的主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经济,经济发展几乎成为现代化建设、社会发展的代名词。一时间。经济效益问题成为一切事情的判断尺度和评价标准.相应的,所制定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也就更加注重效率的提高。而缺少对公平的重视.因此,在实践中也就必然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大.

3解决我国现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存在的对策 3.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通过生产要素或资源的市场配置,提高经济效率,调节资源收益。通过劳动力市场配置,提高入人力资源质量,调节劳动力资源收益。通过调节分配收益,实现收入分配效率的最大化。为此要做到:(1)建立平等竞争、自由流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在劳动力市场方面尤其要消除城乡间的就业歧视和择业差别,使劳动者能够根据自身的利益追求和特长自主择业,形成劳动要素合理配置的局面,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克服因就业选择限制两产生的收入差别。(2)全面实行国民待遇。打破行业垄断,为各种经济成分创造同等的市场准入条件,制定同样的市场准入条件,制定同样的管理、引导、激励规则。比如一揽子解决以户籍管理等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分治、一国两策”问题,对我国广大农民群众两言,不是实行国民待遇,两是落实《宪法》基本准则的问题。(3)完善市场规则,构造部分机制,整顿流通秩序,强化市场管理。努力塑造文明的市场行为主体,严肃法纪,取缔非法经营活动,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哄抬物价和侵吞国家财产的不法分子,制止利用非法手段牟取暴利。

3.2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合理调整高收入者收入

在收入再分配中,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合理调整高收入者收入。政府运用税收、财政、金融等“看得见的手”调控全社会收入分配,是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者的重要条件。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在收入分配和社会重大利益关系的调整中,政府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我国再分配的体制构架存在不足。第一.税收在调节收入差距方面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一是税种不全,现在调节贫富差距的主要税种是靠个人所得税和储蓄存款利息:二是高收入者对个人所得税的贡献率不高。加大个人所得税对初始收入差距的调节力度还有很大的空间。第二,我们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在制度设计上已不能适应改革发展的新趋势。

3.3建立和完善严格的税收体制及收入调节机制,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征管

我国高收入者的收入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合法收入,另一部分是非法收入。有的高收入者完全靠合法收入,有的则完全靠非法收入,而不少人是合法收入和非法收入部有。针对我国高收入者的现状,可以通过税收政策对高收入者征收合理税赋,并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功能来补贴低收入者,同时控制或减少高收入者的非法收入。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完善最低工资制度,保证低收入者的收入。加强劳动执法监察工作,保证弱势群体的合 14 法收入。

3.4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我国农民人数众多,而且是低收入者的主体,让更多的农民富裕起来是实现“扩中”目标的关键。把农民引入市场,通过包括立法在内的各种手段,保护先富裕起来的农民的利益,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激励广大的农村劳动者发家致富的积极性,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未来几年那些头脑灵活、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将成为中等收入者的重要来源。但是,当前他们的职业技能仍然不足以成长为较高收入者,还必须通过职业培训来提高其职业能力。如果把劳动保障部出台的《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的范围扩大到这些农民。将这些农民中的优秀部分培训成高中级技术工人。不但会增加我国目前急需的技术工人队伍,而且会确保城市化过程中进城的农民安居乐业,增强社会的稳定性。在这个意义上说,为农民提供各种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也是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途径。

3.5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关键,在于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乎,降低低收入者比重,让更多的低收入者进入到中等收入者行列。我国目前大约有4000万人处于收入的最低层,这些弱势群体的组成人员主要包括下岗后长期未再就业的职工、部分提前退休和早期退休人员、停产或半停产企业职工、因疾病年老等领取最低生活保障者、迸城靠出卖体力为生的农民、中小民营企业中的体力劳动雇工等。对这些处于最低层的弱势群体,需要给予重点关注,采取的政策取向是强化社会保障,确保其最低生活,并逐步提高其收入水平。对于城镇低收入者,应适当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失业救济标准。对低收入者中的农民,政府必须采取切实措施提高他们的收入。一要调整农业和农村结构;二要增加对农业的投资;三要建立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基本需求,向农村贫困地区转移支付的制度;四要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将农村贫困户的救济纳入全社会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保障农村社会稳定。

