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南政法78级--难以复制的神话
西南政法78级---难以复制的神话
1978年,西南政法大学恢复招生,共招生400名,其中法律系364人。
随着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2013年3月15日选举周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那一刻,让我又想到了他西南政法78级的那些同学们。让我们再回味一下创造西政78神话的那些人们,也藉此期望周院长能偕同他的同学校友以及其他法律人推进中国的法制建设,使之更加辉煌。
十七大以后,西政有6名学子当选为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和中纪委委员。七八级同学中,目前担任省部级领导职务的校友共13人;担任或者曾经担任过厅局(地市)级领导职务的大约有100人左右。
目前,七八级400多名同学中,从工作单位地域划分,北京和广东最多。北京有60余名,广东省有70余名。除北京、广东外,人数较多的是重庆和四川,各约30名。其他200多名同学分布于全国各地,但黑龙江、吉林、内蒙、青海、西藏、台湾、澳门目前没有七八级同学。大约10名同学已移民外国。
从职业上划分,七八级同学目前仍在国家机关工作的大约200名左右,占全部同学的半数;在国内各大学担任领导职务和任教的大约100名左右,其中包括10名左右的同学在社科机构任职。其他100多名同学的职业,以律师为主,约有70余名,还有少数同学经商。
在今天看来,西政78级法律本科生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神话”。为何78级法律本科生能够取得群体性的成功,成为一种现象?那么首先让我们熟悉一下这些在法律界广为人知的名字。
政 坛 精 英(均系78级毕业生)
周强,曾任团中央第一书记、湖南省委书记。现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李连宁,全国人大副秘书长,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机关党组成员。2013年3月,担任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主持人。
江必新,曾任湖南高院任院长,现任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审委会委员、审判员,二级大法官。
张穹,曾任最高检察院副检察长、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副主任。现任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组组长。
朱孝清,最高检察院副检察长,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
张鸣起,曾任中央综治委督导室主任。现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副书记。
胡泽君,曾司法部副部长。现任广东省委常委、组织部长。2010年6月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夏勇,国家保密局局长。
景汉朝,最高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兼司法改革办公室主任。现任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
李少平,2002年任四川高院院长。2008年任天津市高院院长。
柯汉民,曾任山西省检察长。现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
毕志强,2005年任海南省委政法委副书记。2013年2月任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宋丹,2007年任军委法制局局长(副军职)。宋丹是七八级同学中唯一的将军。2010年任军委办公厅副主任,少将军衔。
教 育 领 军(均系78级毕业生)
吴跃章,江苏警官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明国辉,重庆教育学院党委书记。
龚毅,四川警官职业学院院长。
张武,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兼司法厅副厅长。
李化德,曾任西政党委书记、重庆市招生办主任等职。
龙宗智,2002年至2006年期间任西政校长。历任成都军区检察长(师职大校)等职。2002年至2006年任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任职一届后辞去行政职务专事法学研究。系教育部法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李春茹,女,现任重庆工商大学党委书记,哲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黄永维,曾任秦皇岛中院院长、最高人民法院审监庭副庭长。现任国家法官学院院长,西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
殷爱荪,苏州大学副校长。
沈承祖,浙江警官学院副院长。现已退休。
张卫华,山东政法学院副院长。
肖建国,上海海关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二级关务监督。
周治斌,四川省委党校副校长。
张豫生,河南公安专科学校副校长、副书记。
吴令其,河南检察官学院副院长。
王卫国,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齐文远,2010年4月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党委常委。
秦鹏,新疆大学法法院院长。
张旭,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院长。
王学沛,广东商学院法学院院长。
郭捷,女,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
公 正 司 法(均系78级毕业生)
杜万华,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2012年6月任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二级大法官。
李健,最高人民法院刑四庭法官。2006年最高法院决定收回死刑复核权,李健奉召入京,专司死刑复核之责。
裴显鼎,最高人民法院刑二庭副庭长。1982年毕业后一直在最高法院工作,期间曾到西藏高院挂职副院长。2010年12月起任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
曹守晔,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局级审判员,负责民事法律的司法解释工作。曾于2001年10月起挂职担任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副庭长、民事审判第二庭副庭长,副地级审判员、“入世”司法应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
白泉民,最高检察院监所厅厅长。2013年1月31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孙力,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长。现任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
王海萍,女,贵州高院副院长。现任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
尹鲁先,江西高院副院长。2001年调回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任党组成员、副院长。
方晓春,江西检察院副检察长。2010年3月[3]任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
