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 扎实推进影视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省委党校教案)
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
扎实推进影视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浙江省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教案
2004年4月,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全国首个国家级影视产业发展基地——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正式挂牌成立。横店人以振兴民族影视的理念,浓墨重彩地书写着“大影视”。光阴荏苒,几年来,这里已是全国规模最宏大、要素最集聚、成本最低廉的影视产业发展基地,先后被评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最佳投资环境园区”、“浙江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浙江省文化建设示范点”、“浙江省改革开放30周年典型事例100例之一”,被美国《好莱坞报导》杂志赞誉为“中国好莱坞”。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继2008年“两会”期间充分肯定横店影视文化产业成绩后,于2009年6月亲临横店考察,并作出了“进一步探索影视制作基地化、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促进影视业生产方式的变革”的重要指示。
一、发展历程
横店镇位于浙江省中部,隶属东阳市,地处丘陵,境内多山,人均耕地不足半亩,资源十分匮乏。1975年,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荣带领当地百姓劈山造厂,走上了以工富农的道路,把穷乡僻壤的小山村发展成为金华首个亿元镇,率先解决了当地农民的温饱问题;上世纪90年代初,徐文荣提出了“培育文化力,促进生产力”的号召,推进了横店企业的产业转型,影视文化产业驶入快速发展轨道,为横店人民架通了从温饱奔向小康的桥梁。横店影视文化产业主要走过了三个阶段:
1、起源于企业文化。横店集团起步于1975年,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横店的企业员工从原来的253人猛增至4万人,横店也由原来 1 的一个小山村变为一个拥有近十万人口的小城镇。人口的急剧增加和人才的大量涌入使横店的文化场所和娱乐设施显得相对不足。为了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和留住人才,横店开始投入文化体育休闲设施建设,先后建起了影剧院、体育馆、游泳池、网球场等文化活动场所,以及度假村、休闲公园等休闲娱乐场所,并在农村建立了26个电影放映点,每年为农民无偿放映电影3000余场。这是横店影视文化产业的萌芽期。
2、发轫于战略调整。1996年,为配合、支持谢晋导演拍摄香港回归献礼片《鸦片战争》,横店投资兴建了“十九世纪南粤广州街”,以此为契机,横店集团进行了发展战略的大调整,在原有的磁性材料、医药化工、电子电气三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大步涉足影视文化产业。10多年来,横店共投资70多亿元,建起了秦王宫、清明上河图、明清宫苑、明清民居博览城、红军长征博览城、华夏文化园等28个大型景区和13座大型室内摄影棚,成为全球最大的影视实景拍摄基地。
3、得益于政策支持。2003年,浙江省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作为全国的试点,浙江省委出台了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相关政策,并把横店影视文化产业作为一个突破口。2003年,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浙江横店成立全国首家影视产业实验区,划定与横店镇毗邻的湖溪、南马、马宅等镇乡的365平方公里为实验区的规划范围。几年来,实验区紧紧围绕“打造中国好莱坞”这一目标,统一思想,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在基地建设、招商引资、优化服务、培育品牌、影视旅游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实验区的影视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影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国内国际影响进一步扩大。在首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新锐榜”评选中,实验区荣获“最佳投资环境园区”称号,先后被命名为首批“浙江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首批“浙江省文化建设示范点”,被评为“敢为天下先——浙江省改革开放30周年典型事例100例”之一。
二、基本做法
1、巩固基地化优势。从1996年兴建《鸦片战争》拍摄基地“广州街”开始,横店累计投入70多亿元,建起“秦王宫”、“清明上河图”等28个大型实景基地,13座大型室内摄影棚,形成了集上下五千年历史题材、现代题材于一身的全球规模最大影视实景拍摄基地。2011年接待影视剧组150个,在横店取景拍摄影视剧达4000多部(集),占全国古装剧产量的2/3。迄今横店已累计接待影视剧组1000多个,拍摄影视剧30000多部(集),《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雍正王朝》等一大批优秀影视作品均诞生于此。横店以宏大的基地规模、完善的配套设施、丰富的拍摄场景先后被评为“中国最具特色影视拍摄基地”、“全国影视指定拍摄基地”等荣誉称号。
2、推进产业化集聚。实验区成立以来,东阳市委市府全力营造政策洼地,先后出台“影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影视企业政府贡献奖”、“影视企业上市奖”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确保实验区的政策在全国保持领先;联合金融部门,开创银企合作先河,探索影视文化企业融资渠道,创造实验区金融新优势;致力完善影视配套服务体系,大力营造“你投资,我服务”的优质发展环境,先后成立中国影视文学创作中心、电影电视剧审查工作站,组建演员公会、影视产业服务中心。截止2011年底,已吸引了华谊兄弟、光线传媒、保利博纳等435家影视文化企业入驻,其中华谊兄弟于2009年10月成功上市,成为内地首家上市影视传媒公司。2011年,入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3.71亿元,同比增长28.55%;上缴税费3.66亿元,同比增长67.01%。
3、实施专业化发展。近年来,实验区不断加快影视产业转型升级。成立于2008年初的横店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已投资拍摄《投名状》、《农民代表》、《暗哨》等电影电视剧20多部,并分别与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等国际知名影视公司进行密切合作,大力实施中国影视“走出去”战略。与澳大利亚AMPCO电影公司合资拍摄了第一部中澳 3 合拍片《寻龙夺宝》,受到了中央及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成为重大文化带动战略,实现文化走出去的生动实践。跨省院线——横店电影院线从2009年1月开始运作,已在长沙、南京、北京等地建设五星级影城70余家,签约影视城建设项目200余个,票房跻身全国前十。横店影视职业学院2008年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批准备案纳入全国普通高校序列,2009年首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在校生3000多名,开设专业20余个,为横店影视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4、着眼社会化带动。影视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旅游、餐饮、商贸等三产的蓬勃兴起。横店影视城被授予国家AAAAA级风景旅游区。2011年,横店接待国内外游客1080万人次,位列全国百强景区前茅。横店镇现有星级以上宾馆15家,各类餐馆、旅馆800多家,床位1.5万余个,累计为剧组提供360多万人次的群众演员,创造影视相关就业岗位3.6万余个,吸引“横漂一族”5000余人。