3.6充分发挥第三种力量的调节作用

第三种力量是指市场力量与政府力量之外的力量,包括营利机构、非营利机构(宗教组织、民间团体等)和居民个人。从收入调节的角度看,可以将其视作为调节的一种力量。营利和非营利机构以及居民个人通过无偿地向低收入阶层提供实物或货币形式的援助,会使低收入阶层收入增加。营利机构向低收入阶层提供援助的来源一是其利润,若为利润则实际上是收入从股东或所有者与职工向低收入阶层的转移;二是职工(雇员)捐助,若如此,则是营利机构职工的收入向低收入阶层的转移。非营利机构向低收入阶层提供的援助的来源一般是各种机构和个人的捐助。非营利机构的活动就是使收入从援助机构和个人向低收入阶层转移,亦即使一部分收入减少,而使另一部分收入增加。因此,第三种力量能够发挥收入调节作用,消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能忽视第三种力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常兴华、张文兵:《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分析》,《中国物价》2002年第七期 [2]伞锋、刘红:《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协调增长》,《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51期。[3]《2001年城市居民收支的特点分析》,《中国信息报》2002年5月20日。[4]陆纯:《国家统计局公布城市居民收入情况》,《北京青年报》2003年8月1日 [5]中国社会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我国居民收入分配趋势与对策》,《人民日报2002年7月9日。

[6] 陆纯:《国家统计局公布城市居民收入情况》,《北京青年报》2003年8月1日 [7]肖俊彦:《城乡收入差距态势与对策建议--(收入分配与社会稳定)研究报告之五》,中国财经论文资料网http://www.xiexiebang.com,2002年1月22日

[8]胡静波、李立:《我国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经济纵横》2002年11期

致谢

在《关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的研究》一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经济管理学院许晓春老师的细心指导。从资料的收集、研究方法、到论文结构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使作者受益匪浅,在此特向许晓春老师表示衷心地感谢!

第四篇:河南大学经济学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河南大学经济学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名: 专 业: 准考证号:指导老师:成 绩:身份证号: 联系电话: 工作单位 完成时间: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之一

目 录

一、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产生的背景....................................................4

(一)可持续发展的含义...............................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二)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怎么做实施可持续发展观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错误!未定义书签。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错误!未定义书签。实现资源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可持续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意义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我国面临可持续发展的矛盾........................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发展的矛盾.......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怎样解决可持续发展的矛盾...............错误!未定义书签。参 考 文 献............................................................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规模显著扩大,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形势日趋严峻,生态环境迅速恶化:实际上,我们没能完全逃脱西方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局面。现在我国还在工业化过程之中,我们必须在继续发展经济的同时,下大决心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重要的位置,缓解人口增长、社会生产力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顺利实现我国经济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前提

一、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产生的背景

全文下载http://xuexiaowang.taobao.com下载

第五篇:河南大学经济学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s 河南大学经济学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人民币崛起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作 者: ×××××××

专 业:准考证号:指导老师:成 绩:性 别:身份证号:联系电话:工作单位:完成时间: 经济学

×××××××

×××××××

×××××××

×××××××

20××年×月 ×日

摘要:人民币汇率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经济的焦点问题,本文分析了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并在这个基础上,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既带来了积极影响,同时也有负面作用。为此,必须采取经济的应对措施,减缓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经济环境

人民币升值

金融市场

对策

1、世界经济患上了大危机的“后遗症”

2、世界经济虚拟化日益明显,3、美国的虚拟化程度最为严重

目 录

一、当前人民币面临的全球经济环境和各方压力 3

(一)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3

1、世界经济患上了大危机的“后遗症”

2、世界经济虚拟化日益明显,3、美国的虚拟化程度最为严重

(二)2011年全球经济综述

(三)美国及其他各国迫使人民币升值

二、人民币升值产生的积极影响

.......................................................4

(一)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偿债能力及国人的消费水平.......................................................4