伍载阳,广西高院副院长。2005年至2009年任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后任该院副巡视员直至退休。
周瑞春,福建高院副院长。
兰海宁,广西公安厅副厅长。2009年9月调任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王育君,浙江绍兴中院院长,现任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检察委员会委员。
王福坤,山东烟台中院副院长。
贺剑强,湖南益阳中院副院长。
周滨,武汉中院副院长。现任武汉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是中共武汉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
余明永,广州中院副院长。
倪春南,上海崇明县法院院长(副厅级)。2012年1月当选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院长。
莫家齐,广州市番禺区法院院长。
杨建成,2006年11月任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法院院长。
吴南伟,广州海事法院副院长,研究室主任兼《海事审判》主编杜伯强。
汪钢,厦门海事法院执行局局长。
检 察 卫 士(均系78级毕业生)
叶峰,国际合作局局长兼国际反贪局联合会秘书长。2009年11月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死刑复核检察工作办公室主任。
袁其国,检察出版社社长。2009年12月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员。
张智辉,刑法学博士,天津市副检察长。2012年2月29日任命张智辉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员。
邱利,江西萍乡市检察长。2009年5月任江西省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反贪局局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
白新潮,深圳市检察长。
刘天敏,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检察长。
杜明,山东省莱阳市检察长。
公 安 战 线(均系78级毕业生)
蒋平,云南公安厅副厅长。
王怀玉,国家民航总局公安局副局长。
胡旭曦,湖南高院副院长。现任湖南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厅长(正厅级)。
夏诚华,公安部调研室主任。现任中央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司 法 行 政(均系78届毕业生)
霍宪丹,国家司法鉴定管理局局长。历任教育司司长、中央司法警官学院院长等职。
肖义舜,司法部法制宣传司司长。
邓甲明,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秘书长。现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秘书长,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理事长。
宫晓冰,原司法部律师司司长。历任司法部外事局局长、法律援助中心主任等职。2007年到香港港中旅集团任总法律顾问。
刘作明,四川省司法厅长。历任四川检察院反贪局局长、副检察长、省政法委副书记等职。现任中共阿坝州委书记。
黄武,广东省司法厅副厅长。
张克年,甘肃省司法厅副厅长。
赵科,江苏省司法厅处长。2000年至今在江苏省司法厅公证管理处工作。
王颖辉,安徽司法厅劳教局党委书记。
陈伟强,浙江省律协秘书长。
人 大 政 协(均系78级毕业生)
李力,女,广州市人大副主任。
邢泸生,四川省人大法制委主任。
张力,四川人大法制委副主任。
杨宜生,海南人大法制委主任。
万涛,安徽人大研究室主任。
邓文定,江西政协常委兼法制委副主任。
谢朝华,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北京市委副主委。
钟晓渝,深圳政协副主席。
程国林,海口市政协副主席。
政 府 法 制(均系78级毕业生)
青锋,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协调司司长。
孙如林,江苏省法制办主任。
张猛,福建省法制办主任。
梁树声,广东省法制办主任。
杨政模,贵州黔西南州法制办主任。
杨誉敏,遵义市法制办主任。
刘晨华,江西省法制办处长。
辛俊强,山东省法制办处长。
纪 检 监 察(均系78级毕业生)
钟启华,中央纪委局级专员。
赵康,广东省纪委审理室主任。
曹友英,珠海市纪委审理室主任。
雷德平,甘肃省国资委纪委书记。
陈大益,广东省物价局纪委书记。
刘应安,河南洛阳市委常委、纪委书记。
海 关 缉 私(均系78级毕业生)
张志舟,昆明关关长。
刘善英,武汉海关缉私局局长。
罗放,苏州太仓海关关长。
巴哈特,哈萨克族,乌鲁木齐机场海关关长。
张伟,厦门海关法规处处长。
刘平,浙江湖州海关关长。刘平是七八级同学中的作家,以写反腐小说而著名,有的作品已改编成电视剧。主要作品有《廉署档案》、《走私档案》、《内部档案》、《终极档案》等。
军 法 纵 横(均系78级毕业生)
温健鸣,成都军区军事法院院长。现任成都军区军事法院院长,大校军衔,四川省法学会西南政法人才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李可人,武警工程学院教授。
张建田,中央军委法制局正师职法制员。军事法专家。现为中央军委法制局正师职法制员,大校军衔。
重 任 在 肩(均系78级毕业生)
段洁龙,外交部条法司司长。2011年3月任中国驻悉尼大使衔总领事。
周渝波,国家国资委法规局局长。
刘继臣,律师,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委员、法律工作部部长。
谢良敏,全总法律部副部长。
方向,中国法学会研究部部长。
张建魁,四川省委政法委副书记。
刘晓云,河南省地税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赵丽娟,女,河北省新乐市市长。现在是河北省唯一的女市长。
专 家 学 者(均系78级毕业生)
刑法专家。社科院法学所屈学武、陈泽宪,天津检察院张智辉,中政大阮齐林、侯国云,复旦大学刘希贵,苏州大学李洪欣,广东商学院王学沛、张晋红,南京大学孙国祥,江苏警官学院吴跃章,云南大学刘艺乒,西南财经大学冯亚东,公安大学杨忠民,华东政法大学金其高,河北大学邢志来,郑州大学鲁嵩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齐文远,宁波大学张翔飞等。
刑诉专家。西南政法大学龙宗智,社科院法学所王敏远,浙江工业大学张旭,南京大学许江,南京师大李建明,中央民族大学陈国亮等。
民法专家。专家学者有,中国政法大学王卫国、赵旭东,厦门大学徐国栋,武汉大学孟勤国,四川大学吕彦,华东政法大学傅鼎生,西北政法大学高在敏,郑州大学赵可星等。
宪法专家。西北政法大学郑军,西南政法大学唐忠民等。
法理学专家。国家保密局夏勇,北京大学贺卫方,中国艺术研究院梁治平,北方工业大学朱苏人,西南民族大学温晓莉,四川大学程燎原等。
国际法专家。苏州大学殷爱荪、陈立虎,中山大学慕亚平,西北政法大学徐乃斌,南京师大张国平等。
经济法专家。西北政法大学郭捷,山东政法学院张卫华,西南政法大学张怡、石慧荣,暨南大学李伯桥,对外经贸大学李玫等。
行政法专家。最高法院江必新,清华大学于安,四川师范大学刘德兴,西南政法大学郑传坤、杨明成等。
哲学专家。西南政法大学李春茹、杨小平,四川大学余平等。
政治经济学领域,专家学者有,西南政法大学刘吕吉等。...这一长串名字在今天的影响已经远远地超出了法律界。他们成名的原因各有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78级法律本科生。
在这些知名人士背后,还有更多的78级法律本科生在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他们的才华。
人们将其视之为神话,归结为一种现象――78级现象。
为什么是78级
为何78级法律本科生能够取得群体性的成功,成为一种现象?