三、主要体会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发挥“文化创造活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国家、省等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经过8年多时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是我国文化产业改革、发展的实践者、探路者。8年来的风雨历程,我们的体会是:
1.市场化运作,增强产业成长生命力。横店影视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始终遵循按需供给的市场化理念,从而克服了横店无地理之便、无山水之奇、无文化之胜的不利因素。20世纪末,横店抢抓导演谢晋拍摄《鸦片战争》的机遇,建起第一个影视基地广州街,正式进军“影视”行业。此后,由于国内古装剧的热拍,横店先后修建了清明上河图、秦王宫、明清宫苑等拍摄基地。21世纪以来,为迎合近现代剧和红色题材的拍摄需求,横店又陆续建设了明清民居博览城、红军长征博览城等景点。目前,横店已集历史、现 4 代、高科技等多种题材于一身,既满足了各种拍摄需求,也实现了规模效应。自2000年初开始,横店在经营策略上破旧立新,打破以往依靠场租低效益维持运作的模式,向剧组推出所有影视拍摄景点免收“场租费”,使影视企业的影视制作成本同比降低1/3强。“零场租”营销,不但没有让横店“减收”,而且创造了丰厚的衍生利润,扩大了横店的知名度,使横店走出一条“基地+服务”的发展新路子,吸引来众多剧组、明星和游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2008年10月,继景区免场租费后,横店的摄影棚免费供剧组使用,进一步增强了对剧组的吸引力。横店 “低成本、高效率”的影视拍摄运作模式,让众多剧组“投最少的钱、拍最好的影视剧”成为了现实,对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注册资本金仅50万元的东阳青雨、东阳普通人等影视公司接连拍出了《潜伏》、《北风那个吹》、《金婚》等深受观众喜爱的连续剧,并荣获国家“飞天奖”、“五个一工程奖”等至高荣誉。
2.集聚式扩张,提高产业延伸竞争力。自2004年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成立全国首个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以来,横店抢抓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契机,加快引进企业、人才、资金、技术等影视要素,积极搭建企业经营、拍摄制作、发行放映三大服务平台,构建影视产业集聚洼地,打造影视文化“硅谷”。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凭借自身优越的政策、市场环境,吸引了华谊兄弟、保利博纳等400多家国内外影视机构入驻,形成了从剧本创作到影视制作、发行、后产品开发的完整产业链,经营项目涵盖影视制作、音像、院线、广告、器材租赁、动漫、出版等行业。“带着剧本来,带着片子走”,极大地缩短了影视剧的生产周期。
3.互动式发展,催生产业联动影响力。多年来,横店借力施力,充分利用影视文化积淀,深度开发影视旅游资源,着力实施从“看影视城建筑群”到“影视文化体验”的转型升级和景点精品化改造,创 5 新参与性、体验性、趣味性强的互动模式,陆续开发《英雄比剑》、《怒海争锋》等数十个影视场景再现节目,增加“泼水狂欢节”、“DV游”等大型游戏,引进“翻天覆地”等一批游乐设施,使横店影视旅游美誉度得以显著提高。由此,横店旅游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实现了稳健快速发展。2011年横店接待游客人次突破千万,成为仅次于故宫的全国人气最旺的旅游景点。其中影视表演节目《梦幻太极》年吸引200万游客观看,留住100余万人夜宿横店,直接带动门票收入近2亿元,加上住宿、餐饮、购物等,一台戏一年“撬动”消费几个亿。“影视文化旅游”已成为横店的金色品牌名扬海内外,影视和旅游在东阳横店真正实现了互动双赢、相融相促。
四、几点启示
1、发展文化产业是推进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横店斥巨资建设的大型景区,不仅为剧组提供拍摄场景,而且大都承载着教育、教化功能,许多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存借助旅游产业的兴旺得以很好地传承。横店明清民居博览城内安置了集木雕、砖雕、石雕、彩绘与一体的120多幢古建筑;丝竹音乐《江南遗韵》、大型古彩戏法《汴梁一梦》、皮影戏等非物质文化遗存在各景区得到了保护和弘扬。同时各景区还利用现代科技,创造了360度环幕电影、4D动感影院、梦幻飞毯及大型魔幻情景剧等新的文化产品,有力推进了文化创新。
2、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土地效益的有效途径。横店影视实验区积极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项目,与四荒土地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贫瘠的黄土丘陵产出更多的效益,以此拉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据统计,在横店所有的文化产业用地中,开发利用四荒地占96.5%。据框算,运用文化项目改造后,土地产出效益增长几百倍,并带动其他三产收入近百亿元。
3、发展文化产业是扩大劳动就业的有效途径。文化不但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而且是扩大劳动就业率、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有效途径。文化产业所创造的就业岗位,相比工业有更广泛的适应性。横店文化产业已创造就业机会36000个,占全镇就业人数的近一半,全 镇劳动力就业率超过了100%。就业率的提高,有效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安定。
4、发展文化产业是推进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横店以影视产业为重点,以合理有序开发为前提,有力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影视基地建设过程中,大力推进殡葬改革,搬迁坟墓4万多个,培育山林10余万亩,荒山得以绿化,生态得以优化;通过治山治水、整治环境,完成南江两岸绿化面积30万平方米,新增土地1000余亩。横店影视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当地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镇区生态进一步优化,一个“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已在横店逐步建立。
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管委会
2011年4月10日
第二篇: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据10月18日新华社)