(二)可以平衡与缓解各国的贸易矛盾.................4

(三)可以迫使我国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4

(四)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5

三、人民币升值产生的负面影响

...................................................5

(一)人民币升值对贸易价格的影响

...................................................5

1、外汇倾销效应。..................................5

2、国外对我国的需求量减少。.......................5

(二)人民币升值对贸易结构的影响。

...................................................5

1、引进外资变得更困难...............................6

2、在外贸结构中,外资企业出口比重下降。...............6

(三)人民币升值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6

1、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投机市场。...................6

2、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有其独特的一面。

.....................................................7

(四)我国已有的巨额的外汇储备缩水

.....................................................7

四、我国应对人民币升值不良影响的对策

.....................................................7

(一)我国出口企业的应对政策

.....................................................7

1.要适度提高出口产品价格

.......................................................8

2.实行“走出去”战略

.....................................................8

3.采取灵活订单方式,规避风险 4.应用金融工具,强化信用保险机制

(二)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1.正确认识汇率

2.更加重视协调好出口与进口、外需与内需 3.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4.积极推动金融体系和企业经营制度改革

.....................................................9 参考文献..............................................10

人民币就是人民的财富。人民币何去何从?百姓手中的钱是升还是贬?人民币在世界货币体系中到底排第几?从来没有另全民如此关心。特别是金融危机后,每个百姓都惦念手中货币的安全。人民币会不会越存越不值钱,这是每个百姓都关注的问题,想要取得存款的最大收益,不仅要知道人民币的汇率机制,还要关心进出口,了解我国相应的货币政策。

一、当前人民币面临的全球经济环境和各方压力

(一)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

1、世界经济患上了大危机的“后遗症”

当前世界经济患上了大危机的“后遗症”: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西方经济低迷,债务、货币、银行等问题丛生。为摆脱困境,发达国家利用主导或优势地位,通过低利率、弱货币、“量化宽松”等政策转嫁危机;新兴经济体总体经济增长态势稳定,但遭遇国际热钱狙击,货币升值

和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之间冷热不均、冰火两重天,导致国际经济合作与政策协调更加困难。这些于2010年集中呈现的经济乱象,在2011年仍将持续。

2、世界经济虚拟化日益明显,经济虚拟化主要是指经济金融化。所谓经济金融化,是指包括银行、证券、保险、房地产信贷等广义的金融业在一个经济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并对该经济体的经济、政治等产生深刻影响。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金融化日益明显,经济关系日益金融关系化(如债权与债务),社会资产日益金融化,尤其是融资非中介化、证券化。最近20年来全球GDP增长速度平均不到4%,全球贸易的增速平均为6%,但是全球资本的增速是14%。

3、美国的虚拟化程度最为严重

在日趋虚拟化的世界经济中,美国的虚拟程度更加严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制造业创造的产值占美国GDP的27%以上,到次贷危机暴发前的2007年,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11.68%,对美国GDP贡献最大的行业已是金融、房地产服务业(不包括住宅建筑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次贷危机前,美国金融、房地产服务业的利润总额占美国企业利润总额的40%以上。

过度依赖虚拟经济的美国在次贷危机中受到沉重打击。金融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纷纷回归实体经济。奥巴马政府2010年9月公布《国家出口计划》,计划在5年内实现出口翻

番战略。美国以“量化宽松”为名,全速开动印钞机,为美国的“再工业化”提供无穷的资金支持。

(二)2011年全球经济综述:

2011年上半年,全球经济继续延续2010年复苏势头,但复苏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增多,这导致增长速度有所放缓。能源、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全球通胀压力不断增大,并开始从新兴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蔓延。北非政治局势持续动荡不安;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困扰发达经济体;日本特大地震引发的海啸、核泄漏增加全球经济下行风险。

(三)美国及其他各国迫使人民币升值

近一段时期,人民币汇率再度成为国内外经济界讨论的热点。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一些官方人士与部分媒体认为,由于人民币被严重低估,造成中国出口高速增长,使大量低价产品进入本国,国民对本国产品的消费剧减,导致本国物价走低形成通货紧缩,因此他们要求中国政府让人民币升值,并放弃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1、近来,美元对欧元和其他主要工业国家的汇率呈现持续下跌的态势,而且自称盯住美元的人民币汇率却保持不变,这里显然不符号市场规律。