尽管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答案,但有一个原因是他们都意识到的:时势造英雄。78级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现象、一个神话,与当时特殊的时代环境分不开。
正如清华大学教授、西南政法学院78级的于安所说:“78级读大学时,正处于国家的转折时期,社会需要大量法律人才,他们生逢其时,无比幸运。”
78级是“文革”后恢复法学教育的首批法律本科生,毕业后自然是新时期法治建设的第一批人才。
经常有法学界人士这样问西政78级学生:在这样一个偏远、破旧、狭小的校园里,为什么会走出那么多优秀的人才?78级学生为什么会取得群体性的成功?
被问多次以后,西政人除了回答客观的“时势造英雄”的原因外,还会提到“西南精神”。
一位学者将这种精神解释为:学术开明、思想独立、治学严谨、厚德重法、生生不息。
而今天的许多西政人认为,78级就读的时间就是“西南精神”的奠基时期。甚至有人将“西南精神”称为“78级精神”。
一位研究78级现象的学者说:“正是从78级的学生开始,西政人就表现出一种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他们一边走在泥泞不堪的小道上,一边谈论着他们对时事的惊世骇俗的看法;他们没钱坐车,却步行到重庆的人群聚集地,告诉劳作奔忙的人们‘中国应当向何处去’。”
清华大学教授于安说,78级的学生由于经历了在农村的十年反思,身上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也是他们后来能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人说,78级法律本科是一个神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前无古人似乎已经是事实,对于后无来者——许多人还有期待,抑或将来还会出现类似的神话?
对此问题,著名学者、西政78级的陈泽宪坦然回答,“时代背景无法重拟,学生群体特点难以再现,相同的奇迹自然不再。”
顾培东有着类似的观点:“西政78级的辉煌——那是历史的际遇,可一而不可再。” 编者注:本文系借鉴张力增的日志、检察日报、互联网、百度文库、百度百科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人。其中78级名单及现任职务已通过百度百科一一核对,力求准确无误,但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加之搜索工具之限,难免有错误遗漏之处,望给予见谅并指导。
第二篇:为什么成功故事难以复制
为什么成功故事难以复制?
如果我们复盘那些成功企业,就会发现里面充满了偶然性,即便是让那个企业家重新做一遍,他也未必能获得成功。
媒体喜欢追逐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在报纸、杂志、网络上,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成功故事,它们甚至形成了一定的套路——企业家在苦苦钻研多年之后,终于找到了打开成功大门的金钥匙,而这一切归功于他的远见卓识和坚韧不拔。你去报刊亭看看,大多数商业杂志都是这个路数,而且封面人物总是被那些“知名企业家”霸占着。
为什么有那么多商业媒体为企业和企业家做“美容”(甚至是“整容”)呢?笔者想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企业有品牌宣传的需要,另一方面读者有心理**的需要。企业需要宣传很容易理解,此外就是媒体需要读者,而读者需要心理**。大家活得都不容易,需要一些榜样激励一下,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可以说,那些成功故事是企业、媒体、读者和公关公司合谋的结果。
对成功的崇拜是符合人性的。我们崇拜成功者,因为我们都渴望成功,厌恶失败。在这个“成王败寇”的企业江湖里,失败了,所有经验都是狗屁,成功了,所有狗屁都是经验。你听到的永远都是成功者的津津乐道,而那些失败者的故事,你很少能听到,他们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媒体容易对少数成功者过度关注,而对大多数失败者故意漠视,笔者把它称之为媒体的“聚光灯效应”。让我们假设这样一副情景:在漆黑的江面上,发生了一起沉船事件,江面上都是尸体。这时候媒体举着一个聚光灯过来,照了半天终于发现了一个幸存者,他把话筒递给那个人说,请问你是怎么成功的?商业是一个关于幸存者的游戏,成功的企业家都是幸存者,但大多数人是不成功的。
我们不仅崇拜成功,而且喜欢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无论是“成功学”还是“最佳实践”,虽然学理功底相差很大,但其内在原理都是相通的,那就是寻找成功的规律。有时候为了传播的考虑,我们希望能简化其成功要素,把它归结于“七字诀”或者“九个字”,有意无意地夸大某个因素的作用,而忽视其它因素的作用,似乎只要做对了一件事,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大家都在“学先进”,那么问题来了,有几个学华为、阿里巴巴、小米的企业成功了?如果我们复盘那些成功企业,你就会发现里面充满了偶然性,即便是让那个企业家重新做一遍,他也未必能获得成功。事后看,似乎这些成功的企业家个个都高瞻远瞩,但当我们看整个过程,会发现其实他们个个都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很多企业家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运气,并不全是自谦的话,运气确实是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样的一件事,时间节点不同,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成功者大都有路径依赖,当他们做对了一件事时,往往会把这些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高估自己的能力,而忽视外部环境的作用。一个人越是成功,这种心智模式也就越强大,因为之前的成功在不断地给他正向反馈,让他觉得这个世界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当看上去同样的事情发生时,他们会下意识地采用以前一样的方法,但这个时候已经时过境迁,之前的做法已经不是那么管用了。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故事:某个人凭着某项技术或产品大获成功,媒体纷纷报道,似乎他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对的。但后来当他们想要继续复制其成功时,却发现之前的好运气突然消失了。这就是所谓的“成功者的诅咒”:那些让你成功的因素,不会让你继续成功,有时候甚至会成为你继续成功的障碍。成功是一连串偶然事件的集合,也是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综合起来的结果。
时也、运也、命也!时势造英雄,再厉害的人,也拗不过时势,所以要懂得顺势而为!“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这本是罗隐用来凭吊诸葛亮的诗句,后来被***用来点评一些历史人物,往往经历越多,对时势的敏感度和敬畏心就越大。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这个人有多么厉害,而是他做的事顺应了历史潮流。雷军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强调顺势而为。
我们从失败中能学到的东西要比从成功中学得还多。马云大概也同意这个看法,他在创办湖畔大学时就说过,我们不学成功,我们学失败!因为成功的偶然因素很多,很难学习和模仿,而失败的原因也就那么几条,把那些最有可能导致失败的因素规避了,企业往往离成功就近了。(本文来自BT传媒·《商业价值》杂志7月刊,网络独家首发钛媒体,作者陈雪频)