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对文化领域的发展和改革作出重大决策和全面部署,吹响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号角,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提出“弘扬中华文化”的论断,意在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善于汲取中国历史文化的营养。
应该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的决定性因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好的智慧之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能离开历史文化的精神沃土和宝贵财富,而要善于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从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众所周知,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与核心精神,“以和为贵”、“天人合一”等朴素的思想,对中华民族产生的影响可谓源远流长。历史的车轮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党在引领中华民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命题,其中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社会和谐。这些执政治国的理念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如何实现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以和谐理念来推进;如何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友好型社会需要以和谐理念来指引;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需要以和谐理念来化解;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让群众共享、促进公平正义,需要以和谐理念来化解等。可以说,正是把历史文化的精髓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才能不断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智慧,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已越来越多地被世界所认同、所接受、所传承。在当今世界,人类所面临着许多共同问题,如环境与生态问题、种族冲突问题、国际恐怖主义、贫穷与战争、疾病与健康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宽容海涵”、“兼爱非攻”等思想,具有特殊的作用和价值,有利于促进世界在相互尊重、相互依靠、平等互助中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但属于自己,而且属于世界;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必须进一步大力弘扬,不断从中吸纳精华、汲取智慧,开拓视野、鉴往察今。
可见,文化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力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刻地影响着公民的成长轨迹,影响着国家的发展节律,影响着世界的文化风范。国家繁荣富强、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以古鉴今,经世致用,通过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提高大进步。
第三篇:立足“四抓四求”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立足“四抓四求”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为深入贯彻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及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以建设文化强区为目标,积极作为,高效谋划,挖掘资源,高位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一是抓谋划,在发展要素破解上求突破。区委、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多次组织调研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出台了相关政策,提出了发展旅游经济、打造文化品牌等一系列具体要求,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截至目前,已成功签约独秀文化产业园项目,签约金额达12亿元。二是抓整合,在文化资源挖掘上求精深。积极与海内外专家学者联系,加强对我区独特的文化资源进行研究,成立研究小组,进一步挖掘独秀文化、晚清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进行有重点、分类型的专题研究。邀请相关学者进行实地考察、座谈和论证,进一步理清大观文化的历史和现状,明确发展文化产业的方向和思路。三是抓保护,在弘扬文化遗存上求影响。为加大保护力度,在古谯楼、西段古城墙、杀尽汉奸等处建设了保护界碑,对相关文物进行了修缮。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组织人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建立名录工作。将30多项文化遗产确定为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字和影音档案资料已基本完善。四是抓体系,在产业体制机制上求创新。成立***文化产业协会,积极引导行业协会充分发挥“服务、代表、协调、自律”的作用,使协会真正起到服务企业、服务政府的桥梁作用。重视文化人才体系建设,引进高层人才,培养自主人才,提高现有人才,储备后备人才,引进选拔各类技术人才,促进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产业管理水平。
第四篇:推进公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进一步推进公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了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措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国公安机关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以新的视角认识公安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新的姿态担当起公安文化建设的重大责任,以新的思路和举措推动公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加强和推进公安文化建设,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科学把握公安工作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积极满足和适应广大民警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以培育“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安