2、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不断扩大,这同中国政府人为控制人民币汇率有直接关系。

3、人民币汇率的人为低估,导致中国对美国出口急剧增加,正在日益威胁着美国的制造业和就业市场。

二、人民币升值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偿债能力及国人的消费水平

(二)可以平衡与缓解各国的贸易矛盾,减少与主要国际贸易伙伴的贸易纠纷和摩擦,为以后进行深层次的贸易往来打下坚实而良好的基础。

随着此次对人民币汇率体制的改革调整,我国的出口产品在生产成本和国际价格上必然被迫提升,但也会间接起到缓解与美国、日本等主要贸易伙伴国在低价反倾销上的贸易摩擦。

(三)可以迫使我国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劳动密集型部门的资金流向资本密集型部门,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方向努力。

(四)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人民币升值产生的负面影响

面对人民币升贬值问题,还要区分对哪一种币种升贬值。统一来说,人民币对外任一币种的升值都会产生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一)人民币升值对贸易价格的影响

1、外汇倾销效应。什么是“外汇倾销效应”,课本上的定义是指有意识把本国货币汇率降低,出口商品用外币来标价就会变得昂贵。

2、因为人民币值钱了,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国外对我国的需求量就会减少。进口商品中用人民币表现的商品价格也会更便宜,一方面出口企业的出口量增加产生困难;另一方面从事进口贸易反而成本会下降。

3、总的来说,这个效应的负面作用比较突出,因为中国出口这架拉动经济发展的马车存在严重依赖性,人民币升值对贸易出口带来的困难就在这一个方面。

(二)人民币升值对贸易结构的影响。

1、中国外贸创造了一个奇迹,但在创造外贸奇迹的同时,我们的贸易结构有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一是外资出口比例显得过高。去年国内企业创造的价值竟然都占不到总出口额的50%。二是出口贸易额很大,但产品的附加值太低。如果人民币升值而其他条件不变,引进外资将变得更困难。原因何在?人民币升值以后境外来中国投资都是用美元来表现,同样一百万美元以前折算成人民币数额比较多,现在折算成人民币数额比较少,所以就会有所减退。

2、在外贸结构当中,外资企业的出口比重也会相应下降。出口型企业产品竞争力将会降低。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生产的产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为主,不论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产品,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都远远低于国际同类产品,尤其是后者。其原因,一是由于国内同行业间激烈的竞争,使得企业打破市场成本的界限,不惜血本,竞相实行低价销售,使产品的利润微乎其微,人

民币升值后,为了维持同样的人民币价格底线,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相对提高,自然会降低价格竞争力,而要继续维持原有的市场价格,因人民币升值,则势必要降低出口企业的利润。同样,国内劳动力价格虽然较为低廉,但随着人民币升值,应给劳动力支付的人民币价格却不能降低,也相对的提高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使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

(三)人民币升值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1、如果人民币升值,甚至只是预期,都将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投机市场。巨额的境内外热钱将蜂拥进入中国的房市、股市等投机场所,造成巨大的经济泡沫。此后,一旦人民币升值到一定程度,热钱大量套现退出,造成泡沫破裂,必将对中国经济造成剧烈震荡和破坏。

2、如果单从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来看,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还有其独特的一面。

一直以来人民币都与美元有着相对稳定的挂钩关系,人民币与美元汇率通常只是在狭窄范围内随之波动,这样美元贬值也就意味着人民币随之对其货币贬值。人民币对美元稳定有利于提高中国对其他相对昂贵货币国家的出口竞争力,这样出口的产品的价格便能维持以前的出口价格。而那些升值的货币主体国,欧洲国家和日本,其出口价格必然上涨,这样中国的出口价格明显低于这些货币升值的国家,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因此得以增强,有利于中国出口产品的扩大。