© 世界经理人论
第三篇:西南政法司法鉴定
西南政法司法鉴定
西南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为主,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哲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政法学府之一,西南政法司法鉴定。建校60余年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10多万人,是全国培养法学专门人才最多的学校。
学校现有渝北回兴校区和沙坪坝歌乐山校区,占地总面积2000余亩,全日制在校学生近20000人。
西政司法鉴定中心已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实验室/检查机构认可(CNAS认可),以及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国家级资质认定,检验、检测文书报告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司法效力,并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48个国家的58个成员组织多边互认。
重庆西南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依托西南政法大学设立。西南政法大学从上世50年代中期即从事刑事侦查和司法鉴定教学、科研活动,具有较好的教学和实践的基矗DNA亲子鉴定独具特色,经常承担国内外复杂、疑难DNA检测测序,司法鉴定《西南政法司法鉴定》。1986年经司-法-部批准成立西南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1987年被司-法-部授予司法鉴定权,2010年10月荣膺国家级十大司法鉴定机构,且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司法鉴定机构。
长期以来,西政司法鉴定中心坚持以科研为龙头、教学为基储检案为支撑的指导思想,在物证技术教学、科研及面向社会的检案服务等活动中,做出了应有的努力,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认可,成为国内有影响的物证技术实验室和鉴定机构。
西政司法鉴定中心是经司法行政机关依法登记的司法鉴定机构,核定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包括:法医病理鉴定、法医临床鉴定、法医物证鉴定(亲子鉴定)、法医毒物鉴定、文书鉴定、痕迹鉴定、微量鉴定和声像资料(电子证据)鉴定。中心拥有一支人数达73人的学缘、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鉴定专家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队伍,具有几十年的司法鉴定实践经验和丰富的人才资源。
西政司法鉴定中心开展以物证类鉴定为主、鉴定种类基本齐全的司法鉴定活动,其中,笔迹和文书检验有多位知名专家教授,文件形成时间鉴定是其特色。
西政司法鉴定中心已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实验室/检查机构认可(CNAS认可),以及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国家级资质认定,检验、检测文书报告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司法效力,并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48个国家的58个成员组织多边互认。
单位名称:西南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
地 址—— 重庆市渝中区大坪正街162号长乐楼(亲子鉴定设市区)。
第四篇:西南政法鉴定
西南政法鉴定
国家司-法-部司法鉴定局局长授牌西南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依托西南政法大学设立,西南政法鉴定。西南政法大学从上世50年代中期即从事刑事侦查和司法鉴定教学、科研活动,具有较好的教学和实践的基矗DNA亲子鉴定独具特色,经常承担国内外复杂、疑难DNA检测测序。1986年经司-法-部批准成立西南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1987年被司-法-部授予司法鉴定权,2010年10月荣膺国家级十大司法鉴定机构,且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司法鉴定机构。
长期以来,中心坚持以科研为龙头、教学为基储检案为支撑的指导思想,在物证技术教学、科研及面向社会的检案服务等活动中,做出了应有的努力,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认可,成为国内有影响的物证技术实验室和鉴定机构。
中心是经司法行政机关依法登记的司法鉴定机构,核定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包括:法医病理鉴定、法医临床鉴定、法医物证鉴定、法医毒物鉴定、文书鉴定、痕迹鉴定、微量鉴定和声像资料(电子证据)鉴定。中心拥有一支人数达73人的学缘、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鉴定专家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队伍,具有几十年的司法鉴定实践经验和丰富的人才资源。
中心开展以物证类鉴定为主、鉴定种类基本齐全的司法鉴定活动,其中,笔迹和文书检验有多位知名专家教授,文件形成时间鉴定是其特色。
中心已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实验室/检查机构认可(CNAS认可),以及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国家级资质认定,检验、检测文书报告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司法效力,并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48个国家的58个成员组织多边互认。
百分网刑事侦查学院简介
1979年,经公安部报教育部批准,我国第一个侦查学本科专业在西南政法学院诞生,鉴定材料《西南政法鉴定》。1985年,以侦查学专业为基础成立侦查学系,1999年组建刑事侦查学院,是西南政法大学第一个本科学院。
近年来,学院专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2000年,在1986年开设的司法鉴定专门化班基础上设立刑事科学技术专业,2002年增设治安学专业,2005年增设经济犯罪侦查专业。从2004年开始,受总政治部委托,我院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治安学等专业开始招收国防生;同年,受最高人民检-察-院委托,在侦查学专业下开设职务犯罪侦查专门化班。经国务院学位办备案,在法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有侦查学、警-察科学两个硕士学科点。主要为国家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检察机关、海关、边检、民航、交通、铁道部门的公安局,军队保卫部门、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的侦查和鉴定部门、治安管理、教学科研等部门培养刑事侦查、经济犯罪侦查、治安管理、技术鉴定的侦查、技术实践人才和教学科研等方面人才。
百分网鉴定范围