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根本任务,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构建和谐警营、和谐警民关系为基本目标,大力实施文化强警战略,努力形成文明执法的行为文化、以警为本的管理文化、团结向上的环境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推进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文化建设,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应对挑战,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二、目标任务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公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进程中,全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基本形成;公安文化体制机制较为完善,机构建立健全,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深入警心,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牢牢确立;警营文化生活更加活跃,团结和谐的警营氛围更加浓厚,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公安机关软实力持续提升,队伍执法形象不断改善,警民关系更加和谐;公安文化精品接连涌现,公安文化的大众吸引力、社会影响力和时代感染力显著增强,逐步使公安文化发展与广大民警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与公安队伍的英雄业绩相匹配,与公安机关的社会地位和承担的政治、社会责任相对称。
(一)弘扬忠诚警魂,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把人民警察“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充分发挥公安文化潜移默化、养德固本的功能,善于用文化形式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用润物无声的人文方式加强和改进队伍管理,用法治文化、英雄文化和廉政文化熔铸“忠诚可靠、秉公执法、英勇善战、纪律严明、无私奉献”的新时期人民警察精神,始终保持公安队伍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推动公安工作和公安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建设和谐警营文化,满足民警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积极营造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激励人、发展人的警营文化氛围,建设具有鲜明人民警察职业特色的物态人文环境,建立文体活动制度,完善必要设施,创新群众性文体活动模式,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构建广大民警和谐工作的精神家园,不断增强民警的职业自豪感、荣誉感和归属感,不断激发民警建功立业的创造活力和工作激情,形成团结协作、奋发进取的团队精神。
(三)弘扬公安先进文化,促进警民关系和谐。围绕贯彻落实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根本方针,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注重发挥公安文化在融洽警民关系中的独特作用,通过群众喜闻
乐见的文化形式传播法治、引导舆论、弘扬正气、震慑犯罪。将公安文化与社区文化和其他行业文化相结合,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增进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了解和认同,构建起水乳交融的和谐警民关系,在优化执法环境的同时,为引领社会风尚作出积极贡献。
(四)提升队伍素养,塑造良好执法形象。充分发挥公安文化育警、励警、律警、悦警和强警的功能,使民警在文化熏陶中提升思想境界,恪守良好的职业道德,使执法为民的理念根植于每个警种和每名民警,渗透到执法执勤的各个环节,规范到一言一行。认真落实《人民警察法》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等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公安民警职业行为规范化建设,切实增强“公正、文明、理性、平和”执法的履职能力,提高执法水平,树立新时期公安民警的良好执法形象。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文化育警,把握方向。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公安文化建设,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培育和塑造“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作为工作重点,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永葆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
(二)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全局。
紧紧围绕国家发展大局和公安工作全局,以推动公安中心工作和重大部署为着力点,紧密结合“三项重点工作”、“三项建设”和“三访三评”工作,有针对性地创新公安文化建设,在贴近队伍实践中提升公安机关软实力,推动公安事业不断科学发展。
(三)坚持以警为本,全员参与。
坚持面向基层,全警参与,充分尊重民警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激发民警的文化创造力,切实保障民警的文化权益,满足民警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民警全面发展,使民警共享公安文化建设成果,做到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四)坚持因地制宜,务求实效。准确把握不同地域、不同警种特点,实施定向指导;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实现良性互动;充分利用警营和社会两种资源,做到优势互补;严格遵循持之以恒、务求实效的基本思路,既要有紧迫意识,又要有战略眼光,夯实基础,逐步推进,不断发展跨越。
(五)坚持传承创新,与时俱进。认真总结和传承公安文化建设既有的成功经验,吸收借鉴其他行业(系统)文化建设丰富成果,创新理念,开拓思路,推进公安文化全面创新,积极拓展具有公安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充满生机活力的公安文化发展繁荣之路。
四、工作措施
(一)深入开展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在全国公安机关深入开展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公安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贯穿于公安队伍建设的各个方面。要通过组织宣讲团、报告会、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知识竞赛、读书演讲等寓教于乐的活动,进一步加强对民警的理想信念教育、优良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使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真正入脑入心。要准确把握民警的思想动态和队伍中的热点问题,针对不同警种、不同年龄段民警群体和民警个人的不同需求,落实思想政治工作各项措施,加强公安民警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民警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推出一批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