(四)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已有的巨额的外汇储备缩水,降低应对风险的能力。

外汇储备关系到国家收支和稳定货币汇率的能力。中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以美元为主,人民币升值,就会导致经常账户的减少,大量的美元储备便会缩水,进而降低外汇储备。

四、我国应对人民币升值不良影响的对策

(一)我国出口企业的应对政策 1.要适度提高出口产品价格

出口产品应该尽可能调高它在海外市场的销售价格。如果企业的竞争对手是其他国家的商品,那么我们的企业可能不具有价格调整的优势,而是由买方来决定价格。2.实行“走出去”战略

有实力的企业应该到境外建厂,开销售公司,实行国外接单、国内结汇的方法。从目前情况来看,不仅境外工厂的经济效益好于境内工厂,更大的优势还在于以下二点:一是通过境外办厂,带动了国内原辅材料的出口;二是将配额产品的半成品拿到境外加工,不再受配额的限制。3.采取灵活订单方式,规避风险

尽可能将已签约的大单改小单,长单改滚动小单,规避汇率可能再次上调的风险。

4.应用金融工具,强化信用保险机制

企业可以尝试购买出口信用保险、在签订的合同中附上免责风险条款等方式,力求尽可能保障自身利益。有效使用金融杠杆。企业要学会运用金融市场上的各种工具,如远期结售汇,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通过固定成本,锁定未来收益来保护自己。

(二)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1.正确认识汇率改革给外经贸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努力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下实现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 根据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平衡要求,循序渐进地调整人民币汇率,改革汇率形成机制。

2.更加重视协调好出口与进口、外需与内需的关系,促进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清理和废止外汇短缺时期形成的各种歧视进口的做法,实行更“中性”的贸易政策,逐步做到进出口大体平衡增长。 3.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外贸和外资政策要由一般地对出口倾斜转向更多地对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能够带动国内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项目、带动较多就业的项目和加快中西部发展的项目倾斜。 4.积极推动金融体系和企业经营制度改革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建立和完善各种避险机制,切实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参 考 文 献

[1]吴曼丽.人民币汇率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2

[2]黄锦明:《人民币汇改和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J].载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5年第九期

[3]韩玉珍:《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赵锡军:《人民币崛起》汇率博弈与百姓理财选择 经济日报出版社 2011 [5]于雯:人民币升值对中美贸易的影响 2012

下载河南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南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河南大学经济学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大全)

    河南大学经济学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知识经济的若干思考 作 者:专 业:准考证号:指导老师:成 绩:身份证号:联系电话:工作单位:完成时间: 冯婷 经济学 010810102782 43132119......

    河南大学经济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附录五: 河南大学经济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基本要求 根据国家自考委和省自考委的规定,经济学专业(独立本科段)考生必须撰写毕业论文,且毕业论文合格,方能毕业。撰写毕业论文是......

    河南大学自学考试经济学毕业论文

    河南大学经济学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论可持续发展研究 作者姓名:__ _ ___ 准考证号:______ ___ 所学专业:__ _ _ 指导导师:_ ___ 论文成绩: 完成时间:__ _ ____ 联系方式: 论可......

    河南大学经济学毕业论文[全文5篇]

    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且在不断加速。不仅是回应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需要,中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刻,......

    河南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5篇)

    河南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 影响及对策 作 者: ××× 专 业: 经济学 准考证号: ××××××× 指导老师: 成 绩: 身份证号: ×××××......

    河南大学经济学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共5篇)

    河南大学经济学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总量分析与政策研究 作 者: 专 业: 准考证号:指导老师:成 绩:性 别:身份证号: 联系电话: 工作单位: 完成时间: 张小玲 经......

    河南大学毕业论文

    河南大学毕业论文 农业与农村经济 作 者: 盛婷婷 专 业: 经济学 准考证号: 010411102166 身份证号: ***520 成 绩: 联系电话: *** 工作单位: 郑州环境艺......

    河南大学经济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基本要求

    河南大学经济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基本要求 (2012年5月修订) 根据国家自考委和省自考委的规定,经济学专业(独立本科段)考生必须撰写毕业论文,且毕业论文合格方能毕业。撰写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