中心是经司法行政机关审核登记的司法鉴定机构,核定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包括:法医病理鉴定、法医临床鉴定、法医物证鉴定(DNA亲子鉴定)、法医毒物鉴定、文书鉴定、痕迹鉴定、微量鉴定和声像资料(电子证据)鉴定。中心拥有一支人数达73人的学历、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鉴定专家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队伍,具有几十年的司法鉴定实践经验和丰富的人才资源。
中心开展以物证类鉴定为主、鉴定种类基本齐全的司法鉴定活动,其中,笔迹和文书检验有多位知名专家教授,文件形成时间鉴定是其特色。
中心已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实验室/检查机构认可,以及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国家级资质认定。
百分网西政DNA鉴定
DNA亲子鉴定是西南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的优势项目。
西南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提供亲子鉴定、胎儿亲子鉴定、上户口亲子鉴定服务,鉴定结果报告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法律效力,另外本中心可做国际司法鉴定和移民亲子鉴定。
1、本中心为国家公立司法鉴定机构,中国国家级司法鉴定机构,司法鉴定许可证号为:500005001;
2、专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均为知名高校、学府的法医学、分子生物学硕士、博士学历人员,从事过多年业内服务,专家级的服务能熟练化解您的各种疑虑问题。
3、结果权威,我们对每一个案例重复鉴定两次,由两位专家分别独立完成,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4、价格合理。在亲子鉴定领域,我们不追求便宜的价格,我们更注重鉴定的品质。相信你在选择鉴定机构的时候,更看重结果的权威性和准确性,不会因为为了便宜的价格而得到一个不靠谱的结果。
百分网机构级别:国家级司法鉴定机构
10月14日,中央政法委员会召开司法鉴定改革工作会议,研究了国家级司法鉴定机构遴选及名单公布的相关事宜。10月22日《法制日报》公告了遴选出的十家国家级鉴定机构名单,我校司法鉴定中心榜上有名,且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司法鉴定机构。
据悉,我国自2004年底就确定了司法鉴定体制改革工作的目标和要求,2005年2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国家级司法鉴定机构的遴选和确定,是由中央政法委统一领导下的国家级司法鉴定机构遴选委员会,自2009年开始分三个阶段严格进行的。
第五篇:西南政法-经济法(上)笔记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
现行立法规定:
(一)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法律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1、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主体是经营者
所谓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不正当竞争从根本上讲是竞争主体实施的不当行为,而竞争主体只限于经营者,因此,不正当竞争的主体只能是经营者。
关于经营者的理解:
一是从权利能力角度理解,是指只有具有“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权利能力即主体资格的人,才能成为经营者,这是从主体资格角度对经营者的解释;
二是从行为性质角度理解,是指只对行为是否具有经营性质进行衡量,不管行为人是否具有实施此种行为的资格,只要实施的行为属于经营行为,行为人即被认为属于经营者。
(从行为角度给经营者定性更为合理,即只要参与或者从事市场活动,不论是否具有法定的经营主体资格,都认为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上的经营者。)
2、不正当竞争是违法的竞争行为
即:混淆行为(第5条)、商业贿赂行为(第8条)、虚假宣传行为(第9条)、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第10条)、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第13条)、商业诋毁行为(第14条)。
3、不正当竞争是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在竞争法意义上更为重要的是,不正当竞争还同时侵犯了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权;未对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权构成损害的侵权行为,尽管要受到相关法律的禁止,但不是《反不正当竞争法》所适用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
1.定义与特征
反不正当竞争法是国家为了维护市场竞争在经济运行中的基础性作用,对市场主体的一切偏离公平竞争原则的行为进行规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政府对经营者竞争行为的干预。
(2)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范围具有不确定性。
(3)反不正当竞争法具有与其他法律的竞合性。
(4)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法益具有社会性。
2.立法宗旨
(1)宏观:维护市场的竞争机制,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
微观:制止妨害市场秩序的具体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主要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其法律规制
(一)混淆行为及其法律规制
1、混淆行为的界定
混淆行为也称欺骗性交易行为,是指经营者不正当地利用他人的商业信誉或商品信誉,或者通过虚假的质量表示,使交易相对人产生混淆或误信,从而获得交易机会的行为。
2.混淆行为的表现形式
(1)商业混同行为
这是指经营者不正当地利用他人的商业信誉或商品信誉,使自己的商品与他人的商品相混淆,造成或足以造成购买者误认误购的行为。
①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行为。
这是指经营者故意或过失地侵犯他人商标专用权的行为。
第一,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的许可,在同一种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
近似的商标的;
第二,销售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
第三,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和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
第四,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其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