(二)加强公安文化阵地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指示精神,切实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做大做强公安新闻报刊、影视栏目等公安文化阵地和品牌,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形成强势正面舆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探索一条适应市场发
展、具有警察特色、符合文化传播规律的公安文化发展之路。要充分利用网站、手机、论坛、博客、微博、播客和QQ群等新兴媒体,积极拓展公安文化发展空间。要进一步发挥公安部所属人民公安报社、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金盾影视文化中心等文化主阵地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公安报》等公安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工作。积极办好“中国警察网”、“公安手机报”,并将其打造成为具有权威影响力的公安网络和文化信息平台。
(三)加强警营文化建设。要积极推行基层科所队警察文化室(俱乐部)建设,增设文化宣传橱窗,使民警有阅览、娱乐、健身、减压和陶冶情操的场所。要在单位办公区张贴、悬挂体现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标语、图片,营造温馨的人文环境。有条件的公安机关要在办公场所、广场公园建立与环境相协调的警察文化长廊、警察雕塑园、警察荣誉墙、英烈祭奠场所和廉政教育基地等。各地公安机关要结合实际,建立完善警察博物馆或陈列馆。要充分利用公安部中国警察博物馆的展示平台,适时举办形式多样的展览,逐步扩大社会影响。要进一步加强对江西瑞金国家政治保卫局、陕西延安陕甘宁边区保安处、河北西柏坡华北人民政府公安部旧址等公安传统教育基地的保护利用,建设一批内容生动翔实、布局科学合理的全国公安民警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四)推出更多公安题材优秀文化作品。要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从公安实践中汲取素材,深入挖掘、热情讴歌公安队伍中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不断创作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公安民警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公安题材文化作品,唱响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旋律。要深入推进公安文化精品工程建设,精心组织“万家灯火平安夜”公安部春节电视文艺晚会、“公安文化基层行”文艺小分队慰问演出、“金盾文化工程”评选、全国公安相声小品大赛、公安歌手大赛、公安文学大赛、“卫士之光”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览、全国公安文艺汇演等重点公安文化项目,公安部每年出版反映牺牲公安英烈事迹的系列报告文学,出版公安文学精选,组织创作1至2部影视精品。鼓励有条件的省级公安机关每年组织创作1至2部有影响的文艺作品,举办1台公安文艺晚会。要加大对基层公安文艺创作的指导扶持力度,每年组织一批警营内外的创作队伍深入生活、随警作战,创作一批高质量的文学艺术作品,不断增强公安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时代感染力。
(五)加强公安文化载体和标识建设。要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开发使用特色鲜明、具有纪念意义和传播价值的公安文化产品,通过公安文化载体建设凝聚警心、展示形象。要全面贯彻落实公安机关派出所、警务室外观标识、警车标识等公安标识规范,树立公安机关统一、规范、专业的文化形象。要积极组织创作 《中国人民警察警歌》,设计人民警察警旗,规范警察阅警式程序、入警宣誓、祭奠英烈等仪式,统一警察文艺演出服饰,推出第二套中国人民警察邮票。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要紧密结合民警的兴趣爱好,组建成立形式多样的书画、摄影、集邮、收藏、体育等兴趣小组和警营乐队、合唱队、歌舞演出队、体育运动队等,在重大节庆日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要认真贯彻落实公安部政治部《关于实施〈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体育锻炼达标标准〉的通知》(公政治[2010]445号)精神,把开展警体达标作为提高公安民警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全面提升公安队伍战斗力的重要措施来抓。要充分发挥警营内部体育协会或俱乐部的核心骨干作用,组织全警开展经常性的体育健身活动和各类竞技比赛,进一步提高民警体能素质,形成崇文尚武的警营氛围。条件成熟的公安机关可建立体育专项俱乐部或体工队,开展经常性的体育运动和各类竞技比赛。要充分发挥中国前卫体协的重要作用,论证并组建前卫体协篮球队,坚持每5年组织一届全国公安系统综合运动会,每年至少组织3次全国公安系统单项警体比赛活动。要进一步加强全国公安机关拳击、跆拳道、武术散手等专业体育运动队伍建设,积极参加全国综合性和单项体育赛事。
(七)深化公安文化理论研究。要充分发挥公安院校、史研部门的理论研究优势,加强对公安
文化如何更好地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服务,如何有机地融入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如何进一步提高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力度,积极谋划公安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在公安理论与软科学研究课题指南目录中增列 “公安文化建设研究”专题,每年重点支持3至5项公安文化建设课题。成立公安文化研究所,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公安文化的建设发展规律,推出一批有价值、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每2至3年举办一次全国公安文化论坛,编辑出版《公安文化建设编丛》,推进公安文化理论研究的交流发展。
(八)加强公安文联和文化艺术团体建设。要充分发挥公安文联在公安文化建设中的组织、联络、协调、服务、引导作用,严格依照章程履行职责,积极稳妥地发展公安文化产业。条件成熟的公安机关可组建专业和业余相结合、以业余为主的警官艺术团(文工团)、警乐团、合唱团等,保证训练时间,提高演出水准,为各类大型公安文化活动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公安部论证筹建中国警官艺术团,并加大对现有文化艺术团体的支持扶持。各公安院校要建立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团体,打造响亮的公安文化品牌。
(九)开展公安文体交流。各级公安机关文化体育团体要经常组织与社会相关职能部门和专业文化体育人士的交流,通过公安文化体育示范点建设、创作室建设、警营开放活动、警察艺术节、警民运动会等方式,开展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学习公安系统内外文化体育建设的先进经验。要积极加入国际警察文化体育组织,广泛开展国际(境外)文化体育交流,通过访问演出、参加国际(境外)警察文化体育活动等形式,拓展公安文化和中国警察形象的展示空间。