第五,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
构成要件的理解:
第一,行为主体既可能是生产商也可能是销售商。
第二,主观上,行为人事先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
第三,对“更换”行为的理解,不应该局限于字面意义,应该做扩展理解。
第四,对“投入市场行为”的理解。将商品投入市场的行为应不仅仅局限于商品销售领域,还应当指行为人不以直接消费为目的而是以谋取某种利益为目的将该商品的注册商标更换后进行的一系列商业行为,包括即将发生的商业行为。
第一,除法律明确规定或依照行为的性质必须以故意为其主观构成要件的行为外,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行为既可以是故意行为,也可以是过失行为。
第二,假冒的对象是他人的注册商标。
第三,划清假冒他人注册商标与冒充注册商标之间的界限。
②仿冒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包装、装潢的行为。
是指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擅自将他人知名商品特有的商品名称、包装、装潢作相同或者近似使用,造成与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的行为。
第一,被仿冒的商品必须是知名商品。
所谓的“知名商品”,是指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知名度,为相关公众所知悉的商品。
《关于禁止仿冒知名商品的特有名称、包装、装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中规定了一个反推标准,即:“商品的名称、包装、装潢被他人擅自作相同或者近似使用,足以造成购买者误认的,该商品即可认定为知名商品。”
第二,被仿冒的商品名称、包装、装潢必须为知名商品所特有。
第三,经营者的手段必须是“擅自使用”。
第四,经营者的行为必须造成与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从而使购买者产生误认。
③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的行为。
这是指经营者未经权利人许可,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企业名称:是指企业在营业上所用的名称,即企业在营业上为法律行为时,用以署名,或与他人交易时使用的名称。
由于企业名称与企业和企业产品的信誉相联系而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因而也是混淆行为侵害的对象。
企业名称权的法律保护体系:
1)《民法通则》对企业名称权的保护。
2)《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和《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对企业名称权的保护。
3)《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企业名称权的保护。
4)将企业名称中的字号(商号)、习惯简称作为商标,申请商标注册,取得专用权。
姓名:一般是指从事经营的个体经营者在经营中所使用的与其经营相联系的姓名。
如果他人未经允许使用了这些姓名,造成混淆,即构成不正当竞争。
(2)欺骗性质量标示行为
这是指经营者在商品上伪造或冒用质量标志、产地,或者对反映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以欺骗购买者,进而获取交易机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①伪造或冒用质量标志的行为
质量标志是有关机构或团体依照法定程序颁发给经营者,以证明其产品质量达到一定水平的标志。在我国,目前最常见的质量标志有认证标志和名优标志。
生产许可证和证明商标(如绿色食品标志、真皮标志)也常常作为质量标志对待。
在商品上伪造或冒用上述质量标志的行为,一方面使消费者产生误认、误购,因而直接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另一方面,它使诚实经营者丧失市场份额或交易机会,因而又是破坏公平竞争的行为。
②伪造产地的行为
这是指经营者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在自己生产或经销的商品上虚假标注产地名称或产地标志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③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
这是指经营者在商品上对反映商品质量的信息作不真实标注,导致或足以导致购买者对商品的质量状况产生错误认识的行为。
2.行为要件:
(1)该行为的主体是从事市场交易活动的经营者。
(2)经营者在市场经营活动中,客观上实施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禁止的欺骗性交易行为。
(3)经营者的欺骗性行为已经或足以使用户或消费者误认,亦即这种欺骗行为达到了较为严重的程度。
3、混淆行为的处理
(1)根据第21条第1款的规定,经营者利用该法第5条所禁止的不正当竞争手段从事市场交易的,除仿冒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包装、装潢外,均依照商标法、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处罚。
(2)对第二种行为,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吊销营业执照;销售伪劣商品,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上述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的,可以提起侵权诉讼,以便获得赔偿。被侵害的经营者的损失难以计算的,赔偿额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并应当承担被侵害的经营者因调查该经营者侵害其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上述不正当竞争行为受到损害的,可以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请求法律救济。
(二)商业贿赂及其法律规制
1、商业贿赂的界定
(1)定义:指经营者为销售或购买商品而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
①行为的主体是经营者和受经营者指使的人(包括其职工)。
②行为主体在主观上存在故意,且以获得销售或者购买商品的便利条件为目的。
③行为人在客观上实施了以财物或其他手段给对方单位或者个人以利益的行为。
④行为人的行为具有违法性。
⑤该行为由行贿与受贿两方面构成。
商业贿赂的危害性:
第一,造成经营者之间的不平等竞争,破坏了公平竞争秩序,它使市场竞争变成贿赂、人情及关系网的恶性博弈。
第二,造成物价虚高,特别是一些医药企业实行高定价、高回扣,加重了国家和群众的负担。
第三,严重败坏了社会道德和行业风气。
第四,通过商业贿赂,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市场,使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犯罪活动有可乘之机,消费者深受其害。
第五,妨碍了质量、价格、技术、服务等效能竞争手段作用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失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难以实现其本有的价值。
(2)商业贿赂的表现形式