(十)大力实施公安文化人才战略。要建立公安文化人才库,全面掌握优秀公安文化人才的结构、分布、特长,为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培养、储备人才力量。要在文化人才录用上积极争取优惠政策,充分利用现行人事管理制度,通过签约、聘请、兼职等方式,吸纳更多人才参与公安文化建设。要积极创造条件,给优秀公安文化人才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使其能够兼顾本职业务与公安文化工作。同时,要为公安作家提供专门的创作时间和创作环境。要择优选送潜力较大的文化人才到国家和地方文艺院校、艺术团体研修深造。对在国家级文化艺术比赛和省部级文化活动中获得荣誉的文化人才,予以表彰奖励,并在晋职晋升时优先考虑。对在公安文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社会文艺界人士可给予相应的荣誉称谓,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公安文化事业。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开设在职民警警察公共关系培训班,设立警察公共关系和公安文学专业研究方向的硕士点,通过委托培养、培训班、讲习班等方式,培养造就一批不同门类的公安文化领军人物。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逐步建立完善公安文化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评定制度和表彰奖励制度。
五、工作保障
(一)加大公安文化建设经费保障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对公安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将公安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公安业务经费预算予以保障。各级公安机关要进一步加大对公安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要在重点保障广大公安民警基本文化需求的同时,更好地满足公安民警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要高度重视公安宣传思想文化部门的基础建设,统筹兼顾,重点做好重大文化活动、重要文化阵地、公安文化人才奖励、公安文化精品创作、重要体育赛事和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公安机关文化建设扶持等工作。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投入公安文化建设。
(二)加强和改善公安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公安机关主要领导是公安文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将文化育警、文化强警的任务纳入公安工作的总体部署,融入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努力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各警种、各部门齐抓共管,全体民警积极参与的公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格局。要高度重视基层公安机关文化建设,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条件,提供保障。省级和市级公安机关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商请机构编制部门设立专门的文化机构或文艺创作室,县
级公安机关要设专职宣传文化干部,确保切实有效地组织实施各项文化活动。
(三)加强公安文化工作监督考评。要认真落实对公安文化建设工作的指导、督促、考核措施,将公安文化建设纳入公安队伍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公安绩效考核范围,作为评价队伍建设水平、构建和谐警营与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指标。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组织领导、方法措施、支持保障、考核奖惩、档案管理等不同环节,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相互支撑的公安文化体制机制、工作流程和运行模式。
第五篇: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教案
※形式与政策 教案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教学目标
1、分析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意义
2、引导当代大学生重视文化软实力
3、加快大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程
教学重点
1、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
2、当代大学生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历史使命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
(一)背景介绍
1、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来源
★党的十七大:一是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向全党发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二是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提出来;三是强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十二五规划纲要:(第十篇)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包含以下方面内容:
1、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2、推进文化创新;
3、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2012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要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授课教师介绍:
向晖,女,文学与传媒学院辅导员。联系电话:***
育,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努力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守诚信、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和档案事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深入开展对外人文交流,促进中外文化相互借鉴。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震撼力,当代中华儿女一定要肩负起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
2、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义