①根据商业贿赂主体所处地位及其实施行为的不同,可以划分为:
第一,商业行贿。第二,商业受贿。
②以商业贿赂是否采用回扣的方式实施为标准,可以分为:
第一,回扣行为。包括给予和收受回扣的行为,是指经营者为了销售或购买商品,在账外暗中给予或收受交易对方单位或者个人财物的行为。第二,回扣以外的其他行为。
(3)与商业贿赂相关的若干概念
①回扣。这是指经营者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在账外暗中以现金、实物或其他方式退给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一定比例的商品价款。其特征是:
第一,它是由卖方或买方向交易对方所作的财物支付。
第二,回扣体现为一定的财物,且以现金为其主要表现形式。
第三,回扣的给予和收受是在账外暗中进行的。
第四,回扣具有违法性。
②折扣。这是指经营者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以明示并如实入账的方式给予对方的价格优惠,包括支付价款时对价款总额按一定比例即时予以扣除和支付价款总额后再按一定比例予以退还两种形式。其特征是:
第一,它是由卖方或买方向交易对方所作的财物支付。
第二,折扣体现为一定的财物,并且以现金为其主要表现形式。
第三,折扣的给予和接受是以明示和入账的方式进行的。
第四,折扣具有合法性。
③佣金。这是指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给予为其提供服务的具有合法经营资格的中间人的劳务报酬。其特点是:
第一,它是一种劳务报酬,是对促成交易的中间人所付出的劳务的价值补偿。
第二,它是经营者向中间人所作的支付。
第三,它的支付和接受是以明示的方式进行的2、商业贿赂的处理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的规定,商业贿赂行为由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监督检查。经营者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实施商业贿赂行为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应当予以没收;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监督检查商业贿赂行为时,可以对行贿行为和受贿行为一并予以调查处理。
(三)虚假宣传行为及其法律规制
1、虚假宣传行为的认定
(1)虚假宣传行为的定义和特点
即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或服务进行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公开宣传,导致或足以导致购买者对商品产生错误认识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特点:①
行为的主体是经营者
②
行为人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或过失
③
行为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对商品作了违背事实真相的宣传
④
行为发生在宣传活动中
(3)虚假宣传的表现形式
①虚假广告宣传与引人误解的其他虚假宣传
②
虚假宣传与引人误解的宣传
虚假宣传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宣传方法,对商品作出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宣传。
引人误解的宣传指利用广告或其他宣传方法,对商品作出容易误导购买者产生错误理解的宣传。
③
现行立法认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列出了可以认定为“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三种情形:
A.对商品作片面的宣传或者对比的;
B.将科学上未定论的观点、现象等当作定论的事实用于商品宣传的;
C.以歧义语言或者其他引人误解的方式进行商品宣传的。
2、虚假宣传的处理
(1)广告主的法律责任。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可以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2)广告商的法律责任。广告的经营者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依法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停止其广告业务;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连带责任。发布虚假广告,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由广告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如果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明知或者应知广告虚假,仍进行设计、制作、发布的,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不能提供广告主的真实名称、地址的应承担全部民事责任。
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或者服务,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
《食品安全法》第55条: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四)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及其法律规制
1、定义:所谓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2、商业秘密的特征
(1)秘密性
即商业秘密应属于不为公众所知悉、处于保密状态、一般人不易通过正当途径或方法获得的信息。主观秘密性是指信息的持有者具有的对该信息予以保密的主观愿望。
在各国立法中,通常都以信息的持有者对信息是否采取了合理的保密措施,来判断是否具有这种主观愿望。
合理的保密措施,亦即保密措施对防止信息的泄露是有效且适当的。
客观秘密性是指某种信息在客观上没有被公众所了解或没有进入公有领域。
一是根据该信息是否确为公众所了解的事实加以考察,即以该信息的公开行为所造成的实际效果作为判断客观秘密性的标准。
二是根据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来判断某种信息是否具有客观秘密性。
思考:对于商业秘密持有者以外的他人就市场上的产品实施反向工程,该商业秘密是否失去客观秘密性?
“反向工程”,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对从公开渠道取得的产品进行拆卸、测绘、分析等而获得该产品的有关技术信息。
结论:
在我国,以反向工程方式获取他人商业秘密,不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当事人以不正当手段知悉了他人的商业秘密之后,又以反向工程为由主张获取行为合法的,不予支持。
“不为公众所知悉”的理解:
A、商业秘密的权利人为了生产等方面的需要,在采取一定保密措施的条件下,向其职员披露该项秘密,或许可他人加以使用,该信息并不丧失其秘密性。
B、如果他人通过自己的独立研究发明或发现了同一商业秘密,不论是否加以利用或许可他人使用,只要他人也对其采取了一定的保密措施,那么尽管该商业秘密在客观上已为二人以上所知悉,但它仍可视为不为公众所知悉。
C、在发达国家早已成为常识的信息,只要发展中国家愿意购买,以节省自己的研究费用,则发展中国家仍可将这种信息作为商业秘密。
(2)非物质性。即无体性、无形性。