第一,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文化上的本质要求,规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向和目标,赋予了重大使命。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部分所强调的理论武装、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引领风尚等丰富内涵,是大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首要内容之一。建设好建立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和文化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才能引导和规范全社会的道德和价值取向。
第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繁荣民族文化开辟了道路。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包括繁荣发展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新世纪以来,在内蒙古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号召引导下,经过广大专家学者的努力,作为北方草原民族集大成的民族文化精华——草原文化学已经宣告诞生,其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已经开始奠定,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三大主源之一的观点已成共识。在此情况下,繁荣发展草原文化,已成为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鲜明主题和中心任务。在我区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首要的就是要推动草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继续深化草原文化研究,建设草原文化学科体系,这是我区必须长期坚持的文化发展目标,是民族文化大繁荣和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方向和重点。
第三,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做大做强草原文化产业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包括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包括继续拓展草原文化研究,丰富和填补中华文化发展史的空白。另一方面,任何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文化沃壤,而草原文化产业则是草原文化理念的物化,它赋予草原文化产业以鲜活的文化特征与文化精神,使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带有鲜明的唯一性、民族性,使之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并将在其发展进程中催生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新的文化业态。草原文化产业既带有一般文化产业的共性,又具有一般文化产业所不具备的文化特质。“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和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的兴起,为草原文化产业的大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期,当前要特别在整合草原文化资源,重视草原文化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草原文化丰厚资源等方面下大气力,完善有利于草原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优化环境,加大投入,努力把草原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使之尽快跻身于我区强势产业行列。
第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创造了有利条件。创新
是文化发展繁荣的源泉和不竭动力,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消化别的、外来的有益于自身健康发展的文化因子,而成为一种内涵全新的文化,同时使自身的文化特征更为彰显。但是,一种文化不可能只是被动地接受别种文化的影响。文化要实现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创新,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必须要形成一种强势的文化氛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不仅在经济、政治上打破了许多禁锢,在文化上也形成了一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氛围,这是推进文化创新的最可宝贵的、最有利的社会环境。党的十七大的召开,为文化的创新和文化活力的迸发再一次开启了思想大解放的闸门,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对文化的多样性需求空前高涨,文化发展的环境更为宽松,文化主体与文化客体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文化生产力必将得到空前的解放。实践将证明,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决策,必将为在又好又快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为新世纪新阶段的文化创新,开拓更加广阔的前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硕果累累的文化百花园必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第五,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开辟了广阔前景。党的十七大为夺取小康建设新胜利描绘了宏伟蓝图。文化建设作为整个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和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文明程度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归根结底要依靠人的文化素养的提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当代社会所呈现出的先进的社会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中,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渴求日益增长,极为热切,这就要求文化的发展更要先行,更要加快步伐,更要兴起新的高潮,这是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文化观,必将深刻影响经济基础,必将要求全社会在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中,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最基本的落脚点,更多更好地关注和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使他们更好地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应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第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求必须从实际出发搞好文化体制改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化工作者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文化部门要能够适应时代、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清除影响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性障碍。因此,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为文化人才施展才能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和更加宽松、舒畅的环境,建立良好机制,从有利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这个大局出发去想问题、作决策。我区文化人才济济,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潜力。总结兄弟省区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按照当前的文化政策导向,我区的文化体制改革一定要从本地区文化人才资源相对较少,人才流失较为严重,体制机制不够灵活的实际出发,坚持以人才为本,坚持统筹协调,着眼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队伍不散,创作不断,留住骨干,切实解决好面临的主要问题,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搞好体制,构建好符合文化市场运作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灵活机制上,统筹考虑编制、人事、工商、税务、银行等相关部门乃至全社会各个方面的相互协调配合,使文化体制改革收到激活体制机制、激活人才、激活创造活力,多出文化精品、多出文化人才、多出文化大家的良好社会效果。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作用,并把是否做到留住了人才、是否激活了人才作为检验文化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可以相信,经过文化体制改革,我区的文化发展一定会出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可喜局面。
3、当前现象及分析
现象:
(1)中华文化不断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魅力:建设孔子学院,开展中国文化交流年系列活动,在全球推广国家形象片……
(2)全国各地掀起文化建设热潮,几乎所有省份都在制定或正式实施文化枪声战略,把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各式各样的文化节,建大项目大场馆,主题公园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主题是:“弘扬民族艺术,延续中华文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分析:
(1)文化发展的跃进式、指标化
(2)文化内容的肤浅化、表面化
(3)文化有成为经济的附庸的风险:GDP化、功利化
(二)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2、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4、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三)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定位和历史使命
定位:
第一、大学生充分享受着优质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教育资源, 有机会充分地接触国内外的各种文化, 应该是文化传承中的主力军。
第二、大学生处在其人生阶段中学习能力最为旺盛的时期, 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和积极
性, 兼备开阔的视野、创新的精神、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应该以高度的责任感在传承文化、传播文化、繁荣文化和创新文化等诸多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
用。
第三、当前我们面临的文化现状仍不容乐观,传统文化的流失、国际化进程中欧文化的渗
透等严峻问题需要大学生承担其历史使命, 要在传承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方面身体力行。
历史使命:
1、利用自身独特优势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有用价值, 吸收和借鉴世界上的一切优秀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在世界各种文明中独树一帜,所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势在必行。同时,对于世界上的文化,也应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大学生身处浓郁的学习环境, 享受良好的教育资源, 应该倍加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 学习包括中华传统文化在内的一切优秀文化, 武装自己的头脑, 丰富自己。
2、大学生应该积极为构建和谐文化作贡献。作为大学生, 应该深刻理解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大力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念, 在逐步增强理解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来影响他人, 造福社会。
3、大学生应该成为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我们要牢固树立只有创新才有出路, 只有创新才能发展的观念, 通过积极的文化创新, 繁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切实的文化利益。对于当代的大学生, 我们在学习和吸收的过程中, 应该跟上时代的主旋律, 以刻苦钻研、怀疑、求实的态度应对挑战, 成为文化创新的积极力量。
4、大学生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宣传员。大学生在传播社会主义文化上具有一定的优势。第一, 大学生有着良好的知识积淀, 具有相当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 能够通过学习把握住社会主义文化的各个方面, 领会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第二, 大学生善于利用各种方式增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全社会营造学习社会主义文化的良好氛围。可以把社会主义文化与艺术相结合, 与网络媒体相结合, 丰富传播的方式和形式, 让社会主义文化更喜闻乐见更具渗透力。第三, 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广大大学生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有效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