商业秘密的这一特性,意味着商业秘密遗失或被窃,虽然可以追回其载体,但往往难以追回其思想内容,同时也决定了商业秘密保护方法的特殊性。
(3)价值性。
即商业秘密必须具有经济价值,能够给持有人带来直接的或潜在的经济利益及竞争优势。
(4)专有性。
即商业秘密应是其持有人在事实上独占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注意:商业秘密的专有性是自然形成的,有别于依法定条件和程序取得的专利的专有性。
3、商业秘密的分类
(1)技术秘密
技术秘密为英文“Know—how”的中译语。技术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够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
技术秘密具有技术性,但技术秘密是未取得专利的技术知识,它不受专利法保护,没有专利那种独占排他的垄断权。
从国际上看,可以作为技术秘密的技术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本身不具备专利条件,但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技术。二是,依国内工业产权法规定,不属于专利保护范围的技术。三是,具备了申请专利的条件,但当事人尚未申请或经申请但尚未授予专利的技术,或者当事人出于某种考虑而不予申请专利的技术。四是,在某项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中,申请人在不影响其专利性的前提下,不在专利申请文件中披露而作为技术秘密来享有的关键性技术。
(2)经营秘密
经营秘密,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够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经营信息。
在现实生活中,产品推销计划、市场占有情况、产品的社会购买力情况、产品的区域性分布情况、客户名册、经营战略、原材料价格、流通渠道、资信状况、投资计划、管理模式和方法等等,均可能构成为经营秘密。至于某项信息是否能构成经营秘密,则应视具体情况加以确定。
4、商业秘密权
保护商业秘密的实质,在于保护商业秘密权。
商业秘密权是指商业秘密的持有人所享有的使用、转让、处置商业秘密并排除他人侵犯等权利。
商业秘密权不同于专利权。
主要区别在于:
(1)获得的前提不同。
(2)专有程度不同。
(3)受保护的期限不同。
5、商业秘密权的主体
(1)商业秘密权的权利主体。商业秘密权的权利主体即商业秘密权人,是指通过正当途径持有并有权使用或转让商业秘密的自然人或法人。
(2)商业秘密权的义务主体。这是指对特定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以及不得擅自为使用、转让等行为的义务的自然人或法人。
对特定商业秘密的义务产生的依据,大致包括以下几种:
①合同:这是保密义务产生的主要依据。
②合同以外的信任或信托关系
③法律
6、商业秘密权的客体
商业秘密权的客体,是指商业秘密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
7、商业秘密权的内容
(1)保密权(2)使用权(3)转让权(4)放弃权(5)专利申请权(6)排除侵害权
8、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1)不正当取得权利人商业秘密的行为。
(2)不正当披露权利人商业秘密的行为。
(3)不正当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权利人商业秘密的行为。
(4)恶意获得者获取、使用或者披露权利人商业秘密的行为。
9.行为要件
(1)认定是否构成侵权,必须首先依法确认商业秘密确实存在;
(2)行为主体可以是经营者,也可以是其他人。反不正当竞争法规范的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实施者,绝大多数要求其具有经营者的身份,而侵犯商业秘密的人则不受该限制。
(3)客观上,行为主体实施了侵犯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
(4)以非法手段获取、披露或者使用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已经或可能给权利人带来损害后果。
10、侵犯商业秘密的法律责任
(1)行政责任。如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侵犯他人商业秘密的,监督检查部门(即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部门)应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根据情节处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2)民事责任。常见的有两种:
①责令停止侵权行为。
②赔偿损失。
(3)刑事责任。我国修订后的新《刑法》增加了侵犯商业秘密罪的规定。
(五)不当有奖销售及其法律规制
1、定义和特征
(1)不当有奖销售的定义:不当有奖销售,是指经营者违法诚实信用和公平竞争的原则,利用物质、金钱或者其他经济利益引诱购买者与之交易,排挤竞争对手的行为。
(2)特征
A、行为的主体是作为卖方的经营者;
B、行为人在主观上存在故意的心理状态,并且具有排挤竞争对手的目的;
C、行为人在客观上实施了法律所禁止的有奖销售行为;
D、行为侵害了正常的竞争秩序。
2、表现形式
第一,欺骗性有奖销售。
A、慌称有奖销售或者对所设奖励作虚假不实的表示;
B、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
C、故意将设有中奖标志的商品、奖券不投放市场或者不与商品、奖券同时投放市场;故意将带有不同奖金金额或者奖品标志的商品、奖券按不同时间投放市场。
D、其他欺骗性有奖销售行为。
第二,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
第三,巨额抽奖式有奖销售。这是指奖金额超过5千元的抽奖式有奖销售。
3、处理
经营者实施不当有奖销售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可以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六)诋毁商誉行为及其法律规制
1、诋毁商誉行为的界定
(1)定义:诋毁商誉行为又称商业毁谤行为,是指经营者通过捏造、散布虚假事实等不正当手段,诋毁竞争对手的商誉,以削弱其竞争力,由此获取竞争优势的行为。
其特征是:
①
行为的主体是市场经营活动中的经营者,其他经营者如果受其指使从事诋毁商誉行为的,可构成共同侵权人。
②
行为人的主观上存在故意。
③
行为的客观方面表现为捏造、散布虚假事实,对竞争对手的商誉进行诋毁。
④
诋毁行为是针对一个或多个特定竞争对手的。
(2)表现形式
①
按照遭受诋毁的经营者的数量,可以分为对少数经营者实施的诋毁商誉行为和对多数经营者实施的诋毁商誉行为。
②
依行为的实际实施者的不同,可以分为经营者自己实施的诋毁商誉行为和唆使、委托他人实施的诋毁商誉行为。
③
按照行为所采取的方式,可以分为散发传单、寄送信函、召开新闻发布会、刊播广告、张贴告示等不同形式实施的诋毁商誉行为。
2、诋毁商誉行为的处理
(1)民事责任。对于诋毁商誉行为,受害人可以依照《民法通则》的规定,要求行为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要求行为人赔偿损失。
(2)行政责任。按照《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诋毁商誉行为由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
(3)刑事责任。1997年的新《刑法》增加了商业毁谤罪,并规定了其刑事责任。按照规定,对构成犯罪的商业毁谤行为,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